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本科专业管理学范文

本科专业管理学精选(九篇)

本科专业管理学

第1篇:本科专业管理学范文

【关键词】旅游;本科;酒店实习;教学

随着旅游行业越来越繁荣,需要更多的人力资源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支持,旅游教育正是基于这一现状而出现的。在旅游教育中,本科旅游教育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本科教育,培养具有专业旅游管理知识和技术的高级人才,以满足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在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教学工作中,安排学生进入酒店进行酒店实习,既是重要的教学内容,也是对学生的理论知识是否能灵活应用于实践的重要检验。

一、酒店实习的重要意义

1、通过酒店实习可以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任何理论知识都需要通过实践的检验,而酒店实习正是检验本科学校对旅游专业的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准。酒店是旅游行业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在酒店进行酒店实习,可以说是与旅游行业亲密接触,可以近距离了解旅游行业的真面目,快速适应旅游行业的从业环境,并且在酒店实习中进一步巩固旅游管理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对学生来说,酒店实习是一个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的过程,对自身的不足之处可以通过酒店实习加深认识并加以提高。随着旅游行业的不断深入发展,必然出现许多新的问题和因素,通过酒店实习,学校可以及时掌握旅游行业的最新动态,并根据最新动态调整教学方向。

2、酒店实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通过酒店实习,可以让学生了解实际的工作环境和需要掌握的工作技术,无形中锻炼了学生的就业能力。在毕业之后,无论是选择应聘就业,还是选择自主创业,酒店实习经历都将成为学生的宝贵经验。这种教学模式可以说是非常符合实际的,对学生来说,在毕业之后进入社会就是进入一个崭新的环境,会遇到许多在学校中无法遇到的新因素,而通过酒店实习这一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提前窥见社会的缩影,对自身将面临的全新的社会环境做好心理准备。

二、现今酒店实习教学存在的问题

虽然酒店实习这种教学方式具有独特的优越性,是一种不可缺少的教学模式。但由于客观原因,目前酒店实习教学仍存在许多不可忽略的问题。

1、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首先表现在学生专业思想不够稳定方面。在酒店实习过程中,无论是工作内容,还是工作强度,都与在校学习时完全不同,突然进入完全陌生的环境,往往令学生难以适应。再加上收入水平造成的心理落差和社会舆论等因素造成的压力,会使学生的思想产生波动,对从事旅游行业的未来前途产生迷茫之感,甚至出现消极待工等不良表现。其次由于学生是首次接解真正的岗位环境,一时之间无论是在工作技能的熟练程度上还是在工作经验上,能达到熟练的企业工作人员的要求就不错了。最后是酒店实习心态难以端正。初出校园的学生难免对未来抱以美好和过高的期待,对实际困难预估不足。所以在真正进入酒店实习岗位后,现实环境与心理的期望值相差甚远,难免产生心理落差,如果此时学生的心理无法得到疏导和调整,心态就会发生变化,偏向消极,从而无法胜任工作岗位。

2、来自酒店方面的问题。我国的酒店行业发展时间并不长,虽然改革开放后酒店行业是发展最为迅速的行业之一,但由于基础差,整体实力不强,而且投资和从业门槛都较低,使某些酒店的管理水平较为落后。由于酒店是以赢利为目的,为了保证酒店能够稳定的运行,因此更青睐于有工作经验、技能熟练的员工,对于酒店实习学生,酒店只是当作普通劳动力,对酒店实习学生并不重视,更谈不上对酒店实习学生进行管理和培养了。本科学生在酒店实习,要完全服从酒店的安排,而酒店在安排学生酒店实习时,部分企业不会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因此也不会为酒店实习学生提供全面学习的机会,这就使本科学生在酒店实习过程中,很难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3、来自学校的问题。首先,虽然本科学校在对旅游专业的学生的教学体制上已有较为完整的方案,但是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方法单一陈旧、缺乏案例、实践课程少效果差等问题都是学校教学体制的硬伤,直接影响本科学生在酒店实习过程中的表现。旅游本科专业的教学体制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仍需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其次,由于酒店实习学生进入酒店,要服从酒店的安排,因此在酒店实习期间远离指导老师,在工作上很难得到专业的指导。而酒店是以赢利为目的的机构,在这一方面也很难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帮助。

三、对酒店实习教学进行优化的措施

1、针对本科学校旅游专业的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完善教学体系。目前,旅游专业本科院教的教学体系普遍存在理念落、缺乏创新等诸多弊端,为了更好的为旅游行业培养高素质的旅游管理人才,必须对教学体系进行改革,完善教学体系。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明确对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其他层次的旅游教育不同,旅游本科教育注重多方面综合素质,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实践能力、人文素养、创新精神等等,都有较高的要求,其目的是培养出能够胜任职业经理人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对理论和实践都有极高的要求。其次是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旅游教育的课程要与旅游行业的发展现状紧密结合,以市场需求为培养人才的导向,在这一基础上,强化学生的基本素质,包括理论素质和实践素质两大方面,同时还要激发出学生的职业潜力,将这几点要求融合为一体,打造全新类型的教育体系。第三,要强化实践教学。酒店实习与理论教学是不可分割的,两者是一个系统,是一体的,为了让本科学生在酒店实习中学习旅游管理知识和技能,达到酒店实习的目的,所以在理论课中要增加实践教学环节,为酒店实习打好基础,更为以后进入旅游行业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最后,酒店实习需要一个好的酒店实习环境,所以学校要加强对酒店实习企业的选择,同时也要加强与酒店实习企业之间的联系、交流和沟通,以便更好的指导本科学生在酒店实习过程中学习到全面的旅游管理知识,为旅游企业培养出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2、对酒店实习模式进行创新改革,完善酒店实习模式。对酒店实习的创新主要有两方面,即酒店实习模式和酒店实习时间。现有的酒店实习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学校统筹安排;二是本科学生自行安排;三是二者相结合。虽然三种酒店实习模式各有利益,但酒店实习的成效来看,学校统筹安排能够更好的保证学生的实习效果。在酒店实习时间方面,一般来说实习的时间较为确定,一般为6个月。但在6个月的实习期内想要掌握全面的旅游管理技能,提高综合素质,强化就业能力是非常困难的。而且在实习期内,本科学生还要受毕业设计、论文、研究生招生考试、就业等因素的影响,无法专心实习,从而影响了实习效果。因此综合考虑,将实习时间与毕业时间分开,将实习安排在毕业季之前,是较为合理的。

3、对酒店实习基地建设,为旅游专业的本科学生提供更好的酒店实习环境。一个好的实习环境会直接影响到本科学生的实习成果。进入酒店实习后,酒店的企业文化、理管模式、薪资待遇、人才培养和储备方式都会对旅游专业本科学生的实习效果造成巨大的影响。一个管理先进、信誉良好、业绩突出的酒店,不仅可以让实习本科学生实习到专业技能和先进的管理经验,更能够坚定学生的信心,加强学生对旅游行业的归属感,对旅游行业的前景持乐观和积极态度。因此选择一个规范的实习基地,对优化学校的旅游教育体系是非常重要的。除了要加强对实习酒店的选择外,还要健全对本科学生酒店实习过程的管理制度,加强对参与酒店实习的本科学生的日常管理,还要通过实习协议、要求标准、考核评优等办法,考核本科的实习成绩,以此来督促本科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对待酒店实习,并通过实习,掌握旅游管理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提高综合职业素养。综上所述,旅游行业的发展极大的促进了社会经济建设的发展,更丰富的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但随着旅游行业的高速发展,能够胜任旅游管理的高素质人才缺乏的情况愈加严峻,因此旅游专业的本科院校担负着为旅游行业培养合格的高素质人才这一重任。然而目前旅游专业的教育模式和教育体系存在的弊端正制约着旅游专业本科院校对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本文立足于我国当前旅游教育的现况,对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希望能够对旅游教育改革提供思路和,为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旅游管理人做出贡献和帮助。

【参考文献】

[1]杨金华,钟佩玲.旅游管理本科专业酒店实习过程管理的实践与探索———以衡阳师范学院为例[J].市场论坛,2014(9)

[2]郭清.旅游管理本科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D].南昌大学,2014

第2篇:本科专业管理学范文

关键词:旅游管理;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9-004-02

实践教学,是依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有计划、有组织地使学生以获取感性知识、技能训练、提升专业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各种教学形式的总称。旅游管理是一门应用学科,本科旅游教育不仅要培养理论研究型人才,更要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实用型人才。实践教学既是对课堂理论教学的应用,又是培养学生操作技能、服务意识与技巧、管理能力、创新能力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在旅游管理专业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具有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

旅游管理专业是一个应用性极强的专业,实践教学理念和模式将直接影响学生的专业素质,进而影响就业情况。目前用人单位对高校旅游专业毕业生的需求主要仍是专科层次,大多数国有单位对本科教育的有效需求不足,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很多都不能立即适应职业的需求,往往需要经过半年以上的适应和摸索以后才能慢慢进入状态。因此,一方面旅游企业出现人才欠缺,另一方面却有相当一部分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就业困难,转而从事其他行业。旅游管理专业的高度应用性,要求旅游管理专业的教育必须要打破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突出实践教学环节。

一、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旅游高等教育自上世纪80年代起步发展至今,已形成研究生、本科、专科的教育层次和普通高等教育及职业技术教育多层次并举的格局。此外,各种职业技能培训与资质认证教育成为旅游职业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从总体上看,我国旅游高等教育一直走的是外延扩张的发展道路,人才培养模式仍然没有摆脱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作为旅游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层次教育经过20多年的发展,在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目前仍然存在着这样的矛盾:

旅游企业对新进本科毕业生的整体满意度不高,突出表现为“理论与产业脱节”、“能力与行业脱节”;

另一方面,许多毕业生对与旅游企业提供的就业环境不甚满意,“梦想照进现实”之后对当初的专业选择普遍持有怀疑和后悔的情绪。这些现象集中反映了旅游管理本科教育培养的人才规格与市场需求和市场预期存在现实差距;

随着全球范围内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旅游产业以其就业容量较大、开发门槛较低、经济效益明显等特征而备受关注。而大众旅游在世界范围内的兴起,欧美等发达国家已针对本国的实际情况,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进行了系统研究和改革。我国一些高校也针对这一领域的问题进行了有益的分析和探索,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旅游高等教育的实际教学效果,但仍然未能从根本上实现“专业内涵对应产业发展,人才规格对接市场需求”。这些问题如不解决,不仅会抑制我国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创新精神的塑造,而且会影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进而成为制约我国旅游产业国际竞争力提高的瓶颈因素。

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1、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加强实践教学力度

国际知名旅游学院都十分注重实践教学。例如瑞士的洛桑酒店管理学校,十分重视实践和专业技能的训练,店校合一或者学校建在饭店中,是其办学的一大特点。在时间分配上,实习占整个教学时间的60%。该校被誉为酒店管理人才培养的摇篮。澳大利亚国际旅馆学校十分注重学生的实践活动,在三年共九个学期的学习期间,三个学期让学生进行专业实习。实习分为校内见习和校外实习,学生必须在旅游服务性行业工作520小时,由学生自行挑选自己适宜的岗位,管理性实习同样是520个小时。服务性实习和管理性实习结束后再完成研究论文。这些都是当代世界旅游教育成功的典范。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根据旅游专业应用性强的特点,把实践教学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教学内容和市场需求直接联系。

我国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可以借鉴上述成功经验,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和目前旅游企事业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使该专业学生既具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又能具有很强的实际工作能力;既能胜任旅游行业的基层工作,又能在管理性行业独当一面。做到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相结合,教学与生产、科研相结合,校内训练与校外实践相结合,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专业与行业紧密联系,注重学生个人能力和专业素质的培养,加强实践教学力度。

2、调整专业教学计划,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的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由公共课、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技能课四部分组成。以广西外国语学院国际工商管理学院的2012级旅游管理专业为例,专业实践教学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一是专业主干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的课程模拟实验和课程模拟实训,共4门课程,64课时;二是集中性的实践教学,包括中短途专业实习2周,专业实习18周,毕业论文(设计)48学时。本专业学生必须修满170个学分方可毕业,其中集中性实践教学28学分,课外活动及社会实践项目8学分。国内旅游专业课程设置的大致比例是公共课占17%,基础课约为31%,专业课约39%,实践课约13%。对于旅游业这样的应用性很强的专业来说,实践课程的比例显得偏小。因此,有必要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进行探索性的调整,创建出旅游实践教学的新模式。为了充分利用时间,也不与其他的必修和必选课程相冲突,目前高校可以利用双休日和五一、十一黄金周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参加旅游活动实践,如去一些景点作导游、去旅行社带团。学校可以根据学生在旅游活动的实践和参与的时间长短和表现,如所得奖金的多少、游客的满意度、用人单位的评价等,给予优、良、中、合格、不合格几个不同的等次,对于合格以上的情况折合成课时,一个完整的旅游活动参与过程的圆满完成记以相应的学分。规定大学四年时间必须完成这样的实践活动不少于4次,折合成学时不少于400学时(每天按8学时计算),记8学分。这样的实践活动学分不低于8学分,才可以毕业。这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观的树立,将大有帮助。

3、加强专业外语教学,培养涉外旅游服务能力

旅游管理专业涉外性强,一般的大学英语教材体系和模式适应不了对外旅游服务行业的要求,而且对外语的听说能力要求高,因此,有必要加强专业外语教学。目前,广西外国语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分别在第五学期和第七学期开设了“旅游英语”和“英语视听说”,并且这两门课程都是专业基础必修课程,广泛使用实用性强的视、听、说内容,强化学生的听、说能力。对于旅游管理这个专业来说,外语听说和外语交谈能力相当重要,我们在大学四年的教育课程设置中,必须进一步加大专业英语和视听说英语的教学力度,让这类课程以必修课和选修课的不同形式开设在5 -6个不同的学期,给学生一种持续的专业外语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外语交谈能力,以适应当前迅速发展的出入境旅游的需要。

4、充实校内实训基地,培养创新能力

校内旅游实训是学校培养人才的基本手段,主要进行模拟实验教学和仿真实训教学。目前,广西外国语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拥有模拟导游实验室、客房实验室、中、西餐厅实验室、酒吧等实验室和旅游管理信息系统实验室,能够完成模拟导游实训项目、中餐实训项目、西餐实训项目、调酒实训项目、客房实训项目和旅游管理信息系统实训项目等。为了充分利用学校本身的资源,可以考虑利用本校的后勤集团的招待所和餐厅,与后勤集团共同创建客房管理体系和餐饮管理体系,成为真正的经营场所,让学生真正参与各项服务性和管理性工作,进行经营管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管理能力,增强责任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5、加强校企合作,培养创业精神

校企合作教育是旅游专业进行实践性教学的极具活力的手段,而且可以实现校企双赢。进行校企合作教育,一是让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积极参与旅游公司的管理和运作,从而不断地用实践来充实教学;二是让学生参与旅游企业(饭店、旅行社和风景区等)运营管理服务的具体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实践岗位,开辟产、学、研相结合的新途径;三是建立校企合作的教学体系,聘请企事业专家和行业成功高级管理人才走向讲台,参与校内教学。其基本思路是: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培养目标及教学计划,学校侧重理论知识教学和外语等专业技能的教育,企业侧重实践能力和职业道德的培养,通过企业优秀管理人员和基层服务人员向学生介绍旅游企业员工的职业要求和在旅游企业中的成长过程提、旅游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谋求发展的过程等,让学生懂得竞争的残酷、创业的艰辛和成功所必须付出的努力,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培养吃苦耐劳的创业精神。以广西外国语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目前已与桂林阳朔西街外国语学校合作了4年,每年4月份旅游管理专业全体学生前往山清水秀的阳朔,开展为期一周的“英语模拟导游”实践活动,展现了旅游管理专业“旅行学习”实践教学模式的魅力;同时,还与南宁市中国旅行社广西分社、红林大酒店、南宁迪拜七星酒店以及上海至能企业咨询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在21世纪,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为适应市场对旅游人才的需要,重视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进其存在的问题是大势所趋,只有立足旅游行业的特点和旅游管理专业性质,不断进行实践教学模式创新,才能更好地为社会培养重实践、高素质、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旅游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 龚 艳.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J].商业经济2009.10

第3篇:本科专业管理学范文

1、实训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制定不科学

科学的实训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对于教学工作的有效进行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实训教学中,准确和灵活地运用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可以保障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效率的提升,可以在实训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提高学生对财务管理学专业实训的认知程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实践课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但在实际实训教学过程中,由于实训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制定不科学,没有根据社会对财务管理专业的实际需求来制定调整,而是按照财务管理学教材来制定实训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实践教学体系偏离人才培养目标,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财务管理职业敏感性差、专业判断力弱,实际财务管理的实践能力仅限于会计操作技能,无法达到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无法适应社会对财务管理专业的需求。

2、实训课程教学方式不切实际

实训教学环节目前一般分为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训:校内实践环节的授课方式一般采用老师讲解、指导,学生动手操作的方式进行;校外实践教学环节主要是学生到校外的各类单位进行实习,包括学年实习和毕业实习。在校内实践教学方面,实训的内容更多地偏向于会计或是经济金融类,财务管理专业实验内容涉及极少,即便涉及到财务管理专业方面的内容,但实训资料的素材普遍缺乏“真实感”,内容更多地偏向于验证性实验,过于“书本化”,实训过程也仅仅是在已经设定好的程序基础上的数据验证,显然这种“实验”与真正意义上的理财实践完全不是一个概念。在校外实训教学方面,实训效果难于实现“使学生感受企业理财环境,参与或协助企业财务筹划”的人才培养目标。另外,有些校外实训的环境也不理想,往往会出现一二十学生挤在同一单位实习的情况,使学生的实习效果大打折扣,未能体现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各个环节均应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的应用特色。

3、实训教材以及相应教学软件与理论教学不配套

由于各高等院校的教学体系不同,其设置的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也不一样,使用的实训教材有差异,各实训教材对于属于财务管理的内容范畴划分不明晰。如有些实训教材的教学内容较为零乱,与理论教学未能实现很好衔接;有些高等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实训教材的教学内容设置更多是以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特长为出发点,未能充分围绕应用型财务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具体设置整个专业的理论知识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还有些高等院校长期以来受学术型财务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之深刻影响,在组织专业教学过程中,偏重于财务管理专业理论的教学研究。另外,通过对与会计、财务管理有关的实训软件进行调研,大部分财会类的实训软件主要是针对会计专业的实训,如财务会计、税务、审计的各种实训软件,针对财务管理的实训软件比较少,即使有些软件名义上是财务管理方面的实训,但是具体的教学内容中真正运用到财务管理知识的比较少,这也是造成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效果不好的一个原因。

4、实训教学指导教师缺乏,实训效果欠佳

一个合格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既应通晓财务核算的技术、方法和财务管理程序,具有娴熟的业务操作技能,更应从战略上精通企业理财之道,具有全面的谋划运筹能力。实践教学效果的优劣将直接关系到本专业教学培养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关系到能否为地方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输送高质量的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人才。因此,要培养合格的财务管理人才,就需要“双师型”的师资队伍。目前各应用型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师普遍缺少本专业及相关专业岗位实践技能,甚至有相当部分老师从学校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工作,没有会计、审计和财务管理的实践经历和工作经验,对财务管理工作的具体业务环境也未亲身经历,对一些细节不甚了解,由于没有实践经验,指导实训课的效果也不甚理想。从企业到学校的这类老师,他们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理论基础相对较薄弱,教学方法欠缺,以致教学质量不甚理想。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欠缺导致其实践教学缺乏真实性、现实性和权威性,甚至指导实践教学呈现“虚拟化”状况,流于形式。

二、财务管理学专业实训教学体系的构建

1、注重对学生实训认知意识的培养

高校要提高对实训教学的思想意识,正确认识实训教学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把实训的理念纳入到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之中,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学习环境。有了对实训的认知意识,学生才能了解教学目的,跟着教师的授课节奏参与到实训教学环节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得到提高,实践能力得到增强。强化学生们参与实训的意识培养:首先,加强财务管理专业的入学教育。为加深新生对财务管理专业的初步认知和理解,新生入学时,由专业负责人介绍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计划,为新生详细介绍财务管理专业的核心内容和理念,为新生未来四年的专业发展指明方向。其次,鼓励学生进行专业社会调查。大一结束后的暑假,学生分组由专业指导教师带领到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参观、考察,让学生融入各种现实场景,亲身感受企业的各类财务管理工作,从宏观层面对整个企业的业务流程、内部控制、账务处理有所认知,使学生会产生许多深刻的感性认识,带着问题再去进行未来的专业课学习,将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2、加强对学生校内实训阶段的指导教育

开展财务管理模拟实验活动是实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体现学生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从职业观点、技术观点角度来设计财务管理模拟实验内容,让学生在模拟实验中掌握财务数据的处理技术,逐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财务事项、分析财务报告、应用财务政策等方面的实际操作能力。首先,确定实训教学内容。应根据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按照相关学科知识及实训教学环节,主动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和时代需要,按一定比例及逻辑顺序排列组合成教学系统。针对应用型专业人才“素质、知识、能力”的基本要求,设计相应的“投资实践模块化”、“融资实践模块”、“资本运营模块”、“现金流量管理与计量模块”等几大实践教学模块化内容,对于每个教学模块的内容选择以“实践性、实用性”为标准进行模块集成。其次,在模拟实验中应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指导。教师可以根据会计实务操作来制定科学的学习流程,制定出多个不同板块的学习内容,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板块。财务管理模拟实验教学可以在实验基地中进行,也可以采取举行全校性的财务管理模拟实验活动方式,如每年一次的财务报告分析大赛。

3、强化实训教材和实训教学软件的针对性修订与研制开发

适当的实训教材和针对性极强的实训教学软件是实训教学体系得以实施的载体,在财务管理专业实训教学体系中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要提高财务管理专业的实训效果,首先,在编写实训教材时一定要结合企业实际财务管理的流程编写,站在企业最高决策层、站在财务战略与财务政策层面,对企业集团财务活动所实施的整体性战略规划、政策指引、制度规范与决策督导进行编辑,甚至可以涉及到财务部门的具体建设,起到具体指导作用,而不直接涉及各种理论叙述,造成实训教材更多停留于文字或流于形式,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或办法,呈现出“虚渺化”之态势,难以保证这些实习实训的有效运行,更谈不上借助此平台实施卓有成效的实践教学。其次,编制切合实际的实训软件。以管理单元和组织单元作为单位元素,设置组织单元属性维护,清楚各个业务属性的含义以及联系,利用EAS软件对基础资料的辅助数据录入和总账业务系统操作,最后利用网络化形式将各实训单元“集结”起来,对实习实训全过程实施“网络化管理”,从而切实提高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实习实训的实践教学效果。

4、提高实训教学专业教师技能水准

目前各应用型高校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显然难以满足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和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已成为提升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性要素之一。首先,借助校企合作平台强化岗位培训、创新职中培训新模式与新内容,注重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培养的实效性等,是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需要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使广大教师主动参与社会实践与岗位培训,自觉提升其实践教学能力。需要指出的是,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既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一劳永逸”。各高校在组织实践教学中,需要根据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变化对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完善。其次,利用寒暑假展开专业社会实践,以企业实习作为一种“亲验式”实践性教学体系构成,不仅可拓展教师的专业知识、强化教师的专业意识、培养教师的专业技能,而且通过参加企业岗位实践,还能加强教师理论知识和实践有效融合,从而提高其指导学生今后独立开展财务管理工作的能力,并为其进一步提高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结语

第4篇:本科专业管理学范文

关键词:实践教学;教学体系;旅游管理;本科

引言

不同于一般经济管理学科惯常发展路径的产业活动发展在先,然后是经验积累到研究积淀,最后开展高等教育,我国的旅游产业、旅游研究和旅游教育都是随着改革开放、现代旅游活动的兴起,在1978年同时诞生的。在产业经验匮乏、理论准备缺失、专门人才极少的情况下,1979年,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创立,首先展开了我国的旅游高等职业教育。1981年,南开大学等8所院校开始招收旅游专业本科,展开了我国的旅游专业高等教育。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旅游高等教育发展很快(见下页表)。2001年,中山大学、东北财经大学旅游管理博士学位点的招生,标志着中国旅游教育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和学位层次结构的升级。2005年,我国的旅游高等院校的数量首次超过中等职业学校的数量。根据国家旅游局统计公报,到2008年末,全国共有高等旅游院校及开设旅游系(专业)的普通高等院校所810所,在校生44万人;中等职业学校965所,在校学生40.46万人。两项合计,旅游院校总数1 775所,在校学生为84.46万人 [1]。我国已建成从中等职业教育到博士后的完整培养体系,是我国发展较快、规模较大的二级学科之一。

然而,在我国旅游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层级提升的同时,却面临着尴尬局面——本科生和硕士生很难在行业中找到理想职位,博士生只能到高校任教的严峻就业形势。业界普遍认为本科生和研究生眼高手低,容易流失,难以管理 [2]。而与此相反,高职生和专科生却受到旅游企业普遍青睐,就业形式良好。一方面,伴随着产业快速发展,急需大批高素质从业人员;另一方面,由于旅游高等教育的同步发展,一般性人才已相对过剩,但创新型复合人才却供不应求。就业形势倒挂与学科建设的失效,引发了旅游高等教育界的持续反思。实践问题是其中对症结认识较为统一的看法。现行旅游高等教育包括实验教学体系在内的人才培养模式,未能很好地适应旅游业行业特征和快速发展的需要,一直沿用传统的封闭型教学模式,一定程度制约了旅游创新人才的脱颖而出。

中国旅游业“十一五”人才规划中明确提出,旅游高等教育“要以实践为起点”或“要更加符合实践的要求” [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应着力提高学生“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4]。同时,哲学的实践观,知识的建构性、社会性、默会性和情境性,建构主义,多元智能理论,情境学习理论等均强调实践对个体发展、知识学习的重要作用,加强实践教学体系研究有其坚实的理论基础。

因此,对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研究是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教学研究中的重要研究课题。

一、研究内涵与研究进展

1.实践教学体系内涵。实践教学是高等学校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有计划地组织学生以获取感性知识,进行基本技能训练,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增强独立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各种教学形式的统称。实践教学体系的组成是指由低年级到高年级的所有实践教学环节,如生产劳动、专业劳动、教学实验、教学实习、科研活动、生产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社会实践等组成一个与理论教学相对独立而又密切联系的教学体系。具体研究内涵内容包括:(1)培养目标要素,将人才培养目标按照实践能力培养的客观规律进行科学分解,并形成有机整体;(2)体系内涵要素:包括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实践性学习与研究氛围、教学条件的优化与组合、深化实践教学与学生创造力开发等;(3)管理机制建设要素,包括质量保证体系、管理制度与质量评估体系与组织保证体系等。三个基本要素相互支撑、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应当围绕培养目标、建设内涵、机制保证三要素进行了实践教学体系的系统设计与建设,为创新人才培养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2.国内外研究进展与症结分析。国外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基本状况是:(1)实践教学的主要内容方面,始终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同步,他们所提供的大多数实习、实训、实验能使学生很快熟悉新的领域;(2)实践教学目标:发达国家多重视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比较典型的有以北美为主的cbe(competency ba

sed education)模式和德国的“双元制”模式。cbe模式是一种以职业综合能力为基础,以胜任岗位要求为出发点的教学体系,这也是近年来国际上相当流行的一种教育思想;德国“双元制”模式的突出特点,一是将学习同生产紧密结合;二是有企业的广泛参与;三是各类教育形式互通;四是培训与考核相分离,使岗位证书更具权威性;(3)实践教学方案:主要依据政府或行业制定的标准来制定教学方案,同时邀请企业参与制订教学计划。美国学者还提出,实践教学方法应当由“技术性实践”向“反思性实践”转变。因为“技术性实践”难以解决综合性和复杂性的问题,而“反思性实践”则能通过对活动过程的省察,达到对素材、情景的探究和升华;(4)实践教学队伍建设:聘请教师时,国外常常把实践经验看作一项重要的条件。如德国专门颁布了《实训教师资格条例》。发达国家的旅游管理专业多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加强学生的实践教学;(5)实训基地建设:国外旅游院校通常拥有多形式的校内外实训基地。

同时,不少研究成果也佐证了增强实践教学与综合型人才培养的关联。20世纪八九十年代国际旅游管理权威期刊《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tourism management》上就有学者对旅游管理人才培养与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施等作了论述 [5~7]。近年来,旅游研究人员也有不少相关成果,如,marnburg (2006)通过让学生模拟饭店管理层解决可能面临的伦理道德问题,对学生所做出的各种反应进行分析,以此引导课程教学与学生综合能力培养 [8];kelner与sanders(2009)针对旅游社会学课程提出如何将旅游融入教学中,通过形式多样的社会参与和实践教学分析如何使学生理解课程中涵盖的符号学、人际关系、文化三个旅游社会学重要维度 [9];holmes与papageorgiou (2009)运用澳大利亚全国统一的学生满意度调查(national student satisfaction survey,nsss)分析如何利用学生的反馈信息提高旅游管理教学质量,其中包含对实践教学的反馈信息研究,强调针对性的指导有利于创新性培养 [10];busby 与gibson (2010)介绍英国旅游教育界的做法,众多院校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竞争力,将学生派往海外进行为期一年的实践实习 [11]。

国内学者也对实践教学作了不少研究。如,王永生等(2006)指出应当建设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 [12];赵运林(2008)认为实践教学是地方本科院校教学改革突破口 [13];曹国新(2009)对我国旅游实践教学课程、教材和教法进行研究述评,指出开展交叉研究、实证研究、中外对比以及改善旅游实践教学的制度环境,是提升我国旅游实践教学研究的基本办法 [2];冯滨鲁等(2010)认为,高等教育应当适应区域经济发展要求,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更新观念,突出实践教学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拓宽育人途径 [14]。唐跃工(2009)提出构建高等旅游教育开放式实验教学体系 [15]。但是发表在国内高等教育核心期刊上针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研究不多见。国内旅游研究人员对专业体系、课程设置、国际经验介绍等研究较多,这与旅游管理学科“前范式”发展阶段相吻合。但是随着产业不断发展、学科研究的深入推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融合以及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协调中出现各种问题。其中突出矛盾即是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薄弱,这与专业发展过程中对实践教学研究及有效性评估缺乏不无关系。

比较国内外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与体系状况,发现目前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管理制度不完善、实践教学设计形式单一、课程内实习实践教学比例偏少且流于形式、科学研究性质的实践教学内容匮乏、与行业对接性不足、实习实践基地数量不足且类型单一、缺乏有效的实践教学效果评估、不能与时俱进,未能与产业发展相契合等等制约了创新人才的培养。同时,在旅游管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教学中,国外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战略眼光与决策能力培养,而我国偏重于对理论的掌握。总之,持续优化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极为重要。

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1.培养目标要素——建立以培养良好职业意识与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实践教学目标。人才培养目标是大学教学体系中的核心要素,它既是教育理念的具体化,也是学校教学活动的行动指南。同时,人才培养目标是否实现也是先是教学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准。作为实践教学体系中的核心内容,实践教学目标的改革无疑是人才培养目标改革的重要内容。

职业意识是职业素质的重要内容,是职业道德、职业操守、职业行为等职业要素的总和。按照cbe模式,职业能力的内涵包括四个方面:知识(与本职相关的知识领域)、态度(动机、动力情感

领域)、经验(活动的领域)、反馈(评估、评价领域),这四个方面都能达到方构成一种专项能力。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根本在于培养学生强烈的职业意识、职业习惯和职业能力,其中职业意识的养成是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灵魂。只有使知识和技能紧紧依附于职业意识和职业习惯,才可以称得上是成功的教育,这些知识和技能才能够具有专业灵魂,才能够得以有效应用。实践证明,学生在学校或岗前没有养成良好的职业意识,特别是良好的服务意识,在实际工作中就容易产生思想障碍,对工作造成不良影响。研究发现,大部分旅游院校在大一和大二期间,普遍接触的还是大量基础课程教育,一般到大三才陆续接受专业课学习。学生的专业实习也一般安排的毕业前夕。这种教育体制对旅游这一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而言极不协调。改革实践教学体系安排,从学生进校即开始导入职业意识,增加学习初期阶段认识实习时间与专业课程,使学生能够更早的接触专业知识,夯实学生的专业素养。

因此,在实践教学有目的、有意识、分阶段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意识与职业能力是实践教学的核心目标。

2.体系内涵要素—— 一体化、多层次、开放式创新实践教学。在实践教学核心目标指导下构建教学体系内涵要素,包括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实践性学习与研究氛围、教学条件的优化与组合等(见上图)。本实践教学体系融入创新思维、基于实践始于问题的创新教育理念,以培养良好职业意识与职业能力为核心,分为三个层次、四大实践教学环节。在教学安排上采用“四年不断线”模式:

三个层次分别是:第一层次针对低年级学生的知识背景,通过认知实习、课程内实训等注重让学生建立起旅游产业的系统概念,让学生掌握与专业技能紧密相关的外语、计算机、法律等通识,并通过实践训练,增强科学素养。第二层次的重点是通过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和实训,养成良好的职业意识与基本职业技能。通过课程的实验训练,了解科学基础创新的方法和过程。更重要的是,通过专业技术理论的学习,并在实践过程中构建理论体系,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进而内化为自身的素养。第三层次通过专业方向课程拓展课程段的实践训练、生产实习和毕业论文研究等综合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体会职业知识、职业能力如何在实际工作中得到应用与发挥,进而向学以致用过渡。

三层次教学经由四大实践教学环节完成:(1)课程内模拟实训: 即课程实践教学。在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上积极推进改革,采用启发式、互动式、情景式等教学手段,推行模拟情景教学,将理论知识通过模拟实训的方式加以演练,掌握基本的操作规程。通过课堂的理论教学,采用案例分析法使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校内仿真实训:为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以先进的校内实习实训基地、教学设施和教学仪器为依托,加强校内仿真实训。主要包括实验性仿真与实践性仿真。前者以课程内实习实践为主,随课程教学一并进行,后者以专题模块为主,依托校内实习基地进行。基础技能训练,如旅游业口语交际实训、旅游管理信息系统操作实训,以及职业技能实训,如导游模拟、形体训练、酒店管理及技能训练、旅行社业务训练等。(3)校外实习实践:1)企业见习实训:主要是安排学生到旅游企业进行参观考察和调查研究,使学生能够了解企业的实际操作规程及实际工作情况,加深学生对行业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了解行业的动向,从而掌握行业需求。2)实习顶岗实训:实习顶岗是学生从课堂走向实践的过程,能够实现实践教学与职业岗位的有效对接,使学生在真实的职业氛围下进行职业技能操作训练,加深职业认识,同时也是培养职业素质,增强沟通能力、协作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帮助学生为将来的工作岗位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和技能准备,缩短适应社会的时间,提高实际应用能力,为旅游行业这种实践经验需求强的行业提供充分的前期准备,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3.管理机制建设要素——完善管理制度、加强教学评价、建立“双师型”队伍。结合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应当鼓励、支持实践教学改革与多种形式的实习基地建设,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的管理文件,加强实践教学过程管理和质量监控,建立实践教学网站,实践教学适时信息并跟踪动态发展,交流实践教学经验和成果,形成有效的实践教学管理机制。

在旅游管理专业一体化、多层次、开放式实践教学过程中,运用全方位评价机制,包括学生自评与互评、指导教师评价、实习单位同行与顾客评价、实习单位上级评价等。通过实习报告评价、事后实践能力考核、全程式跟踪调查、实践专项答辩等方法对学生在实习时的实践效果、工作态度、钻研精神、操作水平等一系列表现进行横向考核与纵向评价,尤其是注重与国家职业资格评价标准对接的学生实际能力的考核,通过激励、导向和诊断来确保培养出真正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

游管理专业还必须以产教结合为桥梁,通过引进、培训、深造、实践等途径来打造“双师型”教师。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双师型”是高职高专教育的一种特殊要求,它与普通本科高校无关。但事实上,本科教育也需要“双师型”教师,这种需求来自于普通本科院校的办学理念的调整和改革、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迈向大众化的发展趋势、学生对应用型学科专业以及技能的求知欲。“学者型”与“实践型”兼备的“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是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必然需要。因此,应当安排专业课教师定期到旅游企业参加挂职锻炼;从旅游企业引进优秀管理人员与服务人员充实到实践教学一线;聘请既有实践经验又有较高理论水平的行业专家作为兼职实习指导教师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2008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eb/ol].(2009-09-28).cnta.gov.cn/html/2009-9/2009

-9-28-9-30-78465_3.html.

[2]曹国新.我国旅游实践教学课程、教材和教法研究述评[j].旅游科学,2009,(1):67-73.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业“十一五”人才规划[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7:35.

[4]新华社.2010-02-28.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0

-02/28/content_13069032.htm.

[5]jafari,jafar and j.r.brent ritchie.toward a framework for tourism education: problems and prospects[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81,(1):13-34.

[6]pollock,ann and j.r.brent ritchie.integrated strategy for tourism education/training[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0,(4):568-585.

[7]koh,yong k.tourism education for the 90s [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4,(4):853-855.

[8]marnburg,e..“i hope it won't happen to me!” hospitality and tourism students’ fear of difficult moral situations as managers [j].tourism management.2006,(4): 561-575.

[9]kelner,s.and g.sanders.beyond the field trip: teaching tourism through tours [j].teaching sociology,2009,(2): 136-150.

[10]holmes,k.and g.papageorgiou.good,bad and insufficient: students' expectations,perceptions and uses of feedback [j].journal of hospitality leisure sport & tourism education,2009,(1):85-96.

[11]busby,g.d.and p.gibson.tourism and hospitality internship experiences overseas: a british perspective [j].journal of hospitality leisure sport & tourism education,2010,(1):4-12.

[12]王永生,刘拓,章梓茂.建设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06,(22):48-50.

[13]赵运林.实践教学:地方本科院校教学改革突破口[j].中国高等教育,2008,(22):51-52.

[14]冯滨鲁,吴明,王滨芳.适应区域经济发展要求 创新实践教学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0,(3-4):25-27.

第5篇:本科专业管理学范文

关键词:物流管理;培养目标;师资;教材;实训

一、 物流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的目标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推进和加入WTO,物流业得到蓬勃发展,从而导致对物流人才需求的大幅度增长。现在物流人才已被列为我国12 类紧缺人才之一。到2006年底,国内物流人才的需求缺口达到了600万人。如上海世博会,需要物流人才至少在2万名左右,但现在上海市能胜任这一岗位的物流人才还不到1000名。多数大型的物流企业领导都在为招揽人才大伤脑筋。如广东最大的物流企业宝供,由于公司正处于向供应链转型期间,迫切需求大量的高素质、高学历的管理人才,但市场上这类人才很少。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常务副会长丁俊发指出,现在物流专业人才奇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物流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培养物流管理人才已成为各高等院校的重要任务。

物流管理是一门综合学科,它是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边缘学科,物流产业又是一个跨行业、跨部门的复合产业,同时它又是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产业,所以发展物流产业,不仅需要高级物流管理人才,更需要大量物流执行型与操作型人才。物流人才层次如表1所示:

二、 物流管理本科专业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1.人才培养目标要体现三大特色。根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合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思想,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要体现三个特色:一是姓“技”,培养物流战线一线管理和操作者;二是姓“管”,培养能在物流环境中取得成功的与规划、组织、以及个人特征相关的技能。三是国际化,培养具有一定的外语交流能力,懂物流管理国际惯例,能适应经济国际化要求的物流人才。

2.课程体系要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建立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及素质教育体系。让学生的基础理论课程以“必需、够用”为度,以“多课程少课时”为原则,相对较宽、较浅;专业课则相对较窄、较专、突出职业针对性。以使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的同时,具有较强的职业应变能力。为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实行弹性化教学。学生可根据个人的偏好及学习能力情况,也可根据就业市场的情况有选择地进行学习。例如,学生可以根据市场需求通过选择不同的课程调节物流技术课程和管理学课程的比例,对于想将来从事以技术为主的学生,技术课程与管理课程的比例设为4:1比较合适,对于从事管理为主的学生,技术课程与管理课程的比例设为2:3比较合适。

3.实践教学改革争取实现三大突破。为了加快实践教学改革步伐,要积极努力,争取在以下三个方面有所突破:

一是在构建实践教学模式上有所突破,建立“岗位任务”实践教学模式。所谓 “岗位―-任务”的实践教学模式是根据北美国家职业教育流行的CBE 理论及DACUM 方法的原理,将实际工作中某个岗位应具备的能力分解成若干个任务进行针对训练,学生通过对各项任务的逐一训练和掌握,从而具备或形成该岗位所需的实践能力。其具体的思路为:首先根据经验丰富的物流师对岗位所进行的分析,将物流管理的某岗位能力分解成若干个任务(技能) ,每项任务还可拆分为更具体的操作单元。任务分解时要说明各项技能的具体内容和要求,明确学生应当掌握什么技能,形成什么能力;其次,根据具体的操作单元开发相应的学习指导书、学习教材及音像教学资料;最后,在训练方法上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学生主动学习,教师起指导者和组织者的作用。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模式能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具备某种行业或岗位所需的技能。

二是在实务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有大的突破。要根据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充分听取校外专业指导委员会及专业人士的意见,特别是向用人单位了解、调查各种职业岗位对知识结构的实际要求,明确各方面知识所占的比例,形成一门或几门能反映物流管理专业特色并符合实际要求的课程,并以此来构建整体优化的课程体系。在保证理论知识够用的同时,加大实践性教学内容的份量。对多数专业课程,特别是一些物流管理应用软件的课程,如配送管理软件、运输调度软件等,应尽量采用实践教学与理论讲授各占一半,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有足够时间强化训练;在课程结构调整上,应按职业岗位的技能需求来重新组合课程,可将课程主要分为基础课和职业技能课。职业技能课程宜采用模块化结构,按照岗位任务要求分解成一个个知识点,再将知识点按内在的逻辑关系,整合成相对独立的知识单元,打破学科课程知识化、系统化的倾向,积极实施课程的整合。

三是在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上有所突破,建立校内为主,校外为辅的实习实训基地。校内实习基地要有明确的定位,要集中资金,加大投入。此外,还要十分重视和定位技能训练的项目及内容、训练方法和考核标准,以便使学生在踏上就业岗位时具备较为熟练的实践技能;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是一比较艰巨的工作,应积极探索以下三种类型的校外实训基地:(1)通过专业教师与企业的联系,建立“协作型”校外实训基地。(2)通过学校与企业合作,构建“合作制”校外实训基地。(3)通过创办经济实体,建立“自主管理型”校外实训基地。

4.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的改革要围绕提高教学质量这个主题。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的改革是专业改革和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围绕提高教学质量这个主题,依据学院师资队伍和学生的实际状况,积极和稳妥地推进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的改革。在考核方法上,以学生的能力培养为出发点,构建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评价体系。理论课程采用笔试与口试、开卷与闭卷等多种评价方法;实践课程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着重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物流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5.加强教师实践能力培养,提高“三师型”教师比例。我国高校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的师资主要是从其他专业转型过来的,本身需要知识结构的调整和理论更新,师资匮乏严重制约了物流人才教育和培养的规模和质量。

三、 结束语

物流专业人才培养一定要采取“厚基础,宽口径”的模式,使培养出来的学生综合素质高,能在多个物流职业岗位工作。实现既满足社会物流需求的多样性,又保持学校物流教育的相对稳定性。

要实现物流管理本科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有三点要特别引起关注:一是专业教师的培养很重要。可以在专业教学改革中适当引进双语课程及国外的评估机制,方便学习国际最新物流知识,提升教学质量的层次。二是实践性教学应以校内实训为主。因为校内通过模拟物流平台,才能让学生学到系统的物流知识。三是教材建设工作任重而道远。目前物流管理专业统编的优质教材还不多,这就意味着要结合专业课程建设与教学内容改革,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组织好讲义、自编教材的编写工作。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史新平,陈培毓,袁尚文.香港物流本科教育及培训课程的概况与发展[J]. 第四届全国高校物流专业教学研讨会,2004,8:25-58.

[2]沈杰.物流管理专业(高职)培养模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7:38-40.

[3]BrittaGammelgaard, Paul D. Larson. Logistics skills and competencies for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Journal of Business Logistics, 2001,22(2): 27-50.

[4]王健.现代物流概念的比较研究[J].发展研究,2005,1:59-61.

Scheme for Teaching Reform in Logistics Management Specialty for Undergraduate Course

Gu Shuhong

College of Economy Management ,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第6篇:本科专业管理学范文

一、国内外旅游教育现状

欧美各国大学中旅游学科专门设系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20世纪80年代是世界各国旅游高等教育的大发展时规欧美大学的旅游系基本分为两类:一类是旅游管理系,如英国萨里大学旅游管理系、美国夏威夷大学旅游管理学院;另一类是公园和娱乐资源系,如美国的密执安州立大学。旅游业的需要和世界范围内高等教育的发展使旅游管理成为旅游教育中最具代表性和最为重要的专业设置但各国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莫衷一是,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大相径庭,往往是根据国内外旅游业的发展不断调整其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我国旅游教育起步于1979年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的建立,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目前已形成了一个规模和结构基本合理的旅游教育体系。由于旅游教育历史较短及其开始大多附属于地理(旅游地理)、历史(旅游文化)外语(旅游外语)、经济(旅游经济或旅游经济管理)中文(旅游文化)等传统学科,因而在学科建设方面还存在问题1999年教育部关于新一轮本科教学计划的修订、调整工作中,旅游管理作为工商管理类的一个专业方向明确了其相对独立的学科地位,并且被确定为高等旅游教育方面的唯一专业这使众多院校的旅游相关专业面临转型、整合前最因此我们必须学习和大胆借鉴国外旅游管理高等教育的成功经验,同时结合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实际状况和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共同探索,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科体系。

二、我国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学科建设

(一)课程体系设计

1. 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旅游教育开始大多附属于不同学科,因而在课程体系设计上无统一规范,缺乏科学性是目前存在的通病主要表现在:第一,从单一学科的角度支解旅游学科;第二,课程体系有明显拼装色彩;第三,开设的课程与旅游管理业务的实际需要未必有很强的逻辑联系;第四,有些课程在开设时间上违反了先修课和后继课的逻辑顺序;第五,选修课开的过少使学生的选择受到限制;第六,有些课程设置中无法实现本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等

2. 课程体系设计的指导思想

21世纪世界旅游业及入世后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对旅游管理人才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即必须具有大旅游的发展观念,具有很强的竞争意识、创新能力和管理能力,掌握未来旅游业发展所需的国际语目、网络语目和专业语目。

最近教育部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了21世纪的人才培养模式“按照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逐步建立起注重素质教育,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富有时代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教育部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考虑到旅游业的边缘性应用性、实践性和综合性,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是:“面向21世纪中国旅游业发展,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厚基5础宽口径、重实践、高素质、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旅游管理人才。”

3. 课程体系设计

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是一个以旅游活动为研究对象,由管理经济、地理、历史、法律计算机心理社会等学科相关课程组成的有机联系整体,体系内的课程给予学生分析和解决旅游管理中的各种问题的能力。根据上述指导思想,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应由公共课程系列、管理学基础课程系列、旅游管理专业基础课程系列、旅游管理专业方向课程系列四个层次构成

公共课系列:主要培养学生的政治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及外语和计算机能力主要课程有:必修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含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思想道德修养外语、计算机应用基础、经济数学基础(含微积分、线性代数和概率统计)法学基5础体育等;选修课国际政治经济、人文科学基础文学艺术、应用文写作、环境与生态等

工商管理学基础课系列:主要培养学生管理经济、法律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构建厚实的管理学基础主要课程有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管理学原理、统计学会计学基5础货币银行学、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财政与税收、经济法等。

旅游管理专业基础课系列:主要培养学生在旅游管理工作所需的专业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形成宽泛的知识口径主要课程:必修课旅游学概论、旅游经济学旅游市场营销学旅游心理学饭店经营与管理、旅行社经营与管理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旅游法原理与实务、旅游管理信息系统等;选修课旅游英语、旅游地理、旅游文化、旅游美学、社交礼仪、网络资源与旅游信息检索、旅游专题讲座、旅游地影响研究概论、旅游行政管理旅游交通管理、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旅游公共关系、旅游人类学等。

旅游管理专业方向课系列:在宽口径专业课程体系内设置柔性专业选修方向,实现复合型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旅游管理可转化为饭店经营与管理、旅行社经营与管理、旅游开发与管理三个专业方向,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和爱好在完成共同公共课、基础课的学习后自由选择专业方向,培养专业特长这既是社会对高层次旅游管理人才的要求,也是学生广泛适应工作岗位的关键,饭店管理专业方向:主要课程有前台与客房管理、酒店工程管理餐饮服务与管理食品营养与卫生酒水知识与酒吧经营管理、烹饪技巧等。

旅行社管理专业方向:主要课程有导游知识与技能、旅游线路设计与推广技巧、中国客源国概况中国旅游景观导游词创作等。

旅游开发与管理专业方向:主要课程有旅游景区景点设计与规;划旅游景区景点管理、旅游资源学、园林与建筑、地理学基础讲座等。

(二)师资队伍建设和培养

优秀的教师队伍,是教学计划得以全面落实的关键和保证,特别是旅游教育这个特殊的行业,

它不但要求教师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灵活多变的教学组织能力,而且还必须具有丰富的旅游业阅历和经验开阔的知识视野、综合的知识结构以及从事旅游实证问题研究的能力。目前我国旅游专业师资队伍不精,大多数教师由相邻学科转轨过来,旅游专业毕业的高学历教师比例不足,尤其缺少高学历的学科带头人,从而制约着旅游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

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培养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通过采取以下措施可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逐渐与国际接轨第一,建立旅游管理专业学科带头人制和首席教师制,鼓励优秀教师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交流、旅游管理实践研讨第二,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丰富和补充教师的理论和实践水平“走出去”就是选派教师出国进修和学习考察,到具有不同学科优势的高等院校访问、进修,鼓励教师提高学历层次,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到旅游管理部门、旅游企业挂职培训和实习,鼓励教师参加高层次的行业管理培训等;“请进来”就是聘请高校旅游行业的知名专家为客座教授讲学、开办系列讲座;聘请旅游管理部门、旅游企业的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担任兼职教师和实践指导教师,以改善单一的师资结构第三,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加强应用课题研究,征订多种专业杂志、图书资料,鼓励教师著书立说、这不仅有助于教师科研水平的提高,也有利于课堂教学水平和效果的改善。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创新

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要通过一定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加以落实。目前旅游高校普遍存在教学方法单调呆板,考试多限于笔试闭卷,现代化教学设备缺乏,因而培养出的人才不能满足当今旅游业的需求根据上述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应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第一,打破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的课堂教学模式,运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自学研究相结合的多元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对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在课堂教学中应以启发式教学方法为主;而对实用性较强的课程应增强教学过程的生动性和形象性,可适当采用案例讨论和实证分析法管理演习法、模拟训练法等教学方法;技能课应以示范法教学为主第二,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应打破期末一次性闭卷笔试的单一呆板形式,根据考核内容适当采用开卷闭卷笔试口试、小组竞赛、操作演示、论文答辩等考核形式;考试成绩的评定可采用结构成绩制,作业平时测验、实践训练、期末考试各占一定比例这样既能检查教学效果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能锻炼学生的理论运用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竞争意识第三,旅游高校应将以信息和通讯技术为执掌的计算机网络教育运用到课堂中,投影录像、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技术等现代化多媒体手段可增加教学过程的直观性、动态性,扩大教学的信息量,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四)加强教学实践

就旅游管理这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专业而言,实践教学既是对课堂理论教学的应用,又是培养学生操作技能和服务意识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同时还是旅游人才的试金石目前旅游企业反映:一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普遍较差;二是所学理论与实际需求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三是学生对实际情况了解太少,进入社会后心理调试时间较长建议旅游院校应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就必须突出实践教学,但应避免将旅游高等教育“职高化”,旅游本科教育应以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为主,同时涉及一定的应用理论及操作技艺。

加强实践教学,第一,对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如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等),应将实践教学环节纳入课程体系设计之中,将实践学时安排在课程教学课时之内,实践学时的多少因课程不同而不同。第二,实践内涵要丰富,除校内模拟实习外,还应包括校外实习和论文写作在校内建立模拟实习训练基地,如旅游资源图片、幻灯片和旅游景区景点录像片实验室、导游模拟实验室、客房与前厅模拟实验室和旅游管理信息系统实验室,可根据课程的实际进度在教师或有经验的旅游行业人士的指导下按岗位规定的标准和程序进行师范指导训练,为进一步校外实习奠定基础校外实习应联合旅游企业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组织学生到具有一定规模和较高水平的旅游饭店、旅行社、景区景点的各个岗位见习甚至顶岗实习,实习过程中学生要为撰写毕业论文搜集现实素材,实习结束后学生须提交实习论文

第7篇:本科专业管理学范文

关键词:物流管理 本科专业 办学定位 办学模式 办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6432(2007)32-0126-02

Discussion on the orientation and mode of running the logistics management specialty in the undergraduate Universities

Wei Ran

(College of Economic and Management, Civil Avi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

Abstract:Facing the multi-level pattern of the demand of the logistics talents, the author firstly points out the orientation of running the logistics management specialty, namely “focused on the training of intermediate logistics talents, but give attention to the training of the primary and advanced logistics talents”; then, the author brings forward three modes of running the schooling; at last, the author analyses the strategy for carrying out the orientation and mode of running the logistics management specialty in the undergraduate Universities.

Key words:logistics management specialty,undergraduate Universities,orientation,modes,strategy

近年来,随着中国物流教育的发展,物流高等教育中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重教学轻科研、重知识掌握轻能力培养、重专业技能轻综合素质等诸多问题愈加突出,因此物流本科教育如何适应人才需求变化而准确定位,并采取相应的办学模式和具体对策,已经成为教育界普遍关心的问题和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物流人才需求的结构

当前,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层次结构。根据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以及物流人才职责不同,物流人才可以分为物流宏观管理人才、物流战略管理人才、物流运营管理人才和物流操作人才。物流宏观管理人才是研究全国或区域范围内的物流业发展,为政府制定物流发展政策、法律与法规,并从事物流理论与技术等方面教学与研究的人员,属于高级物流管理人才;物流战略管理人才是规划企业物流战略,对物流及其相关业务进行协调和控制的人员,也属于高级物流管理人才;物流运营管理人才是物流业务操作的管理者,能够针对不同客户的需求,进行具体的项目策划和包括运输、仓储、库存、生产物流、采购物流和物流信息等方面的运作管理,属于中级物流管理人才;物流操作人才则属于初级物流管理人才,包括诸如车辆调度、配送中心操作、客户服务代表、网络维护等方面的高级技能型人员。

企业对不同层次物流人才的要求有所不同。一般而言,企业要求高级物流人才既熟悉现代物流理论,又掌握物流系统设计、物流经营管理、物流决策等相关知识和技能,有较高的英语水平,一般应有5-8年甚至10年的工作经验。对于中级物流人才,企业要求既掌握物流专业知识,又懂得运输、仓储等具体的运作管理,一般应有5年左右的工作经验。对初级人才或一般操作人员,企业要求实际工作能力较强,有相关职业证书,熟练应用计算机,具有基本的英语对话能力,一般要求1-3年工作经验。

二、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的办学定位

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在专业理论、能力培养等方面与研究生、高职高专层次有所不同,应有自己明确的办学定位。

与物流管理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培养相比,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在掌握物流管理相关基础理论的深度和广度方面对学生要求较低,在物流项目咨询、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等方面的前瞻性和创造性要求也不太高,所以物流管理本科专业更适合于中级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

与各类物流管理高职高专及中专层次相比,物流管理本科专业要求学生掌握更为系统的物流管理专业知识和技能,具有更为坚实的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理论功底,培养重点放在要求学生掌握物流管理专业知识和基本管理技能等方面,而高职高专、中专层次的物流教育重点应放在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物流相关操作技能等方面。

美国供应链管理研究小组2003年所作的一项调查显示:一般来说,在物流领域有13年、21年和20年从业经验的人才可能升迁至物流经理、物流总监和物流副总。所以,从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角度考虑,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的办学定位除了要与其他层次有所区别以外,还应注意与其他办学层次有较好的衔接,即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应要求学生一般性地掌握物流业务中的基本操作技能,以便熟悉和了解初级物流管理岗位的要求;同时,还要加强学生在基础理论学习、新知识获得等方面的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以便未来通过自身理论素质和业务素质的全面提高进入更高级的管理岗位。

综上所述,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的办学定位应为:以培养系统掌握物流管理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中级物流管理人才为主,兼顾初级物流管理人才基本操作技能的培养,并在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等方面为未来高级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

三、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的办学模式

根据物流人才需求的多层次结构以及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的办学定位,物流管理本科专业教学应采取以下办学模式:

1.开放办学模式

开放办学模式主要体现在学校教学资源的开放、教学课程的开放和教学内容的开放。教学资源开放即学校应打破封闭办学的状态,充分利用校外所有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并积极推行校内教学资源对社会开放。如采取“请进来,走出去”方式,聘请一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高层管理者,担任兼职教师或举办讲座,同时组织学生到物流企业或工商企业参观实习;与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机制,推行定向培养或“订单式”教育。课程体系开放即根据物流管理学科发展较快的特点,在设置课程体系时,除了设置一些确定性的课程之外,应为未来的新课程或新研究领域留出一定的机动学时和学分。教学内容开放即每门专业课在制定课程教学大纲时,为介绍该课程的前沿理论和企业实践留出机动课时。

2.特色办学模式

特色办学模式应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特色的教学内容,即教学内容应更多地体现各院校的专业优势和所服务行业的特点;二是特色的课程设置,即课程设置应更多开发具有专业优势的特色课程,打造各自的品牌课程;三是特色的实习基地,即有目的的选择行业特点突出的物流企业作为实习基地。

3.三位一体办学模式

三位一体办学模式是指教学、科研和实践三位一体的模式。其中,教学是核心和重点,科研是教学的理论支持、实践的理论指导,实践则是教学的有益补充、科研的研究对象。开设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的各高等院校可以与企业共同创建产学研基地,在理论研究、职工培训、学生实践等方面进行合作。

四、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的办学策略

要将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的定位、办学模式落到实处,必须根据学校特点,采取相应的办学策略。

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完善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开设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的院校应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在完善课程体系时,适当减少必修课比例,增加选修课比例,并设置采购、运输、仓储、配送、货代等更具专业性的模块化课程。

以素质提高为宗旨,大胆探索本科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方法改革应改变偏重于理论讲授的教学方式,积极运用研究型教学、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等方式,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和独立研究的能力、实际动手能力等。同时,还应重视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为人处事能力等多方面能力。

以专业物流为特色,开发具有特色的物流管理课程。明确专业的定位与特色之后,就需要从教材编写或选择、教师培养、实习基地与实验室建设等多个方面采取措施,予以贯彻落实,力争创造出本学校的特色课程和品牌课程。

以实践能力提高为目的,加强物流实验室和实习基地的建设。在购置物流实验室的设备设施时,应充分考虑如何利用物流设施设备等硬件及软件,加大学生实习实训的力度,开阔学生的视野,实现物流教育与企业需求零距离接轨。同时,应广泛建立与社会各方面的联系,特别是与物流企业合作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

以精品课程建设为手段,全面提高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应加强精品课程建设,并充分发挥其示范作用,提高物流管理专业的教育教学水平。应从师资队伍配备、教学条件改善等方面加大物流管理专业精品课程建设的推进力度,力争在较短时间内推出不同层次的物流管理专业精品课程。

作者单位:中国民航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第8篇:本科专业管理学范文

论文关键词:管理科学与工程 学科建设专业建设 协调发展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是高等学校的三项基本职能,而高校这三项基本职能需要通过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来实现。反映一所高校办学水平的标志是学科建设水平,反映一所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高低的则是专业建设水平,学科是“源”,专业是“流”,学科是专业的灵魂,专业是学科的载体,高水平的学科衍生高起点的本科专业,也决定了高水平的本科教学。重视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协同发展,以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并重,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谋求学校发展,形成办学特色和优势的一项重要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具有学科交叉与知识融合、基础学科与领域的拓展性、理论研究与应用的结合等区别于其他管理学科的特征,因此,该学科与本科专业的协调发展不但有利于实现学科资源的优化和教育体系的完善,而且还对相关学科领域的发展起到辅助作用,进而加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有机结合。

一、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与本科专业发展概况

管理科学与工程是综合运用系统科学、管理科学、数学、经济学和行为科学及工程方法,结合信息技术研究解决社会、经济、工程等方面的管理问题的一门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管理科学从定性分析趋向定量化研究,从宏观研究逐步深入到微观研究,使管理科学与工程成为一门实证学科。本学科主要从事管理理论的应用研究,其发展趋势是以管理科学为基础,以多学科知识为支撑,利用现代化手段和技术,解决管理中的科学决策及风险研究、管理实践中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管理的绩效研究、管理的战略研究等。

20世纪中期在中国管理学界建立与发展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到今天该学科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与完善,目前我国有200余所高等院校开设了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根据国家教育部1998年7月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专业调整情况如表1所示。

由表1可见,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所属专业是由原工学、理学、经济学、历史学、农学等学科门类调整组合而成,因此目前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类本科专业设置与分类情况也比较复杂,学科之间的界定、区分并不十分清晰,经、管、文、理、工等学科门类的院校均开设有本属于管理和工学学科门类的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

二、学科与本科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我国高校在学科与本科专业建设的实践中,不同程度地存在将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割裂开来的现象,主要表现在建设过程中分别立项、分开论证、分部门管理等,尽管有时也要求共建共享,但由于是各自独立实施,很难实现融杏,尤其像管理科学与工程这中专业分类复杂的学科,以上问题表现得更加突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最根本的原因有两个: 1.高校管理体制及历史原因。我国高等教育专业设置一直处在调整之中,有的院校虽然根据1998年新的专业目录改变了专业名称,但专业培养目标和内容并没有本质的变化,专业设置也仍然保留在原来院系中。另外,国家对高等院校的专业设呈往往以一纸文件进行规定,而对于这些高等院校是否具备开设专业的条件以及其培养目标和培养质量是否符合要求等关键指标,却缺乏必要的评价和监督机制,即使有监管制度,也是教育行政的监管,而没有体现社会对专业的评价和监督。

2.学科与专业建设成效失衡。学科建设在内容上更加突出科学研究,而专业建设在内容上更加突出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在发展过程中有追求自身的发展、专注科学研究而淡化人才培养职能的倾向。学科建设的成效、成果显性较强,自然更容易得到关注和重视,专亚建设的成效更多地体现在人才培养的质黄上,具有隐性和滞后性,在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上便产生了重学科建设,轻专业建设和将两者区别对待的现象

以上问题存在于当前大多数学科与专业建设过程中。我们不否认学科建设是站在学科前沿,关注知识的创新和发现,重视高水平的成果,它直接关系学校的声番和影响力,但我们也应看到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是高校持续发展的基础。因此,我们在正视现实中存在的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的问题的同时,更要从战略高度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坚定实施学科、专业协调发展策略。

三、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与本科专业协调发展模式探索

笔者时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与本科专业的特点及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结合当前学科与专业建设中的共性问题,探索该学科与本科专业的协调发展模式。

1.树立学科专业协调发展的理念。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协协调发展既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保障,也是高校以教学促进科研、以科研深化教学改革的基本教学原则,更应是高校的一个墓木理念。只有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互相支撑、形成合力才能有效推进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所以,高校必须树立学科专业协调发展的理念。

2.构建学科专业协调发展的组织体系。一个具有活力的、能有效促进学科与专业之间相互协调与相互支撑的组织环境,对于学科专业协调发展有很重要的作用。为适应高校学科发展的总目标,促进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这个组织环境应该是“学校一学院(学科群)”组织结构。这种组织以相近学科群和相似专业组织到一个学院,同时以学院为组织实体,对教师和学科群进行统一管理,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率,改变目前条块分割、分散办学的局面,有利于相关学科资源的共享。

3.创建学科专业协调发展制度环境。建立富有激励性的学科专业发展制度,促进正激励,抑制负激励,是激发和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促进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建设与本科专业建设协同发展的重要保障。此外,还要创造优越的科研环魔和教学环境等,有效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有效促进学科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动力。

4一加强专业的特色化。专业特色在本质上就是学科特色,专业的特色化可促进学科知识的丰富与发展。实现专业特色化的主要途径在于专业教师依据一定的学科方向开设相应的本科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跟踪学科前沿动态、发现学科问题、拓展新的学科方向,联合师、生深入开展学科研究,通过教学促进学科研究、科研与教学工作相结合来形成专业的特色基础。此外,通过有特色的专业教学培养专业学生的学科方法、学科思维,达到学科的知识创新,也是专业促进学科知识丰富与发展的途径

第9篇:本科专业管理学范文

[关键词]物流管理本科专业;核心竞争能力;结构层次;知识结构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45-0150-02

随着我国加入WTO进程的不断深入,物流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为适应国际物流的发展趋势,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物流”。发展现代物流,人才是关键。

1我国物流专业人才需求状况

我国现有物流人员基本上是由原来传统的交通运输、仓储等专业人员改变而来,知识结构不适应现代物流要求,特别是了解市场信息、熟悉物流方案、能捕捉业务信息、拓展业务渠道、设计最佳服务方案、提供优质服务并为企业带来客户和业务的开拓型物流人才相当缺乏;此外,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国际贸易,懂得相关的国际物流系统化运作的管理人才,外贸物流业务的专业操作人才将更为紧俏。

2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学生核心竞争能力结构分析

通过对我国物流专业人才需求状况的分析可以看出,物流人才应该是高素质、高技能,既掌握现代物流专业知识,又具有物流管理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只有明确了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学生应该具备的核心竞争能力,才能设置出满足物流人才市场需要的课程体系,从而使学生真正能学有所用,企业与社会都从中受益。

对于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学生来说,能力=专业品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本文认为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学生核心竞争能力包括三个方面:社会能力、行为能力、专业知识能力。以下是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学生核心竞争能力的构成图。

3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学生核心竞争能力的培养

为适应现代物流发展需求,我国高等教育在大力发展物流管理本科教育时,如何设计出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具有系统化、创新性特点的课程体系,是培养出满足市场需要,具有核心竞争能力的学生重要前提与保证。

学生要拥有核心竞争能力,离不开其接受培养的知识结构。具体来说,知识结构表现为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学生核心竞争能力所需要的知识结构表,如下表所示。

由上表看出,物流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应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作必要的细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应随着物流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而逐年进行调整改进,同时教材体系知识结构也应根据学生应具备的核心竞争能力培养目标作相应的改革调整。

4小结

为了科学合理地制定出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可以从以上基本的物流学科界定出发,结合市场对物流管理本科专业人才的需求,确定物流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必须掌握的所有知识点。以知识点的划分为基础,将内容紧密联系的知识点,整合为一个整体,形成知识单元或知识模块;将相关的知识单元或知识模块根据其功能归属,合并在一起,组成一门相对独立的课程;根据专业办学目标定位的需要,将相关的课程组合到一起,构成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从而达到培养出真正具有核心竞争能力的社会与各类相关企业所需要的物流人才。

参考文献:

[1]高本河.我国物流学科人才培养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4(5):23-25.

[2]文广,王辉,等.基于能力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物流与采购研究.2008(7):34-36.

[3]张守德.我国物流专业人才需求与培养模式研究[J].物流与采购研究,2008(5):46-48.

[4]白世贞,陈化飞.现代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国际化研究[J].商业研究,2004(20):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