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国学启蒙教育的好处范文

国学启蒙教育的好处精选(九篇)

国学启蒙教育的好处

第1篇:国学启蒙教育的好处范文

关键词:儿童国画;启蒙;教学

1 传统国画启蒙教育的方式

中国画发展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是中国特有的一门艺术,在世界美术史上拥有特殊的历史地位。然而中国传统国画的教育大致属于师徒传授模式,主要通过一对一或对几的面授和临摹前人作品。在国画启蒙教育这一方面,更没有明显的教学体系和系统的课程组合。

(1)家教方式。中国古代的国画启蒙教育,起源于家族的传承,或者请好的画师在家中进行教学,这也成为国画传承的重要方式。这种方式有一些共性:第一,受传统文化熏陶,琴棋书画是条件殷实人家的必修功课,家中必有擅长书画的人。这些人自觉承担了启蒙老师的角色。

(2)学校教育。国画作为学堂教育的正式课程,早期出现于清代。此时的图画启蒙教育比较注重技法画法,尚未形成提高儿童审美能力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主要是以临摹前人作品为主,仍是中国传统的方式,受到西洋美术的影响不大。这种学校内部的国画启蒙教育,为以后的国画学校教育教学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2 儿童国画启蒙教育的现状与辩思

随着文化交流的国际化影响和多元文化的冲击,当前中国画教育处境堪忧,在美术教育领域,源于西方的素描、速写、油画、色彩等成为主流。中国画的启蒙教育更是被边缘化。通过调查了解,

2.1 国画启蒙教育的现状

(1)中国画在小学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国画作为传统绘画形式,已纳入小学美术教材,但所占比重和学校重视程度均远远不够。具体现象是:大多数学校不开设国画课,教材内容也是应付授课,学生们对国画的知识掌握比较匮乏。能根据家长和学生兴趣需要,开设国画课或兴趣小组的学校,能办出成绩和坚持下来的也不多。总体反映出,教育整体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不强。

(2)小学美术教育师资队伍现状。小学美术教师在国画教学上能力普遍偏低。由于书法国画等传统美术艺术在学校教育中的断档,各师范类以及综合类大学美术教育专业,对国画素质培养的方式基本属于集中辅导和训练,不够系统。对国画的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普遍不强,训练大多是限于用笔与用墨以及构图等层面。绝大多数美术教师没有建立起传承国画教育的主动意识和兴趣,对国画启蒙教育的研究更是荒芜。

(3)目前两种儿童国画教学形式。在儿童中国画教学中,主要存在两种形式:一是沿袭了国画传统图式的教学形式,以临摹为主。但小学美术教材所提供的范例毕竟有限;另一种是提倡让儿童学生自由发挥,接受了尊重个性教学的观点,但往往忽视国画传统技法。

2.2 对当前国画启蒙教育形式的辩思

综上所述,在当前国画启蒙教育盛行的教学形式,不管是沿袭中国传统国画教学方法,还是提倡儿童自由发挥的观点,都存在观点上的排斥,前者仅立足于中国国画的自身的特点,而后者只关注儿童认知和个性特点,都存在片面性。

(1)传统中国画启蒙教育方式仍有很高的现实意义。中国画经过上千年的传承,形成了独特的技法与鉴赏体系,前人总结与积累的教学方法与经验,非常有借鉴价值。然而我们不能照搬照抄古代的启蒙教育方式,也不能完全照搬西式的教育模式,我们应该积极探索符合中国文化特点和氛围的教育理念和途径,建立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中国画现代教学体系。在国画启蒙教学中,应该把传统图式临摹教学方式与儿童水墨教学有机融合,以互相弥补各自之不足。

(2)美术教师国画教学能力亟待提高。现阶段,小学美术教师传承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中国画的意识很淡薄,同时也缺乏基本的国画教学知识和技能。另有一部分教师虽然对此有所认识,但认为国画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和笔墨技法过于深奥,儿童难以接受,致使教材中的国画教学章节被其他美术内容所代替。目前,高考考生在报考师范类专业之前,大多接受的是素描、速写、色彩等西式美术教育的集训。因此,教师的培养培训机构,要强化对美术教师的培养,尤其是对国画技法与鉴赏水平的提高。因为国画课是将来他们在美术教学中必须要面对的课程。

3 儿童国画教育的现实实践

现代儿童国画启蒙教育应当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遵循教育的规律和儿童身心发展特点,致力于加强文化传承,培养幼儿初步的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一方面要让儿童感受到传统国画艺术的魅力;另一方面应启发儿童进行开放式的国画学习活动,鼓励儿童大胆创作,表达内心的思想和情感,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发展。

(1)重构学习内容。在现行幼儿园、小学美术教材的框架下,重组教学内容,使国画教学素材题材更宽泛,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内容更加简单易学,进而激发儿童学习国画的兴趣。这样能使儿童从丰富的学习内容中寻找符合自己审美需要的题材,便于学生进行各种自由表现。

(2)抓好基本训练。首先,抓好握笔姿势训练:先讲解示范握笔的姿势、再手把手地教儿童进行练习中峰、侧峰、卧峰等笔法,并随时提醒指正。其次,抓好蘸墨技能训练:水分和墨色是比较难以掌握的技法,应先让儿童进行实践操作。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进行个别指导。后抓好用墨技能训练:国画“墨分五色,妙在用水”,让儿童观察,直观上感受墨色的不同和用水多少的区别,在掌握好这些技能基础上,再进行作画练习。

(3)丰富表现形式。鼓励儿童用多种方式进行自由创作。儿童天性幼稚,单纯,心灵纯净,还处在对事物进行认识的初期,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避免用角审视儿童绘画表现。这时要尊重孩子的天性,鼓励孩子的创造。鼓励学生尝试一切可以的手段与方法,进行多样化的创作实践,强调儿童画表现的自由性、淡化完全的临摹,给予儿童创作的空间和内心情感与体验表达的机会,才能使儿童的作品个性张扬、风格多样。

参考文献:

[1] 屠美如.学前儿童美术教育[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 孔露苗.新理念下幼儿水墨画教学之策略[J].学前教育(家庭版),2008.

第2篇:国学启蒙教育的好处范文

[关键词]新老生同寝;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D26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11―0153― 02

[收稿日期]2014 ― 10 ― 23

[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思政课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精致化模式的研究”(课题编号:JGZXS13116);2014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重点委托项目:“中国梦的战略和策略价值研究”(课题编号:L14WTA015);2014年沈阳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课题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培养及其思想政治教育应用研究──基于微信、微博和QQ为代表的自媒体(课题编号:SDSZ2014-059);沈阳医学院2013年度教学研究课题:校园文化对提升医学生人文素质的作用研究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刘娜(1978―),女,辽宁沈阳人。大学生资助中心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交往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党建。

大学生是党和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是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的重要关口。沈阳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基于“新老生同寝”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开展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的创新实践,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研究概述

目前,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第一,大学生入党动机的研究。郭秀华等在大学生入党动机研究的基础上,以90后大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结合社会学、心理学等理论,探析大学生入党动机的源动力的发生类型和形成机制进行,提出实施入党动机推动力的策略〔1〕。第二,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机制研究。向先孟等认为,大学生的入党启蒙教育是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中之重,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机制建设要务求实效,提出了建设路径〔2〕。第三,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的有效性研究。赵辉等从思想政治教育的“三贴近”出发,强调要重视大学生的主体地位,选择科学有效的方式方法和手段载体,才能将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做好做实〔3〕。第四,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研究。易军等运用心理学学科理论开展入党启蒙教育研究,提出要重视和运用心理学的首因效应、环境效应、角色效应和辐射效应,在此基础上,注重选择入党启蒙教育的方法载体〔4〕。第五,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与高校育人根本任务的关系研究。陈建华等指出,大学新生的入党启蒙教育工作质量和水平,关乎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更是衡量高校人力资源水平和高校竞争力的重要指标〔5〕。第六,非公立高校的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研究。李明明对独立学院的校情和学生的思想特点进行分析,从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角度,探讨了独立学院开展入党启蒙教育的经验做法和现实意义〔6〕。第七,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的案例研究。于国妮总结了华东师范大学开展大学新生入党启蒙教育的实践做法,提出要加强入党教育的顶层设计,总结出新生入党启蒙教育的五个环节的经验,即:明确教育目的、规划教育任务、建立教育制度、精选教育内容、注重教育形式〔7〕。现有研究成果为开展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提供了有益借鉴,但也存在着研究泛化,针对性不强;研究视角单一,理论陈旧等问题。鉴于此,有必要对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开展新的探索。

二、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的实践困境

(一) 重灌输轻对话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工人群众不能自发地产生出科学社会主义意识,而必须从外面进行“灌输”,即进行科学理论的教育。但是,灌输作为高校开展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的基本原则,却被一些高校入党启蒙教育工作者误读为工作方法,还未完全脱离传统教育模式与旧方法的束缚,入党启蒙教育的效果并不显著。从本质上看,入党启蒙教育是一种具有较强政治导向性的精神交往,交往的本质要义在于主体间的真诚对话,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体系中,对话处于“缺位”和“失语”的状态,往往表现为“我说你听”“我考你背”,导致入党启蒙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大打折扣。

(二)重理论轻实践

当前高校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不同程度地滞留在理论学习和知识背诵的层面,大学新生初级党校结业的考核,最终是以结业分数量化的。应当说,系统学习党的理论知识,对于大学新生是极其必要的。但是,“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8〕这也要求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不仅要把大学生作为教育的对象,更要把大学生看做是“反思”的主体、“应用”的主体和“实践”的主体,让他们切实通过实践,培养理论兴趣、提升理论思维,使党的科学理论为他们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三)重阶段轻全程

党的先进性是历史的、具体的、发展的,大学生党的先进性的认识也不可能一次完成,《共产党宣言》指出,“共产党一分钟也不忽略教育工人尽可能明确地意识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敌对的对立”〔9〕。这启示我们,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要全程化不间断,才能教育大学生认识党的先进性,树立一生跟党走的坚定政治信念。但实际上,大学新生入党启蒙教育主要在入学第一年特别是第一学期进行,除了入党积极分子之外,其他同学的入党启蒙基本告一段落,成了“过眼云烟”。

此外,高校党建工作的话语体系属于主流文化,在内容上偏于宏大叙事,在教育语境上偏于严肃刻板,在话语表达上重视规范,造成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与90后大学生话语体系的不对称,不利于入党启蒙教育工作的开展。

三、新老生同寝模式下开展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的实践探索

(一)打造“新老生同寝”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队伍的建设平台

一是根据“新老生同寝”工作建设队伍选拔平台。按照“学生申请―学院选拔―学校审核”的三级模式,从大三以上高年级的学生党员当中选拔出一批品学兼优、思想积极上进、具有一定学生工作经验的优秀老生党员,以“3+1”模式(每个新生宿舍中安排3名新生和1名老生党员)入驻新生寝室,为期一年。二是按照 “新老生同寝”工作建设队伍培训平台。从学生管理制度、党团建设,班级管理、专业认知、学风建设、安全管理、心理健康、突发事件应对等方面,对老生党员开展全方位培训,打造一支“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学生党员队伍。三是按照“新老生同寝”工作建设队伍考核平台。老生党员由所在学院和辅导员负责管理、考核和评定,以学生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建设和考核为契机,将组织考评和民主评议相结合,定性考评与定量考核相结合,考核结果与入党、转正、评优、奖学金、就业推荐等直接挂钩,对先进典型予以表彰奖励;对达不到工作要求的给予批评、限期改正、直至撤免职。通过科学的考评激励机制,调动老生党员积极完成入党启蒙教育任务。

(二)设计“新老生同寝”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示范平台

大学新生对党的深刻认识不能通过自发的方式产生,而只能通过学生党员与新生朝夕相处中的亲身示范进行。一是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设计示范平台。精心设计了寝室谈心会、结对子、每天一刻、志愿服务等丰富灵活的教育形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教育渗透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二是围绕医学生基层就业搭建实践平台。针对新生思想实际,入驻寝室的学生党员紧密结合学校培养面向基层的实用型人才定位,以优秀毕业生基层就业、献身国防等生动事例,用“身边的事、讲深奥的理”,开展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和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新生树立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理想信念。

(三)构建“新老同寝”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立体化平台

通过“新老同寝”工作中学生党员反映出的学生思想新动态、新问题和新矛盾,把宣传党和国家的政策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重点围绕新生中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习困难学生、情感受挫学生、心理问题学生、少数民族学生等特殊群体,组织辅导员召开案例研讨会、经验交流会进行交流和研讨,不仅帮助了思想政治辅导员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特点,更调整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和方法。

(四)构建 “新老同寝”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的“生活世界”

传统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的话语体系采取的是一种文本语言,以宣传教育和课程学习为教育途径,带有明显的灌输性和较强的理论性。而生活语言则不同,其大多是采取具象化的形式,比如:“我是党员,有事您说话”、“党员是班级的主心骨”、 “有党员在,就有党组织在”、“敢亮身份、敢树旗帜”等,与思想政治教育“三贴近”的基本原则内在契合。特别是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要跳出党史教科书中宏大叙事的藩篱,就要扎根于生活世界的语言的生活化,避免“教条化”、“抽象化”,用充满生活气息的入党启蒙教育话语,培育大学生对党的认同。

结语

“新老生同寝”模式下开展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取得实效,其原因在于:第一,与思想政治教育灌输论的内在契合,又实现了主体间对话的话语真诚;第二,与思想政治教育回归生活世界、重视精神交往内在契合;第三,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榜样示范内在契合。需要指出的是,“新老生同寝”模式下的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仍然是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精致化范式转向下的党建教育尝试,并不能替代学生党校班、报告会等传统载体构成高校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也并不能否定传统的高校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还需要在今后的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和总结。

〔参 考 文 献〕

〔1〕郭秀华,于晓霞.90 后大学生入党动机源动力和推动力的探析与实践〔J〕.西北医学教育,2011,(05).

〔2〕向先孟,戴毓军.高校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有效机制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1,(07).

〔3〕赵辉,周园园.结合大学生思想实际开展有效的入党启蒙教育〔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刊,2011,(11).

〔4〕易军,张莉,李晓倩.入党启蒙教育对大学生成长的心理效应〔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4,(05)

〔5〕陈建华,黄锁明.高校应抓好对新生的入党启蒙教育〔J〕.唯实,2004,(07).

〔6〕李明明.谈独立学院新生入党启蒙教育〔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12).

〔7〕于国妮.高校新生入党启蒙教育的设计与反思――以华东师范大学为例〔J〕.上海党史与党建,2013,(06).

第3篇:国学启蒙教育的好处范文

关键词:幼儿教育;启蒙;有效方法

当今社会飞速发展,科学技术也是日新月异,各方面的竞争也越来越劲烈。这就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提升整个国民科学素养。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科学教育的发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和重视。幼儿期,是心理发展的敏感期,也是培养科学素养的关键时期。因此,开展幼儿科学启蒙教育显得意义非凡。

一 幼儿教育中启蒙教育的重要性

幼儿启蒙教育,就是指在人处于幼儿时期时,使用一定科学合理的方法手段,对幼儿进行启发、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早期教育活动。人在幼儿时期时,由于他们的年龄和性格特点的因素,幼儿在启蒙识字和学习知识技能的活动中,表现的很积极,有利于进行启蒙教育。

启蒙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第一步。一方面,它的教学活动能激发、启动幼儿的自主学习的动力系统,能在幼儿时期就可以培养孩子的创新思维、创新情感、创新意识。另一方面,启蒙教育能使孩子获得自我和主体意识,促进儿童个性的发展。在幼儿时期对孩子进行启蒙教育,在完善教育体系的同时,还能进一步树立新的幼儿教育理念,促进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接轨。

二 我国幼儿教育中启蒙教育存在的问题

虽然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教育意识也越来越强,对幼儿的教育也有所重视,幼儿的启蒙教育也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我国幼儿启蒙教育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投入经费不足。

幼儿启蒙教育的问题首先是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从政府来讲,对学前教育有足够的重视,而且越来越重视,投入也是越来越多,但是到今天为止,即使在北京这样的城市,学前教育财政拨款还没有一个固定的比例,虽然在政府的工作计划里边会提到,大力发展学前教育这个事业,财政收入增加,向学前教育倾斜,但是倾斜多少是没有保障,因为没有数字在里边去督导政府,所以总体来说还是经费投入不足。

2.师资匮乏。

在幼儿启蒙教育方面,不仅我国的研发队伍还是比较薄弱的,而且师资队伍也是数量不足。在我们目前全国现在有超过14万所幼儿园,在教师队伍里还有一部分没有教师资格证,没有受过专业的训练,素质低下。可见,幼儿启蒙教育这一块,师资无论是在数量还是在质量上都令人堪忧。

3.幼儿教育理念落后。

在幼儿启蒙教育阶段,幼儿教师的教育理念比较落后。一方面,在和孩子一起生活、学习的过程中,没有充分了解到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在启蒙教育的过程中,他们很少能从孩子的发展角度出发,倾听孩子的心声,了解他们的需求。另一方面,他们没有创设符合孩子启蒙教育的课程、环境等,孩子的学习比较被动,兴趣不足,导致幼儿启蒙教育效率低下。

三 实施幼儿启蒙教育的有效方法

针对以上幼儿启蒙教育中存在的各方面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提升幼儿启蒙教育质量的一些方法。

1.加强幼儿启蒙教育经费投入。

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是幼儿启蒙教育所面临的首要问题。对于政府来说,扶持幼儿启蒙教育是他们的责任,加大对幼儿启蒙教育的投入是他们的义务。在政府重视学前教育的同时,对学前启蒙教育的投入也应增多。应保证学前启蒙教育财政拨款有一个固定的比例,随着幼儿教育发展的需要,也应不断扩大比例。在政府的工作计划里也应包含这项内容,大力发展学前教育这个事业,财政收入增加,向学前教育倾斜,总体上解决幼儿启蒙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

2. 提升幼儿师资的整体质量。

首先,国家要加大对幼儿启蒙教育的研发,使其能满足幼儿启蒙教育发展的需求,同时也要不断提升研发队伍的研发能力。其次,加大对幼儿师资队伍的培养。可以在各大高校开展幼儿教师专业,培养素质高、专业性强的幼儿教师。对于已经就业的幼儿教师,要不定式地进行再培训。没有取得教师资格证的坚决不能让其上岗,要严把教师质量关。

3.树立正确的幼儿教育理念。

孩子就是民族的未来,在教师和孩子一起生活、学习时,作为幼教工作者,首先要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一切从有利于孩子的发展角度出发,俯下身子,倾听孩子的心声,了解他们的需求,给孩子真正需要的关爱。同时,教师要努力创设符合孩子发展需要的课程、环境、区域,学会追随孩子的兴趣,为孩子提供操作的机会,让孩子通过与环境、材料相互作用来获得经验,引导孩子主动学习、探索,成为生活、学习、游戏的主人。

第4篇:国学启蒙教育的好处范文

>> 对蒙台梭利纪律教育思想的思考 谈蒙台梭利教育观念对我国幼儿园教育的启示 蒙台梭利教育思想与幼儿园素质教育的实施 蒙台梭利教育思想对我国幼儿教育的启示 蒙台梭利幼儿教育思想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浅谈蒙台梭利的“工作”理论对幼儿园游戏的启示 蒙台梭利教育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与思考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下的蒙台梭利教育 农村幼儿园引进蒙台梭利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蒙台梭利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对我国幼儿教育的启示 蒙台梭利教育思想对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启示 蒙台梭利教育思想对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启示 浅析蒙台梭利教育理论对我国学前教育的启示 蒙台梭利的内隐学习观对听障幼儿康复教育的启示 蒙台梭利教育法给幼儿教师的启示 理想人:论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 蒙台梭利数学教育对培智数学教育的启示 浅谈对蒙台梭利教育的认识 论蒙台梭利对和平教育的贡献 浅议蒙台梭利教育对课改的启示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政治 > 浅析蒙台梭利的纪律教育思想对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启示 浅析蒙台梭利的纪律教育思想对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启示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蒙台梭利的纪律教育观贯穿着她的整个教育生涯,是她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她提出了纪律应该是建立在自由基础上的积极、有益的纪律,这种纪律的形成需要有一个有准备的环境、自由地工作来唤起内在纪律,这种观点对现今幼儿元常规教育仍有具有巨大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蒙台梭利 纪律 纪律教育观

蒙台梭利是一名杰出的幼儿教育思想家,她的一生都在从事着教育实践活动,提出了许多幼儿教育理念,有着一套较为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这套教育理论体系对促进幼儿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纪律教育只是她教育体系中的一部分,但是对她的整个教育的实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文章试图从纪律的涵义、纪律形成的模式来理解蒙台梭利的纪律教育思想,为完善幼儿园的常规教育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议。

一、纪律的涵义

蒙台梭利认为使人像哑巴一样默不作声和瘫痪病人一样不动的纪律,不是真正的纪律,而且这种纪律不利于他们自制能力的完善,是压制幼儿的身心发展的表现。我们应该建立真正的纪律,这种纪律应该是以建立一种积极的纪律、工作的纪律、有益的纪律和内在的纪律为目标,而不是一个不动的、被动的和顺从的纪律。【1】 这种纪律是幼儿发自内心而认同的、遵从的,不是由于外界强迫而形成,是一种能够被幼儿理解自觉地没有任何粗鲁行为的纪律。只有建立起这种纪律,幼儿才是一个有着自我的人,才能逐渐形成规则意识,才能使他们的行为从无序行为过渡到自发的有序的行为,我们才认为他是守纪律的人。

二、纪律形成的模式

蒙台梭利认为纪律的形成需要从环境、教师、幼儿自身特点等方面进行考量,纪律的形成要为幼儿提供有准备的环境,让幼儿自由地工作获得初步纪律,并在在工作的过程中形成内在的纪律。 有准备的环境

为了帮助儿童形成良好的纪律,蒙台梭利制为幼儿创造一个有准备的环境,在家庭环境方面,儿童之间规定了享受“儿童之家”优惠待遇的家长需要履行“家长必须按时间规定把孩子送到‘儿童之家’,保证孩子的身体和衣服都是干净的”、“在儿童教育方面必须同女教员密切合作”等。【2】这些规定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有助于教师帮助家长形成正确的育儿观念,创造了一个利于幼儿形成时间观念等纪律观念的家庭环境。

学校环境方面,“儿童之家”为幼儿创造了良好的纪律思想环境,为了使幼儿能够积极遵守纪律,幼儿在“儿童之家”学会的第一个思想就是能辨别好与坏。教师会观察孩子是否混淆好与不好、坏与不坏的概念,根据幼儿的行为来指出幼儿的的哪些行为需要阻止,哪些行为需要逐渐制止,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扮演者观察者、引导者的角色。【3】如:幼儿模仿教师收拾玩具时,教师不应该让幼儿回到自己的座位上,而是应当借机教育幼儿有序地摆放教具。其次,“儿童之家”的幼儿用以工作的场地与用具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教师会对幼儿进行观察,根据幼儿的行为来制定具体的活动方案。以井然有序的座位为例,幼儿的教室会经过精心的布置,并让幼儿明白井然有序是一件让人愉快的事情,当建立了个性化的纪律后,会让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座位,幼儿也能保持秩序。 自由地工作获得初步的纪律

蒙台梭利认为真正纪律的第一道曙光来自工作,而这种纪律是建立在自由的基础之上。【4】她认为纪律通常是通过自觉工作来发展的,而不是来自命令、说教、训诫或奖惩,通过说教之类的方式而形成的纪律,也许会在短时间之内产生作用,但是这种纪律会很快不会起到作用,因为它是外力强迫而形成的,不能让幼儿对纪律形成认同感,也不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让幼儿自由地选择工作,有利于纪律 的形成,幼儿自由地选择自己想做的事情时,会集中精力去做,而在做的过程中也就形成了幼儿的纪律性,我们需要通过给予幼儿的自由来培养纪律性。

蒙台梭利所提到的工作虽然可以由幼儿自由地选择,但是并不是随意的工作,它是指幼儿渴望做的并能促进幼儿身心发展的工作,这些工作也是经过精心设计的活动。蒙台梭利认为如果需要教会孩子系鞋带和扣扣子的动作,教师需要将系鞋带和扣扣子的动作加以分解并对其进行分析。【5】当孩子非常热衷于这件件工作的时,他们的激情、高度集中的注意力、细心、自动性、创造精神和对同样练习的坚持, 这些实质上是表现都是是纪律的充分体现。【6】 内在的纪律的形成

蒙台梭利认为内在纪律的形成可以通过不断地重复纪律的概念,让幼儿理解这一概念,并通过自觉工作唤起了幼儿的内在纪律后,通过工作不断地进行练习,并由老师加以监督才能够形成具有持久性的内在的纪律。这种内在的纪律是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也是幼儿乐于遵守的纪律,当幼儿自觉地进行练习时,这就标志着幼儿开始自律了,也就标志着内在纪律的初步形成。这种练习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随处可见,以一定的方式不断地重复,当幼儿自愿进行的工作,练习几乎每次能成功,幼儿在无形中按照规章工作,形成了良好的纪律。蒙台梭利会采用“肃静课程”的方式来建立幼儿内在纪律,而教师在形成这一过程中充当一个监督者的角色,教师需要对幼儿进行观察,让幼儿有时间和机会去测试自己,去估计自己的力量和极限,【7】当幼儿的行为出现偏差时,要对幼儿进行引导,并要按一定的原则和方法严格进行,按照不同层次、分阶段练习,不强制,用说教来达到目的。

三、对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启示

(一)教师要有正确的纪律观,帮助幼儿形成内在的纪律

在幼儿园,教师首先需要有一个正确的纪律观,知道纪律的真正涵义,能够正确地处理好自由与纪律之间的关系,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能过分压制幼儿。教师应该先让幼儿有一个关于纪律的概念,而不是命令式的做法,做到让幼儿真正理解这些纪律,将外在的纪律转化成内在的纪律,帮助幼儿形成内在的、积极的、有序的纪律,而不是纪律的被动者。其次,教师在纪律的形成过程中需要充当的是观察者、指导者、监督者的角色,慎用奖惩。教师需要先观察幼儿,了解幼儿,指导幼儿哪些方面的需要加强,并按照一定的原则和方法严格进行,按照不同层次、分阶段练习,不强制,用说教来达到形成良好的纪律的目的,由于幼儿的自制能力较为薄弱,所以教师要对幼儿的行为加以监督,才能形成长久的内在的纪律,并且尽量将这些纪律观念融入到幼儿的一日生活中,通过游戏、音乐等活动的方式让幼儿乐于遵守纪律,而不应该通过教师的权威来压制幼儿,并要做到慎用奖惩制度,奖惩的作用只是短暂的、表面的,只能在维护外部纪律上起到一定的作用,过度使用奖惩有时甚至会造成消极影响,不利于内在纪律的形成。让幼儿成为真正享有内在纪律的人,能从内在生命中产生的人类的力量、自由的源泉和更大的积极性。

(二)提供有准备的环境,做好家园的工作

幼儿园常规教育需要幼儿园的不断努力与探索创造一个又准备的环境,也离不开家庭的配合,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家园教育一致,使常规教育发挥到最大的功效,以更好地帮助幼儿形成规则意识,开展幼儿园的常规活动。

幼儿园需要根据幼儿的特点来制定科学的、合理的园规班规,为幼儿提供一个又准备的纪律环境,建立良好的园风班风,一旦制定出园规班规就要持之以恒地帮助幼儿坚持下去,将纪律意识贯穿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如,小班的的幼儿能自己穿鞋子,大班的幼儿能自己穿衣服,并且能够帮助同伴穿衣服;每个活动区规定多少人玩,如果有人想加入需要自行按照规则协商;等等。这些简单易行的规则在家庭中也需要家长加以实施。由于现今社会家庭结构大多是“421家庭”结构或者核心家庭结构,许多幼儿从小被溺爱,规则意识薄弱,需要教师定期或不定期地与家长沟通,了解幼儿的近况,观察幼儿,根据幼儿的具体情况采取适当的方式帮助幼儿建立纪律意识;开展各种关于纪律的活动(如在班级公布栏上贴出关于纪律教育的方法、开展关于纪律的亲子活动),帮助家长了解如何帮助幼儿建立纪律意识。家长则需要配合幼儿园开展的关于帮助幼儿树立纪律意识的工作,主动了解关于常规教育的的先进理念与具体的做法。如,通过从老师处得知信息、阅读等方式了解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观察幼儿,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与兴趣爱好开展一些家庭活动或小游戏(如,123木头人游戏,谁动谁就要接受惩罚),帮助幼儿建立规则意识;让幼儿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力的事情,培养幼儿的独立性,以发展纪律意识;积极参与幼儿园所开展的关于培养幼儿纪律意识的活动。尽量将这些纪律教育的方式融入到幼儿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

参考文献:

[1][3]蒙台梭利.蒙台梭利早期教育[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1:63.

[2]蒙台梭利.蒙台梭利早期教育[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1:240.

[4]蒙台梭利.蒙台梭利早期教育[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1:240.

[5]蒙台梭利.蒙台梭利早期教育[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1:243.

第5篇:国学启蒙教育的好处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启蒙 有效性

一、启蒙教育的含义和目的

有人问,教育的责任是什么?我想,教育的责任就是要把每一个学生培养成有益于家庭、社会和国家的人。小学的教育责任是什么?就是启蒙。就是在6年的小学阶段,_启学生的智慧和生命的潜能。这是小学教育领域要做的最重要、最基本的一项工作。只有把这项工作踏踏实实做好了,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教育的科学、全面发展。

小学教育在我国传统教育时期叫“蒙学”。学生入学叫“发蒙”。学校的教育教学与学生学习结合起来,就叫作“启蒙”。在民间,人们把小学生入学比喻为“拴牛鼻绳”。这个比喻很耐人寻味。启蒙,其实是前人对6年小学阶段的一种很科学的界定。而“拴牛鼻绳”则是对蒙童进入系统学习过程的绝妙比喻。

启蒙的目的,就是正确地引导个体的生命潜能从显性表现逐渐朝隐性方面转化。

还要指出的是,生命潜能虽然转化为隐性物质,却不会从人的生命特征中消失,一些负面因素还会时不时出来作祟。因此,小学教育除了担负“开启学生的智慧和生命的潜能”外,还具有“抑恶扬善”、克服负面因素、改掉不良行为的功能。

二、传统方法的有效与失灵

小学语文是学生语文教育的启蒙阶段,对学生语文基础与学习兴趣有着重要的奠基与引导作用。随着时代环境变化和公民文化素质的普遍提升,社会对公民语文素养提出更高要求的同时,也对小学生语文启蒙提出了新的更高的标准。如何提高语文启蒙质量,已经成为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我们认为语文启蒙的方法在这中间起着关键性作用。

一方面,目前在独生子女居多的社会阶段,每个家庭都非常重视早期教育,一些学生在上小学之前就能看带拼音的故事书。小学课文所要求的“听说读写”标准,学生普遍能够达到。在经济发达地区,该现象尤为明显。“死记硬背”等灌输式教学方法效果日渐失灵。另一方面,以强制力量为后盾的传统启蒙教学方法,在法制社会高度重视青少年儿童权益的背景下,教师在课堂内的教学必须依法进行,杜绝一切“硬”的教学方法。

三、新型方法的维度与构建

1、注意启蒙性

低年级学生刚开始进行系统的学习,创新意识几近一张白纸,处于启蒙阶段。

首先,创新定位要正确。创新启蒙指的是让学生在学习中自己发现问题,提出疑问,解决问题。正如布鲁纳所说,发现“不限于寻找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它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学生的创新显然指后者。

其次,目标设定要适当。教学目标应设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跳一跳,摘得到”。发现问题后,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请教老师、家长后回答或讨论。其实这里查阅资料、请教别人是方法训练,正是最基本的创新启蒙。

第三,教学头绪要简化。如话题《该怎么办》、《小兔运南瓜》课后问题只要孩子说出一种办法就行,不必强求每个孩子都想出多种办法来。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克服神秘感,树立自信心,初步培养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勇于探索的创新意识,又有利于学生把办法考虑得周密些,培养思维的逻辑性。至于思维的开阔性、丰富性,可先由学生之间多种办法的互相启发去解决。

2、要培养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尤其是对于心理、生理发展都处在初级阶段的小学生们来说,很难主动认识某些学科的重要性,并进行主动学习,因而,这就需要我们语文教师做好准备工作,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喜爱授课教师。科学研究表明,人们较容易接受、模仿自己亲睐的人们的观点及行为,尤其是小朋友,他们没有善恶之分,只有喜欢与不喜欢之分,因而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竭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平日里多与学生沟通、交流,主动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看问题想事情,获得学生的信任;同时还要,积极融入到学生中,与学生打成一片,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赢得学生的信赖。其次,要做好准备工作,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最明显的特点是贪玩、好奇心强、求知欲强,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效利用这些特性,加强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老师讲课时要常用儿童化语言

一年级孩子不同于大学生,只要老师讲清要求就行,他们自制力差,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做事凭兴趣。所以教师就要会说,常说“小孩子话”。比如做连线题,如果老师说让我们来做个“找朋友”的游戏好不好?学生一听肯定会感兴趣。如果哪个学生找错了或还没有找到朋友,老师说:“哪个小朋友愿意帮帮他?”学生听了觉得很亲切,他们很喜欢听这种语气,老师用这种儿童的语气跟学生说话,才能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孩子们亲近你,愿意与老师交流。

4、寻找闪光点,启发和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去思考、去写作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自尊心和自信心是孩子心灵最敏感的角落,是孩子前进的动力和向上的源泉”。每个教师都应该抓住这一特点,帮助他们增强自尊心,树立自信心,使他们获得积极向上的动力,健康快乐地成长。同时要极力寻找和挖掘每个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不同的“闪光点”,及时的进行表扬、鼓励和评价。同时,老师还要看准时机,巧妙地加以引导,挑起争论,激起波澜,让他们从迷茫困惑中一下子豁然开朗。

结束语

一、二年级语文是整个语文教育体系的基石,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积极把握。在教学中根据实际需求,对教学内容、形式作出一定的完善,从多方面对学生的能力加强培养和训练,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收获学习的乐趣,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实现语文启蒙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邓东莉.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探讨[J].创新教育,2012(20)

第6篇:国学启蒙教育的好处范文

通过开展此项活动,全县托幼机构和中小学校园中掀起学习中医启蒙知识的热潮。通过幼儿园老师给幼儿讲中医人物趣味小故事,小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背诵《中医启蒙三字经》学习了解祖国医学的起源和中医养生理念,中学生及普通民众全面了解中医文化及基本知识,使学龄前儿童和中小学学生掌握一些中医基本常识和启蒙知识,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传播中医药文化知识,从而达到宣传和普及中医药知识的目的全社会营造一个学中医、用中医、爱中医良好氛围。

二、实施步骤

县卫生局和县教育局共同负责实施。

第一阶段宣传动员:把开展中小学中医文化启蒙教育活动作为让中医走向社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县各级各类学校、托幼机构广泛发动,全面动员,提高思想认识,形成爱中医、学中医、用中医的良好氛围。

第二阶段集中学习:各医疗机构结合本单位实际,抽组有一定基础的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按照《县托幼机构和中小学学校中医文化启蒙教育代课老师培训任务分解表》对各教学和托幼机构代课老师进行培训,随后由经过培训的代课老师向在校学生和托幼机构幼儿开展宣讲。各教学和托幼机构要制定具体的教学计划,由老师讲授外,还可采取名老中医作报告、主题班会、集体诵读及命题作文等多种形式,校园内掀起学习中医药文化知识的热潮。

第三阶段:检查验收县卫生局和教育局将抽组专人在全县范围内检查验收活动成效。检查验收采取现场查看资料、给学生发放中医药启蒙知识调查问卷和抽查学生背诵《中医药知识启蒙教育系列读本》有关内容的方式进行,对开展活动成效突出的单位通报表扬。

三、有关要求

1.为了使活动落到实处,卫生局联合教育局成立了县托幼机构和中小学学校中医文化启蒙教育领导小组”各实施单位也要制定实施方案或细则,成立领导小组。确保本次活动取得实效。

第7篇:国学启蒙教育的好处范文

关键词:幼儿心理;自助启蒙教育;探讨

中图分类号:G42

目前我国学前教育越来越重视对幼儿心理的自助启蒙教育。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对幼儿身体的保护,而且要重视引导并鼓励幼儿去进行事物的尝试,满足他们独立性和创造性的需要。在教育过程中,家长要与教师一同培养幼儿的心理自助能力,避免一切事情代办的行为,重视幼儿的主体性,让幼儿脱离开成人,自己亲自去接触事物,感受基础的心理情绪变化,教师还要时刻关注幼儿的情绪变化,有效的引导幼儿去消除不良的情绪,关怀幼儿的心理需要。

一、幼儿心理自助启蒙教育的意义

幼儿自助启蒙教育是一门新兴的教育学科,研究人员针对幼儿的心理特征、情绪特点以及性格等有意识的引导幼儿去进行自我心理的调节,产生自我帮助行为的过程。幼儿阶段的行为意识较差,缺乏心理自助的方式和意识,这种自助启蒙教育迎合了幼儿的心理特征,启发幼儿形成初步的心理自助意识,引导幼儿学会生活中较为频繁使用的、比较简单的心理自助方式。幼儿心理自助启蒙教育有助于幼儿在成长过程中心理调节能力和自助能力的培养,为幼儿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

幼儿阶段是人生的基础时期,在这个时期进行科学、合理的教育,能够为幼儿的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将会直接影响到幼儿今后的心理发展。幼儿心理自助启蒙教育在于唤醒幼儿内心初始的自助意识,逐步引导幼儿去自觉的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消除不良情绪,不断优化自身的心理素质,以便于在成长过程中遇到不良环境时能够及时作出自我调节,增强生活的适应性能力。幼儿园在对幼儿进行教育时,最关键的工作就是做好幼儿心理和生理的保健工作,通过多种训练方式,维护好幼儿的心理和生理健康。幼儿园不仅要重视幼儿的身体健康,同样要重视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幼儿园长要协同所有教师一起,树立正确、科学的健康观念,认识到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性。重视幼儿的心理自助启蒙教育,是我国教育界发展的一个创新点,对于学前教育工作的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心理自助启蒙教育对于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扩展作用,有利于提高幼儿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而高质量的完成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挥出幼儿心理教育的价值。幼儿心理自助启蒙教育的发展,明确了自助的主体是幼儿本身,让幼儿不断增强心理自助的能力,让他们自助的去察觉心理和情绪问题,试着去处理这些心理情绪,通过亲身感受,与内心的这种情绪联系在一起,产生某种外部行为。自助启蒙教育引导幼儿自觉、主动的去参与到自身力所能及的行为活动中,与教师一起完成心理健康教育任务,正确发挥出幼儿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心理自助启蒙教育给幼儿提供了良好的自我独立和自我创造、调节情绪的机会,充分认识到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积极的参与到外界环境中,进而健康的成长,这种教育方式能够有效的保证我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高质量的完成。

二、幼儿心理自助启蒙教育的途径

在进行幼儿心理自助启蒙教育时,最重要的过程时引导幼儿去认知自身的消极感受,认识到消极情绪的危害性,让幼儿学会初步的心理自助方式。其次就是创造一定的情境,让幼儿去参与到心理自助的过程,通过一定的努力去尝试自我心理的自助调节。最后就是让幼儿深刻感受到自身负面情绪带来的影响以及经过自己努力自助后的效果。这三个阶段是缺一不可,相互联系的,认识到不良情绪后才能为之后的两个阶段提供前提条件,三者相互交融,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协调好幼儿心理自助启蒙教育的这三个阶段,将三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共同促进幼儿心理自助教育的发展。

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幼儿的心理特点,采用比较形象、生动的方式,有意识的让幼儿认识到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的区别,例如,设计一些情境、幻灯片等,让幼儿认识到伤心、愤怒等消极情绪与开心等积极情绪会带来的不同结果,利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让幼儿自觉主动的去否定消极情绪,启发他们形成不良情绪的自助意识。利用一些简单、儿童化的方式,鼓励幼儿进行自我尝试,通过角色互换化、替代活动法等方式来引导幼儿去想办法消除不良情绪,在产生这种情绪时可以转换思维,去找小朋友玩,找父母和老师诉说,这样就能逐渐培养幼儿形成简单的心理自助方式。教师要进行一些专项训练,根据幼儿自身的发展情况和自助教育的要求,有选择性的创设一些儿童情境,尽量贴近幼儿的生活,进行心理自助能力的集中训练。此外,教师还要重视对家长的培训,让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引导幼儿进行心理自助方式的学习。家长和孩子之间的依赖关系较强,父母很容易就能够感知到孩子的情绪变化,孩子在父母面前也会很自由的表达自身的情绪。教师要增强与家长的交流和沟通,常常与家长配合互动,一同去发现幼儿的心理情绪变化,让家长意识到幼儿心理自助启蒙教育的重要作用,掌握一些基本的自助教育方式和技能,在家长的支持配合下,幼儿心理自助启蒙教育能够更加有效的开展。

三、结语

总而言之,幼儿心理自助启蒙教育对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幼儿园要与家长一同努力,及时发现幼儿的心理情绪变化,协助幼儿掌握基本的心理自助方式。让幼儿认识到各种消极情绪带来的负面影响,感受到通过自身的努力后情绪转变所带来的积极效应,通过各方面教育活动的开展,提高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

参考文献:

[1]胡敏,静进.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中国学校卫生,2011(04):135-136.

[2]王晓棠.自我效能理论在学前儿童健康行为养成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2(12):102-103.

第8篇:国学启蒙教育的好处范文

摘要:启蒙是指向人的,它渴求把人从“蒙昧”、“迷信”、“盲从”等“幼稚状态”中解放出来,走向“成熟”。人若要摆脱“幼稚”,走向“成熟”则需借助教育。无论是西方教育从“神”到“人”,还是中国教育从“圣”到“凡”都在于祛除神学之魅和圣学之魅,重新发现人,尊重人的独立自主之人格,以人的方式对待人。启蒙的抱负与教育的使命都在于“立人”,唤醒人的主体意识,使人成为自己的主人,拒绝一切“非人化”与“非我化”。启蒙了的教育是一种理性而自由的教育,它教给人们一种自主选择、自我决定、自我治理的能力与特质。

关键词:启蒙;教育;人的尊严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610(2015)04-0001-06

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2012年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的路径、方法创新研究”,项目编号:12JZD001;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陕西省中小学德育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14M03。

收稿日期:2015-04-28

作者简介:胡金木(1982-),男,安徽金寨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从事公民道德与价值教育研究;西安,710062。

2010年,“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这一话语写入当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国政府越来越关注人民生活幸福感,越来越关注人民生活的尊严感,幸福而有尊严的生活成为政府的施政目标。这一施政目标暗合了近现代以来启蒙的价值诉求。启蒙的抱负是消解神学权威与世俗权威的神秘性、魅惑力,实现一种“祛魅”,打破人对“神”依附、对“物”的迷恋,从而唤醒人,尊重人的价值,捍卫人之为人的尊严,使人有尊严地生活着。在启蒙的视域下,教育也必然要以人的方式对待人,培育理性而自由的主体,凡是那些把人降格为物、视人为工具、践踏人之尊贵性的教育是反教育的,是违背启蒙精神的。

一、人具有无与伦比的价值尊贵性

“没有什么比人更值得赞叹了。……人,是一个伟大的奇迹。”[1]人具有一种高于地球上其他一切物质与生命的价值尊贵性,这种价值尊贵性也即是人的尊严。这种尊贵性并不是外在他物所赋予的,而是人之存在所天然具备的。只要作为人而存在,他就拥有人的尊严,无论他是贫穷潦倒的乞丐,还是富甲一方的显贵,他们都享有不可被权衡的尊严。乞丐与显贵,谁也不比谁多一些或少一些尊严,都必须同等对待。

人生而为人,就应该具有这种价值尊贵性,但在社会历史发展中人的尊贵性并未得到应有的尊重,或把人等同于物件,或把人降格为动物,或者直接否认部分人的人格。毫无疑问,人是与物件截然不同的。康德(Immanuel Kant)认为,“无理性的东西,叫做物件(Sachen),与此相反,有理性的东西,叫做人身(Personen)。”[2]47物件作为非理性的存在,是依赖于理性存在者的,不具有绝对价值,而人是理性的存在者,这个理性存在者“自在地”具有“绝对价值”,“自在地”作为“目的”而实存着。与非理性的物件相比,无论何时都不能把人当作手段来使用,与自己以外的他人相比,无论何时都不能凌驾于他人之上,任何人都无权像物件一样处置他人,摧残他人、毁灭他人、戕害他人。正是由于人具有不可替代的“绝对价值”,所以,人(一切人)才具有了物件所没有的尊严。“一个有价值的东西能被其他东西所代替,这是等价;与此相反,超越于一切价值之上,没有等价物可替代,才是尊严。”[2]55

正是看到了现实世界中“人的生存状态”,启蒙思想家们运用理性批判的武器,把人从神学权威与世俗权威中解放出来,实现人的自立、自觉、自由,把人从“幼稚”中解放出来。“启蒙运动的了不起的发现,是把批判理性应用于权威、传统和习俗时的有效性,不管这权威、传统、习俗是宗教方面的,法律方面的,政府方面的,还是社会习惯方面的。”[3]84只有在理性的自由运用与公开运用下,沉睡着的人才能从“神谕”与“物役”中解放出来,人的尊严才能得以高扬。在这种意义上说,启蒙则是要捍卫人的这种尊贵性,就是要破除种种阻碍,使人认识到自己作为人应有的尊严,认识到那种人之为人普遍具有的价值与尊严。

从历史上看,启蒙运动是一场高扬人的大旗,价值“觉醒”的解放运动,是捍卫人之为人的尊严的思想运动。诚如学者所说[4]:

启蒙,是15世纪以来世界历史的主题。启蒙的核心是“人的重新发现”,是确立关于人的尊严、人的权利和自由的人类普遍价值的公理,特别是确认每一个人都有公开地自由地运用其理性的权利,并且以人道主义原则为人类社会至高无上的原则和普世伦理的底线,反对任何形态的人的异化。在世界范围内,这一历史进程至今也没有完结。启蒙与反启蒙,人道与反人道,始终在各种五光十色的思想旗号下进行着激烈的抗衡和交锋。

启蒙是指向人的,它渴求把人从“蒙昧”、“迷信”、“盲从”等“幼稚状态”中解放出来,走向“成熟”,这也即是教育的过程。

摆脱“幼稚”,走向“成熟”则需要教育来完成,同样,教育的理想则是唤醒沉睡着的人性,实现人性的改善,最终为完满的生活作准备。由于人的这种“幼稚”状态,可能是由于宗教权威造成的,也可能是由于世俗权威引起的,那么,启蒙的抱负与教育的理想同样都是消解神学权威与世俗权威的神秘性、魅惑力,实现一种“祛魅”,打破人对“神”依附、对“物”的迷恋,使人有尊严地生活着。在这一点上,中西方社会的启蒙与教育大同小异。“在根本精神上,有十分相似之点。这就是‘人’的觉醒,‘人’的解放,‘人’的主体意识的高扬。”[5]138由于中西方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不同,二者之间也表现出不同,“西方突出地表现为从‘神学’笼罩中解放出来,是从‘神’到‘人’;中国则是从‘圣学’中解放出来,是从‘圣’到‘凡’。”[5]138

二、教育要以人的方式对待人

在西方,启蒙运动的现实指向是宗教神学,实现一种世俗化,从而张扬人性,捍卫人的尊严。人开始摆脱对宗教神学的依附性,赞美“人”的价值,冲破禁欲救赎的、神启的生活,关注与享受现世生活。在理性之光照耀下,祛除神学之魅,复归人性,以人的方式看待人,做自己的主人[3]45:

人文主义的中心主题是人的潜在能力和创造能力。但是这种能力,包括塑造自己的能力,是潜伏的,需要唤醒,需要让它们表现出来,加以发展,而要达到这个目的的手段就是教育。人文主义者认为教育是把人从自然的状态中脱离出来发现他自己的humanitas(人性)的过程。

中世纪以来,教会绝对地控制着学校教育,以宗教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牧师成为教师的主体,教育目的则是将虔诚的行为和真正的基督教道德训练交给学生,培育的是神的奴仆,而不是地上的人。启蒙运动中,教育逐渐世俗化,关注人性,关注人间的生活。学校教育应该在宗教上保持中立,传授人类文明共同的成果,以促进人类和谐共存。

在西方漫长的中世纪,甚至在康德所处的时代,宗教神权一直笼罩着人们的生活,人的尊严并未得到应有的尊重,经常被神职人员借助上帝的权威而任意处置。在基督教的神学权威下,人就降格为神的奴婢,人的最大荣耀只是服从上帝的意志。上帝的意志决定一切,人附属于“上帝”,是上帝的所造物。令人窒息的是,教会更是打着上帝的旗号,为谋求自己的私利,而宣称人具有“原罪”,今生现世的只有赎罪才能换取来世的幸福。人惟一需要的是在教义的指引下进行忏悔。这种原罪说从根本上否认了人的尊严,人只是一“罪恶”的被造物,尚不及于其他的被造物。随着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运动的进行,宗教权威开始复归“上帝之城”,人性得以张扬,开创了一个群星璀璨的时代。但忧虑又接踵而至,人文主义激发了一种非理性的情绪,造成了一种混乱,人“从教会的威信中解放出来,结果是个人主义得到了发展,甚至发展到无政府状态的地步。”[6]同时,随着教权衰落,封建君主很快成为“凯撒之域”的权威,进而教权与皇权就双重压迫着“人权”。

胡金木:捍卫人的尊严:教育启蒙的价值诉求

正是在这种持续不断的关注下,启蒙的理想与抱负开始凸现出来,来自不同国度的启蒙哲学家从各个角度,开始围绕启蒙所设定的理想展开讨论。纵观200多年来的讨论,按照人的尊严对待人,以人的方式看待人,成为启蒙的理想与抱负。在门德尔松(Moses Mendelssohn)论述“什么是启蒙”的时候,提出“人的命运是我们的一直努力和奋斗的尺度和目标,是我们的眼睛必须瞄准的那个点——如果我们不想迷失方向的话”[7]。面对门德尔松的回答,康德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对启蒙作了回答,当他后来知道门德尔松已经对“什么是启蒙”已做出了回答时,他认为自己的回答“只在于检验一下偶然性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带来两个人思想的一致”[8]。让读者兴奋的是康德与门德尔松在“人的问题”上具有了一致性,康德认为我们应该“按照人的尊严看待人”,人类应该摆脱“不成熟状态”,从“未成年”走向“成年”,摆脱一种“监护”、“庇护”,在理性的自由运用下,自由的思考、自由的行动。

虽然洛克(John Locke)、卢梭(Rousseau)、伏尔泰(Voltaire)、孟德斯鸠(Montesquieu)、康德等思想有着迥异的差别,或从理性出发,或从感性出发;或立足政治制度的建构,或着眼思想意识的批判,但他们在捍卫“人的尊严”方面有着共同的关注,具有相同的人文主义精神气质[3]70:

(十八世纪的)哲学家就像他们文艺复兴时期的前辈那样,相互之间进行着无尽无休的辩论,脾气暴躁,争论不休,相互攻讦。但是他们是一家人,随时可以团结起来,支持他们共同赞成的事业:创建一个主张人道、教育与宗教分离、世界主义和自由的纲领,不受国家或教会专断干涉的威胁,并有权提出质疑和批评的世界。

与西方的社会情形不同,中国的宗教神学并未取得支配性的统治地位,而是仅仅作为政治统治的一种手段而已,真正支配社会运行的是延续二千余年的儒家学说。儒家学说自孔子创立以来,经由董仲舒的发挥,在历代的注解诠释之后,成为社会运行的“圣人学说”,“三纲五常”的儒家伦理道德规范也成为人们时常生活的行为准则。孔孟也分别位居“至圣先师”与“亚圣先师”,最高统治者也对孔孟先圣不敢有丝毫怠慢。鉴于此,中国的启蒙运动则是指向儒家学说及其伦理规范,祛除儒家圣人学说的魅惑,把人从“三纲五常”所网织的牢笼中解放出来,从而张扬人性,捍卫人的尊严。有研究者认为,中国的启蒙,包括祛魅、立人、改制三项基本内容。中国的启蒙,需要在祛除“三代圣王”之魅、“六经”之魅、“圣人”之魅、“道学”之魅与“专制制度”之魅后,改变那种“诱人做它奴才”的封建制度,把人从儒家所构建的“圣学”以及有“圣学”所支撑的伦理网罗中解救出来,打破对“圣学”的依附状态,重新树立人的自主形象。[9]

三、拒绝“非人化”与“非我化”

中国的启蒙思想家在借鉴吸收西方启蒙思想中的自由、平等、民主等观念,承接明清之际的反名教、反祖训、祛除儒学圣化的传统之上,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儒家的纲常名教,指向了“孔子”,指向了国民性,“欲转善因,是在以个人本位主义,易家族本位主义”。[10]中国的启蒙首先要根除国人的奴性,需要发现人,需要尊重个人独立自主之人格。

人生而为人,应该具有至高的尊严,但后天并未完全把人当作人,人的尊严与价值并未得到应有的尊重。无论是基于人的尊严尚未得到完全尊重这一历史实然事实,还是人的尊严应该得到无条件的尊重这一价值应然诉求,启蒙都有了存在的必要性与合法性。正是基于此,中西方启蒙的基本理想都是把人从蒙昧无知、幼稚、不成熟的状态中解放出来,尊重人之为人的价值,捍卫人之为人的尊严。这一启蒙的理想不仅要树立一种普遍的人道主义信念,把人的价值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以人的方式对待人;同时还要实现一种主体性意识的确认,人人都可以自由的选择、独立的思考、自主的行动,人人成为自己的主人。

虽然现代意义上的启蒙来自于西方,但中国并不缺少启蒙的思想资源,正如梁启超在1923年所言的那样,“最近三十年思想界之变迁,虽波澜一日比一日壮阔,内容一日比一日复杂,而最初的原动力,我敢用一句话来保举他,是残明遗献思想之复活。”[11]也许梁启超的论断有失偏颇,但一个显见的事实却是中国的启蒙一定有着自己的思想资源。

中国的启蒙思潮发生在明清之际(16世纪中期至19世纪初期),涌现了一大批启蒙思想家,如李贽、黄宗羲、方以智、王夫之、颜元、戴震、龚自珍等人。李贽“用‘颠倒千万世之是非’的怀疑批判精神反对‘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的盲目信仰主义。”[12]174对于古人闭塞耳目、沿袭古训,视孔子为不可亵渎之神圣偶像,视儒家学说为万古不变之至理,李贽大胆地进行了质疑,提出“不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13]7,反对独断、盲从、迷信。“李贽一方面认为人有共同的天赋本能,用人人生来平等的观点反对封建等级制度;一方面认为人有不同的个性,用个性解放的思想反对名教束缚。”[12]179圣化的儒学义理蒙蔽人的“童心”,若人失去“童心”,便失去“真人”,所以只有冲破“条教禁约”的束缚,才能达到“各从所好,各聘所长”[12]179。黄宗羲、王夫之等人则直接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以纲常名教下的封建皇权,认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阐述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本思想,[13]1-2进一步反思了君臣关系。“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属是非于学校。”[13]7-10只有在破除封建君臣关系,才能实现天下为天下人所有,才能“人各得其私,人各得其利”,才能“自立”于世。[13]1-2

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是与西方启蒙思想犹如火车轨道一般,并行一致,而不交叉。但随着鸦片战争的轰轰战火,中国开始卷入世界的现代化进程中来,开明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的口号下,开始向西方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开始在中国传播。从而,晚清的启蒙就汇聚了“中”、“西”两方面的思想资源。西方启蒙思想中高扬人性,尊重人及其价值等思想资源开始在中国的思想领域生根发芽,中国的启蒙浪潮也一浪接着一浪。

总体而言,20世纪初的中国依然在儒家纲常名教统治之下,专制思想尚未消除,国民的奴性还根深蒂固,人还未真正自立为人,人的尊严还未得到尊重。有人这样描绘[14]:

一手掩尽天下目,一人独压万人上。举全国中似人非人、似兽非兽、潜伏蠕动、混沌神经尚未凿开之一种多数驯奴,皆膛目咋舌,惊为天人下降,而蒲伏屈膝于其马前,凛凛然求博主人之欢心,惟遭主人呵斥鞭扑是恐。由一种恐怖思想,遂视威权炎赫之专制魔王,一若神圣不可侵犯,而吮他痈,舐他痔,图博顶带之心生焉。

这里描绘的人,“似人非人、似兽非兽”,长得像人,而做的事却像兽,是一种“驯奴”。这里的情形,是主人耀武扬威,奴隶屈从于主人,博取主人欢心的场面。这一情形中,哪里还有人的尊严?

洋务运动、戊戌维新甚至辛亥革命等之所以未能实现预期设想,其原因在于国民的思想文化意识未有多大改观。皇帝下台后,人们依然生活在不是帝制的帝制下,“乡愿”与“大盗”依旧,人性依然沉沦。如若救亡、立国,“如今第一步先从人说起,生了四千余年,现在却还讲人的意义,重新要发见‘人’,去‘辟人荒’。”[15]所以,五四时期的知识分子把思想的着力点放在了国民性的批判与建设上。

“社会最大的罪恶莫过于摧折个人的个性,不使他自由发展。”[16]在中国,戕害人性的则是儒家的道德规范、纲常伦理。这样,人性的觉醒则首要祛除儒学神圣光环,破除纲常名教之权威。陈独秀认为[17]:

既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者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倘恍迷离之境。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只有人们的纲常伦理观念发生了变化,个人才能实现自主、自决,才能脱离家庭的束缚,才能自己做主,获得解放。“解放云者,脱离夫奴隶之羁绊,以完其自主自由之人格之谓也。”[18]4

若要实现伦理之觉悟,需要树立“自由”观念,“言论思想自由,是文明进化的第一重要条件”[19]。神圣化的儒学及其伦理规范极力反对“自由”之精神,倡导臣对君、子对父、妇对夫等在行为上的绝对服从与人格上的绝对依附,这样,个人在纲常伦理下,就会表现出种种的奴性。严复在接受西方自由观念后分析到[20]:

夫自由一言,真中国历古圣贤之所深畏,而从未尝立以为教者也。彼西人之言曰:唯天生民,各具赋畀,得自由者乃为全受。故人人各得自由,国国各得自由,第务令毋相侵损而已。侵人自由者,斯为逆天理,贼人道。

自由是人人所有的,“臣”、“子”、“妇”等也有不可剥夺的自由,若“君”、“父”、“夫”等胆敢相侵,则为“逆天理”,“贼人道”。梁启超在《新民说》中认为,“自由者,天下之公理,人生之要具,无往而不适用者也。”[21]

在“自由”的视域下,纲常名教失去了存在的根基,人人都是自己的主人,每一个人无理由驱使他人,每一个人也无需依附于他人。“尊重个人独立自主之人格,勿为他人之附属品”[22],“等一人也,各有自主之权,绝无奴隶他人之权利,亦绝无以奴自处之义务。”[18]4这样,就彰显了人之为人的尊严,人既无奴隶他人之权利,也无以奴自处之义务。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无论是西方教育从“神”到“人”,还是中国教育的从“圣”到“凡”都是在破除人性之外的蒙昧、偏见,重新发现人,祛除神学之魅和圣学之魅,实现人性的复归,尊重人之独立自主之人格,以人的方式对待人。一句话,教育就是“立人”,要唤醒人的主体意识,使人成为自己的主人,拒绝一切“非人化”与“非我化”。启蒙的抱负与教育的理想在这一点上无疑是一致的。

四、启蒙立人与教书育人的耦合

启蒙不仅仅是一个事件。[23]虽然它在18世纪欧洲的启蒙运动中达到了高潮,但绝不单指那一个历史事件,更是人性“觉醒”的思想解放历程。启蒙不是简单地使人获得基本的知识技能,而是与代表真理和至善的“光”的隐喻联系在一起的,要以理性之光来祛除心灵的昏暗,照亮人类的心灵。在“洞穴比喻”中认识真理、灵魂转向的过程亦即是启蒙。正是在教育过程中,人类从黑暗走向光明,从无知走向有知,从“不成熟”到“成熟”。在黑暗、蒙昧、无知、迷信、幼稚的境遇中,人的尊严遭受着种种损害,普遍的人道主义信念尚未建立,人屈从于神及神的代言人,教育听命于各种外在的神秘力量为部分群体服务。启蒙时代的教育则要求唤醒一种普遍的人道主义信念,勇敢的运用自己的理性,来捍卫人之为人的尊严[3]89:

(启蒙)哲学家们应用批判理性所以如此奏效,是因为他们同时有着一种同样是新发现的自信:如果人类能从恐惧和迷信中解放出来(包括天启宗教的假偶像),他们就会在自己的身上找到改造人类生活条件的力量。……古人教导听天由命,基督教则教导等待拯救,而这些哲学家却教导争取解放——人的道德自主,有勇气依靠自己,也就是康德建议作为启蒙运动座右铭的贺拉斯的诗歌:“敢于知道——开始罢!”

人之为人的尊严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表现为人类主体性的彰显。在古代社会中,人类处于一种人的依赖关系之中,依附性成为人类社会生活的主要特征。在普遍的依附关系之中,家族、城邦、国家等群体依附性意识压倒了个人的主体性意识,个人隶属于家族、城邦,而并未以一个独立自主的个人出场。个体不以自我进行描述,而以群体属性来认识自己。若要捍卫人的尊严,则在现实教育中要彰显人的主体性,一个没有主体性的人,谈不上捍卫自己的尊严与尊重他人的尊严。没有主体性的人,是一个不把自己当人的人,也不会把他人当做人,一定是一个奴性十足的人。一个没有主体性的人,在奴隶的位置上一定是一个唯唯诺诺的人,若把他放到主人的位置上,一定又是一个张扬跋扈的人。

人之所以能够成为主体性的人,是因为人能够运用理性。正是借助理性的教育,人类才从“幼稚”、“不成熟”的状态中走出来。在运用理性的过程中,人类的主体性得以彰显,不断的改造自然、改造社会。若人类不能勇敢地运用理性,各种外在“利诱”、“误导”与内在的“无知”、“懒惰”、“怯懦”将会交织于人类的心灵,那么理性之光也永远不会照亮人类的心灵,蒙昧、黑暗的时代还将继续。在启蒙时代教育思想中,作为主体的人,在本质上必然是理性的,理性是主体的基本规定性,教育的过程亦即是理性主体不断得以确认的过程。

主体性的确认,主要表现为人的自由精神的彰显。以理性为底色的现代教育,祛除了自然与上帝的魅惑,使人从自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人类的潜能获得了自由的发展。主体性的表现形式是人们敢于独立思考、自我决定、自主行动,也就是说主体性在现实教育中表现为人们思想层面与行动层面的自由。一个自由的人,一定是一个主体性高度发展的人;一个不自由的社会,也一定是一个主体性遭受蔑视的社会。一个启蒙了的人与一个受过教育的人应该是统一的,都表现为理性的成熟与自由的生成。理性的成熟与主体的自由是检视启蒙与教育水平的一个指标。也许可以这么说,理性的运用是启蒙或者教育的前提,没有理性就没有启蒙;主体的自由则是教育或者启蒙的后果,没有自由则是教育的失败。

启蒙、人之为人的尊严、主体性、理性与自由都是一组具有亲缘性的概念,它们是相互贯通、相互支撑的。正如福柯(Michel Foucault)所言[24]:

当人只是为使用理性而推理时,当人作为具有理性的人(不是作为机器上的零件)而推理时,当人作为有理性的人类中的成员而推理时,那时,理性的使用是自由的和公共的。“启蒙”因此不仅是个人用来保证自己思想自由的过程。当对理性的普遍使用、自由使用和公共使用相互重叠时,便有“启蒙”。

启蒙的价值理想是捍卫人之为人的尊严,而人的尊严的捍卫则需要依靠理性的教育、自由的教育。只有在理性而自由的教育中,才能破除种种外在的强制与内在的软弱,个人才能追求个人的幸福,实现人性的自由解放,过上一种自主的生活,彰显一种理性的精神。自主性对应的是被动不由自主,一种自主的生活对应的是受他人行为或意志支配的生活,所以,自主性不仅要打破卢梭所谓的外在枷锁与压制,还要消除康德所谓的内在的怯弱与无能。启蒙价值谱系中的主体性、理性、自由等价值都是围绕着人的尊严这一理想而构建的。人的尊严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个人主体性的确认,个人能够自主的活动,“促使所有公民的自主活动正是自由主义,它的基本价值及其政治纲领的终极目标和辩护理由。”[25]简单的说,启蒙的过程亦即勇敢的运用理性的过程,启蒙以理性为基石,而理性、自由的教育则是教给人们一种自主选择、自我决定、自我治理的能力与特质。

启蒙的抱负是唤醒人性,尊重人,捍卫人之为人的尊严,而教育也必然要以人的方式对待人,培育理性而自由的主体。把人降格为物、视人为工具、践踏人之尊贵性的教育是反教育的,是违背启蒙精神的。人的尊严在现实中表现为人的主体性的挺立,教育过程即是人的主体性得以确认,理性精神与自由精神获得发展的过程。简言之,启蒙就是摆脱一种心智的未成年状态,而教育亦是促使未成年走向成熟的过程,承认人的独特性、尊贵性与主体性,从而捍卫人之为人的尊严是其理想与追求。一个受过教育的人,是一个启蒙了的人,是一个心智成熟的、具有健全主体性的人,是一个理性的人,也同样是一个自由的人。

参考文献

[1]米兰多拉,P.D.论人的尊严[M].顾超一,樊虹谷,译.吴功青,校.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7.

[2]康德,I.道德形而上学原理[M].苗力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3]布洛克,A.西方人文主义传统[M].董乐山,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4]萧萐父,许苏民.“早期启蒙说”与中国现代化[J].江海学刊,2003(1):134-141.

[5]孙静.从“神”到“人”与从“圣”到“凡”[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

[6]罗素,B.西方哲学史(下册)[M].马元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5.

[7]施密特,J.启蒙运动与现代性[M].徐向东,卢华萍,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57.

[8]康德在文章最后做了一个说明:今天我在9月13日的《布兴每周通讯》上读到本月30日《柏林月刊》的预告,其中介绍了门德尔松先生对于本问题的答复。我手头尚未收到该刊,否则就会扣发本文了;现在本文就只在于检验一下偶然性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带来两个人的思想一致。参见: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31.

[9]许苏民.祛魅·立人·改制——中国早期启蒙思潮的三大思想主题[J].天津社会科学,2007(2):127-136.

[10]陈独秀.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M]//丁守和.中国近代启蒙思潮(中).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33.

[11]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M]//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专集第十七册.北京:中华书局,1989:29.

[12]萧箑父,李锦全.中国哲学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13]黄宗羲.明夷待访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4]吴魂.中国尊君之谬误[M]//丁守和.中国近代启蒙思潮(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393.

[15]周作人.人的文学[M]// 周作人.艺术与生活.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9.

[16]胡适.易卜生主义[M]//丁守和.中国近代启蒙思潮(中).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56.

[17]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M]//丁守和.中国近代启蒙思潮(中).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12.

[18]陈独秀.敬告青年[M]//丁守和.中国近代启蒙思潮(中).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4.

[19]陈独秀.旧党的罪恶[M]//丁守和.中国近代启蒙思潮(中).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70.

[20]严复.论世变之亟[M]//王栻.严复集(第1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3.

[21]梁启超.新民说[M]//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专集第三册.北京:中华书局,1989:40.

[22]陈独秀.一九一六年[M]//丁守和.中国近代启蒙思潮(中).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37.

[23]如林鸿信在《谁启蒙谁》一书中提出,启蒙运动是西方历史上一场重大的文化思想觉醒运动,这不只是历史过去的事件,更是人类不断追求的一个理想。参见:林鸿信.谁启蒙谁[M].香港:道风书社,2008:11.

[24]福柯,M.何为启蒙.顾嘉琛,译.[M]//杜小真.福柯集.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532.

第9篇:国学启蒙教育的好处范文

关键词:音乐艺术;艺术教育;钢琴启蒙;音乐体系;教学强化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Music Teaching Intensification in Preliminary Phase of Learning Piano

ZHENG Hong

(Shanxi Art Vocational College, Taiyuan, Shanxi 030001)

一、钢琴启蒙阶段幼儿的音乐环境

改革开放的中国,为中外交流提供了最大的便利。今天的钢琴学童如能接受正规的幼儿园训练,而如果幼儿园的老师也训练有素,那么孩子们在园内就会一定程度上接受到类似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和蒙台梭利教育原则的熏陶,当然了,未必是名词上的频繁讲说,这些教育思想与原则,更多地体现在教育教学过程与具体的教材使用上。1.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基本思想原则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基本思想原则是,用音乐教育来培养人,造就人,发掘人的创造精神;音乐(声乐、器乐)、语言(包括朗诵)、舞蹈(包括动作、表演)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元素性的音乐,人人都能参与其间,是最适合于儿童音乐教育。它并非是期望人们学了之后都成为音乐家,而是在于把音乐教育作为培养完善人格的基础教育。经过历代教育专家的实践与修正,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形成了自己完整、独特的体系,奥尔夫体系在教学中十分注意对各种声响的模拟。凡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各种音响都可以编成游戏,并转化成“乐谱”。奥尔夫教学中的声态模拟目的是为了创造,其教学过程是:观察—模拟—实验—创造。由此可见,奥尔夫教育体系中的音乐,并不复杂,但又十分复杂。换言之,它没有把音乐偶像化、神圣化或者殿堂化。面对眼睛清澈如水的孩子们,这套教育法说,自然界的一切谐和音与不谐和音,都是构成音乐的元素,都值得模仿,都可以入乐。在观察模拟实验基础上,完成自己的声音创造,就是音乐的境界了。这种音乐理论,我们在复杂的《田园》交响曲中,不同样可以看到它的成果吗?一切均可为师,对音乐而言,“自然”才是最高级的教师。2.蒙台梭利教育思想对我们的启迪蒙台梭利教育法在中国的幼儿教育工作中,影响也相当广泛。几乎所有正规的幼儿教育机构中,都有一批蒙台梭利。蒙氏认为,广义的音乐是指所有悦耳的自然声音或人为的声音。如果将音乐视为一门学科,则是指以人声或乐器来表现人内在情感的一种艺术。自然天籁之于人,其影响是打小就开始的。自此之后,成长中的人加入了自己的主观感受,才成就了更高层次的音乐。

音乐自然地成为幼儿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好伙伴。观察可知,音乐的节奏感,音乐的律动感,配合着幼儿身体的迅速发育,有效地协调着幼儿的肢体动作,促进大、小肌肉的发展。造物之妙,妙不可言。就心理上而言,幼儿期的情绪变化、社会行为、生活习惯等因素,都足以影响幼儿的人格特质。这个时候,和谐的音乐气氛可以舒缓幼儿的情绪,潜移默化幼儿的气质。而团体的音乐活动,也能培养幼儿互相合作的精神,将成长中的人格导向乐观、合群,音乐于幼儿,多么重要!音乐是幼儿最好的启蒙教育素材。他同时认为,三到六岁的幼儿,听觉神经系统还在发育成长中,因此并不适合做正统的音乐技巧训练。但是,音乐启蒙教育还是可以进行的。以幼儿发育呈现出来的自然音乐节奏感为基础,辅之以相应的音乐播放,歌曲哼唱,可以有效地刺激孩子对音乐的感受力;再大一些,就要鼓励他们手舞足蹈,自编自唱,只要旋律歌词与肢体动作协调一致,那就是上好的音乐感受能力了。这个阶段,一般就是幼儿园小中班阶段,此时的孩子虽然不能在器乐方面有什么表现,但拍打个节奏,哼唱出高低,不同程度地表现出音乐的起伏感,还是可以做到的。恰恰就在此一阶段,钢琴教育的启蒙阶段也开始了。

启蒙阶段的钢琴教学,在一定的技巧训练之外,还要强化巩固幼儿的歌唱能力、韵律能力、节奏感能力、音感能力,进而发展其视谱哼唱能力,在此过程中,交叉进行引入一些小曲欣赏和曲式知识,以方便学生理解钢琴小曲的构成,在自由自发的哼唱基础之上背诵乐谱,把音乐线条,音乐形象刻画在内心。

心中有音乐,行走有节律,热爱上音乐的孩子,学起钢琴来就会其乐无穷,焕发出更大更高的热情。唯有这样源源不断的音乐歌唱学习及热情,才能有效地综合技术学习过程中的生硬单调,以发自内心的音乐感受推动器乐的表现。

二、国外音乐教育和钢琴教育同行的启示

英国皇家音乐学院联合委员会音乐考级(简称英皇考级)是当今世界上最具权威的音乐考试。英皇钢琴考级与国内钢琴考级的不同:英皇等级考试分为两类:乐理考试(Theory)和演奏考试(Practical),共八级。从一级到八级,英皇考级为钢琴学生在学习的各个阶段提供了一个又一个切实可行的目标。演奏考试包括演奏、技巧、听力和视奏四个方面,更全面地考核学生的音乐能力。不同级别的乐理、听觉、视奏是国内考生目前所接触不到的——我们目前把考级简单化到了弹奏相应难度的一到两三个曲子,急功近利如此,也算登峰造极了。法国的音乐教育也非常有特色,有特点,其音乐风格也如同法国在世界上的形象一样独特。法国音乐教育是一种完全不同的独特风格。其著名的法式教学法,追求热情奔放的性格,讲求音乐的实际效果,大胆鼓励创新和个性化。学生以练为主,特别看重动手能力的提高。法国是一个崇尚艺术和音乐的国家,音乐环境相当好。这样一来,学生学习音乐就有充分的表演场地,社会各方也鼓励学生早日获取实践经验,成为“会练”的把式。学生既可以通过听音乐会学习,也有机会作为音乐会的主角一展才华。中国音乐教育沿袭的是德(国)奥(地利)体系,效法更多的还有俄罗斯。改革开放以来,快速发展的中国社会自然也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影响到音乐教育与钢琴启蒙教育事业。最明显的就是我们上面提到的,一切追求一个“快”字,不顾客观规律,不顾学生实际,教师没耐心分析学生的特点,学生在启蒙教育过程中没有发言权,师生间沟通严重不良,施教方与受教方只遵循一个共同的“课程表”,正如林语堂所微讽的那样,注册就为了取得学分,取得学分就为了毕业证,有毕业证就为了找一个饭碗——而今钢琴考级并不能为学生升学带来什么好处,我们是不是应该彻底反思那种急功近利单纯追求速度的纯技术钢琴启蒙教育了呢?更准确地讲,是到了清算钢琴启蒙教学法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