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加强文物保护的意义范文

加强文物保护的意义精选(九篇)

加强文物保护的意义

第1篇:加强文物保护的意义范文

引言

文物是人类历史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 艺术 和 科学 价值的遗物和遗址,是劳动人民聪明聪明的结晶,是人类最为宝贵璀璨的文化财富。加强文物保护,对于探究历史,发掘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彰显民族精神、 教育 后人等都有着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新

2 文物古迹可以推动 旅游 事业的有序和谐 发展

文物古迹作为一项重要的旅游资源,充分充分利用它、保护它,可以推动旅游事业的有序和谐发展。为吸引众多的游客,旅游界必然会注重文物的保护工作,使其尽量完好地展现在旅游者面前,从而获取最大的 经济 效益。文物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旅游资源,一旦受损,很难恢复原态。文物被破坏后,必然降低文物所在旅游景区(点)的吸引力,影响其经济效应。为了使文物能长久地保存下来,长期为旅游所用,旅游部门必然会重视管辖范围内的文物保护工作。发展旅游可以部分解决文物保护经费不足的新问题。WWw.133229.Com我国的文物古迹众多,而国家财力有限,每年用于文物保护的专项资金应对于大量的文物来说,可谓是杯水车薪,许多文物因缺少经费而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维修和保护而惨遭毁灭。文物既然能为旅游区(点)带来经济效益,那么,旅游景区(点)就应该从其收益中按一定的比例用于区内文物保护。加强文物保护,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增强人们的文物保护意识。旅游的发展,使大量的文物古迹直接生动鲜活地面对旅游者,使人们获取了丰富的知识,受到了 教育 ,既弘扬了民族文化,又可提升人们的文化素质。文物的这些社会效益可使人们懂得文物的重要价值,熟悉到文物对社会的重要意义,进而使重视文物,保护文物成为全社会的一种共识。

3 文物事业和旅游事业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文物遗迹在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在利用过程中加强保护,是我们应坚守的原则,文物事业和旅游事业两者不可偏废、应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合理地利用文物为旅游服务,边用边保,采取各种政策和办法,尽量消除对文物保护的负面影响,要使文物保护和旅游发展达到和谐完美的统一体。笔者以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力实行。

第2篇:加强文物保护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意义;问题;措施

国务院公布第二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有鄂温克民俗文化和桦树皮制作技艺。对于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传承与保护是每一个华夏儿女的基本职责。但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基于此,以下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进行探讨。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本民族性格的直接表现,而且是民族情感、民族凝聚力的一个重要载体。笔者认为加强对其传承与保护主要具有以下意义:(1)为了加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保持中华民族的个性特征。随着世界经济和社会的全球化,给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这就需要一种传统的精神力量来团结和号召广大的中华民族儿女,增强凝聚力,从而能够使中华民族继续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2)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一种历史文化遗产,而且还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这种认识和定位,是从较高层次的抽象角度和历史的高度得出的科学结论,在当今全球化的社会经济发展中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3)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经济资源,更是一种永恒的精神的宝藏。旅游业的发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机遇,也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得到了切实的体现;同时还应清醒地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我国还是一种需要大力开发的旅游资源,其发展潜力巨大。这种资源不同于普通的物质文化遗产,它更体现了一种精神力量;它能够充分展示出我们中华民族的独特魅力和丰富的内涵。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机理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工作中,需要明确传承与保护工作中的各要素运行机理,才能发现传承与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1)主体:非遗传承与保护主体是指参与到非遗传承活动中,并愿意将自身技艺进行传授的个人或是群体;而非遗保护的主体则更加多元化,包括政府部门、社会团体、个人以及社会媒体等多种群体;(2)客体:非遗传承与保护的客体包括各种文化遗产的的表演形式、知识、技能以及各种工艺品等;非遗保护的客体指保护工作中的传承人与传承对象,这一要素在非遗保护工作中有着重要意义;(3)载体:非遗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其以人作为传承与保护的载体,在传承与保护过程中必须依靠非遗传承人的口传心授来进行,因此在非遗保护中必须重视对传承人的保护工作;(4)路径:非遗的传承与保护路径主要是人民的广泛参与以及传承人的口传心授;非遗的保护路径则较为丰富,包括静态形式的保护以及对传承人的活态保护,具体包括相关法律政策、非遗教育、市场化发展等,非遗的保护路径没有固定方式,只要有利于活态传承的活动都可以被视作保护路径。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

1、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存在的主要问题。(1)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环境的问题。相比于传统的民俗文化,现代年轻人更加推崇城市文化、潮流文化,同时国外文化的不断渗透也使得极少数年轻人愿意了解、认识以及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都给传统文明的发展与传承带来了不利影响。并且由于自然灾害等非人为的破坏也是影响非遗传承的重要因素,在自然灾害中非遗将受到不可修复的严重损坏,因此也是造成非遗传承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2)传承链中断问题。非遗传承的重要载体是人,因此其对于传承人有着较强的依赖性,而随着非遗传承环境的不断恶化,多数非遗传承人已经属于高龄人群,但现代年轻人相比于传统技艺更加青睐现代文化,因此只有极少数年轻人愿意加入到非遗传承的行列中,这就导致了非遗传承链条在不断中断。(3)传承机制的问题。非遗传承工作需要依靠完善的传承机制,虽然当前各级政府已经意识到了非遗传承的重要性,陆续展开了多种传承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从整体上看,国内的非遗传承机制仍然存在很大不足,无法对数量众多的非物质遗产进行科学、有效的传承,也没能深入人民群众之中获得广大群众的支持,因此必须对加快对传承机制的完善工作,从而使政府、社会以及人民群众展开更加系统、科学的非遗传承工作。

2、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1)政府对非遗保护的认识问题。第一、现阶段政府的非遗保护工作更多的是以申遗为工作重点,希望能够通过申遗来推动地区经济的发展,但如果一味地强调非遗的商业性质而忽略了对其文化内涵的保护将失去非遗保护工作的真正价值,为了获得非遗的经济效益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创造非遗的现象,这种非遗过热现象不但无法对非遗起到保护作用反而会给传统文化带来一定的伤害;第二、政府在非遗保护中过度重视对非遗形象工程的建设,地方政府为了申报非遗项目而盲目进行非遗形象的塑造,而一旦申遗通过后,非遗的保护工作将被再度忽略,这就使得申遗工作失去了其文化保护的真正意义,无法真正达到对传统文化的保护目的。(2)非遗保护机制问题。非遗保护机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评审机制问题以及监督机制问题。第一、在地方非物质遗产申遗的评审工作中,政府为了促进地方传统文化的保护工作,仅仅从申报流程以及范围等方面进行,而缺少对非遗项目真实性的严格审查工作,这种做法将给非遗的保护工作带来不利影响;第二、政府缺少对申遗通过地区保护工作的监督机制,政府应该加强对地方非遗保护全周期的监督工作,防止出现申遗过程中的过度开发、虚假申遗以及轻保护现象,从而使得对非遗的保护工作发挥其真正价值。

四、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措施

1、 确定传承项目,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力度,组织专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评估、判断、筛选,把具有重要价值和鲜明地方特色,具有时代相承特点,具有独特的知识、出色的技能和高超的技艺,保护和传承它对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的,确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传承项目,并根据其类别、特点、濒危程度,申报不同级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此推动整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2、通过相关法律进行保护。法律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途径,在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立法的进程中,必须要注重加强中央与地方的协作与指导关系。全国各地政府应当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的基础之上,根据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际状况,明确中央与地方政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分工与职责。首先,地方政府必须要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不断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其次,必须要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工作,相较于物质文化遗产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存在这巨大的差异性,传承人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扬至关重要,各地政府必须要构建一个传承人命名与保障体系,在专项资金当中划拨出一部分进行专项管理。最后,要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法律法规,健全相应的奖惩体系。通过立法,不仅能够有效激发人民群众主动、积极的参与到保护工作当中,同时又能够有效避免非物质文化遗产破坏与流失的情况。

3、加强政府扶持力度,进行保护。(1)增加投资。要想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力度,使得更多的群众能够正确意识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这就需要各地政府积极组织社会当中的各种资源,通过积极组织各种宣传范围广、辐射能力强的宣传活动,有效提升民间文化的知名度,从而有效提升人民群众的参与度。(2)协同合作,共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工作属于全面、系统的工程,这就需要中央、各级政府、地方文化机构、宣传机构以及非物质文化的专家进行协同合作,要积极争取社会各界的力量,最大程度的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从而有效提升整个社会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认识。

结束语

我国具有上下五千多年的历史文化沉淀,有着极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当前有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濒危、衰退,甚至存在消失的危机。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进行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曹伟伟.浅谈漯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D].合肥:安徽大学,2014.

[2] 于思文.区域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策略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4

[3] 史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探析[J]. 大众文艺,2015(03)

第3篇:加强文物保护的意义范文

一、完善文物保护法律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进程中,我们在文物保护的理念和制度的设计上均存在着一定的缺陷,相关法律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使文物遭受到越来越严重的破坏。因此,梳理文物保护立法现状,分析文物保护法律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文物保护法律的建议,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立法现状

现有文物保护的法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层次:一是宪法中的相关规定。宪法的规定为文物保护具体法律法规的制定提供了依据;二是相关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等;三是行政法规,如《风景名胜区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等;四是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如《山东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海北藏族自治州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旧址保护管理条例》等;五是有权部门的关于文物保护的文件。它们共同构成了文物保护的法律体系。

(二)文物保护法律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立法理念相对落后。由于立法机关以及文物保护部门立法理念相对落后,导致文物保护法律所创建的保护制度不能有效对文物施以保护,致使文物在社会发展中屡屡受到严重破坏。二是法律规定内容缺失。从实践运行看,存在一些内容缺失、规定空白的情形。三是保护措施有待细化。现有文物保护法律的许多条款规定得过于笼统,过于原则,保护措施有待细化。四是执法力量亟待加强。

(三)完善文物保护法律的建议。

根据文物保护的严峻形势,应通过树立文物保护的先进理念、贯彻科学保护原则,完善文物保护法律体系,促进对文物的法律保护。应主要从五个方面着手:一是引入先进立法理念,弥补文物保护法律空白。二是制定配套实施细则,增强文物保护法律的可操作性。三是建立专门执法队伍,赋予执法机构更多权力。四是确立多种保护手段,发挥文物保护法律的综合治理功能。

二协调文物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关系

文物立法虽然逐渐在完善,但是由于目前政府大力提倡绿色产业,旅游业已成为政府资金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物遗迹数不胜数,令世人所仰望。发展旅游业,必将大量开发文物,利用其潜在价值。为此,协调好文物与旅游的关系对于文物的保护保护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1、文物是一项主要的旅游资源。文物作为人类文化载体,凸显人类发展历程的文物遗迹则能予人以直观、形象、写实、生动的感受。如海北藏族自治州州府所在西海镇作为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旧址, 1957年选址,1958年建厂,1987年退役,1995年移交海北州人民政府使用。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都在这里研制成功。1964年10月16日,中国首次核试验爆炸成功,它向全世界宣告:站起来的中华民族终于有了自己的原子弹。为打破核垄断、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历史性的重大贡献,圆满完成了历史赋予的使命。1995年更名为西海镇。1996年9月被青海省委、省人民政府命名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1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11月被中央文明委正式确定为第三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这种军事文物丰富而独有的的特征,也势必让我们充分利用文物之优势,打造旅游品牌,推动旅游事业整体推进。

2、文物可以推动旅游事业的有序和谐发展。大量的文物直接生动鲜活地面对旅游者,使人们获取了丰富的知识,受到了教育,既弘扬了民族文化,又可提升人们的文化素质。但文物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旅游资源,一旦受损,很难恢复原态。为了使文物能长久地保存下来,长期为旅游所用,旅游部门应重视管辖范围内的文物保护工作,应从其收益中按一定的比例用于区内文物保护。文物的社会效益可使人们了解文物的重要价值及对社会的重要意义,进而使重视文物,使保护文物成为全社会的一种共识。

第4篇:加强文物保护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文件保护;新形势;问题;策略

最近几年,文物保护事业在国家政策的监督下正逐渐的踏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这是文化保护领域的一个好形式。与固有的文物保护工作相比,当今的文物保护工作,无论是保护技术还是保护思想都吸收了全新的科学技术及观点。在进行文物保护的工作过程中,本文作者结合自己的多年来的工作经验,对其进行研究和探索,现总结如下。

一、当今文物保护工作面临的难题

1.公众缺乏对文物的保护思想

文物代表了我们优秀的民族文化,我们民族之所以可以在世界民族中处于不败的地位,首先是我们的民族精神鼓励我们不害怕强权,敢于斗争,逐步的迈向今天的繁荣,我们需要保护好文物,从而给后人提供学习的榜样。让人心寒的是,当今大众对国家文物的保护意识较为欠缺,即使找到文物也不合理的对其进行保护,比如把古碑作为垒墙,更严重的甚至因为自身的利益而破坏文物,损坏保护措施。引起这种状况的原因一是国家对找到文物者的奖励方法还不够具体完善,使得大众不愿意对其加以保护;二是国家未建立法律法规来宣传文物的保护。

2.保护与开发的不和谐

保护文物的核心价值是文物保护的宗旨,只有关注文物的保护才能收获更大的经济效益。最近几年,我们一直在倡导经济的快速进步,常常不注重很多别的方面,文物保护也时常被我们忽略。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张贴广告、古墙被涂鸦等各种各样的新闻,可见政府对文物保护的忽视;甚至有些地方政府为了当地经济的进步,大面积的征地建楼盘、建立商场,因此把古宅古屋进行拆迁,而还把这种行为称作“破旧立新”。在这个方面,我们要在保护及开发之间寻找衔接点,不能顾此失彼。

二、新时期加强文物保护工作的方法

1.增强群众的文物保护思想

针对群众目前对文物保护思想较为欠缺这一问题,我们应采用有效的方法唤醒并增强群众的保护意识。首先是要宣传相关的法律知识,从法律的层面上向群众普及文物保护的价值。宣传工作不应只注重普法,教育民众,更应该把实际实例作为指引,比如给群众讲授案例,既能起到鼓励或震慑的作用还能实现比法律条文更加的生动;另外是要建立人人保护文物的社会环境,增强大家的自律意识。这一点要充分使用文化遗产日,以这个为出发点实行各种活动的开展,比如文物展示、讲座及文艺演出,在大家娱乐的同时给大家普及保护文物的思想,并把这些活动通过网络等相关媒体进一步的扩大宣讲。

2.由轻利用重保护向利用保护并重转化

文物保护是一项复杂且庞大的工程,并不是政府的某一个机构可以掌控及管理的,这需要上级的关注及下级的协作配合才能实现。我们不能很好的开展文物的保护工作在某种程度上是由于我们落后的保护思想,我国以往是轻利用重保护,这引起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一些问题,这不但是执法者的问题,更是很多百姓的疑惑。因为不了解保护的核心意义所在。所以,我们在经济利益面前十分渺小,需给它让道。许多文物保护人员的认识误区是片面的理解文物保护的含义,总认为保护是职责,而利用是别的机构掌管的事情。实际上并不是这样,保护是为了进一步的利用,文物得以全面保存是用好文物的基础,恢复其固有的面貌。既然我们以往轻利用而重保护,那么我们现在应加强对文物利用的关注度,让其给社会提供价值,然而不能过度的进行利用,否则会达到相反的效果。总而言之,利用与保护应是互为目的、互为手段的。只有从思想上转变认识,才能更好的实现对文物的保护。

3.深入贯彻实施“五纳入”

我们都知道,社会的最终保障是法律,在文物保护领域作为其他方法的后盾,首先应具备健全的文物保护法规法律。只有具备合理的法律,中央根据文化保护提出的“五纳入”才能不仅仅作为会议精神的传达,而具备执行能力。我们应完全遵守“五纳入”的要求,从本质上注重对文物的保护,“五纳入”根本上来说是在各级政府的各种议程中融入文物保护工作,提醒管理人员文物保护与别的建设价值是一样的。

4.注重文物保护工作者的自身建设

文物保护工作主要分成两部分:一是人民群众对文物的保护,包括保护已发现的文物并提交给文物机构,这是文物保护的一个关键内容;但更关键的一方面是要对已开发的各种文物进行保护,这是文物工作人员的本职工作。文物保护工作人员具备保护文物的技术及专业知识,如果不能培养一批高技能、高水平的工作人员,那么文物保护仅仅是纸上谈兵。要构建这样一支队伍,一要吸收人才;二要增强内部工作者的业务水平。吸收人才就是要给予所有人透明、公平的竞争平台,完善用人机制;同等状况同等待遇,完善分配体系。注重内部人员的自身构建,先要尽全力的供给良好的学习机会,投入一定的财力、人力及物力,从而增强业务水平,从中择优担任关键职务;还要注重文物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及职业道德意识,时刻把文物保护作为核心,主动执法,不徇私枉法。

三、结语

文物是全社会共同具备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不能再生的,我们对其有保护的职责。目前我们正处在社会转型的阶段,文物保护工作还面临着很多难题,其他方面也是苦难重重,然而我们在发现问题的同时,更应看到发展的时机,以乐观的态度去面对,突破陈规,勇敢探索。文物保护的每个阶段都有新问题,我们要把利用与保护结合,综合使用法律手段及其他手段,相信文物保护工作会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 任璐. 刍议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对立统一[J]. 青春岁月. 2015(23).

[2] 安静. 浅谈如何打造文物保护标准体系[J]. 才智. 2015(03).

[3] 袁方. 我国古建筑文物保护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及对策[J]. 科技展望. 2015(18).

第5篇:加强文物保护的意义范文

文物资源是先人留下的无价之宝,是历史的见证,是历史的再现。有效地保护和利用文物资源,显示一个区域、一个城市深厚博大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品位,也是每一个部门、每一位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近几年,在县委、县政府的关心重视下,在各级各部门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文物管理部门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在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的良好环境中积极开展文物保护工作,使我县的文物保护管理工作步入了有序的发展轨道。

一、我县文物保护工作现状

经过三次历史文化遗产普查,我县至今有省级文保单位3处,县级文保单位31处,已公布的重要文物保护点70处,及200多处登记在册的地面文物。这些被各级人民政府公布或未公布的不可移动文物中,有新石器时代遗址、唐宋窑址、明清古民宅、古桥梁、古墓葬、摩崖石刻、名人故居和革命纪念地等等,类型齐全,历史延续性强,是我县六千年文明史的纪实写真。尤其是构筑在海岸线上的40余处明代抗倭遗址,更是我县人民抗击外敌侵扰的历史见证。近年来,我县库藏文物的收藏量也显著增加,器物类从原有的数十件增加到目前的2000多件,字画从百余件增至千余件,另有古籍6000余册,宗谱80余种,还有大量的碑刻、墓志铭、工艺品与革命文物等等,为我县建立博物馆、展示地方史和民俗文化,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打下了良好基础。

对地下文物的保护,文物管理部门一贯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在目前经费紧缺又无博物馆和专用库房的情况下,对已知的古墓葬、古遗址、古窑址等地下文物,尽力做好原地保护工作,待时机成熟再报批发掘,进行科学研究。对在基建中暴露的各类地下遗址,只要一得到信息就积极组织人员进行抢救性调查发掘,从不遗漏。近几年,先后抢救性调查发掘了万家山墓葬群、黄土岭墓葬、何婆岭墓葬、象山三中古墓葬区、大溪蒋村宋代古墓、黄狗山宋代瓷窑残址、花岙岛古代遗存等,尽职尽力做好了塔山路东首延伸段的塔山遗址的保护工作,使一批面临厄运的地下文物得到抢救性保护。

多年来,我县通过财政拨款、上级文物部门补助和群众自发集资捐赠等多种途径,筹集了数百万元资金,视各文保单位不同情况,已全面或部分整修了石浦城隍庙、大徐殷夫故居、丹城石屋、丹城姜毛庙、东门岛灯塔、东门岛天后宫、王家谟烈士墓、陈汉章先生墓、爵溪街心戏亭等十余处省、县级文保单位和重要文物点。在维护和整修各级文保单位的同时,注重使用单位和专(兼)职管理人员的落实工作,加强定期检查,即时提出保护意见及整改措施,使这些不可移动文物得到较为妥然的保护。对可移动文物的保护,不仅落实专人值班和法人代表负责制,做到24小时不断人,还加强“双铁”安全保护措施,实现“110”报警联网,单位职工双休日、节假日轮流值班。文物部门在现有条件下,最大限度地监管好库藏文物的安全,2003年被评为宁波市文博系统安全先进单位。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县各级文保单位及文物保护点受损情况普遍存在。如丹东街道林海赤坎游仙寨,寨城护体石墙大部分被拆,寨城内建有非法庙宇和水泥面道路,寨城东边新建的公墓区严重破坏了环境风貌;丹城塔山遗址保护区外沿修筑道路时不经勘察调查就动工,破坏了地下遗存;基建工程中民工挖沙掘土暴露出土文物擅自捣毁或私藏现象时有发生;爵溪街心戏亭周边电力、通讯、有线电视等杆线密布,不仅破坏环境和景观,还存在严重隐患;王家谟烈士墓旁屡建养鸡场,鸡粪遍地,臭气熏天,严重破坏环境;陈汉章先生墓区“缀学亭”围栏及墓道石凳被毁,纪念壁上先生瓷像遭砸;石屋景区乱建违章建筑等等。更有一些文物急需进行抢救性的保护,如爵溪街心戏亭后厢房年久失修而破旧;陈汉章先生故居“缀学堂”房屋倒塌急待整修;许多古建筑电线老化隐患严重;王家谟烈士墓区通道严重毁损;第五批文保古建筑单位励氏宗祠、东陈鉴公祠等的维修,因缺专项资金无法启动。

(二)原因分析

1、对文物价值认识不足。一直以来,有些领导和有关部门视文物保护为包袱,为经济建设和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障碍,往往从眼前的经济利益出发来衡量文物的价值。如古建筑保护中有人认为这有损于城市建设的形象。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以一拆了之来对待文物保护,或者要算眼前的经济帐,保护文物要花多少钱,而拆后搞开发能赚多少钱。不能充分认识到文物是祖先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千百年来形成的历史文化沉淀。它不仅是我们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素材,而且文物资源可直接或间接地为我县经济建设服务,是现代化建设中不可再生的宝贵财富。

2、缺乏文物保护意识。从我县情况来看,全社会普遍缺乏文物保护意识,一些地方领导和干部不重视文物保护工作,严重缺乏文物保护意识,认为文物保护是文物部门的事情,与当地政府无关,文物保护与否对其政绩无任何关系,缺乏“守土有责”的责任意识。普通群众则认为文物保护是政府的事情,与己无关,毫无顾忌地占有出土文物,随意地破坏文保单位的周边环境风貌。如爵溪城墙非法建筑时有发生,环境风貌遭到严重破坏。

3、文物依法行政力度不足。文物保护虽然有《文物保护法》可依,但由于《文物保护法》规定文物执法的主体不是文物部门,而是工商、公安、规划等执法部门,由于没有协调处理好相互之间关系,所以造成文物被破坏情况发生时,往往得不到有效遏制或被处理。如丹城赤坎游仙寨遗址内建有非法庙宇和道路,文物部门无力处理,相关部门由于职责关系,相互推诿。

4、文物部门的保护力量相对薄弱。文物保护是一项既困难又复杂的工作,而文物部门既无权又无人,更缺乏经费,根本无力实施对许多该保护的文物实施保护。

三、加强文物保护工作的几点思考与建议

文物是不可再生资源,加强文物保护工作至关重要。针对目前我县文物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下步,我们将进一步落实“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坚持有的放矢,加大力度做好文物保护,为我县“三个文明”建设服务。归纳起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加强文物保护工作的宣传,增强全社会的文物意识与文物保护的法制观念。做好文物保护工作,光靠业务主管部门的力量还不行,更主要的是要发动全社会的力量。因此要深入开展宣传、贯彻、落实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及其《实施条例》,增强全社会的文物意识与文物保护的法制观念。文物宣传工作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可在《今日象山》、象山人民广播电台、象山电视台等新闻媒体上刊出、播出全面介绍象山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与重要文物保护点的资料及录像,编辑、出版《象山文物胜迹》、《象山库藏文物精品图录》等,使全县人民了解象山文物事业的发展情况,了解象山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热爱象山、建设象山的热情,为促进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共同努力奋斗。

二是要把文物工作列入各级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纳入领导任期目标考核内容。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做好文物保护“五纳入”工作的通知》精神,各级领导要重视文物保护工作,特别是党政一二把手,要树立“保护文物,守土有责”的意识,把文物保护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领导任期目标考核内容之一,同时对文物事业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

三是要充分发挥县文物管理委员会的作用,使之成为协调全县文物保护与经济建设关系的权威性机构,特别是规划、城建、公安、海关、工商等成员单位要各尽其责,各尽所能。而事实上,文物管理委员会成员单位会议已多年没有召开,致使个别成员和成员单位忘记了自己在文物保护工作中的职能与义务。同时切实加大行政执法力度,消除文物保护工作中的“有法而无法依法办事”的怪现象,进一步做好我县文物保护工作。

四是要加大对文物事业经费和文物保护经费的投入,设立文物保护专项资金。我县文物业务费虽从原来的5万元增加到2004年的15万元,间或有少量的应急专项拨款,“九五”至今十年县拨经费累计近百万元。而十年来维修的文保单位有10余处,计约用去维修经费600万元,差额部分都是由当地企业、群众筹资解决的。而当前我县部分农村的村级经济和群众的资金还相对有限,筹资困难,致使许多急需维修的文保单位和文保点苦于资金而无法实施维修。近年来,我县丹城、石浦等地在旧城改造中,文物受损最多、最严重,保护维修任务更为突出。应根据上级要求和参照宁海的做法,每年从县城乡建设费中划出2-3%经费作为文物保护专项经费,使濒临损毁的文物得到及时的抢救性整修和维护,得到有效的保护和管理。专项经费要专款专用,加强管理和审计。

第6篇:加强文物保护的意义范文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我国迈向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新起点,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北京市文物局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以及关于文物工作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立足首都“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以文物保护利用改革为动力,围绕“一轴一城、两园三带、一区一中心”总体工作框架,在新的历史起点奋力推进首都文博事业高质量发展,全面助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100周年。

一、学懂弄通做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一)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坚持将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继续发挥好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示范引领作用。继续强化党员学习教育,推动“五强”党支部建设,深化党支部“三个一”和“青年党员作主讲”活动。

(二)认真贯彻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以及关于文物工作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继续开展关于文物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贯彻落实情况“回头看”,扎实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首都文博领域落地生根、形成生动实践。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关于文物工作的决策部署,统筹文物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

(三)认真贯彻党的五中全会精神。深刻把握“十四五”时期首都文博事业发展面临的历史性机遇,科学编制北京市“十四五”时期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规划,细致擘画新蓝图,奋力开启新征程。

(四)开展庆祝建党100周年系列活动。持续推进北大红楼与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文物修缮或保养工作。积极组织“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陈列展览推介活动。围绕革命文物、红色展览、文化名人等主题策划推出系列宣传。精选馆藏10种珍贵革命图书文物开展科研及展示活动。

(五)更好地发掘、阐释北京源远流长的古都文化。以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为目标,围绕人类起源、文明起源、农业起源、城市考古、皇家建筑考古等研究方向,加强北京考古重点课题培育和科研能力建设,将北京地区古代文明牢固嵌入中华文明坐标体系。

(六)持续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深入贯彻《党委(党组)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规定》。落实党建工作联系点制度和基层党组织书记季度点评会制度。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深化监督式调研,抓好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落实,持续纠正“四风”,集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突出问题。持续推动巡视整改,突出重点强化内部监察审计,加强结果运用。加强政治机关建设,全面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

二、持续深化文物保护利用改革

(七)推进文物法治建设。积极配合国家文物局完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修订开展的相关工作。推动颁布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按照北京市人民政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办公室及牵头部门的工作要求,落实“放管服”改革各项工作任务,包括证照分离、推行告知承诺制等改革工作。

(八)促进文物合理利用。指导编制海淀区三山五园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并推动落实。制定文物建筑合理适度利用导则,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文物建筑活化利用。进一步完善北京文博衍生品创新孵化中心平台,以北京文博创意设计大赛为抓手,以博物馆文创试点单位文创开发工作为突破口,以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深圳文博会等重点展会为契机,推动全市文博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工作。

(九)强化基建考古制度建设。编制《北京市考古调查、勘探、发掘经费预算定额管理办法(试行)》。研究扩大考古调查勘探赋权试点范围。

(十)深化文物资源资产保护管理。推进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政策研究。组织开展北京市第二批地下文物监测区划定工作,组织完成第十批十一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划定并报市政府公布,积极推进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和“多规合一”协同信息平台。组织完成第九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申报遴选并报市政府核定公布。开展北京地区第三次不可移动文物普查登记成果复核。做好北京石窟寺专项调查。持续推动行业大数据基础平台建设。

(十一)加强博物馆之城建设规划统筹。编制博物馆之城建设规划,明确发展目标任务。编制印发《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博物馆的意见》,加强与资源单位的对接,激发社会力量办馆热情,推动新建博物馆在北京备案。

(十二)加强文博机构队伍建设。按照全市深化事业单位改革试点工作安排,完成局属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工作,科学调配领导班子成员。加强优秀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完善“选育管用”机制。加大文博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围绕重点业务,开展分层次分类别专业化培训。研究制定《北京市文物与博物馆专业人员职称改革实施办法》,进一步加强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完善专业技术人员评价机制。强化干部“四力”教育,持续举办局系统干部写作培训班,开展文博大调研。

三、提升文物基础工作和重点工作管理效能

(十三)推进中轴线申遗保护。重点落实首都功能核心区控规和中轴线申遗保护三年行动计划。做实中轴线申遗保护管理机构并充实人员。争取开展“上游程序”合作,基本完成中轴线申遗文本,同步修订中轴线保护管理规划。加快中轴线沿线文物腾退和环境整治,提升遗产环境风貌。加强老城和中轴线遗产价值与保护研究。加强老城文物修缮保护,实施正阳门箭楼、钟楼等文物保护工程。举办中轴线保护学术研讨活动。摄制中轴线宣传片及策划同主题双语专刊。

(十四)统筹推进三条文化带建设。建立健全三条文化带协同工作机制,规范议事规则,有效发挥牵头单位的统领协调作用。统筹落实三条文化带年度折子工程,协同推进大运河、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公布《长城文化公园(北京段)建设保护规划》,指导编制完成居庸路等4个文化精华展示核心组团规划;重点推进首都博物馆东馆、路县故城遗址保护展示工程建设和中国长城博物馆改造提升;实施万寿寺斋堂、箭扣长城四期等重点文物保护工程和长城抢险加固项目;开展路县故城考古遗址公园二期建设,推进琉璃河考古遗址公园规划编制和考古研究工作,提升圆明园遗址考古与展示水平,推进上宅遗址保护规划编制报审;组织筹备北京长城文化节、北京西山永定河文化节以及首届北京公众考古季活动,积极参与中国(北京)国际运河文化节。

(十五)加强革命文物保护传承利用。组织实施北京地区不可移动革命文物专项调查,编制保护修缮五年行动计划。指导推进管理使用单位启动天安门、双清别墅等重点革命文物保护规划编制。系统总结“十三五”以来革命文物工作,公布第一批北京地区革命文物名录,完成2016年以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革命文物修缮工程检查。总结北京地区革命旧址保护利用典型案例的成功经验,做好革命旧址保护利用优秀案例推介工作。

(十六)加强文物保护工程管理。以文物保护工程资质资格管理为抓手,加强文物保护行业管理,做好文物保护工程资质单位数据库和在线管理系统的信息初核工作,加强资质管理,引导行业有序发展。研究文物保护工程全流程管理监管措施,加强对文物保护工程立项、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及验收管理的监管力度。研究文物建筑预防性保护制度设计。

(十七)推进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完善世界遗产保护管理机制,推动建立北京地区世界遗产联席会议制度。加强世界遗产监测工作,指导完成亚太地区世界遗产第三轮定期报告和遗产监测年度报告上报工作。

(十八)提升博物馆公共服务效能。结合教育部《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推进京津冀博物馆进校园项目。深入挖掘传统节日内涵开展传统节假日活动,指导博物馆提供线上线下等多渠道、多形式的文化活动。举办“文博纵横”公众讲堂,提供形式灵活多样的文化讲座。提高博物馆延时开放的文化吸引力,探索提升博物馆夜场文化活动效能,鼓励有条件的博物馆延时开放或推出夜场活动。

(十九)繁荣文物艺术品市场。初步建立全市文物经营企业信用信息记录档案,探索以信用为基础的监管机制。进一步加强文物拍卖标的审核,完善文物拍卖会监拍工作机制,研究网络文物拍卖监管方式,逐步完善与相关部门的文物市场联合监管机制。支持国内领先的文物拍卖企业做大做强,提升北京·中国文物国际博览会等品牌活动的影响力。编制持续推进全球知名的中国文物艺术品交易中心建设规划。配合市有关部门做好文物进境关税政策调整,鼓励海外文物回流。

(二十)深化文博领域对外交流合作。积极配合推进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行动计划,保障做好北京-首尔混委会工作。精心组织筹备国际博物馆协会藏品保护委员会第19届大会及2021年“5.18”国际博物馆日主会场工作。配合召开“亚洲文化遗产保护对话会”,加强北京中轴线宣传和活动策划。

(二十一)强化文物安全管理。实施文物安全直接责任人公示公告制度。启动市级文物安全监管平台建设。持续开展全市文物火灾隐患整治和消防能力提升三年行动,抓好3个局属单位微型消防站试点建设。修订《北京市文物局系统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推动局系统对外开放单位完成“雪亮工程”建设工作。健全完善与北京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总队关于文物安全监督执法工作对接机制。

四、增强文物工作支撑保障能力

(二十二)加强科技创新工作。深化局重点科研基地管理,适时启动建立“十四五”时期重点课题库。布置北京文博领域高新科技应用相关课题,根据国家文物局“十四五”文物科技创新专项规划情况,适时起草北京市落实意见。

第7篇:加强文物保护的意义范文

一、主要做法

(一)广泛发动群众参加

现在各种类型的志愿者队伍很多,如何让群众了解、认识文物文物保护的意义,从而接纳、参与到文物保护志愿者队伍,是首要的任务。首先要扩大社会影响。在招募志愿者的时候,首先通过*区官方网站向社会进行公开招募,并将文物保护的意义、参与的办法、条件等进行公示宣传。其次通过基层文化站长向街道社区进行选择性招募。采用板报、会议等方式向社区居民进行传达动员。再次结合文物普查期间的了解情况进行动员招募,对于一些热心文物保护工作的个人进行动员。经过3个多月的报名时间,共收到了70多人的报名申请。

(二)认真挑选高素质志愿者

文物保护志愿者相对来说是专业的,任务也是单一的,因此志愿者的选择至关重要,要始终贯彻文物保护为先的前提。在挑选的时候坚持了三个原则。一要是文物爱好者,同时也是品行端正者;二要熟悉街道社区情况;三要身体健康。从年龄、职业、个人素养等方面遴选了65人,体现了如下的特点:一是老中青搭配,65名志愿者,来自不同的年龄阶层,最大的年过花甲,最小的还是在校小学生,但中青年占到80%。二是来自不同的行业,有教师、学生、公务员、医生、社区工作者,其中社区工作者(含社区义工、楼栋长)占到70%。三是部分精英人士。*区的文物保护志愿者中有人大代表2名、政协委员2名。这些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非常关注关心文物保护工作,多次撰写建议、提案,促进了文物事业的发展。

(三)提升志愿者文物素养

由于志愿者来自不同的职业、接受不同的教育,素质参差不齐,一些队员的文物素养急需提高。在某种程度上而言,志愿者承担文物保护的宣传教育者的角色,更甚于其文物保护、巡查的角色。一是加强业务培训。主要灌输文物基本知识,以趣味性为主要。内容包括文物保护的重要意义,文物的基本鉴定方法,如何进行文物巡查,如何发现文物安全隐患以及文物巡查中的自我保护等。二是组织参观学习。通过参观学习提升文物志愿者的兴趣,增强责任感。带领志愿者熟悉自己巡视范围内的文物点,了解其文物保护范围,布置其巡视要点和注意事项。带领志愿者逐一参观我区的文物点,助其了解我区文物的基本情况。

(三)加强管理与激励

志愿者队伍是一个松散的组织,为把这支队伍运用起来,主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不定期举行活动。如培训、知识讲座、文物点集中参观等,构建一个相互交流、提升的平台。二是分片进行管理。按街道区域分配了志愿者,志愿者的工作基本由街道的巡护人员进行指导和安排。街道可以按之际情况组织活动、开展活动,并将志愿者的活动情况纳入对巡护人员的考核之中。三是奖励和表彰。对一些优秀的志愿者在年终进行表彰,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同时在媒体上进行报道,既是肯定推广,更起到示范的作用。

二、主要成效

文物保护志愿者队伍成立以来,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增强了全区不可移动文物的安全系数

加强文物保护是文体局组建文物保护志愿者队伍的初衷。*区是长沙市中心城区,仅40.8平方公里,却有省级保护单位2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另有一般不可移动文物28处,重要的史迹标志17处。中心城区一般不可移动文物环境复杂,人员流动量大,被损毁的几率高,巡护的任务比较大。由于经费有限,文体局聘任的巡护员基本都是兼职,难以实现全天候的巡查。文物保护志愿者队伍与巡查队伍相互配合则可构成无缝网络。任何有危及文物安全的可能情况,文物巡查人员和志愿者都在第一时间报告给我们,得到及时的处理。自文物普查开展以来,由于得到了及时的巡护,*区新发现的文物点没有一处被损毁、被破坏。在建工程的文物发掘现场也都得到了有效的保护。

(二)提高了全社会的文物保护意识

通过文物保护志愿者队伍,拓展了一条文物保护知识的宣传渠道。志愿者首先是宣传员,通过志愿者以点带面地将文物保护的知识在群众中进行有效传播。志愿者队伍成立前后,共组织宣传动员活动2次,发放《*文物保护宣传手册》*余本,发放志愿者倡议书5000余份,街道社区办专栏板报30余期,起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通过文物保护志愿者队伍,架设了一条加强文物保护的沟通渠道。一些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身份的志愿者,为*区进行文物保护的高位协调、反映问题、与政府相关部门进行沟通提供了很好的通道和平台。通过志愿者也构成了一条与群众沟通的渠道,达到了影响群众、服务群众的目的。通过文物保护志愿者队伍,还架设了一条普及文物保护知识渠道。目前全社会文物保护的意识还比较淡薄,有意无意破坏文物的现场依然存在。通过志愿者,将加大文物保护知识的普及。同时我们选择了一些小学生担任志愿者,目前区文体局正在选择几所学校为文物志愿者培训基地,加快文物保护知识进学校、进课堂的进度,对提高全社会的文物保护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三)促进了全区文物工作的发展

第8篇:加强文物保护的意义范文

60年的经验表明,国家强则文化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国家的每一次发展和跨越,都伴随着文化事业的发展和跨越,伟大的时代造就了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文化遗产事业是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为文化遗产事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促进了文化遗产事业的繁荣和发展。

60年的经验表明,文化兴则国运盛。文化的复兴和繁荣,必然会促进国家和民族的崛起和强盛。国家的复兴和强盛,必须有先进文化作指引,建设强大的国家软实力,要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文化遗产保护对于弘扬先进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培育国民素质、促进社会进步、推动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要作用。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不断推动,文化遗产保护日益显现出其独特的价值和功能。

只有融入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大业,文化遗产事业才能实现蓬勃发展;只有大力发展文化遗产事业,中华民族才能迎来更加灿烂的未来。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把文化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鲜明地提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的要求。要充分认识十七大提出的这一战略部署的重要性,把握文化遗产事业发展的形势,认清肩负的重大责任和使命,坚定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今年9月,中共中央召开十七届四中全会,这是在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处在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总书记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着眼于推动十七大关于党的建设总体部署的贯彻落实,重点研究解决当前党的建设中带有战略性、根本性、紧迫性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的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前不久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科学判断当前国际国内形势,认真总结今年经济工作,围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全面部署明年经济工作。全国文物系统要认真领会,切实把会议精神真正把握到位、贯彻到位,切实把中央的统一部署与文物工作的实际结合起来,找准角色定位,努力使文化遗产工作成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促进者,成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积极力量。

20__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也是我们砥砺奋进、经受严峻考验的一年。历史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来势汹汹,世界经济陷入衰退,外部环境剧变,自然灾害频发,我国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冲击。面对严峻形势,党中央、国务院全面分析、准确判断、果断决策、从容应对,全面实施并不断丰富完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一揽子计划和政策措施,统筹做好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有效遏止了经济增长明显下滑态势,在全球率先实现经济形势总体回升向好。全国文物系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自觉、主动服从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履行职责,扎实工作,积极有所作为。稳步推进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文物实地调研形势喜人,目前全国已调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89.2万处;进一步深化博物馆免费开放,全国免费开放博物馆达1447家;扎实开展震后文化遗产抢救保护,一大批受损文物得到及时修缮;积极做好文物安全工作,努力建立文物安全工作的长效机制;文物保护基础工作卓有成效,重大文物保护项目进展顺利,考古和大遗址保护工作稳步开展,世界遗产事业扎实推进,博物馆事业成效显著,社会文物管理力度加大,文物外事工作持续开展,宣传工作日趋活跃,保持了文物事业持续发展的良好势头,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作出重要贡献。在最近一次的国务院机构调整中,国家文物局作为加强部门,增设了督察司。国家逐年加大文物保护经费投入,20__年中央财政文物保护专项补助经费达48.6亿元,是20__年25.2亿元的1.93倍。中央领导同志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多次对文化遗产保护作出重要批示,本文来源:文秘站 多次亲临文物、博物馆单位指导工作,这既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殷切期盼和充分肯定,也更加坚定了我们做好文化遗产保护信心和决心。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正处于由文化遗产大国向文化遗产强国迈进的关键阶段。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相比,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全局相比,与急剧变化的国际形势提出的要求相比,与人民群众对文化建设的期待相比,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依然存在着差距。主要表现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工作依然薄弱,基本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矛盾依然突出,文物安全形势依然严峻,经费投入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实际需求尚有较大差距,人民群众尚未充分享受文化遗产保护成果,适应时展的文化遗产保护管理体制有待完善,文化遗产保护的任务还十分艰巨。全国文物工作者要认清肩负的责任,牢记神圣使命,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开拓进取,奋发有为,加快建设文化遗产强国,在新的起点上,推动文化遗产事业实现新的跨越。

我们一定要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文化遗产工作的主线。文化遗产事业必须围绕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部署,善于从党和国家大局中找准工作定位,在大局下思考、在大局下谋划、在大局下行动,才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把握文化遗产事业的历史方位。要按照总书记提出的“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总要求,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推动文 化大发展大繁荣;要围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出的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战略部署,抓住国家加大对民生领域和社会事业支持保障力度的重要机遇,抓住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有利契机,全面推进文化遗产事业发展;要推进重大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充分发挥文化遗产保护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为调结构、促转变、扩内需、惠民生、保稳定服务,增强文化遗产事业服务大局、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

我们一定要把保护和传承作为文化遗产工作的主题。一个民族的文化遗产,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识和现实感受,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承载着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文化遗产是国家和民族形象的基本元素和主要标志之一。要用世界的眼光、历史的眼光和发展的眼光,认识文化遗产的价值;要切实贯彻党和国家的文物工作方针,处理好保护、利用和传承的关系,把丰厚的文化遗产资源转化为促进经济发展、改善民生的积极因素。要通过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让文物、博物馆单位成为城乡最美的地方,成为城乡最有品位的文化空间,成为城乡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和动力,成为国家和民族的骄傲。

我们一定要把融入社会、促进发展作为文化遗产事业的使命。文化遗产事业融入经济社会,既是文化遗产事业承担社会责任、促进自身发展的积极举措,也是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惠及民众的主要途径。近年来,我们推进文化遗产保护融入经济建设、融入社区生活、融入城市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资源配置,彰显城乡魅力,推进了城市的产业转型,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促进了旅游、文化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要进一步探索和研究文化遗产保护融入社会、促进发展等问题,把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与群众生活水平提高相结合,与城乡基本建设相结合,与环境改善相结合。要认真总结文化遗产保护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功经验,积极探索建立文化遗产保护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效机制,加强宣传和普及工作,主动争取全社会各方面的理解和支持,努力营造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建设和谐共融、协调发展、互利双赢的新局面。

我们一定要把保护成果惠及民众作为文化遗产工作的宗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惠及民众,是文化遗产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文化遗产保护只有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由人民共享,才能保持蓬勃的生机和旺盛的活力,才能产生巨大的感召力。要进一步强化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在强调各级政府文化遗产保护职责的同时,积极研究制定发挥人民主体地位和作用的政策措施,拓展社会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渠道。要进一步强化广大民众与文化遗产之间的情感联系,无论是在文物保护修缮和考古发掘等工程中,还是在博物馆建设和陈列展示等工作中,都要对人民群众满怀深情,都应该积极取得当地居民的理解和支持。要进一步强化以人为本,坚持有利于文化遗产保护、有利于传统技艺传承、有利于惠及民生的原则,保障民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受益权,关注群众现实利益和长远利益,努力使文化遗产保护成为民心工程、民生工程,努力实践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我们一定要把改革创新作为文化遗产事业发展的动力。文化建设,重在建设,贵在创新。今天文化遗产事业发展的良好局面是改革创新的成果,解决当前文化遗产事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仍需要改革创新。要加大力度、加快进度,突破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按照中央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路线图和时间表,20__年底前基本完成改革试点任务。要贯彻“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的方针,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大政府投入、调整资源配置,积极推进公益性文化单位内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要加快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遵循文物工作自身规律、国家保护为主并动员全社会参与的文物保护体制。最近,文化部和国家文物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文物行政执法机构建设的通知》,各地要按《通知》要求,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加强文物行政执法机构和队伍建设。省级文物行政部门应内设专司文物行政执法督察的机构,有条件的地区都要成立专职的文物行政执法队伍,作为推进文物管理机制创新的重要内容。要加强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与更多国家签署有关文化遗产保护的双边协定,开展更有深度和实质性内容的合作。要通过“走出去”、“引进来”,扩大对外文物展览的影响,拓宽人员交流和科技合作渠道,不断把中华文明推向世界,提高我国在国际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地位和作用。

全国文物系统要树立强烈的机遇意识、发展意识、紧迫意识,振奋精神、锐意进取、埋头苦干,以更加扎实的工作、更加昂扬的斗志,坚决完成好20__年的各项任务。

要科学制定文化遗产事业的发展规划。20__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实现《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提出的新时期文化遗产保护第一个阶段性目标的最后一年。要认真做好阶段性目标提出的各项任务和“十一五”规划的总结评估工作,科学编制文物事业“十二五”规划。要遵循科学发展的要求,综合考虑“十二五”时期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的特点,加强全局性、战略性问题研究,科学确立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提出重大改革和政策举措等,着力解决文物事业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要不断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央领导同志十分关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李长春同志先后九次就中国文字博物馆建设作出重要批示。最近,他在河南博物院考察时,再次就博物馆建设作出重要指示。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中央领导同志的讲话精神,把博物馆建设和免费开放工作做好。博物馆是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方面,是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阵地。目前,全国免费开放博物馆纪念馆的数量已占文化、文物部门归口管理博物馆、纪念馆和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总数的76%。要把深化博物馆免费开放,作为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内容,进一步探索和建立免费开放的长效机制,推进博物馆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要进一步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把学术性、知识性、趣味性、观赏性有机统一起来,丰富展陈内容,创新展陈手段,不断增强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要扎实推进各项重点工作。精心筹备和确保成功举办20__年国际博协第22届大会。 继续做好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周密组织转段工作,加强新发现文物保护。做好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评审工作,尽早形成推荐名单上报国务院。稳步推进文物、涉台文物、地震灾后文化遗产等保护抢救工程,做好南水北调等国家重大建设工程中的考古和文物保护工作。推进大遗址保护,开展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加强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和管理。开展文物行政执法专项督察。推动《博物馆条例》等立法进程,完成馆藏珍贵文物数据库建设工作,加大中央地方共建部级重点博物馆和民办博物馆建设。做好科研成果转化和人才队伍建设,办好对外文物展览。办好20__年国际古迹遗址日、国际博物馆日和中国文化遗产日活动。

要深入总结和推广先进典型表彰工作的经验。“全国文物工作先进县”的评选表彰活动已经开展了6批,共有201个县(市、区)获得了这个荣誉。各级文物行政部门要通过表彰活动,善于发现典型、弘扬典型,使文物工作先进典型的事迹广为人知、深入人心;要充分发挥文物工作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善于总结经验、推广经验,带动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积极支持、热情参与文化遗产事业。我们热切希望受到表彰的先进单位和集体珍惜荣誉、再接再厉,更加昂扬向上地工作,为我国文化遗产事业再立新功!

第9篇:加强文物保护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基础文物;守护;问题;措施

前言:我国历史悠久,在中国上千年的历史中,留存下众多的历史文物,其中包括地上和地下多种艺术和时代价值较高的基础文物。这些文物不断的向人们传递重要的民族、历史和文化等信息。在这种情况下,积极加强基础文物守护工作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对加强基础文物保护的重要性展开了研究,并针对基础文物保护意识薄弱等不足提出了相关解决意见,希望对加大基础文物守护力度起到促进作用。

一、加强基础文物保护的重要性

(一)促进我国教育与旅游业的发展

基础文物指的是经过长时间的洗礼,留存下来的具有一定艺术和文化价值的物质,我国历史悠久,古人的智慧更是博大精深,因此留存至今的基础文物众多,这些文物能够有效传扬我国传统文化,现代人也可以通过对基础文物的了解增加对不同历史时期精神的掌握,从而从心理、素养等多方面得到提升,在旅游业越来越受欢迎的今天,加强对基础文物的保护,能够帮助人们在旅游过程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和古人积极向上的精神和智慧。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人们因为崇拜我国历史文化而前往全国各地,在旅游的过程中受到更多的教育。因此做好基础文物守护工作对于促进我国教育与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文化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础

在我国上千年的历史文化当中,对人类精神和财富最好的见证就是基础文物,基础文物在应用过程中也能够成为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重要媒介,成为人们不断向前发展的基础。人类出现文字以前,对历史记载最有效的工具就是文物。文字产生以后,对历史、工艺的记录更加便捷,然而失去了基础文物的见证,人们根本无法体会历史的本来面目[1]。例如,研究古代建筑工艺的过程中,相关建筑特点虽然能够在历史书籍中寻找出来,然而在没有看见实物的基础上,这一工艺和技术特点及精华将无法被更加精确的传承,现代人们也无法从中获取灵感,提升现代建筑的功能和技术水平,由此可见,基础文物保护是文化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础。

二、现阶段基础文物守护工作中的不足

(一)基础文物守护意识薄弱

在加强基础文物守护工作的过程中,不可以将这一责任完全推脱给某一个机构或某一个人,而是应当发挥全社会的力量共同承担起保护基础文物这一责任。近年来,我国相关部门在积极加强基础文物保护的过程中,尽管积极发动的群众,然而群众却没有能够及时提升基础文物保护的意识,我国还存在大部分地区,人们基本没有保护基础文物的概念和意识,甚至还有部分群众任务政府是实施这项工作的主要人选,而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拥有机会,就会独自占有或盗取文物。

(二)基础文物守护力度较低

在科学和技术不断进步的背景下,我国相关基础文物守护部门在日常工作过程中,能够运用相对成熟的技术提高文物保护能力,然而同世界上科技发达的国家相比,我国的基础文物守护部门和技术建设都呈现出较强的滞后性,因此无法高效率和高质量的保护基础文物,这些历史的精华在日常受保护的过程中,还存在一定受潮现象,同时也没有及时的进行防震和防火等保护,导致其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2]。同时,在对基础文物进行修复时,由于缺乏先进的技术,工作人员个人原因造成的基础文物损害现象也时常发生;同时,就目前状况来看,我国拥有大量的基础文物守护工作,这些文物在守护过程中,对技术要求较高,而我国拥有这方面专业知识的工作人员相对较少,人才相对匮乏。

三、做好基础文物守护工作的途径

(一)完善基础文物保护制度

新时期,在积极加强基础文物守护工作的过程中,必须做到有据可依。在这种情况下,国家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应在充分了解基础文物保护需求的基础上,对相关法律体系和管理制度进行完善,其中包括《文物保护法》,例如,可以将基础文物包含的范围进一步进行扩大,对相关执法体系进行完善,并在财政预算中增加基础文物保护的资金,并将其纳入国家财政预算当中[3]。这样一来,就能够提升基础文物的资金保护;同时,国家相关部门应加强基础文物守护工作的监督,对实施守护工作的工作人员及其职能进行充分的设定,提升行政机关办事能力,发现基础文物损害现象应依法严格处理。

(二)加强基础文物守护技术

基础文物由于历史悠久,具有脆弱的特点,因此在日常进行守护的过程中,必须应用相对专业而成熟的技术,提高修复和保护能力,在维护基础文物原有特征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保护,这应当成为基础文物守护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基本原则[4]。我国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应积极将基础文物和现代技术进行结合,如现阶段广泛应用的数字化技术等,运用该技术可以进行复原古建筑的工作。这样一来,相关工作人员既要能够对技术的可行性进行分析,还应当积极学习国外先进的基础文物守护工作经验,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加大保护力度。

结论:综上所述,基础文物保护过程具有较强的复杂性和系统性,在积极进行我国传统文化传扬的过程中,加强基础文物保护工作研究势在必行。其中最关键的就是提高民众的基础文物保护意识,并坚持维护国家相关法规和制度,相关工作人员应当在实践过程中,逐渐总结经验,完善基础文物守护措施,从而促进我国基础文物保护工作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孙秉明,宫德杰. 浅谈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工作――临朐县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与管理[A]. 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三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2004:5.

[2]余亚男,孙向鹏. 浅谈河南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文物保护工作[J]. 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2,07: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