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药产业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传统医药产业传播途径发展研究
1传统医药产业发展的现实环境及战略定位
2006年10月17日,据卫生部新闻发言人披露:近些年来,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取得新进展。中国已与70多个国家签订含有中医药条款的卫生合作协议,另外还签订20个专门的中医药合作协议,与42个国家和地区及世界卫生组织开展274项中医药合作项目。目前,中医药已传播到世界上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外中医医疗(针灸)机构达5万多所,针灸师超过10万人,注册中医师超过2万人,每年约有30%的当地人、超过70%的华人接受中医药保健治疗。中药作为中国传统出口的主要产品,出口总额呈不断上升趋势,2005年达到8.2亿美元。目前英国约有中医诊所3000多家,每年约有250万人采用中草药、按摩、针灸等传统的中医疗法。法国有中医诊所2600余家,有针灸师8000人左右。荷兰有中医诊所1500多家,接受针灸治疗的人数约占荷兰总人口的15%。美国有中草药专营公司400余家,每年有100多万人接受中医针灸疗法。中医教育和学术活动也发展迅速,世界上至少有40个国家开设了中医针灸学校。许多国家的政府开始关注中医药,在与我国卫生部的双边合作协议中,有50多个协议含有中医药合作内容。
然而另一方面,我国中药出口创汇最高的1995年,出口贸易额达7.7亿美元,当时世界天然药市场约为150亿美元,约占市场份额的5%。1996~2001年,中药出口贸易额一路下滑,徘徊在4~5亿美元之间。与此情形相反,进口草药却呈上升趋势,海关统计数据表明,2001年中药进口总额达6.51亿美元,出口4.6亿美元,逆差1.91亿美元。这种现象与我传统中医药大国的地位不相匹配。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际合作司司长沈志祥介绍,我国的中医药只是“进入了缓慢的增长期”,我国每年7.2亿美元的中医药出口额,仅占我国外贸出口总量的0.3%;而作为药品进入美国市场的中药,至今还一个都没有。如果仅从世界贸易额中所占的份额看,我国的中医药的确面临被全球化和现代化“边缘”的危机。
中医药是我国少有的核心的原创性文化遗产之一,也是核心的少有的原创性软实力之一。目前,我国的经济总量排名全球第四,但是软实力与西方发达国家差距还比较大,而能够站得住脚的能和西方国家相抗衡的软实力之一就是中医药。所以,仅仅认识到中医药是原创性的文化遗产还不够,应该再加一个定语,即中医药是具有生产力性质的文化遗产。很多文化遗产是不具备生产力性质的,只能保存,但是很难发展,而中医药不同,它的生产力性质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竞争力,中医是经过几千年的实践证明的,作为核心文化遗产,不但要保存,还要发展。所以要使中医药发展成为我国最具代表性的一种软实力。
2传统医药产业发展的传播
传统医药产业的发展,不仅仅是经济领域的问题,还牵涉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特别是传统文化自身的延续和发展,这是文化产业在转型时期的一个特点,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播,目前学界对此展开了全面地研究和深入地探讨,这也是在文化产业化时代必须思考的问题.而在传统医药文化领域其产业化的发展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文化传播的问题,然而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大众化传播有很大的差别,我国政府针对这一问题曾经专门有相关的政策出台,“中医药境外传播资料编译系列项目”于2004年10月18日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中国中医药卫星电视传媒网在京联合举办的“中国中医药境外传播项目工作会议”上启动,会议提出:第一,要从思想上重视中医药对外传播工作,对外传播是低投入高回报的战略行动,中医药对外宣传,不是做不做的问题,而是如何做好的问题;第二,要全面正确地宣传中医药,树立良好国际形象,对外宣传的每个专病电视片,每份专病临床资料都能反映我国中医药的真正水平;第三,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做好对外传播的每一项工作,使观众喜闻乐见,国外医生才愿意使用我们介绍的中医方法诊疗疾病。“中医药境外传播资料编译系列项目”将编译一批适合国外传播要求的中医药对外宣传示范资料,如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介绍资料和中国中医药年鉴境外版、中医药法律法规汇编、中医药专科专病最新经验及科研成果的电视片和资料汇编、中医药基本知识介绍及科普宣传材料、全国中医院校、中药厂及著名中医介绍手册等。资料编译后,将通过国内外媒体对外传播,或通过代表团互访、驻外使馆、国际组织等途径对外赠送。显然这一举措是在对国际文化交流讯息做出充分研究后作出的正确决定,这为传统医药产业化的国际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软环境,也为配套的医药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传统医药产业传播中注意的问题
中医药传播不是为了传播而传播。在传播的同时,要在立足发展中医药的基础上,发挥媒体优势,做一些调查性的、研究性的报道,反映中医药在发展中切实可行的疗效和实用价值。为此,在发展传统医药产业必须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
关键词:药品专利保护;医药产业发展;贡献度
中图分类号:F40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0)07-0065-05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发展进程的加快,以药品专利制度为表现形式和重要手段的知识和智力资源的创造、占有、运用和保护已经成为国家和医药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亦成为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越来越重要的推动力量。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通过实证研究,肯定了药品专利保护对医药产业发展的积极影响,其内在逻辑是专利制度能够赋予专利权人对其专利药品的垄断权,使得产权主体地位得以明晰,专利权人不仅能收回药品研发的巨额投资,还能得到丰厚的回报,从而维护了药物后续研发创新的积极性,促进了医药产业的健康发展。
笔者运用计量分析方法,测算中国的药品专利保护对医药产业发展贡献度,从而量化评价药品专利保护的积极作用,为我国药品专利保护提供决策参考建议。
一、文献综述
长期以来,国外学界对于药品专利与医药产业发展关系保持着密切的关注,进行了细致而深入的研究。
在理论研究方面,Taylor[1]从药品专利特殊性的视角出发,认为药品是一种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特殊商品,新药的研制具有投资高、周期长和风险大的特点,因而,没有任何一个技术领域比医药产业更依赖于专利的保护。Epstein和Kuhlik[2]认为,药品专利制度加速了生物医药公司和科研部门的专利许可、建立衍生企业、使用公共数据库和试验工具等行为,从而维护并强化了药品研发的热情,加快了药品研发速度,为随后的技术改良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使得更多的专利技术进入公有领域。Reuters[3]以医药产业发展战略为切入点,认为在原创性研发的缺乏和仿制药大量出现的背景之下对药品的专利保护显得愈加重要。
在实证分析方面,国外学界对药品专利保护的重要性从多个层面展开深入剖析,Mansfield等[4]对48种产品的专利保护研究后认为,90%的药品只有在专利保护的情况下才会被研发。在此基础上,Cohen等[5]通过对1994年美国医药制造业、化学、半导体、通讯设备领域1 478个研发实验室专利申请情况与技术秘密情况的调研,认为大型企业更依赖于专利保护,其主要原因在于可以通过技术许可获得经济利益,将专利作为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的筹码,而非单纯地防止他人假冒和仿造。Bain[6]通过对医药制造业在内的42个不同产业,以集中度CR8是否超过70%为分类依据,发现需要专利保护程度较高的产业可以使价格高于竞争水平的10%以上,高和中等偏低的分别高于竞争水平的7%和4%。Arundel[7]研究了EPO的2 849个企业样本数据,发现对每一个医药企业规模等级而言,专利比商业秘密更重要。Bloom等[8]认为,药品专利对于公司的生产力和股价都有正面影响,该正面效应能立即反映在股价上。对于医药公司而言,公司拥有专利的数目越多,越有利于公司新产品的发展。Mcmillan等[9]实证分析了药品专利作用于R&D投入,从而使得新分子实体激增,对公司业绩起到了“正向”作用。Rickne和Jacobsson[10]的研究表明,自从1975年瑞典制定药品专利制度后,知识密集型公司的绩效得到显著提升,促进了医药R&D的投入,实现了医药工业快速发展的目标。
上述研究成果阐述了药品专利保护与医药产业发展之间是否具有积极影响以及何处何时具有积极影响。但局限于以发达国家为背景,从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以中国为视角来评估药品专利保护效应的分析微乎其微。相比之下,国内的相关研究主要偏重定性的分析,实证研究很少。仅有的少量实证研究也主要散见于从某一角度或侧面进行研究。基于此,笔者将以中国为具体案例展开实证分析。
二、药品专利保护对医药产业发展的贡献度
(一)建立模型
多年来,人们一直致力于研究知识特别是技术进步对产业经济增长所做的贡献,1957年,Solow发表的《技术进步与总生产函数》一文首次给出测度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贡献份额的规范方法,提出了以增长速度模型和“余值法”测算技术进步的方法。
笔者以“Solow余值法”为基础探讨在一定制度约束下药品专利制度对医药产业发展的影响。将药品专利制度导致技术进步内生化,引入药品专利制度变量,对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进行改进,建立包含药品专利制度的经济增长函数:
Y=At(N)KαL?茁Iγ(1)
对(1)式两边取自然对数,由此,获得线性计量模型:
LnY=LnAt+αLnK+βLnL+γLnI(2)
在(2)式中,LnY为产出增长速度,LnK为资本投入量增长速度,LnL为劳动力投入量增长速度,LnI为药品专利制度导致的技术进步的增长速度,LnAt表示全要素生产率,α、β、γ分别表示资本、劳动以及药品专利制度的产出弹性。因而,只要估算出参数α、β、γ再分别乘上它们的增长速度,就可以求出它们对产出增长的贡献度。
笔者利用1995-2007年我国时间序列数据,对药品专利保护强度与医药产业发展关系进行实证分析,以验证两者之间的关系。
借鉴前述计量模型(2),建立如下线性计量模型:
LnVAi=α+β1×LnSTi+β2×LnFACIi+β3×LnNEi+ε(3)
其中i为样本时间序列数据,LnVA为医药产业工业增加值的自然对数,LnST为药品专利保护强度的自然对数,LnFACI为医药产业固定资产和建设总规模投资额的自然对数,LnNE为医药产业科技活动人员数量的自然对数,ε为随机误差项。
(二)相关数据
对于药品专利保护强度,Ginarte和Park[11]提出的衡量方法被大量的研究所采用。他们的方法比较适合于司法制度比较健全的西方国家,但对于司法体系正在完善的转型期国家,由于立法和司法尚不完全同步,采用立法指标所度量出的保护强度与实际保护度可能并不一致。拙作[12]在Ginarte-Park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药品专利保护强度指标应是对药品专利“立法强度”与“执法强度”两方面的综合考察,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ST(t)=Le(t)×Ex(t)
ST(t)表示样本在t时刻的药品专利保护强度。Le(t)表示样本在t时刻的药品专利保护立法强度,其由6个二级指标组成(分别为保护期限、保护范围、国际条约成员、权利限制、司法适用原则和执行机制),每个二级指标满分为1分,总分6分,立法强度值介于0~6分,0表示完全没有药品专利法律法规,6表示有相当完善的药品专利法律法规。Ex(t)表示样本在t时刻的药品专利保护执法强度,是影响药品专利保护执行效果的变量,表示药品专利保护立法强度被实际执行的比例,其由5个二级指标组成(分别为专利基本成本、社会服务、经济发展水平、国际监督制衡和公众意识),每个二级指标满分为1分,总分5分,执法强度的值等于以上5个二级指标的算术平均值。执法强度值介于0~1,0表示法律规定的药品专利保护制度完全没有执行,1表示法律规定被完全执行。药品专利保护强度ST越高,表明对药品专利权人的保护越强;反之,则越弱。
1995-2007年我国医药行业工业增加值、药品专利保护强度、医药产业固定资产和建设总规模投资额、医药产业科技活动人员数量的相关数据参见表1。
(三)显著性检验
以各自变量的当期数据进行回归,结果列于表2第Ⅰ组,结果显示,LnST、LnFACI和LnNE均与LnVA呈正相关关系,但LnST的回归系数未能通过显著性检验,其t统计值仅为0.233,需要进一步改进。考虑到药品专利制度对医药行业工业增加值影响的滞后性,将药品专利保护强度数据滞后六年进行回归,结果见表2第Ⅱ组。结果显示,LnST、LnFACI和LnNE的回归系数分别在10%、1%、5%水平上显著(t统计值分别为2.117、4.880和2.317),回归系数分别为0.115、0.033和0.572。F统计值为173.475,P值为0.000,说明总体回归模型是显著的;调整后的R2为0.977,模型模拟度很高。
回归模型为:
LnVA=-1.132+0.115LnSTt-6+0.033LnFACI+0.572LnNE(4)
(四)模型相关检验
关于异方差性检验。利用Eviews软件进行White检验。其中,F值是辅助回归模型的F统计量值。选取显著性水平?琢=0.05,由于nR2=3.231
关于自相关性检验。选择D.W.检验进行自相关性检验。因为n=13,k=3,查D.W.检验上下界表,得dU=1.79,dL=0.74,计算得到统计量D.W.2.089,而dU
关于多重共线性检验。采用方差膨胀因子检验法,用SPSS软件包对模型进行检验,结果见表3。
从输出结果可以看出,VIFLnSTt-6=3.260,VIFLnFACI=8.722和VIFLnNE=5.733,三者均小于10,所以模型(4)不存在多重共线性。
(五)模型经济意义
1. 药品专利保护强度的滞后计算使得总体回归模型显著,这反映出我国医药发明产业化进程缓慢,药品专利交易市场的不健全以及保护强度尚待强化的窘境。
2. 回归结果表明,药品专利制度对医药产业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是0.115,即药品专利保护强度的1%的增强将会导致医药产业经济增长0.115%。按照1995-2007年我国医药行业工业增加值的平均增长率计算,药品专利制度的贡献率为29.2%,资本的贡献率为13.0%,科技活动人员的贡献率为57.8%。这说明在医药产业经济增长中,药品专利制度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三、政策建议
(一)优化药品专利保护环境,提升对医药产业发展的推动力
鉴于药品专利在保护科学智力成果、促进医药技术传播、激励药品研发创新以及推动医药产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其无以伦比的巨大作用,《巴黎条约》、《TRIPS协议》等一系列国际条约都纷纷明确了药品专利保护重要性原则。主要国家也纷纷建立健全药品专利保护的相关立法。美国在1984年通过《药品价格竞争和专利期恢复法》、1994年通过《乌拉圭回合协议法》、1995年修订了《专利法》,这些立法的完善使得美国医药产业在世界范围内处于领跑者地位。日本在2002年通过了《知识产权基本法》,通过法律形式将药品专利保护从部门主管的事务上升至国家性事务。印度在经过数年宽限期之后,在2005年开始履行TRIPS协议,意味着印度从药品专利的逆向行驶者换位成为自主知识产权推动者。在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已逐步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药品专利法律和管理体系,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显著进步,2008年6月国务院《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对于提升我国药品专利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推动医药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根据笔者的实证分析可知,药品专利制度对于医药产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药品专利制度设计应该在务实灵活和与时俱进原则的指导下,充分运用专利制度的保护功能和信息功能,推进国内医药企业及时、安全,有保障地研发新药,促进医药产业发展。具体而言,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第一,提高药品专利保护意识。目前,国外制药业在我国市场不断渗透,国内企业和科研机构却未积极应对,仍然持观望态度,形成强烈的反差。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国内部分医药公司对药品专利保护的意识淡薄,对专利的误解以及对规则的不了解,致使医药公司不愿申请药品专利。在市场经济体制中,药品专利是推动医药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国家不能忽视、行业不能忽视、企业更不能忽视。第二,增强药品专利的开发能力。药品专利制度只是提供给权利人权利和利益,只有具备药品专利的开发能力,才能促进医药产业发展。为此,应增强药品开发能力,充分发挥后发优势,有效利用全球技术资源(包括人才、技术和管理经验等),广泛开展药品研发的国际合作,采取多种方式实现自主创新,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第三,完善医药市场竞争政策。药品专利制度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开放、有序、健全的医药市场是药品专利制度充分发挥增进医药产业发展作用的基础。为此,应建立公平竞争的医药市场环境,加快技术市场和多层次的医药资本市场建设,制定落实财税、外汇、金融等优惠政策,增加药品专利的研发投入,支持医药企业为主体、产学研联合开展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的市场竞争政策。
(二)完善药品专利保护制度,缩短制度的滞后性
在笔者的实证分析中,将药品专利保护强度数据滞后通过显著性检验,这表明我国药品专利保护制度对医药产业发展存在非正常性滞后。新制度经济学认为,正式制度安排会呈现出一种滞后调整,即现期的制度供给不能满足人们当期的需要。制度滞后不仅是指制度出台相对于制度需求的滞后,而且包括制度出台后新制度无法发挥作用而出现的制度供给滞后。如果这种滞后超出了所能容忍的限度,不能克服对风险的厌恶或不能将外部潜在的收益及时内部化,那么这种滞后就不正常了。对于我国目前的药品专利制度而言,这种不正常表现在时滞过长。尽管影响制度供给时滞的因素很多,但最重要的是现存药品专利法律制度的问题。因为不管什么时候,现存法律限制着制度安排的演化范围。制度供给的时滞直接影响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制度变迁的速度,使得一些有效的制度在一定时间内难以建立起来,这意味着一些潜在利润短时间内难以实现,从而影响了医药产业发展的步伐。因此,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药品专利法律保护,缩短制度变迁的时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对此可采取如下措施完善药品专利保护制度体系:第一,改进新药审评办法。由于专利保护有规定期限,而药品必须经过严格评审,为了加快新药评审工作,有关部门应组织专家对申请药物予以评审,简化申请者与专家的答辩手续,并规定最长的评审时间,避免专利持有人丧失权利时间过长。第二,建立中药专利保护的标准。鉴于中药专利(特别是复方)在“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的评判方面存在自身特点,对此,TRIPS协定中也没有确定的国际标准。而我国既是中药专利申请大国,又是受理中药专利申请的主要国家。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利用TRIPS的有关弹性条款,控制中药的专利标准,将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而不必去追随发达国家的药品专利审查标准。第三,制定药品专利申请的高标准信息披露制度。技术信息的披露可以反映技术革新的新颖程度。对此,TRIPS协议没有作任何详细的说明,建议一项药品发明除了需要披露它的名称和结构外,由于其有效成分的缘故,还需要披露该药品不同成分的比例以及使用方法;第四,明确药品的实用性标准。TRIPS协议中使用的是“可供工业使用”的概念,但是并没有对此概念进行具体的界定。我国对药品的实用性也没有过多的要求,为了避免那些可能会不当地破坏医药领域创新的发明,我国专利法应该尽可能地对实用性制定一个准确的标准。
参考文献:
[1]Taylor,C.Z.Silberston.The Economic Impact of the Patent System:A Study of British Experienc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Cambridge.1973.
[2]Richard A. Epstein,Bruce N.Kuhlik.Navigating the Anticommons for Pharmaceutical Patent:Steady the Course on Hatch-Waxman.John M.Olin Law &Economics Working Paper No.209.Chicago.2004.Richard A. Epstein,Bruce N. Kuhlik.Is there a Biomedical Anticommons?Health & Medicine,2004,(157):54-58.
[3]Reuters.The Blockbuster Drug Outlook to 2007:Identifying,Creating and Maintaining the Pharmaceutical Industry’s Growth Drivers.Reuters Business Insight,Healthcare.2003.
[4]E.Mansfield,M.Schwarz,S.Wagner. Imitation Costs and Oatents. An Empirical Study. Economic Journal,1981,(91):907-918.
[5]Wesley M.Cohen, Richard R. Nelson,John P.Walsh. Protecting their Intellectual Assets:Appropriability Condition and Why U.S.Manufacturing Firms Patent (or not). Conference on New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dicators for the Knowledge-Bases Economy.OECD.1996.
[6]J.S. Bain.Barriers to new competition.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56.
[7]Arundel, A. The Relative Effectiveness of Patents and Secrecy for Appropriation. Research Policy,2001,30 (4):611-624.
[8]Bloom, Nicholas and Van Reenen, John Michael.Patents, Real Options and Firm Performance.Economic Journal,2000,Vol.112:97-116.
[9]G. Steven Mcmillan,Alfredo Mauri,Robert D. Halmilton,III.The impact of publishing and patenting activities on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and firm performance: the case of the us pharmaceutical industr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novation Management,2003,Vol.7(2):119~135.
[10]Annika Rickne,Staffan Jacobsson.New Technology-Based Firms In Sweden-A Study Of Their Direct Impact On Industrial Renewal Economics of Innovation and New Technology,1999,Vol.8(3):197-223.
[11]Juan C.Ginarte,Walter G.Park.Determinats of patent right:A cross-national study.Research Policy,1997,Vol.26:283-301.Walter G. Park.International patent protection:1960-2005.Research Policy,2008,Vol.37:761-766.
[12]姚颉靖.药品专利保护指标体系构建及强度测定[J].中国医药技术经济与管理,2010,(4).
The Empirical Analysis on the Contribution Degree of Patent Protection for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Development
Yao Jiejing,Peng Hui
(School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92, China)
>> 我国出口企业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现状及对策分析 欧盟对华技术性贸易壁垒现状及我国企业的对策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外贸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技术性贸易壁垒及我国应对策略分析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服务贸易的影响及对策 宁波市出口产品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及检验检疫对策分析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外贸的影响及对策 试论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的影响及对策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的影响及对策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的影响及相关对策措施 我国突破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对策分析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影响及对策分析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茶叶行业出口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我国玩具对美出口面临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及对策分析 我国中小企业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对策研究 加入WTO后我国中药出口如何跨越技术性贸易壁垒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对策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及应对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011-4-17
[8]张晓东.我国中药出口及遭受贸易壁垒分析[J].对外经贸实务.
2012(2)
[9]邓瑞琴,张中朋.中药出口亟待突破绿色壁垒[J].中国医药报.
2010(8)
[10]周储芬.新形势下中国对外贸易应采取的有效措施[J].费导
刊.2007(5)
投资要点:
1、外资药企在中国超国民待遇逐步取消。
2、社会事业改革提速,医疗服务市场化有望更进一步。
5月22日,瑞士罗氏制药杭州办事处被立案调查,或涉商业贿赂。从去年的GSK涉贿事件到今天的罗氏事件,外资药企连续被查,加上对国企使用咨询公司的限制,反映除了外部政治环境的变化对医药行业的影响。相关外资药企案件的处理,最终会落实到对外资药企在中国超国民待遇的逐步取消。
日前,国务院批转国家发改委《关于2014 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任务意见的通知》,提出“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让人民群众像选择商品一样有更多的服务可选择”,健康服务业是其中重点任务之一。
国家战略上,推动改革、强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之风将持续推进。医疗服务作为医疗保健板块最后一块非市场化的领域,将持续地走向放开,医疗服务板块在未来若干年内,将持续地享受改制红利。推荐1)发展模式清晰,内生式发展动能充足的专科连锁医疗企业,例如爱尔眼科;2)外延式发展战略清晰、医疗管理水平和人才准备就绪的企业,将受益于综合性公立医院的改制红利,例如信邦制药、开元投资、金陵药业;3)受益于医疗服务领域大发展的相关企业,关注和佳股份。
通信:毛利率持续回升 国产化成必然趋势
投资要点:
1、 毛利率持续回升,公司业绩逐步改善。
2、 通信芯片国产化将成为必然趋势。
今年一季度以来,通信行业向相关公司毛利率持续改善,业绩呈现增长趋势。以中兴通讯为例:公司2014年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90.53亿元,同比增长5.51%;实现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6.22亿元,同比增长203.51%。基本每股收益为0.18元。又如星网锐捷:2014年第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06亿元,同比增长22.97%;公司实现归属母公司净利润950.45万元,同比增长37.11%。
近年来,通信产业国产化将是信息安全发展大背景下的必然趋势。通信芯片方面,基于目前国内4G专利份额接近1/4的优势,有望在4G芯片领域改变过去的态势。另外,数据通信设备作为通信环节中重要一环,将是国产化主战场。目前在我国数据通信业中,思科占据着绝对垄断的地位。一旦行业出现国产化的要求或者趋势,中兴、华为将率先受益。
预计未来通信产业国产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强,建议全面超配行业,重点关注:(1)中兴通讯,受益4G 推进以及国产化进程,目前已有所斩获;(2)企业级数据通信产品提供商:例如东土科技、星网锐捷等;(3)通信芯片领域提供商:推荐大唐电信。
房地产:国内楼市利好复苏
投资要点:
1、 按揭利率有望下行,将推动楼市复苏。
2、 二线城市限购出现松动。
在央行住房金融服务会议中,明确要求各银行支持首套房按揭。目前,建行、中行、工行等主要银行均已安排了按揭贷款额度的增加,预计增加的按揭贷款额度在800亿左右。随着按揭额度的逐渐恢复,目前首套房利率上浮的情况将得以缓解,未来首套房按揭贷款有望重回基准甚至以下,将降低刚需的购房成本,提高购买力并推动观望性需求入市,从而带来楼市销售的逐步复苏。
同时,二线城市限购政策已开始松动。虽然二线城市放松限购并不能在根本上促进销售增长,但可能在2-3个月内可因为改变预期而带来一部分需求释放,从而稳定二线城市对楼市前景的预期,有助于当前销售的止跌企稳,从而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信贷定向宽松将推动销售复苏,地产板块反弹可以持续,建议积极参与。由于按揭利率有望适度回落以及二线城市限购松动,此次地产反弹不仅仅是政策预期,而是在基本面支撑下的一次可持续的中等级别的反弹,后续仍有空间,建议积极参与。优选龙头及优质高弹性公司。万科是首选标的,此外,保利地产、华夏幸福、世联行等也是优选标的。
家电:高温天气刺激行业发展
投资要点:
1、“领跑者计划”提出,利好家电龙头企业。
2、国内高温范围持续扩大,暑热天气有望刺激空调销售。
5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2014-2015年节能减排低碳发展行动方案的通知》。其中,在积极推行市场化节能减排机制中提到“实施能效领跑者制度”。目前 “领跑者计划”相关补贴方案拟以选定的高能效产品作为基准,选取符合基准的企业或产品进行补贴,拟选定空调单品作为试点。潜在“领跑者计划”补贴政策有利于推动家电产品结构升级,成为家电板块盈利能力提升的新催化剂,与行业目前弱化规模、侧重结构升级的趋势一致;潜在“领跑者计划”无论最后是补贴企业还是补贴产品,均利好技术领先的龙头企业和上游核心零部件企业。
关键词 体育产业;竞争力;层次分析法
作者简介宋迎东(1975—),男,景德镇陶瓷学院人文社科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育经济学、体育文化学;(江西景德镇 333403)蔡学俊?穴1960—?雪,女,南昌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育人文社会学;(江西南昌 330031)李越辉?穴1982—?雪,男,景德镇陶瓷学院人文社科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江西景德镇 333403)
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11TY21);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项目(TY1322)?鸦景德镇市软科学项目(2012)
随着体育运动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发展,体育产品也不断丰富,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体育产业就开始成为美国的十大产业之一。我国的体育产业基本上是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的,发展迅速,体育消费已经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体育产业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增长点,体育产业也具有了一定的竞争力。但是总的来说,我国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仍然较低,各个省市区域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突出。
我国中部地区和其他经济较发达区域相比,经济结构不尽合理、城镇化水平偏低、资源环境约束强、对外开放程度不高等矛盾和问题仍然突出,在这样的现实境况下,中部区域体育产业的发展应当以促进竞争力的提升为中心,尤其是努力寻求适合自身体育产业发展的策略变得尤为重要。
要素禀赋理论最早是由两位瑞典经济学家 Heckscher和 Ohlin两人提出的?熏“广义的要素禀赋可以包括对一个特定国家或地区所拥有全部要素资源,可以归类为以土地、矿产、气候为代表的自然要素和以人力资本、货币资本和技术资本为代表的社会要素。其中?熏自然资源禀赋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能够贡献社会经济发展的自然资源集合。社会禀赋是基于社会化生产过程中所累积的各项后天资本?熏如技术、人力、组织制度乃至社会文化习俗等等。” 1本论文所论及的禀赋及其配置?熏指的是广义的要素及其配置。
一、体育产业竞争力评价的层次模型构建
美国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穴 Michael Portor?雪在传统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之上提出了“钻石模型”理论(Michael Porter diamond Model),又被称“菱形理论”、“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他认为,一个国家的某一特定产业的竞争力与四个要素有关,即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及其支持产业表现以及产业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的表现。并且这四个要素具有双向作用,从而形成钻石形的体系(如图1)
层次分析法是由匹兹堡大学T·L·Saaty教授在70年代中期提出,在80年代初由他的学生介绍到我国,层次分析法主要是把需要解决的问题分为若干个层次,如目标层、准测层、方案层等,通过定量计算将来确定定性的问题。其具体实施步骤为:(1)根据问题因素关系,确立模型结构;(2)构造比较判断矩阵;(3)确定比较元素权重;(4)计算各层元素组合权重,并进行一致性检验。
本文借鉴“钻石模型”理论,并参照国内外有关体育产业竞争力的有关研究,从生产要素、需求要素、政府因素、相关及支持产业四个方面来构建体育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具体的梯阶层次结构如表1:
二、评价指标及其测度
(一)数据的采集
本文选取中部六省,即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山西和河南。确立17个准测指标(见表1)这17个指标的数据均直接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体育年鉴、中国教育年鉴、中部区域六省的地方统计年鉴以及一些统计网站或部分新闻网页中获取,部分数据是根据其他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得出。
(二)数据处理
由于准测层的各指标数据的量纲有很大的不同,为了便于比较,需要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具体的方法如下:设
(三)构建判断矩阵
根据层次分析的基本步骤及原理,构造判断矩阵,这是有定性过渡到定量化的核心环节,邀请专家在目标层A(体育产业竞争力)与准则层B以及准则层B对方案层C之间的重要性分别打分,重要性程度按1-9赋值?穴由同等重要依次到极端重要?雪,运用AHP软件yaahpv6.0构造出各层次间的判断矩阵?熏并对体育产业竞争力评价各层判断矩阵进行了一致性检验。
从分析的结果来看,河南省的体育产业竞争力领先于其他中部五省,湖南和湖北紧随其后,且两者的体育产业竞争实力相当,安徽、江西、山西的得分较低,与河南、湖南和湖北有较大的差距,表明其竞争动力不足,缺乏增长潜力。
三、体育产业竞争力准测层评价
(一)生产要素
“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独特的自然资源以及特色鲜明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等,形成了河南体育产业雄厚的初级生产要素优势”2河南省此项得分排名第一,山西和江西两省的此项得分较低,这和人口、自然禀赋等要素的差异有关,和体育产业的发展状况也有一定的关系,要想提升自身的体育产业竞争优势,应当加强体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体育文化建设、体育俱乐部发展。除此之外,还应当努力提高体育产业发展的高级素质,促进高等教育人力资源以及学术研究等高级生产要素发展。
(二)需求要素
波特“钻石模型”指出,国内需求市场是产业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之一,内需市场是产业发展的动力,它会刺激企业改进和创新。3随着经济的逐年增长,中部区域城乡居民的消费观念和消费结构也在发生变化,花钱买健康的理念逐渐被人们接受,城乡居民体育消费的需求迅速增长,这为体育产业的发展孕育了巨大市场。从数据分析可以看出,湖北省在需要要素方面排在第一位,而江西和山西的体育消费需求不足,落后于其他四省,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体育产业的竞争力,应当在进行经济建设,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同时,加强引导体育消费,增强城乡居民的体育消费意识,增进消费需求,为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
(三)政府要素
政府是钻石模型的最后一个变量,它不能凭空创造出有竞争力的产业,只能在钻石模型其他要素的基础上加以引导和管理。4政府作用是辅助因素,但实践证明政府的作用绝对不能弱化,在提升体育产业竞争力过程中,政府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我国目前的体育管理体制基本上处于从政府管理型向政府与社会结合型过渡的阶段,政府仍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在体育产业政策制定、法律法规的完善、体育产业的扶持力度以及对体育市场的规范等方面,都需要发挥政府管理职能。从数据的分析来看,河南和安徽的此项得分较高。
(四)相关及支持性产业要素
一个产业竞争力的提升,离不开相关产业和支持性产业形成的产业集群的支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如果某个产业具有健全的相关支持性产业,那么它就具有了形成竞争优势的条件。此项河南和湖北的得分较高,体育相关产业发展较好,尤其是旅游业,这两个省都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此外,在体育保险、体育彩票的发展方面也有一定的优势,在体育用品的生产方面,总量上有所突破,但在体育物质产品和服务产品仍以低科技含量和低附加值产品为主,这会影响体育产业竞争力的可持续发展。安徽和江西两省的此项得分不高,这两省应当充分挖掘自身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体育相关产业,提高体育服务产品质量,稳步提升体育产业竞争力。
五、结语
对中部区域体育产业竞争力进行评估,主要是着眼于比较排序,排序的目的在于在指标数量上或指标等级上进行描述,为区域体育产业竞争力的提升以及产业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通过对中部六个省的体育产业竞争力数据比较分析发现,河南省的体育产业竞争有绝对优势,排在第一位,具体的排名为:河南、湖南、湖北、安徽、江西、山西。河南省人力资源等生产要素以及相关及支持性产业等方面领先于其他五省,安徽、江西和山西三省在这些方面则明显落后。
中部地区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和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然而,中部地区的体育产业竞争力总体上不高,应当加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培育体育市场,促进体育消费;政府还应当营造良好的体育产业环境,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进一步地拓宽体育产业的投融资渠道,建立产业集群,充分挖掘自身的资源禀赋优势,实现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
参考文献
1李刚平.要素禀赋差异下的企业竞争策略研究D.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2高茂章,武笑玲.基于钻石模型的河南体育产业竞争力研究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34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李明轩,邱如美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7.
关键词:南-南贸易 技术密集型产品 资本密集型产品 经济增长
非洲同他国的贸易情况
中-非间经贸合作自2000年以来有了迅猛发展。中国成为非洲最大的贸易伙伴国和主要的投资国,中国的发展正以多种渠道影响着非洲国家。但同时,西方国家对中非的这种密切联系提出了很多批判性的言论,如 “以贷款和投资换资源”,新型的资源掠夺和殖民主义。本文主要关注中-非贸易问题,分析相比西方国家而言,非洲同中国的产业贸易是否更能促进当地经济增长。
通过观察非洲的贸易数据可知,非洲主要的进口对象分别来自美国、欧洲和中国。本文根据UNcomtrade中的贸易数据,并根据Lall(2000)年的文章中提到的按照技术含量水平将SITC03版的三位数编码商品分类为资源密集型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资本密集型产品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其中资源型产品包括农产品、金属矿产等未加工的原材料;劳动型产品主要是像纺织品、玩具、金属铸件等技术含量偏低的加工品;资本型产品的技术含量偏高,如汽车及配件、化工制品、钢铁机械等;而技术型产品的技术含量最高,产品如办公自动设备、电信设备、医药、航空等。
根据分类数据,非洲国家从不同贸易伙伴国进口各类商品的比重的变化情况如表1所示。
从表中可以看出,非洲国家主要从中国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而从美国和欧洲国家主要进口资本型和技术型产品,但由2000年到2010年的发展趋势来看,非洲从中国进口资本品和技术品的份额在稳步上升,而从其他国家的进口比重却逐年下降。尤其是技术密集型产品,在2010年已经超过了美英法德等发达国家的份额,成为非洲进口技术型产品的主要来源国。
文献回顾
对于中国和非洲之间贸易的日趋紧密关系,我们会自然想到两个问题:首先,为什么会出现如此迅速的增长,特别是在技术含量相对高的产品类别上的贸易量增长。其次,这种贸易关系的发展对贸易双方会造成怎样的影响。
到目前为止,学术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第二个问题上,如Asche & Schuller(2008)、Alden(2007)指出尽管存在着区域间和部门间的差别,中国对非洲国家在国际收支平衡、储蓄率、经济增长率、投资水平等方面都具有正向的影响。与此同时,关于不同类别的中-非商品贸易的影响的实证研究还很少, Edward & Jenkins(2005)等基于行业层面的研究,得出除少数行业外,非洲国家从中国进口对非洲当地企业有很小的负面影响。
在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理论模型方面,目前有大量“南北”之间关于贸易产生技术溢出效应的研究,如Krugman(1979),Grossman and Helpman(1991)等。另一类研究关注进口能产生的替代效应,Young(1993)用Dixit_Stiglitz生产函数计算这种替代和互补效应;Xie(1999)延续这种思想并构建一个“南南”的贸易模型,指出只有当技术差异在一定范围以内时,欠发达国家才能从发达国家进口所产生的替代效应中获益,否则欠发达国家会更偏向于从与他技术差异不大的发展中国家进口。
本文在Xie(1999)南-南贸易模型的基础上,利用2000-2010年的面板数据,从实证角度研究非洲与中国及主要发达国家(美国、法国、英国和德国)的产业贸易对本地区各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实证模型:动态面板模型
结合理论模型,初步构建存在时间固定效应的动态面板回归模型(DPD):
其中gdpit 表示非洲各国经济增长率,考虑到经济增长存在一定惯性, trend表示时间固定效应。上标CN、US、UK、FR和GE分别表示中国、美国、英国、法国和德国,trade表示五个国家与非洲各国四种不同类型的产业贸易(即技术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uit 是模型的残差项。
Hansen(1982)提出的对于面板数据的广义矩(Generalized Method of Moments,GMM)估计方法并不要求对模型残差有过多的假设,只要求模型满足一组矩条件即可。对于动态面板数据模型(DPD),采用OLS或ML估计方法估计得到的结果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偏倚和组内估计量不一致的问题,而采用GMM估计则可以得到DPD模型的一致估计量。而对于DPD模型,一般将工具变量估计(IV)和GMM估计相结合,因此在GMM估计中一个关键环节是工具变量的设定。工具变量主要是为了解决变量内生性的问题。
数据选取和模型设定
(一)数据选取
根据第一节的回归模型,取非洲各国GDP的增长率,用gdp表示;产业贸易分别选取技术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四种类型的进口额,分别用HT_im、PP_im、LT_im和MT_im表示;非洲各国到中、美、英、法、德的距离用自然地理距离代替,用D表示;对于虚拟变量land,如果是内陆国家,值为1,反之则为0。非洲的国家选取阿尔及利亚、安哥拉、博茨瓦纳、布隆迪、喀麦隆、佛得角、中非共和国、乍得、科摩罗、刚果(金)、刚果(布)、贝宁、赤道几内亚、埃塞俄比亚、厄立特里亚、吉布提、加蓬、冈比亚、加纳、几内亚、科特迪瓦、肯尼亚、莱索托、利比里亚、利比亚、马达加斯加、马拉维、马里、毛里塔尼亚、毛里求斯、摩洛哥、莫桑比克、纳米比亚、尼日尔、尼日利亚、几内亚比绍、卢旺达、圣多美-普林斯比、塞内加尔、塞舌尔、塞拉利昂、南非、津巴布韦、多哥、突尼斯、乌干达、埃及、坦桑尼亚、布基纳法索、赞比亚50个国家。结合数据的可得性,选取2000-2010年的年度数据。面板数据共有10年50个国家的数据,550个样本。贸易、地理数据来源UNcomtrade数据库,GDP增长率数据来源于世界银行。
(二)模型设定
由于本文所选取的面板数据只有10年的时间序列数据,有50个国家的截面数据,呈现出“宽而短”的特征,因此这里并不需要对数据做面板单位根检验。值得注意的是,GDP增长率数据本身就是平稳的,而且在动态面板回归中本文将采用差分的方法来消除截面固定效应,因此,这里也无需对数据平稳性进行检验。
为了避免出现多重共线性,在回归模型中,分别分析四种类型的产业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设定回归模型中:,工具变量设定为D、land、gdpit-1、gdpit-2、tradeit-1,对解释变量Trade去差分消除截面固定效应,对工具变量tradeit-1取差分变换,采用GMM估计采用n步(n-step)迭代(n步迭代之后收敛),考虑到不同国家残差的时间序列自相关结构可能存在差异,设置GMM估计的权重矩阵(Weighted Matrix)形式为White Period,根据最后一次迭代的White period权重矩阵来计算标准差。
实证结果及分析
根据模型设定,构建了四个模型,采用Eviews 8.0对这四个模型分别进行回归分析,得到如表2所示的实证结果。从表中可知,四个模型的J统计量都接受原假设,从而表明四个模型的设定是正确的。根据动态面板GMM估计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非洲地区的经济增长存在惯性,前一年的经济增长会显著的影响当年的经济增长。第二,非洲地区国家从中国进口技术、劳动 和资本密集型能够促进本国经济增长,特别是进口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能够显著提升其经济增长率。第三,当非洲地区国家从中美英法德进口技术密集型产品时,只有从中国进口能够有效促进本国经济增长,从其他国家进口并不能带来本国经济增长的效应,特别是从英、法、德进口会显著抑制非洲地区国家的经济增长。第四,非洲地区国家从中国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能够推动该地区经济增长,但从美国和法国进口却会阻碍经济增长,而从英国和德国进口不会对经济增长产生显著影响。第五,非洲地区国家从中国和德国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能够有效促进该地区的经济增长,而从美国和英国进口技术密集型产品会显著阻碍经济增长,但从法国进口对经济增长没有显著作用。
综上,近年来,中国和非洲国家的贸易往来日益频繁,这种贸易关系对非洲落后国家的发展是利是弊一直是国际关注的话题。本文利用双边贸易的分类数据,对2000-2010年50个非洲国家,从不同的产业贸易类型角度,实证研究产业贸易对非洲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 首先,非洲地区从中国进口技术、劳动和资本密集型产品能够有利于促进本地区的经济增长。其次,将中国与美国、英国、法国和德国这些发达国家相比,除了从德国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能够有效推动非洲地区经济增长外,从发达国家进口资本、劳动和资本密集型都不利于非洲地区的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1.Alden,C.China in Africa: Partner, Competitor or Hegemon? Zed Books,2007
2.Alden,C, Large D. & Soares de Olivieria, R. China Returns to Africa, a Rising and a Continent Embrace. Hurst Publishers,2008
3.Edwards,C. & Jenkins,R. The Effect of China and India’s Growth and Trade Liberalization on Poverty in Africa. IDS/Enterplan,2005
4.Helpman,E. & Krugman,P.R. Market Structure and Foreign Trade.The MIT Press, Cambridge, Massachusetts,1985
5.Krugman,P.A model of innovation, technology transfer, and the world distribution of incom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79,Vol.87
[关键词] 开放式创新;生物医药产业;创新路径;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 Q8131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210(2011)03(c)-009-03
Open innovation and the innovation path to China′s bio-medical industry
SUN Yanxiang1, XIAO Wen2
1. Management College of Zhejiang Traditional Medical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53, China; 2. Economic College of Zhejiang University,Zhejiang Province, Hangzhou 310029, China
[Abstract] Innovation ability is the most important content of the core ability of bio-medical industry. Focused on the main factors which hamper the ability of innovation of China′s bio-medical industry, based on the research of the open innovation mode and concerned the possibility of introduce the open innovation into China′s bio-medical industry, the impact on the bio-medical industry also be discussed, through which offered a path choice to sustainably improve the ability of industrial innovation of Chinese bio-medical industry from four inspects: make open innovation strategy of bio-medical industry, participate global innovation alliance, strengthen multi-level innovation subject and construct multi-dimension support of open innovation.
[Key words] Open innovation; Bio-medical industry; Innovation path;Innovation ability
目前我国生物医药行业企业有700余家,2009年总销售收入约753亿元,是医药行业增长最为迅速的领域之一。然而数据显示,全球生物产业以每5年翻两番的速度增长,医药卫生相关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美国2003年就已达到15%,法国占GDP的11%,我国目前只有4.7%,发展潜力很大。在我国,许多省、市已将生物医药作为战略性产业加以发展。生物医药产业作为知识最密集和研发密度最高的高新技术产业之一,其创新能力是产业核心能力的重要表征。如何在开放式创新环境下提升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提升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战略问题,也是本文关注的主要问题。
关于开放式创新背景下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创新路径选择的研究,目前学界并没有直接针对性地展开研究。现有国内外文献对现象研究较多[1],但未能对高新技术产业尤其是生物医药产业开放式创新的影响机制作系统的分析,因而,无法提出切合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实际的对策建议。本文将就开放式创新对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影响进行分析,为我国生物医药产业持续提升产业创新能力提供可资参考的思路。
1 阻碍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创新能力提升的主要因素
1.1 生物医药研发经费严重不足
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研发投入至关重要。虽然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科技投入逐年增加,R&D 经费投入强度(R&D经费占产值比重)不断上升。但是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较落后。目前,跨国药企的研发投入占其销售收入的10%~15%,我国医药产业研发投入仅为年销售收入的1.02%。研发经费的不足制约了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
1.2 生物医药科研缺乏广泛合作
我国生物医药的研发主要靠企业自身,而在发达国家生物医药科研是企业、研究院、高校等组成的一个高效率团体。因此,我国生物医药企业由于缺乏必要的信息交流与科技合作难免出现“闭门造车”的现象。而且,因为不能实行资源共享和集约化规模从而极易导致低水平重复研究和重复投资的浪费现象发生。
1.3 生物医药科研成果的转化率偏低
从市场环境来看,国内医药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陷入低水平竞争的怪圈,明显缺乏竞争力[2]。企业对生物医药的研发受限于资金和人才,因此相比较于国外的生物医药研发,我国的生物医药研发更像是“小打小闹”。 我国医药企业也因此难以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一些关键、重大技术始终难以获得突破,产品更新速度缓慢,这是我们发展生物医药产业须重视的现实问题。
1.4 缺乏适合生物医药产业化的机制
目前我国现行的生物医药机制不利于资金和资源的合理利用、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不利于产品的开发和上市、不利于产值和利润的提高,更不利于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这五个“不利于”导致我国如今仍未形成生物医药产业化的良好运行机制,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瓶颈。
1.5 生物医药产业化人才匮乏
首先是生物医药专业化人才匮乏。由于生物医药研发涉及多学科领域的知识与技术,因此对于生物医药的专业化人才如药学信息、生物工程人才极为不足;其次是管理人才,这些年来,去国外学习生物医药的高级人才回国后都选择自主创业,因此一些高素质的生物医药研发管理者、市场策划战略家更是少之又少,这也不利于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
2 开放式创新对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影响
2.1 开放式创新的界定
由美国学者Henry Chesbrough[3]2003年提出的开放式创新模式是指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同时利用内部和外部相互补充的创新资源实现创新。开放的本质是外部创新资源的获取和利用,强调企业对内外创新资源的整合。开放式创新是一种与封闭式创新截然相反的创新模式。近几年来,这种创新模式被人们广泛关注。相关研究表明,尽管国内近期创新研究的数量呈现平缓的趋势,但是与国际学者研究一致的是对于开放式创新议题的研究却呈现显著的上升趋势[4]。
2.2 开放式创新对生物医药产业的影响
开放式创新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影响被研究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评估[5]。就生物医药产业而言,笔者认为,开放式创新对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影响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2.2.1 提高生物医药企业竞争力开放式创新环境下,一些基础技术很容易从生物医药企业以外获得,生物医药企业可以在新技术已被开发出来之后直接通过从外部企业购买或者收购新建企业,然后充分挖掘创新技术的潜在用途或是重构价值链,实现价值突破[6]。这样可以节省前期研发的时间和成本,缩短产品研发的周期,从而提高研发的效率,增强生物医药企业的竞争力。
2.2.2 促进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封闭创新条件相比,开放式创新将限制创新资源流动的企业边界打破[7],过剩的资源可以转移到企业外部去,不足的资源可以从外部引进来,进而资源可以在生物医药产业链条内跨企业流动。对单个企业而言,这一特征所起的作用也许并不十分显著,但对于整个生物医药产业以及整个社会的创新活动其意义将非常重大,并将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源进入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活动中。
2.2.3 加快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速度在生物医药产业内,企业运用开放式的创新模式,通过信息技术等将顾客集成到创新过程中,使顾客成为企业的合作生产者,让企业充分了解客户和市场的需求,从而引导产业创新的方向。这样可以明确企业的创新目标,缩短市场对产品的接受时间,以迅速占领市场,排挤竞争对手,提高企业影响力。
2.2.4 降低创新风险成本快速变化的创新世界使得创新风险大大增加,开放式创新突破了单个企业的边界,不同的创新主体分担了企业创新风险,提高了成功率。由于不同的生物医药企业其专长是不同的,如有的生物医药企业专长于基础研究,有的专长于产品开发,有的专长于市场化运作,因此,对于各有特长的企业在创新中通过合作的方式扩展了他们的惯域,最大程度提高了创新成功的机会,最大程度降低了失败的风险,这是一个聚集优势的过程。
3 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开放式创新的创新路径
3.1 制定生物医药产业开放式创新战略
在产业创新范式转变的大环境下,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必须把握住这一大方向,并主动制定企业开放式创新战略和应对策略,使得我国生物医药企业在研发创新模式上紧跟世界潮流和步伐,并增强其国际市场竞争能力。
3.2 参与全球技术创新联盟,构建多维的新型国际创新合作体系
主动融入国际,善于向国际先进水平学习。善于向国外先进同行学习,在开放中学习进取。近年来,跨国公司的R&D国际化带来了全球创新资源的整合[8]。在R&D国际化背景下,充分利用全球的创新资源,包括市场资源、科研资源和人才资源,使我国生物医药企业能快速成为拥有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人才资源和研发能力的现代化生物制药企业。
3.3 强化多层次的产业创新主体,推动产业创新资源的集聚
生物医药产品是科技密集型产品,企业的产品研发能力关系到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其企业研发能力的增强,关键因素在于企业要充分利用企业外部创新资源的能力。通过与大学、研究机构紧密协作,把大学、研究机构的新技术应用于新产品开发,善于利用企业内、外部的新技术和新创意,为企业研究开发新产品节省资金和时间,不断开拓并强化企业研究成果商业化途径和渠道,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和利润空间形成产业优势。开放式创新是当今新的一类创新模式,它要求更多并行、多角度的创新资源整合[9]。通过有选择地与外部创新要素的有效联接,多渠道获取外部创新资源以弥补内部资源的不足,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创新资源的集聚,从而促进创新。
3.4 构筑生物医药产业开放式创新的多向支撑
构筑涵盖政府、行业协会、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多元化的开放式创新的支撑体系。通过构筑生物医药产业开放式创新的多向支撑,建设生物医药产业创新系统。生物医药产业创新系统的建设有助于开放式系统创新模式的运行。产业经济的发展、创新要素的集聚、基础设施与平台建设,以及地方政府的政策扶持,对企业的开放式系统创新活动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其效果往往较国家层面的支撑更为快速和显著。
4 讨论
数据显示,全球生物产业近年来以每5年翻两番的速度增长,我国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因而,开放式创新在我国生物医药产业不断提升产业竞争能力,进而实现转型升级中将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可以预期,在未来几年中,如何通过自主创新和开放式创新以提升我国生物医药产业核心竞争力将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谨就开放式创新环境下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创新的路径选择进行了初步的规范性分析,如何系统地用计量分析工具深入地对开放式创新对生物医药产业的影响机制进行实证的分析,显然是进一步深入探讨的领域。
[参考文献]
[1] 柴金艳.基于开放式创新的知识产权管理理论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8,27(9):18-20.
[2]黄速建,王欣,叶树光,等.开放式系统创新模式研究――以天士力集团为例[J].中国工业经济,2010,24(2):1-11.
[3]Henry W. Chesbrough, Open innovation: The New Imperative for Creating and Profiting from Technology [M].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Inc, 2003:23-25.
[4]郑小平,刘立京,蒋美英.企业开放式创新理论的研究述评[J].中国科技论坛,2007,23(6):40-43.
[5]刘春香,虞乐安.长三角、珠三角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创新能力的评价与比较[J].工业技术经济,2009,28(5):60-65.
[6]杨静武.开放式创新模式下的技术创新能力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7,28(2):43-47.
[7]刘向东,孙道银.开放式创新理论框架:价值创新思维的实现途径[J].科技管理研究,2009,29(4):4-5,29.
[8]Philip Cooke. Regionally asymmetric knowledge capabilities and open innovation: Exploring ‘Globalization 2’-A new model of industry organization [J]. Research Policy,2005,34(5):1128-1149.
关键词:改造现状分析
考察研究建筑外界面改造方法
20世纪中后期,随着西方组建摒弃了大拆大建的城市建设思路,对既有建筑的改造和再利用逐渐受到各国的肯定。对建筑保护也从少量的文物建筑扩展到普通建筑。
生物医药产业建筑的改造与再利用在我国日益兴旺,成为建筑设计界的一大热点。南京改造再利用的生物医药产业园建筑主要集中在蒲口区和雨花台区的几个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受城市规模与投资环境影响,生物医药产业园建筑的再利用模式,主要以投资少、多样化、环境好为特点。环境好主要是为了体现生物医药产业园的特色,让其更具有规模化、统一化、生命的延伸感。如:泰州医药城、亦庄生物医药产业园。园区对外界面多为局部改造,严格控制改造成本。这些投资资本多以试探经营为主,希望降低风险,尽早收回成本。
1、南京市西特区生物医药产业园B区的现状分析
1.1 园区环境分析
由于在招商和功能置换上存在一定难度,园区需要不断完善。西特区生物医药产业园B区以引进总部经济(含地区总部)、软件产业、现代服务业、高端商贸业、生物科技及新材料等项目为主,目前已成功引进软件和生物科技等类型企业。在区域环境上,东临雨花科技园核心区,北接河西新城CBD,西连雨花经济开发区和板桥新城,南倚岱山眺望浩荡长江,是雨花经济发展的腹地。周边产业发展迅猛,业态类型丰富,产业配套功能完善,发展成本相对较低,发展空间较大。这些生物医药产业园低密度、高绿化率的园区环境本身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加上其周边交通便捷、地理位置优越,环境附加价值对招商起到了显著的作用。
1.2 园区建筑现状分析
西特区生物医药产业园B区位于南京主城西南部雨花台区西善桥街道,是政府围绕建设生态科技型生物医药城区,进一步加快城市化发展步伐,而启动实施的生物医药产业建设项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B区,规划沿205国道建设近10万肝的楼宇,发展生物医药产业。B区为古遗井总部楼,占地面积77亩,建筑总面积77300m,建有楼宇4幢,1、2号楼单体建筑总面积约7000m,楼高五层;3号楼为配套生活公寓,楼高十一层,建筑总面积约8000m,可容纳员工1000—1 500人住宿。;4号楼建筑总面积15222m,楼高五层(不含负一楼3000m地下停车场)。
2、相关产业园的考察研究
2.1 北京亦庄生物医药园
北京亦庄生物医药园是国家重点扶持的三个新药创新孵化基地之一。园区占地面积86700平米,总建设规模约180000平米,该项目2009年9月开工建设,2011年8月底正式投入运营。园区致力于打造生物医药公共服务平台,为开发区生物医药研发机构和生产企业服务;为国内外生物医药研发机构、科技型企业和海外归国学人提供发展空间。完善开发区生物医药产业链,形成生物医药产业聚集区,树立开发区生物医药产业“国际水平,国内一流“的整体形象。园区以简洁的矩形为主体,主楼用以玻璃幕墙,部分建筑用以玻璃幕墙与橙红色的砖相结合,主要色彩以白色、深灰色、红色为主。园区的重色用的分量很足,但不会丢失生物医药园的生气,现代感十足。
2.2 泰州医药城
泰州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又称“中国医药城”),座落于长三角重要成员城市江苏省泰州市,核心区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由科研开发区、生产制造区、会展交易区、康健医疗区、教育教学区、综合配套区等功能区组成。整个园区有区的主题。园区大部分建筑也采用玻璃幕墙与砖相结合。
3、南京西特区生物医药产业园B区建筑外界面改造方法
西特区生物医药产业园B区中各建筑之间在造型上存在差异,但可以对其用统一的方法进行批量化改造。根据建筑所在的位置,对园区外部空间所起到的作用,在外界面的改造中将园区内建筑重新分类为:焦点建筑、典型建筑、可塑建筑。
3.1 外界面改造类型定义
焦点建筑是能在整个园区中起到重点作用,或由于其风格独特、所处位置显著,成为市民的视觉焦点,也代表了建筑群形象的标志性建筑。它反映了整个园区最主要的特色,是园区建筑形象的代言者。改造中多强调其生物医药产业园建筑的标志性、特征性。
典型建筑在园区内为最高的、最具鲜明特征的建筑,也是园区除焦点建筑外最容易迎入眼帘的建筑,它的形态特征决定着园区的整体形象。
可塑性建筑,在园区中区别于其他建筑结构的建筑,它原本的建筑无论在色彩还是在结构设计上都与其他建筑有所区别,但在考虑园区整体感时,改造方案中将采取把可塑性建筑与园区整体建筑相协调。
3.2 改造理念
在改造中首先要以现代化“生物医药园”为设计主旨,突出生物医药特征,注意氛围烘托,通过对亦庄产业园的考察发现,现在大多生物医药集团以白色和绿色为主题,这确实给人以生物医药的氛围,但太过直白,在改造中,应该注意产业园的文化内涵,这样的改造设计才更具意义。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1)01-0027-05
1 江苏省医药产业竞争力现状分析
江苏省是我国医药经济比较发达的省份之一,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江苏省医药产业保持着快速的发展势头,规模稳步增长,效益表现良好。从表1中可以看出,江苏省医药产业在2006年医药政策环境不利的情况下,各项经济指标仍均增15%左右;2007年医药行业经济恢复时期均增长20%以上;2008年增幅最大,均增长30%左右;2009年平稳发展,在上年高速增长的情况下,均增长20%以上。2009年,江苏省医药实现利税居全国第一,医药工业产值、销售收入和利润位于全国第二。江苏省医药经济发展的基础、独特的地理优势和良好的行业整体素质,为江苏该省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较好的条件。
2 相关理论及其拓展
2.1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迈克尔・波特教授提出了一套解释一个国家产业在国际上获得竞争优势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他将分析的重点放在产业上,并从创新能力的角度探讨了产业的聚集现象,其整个理论分析框架包括四个方面: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另外,还有“机会”和“政府”这两个辅助要素。由此构成了一个国家产业“完整的钻石体系”(图1)。
2.2六因素钻石模型
钻石理论主要针对发达国家的研究提出来的。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健全和完善,正处在政府主导下的社会全面转型的变革之中。结合医药产业的特点,政府在提升产业竞争力方面起着关键性作用;同时,在波特的钻石模型中,创新在产业的竞争优势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政府和创新将作为核心要素构建六因素模型。组成六因素钻石模型的六大要素为: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状况;政府;创新。机会是一个辅助要素,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上述要素彼此相互作用,组成动态的竞争模式――六因素钻石模型(见图2)。
六因素钻石模型是一个动态的、双向强化的系统,模型本身内部各要素之间在竞争优势的提升过程中具有相互影响的互动关系,即其中任何一项因素的效果必然影响到另一项的状态。
3 江苏省医药产业竞争力分析
3.1江苏省医药产业的要素条件
3.1.1先天资源丰富,历史悠久
江苏省地处长江下游,是中国东部沿海的中心地带。自然条件优越,经济基础较好,人文荟萃,自古以来就是商贸和工农业的兴盛之地,为医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深厚的物质、文化基础。
江苏省具有丰富的中药资源。据统计,共有各类中药资源种类1600余种。但是中药资源储量不够丰富,属于中药资源小省,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江苏省中药行业的发展。同时,江苏省沿海地区北连环渤海经济圈,南接长江三角洲,海洋资源较为丰富,为海洋药物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资源保证。在基础设施方面,江苏省地处长江三角洲最发达地区,毗邻上海,省内基础设施建设良好,高速公路四通八达,长江和运河穿越而过,交通十分便利。优越的地理位置为江苏省医药产业发展所依托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提供了基础条件。
3.1.2外资医药企业相对集中
目前,江苏省已成为国际医药产业和资本转移的首选之地,众多外资企业纷纷落户江苏省,为该省的医药产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量。全球500强的13家制药企业中,落户江苏省的有10家:惠氏、礼来、普强、葛兰素史克、百特、阿斯利康、诺华、拜耳、强生、辉瑞。此外,还有法玛西亚、碧迪、卫材、华纳一罗伯特、通用、西门子等一大批公司相继落户江苏。全省纯外资企业有40家,主要集中在苏州、无锡和泰州。近几年,江苏省外资利用总额增长迅速,2007年完成利用外资73.15亿元。江苏省医药制造业新批准的外商项目投资共有25笔,累计投资额达40077.01万美元,居全国首位。
3.1.3人力资源丰富,科研机构、院所众多
江苏省是教育大省,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截至2008年,江苏省科学研究机构达77家,占全国的10.3%;从事科研活动人员9148人,占全国的10.07%。并拥有代表中国科学领域最高成就和荣誉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82人。江苏省拥有众多全国知名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较高专业水准的新药临床、药理试验基地以及省药物研究所、省中医药研究所等一大批医药科研单位。这些都为江苏省的新药研发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同时,众多企业纷纷引进人才,建立实验平台和实验中心。目前,全省重点大型医药生产企业扬子江、恒瑞、豪森、正大天晴、康缘、先声等都设立了新药研发中心,建立了博士后流动站,与国内外医药大学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联合开发,促进了创新技术的合作与交流,不断增强了医药创新研发的实力。
3.2江苏省医药产业的需求条件
在国际医药市场总体继续保持巨大需求和发展的大环境下,我国医药国内市场也将出现旺盛的消费需求环境。江苏省2008年年底老年人口达1218万,占户籍人口的16.5%,80岁以上老年人口178万。到2010年,江苏省老年人口将达到1260万,占全国老龄人口的7.54%,老龄化系数(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将达17%以上。而到2020年,江苏省老年人口数量将增加到1648万,约占全国老龄人口的6.65%,老龄化系数将达21%。人口老龄化则会进一步促进药品消费。2008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86元,江苏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8680元,增长14.1%。2009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75元,江苏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552元,增长10%。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农村市场的启动与进一步开拓,人均用药水平将逐年上升,中国药品市场将呈现出更大的发展空间。
2008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医疗保健类支出786元,江苏省城镇居民人均医疗保健类支出795元,增长15.3%。2009年,江苏省城镇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808元,增长16.3%。
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口的自然增长,老龄化比例的加大,以及医疗体制改革和药品分类管理的实施,为江苏省医药产业集群持续高速增长提供了有利环境。
3.3江苏省医药相关和支持产业(产业群)
3.3.1南京“药谷”
江苏省以中国药科大学、南京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医科大学、东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高等院校为依托,以政府投资为引导,社会法人投资为主体,建立和完善新药筛选中心、药效学评价中心、药物动力学重点实验室、药物代谢安全性评价中心、药物质量控制研究中心、药物制剂技术研究中心、中药复方制剂和质量标准研究中心、生物技术研究中心、药物提取和合
成技术研究中心、医药知识产权申请指导服务中心等多个开放性技术创新平台。这些平台面向全省医药企业,形成以创新研发为核心,集新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产业化、技术支持和服务以及人才培养为一体的南京“药谷”。
3.3.2泰州中国医药城
泰州地处长江中下游地区,是长三角和沿江开发的重要板块。2009年,江苏省泰州市医药销售收入达272.70亿元,同比增长20.78%;利税35.37亿元,同比增长4.89%;利润19.55亿元,同比增长12.23%。至此,泰州市医药经济总量连续7年、经济效益连续10年居江苏省首位,占全江苏省医药行业份额1/5以上。
2010年2月,国家科技部、卫生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医药管理局决定与江苏省共同建设泰州中国医药城。医药城着力打造科研开发、生产制造、会展交易、康健医疗、教育教学、综合配套六大功能区。目前,该医药城已集聚50多家国内外知名大学和医药研发机构、200多家医药生产服务型企业,并取得200多项具有较高水平的医药创新成果。
3.3.3省级重点医药产业园
江苏省以现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依托,进一步加强对医药产业园区的规划和建设,重点建设南京、连云港、苏州、无锡和常州这5个省级医药产业园。
南京浦口经济开发区以南京大学、东南大学、中国药科大学等几十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为依托,把生物医药作为发展的“拳头产品”,目前已有先声东元、赛尔金、中脉科技等一批生物医药企业落户。
连云港新医药产业园重点发展化学原料药、现代中成药、医药包装材料、消毒灭菌设备等产品。现已涌现出恒瑞集团、康缘制药、正大天晴、中金药包、豪森制药、千樱医疗设备等一批骨干生产型企业,建成以新型合成药和新型中药为主体,医药包装材料、医疗器械为两翼的特色鲜明的火炬产业基地,基地企业生产的新型抗肿瘤药、新型肝病治疗药物以及中药新剂型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苏州工业园以吸引国际医药跨国公司投资为主导,重点发展化学制剂、原料药、医药中间体、医疗器械等产品。无锡新区科技创业园重点发展新型抗生素药物、抗肿瘤药物、生物医药和基因工程药物等产品。常州医药产业园重点发展心血管类、生物技术类药物和医药中间体等产品。
3.4江苏省医药产业的主体、结构和竞争
3.4.1产品与子行业结构
江苏省医药行业以制剂和原料药产品生产为主,是化学制剂的大省、强省。2008年,全省有化学原料药生产品种781个,其中常年生产的有520个品种,占全国的1/3。生产化学制剂17个剂型(2840个品种),生产中成药21个剂型(792个品种)。全省已形成了一个较完整的具有中西药和医疗器械产、供、销相结合的医药行业体系,成为产业基础较好、医药门类比较齐全、结构比较合理、医药市场繁荣的医药大省。从规模来看,化学制剂行业最大,资产和收入占到该省的一半左右,盈利能力也最强,占有绝对的份额和优势,多项指标排名居全国第一。
江苏省有良好的化学制剂基础,但仍需注意的是,该省的化学产品结构仍然有待提高。国际上先进的缓释、控释剂型以及靶向制剂等,江苏省生产还较少,且水平较低。中药产业虽然盈利能力较强,但是整个行业较为混乱,标准、规范不健全。江苏省生物制药产业发展速度迅猛,扩张速度较快,但仍然存在着重复生产严重、企业规模小、效率低的情况。另外,生物技术制药企业整体的研发实力不足,创新能力较差,知识产权意识不强。
3.4.2企业结构
2009年全省注册的医药生产企业有477家,大多以生产原料药和制剂为主。江苏省化学制药优势明显,有扬子江、恒瑞等一批骨干企业。2009年,扬子江药业集团的销售收入达180.3亿元,占到全省销售收入的14.3%,实现利税22.06亿元,企业纳税总额在全国医药制造业中排名第一位,各项经济指标创历史最高水平。2009年制药工业百强企业中,江苏省有16家,在全国居第一位。但是与河北、山东的骨干企业相比,江苏省的骨干企业作用明显不足。河北拥有华北制药和石家庄制药两家大型企业,前者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制药企业,后者则是由石家庄多家制药企业强强联合而成,产业集中度接近70%。山东规模以上企业有587家,医药大中型企业占14%,销售收入占56.53%。
3.5创新
江苏省医药行业依靠技术进步,以科技为“龙头”,注重资金、技术的投入,以此促进医药经济的发展。据江苏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统计,2009年全省医药企业申报并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新药共60个品种,上报审批的新药有168个品种。同时,江苏省的医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对全省157家主要制药企业的统计分析表明,创新产品在全省医药经济发展中的贡献越来越大。一是制药企业创新产品产值增幅大于医药工业产值的增幅,2009年全省医药工业同比增长16.52%,其中,创新产品产值同比增长33.07%。二是创新产品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2009年全省医药主要产品销售收入同比增长23.93%,其中,创新产品销售收入同比增长45.03%;同时,创新产品销售的集中度也明显提高,全省销售收入前10位的企业,占全省创新产品销售收入的73.9%。三是创新产品盈利水平增幅加快,2009年全省医药主要产品利税同比增长15.32%,其中,创新产品利税同比增长29.00%,创新产品利税占全部产品利税比重达43.89%。
与其他省市相比,江苏省在医药创新方面有不少指标走在全国前列。
从总体看,江苏省医药技术有了显著的进步,但还存在的有些问题不容忽视:江苏省虽然是教育大省,有着很好的科研优势,但是与整个医药行业发展的需求相比仍有差距。如在R&D折合全时当量,科技活动人员,科技活动人员中科学家和工程师数量,申请专利数、拥有发明专利数,技术引进经费,科技机构等创新指标上仍落后于其他有关省份。
3.6政府政策方面
江苏省将医药产业与新能源、新材料和生物一起作为培育壮大的四大新兴产业。在政策上,以政府投资为引导,立足本省具体情况,积极制定发展规划纲要,在《江苏省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09~2012)》中指出了发展目标: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培育100个拥有自主技术和自主品牌的企业,开发100个具有高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的重点产品。至2012年,形成10亿元产品5个以上,超过50亿元企业10家,100亿元企业3家。达到2010年全省生物技术和医药产业销售收入超过5000亿元的目标,不断提升江苏省医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在医药产业政策扶持上,江苏省虽然有一些政策法规,但是在具体的措施和扶持上,与其他有关省市相比较,还是不够的。例如《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09―2012年)》,对于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为主、投资额1000万元以上的建设项目,可以按照
不超过实际投资的10%支持项目开展关键技术的应用研究;鼓励产业基地所在区政府设立生物医药产业专项基金,对获得市级基金扶持的企业,给予相应的支持;设立市级生物医药创业投资基金;鼓励国内外生物医药企业在上海设立地区总部,并给予自与奖励。
4 结论与对策
通过影响产业竞争优势形成的六因素钻石模型的分析框架,对影响江苏省医药产业发展的生产要素、需求要素、相关和支持性产业要素、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要素、政府、创新这六个要素进行了分析,笔者认为,江苏省医药产业的振兴和发展仍有很多机会和空间。结合六因素钻石体系中各要素的互动及相互强化关系,就提升江苏省医药产业的竞争优势提出下列对策和建议。
4.1必须制定和实施强有力的产业扶持政策
政府要为产业的发展和提升提供全方位的公共服务。产业中的设施和公共产品很难由单个企业自主提供,需要政府加大投入,在道路、环保、人才培养、信息服务等公共产品或准产品方面为产业提供有效保障。依据自身优势和产业基础,需要政府实行对同一产业进行持续的资金、技术投入的鼓励政策,培育和发展其优势产业。运用财政和税收政策,引导企业提高技术,扩大规模,推动产业升级。积极营造有利于产业专业化发展的投资、科研和居住等环境。在规划建设中进一步重视各项基础设施。在产业发展过程的创新活动中,政府应通过法律、经济和组织管理手段,在制度、环境和政策层面上引导创新活动的方向,鼓励大学和企业之间的协调创新,积极保护创新成果,尽力协调解决创新主体之间的矛盾。同时,采取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方式,大力发展服务型的出口商、生产力中心、技术信息中心、质量检测控制中心、开放性行业技术中心等产业发展机构,建立法律、会计、仲裁、信息咨询等方面的中介服务机构,发展和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和自组织体系。
4.2突出技术创新,加大企业R&D投入
江苏省医药产业在新产品产值、利润、获证新药等几项指标均在全国名列前茅,但是新药研发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明显不足,企业创新意识和能力较弱。江苏省医药产业2008年R&D经费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为1.74%,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投入比。江苏省要大力提高医药企业的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产业技术水平。要尽快制定自主创新的战略计划及实施规划,不断加大用于自主创新的人力、财力、物力投入,从基础上保证自主创新战略的顺利实施。要扶持优势医药企业的创新能力建设,引导并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立技术中心,建设技术交易平台,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增强企业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的研发能力,形成一批生物制药、化学原料药、中成药、海洋药物和药物新制剂的创制基地,在此基础上实现集成创新和核心技术的突破,形成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医药产业。
4.3优化江苏省产业集群模式
可根据全省各地各不相同的发展模式及已经形成的医药产业基础,促进区域整合,培育特色医药产业集群,以点带面,促进江苏省医药产业的发展。为推进全省医药产业加快优化升级,江苏省确立了“一谷一城五园”的产业布局。未来园区建设要以现有高新技术产业为依托,进一步加强对医药产业园区的规划和建设,着力推进园区医药产业结构升级换代,提升产品结构的水平,加快创新产品的研发。以南京“药谷”和泰州“医药城”为医药创新研发的核心基地,带动南京、连云港、苏州、无锡、常州这5个省级医药产业园。同时还应考虑到,南通、徐州是江苏省需要积极培育的第二层次医药产业发展集群区,以便形成产业发展与转移的梯度。加快这些地区的发展,是振兴江苏省医药的希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