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国学礼仪教育范文

国学礼仪教育全文(5篇)

国学礼仪教育

第1篇:国学礼仪教育范文

关键词:国际贸易;教育心理学;原理;体会

一、应用认知同化论

认知学家通常用知识的同化来解释陈述性知识获得的心理机制,同化的基本意义是接纳、吸收、合并成自体的一部分的过程。即将新知识置于原有认知结构中的合适位置,并与之建立相应联系,使原有认知结构得到丰富和发展,形成完整的观念体系[1]。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认为有三种不同的方式进行同化。

1、类属学习(下位学习)。例如,在概念“国际贸易”学习之后,学习新概念“对外贸易”。———对外贸易是一个特定国家(地区)与世界各国(地区)的商品和服务的交换活动,新知识对外贸易同化到原有知识国际贸易中,国际贸易是类,是上位,对外贸易是属,是下位。其逻辑式表达为,国际贸易对外贸易。

2、总括学习(上位学习)。例如,在概念“国际贸易”学习之后,学习新概念“国际商务”。———国际商务(国际经贸)是国际经济和技术合作与国际贸易融会后的总称,国际贸易是属,是下位,国际商务是类,是上位。其逻辑式表达为,国际商务国际贸易。

3、合并结合学习。例如,在慨念“国际直接贸易”学习之后,学习新概念“国际间接贸易”。新旧概念并列,都是国际贸易的属概念,即下位概念,其逻辑表达式为:国际贸易=国际直接贸易国际间接贸易类似还有,国际间接贸易转口贸易过境贸易应用认知同化论原理进行概念教学,不仅有利于新知识的学习,而且也有利于归旧知识的巩固。

二、应用认知结构理论

学习就是认知结构的形成或改变,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尔认为,不论我们选择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各门学科的基本结构;与其说是掌握学科知识,不如说是教授和学习认知结构;学生不仅是知识的接受者,更应该是知识信息的加工者[2]。例如教学“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这一单元,在单元小结中,教师可启发学生。编织知识之网,让知识融会贯通。系统化的知识,具有少而精的特点,不仅便于深刻理解,而且便于牢固记忆。应用比较法,对概念进行比较,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加深理解和系统化。

1、同类比较如,转口贸易与过境贸易,两者均为间接货物贸易,其货物都要经过第三国。其区别在于:前者(后者)中的第三国,直接参与(不直接参与)商品的交易过程;前者有正常的商业加价,后者只收取少量的手续费。

2、异类比较如,过境支付与过境贸易,前者是服务贸易,后者是货物贸易。同类比较找出同类事物的本质特征、共同特征,区分对象的非本质特征,有利于知识的联结;异类比较即相似、相近概念的比较,能使相比对象的本质特征更清楚,有利于辩别,防止知识混淆割裂。总之比较法的应用,使认知结构更加牢固。

三、运用知识迁移理论

学习的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共同要素说”是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提出的一种迁移理论。即两种学习情境中含有相同的要素,就会有迁移现象发生;反之有迁移现象发生就必定有相同的要素存在。根据迁移的效果不同,迁移有正负之分。正(负)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积极(消极)影响。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已学过的知识或技能,利用正迁移促进新知识的学习。例1:为了让学生学好“三国间贸易”这一概念,可让学生先回顾和复述“转口贸易”概念。例2:为了让学生学好“要素贸易条件指数”这一概念,可让学生先回顾和复述“商品贸易条件指数”概念。这是因为每一个例子中,新旧概念都有共同要素。教学中还应注意负迁移的作用。如对外贸易值、对外贸易量、国际贸易值、国际贸易量,这四个概念易于混淆,教学过程中,运用比较法,突出概念之间的异同点,可尽量减少和消除负迁移的产生。根据迁移的抽象和概括水平,迁移有纵向和横向之分。前述例1即为纵向迁移,例2即为横向迁移。关于横向迁移,教育心理学家加涅,鼓励把一门学科的知识运用到另一学科中去。如数学运用于经济学,化学运用于生物学等,国际贸易学中,“静态利益下简单的一般均衡模型”的学习,涉及“微观经济学”中经济模型的一些知识,特别是“生产可能性曲线”。教学中可由旧引新,先给学生复习:生产可能性曲线是指能生产出来的产品与劳务的组合与不能生产出来的产品与劳务的组合之间的曲线,或是可以达到的产量与不能达到的产量之间的曲线[3]。并举一实例,让学生用描点法画出该例的这种曲线。教学实践证明,利用“微观经济学”中的相关知识的横向正迁移效应,不仅促进了国际贸易学新知识的学习,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应用学习动机理论

学习动机是指激励并维持学生朝向某一目的学习行为的动力倾向。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学习需要、志向水平、外来鼓励等诸多因素紧密关联。一般说来,学习动机并不直接转入认知建构过程,而是由于催化剂,以学习情绪、学习准备状态、学习注意力、学习意志等方面的增强和提高,间接地促进知识的建构过程。求知与理解的需要,属于内部动机。这种动机多是由学生对某学科学习兴趣或好奇心引发的。这种动机直接指向学习本身,可能是最重要和最稳定的内驱力。教师应联系教学实际,引发学生学习好奇心、激发其认知内驱力。20世纪30年代,瑞典经济学家俄林提出生产要素禀赋论,认为各国生产要素稟赋比率不同是产生国际贸易最重要的基础。一国出口的是它在生产上大量使用该国比较充裕的生产要素的商品,而进口的是它在生产上大量使用该国比较稀缺的产品。并创立相应的经济模型,最后得到生产要素禀赋均等化定理(H-O定理)。H-O理论创立之后,逐渐获得西方经济学界的普遍认同。美国当时资本充足、科技发达、劳动力相对不足。依据H-O理论,美国应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里昂惕夫企图以美国当时的进出口经验数据验证H-O理论的正确性,验证结果却是1951年,美国的进口竞争商品生产部门每位工人所用资本要比出口部门每位工人所用资本多出6%,1947年多出30%。据此显然可以认为,美国进口的是资本密集型商品,而出口替代商品则是劳动密集型的[4]。里昂惕夫发表其验证结论后,使西方经济学界大为震惊,因而将这个不解之谜称为“里昂惕夫之谜”,并随之掀起了一个验证和探讨该“谜”的热潮。对一些发达国家的对外贸易状况进行验证发现,存在同样的“谜”现象。至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即认知内驱力被教学内容和教师动容讲述所激发。此时教师向学生提出如下问题,并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教材。1、对里昂惕夫之谜(反论),你有何看法?西方经济学界是如何解释的,提出了哪些有代表性的学说?2、你对上述有代表性的学说如何评价?接下来教师可安排学生分学习小组讨论,每个小组安排不同的讨论内容。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让每个小组推选出2位学生代表发言。最后由教师作总结性讲解。教师先指出学生正误,最后表达自己的见解:经济学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建立的学科,随着时代的变迁,经济社会的发展,科技、人力资本、信息资源……的发展或进步,经济学早期创立的某些结论囿于局限性而出现偏差。这就需要新理论来补充或代替,例如国际贸易新要素理论等。应用学习动机理论,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马芳,黎翔.教育心理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6版

[2]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6版

[3]卢现祥,陈银娥.微观经济学[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版

第2篇:国学礼仪教育范文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教育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对受教育者进行近百年来中国人民为谋求民族解放英勇斗争的历史教育、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教育,引导受教育者为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而发奋图强,艰苦奋斗。”[1]指出:“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最鲜明的主题就是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中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2]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高中阶段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旨在“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3]。因此,如何以历史课为载体,充分发挥历史课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作用进而实现历史课智育功能与德育功能的互动共进,是各学校在深入推进新高考改革过程中必须面临的问题。

一、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必要性

首先,在高中历史课教学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是发挥高中历史课德育功能的需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高中历史课的德育功能表现为塑造学生道德品质、培养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进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当前,随着新高考改革的深入推进,爱国主义教育不仅是高中历史课德育功能的最重要内容,也是高中历史课的主旋律。因此,高中历史课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着力点,在教学实践中讲好爱国主义故事、深度开发爱国主义教育资源,进而增强学生为实现中国梦而献身的爱国主义感情,提高当代高中生“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使其努力学习,在升学考试中创造佳绩。其次,在高中历史课教学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是保证教学方向的需要。众所周知,高中历史课的教学目的不仅要教会学生历史知识,回答学生关于历史事件“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而且要使学生通过学习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的历史过程之后,明白新时代的现代化建设道路怎么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如何实现。因此,要实现高中历史课的教学目标,必须在教学中积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使之始终保持正确的方向,使学生通过学习形成深厚的爱国情感和高尚的品质。

二、高中历史中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高考改革的深入推进不仅改变了原有的升学考试结构,而且带来了教学内容的深刻变革。相对于当前的历史课教学内容而言,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历史课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使高中历史课的爱国主义教育主渠道作用更为突出。首先,高中历史课能够培养学生爱国精神和爱国思想。在新修订的高中历史教材中,弘扬爱国思想和爱国精神的史实所占比重相较于现行教材有了很大提高,使学生通过学习历史人物“以国家富强为己任、以民族振兴为大义、公而忘私、舍家报国、为反抗民族压迫、抵抗外国侵略、维护国家统一进行不屈不挠斗争”的爱国事迹之后认识到,中国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正确,关键在于领导我们事业发展的中国共产党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使学生领悟爱国精神、形成爱国思想。其次,高中历史课能够培育学生爱国情操。指出:“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4]因此,教师必须在教学中讲好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完成好培育学生爱国情操的任务。实践中,教师要围绕《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的教学内容,以充分的史实展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使学生学习之后认识到新时代的爱国主义就是掌握报国本领、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才智和力量。

三、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方法途径

2018年秋季学期,长春汽车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三中学的历史教师在讲解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5课《抗日战争》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这段历史,教师在课前专程前往长春革命烈士纪念馆收集东北抗联的图文资料,将之作为教学案例穿插到教学中,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教材上的知识点是动态的、鲜活的,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教材中知识点的印象,而且培养了学生爱国思想。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关键是有效运用爱国主义教育资源。长春汽车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三中学从学情实际出发,针对多数学生生活在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自建生活区,父母在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下属企业工作的情况,采取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爱国主义教育。2018年春季学期开始后,教师先后带领学生参观了“一汽一号门”“一汽广场”以及建厂初期苏联专家援建的厂房,使学生加深了对新中国成立以后历史的直观感悟,真切感知到了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工业发展的历史性成就,不仅培育了学生的爱国情操,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促进了历史课教学质量的提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高中历史课承担着培养人、塑造人的重要使命。因此,各学校在实践中要围绕“立德树人”这一中心任务,顺应新高考改革的趋势,将历史课打造成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弘扬民族精神的主阵地,真正实现历史课德育功能与智育功能的互动共进。

参考文献:

[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8年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54.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编写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0:147.

[3]何强,洪丽.试论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在高中历史课教学中的运用[J].理论观察,2017(10).

第3篇:国学礼仪教育范文

关键词:历史教学;爱国主义教育;核心素养;能力培养

一、转变教学观念,增强历史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力度

传统的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主要让学生背诵历史基础知识,但因为历史知识比较分散,他们在机械学习和被动学习的过程中很难实现爱国主义教育目标。对此,需要历史教师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充分认识到历史教学中加强高中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现实意义,增强历史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力度。一方面,爱国主义教育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学生当前所受到的教育和未来的发展,是以国家的繁荣富强和独立自主为重要依托的,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或加强古今对比,来培养学生对国家的热爱和敬仰之情。另一方面,爱国主义教育也是学生德育培养的重要内容,可以很好地推进高中德育工作,有效提高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如古代历史中的“岳母刺字”和近代史上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都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有效素材,能激发学生致力于实现个人理想和“中国梦”的学习动力。

二、把历史课堂打造成爱国主义教育渗透的主阵地

由于高中生学习压力比较大,自主学习时间有限,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必须在历史课堂教学环节更多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同时,历史教材体系中与爱国主义教育相关的素材和内容非常广泛,能够为历史教师的爱国主义教育渗透提供很多的便利,只要历史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发掘和整理,就能成为爱国主义教育渗透的良好素材。例如,在“鸦片战争”一课的教学中,历史教师不妨通过影视资料等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更加直观和形象的历史情境中,感知战争的残酷性和不平等条约签订的耻辱性。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爱国意识和家国情怀,让其认识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意义。

三、注重历史爱国主义乡土教育资源的开发

在培养高中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时,仅仅依靠教材中的内容来实现教育渗透必然会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一些年代久远的教育素材可能不利于学生的感知和体验,这就为教师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高中历史教师要加强对于乡土教育资源的开发,甚至可以开发爱国主义教育方面的校本课程,这不仅可以弥补历史教材的不足,也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重要途径。具体来说,历史教师要全面了解当地的历史人物、历史事迹,整理出与教学内容和爱国主义教育相关的素材,然后有效融入到课堂教学环节中,使学生对爱国主义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例如,历史教师可以将本土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的一些人物事迹整理成特定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与历史教材中的教育内容进行有效衔接,供学生学习、谈论和体验,以了解本土民族英雄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光辉事迹,进而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爱国主义教育主题实践活动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不仅仅体现在课堂教学上,还应当拓展到实践教育环节。因此,历史教师要定期组织和开展丰富多彩的爱国主义教育主题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历史、感知历史、反思历史,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周末让学生参观当地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或者集体观看爱国主义影片,或者组织唱红歌比赛等。这些实践都可以有效渗透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认识和领悟到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的重要性,增强自己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五、结语

总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要改变教学理念,重视教学内容的整理和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发掘,积极进行爱国主义校本课程的开发,组织形式多样的爱国主义主题教育活动,从而将爱国主义教育有效渗透到历史教学的各个环节,实现历史教学与爱国主义教育的无缝衔接。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而且能够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使他们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贾付强,赵春风.论“家国情怀”的当代价值及其教育[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5).

第4篇:国学礼仪教育范文

[关键词]爱国主义;历史教育;高等学校

1高等学校中历史教育的基本功能

我国历来有重视历史教育的传统,先民很早就认识到“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的哲理,说明历史知识在人生修养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唐代史学家刘知几深刻地指出“史之为用,其利甚博,乃生人(民)之要务,为国家之要道。”这反映了史学对于国民和国家的极其重要性。清代思想家龚自珍更是提倡国人“当以良史之忧忧天下”,增强民族的忧患意识。当代思想家任继愈先生则认为“史学关系到国家的存亡”,“是国家兴亡之学,民族盛衰之学”,必须重视历史学和历史教育工作。具体说来,历史教育的功用,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人文主义教育功能、爱国主义教育功能、公民教育功能。

1.1人文主义教育功能

历史学科是一门人文基础学科,人文教育功能是其基本的教育功能。大学期间是形成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重要时段。历史教学的贯彻,不仅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同时还能带给学生广阔的视野,使他们能理解不同背景、不同民族的文化,从而能够更好地融入世界潮流,跟上时代步伐。

1.2爱国主义教育功能

中华民族具有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包括辉煌灿烂的古代史、不屈斗争的近代史以及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史。大学生通过对这些历史知识的学习,无疑将增强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油然而生强烈的爱国情感。

1.3公民教育功能

“公民”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不断发展的。早在古希腊、古罗马时代,公民一词就已经产生,之后不断发展,直到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公民的概念扩大到全体民众,真正意义上的公民才得以产生。目前,高等学校历史教学必须在这个过程中贯彻诚信观念、权利与义务的观念、法制观念和公德意识和自由、民主、平等观念。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公民,使其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2历史教育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

2.1爱国主义教育是振兴中华的向心力

在历史上,我们就有梁启超和章太炎对历史之于爱国主义教育的作用予以充分肯定,还有郭沫若和范文澜等史学家,他们研究历史的动力并因此取得的成果与爱国主义情怀是分不开的,在现今的教育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对这种传统的爱国主义继承和发扬。在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不仅要反抗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压迫,还要面对中国走狗的剥削和他们与外来侵略者的勾结,这些斗争都具有浓重的爱国主义性质。历史上的重大的历史事件,重要的历史人物以及重点的文物古迹,都能够激发爱国主义热情。历史教育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而言,利于组成有共同信念的爱国主义群体,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从而形成振兴中华的伟大力量。

2.2中国近代史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鲜活教材

在中国悠久的文明历史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爱国主义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又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是推动人类历史的强大力量。“不读史书,则无从爱其国家”,著名史学家,哲学家任继愈说过:“历史课应该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切入点。”所以说,中国历史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很好的教材。在高等学校的历史教学中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重大意义。2.2.1历史上仁人志士的爱国主义行为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为了中国强大而不息献出自己生命的英雄,也有许多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了人民解放和祖国富强而奋斗一生。一生忧国忧民如屈原,崇高的民族气节如文天祥,努力维护国家统一如陆游,为中国独立,天下为公的思想改写世人为奴为婢的局面如孙中山,还有、、邓小平等把中国带向解放并走向繁荣富强的国家一代又一代领导人,他们为中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们的高尚品德与顽强意志以及坚韧的性格是学生学习的榜样,这些精神不仅要继承,更要发扬光大。他们是激发学生爱国之情的源泉和动力。2.2.2用历史教育学生,让学生正视历史,努力拼搏,与时俱进,将我们国家建设得更美好。我们有悠久的文明,我们有灿烂的文化,但是我们也有一段饱受沧桑屈辱的历史,我们要让学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闭关锁国是行不通的,改革开放才是发展的关键。在唐朝时期我国就有对外开放的政策,“丝绸之路”给唐朝经济带来繁荣与生机。到了清朝时期,闭关锁国政策的实行,导致中国落后其它国家很远都不自知,主权和领土的完整都遭到侵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国家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国力益加强盛,人民的生活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老师在讲授历史时,要让学生用历史发展观来正视历史,借古鉴今,让学生树立顽强拼搏的精神,与时俱进的态度与进取心,为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努力不息。

3结语

我国是一个具有浓厚爱国主义传统的国家。在高等教育中用我国历史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最有说服力。大量的史实与材料,五千年文明对于清扫歪风邪气,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振兴中华是一种无坚不摧的力量。

[参考文献]

[1]蔡寅飞.民族地区中学历史学科教育的思考[J].工会博览•理论研究,2011(03).

第5篇:国学礼仪教育范文

关键词:国际贸易;教学;思考

1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简介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是经济类、管理类专业的专业课程,是国际贸易、工商企业管理、会计、市场营销等专业的必考课。同时,它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应用学科,涉及国际贸易理论与对策、国际贸易法律与惯例、国际运输与保险等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学好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对于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这门课程的特点在于,它既有很深的理论性,又有很强的实践操作性。这就要求学生既要掌握国际贸易的理论知识,又要有很强的动手操作能力;既要能分析国际贸易形势,又要能进行实际业务操作。只有了解了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这门课程的这些特点,学生才能在学习、考试、工作中获得良好的成绩。但学生往往容易忽视这些特点,从而使得自己在学习、考试、工作中出现一些问题,进而收获甚微。

2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2.1学生重实践、轻理论

如前所述,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这门课程的特点在于既要求学生学好理论知识,又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在课程的安排上,先从古典贸易理论入手,发展到现代贸易理论,最后以实务部分结束。但在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的学习中,大部分学生更感兴趣实务部分,对于理论部分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往往是一知半解,不求甚解。上课前,不提前预习;课堂上老师的讲解,不认真听讲;下课后,老师布置的作业,敷衍了事。最后结果导致考试时,理论基础薄弱,对于实务的分析显得单薄。

2.2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弱

大学教师经过多年的理论知识学习,本身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十分扎实,又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将理论知识运用得得心应手。尤其是教师一般会研究某个领域中的某个方向,因此,对于自己所熟悉的领域,教师的理论素养都十分扎实。对于实务部分的学习,多数教师也是从书本知识开始的,通过多看不同教材,比较不同教材的差异,总结出系统的实务知识。所以,多数教师的教学知识都来自于书本学习,来自于企业的很少。即使有时教师做和企业相关的课题,这个课题的最终运用也很少再回到企业。因此,教师缺乏和企业的有效沟通,也缺乏对于企业实际操作中具体问题的认识。

2.3学生的实际操作课少

大学学生上课,以教师讲授为主,实际动手的操作课比较少。各个高校的实验室建设良莠不齐,试验基地建设也鱼龙混杂。大学生每学期的课程,都在六七门左右,每个学期一共十七八周,每门课程都要先讲授理论部分,才能安排实践课程,所以,能分给实践课的时间本身就有限。再加上大学本身的实验室、试验基地数量有限,通归到最后学生实际能享受到的实践课就是有限的。大学最后半年的毕业实习,也多流于形式。多数学生自己寻找实习单位,多数只是为了应付毕业实习报告,实际并未真正用心实习。本科毕业论文也多数以网上查找资料为主,实际动手操作几乎没有。

2.4教师讲授和学生学习形式单一

大学课程一般以教师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学生讨论为主,其它形式运用得较少。学生学习时,也多数是以课堂听讲、分析案例、和同学讨论为主,其它形式运用得也较少。这种形式相对单一,不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容易使得学生只学会书本知识,不懂得如何运用,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

2.5教师、学生心浮气躁、急于求成

受快餐文化的影响,教师、学生都心浮气躁、急于求成。教师理论知识扎实,但教师有评职称的压力,定期、申请课题,教师需要耗费很多时间和精力,使得教师忙不顾暇。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也只浮于表面,从高中的紧张学习中解放出来,学生更想释放自己的自由,对于课程的学习只求能够拿来应付考试,不求能够深入理解。这种想法,使得多数学生心浮气躁,对于课程知识的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拿个文凭,不求真正学得知识。

3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教学实践的建议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是一门既有理论知识学习,又有很强的实际操作性的课程,这就要求学生既要深入学习理论知识,又要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的操作中,缺一不可。只有深入掌握理论知识,才能融会贯通,指导实践操作。要想做好实践操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3.1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

理论知识是前人经过多年的实践经验总结出来的,适用范围很广的,有效地指导相关实践的思想。学好理论知识是学生做好实践操作的前提,只有学好理论知识,才能正确地进行实践操作,才能事半功倍。基于前面所述,大部分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比较淡薄,教师应加强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认识,通过多种形式引起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兴趣,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学好理论知识。

3.2完善教师培训体系

高校教师多数是从高校中培养出来的,对于理论知识的把握十分牢固,但是跟企业接触的机会比较少,导致教师自身对于实际的操作过程,也显得陌生。高校应多提供企业实习机会,让教师带领学生去企业进行实际操作。每隔几年,教师应去企业实习一段时间。高校之间可以建立相互交流机制。教师自己也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多接触企业。

3.3加强学生实践操作训练

学生每学期需要实践操作的课程比较多,高校的实验室、实验基地比较有限,再加上学生还要保证一定课时的理论知识学习,所以,学生能够用于实践操作的课时就比较有限。怎样在有限的课时中,有效率地进行实践操作,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首先,学好理论知识。如前所述,理论知识是进行实践操作的前提。学生前期将理论知识学得越扎实,后期进行实践操作课时,就越有效率。其次,学生相互之间可以模拟一些实际场景,进行实践训练。第三,教师可以多进行几次课下实践训练。

3.4教师、学生多种形式互动

教学相长,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可以多样化。现在的网络、软件十分普遍,教师和学生除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外,可以多采取现在比较流行的形式,这样,教师学到新技能,学生学到新知识。微课、翻转课堂等新形式,教师都可以进行尝试。这些新形式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习效率也事半功倍。

3.5教师、学生沉淀知识

社会日新月异,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知识更新速度也越来越快。教师、学生生活在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中,难免要受影响、心浮气躁、急于求成。大家都接受快餐文化,短时间学习,短时间见效,短时间转入下一学习过程,没有了沉淀的过程。作为教师、学生,应该转变思想,静下心来,制定一个长期计划,不能投机取巧。知识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

参考文献

[1]王瑞荣,魏艳秋,覃琴.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创新能力培养调查报告———以浙江省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分析为例[J].商场现代化,2016,(25).

[2]胡军伟.基于国际贸易课程教学实践的探析———评《国际贸易实务教程》[J].中国教育学刊,2016,(8).

[3]黄燕燕.“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国际贸易术语章节的教学设计[J].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3).

[4]徐惟.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面临的问题及改革思路[J].对外经贸,2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