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康复护理干预范文

康复护理干预精选(九篇)

康复护理干预

第1篇:康复护理干预范文

[关键词] 烧伤;瘢痕;康复;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 R473.7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7(a)-0146-03

皮肤深度烧伤后,表皮及皮下结缔组织严重受损,创面愈合时该部分组织再生能力受限,难以恢复皮肤的正常层次和结构,机体代偿性地呈现出大量毛细血管增生扩张,成纤维细胞(包括肌成纤维细胞)随着毛细血管长入增殖,产生大量排列不规则的胶原纤维和细胞外基质,致使瘢痕组织替代正常组织填充创面[1]。为有效控制瘢痕增生及减少瘢痕挛缩,提高烧伤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研究将康复护理干预应用于烧伤患者的康复治疗和护理中,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7月~2012年6月深圳市观澜人民医院收治的住院烧伤患者200例,其中男137例,女63例;年龄16~46岁,平均(27.8±5.6)岁;烧伤部位:颈面部23例,四肢烧伤37例,胸背肩部烧伤124例,手烧伤16例;致伤原因:火焰烧伤148例,热液烫伤41例,电烧伤6例,化学烧伤5例;烧伤面积均>30%,平均(61.6±28.5)%,Ⅲ度烧伤面积20%~60%,平均(39.8±15.5)%。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100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致伤原因、烧伤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积极给予防治低血容量性休克、抗感染、局部和全身治疗、预防并发症等烧伤治疗及常规护理,患者病情稳定后,对照组按照康复护理常规进行护理,干预组患者实施系列康复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

1.2.1 心理干预 烧伤治疗的成功与否,与患者的心理、精神状态有着密切的关系,烧伤治疗时如果只注重患者躯体的康复而忽视其心理康复,则很难收到满意效果[2]。心理康复是烧伤康复工程的基础,它贯穿于患者的整个康复过程中,通过对患者实施心理指导可以帮助其建立强烈的康复欲望,树立恢复躯体功能、持之以恒的康复功能锻炼的决心,并逐步建立自我康复的意识,以及勇于面对社会和人群的信心,争取早日康复回归社会。烧伤的病理过程十分复杂,如伤后任何一个环节处理不当,对患者的救治都有影响,做好心理护理是整个病程护理的重要环节[3]。在康复治疗过程中,本研究通过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估分析患者心理状况,根据其心理状态实施针对性、个性化的心理干预措施,如:音乐治疗、放松训练、转移注意力、激发患者的兴趣和爱好等;同时根据患者病情特点鼓励其加入科室定期开展的心理卫生讲座,安排不同病程的患者住同一病房及定期召开病友交流会,为患者提供交流平台,促进患者间的互动和交流,增强长期康复功能锻炼的信心、意志和毅力。

1.2.2 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可促进人们自觉地采用有利于健康的行为,以改善、维持和促进人体的健康[4]。通过一对一讲解、发放烧伤知识宣教小手册、定期专题知识讲座、播放康复功能训练录像、场景模拟等方式向患者进行烧伤创面愈合病理过程、基础知识、康复锻炼等知识的介绍和教学,将创面愈合过程后可能出现的问题和注意事项对患者进行逐一讲解,提高患者对烧伤创面愈合过程和功能锻炼的认知,解除思想上不必要的恐惧和顾虑,积极配合各项治疗康复锻炼任务。根据患者的病情特点和个性特征制定行之有效的锻炼方法,指导其落实各部位的功能锻炼,改善局部皮肤愈合过程中的挛缩程度。指导和监督患者正确持续使用弹力绷带、穿用弹力衣、佩戴弹力手套等压迫疗法,抑制烧伤局部瘢痕的增生。指导患者认真对待烧伤创面愈合过程中的创面瘙痒,避免穿化纤类衣物,瘙痒时禁止抓挠防止继发感染的发生。指导患者适宜饮食,烧伤后期避免摄入高热量、高蛋白食物,增加维生素和纤维素的摄入。

1.2.3 康复行为干预 ①早期护理干预:康复护理干预应从患者入院时立即开始并贯穿于康复的全过程。由于对烧伤瘢痕形成的机制尚不明确,因此目前还没有防治瘢痕的特效药物,但早期预防对瘢痕增生和挛缩有一定效果。烧伤早期协助患者采取正确的,将肢体摆放于功能位或对抗瘢痕挛缩位,如:颈部取后伸位,四肢取伸直位,手取半握拳位;烧伤后48 h如果病情稳定即可开始进行床上面部表情、关节活动等的被动和主动活动及功能锻炼,如:轻柔主动-被动运动,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体操性的颈部后仰等,指导患者家属共同参与,功能和床上运动可根据患者的状况循序渐进,时间由短时逐渐延长,活动强度由轻到重,以患者能耐受为前提,避免暴力施行造成伤害。根据病情鼓励患者今早下床活动或使用翻身床治疗,促进创面愈合。②中期护理干预:烧伤中期创面鲜红,瘢痕胶原纤维迅速增生,此时应加大康复力度实施压力治疗,烧伤压力治疗遵循“一早、二紧、三持久”的原则[5]。在继续心理康复和正确疗法的同时,加大综合康复的力度,可采用弹力套、弹力绷带、气囊套、穿用弹力衣、佩戴弹力手套、对抗加压包扎、运动疗法、关节训练、游泳训练、洗浴疗法、药物治疗等方法实施干预。弹力套应量体裁衣,根据烧伤的不同阶段、不同部位用弹力布缝制成压力不同的弹力套持续佩戴,并随时根据弹力情况给予调整和更换,面部及手足等凹凸不平部位使用气压套配合治疗。定期对烧伤部位愈合后皮肤、关节等进行按摩疗法,即在该部位涂按摩膏后用推、揉、压等方法进行按摩,并随着创面愈合时间的延长逐渐加重手法,可使各关节的功能逐渐恢复,尤其是手足各个小关节,结合药物进行皮肤护理,可使肤色恢复正常并减缓和抑制瘢痕的生长。对已经形成瘢痕或有未愈合的残余创面的患者可用热水浸泡或温泉泡澡,可增进皮肤的排泄功能,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创面的愈合和瘢痕的软化和功能恢复。③后期康复护理干预:此期干预措施从患者出院指导延伸至出院后的家庭康复,在实施出院指导时,首先要向烧伤患者交代注意事项,特别是近期注意事项,如创面护理,出院后保持愈合创面清洁、干燥,出院后定期洗淋浴或坐浴等;出院后要求患者继续采用药物和压力治疗,预防瘢痕增生;同时与家属密切保持联系,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和生理健康状况,得到家属的配合。出院后家庭康复干预采用电话随访等方式,对烧伤患者进行出院后随访和健康状况调查,根据存在的健康问题进行正确指导,如:创面瘙痒、创面水泡、瘢痕增生、功能障碍和心理障碍等,并根据反馈信息进一步制定完善的出院后康复护理计划。我们在患者出院时为其建立康复档案,对其和家属进行康复护理强化培训,出院后采用电话随访与门诊复诊两种方式,于每周一至五上午9:00~11:00分别对出院半年内和出院半年后患者进行随访,每月至少1次,对患者在电话内咨询的问题不能进行有效解决时,与其预约时间到院门诊复诊当面指导,选择性地对重点患者进行家访。

1.3 观察指标

①两组护理措施对患者瘢痕形成的影响:分别于伤后1、6个月对两组患者采用愈合后局部皮肤恢复指标的评分标准[6]对烧伤愈合后局部皮肤恢复情况进行评定。该评分标准包含皮肤颜色、皮肤弹性、瘢痕高度、瘢痕硬度、痒和触痛6个项目,6项总分≥14分者为重度,8~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包对所有数据进行处理,进行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措施对患者瘢痕形成的影响比较

随着康复时间的推移,干预组患者3~4个月后瘢痕逐渐稳定,5个月后未发现瘢痕继续增长,6个月瘢痕增长完全停止,两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见表1。

2.2 两组患者烧伤后6个月生活自理能力比较

烧伤后6个月ADL评分对照组优良率为64.0%,干预组优良率为94.0%,两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见表2。

3 讨论

烧伤瘢痕是由高温、化学物质、电或受到强的热辐射引起的组织损伤后的产物,烧伤伤口或创面愈合过程中一种正常的、必然的生理反应,亦是伤口愈合的必然结果。瘢痕增生是烧伤患者创面愈合后严重后遗症,主要由创面本身愈合过程中的病理改变所致,烧伤瘢痕的本质是一种不具备正常皮肤组织结构及生理功能的、失去正常组织活力的、异常的、不健全的组织。烧伤瘢痕不仅有损容颜,还可碍及相关组织或器官的生理功能,深度烧伤或继发感染后创面愈合时发生大量瘢痕组织增生,导致肢体外形改变和功能障碍,严重的瘢痕增生可以对机体正常的功能活动产生较大的影响,同时患者也会因为瘢痕的存在产生自卑心理[8-10]。

烧伤瘢痕康复是现代烧伤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时正确的瘢痕康复治疗,可明显改善烧伤愈合质量,降低致残率。烧伤患者从入院至出院2年内均为康复阶段,康复有效的患者不仅机体功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心理状态也会得到巨大的改变,生活质量亦得到明显提高。本文干预组通过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促进烧伤创面愈合,并及早根据烧伤不同时期,为患者制定烧伤早期、中期、后期适宜的康复护理计划并监督进行,期间加强患者的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预,提高患者对烧伤愈合、瘢痕形成、瘢痕预防、功能锻炼等知识的认知,使患者对治疗和康复信心得到增强,能积极主动配合实施各项康复功能锻炼,有效地预防和减轻瘢痕形成。从表1、2可见,干预组患者6个月时瘢痕形成低于对照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优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

综上所述,针对烧伤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心理干预,并根据烧伤病情的不同时期制定早、中、晚期康复护理干预措施,是防治烧伤后瘢痕形成、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和生存质量的有效保证和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 梁小玲,陈雪梅.压力套预防膝部烧伤后疤痕挛缩的效果观察[J].广东医学院学报,2012,30(3):297-298.

[2] 胡利娟,王霞,王艳霞,等.烧伤患者心理应激反应与社会支持相关性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2012,12(2):35-37.

[3] 吴桐,李蓉,刘艳.44例烧伤患者的心理特点分析及护理[J].中国医药导报,2010,7(6):108-111.

[4] 林玉丹,李丽香,董雅萍,等.阶段性健康教育在大面积烧伤患者救治中的实施效果[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5):137-138.

[5] 唐有玲,张瑛.康复护理干预对手深度烧伤患者康复的影响[J].中国康复,2010,25(1):74-75.

[6] 韩维红,彭建宇,孟丽霞,等.综合康复护理防治烧伤疤痕的效果评价[J].护士进修杂志,2002,17(12):924-925.

[7] 南登蓖.康复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43.

[8] 巩桂丽,李广金.30例烧伤患者的临床护理[J].中国医学创新,2012, 9(23):75-76.

[9] 伍玉玲,何桃芳.重度烧伤患者不同营养护理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1,8(15):116-117.

第2篇:康复护理干预范文

关键词脑卒中家庭康复护理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05.190

资料与方法

2008年10月~2009年10月收治脑卒中患者151例,均伴有不同肢体或语言功能障碍,神志清醒;年龄45~83岁,平均62.6±10.6岁。经我院神经专科确诊者,出院时符合出院标准,为生命体征稳定的康复期患者,女70例,男81例;其中脑梗死102例,脑出血36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9例,蛛网膜下腔出血4例;住院14~50天,平均20天。

干预方法:做好常规出院指导,并定期家访和电话访问,定期返院复查等途经。了解患者的治疗及康复情况,及时给予指导。

指导患者坚持肢体功能锻炼和语言训练:①首先根据病人的肌力、肌张力、语言表达的流利程度等作出针对性指导,向病人及家属说明功能锻炼在疾病恢复中的重要性。功能锻炼以主动练习为主,被动练习为辅,是渐进过程。肌力Ⅲ级以下的患者指导其家属协助其各肢体关节进行屈曲、伸展及抬举等被动运动,活动以病人关节能耐受为度。肌力Ⅲ级以上,鼓励病人进行主动运动,并进行家庭推拿按摩、理疗等。②语言通过发音、数数、说字、词、句等训练,提高患者口唇、声带及喉头的运动能力。

饮食干预:①脑卒中病人多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等。根据家庭经济状况,提供合理膳食。②保持大便通畅,并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如发生便秘,可作下腹部顺时针方向按摩,及适当运用药物和开塞露。

预防并发症:①对病人及家属进行卫生宣教,介绍压疮发生、发展及治疗护理的一般知识,对受压处的皮肤进行按摩,定时协助翻身拍背,保持病人皮肤及床褥的清洁卫生,做到勤观察、勤按摩、勤檫洗、勤整理、勤更换等。②有计划适量地活动全身,适当户外活动,保持室内环境通风良好,以防呼吸道感染。③加强营养,调理饮食,根据患者的体质和活动程度等来调整热量的供给,以防止营养不良,影响康复。

心理干预:脑卒中患者由于躯体功能障碍,伴随着的心理改变有抑郁、焦虑、恐惧、情绪低落、急躁易怒等。其中抑郁症在脑血管疾病后情感障碍中居首位[1]。

用药指导:脑卒中病人须长期服用降压、降糖、降脂、改善脑血管及脑循环、抗血小板聚集等药,如阿司匹林的作用是防止血小板凝聚;抗高血压药物等。向病人及家属强调按时按量服用降压、降糖等药的重要性,说明服药方法,评估药效、不良反应,并告知定时测量血压,定期复查血液黏度,血糖等的临床意义,以保证病人最大程度康复,减少复发。

结果

对151例出院3个月的家庭护理干预结果显示,肢体功能障碍135例,行为自理能力恢复80例,部分恢复18例,在恢复中3例;高血压136例,血压稳定132例。每2周随访1次,门诊随访率98%,坚持服药者占98%。

讨论

脑卒中患者发病急,病情重,病称长,患者由正常人人变成生活不能自理的人,并且心理急躁、恐惧、抑郁,给家人增加负担,所以接受现实,正确地面对疾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是家庭护理成功的保证,而护士的正确指导和家人的积极配合,是家庭护理成功的关键。因此,建立“护士-患者-家属”三位一体的家庭护理摸式尤为重要。况且,家庭干预是近年来普遍受到重视的一项心理与社会康复手段,也是目前流行的康复对策[3]。家庭护理:如对脑卒中病人进行肢体功能锻炼和语言训练、肢体推拿、理疗按摩等。

参考文献

1张小丽,陈少玫.抑郁障碍的流行病学研究现状分析.中国研究,2006,19(6):24-28.

第3篇:康复护理干预范文

关键词: 护理干预 支气管肺炎小儿 

 

小儿支气管肺炎是威胁我国儿童健康的严重疾病,无论是发病率还是病死率均居首位。在我国支气管肺炎占儿科住院患者的24.5%~65.2%[1]。在小儿支气管肺炎治疗过程中,积极的护理干预对促进患儿的早期康复非常重要。2008年10月至2010年10月,我院对50例小儿支气管肺炎进行护理干预,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8年10月至2010年10月我院住院的支气管肺炎患儿100例,均符合小儿支气管肺炎诊断标准[2],所有患儿均有咳嗽及咽部痰鸣、气急,两肺可闻及中小湿鸣音,胸片均示有支气管肺炎表现。所有患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50例,男30例,女20例,年龄(2.07±1.79)岁,病程(3.52±1.34)d;对照组50例,男35例,女25例,年龄(2.11±1.82)岁,病程(3.58±1.42)d,两组患儿性别、年龄和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使用抗生素、口服化痰药治疗及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健康教育、雾化吸入、体位引流以及胸背部叩击振动等护理干预方法。具体方法:(1)健康教育: 向患儿家长介绍小儿肺炎的有关知识,如小儿肺炎病因、预防、病情观察、治疗及康复等知识,并进行用药指导如用药种类、作用、用药时间、药物反应及用药治疗的重要性。(2)雾化吸入:每天患儿进行超声雾化吸入8~12h,每次15~20min。在雾化液中加入氨溴索、普米克和万托林,使药物随着吸气吸入到终末支气管及肺泡,减轻炎性反应,降低痰黏度,解除支气管痉挛,改善肺通气,以利于痰液排出。(3)翻身和体位引流:翻身和体位引流可促进肺部分泌物从小支气管向大支气管方向引流,分泌物多时根据病情2~4h翻身1次,左侧分泌物多时采取右侧卧位,右侧分泌物多时采取左侧卧位,以利于肺扩张及分泌物引流,从而改善通气并能预防肺分泌物堆积,保证支气管排痰通畅。(4)吸痰:在体位引流、叩背和超声雾化后及时吸痰。 每次吸痰的压力为100mmHg,吸痰时间不超过15s,吸痰时要严格无菌操作,吸痰动作要轻巧,防止损伤黏膜,观察呼吸、面色和痰液黏液等情况的变化。 

1.3 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数据采用SPSS 13.0 统计软件处理,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儿胸片改善情况的比较 

观察组的胸片改善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儿主要症状消失比较 

观察组在体温恢复正常、气促消失、肺部啰音及咳嗽消失方面均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采用一系列护理干预方法,发现患儿的胸片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观察组在咳嗽消失、体温恢复正 

常、气促消失及肺部啰音消失方面也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其原因为(1)父母是患儿病情介绍的代言人。肺炎患儿年龄小,不会表达或表达不清自己的要求和意愿,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与孩子之间有独特的沟通交流方式,通过父母的观察及介绍医护人员可以收集到更齐全、有效的患儿病情资料(2)湿、拍、翻、流和吸等综合措施能有效地促进呼吸道痰液的排出(3)雾化吸入是常用的湿化气道的方法,其药物在呼吸道黏膜具有良好的吸收和通透性,能减少炎性介质的释放,缓解了炎症的加剧[4](4)有效的体位引流,有利于排菌、排毒和排痰,保持呼吸道通畅,更有利于改善高碳酸血症和低氧血症,减轻肺炎的症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5](5)体位引流采取的头低足高位时,气道分泌物或痰液,在重力作用下,借助于外界的振动,使其松动、脱落,排出体外6)腹压因素:头低足高位引流通过挤压膈肌而排痰。并且干预方法简单,无需特殊设备,无侵入性操作技术,易于护理人员掌握,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张翠华.护理干预在小儿肺炎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09,4(10):222. 

[2] 杨锡强,易

      著文.儿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02. 

[3] 蒋慧珍.护理干预对儿童肺炎康复的影响[J].临床护理杂志,2006,5(4):5-6. 

第4篇:康复护理干预范文

随着近年来围生医学技术快速发展及重症监护技术不断提高, 早产儿及窒息儿存活率、危重患儿的成功抢救率均呈现出逐年升高趋势[1], 同时伤残患儿与脑瘫患儿的数量也不断增多。如何提高伤残患儿及脑瘫患儿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2], 已成为国内外研讨重点。本院在为脑瘫患儿与伤残患儿展开护理时, 采用早期干预康复护理模式时效果显著, 现将相关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5月~2014年4月收治的58例脑瘫患儿与64例伤残患儿, 脑瘫患儿中男32例, 女26例, 年龄1个月~9岁, 平均年龄(2.5±1.3)岁;伤残患儿中男38例, 女26例, 均为新生儿, 胎龄29~39周, 平均胎龄(34.5±1.6)周。将患儿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脑瘫患儿28例, 伤残患儿32例, 观察组脑瘫患儿30例, 伤残患儿32例, 两组患儿年龄、性别、病情等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可展开对比。

1. 2 方法 对照组患儿全部给予常规护理, 观察组患儿均给予早期干预康复护理, 主要措施包括运动障碍及语言障碍护理、心理护理、卫生宣教、安全防护及出院指导等。

1. 3 观察指标 在两组患儿康复护理前后, 利用简化FMA对两组患儿肢体运动功能进行评价, 同时采取ADL对患儿生活自理能力进行评价并展开对比。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分析研究数据。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两组瘫痪患儿及伤残患儿护理前FMA评分及ADL评分,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护理后患儿FMA评分及ADL评分均显著升高, 且观察组瘫痪患儿及伤残患儿FMA评分及ADL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脑瘫是对儿童身心健康有严重影响的疾病, 近年来重症监护技术逐渐提高, 危重症患儿抢救成功率不断提高, 这也导致脑瘫患儿发生率有一定升高。另一方面, 在早产儿、窒息儿抢救成功率不断升高, 新生儿伤残发生率有一定提高[3], 而伤残患儿的数量也明显增多。目前脑瘫患儿和伤残患儿大部分都无法完全治愈, 有研究显示, 早期给予针对性系统化康复护理, 可促使脑瘫患儿运动功能及基本生活能力大大提高, 增强患儿生活信心, 同时也可大幅减轻家庭及社会的负担。

国内已有研究显示, 0~1岁为大脑发育速度最快、代谢功能最为旺盛的时期, 此时大脑的代偿能力最强, 未成熟脑可塑性较强, 在这一时期内对脑瘫患儿及伤残患儿等脑损伤患儿展开早期干预, 可促使局部受损细胞的缺失由临近细胞代偿, 以促使脑功能受损新生儿经护理干预可发挥自身最大潜能, 有效减轻其疾病程度, 提高其运动能力与基本生活能力, 从而取得相对满意的康复效果。

第5篇:康复护理干预范文

产妇剖宫产术后如何保养,怎样降低术后并发症,术后身体怎样得以康复,这是所有产科护理人员要值得研究的关键问题。本文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在我院接收剖宫产分娩的168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两组,给予不同的护理方法,效果差异显著,具体情况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共计168例,均为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在我院接收剖宫产分娩的产妇,年龄21~36岁,平均26.3±1.3岁,受孕1~3次,将随机分成观察组84例(干预护理)和对照组84例(常规护理),两组产妇在年龄、孕龄及产后并发症等方面相比差异均不具有显著性( 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对产妇进行基础的护理,观察术后脉搏、子宫收复、阴道出血等情况,手术24小时后,可针对情况拔掉尿管,为了预防感染,叮嘱产妇及早进行身体锻炼,3天后可停用抗生素,根据情况可延长使用,可通过静脉滴注或进食等方式补充营养。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为术期护理、心里辅导、母乳喂养等进行正确指导。手术前应对产妇进行心理辅导,减轻其害怕恐惧的心理,产房必须营造一种温馨安静的氛围,为主动配合手术和手术进行顺利做前提工作。术后,鼓励患者多饮水,使产妇能及时排尿,防止细菌感染,24小时内便可拔出尿管。对产妇进行双腿间、臀部、臂部、双下肢的按摩,促使产妇早日下床活动。若产妇阴道流血少,子宫收缩良好,可帮助患者缓慢翻身,避免压疮[1]。术后,若患者继续使用抗生素,那么是不允许进行母乳喂养的。停药后,帮助产妇使用正确的方法早日进行母乳喂养,教导产妇在无乳的情况下让婴儿吸乳头,每天至少8-10次,使乳腺早日分泌母乳,以避免乳腺导管出现阻塞。

1.3 评价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术后顺利排尿、压疮发生、24h内下床活动、乳汁分泌不足及术后恢复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 X2检验,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差异具有显著性为P

2 结果

两组产妇在排气时间、拔管后的排尿时间、顺利排尿、发生压疮、24小时下床活动、乳汁分泌不足等方面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

第6篇:康复护理干预范文

结、直肠癌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类恶性肿瘤,疾病的发生与人们的生活和饮食习惯有非常密切的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饮食不规律,导致结、直肠癌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1]。临床主要通过手术治疗,在治疗期间康复护理对患者的病情尤为重要。本次研究旨在探讨综合康复护理千预在其中的应用效果,现具体阐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研究?x取2016年5月-2017年5月医院收治的90例结、直肠癌患者作为这次研究对象,入选患者均给予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手术,根据患者入院治疗的先后顺序进行分组,其中常规组的45例患者中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27例,患者最大年龄68岁,最小年龄45岁,平均年龄(53.6±2.3)岁;其中合并高血压患者12例,合并糖尿病患者8例。研究组的45例患者中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25例,患者最大年龄70岁,最小年龄45岁,平均年龄(54.0±2.5)岁;其中合并高血压患者14例,合并糖尿病患者7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合并疾病等基本资料相仿,具有比较意义。

1.2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2]

纳入标准:①患者入院后均给予结直肠癌根治手术,手术完成后经病理切片和肠镜检查,确定为结、直肠癌;②患者均未进行化疗;③能正常进行沟通;④患者及其家属对本次研究知情且同意配合研究。

排除标准:①伴有严重精神疾病或是意识障碍患者;②伴有慢性疾病患者;③癌细胞己出现扩散的患者;④伴有其他胃肠疾病患者。

1.3 方法

常规组:给予常规护理,主要包括:①在术前给患者讲解手术中需注意的相关事项,在术前3d,指导患者应用半流质食物,手术前应用抗生素进行感染防控,口服泻药,给予灌肠清洁;术前禁食12h,禁水3h。②手术过程中给予补液,补液量在2.5L左右,手术过程中给患者保暖。③术后在患者排气后给予饮水,进流质食物,对疼痛程度较为明显的患者给予阵痛药物,术后根据患者的病情确定是否拔除胃管,在术后一周,口瘘完全吻合后将尿管和引流管拔除,术后根据患者的病情恢复状况指导患者合理进行肢体运动。

研究组:在常规组的基础上给予综合康复护理,主要包括:①在术前,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全面的评估,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针对性的综合康复护理方案,给患者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给患者发放健康宣教资料,有助于患者了解手术和护理的整个流程,给患者讲解康复护理对病情恢复的重要性;并给患者详细讲解康复护理理念的具体计划,有效改善护患关系,获得患者的信任,有效消除患者的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改善患者的治疗和护理的配合度;术中注意给患者保暖。体温维持在36℃~37℃。②术后康复护理:手术后严密观察患者的各项生命指证,尤其是心、肺功能的监测,指导患者适当吸氧,严密监测血氧、血糖和心电图监测,严密观察患者的排气情况;术后观察患者的心理状态,给患者讲解术后可能遇到的状况,缓解患者内心的焦虑情绪;指导患者选取合适的体位,半卧位较佳,有助于患者呼吸顺畅,平卧时,将头部偏向一侧,防止误吸;定时更换体位,避免长时间压迫某个部位,出现压疮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在患者病情允许的情况下指导患者进行简单的翻身、起坐、屈膝锻炼,逐渐过渡至翻身、下床活动,对于不能下床运动的患者,定时给予退步按摩,防止出现静脉栓塞。③术后严密观察引流管、输液管情况,定期更换伤口处的敷料,指导患者正确咳嗽、排痰,给患者拍背,对于排痰困难患者,给予雾化吸入治疗。④在患者术后首次排气后,根据患者病情进行胃管排除,指导患者少食多餐,多食用高蛋白、富含维生素、低钠饮食,多食用补气食物,对于气血亏虚患者,多食用龙眼等补气的食物,对于脾气亏虚患者,多食用山药、莲子等健脾食物。

1.4 指标观察[3]

观察两组患者给予腹腔引流、尿管留置时间、肛门排气、下床活动和住院时间;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在患者出院时应以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对本次护理进行调查。

1.5 统计分析

对研究所得数据利用SPSS 18.0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x±s)来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n/%表示,用x2检验,检测P值,如果经检测P值小于0.05,则提示经比较两组数据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腹腔引流、尿管留置时间、肛门排气、下床活动和住院时间

与常规组比较,研究组患者腹腔引流时间、尿管留置时间、肛门排气、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比常规组短,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护理效果比较

研究组患者的护理满意(93.33%)明显高于常规组(82.22%),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

研究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第7篇:康复护理干预范文

【关键词】护理干预;烧伤病人;心理康复

【中图分类号】R47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10-0347-01

近年来,烧伤治疗水平不断提高,烧伤患者的存活率明显增加,但是患者在生理、心理、社会适应性等方面的问题则显得日益突出。严重烧伤可以导致容貌毁损、瘢痕增生、功能障碍等,给患者带来巨大的身心伤害,使患者综合生活质量降低。患者担心失去原有的正常生活和社会地位及作用,从而产生焦虑和忧郁心理。为了解烧伤后患者的心理特点,并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促进患者的心理康复,我科自2010年2月-2011年2月收集82例患者资料进行分组,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对其心理状态采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进行调查测试,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收集本科2010年2月至2011年2月住院治疗的烧伤患者82例,烧伤面积均大于30%,深度为深Ⅱ度以上,烧伤部位:四肢烧伤33例、头面颈烧伤19例、躯干会阴烧伤30例,其中男性56例,女性26例,年龄21—59岁,平均年龄36.2岁,自入院起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实验组,分组患者在烧伤面积、深度、烧伤部位、性别、年龄、婚姻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和一般心理护理,实验组在此基础上根据患者的心理特点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在患者入院时及入院后1个月采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分别进行筛查和评定,筛选时,以8分为阳性起始点,即8分以上为可疑及肯定有症状者。

1.3 统计学方法

两组所得数据采用Excel、SPSSl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所用统计学方法包括t检验和x2检验,P

2 结果

两组烧伤病人入院时焦虑抑郁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1个月后,两组患者焦虑抑郁水平均明显下降,与对照组相比较,实验组病人焦虑抑郁情况明显减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护理干预对策

3.1 入院首次干预烧伤早期大多数患者因意外致伤,对所发生的突然事件无心理准备,瞬间丧失心理应对能力,产生害怕、恐惧、紧张等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因此,入院积极救治病人的同时,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让他们感到被重视和尊重,获得其高度信任。这时,主动与患者沟通并对其进行全面评估为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打好基础。评估内容除病情外还包括:病人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经济收入、医疗费用支付方式、社会角色、家庭成员、对疾病相关知识掌握程度等情况。

3.2 烧伤相关知识掌握的干预研究显示近100%患者及亲属都希望获得与其疾病诊疗和护理相关的健康知识。护士应针对患者伤情及时讲解烧伤后伤情的演变过程、病理生理变化、临床表现、治疗方法、注意事项、烧伤后创面护理及瘢痕预防等知识,满足患者和亲属的信息需求,消除疑虑,使其随时了解患者病情变化及治疗进展,积极主动配合治疗护理工作。医学知识的获得,从另一方面使患者更加尊重护理人员,更好地促进了沟通和交流工作。

3.3 动员社会支持系统的干预社会支持与生存质量成正相关。烧伤后患者存在明显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性的障碍,护士要帮助患者寻求社会的支持,以激发其积极面对人生的态度:(1)积极关注患者家属的心理反应,告知家属情绪会影响患者疾病恢复,指导家属调整心态,做患者强有力的支持者,使患者获得情感上的支持。教会家属多与患者进行深层次的沟通,善解患者内心的感受,使患者获得有利于身心康复的适宜情绪。(2)寻求单位领导和同事的关心和帮助。

3.4 经济压力的护理干预烧伤患者焦虑症状与收入水平呈负相关,烧伤治疗费用高,疗程长,手术多,大多要植皮、整形美容等,对患者而言,良好的经济基础是获得最佳治疗及康复的保障,许多患者因经济原因不得不放弃后期的治疗及康复,对其综合健康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因此入院后要及时告知本人大致费用,提供每日清单,做好费用的解释工作,协助患者办理各种医疗保险,对经济困难者尽量节约费用,免除不必要的费用,减去不必要的治疗。

第8篇:康复护理干预范文

【摘要】目的 探讨社区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50例社区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在常规治疗护理基础上制订个性化心身康复干预训练计划,实施社区护理干预比较干预前后日常生活自理能力(ADL)、生存满意指数A(LSIA)等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 干预后患者ADL、LSIA均明显改善,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社区护理干预对帮助患者摆脱家人照顾的依赖心理,增强自信心,提高自我护理能力,预防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有显著作用。

脑卒中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急性脑血管循环障碍导致的持续性(>12h)、局限性或弥漫性脑功能缺损[1]。脑卒中是严重的致残疾病,在存 活的脑血管病患者中,约3/4存在不同程度的丧失劳动能力,其中重度致残者约占40%[2],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3]。在国内,由于各种原因大多数患者不可能在医院接受康复治疗,随着社区医疗服务机构的建立,护理服务职能的扩展,护理活动范围由医院走向社区、走向家庭,越来越为广大百姓所接受,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看病难、看病贵”现象。对2010年10月~2011年10月首次发病的50例脑卒中恢复期患者进行社区护理干预,患者的康复效果和生活质量显著提高。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各社区服务站2010年10月~2011年10月50例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均为首次发病,无明显意识障碍,全部患者均经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诊断。男29例,女21例;平均年龄60.1岁;?已婚45例,丧偶或独身5例;小学7例,中学35例,大专及以上8例;在职14例,不在职36例;脑出血8例,脑梗死42例。开始干预距发病时间

1.2 方法

1.2.1 干预前培训:参加本课题的护理干预人员全部由本院社区护士担任。培训内容为学习生活质量量表调查方法和项目,统一量表主观指标的评价标准,脑卒中偏瘫康复训练和心理咨询方法等社区护理干预内容和方法。

1.2.2 干预前准备:建立干预对象的健康档案和联系方式。

1.2.3 干预频度:每周2次家访,每次家访不少于1h,每月1次集中社区服务点交流,平时保持与患者及家庭日常的联系和指导。

1.2.4 干预内容

1.2.4.1 心理干预:针对不同患者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制订个体干预措施,每周1次或2次的家访时间,利用温馨的环境、和睦的气氛等唤起患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挖掘亲朋好友的情感支持,热情开导患者,告知患者主动锻炼与保持积极心理对疾病恢复的影响;在每月1次集中社区服务点交流的时间里,邀请自理能力恢复较好的患者现身说法,耐心讲解疾病的康复过程,从思想上和行动上开导鼓励患者,解除患者的心理负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对家属进行开导,让家属知道家庭支持对患者康复的作用,使家属了解患者的心理活动,配合护理工作,让患者以最佳心理、生理状态接受康复治疗和康复训练。

1.2.4.2 行为干预:行为干预除了利用社区科普画廊、专程家访及集中培训等各种途径提高患者及家属的保健康复知识认知水平外,重点确保健康行为的落实。为确保健康行为的落实采取:家里不备烟、不备烈性酒,做到不吸烟并避免被动吸烟,不喝烈性酒,不熬夜,作息时间规律化。合理膳食,清淡少盐、荤素搭配;纠正不良的生活习惯。定期复查血压、血糖、血脂,按时服药,提高服药、主动锻炼的依从性。发现手指麻木无力或短暂失明、说话困难、眩晕、步态不稳等脑卒中先兆及时就诊治疗。

1.2.4.3 系统康复干预:包括按摩、被动运动、治疗、变换、步行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等。系统康复训练中注意保持平稳情绪,练习过程中穿插适当休息,避免过劳;年老体弱患者训练阶段,如安静时心率超过100/min,收缩压超过180?mmHg或有其他异常不适时暂停训练。

1.2.5 干预效果评价: 在干预前和干预6个月后分别采用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量表(ADL)Berthel指数法[1]、生存满意指数A(LSIA)[4]对患者进行评定,观察干预效果。

1.2.6 统计学方法:采用秩和检验、t检验。

2 讨论

在社区护理中,护士的角色不仅是患者的照顾者,更是患者及其家属促进健康行为的实施者和管理者。参与社区护理的医护人员首先要适应从医院护理角色到社区护理角色的转变,把医护工作从医院延伸到社区和家庭。脑卒中作为发病率、致残率高的疾病,倍受关注。大多数患者不能长期住院,带着残疾回家后由于缺乏家庭康复知识和技能,难以得到系统和正规的康复治疗,从而错过最佳康复期。患者往往由于偏瘫造成生活和活动的不便,患者生活质量不高。本实验中,护理人员在实施心理干预、行为干预的同时,进行循序渐进的系统康复干预训练,在家庭内开展康复训练、治疗,使患者肢体障碍康复得到了明显的效果,有助于改善患者日常活动能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实践证明,社区护理干预是用比较低廉的费用获得比较优质医疗服务的办法,规范的康复训练是提高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关键。社区护理干预作为康复治疗的延续,社区康复需求日益迫切,作为护理人应以高度的同情心和专业技术,承担起社会工作者的职责,做好患者社区康复护理干预,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张玲芝,周菊芝.康复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142;4357.

[2] 尤黎明,吴瑛.内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607.

[3] 殷艳玲,窦丽君,王桂香.家庭跟进服务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护理研究,2008,22(7B):18731874.

第9篇:康复护理干预范文

关键词:骨科;功能康复;护理干预

骨科患者的功能康复护理与治疗同样重要,若功能康复不好,今后的生活质量将受到很大影响。患者多为腰间盘突出等腰部疾病或下肢疼痛,近年来护理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探讨一个行之有效的护理方式是非常有意义的。现选取我科2012年2月~2013年2月117例骨科住院患者,探讨护理干预对功能康复的影响,报导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2月~2013年2月117例在我院骨科住院的患者,其中男72例,女45例,年龄24~65岁,平均年龄38.6岁,病程1~10年不等。所有患者按照随机分组发分为观察组(67例)和对照组(5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严重程度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 采用常规的骨科功能康复护理模式,按照人体不同结构的不同功能分不同的功能锻炼方法进行锻炼操作。

1.2.2责任制护理方式 为每个患者设计一个有针对性的康复护理计划,按照患者身体状况恢复的不同阶段按步骤进行性康复训练。护理人员应积极主动、认真负责,满足患者的需要,不断改进工作,做到患者满意。注重患者心理健康,加强与患者之间的沟通,促进医患关系和谐。

1.3观察指标 患者多康复护理的依从性、患者康复过程中并发症的发生情况,骨科康复评定中优、良、差的评价。

1.4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SPSS18.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

2结果

依从性方面:观察组患者接受率达90.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7.2%,且差异有显著性(P

并发症方面: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7.8%,显著的低于对照组的26.9%(P

功能康复:观察组恢复优48例(71.6%),良11例(16.4%),差8例(11.9%),总有效率88.0%。对照组优14例(28.0%),良27例(54.0%),差9(18.0%)总有效率82.0%。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

3讨论

骨科住院患者功能康复严重影响着手术疗效和术后患者生活质量,主要是术后康复护理对功能康复有着很重要的影响。而骨科患者的护理干预又不同于其他,须从基础护理入手,有针对性的行护理干预;还可能因病程长或疼痛遇到患者的不良情绪。

传统的骨科护理方式,分工操作,却缺少心理因素的管理[1]。现代医学强调整体护理,即从生理、心理两方面护理。负责制的全面的护理有计划、有步骤,充分发挥了护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与患者建立了和谐、信任的良好关系。而患者的良好心理状态可以促进身体的尽快恢复,缩短病程[2,3]。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依从性为90.7%,与对照组依从性67.2%,相比有显著差异P

综上,护理干预可提高患者依从性,减少并发症,促进功能康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陈风仪.干预护理对骨科住院患者功能康复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临床护理,2012,12(33):634-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