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课外阅读的概念范文

课外阅读的概念精选(九篇)

课外阅读的概念

第1篇:课外阅读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回收利用;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自主探究的关键是会阅读教课书,能读懂题意、能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俗语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就是说明阅读的重要性,那么在数学学习中怎样去阅读数学课本,才能提高解题能力呢?

一、要不断改进阅读的基本条件

阅读数学教科书需要具有哪些条件呢?

1.1 要掌握常用的名词和概念。阅读数学教科书就是通过阅读,在有关名词、俗语、定理、公式、性质等相关的问题中获取信息,再根据这些信息进行分析,找出其中有用的信息。如果不掌握这些相关的信息,那么阅读数学课本就变成了“走马观花”一无所获。

有的学生之所以数学差,其原因多数是阅读能力差,没有掌握常见的数学名词、俗语、定理、公式、性质等,而这些概念又是组成数学问题的“细胞”,也是解决问题的阶梯。在阅读中,如果只读不思,那么其效等于零;如果只读不回忆,那么将糊涂一片。在阅读中不仅要掌握相关概念,还要掌握相关概念间的联系。只有这样才能读得进,探得明。如果一个学生连自然数都不懂,要求他将“三个连续自然数的和是24,列出方程”,那么他将会无从下手。如果在读题时掌握了自然数的含义,那么问题就容易解决。在平时的学习中不重视对名词、概念的理解和掌握,长此以往,再阅读数学课本(读题)时将会困难重重,不知所云,从而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注重改进阅读的条件,丰富自己的数学语言是非常重要的。

1.2 要理解文字语言、符号语言以及图形语言间的相互关系。学生在阅读数学课本(读题)后,除了认真梳理有效信息、理解关键词语、分析题意外,还要重视题中的文字语言与符号语言以及图形语言间的互译。如题中的平行、垂直、角平分线、中线、中位线等名词,它的符号语言是什么?图形语言是什么?都要清晰明白。在阅读中要能对照文字,想象图形(观察图形),再联想到数学式子,从中能得出什么?推出什么?特别是在函数的学习中更应重视此类阅读的训练,以提高语言间的互译能力。

在平时学习中要关注题中的文字语言与符号语言以及图形语言间的互译,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要学会相互转换。要想提高阅读能力,就要养成向问题中找信息的习惯;在信息的处理中收集经验;在信息的探究中发现问题;在问题的解决中充实和提高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在学习中事半功倍,取得好的学习效果。

1.3 要重视概念的回收和利用。所谓的回收,就是对以前学过的概念进行回忆和收集,起到巩固所学,促进自觉应用的目的。在阅读时难免会有一些不理解或模糊不清的概念,其中有的是一时想不起来,这时对概念的回收就特别重要,收集和回忆时,可借助于数学课本或笔记本来查找,或借助于数学词典,或请教他人帮助解决。真正达到不会就找、不会就查、不会就问的自主学习精神状态。

二、要有目的、有计划地阅读

具备了基本的阅读条件后,要想不断地提高和充实自己,就得向课外读物要效益。面对众多的课外辅导资料,往往会感觉这本也不错,那本也很好。阅读时这本翻翻,那本看看,浪费了大好时间。资料的选择要和课本配套,课外资料是课本的拓展和延伸,在阅读时可以进行相互对照参考,也可以用于课后的巩固和提高,达到课内外优势互补。若将课外资料只当作课本中习题的参考答案,则是不可取的,也是非常有害的。

对课本也好,对课外资料也好,阅读要有目的,主要是阅读第二天要讲的和当天还没有巩固和消化的地方,而不是想到了就读点或翻翻找找,要合理分配好阅读时间,不能得过且过。一教育家说:“今天的阅读是为了明天更大的进步”。只有长期坚持有效的阅读,在学习中的不足才可以得到弥补,个人学习数学的兴趣才可以得到进一步发展。通过了课内外的阅读,达到既促进课内的学习,又丰富了课外精神生活的目的,何乐而不为呢?

三、要勤于思考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在所阅读的书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向深处的东西,把其他一切统统抛掉,就是抛掉使头脑负担过重和会把自己诱离要求的一切。”就是说,阅读时要抓住书中的精髓,去伪存真,由表及里,实现由浅入深的转化。

在阅读中思考时,常常会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而局限于表面的东西,不善于分析、类比、转化、联想。常常因某一知识点未考虑到,而出现思维受阻,失去思考的兴趣,挫伤阅读思考的主动性,导致读而不思,严重制约着阅读能力的发展。

阅读中思考要做到以下几点:

3.1 力求理解。阅读数学课本时,应当边读边思,力求理解,弄懂书中所说的每一个概念的含义和题中已知、未知及其相互关系。阅读时应当每一句话都进行推敲,看它想告诉什么?从中能得出什么?边读边画边思考。在题读完之后,再联起来看一看,想一想,找出相互间的联系,或通过类比、回忆、猜想以便问题解决。

3.2 理清思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意思是要教给学生学的方法。在阅读中将所谓分散、凌乱的各个知识点集合成一个问题板块,使之思路清晰,易于解决。阅读时,对书上提出的概念、原理、规律、定律、公式,不仅要掌握它,还要理解概念的形成过程;定理、公式的推导过程;规律的揭示过程;问题解决方法的发现过程。只有这样才算理清思路,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

第2篇:课外阅读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概念图;英语阅读;课堂教学

一 引言

阅读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之能有效地获取书面信息,并对此信息进行分析、推理和评价。[1]随着社会的发展,阅读作为一种基本语言技能,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但是,在传统阅读教学中,不少教师往往只注重向学生传授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而忽视了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的训练,造成学生过多关注语言知识,而忽视对文章整体意义的理解。在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时,教师的分析与讲解代替了学生的思考过程,学生往往机械地从文中寻找问题的答案,没有真正与所读材料进行互动与交流,从而限制了其阅读能力的提高。

二 概念图的涵义

“概念图”是由英文concept map翻译而来的。概念图理论是美国康乃尔大学诺瓦克(Joseph D.Novak)教授等人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诺瓦克认为,“概念图是用来组织和表征知识的工具”。它是一种以科学命题的形式显示概念之间的定义联系,并用具体实例加以说明,从而把所有的基本概念有机地联系起来的空间网络结构图。[2]概念图是认识论、心理学理论和教学理论相结合的产物,它以其独有的系统整体性、简约再生性,成为外显知识和内隐知识相互转化的一座桥梁,是外显知识结构向学生内隐认知结构过渡的一个脚手架。[3]

三 概念图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实例

概念图作为阅读教学策略被分为两个应用阶段,即作为阅读教学策略的概念图的应用(教师提供图例)和作为阅读学习策略的概念图的应用(学生创造性地绘制概念图)。[4]下面以《牛津初中英语》9A Unit6 “Detective stories”为例。

活动一:展示图片,预测语篇

展示Eddie穿着福尔摩斯衣服的图片,让学生猜猜他在干什么。He is dressed like a detective. Why is Eddie dressed like that? What is he doing?学生利用所学到的知识各抒己见。(Maybe he wants to be a detective. He is looking for a murderer. Perhaps he is playing a game. etc.)There is an important news in today’s newspaper. Last night , there was a murder in Valley Town.过渡到课文内容:Do you know who the murder is? Please look at the pictures and try to find out some clues about the murder. 师生共同引出本文的主题,展示概念图的第一层概念:

教师通过活动设计,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唤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帮助学生找到阅读定位,预测文章内容,培养学生的预测技能。阅读活动由被动式阅读转为主动式阅读,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为实现“自上而下阅读模式”(Top-down model)提供必要条件,同时促成有意义的学习。

活动二:理清结构,掌握大意

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进一步的阅读,教师应用概念图来指导阅读,进行讲解。联系学生已学知识,从概念图的边缘出发,层层深入,最后达到所要讲解的新知识。Skim the text again and try to decide how many parts the text is divided into and what the main idea of each part is. 完成快速阅读部分以确定概念图的第二层概念。

阅读文章都有组织成文的内在逻辑层次体系。学生在初步阅读文章时,可以根据教师指导构建文章框架,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很快掌握文章结构,理解文章主旨的同时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并且锻炼学生分析能力。综合的逻辑思维能力,可以促使他们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并从中梳理出文章的细节线索。

活动三:精读课文,完善结构

利用概念图进行细读课文,深层理解本文,构建第三层概念。学生在头脑中创造有关课文内容的全景图,把握文本每部分的主要事实和细节,建立系统和完整的知识框架体系进而对课文信息进行有效整理和组合,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学生在初次运用概念图构建自己的框架时,很有可能分辨不出什么是主要的细节。教师可以给出部分关键词或引导学生提取与课文主题相关的具体信息。在以后的此环节教学中,逐步减少或不给任何提示,让学生独立完成或小组合作完成,培养学生独立提取主要细节的能力,促使他们独立构建自己的知识框架体系。

活动四:反复修正,形成评估

精读任务完成以后,每位学生的头脑中已形成了相关的元认知计划和监控学习策略。教师让学生根据自己制作的概念图按照不同层次的概念信息,让小组成员按照一定逻辑顺序对课文进行复述,组内进行评价。然后每个小组推荐代表上台汇报阅读成果,师生共同对选出的概念图进行评价,在交流的过程中师生能产生更多的观点和新颖的创意。下面是某位学生构建的概念图:

在教师的示范导图帮助下,学生根据自己制作的经验,结合师生互评结果,对整个思维过程进行评价、反思、修改和调控,对这一策略运用成功与否进行反思,从而促进他们在自我实践及反思中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促进认知策略的迁移,帮助他们形成自己的元认知评估策略,并逐渐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5]

活动五:仿写作文,内化提升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表达;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阅读的应用。当学生有了一定的信息量,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适当的输出训练,教师可以采用仿写的方式,即模仿篇章写作。

教师首先提供给学生一组图片,其中描述了一起凶杀案件,让学生讨论并大胆设想,详细记录,如案发的时间和地点、受害者年龄和身份等,以“Murder in a hotel”为题,按照案发到破案的经过,仿写一个侦探故事。要求学生模仿原文的概念图层级结构,从“Information of the murder”,“The actions that the police take”两个次级概念展开。对于综合运用语言能力较强的学生,他们可以根据所学知识,尽量不直接引用篇章的内容,写出新颖且富有创意的文章。对于其他学生则可以适当引用文章里的某些写作手法,甚至教师可以为他们提供案件分析表格等方式来帮助基础较薄弱的学生,逐步增进他们对主题的思考和认知,提高他们阅读和写作的自我觉察能力。

通过一段时间的概念图教学,包括制作概念图和利用概念图进行课文复述,然后迁移应用到写作过程中,学生的篇章意识明显加强。学生在分析和写作过程中提升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 应用概念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概念图为因材施教提供了可能性,教师籍此可以发现学生对阅读篇章的认识和理解程度,从而对于学生存在的具有共性的问题作出具体的指导和相应的教学,教师可以发展并挖掘个体的独特性,最大限度的因材施教。但是,作为一种教学工具,教师在使用概念图进行教学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大班授课下学习小组的合作监督作用不容忽视。在概念图制作和修正过程中,教师很难对所有的学生进行长期、及时的监督,最好组建4-6人的学习小组,以小组的力量监督学生的自觉性,小组长带头推进组和组之间的竞争意识,对概念图制作与学习策略的培养有重要的作用。

(二)学习策略的培养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效果才更加明显。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课时紧、容量大,腾出时间组织策略训练会打乱教学秩序,增加师生教学任务未能完成的焦虑情绪,影响教学质量,只有恰当好处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才能让学生的学习事半功倍。

(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阅读材料的难易程度确定概念图的复杂程度。较容易的语篇可要求学生理解得深些,概念图绘制得全面一些;反之,则要求粗略理解,概念图绘制的简单一些即可。另外,学生的学习风格也不尽相同,在完成概念图的任务时应有独立完成的,也有合作完成的。保证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是任何教学设计都必须关注的问题。

五 总结

通过使用概念图进行教学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它对于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都有巨大帮助。通过使用概念图,学生不再被动地去阅读一串长长的句子,而是积极地对关键字进行加工、分析和整理,并和教师积极地对话,为学生可持续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将概念图引入教学,是为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有效培养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和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同时能有效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另外这一在西方中小学科学教育中广泛采用的策略,必须结合教学实际和新课程背景下的英语教学的现状,加以研究、探索。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Novak,J,D.& Gowin,D. B.Learning How to Learn[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4.

[3]袁成.概念图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8(7).

[4]陈静波. 概念图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中小学外语教学,2006(9).

第3篇:课外阅读的概念范文

阅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活动,是人类汲取知识的主要手段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一谈及阅读,人们联想的往往是语文阅读,而数学是和数字打交道的一门科学,根本无需这种阅读能力,其实不然,数学中的定理、概念的表述都相当严密,如果不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是很难理解其中所包含的深刻内涵的。研究也表明,构成一些学生学习数学感到困难的因素之一是他们的阅读能力差,在阅读和理解数学书籍方面特别无助。因此,要想使数学素质教育目标得到落实,使数学不再让学生感到难学,就必须重视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的数学阅读能力呢?

首先来说一下对高中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要求,高中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应该要求达到八个字:读通、弄懂、理清、学会。读通是指能通览全文,大致了解全文的基本内容。弄懂是指理解概念、法则、定理,明确算理,掌握解答方法,以及整个内容的含义。理清是指能够分清段落,找出重点和难点、基本知识和解题步骤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学会是指能够掌握例题提供的解题思路和分析方法,运用学过的概念和知识进行思考辨析,并用正确的语言表述出来,能对某些问题展开深入的探讨。

教学实践和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高中生的思维能力、阅读能力已基本成熟,相当一部分高中生已经能够把握正确的阅读顺序,能够通过先看序言、目录、小标题的方式来了解阅读内容的大意和结构,有目的地检索有关的阅读信息。由于数学语言的抽象性,阅读中学生要不断地同化和顺应新的数学概念、术语、符号,不断地进行假设、预测、检验、推理、想象,不断地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如果按语文阅读的方式进行,就会忽视数学阅读的特殊性,一遍念完,素然无味,不知所云。

所以我们首先应让学生学会略读和精读。所谓略读就是对教材主干知识的整体把握,比如拿到一本新书后,首先要看本书有哪几章的知识点,每章分几节,各节讲述了什么样的知识点,有了这样的略读之后,我们就对一本书的内容有了总体的把握。所谓精读就是根据每一章节的课标要求,对教材进行逐节、逐段、逐句地阅读,仔细思考教材字里行间渗透的知识要点,比较难处多读几遍,记下疑点、难点,理清概念、定理、公式、法则的来龙去脉。另外细读时要注意归纳整理,分清主次,即哪些基本概念、定理、公式一定要掌握,哪些要了解,哪些要应用,哪些知识点与以前的有联系和区别,哪些可以引申和拓宽。

其次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因为教材编写为了简约,数学推理的理由常省略,运算证明过程也常简略。

阅读时,如果从上一步到下一步的跨度较大,常需纸笔演算推理来理清思路,以便顺利阅读。另外,数学阅读时应能从课文中概括归纳出一些东西,如解题步骤、解题方法、知识结构框图、数学思想等,或尝试举一些反例、变式来加深理解。因此数学阅读常要求大脑建立起灵活的语言转化机制,而这也正是数学阅读有别于其他阅读的最主要的方面。

那么,数学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数学阅读,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其数学阅读能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课前预习指导读:加强课前预习,布置预习提纲,初步教给学生阅读数学课本的基本方法。一方面让学生在课前了解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为学生课上开展研究性的学习打好基础。另一方面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悬念和疑问去阅读,使学生能够有目的地阅读。

二、课上研究共同读:培养学生阅读数学教材的能力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学生阅读数学教材,使他们养成看书的习惯和具有阅读数学教材的能力。课上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有目的地检查学生的课前阅读情况,根据学生在阅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指导,适时地设置一些易混易错的题目,让学生练习,待他们暴露出各种问题后再让他们阅读有关课本内容,进行议论评判,使他们对课本中的数学内容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第4篇:课外阅读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初中数学 阅读教材 方法指导

初中生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太少,大量的作业挤尽了这一点点机动时间。初中生在数学课内、课外很少有时间充分阅读数学教科书。但初中阶段是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学习方法的关键时期。所以,初中数学教师应该积极探讨指导学生正确阅读初中数学教材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能力。

一、阅读是学生获得书本知识的重要手段

学生通过阅读课文,理解课文中的概念、法则、公式、定义和定理等,掌握例题的解题思想方法、解题格式、解题步骤、解题技巧,为独立完成练习题的解答创造了先决条件。

抓好了阅读这一重要环节,就使学生掌握了利用读书获得知识的自主学习方法,增强了自学能力,培养了初中学生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学生就会逐步养成独立阅读数学教材的好习惯,逐步培养独立思考、独立钻研的好习惯。学生的阅读兴趣不断提高,数学自学能力就会不断提高。

二、读懂初中数学教材的方法需要教师的指引

初中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应加强对学生进行阅读初中数学教科书的指导,这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初中数学教材中有一套简洁、精确的形式化语言,有一套特殊的符号、特殊的表达方式、特殊的思维演练和特殊的表达过程。学生在读初中数学教材时,不仅要读懂教材上的叙述,知道它是怎样用数学的符号和语言进行正确的表达和交流的,而且还要学会能从模糊的实际生活事例中提取出相应的数学问题,会选择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会运用数学符号进行推理论证或定量计算,会从数学的角度,应用数学知识去组织、解释、选择、分析和处理工作、生活、学习中的信息等等方式方法、技能技巧的形成和掌握都离不开教师的正确引导。

三、如何引导学生正确阅读初中数学教材

1.从初中数学知识结构来看,要指导好“四读”

(1)读懂新概念。任何数学新概念都是在旧概念不能表达新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教师在指导学生读概念时,不仅要重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掌握新概念的定义和数学表达式,还应注意新旧概念的联系和区别,才能使学生读得懂、想得通。能正确理解和运用新概念。

(2)读懂定理、公式、运算法则的内容及推导过程时,不能只记住语言、符号和形式,还应了解它们的来龙去脉,应用范围和注意事项,以免用错或误用,造成错误。重点是把握实质,会灵活运用。

(3)读懂例题的解答方法和技巧。不少学生能看懂例题的解答过程,不会做习题,说明他们还没有真正读懂教材。学生在读题时,一定要与旧的例题、习题进行比较,看它们有什么联系,什么地方不同。教材上是怎样利用新知识、新方法来解决新问题的,才能正确掌握解题技巧,逐步提高解题能力。

(4)读懂规律性结语。数学教材上的规律性结语通常是用黑体字给出的,它们都是对一大类知识要点的规律性的总结,语言精练、准确,需要学生咬文嚼字,逐字、逐句慢慢领会,才能正确地把握和领会实质。

2.从读书的方法上看,要指导好“三读”

(1)粗读。要求学生粗读一遍课文,能略知大意,了解教材内容的大概意思,对教材内容先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为细读作准备。

(2)细读。要求学生逐字逐句阅读课文,认真钻研教材。做到能用自己的话归纳概念、段意和课文。并用圈点、勾画等方法标出课文的重点、难点及关键部分。

(3)精读。是在学生基本掌握了课文知识,完成了基础练习题之后,再精读课文。要学生认真思考,反复揣摸,注意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达到知识的系统归纳、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3.指导学生读初中数学教材时,一定要突出读数学教材的特点

(1)边读边圈点、作记号、画符号。标明重点、难点、关键,标出已经读懂了哪些,哪些还没有读懂。

(2)边读边思考。读概念、法则、定理中的关键字、词、句要反复推敲,删去这些有何变化,等式是否成立,进一步加深对概念、定理、法则的理解,得到正确的认识。在读例题时,经常想一想,解题的思维过程、解题技巧有什么新颖的地方。此题还有没有其他解法,哪种解法更简洁明了,从中可以悟出哪些规律性的东西,对解这一类问题的解题思想方法有什么提高。

(3)边读边对照旧知识,理解新知识。在读新知识时,注意分析这些新知识是在哪些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变化来的,有什么联系和区别,这些新知识对解决哪些生活、工作、学习中的问题有什么重要作用,对后续学习可起到什么作用。

总之,教师指导学生读初中数学教材时,要先教方法,必要时,教师应范读或领读。要先给提纲、给时间,读时先慢后快。只有当学生逐步学会了阅读初中数学教材的正确方法,养成了好的正确的读书习惯后,教师的引导才可以逐步放手,最后让学生自读自悟。

第5篇:课外阅读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数学 阅读

俗语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就是说明阅读的重要性,数学阅读有助于数学语言水平的提高及数学交流能力的培养;重视数学阅读,培养阅读能力,既符合现代“终身学习”的要求,又有助于个别化学习,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在数学阅读中,学生不仅学习知识、探索规律、锻炼思维,还通过数学图形、数学语言和数学规律,感知无穷的数学美;不仅提升了阅读能力,也培养了独立钻研的精神。那么在数学学习中怎样去阅读数学课本,才能提高解题能力呢?

一、在阅读中思考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在所阅读的书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向深处的东西,把其他一切统统抛掉,就是抛掉使头脑负担过重和会把自己诱离要求的一切。”就是说,阅读时要抓住书中的精髓,去伪存真,由表及里,实现由浅入深的转化。在阅读中思考时,常常会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而局限于表面的东西,不善于分析、类比、转化、联想。常常因某一知识点未考虑到,而出现思维受阻,失去思考的兴趣,挫伤阅读思考的主动性,导致读而不思,严重制约着阅读能力的发展。阅读中思考要做到以下几点:

1.力求理解。阅读数学课本时,应当边读边思,力求理解,弄懂书中所说的每一个概念的含义和题中已知、未知及其相互关系。阅读时应当每一句话都进行推敲,看它想告诉什么?从中能得出什么?边读边画边思考。在题读完之后,再联起来看一看,想一想,找出相互间的联系,或通过类比、回忆、猜想以便问题解决。

2.理清思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意思是要教给学生学的方法。在阅读中将所谓分散、凌乱的各个知识点集合成一个问题板块,使之思路清晰,易于解决。

⒊找出问题。阅读中发现的问题一般有四类:一类是根据自己所具备的知识,认为书中的一些见解不正确或不完整,提出异议或补充;一类是因为自己具备的知识还不够,因而存在不懂的问题;一类是自己提出的问题没有去认真思考或探究,而只是提出问题不去分析问题;一类是提出的问题根本就不可能(不存在)或无法解决,只是随便想想而已。随着阅读能力的提高,就会走向正确的学习轨道,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循环往复,学起来就不会枯燥乏味。

二、要不断改进阅读的基本条件

1.要掌握常用的名词和概念。阅读数学教科书就是通过阅读,在有关名词、俗语、定理、公式、性质等相关的问题中获取信息,再根据这些信息进行分析,找出其中有用的信息。如果不掌握这些相关的信息,那么阅读数学课本就变成了“走马观花”一无所获。有的学生之所以数学差,其原因多数是阅读能力差,没有掌握常见的数学名词、俗语、定理、公式、性质等,而这些概念又是组成数学问题的“细胞”,也是解决问题的阶梯。在阅读中,如果只读不思,那么其效等于零;如果只读不回忆,那么将糊涂一片。在阅读中不仅要掌握相关概念,还要掌握相关概念间的联系。只有这样才能读得进,探得明。

2.要理解文字语言、符号语言以及图形语言间的相互关系。学生在阅读数学课本(读题)后,除了认真梳理有效信息、理解关键词语、分析题意外,还要重视题中的文字语言与符号语言以及图形语言间的互译。在平时学习中要关注题中的文字语言与符号语言以及图形语言间的互译,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要学会相互转换。要想提高阅读能力,就要养成向问题中找信息的习惯;在信息的处理中收集经验;在信息的探究中发现问题;在问题的解决中充实和提高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在学习中事半功倍,取得好的学习效果。

3.要重视概念的回收和利用。所谓的回收,就是对以前学过的概念进行回忆和收集,起到巩固所学,促进自觉应用的目的。在阅读时难免会有一些不理解或模糊不清的概念,其中有的是一时想不起来,这时对概念的回收就特别重要,收集和回忆时,可借助于数学课本或笔记本来查找,或借助于数学词典,或请教他人帮助解决。真正达到不会就找、不会就查、不会就问的自主学习精神状态。

三、要有目的、有计划地阅读

第6篇:课外阅读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初中数学;阅读教学;课本阅读材料;解题思维

数学阅读包括对数学课本中的文字材料、数学符号、公式以及图形等文本材料的信息阅览与提取,包括对数学过程的推算、演绎、归纳、总结、应用,以及对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等进行领悟、体会和掌握的过程.数学阅读教学,是指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在数学阅读活动中进行互相交流、讨论、合作、探究,引导学生对数学概念、公式、原理等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和加工.那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该如何实施数学阅读教学呢?

1.在数学情境中激发阅读兴趣,形成解题思维

数学学科注重思维的逻辑性和推理性,因此数学的学习过程不乏给人以枯燥且乏味的感觉.所以,在数学阅读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尽量创设一些趣味横生的数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数学阅读兴趣,体验数学阅读学习的快乐,有效帮助学生在数学阅读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数学解题的逻辑思维.

例如,教学“等可能条件下的概率”,课本中的文字材料描述得比较枯燥,学习起来稍显乏味.因此,教师可以结合生活中的活例子,创设一些趣味性强、形象生动的数学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感知和体验,激发学生的数学阅读兴趣.比如小明和父母一起在四方形的餐桌上吃饭,分别有上、下、左、右四个座位,小明一家三口随意入座,那么小明坐在上方的概率是多少?这个案例是生活中十分常见的,最易激发学生的共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现场模拟情境,让学生们在教室里以“课桌”为道具进行演示.由于本例中所涉及的可能情形较少,学生们可以采取最简单的列举法进行排列推导,比如在哪些条件下小明可以坐在上方位置?这样就可以有效避免可能出现情形的重复与遗漏.在数学情境中,学生们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对“概率”的概念有了一定的认知,对课本中的文字、符号等阅读材料有了深入理解和把握.除了与生活相关的数学情境,还可以根据所学知识创设问题情境、悬疑情境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情境,为单一枯燥的数学知识增添不少生趣.让学生喜欢上数学阅读,帮助学生逐渐形成数学逻辑思维与解题思维能力.

2.深入理解课本中的阅读材料,训练解题思维

初中数学课本教材中有着丰富的阅读材料,包括各个定理原理、公式例题、图形符号等等,并且这些材料都是经过学者专家的认真编研和反复推敲而得来的结论,语言文字表述较为科学严谨.因此在数学阅读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本中的数学材料,并深入理解其中的内涵,准确把握句段之间的紧密联系,并学会用数学符号、图形、图表等数学语言来理解数学概念、公式、定律中的深刻意义.并且还要善于联系生活中的实际案例来论证课本教材中的各项定律、法则、公式等,从而深刻地理解课本教材中的数学阅读材料,掌握数学知识的内涵与外延,逐渐训练学生的数学解题思维.

例如,阅读课本教材中的引言时,要抓住其中的关键字词及图形符号等来理解其所表达的主要内容,从而理解本章节所呈现的数学知识.比如题目:教材中“坐标平面上的直线”与“圆锥曲线”两章内容体现出解析几何的本质是什么?经过对这两章节知识的仔细阅读与深入理解,就不难得出答案,即解析几何的本质是用代数方法研究图形的几何性质.在阅读课本教材中的公式时,其关键点在于理清公式的推导来由及其应用条件,理解公式的内在联系及其运用条件和方法.在阅读课本教材中的概念和定理时,则要学会咬文嚼字理解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区分其适用条件和范围;探讨定理的条件、论证方法,分析其结论和引申意义等.总之,数学教学中的阅读是非常重要的,学生们通过对课本材料的深入阅读和理解,加深对数学概念、定理及公式的把握,掌握其运用方法,训练学生的解题思维.

3.深化数学阅读的技巧,提升解题思维

数学阅读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不仅是在学生解题遇到困难时才翻开课本去创新理解数学概念、原理,而是要渗透到平常的数学教学之中.比如,在每堂数学课上,教师都留3~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包括定义、概念、定理、公式、规律等,让学生养成数学阅读与理解的习惯.并且学会在阅读的基础上做好笔记,把已经了解的知识咀嚼吃透、归纳总结,把不熟悉的知识理解加深,然后前后贯通、融入一体.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深化阅读技巧,从而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解题思维、多向思维能力.

首先,由浅至深地进行数学阅读教学.教师要抓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引导学生由简单到复杂、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阅读和理解数学课本,有目的、有层次、有重点地阅读,从而强化对重难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将这些知识掌握透彻后,解题时便会如鱼得水、游刃有余.其次,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思考,让学生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多角度地进行思考和联系数学阅读材料,多方面地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比如,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时,引导学生思考探究: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其基本表达式子是什么?一元一次方程的解题步骤是怎样的?通过多角度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本阅读材料,把握知识与知识间的内在规律和联系,提升数学解题思维能力.

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巧妙运用课本中的阅读材料,加强阅读教学实践,注重对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分析计算、归纳演绎等数学解题思维.

【参考文献】

第7篇:课外阅读的概念范文

一、重视数学概念的体验――促进学生参与到概念教学中

在数学概念教学中教师往往喜欢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很少创设情境让学生参与概念的提出,这样学生不但记不住概念,也很难理解概念实质,更不用说灵活运用了,因此教师在概念教学中,应积极探索、合理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都能参与教学过程,同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使概念的推出是大家的功劳,使每一位学生都具有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例如:在教学函数的单调性时,为了让学生对单调性有个感性的初步认识,设计了如下问题情境:

引例1: 试作出下列各函数的图像,并通过观察各函数图像,指出函数值Y随着x的增大的变化趋势。

(1)Y=x+1;(2)Y = 1/x; (3)Y=x2 ;(4)Y=x3 。

首先请4位学生上黑板分别作出4个函数的大致图像,然后用多媒体演示了列表、描点、连线,作出图像的全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图像、及列表过程的数值变化,得出下列结论:(1)Y随 x的增大而增大。(2)在Y轴左侧,Y随x的增大而减小;在Y轴右侧,Y随x的增大而减小。(3)在Y轴左侧,Y随x的增大而减小;在Y轴右侧,Y随x的增大而增大。(4)y随x的增大而增大。

继续引导学生得出下列结论:

(1)Y随x的增大而增大的图像具有―― 从左往右看有逐渐上升的趋势;

(2)Y随x的增大而减小的图像具有―― 从左往右看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引例2 :下列哪种说法可以描述函数Y=f(x)具有上升的趋势:

(1)在定义域内存在两个数x1 , x2当x1 > x2时,都有f(x1)>f(x2);

(2)在定义域内对任意两个数x1 , x2当时x1 > x2,都有f(x1)>f(x2)。

讲解过程中学生对存在、任意关键词理解不透时,可结合引例1中的Y=x2 的图像举反例加以说明。例:对函数Y= x2, 存在 x1=2, x2=一1,时f(x1)=4,f(x2)=1,有 x1> x2时f(x1)>f(x2),但函数却既有下降趋势又有上升趋势。所以说法(1)不能正确描述函数具有上升趋势。而说法(2)能正确加以描述。之后设问:“能不能去建立一种理论用来描述函数图像上升、下降的趋势呢?”再引导学生去归纳提出增函数这个概念,使学生能够把自己对增函数的初步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同时顺理让学生说出减函数的概念。使学生感到概念的提出不是生硬突然,不是为了学概念而听概念,为了用概念而去背概念。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概念乃至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积极的思维能力、大胆探索能力。

二、重视对数学概念的阅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概念的能力

中学生往往缺乏阅读数学概念的习惯,这除了数学概念难以读懂外,另外一个原因是许多数学教师在讲课时,也很少阅读课本,喜欢滔滔不绝地背概念,满满黑板的写概念,使学生产生依赖性,从不关心这个数学概念在课本的哪一页,完全脱离课本,数学课本是数学基础知识的载体,课堂上指导学生阅读数学概念 ,不仅可以正确理解书中的基础知识,同时,可以从概念的字里行间挖掘更丰富的内容,此外,还可以发挥概念使用文字、符号的规范作用,潜移默化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说写的文字表达能力和自学能力。

???重视阅读数学概念,首先教师在引导讲解概念时,应让学生翻开课本,教师按课本原文逐字、逐句、逐节阅读。在阅读中,让学生反复认真思考,对书中叙述的概念、定理、定义中有本质特征的关键词句要仔细品味,深刻理解其语意,并不时地提出一些反问:如换成其它词语行吗?省略某某字行吗?加上某某字行吗?等等,要读出书中的要点、难点和疑点,读出字里行间所蕴含的内容,读出从课文中提炼的数学思想、观点和方法。教师在课堂上阅读数学概念,不仅可以节省不必要的板书时间,而且可以防止因口误、笔误所产生的概念错误,从而使学生能准确地掌握课本知识,提高课堂效率。

例如:在教学反函数时,为了让学生透彻的理解反函数,引导学生认真、仔细、逐字、逐句的读。在阅读过程中体会反函数概念中的三段内容,第一段:设函数y=f(x),(x∈A)设它的值域为C,根据y= f(x)中x与y的关系,用y把x表示出来,得到x= φ(y);引导学生认识原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及从原函数式反解x的过程。第二段,如果对于Y在C中的任一个值,通过x= φ(y),x在A中都有惟一的值和它对应,那么X= φ(y)表示y是自变量,x是自变量y的函数;引导学生认识这是判断X= φ(y)为函数的过程,从中体会确定函数的映射是一一映射,从而明确怎样的函数才具有反函数,而且X= φ(y)的定义域为原函数的值域,值域为原函数的定义域;第三段:函数X= φ (y)(y∈C)叫做y= f(x)(x∈A)的反函数。记作 x=f-1(y) 习惯记作y=f-1 (x)这一段是通过以上两段给反函数下定义以及正确的符号表示 。只有通过阅读对反函数概念的仔细阅读才能深刻体会它的内涵,才能判断一个函数是否有反函数,才能重视原函数与反函数的定义域、值域的关系,同时也读出了求反函数的三个步骤。因此教师在数学概念教学中,应充分重视数学概念的阅读,增强学生对概念的重视,使学生深刻地理解概念,体会概念的内涵,促进学生从概念中发现解题路径。

三、重视数学概念的深层内涵――促进学生学习数学的严谨性

高中数学教材的抽象性和隐含性比其它学科显得更为突出,数学中的知识点要通过思维和逻辑推理才能揭示,由于学生受思维和推理能力的限制,以及没有阅读数学概念习惯,许多学生对数学概念理解不透彻 。因此在高中数学概念教学中教师首先将概念中隐含的知识点挖掘出来,创设问题情境加强学生个人体验,即需要寻找接近学生对知识体验的各个方面的途径,使其能意识到从体验中挖掘出数学概念所蕴涵的深层思维、方法和知识。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严谨性。

例如,判断函数的奇偶性的等式f(-x)=f(x),f(-x)=-f(x)就隐含着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这个前提。而学生往往忽视这个重要前提而导致失误。在讲解时可先提出引例,如:判断函数y=的奇偶性,根据函数式可知函数的定义域为(0,+∞),自然学生会体会到若讨论函数的奇偶性首先看函数的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再来观察等式f(-x)=f(x),f(-x)=-f(x)进一步体会隐含着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这个前提。?因此教学数学概念时一定做到体会数学概念的深层内涵做到疏而不陋。

(作者单位: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县第一中学)

第8篇:课外阅读的概念范文

一、针对不同课型实施阅读教学

1.新授课的阅读分为概念课、命题课、解题课、研究性学习课的阅读.

概念课的阅读.采用“粗读、细读、精读”三环节教学.粗读——了解慨念的结构、意义及背景.细读——反复推敲关键字、词、句.精读—一准确把握概念关键特征、基本性质,明确其内涵和外延,区分相近的概念,理解其适用范围.

命题课的阅读.采用“粗读、细读、精读、拓展”四环节教学.粗读——弄清命题的条件、结论及其来龙去脉和内在联系,细读—一探讨命题的证明途径和方法.精读——联想类似命题,进行分析比较,掌握其应用.拓展——思考命题能否逆用、变用、巧用、推广及引伸,并举例说明.

解题课的阅读.采用“细读、精读、拓展”三环节教学.细读——认真审题,弄清已知量和未知量的关系,思考解题过程.精读——尝试解题并与正解比较解法的优劣,掌握用图技巧,使解题过程的表达简捷规范.拓展——适当变换问题的条件或结论,探求问题成立的真假,总结解题规律并努力探求不同的解题途径,自编题目进行知识拓展.

研究性学习课的阅读:课内外结合,以教材内容为引子,鼓励学生多方收集信息,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进行分析,设计研究问题的方案(包括实验设计方案),构建数学模型,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活动与合作交流.通过研究性学习课的阅读,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学习新知能力,培养学生数学建模能力、反思能力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复习课的阅读.

课前独立反思性阅读,系统梳理、归纳整理所学知识所反映的数学思想、方法,沟通知识与方法间的联系.课中开展小组合作交流,展示讨论成果,教师点评,使学生体验构建知识网络过程,形成所学内容的整体结构.最后,通过拓展解决—些综合性或应用性较强的问题,训练技能,使知识“循环出现、螺旋上升、不断深化”,从而提高能力.

3.讲评课的阅读.

测验后,反馈结果,展示典型错例,让学生细读,寻找错因,进行讨论、评析、纠正.展示一题多解及创新性解法,进行借鉴性阅读,优化解法.对典型题目进行拓展、变式训练.评析后可布置一些相应的练习题作巩固或拓宽,鼓励学生写出学习心得或对试题作变式研究.使学生得到更大的收获.

二、将阅读教学按阶段划分,分层次要求

研究中,根据循序渐进的基本原则将阅读教学分为“扶读、解读、放读”三个阶段,分层次要求.“扶读”阶段——教师编好阅读提纲,选一些典型内容进行阅读示范,带领学生逐字逐句进行阅读,解读每段材料的含义,指出关键点,理清各段之间的关系,教会学生阅读不同材料的初步方法.“解读”阶段——在老师指导下自编提纲,根据,材料进行阅读,逐步掌握数学阅读的策略并适当进行交流评价.“放读”阶段——学生独立阅读,整理归纳出阅读重点,并进行师生、学生之间的交流评价,遇到困难能自己查阅相关辅助资料进行解决.

三、转变学生学习观念,培养阅读的兴趣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学习的动力,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在初期,向学生推荐科普读物、期刊、网站等,让学生收集趣味数学、数学史、生活中的数学等材料,在全班交流,使学生通过“读”,学习数学新知识,感知数学阅读的趣味性和实用性.通过在阅读材料中设置一些易错、易疏忽的信息陷阱,使学生体验数学阅读的重要性及其与其他学科阅读的区别,转变观念,提高阅读意识.

四、注重学法指导

1.鼓励学生采用主动式阅读.

充分利用数学知识特有的逻辑性和教材编写特点,根据上下文做出预知、猜想、估计、试证等等,再与材料进行比较,通过主动加工上下文材料,发现知识进而获得知识,提高能力.

2.重视数学语言的掌握及转化训练.

数学语言是文本、符号、图形语言的交融,阅渎中语义转换频繁,要求思维灵活.因此学生应边阅读材料边进行画图、演算、推理、概括、验证和揭示规律等,把阅读交流内容转化为易于接受的语言形式,为学生的阅读奠定基础.

3.通过学生习作培养数学语言的理解、表达、交流能力.

鼓励学生写读后感、数学小论文、错题剖析、归纳学法及解题方法等材料,并进行交流讨论,培养学生书面表达能力.

五、推荐课外资料,加强阅渎指导

第9篇:课外阅读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阅读动机 阅读氛围 阅读感悟 阅读技能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到了小学数学学科要善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引导学生采用所学的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作为一门集科学性、应用性、逻辑性于一体的学科。很多时候,大多数人提及数学都认为仅仅是一门与计算有关的学科。其实数学也是一门人文学科,渗透着人文精神,它和语文等学科一样,也有着自己独特的语言。而要想真正理解、学好数学这门学科,学生必须有数学的阅读思维方法,用数学的阅读思维去理解严谨的数学语言,用数学的阅读思维去解剖数学符号、数学图形。所以说,数学阅读思维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也是能否取得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所在。以下是笔者结合小学数学教学的实践,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进行论述:

一、激发阅读动机:从生活实际到数学阅读

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都注重教与学的过程,多数时候,小学数学课堂还仅仅是教师“一言堂”的局面,对于阅读,很多一线数学教师往往会予以忽视,认为阅读是文科的事,其实不然,数学更需要阅读,数学语言、数学概念、数学公式等都需要有一个阅读、理解、运用的过程。所以首先,教师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基于数学语言的生硬、晦涩,建议可以从生活的实际出发,转而到数学教学的阅读中来。

比如,在学习“统计”的相关知识点的时候,我引导学生结合课本上的知识点思考在平日的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统计”这个词,一般情况下,这个数学词汇会出现在哪些方面呢?学生们纷纷思考提到,“人口普查的时候要进行统计男女比率。”“买房子的时候,要统计一下面积、单价、付款方式等。”……可以说,学生对于生活中所运用到的数学语言还是比较敏感的,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们结合课本上的知识点,保持这样的数学思维: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在进行统计的时候,要注意思维的严密性,统计是一个需要结合实际材料来真实呈现事实数据的词语。比如,我们统计某个村的电话用户、我们统计班级的平均分,都要注意统计过程的真实性,数据可以胡编乱造吗?结果可以随意想象吗?从生活实际到课堂上的阅读,学生们若有所思。这样就通过生活里的现象,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动机。

二、营建阅读氛围:从边读边记到以读促疑

研究表明,和谐、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开拓,有助于学生在开放性的课堂中积极探索、自主学习,阅读氛围同样如此。教师应该为学生积极创设和谐的授课环境,让学生在阅读数学语言的过程中,有所思、有所想、甚至有所疑。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数学阅读的时候,要指导学生边读边记,通过对数学语言的突出、把握,进一步深入理解,并且鼓励他们在阅读的时候善于发问,提出疑问,这是思考探索的必经之路。

比如,在学习“圆锥和圆柱”这一节知识点的时候,我就引导学生先阅读一些关于圆柱的概念。学生看了课本:“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作圆柱的底面,围成圆柱的曲面叫作圆柱的侧面,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作圆柱的高。”我提问:“大家观察一下,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圆柱体呢?”此时,有的学生说老师的粉笔就是个小小的圆柱体,还有学生提到房屋的柱子都是圆柱体。这时候我用多媒体呈现出了一些动态的以及生活中的图形,此时细心的同学就发现了圆柱的特点:圆柱的上下两个面是一样大小的圆形,圆柱有一个面是弯曲的,圆柱上下是一样粗的。所以针对“生活中房屋柱子都是圆柱体,这个说法对吗?”学生很快发现了漏洞,因为有的柱子上下两个面都是长方形或者是正方形。他们边读边记,又不时提出疑问并且自主解决问题,宽松愉悦的氛围下,课堂教学效果非常显著。

三、促进阅读感悟:从借助直观到阅读思维

读,能生智;读,更能生悟。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数学阅读的同时,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善于感悟。这个过程中,自然需要教师的点睛之笔。教师可以借助直观、具体的图像、图形,来激活和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比如,教师可以将直观的、具体的图形、图像、数学符号等通过多媒体呈现出来,甚至可以通过幻灯片等形式将这些具体、直观的图形进行分解,这有利于学生形成严谨的数学语言,促进他们对数学学习的领悟。

在教学“认识三角形”这一小节知识点的时候,我就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辅助作用,在学生们阅读了三角形的相关概念以后,通过多媒体呈现了很多图形,并且鼓励学生同伴间相互交流各自找出三角形。从直观的多媒体呈现的图形中,学生们结合自己所学的概念有了颇多的感悟,并且能够独立完成从概念到直观,再从直观到理性分析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圆满完成,实则就是一种阅读思维的完成,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完成所感所思,对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激发有着积极的价值和意义。

四、强化阅读练习:从n外资源到读练结合

数学阅读思维的培养和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长期的积累,所谓聚沙成塔。强化阅读练习便是帮助学生积累数学阅读思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将课外的资源延伸到课内来,通过将课外资源进行整合、利用,帮助学生完成读练相结合的完整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