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模块化教学案例范文

模块化教学案例精选(九篇)

模块化教学案例

第1篇:模块化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能力导向;融合;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0-0122-02

一、引言

培养和造就创新型人才,特别是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关键之所在,意义重大。随着新工业革命的到来,跨界创新大量出现,跨学科、跨行业、跨地域培养人才的现象将变得越来越普遍。

信息融合技术研究如何加工、协同利用多源信息,并使不同形式的信息相互补充,以获得对同一事物或目标的更客观、更本质的认识的信息综合处理技术。信息融合技术涉及信息科学的多个领域,其理论与方法已成为智能信息处理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是新一代智能信息技术的核心基础之一,在军事和民用高科技领域得到了广泛地应用[1,2]。由于学科内容的交叉性、新颖性和复杂性,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理工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等纷纷开设了相关的研究生专业课程,并成为很多研究生的首选课程。

然而《信息融合》的抽象性、复杂性和交叉性使得传统教学存在着理论深度难以把握、应用领域过于单一、研究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授课质量的提高[3]。研讨式教学方法是研究生课程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方法[4]。然而如何解决信息融合课程的抽象性、复杂性和交叉性对于研讨式教学过程带来的困难,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科技创新意识和能力,还在积极的探索之中。

面向合肥工业大学“以能力为导向的一体化教学体系”建设,以课程目标为出发点,从评估方式、教学方式和方法、教学内容、改进机制等方面进行创新性的整体设计,开展面向《信息融合》课程的基于模块化案例分析的发现式教学模式探索。基于信息融合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面临的挑战,针对其贴近前沿、发展迅速、算法众多、应用广泛的课程特点,明确教学方针,基于学术界的最新研究进展和课程组的科研成果,通过多学科交叉的模块化案例分析(Case study),探索以能力为导向的发现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系统观念、科技进步观念和跨界创新意识。

二、以能力为导向的基于模块化案例分析的发现式教学模式探索

1.围绕能力导向的一体化教学体系建设,面向电子信息类研究生的专业基础、特点、诉求,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估方法,开展基于模块化范例分析的发现式教学模式研究。

信息融合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涉及信息科学的多个领域,集成了包括数学、计算机、信息处理、自动化等学科的内容,其理论与方法已成为智能信息处理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是新一代智能信息技术的核心基础之一。针对其理论发展快、应用范围广的特c,面向电子信息类研究生的专业基础、特点、诉求,从教学方针、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开展基于模块化范例分析的发现式教学模式研究,并在《多源信号融合》、《智能信息处理》、《模式识别》、《图像理解》等研究生课程以及信号与信息处理、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中研究实践推广该教学模式。

发现式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启发下,使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探索科学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步骤,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5,6]。结合课程组在科研方面的成果和经验,围绕“发现问题”的宗旨,合理筛选和组织课堂教学内容,有的放矢地实施发现式的教学方法。对于绪论部分,阐明课程特点,明确信息融合的本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抽象的理论部分,“去粗取精”,强调基础性;对于具体的应用部分,结合范例分析(case study),启发学生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做到“授人以渔”。

2.研究并实践创新创业教育与研究生专业教育的融合,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围绕信息融合的原理与本质,明确课程目标,培养学生的系统观念、科技进步观念和跨界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课程教学是培养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最基本途径,课程组研究并实践如何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和贯穿到研究生专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之中,并重视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

基于信息融合对于人脑综合处理复杂问题的功能模拟和多学科交叉的内容,通过多模态生物特征认证、多分类器融合目标识别、彩色三维重建等信息融合系统的设计和实现,分析系统中融合层次的选择,培养学生的系统观念;通过多学科交叉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形成“着眼于基础,放眼于未来”的科技进步观念;围绕多源信息融合的本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三、模块化课程内容的设计

围绕课程组的科研成果,从教学内容设计方面,通过多学科交叉的模块化范例分析,促进研究生通识能力、专业能力、拓展能力培养的有机融合。

从教学内容设计方面引导学生的学习模式由本科阶段的理解型、记忆型向研究生阶段的研究型、创新型转变。针对学生本科阶段专业不同、基础不同的特点,对于复杂、抽象的理论基础,提炼精华,进行概括介绍,进行通识能力培养。在范例分析(case study)中设计难度适中的“最近发展区”,并结合科研过程,完整展现从创设发现问题的情境、建立解决问题的假说、对假说进行验证、做出符合科学的结论,到转化为能力的发现式教学。通过设计难度不同的模块,进行专业能力、拓展能力的培养。

相比于抽象、展示度不高的一维信号,选取直观的二维图像为融合处理对象,面向图像处理与分析、多模态生物特征认证、目标识别、三维重建等信息融合在非军事领域的热点应用,结合课程特点及电子信息类研究生的专业基础,选取学生有一定理论基础的小波变换、聚类、决策模板等方法以及信息融合中比较有代表性的D-S证据理论、神经网络、立体配准等方法,设计难度不同的模块,并基于各个模块的范例分析引导学生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到总结规律,实施发现式教学方法。部分模块涵盖的应用、理论基础、学科领域、融合层次、难度如表1所示。

四、Y语

信息融合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其理论与方法已成为智能信息处理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是新一代智能信息技术的核心基础之一。针对其理论发展快、应用范围广的特点,面向电子信息类研究生的专业基础、特点、诉求,围绕合肥工业大学“以能力为导向的一体化教学体系”建设,从课程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开展基于模块化范例分析的发现式教学模式研究,并在《多源信号融合》、《智能信息处理》、《模式识别》、《图像理解》等研究生课程中研究实践推广该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系统观念、科技进步观念和跨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何友,王国宏,关欣.信息融合理论及应用[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2]潘泉,程咏梅,梁彦,杨峰,王小旭.多源信息融合理论及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3]胡建旺,吉兵.“信息融合技术”课题研究式教学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3,(29):70-71.

[4]梁伟,王建华,胡建旺.研讨式教学法在信息融合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电力教育,2011,(27):194,201.

[5]刘柏轩.布鲁纳认知理论中的认识论及方法论[D].太原:山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6]张爱卿.放射智慧之光布鲁纳的认知与教育心理学[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Research on the Discovery Teaching Mode Based on Ability-Oriented Modularization Case Study

HU Liang-mei,ZHANG Bao,GAO Jun,LI Ping,GAO Yu

(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efei,Anhui 230009,China)

第2篇:模块化教学案例范文

0引言

本文所指的模块案例是指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围绕一个教育主题设计与总结出来的系列性教学实例。“做中学”科学教育主题模块案例,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与科学知识起点水平等,结合“做中学”科学教育理念、教学模式,选取接近学生生活的科学教育主题,开发成的主题模块教学案例。

宝山区在2005年加入了上海市“做中学”科学教育项目试点与推广的行列。几年来,在“做中学”科学教育理念的引领与市科协的指导下,一直积极探索适合本区的“做中学”科学教育发展之路,虽积累了一定的实践成果但总觉上不了一定的高度。2009年,在深度反思与透析项目组运转情况后,我们发现“项目组教师学科出身多样化;科学知识结构、发展基础比较薄弱;缺乏教学内容开发、课堂生成性问题的合理解决及课题研究等教学创造力”是使宝山区 “做中学”科学教育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

为此,我们希望以“做中学”科学教育模块案例开发为途径,丰富科学教育专业知识、夯实 “做中学”科教理念、激发教师教学创造力,同时也在区域内积累与共享教学资源。

1模块案例开发的目标

给教师搭建一个专业发展的推动平台,合作舞台、与学习梯台。即通过模块案例开发激发与培养教师 “发现与挖掘生活化教育主题、设计合理有序的教学环节、随机应变的课堂管理艺术与精深的课题研究”等教学创造力。

2模块案例开发的内容

依据国家制定的科学课程标准和科学教育要求,遴选幼儿园中、大班与小学低年级儿童生活中比较感兴趣的现象、物品等蕴涵科技因素值得深入探究的主题,结合“做中学”科学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开发成一个个能培养学生有关的科学知识、科学实验方法与科学思维的原创模块教学案例(内含主题介绍、教学活动内容、实验材料、学生前测卷、后测卷、学习任务单、实验记录单、形成性评价、相关课件等)。

3 模块案例开发的要求

3.1 教学内容方面

(1)一份模块案例应围绕一个明确的主题,且有相应的系列课时组成部分。

(2)模块案例的主题要符合相应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特点,接近学生生活。

3.2 教学活动设计方面

(1)引入科学探究过程时注重了解学生已有的想法,即前概念,搭建的“脚手架”能吸引学生主动的参与探究。

(2)安排足够的实验环节,观察和讨论的机会,以逐步加深学生对核心的科学概念的理解。

(3)注意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归纳结论和使用推理模型

(4)给学生提供合适的记录方式。

3.3 对教学过程的支持方面

(1)给教师提供明晰和足够的背景信息、相关课件及实验材料等。

(2)有明晰和足够的支持教学各个环节的指导内容,包括教师的关键问语。

(3)对有关的安全和卫生问题能提出预警。

3.4 课程的扩展方面

(1)为学生进一步扩展探究和阅读提供资源(书籍名单、参考资料、网站等)

(2)为学生提供和语文、数学、艺术等其他课程相联系的机会。

4模块案例开发的准备

4.1 开展教师培训

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做中学”科学教育教师培训(走出去、请进来;案例学习、实验室参观、示范课录像观摩与评课等),一方面让老师们进一步加深对“做中学”的理解、感悟,熟悉“做中学”模块案例的基本结构;另一方面让教师们对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重新评价,获得真实和灵感,在交流和分享中学习他人的长处,产生新的经验,达到新的认识,从而产生新的工作激情,实现自我提高。

4.2 给教师提供在开发过程中需思考和研究的内容

(1)案例主题:怎样发现适合孩子探究的科学教育主题?

(2)教学目的:希望孩子们从这个主题的科学体验中获得什么?

(3)科学活动:孩子们在学习时适合做哪些活动?

(4)科学概念:这次科学体验中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5)操作技巧:孩子们将应用哪些操作技巧?

(6)材料:将需要哪些材料来组织这个活动?

(7)建立联系:怎样将该活动同我们在课堂上的教学联系起来?怎样将它同孩子们的生活联系起来?

(8)教师作用:做些什么来辅导学生的这次科学经历?

(9)课堂总结:怎样帮助学生进行思考并把整节课贯穿在一起?

(10)课后评估:怎样知道学生学到了些什么?

5模块案例开发的步骤

5.1 讨论

探讨并确立计划开发的模块案例的主题及课时设置与内容安排,咨询相关学科专家关科学知识点的精准度。

5.2 设计

讨论每课时的教学目标,安排与分配编写任务。咨询相关专家主题模块的教学点与实验点,通过交流、讨论、修改、整合,完成第一稿的方案设计。

5.3 实践

配备实验材料,完成第一轮的试点教学,并组织组内教师共同评课,提出建设性修改意见。

5.4 修改

修改案例,进行第二、第三轮的试点教学,交流、讨论、再修改等。

5.5 分享

整理多次实践修改后的模块案例,与其他教师分享,并收集其他教师的教学反馈,为自己的课题研究及下阶段的课堂实践、模块案例开发提供支持。

6教师在模块案例开发中教学创造力的体现

6.1 能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案例

通过实践,教师亲身体会开发出一个原创的经得起推敲的模块案例的基本环节和步骤:确定主题——预设活动方案——付诸实践——反思和调整——再实践(多次)——整理成案例;感受到用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研究的方法创造性地开展“做中学”科学教育的趣味性与成就感。两年来经过大家的合作努力,开发出了《纸》、《水》、《走近叶子》、《万花筒》、《玩具车动起来》、《我们周围的材料》等六个“做中学”主题模块案例。

虽然这些主题模块教学案例还不够精细、不够完善,还需进一步实践、讨论、修改,但教师们已逐步进入了关注学生生活、创造性的引导学生开展系统探究活动的模块案例开发、推广、积累的良性轨道中。

6.2 能创造性地组织课堂教学

课是“做中学”活动实施的关键所在,也是模块案例的实践平台。在模块案例的开发与实践中,我们对案例开发者即上课教师要求:课要充分体现“做中学”教学模式与教学原则,改进提问方法、创新引导策略,为孩子们的探索发现铺路搭桥。对听课教师要求:听课时要深层思考;评课时要解剖到深处,消化优点,针对不足的地方要找出病因,开出药方。如好在哪个环节?不足在什么地方?如果是你会怎么组织?怎么引导?怎么提问?理由是什么?等等。

如虎林路小学陈颖老师执教的《水》模块案例《谁不见了?》一课中,通过上课与评课使老师们就 “做中学”课中如何真正做到以幼儿的能力培养为宗旨,给予幼儿充足的科学探索时间并及时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思路、提问方法等达成了一定的共识。

通过模块案例的教学实践与研讨不仅开发了执教教师的潜能,更汇聚出了所有参与设计、听课、评课教师们的智慧。我们从课的质量提升中看到了老师的创造与改变。

6.3 能创造性地实施课题研究

“做中学”模块案例设计与课堂实践这两个开发过程中我们要求教师归纳遇到的困难与问题,作为科研课题进行申报与系统有效地研究。2010年教师们申报了18个课题,有从解决“做中学”课中生成性问题方面进行研究的课题、也有如何把握学生前概念,提升“做中学”科学教育实效性的实践与探索等。在模块案例开发过程中教师们带着课题听课、积累教学实例;带着课题讨论,寻求解决方法;带着课题上课,验证实施效果;带着课题总结,提炼研究成果。在2009、2010年上海国际未成年人科学教育论坛中宝山区“做中学”项目组教师论文累计获市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3名,成绩名列全市各试点区前列。

7实践后的反思

组织教师进行“做中学”模块案例的开发就如同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做中学”科学教育活动一样,期间会有很多生成性的问题出现。如提炼出了主题模块中的科学概念却设计不出适合学生探究的实验方案、设计中觉得很完美的一个教学环节到课堂教学中却实施不下去了、费了很多心思设计好的案例却遭到了组内教师的批判与质疑------所以想要通过模块案例的开发最大化地激发教师的教学创造力关键要保证教师参与模块案例开发的积极性,不要因失败因困难而气馁,要推动教师迎难而上,不断开拓与创新。

在以后的实践中我们需保持的是:

(1)一个模块案例的开发必须通过一个开发团队共同完成,既能迸发出集体的创造智慧,又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案例的质量。

(2)在实践中给予教师必要的支持,如邀请相关学科专家诊断概念准确性,当大家意见分歧时请“做中学”科学教育专家进行必要的分析引导。

需改进的是:

(1)把模块案例开发设为一个项目,使教师有项目归属感与责任感。

(2)建立网络案例资源库,把教师的开发成果更大化的共享,也利于教师接收到更多的意见建议。

“为了孩子未来的幸福生活奠基、为了实现理想的教育,就要努力造就理想的教师”,而教师创造力的激发与培养不是一蹴而就,它是润物细无声,慢慢开花、慢慢结果的。通过宝山区“做中学”科学教育模块案例开发的实践,我们深切感受到模块案例开发是帮助教师更深的领悟科学教育的魅力,更好的提升教学创造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美] Gary R .Morrison 等. 严玉萍译.设计有效教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2] [美] Robert A .Williams等. 朴玉译.小学科学课教学案例[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8.

第3篇:模块化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模块化教学过程;模拟真实环境;模仿实际项目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对大学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使大学毕业生能更好的适应未来的就业环境,各高校均提高了各自计算机技术的培养目标,而我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技术的培养目标是:希望通过系统和形式多样的实验,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独立操作、分析解决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

我校现今的大学计算机应用教学采取“1+2+X”的计算机公共课程体系,要求学生至少学习一门基础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两门核心课程(程序设计基础、数据库基础),采取的教学模式是“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实践”,这种教学模式虽然加强了学生实践教学环节,给学生提供了一定程度的自主学习的空间,但需要学生自身有较强的自主学习意愿,因此难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以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所以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就必须采用一种更为有效的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法就是一种教学方法,它是由教师控制、学生作为主体参与的,依据真实的案例、围绕案例发展而展开的互动式教学方法,具有过程的开放性、信息的对称性、思维的多元性与创新性等特征。此教学法在20世纪初由美国哈弗大学开创以来,已被广泛应用到许多国家不同领域的教育实践中,对今天的教育教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案例教学法

2.1国内研究状态

国内在案例教学方面早在2004年就有了相关理论研究,但真正开始进行这方面的实践是在近两年,如北大法意网

站,针对法律法规及各种案例,另外还有规模较小的医学类网站。

2.2案例教学法

计算机应用课程实践教学环节是在学生完成课程学习后,由教师分发一个或多个数据库应用程序开发的小项目,让学生集中在一段时间内完成。该环节很好地起到培养学生应用已学知识、操作计算机的能力。但存在一些问题:学生在完成课程学习后,直接进入实践环节,开发的项目规模相对较大,在缺乏相关引导的情况下,学生突然面对这项工作显得手足无措,无的放矢。若能运用当前运行的真实项目,将学生置于真实的开发环境中,以高度开放与互动的方式进行学习与观摩,能使学生快速进入角色,营造学生的兴趣,并能在较大程度上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案例教学法实际上就是将课程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结合在一起,学生有独立进行计划工作的机会,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可以自行组织、安排自己的学习行为,有明确而具体的学习任务。而使学生有效开发编程的方法是:学生有机会与真实的对象交流,看源代码,学习多种不同的编程思想、方法、经验和技巧;学生能参与真实的任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有机会形成并表达自己的思想,提高自主学习的效果;学生能处于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和适度的压力,以学生为中心的编程环境。这使得实践环节非常适合使用案例教学法。

但是,由于参与实践的学生以大班为单位,时间短,任务重,难以真正实现在实际教学环境。为此,在案例教学法的理论基础上,根据计算机开发编程的特殊性,我们提出建设3M计算机应用案例教学系统。其中3M即是模块化教学过程(Modularization)、模拟真实环境(Mock)、模仿实际项目(Mimicry)。

作者简介:王小玲,女,中南大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数据库技术、网络入侵检测、数据挖掘技术。

33M计算机应用案例教学系统

3.1系统指导思想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利用网络平台来辅助教学的课程不在少数,但平台仅着眼于基础,提供的是静态信息,对综合性、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及教学内容研究不足,缺乏支撑学生交互性、自主性学习的环节及场景设置,无法使学生从互动性的、真实性的实践中学习与拓展,难以满足计算机应用课程的实践教学要求。

故3M计算机应用案例教学系统是一个基于网络的应用系统,该系统支持学生即可以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也可以在其他时间,利用网络环境的开放性、互动性,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到案例学习环境中。学生既可积极参与交流,协同作业,也可以独立自主,学习与观摩不同的编程思想、方法、经验和技巧,并完成自己的开发编程任务。3M的思想包括如下几类。

(1) 模块化教学过程(Modularization)是指根据案例的功能需求与系统需求。一方面将教学过程划分成模块,另一方面将案例项目划分功能模块。这是因为计算机应用程序开发不同于其他专业或领域,它涉及多个方面、多个层次,只有将问题细化,才能逐个解决。

(2) 模拟真实环境(Mock)是指模拟真实的编程环境。由于数据库应用程序的开发环境与运行环境的构成都比较复杂,有许多学生在此需要花费很多的精力与时间,造成其难以及时快速地进入编程角色。

(3) 模仿实际项目(Mimicry)是指学生通过观摩、浏览网络平台提供的项目分析、模块划分、代码编写等整个案例开发过程(提供讲解),仿照一个或多个或全部的案例模块进行编程。也就是说,若某学生选择实现一个模块的功能,则平台将下载除该模块以外所有的代码,以便学生可以快速地构成自己的系统环境,将主要精力集中于该模块的编程。这样可以使学生灵活地学习多种不同的编程思想、方法和技巧,由此积累重要的编程经验,做到将问题各个击破,又相对统一。

3.2系统设计功能结构图

3M计算机应用案例教学系统功能结构图如图1所示。

3.3系统功能分类与说明

(1) 案例教学系统

案例教学系统提供基于流点播的自主学习功能,基于Web的异步资源提交和阅读等功能。其中授课点播功能为学生提供指导性建议,学生通过网络向服务器请求特定视频数据流的播放,自行选择案例内容,视频和授课讲稿的同步播放。该系统讲授案例使用的计算机语言、开发技术和工具,用软件工程方法分解功能模块,通过案例的模块、代码段逐个训练学生的知识点。模拟编程让学生进行实时

图13M计算机应用案例教学系统功能结构图

浏览和交互演练,根据案例中提供足够的资料,引导学生识别资料,“进入现场”思索、总结,理出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2) 辅导答疑系统

辅导答疑系统分为实时答疑和非实时答疑两个子模块。实时教学模式下的交流工具有基于文本、基于音频和视频、基于电子白板的实时交互。在这里,学生可以与教师或其他学生进行学习的疑点、难点、方法与技巧等的实时讨论,交流学习的心得和体会。非实时教学模式下的交流工具有电子邮件和论坛。在此学生与教师可以在相应的课程中提出讨论的主题,大家参与讨论。

(3) 资源管理系统

资源管理系统主要对系统的各项资源进行管理,其中的资源包括:编程技术文章、精选控件及软件、源代码、案例,这些资料是可供学生学习和下载的。系统集中所有案例建立案例库,提供系统使用的典型性案例,每个案例具有多种语言形式,并可通过搜索引擎,可按语言、模块在库中进行搜索,具体的页面介绍案例的需求分析、功能、设计步骤,方法和重难点。随着系统的完善,也可添加视频,演示案例的功能和效果,并可把案例按功能拆成各个模块,比如登入模块、注册模块、数据显示与更新模块、电子商务模块等,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有针对性。

(4) 环境服务系统

环境服务系统提供系统参数设置、模块选择功能。若学生要模拟案例教学时所学案例进行开发,可学习观摩及下载应用程序开发环境的相关软件和设置方法,为学生快速建立起开发环境提供支持,由此激发与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项目开发。学生也可通过模块选择来选择案例中的某些模块开发,构建自己的应用项目。

(5) 教学管理系统

教学管理系统分为系统管理、教师管理和学生管理,不同角色各自拥有自己的权限。系统管理属于技术层面的管理,具有网络课程的最高管理权限。系统管理员可直接在服务器或远程客户端对整个网络课程体系进行安全维护和升级等。

教师可进行基于Web的相关文献资源管理,非实时答疑的版面管理。

学生管理提供学生的学习管理,基于Web的个人资料管理和学习笔记管理等。

3.4案例教学系统功能模块分析

3.4.1案例解析

学生可以选择特定的案例或案例中的模块来学习,通过网络向服务器请求特定视频数据流的播放,在播放课件的同时进行视频讲解。该模块讲授案例使用的计算机语言、开发技术和工具,用软件工程方法分解功能模块,通过模块、代码段逐个训练学生的知识点。

(1) 案例演示

主要对案例的功能进行演示,展现该案例实现了哪些功能,具有什么特点,以便学习者在随后的学习中注意这些功能的实现方法。

(2) 案例开发过程

主要对项目开发的全过程进行分解(需求分析、系统建模、界面设计、模块开发说明、系统实现与编译等),结合视频、文本、图例等方式介绍各阶段的完成的内容、方法,实现的目标。

(3) 代码分析

可以按功能模块对代码进行分割,根据功能来分析代码实现的方法,各模块的入口参数与出口参数的作用等。

3.4.2异步教学资源提交和阅读

通过基于Web界面的“服务器-客户端”形式对教学资源进行异步的提交和阅读。

3.4.3模拟编程

主要让学习者实现交互式编程演练,如在客户端输入某段代码到服务器,服务器将其组合到整个代码中,在服务器运行,返回结果(包括结果界面其相应的处理数据),与远程登录相似的功能。

让学生进行交互演练,学生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学习和分析,可以在系统中找到自己感兴趣或者比较熟悉的小模块进行练习,以巩固学习效果。

3.5系统案例库的建设

为了达到案例教学目标,案例库的建设非常重要,这是能否成功实施案例教学的关键。因此案例按以下几个指标建设:

(1) 齐全性。案例覆盖整个课程,突出其重要章节,注意模块的划分,以文字的方式(或解说方式)分析为什么如此模块化的原因;不同的模块即使功能相同,也尽量使用不同的编程方法;对于每个案例采用多种开发语言设计。在数量上要尽量多。

(2) 典型性。所选案例必须具有普遍性、代表性,能通过该问题的解决,掌握解决这个行业中的一部分甚至大部分问题。这是对案例所选材料的基本要求。

(3) 激发性。它包括两重含意,一是资料识别,二是问题思索。案例具有足够多样的资料,尽量复杂一些,避免过分单纯,以培养学生的资料识别力。并且资料具有真实感,包含工作气息,使学生能“进入现场”思索、总结,理出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4) 引导性。这是对案例质量的要求。通过案例的研究与解决,将学生引到第一线,引到最新的理念与知识领域中去。

3.6案例教学的过程设计

案例教学的过程大致分为以下4个阶段:

(1)“个”的阶段。对作为案例的项目进行分析解释,了解应使用的计算机语言、开发技术和工具,通过案例的模块、代码段逐个训练学生的知识点,说明该项目的整体开发过程。

(2)“类”的阶段。对案例所属于的“类”进行分析模仿,归纳同类项目的特征。

(3) 获得一般性的实践经验。

(4) 评价阶段。根据完成任务情况、自我工作管理能力、技术水平、学习和进步等项目进行整体评价。

重复该过程,使学生从“个案”到“类案”不断循环,编程能力和经验获得螺旋形提升。

4总结

通过本文对该案例教学系统进行了深入的说明与分析,不难看出该系统对以后学生计算机的教学培养模式会产生巨大影响。通过它来实践教学过程,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工作经验,提高学生的素质、编程的基本技能;可以引导学生熟练使用主流开发工具,熟悉主流技术体系单元测试,了解软件开发的规范和开发流程,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彻底实现我校学生的计算机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 刘卫国,谢华.基于Struts与Hibernate的网络教学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教育信息化,2006(4):26-28.

[2] 马立丽,赵喜明.案例教学法在程序设计教学中运用[J].今日科苑,2008(2):263.

第4篇:模块化教学案例范文

把握教学需求与学习需求是案例建设的关键。前者是指教师在组织案例教学过程中需要哪种类型的案例,采用何种教学组织形式与考核评价形式,以更方便地实现教学目标;后者是指学生在案例学习过程中需要哪种类型的案例,采用何种学习形式与训练方式,以更方便地完成学习任务,实现学习目标。而这两种需求又相辅相存,二者共同作用形成案例建设的双重需求。2012年,我们对湖南广播电视大学8所分校的86名教师和104名学生进行了调研。被调研教师分布在不同职称层次和不同教龄层次,被调研学生集中在工商、物业、物流等财经类专业,所选样本相对分散,差异较大,数量较多。问卷中设计了关于“案例建设组织、案例内容、案例格式”等师生最为关切的问题。我们整理调研结果,得到以下重要信息:1.关于案例建设组织案例编写的组织,按编写人员数量可分为单独编写与团队编写,按参与对象不同可分为教师编写、学生编写与师生共同编写,其中有以学生编写为主教师协助辅导的方式,有以教师编写为主学生参与学习的方式。基于电大的分级办学模式,我们可以将开放教育案例编写的组织方式分为省校与分校教师共同编写和分校与学生共同编写两种方式。前者是省、分校教师共同协作完成,省校教师相对有专业优势与资源优势,而分校教师更接近学生,更了解学生实际情况与实际需要,二者结合能取长补短。后者是师生共同完成,而这些学生都有与教师面对面的机会,这种方式更具有亲和性,更容易组织与指导。调研显示有41%的师生主张由省校组织并由省校分校教师共同承担编写工作,25%的师生主张由分校教师组织并由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个案编写组。案例建设需要投入大量资源,还需有力的组织保障。35%的师生主张案例经费应由省校单独承担,31%的师生认为应由分校单独承担,有17%的师生认为可由省校和分校共同承担,有10%的师生认为不需要经费,可将建设案例纳入对教师的绩效考核和对学生的平时成绩考核环节,有7%的师生认为可采用争取其单位资助等办法。2.关于案例形式需求案例展现的形式,按规模大小可分为综合性大中型案例和专业性强的小微型案例,前者涉及的管理问题多而复杂,解决问题所需的知识、理论与方法较多,后者涉及的管理问题少,运用少量理论知识方法就可以解决问题。按案例呈现的特点可以分为学习型案例和分析型案例。前者是指案例问题已经分析解决,只需学习者延展或举一反三即可,相对容易掌握。后者只提供相应的案例背景与一些问题,也许并没有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没有指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而是需要学者深入分析,灵活运用所学的理论在识与原理,选择恰当的分析工具来解决问题,难度比较大。调研显示,82%的学生希望能提供综合性大中型案例,学习这种案例可以开拓知识视野,提高综合分析能力,或可借鉴现有的案例问题解决方法来解决公司实际运营管理过程遇到的同类似的问题;67%的教师希望有专业性强的小型案例,在授课时这种案例与知识点结合较紧密和明显,使用方便。另外学生对学习型案例的需求大于对分析型案例的需求,而教师对两类案例的需求基本一致。学生认为学习型案例已经把问题分析全面了,只需举一反三,而对分析型案例,还须查阅资料,深入分析方可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尽管更具有挑战性,但更需耗费时间。课题组还了解到,86%的师生认为学习本土特色案例将更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效果和更具实用价值,认为在本土案例教学与学习中,可以结合本地企业和行业学习案例。师生对不同类型的案例需求比例详见图3。3.关于案例呈现格式案例呈现格式没有统一标准,但应考虑教学环境与学习对象。案例格式关系到案例编写与案例教学的每个环节。好的呈现形式更有利于案例教学、学习与质量监控,更容易实现网络化与程序化。普通高等教育在案例教学中可以通过面授来弥补案例格式的不足,但远程开放教育不具备此特点,因此对案例格式的要求更为重要。案例呈现的格式有的比较简单,只提供一段简单的陈述性的文字,有的比较复杂,提供大量的背景资料或一些干扰信息,文字量相当大。在调研中,师生普遍认同“引言、案例背景、主体内容、结尾和案例使用说明书”这种案例格式比较科学且有条理,特别是“案例使用说明书”包含的五大块内容:教学目的与用途、启发思考题、分析思路、理论依据和学习计划,是指导远程教育学员自主学习的好帮手。

二、案例建设基本构想

1.发挥系统优势,组织案例编写广播电视大学具有较好的系统办学优势,分级的管理模式更适应案例建设工作的开展。省级电大应在案例建设中承担组织与管理的职责。我们将财经类案例分为工商、物流、物业等多个模块,由省校各专业责任教师担任模块负责人,负责各模块案例编写的指导、终审、案例选题等协调等工作;每个模块设定相应的案例选题,如工商案例模块设定企业文化、战略等选题;各分校选定案例选题后成立案例编写小组,负责案例的素材收集、整理与编写工作。事实上案例编写也是实践教学,因为调查和编写案例的过程,也是师生研究企业实践与经验的过程,是实践知识和理论应用验证思考的亲验性体会和学习的宝贵机会。[3]案例编写组织包括两方面,一是案例建设织织结构设计,二是案例建设工作流程设计。前者是案例建设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只有分清管理层级与管理职责,才能做到各司其责,各尽所能。后者是案例建设工作的质量保障,只有遵循科学合理的工作流程,才能有序开展案例建设工作,确保案例建设质量。(1)案例建设的组织结构。案例建设应以项目形式驱动进行三级管理。最上层是案例项目组,由省级电大教学部门专业负责人承担组长,其主要职责是总体组织与协调,汇总案例并组织专家评审、反馈修改意见,组织再修改,确定成品入库案例、经费预算与结算等。中间层为模块组,由省校课程责任教师承担模块组组长,其主要职责是制订模块的“案例建设选题指南”,指导分校师生选题,协调分配选题,确定编写教师,指导并监控编写。最基层为编写组,由分校教师或与学生共同组成,其组长应为分校专业教师或课程教师,主要职责是挑选适合的案例选题,进行成员分工,组织案例素材,进行案例设计等。(2)案例建设的工作流程。项目组将案例按专业进行分块管理,模块组从项目组中领取所需要负责的案例模块,并设计各模块选题,编写组从模块组领取案例选题,并制作案例。模块组应指导编写组制作案例,编写组将制作好的案例提交到模块组进行初审,模块组将初审合格案例提交到项目组进行终审,将不合格案例返回编写组重新修改,项目组将终审合格案例入库。案例建设的组织、流程与工作职责详见图4。

2.明确编写原则,确保案例质量基于调研与访谈,我们确定以下四条远程开放教育的案例建设原则。(1)符合远程教育特点原则。开放远程教育财经类专业案例库的建设一定要依据远程开放育办学特点,以“123”教学模式[4]为指导撰写适用现代远程教育的特色案例。这就要求案例内容具有易学、实用、精练、趣味、结合专业特点强等特点,符合开放教育广大在职学生的需求特征。(2)结合地方本土特色原则。各省级电大开放教育财经类专业学生大多长期扎根于本土,服务地区经济。且地区经济文化相对具有本土特色。因此,为学生提供具有地区本土特色的案例,让学生能真实感受案例背景,会提高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3)宁缺忽滥原则。案例建设应重在质量,不得抄袭、改写他人案例,不得随意杜撰案例。所有案例应有原创性、针对性、完整性等特点。(4)双重需求原则。案例建设目的是服务于广大师生,切实提高电大教学质量,如果所编撰的案例不适合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这一双重需求,且在实际工作中无实际意义,那么不仅将达不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而且将对广大师生产生不良的影响,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

3.规范案例格式,服务广大师生案例格式对案例编写的质量影响很大,如果不按照科学的案例格式编写,将难以把握案例编写的各个要素,或对要素意义的理解出现偏差,更有可能导致要素的丢失。另外可能导致编写人员各自为政,形成不同的版本,将影响后续的案例入库管理。再者,科学而统一的案例格式将容易实现案例教学软件化、程序化,有利于案例教学软件的开发,方便远程案例教学与质量监控。我们确定以“引言、案例背景、主体内容、结尾和案例使用说明”[5]为格式,其中使用说明又分为“教学用途与目的、思考题和教学计划”。第一,撰写引言时要求点明案例发生的时间、地点、单位、主要决策者、关键问题等信息,尽量简练,一般用一段文字即可,要能够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第二,撰写案例背景时应介绍案例所在行业、公司、相关人物、事件等相关背景,内容翔实充分,能有效辅助案例课堂讨论分析。第三,编写主体内容时,对于大中型案例宜分节,并有节标题,要求陈述客观平实、不出现作者的评论分析,决策点突出,所述内容及相关数据具备完整性和一致性,节标题分一级标题和二级标题,另外为便于读者理解,可利用脚注形式说明相关的专业词汇或行业术语等。第四,在撰写案例结尾时,应根据需要确定不同的写法,比较通用的写法有三种:一是对正文的精辟总结;二是提出决策问题引发读者思考;三是自然淡出。关于“案例使用说明”的写法要注意以下三点:第一,撰写教学用途与目的时,要描述本案例所适用的专业、课程、对象。阐述教学目标,哪些知识点要求理解,哪些要求掌握,哪些要求应用应详细说清楚,类似如教学大纲。第二,设计思考题时,不单纯提问,而且要有启发学生思维,提示学生思考方向的作用,特别是远程教育模式下,这一点非常重要。思考题的题量以2-5题为宜。第三,编制教学计划是远程案例教学的特色,学生的学习计划应包括预习案例某些要点,复习相关理论知识,确定学习小组分工等;教师的教学计划有利于分校教师组织案例教学。

4.案例形式多样,兼顾双重需求通过调研发现,师生对案例形式的需求呈现多样化,教师倾向于小微型案例,而学生倾向于大中型案例,师生共同倾向于本土型与学习型案例。因此在案例编写中要兼顾双重需求,在编写大中型案例时,不仅要考虑案例的综合性,也要注重对单个知识、理论与原理的应用,同时考虑案例应具有分拆功能,可以分拆应用于课程的章节教学,在编写本土案例的同时也要关注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案例特点,要让学生对本土特色有深入的了解,而不是把学生完全禁锢在本土,要让学生开拓视野,吸收新的知识与信息。

三、结束语

第5篇:模块化教学案例范文

工学结合、任务驱动的教学特点 

工学结合、任务驱动的教学特点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工学结合、任务驱动的教学是加强培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专业应用型人才是关系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角色,其人才必须要求对社会经济有足够的了解,尤其要对不断变化发展的市场经济所需的专业人才素质标准及技术能力要求有科学的认识与了解。因此,高校要以此为目标进行专业配套设置、调整课程与教材,建立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中心的教学体系。此教学模式将企业与高校紧密联系起来,工学结合的方式使得学生能深入到企业岗位中,将其所学知识科学运用到实践中。 

2.工学结合、任务驱动的教学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最佳选择 

在高校与企业愉快的合作下,改变了高校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设计体系,以学生就业为导向构建起以应用能力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在参与企业的教学中,能让教师随时了解技术发展变化趋势,及时地调整教学内容,时刻注重创新。所以,工学结合、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能够随时了解行业变化,以此优化教学课程内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计算机学科工学结合、任务驱动教学方案、实践过程 

在研究和实践教学模式时,首先,按照IT企业工作“实际场景”的硬件工作环境、软件配置环境、测试对象环境、工作职位和职能环境来设置教学环境。其次,选择实际的软件项目案例作为教学案例,使整个教学活动及内容始终以企业职位具体需求为导向,充分体现“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理念。 

1.知识点与技能点分解 

职业岗位调研:进一步对职业岗位进行调研,分析职业岗位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课程体系设置:根据职业岗位的知识和技能要求,合理地设置课程体系,将课程体系合理地、全面覆盖所有知识和技能点。知识技能点分解:计算机学科教学中,涉及不同层次的教学对象,不同层次的教学对象将学习不同课程内容,且各课程教学时将会根据不同教学对象进行设置。因此,我们将知识点和技能点分解到一系列教学课程中,并按课程教学时数的合理安排,将知识点、技能点有机、合理地组织成可实施的教学体系。这些知识点和技能点将是“可重用教学模块”的核心内容。 

2.教学案例与课件设计 

教学案例选型:根据不同教学对象,要组织或选择不同教学案例。这些教学案例部分来自企业实际的软件项目,部分来自院校的其他教学实践或对外合作软件项目,包括不同技术框架类型的教学案例(如C/S两层与多层架构、B/S两层与多层架构等)。知识技能点分解:根据课程体系中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将教学案例分解后,使案例具体场景与操作对应到所有知识点和技能点。包含案例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分解结果将是“可重用教学模式”的实践教学的核心。教学案例设计:根据分解的知识点与技能点,设计各个教学模块的具体教学案例,这些教学案例将包括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具体内容要求,也包括每课时的具体实施方法说明。课件设计:根据教学案例设计,组织每课时的具体教学课件(包括PPT、演示过程、操作过程等)。 

3.教学素材设计 

教学素材包括教学实施中需要用到的各种辅助材料,如操作过程Flash演示、操作过程屏幕录像、各种规格文档资料模板、各种知识与技能的辅助材料等。 

第6篇:模块化教学案例范文

1内科学临床教学模块建立的研究背景

随着与河北医科大学非隶属附属关系的建立,我院临床医生教学意识和技能也在逐年提高,虽然每学年开学前各教研室都进行了集体备课和师资培训,但无论是理论授课,还是见习带教,仍然存在对教学大纲理解程度和教材内容取舍不一,实践教学时对常见病、多发病的遴选和指导比较随意,见习带教教师每学年都由低年资主治医师轮流担任,造成教学效果参差不齐,教学质量难以再提高的问题。因此基于精细化管理理念,细分教学管理单元,加强临床教学管理,规范教学过程,以提高教学质量成为我院的教学工作重点。我院2011年以内科教研室为主开始研究内科学临床教学模块的建立,逐渐形成教师易于掌握使用的教学素材型模块,2012年开始采用并鼓励教师使用,并在使用中进一步完善。

2内科学临床教学模块的设计管理

2.1运用临床案例教学法(TBL),根据内科学教材和课程、见(实)纲中要求掌握的内容,搜集、筛选、整理内科学各三级学科常见病、多发病的典型病例,并按系统归类形成“案例模块”。

2.2运用问题教学法(PBL),对临床诊治过程分阶段编排并提出临床问题,编写“问题模块”。

2.3编写教师在撰写教案过程中,引导、补充、评价和总结应遵循的标准,形成“指导模块”。

2.4编写实践考核方案、教学评价体系。

2.5利用网页制作软件逐个生成上述模块的网页课件,其内容包括:典型病例分析、理论课教学讲义、问题解答、考试考核等单元。

2.6将网页课件按照疾病系统分类组合成内科学临床教学资料库,生成本地网站。

2.7内科学临床教学模块与医院电子病历信息系统有效对接;充分利用医院信息化系统,在临床教学中动态实时调用病历资料,提高教学质量。

2.8在临床教学实践中采用网页课件教授,由教师和学生采用问卷调查评估教学效果。在设计过程中,探寻精细化管理模式与内科学教学管理的关系,对临床案例教学法(TBL)和问题教学法(PBL)与规范临床教学过程和完善实践考核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并对入选典型案(病)例的标准以及问题模块、指导模块、考核方案和教学评估的方法学设计进行研究和探讨。

3内科学临床教学模块的评估与教学质量管理

3.1学生考核管理

见习阶段的结课考试试卷,基础知识客观题占70%,病例分析为主的主观题占30%;实习阶段的出科考核,问诊查体病历书写占50%,诊疗操作占10%,理论考核(以病例分析选择题为主)占30%,思想表现和出勤占10%。考试结束对考试成绩进行分析,并结合学生对考核成绩、学习兴趣、自学能力、采集病史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提高程度等方面的自评结果形成考试总结。

3.2师资培训与备课管理

每学年对新担任内科学见习、实习带教教师进行培训,内容包括:相关职责制度规范、教学大纲和教材、教学各模块的使用、网页课件制作教案讲义的方法等。由内科教研室组织培训并考核,通过后方能担任本学年带教任务。为了避免受到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能力、个人临床经验、诊治水平和表述能力不同的影响,内科教研室要求各三级专业学科授课前要通过教师间的交流进行总体和单元备课,法和学法。

3.3教学质量监控管理

第7篇:模块化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选修课程;模块化;学科导向;就业导向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6-0224-02

目前国内高校的法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基本由必修课和选修课两个部分构成,一些高校还将选修课细分为指导性选修课与任意性选修课。在选修课部分,各校根据主流法学学科内容、自身特色、学院师资力量等因素开设,并无一致的模式,全国范围内各校法学专业的选修课开设可谓五花八门、丰富多彩。但就学生选课而言,多是出于兴趣爱好等非理性因素,缺乏对选课的系统规划,导致课程的选修与学生的考研、就业、出国等毕业去向之间失去关联,浪费了学生的学习时间,也浪费了高校的教学资源。为解决这些问题,本文将探讨在法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就选修课程进行模块化设计的必要性,比较不同的模块化思路,分析模块化的强制性,以期对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模式要求下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选修课程的科学化提供建议。

一、选修课程模块化的需求分析

(一)现行人才培养方案的弊端

一切建议必须有相应的需求。如果现行人才培养方案中选修课程的设置足够科学、合理,则无须提出修改的建议。但事实并非如此,以笔者所在高校为例,法学专业指导性选修课容量为26学分,要求学生选修18学分,任意性选修课提供了80个学分的容量,要求学生至少选修18个学分。这些指导性和任意性选修课几乎涵盖了所有的法律部门,那么学生们是根据什么选课的呢?笔者做了一项统计调查,向法学专业大三学生发放调查问卷104份,学生为省内一表及省外二表录取生源(以下所引调查数据均出自该份调查问卷)。就选课依据回答如下:

由于是多选题,选项总数大于104,比例总数大于100%,但就以上统计数据来看,根据兴趣、老师个人魅力、课程本身的难度占据了学生选课考量因素的前三名,根据未来职业规划和考研专业来选择的只占34.62%和18.27%。由此可见,学生的选课行为缺乏科学的引导,无法做到与职业规划相结合,结果到学生毕业之时,成绩单上无法看出学生的优势所在。

(二)学生对选修课程模块化的需求

学生对选修课程模块化的态度如何呢?这一部分涉及调查问卷中的两个问题:一是你是否需要得到选课方面的指导;二是你是否希望学校能给大家提供一种套餐式的选课方案。调查结果显示:

从以上两份统计数据来看,希望得到选课指导的学生合计占到了94.23%,希望提供模块化选修课方案的占88.46%。加之与大四年级同学的访谈,学生们普遍认为现有的选课方式十分盲目,待到高年级涉及考研、找工作、出国等时才发现,一些该选的课程还没有选,一些已经选修的课程与自己的毕业去向无关,在资源和精力有限的情况下未能做到物尽其用、学有所长。

综上可以发现,现有的粗放式选修课设置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学生迫切需要精细化的指导。此外,粗放式的选修课设置也无法满足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需求,尤其是应用型、复合型卓越法律人才培养的需要。所谓应用型、复合型卓越法律人才,是指掌握法律基本理论、具备法律操作技能,具有能够解决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实际法律纠纷能力的人才。现有的粗放式选修课设置,使得学生回避需要投入大量精力的实务讨论、诊所类课程,而选择那些以纯粹讲授为授课方式的课程,结果是提起理论头头是道,拿起案子束手无策。因此,应对法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选修课部分进行模块化设计,使课程体系不仅拥有纵的知识深度,也体现横的知识宽度,以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1]。

二、选修课程模块化方案的比较

国内一些高校已经采取了人才培养方案的模块化,但总体而言,在模块化设计方面又有三种不同的思路:一种是以学科为基础的模块划分,可称为学科导向模块化方案,即将选修课划分为理论法学、宪法行政法学、民商经济法学、刑事司法、诉讼法学、国际法学等方向,由学生选择其中一至多个模块,直至修满学分。第二种是以职业导向为基础的模块划分,可称为就业导向模块化方案,即将选修课划分为理论课程模块、实务课程模块、比较法课程模块。第三种是将选修课按理论、案例、研讨、实务等模块划分,但要求学生在各模块选修一定数量的学分,这种模块化不是本文研究的模块化方案,因此以下只比较前两种模块化方案。

(一)学科导向模块化方案的优劣

学科导向模块化方案的优点在于它适应了法学人才专业化的需求。就我国审判机关而言,民商事、刑事、行政审判职能的划分在法学人才培养上具有相当的导向性,国内稍具规模的律师事务所也就采取了专业的部门划分,过去那种民事、刑事、行政案件“通吃”的法官和律师已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现代法律工作需要的是专门性法律人才。学科导向的模块化方案将选修课按照民商事、行政、刑事等法律部门划分,引导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集中精力掌握某一法学领域的知识,使学生能够成为某一领域的专门性人才。

学科导向模块化方案的另一个优点在于它满足了学生考研的需求。目前法学人才培养逐渐向研究生倾斜,法学本科毕业生考研的比例也在逐年增加。在法学硕士招考当中,大多数高校将硕士划分为不同的学科,即通常所谓的二级学科,本科生在准备考研的过程中要选择特定的学科方向,这就直接决定了考研专业课的内容。学科导向的模块化方案能够帮助同学准备考研的内容,使学生在选修课程时根据将来要考取的研究生专业进行选择,节省了学生的精力。

学科导向模块化方案的缺点在于,它无法摆脱过去我国法学专业细分所受到的那些批评。学者认为,我国法学教育的专业设置一度过于琐碎,而导致法科学生的法律知识面普遍比较狭窄[2]。法学教育仍然受到过早过细的专化倾向影响导致法学院所提供的基础知识教育在广度、深度上都有欠缺。学生选择了模块甲,对于模块乙等其他模块的知识就无法掌握,这与过去的法学专业细分在效果上似乎趋同。但这实际不应成为学科导向模块化方案受到批评的理由。最优的方案当然是学生掌握全面的法学知识,甚至相关领域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知识,夯实基础。但在选修课容量大、本科生选修学分有限的情况下,学科导向模块化方案也不失为一种次优选择。

(二)就业导向模块化方案的优劣

就业导向模块化方案的优点在于它适应了法学专业本科生毕业去向多样化的现状。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法学专业本科毕业生毕业去向包括考研、公务员(非法官)、法官、检察官、律师、企业法务、出国以及其他。不同的就业去向需要不同的法律专业素养。法律职业群体,即法官、检察官、律师除了需要掌握实体部门法律以外,还需要就程序法有很深入的了解,而对于外国法律方面无太大需求,企业法务需要掌握更多民商经济领域的法律,而对于传统公法的需求不大,出国的学生则需要注意法律的比较和外语的学习,而对于双语教学可能有强烈的需要。就业导向的模块化方案能够与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为学生毕业做好相应的准备。

就业导向模块化方案的缺点在于,由于各就业去向所需技能之间有重合之处,各模块的课程必然有所重叠,这样一来模块化本身的功能就不如学科导向模块方案那样突出。另外一个缺点则在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去向日新月异,无论如何悉心设计,总会有一些去向被忽略,这样会导致学生心理的不平衡。

学科导向模块化方案与就业导向模块化方案孰优孰劣?不可一概而论,要结合高校自身发展定位、生源情况等综合因素确定。对于研究型大学,法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多数选择继续深造的,学科导向模块化方案更加合理。而对于教学型大学,法学毕业生多数选择就业的,就业导向模块化方案更加科学。

三、选修课模块化方案的强制性

所谓选修课模块化方案的强制性,是指学生一旦选择了一个或多个模块,必须在该模块当中选课,不得选修其他模块课程。从调查问卷的数据来看,93.27%的学生希望模块化方案是推荐性的,只有6.73%的学生希望模块化方案是强制性的。这反映了学生对强制方案的抵触情绪,但不能以此作为设计选修课模块化强制性的唯一依据。

对于学科导向模块化套餐而言,每一模块所含课程数目有限,很少能够通过选修一个模块即能实现学分的要求的,通常会建议学生选修2个或多个模块,此时,若不做强制性的要求,模块化的设计方案将失去意义。原本每一模块当中课程就有限,通常是3到7门课程,此时若再突破模块进行选课,则回到了最初的漫无目的选课状态。

对于就业导向模块化方案,则应结合模块容量予以考量。如果模块有足够的学分容量,可做强制性的要求。如果模块没有足够的容量,则不应做强制性的要求,而只能采取推荐性的方式,鼓励、引导学生在模块内部选课。所谓的足够容量是指,模块的选修课学分总数应大于要求学分一定的比例,笔者认为,这一比例应为:要求学分/模块容量≤75%,这样才能保证学生选课有足够的腾挪空间,避免因课程设置不合理而无法修够学分。例如,模块甲提供了40个学分的课程,要求学生从中选择30个学分或者以下,可以是强制性的。若无法满足该比例的要求,则不应采用强制性的方案。

结论

法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选修课的粗放式设置已经不能适应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模式,也无法满足社会对于法律人才的需求,同时亦广受学生的诟病。选修课的模块化方案虽然不是解决法律人才培养问题的“万能钥匙”,但它至少能够解决学生在选课过程中的盲目和感性,使得选课这一严肃的教学行为回到理性的轨道上来。

参考文献:

[1]付子堂.当代中国转型期的法学教育发展之路[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106.

第8篇:模块化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实战化;多元融合;建构主义;案例教学;课程资源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主席强调,院校教育要围绕实战化搞教学、着眼打赢育人才,使培养的学员符合部队建设和未来战争的需要。贯彻落实主席这一重要指示,军队院校要自觉强化忧患意识和责任担当,切实按照能打仗打胜仗的强军要求,深入开展实战化教学,形成教为战的鲜明导向,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效益。

二、“多元融合,协同驱动”教学模式的引入

(一)目前军队院校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中军事应用实践环节薄弱

在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与军事结合不紧密的现象。从学时分配上看,实践课程所占学时比例偏少;从教材内容上看,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实训内容偏少;从实践课教学内容上来看,缺乏系统的实践案例,尤其缺乏具有军事应用背景的案例。这些都使得实践环节达不到培养应用型、实战型人才的要求。

2.现有教学模式前沿性不足

课程教学内容相对稳定,教学模式过于陈旧,有些课程仍旧采用“灌输式”“填鸭式”,教员依旧只是知识的“传递者”。

3.学员学习能力不平衡,导致授课效率低

4.课下自主学习条件缺失

(二)“多元融合,协同驱动”教学模式的提出

本文基于建构主义,提出实战化背景下基于“多元融合,协同驱动”进行有效教学研究。

该教学模式下,在课内利用知识迁移、启发式教学、动画演示和军事案例教学精讲内容,其中多元融合的“多元”就是知识迁移、启发式教学、动画演示、微课和案例教学等各种教学形式;“协同驱动”是指在课外,利用“开放型实践课程支撑平台”,对教学内容进行补充,弥补课时的不足,使得学员可以在线学习、在线测试、在线答疑,完全实现以学员为中心的自主学习。

(三)“多元融合,协同驱动”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多元融合,协同驱动”是基于建构主义提出的,这不仅要求学员作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的主动构建者主动学习,学员不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而且要求教员要由知识的传授者和灌输者转变为学习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教员应该以“学习环境”出现,而不是以“传递者”的身份出现。

三、具体实施方法

(一)教学方法实施模型的构建

如图1所示,模型首先在“多元融合,协同驱动”教学模式的指导下,编撰具有实战特色的自编教材,注意把实际工作和科研中涉及的最新理论、工程技术、实践方法融入教材;同时要求教员在课堂教学中强化实践训练环节,注重特色案例教学,不断改进课堂教学设计;其次在课余时间里,教员要采用多元化的方式指导学员进行深度学习;最后实现最终目的――综合培养学员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实战化教学案例的设计积累

案例教学是一种高级教学方法,能较好地反映某种教学原理,与获取理论知识的多种教学法之间有明显不同,其主要优点包括明确的目标性、较强的综合性、深刻的启发性、良好的实践性、突出的学为主体性等。同时它对教员的能力要求也很高,案例的选择、设计、编写时间消耗很大。

案例资源是案例教学的根本条件,案例的编写通常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并且编写一个优秀的案例需要有较高的技能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普通授课者更多的是选择恰当的案例来满足教学需要,而不是主动地编写案例。然而,当前在军校计算机课程范围内,公开的、成熟的实战化案例资源凤毛麟角,这无疑增加此类案例的编写难度。

在教学条件受限时,案例教学不能拘泥于形,要适度裁剪、灵活调整,但必须要保留其精髓,其中,能力原则、实践原则和参与原则是必须要坚持的。为此,可以借助于具体的形(指相应的教学步骤)来达成这一目标,一般包括设计、实施、调查、反思4个依次循环迭代的过程。

搭建以实战化教学案例为中心的“多元融合,协同驱动”教学模式整体框架,如图2所示。以实战化案例为中心,充分发挥教员的主导作用、学员的主体作用,在新的教学模式框架中,教员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是作为学员“学习环境”的一部分,主动帮助学员完成学习意义的建构。在该部分的研究中,实战化案例的选择设计、制作是关键。

(三)开放型实践课程支撑平台的设计实现

1.平台的整体框架

开放型实践课程支撑平台的设计包括5个模块:课程资源模块、学习交流模块、实验管理模块、课程考核模块、创新活动模块。其中,课程资源建设包括教学团队建设和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

(1)教学团队建设

在线教学中需要大量的数字教学资源,如微视频、动画、PPT、文献、测试题库等,这些工作不是一个教员能够完成的,需要一个团队。一门课程要面向不同专业、不同人才培养层次和人才培养模式,高质量教学团队尤为重要。好的团队应该是年龄和知识结构合理、构成稳定、授课质量高的教员队伍的组合。好的教员团队还要能够密切关注学员学习情况,需要的时候能及时介入,有针对性地给学员进行个性化指导。

(2)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

教学活动中,建设支持教学的各类资源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利用“开放型实践课程支撑平台”建立一种立体化的教学资源,使得学员可以从不同的途径中获取知识,让学员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平台在线学习,课下观看,自行安排学习进度,留给他们更多探究性思考的空间。

2.课程资源模块的具体设计

课外资源模块建设,包括3个部分:课程资源、实验资源、创新活动。其中课程资源包括:视频教程、难重点分析、基础教程、计算机等级考试资源专区、计算机大赛资源专区。实验资源包括:基础性实验、开放型实验、综合性实验。在学习过程中学员自主分组,可参加一系列相关创新活动,由教员为主导,学员为主体进行自主学习。

课内资源模块建设,包括2个部分:实验操作、测试考核。实验操作包括:实操讲解、演示探讨分析、演示交流分享。测试考核包括:题库建设、练习测验、课程考核。

四、结语

实战化背景下“多元融合,协同驱动”教学模式,能够较好地发挥学习者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创造能力的培养,适合于复杂知识的理解及高级认知技能的形成。在“开放型实践课程支撑平台”这一虚拟学习环境的支持下,该模式的学习具有3个方面的主要特征:学习资源提供的灵活性、为个别化学习提供支持、提高教学以及学习的效率。而最后一点正是实战化教学改革的根本动力。

参考文献

[1]曾璞,欧英立.院校实战化教学训练创新[J].国防科技,2014(10).

[2]马志松,牛涛,余洪利等.陆军作战课程实战化教学改革研究[J].继续教育,2013(11).

第9篇:模块化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模块化教学;计算机;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14-0127-01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是我校公共必修课程,其定位是以服务各专业培养目标,满足当前社会职业岗位需求。但由于专业不同人才培B目标多样,“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方式已无法满足学生学习需求。针对这一问题,我校计算机教研室提出模块化教学模式具体实施方案,实现高职教育技术技能的人才培养目标。

1模块化教学概述

模块化教学法(MES)是以技能培训为核心的一种教学模式,这一模式要求重组教学内容,合理分配教学模块。每个子模块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详细的教学实施过程,已达到培养某种特定技能的目标。我校开设的《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由以下模块组成:计算机基础知识、文字处理、数据处理、演示文稿设计、网络基础应用等。通过教研活动,对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方法及评价标准进行探讨和研究,并选择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作为模块教学小组的负责人,充分发挥教师的专业特长。负责教师按照课程标准集中精力组织教学内容,在暑期挂职锻炼、企业走访等调研基础上,设计教学案例情境,细化教学过程。

2模块化教学实施过程

2.1重组教学内容,服务专业培养目标

《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满足计算机技术发展和服务专业职业发展需求,注重与专业的衔接,在教学重点、内容课时分配和教学案例设计等方面对不同专业学生有所侧重。如会计专业对Excel软件的函数使用或图表插入要求较高,因此教学中适当提高数据处理模块课时比重和教学难度,衔接好后续的专业课程《Excel在财务中的应用》学习。而包装设计专业对演示文稿版面设计要求生动且精美,便于设计产品的展示和宣传。由此可见,分模块的教学模式具有较强的灵活性,突出技能培养,符合专业培养需求,在一定程度服务相关专业的职业技能教育。

2.2打造信息化的教学平台,创建特色教学方法

《计算机应用技术》全程在机房授课,每台计算机安装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系统,可实现局域网广播教学、学生演示、文件分发和随堂测验等功能,为信息化教学创造了实施的环境。同时为师生搭建以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网站、微课视频网站和超星学习通为载体的网络教学平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信息化教学实现了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的多媒体教学从课堂到网络的延伸,切实达到教、学、做于一体。

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下,我校老师创建适应现代信息化教学背景的“案例驱动、项目导向”的特色教学方法。“案例驱动”突出培养核心技能,每个案例针对不同的技能训练点,教学目标突出,创建的案例生动、直观,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并拓宽设计的思路。“项目导向”是把项目作为任务引入课堂,引导学生模拟进人岗位角色,按照岗位要求完成作品的创作。该教学方法一般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项目,成果以作品形式提交,旨在培养学生的职业工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2.3过程性考核与标准化考核相结合的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

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是激励学生不断学习的动力,有效地监控和评价学习过程,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具有重要的支撑意义。经过几年考核评价体系建设,已形成了过程性考核与标准化考核相结合的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

《计算机应用技术》的过程性考核主要体现在课堂表现、模块测试和作品评审。根据模块知识的教学目标不同,大致分为两种考核,理论考核使用问卷星编辑、测试卷。该种考核方式特点是形式新颖、灵活,提交试卷即可查阅成绩、显示答题情况,学生乐于接受。教师在问卷星后台可查看学生测试统计图表,直观反映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情况,为后续教学安排具有指导性的作用。Office办公软件模块实操性较强,结合教学内容,安排不同层次的实践教学活动,突出应用能力的拓展。教学设计遵循“小步走,循序渐进”原则,营造老师指导下的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氛围。教学方法上采用基本实验题练习、创设教学情境案例和工作岗位项目开发,考核上采用基础性考核、综合设计性考核和创新性考察。

标准性考生考核体现在组织学生参加省计算机等级考试,比较系统考核学生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考核合格可获取相应技能证书,一举两得。

3模块化教学成效

3.1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组织针对性强,教学效率高

采用模块化教学模式,促使教师对课程内容进行合理优化,模块间相对独立又彼此关联,从而构建相对完善的课程体系。每个模块的教学目标明确,教师教学组织上针对性强,教师知道教什么,怎么教;学生知道学什么,学有何用,共同促进教学任务的高效率完成。

3.2运用信息化技术服务教学,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注重信息化教学平台搭建,借助移动终端(如智能手机等)将信息化教学手段运用到课程的教学中,借助易学易用的软件作为教学辅助工具,转变教学方式让学生从主观上改变厌学的情绪,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3.3教学相长,教学成效突显

模块化教学模式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每个模块教学情境,合理组织和引导教学过程,这要求教师具有双师型素质,并且不断提升学习。学生方面,教学设计符合学习需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体会到用中学的成就感。教学成效主要从学生课堂表现、学生作品评价、等级考试成绩,及教学评价等方面评定。经过模块化教学实施,发现教学课堂活跃,学生参与度高,协同合作意识增强。从计算机等级考试成绩分析,通过率保持在90%左右,并略有提高,相比之下优秀率明显提高。教学评价方面,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评价整体略高于其他课程。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