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模块化课程改革范文

模块化课程改革全文(5篇)

模块化课程改革

第1篇:模块化课程改革范文

[关键词]能力培养;模块化课程;改革

为了适应新常态下教育发展的需要,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已势在必行。模块化课程建设是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尝试。教育部推行和倡导在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进行模块化的课程改革,在安徽合肥学院试行的模块化课程改革已初现成效,我校教务处也提出了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根据这些指导思想和改革目标,药学院在制药工程专业(校级特色专业、省级卓越人才培养计划)、药学专业(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和药物制剂专业(校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进行了模块化改革的探索,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认真优化整合,积极推进模块化课程群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基础实验化学课程模块化整合成效显著

2008年,药学院开始基础化学的实验课模块化整合改革,将实验教学从理论教学中剥离,打破四大化学实验各自为政的壁垒,构建独立的基础实验化学课程体系。从2008级本科生教学中实施到现在,基础实验化学的模块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经验,为推进药学院模块化课程改革开创了良好的开端,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1.1构建完整独立的化学实验教学体系

药学院将四大化学实验整合为基础实验化学,是药学、制药工程和药物制剂三个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以实验基本原理、实验方法与技能训练为主,强调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课程本身的完整性、科学性和系统性出发,结合专业特点和医药领域发展需要,对陈旧、重复内容进行删改和重组,增加了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根据从低到高、从基础到应用、从传授知识到培养综合应用能力的原则,建立了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三个层次实验有机结合的新体系。该课程总学时数为120,其中包含81学时基础性实验,39学时综合性实验和2周综合设计性实验技能训练。

1.2改革课程考核方式

基础实验化学课程的原考核方式为根据平时出勤率、实验操作技能、实验报告等综合评分,其中实验报告成绩占总评分的比例较高。由于考核方式较笼统,部分学生实验操作马虎,部分实验报告还有相互抄袭的现象;指导老师对部分学生的评分不够客观真实,忽略了实验技能操作,导致学生重理论、轻实践,达不到培养学生实验动手能力的目的。改革考核方式后,首先明确考核项目各部分所占的比例,并大幅度提高实验操作技能在总评分中所占比重。把原来的平时出勤率、平时实验操作技能、实验报告综合评分组成平时成绩,增加了期末综合考核(卷面考试和实践技能操作考试的形式),对实验原理、实验仪器的正确使用以口试方式进行考核,对实验装置的搭建、实验过程的操作以及注意事项等进行现场重点考核,保证对学生实验操作技能的考核占总评50%以上。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真正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1.3推进基础实验化学教学研究与改革

药学院将基础实验化学的课程改革与教学内容改革物化在教材中,成功编写了配套适用的教材《药用基础实验化学》,并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该教材把传统的四大基础化学实验按照知识体系与教学顺序整合为一体,充分满足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素质,从2008年使用至今教学效果良好,并且很多兄弟院校都在使用。在取得一定建设成果的基础上,药学院继续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定期组织课程组骨干教师专题教学研讨活动,交流课程教学心得,总结教学经验,提出改进意见,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同时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改革,申报各级教学研究项目、课程建设项目,以项目建设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

2精准专业定位,明确专业核心课程

在基础实验化学课程改革取得一定成效的基础上,药学院根据学校进一步推进应用型课程改革的若干意见,在三个本科专业的基础课和核心课中全面推进模块化课程群建设,初步形成了基于专业核心能力的药学类专业理论课程模块群和“一站五区”的实践教学模块群。结合专业定位和专业核心知识能力要求,重新梳理专业核心课程与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针对药学类各专业特色凝练和各专业区分度等问题,开展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根据明确的专业定位和专业核心能力,组成体现专业特点的核心课程体系。药学专业定位为培养能在药物研究所、医院药房、社会药店、制药企业从事药品研发、质量分析、营销管理、合理应用和生产等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应用型人才。核心课程包括药理学、药物分析、药剂学、药物化学和药事管理法规。制药工程专业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具备制药工程基本理论与基本技术知识,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较强的产品质量意识,能在医药、生物化工、精细化工等部门从事医药产品的生产、技术开发和应用研究及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制药工程应用型人才。核心课程包括工业药剂学、药物合成技术、制药工艺学和GMP车间与制药设备。药物制剂专业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具备药学、药剂学和药物制剂工程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医药、化工(化妆品)等行业从事生产技术改进、质量控制、工艺设计、新剂型开发研究、新制剂技术应用研究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核心课程包括工业药剂学、药用高分子与制药辅料、药物分析和GMP车间与制药设备。

3药学类专业理论课程模块群打造

根据药学类各专业不同定位和核心能力培养特点,将专业核心课程和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优化整合,以必要的、重要的基础课程为前期铺垫,构建核心能力知识体系,形成药学类专业理论课程模块群,由以下四个部分组成。

(1)以原料药为主线的制药模块,包括有机化学、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药物合成技术、制药工艺学等课程。模块内容包涵了从有机化合物到化学合成单元反应,从药物构效关系到药物合成的关键技术,从制药小试工艺研究到中试放大工艺等整个制药研发生产过程所需要的知识能力。

(2)以药物制剂为中心的制药模块,包括物理化学、药用高分子与制药辅料、药剂学、工业药剂学和GMP车间与制药设备等课程。内容涵盖了药物剂型的处方设计、生产工艺和设备、质量控制和新剂型开发等基本知识能力。

(3)以药品质量控制为中心的课程模块,包括分析化学、仪器分析、波谱分析和药物分析等课程,涉及药物质量控制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仪器设备等内容。

(4)以药物营销管理为中心的课程模块,包括药事管理学、医药营销学、市场调查与预测、药物经济学、现代企业管理等课程。每个课程模块的组成模仿中医药组方配制的基本原则。按照“君臣佐使”基本理论,“君”和“臣”为该模块专业核心课程,“佐”和“使”为重要的基础课,将课程进行有机的组合,以满足该模块的基本知识能力要求。

4药学类专业“一站五区”实践教学模块化课程改革

2011年,药学院以省级质量工程项目为契机,提出了“一站五区”的人才培养新模式。由制药工程专业推广到药学院各专业,展开实验教学体系模块化改革。“一站五区”是以培养卓越制药工程师为目的,设置卓越制药工程师培养站,分五区展开学生实践能力的系统、连续的培养,从基础到综合,从小试试验到中试放大,依次为基础实验实训区、综合实验实训区、中试实验实训区、设计与开发实验实训区和生产实习实训区。根据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一站五区模式,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组织各专业教师召开实践教学专题研讨会,邀请企业、研究所等实践经验丰富的人员参与共建一站五区的实践教学体系,在每个区设计开发出切合实际生产和实践需要的实验内容,按照循序渐进的教育规律将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实验组成基础实验实训区、综合实验实训区、中试实验实训区的实验项目。基础实验实训区包括80个基础性实验项目,综合实验实训区包括10个综合性实验,中试实验实训区包括原料药中试实验和药物制剂中试实验2个项目。把课程实验对应某一区,分区进行有机整合,制定明确的质量标准和考核要求,固化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共同编写配套教学大纲和实验实训指导书。充分利用与企业共建共享的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和校办药物研究所,同时结合大学科技创新活动、挑战杯比赛、药学类实验技能大赛和产学研项目等开展设计与开发实验实训区建设,并将本科第六学期的生产实习和第七学期的毕业实习组成生产实习实训区,使本科生从进校到毕业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以连续、渐进、系统地方式铺开。在第一学期到第五学期完成第1~3区的学习和训练;在第六学期到第八学期,展开第4~5区的学习和训练。其中第六学期有9周时间集中进行生产实习,保证实践实习的时间原则上不少于半年,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创新能力,满足药学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行业需求。改变“期末一张试卷”定成绩的传统做法,建立学院和企业共同参与的学生考核评价机制。针对五个区不同的实践内容和特点,建立相适应的评估方式,以项目报告、设计评估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尤其是操作、技能的掌握情况作出考评。一旦学生有一个实验实训区考评未通过,将不能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

5结语

模块化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化工程,深化课程改革之路任重道远。首先应根据培养“知识面宽,基础扎实,应用性强”的应用型人才特点和对各专业人才知识能力的不同要求,将模块化课程建设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体现出来;其次要通过修订课程大纲,使各模块内的课程内容衔接具有连贯性和阶梯性,有效发挥模块化课程在学生培养中的积极作用;最后要指定理论课程模块群和实验教学模块群中每个模块的建设负责人,建立各模块教学目标和培养标准,细化每门课程的改革计划和建设方案,提出配套的应用型教材编制计划,逐步落实好模块化课程建设工作。

[参考文献]

[1]蔡敬民.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探索[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3:8-11.

[2]徐理勤,顾建民.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及其运行条件探讨[J].高教探索,2007(2):57-60.

第2篇:模块化课程改革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技术;模块化实践教学;现状;措施

1模块化教学的概念与意义

目前计算机方向人才缺口较大,学校现有的教学模式凸显出与社会需求和企业就业标准的巨大差距,毕业生适应市场需求的实践能力和能力也比较薄弱。因此探索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有效途径迫在眉睫,模块化实践课堂的实施为我们指明了一条新的道路,模块化教学基于学生的未来的职业岗位需要,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把职业教育划分为各项综合能力,而每一类能力又分为各项能力,进行各项技能养成的针对性训练,让学生能够拥有胜任职业岗位的能力。合理科学开展模块化教学不仅有利于培养了学生的专业技能,而且更加注重学生专业精神素养的培养,从而培养出具有较强实践技能和良好职业精神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满足企业的需求。同时也有助于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也为计算机网络专业学生后续的交换机/路由器配置和视窗服务器高级管理配置课程奠定了相关的专业基础知识。

2模块化教学在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中的教学方法和改革重点

在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中的教学方法与实践运用还存在的诸多的问题,如教师与学校对计算机网络实验不重视,只关注与理论知识,学生的计算机网络基础差,设计教学内容枯燥乏味没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缺少实践活动,不符合学生个性化需求等。所以本文将通过模块化教学在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中的实践运用,阐述教学方法以及改革重点,从课程实验、校企合作和各种竞赛实现专业知识与岗位的对接等方面剖析模块化实践教学课程。

2.1构建模块化教学重点在于发展仿真实验

在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中教师可以构建仿真实验,通过构建虚拟仿真平台学习相关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实验,辅助教师进行课堂实验演练。让学生身临其境,实现互动实验教学,激发学生的主动实验兴趣与探究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冲动。实现高校实验教学与学生重大工程实践无缝对接,拉进实验教学与工程实践的距离,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解决了由于网络实验设备欠缺,器材耗损,特别是交换机、路由器等设备,导致学生实践能力欠缺的问题。而且实验设备的更新改造也跟不上网络技术的发展,利用仿真实验依托虚拟现实,多媒体,人机交互,数据库等技术。让学生享受到最新的实验器材,节约实验教学成本,使重复实验,随时实验,随地实验成为现实。让学生能仿真实验中不断完善自己的弱项,进行针对性训练与提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与实际应用能力。

2.2模块化教学重点在于引用最新技术

在模块化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提升自我素质与教学水平,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增加和补充学生相关新知识。让学生做到理论和实际应用相联系,真正实现知识与技能的有效沟通。教师将最前沿最实用的技术引入到课堂中,既扩充了教师的讲课内容,又开阔了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了学习兴趣,解决了理论知识较多,脱离实际的问题。例如令牌环网、ATM等技术在目前已经淘汰,但很多学校仍在沿用,为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都带来极大的不便。

2.3模块化教学重点在于创新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创新教学方法,通过创设计算机网络情景,营造交流互动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成为主动学习的探索者,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将抽象、复杂的理论知识转变为生动化、形象化。可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和印象,激发他们的兴趣,解决了之前教学的枯燥无味的问题。同时教师要精选教学任务,明确模板目标。制定行之有效的计划,做好模块间的衔接。同时教师也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差异性,循序渐进的开展针对性模块训练。真正实现了模块化教学,包括网络的基础知识技能训练、局域网应用技术专门训练及网络安全及综合训练三大训练阶段,每个阶段把模块教学落实到位。例如网络的基本知识技能训练这个阶段包括网线制作、对等网络的创建、客户机/服务器网络的创建、Win2003网络的应用。这些整个模块都是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教师要在模块化教师中发挥主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侧重于点拨与贯通作用,选择性讲解重难易错点以及高效学习方法,全面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还要加强教材专业性与系统性,避免讲授知识的重复性。开发实践理论一体化教材与教学资源,教师要贯彻实用性与系统性原则,有选择的讲解与训练学生职业所需的素养。

2.4模块化教学重点在于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在模块化教学中要完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开展多种实践实训,与实习有效保证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让每一位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要把课内课外结合。加强校企合作力度,实现工学交替的良性循环。严格把关学生实训,查漏补缺完善专业技能。在模块化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训练。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如在上课时教师可以安排了实验课程、专业实践活动、专业竞赛等教学环节,如双绞线制作与测试、双机互联实验、路由器的设置实验,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锻炼实际操作能力。同时开展了课外科技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挑战杯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在学生在不断交流中锻炼职业能力。也要根据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做到真正的寓教于乐。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基础知识同时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让学生不光是“纸上谈兵”,而是以市场为导向综合实践,适应岗位需要的应用性人才。例如2018年广东省高等职业院校举办了技竞赛“计算机网络应用”赛项比赛,有众多的高校在赛场上展现出卓越的风姿。大赛中针对计算机网络的应用提出来多种形式的比赛项目,采取公平公正公平的比赛原则,让学生能够在实践活动中真正锻炼到专业知识与综合能力.这就是课外科技实践活动,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参加,把理论知识与实践运用结合,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同时这次比赛更重点反映了学生的专业素质,如团队精神、沟通能力、抗压能力和专业水平,展示了各高校学生的技能和素养。这一次技能大赛是学生日常学习成果的集中检阅,也是对职业学校教师教学成果的集中展示。众多的参赛选手在比赛中不仅互相交流学习,切磋技艺,充分展现精湛技艺和良好的精神风貌,而且进而让学生在比赛中能切实发现自己的不足,总结宝贵经验,并能把这些经验很好的运用到平时的学习当中,从而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的目的,这也是模块化教学实践的集中体现。

3模块化教学在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中的评价多元化重点

在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中,教师应进行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有效评价。让学生在评价中更好的学习网络信息技术,增加交流互动的机会。教师展开多元化评价正是基于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刺激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从而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把握学生的学习需求。评价多元化要以发展学生的能力为重点,重点评价学生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能只关注卷面成绩,要把学生平时表现以及学习的全过程都考虑在内,真正激发学生全面发展。考核评价时也要实现学生的岗证结合,根据岗位要求以及职业证书考核内容的表现算入最终评价之中,让学生从根本上重视岗位需要与熟悉职业考证流程,有利于学生更好的走上岗位。开展多元化评价可以通过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师生互评等多方面,让学生全方位了解自身存在的不足切实做出改变。而教师也可以通过教学评价,获得学生的教学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计划适应学生需求。除此之外教学评价也可以通过情感过程评价、专业技能评价、行为过程评价,鼓励学生自主学习,锻炼专业技能。重视模块化教学实践的运用,抛弃传统的单一教学评价,采用个性化考核评价。通过多个方面更新学生认知重构知识模块,让学生成为知识与能力并重的新型人才。多元化教学评价有利于促进师生双方互动共赢,不仅对学生以后就业起到积极作用,也进一步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

4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模块化实践教学课程改革与研究的体会与反思

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模块化实践教学课程不仅要通过构建仿真实验,引用最新技术,实现知识与技能沟通。而且教师也要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落实实践教学体系。并在多元化评价能够切实培养学生的岗位工作技能,为以后职业生涯打下坚实基础。模块化教学体系促进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统一但同时在实际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如模块化教学中各个模块的衔接不足,没有让学生形成知识的连贯性,选择的模块不是学生需要的,没有夯实学生的基础等,这些需要我们不断创新改进,从而让学生全面发展,成为社会与企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5结语

高校采用模块化教学有利于增强课程内容的针对性与课堂教学的灵活性,能在用最小的教学成本与较短的教学时间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但是模块化教学也会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创新总结,开拓进取让模块化教学改革迎来新的诗篇。带动学生全面发展,成为社会与企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让学生更好地走上职业之路。

参考文献:

[1]肖英.模块化考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实践与应用分析[J].轻工科技,2015,23(7):180-181.

[2]马宇.模块化教学法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1):107.

第3篇:模块化课程改革范文

【关键词】模块化教学;项目驱动;教学改革

“单片机技术”课程在本科院校里是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必修课程,这门课程是以电子技术基础,编程语言,计算机理论等知识为基础的一门专业性和应用性很强的综合性课程。基于以上特点,对于初学者来说对单片机的理论知识的正确把握往往感觉比较吃力,给初学者造成学习困难。但是经过我们多年的教学经验,这类有很强的应用性和实用性的课程,以项目式教学更能推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模块化的教学设计更能降低初学者入门的门槛。两者相结合教学方法的采用对本门课程的教学效果提升明显.

1单片机项目驱动教学法

以往的单片机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老师在课堂上按照教材,或者教学大纲按部就班的讲授理论原理和知识点;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学生学习为被动接受,由于知识点综合性比较强,理论太深奥使得学生往往学习兴趣不高,同时缺乏动手实践机会,教学效果一般不够理想。以项目驱动的教学法是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实践应用为根本目标,围绕具体的项目构建教学内容体系,通过师生共同参与完成一个具体的项目而展开的教学活动。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项目完成的过程,在项目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学生按需学习,亲身实践,学生在项目的实践过程中,理解知识和掌握技能,学习成为一个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进单片机项目教学方式打破了原有的教学组织安排,以项目的开发步骤作为教学内容,将课程的内容分解为一个个小项目,从项目引入到项目解析再到任务分解然后到知识点讲解最后知识点应用,将原教学方案里单片机的知识点穿插到具体项目开发的过程中[2]。这里面包含了软、硬平台搭建到项目展开再到项目完成的一系列教学活动,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按照这种方法我们将以往教学体系中的知识内容变化为若干个工程项目(见表1),然后围绕着这些工程项目任务的展开同时开展教学,让学生以具体工作目标的展开来进行教学环节的工作。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能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这整个过程中,学生能很好的把握课程的知识要求,在体验创新与探索的过程中,又培养了学生们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等。

2模块化的单片机教学方法

任何复杂的系统都是由具有完整基本功能的功能模块电路组成,单片机应用系统也是如此,一般由cpu系统、中断系统、I/O口等。同时任何复杂的电路系统都可以分解为多个具备单一功能的模块电路,按照这个思路,学习单片机系统我们也可以从单片机的功能模块电路入手,我们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单片的一般原理的方法,机将单片机教学模块分成几个部分,这里面每个部分有自己的专用模块[3]。比如程序功能部分、硬件部分;在对硬件电路设计部分进行模块化设计,将单片机的各个功能模块以独立的原理图形式出现,我们把单片机个硬件按功能分为了键盘模块、数码管显示模块、传感器控制模块、模数转换模块、显示模块、通信模块等几大模块,如图1。各个模块通过面包板上预留的连接器与系统主板进行连接,然后用排线组合成所需要的系统。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收集遇到的各种硬件功能模块电路,弄清它们的工作原理、性能及特性、特定的功能及使用方法,把系统化整为零,建立起自己的硬件模块库。指导学生学会搜集、分析别人的设计案例、论文和相关书籍中的功能模块电路,不断地充实自己的功能模块电路库,日积月累,学生就会觉得自己的单片机系统设计能力越来越强。最后在进行模块分解时,各模块功能尽可能专一,联系尽可能简单,使模块独立性强,方便教学实用的模块。

3总结

新兴本院校定位应用型教学型高校,以培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为目标[4]。在此基础上的以项目驱动法教学和模块化教学为主线,以实际应用为培养为目标的“单片机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思路,按照这个方式能使学生在项目模块化的环节中一步一个台阶。此教学法脱离了枯燥无味的说教模式,使学生在具体的设计项目的工作环境里轻松自在的状态来投入到学习中,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学习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都有了明显提高,模块化学习过程中所积累的各种电路系统模块也促进构建成学生进行科技创新实践、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的重要模块库,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成就感。法国文化教育学家斯普朗格曾言: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5]。本课程的教学改革正是朝着这个方向前进。

参考文献

[1]胡敬朋,王聪.单片机项目教学研究及实践[J].南京: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9(5).

[2]冯冬菊,王丹虹,等.基于项目驱动的机械制图教学改革[J].实验室科学,2012,15(3):25-27.

[3]唐鸿儒,夏扬,黄亚忠.单片机课程的实践教学探索[J].南京: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9(1).

[4]王京港,张翠平.基于项目驱动及proteus仿真的单片机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3(22).

第4篇:模块化课程改革范文

【关键词】基础医学;高职;课程整合;模块化教学;护理;教学改革

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还是沿用本科医学院校或者医高专课程体系,按照学科分类设置相关课程。随着现代医学教育的发展,传统的学科式教学模式的弊端逐渐显现,主要表现为基础医学各学科课程内容自成体系,相对独立,课程之间彼此缺乏联系,基础课程与临床缺乏联系[1]。学生在分科学习过程中难以建立器官系统整体概念和整体医学观,学科式教学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思维。护理专业的任务是培养临床护理专业人才,有着自身鲜明的专业特色,高职护理教育是直接面向工作岗位的教育,完全采用医学类学科式教学模式不能够适应护理高职教育发展的要求[2]。为了适应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教学发展新的形势,我校从2014年开始进行了基础医学课程整合式改革研究实践,将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和微生物与免疫学三门课程整合为疾病学基础一门课程,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为进一步深化基础医学课程改革,同时也是配合我校护理专业省示范专业建设,从2017年开始,我们再次进行了基础医学整合式教学研究,将人体生理学、人体解剖和组织胚胎学以及生物化学三门课程进行了课程整合并且进行了课程模块化改革。

1课程整合和模块化改造思路

我校进行基础医学课程整合的目标是促进基础医学学科整合,加强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联系,培养学生整体医学观。我们主要对基础医学课程理论课部分内容进行了整合,参考齐鲁医药学院“二导论,九系统”方式[3]和绍兴文理学院医学院课程模块化改造思路[4],将现有课程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人体生理学和生物化学三门课程整合为人体正常功能形态学一门课程,并进行了课程模块化改造。整合后课程结构包括11个单元,分别为人体组成结构概述、人体运动功能、人体呼吸功能、人体消化功能、人体泌尿功能、血液及循环系统、人体生殖功能、激素与内分泌、人体感觉功能和人体神经调控系统,整合后理论课总学时为148学时。课程整合原则上按照形态功能一体化教学思路进行,以器官系统为中心,强调器官系统的结构功能与临床意义。教学内容不受学科限制,以正常人体结构功能构建体系,设置单元教学内容,适当增加临床相关知识。模块化教学以素质为核心,以能力为本位,契合高职院校教育理念。在构建学习单元的基础上,接下来我们进一步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模块化改造。课程整合后的11个教学单元按照模块化教学思路在每个单元设置4~5个模块,模块的确定以岗位任务为依据,以知识技能运用为重点。各模块相对独立,每个模块以案例、情境或工作任务组织教学内容,涵盖解剖学、生理学等课程中相关的知识点。模块设计时给学生要提出对应的能力要求,学生通过模块学习不仅能够训练动手和动脑能力,也能够建立初步的临床思维能力。基础医学课程模块化整合的核心是基础知识的临床应用,例如,人体随意运动控制这部分内容与临床上很多疾病关系密切,初学者往往不太容易理解其中的关键环节—损伤部位与临床表现之间的关系。在传统学科式教学模式中,解剖学主要讲述运动传导通路结构,也就是跟人体随意运动传导有关的解剖概念;生理学重点在于介绍各级中枢对运动的调节功能,二者彼此独立,又有重复交叉,但是由于是分科教学,高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是不能将二者之间的联系搞清楚,更不要说去解释临床实际问题了。经过模块化改造后我们将躯体运动调节模块设置在人体神经调控系统单元中,主要教学内容为躯体随意运动调节及其临床意义,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大脑皮层、基底神经节和小脑三部分与运动功能调节相关的解剖结构特点、生理功能和临床意义。在进行模块化教学设计时,采用PBL教学法,以脑中风病例、帕金森病例和小脑损伤病例作为知识整合的核心,要求学生能够简要分析这些运动功能受损患者的发病特点和原因[5]。通过完成任务和病例分析,使学生能够认识人体运动调节功能异常的临床表现与人体正常解剖结构的联系。通过这样的模块化教学设计,使新入学的高职护理学生能够早期接触临床,实现基础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和基础—临床学科之间的纵向联系。

2课程模块化整合需要注意的问题

2.1转变教学观念

进行整合课程教学改革,首要的问题就是转变基础医学教师的原有观念。我们学院基础医学课程现有教师都是医学院校科班出身,多数还有在本科医学院校从教经历,相对来说,教师们学科式教学的理念还是比较根深蒂固[6]。要想打破学科式教学观念,推进整合模式教学改革,必须团队中全体教师从理念上认识到进行课程整合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为此,我校邀请德国和国内教学专家到校指导,选派部分教师到国外进行研修,了解国内外整合课程发展的现状和趋势,认识整合课程教学的特点和优势。同时,组织基础医学教师深入临床,了解一线护理人员工作状况和岗位需求,认识课程整合的必要性,通过这些方式,促进教师观念的转变,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推动整合课程教学改革的进行[7]。

2.2构建模块化教材

课程整合式教学改革存在最大的困难就是教材问题,目前国内有一些针对本科医学院校的整合教材[8],但是还没有适用于高职护理专业的基础医学整合课程教材,我们使用过一些部级出版社出版的人体解剖生理学教材,虽然书名将解剖学和生理学合并在一起,但其内容还是学科式的,没有体现出整合特色。学科式基础医学课程教材为篇章结构,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相对独立,教材内容以知识为核心,重在知识的传授,这些都不符合以能力为本位的整合式课程教学的要求。目前,我们进行整合式教学改革其中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编写模块化课程教学讲义,在讲义的基础上下一步构建模块化教材,自编讲义和教材要适应模块化教学特点,要求以能力为主线,素质为核心,模块内部强调基础医学课程之间的横向联系以及与临床之间的纵向联系,模块之间又可以相互独立成篇。

2.3改变课堂教学方法

模块化整合课程不同于传统课程,因此课堂教学组织方式也要相应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以教为主,课堂以教师为中心,整合后课程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为主。我校整合课程课堂教学采用案例教学、情境式教学和项目化教学方式[9],将各学科整合后的主要知识点以工作任务形式呈现,学生在课堂上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任务的完成需要学生在课前课后大量学科知识的积累和掌握[10]。课程结构分为任务引入、任务实施和任务总结三个部分,任务引入部分包括任务概要介绍,主要知识点提示和病例范例展示等,与完成任务相关的各种文本、视频等学习资源通过课程移动学习平台,供学生课前和课后浏览学习。任务实施是课堂教学的主要部分,学生在课堂上运用相关的概念和原理分小组完成工作任务,任务完成后进行小组展示、小组自评、互评和工作小结。任务总结包括教师对小组工作的总结性评价以及学生自我的工作总结和思维拓展,通过移动学习平台师生进行互动交流。

2.4改革课程考核评价方式

进行基础医学课程整合教学改革,不仅要改变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和考核也要相应做出改变。传统学科式课程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主要是看期末考试成绩,考试方式一般采用单一终结性考试,也有部分学校采用终结性考试+平时成绩方式,这两种评价方式都没有将学生的平时学习情况作为课程评价的一个重要部分,因而也难以对教学效果和学习情况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较为全面客观的课程评价应该纳入学生对课程的评价、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和教师对学生的评价[11]。改革后的整合课程包含多个学科的相关知识点,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以案例教学为主,实行项目化教学,所以考核模式就不能再采用传统终结性考核的方式,而要采用过程性考核和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模式。整合课程模块化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在课前、课中和课后完成相应的任务,因此需要对课程活动的全部过程进行考核。采用过程性考核可以较为客观地对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任务完成情况、课外活动参与度等予以评价[12]。综上所述,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整合式模块化课程模式符合高职教育特点,改革后教学内容不再囿于学科界限,而是以岗位任务为依据,以技能运用为重点,通过情境或工作任务组织课堂教学,能够更有效地使学生建立整体医学观,掌握核心知识技能,初步建立临床思维。但是,课程整合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诸如激发教师进行课程改革的积极性,构建整合课程教材等很多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徐漫欢,苏苗赏.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整合改革现状及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5(9):61-62.

[2]李楠,李香香.护理学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整合与教学效果评价[J].基础医学教育,2019,21(1):77-78.

[3]张琳琳,韦磊,李帅,等.临床医学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整合及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医学教育管理,2019,5(2):124-128.

[4]张金萍.地方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整合方案的设计[J].基础医学教育,2017,19(5):357-363.

[5]周波,包辉英,袁海虹.基于全科医生培养的基础医学整合课程PBL案例编写[J].教育教学论坛,2018,17(17):224-226.

[6]吴丹,孙贺,李静平.基于器官系统的基础医学整合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8,10(2):13-14.

[7]秦琼,刘华,马惠苹,等.医学课程整合的初步实践与思考[J].基础医学教育,2018,20(3):187-190.

[8]钮晓音,苏懿,郁松,等.上海交通大学医学整合课程的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8(4):1-3.

[9]包辉英,周波,顾春娟,等.项目教学法在高职医学基础整合课程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2017,4(12):2367-2368.

[10]张金萍.基础医学整合课程基础医学导论的教学实践[J].基础医学教育,2019,21(2):125-127.

[11]张方,陈广洁,钮晓音,等.北美医学整合课程体系在临床医学五年制本科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8(4):6-8.

第5篇:模块化课程改革范文

关键词:高职教育;计算机专业;模块化;项目化;课程教学改革

一、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是近几年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火热,计算机行业的人才需求也日益剧增,也对以培养具有较强计算机职业能力[1]的专门人才为目标的高职计算机专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具有实践教学占比大、授课内容更新快等特点,然而,在目前的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新技术与教材的组合、理论知识与实践内容的结合、单一知识与整体运用的融合等。因此,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教学应该立足教材、结合新技术、开展模块化和项目化教学,从而实现高质量计算机人才培养和专业的不断发展。

二、课程教学存在的不足

(一)新技术与教材缺乏有机组合。目前,由于计算机行业的迅猛发展,不断增长的用户需求促进了技术的推陈出新。计算机专业知识体系的更新换代速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授课内容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然而,如果不注重教材上的知识,或者完全脱离书本进行授课,对专业课程教学也带来不小的负面影响。首先,学生在课上为了获取知识用于课后巩固和查阅,疲于课堂笔记的记载,缺乏有效的思考。而计算机专业人才除了需要具备较强的动手技能以外,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消化以及编程思想的培养也至关重要。其次,技术的发展稳定需要时间和行业的检验,而且也会带来更高的入门难度。一味追求新技术、新版本、新功能的讲授,不仅会带来学生的学习热情减弱和学习动力不足,还可能存在一旦市场反映不强技术被废弃的情况,导致学生在就业时难以学以致用。第三,优秀教材的知识体系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层次性,案例和素材具有很好的锻炼价值,对于内容讲授安排、学生预复习和实践操作具有很好的指导价值和学习价值。(二)理论知识与实践运用缺乏有机结合。高职计算机专业的课程教育教学重点在于,培养具备良好职业素养,掌握一定计算机专业知识和编程能力的技能人才,尤其是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2]。然而,目前许多计算机专业专任教师具有“高校到高校”的背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到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的影响,或多或少会偏重理论知识的讲授,减少了实践操作环节的比重,或者出现“满堂灌”的现象。理论与实践的过度失衡不利于高职计算机专业的教学。第一,高职计算机专业的生源特点表明学生不太适应以知识教育为主的教育模式,采用以理论知识讲授为主的教学,容易让学生产生挫败感和无力感,进而产生厌学心理,无论对于教学效率、学生管理和学生的成人成才都会带来负面影响。但是,这并不代表高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就是差生,也不代表他们就学不好,全国技能大赛获奖和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表明,他们更适合以实训教育为主的教育模式。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特点也决定了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应该而且必须从学生出发,采用适合学生掌握技能的教育教学模式。第二,实践比重少的教学模式,会减少学生的实际上机训练时间,从而进一步影响学生的知识掌握和技能培养。(三)单一知识运用和知识整体运用缺乏有机融合高职计算机专业的特点决定了教育教学过程要采用以实践教育为主,知识教育为辅的教学模式。但是,在教学环节注重单一知识点和技能点的训练,忽视知识和技能的整体运用,也对教学效果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第一,教学效果不佳。在教学环节对单一知识点和技能点进行训练,虽然在当时让学生感觉到自己已经掌握,但在对后续知识点和技能点进行训练,需要联系前面所学时,学生往往难以引起联系;第二,学生知识整体运用能力欠缺。忽视整体知识运用的环节,也会让学生缺乏将所学知识进行整体运用的能力培养,从而呈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学习形态。

三、课程教学改革初步探索

(一)立足教材,结合新技术进行教学。计算机专业的应用技术知识,尤其是主流框架和编程语言版本的更新较快。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主流开发技术的最新稳定版本进行教学,是目前比较合适的做法。然而,教材的编撰和出版需要时间,内容与现有开发技术存在一定的脱节。因此,高职计算机专业的教学给专任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备课和授课过程中,教师不仅仅要立足教材,根据教材和教学大纲开展教学,从而实现教学的体系化、规范化和层次化。而且,教师还要结合目前的最新稳定版本的开发技术进行教学,保证学生能够接触较新的技术和思想,在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尽快融入开发团队。(二)模块化和项目化教学。模块化和项目化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突出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环节,将知识点进行模块化讲授和实际训练,并利用单一项目和整体项目相融合的方式实现单一知识运用到整体知识运用的递进式实践授课模式。模块化教学,即将课程知识点按照模块分类细化,并配合对应难度的练习项目和小型综合项目进行实际操作训练。采用模块化教学的原因在于,授课对象不太适合长时间的知识传授,相比之下,更能接受模块化的讲练结合。因此,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要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单元,将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有机结合,力争做到,每个知识点都有练习项目,每两次课都有小型综合项目。项目化教学,即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进行教学,利用项目贯穿课程教学的全生命周期过程,既重视单一知识点的应用,也不忽视知识的整体应用。具体来说,就是在每次授课过程中,安排课堂练习项目用于知识点的巩固;在完成知识模块的讲练授课后,安排小型综合项目用于知识模块的巩固与应用,实现模块中知识点的串联;在学期末完成所有知识模块的讲练授课后,安排课程综合项目用于课程整体知识的巩固与应用,实现知识模块的串联,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邹颖伟.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策略[J].无线互联科技,2013(10):238-238.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