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人工智能小学课件范文

人工智能小学课件精选(九篇)

人工智能小学课件

第1篇:人工智能小学课件范文

基于4MAT系统模式案例设计

4MAT系统模式又称为自然学习模式,它是由美国“学习公司”总裁麦卡锡博士在1979年创立的一个新型有效的学习框架。该模式将学习风格与脑科学研究结合起来,并根据人们感知和处理信息的方式,形成一种独特的、顺应个性学习需求的教学模式。图1为学习者以4MAT学习的一个简单实例。

第一阶段,Johnny看到他的哥哥们是骑自行车去学校。他注意看他们是怎样骑自行车的,骑自行车看上去很容易;第二阶段,他请他的哥哥们(骑自行车的专家)展示他是怎样骑自行车的;第三阶段,Johnny骑上自行车,并尝试骑行,他发现骑自行车并不像看上去那么容易;第四阶段,他调整了自己,回过来再次尝试骑自行车。在上述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大脑经历观察反映、抽象假设、行动试验、形成具体经验四个阶段,即4MAT模式的四个象限,整个学习过程组成一个循环圆圈。

4MAT模式以关注学习者为出发点,结合左右脑的不同特点,将教学分解为八个环节(如图2所示),可较好地为学习者提供有意义的学习内容,学生有足够的练习机会,且可“灵活调整”学习内容,并在这一过程中发掘所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大致可分为“动手做、如何做、为何做及做了何”四个方面,与4MAT模式四个象限的特点较切合。现以高中信息技术必修模块中“信息的加工与表达――用智能工具处理信息”为主题,进行4MAT模式教学环节设计。

1.本课时教学目标。人工智能研究处于信息技术发展的前沿,它的研究、应用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方向。高中人工智能课程目标的基本点定位在了解和体验上,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发展的前沿,体验若干典型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感受人工智能对学习和生活的影响,激发对信息技术未来的追求。

2.本课时教学任务。《信息加工与表达》课程标准对应要求:通过部分智能信息处理工具软件的使用,体验其基本工作过程,了解其实际应用价值。通过课堂讨论、观看媒体资料、网络搜索、操作实践、学习教材等手段,学生能够:①了解人工智能技术的含义及智能工具的应用范围;②列举人工智能技术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实例;③按功能对常见的智能应用进行分类;④在操作实践活动中,了解智能工具的基本工作原理及其应用价值;⑤树立辩证思想,客观看待人工智能技术对社会的影响,培养正确的信息技术运用观。

3.本课时教学内容:①人工智能、模式识别、自然语言理解、机器翻译;②智能工具的应用范围;③常见智能工具的操作(“小灵鼠”软件、OCR软件、在线翻译软件、机器人小I等);④人工智能对人类生活、社会的影响及存在问题。

4.本课时教学安排见图3。

①联系,即让学习者将学习内容与相关生活经验建立联系。设计活动来表明人工智能就在我们身边以及它与信息技术学科前沿研究的联系。活动内容:以小组为单位研讨我们身边的人工智能应用例子。通过讨论,说明人工智能对人类生活、社会的影响。这个讨论有助于让学生将身边的经验与学习内容联系起来。教师提供自主学习资源网站,引导并帮助学生联系各人的经历了解人工智能的应用范围;通过让学生观看相关应用视频,让他们获得直观的感性认识。

②注意,即让学生注意个人体验以及与其他同学的经验分享。分析经验,小组讨论并将经验绘制成图表。分小组分享经验并用概念图示描述人工智能的含义。

③想象,即在向学生传授呈现概念时,让学生先将自己的理解描述出来。整合经验:在学习日记中描述人工智能对你及社会生活环境的影响。每个学生要在自己的日志中说明某一人工智能应用如何对个人生活和环境造成影响。

④告知,即由教师告知内行知识,学生接受内容并进行研究。学习内容:教师通过演示文稿介绍图灵测试及人工智能小故事,帮助学生了解人工智能含义。教师带领全班学生利用前面活动中获得的信息,创建人工智能思维导图,其中要包括人工智能含义、应用领域及它对人类社会产生的正面及负面影响。学生通过看视频、听讲、课堂讨论及小组研究等学习形式学习新知识。思维导图会逐渐发展为一个动态的图示。学生可随时添加其他信息和实例。比如,随着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入了解,其他内容也可以被添加到思维导图中,在不断形成的过程中,学生将学会如何有条理地收集信息。

⑤练习,即让学生通过练习来学习,以达到对知识、技能的熟练掌握。实践拼接活动:以“它”怎样看、“它”如何懂两组活动,制作设计新的思维导图。归纳智能工具的工作原理和存在的不足。各小组通过实践操作智能工具,分享有关知识和体验,以思维导图的形式描述模式识别及自然语言理解的工作原理并提出技术改进建议。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对学生的表现给予反馈和建议。

⑥延伸,即是学生创新的开始,学生对所学的灵活调整,迁移运用。设计“人工智能会取代人类吗”游戏中要用的问题。在课堂内外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开展活动收集更多信息。每个小组根据他们了解的情况设计10个问题,在“人工智能会取代人类吗”游戏中使用。比如,未来你心中的人工智能是什么样、机器人具有真正的智能吗、未来的智能工具将具备怎样的功能,等等。

⑦提炼,即学生进行自我适应、调整、修改和评价其学习是否适当。学生复习课堂记录、个人日志、实践体验、互联网上学习到的内容等,小组完成研究报告,为最后阶段做准备。

⑧展现,即让学生表现自己。帮助学生将所学与更广泛的知识联系起来。设计一个总结主要观点的演示文稿(用例子和视觉画面对人工智能应用作出说明)。为学校设计一个普及人工智能知识的网站。撰写一份“智能工具应用启示”的研究的可行性报告,并设计完成一个未来智能工具或提出一个智能应用的想法。

基于Feden-Vogel教学模式的案例设计

普莱斯顿・D・费德恩,罗伯特・M・沃格尔结合信息加工论,在4MAT系统及教师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Feden-Vogel教学设计模式。该模式包含三个不同的工具:计划组织图、教学计划模板、教案格式。其教学分五个步骤进行设计:步骤一,引起学生注意并激活先前知识;步骤二,教授陈述性知识,不仅包含课时内容,还应涉及一些核心概念等;步骤三,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实践机会,形成程序性知识;步骤四,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不同问题,帮助他们以新的或不同的方式运用所学;步骤五,结束当前教学并启发学生关注知识和连续性,过渡到下一教学主题。在Feden-Vogel模式中,是从步骤二开始教学设计(即在课程目标与学习标准中让学生学习的陈述性知识),教学实施从步骤一开始。现仍以高中信息技术必修模块中“信息加工与表达”为主题,进行Feden-Vogel模式教学设计,课时教学目标与上例同。

1.《用智能工具处理信息》Feden-Vogel计划组织图(见图4)。

2.《用智能工具处理信息》Feden-Vogel教学五步骤设计。

步骤一,呈现先行组织图,让学生回顾先前的知识,提问前面几类信息加工与表达的特征及应用价值。这个练习可以让学生准备好学习下一个主题,即用智能工具处理信息。让学生联系和此问题相关的现实生活情境:如果你在写一份研究报告时,需要一本资料书上的三页内容,或者你想通过录音将你说的话转化成文字时,你将采用什么办法来完成?向学生提出这个问题,让他们设想解决的方案。通过这个问题可以将情境与新主题联系在一起。为了帮助学生解决此问题,可展示触屏手机手写输入信息的过程,让学生上网搜索相关资料。同时为学生提供多种体验工具软件(“小灵鼠”软件、OCR软件,语音识别软件等)。

步骤二,播放有关我们身边人工智能应用的视频,让学生上网查找人工智能应用领域及实例。介绍图灵测试,向学生提问,人工智能的含义是什么?学生建立人工智能概念图,并添加智能应用领域及实例。

步骤三,将学生异质分组,提出小组体验计划。当学生制定好计划后,就可以开始试着用智能处理工具(模式识别)进行操作实践。等他们完成体验后提问学生:识别的准确率高吗?影响识别率高低的主客观因素有哪些?接下来,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模式识别工具处理信息的工作原理,引导他们针对体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在建立模式识别思维导图过程中,通过提问学生生活中或未来还有哪些信息可以通过模式识别来处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相关内容的了解。

步骤四,让全班一起讨论在进行模式识别智能工具体验中的感受。教师使用提问策略来帮助他们进入下一人工智能应用领域:自然语言理解。比如,可以问学生是否能通过工具将一段中文诗词翻译成其他语言,或者和机器人聊天时应该怎样设计智能处理工具。学生讨论,形成小组设计报告,并通过上网查找出相关工具软件名称。学生选择教师提供的工具软件进行体验操作,总结出其工作原理及存在的问题。

第2篇:人工智能小学课件范文

关键词:人工智能;大数据;软件

1人工智能及大数据的概念

1.1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是一门利用计算机程序模拟人类智能的科学,其应用领域十分广泛,例如机器人、模式识别及专家系统等。人工智能的高科技产品,不仅实现了对人类思维的模拟,在某些方面还超过了人类。

1.2大数据

大数据是指海量信息的集合,一般用常规软件工具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的采集、存储和处理,需要借助具有超强洞察力的大数据技术对其进行有效的采集、存储、处理、分析和共享。大数据技术能够有效地进行超大规模的并行处理,能够有效地处理结构化及半结构化的数据,具有较强的数据挖掘能力及分析决策能力。

2人工智能及大数据对软件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特点

2.1知识更新能力

人工智能及大数据技术日新月异,需要软件专业技术专业人才具有较强的知识更新能力,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较高的技术应用能力。但目前相当一部分软件技术专业的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高,知识更新能力不强,亟需针对人工智能及大数据对软件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特点改进培养方案,增加相关课程,培养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尤为重要。

2.2创新思维能力

人工智能及大数据时代下,需要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具备较强的适应创新能力,较强的开拓思维能力,以及较强的团队协作能力。但目前相当一部分软件技术专业的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较差,新知识更新缺乏主动性,迫切行,学习意识不强。亟需针对人工智能及大数据对软件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特点创新改革培养方案,确定切实可行培养策略是学科发展的需要和任务。

2.3大数据分析能力

人工智能及大数据对人才的大数据分析能力要求较高,主要包括数据采集、数据整理、数据描述、数据统计分析和深度学习等诸多方面的能力。但目前相当一部分软件技术专业的大学生的大数据分析能力不够,不能很好地进行数据采集、存储、整理、描述、统计分析和归纳总结,亟需针对人工智能及大数据对软件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特点创新培养体系。

2.4软件开发及测试能力

人工智能及大数据对人才的软件开发及测试能力要求较高,主要包括软件分析、软件设计、软件实现和软件测试等方面的能力。但目前相当一部分软件技术专业的大学生的软件开发及测试能力较差,不能够有效地开展软件的规划、分析、设计、实现与测试等环节,亟需针对人工智能及大数据对软件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特点提升学生的软件开发与测试的实践能力。

3建设策略

3.1转变教学理念,顺应人工智能及大数据时展要求

传统的教学理念已经不能适应人工智能及大数据时代的要求,亟需转变教学理念,从而适应人工智能及大数据时代的要求,进而提升软件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在人工智能及大数据背景下,学校应深入分析人工智能及大数据对软件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特点,从而有针对性的制定培养目标、培养任务和培养方案。在制定培养目标时,应着重考虑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在人工智能及大数据时代应具备的能力素质。在制定培养任务时,应着重参考人工智能及大数据相关岗位的岗位要求。在制定培养方案时,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本,突出知识更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大数据分析能力和软件开发及测试能力的培养。

3.2引导学生利用现代化、智能化的网络平台进行自主学习

为了更好地适应人工智能及大数据对软件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应引导学生利用现代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Web平台进行自主学习,从而提升学生的知识更新能力、开拓创新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首先,在人工智能及大数据背景下,网络上涌现了大量的人工智能及大数据相关的学习资源,但这些网络资源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如何搜索、鉴别和使用这些网络学习资源。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由分组开展人工智能及大数据相关的学习,通过兴趣小组的方式激发学生对人工智能及大数据的学习热情,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在线学习的效率。最后,教师可以自建教学网站,对网络资源进行筛选和优化,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网络学习。

3.3构建大数据分析课程体系,提升学生的大数据分析能力

人工智能及大数据对软件技术专业人才的数据分析能力要求较高,众多人工智能及大数据相关企业亟需大量的具有较高大数据分析能力的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因此,大数据分析能力是目前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应适时构建大数据分析课程体系,进一步提升软件技术专业学生的大数据分析能力。首先,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因此应注重教师的培养,只有提升了教师的大数据分析能力,才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大数据分析能力。然后,重点突出数据挖掘能力的培养,包括数据预处理能力和聚类分析能力等。

第3篇:人工智能小学课件范文

关键词: 语文新课标 山区农村小学 多元智能

在新形势下,小学语文教育正沐浴着教育改革的春风。语文新课标的颁布实施,为我们的传统语文教学输入了新鲜血液,打开了一片新天地。在新课标的指引下,依据多元智能理论,我们的小学语文教育将会迎来崭新的局面。

一、语文新课标是山区农村小学语文教育的新希望

我国在2001年7月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语文新课标的正式实施,是我国现代语文教育改革发展历程中的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也是我国语文教育改革的一次难得的新机遇。语文新课标所追求的是一种全新的语文教育价值观,反映了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体现了当代教育以“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为基本要求的时代精神,与过去的“语文教学大纲”有着实质性的区别。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的概念和特征作出了明确的课程定位:“语文是人类活动的重要交际工具,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中小学语文课程的主要特征。”语文是人际沟通的工具,因此,其工具性是语文教育的基础目标,我们的语文教学首先要培养学生基本的交流技能。另外,语文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以看出,语文也是育人之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语文教学理所当然应当承担起的责任。这也是语文之人文性特征的内在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美,而且要使学生体悟到语文所传达的人性美。

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这一点要求教师要转变教学方式,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需要。教师应当转变教学理念,由过去的教师本位,逐步实现向学生本位的转化。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发挥每一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挖掘每一位学生的综合潜力。在师生交流的过程中,贯彻“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的三维教育理念,实现教育之目的:“教书育人”。“教书”是基础,是教育所关注的最基本方面,即“授业”;然后,在此基础之上,实现“传道”,即传授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授之以渔”;最后,到达“育人”教育的根本目的,将学生培养成为一个人格健全、智能多元的人。

要实现新课标的教学目标,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是极其重要的。新课程标准对教师所应当承担的职能给予了明确界定。《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这样的要求:“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进取精神,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这与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所提倡的“有教无类”及“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是一致的。

二、多元智能理论是语文新课标的力量支点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于上世纪80年代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智力不是一种核心能力,而是一组同样重要的能力。这组同样重要的能力不是以整合的形式存在,而是以相对独立的形式存在。这一理论对传统认识中流行甚广的智商理论及相应的智力观进行了质疑和超越[1]。在90年代,中国引入了多元智能理论,并迅速得到了学术界的关注与重视,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

多元智能理论与传统的智能理论相比较,有着本质性的不同。传统的智能理论,即是解答智力测验或者应对考试的能力。该理论认为智能是一元的,智商测试是客观公正的,智商分数的高低与人的智力水平成正比[2]。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智能是一种生物生理潜能”[3],这种潜能需要与特定的环境或社会条件相联系,才能发挥出来。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如果某种能力被认为是有价值的,那么,这种能力应当被认定为智能;否则不能认定其为智能。多元智能理论中的智能是指“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或社会中,解决问题或制造产品的能力”[4]。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判断人类智力之标准,不是考试成绩,而是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是创新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当注重结合实际情况,挖掘孩子们的各种潜能,增强其对现实问题的实际操作能力,使他们学以致用,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自身一种内在的能力和素质,不断丰富和发展语文教育的内涵。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并且每个人的智能都有着与生俱来的不同的强项和弱点。每个人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运用和发挥这些智能的方式会有一定的差异,这不仅仅与一个人的遗传因素有关,更重要的是与其后天的人生经历、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相关。因此,我们应当充分利用有利的环境,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语文教学创造良好的平台。在教学过程之中,结合当地的特色环境,培养学生的优势智能,为其智能的发挥创造最大限度的现实空间和思维视野。

在加德纳所认可的人类的七种智能之中,有三种智能和语文教学直接相关:语言智能、人际智能和自我认知智能。语言智能,指的是掌握并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这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第一要务。但这并不是我们过去所理解的只是简单的识字背诵,仅仅从表面上感受语言美,它更注重让学生在学习语文之时,能够感受到其中所传递的人文精神和人性之美。人际智能,是指认识他人,与人合作的能力。这是语文教育所要承担的重要任务之一,因为在复杂多变的人际交往中,语言是实现成功人际交往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这种人际智能也是语言智能的自然延伸,但是简单地对学生进行语言智能的培养,并不一定能提升他们的人际智能,他们的人际智能需要在设定的环境条件下才能得到培养与熏陶。自我认知智能,是指深入了解自己内心世界,并逐渐形成指导自己实施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的能力。这是由语文教育的人文性特征所决定的,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正确引导。

三、践行新理念是山区农村小学培养多元智能的途径

前文第一部分介绍了语文新课标将给我国小学语文教学带来的新希望,第二部分对如何把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与语文教学有效结合进行了简单解读。基于这些理论,我根据自己所处的粤东北等山区的农村小学的实际情况,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探讨山区农村小学生多元智能的培养途径和方式。与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相比,粤东北等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仍然比较落后,这些地区农村小学的教学条件和师资力量等也有着相当程度的差距,经济发达地区小学的教育教学方法并不能完全适用于山区农村小学,而要更有效地在落后山区农村小学实施语文新课标,会遇到更多有待克服的种种障碍。因此,我们应当基于当地山区农村有限的课程资源和师资力量,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创造性地探索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新理念。

首先,在优秀师资比较紧缺的情况下,我们要充分利用现有的优秀教师资源,合理分配到各个学校,以便让这些教师起到应有的带动作用,传授他们在教学中的先进经验;还应当组织部分优秀教师去一些名校考察学习,学习别人的先进教学理念。理念先行,然后才可能改变落后的现实。比如,学习先进学校的经验之后,再结合本地山区小学的实际加以改进,逐渐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根据语文新课标的要求,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心理素质,使传统的语文课堂变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性、生活化和趣味性的舞台,这也符合以锻炼实践能力为目的的多元智能理论宗旨。

其次,由于办学经费所限,本地山区农村小学的教学设备设施一般比较落后,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先进教学理念的实施,例如,不少小学还是传统的黑板,没有多媒体,教学参考资料短缺,等等。面对这些实际困难,老师需要发挥自身的能力,在现有的条件下,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营造一个浓郁的文化氛围。例如,通过老师对课文的生动讲解,让学生体会其中的语言美、意境美;老师还可以让学生闭眼倾听其有感情的诵读,把孩子带入无限想象的空间。读完后,让学生再回味片刻。之后,让同学们把自己的内心感受讲述出来,或者写在本子上,让学生们相互评价自己的小作品,老师最后进行点评,但是不要下孰优孰劣的结论,否则,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这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语言智能、人际智能和自我认知智能。

最后,我们应当好好利用当地山区农村的优势,即珠三角地区所不具有的接近大自然的环境条件。在语文课程设置上,可以适当增加课外活动课,或者把课堂教学搬到广阔的室外,或者利用周末,组织一些户外活动,到大自然中去。在活动之前,老师要做好策划,设计能有效调动每一位学生积极性的教学活动,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语言智能和人际智能。而室外轻松的氛围,更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潜能,实现“寓教于乐”,使严肃的课堂生活化,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的各种实践能力和自主合作精神,增强其多元智能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张亚南,郅庭瑾.“多元智能”在中国:回顾与展望[J].江苏教育研究,2009,(3):13.

[2]沈致隆.多元智能理论的产生、发展和前景初探[J].江苏教育研究,2009,(3):19.

第4篇:人工智能小学课件范文

1 电子大赛的情况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是一项大学生学科竞赛,由教育部发起,与数学建模、机械设计大赛并称为三大比赛。大赛的特点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紧密联系学风建设。电子大赛的目的是促进高校改革的信息与电子学科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发展。竞赛的特点是课程内容体系改革与大学实践密切相关,以促进教学、教学改革与实验室建设。竞赛的理论设计和实际制造可以充分测试和加强学生的基本理论基础和动手创新能力[1]。电子大赛(竞赛)由全国统一命题,各省赛区分工组织。在比赛期间,学生可以查阅相关文件或网络信息文档,可以讨论他们共同的设计思路,确定初步工作方案,分工负责,团结协作。

根据比赛规定,每个项目团队由3名学生组成,分别负责硬件、软件和设计报告。团队的基本任务是独立完成竞赛任务,没有任何教师或其他工作人员被允许做任何形式的培训。参加队员没有和其他任何人员讨论的权利。学校应相对集中地组织参与的学生并展开人员检查[2]。为了保证学生顺利完成题目,大赛所需的设备、组件由各参赛学校负责提供。

每届全国比赛评奖的程序先是赛区评奖,然后推荐赛区优秀团队参加全国奖。大赛组委会邀请专家评审团组成专门委员会,评出本省的获奖名单,获奖比例一般不超过总数的1/3。根据奖励细则,赛区组委会的任务是提交给全国组委会所推荐的优秀团队,供进一步审查。推荐的几支赛队数目都不超过本科生和高职学生组大学实际队的10%。全国奖有一、二等奖。全国奖获奖者不超过实际的团队的8%,其中一等奖和二等奖的比例按3:7原则。因为大赛是国家比赛,各学校都比较重视,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所获奖项也是学校教学方面的重要成果。

电子大赛从1995年以后,每2年举办1次,即单数年进行全国比赛,双数年各赛区可举办选拔赛。电子大赛题目共4个方向:通信、控制、仪器、电源。其中,仪器方向占的比重较大,总体来看,仪器类题目占一半以上:1994—2011年总题目数51道,仪器类总数26道,占51%。电子大赛仪器题目的内容和要求,对智能仪器课程建设具有导向作用。无论是从学习方面还是从获奖方面,都要求切实重视智能仪器的课程建设,让课程建设方向和电子大赛的要求方向相一致,两方面协同发展。

2 智能仪器课程的情况

智能仪器课程是测控与仪器专业的一门专业课,属于重要课程、考试课。本课程的任务是在学习电子技术基础及微机原理等技术基础课程的基础上,深刻学习掌握智能仪器及系统的发展概况、工作原理及设计思想,以使学生对智能仪器及自动测试系统具有研究设计、开发应用和组建及调试的能力。

智能仪器课程的教学主要内容有智能仪器及系统概述、智能仪器中常用部件及其软件设计、智能仪器中的常用算法及数据处理、智能仪器的整机分析与设计、可程控测量仪的接口技术及自动测试系统等。由于智能仪器课程涵盖的内容较广,因此需要提炼出一些重点内容对学生进行训练,否则泛泛而谈,不利于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

3 电子大赛仪器题目的内容对课程内容建设的指导

全国大学生电子大赛仪器类题目特征:以**器、**计、**仪、**表结尾的题目,数据采集题目,信号源题目。1994—2011年仪器类题目如表1所示。

从表1中可以看到,电子大赛仪器类主要内容是信号的产生、滤波、放大、测量以及显示,数据的采集,如信号函数发生器、小信号放大、滤波器、程控放大、频率相位测量、DDS、扫频仪、元件参数测量仪、示波器、功率放大、A/D、D/A、FFT、FIR、IIR。

因此,智能仪器课程应该侧重训练以下内容:DDS任意信号产生、高速/宽带模拟电路、滤波器、高速ADC/DAC采样与回放、高速多路数据采集存储、算法(FFT、卷积、相关、数字滤波等)、DSP和FPGA与单片机的接口(用于密集运算)、显示技术(LCD、绘图、实时曲线等)、(程控)放大器、(程控)滤波器、振荡器、基本模拟调理电路、电性能指标测试(频率、相位……)。

4 电子大赛元器件清单对课程实验室建设的指导

每年的电子大赛在赛前都会给出一个基本的元器件清单,包含所用到的仪器和主要元件,其中,所要求的仪器和主要元件应该在课程训练中经常用到,以正确使用。这些仪器清单可以指导智能仪器课程建设中实验室部分的建设。

2013年全国竞赛基本仪器和主要元器件清单的仪器方向的主要内容有:60 MHz双通道数字示波器、100 MHz双通道数字示波器、低频信号发生器(1 Hz~1 MHz)、标准高频信号发生器(1~100 MHz,可输出1 mV小信号)、函数发生器(10 MHz,DDS)、低频毫伏表、高频毫伏表、100 MHz频率计、五位半数字万用表、单片机开发系统及PLD开发系统。

参考主要元器件清单,智能仪器课程实验室应该配置以下设备:

100 MHz双通道数字示波器,用于观察信号波形;

100 MHz高频信号发生器,用于产生测试信号;

100 MHz高频毫伏表,用于精确测量高频小信号;

100 MHz频率计,用于精确测量高频信号频率;

五位半数字万用表,用于测量一般电压、电流信号;

双路可调直流稳压电源,用于提供电源;

100 MHz频率特性测试仪(扫频仪),用于测量给定电路的频率特性;

100 MHz频谱分析仪,用于测量复杂输入信号的频谱;

数字电桥,用于精确测量LCR参数;

双核电脑,用于编辑源程序和进行电路信号仿真;

单片机开发系统,用于开发单片机程序;

FPGA开发系统,用于快速电路设计。

至于设备的数目,应根据学生数目而定[3]。按每教学班60人计算,需要2间50 m2的实验室,每间实验室容纳30人,30套设备,30套工作台。

除此以外,每间实验室还应该配置1张制作工作台,配备1套电路板制作工具:电烙铁、焊锡、松香、打印机(打印热敏纸)、过塑机(转印热敏纸图案)、钻台(用于电路板打孔)、单面和双面空白电路板、热敏打印纸、洞洞板和插插板、电路板腐蚀剂和腐蚀盆、起子钳子剥线钳剪线钳工具。辅助方面合计,每间实验室需要配置31套工作台和电源排插,并配置相应的凳子。

按照以上实验室配置,有利于智能仪器课程实验和课程设计的开展,对各项课外科技活动也能构成有力的支撑,大大促进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陈朝峰,郭书超.从电子设计大赛看大信息类专业的教学改革[J].九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16-18.

第5篇:人工智能小学课件范文

那么课堂教学机智是什么呢?课堂教学机智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面对千变万化的教学情景,迅速、敏捷、灵活、准确地做出判断、处理,保持课堂平衡的一种心理能力。它是教师智能的灵活性与机敏性的统一,是一种“应急”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要求教师运用教学机智,针对偶然事件的干扰,立即改变教学信息传递系统既定的传输程序(如教学计划、教案),重新拟定教学的传输程序,维持教学系统的动态平衡,保证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教学语言主要是指:口语和体态语。体态语又称态势语或身体语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这两种语言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机敏性和应变力,则叫教学语言机智。简单的说就是当偶发事件出现时,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掌舵人,就应当因势利导,以变应变,调整预设,给学生腾出空间,机智地驾驭课堂,正确处理课堂教学的偶发事件,让课堂呈现别样的精彩。

尽管每位教师为了上好一堂课,都会在课前认真钻研教材,分析学生情况,考虑教法、练法。但由于教学过程中,各种因素都并非一成不变的,有可能出现未曾考虑到的事件。

记得那节心理健康课《学会合作》,当老师让孩子介绍自己如何完成这幅画时,孩子吞吞吐吐,一时说不出来了,当时的心里就有些着急了,我顺势引导你们小组先干的什么呀?这时这个同学便说,我们小组有的剪,有的粘……,听到孩子说到这里,心里松了一口气,哎,终于又能说到我的教案上去了,于是便顺势引导,你瞧,这个小组的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事情要做,分工特别明确,当我再次叫另一小组来谈谈自己的分工时,只是在那里汇报画画的过程,却没有明确到谁干什么?就算最后自己引出合理分工,也是勉勉强强,没有起到很好的效果,其实,这种情况没有在教案里预设出来,突然遇到这种情况以后,我完全慌了神,没有真正的认真听孩子说话,只是想着自己的教案,以至于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没有引导好,其实当第一个小组的孩子说到有的剪,有的粘时,没有就应该再问问他,谁剪的?谁粘的呀?然后再顺势引导,你瞧,这个小组中的每个孩子都有事情要做,分工非常明确,这样再让其他小组说的时候,他也就能说出分工明确了,就能在最后引出合理分工了。其实,在教学中,不要盲目的去背教案,要根据当时的人,当时的情况,机智地去处理引导学生,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还记得在教授“词的音形义”时,我先向学生讲了一则笑话《捐官答上司》:有一天上司巡察下情,问一捐官:“现在百姓如何?”捐官赶紧回答:“白杏只有两棵,红杏倒有不少。”上司说:“我问的是黎庶。”捐官忙回答说:“梨树很多,可结的果实却不大。”上司不耐烦地说:“我不是问你什么梨杏,我问的是你的小民。”捐官忙起身答道:“我的小名叫狗儿。”在学生的哄笑声中我问:“闹出这样的笑话呢?”然后自然地进入正题讲解知识点。由于知识比较枯燥,趣味性不浓,学生学起来容易厌烦甚至产生畏难情绪,听课时往往精力不够集中,易开小差。但在课前加上这段生动的导语,让学生在一笑之后明白“词的音形义”知识的重要性,从而激起求知的欲望,并在意志力的作用下保持精力的集中。

第6篇:人工智能小学课件范文

论文摘要:通过对长株潭地区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以下简称“基础课”)教师的问卷调查,发现当前“基础课”教学的主要形式是大班教学,“基础课”教师在教学中使用的方法具有多样性的特点,绝大部分“基础课”教师喜欢自己的“基础课”教学工作,“基础课”教师对自己教学中的教学互动的注重还不够,基于调查提出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来提高“基础课”教学实效性。

根据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的精神和教育部的总体安排,自2006年秋季开始,全国高校开始按“os方案”开设“基础课”,作为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人门课程。这门课程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重任。当前,国际政治格局变化、经济全球化、价值多元化、现代高科技的发展和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等变化给高校“基础课”教学实效性带来巨大的影响和挑战。如何切实加强和提高新形势下“基础课”教学的实效性成为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一环。目前,通过改革教学方法来提高“基础课”教学实效性得到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学界对于教师如何改革教学方法的研究也相当多,但基于教师教学现状实证分析来探讨教学方法改革的研究并不多见。对于“基础课”教学而言,教师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与教学态度等对教学实效性影响很大。为了了解“基础课”开设以来的教学现状,从而进一步研究和探索“基础课”教学方法的改革,我们组织了一次以湖南省长株潭地区高校“基础课”教学教师为对象的关于“基础课”教学现状的问卷调查。并基于此次实证调查提出,可以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来提高“基础课”教学实效性。

一、“基础课”教师教学现状实证分析

本次调查,问卷发放采取随机发放形式,总共发放问卷60份,回收问卷54份,其中有效问卷54份,有效回收率为oo%。基于回收的有效问卷,我们就“基础课”教师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对教学互动的注重与评价、教学喜欢程度及其影响因素等问题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分析如下。

(一)“基袖课”教师教学的主要形式

小班(1个班)教学和大班(2个以上班联合)教学是当前高校“基础课”教学的两种主要形式。调查结果显示,50位被调查教师最近一次承担“基础课”教学采取的是大班教学,占总数的93%,采取小班教学的只有4位,仅占总数的7%,由此可见,当前大班教学是“基础课”教学的主要形式。同时,调查结果显示,有29位被调查教师认为大班教学更好,占总数的53%,有23位被调查教师认为小班教学更好,占总数的43 %,此外,有2名被调查教师对哪种教学形式更好表示“不知道”,占总数的4%。由此可见,尽管当前大班教学是“基础课”教学的主要形式,但还是有相当大一部分被调查教师还是认为小班教学比大班教学效果更好。

(二)“基拙课”教师运用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的效果。调查结果显示,有so位被调查教师在教学中使用了“板书”这一教学方法,有52位被调查教师在教学中使用了“多媒体课件”这一教学方法,有42位被调查教师在教学中使用了“课堂讨论”这一教学方法,有12位被调查教师在教学中使用了“小游戏”这一教学方法,有40位被调查教师在教学中使用了“视频资料”这一教学方法,有51位被调查教师在教学中使用了“案例教学”这一教学方法,有4位被调查教师在教学中使用了其他教学方法。在被调查教师所使用的教学方法中,按使用普及度大小排序依次为“多媒体课件”、“案例教学”、“课堂讨论”、“视频资料”和“板书”。由此可见,当前“基础课”教师在教学中使用的方法具有多样性的特点。

同时,调查还显示,在问及“哪种教学方法最好”这一问题时,4%的被调查教师认为是“板书”,26%的被调查教师认为是“多媒体课件”,22%的被调查教师认为是“课堂讨论”,11%的被调查教师认为是“小游戏”,9%的被调查教师认为是“视频资料”>24%的被调查教师认为是“案例教学”,4%的被调查教师认为是“其他形式”。由此可见,在“哪种教学方法最好”这个问题的认识上,教师之间不存在高度一致的看法,比较多的被调查教师认为“最好的教学方法”主要有“多媒体课件”、“案例教学”和“课堂讨论”。

(三)“基袖课”教师时教学互动的注重情况与评价

教学互动是现代教学区别于传统“填鸭式”教学的重要特征之一。调查结果显示,有34%的被调查教师认为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很注重”教学互动,有11%的被调查教师认为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比较注重”教学互动,有巧%的被调查教师认为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互动注重“一般”,没有被调查教师认为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互动“比较不注重”,有11%的被调查教师认为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互动“不注重”(如图1所示)。由此可见,被调查教师对自己教学中的教学互动的注重还不够,只有45%的被调查教师认为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很注重”或“比较注重”教学互动,还不足50% o

同时,调查显示,被调查教师对教学互动是否重要的评价,与他们自己在教学中对教学互动的注重情况存在较大的不一致。调查结果显示,有74%的被调查教师认为教学过程中教学互动“很重要”,有26%的被调查教师认为教学过程中教学互动“比较重要”(如图2所示),也就是说100%的被调查教师认为教学过程中教学互动“很重要”或“比较重要”。这与前文分析的不足50%的被调查教师认为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很注重”和“比较注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说明,尽管几乎所有的被调查教师都认为教学互动重要,但在现实教学中,有相当多的被调查教师并没有很好地贯彻白己都认为重要的教学互动。

(四)“基袖课”教师对教学的喜欢程度及其影响因素

“基础课”教师是否喜欢“基础课”教学,也即是否喜欢自己的教学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基础课”教学效果产生影响。调查结果显示,有26%的被调查教师表示自己“很喜欢”“基础课”教学,有48%的被调查教师表示自己“比较喜欢”“基础课”教学,有22%的被调查教师表示自己对“基础课”教学喜欢程度“一般”,没有被调查教师表示自己“比较不喜欢”“基础课”教学,仅有4%的被调查教师表示自己“不喜欢”“基础课”教学(如图3所示)。由此可见绝大部分被调查教师喜欢自己的“基础课”教学工作,共有74%的被调查教师认为自己“很喜欢”或“比较喜欢”“基础课”教学。

那么,影响被调查教师是否喜欢“基础课”教学的因素有哪些呢?调查结果显示,有27位被调查教师认为“学生学习态度”影响其对“基础课”教学的喜欢程度,占总数的44.4%;有22位被调查教师认为“教学内容”影响其对“基础课”教学的喜欢程度,占总数的40.7%;有17位被调查教师认为“学生学习效果”影响其对“基础课”教学的喜欢程度,占总数的31.5%;有11位被调查教师认为“教学方法”影响其对“基础课”教学的喜欢程度,占总数的20.4%(如图4所示)。由此可见影响被调查教师对“基础课”教学喜欢程度的主要因素排序依次为“学生学习态度”、“教学内容”、“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学方法”。

我们通过本次调查发现,尽管有相当大一部分“基础课”教师认为小班教学比大班教学效果更好,但当前“基础课”教学的主要形式还是大班教学;当前“基础课”教师在教学中使用的方法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比较多的教师认为“最好的教学方法”主要有“多媒体课件”、“案例教学”和“课堂讨论”;尽管几乎所有的“基础课”教师都认为教学互动重要,但在现实教学中,教师对自己教学中的教学互动的注重还不够;绝大部分“基础课”教师喜欢自己的“基础课”教学工作,影响“基础课”教师对教学喜欢程度的主要因素排序依次为“学生学习态度”、“教学内容”、“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学方法”。

二、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提高“基础课”教学实效性

当前,提高“基础课”教学实效性的重点是要加快教学方法改革,使我们的教学方法能有效地满足教学的需要。那么到底该如何来改革教学方法呢?根据调查结果,我们认为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来改革教学方法,提高“基础课”教学实效性是非常可取的对策。

多元智能理论是加德纳在他的专著《智力的结构》中提出的。他认为,在实际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智能是多种多样的,每个人至少有语言文字智能、数学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旋律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和自我认知智能七项智能。fzl语言文字智能是指有效地运用口头语言或书写文字的能力。数学逻辑智能是指有效地运用数字和推理的能力。视觉空间智能是指准确地感觉视觉空间,并把所知觉到的表现出来的能力。身体运动智能是指善于运用整个身体来表达想法和感觉,以及运用双手灵巧地生产或改造事物。音乐旋律智能是指察觉、辨别、改变和表达音乐的能力。人际关系智能是指察觉并区分他人的情绪、意向、动机及感觉的能力。自我认知智能是指有自知之明并据此作出适当行为的能力。每个人各项智能的天赋与发展都不一样,有自己不一样的理想的教学环境,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满足学生各项智能发展的需要,有效激发学生参与学习与体验学习的愿望,提高学习效果。那么,在“基础课”教学中可以根据多元智能理论,采取哪些途径来提高教学实效性呢?

(一)充分发挥多嫌体的作用

多媒体教学是现代教学的主要形式,它能克服传统单纯板书教学的不足,充分地调动学生的视觉空间智能、音乐旋律智能等,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效果。我们在调查中发现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对多媒体的重视不够充分,尽管由于教学条件的改善,绝大部分教师都运用了多媒体教学形式,但许多教师只是简单地把教材上的内容做成演示文稿,而没有有效地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影视功能。因此,我们建议,“基础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播放一些与教学有关并能激发学生兴趣的视频资料、音乐等,有效地开发学生的视觉空间智能、音乐旋律智能等智能,从而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二)大力推行案例教学

所谓案例教学,并不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说明一定的理论或概念进行的举例分析,也不是教师指导学生开展的具有实例性的课程实习,而是一种开放式、互动式的新型教学方式。fzl它通过广泛的信息收集和开放式的讨论,来达到启示理论和启迪思维的目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开展案例教学,为学生提供背景,并讨论案例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困境和选择,可以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和分析方法,通过多维度的训练,来提高学生的逻辑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开发学生的语言文字智能、数学逻辑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和自我认知智能等智能,从而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值得指出的是,案例教学一般适合小班教学,在当前大班教学依然是主要的教学形式的情况下,适当推广小班教学将有利于开展案例教学。

第7篇:人工智能小学课件范文

(北京市新媒体技师学院 北京 102200)

摘要:以多元智能理论为理论依据,结合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构建多元化智能的数控教学体系结构,探讨多元智能理论在数控理实一体化教学中的实施过程。从多元化评价的视野深入探索数控教学多元化评价的主要内容,以期根据学生的智能差异进行教学调整,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多元智能理论;数控教学;多元化评价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12-0100-03

多元智能理论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已应用到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它注重评估每个学生的潜在智能,以尊重学生的个性为切入点,培养学生的自信和学习兴趣,从多元化的视野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而根据学生的智能差异进行教学调整,有助于根据学生的智能特长实现教学目标。多元智能理论为数控理实一体化教育教学提供了改革思路,对我们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学观和评价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多元智能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教授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在个体的身上相互独立存在,而且人的多种智能都与具体的认知领域或知识范畴紧密联系。人的智能结构至少具有九种彼此相互独立的智能: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节奏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博物智能和存在智能。他认为每个人由于所处的环境和所受的教育不同,其各种智能的发展水平存在差异。教育者可以通过学生身上反映出来的智能特点建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从而提高学生的智能强项,激发学生的潜在智能,实现全面发展。

九种基本智能不同的组合表现出个体的差异,学生智能差异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要求教师要依据不同学生的智能优势完成教学任务,同时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智能特点创设多元化的教学形式和多元化的教学评价。

对传统数控教学的审视

数控作为职业院校数控专业的核心课程,其授课模式一般遵循“理论课+实训课”的形式进行。教师一般先以计算机仿真或多媒体投影演示讲解教学,然后安排学生到实训车间进行机床实践操作训练。这种教学模式在职业教育过程中存在以下方面的特点:(1)教学实施流程化,对教学内容的差异针对性较低、教学效果可控性差。(2)智能差异,致使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不同,理论教学与实际教学进度容易脱节,增大学生的学习难度。(3)填鸭式的教学形式,导致学生丧失学习兴趣。(4)由于学校数控机床数量有限,实训教学呈现放羊式,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5)现有的教学体系中仅以纸笔的标准化考试来区分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价标准单一。

多元智能的数控教学体系结构

针对数控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借鉴多元智能理论,构建多元化智能的数控教学体系结构和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教师需分析班级成员的智能差异及构成,首先在理论教学时以兴趣为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教学过程中辅以分组竞赛、小组合作教学、数控G代码演讲竞赛、G代码刀具轨迹模拟绘画表演、数控模拟仿真、幻灯片及数控加工视频演示等教学方式。其次,在实训过程中以任务驱动为核心,辅以生生合作学习、优差互补组合、师生互动管理等方法,实现实训中人人有任务、人人会实践的效果。最后,以多元化评价体系为考核目标,贯穿整个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始终,使学生认识到自身的智能优势,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增强学习积极性,带动自身其他智能的发展。根据数控教学的特点,构建多元化智能的数控教学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多元智能的数控教学体系实施过程

通过数控G代码演讲竞赛提高语言智能 数控加工中零件的加工工艺制定具有重要的作用,不同的G代码在加工相同的零件时工艺制定也有区别。组织学生竞赛演讲数控G代码应用时的顺口溜、零件装夹时的注意事项、零件加工时的工艺要点、数控编程时的切削要素等内容,演讲时注意语音语调、韵律节奏,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言语智能,还使得数控知识难点、重点充分得到应用和复习。

通过数控编程竞赛提高逻辑数学智能 数控课程内容中编程知识点贯穿整个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拓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对于提高逻辑数学智能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安排学生在理论教学时分组互助编程练习,再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数控软件模拟仿真,最后在实训过程中利用视觉空间深化数学逻辑思维。数控教学过程中这一系列活动,侧重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并把学生的语言、逻辑数学、身体运动等多种智能调动结合起来,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通过创设情境提高视觉空间智能 创设学习情景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激发学习动机的有效途径。数控教学过程中,通过优秀作品展示欣赏、诱发性视频和幻灯片播放,进而使授课内容图片化、数控加工过程视频化,能从视觉空间上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热情。同时,以任务驱动为目标,利用CAD、Mastercam、Solidworks等软件组织学生实训图纸设计大赛,将学生视觉和空间上的想法在图纸上呈现,即增强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通过数控G代码刀具轨迹绘画、模拟表演提高身体运动智能 数控教学中G代码指令种类繁多,每种指令格式、含义及刀具轨迹各不相同。而通过将G代码进行分类,例如,在数控车削中循环指令分为两类,一类是单一循环指令内外圆单一切削循环指令G90、端面单一切削循环G94和螺纹单一循环指令G92;另一类是复合循环指令内外圆粗车复合循环指令G71、端面粗车复合循环指令G72、仿形粗车循环指令G73、端面切槽循环指令G74、径向切削循环指令G75和螺纹切削复合循环指令G76。这两类循环指令在学习时指令格式容易混淆、刀具轨迹各不相同,通过让学生编制课堂游戏规则,抽签决定绘画、模拟G代码刀具轨迹的类型,可以迅速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使枯燥的课堂内容形象化,增加了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身体运动智能。

通过数控加工过程中机床发出的声音节奏提高音乐节奏智能 音乐智能是培养学生对音调、旋律、节奏和音色的敏感力。在数控实训过程中不乏体验音乐节奏的例证:如主轴转速的快慢、冷却液的开关、背吃刀量的大小、刀具切削速度及进给量的设定和不同类型刀具切削时所发出的声音特点均不相同,在编程时合理选择刀具类型、切削速度、进给量、背吃刀量和主轴转速不仅可以降低机床和刀具的磨损,还可以使数控加工过程中机床发出合理的音乐节奏。同时通过探究数控机床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声音规律,还有利于解决零件编程过程中工艺制定和数控机床故障,是一种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多智能发展和多智能教学的有效途径。

通过分组竞赛、生生合作提高人际交往智能 数控教学具备理实一体化的特点,便于构建新奇趣味、结构新颖和程式多样化的课堂,特别适合开展分组合作学习、小组探究学习与交流、生生互助学习等课堂活动。在课堂上,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编程、讨论、仿真和实训。在合作过程中学生间、师生间进行情感交流,即完成了知识的构建过程,也使学生的团队意识和人际交往智能得到锻炼和发展,更有助于开发学生的人际潜能、促进智能优势互补。

通过自评、互评、课堂考评提高自我认知智能 自我认知智能是个人了解、认知、评价和反省自己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激发学生自评、引导学生互评和增强教师考评的方式,让学生肯定自己的优点,更加自信,面对自己的不足及时鼓励纠正。这样学生就清楚自身的智能特点,知道自己如何做才能使自己更加完美。同时,在学生评价过程中,教师在优势方面要强调主观性,缺点方面要强调客观性,使学生得到鼓励,自信心得到增强。

通过营造虚拟情境提高自然博物智能和存在智能 数控内容包括复杂的机床构造、编程原理、实训事项等问题,如果仅用文字去阐述这样的问题,很难让学生理解。数控专业课程还包括AutoCAD、MasterCAM、宇龙仿真等教学软件,通过这些软件构建数控理论的虚拟情境,使书面知识图片化和视频化,易于让学生理解接受。例如,教师在授课前还可以组织参观数控实训场景、数控模拟情境,通过先认识再学习的环节,发挥学生的自然观察智能;还可以设计数控G代码的刀具轨迹图为CAD、MasterCAM等软件教学的实训图纸,这样学生不仅能掌握CAD的相关技能,还对数控编程中重难点知识有了充分认识。

多元化的教学评价

各种智能不是以整合的方式存在,而是相互独立的,各自有着不同的发展规律,即便是同一种智能,其表现形式也不一样。因此,我们很难找到一个适用于所有学生的统一评价标准,我们应该改变以传统的学科成绩和教师为权威的评价观。在评价内容上,不应仅局限于教学内容,还应从不同教学形式下学生的表现对其进行评价;在评价方式上,应当探究从学生的身体心理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自我认知能力、科学文化知识、思想道德素质等多元化考核;在评价主体上,实施以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教师测评等多元化的评价。多元化评价注重观察学生的智能差异和个性差异,重视对于学生品德、情感和价值观的评价和培养,为培养和开发学生的多元化智能、实现数控教学目标提供了科学保障。

评价内容多元化 职业院校的学生由于其年龄特点,个性差异比较明显,品德结构尚不完善。而数控教学存在编程原理逻辑性强、难理解,实训课程多、劳动强度大的特点,这导致了学生厌学、课堂参与度低的现象。如果仅以学生成绩作为教学目标评定依据,势必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自尊心受到伤害。为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数控教学中应强化学生的智能优势,加大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能力、学习态度、自主能力和合作精神的考核,增强每个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和自我认知能力。

评价方式多元化 在教学内容上要形成以口试、辩论、现场实操考核、模拟表演、竞赛等多种方式相结合,同时辅以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等品德结合的考核。采用“教学内容多元化评价”和“学生品德多元化评价”的方法,让学生发挥在语言、身体运动和人际交往等方面的智能特点去完成学习任务。

评价主体多元化 改变过去只有教师进行评估的做法,实行以教师评价为主,鼓励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辅以家长参评和企业评估等多种评价相结合、相互促进的方式,使得评价的结果更加全面、真实。

多元智能理论为数控教学提供了教学启示和理论支持,是强化学生智能优势、培养学生多元化智能的理论武器,为建立多元化的教学体系和多元化的评价结构提供了良好的思路。

参考文献:

[1]丘立庆.以多元智能理论构建高职数控实训教学新模式[J].职教论坛,2011(14):39-41.

[2]李秋红.浅谈多元智能理论在英语视听说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与职业,2011(12):106-108.

[3]葛丽萍.多元智能理论与网络环境下的外语教学[J].教育与职业,2010(35):119-121.

[4]单光庆.多元智能理论给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启示[J].教育与职业,2009(12):146-147.

第8篇:人工智能小学课件范文

电工电子实习,亦称电子工艺实习,是高校开设的公共基础实训课程,涉及专业较多,在工科专业人才培养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国家的发展转型,业界对人才的需求,已从学术型人才转向工程型人才,[1-3]传统的技能培训模式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需要,教学改革势在必行。现代工程教育模式为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带来了先进理念,[4-6]根据CDIO理念改革电工电子实习平台,模块化的方案设计和教学设计非常关键,围绕能力的培养,从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入手,结合项目驱动法和最新的虚拟仿真技术,进行实习内容的组织和教学设计,采用模块化设计,将工程案例与实习课程具体特点结合,在保障技能训练的基础上,强化系统性的工程能力培养,重点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设计开发能力和应用创新水平。

一、教学设计

智能车作为创意机器人设计的参考原型,是高校进行跨学科创新的典型工程案例,也是实现课赛结合的理想主题,在各类赛事和学科创新活动中获得了较多成果。CDIO理念下的电工电子实习教学改革,将智能车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依据教学需要进行模块化设计,完成教学适配,[7]以智能车主题贯通实习教学的各个环节,增加了课外自学内容,结合虚拟仿真开发技术,使学生在实践中循序渐进,具备安全用电、电子制作、电子设计与应用创新的各项能力,实现了系统性的工程能力培养目标。教学设计方案见表1,下面从安全用电、电子制作、电子设计、进阶引导四个方面进行介绍。

表1 CDIO理念下的电工电子实习教学设计

实习模块 主要内容 智能车工程案例 能力目标 适用范围

安全用电 用电常识、用电规范

照明电路、室内配电 电源模块 安全用电技能

看图接线能力 必做

动力线路、PLC自动化 驱动模块 信息获取利用能力 选做

电子制作 焊接、调试、装配 循迹模块 电子制作技能

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必做

电子设计 PCB设计、制板、焊接、调试 车灯模块 设计开发能力 选做

电路仿真、整车调试 显示模块、整车 工程系统能力 电类

进阶引导 实习总结、扩展应用、编程 MCU模块及扩展 自主学习能力

应用创新能力 电类

1.安全用电

学生具备安全用电常识和解决日常用电问题的能力,是电工电子实习的最低要求。安全用电是工程实践的基础,须克服心理障碍,熟悉用电常识与操作规范,防患于未然,主要内容有安全用电常识、常用工具的使用、单相电路、三相电路。需要注意强弱电、交直流的结合对照,做好与后续实习内容的关联,融会贯通,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与利用能力。

单相电路侧重培养安全用电技能和看图接线能力,主要内容是照明用电和室内配电实训,了解交流市电的使用,在此基础上加入智能车直流电源课外自学内容。电源作为电子产品系统的供配电部分,是系统调试和故障多发的重点区域,也是安全用电和电路检修的关键环节,智能车电源模块使用了7.2V电池,对外供电采用双电源,7.2V直接为显示模块、循迹模块和驱动模块供电,变换为5V电压后为MCU模块供电,初学者容易接错电源,造成元器件烧坏或者人体烧伤,须提示安全用电。

三相电路侧重培养看图接线能力和信息获取与利用能力,有动力用电和PLC自动化两个实训项目,主要内容是电机的继电控制和PLC电气自动化,在此基础上通过智能车的驱动模块了解直流继电器及直流电机的控制,了解H桥驱动原理,智能车的驱动模块用于运动控制,通过两路控制信号分别对开关管和继电器进行控制,以实现电机的速度、转向等动作。达林顿管驱动电机进而控制速度、晶体管驱动继电器进而控制行进方向。因为该部分属选作内容,内容较多,比较实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与利用能力。

2.电子制作

学生具备课外科技制作的能力,是电工电子实习的最低培养目标。电子制作包含仪器的使用、元器件的识读检测、焊接工艺、电路调试和整机装配五个部分。其中仪器的使用和元器件的识读要结合焊接具体电路来教学,尊重学生在实训中的主体地位,边讲边操作,考虑学生信息的获取与利用能力和效率,有的放矢避免泛泛而谈。

焊接工艺是电子制作的基本功,主要内容有立方体的焊接、万用板的焊接、印刷电路板的焊接和拆焊练习,其中立方体的焊接是焊接基础,采用“准备-加热-加锡-去锡-去烙铁”五步训练法教学,要求学生握持烙铁要稳,养成焊前对烙铁头和引脚进行预处理的习惯,避免虚焊;万用板的焊接推荐引脚直连法或者用单支线,训练实例为智能车电源模块,要求学生养成“先检测,再焊接,焊前预布局”的习惯;印刷电路板的焊接训练实例为智能车循迹模块,学生通过印刷电路板的焊接对PCB结构和标识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后续设计PCB奠定基础。

通电调试前,使用万用表对照原理图检测电路,发现元件焊反或焊错的,须进入拆焊环节,拆焊可用热风机或加锡拆焊法,均匀预热避免长时间加热某个焊点,以免焊盘脱落;调试时沿电流方向依次检测,查找虚焊或问题元件,掌握离线检测电路的方法。通过智能车循迹模块掌握运放的典型应用和运放电路在线调试的方法,初步具备依据电路原理进行调试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电子制作教学环节,学生多为初学者,要求指导老师“多演示、多巡视、多指导、严验收”,拆焊练习属于选作内容,方便学有余力的同学自我提升。

3.电子设计

电子设计是是工程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是电工电子实习的重点内容,直接关系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设计开发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培养质量,主要内容包含电路仿真、原理图绘制、电路板设计、电路板制作和整车调试。电路仿真是进行电子设计与验证的便捷途径,学生通过Multisim电子电路设计与仿真软件,仿真智能车车灯模块或显示模块,分析电路原理,了解集成运放电路典型应用与调试技巧,掌握电路设计的可行性仿真分析和虚拟仪器在电路验证中的应用,为后续电路板设计奠定基础。

使用Altium Designer 绘制电路原理图,或进行原理图修改,是进行电路板设计的前提,应注意易读性和效率,学生在绘制智能车车灯模块原理图的过程中,要提前发放元器件,自然而然地了解软件界面、元件与封装。Altium Designer 进行PCB电路板设计之前,利用前面焊接的循迹模块PCB成品,使学生对PCB电路板有个感性认识,然后通过刚绘制的车灯模块原理图快速上手,初步掌握PCB设计流程和使用技巧,布置一些课外内容,例如布局原则、布线技巧、批量修改和机电匹配、帮助学生迅速掌握软件[8],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通过热转印工艺,了解印刷电路板制作流程,每个环节建议设置简短提醒,完成车灯模块PCB的制作,在读懂电路原理的基础上独立完成焊接与调试。

最后是整车调试环节。利用已制作并调试成功的五个模块,配上智能车底座和单片机最小系统板成品,要求学生分组完成整车调试,通过检测跑道(或地图)的黑线来自动调整小车前进的方向,使小车不脱离黑线跑完全程,从而实现小车的自动循迹,提高学生的工程系统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通过对电子设计因果的反思总结,提高学生的设计开发能力。

4.进阶引导

进阶指导是实习课程的课外拓展,是课外创新的新起点。实习课程结束后,进行一次完整的梳理总结,便于知识结构的系统化,利于后续的课外创新实践。围绕智能车工程案例,总结单片机电路,梳理电子技术知识的典型应用;科普单片机编程和控制算法,引导学生以智能车为原型,进行创意智能车/机器人的扩展设计与创新,组织学生参加相关赛事,提升学生的应用创新能力。

二、成效

电工电子实习是校级公共实践平台,教研组根据现代工程教育理念,采用“分批次多层次多模块”的方式,逐步推进教学改革,满足了各个专业的需要。通过模块化设计的智能车,实现了已学电子技术与后续单片机课程的对接;以单片机电路梳理电子技术典型应用,打通了实习教学各模块和环节,从传统的技能培养成功过渡到系统性的能力培养,提高了人才培养水平。制作的“电工电子实习课件(CDIO版)_跟我学做智能车”系列课件,在2014校多媒体教育课件大赛中获奖,根据5个专业的教学测试,以及教学问卷反馈,完善了教学设计,取得了阶段成果。

在此基础上,探索了课赛结合教学模式(图2)。智能车项目的模块化设计,考虑了与后续赛事的对接与关联,预留了MCU编程、创意设计和硬件扩展等内容,把智能车成功打造为学生未来工程实践的创新起点和参考范例,打通了实习与课外创新环节,引导学生提前进入了课外创新阶段,通过组织学生参加智能车、机器人和飞行器等赛事,以竞赛带动学生参加课外创新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第9篇:人工智能小学课件范文

关键词:智能手机 高校学生管理 管理软件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0-0045-02

国家工信部数据显示[1],2014年1-9月,我国全行业生产手机12.93亿台,其中智能手机出货量占手机出货量比重接近90%,同比提高10个百分点以上。这些数据表明智能手机在中国手机市场中,已经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智能手机的大量普及在给大众带了方便的同时,对大学生的不利影响也随之出现。有研究者通过问卷调查得出结果,除基本通讯外,大学生使用手机多用于上网及娱乐,90.4%的大学生有上课玩手机的行为[2]。作为高校学生工作管理者(以下简称管理者),要做好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已不可能回避手机尤其是智能手机这个话题。

笔者认为智能手机作为一个新兴的终端设备,如果能使之成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一个新的平台,就能变害为利,至少利大于弊。

1 智能手机平台的优势

1.1智能手机在高校的应用普及率高于社会总体水平

经调查,笔者所在高校(位于东部沿海)学生的智能手机持有率达到100%。因此,以智能手机为平台管理学生,很容易将全部学生纳入新的管理手段之中,至少在东部高校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

1.2智能手机能够方便地接入互联网

智能手机能够以两种方式连接互联网,一是通过蜂窝数据网络,二是用WLAN方式。前者支持2G/3G/4G制式,如GSM网络的GPRS、CDMA网络的CDMA1X、3G网络的WCDMA、CDMA-2000、TD-CDMA,4G网络的HSPA+、FDD-LTE、TDD-LTE等,一般会产生额外的流量费用;后者常常被称作WIFI,事实上WIFI使用IEEE802.11a和IEEE802.11b协议,WLAN制定的6种通信协议之二,是在办公室和家庭中使用的短距离无线技术。

1.3智能手机具有开放性操作系统

智能手机拥有独立的核心处理器(CPU)和内存,支持第三方开发的各种应用程序,使智能手机的功能几乎可以无限扩展。这一特点使得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在该平台上开发管理软件得到有力的硬性支撑。

2 智能手机平台辅助高校学生管理的方案设计

本方案以智能手机为开发平台,针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要求,设计高校学生管理软件(以下简称管理软件),以管理软件为载体关联管理者和学生,满足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新需要。

2.1管理软件的运行模式

2.1.1触发式运行模式

管理软件在触发模式下,优先考虑节省手机系统的运行资源,只有在满足一定条件,管理软件才会自动运行并发挥管理功能,实现功能后销毁自我进程,仅保留最小进程,用于下次唤醒主程序,平时几乎不占用系统资源。触发模式的触发条件有:

a.开机启动。手机开机时,管理软件随之开始运行。

b.联网启动。当WIFI网络或蜂窝数据网络启动时,即手机端手机连接互联网络的时候,管理软件被触发运行。

c.定时触发。根据既定的时间启动,根据既定的时间退出。

2.1.2常驻式运行模式

常驻模式不用像触发模式那样较频繁地启动、退出,而是在手机开机时启动,并驻留于活跃进程中,实时提供管理功能。如果说触发模式偏向考虑手机系统资源的优化使用,那么常驻模式则偏向于实现更全面的管理功能,部分功能需要常驻模式支持。

2.2管理软件的功能设计

为方便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管理软件在设计上要适应管理者和学生两种身份,因此管理软件分为管理者使用的管理端、学生使用的学生端。前者则通过发送或接收多个学生端信号实现管理目的,后者实现手机管控以及向管理端发送指定信号。本设计中,管理软件能够实现以下功能:

2.2.1获取学生手机号码

我们知道高校学生时常更换手机号码,原因可能比较多样,比如其正处于青春年少的年龄,以及国内几大手机运行商的不同资费等。这个问题时常也会困扰我们管理者,现通过智能手机平台给予解决:

手机开机时,管理软件启动,获取读取手机号码的权限,得到当前手机号码,然后与保存的原手机号码比较。比较结果二者相同时,立即注销自我进程;不同时,用新号码覆盖旧号码保存,并标识等待向管理端发送新号码。

2.2.2上课时间管控学生端手机

针对高校学生上课期间因使用手机上网、看电影、玩游戏等影响听课的情况,管理软件可以设定上课时间自动启动,并限制该手机上网、禁止访问本地视频文件、禁止游戏软件运行等,这些功能的实现过程为:学生端根据管理端设定好上课时间表,上课时自动启动,获取以下几个管理权限:a.控制蜂窝数据网络开关、b.控制WLAN网络开关、c.设备管理器权限、d.读取已安装应用列表、e.ROOT权限。

利用a和b权限关闭蜂窝数据网络和WLAN网络;根据文件后缀名判断文件类型,用于判断是否为视频文件,再利用c权限禁止访问存储设备;利用d权限获得学生端手机安装的应用列表,与管理端设定好的游戏名单比对,用于判断应用列表中哪些属于游戏,再利用e权限关闭游戏进程。下课时间到,管理软件停止管控并自动退出。

2.2.3管理端与学生端即时通信

这里提出的管理软件即时通信,不同于手机短信息和QQ、微信等即时聊天工具。手机短信息和即时聊天工具的运行结构都建立在一个24小时运行的服务器之上,允许终端离线接收信息;管理软件没有服务器,没有离线功能,必须保证管理端和学生端同时运行,才能进行即时通信。

管理软件即时通信的终端拓扑结构更符合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需要。手机短信或即时聊天工具从拓扑结构来看,是一对一或多对多结构(图1);而管理软件即时通信的拓扑结构是一对多的树形结构,更好地突出管理端的管理地位。管理端可以对一个学生端进行一对一通信,或对多个学生端进行广播通信,学生端只允许和管理端通信(图2)。

2.2.4获取学生端的地理位置信息

在恰当的时候,管理端可以查询学生端的地理位置信息,以知悉学生行踪。具体过程是:管理端向某个学生端发送指定信号,学生端接收信号后,获取手机GPS定位权限,通过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即全球定位系统)功能得到当前手机地理位置信息,再反馈给管理端。

2.2.5学生端管理软件的自我保护

学生端管理软件想要发挥管理作用,必须做到保护自己的应用进程不被破坏,甚至防止学生私自卸载学生端等。对此,管理软件的应对策略,一是在安装时,将本身注册为系统应用,提高被破坏和被卸载的难度,二是定期或不定期向管理端发送指定信号,如果管理端在规定时间内未接收到信号,即说明该学生端被破坏或卸载,管理者可以联系该学生端指向的学生了解情况。

自我保护功能是学生端管理软件的保留功能,必须开启。根据实际运用情况,设定发送信号的间隔时间,并采用定时和联网两种触发条件进行触发判断。比如设定间隔时间最短为24小时,最长为72小时,学生端管理软件运行判断如下:当学生端连接互联网时,检测上次报送时间是否超过24小时,若是则再次报送并保存本次报送时间,若否则关闭软件;如果学生端超过72小时未联网,则获取联网权限连接网络,发送信号并保存报送时间。

2.3管理软件的管理强度

管理软件是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而设计的专用软件,本身只是一个工具。如何用好工具,其根本还在于管理者本身。管理者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功能和功能组合,以及对应的运行模式,达到辅助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目的。管理软件按管理强度,可分为轻量管理、标准管理和重点管理三类。

2.3.1轻量管理

该管理强度下,开通自动获取学生手机号码的功能。学生一旦改换手机号码,管理者很快就能够收到新的号码。轻量管理只需要触发式运行模式支持。学生端保存新手机号码后,不急于立刻发送信号,而是等待手机连接互联网时,再把新的手机号码发送给管理端。

发送的信号包括手机号码、时间戳和学生端编号。手机号码为11位数,时间戳格式XX年XX月XX日,6位数,学生端以千名学生为例即4位数,共计21位十进制,以最大值转换成2进制为62位,即8字节(Byte)。蜂窝数据网络的计费单位一般以千字节(Kilo Bytes)为单位,8字节产生的费用微乎其微。

轻量管理对学生手机运行带来的负担最小,产生费用最小,对学生生活的造成的影响最小。

2.3.2标准管理

该管理强度在轻量管理的基础上,增加上课时间管控学生端手机的功能。

标准管理只需要触发式运行模式支持,基本能够解决学生上课因手机而分心、影响课堂效率的问题。

2.3.3重点管理

该管理强度在标准管理的基础上,增加获取学生端地理位置信息的功能。管理者利用该功能,可以随时了解该学生的行踪,以便做出进一步管理。另外,管理端能够随时向学生端发送信号,在上课时间之外管控学生端手机的上网和游戏娱乐等功能。因其实时性的要求,这些功能需要常驻式运行模式支持。

重点管理涉及个人隐私和自由问题,只针对特殊情况下需要重点关注的学生对象。

3 结语

智能手机在高校的应用普及,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新的挑战,提出新的要求。本文针对这一挑战,在智能手机系统平台上进行软件设计,填补了该平台上关于学生管理软件的空白,将智能手机这个原本作为高校学生管理难点的问题转变成为辅助高校学生管理的工具。但是,对于智能手机带来的新挑战,不能仅仅依靠手机管控为堵,更应当从社会、家庭、学校三方面做好思想教育工作为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