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快乐体验范文

快乐体验精选(九篇)

快乐体验

第1篇:快乐体验范文

快乐是体验,我体验过一次快乐的六一节,那天六一的校园里家长云集,人头攒动。六一的上操场彩旗飘扬,流光溢彩,到处洋溢着节日的快乐气氛。同学们正在操场上举行盛大的庆六一活动。

瞧!舞台上摆满了鲜花庆六一的会标鲜红亮丽。我们的节目《我们是鲜花 》也十分受欢迎,我班同学穿着各式各样的衣服,个个精神抖擞,我们手上拿着荧光棒,一边挥舞着,一边做着优美的动作。

夜幕降临了。六一活动结束了。但我回忆着这快乐。

第2篇:快乐体验范文

终于,“黄天不负有心人”,在我的苦苦央求下,我争取到了家职互换这次难得的体验活动。

“万岁!我能当家长啦!”这句话惹得我一夜没睡好,但第二天,我还是带着两个黑眼圈,精神焕发地当起了家长。

先得烧早饭,可我平时在家里是个小公主,娇生惯养,哪会烧呀!当我进退两难之时,一袋面包跃入了我的眼帘。对,早饭不一定得是泡饭面条嘛,总得偶尔换换口味。于是,我凭面包牛奶混过了早饭关。

吃过早饭后,我带着“大孩子们”看电视、打牌,平平安安地度过了几个小时。可转眼又快11点了,我便匆匆忙忙去菜场买菜。在人声鼎沸、琳琅满目的菜场里转悠了20来分钟,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后,我买了菜便又匆匆忙忙赶回家去做午饭了。午饭由我掌勺,我弄得手忙脚乱了。可我弄也弄不清楚,味精、盐都不分不清,就是错把辣油当成了麻油,害得大家吃饭时直吐舌头,还一个个叫苦不迭。此时我才发现,原来我的家庭常识是那么少,对这个家所做的也那么少!

第3篇:快乐体验范文

晨读过后,大家按事先分好的小组坐到了一起。生芹菜端了上来,几十只手风一样地把芹菜拣好了。我默默地对自己说:“加油!已经完成了五分之一。”接着,老师宣布让组长来切菜,我这个很少碰菜刀的组长真是骑虎难下,只得硬着头皮上了。我先将几根菜码放整齐,弯着手指扶住菜,颤巍巍地拿起菜刀切下去,虽说有些心惊胆颤,可还算顺利。

下一关,可就没那么容易了:原来是和馅。一听这两字,我可是如临大敌,迈着直打颤的双腿进了洗手间,把双手洗得没有一丝污迹,才放心出来。我甩掉手上的水,把菜和肉混合,拿起筷子拌了起来。好像老天爷跟我作对,饺子馅要不溅出碗,弄到衣袖上、桌子上“血肉横飞”;要不顽固地粘在碗边上,好像土星的光环;或者挂在筷子上,像露水一样,半天才滴下一滴来……我有些不耐烦了,用手帮忙,才制服了这碗馅。

而正当我长吁一口气,准备离开时,可陈老师却说:“嗨,你不觉得少了什么吗?”我有些莫名其妙,问:“少了什么?”陈老师哭笑不得,略带责备地说:“佐料啊!别忘了尝尝咸淡!”我不好意思地笑了,三下五除二地拿起料酒啊、盐啊、味精啊一股脑儿地倒进馅里,胡乱搅拌了几下,又以为大功告成,正欲转身离去,又想起陈老师的后半截话:“别忘了尝尝咸淡!”只好夹起一点肉,克制住无比的恶心,凑到嘴边舔了舔,嗯,还行。

将馅搞定后,大家就动手包起来。我也不甘示弱,拿起一张皮摊在手上,用筷子夹起一点馅,这馅散散的,软软的,还真不好夹,而且滑溜溜的,一不留神就“啪”地一声掉在桌上。眼看别人都包了好几个,我才把馅放在了皮上。我先把皮对折,并翻出边,再蘸点水,把两边粘在一起,长舒了一口气,可与别人的一比较,人家的像个元宝,我的咋像个畚箕。别“以貌取饺”嘛,要看它的实质!我气呼呼地想,便一口气包了十几个“畚箕”。

下面是最关键的环节——煮。组长嘛,总不能口朝天等着吃吧?我掳起袖子,端着二十六个“急先锋”,倒进了锅里。只见那一个个饺子,如同一个个深水炸弹,沉进水里埋伏着,好像在等着船只经过,“轰”地一炸,把它炸得碎片满天飞;渐渐地,饺子们争先恐后地浮了上来,而且肚皮鼓鼓的,又似一个个落水者,灌足了水,想逃命哩!我用漏勺拨弄了几下,就瞅准时机一捞,丢进盘里。想着它们马上要变成我们的盘中餐,我的口水差点流了出来。

下面是最简单、最乐意的事情——吃。看着全班的一幅《众生吃相图》,我不禁笑了。窗下某仁兄,正狼吞虎咽;座旁一女生总细嚼慢咽;有者心不在焉;斯人全神贯注……

今天的包饺子活动,使我体验到长辈的艰辛;这平凡的饺子,是我明白了长辈的伟大。总之,我体验,我快乐!

第4篇:快乐体验范文

论文关键词:体验,再创造,做数学,说数学,用数学

一、 自主探究——让学生体验“再创造”。

荷兰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曾经说过:“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由于每个人有不同的“数学现实”和思维水平,每个学生应充分享有“再创造”的自由。首先教师通过适当启发,引导学生加强反思,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搭建探究的舞台,强化过程意识。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学习者不实行“再创造”,他对学习内容就难以真正理解,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如在《同类项》概念的教学中,我投放了如下有代表性的典型单项式刺激模式,让学生尝试分类。

问题:有6只小白兔,每只身上都标有一个单项式,你能根据这些单项式的特征将这些小白兔分到不同的房间里吗?(无论你用几个房间)。

3x2,-4a2b,-3a2b,6xy,2x2,-3xy。

通过学生的分析、比较、辨认,确立分化每两个“同类”的单项式的属性,即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这样一来“同类项”的概念成了学生创造的成果,体验了成功的喜悦。

二、实践操作——让学生体验“做数学”。

实践操作活动是数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学生探究新知识的重要方式之一的动手操作已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重视,是课改中不可忽视的环节。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智慧的鲜花是开放在手指尖上的。”一语道出了实践操作的重要性。“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比如在勾股定理结论的验证教学时,我是如下方式进行的:

教学片断:勾股定理结论的验证

师:刚才同学们用归纳的方法得到了勾股定理的结论,下面我们用拼图的方法来验证这一结论是成立的.请同学们剪出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如图1),你能用它们拼成正方形吗?你有几种拼法?

生:(学生或独立操作、或相互讨论,按自己的想法拼出了正方形。然后教师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学生的拼图结果,如图2、图3.)

师:利用你拼出的图形验证勾股定理,在这个过程中你想到了什么,并与同学们交流?

上面的教学片断实际上是“做数学”的过程.传统意义上的“做数学”仅指让学生动手操作,只注重“做”的形式,缺乏对“做”的实质的理解,使学生的思维仅停留在感性经验层面,数学抽象思维能力不能得到有效的训练与发展.而本例中,“做数学”的内涵得到了充分的拓展,使学生在操作、观察、思考、验证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数感,从而形成了对学习对象的数学经验. 具体的说:验证是想的过程,增加了独立思考的机会. 在想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所拼成的图形与数a2、 b2、 c2之间的联系,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是C2=a2+b2的几何背景.剪拼是由式到形的过程,验证是由形到式的过程,数形结合既是一种策略经验,也是一种操作经验。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操作,通过动脑、动手、动口,利用多种感官协同活动,多渠道有效地获得数学活动体验,这种体验验属于特定的学习者自己.

三、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说数学”。

“说数学”指数学交流。课堂上师生互动的合作交流,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能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如教学《有理数的乘法》的符号变化规律,我出示一组有实际意义的算式让学生观察,交流你从中发现了什么,有的学生说算式的相同点,有的学生说不同点。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充分的表达、争辩,总结出符号的变化规律,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联系生活——让学生体验“用数学”。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教师要创设条件,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用于生活实际,既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第5篇:快乐体验范文

关键词:贴近生活; 变革形式; 开放; 拓展; 体验; 兴趣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12C-0026-02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往往过多关注的是知识的掌握情况即“知之”,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们开始思考让学生“好之”“乐之”的策略。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数学教学应该立足引导学生体验,在活动中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促使学生因“乐之”而自觉努力以求“知之”。

一、贴近生活,激发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知识本身的兴趣”。学习兴趣是影响课堂效率的重要因素。教师应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巨大热情。

把数学与生活结合起来,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熟悉的情境,让学生对课堂产生一种激情,对学习活动有亲切感,教学活动才能得以顺利进行,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案例1: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中,笔者把例1做了适当的改动:“小东和小雷兄弟俩一共有邮票400张,如果哥哥小东把40张给弟弟小雷,两人的邮票就同样多了。他们原来各有多少张邮票?”

这样的问题情境比原例题中果汁“甲杯倒入乙杯40毫升”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体验,再配合情境图,不仅容易理解数量关系,也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变革形式,体验乐趣

“数学学习是快乐的。”学生把数学学习作为快乐的事,这是我们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所以教学形式,特别是数学练习的形式应充满趣味。当然,我们需要趣味,但不能偏离文本讨好学生,所以娱乐形式必须与学习内容有机结合,让学生能“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案例2: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复习分数、百分数》

你知道下面句子中说的是哪个数吗?

(1)七上八下( )

(2)百里挑一( )

(3)万无一失( )

以学生较喜欢的抢答竞猜形式进行练习,让学生根据提供的信息猜数,学习与娱乐同步,学生在愉悦的心境下,比较容易调动记忆宝库里的知识储备,学习效果当然好。

案例3: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比例》

有一个蚂蚁,从南京到了北京,不仅平安无事,竟然只用时1分钟,这是为什么?

一个脑筋急转弯有利于学生理解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这样的数学概念,更把学生深深吸引,体验了数学学习的乐趣。

另外,还可以借用故事、游戏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快乐。

三、开放内容,体验丰富

数学学习内容不应该局限于课本的例题、练习,还应该是开放的。

(一)题型的开放

学生要解决的问题,往往是课本上的或是教师拟好的固定题型,学生被动参与,如果只出示一组场景,让学生自主编写喜欢的题型, 再说说解决问题的思路,就可能包括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等多种训练形式,这样得到的练习就是多元的。

(二)问题的开放

面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把问题设计得有坡度,有层次,照顾到各层次学习能力的学生,可以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学习活动。

案例4: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解决稍复杂的分数实际问题》

分数应用题的教学中,确定“单位1”的量是关键,而“单位1”的量是已知的还是未知的,直接关系到列式解答的方法。为了让学生把这一难关突破,笔者设计成条件、问题都是开放的,让学生在理解了“甲是乙的( )( ) ”这句话之后,通过“900元这一数据可能是什么?我们可以解决哪些问题?”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充分相信学生,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而不是把学生束缚在解决某道题上。

开放的问题,让学生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让练习的对比性更强,一题多练,使学生在简单中看到了丰富,让数学教学厚重起来。

但是,开放的教学并不是让学生放散牛,自由发挥地钻“牛角尖”,它需要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进行引导、调控,并运用教学机智,及时处理许多突发事件,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做到收放有度。所以在让学生充分汇报各种情况后,要引导学生归纳解题的步骤、关键,构建解题模型。

(三)解法的开放

一题多解,在数学中是常见的。在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展示解题思路,呈现多种多样的解题过程,不但能体现数学多姿多彩的美,也让学生从不同解法的比较优化中得到“最佳路径”。

四、适当拓展,体验应用

适当的拓展给学生探究问题的机会,能帮助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在解决问题中学会思考,经历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思维过程。

案例5: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体的表面积》

一根圆柱体的木料,横截面的直径是60厘米,(下转58页)(上接26页)长3米,把它平放入河里,正好有一半浸在水中,浸在水中的面积有多少平方米?

这样的问题其实就是求圆柱体表面积的一半,但转变为实际问题时,学生的理解上有了困难,这就是生活经验的缺乏,这样的拓展练习,能让学生从解决实际问题中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树立正确的数学观,坚定学好数学的决心和信心。

五、结合评价,体验成功

评价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态度,要舍得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表扬、鼓励,给学生以信心,让他们得到肯定,享受成功,享受学习。

评价不是只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即学会了什么,更应该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特别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如何?学习过程是否轻松愉快?不断反思和改进教学活动。

数学是美丽的,数学的美需要学生发现,学习数学也是快乐的,这份快乐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体验。

参考文献:

第6篇:快乐体验范文

[中图分类号]C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2)06-0039-01

体验,就是个体主动亲历或虚拟地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知和情感的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不但可以获取数学知识,培养探究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能够逐步掌握学习数学的一般方法,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信心,还能体会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从而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的价值所在。

一、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只要体验到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因此,教师应站在发展学生思维的高度,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对于难度不大的例题,大胆舍弃过多、过细的铺垫,尽量对学生少一些暗示、干预,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研究、发现、体验,最终构建知识体系。如,教学“森林旅游”一课时,教师创设购物情境,让学生在购物活动中探究问题,最终获得知识与技能。

二、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小学生由于缺乏生活经历,有些知识学起来比较吃力,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之前,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实践活动,收集生活中相应的素材,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如,教学“对称图形”一课,教师可以抓住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在“美”字上做文章,设计看、折、画、剪等数学活动,并给学生提供蜻蜓、蝴蝶、树叶、脸谱等具有轴对称特点的图形,让学生在折的过程中思考:为什么这些图形是对称的?它们的左右两边是否完全一样?让学生经历对折一重合一完全重合的过程,从而总结出轴对称图形的本质特征。实践证明,这样教学,学生充分感知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同时还提高了空间想象力,并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三、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组织学生适时进行合作交流,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如,教学“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时,教师让学生分组合作学习,利用自己手中的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来探索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学生们有的剪,有的拼,互相讨论,几分钟后,都拿出了自己小组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方法。接着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台上学生讲,台下学生不时补充。实践证明,学生们在交流中学到了知识,还深切地感受到集体合作的重要。

四、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第7篇:快乐体验范文

那天,我搭乘公交车去她家。到她家时,她的妈妈热情的招待了我,使我感觉她们一家人都很好客。我在屋里看到了许多同学,有的在玩游戏,有的在做水弹,热闹极了!他们邀请我一起做水弹,但因为我怕打湿衣服而没答应。我在陈潘瑞家转来转去,在陈潘瑞房间里参观时,发现了一盒有难度的拼图。就问:“谁要一起玩拼图?”在一旁参观房间的一位同学说:“我要玩!”

我们两人开始玩拼图,这拼图说难就难说简单也很简单。另一位同学负责拼拼图,我呢,就找拼图。找拼图是有一定的技术含量的,一般人是很难找到的。我来告诉大家我的一个小窍门,保证大家很快就会的。其实大多数拼图后面都标序号,只要你平时多动手、多动脑、多观察你就会有所发现。

大家各自玩了一会儿,就准备庆祝陈潘瑞生日了。蛋糕一打开,大家“哇”的叫了一声,大厅立刻香气飘飘。大家并齐心协力的插上蜡烛后,徐帆自告奋勇的说要点蜡烛。我们一起对陈潘瑞——今天的小寿星大声的说了一句:“祝陈潘瑞生日快乐!”之后,大家一起高声唱了一首生日快乐歌,即使有点跑调但大家都露出了快乐的笑容!陈潘瑞也在欢声笑语中许下了自己的心愿并和大家一起抢蜡烛吹灭。

开吃蛋糕了,大家小心翼翼地抢蜡烛取下。那几个男孩子像饿狼般的扑向蛋糕上的水果,抓到一个水果就往嘴里塞。为了他们不在抢蛋糕吃,我们几名女孩子齐心协力帮助陈潘瑞妈妈把蛋糕端到厨房切开。可是,一些男生紧跟着追到厨房,没办法只好关上门。

阿姨把每名女生的蛋糕切好,男生觉得有点不甘心,但俗话说得好女士优先,男士靠边嘛!阿姨将剩余的一半让男生拿去分了。我拿到蛋糕时,立刻问到了一股香味。有看到同学们吃得津津有味,尤其是男孩子。我尝了一口蛋糕,感觉味道还不错。吃完蛋糕,大家都休息了一会儿。

接下来的时间里,同学们做的水弹起了作用……

同学们一致同意玩扔水弹这个游戏,我们分为男生一组、女生一组。每个组都有四袋水弹,游戏一开始,男生就占了上风。他们差不多次次都能砸的百发百中,而我们女生力气不够,不能每次都砸中。眼看男生那组就要攻进我们的基地了,我们只能选择一条路就是:逃命。所有女生一个劲的往九栋狂奔,不然真的会变成落汤鸡的!

那群男生死命追着不放,我们女生就只好分散开来跑,但最终还是聚集到了运动器材的地方。但最终,没有一个人手上还有水弹。这场游戏就此告落了!从这场游戏中,我体会到快乐和开心还有团结。

中午一、二点齐铮、徐帆、陈潘瑞等同学都从家里拿来了不用的东西来卖。太阳越来越猛烈,大地上的人们晒得要死。但同学们还是坚持在太阳下卖东西。其中最会卖东西的人是齐铮,只要他一见到二三岁的小孩就会拿起公仔去问小孩喜不喜欢等一些话语。大人们禁不住他就只好买下。大家都很努力的推荐自己的东西,即使流再多的汗水都愿意。可是,却很少人来买。这时,我们的身上、额头都是汗,大家因为这件事体验到了卖东西的辛苦,这是一次全新的经历!

第8篇:快乐体验范文

一、教学形式要开放

在教学中,我们教师以书为伴,以学生为中心,课堂中发现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因此,我们必须优化课堂教学,为学生创设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平时在教学中,把问的权利交给学生,把读的时间留给学生,把议的机会还给学生,让每个学生像蜜蜂一样,自由自在地采集花粉,酿出更甜的蜂蜜,让每个学生的脑海中都会蹦出闪光的答案,如在课堂教学中,我让学生自己去尝试问题,自己去练习,遇到难题找伙伴讨论、交流、寻找答案,最后请求教师给予正确指导。这样,使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课堂教学真正以学生为主体,适合新课程的教育理论。

二、启迪诱导要恰当

启迪呵护学生的创新萌芽,就要必须重视学生的“质疑”,鼓励学生大胆提问,那就要给学生质疑问题的方法。如根据课题发问,或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段来发问,或从文章的重点、难点处发问等等。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选用恰当的诱导方式,并相应进行调控。比如,初读课文前,我常用“直入式”直接要求学生把预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提出来。这时质疑,我特别注意关照学困生,鼓励中等生,让他们用于表达自己的疑问和见解。细读时,我常运用“诱导式”,在教学《胖乎乎的小手》一课时,在学生弄清了胖乎乎的小手会做的事情后,问:“你现在最想知道什么?”当学生在我的诱导下提出:“我想知道全家人为什么都喜欢这双小手?”再让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去读文章寻求答案。这样做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精读文章后,可用“询问式”。如“你还有不懂的问题吗?”“老师还有哪些地方没讲清楚?”以此,让学生回顾教学过程,及时进行信息的反馈,进行学习再创新,促使学生的创新萌芽,快乐成长。

三、快乐体验要务实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抬起头来。”而心理学也告知我们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使会激起无穷的力量。因此在教学环节中,我让学生主动参与,深入探究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的问题。例如,在教《一分钟》这篇文章时,抓住贴近学生生活,容易感知的“一分钟”。巧设疑问:“一分钟”能做那些事情?“一分钟”究竟有多长?为了让学生感知一分钟,我让学生做一个游戏,做完后,激趣提问:你觉得一分钟长吗?学生有的说长,因为他才刚站好,两臂平举,保持一动不动的姿势,所以觉得时间很长,学生从中对一分钟体会一定很深,在体会中自读学文,想想文中的“一分钟”重要吗?为什么?学生急于知道答案,于是主动去学习、去交流、去探究,还能说出自己的见解,在体验中找到满意的答案,尝试成功的可能。新课改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所以我们要注重学生在体验中发现问题的本质,实现成功的快乐。

第9篇:快乐体验范文

一、面对陌生的课例研究,我们积极准备着

1.知识的准备

在课例研究学习之前,我们不由得思考一些问题。什么是课例研究?为什么要做课例研究?怎么做课例研究?为此,我们听了上海教育科学院周卫教授关于课例研究的报告,还上网搜集了大量有关课例研究的资料,此外,教研员和我们讨论式的交流,让我们对课例研究有了初步的认识。

课例研究又名“行动教育”,是以课例为载体、在教学行动中开展包括专业理论学习在内的教师教育模式。课例研究是对课堂教学活动的研究,它需要如下几个条件:一是在同事或研究人员的支持下,二是运用观察、记录、分析和反思等手段,三是通过选题、选课、设计、实施与记录、课后讨论和撰写课例研究报告等过程。

课例研究包括三个阶段,即关注个人已有经验的原行为阶段、关注新理念之下的新设计阶段和关注学生获得的新行为阶段。连接这三个阶段的是两个合作反思:一是反思已有行为与新理念、新经验的差距,完成更新观念的飞跃;二是反思理性的教学设计与学生实际获得的差距,完成理念向行为的转移。

2.选题的确定

有了以上对课例研究的初步认识,我们参与课例研究学习的教师分为六个研究小组,开始确定研究主题、撰写开题报告、制订课堂观察表等,这么多的第一次,令人倍感压力。

研究主题的确定是整个课例研究的方向,各组分别依据自己教学中充满困惑、相互冲突和难以解决的教学事实,从中发现教学的问题,提炼研究的主题。起初,我们小组确定了自己的研究主题。到了全班交流时,已定好的研究选题却因为太大而被枪毙掉。于是,我们再思考、再讨论,旨在让选题既有价值,又有操作性和研究性。最终,在教研员的指导下,历经多次小组研究和三次全体讨论,并进行修改,终于确定了各个年级的研究主题。

3.开题报告的撰写

研究主题的确定只是研究的开始,撰写开题报告才是我们作为一名研究者的开始,要写好开题报告,首先要进行大量的文献研究。为此,教师们表现出了无限的热情,出入图书馆,上网查资料,那一本本书籍、一个个中外研究成果,给了我们充足的营养。经过学习与交流,教师们都确立了自己的想法,于是一份份优秀的开题报告纷纷出炉。

4.研究计划的制订

科学理性的研究要遵循科学的方法,课例计划支撑着课例研究的过程。它为“课例”的活动提供了一个“剧本”,它为教师观课提供了方向和指南,它为观察者记录和分享提供场所。为此,我们各组制订了包括研究目的、时间、试讲教师和具体措施等详细内容的课例研究计划。

5.观测量表的制订

课堂观察为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在教师们看来,随着课堂观察的不断实施,量表能更好地关注到教学中的细节,提供有力的课堂反馈信息,促进教学方式的改进,提高教学质量。

在量表的制订和修改过程中,我们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深度挖掘,力求把研究做到“以小见大,见微知著”。毕竟,量表的制定是课例研究的重点,我们的量表从最初的想象到最终的确定曾经历四次改动,其中涉及内容的增减、测查方式的改变和观测内容外延的界定。这一次次的修改无不标志着我们正在从过去的凭感觉式研究逐步走向科学而理性的研究。

二、参与科学的课例研究,我们全情投入着

在这次课例研究中,我们既是观察者,又是执教者,不仅需要进行课堂观察、实录整理和数据分析,更要求依靠我们的教学实践,因为许多好的建议就来自教学实践。

1.每节课都是全新而全情的

在这次课例研究中,每一节课都是全新的,我们也都认真准备、全情投入,不为给自己留下优秀的课例,不为给自己赢得奖杯,只为参与这次科学的研究过程。虽然我们每个人只有一次尝试实践的机会,虽然我们每个人走下讲台时都会有遗憾,但是,课例研究的意义就在于让我们学会在一次次遗憾中思考。

值得注意的是,课例研究不同于研究课,我们经历过上课实践的过程,但是上完每节课不是结束任务,而是发现研究的新起点,我们在每次研究课后深入地分析讨论,认真地反思,然后提出改进意见进行下一次的研究。

2.每次实录都是详细而准确的

平时,我们听课都要做课堂笔记,而这次课例研究,我们完成的是大量的课堂实录。课堂实录不同于以往的教学笔记,它是对课堂教学实施状况的真实再现,它记录了教师说出的每一个字,每一声感叹,每一个动作,记录了学生的每一句发言,每一个表情,如此繁琐,其工作量可想而知,但是我们都完成了。正是由于这些实录的详细、准确,让我们重新审视课堂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词,甚至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且不说实录对课例研究的作用,很多教师拿到自己的课堂实录时都发出惊讶的感叹:“为什么我说了这么多的‘然后’?为什么我同一个问题重复了七遍?”正是课堂实录让我们重新审视了自己的教学过程,正是这样的重新审视,才有助我们逐步完善自己的教学技能。

3.每次会议都是畅所欲言的

在课例研究中,全员参与的研究小组会议成为最重要的环节。在研究小组会议上,教师们有准备,有思考,畅所欲言。每次讨论的内容不同,每次讨论的侧重也不同。例如:起初,我们主要讨论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发现问题和行为跟进等问题;后来,重点就放在发现问题、行为跟进和教学反思等方面。这样集思广益且有针对性的研究会议推动着我们的课例研究不断向前。

4.每份数据都是科学而理性的

在这次课例研究过程中,我们学会了用事实说话,用数据说话。在课例研究过程中,我们收集了大量的原始资料和数据,并根据自己的研究专题进行分类整理,制成统计图表,还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这一个个分析汇集了我们的思考,使所要研究的主题逐渐变得清晰。在一组组数据中,在一个个对比中,我们得出了一个个属于自己的研究结论。

5.每个反思都是深思熟虑的

根据科学的量表和准确的课堂实录,我们进行着科学而理性的分析与反思,使研究不断深化。教学设计是“方案”,教学实录是“做法”,教学反思(它包括任课教师自己的反思、专家的点评和其他教师的建议)是“评价”。有的教师从科研方面进行反思,即通过课例研究学会用研究的眼光审视自己在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用科学的方法解决课堂问题,提升科研能力。有的教师从实践方面进行反思,即从师生对话这一简单的教学技能反思到教师要把教学过程中的每一句话都作为推进学生的助推器,为学生的思考创造正确而有价值的起点,使学生在每堂课中都对所学知识有科学的认识和深刻的理解。

三、回顾难忘的课例研究,我们认真反思着

在课例研究的过程中,有我们对研究专题的深入思考、对教学内容与设计的反复修改,还有对自身专业发展及专业技能的关注。一路走来,有辛苦、有欢乐,但给予我们更多的是收获。

1.从“关注课堂”到“关注学生”

在过去的教学中,我们每一次上课、听课更多的是关注教师的教学语言、教学行为,在经历了这次课例研究之后,我们更多的将视角转向学生。张丹教授说过,“学生的精彩折射出教师的精彩”。就这样,我们更理性地认识学生,更细致地搜索课堂,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行为和思维变化。当我们真正关注到每个学生,并进行理性分析,才惊讶地发现,原来热闹的课堂中竟然有一些学生根本没有参与,还有的学生在上课40分钟后竟然还停留在原来的认知水平。可见,关注学生是多么重要。

2.从“简单说好”到“理性反思”

课例研究为我们的自我反思提供了空间和平台。在课例研究过程中,我们不但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和回顾,也对其他教师的教学过程进行观察与反思。总之,我们经历了这样的过程(理论―观察交流―反思―自身实践―再反思―再认识)。这个过程虽然紧张而忙碌,但是不断有新收获和新感动。大家从不同视角审视自己的研究过程、研究方法和研究感受,并记录下其中的点滴收获。毕竟,只有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才能更好地改进自己的教学,教学能力才会逐步提高。反思既是一种经验,也是一种课程,还是教师教学成长的手段。在反思中,我们尽情分享同伴的智慧,使我们的教学实践不断得到提升。

3.从“一份教案”到“一次科研”

这次课例研究,是通过数据进行理性分析,对课堂实录进行思考,然后再进行教学设计的改进。因此,在课例研究结束后,留给我们的不是一份成功的教案,而是一次有意义的经历,它不仅使参与的教师获得提升,更令每一位有机会看到这些资料的教师获益匪浅。这就是课例研究真正的价值所在。

4.从“评课”到“议课”

我们全体学员在教研员的带领下,围绕具体课例进行合作探究,真正是人人有准备,人人有责任,人人有思想。在此,教师之间可以找漏洞、提问题,相互争论,言者无忌,听者坦然,畅所欲言。于是,以往的评课变为现在的议课,评议结合、以议为主、相互沟通和取长补短。就这样,我们不仅从课例本身获得教学技能,也从同伴那里获得教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