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标准农田管护措施范文

高标准农田管护措施精选(九篇)

高标准农田管护措施

第1篇:高标准农田管护措施范文

二十六年来,农业综合开发经历了起步、发展、提升阶段,已经成为各级政府支持和保护农业的一种有效手段,成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措施,成为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国家长期坚持的发展农业的战略决策。特别是农业综合开发的实施,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积极贡献,受到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农民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关注。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稳妥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战略性部署。201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立足国情农情,实现高产高效与资源生态永续利用协调兼顾,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要以解决好地怎么种为导向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以解决好地少水缺的资源环境约束为导向深入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要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农民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在今年3月召开的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联席会议全体会议上,副总理充分肯定了党的十六大以来农业综合开发取得的成绩,强调农业综合开发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重要支撑,是发展资源节约型、生态友好型农业的重要举措,是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的重要途径。在新的历史阶段要牢牢把握农业综合开发的重点任务,充分发挥农业综合开发在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农村改革发展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按照联席会议精神,农业综合开发在发展理念上作了新的定位,在工作部署上作了新的调整,以农业可持续发展为主线提出了新的战略布局。

一、农业综合开发战略调整的基本思路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农业走的是一条囿于国内资源、以增加农产品供给为目标的高投入、高产量和高资源环境为代价的道路,农业发展方式粗放、效率低下、资源短缺、生态恶化等矛盾和问题日渐突出,致使农业资源耗费过大,农业环境污染严重,农业生态持续恶化。此外,农产品质量安全形势也相当严峻,农产品缺乏国际竞争力。尽管过去二十六年中农业综合开发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由于对农业生态环境资源的综合评估不够充分,使得部分开发项目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不适应,主要体现在开局对水资源承载能力关注不够,没有从长计议水资源承载能力,有些地下水超采比较严重的地区未能停止开发;对土壤条件考虑不充分,没有意识到应对重金属严重污染的耕地停止开发,对培肥地力、改良土壤等投入较少,过多注重了硬件设施的建设;对生态综合治理力度不够,一些地方没有把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与农田开发同步协调。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更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实施以“休养生息”为核心,以增加农产品国际供给能力和提高国内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保障的新的开发战略。

财政部党组明确提出,农业综合开发要转变观念,调整思路,着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提升农业竞争力。要注重顶层设计,优化开局,既要不断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粮食安全,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又要更加注重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强化生态环境资源评估,适合开发的就干,不适合开发的坚决不干。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农业综合开发工作,要服从和服务于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大局,按照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总体部署,紧紧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增加农民收入,“把握一个总基调,明确三项硬任务,落实三大推进措施,构建一个保障体系”。一个总基调就是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为主线,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转型升级为着力点,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三项硬任务就是集中精力建设高标准农田,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生态友好型农业发展。三大推进措施就是优化农业综合开局,加大农业综合开发投入,创新农业综合开发机制。一个保障体系就是强化部门协作和组织保障。

二、实施战略调整的主要措施

围绕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农业发展转型升级,农业综合开发要调整和优化布局,以县为开发单位,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划分重点开发区、保护性开发区、限制性开发区三大区域,分别研究制定不同的开发政策,整合项目,实行“保、调、转、退、减、进”六大具体措施,精准投入,规模开发。

(一)划分三大区域,调整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布局。农业生态环境承载能力高低是关系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根据我国农业资源环境状况,一是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强、能够永续利用的地方划为重点开发区,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继续开展大规模高标准农田建设,打造我国粮食核心产区;二是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有限,但有一定的恢复潜力,通过开发能够达到生态平衡的地方划为保护性开发区,适度开展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开展生态环境建设,打造我国农业生态区;三是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差、生态比较脆弱的地方作为限制性开发区,不再大规模进行土地治理,使这些地方休养生息,恢复生态。

按照上述三大区域的划分,要有针对性地采取“保、调、转、退、减、进”等措施。在调整布局方面,首先落实“保、调、退、减”等措施。

保,就是要围绕“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国家战略,确保完成《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确定的建设任务。2013年,国务院正式批复了财政部上报的《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明确到2020年,全国建设高标准农田4亿亩,其中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独立承担3.4亿亩、改造重点中型灌区1575处。要根据调整后的战略布局,重新划分开发区域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今后一个时期,高标准农田建设主要布局在13个粮食主产区,实施规模化开发,同时兼顾粮食主销区和口粮能够基本自给的产区。

调,就是要根据资源环境情况调整开局、开发结构和投入比例。调布局,就是要在批准的各省(区、市)总体框架下,把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按照三大区域划分的原则,分解落实到适合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开发县。无论哪一类区域,都要以水资源为前提,以土壤资源为基本,以气候资源和生物资源为必备条件。在适合种粮食的地方,既支持以灌溉农业为主的地区大规模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又支持以旱作农业为主的地区加大土地治理力度和节水工程设施建设。将不适合种粮食的地方,调整为支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同时,完善开发县推进机制。调结构,就是既以粮食主产区和产粮大县为开发重点,同时兼顾其他地区,发展各具特点的优势特色产业,并按照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要求,把支持发展现代农业园区、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一县一特”产业发展、股份合作经营等项目调整到合理区间。调比例,就是土地治理和产业化经营两类项目投入比例,全国总体把握在75∶25左右,并根据不同区域,分别确定不同的比例。三大区域用于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投入比例也应有所区别,特别是支持发展股份合作的投入比例要逐步增加。

退,就是要退出部分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包括重金属严重污染的耕地、地下水严重超采区的耕地,以及一些投入产出效益很低的项目。同时,严禁在湿地、草地、林地和25度以上坡耕地上开发农田,严禁围湖造田和填海造田。

减,就是要在实行保护性开发的地方,缩小开发范围,降低开发强度。对依靠开采地下水、又得不到有效恢复的地区,减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对年降雨量在200毫米以下的地区,尽量不再安排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

(二)转变农业综合开发方式,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落实“转”的措施,首要的是尽快转变农业综合开发方式。要突出农业可持续发展主线,围绕农业发展转型升级这一抓手,立足发展现代农业这一中心,大力发展生态环保农业,扶持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和“一县一特”产业发展。要推进农田水利同步开发,实行高标准农田建设与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同步规划和实施。要大力推广应用各种先进适用的农业节水灌溉和旱作农业技术,支持低碳化农业生物技术装备设施建设,加大对有机肥生产、培肥地力和土壤改良的投入力度,推进耕作方式和生产方式的转变。要加强农业技术的组装集成和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传统农业改造升级。要大力支持发展循环农业,加大养殖业畜禽粪便资源循环利用,支持高效肥和低残留农药使用,推广高标准农膜和残膜回收。要统筹生态资源适度开发,推进建设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带,支持生态环境治理,把生态环境治理作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屏障和储备资源,在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漏斗区实施“节水工程行动”,加强水源工程建设和雨、洪水资源化利用,逐步停止地下水开采,改变自流漫灌习惯,确保已建成和在建高标准农田旱涝保收。

(三)支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落实“转”的措施,还要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型经营主体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力量,构建新型经营体系是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今后农业综合开发要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主攻方向,以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为重要抓手,将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等纳入扶持对象范围,努力推动以农户家庭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发展。通过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推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扩大家庭经营的土地规模,推进适度规模经营。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提供社会化服务,提高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质量和面向市场的能力。要探索构建以供销社为载体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要把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商品转化率作为农业综合开发目标,稳步发展现代农业园区示范群,着力打造粮食生产核心功能、生态资源涵养和特色经济种植功能、标准化规模养殖功能、农产品加工和冷链物流功能、农业科技“繁育推一体化”功能、物联网和精准装备功能,并结合村庄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建成一批具有现代农业特征的示范群体。要引导龙头企业带动发展农业产业链,培育一批带动能力强、与农民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的重点龙头企业,让农民更多分享加工销售利益,增加收入。形成一批运作规范、发展强劲的农民合作社,要发挥区域优势,发展一批高产、优质、市场竞争力强的特色产业。

通过促进农业综合开发方式的转变,以及支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转”的措施,力争实现科学开发利用资源、大力保护和改善环境、推动发展现代农业的目的。

此外,还要采取“进”的措施,按照市场化、商业化模式,支持农业企业“走出去”,同时研究探索运用国内现有财政支农政策,对符合国家要求的农业“走出去”项目给予支持。

三、完善战略调整的政策保障措施

实行农业综合开发战略调整,必须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完善各项保障政策和措施,使农业综合开发更具活力、更有效率。

(一)调整中央财政投入资金结构,确保农业综合开发中央财政投入用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比重只增不减。土地治理项目和产业化经营项目的全国平均投入比例,将逐步调整为75∶25,用于农业科技推广中央财政投入比例由5%逐步提高到8%。实行中低产田改造与高标准农田建设两类项目并轨,适当提高新建高标准农田建设财政投入的补助标准。各级政府应稳定增加农业综合开发投入,使之与承担的建设任务和目标相匹配。完善“国家引导、配套投入、民办公助、滚动开发”机制,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筹措资金。更多探索利用市场化的办法,通过财政补助、贷款贴息、竞争立项等方式,撬动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投入农业综合开发。

(二)创新项目建管机制,允许财政补助形成的资产转交给合作社持有和管护,合作社全体社员享有。高标准农田建设财政补助资金可直接投向符合条件的合作社,引导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创造条件大规模建设高标准农田,同时允许把建成的高标准农田流转给合作社经营,也鼓励由合作社先行流转,再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要确保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经营的高标准农田主要种粮食,凡是搞“非农化”的,一律不支持,把保障谷物基本自给和口粮绝对安全落到实处。要通过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和引导农民参与项目建管。支持农民、农民合作社和村集体组织承担项目建设、使用和管护,积极推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使用管护一体化。对已建成的项目,要明晰产权关系,落实管护主体,保证建设成果长期发挥效益。探索由农民股份合作社持有和管护的财政补助形成的资产,合作社自主经营或参股农业龙头企业经营所获得的红利在提取规定的公积金和资产折旧后,由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全体社员分享。同时,探索龙头企业使用财政补助资金形成资产由农民合作社或农民持有的形式。

(三)健全资金和项目管理机制,逐步建立农业综合开发现代管理制度。围绕三类开发区域,指导省级编制农业综合开发规划、布局开发结构,完善开发县推进机制。进一步下放审批权力,积极推行项目竞争立项制度,完善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项目和资金公示制,探索引入第三方监督评估机制,提高项目立项和资金分配的科学性、透明度、公正性。克服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当年立项、当年实施的盲目性,实行中期规划和年度滚动计划管理,建立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库。加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评估研判,逐步建立农业综合开发现代管理制度,不断提高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水平。

第2篇:高标准农田管护措施范文

关键词:金明高标准农田示范项目;农业综合开发;新农村建设

一、项目实施情况回顾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镇主要对项目区进行了水利、农业、林业、科技四大工程改造。

1、水利设施建设。(1)新建灌溉泵站29座310千瓦,排涝站2座40.5千瓦,总投资157.74万元。(2)新建衬砌渠道66.91公里;埋设地下渠道2.87公里;总投资440.87万元。水利措施合计投资为633.15万元。

2、农业措施。(1)新建机耕道路35.4公里,机耕桥5座,总投资529.99万元。(2)良种仓库400平方米,良种晒场300平方米,总投资25.94万元。农业措施合计投资为563.32万元。

3、林业措施。营造防护林150亩,总投资20万元。

4、科技推广。(1)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4期,受训人数200人次,投资3.0万元。(2)建立高效农业示范基地两个①在金明村建立400亩优质粮标准化生产基地,推广面积2012亩,形成了良种引进、品试推广一体化,投资25万元。②在茜墩村建立百果园生态农业观光园,核心区面积达到150亩,辐射区面积达300亩,总投资29万元。科技推广合计投资57万元。

5、其它项目支出86.44万元,其中勘测设计费48.4万元,监理费19.98万元,管理费用6.05万元,工程管护费12.1万元。

金明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改造中低产田项目:水利、农业、科技、林业措施等软硬件工程建设实际总投资1360万元,其中财政资金1210万元,村自筹资金150万元。

二、项目取得的基本经验

1、及早谋划 破除瓶颈。农综开发看似简单,“上边给钱、下边干活”,其实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若不能提前预知准备,届时将会措手不及,甚至会引起连锁反应,贻误整个示范工程的进展,造成工作上的被动。因此,在工程实施之前,我镇农综开发相关领导、技术人员和村干部一起专题讨论研究,罗列了一系列在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并制定了相应的对策,譬如各项水利设施选址放样,窨井垒好又毁坏的问题,路沟挖好又被埋问题。这样,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碰到相应的问题,就能做到胸中有数,忙而不乱,使工程顺利进行。

2、统筹安排 提高效率。农综开发具有自身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如植树往往要在春季完成。田间施工要在秋后水稻收割之后开工。我镇在金明高标准农田示范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在统筹安排全年工作的同时,特别注重春季和秋后的两个突击施工战役,做到了全力以赴,抢抓时机,攻坚克难,科学调度,现场指挥,突击实干,有序建设。

3、上通下达 共克难关。当我们在施工过程中,发现问题时,及时将问题报告给有关责任人,再认真研究,解决困难。有一次,村里负责监督工程的一位老干部,发现修筑的渠道质量有问题,不符合要求时,及时向村主任反应了该情况,村主任又向镇相关工作人员汇报,通过层层上报后,第二天,负责农业的陈镇长和县农综办领导,一起来到金明村实地查看,现场督查,指出不足,当场责令解决。同时,再次明确合同要求,晓明利害,指出施工问题的症结,提出新的科学的建设方法和施工标准。

4、完善制度 严格管理。金明高标准农田示范项目从申报、评估、审批到实施,严格执行了申报、立项、项目管理责任制、工程质量监督监测制和重点工程招投标制,确保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工程质量的不断提高。

农业综合开发实行“国家引导、配套投入、民办公助、滚动开发”的投资机制。我镇把配套资金纳入了财政预算。项目区村多渠道、多形式筹措资金,使资金投入有可靠的来源保障,按时足额配套好项目自筹资金。在资金管理方面,实行了专人管理、专款专用和县级报帐制、项目资金管理使用审计制,杜绝了资金的挤占挪用,保证了专款专用,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

三、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项目已全面竣工投入使用,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是:1、项目规划前瞻性不够。由于项目前期规划工作受到时间紧,任务重,人手少,面积广等客观因素限制,加上相关人员受业务能力、专业水平等主观因素的制约,致使整个高标准示范项目中的个别子项目在工程设计的规格尺寸上与项目区实地情况存在一定的偏差,从而无法发挥设施应有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标准示范项目效益的发挥。2、项目区在建设过程中,部分农民对农综开发建设的优越性认识不充分,其中,部分水利工程专用了一定农田,极个别农户提出不合理的补偿要求,难免给项目建设来一定困难,拖延了工程建设进度。3、建后管护较差。项目建成后,项目区内群众和干部对管护认识不够,且缺乏较严格的管护制度和管护措施。例如:春季打造好的路树框架,到冬季已不同程度的受到损坏,有的路面被毁、有的路沟被填、有的树木被折、被拔等现象。4、林业措施完成率不高。由于今春天气反复无常,雨水较多,拖延了工程进度,导致错过绿化植树季节。

四、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的一些建议

1、重视建后管护,建立长效运行机制。第一,要通过宣传,增强群众管护意识。项目建成后要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广泛宣传,重点宣传建设的成效,项目区与非项目区的区别以及项目建成前后的效益对比,用事实增强群众的管护意识,在项目区形成一个爱护工程的良好社会氛围,发动群众参与项目管理。第二,将项目的建后管护纳入县、镇、村三级部门的日常工作。落实一定的管护资金,形成严格的管理制度,定期对各项目区管护计划执行情况进行检查验收,做到奖优罚劣。第三,建议尽快制定农业综合开发的管理工作条例,明确项目运行管护条款。对于破坏项目设施的行为依法严肃进行追究查处;对项目监管不力的,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2、由于农综开发建设项目具有类别多、质量高,专业性强等特点,针对当前基层业务人员少的现状,要大力加强农业综合开发队伍建设和业务培训。第一,建立考察培训制度。有计划地组织有关人员到周边市、县学习考察,以相互学习、借鉴,达到共同提高的目标。第二,进一步加强业务学习培训力度,通过开展经验交流、业务研讨、专家讲座等多种形式,进一步拓宽规划设计业务人员视野,丰富知识,让他们在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上跟上新时期对农业开发提出的新要求。第三,创造条件,让更多专业人员能够进入到农业综合开发系统中来,为提供项目规划设计施工奠定人才保障。

第3篇:高标准农田管护措施范文

一、总体目标

坚守耕地红线、贯彻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大力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耕地占补平衡及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做好耕地占补平衡工作,禁止耕地“非农化”,确保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

二、具体措施

(一)分解下达2016年度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指标。及时将耕地及基本农田保护责任目标下达到各乡,明确耕地保护的责任和义务,确保耕地质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

(二)做好乡“十三五”耕地保护责任目标终期考核。2016年为“十三五”耕地保护责任目标的实施情况的开局之年。我乡要履行耕保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进一步落实耕地保护共同责任机制,细化完善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责任考核工作,配合乡考核办完成对各村耕地保护责任目标的中期考核,并密切配合乡耕地保护领导小组对各村的耕地保护责任目标终期考核。

(三)2016年耕地保有量面积不低于721.44公顷,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652.79公顷。要不断提高对保护基本农田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提高认识,自觉、积极、主动地抓好这项工作。进一步加强基本农田保护的基础性工作。建立、健全基本农田保护统计台帐,使基本农田保护工作做到六定:定面积、定位置、定质量、定标志(保护标志)、定责任(保护责任人)、定措施(保护措施)。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在基本农田上建窑、建房、建坟、挖沙、采石、取土、堆放固体废弃物或者进行其他破坏基本农田的活动。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闲置、荒芜基本农田;禁止占用基本农田发展林果业和挖塘养鱼。加强基本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高土地肥力,鼓励基本农田承包经营者增施有机肥料,及时制止污染基本农田行为。进一步完善基本农田保护责任制度。将全乡的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和保护面积通过层层分解,落实到具体的农户和地块补充耕地、基本农田保护和建设资金保障工作。

(四)根据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成果,做好乡2016年度耕地增减变化情况和新增建设占用耕地及补充耕地计划执行工作,重点做好建设占用耕地、灾害损毁耕地及设施农用地占用耕地的占补平衡工作。

(五)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项目建设。做好我乡高标准基本农田前期方案设计和招标工作,加强项目全程监管,切实提升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大力推进上级下达我乡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程。

第4篇:高标准农田管护措施范文

一、工程实施主要情况

(一)基本情况:县位于省西北部、内蒙古高原南麓,地处干旱半干旱农牧交错带,属省六大沙区的坝上沙区。平均海拔1400——1600米,全县总面积4185平方公里,退耕后现有耕地面积158.5万亩。总人口3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9万人。截止到2010年底全县国内生产总值418239万元,财政收入30031万元,农业总产值226513万元,林业总产值1519万元,粮食总产量2116.4万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2954元(其中林业收入200元)。

(二)工程建设内容完成情况:县的农田林网自70年代建设以来,营造农田防护林30万亩,建成林带9600多条,总长5780公里,保护农田102万亩,初步形成了以林带为骨架,网、带、片相结合的防护林体系。期间,随着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通道绿化、三北防护林等工程的实施,结合本地特点,通过采取工程带动、机制创新、科技支撑、依法管护等措施,2005年投资360万元(其中:中央投资200万元,群众投工、投劳折算资金160万元),完成了(年任务)新建农田防护林面积1333公顷。

(三)工程建设与管理:在扎实推进农田林网工程实施中,创新营造与管护机制,坚持做到建管齐抓,切实保证农田林网工程的建设质量和绿化效果。

一是推行承包责任制。实行工程建设承包责任制,农田林网工程建设任务由专业造林绿化施工单位承包实施;积极推行工程监管承包责任制,落实领导与技术干部包联责任制,确保工程主体责任、包联责任“双明确”、工程质量和进度“两落实”。

二是推行全程监管制。全面实行技术监理制,县林业系统及乡镇林业技术人员,组建了工程质量检查监督小组,对农田林网工程分段承包监管,就建设标准、施工质量和工期进度等各方面实行全程监督管理和督促检查,确保了工程质量和建设进度。

三是推行长效管护制。全面推行“谁建谁管”的长效管护机制。农田林网工程在承包期内由各施工单位负责管护,确保高质量栽植、精心养护、保证成活。与此同时,积极采取了围栏设置、大树支撑、封堰浇水、锄草抹芽、病虫害防治等养护管理措施,做到管护到位。

二、工程实施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是1333公顷农田林网工程的实施完成,对13330公顷农田起到了防风、保土、保水作用,有效防止了因风沙而造成的农作物减产、甚至毁种的问题,降低了种植业生产成本,提高了单产的作用。

二是提高了温度,延长无霜期。由于林带挡风,使地面散发的热量不易被风吹走,局部热量交换减少,从而提高了空气的温度。据测定,林网工程区内平均气温和土壤温度均比旷野增加1℃左右。在林带保护下,无霜期在春天和秋天各延长15天左右。

三是提高了空气和土壤湿度。在林带背风面,由于林带阻挡,风速减低,空气流动减弱,使湿空气不易被旱风所带走,因而得到相对稳定,导致林网格内小气候相对湿度获得增加。据测定,林带背风而能够提高土壤湿度27%以上。

四是防护林带既能改变小气候条件,又能保水保肥,从而有力地促进了种植业的增产和稳产。以小麦为例,亩投入人工、机具、籽种、化肥等费用50多元,产量可提高30%左右。

三、工程建设主要经验

一是政府重视是搞好农田林网建设的关键。农田林网建设是涉及千家万户农民的公益性农业基础建设,组织难度大,实施困难多,必须依靠政府的高度重视。

二是机制创新是搞好农田林网建设的根本措施。只有创新机制,明晰产权,把农田林网和农民的切身利益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从根本上激发广大群众建设农田林网的积极性。

三是项目启动是引导群众建设农田林网最有效的方法。要使农田林网能够得到快速发展,就是要有效利用了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通道绿化等项目资金,推进农田林网建设。

四是科技和法制是农田林网建设必不可少的保障。建设高标准的农田林网离不开科技,巩固农田林网建设成果离不开依法治林。在农田林网建设中,积极发挥林业技术人员的作用,充分依靠科技,大力推广先进实用造林技术,提高了农田林网建设质量。

四、存在主要问题

县现有林网中需更新改造的过熟林10.8万亩、成熟林12.5万亩,需完善的残次林面积4.7万亩。

五、“十二五”工程建设设想和建议

一是研究制定《县推进农田林网建设的实施方案》,明确指导思想,提出建设目标,制定政策措施,加大政策推动力度,充分调动农民建设农田林网的积极性。

第5篇:高标准农田管护措施范文

关键词: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技术要点

中图分类号: S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高标准农田建设就是通过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等将耕地整理成为“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涝能排、旱能灌”的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的高产稳产田,是建设现代高效农业的基础保障,是推进新农村建设,增加农民收入,稳定农业生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

一、我国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1、高标准农田建设投资分散,存在着重复建设现象

高标准农田建设包括农田建设的诸多方面,如田间道路、农田水利等等,近年来,各相关部门按照有关部门工作职责都提出要建设高标准农田,但是对高标准农田的理解各不相同,投资侧重点也不同,例如:国土部门侧重于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财政部农业综合开发办侧重于中低产田改造,结合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建设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基本农田;水利部侧重于农田水利建设等等。高标准农田建设缺乏统一规划,投资分散甚至出现重复建设现象,不利于发挥项目的效益。

2、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重表面轻地力

目前建设中的一些这些项目往往集中在重复建设沟、渠、凼、路等硬件基础硬件设施,以“田成方、林成网、渠相连、路相通”作为高标准农田的标准,而忽略了耕地土壤质量建设。高标准农田建成后,甚至导致地力短时间内下降,影响粮食生产产量:一方面,为了使“田成方”,项目将一些边边角角的生地规划进来,同时,项目又需占用一些熟地建设农田水利、田间道路等基础设施,从而影响农田的整体地力;另一方面,为了使农田田面平整,应加铺生土平整田面之后再铺设一层熟土以保证耕地土壤质量,但是一些非农业部门的项目责任部门,或因缺乏相关农业知识,或因没有直接利益关系,在项目建设中没有严格按照农田生产要求进行建设,导致所谓的高标准农田建成后地力反而在短期内下降的现象。

3、高标准农田管理缺乏合理制度安排

近年来,各部门的农田基础建设项目不同程度地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高标准农田使用管理制度缺位。在投入上,很多项目没有配套的修护资金;在使用上,很多项目是发改委、财政等部门建设、农业部门使用,项目建设与使用脱节;在管理上,政府没有明确的责任部门。农田基础设施属于公共产品,当农田由于长期疏于管理出现各种问题,如果没有相关的补偿机制,农户或其它社会力量一般不会自发组织维护。

4、高标准农田持续使用上缺乏一定的保护

近年来,高标准农田用地与建设规划用地、工业用地的矛盾呈上升趋势。由于基础条件比较好、建设成本低、示范效果好等因素,高标准农田一般建设在城镇周边。但是,在城镇化过程中,这些地方往往又是建设用地、工业用地首征之地。一旦农田被征用,前期建设项目也随之被毁。另外,近些年来,城镇周边的农民生计来源比较灵活,流转土地和种田的积极性降低,出现了个别高标准农田抛荒或季节性抛荒的现象。高标准农田持续使用受到经济发展的冲击,甚至出现一定程度边建边毁边弃现象,亟待加以制止。

二、建设高标准农田的建议

1、强化宣传、提高认识。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必须拥有充足的耕地资源,而高标准农田是耕地的精华部分,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总理指出:“保护耕地,就是保护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就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保护耕地最要紧的是保护基本农田。”目前,不少地方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还比较落后,已经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因此,建设高标准农田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必须进行广泛宣传。

2、因地制宜,科学开发。建设高标准农田,既要把耕地、道路、防护林、排灌渠道、机井、抽水站、输电线路等结合起来通盘考虑,全面规范,合理安排,以达到改善和提高农业条件,更大程度地满足农业生产需要的根本目的,又要注重土地平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等工程设施建设。土地平整工程的实施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有利于田间机械化作业,有利于水土保持,满足灌溉排水要求和防风要求,便于经营管理;田间道路工程的实施要从适应当地地形地貌条件出发,从方便农业生产与生活、有利于机械化耕作和节省道路占地等方面综合考虑,按照“因地制宜、节约用地、方便运输、合理布局”的原则进行布设;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工程的实施应有利于改善农田周围的生态环境,防止或减少自然灾害,提高耕地生产能力,促进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加大资金投入,集中资金保重点。高标准农田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应充分发挥农业综合开发自身所具有的综合性、区域性和按照项目管理的优势,主动搭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资金整合平台,按照“规划先行,统筹安排,突出重点,讲求实效”的原则和“资金渠道不变,统一规划,各司其职,各记其功”的思路,统筹相关涉农项目资金,加强部门和项目间的有机衔接,形成打造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巨大合力。

4、整合项目,综合资源。高标准农田建设,情况复杂,任重道远,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方向,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增收为目的,以财政支农资金为引力,以县区为整合平台,以涉农项目为依托,坚持综合开发的原则,坚持规模建设的原则,坚持多元化投入的原则,通过建立政府牵头、部门实施、科学选点、统筹规划、整合项目、规模开发、综合资源、分别利用、渠道不变、归口申报、县级负责、有序推进、整体验收、各记其功的项目建设机制,有效整合涉农项目,综合开发资源,打造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使之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亮点,结构调整、特色示范的亮点,科学发展、持续利用的亮点。

5、创新机制,处理解决好土地流转等问题。高标准农田建设应在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下,积极促进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同时,充分尊重项目区农民群众的意愿,让项目建设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参与和支持。各地建设高标准农田应依托资源和产品比较优势,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处理好粮食生产与发展优势农产品和产业化经营发展的关系,做到藏粮于田。走出一条立足区域优势和主导产业带动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路子。把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加强和改善生态环境,融入到高标准农田建设之中。应正确处理适当提高标准与经济适用的关系,探索适应市场机制要求的工程运行管护机制和各具特色的开发模式,确保国家投资效益的长期发挥。

6、加强管护利用。要坚持用科学的理念创新建立一种新型的管护机制。一是法律保护,将建成的高标准农田,按照《基本农田保护法》的有关规定予以重点保护。二是明确管护主体及责任,高标准农田建成后,应建立统一的、规范的高标准农田工程建设永久性标志牌,标明工程的范围、面积、主要设施及管护责任单位等。要办理好移交手续,县、乡(镇)、村层层签订管护责任书,落实责任人,建立高标准农田管护长效机制。三是推广科学技术,搞好开发利用。在建成的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大力推广先进的、成熟的、品质优良的科研成果,坚持标准化生产,使改造后的农田实现优质高效。

结束语

当前,实现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的实施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的值得大家关注的话题,尤其作为国家有关政府部门,要制度实施管理制度,采用一切激励性的、有利于农民切身利益的手段和措施,激发农民和管理者的工作热情,让我们的基本农田建设项目在高素质人群的管理中,抓住机遇,大胆务实地改革创新,真正意义上实现我国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实施的有效管理,实现基本农田的高产稳收。

参考文献

[1]刘彦随.科学推进中国农村土地整治战略[J].中国土地科学,2011,(04).

第6篇:高标准农田管护措施范文

一、科学编制规划,合理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

松原市分别于1999年、2001年完成了市、县级和乡镇级规划的修编工作。修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广泛征求意见,按照规划指标,合理分配、科学布局和落位,遵循四个原则,做到三个一致。三个一致是;基本农田保护期限和数据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期限和数据一致;二是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基本农田保护率与上级规划下达的控制指标相一致;三是基本农田在图上的落位与实际地块位置相一致。坚持四个原则是:一是在划定建设预留地时,要实事求是,充分考虑城、镇、村人口的发展及经济建设用地的需要,合理确定建设预留地指标;二是正确处理好建设用地预留与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关系,在充分预留建设用地,保证城镇发展,能源、交通等重点项目的用地需求的前提下,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三是通过改良、整理可实现高产、稳产的中低产田,也要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四是对已列入实施生态退耕的耕地,不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在现有耕地106.53万公顷,划定出基本农田保护区面积88.69万公顷,基本农田保护率达到87%,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117个,保护地块48902个,设立基本农田保护标志122个,编汇了县、乡、村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图。为巩固松原市商品粮生产基地,巩固粮食主要区的地位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二、强化基本农田保护责任,建立了基本农田保护责任制

为落实基本农田保护责任,松原市建立和实施了基本农田保护目标责任制度,纳入全市国土资源目标责任管理体制,市政府、国土资源局、县国土资源局分别与县政府、各县区国土资源局、乡镇村层层签订基本农田保护目标责任书,将耕地保护指标、用地计划指标、土地开发复垦指标任务分解落实,明确责任,实行了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负全责,指定专人具体负责的层层包保管理体制。按照目标责任书的要求,定期安排调度,随时监督检查,每年年底进行考核验收。

三、健全并完善基本农田保护各项基础工作,加大基本农田保护宣传力度

几年来,松原局围绕如何保护基本农田,拓宽思路,创新出新,探索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加强耕地保护的措施。一是建立了基本农田保护档案,补充和完善了县、乡、村基本农田保护图、表、卡、薄、册;二是签订了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签订到村1234份,签订到农户503036份;三是更新和增设了基本农田保护标志,全市达到374个,其中2004年投资近100万元,统一制作新增设的永久性标志牌120块,大型宣传牌7块,分别设立在国、省、县、乡级主要交通道两侧;四是加大基本农田保护的宣传力度。通过采取报纸、电视、宣传单、挂图、手册、标语、基本农田保护标志等多种形式,向社会各界、各阶层,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宣传基本农田划定和保护的重大意义,提高人们基本农田保护意识。借助“4.22”地球日、“6.25”土地日、“12.4”法制宣传日开展宣传活动,不断扩大基本农田保护宣传的广度和深度。同时,还设立了举报电话、举报信箱,调动全社会的力量来共同保护基本农田。五是完善了基本农田保护的各项规章制度,主要有基本农田保护责任制度、基本农田保护区用途管制制度、占用基本农田严格审批与占补平衡制度、基本农田质量保护制度、基本农田环境保护制度、基本农田保护监督检查制度。六是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工作的通知》的规范性文件。七是开展全市基本农田保护情况大检查。通过这些工作,促进了基本农田保护基础性工作的芝,进一步强化了基本农田保护意识,促进了基本农田保护工作的全面开展。

四、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保护好基本农田的同时,保障经济发展用地的需要

松原市局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积极参与宏观调控,在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的前提下,正确处理保护资源与保障发展的关系。在规划下对占用的基本农田进行调整和补划,支持我市的经济发展,为我市城、镇、村及经济建设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建设预留地,满足了我市经济发展建设项目用地的需要。在自2003年开展土地市场治理整顿以来,在从严从紧的土地政策情况下,采取灵活的措施,批准了聚四氢呋喃、百万吨玉米深加工等重点工业项目用地,为203公路、科铁公路办理了提前开工批复。在省国土资源厅的大力支持下,我市2004年一些重点项目用地都得到了批准,并开工建设,保证了全市经济快速发展。

五、加大土地开发复垦整理力度,稳定基本农田面积,提全面开展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

第7篇:高标准农田管护措施范文

党的全会通过的《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层层落实责任,坚决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建立保护补偿机制,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为切实贯彻落实全会精神,坚决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基本农田数量和质量,按照“依法依规、规范调整;确保数量、提升质量;稳定布局,明确条件”的要求,根据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基本农田保护目标,科学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全面提升农田保护水平,努力实现基本农田保护与建设并重、数量与质量并重、生产功能与生态功能并重。深入开展“保护责任社会化、基本工作规范化、日常管理制度化、执法监察网络化、动态监测信息化”的基本农田保护标准化建设,充分发挥基本农田保护的功效,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二、工作任务

(一)落实基本农田地块。在第二次土地调查所形成的土地利用和基本农田保护现状成果资料的基础上,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所确定的基本农田保护区,将永久基本农田逐一落实到以土地利用现状图斑为单位的地块,绘制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底图,明确基本农田的地块、地类、面积、质量等级信息以及片(块)编号。

(二)健全相关图表册。落实到地块的基本农田,以第二次土地调查底图为基础,编制标准分幅基本农田保护图、乡级基本农田保护图、县级基本农田保护区分布图、基本农田调整划定分析图,填写基本农田调整划定平衡表、现状登记表、保护责任一览表并形成相应统计汇总表。基本农田保护图、分布图的编制在全要素的土地利用现状图的线划图上,以相应的图例、图示、反映基本农田地块和保护片(块)的空间位置和编号,加注界桩和保护牌设立等信息。依据基本农田保护地块的综合信息及评定保护等级,逐级汇总相关数据,形成能充分反映基本农田保护地块所在村社、图幅号、图斑号、基本农田保护区编号、土地利用现状、等级、利用状况、保护责任人及承包人等基本台账。

(三)设立统一标识。基本农田划定后,按《基本农田与土地调整表示使用和有关标识牌设立规定》(国土资发【】304号)的要求,在基本农田保护片块设立统一规范的基本农田保护牌和标识。

(四)落实责任。层层签定保护责任书、落实保护责任人,全面建立保护监管机制和保护补偿机制。全面调查核实基本农田保护地块土地承包状况,确定基本农田保护地块的基本责任人。划定的基本农田按国土资发【】167号文件的要求,落实到村组和承包农户,结合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等级试点工作,逐步将基本农田标注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上。明确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的保护责任,签订或更新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依据《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层层落实保护责任,明确基本农田的范围、地类、面积、地块、质量等级、保护措施、当事人的权利与义务、奖励与处罚等内容。

(五)建立基本农田保护数据库。按照国家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标准,以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库为基础,修编后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为控制,充分采集基本农田保护片块基础数据,建立基本农田保护数据库。将基本农田保护图、表、册的内容纳入数据库管理,基本农田保护数据库包括土地利用现状要素与基本农田专题要素,土地利用现状要素采用《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TD/T1016-)和县级、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标准》的规范要求,基本农田专题要素采用《基本农田数据标准》的规范要求,实现县域数据库联网互通。

(六)成果汇总。一是数据汇总。在基本农田保护数据库的基础上,逐级汇总各级行政辖区内的基本农田保护数据,形成层级成果台帐。二是图件编制。利用数据库管理和计算机辅助制图等技术,依据1:10000土地利用现状图,按照永久性基本农田土地利用现状图斑地块为基本单元绘制基本农田保护图。三是成果分析。根据基本农田调查、划定结果,结合相关资料信息,对基本农田的数量、分布、利用结构及其变化状况综合分析,评判基本农田保护程度,预测变化趋势,提出保护建议,编制形成全县基本农田划定专题报告。

三、工作原则

(一)永久性原则。永久基本农田一经划定,在保护时效内,即不能占用,不得通过规划修改将永久基本农田调整为一般农田,除对国家经济社会有重大影响的重点交通、水利、能源、军事项目外,不得占用基本农田作为非农业建设用地。

(二)统筹兼顾原则。划定工作中,既要保证高质量耕地划入永久基本农田,又要充分考虑全县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在规划划定时要综合考虑、留有余地。

(三)质量保证原则。划定永久基本农田要和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相结合,与建设用地合理布局相联系,确保划定的永久基本农田数量充足、土壤肥沃、地力上等、设施配套完善、生态环境良好。

(四)科学协调原则。永久基本农田划定要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第二次土地调查、农用地分等定级等成果为基础,并与城市规划、村镇规划、生态建设规划等相协调。要充分利用先进测绘和信息化技术,努力提高成果质量。

(五)实事求是原则。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工作实行行政主导,部门协作。划定工作中,要充分征求民意,并实行严格的考核验收制度,防止盲目追求保护指标和以次充好。

四、组织方式和工作步骤

(一)准备阶段。包括组织宣传准备、资料收集准备、图件准备。在县政府领导下成立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国土资源、农业、财政、统计、水利等部门人员组成,具体负责组织实施;要建立联络员制度,各司其职、能力协作、密切配合,认真做好本行政区域农田划定工作。国土资源局负责业务指导、编制实施方案、制定技术要求及实施细则、成果预验收,并会同县统计局负责数据统计和分析处理;财政局负责经费落实;农业部门负责提供农业承包资料,确认耕地质量等级;各乡镇负责配合专业技术队伍做好土地利用现状图斑和基本农田地块的调查摸底,组织落实保护责任人,层层签订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在实施之前,要展开广泛的政策宣传和群众动员,营造党委政府重视、部门紧密配合、群众积极参与的良好工作环境。收集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使用的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图件和资料,同时,要收集整理现有的基本农田保护区资料、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现行的各行业规划资料、农用地分等定级、产能核算、农业土壤等方面资料。

(二)等级评价及区块划分。采用最新的土地调查成果图作为工作底图,通过全野外调查、评价,将基本农田范围、区块和评价等级成果转绘上图后,进行综合评定,划定出永久基本农田保护范围,并对每个图斑内的农户数、承包面积等信息进行统计。统计每个图斑土地质量、承包情况、保护责任人等,并进行数据汇总。

(三)设置界桩及固定标示牌。根据标绘永久基本农田的成果图,实地踏勘,按片块拐点埋设界桩。然后采用GPS实测界桩拐点。永久性基本农田与基本农田分界桩暂不作实地埋设,只在图上标注。在基本农田保护标示牌上,要标注永久基本农田范围。

(四)内业校核并完善二次调查基本农田库及发放保护明白卡。建立相应的图、表、册和台账,在此基础上,与各级组织签订保护责任书;向基本农田承包经营户发放保护明白卡。

五、工作要求

(一)确保数量和质量。划定后的基本农田应不低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指标。尽量保留原有基本农田中的高等级耕地、集中连片耕地;划定后的基本农田中非耕地、坡耕地的比重应有所降低,平均质量等级应高于规定前的平均质量等级;基本农田集中连片程度应当有所提高。要杜绝基本农田“保远不保近,保劣不保优,保山不保川”等问题。

(二)确保地类符合要求。新划定为基本农田的土地利用现状必须是耕地。按照县级、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要求,将现状基本农田中的建设用地、未利用地、不可调整的、达不到耕地质量标准的农用地划出。

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将纳入各级政府耕地保护目标履行情况考核的重点内容,各级报备成果复核结果作为考核的主要依据之一,并及时兑现奖惩。

六、时间安排

基本农田划定工作以县级行政区域为单位,在县级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由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会同同级农业部门组织实施。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全县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分五个阶段进行:

第一个阶段:完成有关准备工作,包括编制划定实施方案,完成业务培训和舆论宣传等工作。对二次调查基本农田上图成果进行审核,与原基本农田成果比对,分析划入和划出基本农田数量和范围。

第二阶段:完成外业调查工作,包括制作外业工作底图、耕地质量调查、基本农田的承包情况调查、外业成果检查工作。

第三阶段:完成数据库优化完善工作,数据库的更新,等待成果验收。

第四阶段:落实保护措施,签订保护责任书、设置界桩及保护标志、建立相应保护制度,成果报备。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了确保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的顺利开展,成立永久性基本农田划定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县国土资源局耕地保护股,由县国土资源局副局长任办公室主任,负责处理日常工作。各乡、镇人民政府和县政府有关部门,建立联络员制度,各司其职、通力协作、密切配合,认真做好本行政区域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各乡镇也要确定一名工作能力好、责任心强的副科级以上领导专门负责基本农田划定工作的协调配合,同时乡上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由各驻村干部、村委会主任具体负责,全力搞好协调配合。

(二)落实工作经费。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是国土资源管理的一项基础工作。按照经费由省财政和地方财政按承担的工作任务共同分担的要求,县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经费由县财政在每年留存的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中解决。

(三)落实作业队伍

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技术要求高,时间紧、任务重,需选择信誉高、技术力量强的专业技术队伍完成基本农田的划定、上图、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台账、图件编绘、数据库的建设、承包经营户发放保护卡等工作。

(四)确保工作质量。本次划定工作执行严格的分级检查验收制度。要求采取措施确保永久基本农田划定的数据、图件与实地三者一致,严禁弄虚作假和篡改成果。对虚报、瞒报基本农田数据的,一经发现,将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八、成果报备

(一)报备要求。基本农田划定成果经省级验收确认后,将基本农田保护信息逐级备案,实现乡、县、市、省、国家五级备案。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农业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备案信息的真实性、合法性、合规性负责。

(二)报备内容。基本农田保护信息包括电子信息和纸质资料信息。基本农田保护图、表、册、相关工作报告等纸质资料信息备案到省:数据库等电子信息备案到国土资源部,同时抄送西安督察局。

第8篇:高标准农田管护措施范文

根据文件要求,现将XXX2020年度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子项绩效管理自评如下:

一、前期工作(8分,自评8分)。

1、任务分解(2分,自评2分)

根据省农业农村厅下达XXX2020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皖农建设〔2019〕154号),按照农田建设管理办法,在专家评审基础上,我区建立了2020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库,并将年度建设任务具体落实到项目,并按时上报2020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初步设计,共6个项目,任务4万亩,计划投资6110万元,其中财政投资6070,自筹40万元。

2、项目审批及备份(4分,自评4分)

市局在完成了项目评审和现场审批后,下达了各个项目的设计批复;按照批复内容,我区编报了2020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计划,省农业农村厅下达了实施计划批复(皖农建设〔2020〕104号);我区同步在国家农田建设综合监测监管系统填报备份。

3、项目储备(2分,自评2分)

根据项目规划,我区印发了《关于做好2020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选项入库工作的通知》(裕农〔2019〕143号)文件,建立了2020年高标准农田建设区级项目库,项目库总规模7.05万亩,计划总投资10675万元,满足我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储备需求。

二、建设进度与质量(35分,自评35分)。

1、建设面积及工程(20分,自评20分)

我区2019年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4万亩按计划完成,于7月初完成市级验收,通过第三方检测,各项工程建设质量达到设计标准,质量合格,效益发挥明显。2020年6个项目10月初全部进场开工,开工率100%,项目进展顺利,施工进度较快,区组织了项目督促和第三方质量跟踪检测,工程质量较好。2019和2020年,市政府组织了全市高标准农田建设现场会分别观摩了我区江家店镇龙门、分路口镇杨集和分路口镇新河项目区,其中省厅孔少林局长亲临分路口新河项目区指导工作。

2、年度任务完成比例(10分,自评10分)

2019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包括江家店镇龙门、永兴,分路口镇杨集、新沟以及徐集棠树等8个项目,于7月初完成市级验收。2020年,我区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6个,建设高标准农田4万亩(含高效节水灌溉任务0.35万亩)。在省厅下达计划批复后,我区开展项目招投标工作,于9月中下旬完成了6个项目,总计10个标段的招标,并在9月底全部进场施工,当年立项且当年开工建设高标准农田面积达到年度任务的100%,目前,各工程项目建设进度较快,12月底基本完成主体工程建设。

3、耕地质量提升(5分,自评5分)

为切实加强耕地保护,提高耕地质量,我区制定了《XXX2020年高标准农田耕地质量提升与等级调查评价工作实施方案》,在高标准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初步设计中针对性地采取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技术措施来加以改善和提升项目区耕地质量。通过土地平整措施改善了耕地土层厚度、和质地;通过增施有机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通过疏浚渠道和新修灌排渠系工程加快项目区排水,调节土壤酸碱度,提高了项目区耕地灌溉保证率。项目实施后,耕地质量稳步提升,根据第三方调查评价报告,高标准农田建设,促进了农业产业发展,耕地质量等级由建设前的3.22提升至3.17,项目区耕地质量等级平均提升了0.05。

三、资金投入(25分,自评25分)。

1、财政资金(23分,自评23分)

我区2020年农田建设区级配套资金为2439.1万元(其中高标准农田575万元,最后一公里1864.1万元),实际到位4311.175万元,占应配套资金176.8%万元。在资金管理上,我区实行区级财政报账,国库支付中心支付,目前2019年项目审计后报账进度在92%。

2、社会资本(2分,自评2分)

2020年XXX顺河镇华顺牧草合作社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计划投资210万元,其中华顺牧草合作社自筹资金40万元。通过项目扶持,建设高效节水灌溉高标准农田1000亩,支持华好奶牛养殖饲料基地建设。目前,合作社自筹资金40万元已足额汇缴到区财政账户。

四、竣工验收和上图入库(12分,自评12分)。

1、竣工验收(6分,自评6分)

根据省厅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验收规程,我区按时对2019年度8个高标项目进行了区级自验,综合验收评价合格。

2、上图入库(4分,自评4分)

针对高标准农田建设上图入库要求,我区在申报项目时主动与区自然资源管理部门联系,做好项目申报前置把关,2019、2020年项目均符合上图入库条件。其次,2019和2020年项目在建设中和竣工验收后也在全国农田建设监管平台上图入库,建设面积符合要求。

3、新增耕地(2分,自评2分)

在项目规划设计中,我区做好四个结合工作创新试点,区高标准农田建设领导组印发了《XXX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增耕地创新试点工作方案》。在建设2019年高标项目完工后,根据区自然资源管理部门以及项目镇村上报,其中江家店镇龙门、永兴,罗集乡云水和分路口镇杨集村通过填埋废弃塘坝、沟堰及老庄基还耕,新增耕地新增耕地面积342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新增耕地面积占项目区的比例0.86%,上述项目新增耕地正在按程序办理。此外,我区在江家店龙门、永兴和罗集云水3个项目中,整合实施了自然资源部门土地复垦项目,根据省自然资源厅备案文件,目前先期批复新增耕地面积约8.7公顷。

五、建设管护和制度建设(10分,自评10分)。

1、落实管护资金(7分,自评7分)

2019年高标准项目,我区在初步设计中落实工程管护经费60.43万元。区财政预算每年安排190万元,专项用于全区公益性水利工程维修养护。

2、制定管护制度(3分,自评3分)

为加强建成工程的管护,长远发挥工程效益,我区制定了农田建设管护办法,工程管护制度和长效管护机制。在项目建成后,区主管部门将完工项目工程移交项目乡镇,由项目乡镇、项目村负责管理并订立管护责任书。

六、日常工作(10分,自评10分)。

第9篇:高标准农田管护措施范文

 

为坚守耕地保护红线,明确耕地保护责任,提升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实现我县对耕地全方位、全覆盖、无缝隙管理,根据《中共山东省委办公厅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制度创新强化耕地保护的意见》(鲁办发电〔2020〕133号)和《聊城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聊城市耕地保护“田长制”实施方案的通知》(聊政字〔2021〕3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和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强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建立以县考核、镇督导、村为主体、“田长”落实的基层耕地保护体系,构建起全面保护、集约高效、监管严格的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新格局,牢牢守住耕地红线。

在全县建立实施耕地保护“田长制”,实现每块耕地有“田长”、耕地保护全覆盖的管理模式,将耕地保护任务落实到责任人,建立层层有责任、基层抓落实的保护机制,确保全县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面积不低于市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严保严管。强化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耕地红线保护意识,将永久基本农田作为国土空间规划的核心要素,强化永久基本农田对各类建设布局的约束,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

(二)坚持属地管理。依照行政管辖和土地权属,压实属地责任,构建“属地管理、全面覆盖、责任到人”的村级“田长制”管理体系,切实落实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

(三)坚持奖惩分明。将耕地保护“田长制”落实情况与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村级干部绩效考核挂钩。“田长”履职情况作为耕地保护激励镇街评先树优的重要依据,计入村级干部绩效考评总成绩,并对失职渎职进行约谈问责。

(四)坚持科技支撑。依托市级“田长管理平台”系统,将地块“田长”信息录入耕地保护数据库,通过日常巡查、卫片比对、定期考核等,加强对永久基本农田等耕地保护的科技支撑。

    三、“田长”设置和职责

(一)田长设置

建立以村为单位的网格化管理机制,以自然村为耕地保护网格基本单元,由村(居)支部书记(主任)或村民代表担任田长。涉及国有农用地的,由单位法人担任田长。

(二)田长职责

落实地方党委政府严格耕地保护措施,负责村(居)辖区内永久基本农田等耕地日常监督和管护,组织开展以下具体工作:

1、宣传耕地保护政策。通过广播、微信、宣传栏等方式普及耕保政策,正确引导承包经营权人在耕地上的种植行为,永久基本农田要重点用于发展小麦、玉米等粮食生产;一般耕地主要用于粮食和棉、油、糖、蔬菜等农产品及饲草饲料生产,严格控制耕地转为林地、园地等其他类型农用地。禁止占用耕地建窑、建坟或者擅自在耕地上建房、挖砂、采石、采矿、取土等;禁止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发展林果业和挖塘养鱼;禁止闲置、荒芜耕地。严禁违规占用耕地绿化造林、超标准建设绿色通道;严禁擅自占用耕地及永久基本农田挖田造湖、挖湖造景;严禁违规占用耕地从事非农建设。永久基本农田不得种植杨树、桉树、构树等林木,草坪、草皮等用于绿化装饰植物以及其他破坏耕作层的植物。

2、预防耕地承包人改变耕地用途。落实村庄规划,及时掌握各地块承包人思想动态,如有动用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建房等破坏耕地和以上禁止等行为的意向或行为,要及时劝阻,迅速向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汇报,以便将违法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

3、发现、制止和报告违法占用耕地行为。运用“田长管理平台”移动终端等,巡查辖区内新增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等耕地,及时发现违法占用或者破坏永久基本农田、新增耕地改变用途等破坏耕地行为,及时制止、上报,并落实依法查处和整改措施。

4、保护提升耕地质量。负责辖区内耕地生产设施管护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牌的保护工作。积极参与土地整治,督促承包经营者落实耕地质量提升、耕地不得撂荒等各项措施。

5、其他需要完成的耕地保护相关工作。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保护责任。全县耕地保护“田长制”工作在“高唐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联席会议”统一领导下开展,自然资源、财政、农业农村等主管部门要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分工协作、合力推进。各镇街作为本辖区永久基本农田等耕地保护的责任主体,要强化“人、财、物”保障,“田长”保护耕地的有关费用、标志牌设立、激励奖励资金等费用,由县财政在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县级分成资金、耕地开垦费等资金中统筹保障,确保“田长制”工作有序推进。

(二)加强科技支撑,实现高效管理。依托市级“田长”管理平台,实现“田长制”科学化管理。通过“田长”定期上传巡田记录、及时报告发现问题,县、镇(街道)两级逐级督促整改,实现日常巡查监督管理。经自上而下下发卫片等疑似问题核查任务,“田长”现场调查后自下而上上报核查结果,精准有效完成疑似问题核查整改。通过定期汇总统计平台管理数据,与“田长”考核制度挂钩,实现科学合理考核,落实奖励惩处政策,实现对“田长”精准高效管理。

(三)严格奖惩考核,确保保护效果。耕地保护“田长制”工作开展情况将列入各镇街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内容,作为每年耕地保护激励镇街评先树优的重要依据。各镇街要将耕地保护“田长制”工作纳入村级绩效量化考核内容,根据各自实际制定考核办法对“田长制”落实情况赋予一定考核分值,任期内落实情况作为下一届换届选举的参考依据。对按期完成巡田任务,能够及时发现、报告并及时制止违法占用、破坏耕地等违法违规行为的田长,年终考核给予一定加分奖励;对未按期完成巡田任务、未及时发现问题并上报且经下发卫片、信访举报等反馈问题核实属实的,每核实违规占用1亩耕地扣减1分,并不得再列入耕地保护激励村进行奖励;对于经核实违规占用5亩以上耕地且未及时发现上报的田长,给予约谈问责。

(四)强化舆论引导,营造良好氛围。各单位要加大耕地保护“田长制”宣传力度,通过广播、微信、宣传栏等方式普及耕地保护政策,强化舆论引导,使“田长制”工作深入人心。要在各村设立耕地保护“田长制”标志牌,标明保护面积、范围、责任田长及举报电话,引导群众广泛参与、共同管理,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和监督的良好氛围。

 

 

 

 

抄送:县委有关部门,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县政协办公室,县法院,

县检察院,县人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