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国学人生范文

国学人生精选(九篇)

国学人生

第1篇:国学人生范文

一、20世纪40—50年代:对现实制度的反思

在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的20世纪中叶,英国文学家们秉承19世纪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对人类社会的发展现状尤其是人类社会的社会制度的合理性问题进行了深刻而广泛的反思。20世纪中叶是资本主义社会在面临全面危机和世界性战争的洗礼后的艰难复苏阶段。经济危机和战争所显示的破坏力是人们对现实社会生活产生巨大的疑问,人们对资本主义制度本身产生了强烈的怀疑。与此相伴随的是,苏联式社会主义国家的产生和出现在为人类提供了另一种可以选择的社会发展方式的同时,也由于自身具有的集权主义和专制主义特征让知识分子深深地质疑其本身的合理性和未来的发展前途。在这种背景下,英国文学进入了20世纪中叶的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主要反映对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的批判和对苏联式社会主义本身的怀疑两大思想倾向。对资本主义本身进行批判的代表作品,是以“愤怒的青年”为代表的文学流派所创作的《幸运儿吉姆》等。在这些作品中,作家们继承了现实主义对社会的负面问题进行毫不留情的直接抨击的传统。这一时期的英国文学家,主要侧重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本身对人类社会产生的严重不平等的后果的抨击,运用直接的描写和辛辣的讽刺直接抨击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对资本主义制度产生的经济危机和生产破坏,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矛盾尖锐和人与人之间的异化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揭露。这些作品充分反映了生活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青年,在面临战后的严重破坏和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残酷现实所产生的严重不满与反抗意愿,展现了这一时期青年争取平等自由的发展权利的迫切愿望,在社会上产生了重大的反响。同时期英国文学中,对苏联专制社会主义模式的怀疑和思考集中表现于“反乌托邦三部曲”中的《动物农场》和《一九八四》这两部著作中。英国文学家在面对“冷战”中全球两极格局相互对抗的环境当中,通过自身的观察对当时的苏联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实问题和发展前景进行了寓言式的大胆分析和预测。在冷战初期的国际环境当中,英国文学家通过当时已有的各种信息渠道,了解到苏联式社会主义国家的真实情况和苏联式社会主义制度真实弊端。《动物农场》一书中,作者通过暗喻的手法描写了苏联式社会主义国家当中,官僚集团通过建立凌驾于国家和人民的统治架构,进行高度集权的专制统治。官僚集团将自己的统治机器延伸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并形成一个封闭而稳定的的特权阶级。这个特权阶级最终将通过自身的权利将自己的利益置于广大人民之上,最终背离革命的初衷,从而形成新的统治阶级压迫人民。《一九八四》一书中更是将这种将政治凌驾于一切之上的制度进行了全面的预言,揭示了采用苏联式的社会主义制度人类社会将走向专制和黑暗的前景。这些政治预言式的著作中所提到的观点,最终在上个世纪末的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过程中得到了印证,充分体现了这一时期英国文学家的深刻思想内涵。

二、20世纪60年代:实验主义产生,对社会现实进行理性思辨

在进入20世纪60年代之后,实验主义文学逐步兴起。实验主义文学在继承了现实主义文学对社会现实的广泛关注的基础之上,更加强调通过理性认识对社会问题和人类生存的困境进行深入的反思。20世纪60年代,冷战的逐步升级和全球内革命动荡的广泛发生,带来了对旧社会制度和人类思维模式的强大冲击,人们更加注重对现实的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理性认识和逻辑思辨。西方社会在20世纪60年代产生了严重的动荡,法国五月风暴产生了对西方传统社会的全面否定和思想解放的倾向,资本主义自身的问题和矛盾更加深刻的暴露出来,法国知识分子和广大人民的反抗行动对资本主义社会产生了重要冲击。在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由于苏联的独断专行和大国主义、大党主义的态度,使社会主义阵营本身产生巨大裂痕并走向崩溃。波兰和匈牙利的反抗运动和苏联军队的残酷镇压使西方知识分子,对苏联是社会主义制度产生了更大的怀疑。在这一时期,英国文学家更倾向于采用哲学思辨精神和逻辑推理进行文学创作。同时,女性作家的地位也在逐步提高,冷静的文学创作倾向成为主流。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主要包括《在网下》《钟》和《沙堡》等。文学家们的写作方式相对于之前的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方式有了一定的改进。在现实主义文学形式当中,往往采用对人类困境和社会丑恶现象的直接描写,通过直接的批判进行对社会问题的直接揭露。进入20世纪六十年代,英国作家开始倾向于运动内心感受的描写和通过对自身遭遇的文学化处理进行创作。开始由对外界的直接描写转而对内心进行分析是这一时代的文学特征;对人类生存困境的描写,由侧重外界的分析转而走向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探讨和研究。当时的主要文学作品大多通过自身的生活经历,对社会的变迁和发展进行侧面的表现。在创作过程中,为了实现作者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深刻反思和主观感受,作家往往采用一些想象的手法,对现实进行一定的艺术处理。这些描法为后来的超现实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这一时间内,英国文学家们对现实社会的反思和人类社会、生存困境的记述,逐步超出英国本土的范围而转向世界其他地区,对亚非各国人民遭受的痛苦经历的描写更加广泛的存在于英国文学之中。英国文学逐步具有更加广阔的世界视角,对人类生存的更加深刻的人文关怀。

三、20世纪80—90年代:后现代主义的描写

进入20世纪80和90年代,英国文学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高潮,其对人类生存状况的描写和反思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水平,采用具有幻想甚至魔幻风格的艺术创作进行文学创作。英国文学的发展过程在经历了实验主义阶段之后,开始沿着前一阶段所具有的心理描写的方向进行进一步发展。英国文学家在进行相关创作时,基本沿袭意识流和魔幻现实主义两个方向。意识流小说的产生根源是实验主义文学中,侧重内心变化,根据心理活动进行描写的趋势;魔幻现实主义的创作倾向产生于对社会描写过程中的人物生命过程和个人经历的创造性发挥。意识流小说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通过对个人精神思想的各种变换细节的记录描写,捕捉人类精神生活的现实状况,以及对现实生存困境的消极反映。魔幻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更加侧重于对现实生活的幻想型扭曲进行文学创作。后现代主义的文学创作在对现实社会的描写当中,更加侧重与对人们精神状态的反思。对拜金主义倾向的直接抨击,以及对金钱至上的观念的怀疑和讽刺成为这一时期文学创作的重要内容。由于更多地强调经济生活的自由化和对社会福利的削减,使社会拜金主义情绪重新高涨,人们对金钱的盲目追求和崇拜产生了严重的社会问题。英国文学家敏锐地感受到这一问题,并通过文学的形式对人类精神生活的危机这一全新的人类生存困境进行了全新的剖析。人类精神生活中,日益严重的拜金主义倾向和情绪已经严重地威胁到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英国文学家直接将自己的笔锋指向社会中出现的不良问题,产生了文学创作的新的高峰。这一时期由于科学及时的进步和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的广泛应用,文学创作的视野和想象空间更加广阔,文学创作中科学技术设备的使用为英国文学家带来了众多的创作题材。英国文学家们进行创作的过程当中,逐渐暴露出对科学技术的怀疑。在人类社会发展前景和现代社会的困境的思考中,英国文学家开始逐渐侧重于对自然环境和人们之间的关系的反思。人们进行科技和社会发展的过程当中,产生的日益严重的生态破坏已经成为英国文学家进行探讨的重要对象。

第2篇:国学人生范文

把失去的心找回来

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都看重人性的力量。人一定要真诚,一个人所有的力量都源自真诚。孟子说,天代表整个宇宙、整个大自然,春夏秋冬的顺序永不变,白天之后必然是黑夜。大自然是最诚实可靠的。但是人呢?有人选择真诚,也有人选择不真诚。不过,既然宇宙是一个规则走到底,人也应该一以贯之。虽然真诚可能很累、很辛苦、有压力,但是不真诚有多少意义呢?如果通过不真诚得到了整个世界,你的内心能安吗?孟子说:求学和请教的路只有一条,那就是把失去的心找回来,这样走在人生之路上,君子坦荡荡。儒家的了不起,就在于这种理想和生命力。

学儒家之后就有方法了,会考虑三点。第一,和任何人来往内心感受要真诚,我内心里面跟自己说绝对不能够不真诚。第二,对方对我的期许或者要求要沟通,任何人的来往都有要求,需要沟通好。第三,社会规范要遵守。人和人相处是这三点。人在30岁前,应该学儒家,进入社会就要尽责,把自己的成就与社会发展结合在一起。

文化有三个层次,物质之上有制度,制度之上有理念。如果将国学其运用在企业,首先要有制度作为赏罚的标准,进行清晰地规范,让员工知道赏罚的标准是什么,违规的话一定要受罚。如果说企业的生产效益属于物质方面,那么,建立了制度,才会有企业的结构,才可以稳定的长期发展。企业和人性的需要相配合,企业的文化理念应该以儒家为主,每一个人都真诚,了解对方的期许再加上社会的规范。在儒家的思想下,人和人之间有适当的关系并且长期维持下来,让人性的需要正常发展。

从容自在是正确方向

不少人到了40岁,可能会发现“善没有善报”。这时候,不妨学道家。

一般人认为,人的生活经验里面不是自然界,就是人类。然而,道家的基本观点是道不等于自然界,道不等于人类。那“道”是什么?道家只是说“道可道,非常道”,道是在人类和自然之外的。试想,人类的生命有开始,有结束;自然界的存在有开始,也有结束。有开始和结束之物需要有来源和结束。万物在变化之中,居然还能继续存在,但是这个存在又没有最后的保障,那么,这是什么力量?比如说玫瑰,这个字所描写的是过去、现在和将来的花,但是真正的花只能开一次,开过一次就没有了,而人类所说花的概念可以普遍适用。既然人们今天所看到的花不是去年的花,为什么年年的玫瑰都那么像呢?如果再进一步,把人类的思想拿掉,玫瑰和所有的一切还是否存在呢?我们发明文字,写的书本里面所写的东西字是不会改的,但是事实上在写的当时和后代的差距很大。所以,道不等于自然界,道也不等于人类。道,可以理解为:正确的方向。

那么,怎么去了解道家呢?道是一个整体。教导人们把自己的人生当作一个整体,不要管自己现在几岁。这时候就会发现在整体里面并没有四个字叫“得失成败”,都没有了。最近股票大跌,我可以保证在你有生之年,绝对可以看到股票再上到六千点,到时候你就会觉得:当初何必担心呢,一千多点的时候你担心,觉都睡不着了,到六千点的时候你也兴奋得睡不着了,过去的担心,将来的兴奋都是空的,从整体来看没有涨没有跌,没有得也没有失,这就是整体观。人生不是一样吗?有人少年得志,有人大器晚成。问题是很多人都希望我最好又能少年得志,又能大器晚成,天下没有这样的事。一个人没有受过挫折的话生命是单薄的。道家思想的精彩在什么地方?让一般人重外轻内,开始慢慢修炼,做到重内轻外。学习道家,到最后有内无外的话就代表学成了。庄子说:天下人都称赞你,不会让你更振奋;天下人都批评你,不会让你更沮丧。我们多么羡慕这样的境界。如果别人称赞我们时,我们喜形于色,这就很糟糕了。因为别人不称赞,我就会很沮丧。

道家让人自信、自在、从容自得。现代人最需要的反而是道家思想,因为抑郁症太严重。日本用两个字来治疗抑郁症,就是“无为”。有很多东西不是我们能控制的,比如一个人做业绩,景气好的时候随便做就有成绩,景气不好的时候再努力几倍绩效也不见得好。既然如此,为什么要受外面控制呢?

全方位培养德能智慧

到50岁以上,就可以学《易经》了。《易经》分两套思想,一套叫做义理,教你怎么做人处事,这是义理部分;另外一半讲相术,就是占卦。这是不是迷信呢?我认为不是。这是我们祖先的智慧,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问出来你心里面的疑惑。年纪大的时候,老师、父母不在身边,占卦就好像你的父母亲一样,解答人的疑惑。只要一占卦,答案就出来了,但结果出来之后怎么解卦,要学一辈子。任何重大决策之前都要先占卦,占卦之后就发现确实给我们很大的启发,事后验证都是正确的。但是占卦有它的原则,第一不诚不占,第二个不易不占,第三个不疑不占。也就是没有诚信不要占,易代表正当性,不能占卦别人的秘密;没有真正的疑惑不要去占。

第3篇:国学人生范文

关键词:中国梦;当代大学生;精彩人生

基金项目:湖南省“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一般资助课题《“中国梦”视阈下的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路径研究》(课题批准号:XJK014BGD052)。

一、中国梦提出的意义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突飞猛进成就,但价值观念、思想文化的多元化使得人们充满困惑和茫然,有的甚至偏离了固有的方向。提出并诠释的“中国梦”,像一支强心针极大地振奋和鼓舞了13亿中国人民,让中国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达成了价值共识和发展共识,凝聚了中国人民的力量,有利于中国人民众志成城,团结一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成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但中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多种矛盾和问题仍然存在,多种价值取向和文化思潮日益碰撞和冲击。中国梦是国家梦,民族梦,个人梦,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百年梦想,蕴含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真谛。这就需要中国人民形成一股合力,正确而科学地深刻理解中国梦的内涵和时代要求,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加快中国梦的实施步伐,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中国梦与当代大学生

(一)当代大学生要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国际社会的交流日益频繁,但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力量在某些领域方面还远远发展不够,再加之我国正处于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关键转型时期,多种价值取向和多元文化思潮的不断碰撞和冲击,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理想信念不同程度地普遍出现困惑和迷茫,甚至出现信仰危机,他们的理想信念缺失,国家和民族意识淡化弱化,动摇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有人曾把他们称之为“垮掉的一代”、“没有信仰的一代”。而适时提出并阐释的“中国梦”犹如一盏明灯点燃了当代大学生的信心和希望,同时也给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指明了方向,赋予了当代大学生光荣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坚定了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信念。

(二)当代大学生要坚守自己的本位工作。当代大学生要坚守自己的本位工作,不为功利、世俗的复杂浮躁之风气所影响,淡泊名利,以一颗平常心努力学好基础的科学文化知识,脚踏实地,独立思考,勇于探索和发现新问题,大胆实践和创新,积极寻求解决之道。同时,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当代大学生要积极投身与社会实践,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种社团活动与社会实践,积极参与三下乡活动,积极参与大学生创新型项目。让自己在社团活动中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在社会实践中锻炼勇气和胆识,培养吃苦耐劳精神;在三下乡活动中体验民生,在创新型项目中培养创新精神。总之,当代大学生要坚守自己的本位工作,努力学好科学文化基础知识,积极投身与社会实践,在不断学习和社会实践中锤炼自己,提升自我,夯实和升华自己的理想,演绎自我的精彩人生,加快中国梦的实施步伐。

(三)当代大学生要学会自省。当代大学生思维敏捷,思想活跃,易于接受新鲜事物,但也易于被一些不良思想所诱惑。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华儿女所孜孜追求的百年梦想,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而当代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肩负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青年强则国家强,当代大学生必须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学会自省,从身边的点滴做起,规范言行举止,防微杜渐,知行统一;不断积累和夯实文化基础知识;慎独敏思,把自己逐渐培养成为思维缜密、思想成熟、理想信念更加坚定的接班人,以期加快中国梦的实现步伐,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四)当代大学生要摆脱自卑感。自卑是人与生俱来的面对事情时产生的一种紧张情绪,往往是意志力不够坚定的表现。无论是来自农村还是来自城市的大学生,由于社会的快节奏,物质世界的纷繁繁华,再加上还没有正式走上社会,当代大学生或多或少都会产生浮躁、空虚、迷茫的心理。遇事时不够自信,所学往往捉襟见拙,跟不上时代。当代大学生要正确认识自己,找准优势和缺点,不断提高和完善自我,要像胡杨树那样在恶劣的环境当中也能够昂扬,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

(五)当代大学生要树立使命感。当代大学生要把个人梦和中国梦、国家梦、民族梦结合起来,深刻理解中国梦的内涵和时代要求,肩负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实现中国梦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当代大学生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心中有梦,心怀祖国,志存高远,努力进取,把自己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绽放自我的人生精彩,加快实现中国梦的步伐。

三、实现梦想的平台

高校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高校理所当然也是当代大学生学习宣传教育中国梦的主要平台。高校教师要深刻理解中国梦的内涵和时代要求,把中国梦宣传教育引入课堂教学,把中国梦的内容融入教学实践,把中国梦的宣传教育纳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坚定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加强大学生责任意识、诚信意识,提升大学生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培养中国梦优秀的践行者和开拓者,激发师生主人翁意识,把中国梦宣传教育落到实处。人生真正意义的发展包含对民族与社会发展的全面思考,对祖国命运的牵挂。中国梦诠释了祖国的未来,更为重要的是需要每一个有志向的中国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付出努力。这种愿景让每一个中国人尤其是当代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感受到民族使命感。当代大学生要有广阔的学习视野,立足世界的多元文化和时代挑战,在变革中求发展,提高科学文化知识和社会实践能力,积极进取,大胆创新,勇于接受机遇与挑战。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直接影响社会主流思想,学习宣传中国梦,也为高等教育注入新鲜血液与活力。总之,当代大学生要自觉地将个人前途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以高校为实现梦想的平台,提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能力,加快实现中国梦。

结语:中国梦是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梦,中国梦的宏伟蓝图与每一个中国人息息相关,作为中国当代大学生,应心系祖国,志存高远,积极进取,实干苦干,绽放精彩人生。但任何事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中国梦的实现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当代大学生应该做好吃苦的准备,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不怕困难,敢于接受挑战,勇于实践,并在实践中提高自己,丰富自己的科学文化知识,拓宽自我的见闻,促进素质的全面发展,绽放精彩的人生,加快实现中国梦的步伐。

参考文献:

第4篇:国学人生范文

关键词:外国文学;人文精神;经典;在场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高教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的外国文学学科建设和教学工作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但是,面对就业的重重压力,无论是课程设置、授课内容,还是大学生们的学习重点,几乎都是以是否“实用”为标准。这种几乎固化的“教育理念”严重地影响了当代大学的人文精神的培养。

外国文学向学生打开了通向世界、了解世界的窗口,但由于它的异源异质文化性质,学生在理解上往往会产生距离感、陌生感,造成理解、接受上的困难。好在外国文学一般是从大三开始安排教学,这时,学生已学完了文学理论和美学等课程,有了一定的文艺美学理论素养,他们会结合自身对西方哲学、历史、宗教、和习俗的良好认知去感受外国文学的人文关怀,通过对外国文学中的经典篇章的学习,努力培养自身勇于竞争、大胆怀疑、敢于批判、容忍失败、真理面前人人平等良好品质和完美人格,最终从生命、头脑、灵魂的高层次上认识自我和“人”。

一、 在外国文学教学中注重人文精神的渗透

把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到外国文学教学中,最重要的就是把人文精神与专业知识结合在一起,突出人与事物的主体作用和人对物的态度,使外国文学教学的内容更加丰富,使学生不仅得到相关的文史知识,而且受到高尚的人文精神的熏陶。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发现美、鉴赏美的能力。比如,我们讲授但丁的《神曲》,我们往往醉心于作品的结构。《神曲》的结构,很显然就是艺术家的心灵结构,在从“地狱”到“炼狱”,再到“天堂”的心灵探险中,艺术家一次又一次地向读者表演着绝境里的操练有多么惊心动魄;灵魂的张力有多么大;灵魂的机制是多么的复杂又是多么的单纯;生命的卑贱与精神的高贵又是如何共同促成了那种特殊的律动。阅读和讲授这篇精神史诗,我们会深深感受到,现代艺术的所有要素都已经包含于其中。因此我们在讲授这部作品时,要求学生多注意作品的“精神的结构”:从以感官为主的地狱到以精神为主的炼狱,这实际上是艺术体验的两个阶段,在艺术活动中二者缺一不可。感官的敏锐和精神的强韧是创造的前提,这二者的发挥,在诗歌中达到了天才的极致。而“天堂篇”则完全是一种“神启的体验”:“我”探讨了光与暗、灵与肉、美德与原罪、信心与证实、绝对意志与选择、誓约与违反等等精神结构中的矛盾。这种有关在教学中注重人文精神的渗透,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原著的理解,另一方面也是根据学生的学习取向,让学生对作品有一个人文意义上的判断,即作品是作者艺术理想的描绘。

事实上,外国文学最突出的核心内涵之一就是它的人文精神。从古希腊古罗马的人本主义思想,到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精神和莎士比亚的人文关怀与探索;从歌德的人本求证,到浪漫主义的人本复归;从巴尔扎克对人性的重新界定,到托尔斯泰的自然人本情怀;乃至于20 世纪现代主义文学对传统人文精神失落的悲情与期盼复归等等,文学在精神上贯穿着一条弘扬人文精神的主线。而大学生所处的年龄正是他们健全其人格和人文精神的重要时期。因此,弘扬人文精神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应该作为外国文学教学的基本价值理念。外国文学教学作为体现大学精神的重要一环,必须引进新观念,必须帮助学生自我提高和完善,以形成其“与时俱进”的文化人格。具体落实到外国文学教学中,我们主要通过对文学现象的思辨分析,进行人生信念、道德范式、精神境界、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引导教育。比如在分析重点作家作品时,往往结合作家的审美理想、主观态度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进行精神境界、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人生信念和道德范式等方面进行正反两方面的评析,使学生能够从中受到启发、受到教育,或得以警示、进行反思。

依据目前的现状,落实“在外国文学教学中注重人文精神的渗透”的最佳方式之一就是将外国文学课讲精、做实。从某种意义上说,外国文学课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传递,通过课的设置与讲授,不断提高大学生的人格、气质、修养等内在品质,培养大学生的审美关照,教育引导大学生关注人、人的生活、人的生命及其价值,强调人性、人道、仁爱,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最终,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好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 重新认识文学经典的教育功能

文学经典给学生提供的生活和信息,不同于一般的历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和科学家为他们提供的那些不具人情味的信息、事实,文学经典的作用是,它不仅仅能传播信息、事实,而且还能提供作家对这些信息和人性的了解。学生通过阅读文本就能捕捉并领悟到这些信息,从而增强对人性的理解,产生对经典作品以及人性的认同。另外,由于学生生活的范围相对比较狭小,生活也比较简单,文学经典的阅读能使他们接触到不同生活方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生活态度、精神信仰和特殊的思维方法,使他们认识到社会的多样性,各种生活方式共存的必要性,这样他们就不易陷入一种偏狭的心态,眼界与心胸自然也就开阔了。还有更重要一点是,在经典文学的阅读中,当属于学生的个体生存境遇与文学文本实现融合,人生意义就能在阅读的瞬间生成,阅读文本就会有更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外国文学的很多经典作品其文本都承担了这一使命。虽然现在我们处在电子媒介时代,了解作品的途径和方法有很多,可能有些方法也比较简单和快捷,但文学的根本毕竟是作品,文学的魅力、影响和意义也主要来自于作品。只有深入细致地阅读、分析和发掘文学经典作品的意义和魅力,才能真正体会出文学的真义,文学的文本阅读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当然,在学生阅读文学文本的过程中,老师要进行适当引导和点拔。老师可以通过对外国文学发展线索、文学流派、文化背景以及社会政治因素等各方面系统性的梳理与介绍,使学生对外国文学的发展有大概的了解,然后让学生把文本阅读和具体国家和作家的创作结合起来,全面地了解把握作品,并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在阅读过程中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索,这样,就能够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细读文本的兴趣以及对文学经典的感悟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既是我们现在教学改革的旨归,也是现在素质教育的要义所在。

比如,我们在讲美国黑人文学时,一定要讲托尼·莫里森,要讲她一系列的经典作品。作为第一个获的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黑人女作家,她一直致力于黑人创作,她的经典作品扎根于非洲黑人民族的文化传统,探寻生活在充满种族偏见的美国社会里的黑人,尤其是黑人女性的内心世界,这里既有文化价值失落问题,即白人文明对黑人文化的侵袭,使黑人文化失去价值的自我体认,也有黑人文化的显现的问题,即探索非洲美国人对自我和对自我文化之根的追觅。还比如讲美国的犹太文学,美国文学一流作家中犹太人占比例较大,1976和1978年,贝娄和辛格分获诺贝尔文学奖,其他如梅勒、马拉默得、海勒、塞林格、欧文·肖、罗思等也都是屈指可数的重要作家,他们的经典作品形成了一连串的犹太主题:犹太地位、自我本质危机、孤独、异化、归化和沉沦等,而这些问题恰恰在西方当代生活和社会思潮中具有普遍的文化意义。这样的教学构思与实践,教师讲起来非常具体、生动,学生学起来对此也非常感兴趣。讲授这些经典作品,对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非常有好处。

所以,阅读和讲授文学经典,既可以让学生走出“自我”理解他人、理解古人,也可让他们走入“自我”真正在文学比较中认识自己。由于伟大作品常常使我们感到自己正置身于比自己现有或已知生活更广的场景之中,感到自己正在遭遇比已有的阅历更广阔的思绪狂潮之中,因而我们在阅读中(包括在具体的教学中)必须不断拓展自己、拉长自己,渴望全力地延伸自己的思绪和感受,才能面对这样的遭遇与挑战。外国文学只有进入这样的教学态势中,学生们才能较愉悦的接地有关人文精神等意义上的教育引导,到这时,他们才愿意依靠自己的心灵去探索,去解脱自己面对强手的窘迫,去体验自己发现和创造意义的惊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广大学生获得了帮助自己成长的关键要素,获得对人生和自我的新的认识。他不仅慢慢体验到巨大的快乐,而且还在自己的心底发现和开掘了欢乐的源泉。

三、 设计富有启发性和探讨性的问题

围绕问题展开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在有限的时间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这是外国文学教学所追求的一种境界。教师的角色是帮助学生具体分析一部作品从民族文学的体系进入到世界文学体系的运作过程。如果还是以静态的外国文学经典作为叙述和评价的主轴,即便增加了更多的文学篇章,在文化研究的视角下,这样的外国文学学科体系还是存在问题的。外国文学课程不能仅仅局限于文本的分析,更应追问作品的经典化的过程,重视具体的案例分析,召唤一种更加精细的方法来解释阶级、性别、地域、族群、教育、年龄、职业和传媒等变量在多样化和不断变动的世界文学结构的话语中是如何运作的,进一步将世界文学看做是特定历史政治条件下的文化现象。通过个案研究,解释跨文化读者理解文本、赋予其意义的方式和视角,以及形成该方式的原因。

比如将手中世纪文学时,可以让学生思考这样一个框架问题:当一种宗教成为时代的精神支柱时,文学会显现怎样的状态?然后有以下的问题:何为基督教?中世纪基督教的本质是什么?基督教文化与古典文化的对立表现在哪些方面?最后通过具体问题诸如中世纪四大文学现象、但丁《神曲》等的学习去诠释“文化相对主义”与“文化普遍主义”之关系。

与此同时,我们应多倡导研究性教学。外国文学研究性教学,其核心是教师和学生角色转换,由教师为主转为以学生为主,这同样也是建构主义理论在教学中的良好应用。这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目的是通过引发和指导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促使他们自主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在研讨中积累知识、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比如,学生可以多接触一些诸如象征研究法、精神分析研究法、新批评研究法、解释学研究法、现象研究法、原型研究法、结构研究法、解构研究法、符号研究法、形式研究法、接受美学研究法,从而在外国文学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理论素养和方法论意识,激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这种模式强调教学重点与学术研究步骤相结合,通过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对有争议的问题的探讨、科研小组成果的展示、课外辅导等多种形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深度和广度,适应学生个性的发展需求,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也会有很多帮助。

除此之外,加强文本细读也必不可少。学生可以根据老师的教学安排,对指定阅读的作品的文本语言、结构、象征、修辞、音韵、文体等因素进行仔细细读,从而挖掘出在文本内部所产生的意义。事实上,传统的教学并不十分注重文本阅读,而教师只是根据作品梗概进行分析,很多内容的阅读视角只是老师个人的角度,学生不可能形成对作品的整体判断。因此,精选文本,进行译著和原著的对读,再结合教师的讲解及文艺学与美学方法的实践应用,培养学生的鉴赏和批评能力。从我们自身的教学情况来看,适时、适量地向学生介绍经典作家作品的最新研究动态和研究成果,可以弥补教材单一研究模式的不足,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他们的思维。对众多经典作家及作品进行多角度、多层面、多方法的阐释,构成了多元化的阐释格局。这就使得整个外国文学的教学具有相当的理论深度和学术新意,对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植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

今天,我们已身处在一个各种文化多元并存的世界,许多大学的文学课开始关注人文精神的渗透,逐渐改变人文精神缺席的不利局面。在外国文学课中广泛开展对大学生的人文精神的教育一方面是当下外国文学教学改革的需要,另一方面,由于对外国文学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内容的改革,学生也逐渐地喜欢学习外国文学,并深入到作品当中,真正了解文学作品,通过阅读和研究外国文学作品得到美的享受和人生的感悟,学生的确在学习和思考中培养了自身的人文主义精神,这是在文化语境下开拓外国文学教学广阔空间之根本所在,其前景是美好的,其推广应用价值是可以预见的。

第5篇:国学人生范文

(一)美国高校聋人学生事务

美国高校学生事务人员的专业化源于现实的需要。19世纪下半叶,美国高等学校规模开始急剧增长,美国的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过渡到大众教育,招生规模的扩大导致了学生来源的复杂和学生需要的多样。这种新形势,大大促进了学生事务管理的独立和发展。1913年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颁发授予第一个学生人事工作硕士学位,这是美国高校首次开展学生事务专业人员的培养。1916年该校提供了第一个正式的学生事务培训项目――职业指导。随着学生事务专业化的后续发展,相关学科建设和高学历教育也有了很大的进展,成为美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03至2005美国大学人事协会(American College Personnel Association)列出超过120个研究生项目,而全美学生人事管理者协会(National Assoeiation of Student Persounel Administrators)列出 186个项目,有的还有博士和专业学位授予权”。

美国聋人高等教育起步很早,1864年美国建立世界上第一所聋人大学,即加劳德特大学,从那以后美国的聋人高等教育开始呈燎原之势。1901年美国盲聋哑学者海伦?凯勒以优异的成绩进入美国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学习,这种举措也算是开了美国残疾人进入普通高校接受高等教育的先河,从此这种残疾人进入高等院校接受高等教育的形式在特殊教育中就被保留下来并得到迅速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回归主流教育思潮的掀起,残疾学生与健全学生一起学习的形式开始在特殊教育领域中发展起来。1975年美国通过《残疾人教育法》,规定必须向3岁到21岁残疾学生提供恰当的、免费的教育及相关特殊服务。值得指出的是,法案所规定的向残疾学生提供的服务是各州必须提供的最低限度的服务,各州可根据本州的情况向残疾学生提供更高水平的教育和服务。目前,美国各高校均对聋人学生提供无障碍校园环境服务,是美国高校学生事务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以保障聋人大学生顺利就读。

(二)我国高校聋人学生管理

我国学生管理专业化的发展始于21世纪初。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已有多年的历史,建国以来高校辅导员曾一度被称为政治辅导员。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对高校辅导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部于2005年1月颁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意见指出“要统筹规划专职辅导员的发展,鼓励和支持一批骨干攻读相关学位和业务进修,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向职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2006年9月,教育部又出台了《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随后各高校和教育主管部门纷纷出台相关规定,以推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并将辅导员定位在“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角色上。许多学者也纷纷开始研究辅导员专业化建设,辅导员专业化的理念逐步形成并被广为认同。

我国解放前后时期,也零星地存在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的现象,但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真正起步还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的事。教育部与卫生部于1985年修改高考体检标准,放宽对残疾考生的限制,各部委多次下发高校录取残疾学生相关的通知。90年代国家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法规,例如1994年颁布的《残疾人教育条例》和《中国残疾人事业五年工作纲要》等。这些都使聋人高等教育得以进一步发展,例如1987年成立长春大学特教学院,面向全国招收聋人大学生,1997年又成立了天津理工学院聋人工学院,等等。与其相关的聋人大学生管理工作也随之发展起来,并涌现出一批优秀的聋人大学生管理工作人员,例如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的黄珏老师由于在聋人大学生管理工作上的突出表现被评为2011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总的来说,聋人学生事务尚未引起我国各高校足够的重视,距离学生事务专业化的要求也有着不小的距离。

二、服务意识

(一)美国高校聋人学生事务中的“以人为本”

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制订”无障碍标准”的国家,其无障碍环境建设既有多层次的立法保障,又已进入了科研与教育的领域,堪称世界一流水平。美国无障碍委员成立于1973 年,是一个独立的美国联邦机构,致力于残疾人无障碍事业。该委员会是各联邦机构共同组成的,旨在协调各联邦机构在无障碍环境建设方面的行动,为公众,尤其是残疾人服务。委员会负责《美国残疾人法》等法律覆盖的建筑环境、交通车辆、电信和电子信息技术的设计标准。美国能使聋人免费通过各种无障碍措施获得信息,进行交流,例如各种场合的手语翻译或速录翻译,聋人专用电话,助听设备,影视作品、电视节目的字幕和解说,等等。

在高等教育领域,大部分院校均对残疾学生提供符合其特殊需要的特殊服务,以助其顺利就读,这种服务即包括硬件环境的改善也包括促进校园或社区对这些学生的理解。设于各高校学生事务系统中的残疾学生服务办公室,在高校讨论影响残疾学生的学习政策和计划时能起到积极的作用,例如对联邦政府法律的合理说明、争取学校的财政资助以及对残疾学生的服务。

笔者在美国加州富勒顿州立大学举办的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研修项目中了解到,该校学生事务副校长下设几个学生事务相关的重要部门,其中的“学生续读”(Student Retention)便下设残疾学生支持服务(Disability Support Services)部门,内设主任、办公室经理、咨询和协调员、信息&计算机项目协调员、残疾学生就读的相关技术、产品、项目、材料等方面的专家各一名,其中就特设一名聋和重听学生项目专家。另外,该校每年五月的第一个周五都会组织全校学生志愿者和来自该地区的数千名残疾学生开展一项特殊比赛活动,这场赛事在该校官网上接受校外的捐赠,截止2014年11月已经收到26,094美元的赠款。以上这一切,在硬件和软件上都较为周全地满足了聋人学生在求学过程中的各种特殊需要。

(二)我国高校聋人学生管理尚需加强服务意识

1985年,在”残疾人与社会环境研讨会”上,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北京市残疾人协会、北京市建筑设计院联合发出了”为残疾人创造便利的生活环境”的倡议。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我国的无障碍设施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的来看,同残疾人的需求及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情况相比,我国的无障碍环境建设还较为落后,有较大差距。

在高等教育领域,除了单独招收聋人学生的特殊教育院系或班级,我国各普通高校还停留在保障残疾学生入学权这一步,而入学之后的特殊服务尚无涉及。2014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教育部等七部门《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要求“各地有计划地在高等学校设置特殊教育学院或相关专业,满足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高等学校要努力创造条件,积极招收符合录取标准的残疾考生,不得因其残疾而拒绝招收。”

三、管理效率

(一)美国高校聋人学生事务的管理较为高效

美国各高校的残疾学生相关部门的具体设置和职能并不完全一致,但都有个共同点就是职能清晰、管理高效。例如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的学生事务管理主要由学生事务副校长办公室承担,学生事务副校长办公室下设十二个部门,其中就有残疾人资源中心(Resource Center for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残疾人资源中心为残疾人提供最大程度的帮助,主要职责包括:对残疾学生的残疾情况、学术状况和工作需要进行评估和证明;为残疾学生的提供合理的个人住宿计划。残疾人资源中心设主管1人,财务及人事助理1人,测试提供员1人,残疾专家7人,实时解释人员4人,技术人员6人。又如美国纽约大学分管学生事务的有教务长、高级副教务长以及学生事务处处长。下设11个办公室,其中的学生健康中心便下设残疾学生服务办公室,等等。这些部门和职员各司其责、互不干扰,减少了很多职能不清可能带来的混乱,保障了聋人学生事务的高效运转。

(二)我国高校聋人学生管理制度尚需改善

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人员的职能则要模糊的多,日常工作的专业化水平不高。2004年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辅导员、班主任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但在实践中,广大高等学校相关职能部门管理往往不够高效,辅导员在这种各部门职能模糊不清的情况下常常被迫担任代职者。实际工作中,辅导员被称为杂家,除承担着班级管理、评优评奖、安全教育、公寓管理、突发事件处理、学生行为规范等工作,甚至还要承担催缴学费、发放奖助学金、行政教学事务通知等任务,他们的时间被大量事务性工作所占据,更多的时候是以学生事务员的形象出现,他们疏于开展思想教育,德育职能弱化,较少对本职工作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而我国信息无障碍环境建设的滞后,又使聋人大学生与健全师生的交流障碍显得格外突出,为学生事务增加了大量琐碎的沟通工作,将各种信息清晰传达已属不易,更遑论满足聋人大学生的特殊需求。

四、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研究对我国聋人大学生管理工作的启示

(一)加强服务意识,坚持以人为本

坚持“以人为本”,是2003年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一个新要求,更是现代高等教育的先进理念之一。2010年教育部在京召开了《残疾人教育条例》修订工作启动会,指出当今社会和公民的人权保障意识进一步增强,尤其是目前残疾人教育发展现状和特殊需求的不断变化,现行《残疾人教育条例》的有些内容、条文已显得不适宜或者滞后,有必要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残疾人教育事业是政府公共服务的内容和责任、是社会文明的标志,更是依法治教的重要体现。残疾人教育事业是教育事业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重要内容。有关负责人指出,《残疾人教育条例》在修订过程中要注意体现以人为本、权利保障、机会均等、特别扶助、有效融入社会、促进教育公平,要强化政府责任、明确社会责任,要处理好可操作性与前瞻性、国际发展趋势与我国现阶段发展相适应、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等问题。我国高校应顺势而为,担负起残疾人教育事业的应有之责,积极了解残疾大学生包括聋人大学生的特殊需求,在条件许可的前提下为聋人大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和服务。

(二)改善管理制度

高校辅导员职能模糊、定位不清的现状,其根源是目前高等学校管理的非专业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高等院校管理服务的体系无法满足高等教育和大学生的发展需求,只能通过安排辅导员在各部门之间开展协调和沟通工作来弥补制度上的缺失。高等院校应尽快开展管理体制改革,逐步促成教学和行政等管理服务的专业化,使辅导员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抽身,更好地去履行“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职责。

另外,高校还应重点考虑辅导员系列职业体系的建立,对辅导员这个职业的基本职能进行系统化的研究,逐步建立与辅导员实际工作相适应的职业体系。例如,有学者指出,结合我国国情及辅导员工作的实际情况,可将辅导员职业系列按其职能确定为思想教育、学生发展指导和学生事务管理三个方向。思想教育方向可包括形势教育、党团组织、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学生发展指导方向可包括心理健康教育、人文素质拓展、职业指导、学习方法指导、学习能力培养、社会工作指导等工作;学生事务管理方向可包括集体建设、奖贷补助、日常行为规范等工作。根据当前的残疾人高等教育实际,单独招收聋人学生的特殊教育院系应以配备专职残疾人事务管理人员为主,其他普通高校则可参照部分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建立一个地区性的资源教室,为聋人大学生及其他残疾大学生提供符合其特殊需求的服务。

(三)加强专业培训

第6篇:国学人生范文

关键词: 中国画欣赏 人格塑造 中小学美术教育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先生在第18届世界美学大会开幕式上提出了一个观点:“美育在人格塑造中具有重要作用。”他引用我国古代圣人孔子的观点,孔子提倡诗教、乐教,诗教、乐教就是美育。他提出一个人的人格塑造的步骤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在他看来,美育在整个人格的塑造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从孔子开始,中国哲学逐渐形成了人生境界的学说。人生境界的学说就是塑造人格、塑造民族精神的学说。但目前的中小学美术教育偏重于知识、技能和技巧的传授,偏重于高考美术教学,由于学校过于强调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忽视了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特别是品德修养教育,因此部分学生在功利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形成了见利忘义、只注重经济利益的短期行为,在学习上忽视美术理论和素养,在实践中往往注重个人主义而缺乏集体主义合作精神,甚至是损人利己。这样的学生即使美术技巧再高,也是不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是违背美育发展根本宗旨的。

一、中国画的特点决定了其对学生人格塑造的重要性

中国画艺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经历了自身发展的辉煌岁月,始终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同时也对世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毕加索曾说:“世界最伟大的艺术在东方,世界上只有中国人会画画。”中国绘画在其形成、继承和发展的长期过程中,始终紧紧依附于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和文化理念,中国画具有很明显的三个特点:一是人文性,二是诗性,三是笔墨性。中国画所用材料的特有功效,形成了其特有的艺术风格,在世界美术艺苑中独树一帜。中国画融诗、书、画、印为一体,代表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修养和内涵。中国画注重的是修养、品性,更注重内在的精神内容,而西画却不同。著名美术评论家、画家程大利说:“中国的文化是一种人格文化,而西方是一种人性文化,而绘画艺术恰恰体现这种文化的差异。”杰出的国画家必须具有独立的人格、人文关怀精神、高深的文化素养及批判精神。

中国画特别是古代文人画因其独特特点在学生人格塑造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即通过中国画欣赏教学为学生呈现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使得他们能从感觉和体验创作中获取实现自我生命的潜能和乐趣,获得真善美等人格素质的熏陶和洗礼。

二、中国画欣赏教学应该体现对学生人格的塑造

人格是一个人心理、生理和社会行为各个方面综合的整体概念,是一个人内在品质和外在行为的总和,人格具有相对稳定性和可塑性,健康的人格是人类追求的价值目标。人格教育,是促进与意识倾向相联系的气质、性格、品德、态度等人格因素健康发展的各个方面的教育,塑造人格是教育的基本目的之一。

从《中小学美术教学大纲》、《高中美术新课标》中,我们可以明确看出,美术教育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坚强的意志、高尚的情操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美术课教学,学生能够形成善于观察、做事细致认真、乐于体验生活、接近社会实际的个性特征,从而形成理想的人格。美术教育实质上就是一种人格教育,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中国画欣赏是美术鉴赏重要的一环,但过去往往不被重视。其实它可以通过审美教育,使得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道德观念,懂得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培养坚强的毅力、自信、谦虚、敬业、责任感和真善美的追求,这些人品特点是现代社会必不可少的。

三、中国画欣赏教学怎样体现对学生人格的塑造

如何在中国画欣赏课上体现对学生的人格教育,必须做到以下三点。

首先,教师要重视渗透人格教育,始终把人格教育放在首位,不本末倒置,在教学中释放审美情感。美育的最终目的是人格教育,明代著名画家文徵明说:“人品不高,落墨无法。”程大利说:“中国画很讲究‘格’,‘格’是格调、格致,人品不高,画品亦不会高。”中国画是笔墨文化,笔墨文化强调人品,讲究文如其人、画如其人、书如其人,人是什么境界,画就是什么境界。

其次,教师要有的放矢地进行人格教育渗透,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中国画源远流长,作品浩如烟海,要从中选取具有典型的、最能体现人格渗透的作品来教,不要局限于课本,要有创新打破陈规。如欣赏古代花鸟画当推徐熙,他是五代时期著名的花鸟画家与当时著名宫廷画家黄荃其名,史称“黄荃富贵,徐熙野逸”,徐熙虽出身江南名族,却无意做官,终身布衣,且“志节高尚,放达不羁”,过着恬淡自由的生活。他作品的特点是以落墨为主,辅以色彩点染,用笔自然而不作谨细的描摹,颇能传达出自然界中动植物之风神情状,并从中流露出高旷的志趣。在教学中要精选黄荃的作品,进行人格教育渗透。欣赏文人写意画应选、徐渭,他们的特殊身世、人格品质、个人素养及极高的艺术造诣都是教学的极好素材。现代国画应选齐白石,齐老朴实谦虚、自信自强、不畏权势的高尚品质正是每个人都应认真学习的。

最后,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确立正确的价值观,也就是价值取向问题,现在很多学校的欣赏课都是照本宣科,教师多是讲授作品本身的方法、技巧,有的老师上欣赏课就是从始至终放幻灯片,教学内容都是些浮光掠影的东西,很少挖掘作品深层次的精神内涵及艺术的真正价值,更谈不上在教学中渗透人格教育。著名学者、艺术理论家姜澄清先生说:“艺术的价值在与净化人心,净化人际关系,使‘我’与‘它’或‘他’之间处于一种高尚而愉悦的氛围中。”而这正是现代社会所缺少的。

总之,在欣赏课教学中要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引导学生对于人格及价值观问题的讨论。德国哲学家席勒说:“只有美育才能赋予人合群的性格,只有审美兴趣才能把和谐带入社会,因为他在个体身上建立起和谐。”让我们共同努力来践行美育目标,通过欣赏课的教学来塑造学生健全、完善的人格。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美术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周曙华.论美术教育对创造性人格的培养[J].美术观察,2005,(12).

第7篇:国学人生范文

关键词:社会需求;养生保健医学人才;培养体系;

作者简介:张志贤,男,硕士研究生,高级讲师,主任医师,研究方向:内科教学、医疗,养生保健。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急需养生保健医学人才的健康养生指导。大学要以培养“适应性人才”为基本要求,以适用性为目标来培养学生,满足社会需求[1]。建立我国养生保健医学人才培养体系是一项涉及政府、医学院校和社会的复杂系统工程,本文通过论证其必要性与可行性,对如何构建和实施养生保健医学人才培养体系进行探讨,阐述了培养目标、内容和方式,提出了养生保健医学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

一、建立养生保健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的必要性

(一)解决我国养生保健医学人才严重匮乏问题。

目前,我国养生保健医学人才培养缺失矛盾突出。一是医学院校养生保健师资缺乏,医学生养生保健知识和技能贫乏。二是各级各类医院缺乏养生保健医学专业人才。三是全社会的“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需要培养大量的养生保健技能型和实用型医学人才。

(二)改善国民健康状况。

据《2009中国城市健康状况大调查》显示,我国主流城市白领“亚健康”比例达76%,处于过劳状态的接近6成,真正意义上的“健康人”比例极低,不到3%。伴随生活压力的加大,“亚健康”和慢性病人群每年递增,我国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已经超过2.7亿人,每年有近300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相当于平均每10秒钟就有1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据统计,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占我国总死亡人数的80%,其中,心脑血管疾病是我国人群的首要死亡原因[2]。长期超负荷工作、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是主要原因,需要高素质的养生保健医学人才提供健康养生指导。

(三)规范我国养生保健市场。

近几年,我国出现了“养生大师”迷倒众生,“养生秘诀”风靡一时和养生伪科学泛滥的社会现象。一是养生保健行业鱼龙混杂,科学规范、质量可靠的社会化养生保健服务供应严重不足。二是有些健康养生类图书不符合国家质量标准,养生知识和观点违背常识,颠覆传统,使公众误入歧途,损害了人民的健康。三是迷信一些流行的养生保健理论方法,表现为自诊自疗的、延误病情的、没病折腾出病的、看“大师”不看病的人越来越多,步入养生误区。需要养生保健专家倡导树立科学养生观,正确处理养生与治疗疾病的关系,规范我国养生保健市场。

二、建立养生保健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的可行性

(一)养生保健医学人才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向“以健康为中心”的转变,医院功能和内涵也向正确引导现代人健康需求和消费调整,养生保健专业人才备受青睐。在美国约1亿以上的人口在大约700多个健康管理机构中享受健康管理服务;日本有40多万健康服务人员,平均每300人配备一个养生保健师;我国享受科学、专业的健康管理服务的人数只占总人数的万分之二[3],与美国、日本相距甚远。根据有关专家预测:2012-2021年中国将出现养生保健服务人员的需求高峰,养生已成为生活质量象征、健康生活标志和21世纪最热门的产业。社会转型期,我国13亿人民迫切需要养生保健指导。如果按1000人配备2名养生保健师,全国需要260万人;按1000人配备5名专业保健按摩师,全国需要650万人,这是一个庞大潜在的养生保健医学人才就业市场。

(二)养生保健医学人才就业前景广阔。

近年来,我国健康养生产业发展迅速,各种养生保健中心、社区养生保健医疗中心、养生馆、保健馆、养生会所、企业养生俱乐部和经络、艾炙、针灸、足疗等养生馆遍布各地。随着我国养生产业市场的规范,经国家认证的专业养生保健机构将会应运而生,都急需大批的经医学院校培养和国家权威机构认证的养生保健医学人才,就业方向和发展前景广阔。一是就职于各级各类医院的养生保健机构、健康管理部门和体检中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政府、事业单位、学校、部队的卫生保健和健康教育机构,养生保健教育研究机构,大型企业卫生保健部门,个体医疗机构,养生保健康复中心,健康保险公司;二是自主创业,开设健康管理公司、健康产业公司、养生会所、疗养院、养生保健康复咨询服务部;三是对特殊亚健康群体做家庭养生保健、康复医疗服务;四是保健产品生产开发和营销企业等。

三、养生保健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一)构建养生保健医学人才学历教育体系。

构建养生保健医学人才学历教育体系重点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王琦指出:“医学院校和卫生职业院校不但要承担培养医疗卫生人才的责任,而且还要培养科学养生与健康专业知识和技能型卫生人才,以适应当今社会医学理念的改变和医疗市场的需求[4]。”医学院校的教师要加强养生保健专业理论和技能的系统化学习,掌握养生保健教学基本方法、教学环节、教学技巧和教学规律,培养一批乐教、适教、善教的养生保健优秀师资队伍,提高教学质量。二是加强教材建设。国家主管部门和医学院校应加大养生保健专业教材的研究力度,组织修订、编写和开发本硕博、大中专层次规范化教材,构建科学系统化养生保健理论教育和实践技能教育课程体系。笔者编撰的《科学养生与健康》医学教材较系统的丰富了情志、心态、饮食、运动养生及全身各系统的科学养生知识与方法和“亚健康”“八高症”“慢性病”的预防及健康管理知识等教育教学内容。三是加强专业建设。医学院校应设置专科、本科和研究生等教育方向的养生保健专业,如中医养生保健、中医养生康复,现代养生医学、现代康复医学,针灸推拿,养生保健师、康复医疗师等专业,逐步健全养生保健医学人才学历教育专业支撑体系。

(二)构建养生保健医学人才培养体系。

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构建宽专业、厚基础、多类型、多渠道的养生保健医学人才培养体系。一是建立养生保健专业教育本硕博一条龙贯通式人才培养机制,培养硕士、博士类研究型人才。二是建立多类型、多专业基础的养生保健专业方向的培养体系,培养本专科应用型人才。三是对相关医学专业的医学生开展养生保健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培训,培养复合型医学人才。四是对医院、城乡社区具有丰富临床实践经验的执业医师开展养生保健培训,培养以“治未病”为核心理念的养生保健技能型和实用型医学人才。五是建立高端养生保健医学教育研究机构,启动研究项目,培养专家型人才。六是建立我国养生保健医学人才执业医师考试和注册制度。

四、养生保健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

(一)养生保健医学人才的培养目标、内容和方式。

根据社会需求决定养生保健医学人才培养目标,根据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和人才覆盖原则,确定大师型、顾问型、技能型、中西医结合型、外向型等5类人才培养模式[5],为社会培养素质良好、结构合理具有“中医传统文华根基”、“中西医思维方式”和现代医学预防思想的各类养生保健医学人才。养生保健医学人才的培养内容包括养生保健概论,中医养生,道儒佛武传统文化养生,中华武术养生,现代科学养生,现代养生医学,养生保健执业规范等。培养方式包括理论学习、技能传授、考核测试和社会实践等。

(二)养生保健医学人才的知识要求。

一是掌握养生保健基础理论知识。包括养生概论、健康本质、疾病形成、中医养生、“治未病”和预防知识。二是掌握中医基础和中药学基础知识。三是掌握常用养生方法。包括精神、情志、自然、环境、饮食、起居、睡眠、经络、药物、房事、五脏和慢性病养生。四是掌握现代科学养生知识。包括现代科学养生基本理念(健康概述、科学养生观、健康风险预警与健康评估、“养成教育”、科学养生指导),现代预防医学与养生(一级预防与养生,慢性病三级预防)。五是熟练运用传统和现代养生基本技能。包括传统养生功法、推拿按摩、拔罐、刮痧、针灸、足疗、耳针疗法和减压、排毒、营养、中西医急救技能等。

第8篇:国学人生范文

在教育部公布的2007-2009年全国一级学科排名中,我校的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政治学、新闻传播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7个一级学科排名全国第一,占所有人文社会科学一级学科21个学科的三分之一。

为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研究生培养机制,鼓励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全面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我校2011年继续实行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具体详见研究生院网站《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38问》)。

学校将统筹资源、优化配置,实行新的研究生奖助体系,通过设立研究生基本奖助金和三助岗位(助教、助管、助研)等多种形式对研究生进行奖助学,入学后基本奖助金根据研究生学习成绩、科研成果(能力)和综合表现进行动态管理。

学校设立特等奖学金用于选拔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欢迎全国重点大学的优秀毕业生报考我校。

我校基本奖学金包括特等奖学金、一等奖学金、二等奖学金。学校将根据学科的差异调整研究生基本奖学金的比例,覆盖面达90%。

我校现有博士学位授予点104个,2011年拟招收博士生900人,我校的博士生招生考试每年一次。每名博士生导师一般招收1名博士生。我校《硕博 连读 博士生录取名单》将 于 博士生网上报名开始前在网上公示(pgs.ruc.edu.cn),招收硕博 连读的 博士生导师一般不再招收普 通招考 博士生。

“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拟招收15人,录取的非在职考生所占比例不超过50%,汉族考生所占比例不超过10%,中西部民族地区少数民族考生所占比例不低于80%。

一、我校实行网上招生,招生信息均在网上

网上招生包括网上报名、网上支付报名费等。我校博士生招生信息均在网上,考生须随时登录研究生院网站查询有关通知。考生自行从研究生院网站下载书面《准考证》、书面《初试成绩通知》、书面《复试通知》等。

二、报名条件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愿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2、有两名与报考学科有关的教授或相当职称的专家推荐。

3、考生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第9篇:国学人生范文

【关键词】中国哲学;人生价值;意义

一、中国哲学的主要价值内涵

(一)“天人合一”的自然观

中国哲学家通常认为,自然界是一个统一联系的整体,因此,他们观察宇宙时往往着眼于整体,重视其统一性,认为“道”贯穿于天地万物之间,研究哲学归根结底是研究“道”。佛家、儒家、道家都认为天地万物从根本上而言是统一的整体,其本性和根源是一致的。自然界中的一切生命价值来源于“道”,自然界也因此而有意义、尊严和德行。

(二)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

中国哲学将人在宇宙中的地位看的至关重要,认为人与天地相互参照、人是万物之灵的说法,这对人格、人的创造性、独立性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中国哲学探究的根本问题是人的道德价值、意义和人生目的等问题,儒、释、道是中国哲学的三大宗派,他们也将此作为哲学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这一人文精神的基础是尊重自然,道德精神是其核心。从政治思想层面考虑,则是民本主义——民为国本思想的体现。

(三)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

中国哲学强调的并非概念本身,而是表里如一、知行合一,重视实践。中国哲学家认为,自知和实践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归根结底是为了实现社会和自我的轉化。一方面是个体通过在社会实践中修养身心,最终提升精神境界、实现理想人格;一方面通过参与具体社会活动,促进社会良好秩序和公正的实现。

二、中国哲学对人生价值的影响及意义

(一)对自身欲望的合理处理

中国哲学很少追求欲望,无论是儒家还是佛教、道家都是如此,有些人的人生充满了痛苦是因为贪婪,欲望所占甚多,感受到的生活便不是充满温暖与爱,而是有那么多的求不得。泰学会哲学能教会我们去换一个角度来看待欲望问题,作为一个平凡的人我们需要积极的正视痛苦,为我们战胜痛苦所取得的每一个成绩而感到自豪,只有这样才能够容易快乐和满足,而不被那些欲望的投影所折磨,通过我们的美感来领悟宇宙中的和谐。克制欲望就是要有良好的生活态度,热爱生活,将生活赋予了更多的意义,这对于当下的我们有着重要的启发。我们明显可以感觉到,如今人们生活并不快乐,与古时候相差甚远。尤其是大城市里的人们,终日在浮躁的环境中奔波,追求房子车子,疏于对自己灵魂的梳洗,根本没有时间思考我们生活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古代哲学这告诉我们不急功近利,不为物质诱惑,坚守道德和理想的底线。中国哲学家告诉我们应该努力地追求终极价值,所谓的终极性是不仅仅掌握现实和世俗生活的法则,更应该超越于现实生活,有更高的精神追求,过分的强调求财做官、吃喝玩乐都是缺乏超越性价值的体现。

(二)求真务实的奋斗精神

中国哲学追求实践,更注重去奋斗。唯一可以证明自己永不服输的武器就是抗争,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程门立雪、周游列国,中国人一直向着世界的未知和已知,向着充满疑问的世俗,向着自身不可摆脱的局限不断抗争。也就是人类存在的价值——敢于抗争命运的崇高和悲壮,体现在个人身上,就是一种强烈而深沉的悲剧生命意识。漫漫人生路上,失败与挫折是在所难免的,是选择顽强拼搏还是缴械投降,从中国哲人身上我们可以找到答案,那就是积极行动和寻求人生的意义。面临困境做到永不言败和不屈不挠,行动本就是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最好的诠释。中国人过于务实,保守,很难超越于世俗世界,对于一些自我生命、生活世界、人文价值等范畴的概念没有形成,但是却有着属于自己的认识。清醒的认识自我是的真正意义所在,才可以正确认识现实世界。让自身在世界中主动孤立,向着未知世界进发,过程与结果都是艰辛和未知的,因此,只能是少数人才有机会发现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