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考古学培养方案范文

考古学培养方案精选(九篇)

考古学培养方案

第1篇:考古学培养方案范文

(1常州工学院教育与人文学院 江苏 常州 2130022

2南京中医药大学信息技术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46)

摘 要:在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分布、学位授予、研究机构和重点学科统计基础上,结合研究文献和统计报告,考察了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博、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培养计划及本科专业课程,提出分层、分型、联合的“二分一联”三维人才培养方案,是国家文化创新的重要使命和数字人文时代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 :古典文献;古籍数字化;研究生;中医医史文献;数字人文

中图分类号:G643.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12.033

0 引言

“古籍”是对古书的雅称。古籍作为宝贵文化遗产,蕴藏着无穷的知识、智慧与财富。古典文献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而新世纪以来,信息化和网络化浪潮,数字技术与人文研究的结合成了学者讨论的热门话题。

1 数字时代中国古典文献学发展问题

数字时代其实就是电子信息时代的代名词,因为电子信息的所有机器语言都是用数字代表的,所以人们将称为数字时代。

古典文献学是有关古代文化典籍的研究与整理的学科,因此与古代文化各个分支的研究都有密切的关系。我国古代并无“文献学”之名,却有文献学之实。这个“实”,就是把目录学、版本学和校雠学(校勘学)三者融为一体的学问。“文献学”的概念最早是1920年由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一书提出,但是以“中国文献学”作为一门学问立名,则创始于郑鹤声、郑鹤春1930年出版的《中国文献学概要》;至于以“古典文献”作为学科,则始于1959年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本科专业。中国古典文献学是在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等传统学科的基础上吸收了现代文献学理论和方法而形成的学科,为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历史文献以及其他涉古学科提供有关典籍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文献处理方法。而所谓“古籍数字化”,就是从利用和保护古籍的目的出发,采用计算机技术,将常见的语言文字或图形符号转化为能被计算机识别的数字符号,从而制成古籍文献书目数据库和古籍全文数据库,用以揭示古籍文献信息资源的一项系统工作。

第十一次全国国民调查结果显示,34%的网民更倾向于数字化方式的阅读。走出书斋,使学术研究有益民生,贡献社会,是人文研究的本义。

古籍数字化作为新世纪中国古典文献学科的新增长极,现阶段最核心的问题不是国家大规模投资,而是复合型高端人才培养。尽管已有学者关注到古典文献及古籍数字化学科建设,可还未与人才培养微观结合,尚缺乏一手数据的实证分析。

2 中国古典文献学本科专业课程设置

2.1 大学学科、专业、课程概念

学科有两个含义。第一种是学术的分类,指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有西方学者将学科分为纯硬科学(如物理学)、纯软科学(如人类学)、应用硬科学(如临床医学)、应用软科学(如教育学)四个领域;中华人民共和国GB-T13735-92则分成自然科学、农业科学、医药科学、工程与技术科学、人文与社会科学五个门类;第二种指高校教学、科研等的功能单位,是对高校人才培养、教师教学、科研业务隶属范围的相对界定,美国教育部CIP-2000分为17大类:交叉学科、人文学科、社会科学、理学、工学、医疗卫生、工商管理、教育学、农学、法学、建筑学、艺术学、公共管理、传播与新闻学、图书馆学、神学、职业技术;我国现为13门类: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艺术学。“学科”的含义侧重后者,但与第一个含义也有关联。

专业与课程设置的方式及其水平从根本上决定了高校的学科声誉和人才培养的质量。

2.2 古典文献本科专业课程设置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1998)文学门中国语言文学类包括汉语言文学、汉语言、对外汉语、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古典文献5个专业和中国语言文化、应用语言学2个目录外专业;2012年9月,教育部再次颁布新专业目录,中国语言文学类包括汉语言文学、汉语言、汉语国际教育(整合原对外汉语、中国语言文化、中国学三个专业)、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古典文献5个基本专业和应用语言学、秘书学2个特色专业。2005年以来,中文本科专业点快速增加(主要是对外汉语和汉语国际教育),2014年度已达1 089个(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自1983年在北京大学、杭州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和上海师范大学设置了古典文献本科专业之后,直到2005年,增加河北大学和陕西师范大学2个点,才有6个古典文献本科专业。“十一五”期间,与汉语言文学和对外汉语专业发展数量相比,“古典文献”在2007年增加中央民族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金陵科技学院3个后,近5年再无变化。

3 中国古典文献学研究生的学科专业

国家重点学科是国家根据发展战略与重大需求,择优确定并重点建设的培养创新人才、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到2007年为止,我国共组织了三次评选工作:共评选出6个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所覆盖的二级学科均为国家重点学科)、8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17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其中中国古典文献学二级国家重点学科6个(见表2)。

博士研究生培养是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制高点。20多年来,我国先后分5批批准54家单位具有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见表3)。

2006年,中国古典文献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5个。目前有151个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其中2010年增列84个)。以郑州大学的博士点和上海师范大学硕士点为例,印证目前中国古典文献学研究生培养方案的缺失。

郑州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原与中国古代文学为同一学科,199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5年成功获得了博士学位授予权(第10批),2007年招生。其培养目标提到的博士研究生须要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应用、并掌握一门外语、能比较熟练地进行网络文献检索、熟练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并用外文撰写论文摘要等,实为博士生共同要求。专业基础课:中国古典文献学研究理论与方法、古典文献学专著研究、文化学概论;专业课:国典章制度研究、出土文献与文学思想研究、“文选学”研究、区域文化与文学研究;选修课:中国文学经典研究、文字音韵训诂之学、版本目录学、中原文学文献研究、考古学、思想史,主要与中国古代文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代哲学、中国古代史学、考古学相关,对古籍数字化课程还缺失关注。

上海师范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是:具有较坚实的古代汉语基础、古代文献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古文阅读能力,能够运用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目录学、校勘学等研究手段,进行古籍整理和古籍研究的人才。专业方向为古白话文献研究、域外汉学研究、文学文献研究、宗教文献研究、辞书文献研究等,虽强调专业外语,但无计算机类专业课程,仍较为传统。

4 中国古典文献学人才培养三维方案

中国古典文献学数字化人才的迫切需求,促使中国古典文献学科要多元化发展。

4.1 分层培养的维度

4.1.1 办好现有古典文献本科专业

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和上海师范大学作为高校首批四个古典文献本科专业,积淀很深、专业度高,应发挥优势。河北大学和陕西师范大学两个古典文献本科专业,虽然设置较晚,但依托该校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的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史,颇具实力。中央民族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金陵科技学院三个古典文献本科专业点,特色鲜明。总体而言,本科阶段还是按传统中国古典文献学的理论与方法办学为好。

4.1.2 培养中国古典文献学研究生

2011年,共有72所高校的中国古典文献学硕士点招生(只有9个本科点),本硕结构倒置,虽可广取英才,但大量生源专业基础不牢。因此,招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编辑出版、信息管理等相关专业的本科生,鼓励跨学科报考,改革考试科目,并增加技术型导师。

博士研究生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制高点,但博士、硕士的区分度还不够明显。而就中国古典文献数字化人才而言,还没有一家培养单位的中国古典文献学科招此研究方向(中医医史文献除外),学科新增长点不多,创新不足。对照国家“十二五”文化事业发展规划,当前的情况是政策鼓励、教育需要、产业要求。

4.2 分型培养的维度

研究生有学术型和专业学位等不同培养类别,一般以学术型为主。学术型研究生主要培养从事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的学术型人才,兼顾其他行业需要;专业学位研究生主要培养适应社会特定职业或岗位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应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设计与之匹配的培养方案。2012年,教育部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比例不低于30%。中国古典文献学除跨学科招生、建设双师型队伍、设置古籍数字传播或电子文献学方向之外,一个重要的改革就是制定古籍整理与数字化传播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方案,面向行业招收从业编辑人员,以提高古籍数字出版人员的学术素养。

可以借鉴相关专业中医医史文献的培养模式。首都医科大学等24所高校设有硕士点;北京、黑龙江、辽宁、湖北、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医史文献博士点招生。南京中医药大学和山东中医药大学国家重点学科更为创新,设信息化方向。

4.3 联合培养的维度

无论是高等学校与科研机构联合培养研究生试点工作专项招生计划,还是联合培养单位招生计划,尚未见中国古典文献数字化学科方向博士生,也未见与古籍数字化出版企业的联合培养。也就是说,目前可供利用的《文渊阁四库全书》、《四部丛刊》、“国学宝典”、“汉籍全文检索系统”、“中国基本古籍库”等大型电子古籍数据库开发企业,还未进入中国古典文献学高端人才培养范围,“研究生计划主管部门和招生单位要对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招生计划的学科专业结构进行认真分析,切实优化学校间、学科专业间招生结构”。

面向出版企业产学研结合,联合培养研究生,“走出书斋”,锻炼研究生的实践能力,更新知识结构,引领社会需求。大数据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能够较方便地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与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紧密结合起来,有效运用自然科学、技术科学最新成果及研究手段,从而有效推动人文社会科学内部各学科实现真正的交叉、渗透和结合,使跨学科研究不仅成为了解历史客观实际的必要,而且成为真正的可能。因此,培养方案应考虑以下内容:有研究生培养经验的学术带头人与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有坚实的科研基础并取得重要研究与实践成果;能开出古籍数字化方向的核心课程与前沿课程;拥有培养古典文献数字方向研究生所需要的文科时间创新中心和产学研基地。

5 结语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电子图书、大型数据库、图书编撰、出版和阅读出现了崭新的局面。中国古典文献学三维人才培养范式的守正出新,必将带动“古籍电子文献学”的兴起,为古典文献学增益全新的研究领域。未来,与数字出版互相补充,共同发展,共同构成现代阅读形态的两大体系。因此,学术转型不可矫枉过正,传统中国古典文献学的理论与方法,仍然是古籍数字传播的根基,仍然是中国古典文献学的学科标识。

参考文献

1 黄永年.古籍整理概论[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

2 潘树广.论古典文献学与现代文献学的交融[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4)

3 毛建军.古籍数字化的概念与内涵[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7(4)

4 达恩顿著.熊祥译.阅读的未来[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

5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第十一次全国国民调查结果公布[N].光明日报,2014-04-22

6 托尼.比彻,保罗.特罗勒尔著.唐跃勤,蒲茂华,陈洪捷译.学术部落及其领地:知识探索与学科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7 庞青山.大学学科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

第2篇:考古学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科学探究 科学教学 初中教学

新课标下的教学目标要求传统的教育模式改变其只注重理论知识传授的方式,加强对初中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初中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了达到这一教育目的,教师需要积极配合国家人才培养要求,以及适应初中科学课程设置的目的,从根本上改善初中生的科学观念,为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后续力量。

一、运用科学探究,培养学生科学学习方法

案例一:我们居住的地球

[案例背景]此案例取自浙教版七年级《科学》教材,在内容上应归为空间科学领域之内,目的是从科学的角度让具有丰富科学想象力的学生认识自己生活的家园。本案例围绕着科学理论,以科学探究的方法,结合社会生活中的实例,以及球体模型来给学生呈现地球的形状,体现了新课改规定下的科学教学方法,另外联系实际的教学,能够让学生体会科学就在人们身边这一道理。

[案例简述]

1.查找资料,了解古人对地球外形的描述;

2.查找关于地球形状的相关论据。

首先:通过展示“神舟六号”拍摄的地球图片,了解现在人们知道的地球形状。提问:古代人对地球的形状有何认识?

笔者在教学过程的提问中,提倡学生首先进行自主思考,然后自由交流,之后再得出结论。因此,学生之间的各种观点相互碰撞。

学生1:古代人对地球的看法是“天圆地方”;

学生2:古代人把地球看作是一个大圆盾;

学生3:古代人认为地球是四方形,天是盖在地球上的大圆罩;

学生4:……

以学生的答案为基础,进一步提出疑问:谁能阐述自己所了解的古代人对地球的想法?

此时学生再次进行思考,自由回答问题。教师随之引出问题:为什么古代人没有得到对地球形状的正确认识呢?

首先让学生进行相互交流。之后,教师继续提问:假如你回到了古代,你又怎样站在古人的角度上得到正确的地球形状的结论呢?无论学生的答案如何,让其他学生思考并讨论答案的科学性并最终找出最佳答案。

案例分析:以科学的问题为依据,运用科学的案例展示,利用层层深入的提问方式,充分体现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另外,在上述步骤中,学生在进行资料查找时,不但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提高了学生相互之间的组织合作能力,锻炼了实际操作能力。另外,在课堂提问的同时,刺激学生主动思考,锻炼表述能力,在评价中还能够提升学生对问题的判断能力,使他们对理论知识有更深刻的认识。

二、运用科学探究,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习惯

案例二:日食

[案例背景]让学生明白并深刻理解探究活动是将动手与动脑相结合,使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思考,体会思维转变的过程。活动中,教师承担着课堂的管理任务以及发挥课题的思路引导作用,在和学生的交流中,指导学生完成探究活动,直到最终得出正确的科学结论,并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案例简述]由教师运用极具吸引力的介绍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听闻在古代时,我国便观察到了日食这一天文现象,但不知为何,古人将此现象视为灾难即将来临的征兆,于是众人纷纷烧香祈祷这种天象不要发生。接着老师向学生们展示古生日食时的图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对日食已经有了正确的认识。接着提出疑问:各位同学,你们有谁见过日食吗?谁能描述一下你们看到的日食?你们知不知道日食在何种情况下发生?请用图形与文字的形式进行描述。将学生们分成几个小组,开展实验和讨论工作。

首先,进行模拟实验:给每个小组发两个小球,让他们探索发生日食时地球、太阳、月亮之间的关系。要求学生们分组完成实验并填写实验报告。涉及问题:其一,日食的类型有哪些?其二,出现日食的原因?其三,什么原因使得各位观察到的日食有所不同?其次,学生进行上述问题的思考时,由教师带领学生阐述所画图形,并对其进行分析、分类。通过观看录像,让学生们观察日环食的全过程,并思考怎样描述日食发生的全过程。最后,组织学生再一次进行模拟实验,回答实验报告上的问题。

[案例分析]教师以不同科学教学内容为问题的源泉,从科学地引导学生开始自主思考与学习,到此案例中引发学生自主思考,潜移默化之中,学生已经形成了科学的思维方式,必须由自己主动思考,并在思考中经过反复实验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使学生形成面对问题时主动思考的习惯。

三、运用科学探究,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案例三:空气

[案例背景]初中八年级下第二章中的主题就是空气与生命的关系。首先以空气为出发点,介绍空气的成分与重要性,开篇的第一小节不但是整章的引导而且是基础。本节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设置了有关方面的实验,以空气的成分以及相关成分的性质为基础引出实验。因此,更加注重对探究学习方法的应用,使得知识体系以具体的形式进行呈现。

[案例描述]

1.讨论

教师:每个人的周围都是空气环绕,那么谁能对空气进行一个整体的描述呢?

学生:无色、无味的气体。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讨论,说一说我们怎样证明空气就在我们身边?

学生们带着问题开始讨论与争辩,有的撕出长长的小纸条,相互吹气,有的直接吹对方的头发,从这些行为之中,看出学生都在主动思考问题。

学生1:空气具有流动性;

学生2:空气可以吹动头发飘起来;

学生3:……

教师:谁可以向大家说一下空气的组成成分都有哪些?

这时学生们首先是查找资料或者教材,然后开始交流,最终得出答案:氧气、氮气、水蒸气、二氧化碳等。

教师:下面请大家自由讨论,举出生活实例来证明你们猜测的正确性。

学生们带着对问题的好奇,互相开始不断提问与应答,从生活中的很多方面对问题作出了回答。

学生1:因为有雨雪等降水天气现象,所以空气中应该含有水;

学生2:人呼吸需要氧气,没有氧气人就无法生存,所以空气中一定有氧气;

学生3:人呼吸时吸入氧气然后排出二氧化碳,所以空气中应该有二氧化碳;

学生4:……

2.实验

教师将准备好的实验仪器展示给学生,并提出了小木条燃烧实验与无水硫酸铜的实验,要求学生自由发挥作出实验来证明上述理论的正确性,下面是两组实验中的实例。

实验一:将一根燃烧的小木条放入空瓶中,观察木条燃烧的变化。

现象:小木条燃烧,之后熄灭。

结论:空气中含氧气。

实验二:将一定量的无水硫酸铜装进玻璃表面皿中,并将表面皿放在装有玻璃的烧杯上。

现象:白色的无水硫酸铜变蓝。

结论: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为液态水使硫酸铜变蓝。

[案例分析]实验充分考虑到初中生在相关方面的知识结构,使学生在参与问题的分析过程中,亲身体验并理解到空气中含有的各种成分,同时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其对所学知识内容的运用能力,提升其观察、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

四、运用科学探究,培养学生思维拓展能力

案例四:密度实验的复习

[案例背景]对已有实验的复习是九年级学生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复习能够强化学生已经学到的知识,训练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在新课标的大环境之下,如何才能给学生指出正确的复习方向,加强其相互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创新能力,是实验复习的核心目标。

[案例描述]

场景一:开放的实验方法

教师:根据你已掌握的理论知识,设计实验方法来测量石块的密度。

学生1:根据密度公式,首先用天平称量得出石块的质量,然后用量筒或者量杯测量石块的体积,就可以算出密度。

学生2:先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石块的重量,再用量筒或者量杯测出石块体积,然后根据公式算出石块密度。

场景二:开放的实验仪器。

目标:测量已有食盐水的密度。

要求:方法不限,可以选择任意已有实验仪器,记录实验数据。

根据以上要求,从这次开放实验中得出两种最为典型的实验方法:

(1)密度计测量法。把密度计放于盐水容器中,直接根据密度计的读数测量得到盐水的密度。

(2)量筒、天平测量法。首先用天平称出空量筒的质量,然后向量筒中倒进适量盐水,读出盐水的体积,同时测量盛有盐水的量筒质量,最后根据公式算出盐水的密度。

案例分析:开放式的实验方法,在进行前将所有实验仪器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任意选取方法,然后不断地调整,最终完成实验目标。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初中科学探讨教学中学生的核心作用,同时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这个知识化、科学的时代,学校教育的核心将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转变成对科学知识的探究。在初中阶段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的热情,培养学生具有科学认知的意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学生全面认识科学的本质属性,指导学生正确体会科学探究在科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是科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黄伟毅.初中科学课程中的探究教学初探[J].教育前沿(理论版),2008(1).

[2]尤爱惠.浅谈科学探究教学中的误区[J].科技创新导报,2009(5).

第3篇:考古学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 园林建筑设计 教学改革 课程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当前农林院校园林建筑设计课程教学的现状

1.1 建筑设计相关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缺乏建筑基础课程

我国的园林专业主要由工科、农林、艺术三类院校承担办学,其人才培养因办学主体的优势不同而略有差异,农林院校园林专业的园林建筑设计课程由于不是其专业培养目标的优势学科,重视不够。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对园林建筑设计所需要的前期的基础课程缺乏系统考虑,忽视建筑基础知识的整体构架。先开辅助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后续园林建筑设计课严重脱节。如园林制图课对建筑制图相关知识训练较少,使学生在后期园林建筑设计课绘制图纸时总是“图不达意”。

1.2 教材和参考书陈旧,缺乏应用型教材支撑

在教材选用上,大多数院校仍以1984年杜汝俭先生等主编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园林建筑设计》为主。还有一些辅助教材等等;教材内容和现在的市场需求不太相符,师生普遍反映应该编写与现行教学和市场需求相适应的教材。根据当前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对园林专业学生进行将来岗位分析,园林建筑不在单纯以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亭、台、楼、榭、花架、园林建筑小品等作为主要教学内容。同时,园林建筑还包括了传统建筑,另外,随时展、人们生活方式改变以及新技术、新材料的运用,应运而生许多新型的园林建筑类型,如娱乐型建筑、文化宣传类以及一些膜结构的建筑等等。可以说,中国现代园林建筑是脱胎于中国传统园林建筑而又有所超越,是当代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相适应的一种新形式,所以在课程的定位、教学内容的深浅、课程体系的设置、采取何种实用的教学方法、新教材的编撰等,是该课程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

1.3 实验课学时少,缺乏信息反馈,对学生能力培养不全面

农林类院校传统园林专业园林建筑设计实验课学时安排少,实验课内容多和学生人数多,并且农林院校园林建筑基础课薄弱,加之专业基础课前后衔接不好,导致学生绘制出的图纸只停留在二维思维图纸的表达上,缺乏对方案空间理解、方案的讲解和训练。最终也不知道作品的优缺点、不知道怎么加以改正得到更大的提高,更不知道今后努力的方向。从整个实验课程来看,教学过程中存在缺乏信息反馈和能力的培养,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1.4 传统考试模式相对滞后

园林建筑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传统的园林建筑设计课学生往往采取的是“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完全忘记”的应试对策与做法,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被动状态。即使是实训课,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搜取相应设计图纸进行抄绘,没有认真思考和创作。这样没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难以适应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

2 为适应社会需求的发展园林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改革

2.1 理论教学

首先,在教材选用上,根据农林院校园林专业“课时少、内容多”特点,把建筑学专业教材重新整合撰写,分为三个板块:

板块1:建筑基础知识(包括建筑基础知识、公共建筑设计原理)

对于农林院校园林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园林建筑设计之前,必须构建建筑基础知识理论平台。通过建筑基础知识和公共建筑设计原理的学习,使学生在设计中能恰当划分功能、掌握人体尺寸和人体活动所需要的空间尺寸、道路宽度的确定、无障碍合理设计等等,树立正确的设计思路与方法。

板块2:建筑史基本知识(中国古代建筑史、外国古代建筑史、中外近现代建筑史)

中国古代建筑屋顶形式丰富多样,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攒尖顶五种基本类型。后期又演变成为十字脊、盔顶、顶等不同形式的顶。这在园林建筑仿古设计中最为常用。并且现代园林建筑设计可以借鉴中国古代建筑的符号抽象变形等设计手法广泛运用到园林建筑实践中,使现代园林建筑保持“中而新”的现代韵味。现在欧式居住区规划比较多见,那么对外国古代建筑史、中外近现代建筑史的学习越显重要,了解主要建筑流派的基本理论和代表人物的主要作品的艺术特色,对提高学生创作水平和专业素质起重要作用。

板块3:园林建筑基本知识(亭、台、楼、榭等、及其建筑小品)

本篇教学内容主要侧重对园林建筑的设计手法。并且结合古今中外优秀的经典案例,使学生拓宽眼界的同时,提高学生的鉴赏力。

2.2 实训教学

在实训教学中,我校进行教学改革,在原有少量实训课基础上,又增设园林建筑设计A、园林建筑设计B两门实训课,分别循序渐进、逐渐加深实训难度。笔者将整个实训课程分成几个阶段:任务书讲解与场地分析阶段,方案构思与初稿阶段,方案深入与推敲提升阶段,方案讨论与定稿阶段,方案讨论与汇报总结修改阶段。在方案实施的过程中,要求学生用模型推敲方案,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空间理解和想象能力,把二维平面图纸转化为三维的真实空间,从而提高学生对比例目测和缩放能力。增加了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训练学生的综合素质,变被动为主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活跃课堂气氛,教学效果显著。

2.3 改革考试模式

传统考试模式是以主观题和客观题为主的考试,占总成绩的70%,平时和实验成绩占总成绩的30%。对于园林建筑设计实践强的课来说,传统考试并不适宜,因此,我校进行大胆的尝试,在园林建筑设计理论课中采取闭卷理论考试,占总成绩的30%;“园林建筑设计A”课交课程设计作业并结合学生方案汇报表达能力综合打分,可采用同学打分与教师评价结合的方式进行,占总成绩的30%;“园林建筑设计B”课做4~6个小时快题设计,占总成绩的40%。

第4篇:考古学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 高中历史 阅读理解能力 培养策略

古人云:以史为鉴,读史使人明智。然而在当今处处充满功利性的社会中,对不少人而言成了一种奢求。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的智能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多数人眼中的阅读,认为是语文课才需要培养的能力。在家长和学生传统意识中的历史学科,主要以死记硬背为主。经常考试前碰到学生问我,有没有背诵提纲及测试重点,说明学生学习历史的观念和方法有待改进。

《中学历史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历史教学要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应用能力,要想教给学生学习的正确方法,阅读理解能力是历史学习基础,要求学生通过运用所学历史知识,从特定历史资料中获取有价值的历史信息,经过加工整合,形成较为科学、准确的认识史料的能力。如《必修二》中“中国古代商业”教学目标:理解中国古代商人的社会地位;结合文献资料分析中国古代执政集团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培养学生利用历史文献分析和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理解中国古代商业经济的发展和交通发展的内在关系;深入理解中国古代商业发展过程中“市”的发展历程及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内在原因,以培养学生的历史知识迁移能力和理解能力。从“理解”、“分析和概括”等字眼中可以看出其强调对历史学习能力的考察。

高中历史教学虽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但实际经常出现课程任务紧张,课堂上不能过多给学生讨论和思考时间,最终回到老师传授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由于不具备基本阅读理解能力,学习过程中无法准确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识记、理解、运用都变得非常困难,直接影响学习成绩的提高和教育素质的培养。所以教学中注重阅读理解能力培养,是历史教师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问题,也是新课程改革形势下提高高中历史教学水平的重要表现。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基本的阅读理解能力。我结合教学实践,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一、充分利用教材资源

阅读和理解能力培养应贯穿于平时训练中。学生做题往往从材料中的时序、关键词等获取有效信息,做出判断,而忽视对材料中的每一句的充分理解。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有意识要求学生自主阅读、思考、归纳,是培养学生基本阅读理解能力的最好途径。课堂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老师设置问题,限定时间,把教材中的正文当成材料阅读,通过材料找到答案。如学习《必修三》“百家争鸣”一课时可以先让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归纳儒、道、法不同学派的思想主张,在学生阅读中进行一些方法指导,用笔做好记号和批注,使学生阅读时思想集中,提高阅读效率。通过找关键词关键句提取有效信息,养成良好阅读习惯。也可以学生先阅读课文然后提出问题,由学生讨论。如今各个版本的新教材可谓图文并茂、内容丰富。以高中人民版教材为例,除了正文外,通常配一些插图如文物、地图体现历史真实感,同时设计了“资料卡片”、“知识链接”等采用大量原始资料、诗歌、民谣等,这些都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还有图示和表格等多种表现手法,培养学生横纵向历史思维能力。另外配有一定难度的“学习思考”、“自我测评”及“材料阅读与思考”题。

二、借助多媒体、网络等教学平台拓宽学生阅读视野

除了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外,将历史课外阅读引进历史课堂,让学生真正感到有趣实用的历史课堂,拓宽中学生课外阅读是一种方法。随着网络、多媒体等新信息平台的出现,历史教学形式变得丰富多样。对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以结合教学内容把更多课外资源引进课堂,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同时增加历史学习乐趣。如上课前,教师可以通过材料创设情境,在学生阅读教材之前,适当创设一些难度适中的问题情境,诱发和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如《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一节教学中,先用多媒体打出一张出席日内瓦会议的照片,然后在PPT上打出外交史上的幽默故事,设置问题:有人说,是典型的谦谦君子,他的外交风度与机智令无数人折服,你同意吗?为什么?为讲授新课创设一个良好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远比直接设问“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灵活有效,符合如今考试问题设置多样化的特点。

三、进行适当的课堂练习

在课堂上结合课外练习,引用一些典型高考题目,结合不同题型锻炼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综观近几年高考历史考试,无论是选择题还是材料题,试题常常以“大跨度、高概括”、“小切口、深分析”等材料题型出现,具有“新材料、新情景、新问题”的特点,且形式多样化(文、表、图),问题具有创新性,重视考查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就考查形式来说,文字性材料居大多数,可分为叙述性文字材料和原始性文字材料,参考答案是对材料的高度概括,学生必须具备很强的阅读理解能力,才能把历史材料概括成系统化、条理化的知识。对学生和老师而言,这都是一种能力的挑战。以2013年新课标全国Ⅰ卷40题为例,根据所给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海洋利用的特点。本题利用中国古代和近代海洋利用的相关史料,综合考查获取材料有效信息,归纳、概括及辨证评述历史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结合材料中明清之前的相关史实可以提炼出其“从沿海利用到远洋开拓;先进技术应用于航海;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和平利用;以民间交流为主”的特点,利用明清时期海禁政策等史实提炼出“海洋意识不足”的特点。而有些考生没有掌握阅读材料的方法,找不到材料提供的有效信息,停留在泛泛而读的层面,从而得不出答案。从实际教学和平时改卷中可以看出,学生对材料阅读缺乏兴趣,阅读理解能力比较有限,浏览完材料后无所适从、不知所云。或找不出重点句和关键句,答案变成照搬原文,抄原文不能抄到重点。所以课堂上进行实战演练,对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是有必要的。

常言道:“读无定法,读贵有法。”让阅读走进高中历史课堂,教师和学生在阅读上多下工夫,提高阅读效率,掌握方法。通过阅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升阅读能力,将远比死记硬背来得实用有效。

参考文献:

第5篇:考古学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实践能力;案例项目;任务驱动;竞赛+实例;团队协作

中图分类号:TP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05-0175-02

信息化和网络化是现代社会的标志,网络更是信息化社会的技术支撑。作为广大网络使用者,直接面对的是网页交互,因此网页设计与制作就成为最直接服务于用户,最大限度展示于用户的工作行为。顺应现实社会的需求,在高校很多专业都开设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特别是计算机类专业、电子信息类专业、新闻传播类专业、电商类专业更是把它作为专业核心课程,因此该课程的地位和重要性不言而喻。

1日常教学中存在的现象和问题

τ谕页设计与制作这门课程,在通常的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中讲解理论,演示软件中基本工具的使用,即使举例也是一些零碎的和现实脱节的教学例子,学生上机实习也是局限于练习软件工具的使用方法,缺乏设计规划和实际综合运用能力。看起来操作性很强的一门课程,学生在学完后教学效果并不好,要么是独立进行网站规划和页面设计的能力缺乏,要么是设计出的作品缺少应有的功能,视觉效果也难以让人满意。

2课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思路

追求实战能力,需要有培养实践能力的良好途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力求突出案例项目的实践性,依据完成一个案例项目的行动体系,筹划技能训练单元及相关理论知识的讲解,综合学习内容,紧紧围绕着完成案例任务这一目标来组织教学。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知识水平和创新实践能力为原则。

2.1课程内容模块化,化解难点,循序渐进

在课堂的内容讲解上,把网页内容设置分为几大模块,并细心讲解每个小模块,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版面的设置,进而能更好地对整个网页页面的设计进行统筹和整合。善于运用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将学生带入网页制作的“乐园”当中,并让学生学在其中,乐在其中。

2.2精挑细选案例项目,完善和优化教学设计

把现实中的真实案例、竞赛中有代表性的案例融入到教学全过程,凡是课程中重要的知识点都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另外,在教学和实践的过程中,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引导学生重视团队学习和合作。注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例如经典赏析使学生开阔视野,积累热情;知识讲授使学生吸收能量,积累思维;课堂练习和实践辅导使学生掌握技能,积累经验;创新操作更使学生获得成功,积累成就感。在学习形式上,除了利用多媒体教学,还有网上学习、交流沟通等手段。虽然教学和实践中方式方法较多,但教学案例法是最频繁也是最重要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对于案例的选择,在前期备课阶段都有详细的考虑和斟酌;不仅要找到生动形象与现实融合的案例,还要找到适合堂课教学重点的案例;与此同时,还有配合整个案例的逻辑框架结构的讲解,这样学生更容易吸收所学的案例。

2.3融合“教师教、学生学、独立练、实战做”为一体

落实在教学上就是,首先将逐个学习情景设计好案例,然后在教学中分配任务,将教师过程演示、学生练习设计、互相展示评价等一系列环节落实到位。在学会课程任务的同时,学生与学生之间通过展示评价互相交流和学习,往往更有意外收获。

2.4倡导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思想

任务驱动教学理念,摒弃了传统按部就班讲解的思路,以目标任务为导向,明确每节课的知识、技能目标,再根据这些目标设计具体的学习任务,目的性强,很有吸引力。另外,任务驱动教学法能较好地以目标引领学生自学,有很好的推动作用。

2.5加强课堂教学互动,激发学习热情

在课堂上重视并设计师生互动环节和学生之间的互动环节,在活跃课堂气氛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了,学习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自然就提高了。因此案例驱动教学和基本知识紧密结合的教学模式,使得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把分析讲解、操作演示、动手练习、独立实践有效结合,效果极好。

2.6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

在教学中加入“竞赛+实例”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在指导学生参赛过程中,按比赛的要求对学生进行了网页设计与界面的审美能力和综合调度力进行了专门的训练。着重培养学生的网页编程能力,艺术设计能力。每个参赛队设置一名队长,队长对整个网站项目统筹管理,给队员分备任务,全队成员在合作中把整个项目完成,不经得到了知识能力的提高,而且锻炼了团队合作、与人沟通、创新发现等能力,培养了职业精神。教学过程参照实际应用,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使知识的单向传播变为互动传播,引导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也带来了竞争与合作的理念。俗话说“一人为木,众人成林”,单人的能量是有限的,重视团队合作是成功的砝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多鼓励学生参与竞赛,在身临其境的实践中磨炼和完善自己,同时也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

3课程实践能力培养的点睛之处

培养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实践能力的重要一环,就是参赛。针对竞赛的性质和特点对学生进行课外辅导,重点要做好以下工作。

3.1准备阶段

第一是确定网站主题。学生首先要有兴趣点才能做出好的作品,引导学生做一些贴近生活并有意义的事情,在此以“合肥三河古镇”网站设计为例。之所以确立设计三河古镇网站,是因为很多同学都去过三河古镇,相对比较了解,资料容易搜集。网站确定了栏目,从三河风光、三河历史、三河文化、三河美食、互动空间五大方面让人深入了解三河,爱上三河,爱上中国的古镇,从而由衷地敬仰中国古镇的悠久历史文化,达到宣扬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的意义。

第二是确定网站风格。针对竞赛的特点,引导学生查看优秀的历届获奖比赛作品,以及知名度较高的网页设计作品,使学生在提高审美能力的同时,激发他们对网页美术设计的灵感与热情。为突出三河古镇的古典风格,考虑网站以水墨画为背景,重点突出悠久的历史。教师指导学生在网站设计的细节上塑造整个网页浓郁的古典风格。

第三是确定使用的技术和数据库。学生对于asp程序和access数据库比较熟悉,为了提高团队效率,我们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补习asp程序设计、Dreamweaver、flash、PS软件的高级应用方法,提高学生网页设计综合能力,为后期动手制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四是对优秀的、学生比较喜爱的多个网页设计案例进行分析与讲解,最终确定参赛队的网页美术设计风格以及所用元素,学生能够明确优秀的网页美术设计流程和最终效果。

3.2制作阶段(以合肥三河古镇为例)

第一步让学生利用PS、flash软件将网页界面的整体效果图制作出来,其中包括导航条、按钮的图形、页眉、页脚等一些重要的板块。在制作期间,运用课余时间进行辅导,并时刻强调风格与元素运用的统一,对整体风格做出良好的定位。

第二步在首页中运用了一个动态的flas,增添了整个页面的动感,更全面地诠释了三河古镇的风貌。首页的文字排版严谨而不严肃,充分体现工整的同时,更好的突出了“三河古镇”标题。在flas下面的背景色运用了一张具有徽派建筑的图片,图片在背景中若隐若现,且光感度强,将整个视线集中到flash的播放框中,主次分明且主题明确。

第三步将主页面中导航条、按钮的字体和背景以及整体的背景色饱含古典元素,让人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到一个古香古色的情境中,引发人们观光旅游的欲望。整个网页布局合理,色彩搭配协调。

第四步应用内联框架布局,css页面控制网页格式,提高了制作的网页的效率,也方便网页后期维护。应用asp程序语言和access数据库达到了留言板的功能。

第五步是指导学生注重细节。在各个板块制作完毕的基础上,对整个界面设计效果进行测试,发现细节上的问题和错误,及时进行修改。

3.3网站

作品设计完成,通过测试后,指导学生使用FTP等软件把作品到互联网服务器上。服务器需要web服务器软件,如iis,apache、tomcat等,最后指导学生熟练使用相关软件。

4课程实践能力培养的硕果

网页设计与制作是综合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核心课程,通过构建这样的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平台,使学生学习和实践活动的气氛更浓,学习意识更强,学习效果更加坚实。这种实践能力培养策略一改过去“注重理论”和“被动接受”的学习思路,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提高,实践教学也变得生动、活泼。以上卓有成效的实践技能培养,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以赛促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过程突出案例项目的实践性,高效地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知识水平和创新实践能力;案例课程的教学使理论知识点讲解穿插于实践教学过程中,边实践边训练,实现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真正意义上的有机统一。

从实际成果看,以岗位职业能力、竞赛能力为导向的案例项目课程策略,注重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适合教育教学改革实际,具有可持续性发展的教学思想;特别是不断鼓励和指导学生参加各类设计竞赛活动,使学生在实战中体验和发挥,在实战中完善和提升。2016年安徽省“中国大学生计算机程序设计”大赛上,我院2014级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2名同学荣获高职高专组网站建设一等奖和二等奖,2014级电子商务1名同学获网站建设二等奖。

参考文献:

[1] 张莉. 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 合肥:电脑知识与技术,2014(4).

[2] 张奕. 浅述职校《网页设计与制作》教学改革实践[J].成功(教育),2011(8).

[3] 罗静. 网页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11).

[4] 杜卫军. 课程改革背景下《网页设计》课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1(1).

[5] 王德才. 基于项目导向的高职综合课程开发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

[6] 张雅茹.《网页设计与制作》的教学设计与实践[J].陕西教育(高教),2009(11).

第6篇:考古学培养方案范文

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 如何读懂题干,理解出题者意图。

2. 如何梳理答题思路。

3. 如何组织答案。

二、核心概念及界定

审题意识,即是考生从整体上去审视题目,从题意、题型、选材范围、文体要求、表达方式,直到根据出题者自身条件可能引发的题旨、情感、内容等作同步审视的一种行为意识。审题的过程,是一个极为复杂的思维活动过程,要求考生对题目的命题意图、写作对象、选材范围、表达技巧等方面的问题分步进行分析、推敲,是理、情和事实材料的综合审视。

审题是解题者对题目信息的发现、辨认、转译的过程。审题是解题的第一步骤,它是解题全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

强化审题意识可以为学生应试提供诸多有利条件:1. 在短时间内形成答题思路;2. 答题规范化,让答案更有条理和层次;3. 语文学科是基础学科,语文学科审题意识的提升也能促使其他学科审题意识的提升。

三、与本课题有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包括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理论依据及观点)

对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这一课题,国内不少教育教学专家都有较为详尽和系统的研究。如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中国语文报刊学会课堂研究会学术委员、中国教育学会中语会教改研究中心常务理事、深圳教苑中学陈继英老师的《构建“以思维训练为核心,读写互动”的作文审题教学》系统阐述了作文审题的方法;湖北应城市第一高级中学张金华老师的《运用树状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运用树状学习法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等等。虽然作文审题的研究很多,然而在其他考题的审题技巧方面,特别是古诗文的审题意识培养方面,我们尚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和深刻的实践指导方法。

四、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思路:先对学生在语文考试中出现的审题问题进行调研,发现问题,然后讨论学生出现审题差错的原因,帮助学生形成一套清晰的审题方法,培养学生优良的审题习惯,以便在中考中能帮助学生有效提高审题能力和审题速度。

方法:“3T”教学法,即读题、题库、拟题。

1. 读题:教学生会读题,读懂题。“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答题时也一样。读题,这是任何答题之前必须完成的步骤,我的要求是:读准、不丢字、不串读、读懂语意。这样才能更好的揣摩出题人的意图,分析考点。即在读题时找到“题眼”,由“题眼”入手,快速、准确的确定答案,完成答题。因此我要求学生在读题的过程中,关注以下三个方面:(1)品味关键词句;(2)理解内容情感;(3)赏析表达技巧。

2. 题库:建立内容详尽的知识库。初中阶段共有34首古诗,16篇古文作为中考考察范围。为学生建立起古诗文知识库,使学生面对庞大、繁杂的古诗文诗句试题时,能够将知识库与审题后提炼的“题眼”有效链接。在建立古诗文知识库时,我依照以下方面进行归纳:(1)主题归纳。按照古诗文所表达的内容和情感为主题进行归类。(2)典故归纳。(3)意向归纳。如,从“酒”,“月”,“柳”等意向归类。(4)蕴含人生哲理的诗句归纳。

3. 拟题:深化读题及题库知识理解,优化学习成果。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使学生能够将“题眼”和知识库中的知识点有机融合,我们在培养学生出题方面也做出了相应的尝试和努力。

第7篇:考古学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木雕技术 项目教学 大学生创业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a)-0030-02

木雕艺术品是广受大众喜爱和收藏的工艺品种类之一,在中国的艺术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以高度娴熟、精致的工艺技术与具有民族特色的典型艺术相结合的一种艺术品。它是我国重要的雕刻艺术门类之一,我国也是世界上将木雕艺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建筑装饰方面最广泛、最集中的国家。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早选择农耕生存方式的民族之一,其大地文化与土木情节塑造了华夏民族对自然生命的眷恋之情。而我国幅员辽阔、气候适宜、木材丰富。可想而知自从有人类以来,在这块土地上我们的祖先就开始了对木材的广泛利用。中国木雕深邃悠远,并始终伴随着历史的步伐,默默的存在在天地之间。大到殿堂楼阁,图腾造像,小至案几陈设、小品物件,都有木雕艺术深沉的痕迹。在我国最著名的四大流派是被称为“中国四大木雕”的乐清黄杨木雕、福建龙眼木雕、东阳木雕、广东潮州金漆木雕。在我国台湾,除了本土的木雕技术外,大部分木雕技术都来自中国大陆,而这些技术在闽、粤地区,主要为建筑装饰,寺庙雕刻神像及针对富有人家进行服务。亚洲的泰国木雕具有浓郁的东南亚风格,比较闻名,雕刻原材料以柚木为主。民族传统木雕风格主要是西非雕刻,小雕像和面具是它的主要表现形式。具有悠久历史的木雕创作手法,拥有古老的传承,散发出迷人夺目的光彩。我国南方的木雕技术的发展与传承在传统文化的承袭上,更胜北方一筹。

木雕家具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尤其在民间无论是床橱箱、桌、椅等都习惯用木雕装饰。利用木雕艺术装饰的家具摆设于厅堂、卧室,具有古朴、典雅的风味,给人以美的享受。木雕工艺在家具雕刻上的应用最为广泛。我国绝大多数的古典园林里都陈列着雕刻家具,尤其是苏州园林里陈列那些名贵家具如台、凳、桌、椅、几、案、屏风等无不雕刻着精美典雅的图案花纹用木雕艺术装饰的家具,具有古朴、典雅的风格。我国出口红木家具,由于其造型古朴秀雅,雕刻精细动人,具有独特的东方民族风格,深受海外朋友的欢迎。木雕工艺在我国流传范围很广,如江苏、浙江、湖南、江西、福建、广东、上海、北京等地。我由于各地区的风俗习惯及人们审美情趣的差异木雕家具无论从木工制作的造型及雕刻装饰的图案花纹和雕刻技艺都各具特色。如北京的木雕家具,用的主要是高级硬木,在表现手法上无论是圆雕、浮雕或镂雕等都很成熟,其中最富有特色的是龙、凤图案及一些吉祥图案。雕刻凿口利落,层次多,具有立体感,艺术上古雅、淳厚。苏州的红木雕刻家具和浙江东阳的木雕家具可谓举世闻名。苏州的红木雕刻家具端庄、简洁雕刻的图案花纹古拙、典雅;而浙江东阳的艺术雕刻家具则精美别致,雕刻技艺精湛,图案花纹细腻入微;广州的红木雕刻家具却另有一番趣味,造型简练、古朴、图案花纹清秀淡雅。木雕家具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尤其在民间。无论是床、橱、箱、桌、椅等都习惯用木雕装饰。利用木雕艺术装饰的家具摆设于厅堂、卧室,具有古朴、典雅的风味,给人以美的享受。

第8篇:考古学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传统教育观 教师 教育

按照素质教育的思想,教育的目的是全面提高人的素质,要通过学校的各种教育,把对学生而言是外在的知识和感受内化为学生个人内在的、稳定的个性心理品质,从而为学生一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因此,在大学的教学中,传授必要的知识之外,我们更应该注重对学生自学能和学习方法的培养,注重对学生科学精神和健全人格的培养。而在目前的大学教学中,无论是培养模式还是教学过程、课堂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还没有真正体现这一精神。这一方面是受到传统教育模式长时间的影响,而我们却又没有完全意义上理解中国传统教育理念中对人才培养的含义,或者是未能把传统教育理念良好地融入当今的教育之中;另一方面也源于我们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复杂而琐碎的问题,一边是世界多元化的发展和膨胀,一边是知识不断的更新和交替,再加上人们对于教育用途的理解越发的多元等等。因此,要在短时期内模仿西方的教育模式,对现有的教学方法进行一番彻底的改造,是几乎不可能,也是不合理的。我们真正能做到的是结合实际,将素质教育思想与大学课堂教学和教学方法融合,逐步推进到高校教学改革当中。

作为一名新任的大学教师,对教育的认识大部分源于以往的受教育经验和并不全面的书本知识。在全世界都大刀阔斧的提倡高校教育改革的今天,我们恐怕还是要稍微放慢一点教育改革的步伐,先静下心来想清楚自身的实际,先想老祖宗学习一下教育和教学的方式方法,教书育人的传统理念,然后再“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的推行新方法、新政策和新概念,毕竟教育是百年大计,而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小事件。

一、从传统教育思想中获取养分

自殷商时起,中国便有了较为完整的教育体系。春秋战国时代,礼崩乐坏之外带来的是文化交往的空前频繁和私家学者集团的勃兴发展。由此,中华民族便走向了一条重视教育、发展教育、传承教育的道路。两汉时期,中国已有太学,并在京师设立儒学、史学、玄学、文学的“四学制”,至隋朝大业元年,随着统治的需求和教育的传承,科举制度带来的张力正式把中国教育推向高潮。尽管延续一千三百年之久的科举制度最终因其弊病被历史淘汰,但是中国古代教育所留下的伟大光辉却没有因为西学东渐和启蒙思想的出现而减弱。西学的介入;教育体制的改革;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直至今天,古代传统教育观念中很多思想观念仍可以为后人带来学习、思考;乃至警示。

且不说深奥的玄理,就仅只是“温故知新”、“因材施教”、“循序渐进”、“长善救失”……就足以我们学习和思考了。总体说来,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特点有三大观念,即综合观、辩证观、内在观。

1、充满智慧的大教育观。中国古代的教育综合观认为,教育不仅面向学校的学生,而且重视教育与整体社会的关系。如孔子的教育思想认为,要把人口、财富、教育当成“立国”的要素,从“国之本在家”的思想出发,重视家庭伦理和社会道德中“孝悌忠信”的教育,认为教育对治理国家,安定社会秩序都有重要的作用。在此基础之上,中国古代贤哲关于教育功能的概括和总结,认为教育的功能包含相互作用的两方面:一是培养国家所需的各种人才;二是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

2、对立统一的辩证观。辨证教育的观念认为,道德教育与知识教育的相互作用,在教育过程中应该将德与智统一起来。汉代儒学推动者董仲舒曾云:“仁而不智,则爱而不别也;智而不仁,则智而不为也”,这一观点与现在提倡的“教书育人”就不无相同之处。中国古代的德智统一观,首先看到的是道德教育及其实践;其次才是知识教育。并且认为,德育要通过智育来进行;智育主要是为德育服务,德育与智育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关系。

3、倡导启发的内在观。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中的内在观,强调启发主体的内在道德功能和自觉性。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强调人心中具有一种价值自觉的能力,自省、自反、慎独,自我修养、自我完善、自我求取在人伦秩序与宇宙秩序中的和谐,其追求价值之源的努力是向内而不是向外的。如“极高明而道中庸”,就是称赞中国教育很高明,而以平衡的常态为方法;老子也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让人有“自知之明”。

二、建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

建立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是进行教学改革的第一步,也是具有指导性意义的一步,这关键性的一步,应当与实际紧密结合。由于现代教育的参与者甚多,因此这必将是一个以“融合”为基础,逐步建立的过程。在这里结合独立学院以技术型的人才培养为主的目标,借用一些教育研究者的观点,我们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整体观的启示:加强通识教育。通识教育是对长期以来我国过分专业化的高等教育导致人的片面发展的一种矫正,它包括了比较广泛的人文、自然科学、体育和工具技能性课程(外语、计算机等),基本上涵盖了大学中主要的公共课程和基础课。从素质教育的角度看,“基础”还应包括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而通识教育课程涉及基础性、综合性、有效性以及可迁移性都比较强的知识,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文化素养的主要课程形式。从终身教育的观点看,当今大学教育在人一生中的“基础性”更为明显,加强通识教育、加强基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2、辩证的统和:注重学科交叉。学科交叉是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特征。从学科的整体发展与综合化出发,合理构建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整合、重组课程无疑是构建培养方案时需要遵循的重要原则。要在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同时,给学生整体性的知识,注重其他学科知识对本学科的影响及在本学科领域中的应用。我们在不断求新的同时,一定要注重基础的培养,切忌将新知识机械地叠加或简单地照搬。此外,也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和要求,适当地让学生了解本学科的前沿技术与发展动向,拓宽学生的视野。

3、内在性的激发:重构实践教学体系。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为实践是创新的基础。因此,我们应该逐步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下实践教学处于从属地位的状况,为学生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实践能力培养方案,并从整体上策划每个实践教学环节。

三、转变教与学的关系

建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是从宏观方面谈到的课堂教学与教育方法变革的指导性方针。除此之外,作为教师也应该从具体的教学中寻求方法去改善我们的教学。在顾小存的《感受美国高校的现代化课堂教学模式》一文中提到的利用多元的途径、实施多样的方法对教学进行的改革实际上在我们国家的高等教育中也一些尝试,只是囿于师资水平、学生层次和教学环境等多方面的原因,在我们的教学中并没有真正的推广开来。

1、转变教学观念。以往的教学,教在前,以教师的教为主导,而现代高等学校中的素质教育应更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强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导者。在“教”与“学”这对矛盾中,“教”虽然重要,但毕竟是外在的东西,“学”才是内在的。学生要获得知识、培养能力、使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归根结底要依靠他们自己的努力,再好的学校和再好的教师都不能代替学生学习。因此,在教学中要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责任感和独立学习的能力与方法,从而达到主动学习的目的。从这一点上讲,改变教学观念首先得从教师的教学观念入手。

2、研究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状态。以往的教育,以研究教师如何教或者如何教好为主,往往忽略了对学生学习动力和学习状态的研究。在现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并且进行教学改革的要求下,我们是否应该多花点时间去研究一些学生如何“学”的问题。诚然,涉及到学生如何“学”的问题很多,但是在所有学的问题中,我觉得处于中心位置的应该是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状态的问题。因为这两个问题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人生定位,也就必然影响到高等教育中人才培养的问题。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关注,因为,高等教育对学生的培养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3、以终生学习为学习的最终目标。在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时候,我们往往忽略了学习动力的持久性问题,实际上这就是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关系问题。以往的教学,注重抓紧课堂的五十分钟给学生灌输知识,尽管这样对提高学生当时知识的摄取量有帮助,但是容易忽略对学生学习动力的激发和终身学习心态的培养。我们的学生常常有“上完大学就可以轻松,或者就可以不学习”的思想,这一方面不利于我们素质教育的推行;从长远看也有碍于我们整个高等教育水平的提高。因此,对于我们来讲,除了课堂的五十分钟或者大学的四年进行教育,更应该引导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唯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深层的学习动力;保持学生持久而良好的学习状态。

四、从“我”入手转变教学理念

在当今教育改革呼声日渐高涨、素质教育重要性日益突出的背景下,我国的传统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更是不能遗忘。在教育教学领域、在教师成长过程、在人才培养方式上,我国的传统教育观都仍然散发着其独特的魅力。正如学者陈平原在《国际视野与本土情怀》别提到:今日谈论大学改革者,缺的不是“国际视野”,而是在全球化潮流之中仍然保持对“传统中国”以及“现代中国”的理解和尊重”。

在中国传统教育观的影响下,教室对于自身的认知和职业的认识就显得尤为重要。简单地讲,我们应该从三个层面上调整自身。首先,自我调整,解决职业倦怠感。古语云:“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并非所有的老师都能如孔子般的圣贤,因此,当我们遇到职业倦怠感的时候,就应该以正确、适当的方法来解决。只有学会自我调整,冲破职业倦怠感,才能让为师者永远记住一句话:传道、授业、解惑,永不放弃。其次,继往开来,不断学习和丰富自身。温故知新,方能为师;这是亘古不变的为师之道。在现代,我们更应该利用学校宽松和便利的环境去自我学习和自我提升。“身正为师、学高为范”,师范的要求也是示范,要在学养上、在人格上、在情操上努力地自我完善,进而去影响和改变学生。第三,开拓创新,永远记住“与时俱进”,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张望和思考,才能走得更高、更远。因此,我想每一个老师都应当时时告诫自己“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无论是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还是从事学生工作的辅导员,中国古代优秀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都是我们获取能量,自我进步和调整的粮食,无论任何时候都应当以更多的良性思考来解决问题和矛盾,并且认知学习和思考,将这种思考变成一个双向的、相互的、持续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张岱年、 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

[2]顾小存:感受美国高校的现代化课堂教学模式[J],载《中国高等教育》,2006、24。

[3]钱民辉:教育社会学――现代性的思考与建构[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10月第一版。

第9篇:考古学培养方案范文

论文摘要:目前,成人教育古代文学的教学质量呈下滑趋势,因而亟需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并积极探索改革的途径。本文主要从成教古代文学教学的培养目标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及评价体系等几个方面,对成教古代文学的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 

 

中国古代文学是成人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必修的一门主干课程,地位非常重要。对于如何提高成教古代文学的教学质量,学术界一直处于积极思考与探索之中。然而,目前成教古代文学的教学质量不仅没有提高,反而日趋呈下滑趋势。这其中,既有社会风气的浮躁、生源数量与质量的下降等因素,也与成教古代文学的培养目标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及评价体系有着密切的关系。针对成教古代文学教学的现状,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谈一下自己的思考。 

 

1培养目标与教学内容不明确 

 

中国古代文学主要讲授文学史与作家作品两大部分,课程内容丰富,覆盖面广。目前全日制普通教育古代文学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大多着眼于理论宣传、文化教育、学术研究等方面,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学术色彩;教学内容则以文学史为主,以作品为辅。近年来,有感于这种重文学史、重理论、轻作品的弊病,国内许多高校纷纷开展了以原典阅读为目标的教学改革,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教学成效。然而成教的古代文学教学改革却一直处于非常尴尬的地位,培养目标与教学内容不仅没有彰显成人教育的特色,而且还沿袭了普教的诸多弊病。 

普教古代文学重文学史、轻作品教学的倾向非常突出,授课教师为了追求文学史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往往以压缩具体作品的阅读与分析为代价。这种做法,不仅使文学史的教学流于浮光掠影,而且非常不利于培养学生对经典作品的直觉感知能力。另外,在全日制普通教育本、专科的教学中,就已经存在着教学容量大与教学课时少的矛盾,而成教自学时间长、面授时间短的独特性,导致这一矛盾更为尖锐。成教古代文学教学不仅轻视作品,而且还演化为单纯的文学史教学。由于对经典作品的忽视,教师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省去了对具体作品的阅读和分析,讲授给学生的往往是一些抽象的结论和观点。而且这些结论和观点往往不是教师通过对作品的解读和分析得来的,而是从各种教材或著作中剪切过来的。这种教学,教师本人无须多读和细读文学经典,只须死记硬背教材或讲义上归纳的条条框框,即可应付教学,即可高谈阔论,以致出现不懂《离骚》,也能大谈《离骚》的艺术特色,不读《红楼梦》,也能大谈宝黛爱情的怪现象。然而课堂上只讲文学史,即使讲得再精彩,线索理得再清晰,对没有具体感受作品的学生来讲,依然是镜中花、水中月。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适应当今社会对文科人才的要求。 

成人学生大多已参加工作,或者刚刚毕业尚未找到工作,在目前激烈的就业形势下,亟需提升自己的学历层次及竞争实力。对这些成人学生而言,他们接受继续教育的目的很简单,也很现实,就是要通过学习,获得能够在社会上安身立命的本领,改变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虽然学习文学史可以培养学生理论素养,拓宽宏观视野,但真正喜欢并有志于从事学术研究的毕竟微乎其微。而通过对经典作品的学习,除了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陶冶性情之外,还可以促使他们将经典名篇的语言艺术化为己有,进而转化为一种实用的技能。学习汉语言文学的成人学生大多从事文字工作,他们所需的恰恰是这种以提高语言运用和文字表达水平为目的的职业性和技能性培训。因而成教古代文学的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应该根据成人教育的实际情况及时作出调整,并不断强化成教职业教育的特点。 

 

2教学模式及方法单一 

 

人的成才究其本质是靠自学,根据成人学生的自身特点和规律,成人教育应该发挥成人学生的自主、自律和自控能力,以自学为主,课堂教学为辅。然而目前成教的教学模式大多以课堂面授为主,而平时自学却一直是个薄弱环节,并且也缺乏相应的监督措施。对古代文学这门课程而言,要想提高成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写作水平,必须要求学生在平时进行大量的写作训练(可采取仿写、改写、读书札记或论文写作等多种形式),而仅仅依靠短暂的课堂面授是无法奏效的。因而要提高成人学生的写作水平,必须通过远程教育平台加强对学生平时自学的指导和监督。 

就课堂面授而言,广大教师大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讲述法,这种教学方法在传授新知识和保持系统性方面自有其优点。但由于有些教师过于注重“教”,过于强调教师的作用,以教师为中心,结果把讲述法搞成了“填鸭式”教学。单一的教学方式重视知识的灌输,却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何况成教的面授时间有限,蜻蜓点水式的教学,只能把丰富的古代文学教学变成教师在课堂上枯燥无味的讲授,变成学生死记硬背的死知识的学习。这样的教学,不仅没有打好学生的文学基础,也没有发挥大学教育启迪学生智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功能,更没有完成对成人学生进行职业培训的培养目标。 

因此,我们可以采用个案教学的方法,选取精彩的篇章,精讲深讲,不求面面俱到,不求泛泛而谈;并且通过组织讨论一些有争议性的问题,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开拓思维;适当联系当代的社会文化现象来分析、阐述古代文学在当代的新意义。这种教学法将课堂教学与自学,讲授式教学与启发式教学、研讨性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结合起来,打破了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建立了新型的教学模式,从而改变了单独由教师讲授的沉闷局面,实现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通过个案教学的典型示范,可以促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文本细读的具体方法,从而为学生的业余自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3考核方式及内容僵化 

 

为了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成教古代文学大多采用闭卷考试作为终结性考核方式。对于成人学生而言,他们边工作,边学习,非常关心如何才能顺利通过该门课程的考试;而授课教师鉴于教学课时少的困惑,也往往侧重于讲授与考试有关的内容。这样一来,在集中面授期间,师生双方主要围着考试转,而考试内容又多是一些总结好的、完全靠机械记忆的文学史知识。这种一味强调机械记忆、方式呆板的考核模式,不仅难以检验出学生的真实水平,而且还窒息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出来的只能是“背书的机器”。 

要改变这种不良局面,必须改革现有的考核方式和考核内容,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这是成教古代文学教学改革能否成功的根本保证。 

首先,考核方式应当灵活多样,既要注重终结性考核,也要加强形成性考核。而后者恰恰是目前成教评价体系中的薄弱环节。广大成人学生多是在职攻读,要承担来自家庭、工作、学习等多方面的压力,再加上有些学生态度敷衍,只求混个文凭,所以如果缺乏对成人学生平时自学的监督和考核,那么文学素养及写作水平的提高,也就无从谈起。因而在将终结性考核和形成性考核结合起来的同时,还应该加大形成性考核的分值比重。 

其次,应该改革终结性考核的内容范围及评分标准,减少文学史知识的分值比重,加大对学生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以及写作能力的考察力度。目前的成教试卷,虽然也有一些分值颇大的主观性试题,但这些主观性试题的评分标准往往依据教材或授课教师的讲义,阅卷老师也主要依据评分要点给学生赋分。谁的记忆力好,谁就能得高分,所谓的主观性试题实质上考察的还是学生的记忆力。而成人学生大多已参加工作,他们有较强的理解能力,但记忆力已经不再是他们的强项。所以这样的考试对检验他们的真实水平没有多大意义。况且对作品的解读及对文学史规律的归纳,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教材对同一问题往往有不同的解读。因而完全按评分要点来赋分的僵化做法则是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扼杀。其实,只要学生的回答能够言之有理,持之有据,并能够用流畅且富有文采的语言来回答,完全可以得高分,根本没有必要死抠要点。 

成教古代文学以经典作品阅读为核心,以提高成人学生语言技能为目的的教学改革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工作,需要一系列的配套措施来加以实现,虽然在实际操作中,面临着诸多难题,但在目前普遍浮躁的社会心态下,如能踏踏实实地坚持下去,必能促使他们在激烈的工作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刘黎明,等.中国文学(修订版)[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 

[2]谢谦.高校古典文学教学的误区[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