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考古勘探方案范文

考古勘探方案精选(九篇)

考古勘探方案

第1篇:考古勘探方案范文

康玉柱是位满族院士。他1960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曾任西北石油局副总工、地矿部塔北联指挥兼专家组组长、西北石油局高咨组长、国家“八五”“九五”科技攻关项目负责人、国际地层对比计划294项中国专家组专家、国家储委委员等,现任中国石化及国土资源部科委委员、新疆科协名誉主席、国家科技奖励评审委员会成员,中国地质大学和吉林大学等高校客座教授,石油地质方面多个科技刊物顾问等职。

康玉柱在50多年石油天然气勘查生涯中共发现2个特大油气田和20个油气田,创新建立了6个油气地质方面理论,他是中国古生代海相成油理论的奠基者,李四光地质力学理论优秀继承人。

评价塔里木盆地

1936年,康玉柱出生在辽宁省北镇县一个农民家庭。二十年后,刻苦努力的他考上长春地质学院。大学期间,康玉柱学习很刻苦。别人看电影或者休闲时,他也在学习,整天留连在教室和图书馆之间。课本上的知识他扎扎实实学,课下则阅读很多的参考书,拓宽自己的思路和知识面。

大学毕业分配时,康玉柱本可以留校,但他主动提出到祖国最艰苦的地方去。这样,康玉柱成为当时中国地质部成立的第一普查勘探大队的一员。提到这次经历,康玉柱回忆道:“当时自己也很高兴,知道这支队伍是搞石油的。当时我感到石油勘探和矿产普查还不一样,在学校学的石油方面的东西很少,所以自己抽空挤时间自学《石油物探》《石油地质》《石油钻井》,把这三门课补上。节假日、礼拜天以及每天早晚都在刻苦学习,一年左右的时间读完了这三本书,这样心里就有底了。”

20世纪60年代,中国的东北、华北等地相继发现了油气,而西北的塔里木盆地却依然沉寂。1970年3月,地质部下令石油地技综合研究大队开展塔里木古生界盆地油气前景评价,为上油气勘探队任务做准备,康玉柱受命带领西北分队承担此项任务。

1970年5月3日,地质部原部长、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听了康玉柱对塔里木盆地油气前景评价工作的汇报后指示:首先搞清有几套生油岩,库车油从哪里来的,气源情况怎么样;作全盆地油气前景评价和分区评价。

1970年5月上旬,康玉柱等带领西北分队,以地质力学理论为指导,对塔里木盆地进行综合评价。在天山前、昆仑山前观察地质剖面、构造点、油气点,进行野外调研。在建设者队伍中,流行着这样一首歌谣:“到了昆仑山,气息已奄奄;过了五道梁,难见爹和娘;上了风火山,进了鬼门关。”同志们战风沙、顶烈日、爬高山,艰苦地拼搏着。

在与恶劣环境相伴的日子里,在一切几乎都要从头开始的情况下,康玉柱走出了一条坎坷之路,首次发现了2套古生界生油岩:石炭―二叠系和寒武―奥陶系。

经研究认为,塔里木盆地具有统一的前震系结晶变质基底,广泛的古生界基础和巨厚的中新生界盖层;发育有四套生油岩,分布广、厚度大,油气资源潜力大;具优越的构造条件和油气成藏条件,是我国大型的含油气区,具备形成大油气田地质条件。在此基础上,康玉柱他们进行了全盆评价和分区评价,为上勘探队伍作了油气勘探战略部署。

1970年11月下旬,康玉柱把评价成果和战略部署又向地质部石油局及大队进行了汇报,建议地质部快上石油普查勘探队伍,早日发现大油田。

从湖北迁到新疆

1977年8月,国家地质总局组建塔里木筹备组,作为负责人,康玉柱经过4个多月的现场调整,主编了《塔里木盆地石油普查勘探初步设计方案》。

他认为,塔里木油气资源丰富,多成油组合,是寻找“大庆式”油气田的有利地区。其中,塔西南最好,塔中及塔东北地区较好。部署上提出突破喀什、准备塔东北、探索塔中的方案,建议要快上塔里木,尽早发现大油田。

1978年1月,在国家地质总局局长会议上,康玉柱向孙大光等领导作了汇报。总局领导当即做出了组建队伍进入塔里木盆地开展油气普查工作的决定。

1978年5月,地质部下令成立“新疆石油普查勘探指挥部”(下称新指)并决定地质第一普查勘探大队整建制调入新疆,开展油气勘探工作。从此,地质部撑起了勘探塔里木的帅旗。

早在1970年评价了塔里木盆地油气前景后,康玉柱就认为塔里木油气资源潜力大,能找到大的油田,可以为国家和人民干一番大事业,就暗下决心要去塔里木找大油田。1979年9月康玉柱主动向上级申请到新疆工作,1980年1月他正式调入“新指”,任技术负责人。次年,他的全家也从风景秀丽的鱼米之乡湖北迁到新疆乌鲁木齐落户。

1978年5月到1979年8月,康玉柱及其团队在塔西南经过一年多的勘探工作,发现两个难题:目的层埋藏深,当时钻机不可及;构造十分复杂,地表构造上下高点不吻合。因此,急需寻找新的勘探靶区,那么,新的勘探靶区选在哪里好呢?

1979年9月中旬,康玉柱在“新指”勘探工作会上,首次提出向塔北沙雅隆起(斜坡)转移的建议。

为了加快勘探进程,他们在开展物探工作的同时在塔里木河而南的重力高上设计了跃参1井。该井首次在塔北提示了厚约700米的三叠―侏罗纪地层,其中生油岩厚325米。该井所取得的成果意义重大:证实了沙雅隆起有古生界,还证实了在塔东坳陷区侏罗―三叠系有较广泛的分布,油气远景好,表明原来预测是正确的。从而对在沙雅隆起找大油气田增强了信心和决心,敲开了塔东北广大地区油气前景的大门。

1980年12月,经二维地震勘探后,在克拉重力高上发现古潜山构造。1983年4月,康玉柱主持研究并确定沙参2井井位。

沙参2井于1983年8月12日开钻,1984年8月23日沙参2井钻达5363.5米,见到白云岩古风化壳,并取到少量白云岩岩芯,但无任何油气显示,而且开始井漏。工程方面的同志要求停钻完井,理由是:第一,打到古潜山冈化面了,无油气显示,不必要再往下打了;第二,井内开始漏失泥浆,出了事故谁负责?!

在讨论会上,在要不要加深的关键问题上,康玉柱果断提出:沙参2井绝不能停钻,至少再打100米,理由有三:一是见一点白云岩,还确定不了地质时代,地质任务还没有完成;二是本井3800多米中新统见良好油侵砂岩,这油可能是从深部上来的油气;三是根据我国东部古潜山油藏的经验,油气不一定在风化表面,而往往富集在距离风化面一定深度的风化淋滤带内。所以,必须再往下至少打100米。会上技术骨干和局领导都支持康玉柱提出的继续加深钻进的意见,经上级同意,决定加深。

1984年9月22日,沙参2井只加深28米,即到5391米奥陶系白云岩,发生了强烈井喷,喜获高产油气流,日产油1000方,天然气200万方。这一成果实现了中国古生代海相油气首次重大突破,开辟了中国古生代海相油气勘探新纪元,从而甩掉了“中国古生代海相无油”的帽子,并拉开了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大会战的序幕。它成为中国油气勘探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实现了中国油气勘探的第二次大跨越,为我国石油地质理论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康玉柱也成为中国古生代海相油气勘探的开拓者。

1985年始,美国、英国、法国、荷兰、日本等国的十多个油公司了解到塔里木沙参2井实现油气重大突破后,纷纷来新疆考察,准备投资勘探。1986年后,有几个石油公司在塔里木投入大量资金,开展了石油勘探工作。

1991年9月3日,唤醒塔里木盆地沉睡油龙的第一口油气井―――沙参2井纪念碑在荒漠中耸起,地质矿产部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在塔里木联合举行了纪念碑落成仪式。

会战塔北发现世界级大油田

1985年初,地矿部为迅速扩大战果,决定在塔北进行联合勘探大会战,从地矿部六个地区局调集6000人的精干队伍到塔北进行联合勘探。

1986年9月,地矿部为加强塔北联合勘探的领导,决定组建“地矿部塔北油气勘探联合指挥部和专家组”,康玉柱任指挥部指挥兼专家组组长。

他们经过几年联合勘探,先后发现了雅克拉、轮台、阿克库木、西达里亚、东达里亚、阿克库勒、阿克莫奇、丘里、大涝坝、艾协克等10个油气田。

1988年10月10日,时任国务院总理在地矿部《关于塔北油气勘探连获突破的情况汇报》上批示:“很好,请继续努力。”

1989年9月3日,时任国务院总理在地矿部原部长朱训《关于地矿部门油气地质工作近期取得进展的情况汇报》上又一次批示:“……我对你们获得的成就感到十分高兴,向你们致以热烈的祝贺。”。

自1985年以来,在沙雅隆起连获油气重要突破,发现多个油气田,但未发现大油田,有专家说古生界因成藏条件复杂,难形成大油气田。康玉柱却多次强调:塔里木古生代油气资源潜力巨大。目前3口井(沙参2井、沙18井、沙22井)已经打出而且日产超过千吨,最高达日产5000吨油气量,表明古生界油气资源丰富,潜力巨大,一定会形成大型油气田;阿克库勒凸起艾协克构造,设计沙23井已在石炭系打出工业油气流,特别在奥陶系古风化壳灰岩中见几米厚良好油气显示(塔河油田第一口发现井)。

1990年2月1日,在全国地矿局长会议上,塔北联指、西北石油地质局受到表彰奖励,表彰其“七五”以来找矿成果显著。1990年10月23日,施工的沙雅隆起艾协克构造上设计的沙23井于奥陶系、石炭系及三叠系发现良好油气显示。于石炭系试获工业油气流,实现了该构造首次突破。因此,认为该区具备形成大油气田的地质条件。

1995年初,他们争得了探矿权,接着在沙23井附近三维地震勘探,经处理解释发现三个奥陶系潜山高点。康玉柱主持井位部署会,会上大胆地确定了三品探井井位:沙46井、沙47井、沙48井及两口评价井。3口探井均于1997年于奥陶系打出高产油气流。

该井三年来一直稳产高产,创造了塔里木乃至全国海相碳酸盐岩中的高产稳产记录,成为一口“王牌井”。2011年塔河油田累计探明储量12亿吨油。当时,成为中国古生界海相特大油田,也是世界上古生代奥陶系第一个特大油田。

参与主持勘探大西北

2000年7月,康玉柱在北京向中国石化领导汇报塔里木、准噶尔、吐哈等盆地油气前景及选区。

2001年初,中国石化为国家油气工业的战略需要,进一步开发大西北油气资源,组建了“西部新区勘探经理部”,从东部各油田抽调精干队伍到大西北进行油气勘探工作。2001年5月,中国石化领导来到西北石油局高级咨询组长康玉柱的办公室,请他“出山”担任该经理部副经理兼总地质师。

2001年5月,康玉柱又重返油气勘探第一线,开始主持大西北地区油气勘探工作。2002年中国石化进一步扩大西北地区的勘探工作,将原经理部改为指挥部,康玉柱改任专家组副组长。从2001年到2007年他主持和指导勘探工作,在新区、新层系、新深度发现8个油气田,为新疆地区油气田发现做出了新贡献。

美孚石油公司多次表示愿聘请康玉柱前往工作。康玉柱深知,去美国就可以向清贫的生活告别、向艰苦的环境告别,但也意味着与自己心爱的事业告别。在给家人的信中,他写道:“我离不开正在研究的科研,中国有我事业的根!”

第2篇:考古勘探方案范文

[关键词]田野考古档案;档案规范;档案管理

[中图分类号]G2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3)06-0145-02

一、田野考古档案概述

档案是国家机构、社会组织和个人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保存查备的文字、图像、声音及其他各种形式的原始记录。田野考古档案是指在田野考古调查、勘探、发掘过程中形成的所有记录资料,包括文字记录、图纸、照片、底片、录象、拓片、摹本资料以及数字化记录的刻录光盘等。由此可知,凡是在田野考古工作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保存查备性质的原始记录都属于田野考古档案的范畴。它不仅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凭证与参考作用,而且对于维护人类社会的历史真实面貌具有重要意义。

考古学是用实物资料来研究人类古代历史的一门科学,它的任务是根据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文化遗存,研究人类古代历史。而田野考古工作是一切考古学研究的基础。就一般意义而言,一项完整的田野考古工作应包括田野的调查、勘探、发掘和室内的资料整理、编写报告,最后移交发掘资料和发掘品。在整个工作过程中,会形成一系列原始记录,包括文字、表格、图纸、照片、录像和各种测试、分析、鉴定报告等。如何有效地管理好这些第一手原始资料档案,对于考古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二、田野考古档案管理现状

(一)田野考古档案形成不规范

在我国考古界,考古人员在野外工作时,往往只重视出土遗物的提取、文物安全的保管,而对遗迹发掘的文字记录、绘图、照片等记录要求不严。有些发掘日记极其简略,并经常忽略对考古过程本身的记录;对照片不做标注,待田野工作结束后,这些不详细的资料往往发生缺失、错乱,使得考古工作人员有时候都难以辨认。

(二)田野考古档案移交不及时

国家文物局1998年颁布的《考古发掘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考古发掘所获得的出土文物和各种资料归国家所有。考古发掘领队人员在考古项目结束以后应将有关资料及时交本单位的资料室保管。”同时,在《文物保护法》及其实施条例中也明确规定:“考古发掘领队人员未按规定及时办理有关资料移交手续的,视情节轻重,国家文物局可给予通报批评、暂停或取消考古发掘单位团体或个人领队资格。”虽然这些法律法规都作了比较细致的规定,但也存在一些不确定性,使得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缺乏约束力。个别发掘领队人员在报告整理结束后不移交考古资料,把田野考古的原始资料仅仅当作是编写发掘报告的素材,一旦报告发表,原始资料也就因其已完成了历史使命而变得无足轻重,从而被私人占有或毁弃。

(三)田野考古档案管理人员不专业

考古档案有别于其他科技档案,不同时代、不同类别的考古发掘、文物保护工程档案资料,从内容到形式差别很大,它的特殊性及复杂性决定了考古档案管理人员不但应具备图书档案管理的基本素质,而且应尽可能了解田野考古档案形成的过程和分类情况,这有助于准确无误地为利用者提供服务。同时,在如今信息化时代,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知识也是考古档案管理人员应该具备的专业素质。而我国长期以来缺乏考古档案管理人才,地方文物考古档案管理普遍落后。

三、田野考古档案管理制度

(一)高度重视

田野考古工作人员不应该把田野考古工作中形成的原始资料仅仅当作是编写发掘报告的素材,应该认识到田野考古档案是国家的文化财富,是信息资源,是知识宝库,是科学研究的可靠资料。同时,田野考古档案的价值在于它是考古对象和考古过程的真实凭证,更重要的是,它能够提供比考古报告更详尽、可靠、直接的资料,能补充、校正考古报告之不足。档案管理人员应增强责任心,认识到管理好田野考古档案是自己的本职工作。单位部门的领导人员对档案和档案工作的重视、支持程度也是促进该项工作发展与否的重要因素。

(二)健全制度

归档制度是各机关、单位的文件处理部门或业务部门做好文件归档工作,及时、科学地移交档案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机关档案部门取得档案,监督、指导、检查本机关、单位文件归档工作的必要手段。早在1986年国家就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条例》第十五条规定:“一切记录资料都是国家的财富,应及时归档,任何个人不得随意留存和占有。” 实践经验表明,没有文件归档制度,或者归档制度不健全、执行不好,就不会为机关工作的开展积累完整、系统、质量优化的档案,就会影响单位工作的继续进行。所以,建立、健全单位资料的归档制度是非常必要的,尤其是以科学研究为主要工作的文物考古单位。

归档制度主要包括归档范围、归档时间、归档案卷的质量要求、归档手续等内容。凡是在考古工作过程中形成的一切具有资料性质的原始纪录都属于田野考古档案的归档范围,即调查、勘探、发掘时的发掘记录、发掘日记,探方、墓葬、灰坑等遗迹单位的各种统计表格,各类遗迹单位的平、剖面图及器物图,工地发掘、遗迹单位及出土物的照片、录像等。按照《考古发掘管理办法》第二十四条规定,考古发掘资料最迟应在发掘完成后三年内全部立卷归档。根据有关规定,档案部门一般不接收未经系统整理的零散文件材料。所以,考古发掘资料在移交档案部门时,考古领队人员应安排专人将资料统一整理,做到种类齐全、份数完整,每份文件不缺张少页,并组成保管单位。考古发掘领队在向档案管理人员移交考古资料时,双方按照目录详细清点。经认真审核,双方确认无误后,即可履行签字手续,并将一份交由考古发掘领队保存。

(三)整理分类

档案整理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建立档案实体的管理秩序,使所保存的档案有序化、条理化。田野考古档案的整理应遵循以下三条原则:首先,应尊重和维护田野考古档案的本质属性,保持资料之间的历史联系;其次,应便于保管和利用;再次,应充分尊重和利用原有的整理结果。一般情况下,只要按照全总原则为核心的方法去整理,就可以满足前两项原则的基本要求。但在有些情况下,第一原则和第二原则之间可能会发生一定的矛盾。这时就要求必须搞清一个基本问题,即尊重档案的本质属性,保持档案之间的历史联系是根本性原则,但运用中也必须考虑保管和利用上的方便与否,不能存有用某种整理方法去满足所有利用需求的幻想。只有搞清可这一点,在选择考古档案的分类法时,才不至于顾此失彼。

档案分类的目的是为了揭示档案的内容和成分,将其系统地组织起来,方便查找和利用,实现对档案的科学管理。考古资料档案根据其自身特点,可选择形式―课题分类法、专业―课题分类法和课题―年度分类法。形式―课题分类法是将考古档案不同材质的载体作为形式,各遗址或各地点的考古工作作为课题,连续几年的项目可在课题之下按年度继续分类,年度之内按工作性质的不同分为调查、勘探和发掘。专业―课题分类法是将各时代考古作为专业类别,各遗址或各地点的考古工作作为课题,课题之下的分类与形式―课题分类法课题之下的分类相同。课题―年度分类法是将各遗址或地点的考古工作视为一个课题,课题之下按年度分类,年度之下也可按工作性质分为调查、勘探、发掘三部分。

以上三种分类法中,形式―课题分类法适用于考古档案管理比较成熟、保管条件比较完善的档案管理部门。这种分类法考虑到档案物质载体的不同理化类型进行分类,将其保存在一个相对独立的环境中,再将同一载体的所有资料按照遗址相对应依次排列,有利于档案的长久保存。专业―课题分类法和课题―年度分类法本质上属于一种分类法,可以相互转化。当课题―年度分类法发展到体系比较完善、研究比较深入、具有宏观性质的时候就很容易转化为专业―课题分类法。这两种分类法本质上都以一个遗址单位为卷宗,从调查、钻探、发掘到最后的室内整理所形成的所有资料,无论是文字记录、胶片还是图纸资料都按照卷内顺序依次排列,便于查找利用。

档案室收集、整理、保管档案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开发档案信息资源,供他人利用,因而在档案立卷归档后,必须编制检索工具。

(四)提高效率

计算机可用于考古档案的检索、编目,具有时间短、速度快、准确率高,不受数据量大小的影响,可以实现多途径、多层次的检索等优点,其工作效率是手工管理档案不可比拟的。特别是电子计算机与现代通讯技术相结合的档案检索网络的建立,可突破空间的限制,进行远距离传递考古档案信息,对利用者更为便利。

计算机的考古档案管理中的全面应用需要一个过程,在较长时间内考古档案的计算机管理还不能取代手工管理。应该说,在目前,主要还是以手工管理为主要方式。但是,必须看到以计算机管理档案为主的管理方式将逐步取代手工管理,这是考古档案管理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张之恒.中国考古学通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

[2]吴宝康.档案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第3篇:考古勘探方案范文

摘要:在建筑施工过程中经常会发现地下埋藏的文物,保护好这些珍贵历史文化遗产,涉及到文物保护意识的提高,经济利益与文物发掘的矛盾冲突,以及相关法律和制度的健全。在基本建设大发展的今天,如何处理好这些现实的问题,作者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和改进措施。

关键词:建筑施工;文物保护;法律

一、建筑施工过程中地下发现文物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文明古国,地下埋藏文物众多,特别是像陕西、河南等一些文物大省,在施工过程中经常会发现地下文物。保护好这些文物既是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应尽的义务,也是法律的要求。

保护好的一些案例,像长沙马王堆汉墓、满城陵山汉墓等。当然,也有一些保护不好的,像2006年的“湖南宁乡50余座古墓因施工方施工不当受损”、2008年“西安法士特汽车传动有限公司齿轮研究所项目,唐代官吏墓室受损”、2009年“包西铁路浦城段施工致古墓损毁”等,很是让人痛心。

二、保护文物的重要性

文物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载体,对于研究历史上各个朝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有着重要的意义。

从国家、民族的高度来讲,保护好文物可以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人们的爱国热情。对文物的研究、学习、参观就是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即可增进历史文化知识,又可陶冶情操,对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然而,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一旦遭到破坏,损失难以弥补。所以,保护好历史文物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也是应遵守的法律。

三、相关法律要求

涉及施工中文物保护的法律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具体相关条款摘录如下: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第十七条规定:

第十七条 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的内容应当包括:城市、镇的发展布局,功能分区,用地布局,综合交通体系,禁止、限制和适宜建设的地域范围,各类专项规划等。 规划区范围、规划区内建设用地规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水源地和水系、基本农田和绿化用地、环境保护、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以及防灾减灾等内容,应当作为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 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的规划期限一般为二十年。城市总体规划还应当对城市更长远的发展作出预测性安排。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第三十一条规定:

第三十一条 旧城区的改建,应当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传统风貌,合理确定拆迁和建设规模,有计划地对危房集中、基础设施落后等地段进行改建。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以及受保护建筑物的维护和使用,应当遵守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的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三十二条规定:

在进行建设工程或者在农业生产中,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发现文物,应当保护现场,立即报告当地文物行政部门,文物行政部门接到报告后,如无特殊情况,应当在二十四小时内赶赴现场,并在七日内提出处理意见。文物行政部门可以报请当地人民政府通知公安机关协助保护现场;发现重要文物的,应当立即上报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应当在接到报告后十五日内提出处理意

依照前款规定发现的文物属于国家所有,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哄抢、私分、藏匿。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六十六条规定:

有下列行为之一,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物主管部门责令改正,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由原发证机关吊销资质证书:

(一)擅自在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内进行建设工程或者爆破、钻探、挖掘等作业的;

(二)在文物保护单位的建设控制地带内进行建设工程,其工程设计方案未经文物行政部门同意、报城乡建设规划部门批准,对文物保护单位的历史风貌造成破坏的;

(三)擅自迁移、拆除不可移动文物的;

(四)擅自修缮不可移动文物,明显改变文物原状的;

(五)擅自在原址重建已全部毁坏的不可移动文物,造成文物破坏的;

(六)施工单位未取得文物保护工程资质证书,擅自从事文物修缮、迁移、重建的。

刻划、涂污或者损坏文物尚不严重的,或者损毁依照本法第十五条第一款规定设立的文物保护单位标志的,由公安机关或者文物所在单位给予警告,可以并处罚款。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第八十三条规定:

第八十三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的小型房屋建筑工程的建筑活动,参照本法执行。

依法核定作为文物保护的纪念建筑物和古建筑等的修缮,依照文物保护的有关法律规定执行。

抢险救灾及其他临时性房屋建筑和农民自建低层住宅的建筑活动,不适用本法。

四、不容乐观的现实

虽然有上述一些法律条文,但在现实施工中文物保护工作并不乐观。

例如,国家《文物保护法》明确规定,进行大型基本建设工程应事先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组织从事考古发掘的单位在工程范围内有可能埋藏文物的地方进行调查、勘探。

但是,目前有许多建设单位有意逃避考古勘探,能躲就躲,能拖就拖,相当一部分项目是未经考古勘探即直接开工。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因为按照《文物保护法》的规定:“凡因进行基本建设和生产建设需要的考古、勘探、发掘,所需费用由建设单位列入建设工程预算。” 正是由于不愿承担这笔勘探费用,使拒绝考古勘探成为时下许多工程项目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由于不愿让文物部门进行考古勘探,一些建设单位在擅自施工后发现文物,既怕承担责任,又怕影响工程进度,于是便瞒天过海,私自处理。导致文物被严重损毁。

在文物执法方面也很尴尬。按照《文物保护法》的规定。盗掘古文化遗址古墓葬,故意或过失损坏国家保护的珍贵文物,要追究当事者的刑事责任。但在现实中很少有被追究刑事责任的,往往罚款了事。因为基建施工中的文物破坏案例,大都属于法人违法,而要处罚一个单位则需当地政府组织相关部门开会研究通过。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及其关系单位“活动活动”,文物处罚的提议最后也就不了了之。所以,当地政府是否重视支持,其他部门是否积极配合,对文物保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现实情况往往是,当文物保护与基本建设、经济利益产生矛盾时,一些地方的行政领导和职能部门更看重基本建设和经济利益,而忽视文物保护。

五、建议及措施

1.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的文物保护意识。

2.提高政府行政领导和职能部门的文物保护意识,实行问责制。

3.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提高处罚力度,增加可操作性。

第4篇:考古勘探方案范文

有人说,南京就像古董铺子,每一锹挖下去,都不免磕碰着文物。正因如此,南京规定,重点埋葬区或施工面积超过5万平方米的工程项目,必须经考古勘探后,才能施工。然而,这样的规定,对于某些急于赶工期的开发商来说,却是一纸空文。

南京市文化综合执法总队二支队队长吴靖说:“这是非常恶劣的违法行为。”于是,下达责令整改通知书。根据《文物法》,施工方将面临5至50万元的处罚。同样的依据还有《江苏省文物保护条例》第41条,规定“未经考古调查、勘探进行工程建设的,由文物行政部门责令改正,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以5万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可是一纸行政罚单,一个50万封顶的“撒手锏”,在房价动辄成千上万的今天,能吓唬得了谁呢?

犹记得去年7月,《武汉市历史文化风貌街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草案)》引发热议,因为其明确规定,擅自拆除优秀历史建筑最高罚50万元。喧哗过后,遍查法案,大家心绪了然――因为根据2002年修订后的《文物保护法》,对擅自迁移、拆除不可移动文物的,施工单位未取得文物保护工程资质证书,擅自从事文物修缮、迁移、重建的,都是严重破坏文物的行为,但该法规定的最高罚款就是50万元。

第5篇:考古勘探方案范文

关键词:岩土工程勘察 深基坑支护评价 岩溶地质

中图分类号:TU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5(a)-0146-04

1 场地工程概况

1.1 勘察目的和要求

本次勘察目的是为施工图设计提供详细勘察阶段的岩土工程勘察资料,要求查明场地地基各岩土层的分布特征及其物理力学性质,为拟建物基础及基坑的设计和施工提供有关参数,并对场地进行岩土工程评价。针对本次勘察任务的特点,结合设计对勘察要求,经我院技术领导和有关工程技术人员研究,本次勘察主要技术要求如下。

(1)查明拟建物场地范围内各岩土层的埋藏分布条件,地层结构特征分布特征及其物理力学性质,对地基承载力进行评价。

(2)查明场地范围内有无不良地质现象,对场地稳定性的影响及其评价。

(3)查明地下水类型、埋藏条件、各土层的渗透性、地下水对建筑材料有无腐蚀性,分析地下水对基础施工、基坑施工的影响,对地下水的防治措施及方案。

(4)提供场地地震的基本烈度,对地基土地震液化趋势作出评价;提供场地土的剪切波速及场地卓越周期,判定场地土类型和建筑物类别。

(5)通过对场地岩土工程条件进行分析和评价,对基础型式提出建议及评价,提出基础持力层。

(6)对深基坑支护及开挖进行分析评价并提出建议。

1.2 勘察方法和勘察工作量

(1)勘察方法。

本次勘察工作布置是根据设计院提供的勘察技术要求及武工大提供拟建物1∶500平面图,参照GB50021-94规定、JGJ72-90规定,《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J7-89、湖北省《岩土工程勘察工作规范》确定的,本次勘察共布设15个勘察点,其中钻孔技术控制孔9个。后因设计建筑平面布置的变更及对场地岩溶进行验证补勘,实际勘探点共21个。勘探点间距3.0~20.0 m。工作中同时进行了剪切波速原位测试和地脉动观测,为探明场地基岩面及岩溶发育情况,进行物探工作。本次勘察工作中勘探点的定位是根据甲方提供的1∶500平面图结合场地周边建筑物的相对位置,用经纬仪测放所得。

(2)勘察工作量。

本次勘察外业工作始于1999年9月4日,后因设计变更及为验证场地岩溶发育情况,至11月8号结束,工作中采用XY-100钻机二台,XY-150型钻机一台,XY-50型钻机一台,静力触探仪一台,采取钻探取样,标准贯入试验,重型动力触探试验、静力触探试验等方法,完成工作量。

勘探点地面高程系由附中教学楼门口控制点BM3(25.80m,1985年高程基准)由我院测量队引测所得。

2 场地岩土工程条件

2.1 场地地形地貌特征

拟建场地位在武汉工业大学附中南西侧,西邻工大路,东侧北侧为附中球场,场区内原有小型水塘,分布场区中部,现已被填平。场区内地势平坦,地面标高为23.50~24.50 m,地貌单元属于长江三级阶地。

2.2 场区地质构造特征

本场区位于王家店倒转背斜南翼,构造轴线走向呈东西向展布,根据前人工作及有关资料,区域内北西、北北东向断裂构造较为发育,区内下伏地层为石炭―― 二叠系灰岩。

2.3 场地岩土结构特征

本次勘察通过地质钻探、原位测试及室内岩土测试资料等分析,在勘察深度范围内,按各岩土层的时代成因,沉积规律及工程地质性状不同,将场地岩土层共分为五大层,第一大层为人工填土(Qml)即①层素填土,第二大层为第四系上更新统粘性土(Q)即②、③层粉质粘土;第三大层为上更新统碎石土(Q+Q2al+pl)即④含粘性土角砾;第四大层为残坡积粘土(Qdl+el)即⑤层粘土;第五层为基岩即二叠系灰岩(Plq)

包括⑥-1及⑥-2层。现按自上而下顺序分述如下。

①素填土(Qml)。

黄褐―灰色,松散,湿―饱和,主要由粘性土组成。

局部少数孔中为杂填土,见砖块,碎石等,场区内部分钻孔如K5、K6、K7、K8、K9、K10、K12、K17等中下部50~20 cm多为塘淤泥。

②粉质粘土(Q)。

褐黄色,软―可塑,湿,含铁锰氧化物,见少量灰白色高岭土,局部见云母片,该层压缩性中等,场区内均见分布,厚度1.3~4.7 m,层底标高17.76~21.02 m。

③粉质粘土(Q)。

褐―褐黄色,可塑,局部呈硬塑状,含铁锰氧化物及其结核,见高岭土条带,局部粘性较差。该层压缩性中偏低,场地仅K1、K2、K4等少数钻孔未见分布,厚度0.5~2.4 m,层底标高17.26~18.73 m。

④含粘性土角砾(Q2al+pl)。

黄褐―黄色,中密状态,湿―稍湿,顶部局部呈稍密状,角砾含量55%~75%,粒径以10~20 mm为主,最大粒径达120 mm,磨圆度及分选性较差,呈次棱角状,矿物成分以石英砂岩、燧石等为主,充填物为可~硬塑状粘性土及少量中细砂,该层压缩性低,场区内均见分布,厚度0.70~3.40 m,层底标高14.54~17.53 m。

⑤粘土(Qdl+el)。

灰黄―灰色,硬塑,局部呈可塑状,上部高岭土含量达50%以上,中下部含10%~25%左右石英质角砾或砾砂,见少量暗色长石等矿物,该层系坡积、残积层,压缩性中等,场地均见分布,厚度0.80~11.0 m,层底标高5.45~16.23 m。

⑥―1中风化灰岩(Plq)。

浅灰―灰―深灰色,坚硬,致密,隐晶结构,厚层状构造,局部含炭质,主要由碳酸盐类矿物组成,产状不明显,上部溶蚀迹象较明显,溶蚀裂隙较发育,部分钻孔见溶洞,溶洞最大高度达5.0 m,多见有灰色、黄色粘土、灰岩碎块等半充填或全充填。上部岩芯采取率较低,为20%~60%,RQD为0%~40%,下部较完整,岩芯采取率60%~95%,RQD为57%~87%。该层灰岩最大揭露厚度达16.10 m。

⑥―2微风化灰岩(Plq)。

深灰、灰色,坚硬,致密,隐晶结构,厚层状构造,局部含炭质,用浓度5%盐酸点滴,见剧烈反应及气泡冒出,岩芯完整,但产状不明显,节理裂隙发育,节理裂隙倾角多在70°~85°之间,多见有方解石岩脉及泥质、铁质膜填充。岩芯采取率大于90%,RQD亦大于90%,最大揭露厚度达6.1m,但未揭穿。

3 场地岩溶地质特征

3.1 场地岩溶发育程度及分布特征

场地下伏基岩为二叠系栖霞组灰岩,勘察期间,有多个钻孔遇到地下岩溶,较为明显是钻孔为K4孔及以后补充的K17孔。

为验证及查明K4孔溶洞规模及伸展方向等,于K4孔东侧3 m处补充K17孔,从K17孔施工情况看,见有两个溶洞,上层溶洞高度2.10 m,顶底板标高6.08~3.98 m,充填有黄色粘性土,下部溶洞垂直高度5.00 m,标高从-1.52~3.48 m,充填有红色粘性土,两个溶洞均为半填充。从上表及K17所见岩溶进行分析,期垂直分布上可分为两个标高带,即1.0~5.0 m及9.80~13.50 m,从水平方向上看,岩溶以近东西向分布较为明显,从发育规模上看以K4、K17及K16最大,较发育。其中K4、K17孔两孔所见岩溶其连通性好,两孔上下两层岩溶实际上为同意岩溶在水平方向的延伸。从场区平面上看,场区南侧较北侧发育。

从岩溶产生的成因分析,主要是岩性、构造及地下水活动。场区内灰岩为二叠系栖霞组厚层状灰岩,场区南西端岩性较纯,而场地中――北侧则多含炭质成分,区域上构造轴线走线向近东西向,以上均反映在场地岩溶的水平及平面分布上,从场区工程物探结果基本上说明了这一点。从垂直分布看,场地岩溶的发育与水文地质条件密切相关,受场地古地貌影响,沿基岩表面(标高10~14.0 m)相对较为发育,从场地基岩等高线线图上可看出,沿构造轴线走向,场地中―南部,第四系厚度明显较大,地表岩溶形态明显,同时与区域侵蚀基准面――长江水位变化亦有较大联系(标高1.0~5.00 m分布带)。

总之,从岩性、构造及水文地质条件分析和场地岩溶分布特征上看,除基岩面浅部地表古岩溶及局部如K4―K17,K16孔等岩溶较发育,场区内整体看岩溶不甚发育。

3.2 场地岩溶填充物及充填程度

场地岩溶填充物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为灰色高岭土及碎石,碎石成分见有灰岩及石英砂岩;第二类为黄色粘土及灰岩碎块,第三类为红色粘土;充填程度为半充填――全充填,从地质及钻探资料分析,充填物及充填程度有以下特征:近基岩面及其浅部,充填物以灰色粘土、黄色粘性土及灰岩碎块、石英砂岩碎石为主,多为完全充填;场区较深部(标高1.0~5.0 m),充填物多为红色粘性土,半填充为主。

3.3 场地岩溶发育趋势及对场地稳定性的影响

受区域地质、构造及地貌条件变化,造成场区水文地质条件的变化,因而决定了场区岩溶的发育趋势。古地貌条件的地表岩溶,其形态表现为溶槽、溶沟及溶蚀漏斗,充填少量粘性土及灰岩碎石,后被第四系粘性土层所覆盖,改变了场区水文地质条件,岩溶被完全充填,使地表水、地下水径流途径被阻隔,因而岩溶发育趋于停滞。

从岩溶的发育,分布特征,场地基岩面等高线图,场区基岩面及其下浅部岩溶(古地貌地表岩溶)即溶沟、溶槽、漏斗较发育,形成基岩面起伏较大。但溶沟、溶槽、漏斗多已被填充,变不利为有利。深部的岩溶从勘探情况看不甚发育,有较厚的完整顶板,从灰岩岩溶发育整体分析,对场区有一定影响。但尚不会出现整体稳定性破坏的影响。浅部岩溶亦停止发育。

4 场地水文地质条件

4.1 地下水类型及其埋藏、补给条件

场地地下水根据其赋存空间及埋藏条件,可分为两类,即上层滞水及岩溶裂隙水,上层滞水分布在①层素填土孔隙中,富水性较好;岩溶裂隙水分布于⑥―1及⑥-2层灰岩裂隙中,其富水性差异较大,从场地钻进时返水及不漏水情况,钻孔水位变化极小,说明场区揭露的灰岩中富水性差。

场地区上层滞水的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此外还有附近地表水及生活污水。岩溶裂隙水,在区域上受构造裂隙水的影响和部分第四系潜水的补给。本场区内在勘察范围内,灰岩岩溶裂隙不发育。

4.2 场地地层的透水性,地下水位及动态变化

场地各岩土层透水性可分为两类:一类为透水性较好的,如①层素填土,因其堆填时间较短,结构松散,欠固结,孔隙连通较好。一类为相对隔水层,透水性极弱或不透水,如②、③层粉质粘土,⑤层残坡积粘土,其渗透系数7.82×10-5~6.13×10-7 cm/s。此外,④层含粘性土角砾,因角砾空隙间粘性土充填胶结较好,⑥层灰岩中裂隙浅部因多被粘性土完全或半充填,其透水性亦较差。

场地地下水水位在勘探工作完成后统一测定,一般在0.15~0.70 m之间,水位标高23.22~23.69 m。地下水位变化受大气降水影响十分明显。

4.3 场地地下水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

为了解地下水对混凝土和钢结构有无腐蚀性,在K15孔中取水质分析试样一组,其分析结果详见附表《水质分析报告》,根据GB50021-94《岩土工程勘察规范》第13条判定,地下水对砼无腐蚀性。

5 场地地震效应评价

5.1 场地地震的基本烈度

根据武汉市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武城设字【1995】054号文,并查《湖北省地震烈度区划图》,武汉市属地地震烈度6度区,拟建物为高层建筑,据“武汉市建设工程设防管理实施细则”,拟建物应按七度地震烈度设防。

5.2 场地土地震液化判别

从本次勘察结果得知,地面下15米深度范围内场地土层为第四系上更新统的老粘土和基岩。不存在饱和砂土及粉土,因而不存在产生地震液化的物质条件,因此本场地可不考虑地震液化问题。

5.3 场地地层的剪切波速及卓越周期

勘察期间,通过K15孔对场地地层采用层检法进行剪切波速测试及地脉动观测,测试结果表明,场地覆盖层范围内的剪切波速加权均值为299 m/s,28.0 m范围内剪切波速为740 m/s。卓越周期水平方向:东西方向为0.251 s,南北方向0.261 s,垂直方向为0.272 s,场地平均卓越周期0.261 s。

5.4 场地土类型及建筑场地类别

从K15孔剪切波速测试结果,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11-89)第3.1.2条,场地土类型为中软场地土,再根据该规范第3.1.5条,场地覆盖层厚度大于3 m,小于80 m,因此建筑场地类别属Ⅱ类。

6 岩土参数的统计、分析和选用

6.1 场地岩土层划分

场地岩土层的划分是根据土工试验资料、场地土层的原位测试及力学性质、野外地质描述、各岩土层的强度指标、地质成因、时代分析后来划分的,有关各地层的一般物理力学指标详见岩土工程勘察综合成果表。从表中看出②层粉质粘土。呈软―可塑状,除内聚力指标变异系数大于0.4,其余离散性小,③层粉质粘土呈可―硬塑状,除液性指数及内聚力C变异系数大于0.4,其余指标离散性较小。地层划分详见第二章第三节。

6.2 场地岩土层物理力学指标有关参数

6.2.1 常规物理力学指标

②、③层粉质粘土及⑤层残坡积粘土取得土试样进行常规分析后,将离散性较大的少部分土样予以剔除,其子样数分别为10、7及6,具统计代表性。所统计指标中②层液性指数IL离散性及变异系数较大,但从野外地质描述及参照经理触探曲线,其平均值基本上反映场地实际情况。

6.2.2 场地地层的渗透系数及剪切指标

为满足本工程基坑及防水设计所需的基坑影响深度范围内的地层的渗透系数及土层的三轴剪切力学指标(不固结不排水UU),本次工作采用取原状土试样进行室内试验的方法来确定,将②、③层室内试验值,工程地质手册中的经验值参考用。

基坑深度范围内土层三轴抗剪切强度指标(UU)采用GBJ7-89规范附录五中公式统计后将其有关统计指标及建议标准。

6.2.3 岩石试验指标

本次勘察共取13组不同深度的岩样进行岩石室内试验,其试验结果见岩石试验成果。

岩石的单轴极限抗压强度部分地段变化差异大,与岩石的风化程度、炭质含量大小、裂隙、节理发育程度等有关,试验结果表明,⑥-1、⑥-2层岩样的饱和单轴极限抗压强度一般为24.71~117.75MPa之间,为硬质岩石。

6.2.4 岩土层原位测试指标参数

场地土层的静力触探曲线详见工程地质剖面图,曲线准确反映了各土层在水平及垂直方向的变化趋势。

6.3 场地工程物探

为查场地岩土层的剪切波速及场地卓越周期,于K15孔用层检法进行岩土层剪切波速测试及地脉动观测。

为了解基岩顶面情况及场地岩溶发育情况,对拟建场地范围进行工程物探(采用瞬变电磁法及高密度电法)。

6.4 场地岩土层压缩模量,承载力标准值

根据前面各岩土层物理力学统计结果,经综合分析后,按GBJ7-89规范及湖北省《岩土工程勘察规程》提出各岩土层的承载力标准值fk和压缩模量Es值。

7 场地岩土工程条件分析和评价

7.1 场地稳定性评价

场地下伏基岩为二叠系栖霞组灰岩,从钻探地质资料,工程物探资料所反映的情况分析,场区内基岩面附近,原生的古岩溶地貌如溶沟、溶蚀、溶蚀裂隙、溶蚀漏斗见有分布,局部发育有溶洞(如K17、K4孔),造成第四系覆盖层厚度变化大,但从场区整体范围、场区水文地质条件、岩性条件、构造条件来分析,场区灰岩为厚层状灰岩,大部分灰岩中含炭质,原生的古地表岩溶被第四系粘性土充填或覆盖后,致使影响古岩溶发育的水文地质条件发生变化,浅部岩溶(古地表岩溶)被完全填充,使其发育基本停滞,从场区钻探资料及物探资料分析,场区内未见构造断层,场区内无土洞分布,因而岩溶对整个场区的稳定性无大的影响,场地尚属稳定。

但从场区局部看,由于古地表岩溶的发育,且局部形成漏斗状(K8及K6孔、K16孔附近),使基岩面起伏较大,且沿灰岩层面及构造裂隙面方向发育有古溶沟及溶蚀裂隙(K16及K18孔),影响地基的均匀性。当采用桩基础以灰岩为持力层,若桩基础下部或附近存在岩溶时,在桩端底部会遇到岩石和土层共同存在。因此场地局部稳定性较差,岩溶平面分布详见场区钻孔岩溶平面分布图。

根据场地岩溶分析情况,场区K4孔及其附近发育有溶洞,现对K4孔溶洞顶板的稳定性进行分析,采用《工程地质手册》中6-1-1式进行评价。

H=H0/(K-1)

式中H0为溶洞垂直高度,K4中见两个溶洞,上层溶洞高0.5 m,下层溶洞高3.2 m,垂直相隔仅0.9 m,因此下层溶洞顶板垮塌后,上层溶洞必然失稳垮塌,只须对下层溶洞进行验算,垮塌高度从钻孔资料分析掉钻约0.6 m,可采用洞高1/4即0.8 m计算,K值取厚度加权平均值1.10,计算后H=8 m,即影响高度范围为8 m,因此对地基的均匀性形成了影响。而影响高度上仍有12.2 m覆盖层,从场地基岩面等高线图看,场地基岩面大部分埋深在10~12 m左右,说明场地整体是稳定的。

7.2 地基基础主要受力层的评价

场地主要受力层为④层含粘性土角砾,其强度高,压缩性低,⑤层残坡积粘土,其强度较高,压缩性中偏低,但受下伏基岩面起伏的影响,场内分布不均匀。⑥-1中风化灰岩,受古地表岩溶影响,基岩面局部坡度较大,最大达33%,其均匀性较差。

7.3 基础方案选择与建议

(1)整板基础,利用天然地基,基础持力层选在③、④层上。应充分考虑基础板的厚度和刚度,使其满足上部结构的要求,并充分考虑地基的变形。

(2)如整板不能满足要求,考虑挖土后的补偿原理,利用天然地基,做箱型基础,持力层采用③层④层。同样应考虑地基的变形问题。

(3)当采用箱型基础仍不能满足设计要求,可采用桩(短桩)箱结合,弥补地基的不均匀性。

(4)采用桩基础。应以人工挖空桩为主,不宜采用钻孔桩。基础持力层选在⑥-1层灰岩,当桩端遇到岩溶(溶沟、溶槽、溶洞)或部分为岩石,部分为土层,均必须处理,使桩端受力均匀。

7.4 桩基参数及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估算

通过本次勘察,根据JGJ94-94规范,参考湖北省《岩土工程勘察工作规程》DB52,将人工挖孔桩各岩土层的桩周土极限侧阻力标准值qsik及极限端阻力标准值qpk。

单轴极限承载力的估算可根据《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94中5.2.11-1、5.2.11-2、5.2.11-3及5.2.11-4进行估算,公式列如下:

以K10孔进行估算,人工挖孔桩及钻孔灌注桩桩径采用1000 mm,持力层为⑥-1层中风化灰岩,桩端嵌入⑥-1层1.0 m,现将有关估算参数及估算结果。

以上单桩承载力估算保证桩端置于⑥-1层中桩底无沉渣,其中岩石饱和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系由单桩饱和极限抗压强度修正所得,对于单桩承载力按JGJ94-94应通过现场静载试桩确定。试桩数量应不少于总桩数的1%,且同一场地不应少于3根。

7.5 基础施工中应注意问题

(1)对于采用人工挖孔桩时,对于上部填土、软――可塑②层粉质粘土,④层碎石土采取护壁措施,同时应注意采用隔水或排水措施。

(2)由于基岩⑥-1层顶面起伏较大,施工时应确保桩端嵌入基岩0.5 m以上。同时应确保桩端下5 m以上为完整的灰岩,可采用风镐钻进,了解其下部5米范围完整性。

(3)由于基岩面浅部古地表岩溶(溶沟、溶槽)分布,应避免桩端仅部分置于灰岩上,当孔底遇有灰岩时,应采取挖去填充物回填块石素混凝土或凿去石芽尖部,当其下部遇有溶洞时,可采取挖除填充物回填碎石、灌注水泥砂浆,或混凝土以填堵溶洞。

(4)施工时应加强施工验槽工作。

(5)采用人工挖孔桩时,应注意地下水的处理和排放。

8 基坑工程评价

8.1 基坑周边环境

拟建场地位于武汉工业大学附中南侧,南距学生宿舍(四层建筑物)约28 m,东侧为足球场,北侧距篮球场约5米,西侧为工大路,拟建物边线距工大路边线约10 m,沿工大路东侧有一排通讯电缆及临时门面呈南北走向分布,场区内西侧边缘有自来水管道呈南北走向分布。

8.2 基坑岩土层分布及稳定性评价

场地地面以下6 m范围内分布的土层为:①层素填土(其中部分孔下部分布50-20 cm的淤泥)层厚1.0~2.5 m,②层粉质粘土,软―可塑,③层可―硬塑状粉质粘土。

①层素填土结构不均,未经压实,含上层滞水,其底部部分孔段含少量塘泥,呈软―流塑状,稳定性差,但其厚度较小,②层粉质粘土及③层粉质粘土,其中Cu值分别为21.4及19.0kPa,属中等强度,系老粘土,据武工大附近已有勘察经验,具轻微膨胀性质,对于基坑开挖后基坑壁具一定影响,但总体稳定性较好,基坑底板以下地层为③层粉质粘土及④层含粘性土角砾,其时代较早,强度较高,不含地下水,透水性极弱或不透水,不会引起基坑底板隆起等稳定性问题;经过基坑边坡稳定性估算,5 m深度基坑边坡是稳定的,同时,不存在周边环境影响,因此基坑总体上是稳定的。

8.3 基坑设计参数

拟建建筑物有一层地下室,高约5 m,基坑至工大路边线距离约10 m,工程地质、水位地质条件简单,开挖深度取决于基础选型。按湖北省地方标准《深基坑工程技术规定》DB42/159-1998 3.2规定,当基坑深小于6 m时,基坑安全等级为Ⅲ级。当基坑深度大于6 m时,视基坑深度确定其对应的安全等级。但不论其安全等级如何,基坑工程均应在总体基础方案确定后,对基坑工程应另行设计。

根据本次勘察成果并结合湖北省《深基坑工程技术规定》DB42/159-1998等资料综合分析,基坑所需的有关地基土参数及水文地质参数建议按下表中所列值选用。

有关基坑内各土层物理力学性质指标见前述有关章节。

8.4 深基坑支护方案

鉴于基坑周边工程环境较好,西侧工大路边线距基坑边缘最小距离为10 m,可考虑放坡开挖,即采用边坡自稳的形式,经估算坡高5 m边坡可自稳,其坡度按DB42/159-1998中表6取值,对于坡高5 m以内可塑粘性土取1∶1.50,可―硬塑粘性土取1:2.5。由于基坑边坡为老粘性土边坡,边坡坡面保护可采用抹面、挂网喷浆、砂包反压等措施,且须及时进行以防土体软化。如果基坑深度大于5 m,若不能自稳,在求出潜在滑动面,可采取土钉,或喷锚等措施进行支护基坑。

对于基坑深度大于6 m或场地不宜进行放坡开挖时,支护方案视基坑深度待定,可选择喷锚支护。对于本场地基坑土层为老粘性土,这种支护方式较为适用,它的特点是通过锚杆和坡面土的钢筋混凝土面板,将滑移土块的下滑力传递至锚杆,又由锚杆传递到滑移面以外的稳定土体中,达到保护边坡的目的。现将土与锚杆砂浆体的极限摩擦力f值列于下表(据DB42/159-1998中表4)。

除以上两种基坑支护方式外,受基础选型决定,基坑深度较大(大于6 m)时,则可考虑采用桩锚支护结构,桩的型式可选用挖孔桩。这种支护结构特点是能适应不同的开挖深度,不占用坑内空间,利用地下室的施工监控。但应注意施工时土层必须分层开挖,采用信息法进行施工监控,指导施工。

8.5 地下水处理措施

基坑范围内地下水为①层填土中的上层滞水,由于其富水较丰富,大气降水及地表水的补给影响明显,对于场地基坑干作业造成较大影响。

地下水的处理应与基坑支护结构相结合,对于边坡开挖时可采用明沟排水,采用坡面保护或喷锚支护也具有隔渗作用,必要时可在坡面预留疏水孔,坑内集水井排水。

8.6 关于基坑施工的建议

(1)基坑工程设计应充分考虑场地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基坑周边环境条件,参考附近已有基坑施工经验,通过计算,分析论证,对比确定最佳方案。

(2)基坑施工全过程应在严格的监理下进行,确保工程质量。

(3)采用信息化施工法,并按其要求制定详细监测方案。

(4)基坑设计及施工可参照湖北省《深基坑工程技术规程》DB42/159-1998有关规定执行。

9 结论与建议

(1)本次勘察通过地质钻探、室内土工试验、原位测试等资料经综合分析,根据GBJ7-89规范、湖北省《岩土工程勘察规程》、《建筑桩基技术规范》GJG94-94,《工程地质手册》第三版,提出的各岩土的承载力标准值fk,压缩模量Es,桩的极限侧阻力qsik及桩的极限端限阻力qpk,基坑设计指标C,φ值等,详见第六、第七、第八章。

(2)拟建物的基础采用整板基础、箱基时,持力层以④层含粘性土角砾,⑤层残坡积粘土,⑥-1层为共同持力层,但必须对基础下的④、⑤层进行变形与强度验算,同时要考虑场地土层不均引起基础的不均匀沉降;用桩(短桩)箱基础,可减少地基不均匀性。此外也可考虑采用人工挖孔桩,采用⑥-1层中风化灰岩为持力层,桩端必须嵌入灰岩0.5 m以上。

(3)场地分布有溶沟、溶槽、漏斗、溶蚀裂隙等古地表岩溶,局部见有溶洞发育,场地整体尚属稳定,岩溶分布引起地基分布不均匀。在施工中结合实情以处理加固地基。

(4)单桩极限承载力应通过现场静载试桩确定,试桩数量应不少于总桩数的1%,且不能少于3根,坚持先试桩后施工工程桩。

(5)场地地震烈度为6度,拟建物应按7度地震烈度进行设防,可不考虑场地地震液化问题。

(6)本场地上部为第四系覆盖层平均剪切波速为229 m/s,场地平均卓越周期为2.61 s。

(7)场地土的类型为中软场地土,建筑物场地类别属Ⅱ类。

(8)场地地下水为上层滞水,基岩浅部(⑥-1)仅含极少基岩裂隙水,地下水对建筑材料无腐蚀性,施工中应加强排水措施。

(9)岩溶为本场地不良地质现象,当采用人工挖孔桩时,应确保桩端嵌入⑥-1层0.5m以上,同时应采用风镐等手段,探明桩端底部基岩5m的完整性,当桩端下部发育岩溶时应采取挖除填充物,回填块石及砼等措施。

(10)当采用整板基础,可采用加大板的厚度,增大钢筋配比等加大整板强度,同时对于场地局部基岩面埋深较大处可采用短桩处理,桩端置于⑥-1层灰岩上。

(11)基础施工时应加强施工验槽工作。

(12)基坑支护可采用放坡及喷锚支护相结合。当基坑深度因基础选型较大时,也可考虑孔桩及锚杆支护。地下水可采用明沟排水,对于局部渗水区可采用集水井排水。

(13)基坑开挖应采用信息施工法,同时建议制定详细的监测方案,加强监测工作。

(14)本场地虽有岩溶,但不存在场地稳定性问题。基坑边坡以老粘性土为主,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当基坑深度不超过6米时,边坡稳定安全。如能用箱基可充分发挥土层的地基潜力。如用桩基则对基岩岩溶充填物应在施工时进行处理,确保桩端全部坐落在基岩上。

第6篇:考古勘探方案范文

关键词:基础施工;地基检测;检测

1、前言

地基基础是建筑工程建设中一项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质量直接影响到建筑物工程的结构安全,并且深刻影响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为工程建设前期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地基检测在工程建设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为了从基础起开始确保工程建设项目的质量要求,同时保证地基基础持力层达到建筑的设计要求、使地基土条件满足相应的工程现状要求,需要组织专业的岩土工程人员以及相关的检测人员进入现场对工程质量进行相应的鉴别验证,这是在进行勘察工作后期服务过程中的一项极其重要工作,即是对地基基础的验槽和验桩工作。这里结合多年的现场实践经验,从地基的必要性检测、基础验槽以及验桩等几个方面因素应该遵循的应施工要求和作业重点进行了总结。

2、对天然地基基坑(基槽)检测。

在进行天然地基基坑(基槽)的检测工作时,如果地基土层结构相对比较简单时,勘察报告都会对相应的地基持力层相关的岩土分类、颜色以及层面埋深等特征进行较为详细的描述,在进行现场地基验槽时,仅仅需要将基底土层的特点与相应勘察报告中所显示的地层情况进行对比并且复核,基本不会有较大的差异。然而,如果场地及地基条件比较复杂时,在进行地基验槽工作时就需要引起特别的注意,从而避免意外现象的产生。

2.1对局部分布有软弱地基相关场地的检测

在这类场地中一般地貌形态多样,在场地内如果发育有古冲沟、古河道或者存在暗浜、暗塘等地貌单元时,由于相关人员对软弱地层的分布以及厚度变化的情况不是很了解,十分容易遇到某些异常状况。由于该地段浅部的地基土主要是由古河道和古冲沟等新近沉积而成,其沉积时间相对于一般沉积土以及老沉积土层来说比较短,并且处于尚未完全完成自重固结的状态,所以在地层中含有较多的水分、进而有较差的均匀性,并且呈现软流塑状,而且具有低强度和高压缩性等特征,一般多在施工中不适宜作为基础持力层来使用。古冲沟、古河道等多呈条带状或线状分布,在勘察过程中如果受勘探点中间距离的限制,如果两个勘探钻孔之间的距离恰好处在古冲沟和古河道的两侧,没有显露出软弱土层,此外如果由于现场勘察人员对于工作的忽视,某一个钻孔只揭露很薄的软弱土层,那么基坑开挖后会发现较为明显的工程情况。如果情况轻微,可以采取深挖换填等措施进行相应的处理工作;情况严重时,则需要重新进行基础的设计工作。该类情况由于其特殊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在各类建设工程场地内均有这种施工情况出现的可能,如果在勘察期间发现,则可以在设计前期进行适当加密勘探点后来解决相应的问题;但如果依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处理工作,在必要时应进行补勘工作,而且要在验槽过程中揭露相应的异常情况,并且及时提出较为合理的处理方案。

2.2半填半挖的场地。

在位于丘陵区的场地,例如有的建筑场地具有高低起伏的地形,因此在进行基础施工前必须进行相应的场地整平工作,为解决场地平整过程中保持土方的平衡和解决弃土的堆放问题,工程中一般要采取有填有挖的施工措施。工程低洼处其所填的材料是从附近地势较高的地段开挖的,因而填土与原状土并没有明显的差别,即使经验相对丰富的岩土工程师如果只是依靠钻孔岩芯进行野外鉴别工作时,也极为可能因此受到迷惑而产生误判。在半挖半填的场地,可以在基坑大面积开挖之后,结合相应的地质勘察报告,对填土与原状土在土层分界面处相应组颜色的新鲜度、成分的均匀性、密实度的大小以及堆填的痕迹上加以区分,最后配合相应的动力触探等原位测试工作,这样能够很好的解决地基土层的相应的分辨问题。

2.3土岩不均匀场地。

例如在某住宅小区的地基施工过程中,在进行岩土工程详勘时按乙级的勘察等级进行布孔工作,钻探揭露场地南侧近山坡处的基岩埋深比较浅,而局部埋深比较深,最终报告建议施工时采用浅基础,并且选用强风化岩作为基础的持力层,而在局部基岩埋深较大的地段要选用砂石垫层。在进行基础施工过程中没有发现较大的异常情况,但是其中1栋在进行基槽开挖工作后,发现情况与勘察报告有较大的出入,最后相关人员在进行现场验槽后发现,工程基槽开挖过程中揭露基起伏极大的岩面,例如在5米范围内的强风化岩面高差达到了四到五米,最浅处埋深为几十厘米,而在最深处已经达到了五米,这与勘探资料有着较大的差异。后来经过具体分析之后得出结论,由于该地段原为岗地,地段的南侧推填过强风化岩石。强风化岩石稍经压实后,与原岩很难进行具体的区别,因此现场编录人员勘察时产生了误判。最后改变了设计方案采用人工挖孔桩的方式,圆满的解决了相关问题。因此,在工程勘察工作中如果遇到基岩起伏较大的土岩地基时,要进行地基基础检验,进而全面分析问题,并且针对具体的情况提出合理的处理措施。

2.4人工挖孔桩基础地基检测。

采用人工挖孔桩的场地多是应用在丘陵山岗地区或河流高阶地,一般桩端持力层为下伏的基岩。基岩与其上覆土层有着明显的区别,因此很容易鉴别相应的持力层,但如果遇到交互的变质岩、沉积岩或者风化程度不均匀的岩层时,应慎重考虑和确定桩端持力层。如果在基岩结构中存在相对的软弱夹层或者有中、微风化孤石现象,那么人工挖孔桩桩端持力层检测的重点就是使之达到桩端持力层。通常情况,沉积岩是伴随着泥岩和砂岩而出现。而且由于泥岩的特殊性,风化程度的分类不能对工程有着实际的指导意义,而且泥岩遇水软化的性质极大危害着建筑桩基的质量。在进行勘察工作时,为了保证建筑的安全和质量,当勘察遇到泥岩软夹层时,在钻探终孔深度要求揭穿泥岩软夹层并且深入到设计持力层3米以上的深度。在花岗岩等岩浆岩场地内进行验桩工作时,要从不同风化带内岩石碎块断面的破碎程度、新鲜程度及裂隙发育程度、裂隙面填充物等几个方面综合考虑进而确定桩端持力层。花岗岩等岩石地层在地震破碎带或断裂面常常出现陡倾角裂隙的现象,这个现象极易在验桩时使检测人员产生误判,对于这种情况,要根据现场勘察揭露的具体情况进行判断,如果必要时可以在确定桩端开挖深度达到持力层后,对桩底岩层进行超前钻探的工作,进而确定桩底以下3M深度范围内有无破碎带现象的存在。对于上述的不良地质条件,可以采用深挖或灌浆的措施方法进行相关的处理工作。

2.5复合地基的检测。

根据处理方法的不同,对复合地基的检测工作,可以采取相应的不同检测方法。通常情况下,对于采用强夯法和换土法处理的复合地基,选用动力触探试验的方法。而对采用深层搅拌桩、砂桩、碎石桩或CFG桩等处理的复合地基,可以选择采用载荷试验。如果检测效果不能达到相应的技术要求,则需要重新进行相应的处理工作,直到达到设计的要求为止,复合地基载荷试验的关键是选择合适的承载板形状和承载板面积。

3、结语

岩土工程勘察工作在各种复杂的地质条件下,很难一丝不漏地查清整个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这时候需要通过地基检测工作进一步来验证和补充勘察成果;地基检测工作的前提,需要进行真实、详细、完整的岩土工程勘察工作。任何一项岩土工程勘察任务不都要兼顾地质勘察工作和基础施工中的地基检测工作,要充分利用勘察结果和地基检测工作来处理相应的地质问题。

参考文献:

[1]晁军.几种检测手段在人工地基检测中的应用[J].山西建筑,2010(36).

[2]耿光旭,赵刚.强夯地基检测的有效方法——瑞雷波法[J].勘察科学技术,2001(5).

第7篇:考古勘探方案范文

一、文物保护工作

1.做好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

根据国家文物局的工作安排,6月底前完成各申遗点的各项准备工作,7至8月份迎接申遗专家的验收;重点做好汉长安城未央宫区域遗址公园建设,组织实施各项文物本体保护展示工程,做好申遗点周边环境整治的技术指导工作;做好申遗档案的制作、监测机制的建设工作。

2.积极推进大遗址保护及遗址公园建设。

在市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的领导下,做好汉长安城遗址的文物保护工作,促进汉长安城遗址公园建设;配合沣东新城,做好阿房宫遗址周边环境整治和遗址公园建设项目的启动工作;做好遗址本体保护研究,实施部分遗址抢救性保护项目;配合昆明池公园建设,组织开展考古勘探、试掘工作,为方案编制提供依据。认真做好半坡遗址公园、丰镐、杨官寨、栎阳城遗址、秦东陵、汉杜陵、霸陵的保护利用工作。

3.积极推动各级文物保护单位规划编制工作。

认真落实市政府关于全面启动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编制工作的要求,积极协调各方面力量,按照文物的隶属以及管理使用关系,依据法律规定,明确每一个规划编制的工作责任主体,统筹安排。推进《**考古遗址公园总体规划》和《汉长安城考古遗址公园未央宫片区详细规划》、《阿房宫遗址公园规划》的编制工作;重点推动《丰镐遗址保护规划》、《**遗址保护规划》、《霸陵》、《栎阳城遗址保护规划》、《半坡遗址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重点启动《秦庄襄王墓保护利用规划》、《明秦王家族墓保护规划》、《通远坊天主教堂保护规划》、《华严寺塔保护利用规划》等的规划编制工作。在文物维修方案的编制、保护规划的审批、文物保护工程的立项和实施上,认真做好指导、协调、监督工作。

4.继续做好大遗址考古工作。

配合汉长安城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组织开展考古工作;结合西咸新区沣东新城的建设,推进丰镐遗址和阿房宫遗址的考古调查勘探工作;继续做好霸陵的考古调查工作,启动栎阳城遗址考古勘探工作,为保护规划编制打好基础。

5.实施大遗址本体保护展示工程。

结合《申遗保护管理规划》及《汉长安城考古遗址公园未央宫片区详细规划》的要求,重点做好汉长安城未央宫区域遗址公园建设,实施汉代道路保护一期工程、城墙重要段落保护展示项目、西安门遗址、直城门遗址与未央宫前殿遗址保护展示工程。

6.加强文物考古和勘探管理工作。

落实市政府《关于加强建设工程中文物勘探管理工作的通告》,研究制定考古勘探管理工作实施细则,进一步加强配合城市基本建设考古勘探管理工作。加强对勘探质量的检查认定工作,配合全市重大建设项目的开展,做好基本建设中的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工作。继续抓好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强化发掘质量监督管理,开展具有重要学术意义的专题考古调查研究。积极推进《西安市地下文物保护管理条例(办法)》的制定、申报,颁布以及实施工作。

二、博物馆工作

7.加强博物馆数量建设。

根据“博物馆之城”建设规划,指导协调完成2014年博物馆的报审工作,完成“百座博物馆”建设任务,推进我市博物馆事业迈上新台阶。

8.提升博物馆质量建设。

协调指导全市博物馆进一步提升陈列展览和社会服务职能,特别是国有博物馆的升级改造等工作,充分发挥国有博物馆的引领示范作用。组织开展2013年民办(行业)博物馆考核工作,落实相关扶持资金和政策;修订出台《市民办博物馆管理办法(暂行)》;编纂《市民办博物馆内部管理制度汇编》、《民办博物馆管理实用手册》和《西安百家博物馆》;试点开展全市民办博物馆藏品数据库建设,年内努力完成2万件藏品的录入工作。

9.不断丰富和完善博物馆体系。

努力建设各类能充分体现我市地域特色的新类型博物馆,如工业遗产博物馆、行业特色博物馆、社区博物馆、民俗博物馆等,凸显小型、专题、多样的建设特色,力争“十二五”末,专题类博物馆达到50个以上,使我市博物馆体系更加趋于完善和合理。配合省文物局做好正在筹划的全国第一座考古博物馆--陕西考古博物馆的建设,以带动民间博物馆城的建设和发展。

10.做好全市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

贯彻落实国家文物局、省文物局关于认真做好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的安排部署,在全面总结全市国有可移动

文物普查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任务,加强宣传,动员全社会力量全力投入,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

11.健全组织机构和加强人才培养工作。

筹划成立市博物馆协会;继续与相关部门沟通组建“西安市博物馆事业发展服务中心”,为全市博物馆发展做好申报审核、人才培养、职称评定、技术咨询、运行管理等服务和保障工作;加快制定西安市博物馆讲解员评估定级办法;扎实做好2013年博物馆讲解员大赛工作;组织全市民办博物馆管理人员培训。积极推进民办博物馆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定工作。

12.深化博物馆社会服务功能,不断扩大文化惠民的成果。

组织筹划好“5.18国际博物馆日”宣传活动,指导和协调各博物馆做好各类展览展示、学术交流和文化活动;以持续开展博物馆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服务活动和博物馆进百校活动为抓手,不断扩大文化惠民的成果。

13.积极推动红色旅游的建设和发展。

以启动西京招待所回收利用为契机,积极推进西安事变旧址群回收利用工作;认真按照《八路军办事处发展规划》的总体思路,推进红色旅游工作进程。

三、文物安全工作

14.落实文物安全、消防安全、安全生产责任制。

与区县文物管理部门签订《文物安全责任书》,与基层单位签订《文物安全责任书》、《消防安全责任书》和《安全生产责任书》,分解工作任务,落实安全责任,努力实现第23个馆库藏文物安全年。

15.加强安全检查,整改安全隐患,开展专项整治活动。

对区县部分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局属单位进行安全检查;着重检查重大节日安全措施落实、人员密集场所的安全管理、古建筑消防安全、文物库房、博物馆展出文物的安全、考古工地、建筑施工工地的安全措施落实情况等,查找安全隐患,督促进行整改;认真开展安全生产月、安全生产年、消防宣传月及上级安排的专项整治活动,做到有安排布置、有检查督察、有总结汇报,力求取得实效。

16.加强田野文物安全工作。

调研重点区县不可移动文物安全管理情况,起草不可移动文物安全管理办法,明确不可移动文物管理体制、机制、责任、管理措施等;进一步与相关部门沟通,落实不可移动文物保障经费;加强田野文物的安全巡查工作。

17.加强技防和消防设施建设。

完善重点单位和重点部位的技防设施和消防设施,实施一批技防工程项目,提高技术防范能力,提高设备使用效率;重点做好半坡遗址、秦东陵、汉杜陵、唐兴教寺塔、华清宫遗址和水陆庵等单位的安防技防项目;做好相关项目的储备工作。

18.做好安全培训工作。

督促各单位开展经常性的安全教育培训工作,落实安全主体责任,增强全员安全意识,提高全员安全素质,提升单位安全管理水平;结合“防火墙”工程建设、“119”消防安全宣传月等专项活动,全面提高全市文物系统消防安全“五个能力”建设水平;组织一次安全专项培训。

19.加强应急管理,提高应急能力。

完善应急机制,加强应急演练,进一步增强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加强对重大活动、重大节日期间应急工作的检查指导;组织一次全局性的应急演练现场会。

20.做好依法行政和行政执法工作。

落实《市关于切实促进〈文物保护法〉贯彻落实的若干意见》,分解工作任务,明确工作责任;做好“申遗”政府规章的起草和报送工作;加强依法行政的学习教育,定时编印《依法行政学习资料》;督促检查指导区县文物管理部门认真履行行政执法主体职责;检查指导局属受委托单位依法开展文物行政执法工作;做好文物行政执法委托年审工作,补办执法证件。

21.配合开展打击文物犯罪专项行动。

密切配合公安机关,打击盗掘古墓等文物犯罪,整治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及周边环境;配合打击文物犯罪专项活动,加大防范力度,有效降低各类文物案件的发生率。

22.强化文物安全机制建设。

积极发挥文物安全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进一步完善文物安全评估与保障机制,建立文物安全信息平台,加强区域间联合执法,全面提升文物安全防范能力。

23.加强制度建设。

推进制度建设,认真落实国家文物局、省文物局安全制度规范;检查重点单位落实安全制度,特别是古建单位和博物馆单位的消防安全制度落实情况,根据检查情况,出台普遍的有指导性的制度规范。

四、文物基础工作

24.进一步做好文物档案资料规范工作。

进一步做好文物保护单位“四有”工作,指导各基层单位加强“四有”工作;推进霸陵、隋唐长安城遗址等管理机构“四有”工作开展;继续组织区县开展一般文物数据库建设工作;加强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成果转化,指导各县公布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25.实施文物保护工程。

落实文物保护资金,继续做好文物保护抢救维修项目。做好长安区天池寺塔、户县化羊庙大殿、周至佛坪厅故城碑廊、蓝田红二十五军部、户县公输堂、长安区郭氏民宅的维护保护工程以及万寿寺塔纠偏的保护工程、明秦王府城墙保护维修工程;组织开展临潼区康家、白家遗址的建所工作;开展栎阳城遗址考古工作;推进新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审报;继续做好全市重要文物点的日常监测工作。

26.加强历史建筑和工业遗产的保护管理工作。

积极与市规划局等单位加强沟通,推动《市优秀近现代建筑保护管理办法(草案)》和《市工业遗产保护管理办法》的出台。

27.加强宗教活动场所文物的保护管理工作。

着重加强与宗教部门等非文博系统的协调沟通,认真做好指导、协调、监督工作;积极与宗教、规划等部门合作,支持、指导宗教场所做好不可移动的文物保护规划编制、维修方案制定与实施、可移动文物管理与使用等基础性工作,重点推进《市宗教场所文物保护管理办法》的颁布实施工作。

28.进一步完善市政务中心开展的并联审批工作。

配合基本建设中的地下文物考古勘探的并联审批工作,加强审批管理,提高审批工作覆盖面,推进审批工作进一步规范化、效率化。

29.不断提高文物科研工作水平。

积极推动文物保护的科研工作,争取《汉长安城水环境研究》、《丰镐遗址保护利用研究》、《**的城市功能定位》等研究课题的立项;编辑出版《丰镐遗址出土青铜器集》、《文物概览》等书;完成《市志-文物志》的编写工作;积极推动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西安国际保护中心(IICC)的工作,以进一步加强我市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与国际间的交流和合作。

30.积极落实文物保护和大遗址保护项目资金、加强财务检查和监督工作。

组织实施大遗址保护工程及文物保护工程;做好阿房宫遗址保护工程、汉长安城遗址保护等工程的招标及资金拨付和监督使用工作;积极落实文物保护资金,继续做好文物保护抢救维修项目,积极督促实施文物保护工程进展,确保2013年度市文物保护维修计划顺利完成。

31.加强文物市场管理工作。

按照《国家文物局公安部海关总署国家工商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经营活动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继续做好我市文物监管物品市场监管工作;积极与公安、工商等相关部门沟通配合,开展其他城市文物市场管理工作调研,借鉴先进管理经验,为推进我市文物市场管理工作提出可行性的建议和对策。

32.开展面向社会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宣传工作。

配合全市丝路申遗工作、“博物馆之城”建设、“5.18国际博物馆日”及“中国文化遗产日”主题活动,积极组织全市开展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宣传工作;组织和协调各博物馆做好各类会展和文化活动;围绕全市文物重点工程和重要工作,组织省、市新闻媒体对阶段性成果进行报道;积极与各类媒体合作,精心策划,协同配合相关部门形成合力,努力营造“文物保护人人有责、保护成果人人共享”的社会舆论氛围。

33.大力加强市文物局网站建设,提高全市文物系统宣传和信息化水平。

进一步完善市文物局网站信息基础建设,主动公开全市文化遗产保护相关信息,推进全市文物行政部门工作信息化、公开化和规范化;加强信息资源的整合、利用、共享和管理,建立科学有效的信息服务体系和方便快捷的信息传播体系。

五、干部队伍建设

34.大力加强全市文博人才队伍建设。

研究制定《市文博人才工作中长期培养实施意见》,加快建设结构优化、素质过硬的文博人才队伍,做到人才多层次、培养有平台、使用有政策、成长有渠道;学习、借鉴和利用国家和省文保单位的技术、力量优势,提高我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工作水平,在土遗址保护和展示技术、青铜器保护技术、壁画修复、漆木器保护修复等方面进行学习交流,进行科研攻关,培养科技保护人才;依托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西安国际保护中心平台,积极推动跨国界的文化遗产保护管理人才交流和培训;继续办好文物行政和业务培训班。

35.坚持廉洁从政,狠抓工作落实。

坚决贯彻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及省委实施意见和市委22条措施,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深入推进政务公开,严格工程建设项目领域的监督检查,确保所有工程项目都在阳光下运行,努力营造清正、清廉、清明的良好政风。

第8篇:考古勘探方案范文

60年来,在祖国的天南地北,始终活跃着无数石油人辛勤劳作的身影,伴随着“我为祖国献石油”的动人旋律,他们战天斗地,用一代代人的青春、热血和汗水,浇灌出共和国绚丽的石油之花,谱写了无数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乐章!

现任新疆油田公司总经理的陈新发,就是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找油人。

他踏着先辈的足迹,无怨无悔地将青春置身于“我为祖国献石油”的岁月之中

从黑油山1号井勘探开发至今,克拉玛依油田历经半个世纪风雨历程。比起数以万计献了青春献子孙的前辈,陈新发是油田的后来者。

1980年8月,陈新发走出新疆石油学校校园,踏上仿佛一脚下去能够踩出石油的克拉玛依油田,成为新疆石油管理局勘探开发研究院油区勘探室的一名新兵。时年不满20岁的陈新发并没有精心设计人生。在他看来,一个人的事业之旅,是与他所在企业的兴衰为背景的。他意识到,自己的前途命运,注定要与克拉玛依油田唇齿相依,血肉相连。

勘探室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在已开发的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区块内,寻找新的含油领域。这项研究叫做“老区挖潜”。有人用“在别人吃过肉的锅里捞骨头”来比喻这项出力颇多,却收获甚少或难得收获的项目。陈新发不善言辞,他只是在内心倔强地想:“就算捞骨头,也要捞一块大的、硬的!”他调出油区勘探开发30多年浩繁如海的资料,埋头于西北缘地层的油海中,如鱼得水,畅游其中。

初到岗位,陈新发师从于油区勘探的资深专家欧远德先生。他的勤奋好学,埋头苦干,深得先生和资深前辈们的赞赏,1981年4月,欧远德先生提议,经院领导批准,将克拉玛依油田“八区克上组开发方案编制”,“西北缘地质构造研究”以及“探井跟踪”三大项目研究压在了陈新发尚嫌稚嫩的肩上。

这个初出茅庐的小青年,如同一匹“小马”默默拉起了“大车”,奔驰在茫茫戈壁,百里油田,不负众望地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同年,他被聘为技术员,并担任了油区室构造组组长、油气水组组长。

21岁的陈新发,虽然“小荷初露尖尖角”,但工作后方知知识的不够用。那个蹉跎了一代人青春的历史,也曾蹉跎了陈新发的少年时光。他毅然选择了“知耻而后勇”。1983年金秋,陈新发以优异成绩考入成都地质学院,专攻石油地质专业。

3年寒窗苦读,陈新发带着满腹学识,返回朝思梦想的边陲油城。此时,国家“石油工业战略西移”大举实施,轰轰烈烈的准噶尔东部石油勘探开发大会战拉开帷幕。1987年1月,征尘未洗的陈新发风尘仆仆,带队赴准东参战,扛起“火烧山油田油藏评价”、“开发方案编制”以及准东探区深化勘探工作的重任,并成绩斐然。

陈新发该当令人刮目相看。1988年1月,他受命担任勘探开发研究院油区勘探室综合组组长,在此期间,新疆石油局一举拿下克拉玛依八区白碱滩组油藏,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700万吨,实现了该区块“当年发现、当年探明、当年开发”的目标。对亟待上产的克拉玛依油田来说,这一贡献非同小可。

此后,陈新发如同快速旋转的陀螺,沿着油田勘探开发研究的轨迹,一往无前,步步为营。1989年,陈新发受命担起《准噶尔盆地西北缘老区挖潜深化勘探技术研究》课题的攻关与实施。通过大量资料分析,一口油井一口油井地盘查,他发现,老区挖潜必须跳出原有的思维定势,为此,他创造性地提出“跳出断裂带,走向斜坡区”的勘探思路。这一思路,极大地丰富了“斜坡区寻找低幅度构造油藏和岩相岩性油藏勘探”的地质理论。在这一思路指导下,先后发现了玛北、五区南和446区块3个整装油气田。

1991年,陈新发又考入石油大学(华东)综合勘探研究生班,获煤田、油气地质与勘探专业硕士学位。1995年9月,陈新发继续攀登求学之路,经过严格考试,跨入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构造地质学专业,从师马宗晋院士攻读博士研究生,1998年12月,获构造地质学理学博士学位。

凭借雄厚的现代石油地质理论,在重新审视历史资料,重新认识地层的基础上,他与其他技术专家一起,坚持在历经半个世纪几上几下却勘探未果的陆梁隆起“三个泉”构造带继续勘探,提出了“源外、沿梁聚集”的腹部油气成藏模式,在这一理论指导下一举拿下“陆9井”,在准噶尔盆地腹部发现了亿吨级整装陆梁沙漠油田。

千禧之年,时任油田公司副总经理兼总地质师的陈新发,又将目光聚焦于占准噶尔盆地腹部面积15%之多的莫索湾隆起。他为那里潜藏的丰富的油气所吸引所召唤。他将那片戈壁荒漠作为扩大勘探领域的希望之地。通过深入研究,提出了“扭动构造控油模式”理论。盆5气田、莫北油气田乃至年产油气百万吨的莫索湾油气田的诞生,无不得益于上述理论的指导。而“源外阶状不整合断控成藏模式”理论指导下发现的石南21、石南31等大型岩性油气藏,探明盆地腹部勘探新领域,新增探明石油地质储量五千多万吨,石南油田年产量达到150万吨。

陈新发挥笔“做”下坐稳老区、强化滚动、加快发展新区的“三篇文章”,在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广大地区,在万古如斯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腹地得到了最有力的诠释。

陈新发是个寡言的人,即便升任公司总经理,除了会议作报告,与下属谈工作,很少听到他侃侃而谈。有员工说:原油上产的担子太重,他没有时间高谈阔论。

确乎,到2015年,新疆油田年产油气的目标是两千万吨,从而实现从大油田向大油气田转变的历史性跨越。作为万军之首的陈新发,肩上担着沉甸甸的担子,他深知任重道远。

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他前瞻性地提出并实施大科技工程,为实现现代化的大油气田插上腾飞的翅膀

翻开半个世纪的新中国石油史,有着这样的记载:50年代,靠罗盘和榔头,发现了克拉玛依油田……进入80年代,疾风暴雨般的信息产业革命,共和国关于石油工业“西移”战略决策节节深入,使这座年轻的老油田进入不进则退的历史大转折时期。为了早一天引出蛰伏于地层之下的滚滚油气流,奋战在科研一线的研究人员,要付出70%以上的精力,用于资料搜集工作。这一环节,使陈新发更深一层了解和理解着数据转换为信息,把科研人员从简单工作中解放出来,把主要精力投放到勘探开发研究工作中的重大意义。

搞石油勘探就要不断的去发现、不断的去思考,找事去做,不用人给你安排事儿,只想着怎么把事情做得更好。这是陈新发的事业理念,也是他的一贯作为。

一浪高过一浪的信息革命,敦促着扎根边陲油城的陈新发,埋下头来,深思熟虑:勘探工作的内容是什么?实质上就是采集信息、处理信息、研究信息,最终拿出油气储量数据,而储量数据还是信息……这些既带有困惑,又已经是结论的相辅相成的思索,久久萦绕在他的脑海之中。为了将计算机优势引入地质资料研究,他不失时机地提出:“信息工作是油田主营业务”的信息化管理思想。

然而,地处边远的新疆油田在专业技术人才和资金方面并无优势。而这种致命的短缺,是困扰着发展中的新疆油田的瓶颈之一。面对困扰,他毫无退却,掷地有声地说:资金短缺,可以挖潜。人力有限,但智力无穷。关键是要最大限度地挖掘企业内、外部的科技人力资源潜力,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为实现油田信息化管理,陈新发简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从单机应用、网络共享,到专业集成、部门集成直至企业集成,每个建设应用的关键点,他都亲历亲为。通过长期持续不懈努力,新疆油田的信息化实现了从科学研究走向工业化生产应用的转变,众多的信息技术成果成为了油田加快发展的助力器。在陈新发的主导下,油田公司内建立了包括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和支持层的信息化建设管理体系,形成了领导决策、机关处室管理、数据中心建设、二级单位应用、专家团及IT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的信息化管理格局。

那是陈新发生命中难以忘怀的时段。为了一部单机的选择,为了证实一个信息的准确,为了……,两千多个日日夜夜,他置身四百多位研究人员之中,踏着启明星出门,身披星月归返。精神高度集中,身心倾力投入,令他疲惫不堪,满目憔悴。然而,他的与油田命运血融的心情却越加激奋勃发,充满生机。

“数字地球”概念的提出,在世界范围内掀起又一场信息、科技史上的革命。陈新发敏锐地意识到,人类社会已进入信息数字化的高科技经济时代。数字世界正越过信息高速公路,飞驰而来。他难以克制兴奋的心情,深入思索,得出:石油勘探开发,必需建设一个高分辨率三维空间的数据库。与勘探开发有关的庞大数据,都可以存储在其中。这样,我们方可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观百里油田尽在眼中的结论。得出这一结论之时,建立“数字油田”最初的构想,已经萌动在他善思善索的脑海之中。

陈新发并非先知先觉,倾力打造数字油田的构想,产生在他渊博的理论功底和丰厚的实践经验之上。他总结建设信息网络经验,锐意进取,在长期规划的基础上,具有开拓意义地确定了“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平台、统一管理”的“四统一”实施原则。作为领军统帅,他带领麾下各个岗位数百工程技术人员,同曲异工,拉开一场前所未有的数字油田建设大会战,一步一个脚印,奋战三年,完成了探井陆井、探井测井、探井试油、井下作业90%的历史数据信息建设。在群雄并起的石油勘探开发领域,新疆油田建成的二维、三维地震解释、表层结构及静校正库和地震勘探速度库三大数据库,初步构建了盆地地震资料解释数据平台,并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了二维、三维地震剖面、解释方案及构造图等成果的网上浏览,成为开共和国陆上油田以信息平台定制应用系统软件开发模式之先河的壮举,为兄弟油田的数字油田建设,提供了典范和模版。

新疆油田建成数字油田的信息,令不少业内人士困惑。他们不无感慨地说:地处边远,信息闭塞,人才短缺的新疆油田能够完成如此高精端的工程,真是令人费解。而新疆油田的员工们由衷地说:今天,回望数字油田建设历程,我们不能不敬佩陈总的“目光长宜放眼量。”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数万员工的努力,我们的目标再宏伟,也只能是一个空洞的口号……

走上领导岗位后的陈新发,面对的不再仅仅是勘探数据、信息化建设、枯燥的数字研究等等,他还要面对一群活生生的人,一个由汉、维、哈、回等26个民族、6万名员工组成的多民族大家庭。

这个“家长”该怎样当好?员工生活中有了困难,他与之分忧;员工健康出现问题,他给予解难;员工为子女就业问题困扰,他提出合理方案,安排就业……走上总经理岗位的陈新发装满油田勘探的思维中,重重揉进了“职工事,无事小”这一概念。

陈新发说:什么是以人为本?员工的冷暖,是最根本。他把工会调查报告中的数字全部烂熟于心:公司所属范围内特困家庭多少户,较困难家庭多少户……部分特困家庭是员工遗孀,且孩子多,所得收入根本无法维持正常生活;还有部分家庭难以缴付孩子的学费,难以完成学业等等。陈新发感到一种切肤之痛,因为他自己也是为人父者。

他亲自主持扶贫帮困专项会议,会上,他面色凝重却又果敢坚毅:苦,不能苦了员工。穷,不能穷了孩子!

自此,“金秋助学”活动作为送温暖工程的重要内容,持之以恒地开展起来。数年中,公司捐资数十万元,使公司所属100多名困难家庭的孩子走进梦寐以求的大学校园,走上人生的阳光之路。

“苦,不能苦了员工。”简单一句话,深深地感染着公司全体干部,感动着每一位员工。按照陈新发的指示,公司有关部门深入进行摸底调查,以文件形式下发了《三节(春节、元旦、古尔邦节)期间开展送温暖活动的通知》。“送温暖不漏一人,帮扶不漏一户”。每逢新春佳节,陈新发亲自部署并率领公司领导,分头走访劳动模范、伤病员工、特困以及困难员工家庭。无论是伤病员工,还是特困家庭,那些慰问金、慰问品犹如雪中送炭,然而,更为重要的是,他们感到组织的温暖,来自上级领导的关怀。这种关怀犹如春风,温暖着员工们的心。他们把温暖化作一种动力,一种创造力并倾注在工作中。这种关爱产生的巨大效应,令陈新发深感欣慰。

“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此言出自古人之口,其含义,陈新发心知肚明。他说:再高明的领导,也非圣人。“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数万员工的努力,我们的目标再宏伟,也只能是一个空洞的口号。因此,我们必须把“三好目标”落到实处,切实改善一线的工作、生活条件,使员工有一个好的工作生活环境;加大普及健身力度,使员工有一个好的身体;切实关心员工生活,努力为困难员工办实事,在公司上下营造和谐团结的氖围,让员工有一个好心情,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

在一次深入到沙丘3井采油区调研时,陈新发不经意间闻听一个信息:不少夫妻双双都工作在作业区一线岗位。为了照顾孩子,领导决定,夫妻两人轮流倒班。孩子无人照看的问题得以解决。然而,都是血肉之躯,夫妻同在一室,却相见难相聚,势必引发新的家庭矛盾。陈新发要求随行的准东采油厂领导:认真研究,尽快解决这一矛盾,杜绝任何有碍家庭和睦的问题发生。准东采油厂领导高度重视,研究制定了专门方案,使这一看似简单却又关系家庭和谐继而关系到企业安定的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在地处偏远的火烧山联合站,陈新发深入站区,在与员工面对面交谈中,发现了一个细节:火联站的员工由火烧山作业区统一安排送饭吃,而在油气储运公司管辖的工区内,员,工们却自带盒饭。自带盒饭,春夏之际倒无妨。而寒冷的冬季,冰冷的饭食入肚,势必影响健康。一个不为人所关注的细节,陈新发却入耳在心。

在他人眼中不起眼甚至不足以入眼的几件小事,陈新发却当作大事,解决得刻不容缓,利利落落,而正是这些小事的解决所产生的效应,却难以估量。

第9篇:考古勘探方案范文

【关键词】公路;可行性;初步设计;施工;运营

公路工程建设特点是线长面广、工程量大、投资大、影响因素复杂。公路线位经过的地方,难免不遇到地质灾害,作为设计人员,在不同设计阶段如何处理线路与地质灾害的关系(如绕避、治理)、施工阶段怎么尽量避免新的地质灾害的出现等问题,都将影响到公路建设经济性、安全性、美观性。

为适应公路建设发展需要,作为基础资料的公路工程地质勘察工作应具有系统性和完整性,以便更好服务于公路建设全过程,不因地质灾害失控,确保工程质量。我国公路勘察设计从2003年开始实行初设、施设勘察设计总包,很好解决了以前初设与施设脱节、勘察与设计脱节问题,但没有解决工可与初设脱节问题。

地质条件是客观存在的。公路在自然地质环境中穿行,并对地质环境进行改造,应该认识地质规律,尊重地质规律,在设计中充分考虑地质因素,遵循地质原则,从源头上尽量减少公路对自然环境破坏,并且为施工和运营提供良好条件。

1 可行性研究阶段

预可勘察目的与任务:了解公路建设项目所处区域工程地质条件及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为编制预可行性研究报告提供工程地质资料;充分收集区域地质、地震、气象、水文、采矿、灾害防治与评估等资料,采用资料分析、遥感工程地质解疑、现场踏勘调查等方法,对线路走廊带的工程地质条件进行研究。

工可勘察目的与任务:初步查明公路沿线的工程地质条件和对公路建设规模有影响的工程地质问题,为编制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提供工程地质资料;以资料收集和工程地质调绘为主,辅以必要的勘探手段,对项目建设各工程方案的工程地质条件进行研究。

因此,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应贯彻地质选走廊带的原则。

1.1 充分利用前人研究成果

为适应祖国经济建设发展,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曾组织了全国范围内的区域地质、区域水文地质调查工作(1:20万、1:5万),并编写与之配套的调查报告。山区是地质灾害发生比较频繁的地方,各级政府断断续续组织了一些勘察工作和治理措施。因此充分利用区域地质调汇报告和已揭露的不良地质地段,在工可阶段对我们选线能起到很大作用。

实例:西部开发省际公路通道重庆至长沙高速公路武隆至水江段

该项目位于乌江地质画廊,地质条件相当复杂,工可编制单位充分利用四川省地质局编制的涪陵幅与南川幅报告、当地政府已作的油坊沟与羊角滑坡勘察及治理报告,以隧道方式绕避油坊沟与羊角滑坡;根据工程类比法,得出轿子石崩坡积体与羊角滑坡形成年代、成因相同,为一古滑坡,也以隧道方式绕避。

1.2 利用遥感手段

航空摄影像片客观反映地质体光学和几何特征,还可提供在一定深度下某些透视信息。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对区域性工程地质测绘与调查时,利用现有遥感影像资料进行判释,可以减少野外工作量和提高图件精度。实践经验证明,遥感在对地形、地物、地貌、岩石、第四系沉积物、地质构造、不良地质(如滑坡、崩塌、泥石流)等方面都能起到很好的判释作用。目前,遥感在我国高速公路工可设计阶段用得较多,解决了许多问题。

实例:西部开发省际公路通道重庆绕城公路、重庆江津至四川合江公路

地质工程勘察作了公路遥感工程地质报告,利用前人研究成果,对地表地层、地质构造(褶皱束、断层、节理)、不良地质(崩塌体、滑坡体、危岩体、泥石流体)、地表水分布、城镇建筑交通(指公路)现状进行了解释,对线路、隧道、桥梁作出了工程地质评价。经设计人员到现场实地检验,工程地质分析、评价符合实际情况。这对设计人员在工可阶段确定路线走廊带及大的方案决策提供了真实可靠的基础资料。

1.3 慎重、客观、合理划分线路建设段落

线路建设分段注重地理位置,但应兼顾分段位置处地质条件,必要时,变化起点和终点的位置,对地质条件相当复杂路段,而该路段对线路走廊带起着控制作用时,地勘工作可以考虑优先进入初步设计阶段,以达到在工可阶段对整个工程走廊带的控制性。

实例:西部开发省际公路通道重庆至长沙高速公路

武隆至水江段起点与彭水至武隆段终点接线处,约3公里地质条件相当复杂,工可、初设分别由3家设计单位承担。工可阶段没有对该处如此复杂的地质条件交代,初设由2家设计单位进行,首先进行设计的武隆至水江段起点地质条件相对简单,后进行设计的彭水至武隆段终点接近3公里地质条件相当复杂,在接线处由于地质原因纠缠了很久,导致工可方案局部变动。

2 初步设计

初勘目的:在工程可行性研究基础上,配合路线、桥梁、隧道、路基、路面和其他结构物设计方案、比较方案制定,提供工程地质资料,以供技术经济论证,达到满足方案优选和初步设计需要;对不良地质和特殊性岩土地段,作出初步分析及评价,提出处理办法,为满足编制初步设计文件,提供必需的工程地质资料。因此,在该阶段应突出重大地质病害对路线方案的制约。

利用前人研究成果,展开拟建公路沿线全面地质调查、测绘及综合勘探工作,辅之以必要的钻探、物探、原位测试、室内试验等工作。综合考虑地质条件和各种因素,选定路线位置。充分研究并掌握沿线工程地质条件,尽可能对有价值方案进行比较,将路线、大桥、隧道、立交等重点工程选定在工程地质条件相对较好区间内,以避免在施工图设计时因地质问题而发生路线、桥位、隧址方案变动。

确定路线方案前应对沿线地质构造带、断层、岩石层理、地质病害分布及范围等,通过对遥感地质判释资料以及不同勘测阶段勘探、调查资料分析,研究路线通过方案并不断优化。对地质较为复杂地段还应注意在设线后诱发并加剧地质病害的可能性,谨慎确定路线线位和采取工程措施。地质技术人员应配合路线设计师作好地质咨询工作,可以沿初步拟定路线线位,进行全线踏勘,对重要工点进行地质调查,得出初拟线位沿线基本工程地质情况,评估路线方案可行性,发现重大不良地质地段或预测施工后会出现难以治理地质病害路段要及时反馈信息,以便尽快调整路线线位。对于重大地质病害应尽量绕避,实在无法绕避的要考虑工程措施可能性与可靠性,尽量在路线平纵面优化上下功夫(采用分离式路基、用桥隧构造物通过、从滑坡体上部通过、半路半桥等),避免高填深挖,以减少对地质环境破坏,提高工程措施可靠性和安全度。对地质病害应以防为主,以治为辅,能避当避,即使增加工程造价也是值得的。

实例:西部开发省际公路通道重庆至长沙高速公路武隆至水江段

该段线路所经过的地形地貌特别恶劣,除隧道外,路基一般都位于斜坡上崩坡积层较厚段、陡坡段、顺层段。线路有十几公里位于三叠系须家河组、雷口坡组地层之上,而这两套地层在重庆地区为地质灾害多发区、易发区,其工程地质条件特别复杂,基岩之上崩坡积层特别厚(可达20~30米),局部路段形成崩坡积层沿基岩面滑坡;雷口坡组地层为薄层含泥质灰岩夹页岩,易风化、破碎,用回旋钻探不易取样,因此要求钻探工艺特别高,对该套地层勘察时应辅之以必要的坑探。在初设外业时,设计人员对线路两侧500米范围内进行了全面地质调查、测绘及综合勘探工作, 辅之以必要的钻探、物探、原位测试、室内试验等工作,及时把路线沿线的工程地质条件反映给路线总体负责人,并与路线总体负责人一起研究、讨论,尽可能对有价值的方案进行比较,选出最佳方案,既满足路线线路指标、构造物(如桥、隧道、互通等)要求,又不会出现大的地质灾害问题。如白马至白云段,原线位走的是低线,基本位于石梁河一级侵蚀阶地上,因崩坡积层特别厚、中小型滑坡特别多,经多次进行方案比较,路线标高整体抬高20~40米,线位整体向靠山侧移动50~100米,基本位于石梁河二级侵蚀阶地上,崩坡积层相对薄一些,局部基岩,即使施工时出现地质问题,也在控制之中;白马互通位于该段,受地形地貌控制,其摆放位置相当受限,即使这样,设计人员也根据勘察资料,做了许多方案,不断的调整匝道、连接线的位置,以选择最佳方案。通过这些地质工作,很好地控制了初步设计方案。

3 施工图设计

详勘目的:根据已批准的初步设计文件中确定的修建原则、设计方案、技术要求等资料,有针对性地进行工程地质勘察工作,为确定公路路线、工程构造物位置和编制施工图设计文件,提供准确、完整的工程地质资料。因此,在该阶段应详查工点地质条件,加强线路拉坡、横断面生成后的二次进场复查地质调查与测绘工作。

通过初步设计阶段各种地质工作,已经基本查明公路沿线地质条件,但是工作深度和广度还不够。本阶段应详查工点地质(桥位、隧道、深路堑、高填路堤、陡坡路堤、支挡构造物、弃土场、取土坑等),进行重要工点1:500地质测绘。采用调查、测绘、槽探、坑探、钻探、物探等综合勘察手段。查明场地岩土体组成、性质、分布以及风化层、不良地质、特殊性岩土等工程地质条件在路线纵横方向变化。以前对于桥位和隧道构造物工点地质勘察较为重视,但是对于深路堑、陡路堤、斜坡路堤、支挡构造物等路基方面工点也必须加强勘察,特别是高边坡和不良地质体勘察和预测。另外对于筑路材料料场和弃土场的勘察一定要重视,以前山区公路曾出现过取土、弃土场所不合理,乱挖乱弃,破坏环境,导致水土流失事例。

除了详细的地质勘察工作之外,还要贯彻综合设计原则,在路线设计各个阶段,对工程地质条件要有充分了解,保证路线方案科学性。对地质资料要充分利用,桥位、隧道、路线各有一套地质资料,但彼此经常脱节。比如当桥隧相连时,隧道勘察发现有不良地质现象,桥梁设计人员却不知道,还把桥台置于其上。因此加强各专业之间的交流沟通。从事路线、隧道、桥梁设计的人员要尽量多地掌握一些基本地质知识,以有利于对地质资料合理使用。

实例:合理选择弃土场,避免形成新的工程滑坡。

某公路在施工图设计阶段,弃土场没有经过专门的地质勘察工作,施工阶段施工单位在不查明弃土场工程地质条件的情况下,乱堆乱弃,结果导致了一处古滑坡复活、一处斜坡较厚崩坡积层沿基岩面滑动的滑坡,既增加了工程造价,又引起了当地老百姓的不满。

某公路K10+250~K10+550段:路线本身位于一稳定的古滑坡后缘,在施工中因在该古滑坡体中部堆载大量土石方弃土,弃土边坡最高达21m,坡角25°~35°,长约60m,宽约80m,弃土厚约15.0m,弃方量约8万立方米,其平面形态呈不规则的多边形,加剧了土体的蠕滑,使其在前缘临空面处剪出,从而形成新滑坡。

某公路K11+200~K11+350段:右侧原坡体上为第四系覆盖层崩坡积层亚粘土夹砂岩,经钻探和竖井揭露厚约1.5~12m,施工时在该处原坡体上大规模堆填,形成厚约2.80~20.6米堆积体,并在堆积体上兴建预制场,导致堆积体变形滑动,形成滑坡,危及附近居民房屋安全,影响在建公路稳定。从滑坡形成过程来看,由于施工时在原坡体上大规模堆填,破坏了土体天然平衡状态,加之5~9月多集中降雨及高强度暴雨,第四系填土层含有大量孔隙,相对透水,大气降雨及流经坡体山洪水易下渗至下伏亚粘土及基岩顶面,降低该处土体抗剪强度,同时暴雨入渗使滑体饱水增加滑体重度,在孔隙水压力作用下,使坡体稳定性变差,从而产生了蠕滑变形破坏,形成推移式滑坡。

4 施工阶段

由于地质条件复杂性和勘察周期制约,有些复杂场地(岩溶、破碎带、岩性纵横向差异大的地区)或地形困难场地(陡坡、鱼塘等)在设计阶段难以布置充分的勘察工作量,无法查清场地详细工程地质条件,在施工期间,应及时进行补充勘察,如对岩溶发育区或岩性差异大的场地逐桩钻探,对原进场困难场地通过施工便道进场钻探。施工中发现新的地质问题也要补充勘察。应该把施工期间的勘察工作视作设计期间勘察工作的重要补充。因此,施工阶段应遵循信息化施工(施工中监测)、动态设计原则,如隧道超前预报、边坡动态监测都是施工阶段必须进行的工作。

施工单位一定要配备过硬的地质技术人员,及时发现问题,不要等到地质病害已经发生才去治理,要有前瞻性、预见性,发现边坡、隧道等有失稳的趋势之后要立即反馈业主、监理和设计单位,并及时采取合适的加固措施,避免边坡、隧洞大面积失稳。应该认识到,设计阶段的勘察工作对地质现象和地质规律的认识往往是不全面的,甚至是错误的,据此进行的设计只能称为预设计。在边坡或隧道断面开挖以后,很多问题才会发现,此时应有岩土工程技术人员在现场,对照原有勘察设计,发现新问题之后通过合理工序及时调整设计。等到问题已经发生才去采取措施,既多花钱,又耽误工期,造成社会影响也大。

目前承包商的岩土工程技术人员是极为缺乏,有时由于不合理的施工方法导致或加剧了地质病害发生、发展(如在破碎岩体上放大炮、自下而上开挖边坡等)。

施工期间岩土工程监理工作目前还较为薄弱,有丰富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岩土监理工程师极为缺乏,使施工期间的地质病害预防工作远远达不到要求。

实例:綦江至万盛一级公路

K15+080~K16+300段路基位于中切低山丘陵斜坡地貌部位,分布侏罗系沙溪庙组泥岩地层,右侧因路基填挖,形成间隔分布的路堑高边坡,边坡高约20~50m,路基开挖改变坡体应力,致使边坡出现大面积跨塌,坡顶地面出现卸荷裂缝,分析其原因,有如下几点:(1)原设计边坡为1:0.5,设计挖方坡率较陡;(2)开挖形成路堑边坡较高,高约20~50m,改变坡体应力;(3)侏罗系沙溪庙组泥岩地层中发育一组与路基边坡反倾向的构造节理,节理倾角70~90°、间距小,对边坡的稳定极为不利;(4)施工单位自下而上施工,甚至在某些路段为施工方便拉槽子作施工便道;(5)边坡形成后,暴露较长时间都没有防护,卸荷裂隙逐渐发育,与构造节理组合,导致大面积垮塌,有些路段边坡形成倒岩腔状。该段边坡,施工阶段遵循信息化施工、动态设计原则,针对不同垮塌情况,分别采用处治措施有:(1)调整边坡坡率为1:0.75~1:1.00;(2)窗式护面墙防护;(3)锚杆挡墙结合挂网喷射砼防护;(4)嵌补防护;(5)扶垛防护。

在施工阶段,与工程建设密切相关的是现场施工人员。施工时,承包商能组织合理化、科学化施工,现场施工人员对现场工程地质情况了如指掌,施工中加强监测,及时把情况反映给业主、监理或设计单位,则许多地质灾害是可以避免的,既节省了造价,又缩短了工期。但是对于业主,应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责任到人。

5 运营阶段

山区公路运营期间也要高度重视地质工作,加强敏感点监测。因为有些地质灾害的发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应力释放或边坡的蠕变有些需要长达几年乃至十几年的时间,一次性治理有时并不能保证长治久安。因此对于一些在施工中出现病害的路段、重要工点要建立数据库,进行变形、位移和地下水动态监测,定期巡查,建立防灾和预警系统,在雨季或洪水季节要加强对敏感点的监测。通过长期观测记录,还可以更深入认识地质规律,分析地质病害发生、发展机理,预测发展趋势,发现有不利趋势要及时采取措施。

6 结语

要建设一条兼顾交通、环保、生态等方面要求的高标准公路,应该重视和加强地质工作。地质工作应贯穿于可研、设计、施工和运营全过程。对地质现象和规律的认识是由面到线、由线到点、由表及里、由粗到细、由宏观到微观逐步深入,根据不同阶段应采取不同方法和手段,达到各设计阶段控制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