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我的长征电影范文

我的长征电影精选(九篇)

我的长征电影

第1篇:我的长征电影范文

[关键词]《我的长征》 艺术特色 长征精神

从电影《金沙水拍》到故事片《长征》,从歌剧《长征组歌》到舞剧《天边的红云》,承载长征精神的影视文艺作品可谓浩瀚如海,常出常新。在所有以长征为题材的影视作品中,包括1959年的《万水千山》,没有一部作品能像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的革命历史题材电影《我的长征》一样,以中国大片的形式。从“我”的角度去讲述长征,见证长征。这应该看作是中国主旋律影片一种崭新的尝试和转变。作为长征胜利献礼片,八一厂为《我的长征》动用了阵容强大的主创班子。由八一厂著名导演翟俊杰任总导演,陆柱国任编剧,王珈、杨军执导,穆德远担纲总摄影,作曲家张千一为影片作曲。在选用演员上,《我的长征》大胆启用新人,其中男主角王瑞的扮演者是在《我的法兰西岁月》中饰演少年邓小平的钟秋。该片获得了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颁奖词给予了该片很高的评价:影片以细节震撼人心,以真情催人奋进,关注个人情感实现以小见大、真实感人、发人深省的艺术效果,真正触摸到了长征的精髓所在,体现了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高度统一,具备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视觉冲击力。此外,该片还获得了第26届中国电影金鸡奖评委会最佳故事片、最佳导演、最佳摄影、最佳男配角、最佳录音、最佳音乐、最佳美术等7项提名,并获得了评委会荣誉大奖。

本文以该片为审视对象,认为该片以充满必胜信念的独特语言、富有浓郁情感的经典细节和勇于创新超越的微观视角,显示了其自身的艺术特色和永恒魅力,从而赢得了观众的广泛好评。该片的艺术创作值得广大主旋律影视作品创作者们认真的学习和借鉴。

一、语言合——意志·理想·信念

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一直以来。都是弘扬中华民族伟大精神、展现中华儿女优秀品质的影视艺术创作的生动素材和精神源泉。但是,与以往同类题材的电影相比,《我的长征》的突出特点首先就在于它通过前后相合且富有艺术感染力的语言来表现长征这个东方的神话之旅。

语言,作为电影艺术的重要表现元素,正如巴拉兹所说,它能使“欣赏者与艺术品之间永恒的距离在观众的意识中完全消失”。在影片《我的长征》中,不同于其他革命电影中遵照人物籍贯而采用地方方言表演的做法,该片从头至尾都统一使用在我国已经基本普及的汉语普通话,这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地域语言的局限性,有效消解了全国观众与作品内容之间的距离,以唤起情感上的共鸣,使70年前的红军长征精神依然能够感召当下的中国人。同时,影片中伴随着红军小战士王瑞的成长过程而数次出现的那句话——“跟着走”,更是给观众留下了挥之不去的深刻印象。在敌机狂轰烂炸的湘江边,王瑞第一次认识了毛泽东,懵懂的他不知道红军将要去哪里,是他父亲望着毛主席的背影告诉他“跟着走!”这里,导演只用一句看似简单却饱含坚定意志和信念的细节语言,含蓄地向观众传达了一种“跟着党走、跟着毛主席走”的思想,比直接的表白更有感染力。继之。“跟着走”这句话又出现在连长的口中,这进一步增强了王瑞的信念。到了飞夺泸定桥之后,当毛主席说以后的困难还很多时,王瑞则坚定地说“我跟着走”!就这样,以小战士王瑞为代表的红军战士从最初盲目地“跟着走”到经历战火的洗礼后磨练出坚强的革命意志,并逐渐树立起必胜的崇高理想和革命信念,主动地跟着党走,跟着胜利走。可见,一句台词虽然仅有三个字,但却能做到前后呼应相合,不仅内涵丰富,而且形象地再现了70年前中国工农红军的那段关于意志、理想与信念成长的真实历史。

二、情感真——亲情·友情·爱情

除了电影语言艺术的特色之外,《我的长征》还表现出了浓厚的伦理感情味道,演绎着亲情、友情与爱情的多重感人故事,具有独特的情感张力,从而将伟大的长征精神超脱于政治意识形态之外,成为人类所共有的宝贵财富。

电影的情感定位与价值追求向来都是一部影片成功的关键。《我的长征》导演翟俊杰纠正了过去我国主旋律影片“缺乏人性关怀”、呈现出“伪圣化”、“抽象化”、“工具化”和“功利化”等不良倾向,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亲情、革命战友之间生死与共的友情以及恋人和夫妻之间的爱情恰到好处地穿插在紧凑的以战争发展为线索的叙事链条中,增添了该片的艺术感染力和精神感召力。比如在影片中采用了近景镜头和特写镜头表现了这样一组震撼人心的细节;离开遵义前,王瑞亲眼目睹了毛泽东和贺子珍夫妇为坚守纪律,被迫将刚出生的女儿留下的一幕,传神地展现了毛泽东作为领袖人物与作为父亲、丈夫的情感交织与角色冲突。这种充满情感的细节描写,使毛主席的伟人形象摆脱了神性的光环,更接近于普通人的情感世界,因而显得真实可信,能够引发观众情感的触动:再如王瑞在长征中先后与父亲、姐姐、姐夫生离死别的不幸,更让广大观众在体验激烈残酷的斗争所带来的视听震撼之余。萌生出对革命烈士无限的哀思之情;又如看到曾连长为了救王瑞而坠崖牺牲时,一份厚重的兄弟友情刹那间升腾出来,让观众不能不为之动容,另外,还有彝族汉子达尔火和美丽的彝族姑娘索玛之间纯洁无暇的爱情,也为惨烈悲壮的长征之路添加了一抹亮色。

总之,观众时刻都能深切感受到影片中所渗透的丝丝人间真情所带来的温暖,进而做到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来重新诠释长征精神,充分领略它的真谛所在,并获得一种长久的生命感动和不竭的精神力量。

三、视角新——小我·大我·集体

第2篇:我的长征电影范文

[关键词] 微电影;特征;大学生;自我塑造

 微电影(Micro film),首先是当今新媒体时代和微时代出现的一个电影新概念;其次,它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影响使得它成为一种时尚和一种文化现象。虽然目前学界对于微电影还未做出统一明确的定义,微电影的未来发展还不是很明确,但是在这个“微”时代,微电影的力量确实不容忽视。“这个时代流行微电影”就像一个响亮的口号,表明了微电影时尚和新潮气质,也意味着微电影尤其会受到喜爱新事物、爱追时尚的大学生的喜爱。微电影的三微特征和传播特征、现代性或后现代性的形式取向与审美体验及作用于人们的精神与心灵的主题选择,使其对大学生具有相当程度的吸引力,为大学生观众提供了观看世界、了解生活的一面大窗口,并在艺术欣赏中对大学生的自我塑造有着独特的作用与价值。

一、微电影的“微“与“广”

微电影即微型电影,也称作微影,有三个微特征——“微(超短)时” 放映、“微(超短)周期制作和“微(超小)规模投资的“类”电影短片。微电影的制作周期短则数天,长则几周;投资规模小,几千至数万元不等;影片时长短,短则几分钟,长不超过一小时。从电视台到手机运营商,从影视制作公司到唱片公司,甚至大学生都有各自的资源和理由参与其中,因此发展很快,短时间内数量激增。2010年在优酷网首播的筷子兄弟创作的《老男孩》,虽然当时没有被冠以微电影之名,但可算作较早的微电影。2010年12月27日,第一部被称为微电影的影片《一触即发》全球首映。此后,《改变世界》《回家》《让爱再飞一会儿》《外面的世界》《爱未央》等一系列微电影陆续诞生。2011年被称为微电影元年,微电影风生水起。至2012年,微电影的数量更是数以千计。微电影的“微”特征中却蕴涵着广泛性和深刻性,可谓寓“广”于“微”。这可以从微电影放映生活的广度和受众等方面来看。微电影的题材涵括公益教育、幽默搞怪,时尚潮流、百姓生活、家国情感、商业广告等,内容也是涉及社会生活中人们关心的种种问题,既有单独成篇的,也有系列剧。比如,优酷和中影集团合作推出包括《老男孩》在内的“11度青春”系列;新浪推出“四夜奇谭”系列;网易推出“明星微电影”系列;腾讯推出“美丽的梦”系列,等等。因此,虽然微电影诞生时日不长,但在一定程度上,微电影已经是我们所生存的世界和社会的缩影。

二、微电影的传播特征

微电影的三微特征显示出微电影的生成模式的变化,微电影是电影艺术在以微博作为传播媒介的微时代的一次创新演绎。由此,与传统电影相比,微电影的传播模式与方式也呈现出时代特征。

首先从传播渠道来说,微电影主要是通过网络新媒体,特别是微平台传播,这与传统影片的传播渠道有所不同。传统意义上的电影需要经过广电总局和中国电影集团公司两道审核才可以上院线和出版发行,微电影并不需经过这些步骤,在制作完成之后便可以上传至网络,而微电影的接收终端则为手机、平板电脑等各种移动终端,这种制作、上传、接收的快捷无疑是与当前快节奏的生活方式相适应的。微电影微平台播放,是非常适合年轻人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方式的。

其次,从传播主体来说,微电影的全民性参与度更强。只要是有兴趣和技能的人都可以写剧本、做导演、做摄影、当演员,都可反映现实,展现自我,表达自我;电影不再是艺术家的专利,有才华的人都有机会参与。从创作者来说,作品可以得到放映和被评论的机会增加了。2010年,中国内地票房收入突破100亿元人民币,但却不能忽视每年近7成影片不能在院线上映的现象。微电影由于独特的传播特征被不少专家寄望,他们认为网络帮助电影缓解了燃眉之急,网络微电影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大银幕的不足,有利于挖掘新人。从观众角度来说,观众欣赏电影的机会更多,方式也更加便捷。有数据表明,中国电影的年人均观影次数仅0.14次左右,平均每人10年才进一次电影院。与此对比,微电影的受众更广,2011年7月,香港“鬼才”导演彭浩翔首部进军内地的作品监制微电影《四夜奇谭》得到2.1亿的点击量,以关注“过年回家”为话题的微电影《马格回家》也有不俗的观影人次。

再次,从传播过程来看,微电影的互动性非常强。网络本身就有互动性,微电影由于在网络上播放,开放性强,因此,微电影的传播具有高度互动性。传统的影院观影模式是你映我看,微电影放映时、放映后的生杀大权更加直接地赋予观众,观众可以及时地把自己的评论、感受发表于同一平台,也可以在平台上看到其他观众的评论和观影感受,因此,这样的互动不只是观众与创作者、观众与作品的互动与交流,还包括观众与观众的互动与交流。比如吕惠洲和优酷合作拍摄的《爱有多久之春暖花开》在优酷上线仅四天播放量就超过540万次,70多万用户参与评论和互动。

第3篇:我的长征电影范文

曹沐瑶

今天的富足生活不知是多少血肉换来的,今天宁静和平不知是多少的生命换来的——有时,真的感觉我们的生活实在是过得太恍惚却又不知足。而今天看了的这部《我的长征》之后让我恍然大悟。

《我的长征》讲述了王瑞老人回忆年轻时跟随红军长征的故事。那时,王瑞一家全参加了长征。湘江之战上,父亲被惨烈的炮火夺去宝贵生命。在大渡河中,自己的姐姐、姐夫和最敬重的连长,都在敌人的枪林弹雨下,倒在血泊中。最终,他在毛主席的关怀和鼓励下,重新振奋起来,继续 "跟着走".

在漫漫的长征路上,每个人都坚定自己的信念,最终取得了胜利。如果没有人坚定自己的信念,半途而废,就不会取的最终的胜利。想成功就必先拥有自己的信念,要是没有信念,就不用说要努力了,只会让自己变得更迷茫。所以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是想要成功的基础,但光有信念还是不够的,还要坚定自己的信念并加上努力,可是只有信念而不付出行动,那么这些信念就会成为遥远的幻想,甚至会成为阻碍成功的绊脚石。

我们要学习那种在硝烟中的精神——不论是坚持不懈、刚毅坚强、艰苦朴素,都得向红军同志学习。如今,长征结束了,我们虽触及不到,但我们也不能就这样任性猖狂,我们必须要持有这种精神,那是中国的传统也是长征的烙印,我们不能没有。

《我的长征》观后感500字(二)

10月24日,我作为外国语学院的大一学生,观看了《我的长征》这部电影。《我的长征》讲述的是一个大题材、一个小人物的故事。长征,不仅有领袖和伟人,也有千千万万普通的红军战士和支持革命的人民群众。以前的各种长征题材的影片都用许多镜头聚焦在领袖人物身上,而这部影片则将目光凝聚在一个16岁的小红军战士王瑞的身上,他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小人物,同时也是一个感人肺腑的大角色。观看电影时,不满十六岁的小红军王瑞的情感仿佛就融入在我的情感中,看着他睁着一双惊恐的眼睛,看着自己的亲人一个个地从自己的身边消失,和大人们一起拼杀在战场上,冲锋在枪林弹雨中,我不禁感慨,这是怎样的一种撕心裂肺的疼痛?怎样的一种刻骨铭心的经历啊?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何曾体验过这种感觉?当我们怀着自己所谓的生命的疼痛,来看七十多年前祖辈的疼痛时,才发觉我们是那么地造作和渺小。

我不禁在想,纪念长征,如果耽于纪念日的隆重,显然是不够的。我们更应该思索:以什么样的纪念让这段历史完好的保存下来,以什么样的方式让人们更充分的汲取其中的价值,以什么样的途径让伟大的长征精神与具体生活结合起来。作为身处新时代的我们,弘扬新时代的长征精神,更是责无旁贷。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传播、宣传,而且要身体力行,刻苦努力,用实际行动去实践、去发扬。正如所言:"开始于80年前的长征还远未结束,我们每一个人都肩负着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在中国地图上,很容易找到长征的起点,在我们心里,长征永远是起点。"

我的长征观后感500字(三)

今天,老师播放了电影《我的长征》,看完之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在我的脑海中,长征就是"爬雪山,过草地,两万五千里。吃草根,啃树皮……"生活是非常艰苦的。但看完电影后才知道战争也是无情的。在战争中,主人公小瑞的亲人一个个离他而去,画面非常残忍……

第4篇:我的长征电影范文

9月19日,我公司青年职工带着孩子们参加了市局组织的我国首部红色主题3D电影——《冲锋号》观影活动。

该片取材红军长征,通过流浪儿虎子跟随红军长征,成为合格司号手的成长故事,真实再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队伍在血战湘江、转战遵义、飞夺泸定桥、翻越雪山、穿越草地的感人故事。充分展现共产党员的崇高理想追求和为了理想不畏艰险、顽强拼搏的美好精神品质。

观看这样一部正能量的红色电影,对于我们这些"蜜罐"中长大的年轻一代,被深深地感动了,在这个和平年代,我们不需要在枪林弹雨中去冲锋陷阵,也不需要为了理想而牺牲生命,但是依然需要有为理想和信仰而奋斗和拼搏的精神!

冲锋号观后感300字(二)

我去电影院看了《冲锋号》这部电影。

这部电影是关于红军和白匪军的故事,我非常喜欢看这部电影。电影里的主角是一个名叫虎子的孤儿,别看他是个孤儿,他可厉害了,如果这部电影里没有他的话,那么多的人可能都会牺牲,为什么这么说呢?

事情是这样的,有一天虎子不小心闯了祸了,大家都批评他,虎子羞愧之下就离开营地开始流浪去了,当他路过一位老奶奶家门口的时候,听到白匪军在欺负老奶奶,于是他就上前打白匪军,结果没打到还被白匪军抓起来了,到了白匪军的营地里,虎子就找机会把营地里的汽油罐全部打翻,用蜡烛往汽油里一放,整个营地里全部燃烧了起来。

虎子的小伙伴小地瓜——就是一条大黄狗,从白匪军那里叼回了红军最缺的药箱而且虎子还从白匪军那里听到一个消息,他们要攻打红军。于是虎子赶紧回到红军的营地,告诉了大个子叔叔,让红军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虎子可真是个勇敢机智的孩子,我真佩服你。

冲锋号观后感300字(三)

《冲锋号》是贺梦凡执导的动画片。影片讲述了红军长征中的故事。

第5篇:我的长征电影范文

关键词:阿甘正传;象征主义;手法运用

《阿甘正传》是根据美国作家温斯顿・格鲁姆的畅销小说改编而成,缔造出了一部“社会神话”,是“美国社会现实的语言”,这部电影通过对阿甘故事的描述按时出了电影的核心思想。即便这部电影已经过去多年,但是其中象征主义表达手法的应用依然给我们深刻的启迪。以下就从羽毛的象征色彩、奔跑的象征意义、“巧克力”精神的象征意义进行解读。

一、羽毛的象征色彩

电影阿甘正传中神奇的羽毛经常出现,成为电影中的点睛之笔。当神奇的羽毛从天空中飘落到阿甘的脚下之时,电影中给予我们的哲学意义也同样被发掘。那个从天空中飘落的羽毛就像阿甘的一生。羽毛的飘落是被动的,是被风向、风速等因素所控制的,这个和阿甘一模一样。作为一个智力相对低下的人,阿甘的命运也是相对被动的,被别人所掌握的,任由自己在历史的长河中飘零。然而,羽毛又是阿甘生命美好的象征,因为羽毛来自天空中那一片最纯净的土地,最终飘落洒向人间。在电影的最后一幕,神奇的羽毛又出现了,他再次从天空中飘落。然而,这次神奇的羽毛所象征的意义又与之前大不相同。伴随着小Forest坐在校车上,和阿甘一样对未来抱有美好和憧憬。羽毛则表示着生命的延续,一个新的起点,一个新的开始。其实神奇的羽毛不仅仅象征着阿甘和Forest,更是千千万万个平凡人生的写照。我们都来自于最纯粹的净土,最终会飘零投向大地的怀抱。我们的命运都会像羽毛那样漂浮不定,谁也不知道下一秒、下一个世界会发生什么,而自己又将面对什么。只有当羽毛重新飘落之时,我们才发现新的生命从此诞生。我们总是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但是当好运或者厄运来临,我们会记得如何去面对他们,不再迟疑。

二、奔跑的象征意义

电影《阿甘正传》中,当阿甘遇到困难之时,都会选择义无反顾的奔跑。在他被同伴绊倒之时,他没有选择就此跌倒,而是勇敢的站起来奋不顾身的奔跑。在奔跑中阿甘发现自己的腿疾消逝了,甚至连自行车个追不上他的脚步。即使他在奔跑中将自己腿上的支架散落了一地,他也只是回头张望,淡然一笑,并且义无反顾的奔跑着。这就是电影给予我们阿甘奋不顾身奔跑身影的象征意义。我们平凡人虽然有健全的身体,但是未必能像阿甘那样子义无反顾的奔跑。我们平凡人总会面对各种各样的挫折和困难,或许是学业的失败、工作的不顺、婚姻的坎坷。然而人生不过是一种经历,是一种永不放弃的信念。

电影中的阿甘和我们不同,他每天都会奔跑。这是他获得人生自由的唯一机会。象征着我们平凡人也总会遇到许许多多的桎梏和羁绊。但是,对于未来的信心和期望是我们前进的动力。我们虽然可以没有智慧,没有健全的身体。但是我们又何必去计较那一点点得失呢。全力奔跑吧,梦想就在彼岸,我们终将通过这些黑暗的岁月,走向光明的未来。

三、“巧克力”精神的象征意义

“Life i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s. You never know what you'regoing to get.”“人生就像一盒没有打开的巧克力,在没有打开并吃到他之前,你并不知道他会是什么味道”。这是电影《阿甘正传》中阿甘母亲告诉阿甘的,也是本部电影中最经典的台词之一。正如阿甘想送珍妮的那盒巧克力,不正是我们人生的象征吗。我们的人生充满了未知的可能性,像未打开的巧克力盒子一样,充满了味道的问号。然而,人生又充满了确定性,我们终将会打开那一盒盒巧克力,一块一块的去品尝到底他是什么样的滋味。电影中的阿甘是一个乐观而积极的主人公,他品尝着一块又一块巧克力,虽然未必香甜。然而,阿甘很满足于自己,他相信并非所有的巧克力都是那么的苦涩。阿甘从来没有更多非分的企图,即使是命运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他依然勇敢的面对。象征着我们平凡也是如此,勇敢的去面对人生中的遗憾和不足。因为,世界总不是完美的,但是我们眼中的乐观精神却能让世界看起来那么的“完美无缺”。

四、结束语

《阿甘正传》这部电影是20世纪美国最经典的作品之一。它的经典不仅仅是因为巧妙的故事情节和完美的拍摄技巧,也是来源于电影中那点点滴滴的象征手法的运用。抛开该电影的故事主线,我们可以发现那“神奇的羽毛”、那“奋不顾身的奔跑”、那象征着“乐观的巧克力糖”才是电影最终成为经典的原因。

参考文献:

[1]刘莉.奔跑的童话――当代美国的文化经典《阿甘正传》评析[J].电影评介.2009(14).

[2]杨鹏.电影《阿甘正传》的人物语言分析[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5).

第6篇:我的长征电影范文

【关键词】跨境电子商务税收政策

【中图分类号】F810.42

跨境电子商务指的是电子商务中较为特殊的模式,不同的国家通过互联网和相关互联网平台进行交易,并通过跨境物流发运商品、完成交易的一种国际商业行为,使国际贸易走向无国界贸易。中国跨境电子商务已经形成了一条非常完整、顺畅的营销系统。跨境电子商务作为一种电子化的、新型的跨境进出口贸易模式,有着其特有的优势。他的出现不仅对传统贸易进出口和实体经济带来了新的挑战,也对税收制度、税收政策、税收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我国跨境电子商务税收政策发展历程

目前我国跨境电子商务有三个特征:一是交易规模不断扩大,在我国进出口贸易中所占有的份额日趋提高;二是跨境电子商务以出口业务为主,出口跨境电子商务延续快速发展态势;三是跨境电商以B2B业务为主,B2C跨境模式逐渐兴起且有不断扩大的趋势。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2015~2016年中国出口跨境电子商务发展报告》披露内容,2015年中国跨境电子商务交易规模达到5.4万亿元,同比增长28.6%。其中,出口跨境电子商务交易规模为4.5万亿元,同比增长26%。如此规模的扩张,也滋生了偷税、漏税等税收风险。为了对跨境电子商务交易主体给予法律约束,保证我国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规范行业发展、市场稳定需求,推进跨境电子商务向健康方向发展,我国正在跨境电子商务税收政策和税收制度方面作出不懈的努力。

据调查2010年电子商务商家主动到地方税务机关缴纳税款的基本没有,大多数电商从业者对此保持沉默。2013年8月21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支持跨境贸易电子商务零售出口有关政策意见的通知》中提出,完善跨境电子商务相关税收征管政策,委托国家财政部和税务总局制定了行邮税相关实施细则。行邮税是进口关税、进口环节增值税、进口环节消费税的一种综合,对个人非贸易性入境物品征收。行邮税按照从价计征方式征收,计算公式为:应纳税额=完税价格×行邮税税率。行邮税税率共设10%、20%、30%、50%四档。行邮税是进口商品价格的组成部分。在海关规定数额和金额以内的个人自用进境过关物品,免征行邮税;超过规定数额但仍在合理数量以内的个人自用进境过关物品,纳税义务人在进境物品通行前按照规定缴纳该货物的行邮税。

二、我国跨境电子商务税收新政

从2013年开始,我国按照《海关法》来实施对跨境物品征税,规定由海关进行征税,但并未涵盖跨境电子商务这一新兴贸易方式的税收征管问题,法律的滞后给税收征管带来诸多困难。从征税对象的角度看,我国《海关法》虽然对传统货物贸易的征税方法做了相关规定,但是跨境电子商务与传统跨境贸易有着质的区别,利用我国跨境电子商务税收法规上的空白,逃避海关手续与相关税负就在所难免。个别企业将货物化整为零,划割成单件物品,通过物流公司转交给客户,将货物包装成物品或者将货物变成货样和广告品,利用货物、物品、货样、广告品的税率差异,最终实现了逃避税款的目的。

根据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2016年3月24日《关于跨境电子商务零售进口税收政策的通知》,2016年4月8日起,跨境电商进口物品取消按邮寄物品征收行邮税纳税方式,改为按货物征收关税、进口环节增值税、消费税。跨境电子商务彻底告别“免税时代”,使用“跨境电子商务综合税”代替了行邮税。最新政策规定,跨境电子商务零售进口商品的单次交易的临界值为人民币2 000元,个人一年的交易临界值为人民币20 000元。在规定的金额以内,跨境电子商务零售进口商品关税税率暂设为0%;进口环节增值税、消费税取消免征税额,暂按法定应纳税额的70%征收。超过单次规定的金额、累加后超过个人年度规定的金额的交易,以及完税价格超过2 000元限值的单个不可分割商品,均按照一般贸易方式全额征税。而按之前的行邮税标准,对低于1 000元人民币的跨境电商零售进口商品征收行邮税,根据进口物品种类,分别征收10%、20%、30%、50%的行邮税,大多数商品的行邮税在10%,且税额不超过50元时,海关还免征相关税费。虽然限制每笔1 000元,但是对消费笔数并无限制。

按照调整后计税方式,不同产品税率有升有降。以化妆品为例,增值税税率的70%是11.9%,再加上消费税税率的70%是21%,新税制之后,税率就比之前50%的行邮税税率要低。但食品、母婴类产品的税率就都提高了。因为按照现在行邮税的计税方式,因有50元的免税额度,这些产品基本都不用交税。但对100元钱以上化妆品,需要交50%的行邮税,执行新政之后就小于50%,消费者承担的税收成本其实是下降的。

下面用算例进行说明:

一款税前售价为120元人民币的纸尿裤,如果按行邮税征收,税费是12元(120×10%),50元内免征,实际税费为0元;如果按照综合税征收,税费是14.28元(120×11.9%),即税改后贵了14.28元。而低单价的进口化妆品以及服饰轻奢等商品还将承担更高的税费。

一款税前价格为99元的化妆水,如果按照行邮税征收,税费是49.5元(99×50%),符合50元内免征规定;如果按综合税征收,税费是32.57元(99×32.9%),即税改后贵了32.57元。但是,一款税前价格为200元的化妆水,如果按照行邮税征收,税费是100元(200×50%);如果按照综合税征收,税费是65.8元(200×32.9%),税改后反而是便宜34.2元。

若个人单次购买跨境商品价格超过限额2 000元,均按照一般贸易方式全额征税。例如,一款15000元的经典手包为例,按照旧政策,其需要的行邮税为10%,为1 500元;新政实施后则和普通过关商品相同,需缴纳的增值税为15 000×1.13×0.17=2 881.5元,税负增加。

三、跨境电子商务税收旧政策和新政策的影响

(一)行邮税的弊端

随着跨境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行邮税的漏洞日趋显现出来,其影响到了国家税收及财政收入。“拆单”、“分包”等方式是规避正常税负的常用手段。以进口零食为例,假如进口零食金额为500元,按照旧政策的行邮税10%的税率需缴纳50元的税额,如果将订单化整为零如499元,就可以全额免税了。这时候行邮税的税收政策漏洞就显而易见了,部分外贸企业会利用这样的政策漏洞将一般货物贸易转移到网上交易,并按照规定限额进行分割、化整为零以达到逃税、避税的目的。

另外行邮税也具有不公平性。一是跨境电子商务与传统货物贸易相比,所负担的税收成本要低于传统货物贸易,导致其在价格上有了更大的空间,这样一般货物贸易就处于劣势,跨境电子商务成未来跨境贸易的必然趋势。二是销售商品受到增值税的影响,国内商品要交17%的增值税,而跨境电子商务却不用考虑这些。三是受到行邮税试点城市政策的影响,只有部分城市享受行邮税试点政策,使得地区间不公平竞争,从试点城市到非试点城市的物流调运往往增加了物流成本,使其价格上的竞争力受到了不小的影响。

(二)税收新政带来的影响

此次税收新政策对处于免征税额内的单价500元以下的商品影响最大,增加相关税负后这些商品的购物成本上升。对于一般贸易进口商来说,其缴纳的绝大部分进口环节增值税通过抵扣实现了税负转嫁。税收新政中明确个人作为纳税义务人,而又规定了电子商务企业、平台或者物流企业可以代扣代缴相关税费。税收新政虽然在短时间内对跨境电子商务造成一定影响,主要会在价格方面丧失部分吸引力,缩短了与传统贸易形式的竞争力。但对跨境电子商务的中长期发展是绝对利好的。这次税改明确了跨境电子商务的贸易属性,不断引导该行业进入规模化、规范化的发展轨道。

另外,税收新政的实施,使得之前行邮税的整体低税负水平变成了税负水平较高的跨境电子商务综合税,增加了国家税收收入。另外取消500元免征额也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住了原先税收漏洞,使传统贸易方式与跨境电子商务方式之间、国内商品和国外商品之间的税负水平在同一起跑线上,更显公平性。使得由于行邮税政策漏洞产生的“拆单”“分包”等常用逃税手段难以实现,极大程度地减少国家在跨境电子商务上的税收流失。另外,此次税收新政取消了在试点城市的税收优惠,改为在全国范围内试用。这一举措,国内各城市又趋于回归同一起点。

税收新政实施所引发的部分进境货物成本上涨,对大型跨境电子商务企业总体影响不大,但对中小跨境进口电商则影响较大,可能致使他们退出市场。新的税收政策出台后他们要经过一个整合期,过去行邮税时代已经过去,跨境电子商务将进入另一个税制改革的发展轨道。

四、我国跨境电子商务税收政策之完善

(一)我国对待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征管方面应该坚持税收中性原则,不再对其征收新税或者附加的税种,尽量把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征管范围约束在现有的税收体制内。只有让跨境电子商务这一贸易形式更好的发展,才能促进我国实体经济的不断发展,才能从根本上扩大税基,否则我国跨境电子商务的税收征管将会变成无源之水。

(二)跨境电子商务的存在加大了税务机关对于居民企业和居民自然人的监控难度,无论是纳税义务人还是征税对象,都更容易逃避。因此,需要建立适应跨境电子商务的税收征管系统。由于在税务登记时就可以对居民企业涉及税种、税率等进行统计,对居民企业的征管较为容易。但对于居民自然人,尤其是个体工商户等,个人转账行为与贸易之间转账行为很难识别,所以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税收征管系统,对居民自然人加以管控,防止税收流失。

(三)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各国经济关系日益密切,再加上各国税收制度和税负的差异,纳税人利用税收法律漏洞进行逃税、避税,尤其是电子商务新形势带来的新漏洞,使得各国税务机关更加难以监控和防范发生在其领土之外的逃税、避税问题。因此,各国税务机关更需加强国与国之间的税务合作交流,通过分享最新税务政策,尽可能多地规避逃税、避税的行为。基于此,我国应结合国情,在尊重国际税收管理的前提下,积极参与国际税收协调,协助相关组织制定出符合税收公平、效率、中性原则的国际税收协定,以此来维护国家,在全球税收协调中获取更大的利益。

五、结束语

目前跨境电子商务借助互联网在全球已经高速发展,不仅使国际贸易走向无国界贸易,也成为未来跨境贸易的必然趋势,对于中国急需转型的外贸企业来说这是一次机遇,但也充满了挑战。同时跨境电子商务对传统税收法律制度的挑战和影响也会是人们未来持续关注的问题。

主要参考文献:

第7篇:我的长征电影范文

今年“两会”期间,苏宁董事长张近东和步步高集团董事长王填抛出“电商征税论”,建议税收部门研究电子商务的征税方式,加强税收监管,在大数据化时代创新征收手段,从制度层面规避偷漏税行为。此后,关于电子商务征税的争论就一直没有停息。今年5月6日美国参议院通过的《市场公平法案》,允许各州政府对电商进行跨区征税,使得电子商务征税问题再次引起关注。在电子商务征税问题上,应该走出认识误区。

误区一:中国应照搬美国征税

的确,美国早在1998年就出台了电子商务交易免税法案,50个州中有41个州对网络服务商免征销售税、使用税;45个州对网上进行的商品交易征收1%的消费税、使用税,此税率远远低于常规的4%以上的商品销售税。

随着美国电子商务日益成熟,电商的竞争能力不断增强,美国参议院今年以69票同意、27票反对通过的《市场公平法案》,当企业通过互联网、邮购、电话和电视等渠道出售产品时,必须缴纳销售税,允许各州政府对电商进行跨区征税。

这里需要强调两点:其一,必须对美国对电子商务的免税到征税过程进行全面解读,了解美国政府在电子商务发展的不同阶段采取的不同做法。对照中国电子商务处于的发展阶段,中国不应当简单照搬美国的做法,否则将错失中国电子商务发展的大好时机。其二,美国电子商务征税也是对中小企业网开一面的,州外销售低于100万美元的网店将被豁免。另外,缴纳销售税有可能向零售商征收,也有可能向消费者征收。因此,此法案最后的执行状况还有待观察。

误区二:电子商务是偷税漏税灾区

许多人认为,在中国从事电子商务交易都没有交税。2012年中国电子商务保持持续快速增长的势头,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8万亿元,同比增长31.7%,其中网络零售额超过1.3万亿元,同比增长67.5%。

其实,与其他国家一样,中国电子商务按照模式划分主要包括:B2B、B2C、C2C和C2B。而8万亿元交易额中,绝大部分来自B2B,而B2B模式中的B大多数是要按照企业进行登记注册,合法纳税的。

网络零售涉及B2C模式与C2C模式,就B2C模式而言,其主体无论是大的平台商比如天猫,或者是大的B2C网站比如当当网,都是要照章纳税的。对于那些已经长大的电商,它必须进行工商注册与税务登记,否则,企业无法扩张壮大。即使是中国零售市场正快速从实体店向线上转移,中国电子商务也不是免税的天堂。

中国电子商务成为偷税漏税的重灾区。猛一看此观点有一定道理,但是,仔细推敲可以发现此论断无法成立。从事电子商务交易的主体都是要交税的,目前的征税空白点主要在C2C模式上,即大量的中小卖家,利用了现在管理体制的真空,出现了偷税漏税的问题,但是,我们绝不能以偏概全、一叶障目。按照中国现行税制规定:月销售额不超过2万、年度销售额20万左右的小规模商户可享受免税。而在目前淘宝平台上90%以上的个人商户年销售都在10万元以下,也属于免税的对象。

误区三:目前征税利大于弊

有的学者认为:电子商务继续免税会带来税源流失、不公平待遇。已经无需担心适度税收会严重损害新兴商业模式的生存能力。

首先看税源流失的问题。的确,对电子商务免税,会存在税源流失的问题,但是,根据前文的分析,即使开征电子商务税收,可以纳入征税范围的企业并不占多,增加的税源也非常有限。退一步说,即使根据目前流行的说法对网商按5%征收税收,那么,增加的税收也只有50亿元左右,而绝对不是“不纳税对传统零售企业有失公平,国家也将流失1000亿元税收”。这里还没有计算征税的成本。

其次看征税对中小电商的影响。中国电子商务协会的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年底,中国实际运营的个人网店数为1365万,同比减少15.7%,为2008年以来首次出现下滑趋势。与此同时,激烈的价格战使得C2C电子商务的赢利空间非常有限,出现经营困难的局面,每天有近万家网店停运或者倒闭。此外,C2C电子商务的网页浏览时间和订单量也出现了向B2C电子商务转移的趋势。如果目前推出征税政策,无疑使得本来经营举步维艰的中小电商更加雪上加霜。

最后看征税带来对电子商务产业的潜在影响。众所周知,电子商务产业有效推动了中国流通业、制造业、物流、宽带、支付等产业的发展。特别是作为一种创新,电子商务通过提供新的服务、新的市场和新的经济组织方式,撬动着传统经济的转型升级。因此,征税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提供公共服务,而不是摧垮一个中国刚刚建立起来的具有战略意义的新兴产业。

从这个意义上说,电子商务必将对中国经济社会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我们不能因为蝇头小利而过早征税,政策目标仍然应当是放水养鱼,让电子商务利用其服务的跨地域、实时化、低成本的特性,推动企业业务流程的改造,甚至创造出全新的经营模式,使原有的大规模工业生产能力对接市场上的小批量个性化需求,实现了柔性大规模定制,提高了中国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特别是对增加就业改善民生发挥更大的作用。调查显示,每增加1%的中小企业使用电子商务,就可带来4万个新增就业机会,每一个电子商务直接就业又可以带动约2.85个间接就业。

总之,我们不赞成目前这个阶段对电子商务加大税收征管力度,而应当放松税收管制,放水养鱼。由于线上交易信息更加透明,而线下现金交易不透明,未来税收征管,要防止造成新的不公平。要遵循网络经济的特点,采取慎重的态度,采取科学的方法,不能够简单地一刀切。

退一步说,如果按照现有的征管方式,会有很大的征管成本,结果会得不偿失。我们希望客观评价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阶段,借鉴国际经验而不是盲目照搬,取其之长、为我所用。更为重要的是,要把发展电子商务及电子商务服务业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来看待,政府有关部门在制定相关政策时给予必要的支持。而保持宽松的税收征管环境,放松管制,实质上也是一种变相的对这个行业和产业的投入。

第8篇:我的长征电影范文

一、 美国队长:凝结的符号

美国队长(Captain America)最开始作为虚拟的漫画人物,出现在1941年3月的同名漫画《美国队长》中。当时珍珠港事件尚未发生,美国并未正式对日宣战,因此以国名为头衔,以美国国旗为制服基本图案,以打击法西斯轴心集团为目标的美国队长无疑满足了当时的受众对于战争的想象性介入欲望。

几乎可以确定的是,美国队长作为一个高度符号化的存在,不管是在漫画中还是电影中,皆凝结为了美国的能指。以巴尔特的分析来看,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象征过程,具有至少两个指意系统:首先是由一系列的色彩和图像构成的能指,这个能指可以让受众明确辨认出这个由特定色彩和图像(电影中甚至还包括了演员的外貌特征)构成的人物形象指向了一个所指,即“美国队长”,这样的能指和所指相结合,构成了美国队长作为符号的初级的指意系统。其次,美国队长作为符号在次级指意系统中又再次具有了能值的功能,它所指向的所指则是以“正义、勇敢、为自由而奋斗”为代表的一切美国性。

如果说美国队长的着装上那源自美国国旗的红白蓝三色及星形图案使人物形象作为美国性的表征太过于暧昧,那么至少该人物的名字“美国队长(American Captain)”使表征的过程更为明确。“美国队长”四个字作为文字与该人物形象同时出现,作为人物形象的“脚注”,文字文本控制了被观众所熟知的人物形象美国队长的内涵生产,使其意义在原有的表意过程中实现了外延和增强。换言之,美国队长其名扩充、限定和加强了美国队长其人作为符号的内涵,在其意义的生产过程中即预先限定了观众特定的阐释方式。

这样的表征和符号化的过程,在观众共享的文化代码中完成了对“美国队长”作为符号的全部意义阐释。由此,美国队长本身作为符号,在一系列的媒介文本实践中逐渐凝结成了美国精神乃至美国的象征,并在美国的影像文化图景中占据了特殊的位置。

二、 商业电影造就的表述中继站

漫威漫画本身已经具备了大批的忠实受众,21世纪的计算机技术更是不断扩展着电影艺术的表现空间,《美国队长》系列电影凭借良好的受众基础、先进的制作技术取得了票房上的极大成功,系列中第二部《美国队长:冬日之战》更是在全球范围收获了6.79亿美元票房。①除却高票房外,诸如电脑壁纸、海报、T恤等一系列电影衍生产品更是促使了美国队长成为全球范围内家喻户晓的漫画/电影人物。

约翰・菲斯克认为虚构和非虚构角色(人物)在这个充满媒体的世界里有着体现和激励文化政治的重要作用,角色经常在此时此地的文化斗争中充当着“表述的中继站”(Discursive Replay Station)。[1]换言之,媒介赋予了虚拟人物作为文化符号的大众关注度,谁掌握了对于流行文化符号的优先解读权,谁就掌握了向大众定义现实的话语权。而美国队长作为一个被广泛接受、具有高流行度的虚拟人物,在各利益集团对文化霸权不断争夺的动态过程中,无疑具备了“为我所用”的价值潜能。

以《美国队长:内战》中新出现的人物黑豹(black panther)为例,尽管漫威漫画系列编剧斯坦・李(Stan Lee)可能会极力否认黑豹与美国60年代的黑人民权激进组织黑豹党之间的联系纯属巧合,但是漫威漫画对于政治形势的关注赋予了其虚构人物对现实的特殊表征性。而这种与现实之间的互文反过来又使得对该虚拟人物的阐释和解读处在一种巨大的张力之中,有研究就曾指出黑豹作为虚拟人物与后民权历史之间存在诸多交集②。实际上,新黑豹的作者科茨,他的父亲曾是黑豹党马里兰分会的主席。由此可见,由媒介文本建构的虚拟人物一旦在传播过程中形成为流行文化符号,它本身就成为了各种社会意识形态和利益集团需要争夺优先定义权的高地。电影不再单纯是作为流行人物的集合来承载大众的关注,而是在各种社会意识形态和利益集团的文化斗争中充当“表述中继站”的功能,使特定文化意义的生产得到加强。《美国队长:内战》正是这样的表述中继站,是对美国反恐历史和现实的表征与重写。

三、 表征与重写:反恐历史和现实

正如电影理论家布里恩・汉德森所言:“重要的是讲述神话的时代,而不是神话所讲述的时代”。[2]表面上看《美国队长》系列电影设定的场景处在由众多漫画人物构成的“平行宇宙”中,这一平行宇宙不断在人们熟知的历史现实基础上拓展着虚拟的时间和空间维度。尽管它是一个架空的世界,但是关于该架空世界的表征存在着诸如二战、恐怖主义、联合国等对现实世界的明确指涉,二者相互交叠,很难认为该系列电影叙事是完全纯粹的虚拟叙事。因此,将影片制作、发行、放映的时间作为对影片意识形态剖析的参照系具有现实意义。

一方面,冷战以来,美国凭借超级大国的实力,在全球范围内推行霸权主义的对外扩张政策,招致了极端势力的打击报复。“9・11”事件、美国驻利比亚大使遭袭身亡以及波士顿爆炸案等一系列恐怖主义事件极大戳伤了美利坚民族长期以来的的自鸣得意和优越感。

应该说《美国队长》系列电影,尤其是第二部与第三部作为世俗神话,以近乎典仪的形式极大修补了美国人自“9・11”事件以来遭受的集体性心理创伤和认知裂隙。影片叙事中,不过经历何种困难,美国队长与复仇者联盟的其他超级英雄们总能以摧枯拉朽之势痛击“威胁人类和平与安全”的恐怖主义邪恶势力。这样一部对于现实具有强烈指涉的电影,通过嵌入真实的历史事件人物、地点以及逼真的影像,实现了鲍德里亚的所谓“真实感的丧失”, “在这里真实与想象、现实与幻觉、表象与内在失去了区别,结果产生了一种超真实文化。”[3]然而,不容忽视的是电影中虚构的胜利本身是一种仿真,是在真实缺席的情况下对真实的模仿。在这样的超级真实中,仿真与真实的界限被消解,虚构的复仇者联盟的超级英雄们所取得的胜利带给观众的体验是如此真实,由现代计算机技术制作的视觉奇观以及影片叙事对真实世界的不断表征和指涉,消解了观众辨别虚拟和真实的能力。至此,《美国队长:内战》“真实”再现了美国反恐战争,成为了现实世界中美国反恐行动的表征,电影由此以一种虚构的、想象性的方式重新书写、弥合了人们关于惨痛历史的记忆。

另一方面,自“9・11”事件以来,小布什政府在反恐行动上便采取了单边主义的“全球反恐战争”,在伊拉克战争问题上更是抛开了联合国和国际社会,直接导致了美国与联合国关系以及美国国际形象的恶化。然而,美国政府历来注意美国的国际声誉并将其视作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这一社会政治背景作为历史文本,制约和影响着影片与社会政治状况的动态关联,以“意识形态腹语术”的方式将社会意识形态书写在电影文本中,使电影成为对特定意识形态进行生产和复制的绝佳工具。

抛开作为电影故事脚本的漫威漫画所具有的强烈现实关怀不谈,作为该系列电影的第三部,《美国队长:内战》的内容表征以或真实或虚构的影像寓言,涉及了诸如二战、纳粹军队、冷战、恐怖活动等几乎20世纪以来所有重要的历史片段,因此很难说该电影是完全无关政治的。《美国队长:内战》的叙事中心和影片视觉结构中心仍然是美国队长史蒂夫・罗杰斯,叙事线索主要围绕着在尼日利亚执行任务过程中造成无辜平民伤亡后,作为超级英雄联盟组织的“复仇者联盟”内部两派就是否应该接受联合国对联盟成员行动的监管引发的内战而展开。在一个看似简单的情节设定中,观众看到的是关于复仇者联盟就是否因为造成了连带性伤害就应该受到管制而展开的争斗。有意思的是,从叙事上看,影片中拒绝签署索科威亚协议、接受联合国管制的美国队长最后成为了识破一系列恐怖活动阴谋的真正英雄。这样的剧情表述视乎是对影片开头对于“义务警察”无视国界,将自己意志强加给他人且完全不顾后果控诉的回应。影片中不论是13号特工沙朗・卡特在佩吉・卡特葬礼上发表的“在不能妥协的问题上绝不妥协”的致辞还是美国队长史蒂夫・罗杰斯本人辩解道“不完美但不该被限制”,都是对美国在对外政策问题上主流逻辑和立场的一种社会陈述。而片中,在超级英雄们为“维护世界和平”的任务中无辜惨死的米莉亚姆・夏普以及泽莫男爵的家人则被主要情节巧妙地建构成为了一种结构性的裂隙和空白――作为主要情节发展的陪衬,完全被观众的注意力边缘化,再无人关心。

在鲍德里亚看来,电影是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最佳装置,因为它以并不直接演说或强制,但事实上又隐藏起了言说的机制和行为,以不被感知的方式在不断讲述和言说。[4]《美国队长:内战》一片中看似与现实世界平行的虚拟表征正是这样的一种意识形态腹语术,相对于说教式的宣传,更能有效洗白美国国际形象中的污点,重新书写作为世界警察的美国在全球范围内开展反恐活动的合法性。

第9篇:我的长征电影范文

关键词:色彩;情感传达;剧情推进;象征

在电影中,色彩作为重要的语言之一,是可以说话的。在对人们形成了直接、强烈的视觉冲击的同时,又与观众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作为年轻的艺术门类——电影从最初的无声片、黑白片到今天立体声的彩色片,这期间经历了近一个世纪不断完善和探究的过程。色彩作为电影中一个极其重要的视觉元素,一直以来为刻画角色的情感,为营造场景环境的氛围,为增进剧情、丰富画面、加强真实感,提高电影本身的欣赏价值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一、运用色彩创造某种氛围,反应人物情绪,产生情感传达的人性化互动

尽管近代以来的人们被告知:色彩只是眼睛玩弄的魔术,物体是没有色彩的,当日光照射到一个物体的表面上时,这个物体按照其分子结构吸收某些波长而反射出另一些波长,这些被反射出来的波长在人的眼睛里就被感知为某种色彩。色彩在电影中更象是一位“情感的演说家”,它作为人类情感的载体,连接着“编剧”、“导演”、“电影”、“观众”。这种连接是一种情感沟通的互动交流,在电影的产生过程中,巧妙的运用色彩的情感表现规律,充分发挥色彩的各种心理特征。如:影片《海底总动员》中尼姆和爸爸到海底学校的一组镜头,用各种绚丽的橘红色、粉紫色、大红色、草绿色、鹅黄色、粉红色、宝蓝色等色彩来装点画面,营造出一种美妙、斑斓、安全、和谐、活跃的气氛;而当尼姆不听从爸爸的劝告执意要离开大家去那艘大船边冒险的时候,画面一下子变成以深蓝色为主的大面积海水,这其中掩映着尼姆那娇小的朱红色身躯,形成冷色(深蓝色)与暖色(朱红色)色性上与面积上的强烈对比,使观众的心为之收紧,那一片深蓝色的水域和远处灰黑色的模糊的大船底部预示了一种莫名的危险。在这组镜头中色彩对剧情的推动与演进作用是显见的,从开始的兴奋、喜悦到后来的恐惧、紧张,除了故事本身的睛节以外,色彩心理学上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可见动画片中色彩的运用对于调节观众情绪和增进剧情的发展起了不可小视的作用。大师张艺谋的《英雄》的大色块中就包含着想传达给观众的情绪,影片先后出现了红、蓝、白、绿、黑五种色彩,每种画面色调都有不同的喻意,对推动故事发展,刻画人物性格都起到了烘托作用。红色的基调向观众传达了无名心中的躁动,红色的故事中包含了忌妒、怒火、痛苦,这一段在飞雪将如月斩杀后满天黄叶变成红色达到极致;蓝色的故事中包含了平静、爱情、牺牲,在无名和残剑水上的激斗后残剑守护在飞雪身边时达到极致。柔和的绿色也为几乎真实的描述添加了一些祥和;绿色的故事里包含了超脱、浪漫、博爱,这一段在残剑放弃刺杀秦王,秦宫无尽的绿纱缓缓落下时达到了极致。由于有了色彩上的时代分隔,使观众在理解故事情节上减轻了压力;白色和黑色才是最后真实影片要表达的故事;由于有了色彩上的时代分隔,影片传达给观众的感情有着很大的差别,观众也丛中感受到红色的冶艳、绿色的浪漫、蓝色的质朴、白色的伤心、黑色的绝望,同时也使观众在理解故事情节上减轻了压力。影片所表现的色彩心理特征,引起了观众的兴趣和注意,面对这个色彩的盛宴,人们产生了种种联想,受到一种特定的情绪的感染,呈现一种积极、主动的探求心理。最终,促成了人们走进电影院看电影的行为。

三、色彩产生象征

自远古开始,在很多领域里,色彩被编码以后成为通讯工具,这是色彩象征意义的开始。在人的视觉世界里,色彩是情感的象征。人们在生活生产实践中形成的一些色彩习惯,会使得一些色彩感觉在人们的心目中成为永恒和象征。在电影中,往往会通过人们对色彩存在的一些固定联想而设计影片的色彩。比如“红色在中国多数代表喜庆,在西方则象征青春、热情、温暖、生命、鲜血、火、爱情、情欲……;绿色象征生命、健康、和平、希望;黄色象征希望、收获、丰硕、甜美、香酥;蓝色神秘、悠久、沉静、理智、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