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双一流大学范文

双一流大学精选(九篇)

双一流大学

第1篇:双一流大学范文

双一流大学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继985工程和211工程后的又一个国家战略。按照目前公布的名单,我国首批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共有42所,其中A类36所,B类6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共有95所,双一流建设学科465个,其中自定学科44个。

(来源:文章屋网 https://www.wzu.com)

第2篇:双一流大学范文

1、“双一流”是指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我国作出的又一战略决策,目的是为了提高中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目前我国首批双一流建设学科共有465个,双一流大学共有137所,其中一流大学建设高校42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有95所。

2、“211”的含义是“21世纪的100所重点大学”,将全国各地挑选出的约100个高等学校设立为重点高校,这些学校在资金中获得优先对待。

(来源:文章屋网 )

第3篇:双一流大学范文

南昌大学是江西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建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高校、首批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学校。

南昌大学拥有哲、经、法、教、文、史、理、工、农、医、管、艺等12个学科门类,学校有8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63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231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具有1种一级学科博士专业学位授予权,15种硕士专业学位。3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部级重点实验室和1个部级重点工

(来源:文章屋网 )

第4篇:双一流大学范文

升等。

关键词:国际物流;双语教学;方法;组织

在全球经济往来日益密切的现实背景下,国际物流逐渐得到兴起和发展。配合国际物流行业发展要求的国际物流课程在大学课程中逐渐形成。国际物流的课程因其特殊的文献来源及学习目的等需要双语教学,但是双语教学的实践却存在诸多困难,尤其是教学方法及组织形式上与传统教学差异较大,这对于教学工作有着极大的挑战。

一、国际物流课程双语教学的重要性

(一)课程介绍

国际物流是两个及以上国家或地区之间进行物流的活动。国际物流课程是针对国际物流行业设定的专门课程,国际物流课程

的主要研究对象就是国际物流兴起与发展的相关历程、国际物流

行业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及法律法规等。国际物流课程的学习涉及物流、贸易、法律、政治等多个层面的知识系统,形成的国际物流课程较为复杂,教学中需要选择恰当的方法才能够更好地引导学员

学习国际物流并逐渐构建国际物流行业所需的知识体系。

(二)双语教学的原因及重要性

1.国际物流的许多知识来源于外文典籍,进行双语教学符合教学要求

国际物流的课程包括理论和实践两个层次内容,分别对应国际物流的理论知识部分和实务部分。因为国际物流本身存在于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这使得国际物流的理论研究在不同的国家学者内都有着不同视角的文献,导致国际物流课程的理论知识来

源于不同国家学者的研究,并在我国国际物流发展相对滞后、研究相对迟缓的现实背景下,国际物流权威文献多数为外文文献。因

此,从国际物流的专业知识角度而言,必须采取双语教学才能够更加贴切地分析文献知识,引导学员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国际物流

的相关知识。国际物流课程的另一个层次是国际物流实务,学习国际物流实务本身需要结合不同的国家及行业背景,对国际物流的核心内容及流程进行全面的解读。这就要求在教学中能够对不同国家的文化及行业背景等进行讲述,而目前英文文献是对这些内

容研究最丰富并且是当前学员比较能够接受的部分。这就使得在英语为国际通用语言的情况下,为达到教学目的,国际物流课程多数采取英语和汉语为主的双语教学模式。

2.国际物流教学是服务于国际物流工作的,双语教学能够为后续工作奠定基础

国际物流的教学工作最终目的是引导学员形成国际物流行业从业所需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等,其教学以服务国际物流行业

工作为重要目标。因此,在国际物流教学中,教师必须考虑如何能够引导学员与最新国际物流行业发展衔接,为学员从事国际物流

行业创造更好的知识基础。因此,在国际物流的教学中,教师将会较多地对英美等国际物流相对先进的知识进行讲解,并且以最新的国际物流法规、技术、合同要求等实用价值较高的实务知识进行解读,以全面引导学员建立从事国际物流行业的知识构架。而这些目标的实现和措施的落实,都需要建立在双语教学的基础上,尊重知识和实务的真实文化氛围和真实句义,引导学员形成对国际物

流行业的更深入认识。并且在双语教学氛围中,加强学员的英语修养,为其从事国际物流行业创造更好的语言基础。

二、国际物流双语教学在教学方法及组织上的现状与困难

(一)教学方法上

1.书本知识与实践工作的搭配十分重要,但是目前国际物流课程的实践安排困难

国际物流课程的知识由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和物流实务构成,为了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教师在讲解国际物流知识时,最理想的状态就是能够在一定的理论知识讲解后,引导学员参与国际物流实践的相关环节,进而达到教学与实践相结合下的更好教学效果。但是就目前情况而言,国际物流课程的实践安排困难。一方面国内的国际物流企业较少且分散于北京、上海、深圳等个别的发达城

市,这些物流企业往往并不愿意大学生在该单位短期实践;另一方面大学生在缺乏国际物流实务的实践情况下,知识体系无法得以深入,促使其国际物流的从业修养不能得到全面提升。因此,从当前情况来看,国际物流教学在教学方法上不能够实现书本知识与实践检验的较好结合,这就使得国际物流教学不能够很好地达到引导学员全面学习国际物流知识和实务,并从事国际物流行业的目的。

2.国际物流双语教学更倾向于调动学员主观能动性的教学,

但是目前学员被动学习的局面并没有得以改善

当前国际物流的双语教学中,英语教学脱离母语,这就要求学员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地补充语言储备,进而更好地配合双语教学。但是当前国际物流的应试教育模式并没有从根本上得以改变,学员对国际物流课程的主动学习热情不高。并且缺乏对国际物流双语教学的理解,认为汉语教学同样能够达到目的。在这种情况下,国际物流课程的双语教学实际上是脱离学员配合与主动学习的情况下进行的,教学的效果将会十分不理想。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教学中,即便教师以双语言进行教学,并且在考试中设定英文题目。但是因为教学内容用汉语能力同样能够得到理解,并且考试中题目作答允许以汉语进行。这就使得学员在被动教学的模式下,同样能够完成学习和考试。

(二)教学组织上

1.中西方语言教学差异,对于教师的语言素质及专业修养要求更高

双语教学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语言修养,并且具备国际物流专业素养。这就对国际物流双语教学的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是现实情况是我国国际物流课程在近年来才逐渐形成,而具备良

好语言修养的专业国际物流教师更是稀少。在此情况下,教师的双语教学逐渐演变成为以汉语为主英语为辅的局面,英语在整个教

学中并不能够占据其应有的地位,并且导致整个双语教学在实质

上已经丧失价值。

2.国际物流课程双语教学中不仅仅要求语言双向,还要求具备相当的实践教学

国际物流教学的双语不仅包括语言上英汉两种语言的配合,还需要将专业知识和实践相搭配,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作为“双

语”教学的一个重点,在教学中注重均衡理论和实践的部分。但正如上文所述,目前国际物流学员很难得到及时的实践机会,仅是在毕业之间的间断实践实际上不符合建构主义教学的要求,对于全面提升学员修养不利。

三、推进国际物流双语教育方法及组织改善的建议

(一)优化教学方法

1.尊重实践,注重形成知识学习和实践工作相搭配的教学

模式

针对目前国际物流双语教学在知识讲解和实践教学的配合上存在缺陷的实际情况,必须注重均衡知识与实践教学的比重。首先确定以知识指导实践和以实践验证知识的双重教学系统,确保教

师在教学中合理设计知识与实践的安排。通过将知识讲解和实践工作相搭配,引导学员更深入地了解国际物流,并且深入认识到双语教学的重要性,为学员主动接受并主动学习双语教学下的国际物流课程创造更好的前提条件,也为学员的就业创造良好条件。

2.调动学员主观能动性,引导学员主动学习、实践等,提升学员的综合修养

学员的主观能动性对于学员学习国际物流课程的效果有着决定性影响,针对目前双语教学中学员主观能动性不高的现实情况,应该尊重学员本性,结合对学员个人爱好及修养等的调查,设计更符合学员特质的教学模式。

(二)加强教学组织

1.注重构建更优质的师资力量,并且注重加强教师的岗位

培训

教师的专业修养和语言修养对于国际物流双语教学的课堂教学内容及效果有着极大影响,在缺乏较多专业物流及双语教学人才的情况下,应该认识到国际物流教师基本具备一定的英语能力,但是距离双语教学还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应该注重对国际物流教师进行更专业的知识和语言培训,不断提升国际物流教师的专业修养。也可以更多地引入国际物流双语教学的优秀师资力量,壮大国际物流双语教学的师资基础,不断完善岗位培训和岗位激励等,

更多地引导专业国际物流教师采取双语教学模式并提升双语教学质量等。

2.加强学校与国际物流企业的合作,为学员实习奠定基础

为了达到均衡知识与实践教学的目的,教师要为学员建立从事国际物流行业的更好基础。还需要学校及学院与国际物流企业的合作。这需要学院与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实际上这能够达到国际物流双语教学的较好目的,也能够为国际物流企业培养专业人才。因此,促成学校与国际物流企业的合作对于双方发展都有着较大的帮助,这就需要学校积极主动地联系国际物流企业,让企业明白国际物流人才的重要性,并为在企业实践的国际物流学员创造实习期特别教学方案,降低学员实践期间学习理论压力过大不能够很好完成实践、导致企业不愿意接受实习生的情况。

通过全文分析,笔者认为国际物流是一项联系国内外物流行业市场发展的复杂行业,国际物流课程的相关内容涉及较多的外国文献,这就要求在国际物流课程教育中使用双语教学,为提升国际物流专业的知识教学和从业素养奠定基础。在国际物流课程教学中,应该注重双语教学方法的改善和组织的优化,这需要从多个层次构建国际物流双语教学的良好课题及实践基础等。

参考文献:

[1]段延梅.关于国际物流专业双语教学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

第5篇:双一流大学范文

【关键词】双一流;高校特色;规划发展

一、目前“双一流”建设面临的共性问题和困难

在调查中,通过与上海市教育局领导、高校领导及相关学术带头人的交流讨论,了解了“双高层”建设面临的一些共性问题和困难。

1.“双类”建设的相关内涵和标准不是很明确

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事实上有很多种不同的概念来解释,也没有权威的说法,国务院颁布的文件中是不明确的,所以事实上到大学的许多模糊空间的探索,也可能导致由于不同标准建设各高校以建设的路径是不一样的。“一级学科”为例,对英语的表达方式很多,主题包括学科、Suhject、程序、研究等领域,是学科不同,实际上中国的分类有其自身的特点,国外大学不讨论所谓的“学科”,因此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的到底什么是“一级学科”的建设,有一定的模糊性。因此,针对这些问题,建议组织相关专家进行研究,提出具体的指导标准,对促进“双师型”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2.“双一流”建设中存在一些“一窝蜂”和“冒进”的苗头

根据国务院的“双一流”建设方案,实际上对2020,2030和2050有三个阶段的规划目标。但是随着各地及各高校“双一流”,建设规划和举措的逐步出台,可发现有不少地方和高校提出了超越自身可能性的规划目标,有专家表示,如果把全国各地和各高校规划目标合并起来,可以发现远远大于国家的规划目标。而目前各地“双一流”建设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攀比性,“一窝蜂”和“冒进”的苗头明显,其合理性值得进一步论证和思考。

3.“双一流”建设中部属高校与地方高校的协调问题

不同类型高校对“双师”建设的判断和应对策略不同,只有普通高校要挤进“双类”建设范围,以免失去新一轮的发展机遇。同时,在没有“双班”建设标准的情况下,也导致了部属高校和地方高校的“乱局”局面。一方面,要考虑当前的水平和未来的可能,另一方面可能有教育需求的均衡发展,一些地方政府基于地方保护主义情绪,也可能支持一些地方高校注重政策举措。同时,如何保护和提升高校在广大地区的积极性,可能关系到未来高等教育强国的建设。因此,如何做好各类高校的协调发展,已成为高等教育的共同话题。

二、“双一流”建设相关对策和建议

“双一流”建设应在高校规划的指导下,进一步细化相关的建设管理做法,全面落实拟建的建设任务和改革任务。针对以上问题提出相的关对策和建议。第一是以“一流”为目标,支持不同类型高校开展“双班”建设。高等院校无论是规模还是类型,无论是从属的还是地方的,都应该具备实现世界级的基础和可能性,在“双班”建设中应得到支持。第二,建议在国家一级扩大“两级”建设的自主性。大学应该独立地确定“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定位和目标,推进廉政建设与改革,国家应在政策上给予支持,资金和其他院校更多的自,促进更好的独立发展。第三,“双师型”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建设一个强大的高等教育强国。最后,在中国所有的大学都应该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和整体水平将大幅度增加,不只是少数高校。因此,建议各地建立相关的指导机制,促进高水平大学与地方高校的合作共建,提高地方高校的水平和实力。第四,地方政府要积极引导高等院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推进成果转化、服务社会是“双师型”建设的重要任务,也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引导地方高校更好地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体现“双师型”建设为国家和地方服务的价值。高校“双一流”建设举措创新,核心在于建设对象创新。当前高校学科建设对象主要局限于高校院(或系)或独立的科研基地,建设覆盖而广,涉及众多学科研究方向和领域,建设效率低。以协同创新团队作为高校“双一流”建设对象,既是学科组织创新的内在逻辑,更是当下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时代要求。

参考文献:

[1]蒋华林.双一流背景下高等教育学学科何去何从[J].2017,5(02):122-127.

[2]李阿瑾.对话双一流加快地方高校师资队伍建设[J].人力资源管理,2017,(03):124-126.

第6篇:双一流大学范文

[关键词]“双一流”大学;高校管理队伍;建设措施

“双一流建设工程”能在极大程度上推动我国部分高校建设发展。以西北工业大学为例,它作为我国“985工程”和“211工程”的重点建设高校,主要以航海、航天以及航空工程为建设特色,以工科、理科为发展重点,以管、法、文、经等为协调建设科目,在“双一流”大学建设背景下,它的战略定位更加优化,管理模式更加高效,经费渠道更加多样,发展前景也更为光明。实际上,“双一流”大学建设与高校管理队伍建设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这就意味着相关人员在探究“双一流”大学建设背景下高校管理队伍建设时,应兼顾两者。

1“双一流”大学建设背景

现今国际高等教育发展迅速,高等教育也趋于市场化、信息化,这也意味着高等教育竞争日益激烈,师资流动性越来越大,办学资源日趋全面。由于我国高等教育水平有限,出现了大量优秀学生赴美、赴英留学等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致使我国高等教育面临巨大的发展困境。在此背景下,我国相关部门在提出“985工程”“211工程”后,又提出了“双一流建设工程”,致力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以及一流学科。其实,“双一流”大学建设能有效削弱传统教育政策带来的负面影响,优化、创新我国教育体制。另外,在“双一流”大学建设背景下,高校管理队伍面临巨大的发展机遇和发展挑战,而无论是站在高校发展的层面,还是国家建设的层面,相关人员都应为高校管理队伍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提供更多的资源,给予更多的帮助。

2“双一流”大学建设与高校管理队伍的关系

建设“双一流”大学就必须依照世界公认的大学评价体系评估自己,就目前的情况看,只有包括上海交通大学的世界大学学术排名、泰晤士高等教育大学排名、世界大学排名以及全球大学排名在内的四种高校评价方式被世界人民广泛认可。而无论是以上述四种评价方式中的哪一种为研究主体,都会得出这一结论——“双一流”大学建设与高校管理队伍间具有不可磨灭的关系。具体来说,师资队伍是世界一流大学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且其在大学排名体系中约有85%的直接影响,而从某种层面上说,高校管理队伍和“双一流”大学建设的关系与师资队伍和世界一流大学间的关系十分相似。

3“双一流”大学建设背景下高校管理队伍建设的措施

3.1更新思想观念

欲在“双一流”大学建设背景下组建高校管理队伍,相关人员必须更新其思想观念,重视管理队伍的建设,强化高校管理的重要性。这是因为高校管理队伍缺乏与之相对应的评价体系,高校管理的重要性与价值不能准确、直观的展现在人们面前,从而导致部分人员轻视高校管理,所以更新观念,促使管理人员转变态度十分必要。而且随着时代的进步,转变、加强相关理念是十分必要的,否则容易与时代脱轨。因此,在“双一流”大学建设背景下,为了高校管理队伍建设,相关人员不仅应具备我国的高校管理理念,还应深入了解外国的相关理念,并结合高校管理现状,加以优化、创新。

3.2加强人员培训

在“双一流”大学建设背景下建设高校管理队伍必须加强人员培训。这是因为人才是建设发展的“本钱”,是提高建设质量以及建设效率的关键,也是将“双一流建设工程”落到实处的实力保障。培训人员的方式众多,比如高校自主开办培训班,利用自身的教师、教室、设施等资源来达到强化人员能力的目的。再比如,增强相关人员提高能力的意识,鼓励他们借助网络或者书籍进行自学。值得注意的是,培训是带有目的性、计划性的,高校必须要重视考察培训成果,避免培训流于形式,缺乏实效性。

3.3进行有效激励

为了提高相关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以及主观能动性,有关部门可以借助有效的激励机制来实现,换言之,相关部门可以通过量化考核人员工作成果的方式,督促人员积极完成工作,借助利益诱惑等形式,增强相关人员的工作热情。但值得注意的是,激励机制应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兼顾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且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灵活运用,标准统一,公平公正,避免出现力度过大,效果不佳的现象。

4结语

第7篇:双一流大学范文

一、“双一流”战略为地方高校创造的发展机遇

对地方高校来说,“双一流”战略的启动一方面为破解长期以来制约地方高校发展的身份问题、进而与国内一流高校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公平竞争带来了发展机遇,但另一方面,面对基础雄厚和竞争力强劲的部属高校阵容,同样也对地方高校提出了严峻挑战。因此,只有第一时间跻身“双一流”建设行列,方能在新一轮高等教育格局调整中抢占优势地位,取得长足发展。《方案》指出“211工程”“985工程”等重点建设项目“存在身份固化、竞争缺失、重复交叉等问题”,明确要破除身份固化,促进公平竞争,注重特色发展,鼓励和支持不同类型大学和学科差别化发展,鼓励高校根据自身实际,合理选择“一流”建设路径。这为地方高校的超越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第一,打破身份固化将释放无穷可能性。“211工程”“985工程”等身份赋予曾经维护着高等教育体系的层级与和谐,发挥着应有的历史作用,但高等院校主体积极性的发挥和高等教育体系的发展活力也受到了严重阻碍。新一轮的高等教育统筹推进政策势必成为地方高校大展身手、不容坐失的良机,无论从地方宏观政策层面还是院校主体层面,都应该义无反顾在各自领域追求卓越、争创一流。

第二,引入竞争机制将创造广泛公平性。以绩效为杠杆、鼓励公平竞争是本轮战略调整的一项重要原则。支持范围一方面首先要考虑有望冲击世界一流水平的重点高校,另一方面提升我国高等教育整体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同样也需要地方高校的深度参与。何况地方高校开展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建设计划和所需?Y金由各地结合实际统筹推进、安排实施,中央财政给予引导支持。说明本轮“双一流”战略工程把争创一流的目光由重点高校拓展到了整个高等教育系统,将构建自由开放的竞争秩序,充分认可了地方高校的潜力和可能。这为地方高校通过“一流”建设实现超越发展创造了广泛公平性。

第三,避免重复建设将推动发展多样性。高等教育单一体制下,重点建设对象局限于少数高水平高校,政策支持层面针对大学而非学科,交叉问题普遍存在,由此产生的资源浪费、恶性竞争、认同缺失等问题较为严重。“双一流”战略就是要解决高等教育分类管理、分类发展问题,在政策支持上将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进行适当分离,即使一所大学在整体上达不到一流水平,也不妨碍部分学科冲击一流水准,甚至个别学科达到超一流水准,目的是进一步释放高等院校特别是地方高校的办学活力和学科潜力,鼓励大胆探索、百花齐放,在各个领域办出水平、办出特色、争创一流。这为地方高校带来了无限的发展多样性。

第四,新战略将提供新动力。《方案》提出在本世纪中叶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的战略目标。中央财政将高校开展“双一流”建设纳入中央高校预算拨款制度中统筹考虑,并通过相关专项资金给予引导支持。各地也加快了“双一流”建设步伐,给予地方高校政策和财务等更大支持,部分省份已经纷纷亮出“大招”,各自出台了彰显区域优势和地方特色的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计划,将为本地高校投入大量经费支撑。对于地方高校而言,尤其是地方财政支持方面相对处于劣势的高校,一旦进入“双一流”建设中央财政“常态支持”行列,学校发展将进入快车道。

二、“双一流”建设给地方高校带来的挑战

挑战与机遇并存,“双一流”战略启动以来,各地高校都在卯足干劲、加大马力直冲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建设目标,高等教育呈现出无以复加的竞争态势,地方高校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第一,竞争态势愈演愈烈。“双一流”建设战略工程将打破“211工程”“985工程”的固化身份限制,实行总体规划、分级支持,鼓励高校坚持优势发展、特色发展之路。近年来,“211工程”“985工程”高校占据政策制高点和雄厚的办学资源,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持续保持领军地位,“双一流”行列竞争中具有明显优势。而部分非“211工程”“985工程”高校凭借地方优势、经济优势和办学特色,锐意改革,异军突起,已在多项指标上赶超或者紧逼前者。本次政策战略调整,高等教育系统将呈现出群雄并争、各显神通的局面。地方高校如何依靠自身特色应对冲击继续保持传统优势,如何建立新的竞争优势提高自身层次,已经成为必答题摆在了眼前。

第二,经费保障进入瓶颈期。新常态以来,国家财政收入增长趋缓,教育资金投入增长减速,学校争取中央资金的难度进一步加大。与此同时,若干省市纷纷加大高水平大学建设投入,如上海财政投入36亿元实施“高峰高原”学科建设计划,广东专门安排50亿元支持高水平大学建设。而众多身处经济欠发达省份的高校,其地方政府直接投入原本有限,若再与上述省市支持高校相比,经费差距将被进一步拉大,如何在此条件下开展“双一流”建设将成为一大难题。

第三,学校自身存在诸多不足。相对于部属高校而言,地方高校自身存在诸多不足。从办学条件看,地方高校师资规模、高层次人才数量、经费投入、平台保障和硬件设施等无法满足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内在需求。从人才培养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尚不够健全,部分本科专业满意度不够高,研究生生源质量不够好,留学生数量和质量明显不足。从学科建设看,学科数量偏少、位次偏后,缺乏一流顶尖学科,支撑引领创新驱动、转型升级、文化传承创新的能力亟待加强。从服务能力看,科研核心竞争力优势欠缺,解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科学前沿问题的原创性、标志性科研成果贡献率较低。总之,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目标要求相比,地方高校自身还存在很大差距。

三、地方高校步入“双一流”行列的可行方略

1、协力争取均衡发展的教育政策

从“211工程”“985工程”到“双一流”建设战略,短短20多年间,中国高等教育质量建设在加力提速,也?@示出了冲击世界一流的决心和毅力,但是当前高等教育生态仍然表现出“中央高校与地方高校发展不均衡”“东部高校与中西部高校发展不均衡”“资源供给与高校需求不均衡”等诸多现实问题,对于占到绝大多数的地方高校而言,若想在劣势较为明显的情况下步入“双一流”建设的行列,应当协力争取中央政府层面的教育政策向公平和均衡的方向进行调整。

第一,争取打破身份固化限制、确立有效竞争机制的政策。“双一流”建设明确要打破身份固化限制,鼓励高校开放性竞争,然而如何确立有效的竞争机制,究竟采取完全开放竞争方式还是分类开放竞争方式,将直接影响高教系统的整体格局和各高校的发展前途,建议“双一流”建设办法考虑自由竞争为主、宏观分层调控为辅的竞争机制,给予非“985工程”院校竞争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准入机会,给予非“211工程”院校竞争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准入机会。

第二,争取实行国内标准与国际标准相结合的评价指标体系。为确保世界一流学科遴选的科学性和公正性,保证与国际一流水平接轨并逐步占据重要地位,同时把握我国高等教育建设与发展的自主权和话语权,争取让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尽可能采用国内具有权威性、社会认可度高、公信力好的评估结果作为遴选依据,并加大其影响比重。对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主要采用国内评价指标,自然科学学科实行国际指标与国内指标加权考量。

第三,争取适度兼顾原有政策的延续性。“双一流”战略不是对原有的“211工程”“985工程”的放弃与排斥,而是在原有一系列工程建设效果基础上而对原有制度的继承、发展和提升,在遴选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时,要高度关注政策延续性的问题,原则上实现原“211工程”“985工程”高校在“双一流”建设中赢得一席之地。另外,“双一流”战略调整要重视发挥长尾效应,规避马太效应和短板效应,充分调动作为教育主体的地方高校的积极性和能动性。特别是中西部地方高校,经过多年不懈努力虽已取得快速发展,但各类办学资源仍然捉襟见肘,这一现实问题已成为制约高等教育整体发展的瓶颈,建议在遴选一流大学、一流学科时,中央继续延续对对中西部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给予适度倾斜的政策,在部分指标上适度放宽,在同等情况下给予优先资助。

第四,争取完善配套政策和支持体系。双一流建设战略是国家深化体制改革、推进创新驱动战略的高等教育重大工程,如何在“211工程”“985工程”整套政策和管理框架基础之上做到既能“破”又能“立”,显然是一项重大难题。建议采取系统政策思维而非“单一政策+事后补救”措施,避免政策缺失、政策不兼容、政策打架等问题,鼓励各类型高校积极探索,争创一流,最终形成中国特色和世界一流的高等教育体系。

第五,争取面向二级学科设立世界一流学科培育学科的政策。理学、工学等学科门类涵盖众多一级学科,每个一级学科下设若干不同学科方向,若纯以一级学科绩效作为衡量指标则有失偏颇。地方高校部分二级学科和方向具有显著地域优势和行业特色,达到了一流水平,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其所属一级学科在全国排位并非顶尖。建议参照国家重点学科遴选方式,设立世界一流学科培育学科,对这部分二级学科或方向给予重点关注和支持。

2、充分把握“双一流”建设的关键环节

地方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主体部分,“双一流”建设需要地方高校同频共振。面对“双一流”战略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地方高校应主动作为,拿出“亮剑”精神,迎难而上,把握关键支点,才能在新一轮“双一流”建设中把握机遇,占据有利位置。

第一,以学科特色带动发展。学科建设是大学建设的龙头。地方高校在“双一流”建设中应规避贪大求全的发展模式,要理清办学思路和建设目标,立足办学特色和学科优势,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深化学科顶层设计和科学规划,旗帜鲜明地发展优势特色学科,重点加强一流学科建设和增强基础研究实力,力争建设一批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优势学科和领域,着力提升解决重大问题能力和原始创新能力,在若干领域和方向争做学术前沿并行者乃至领跑者,以此带动整个学校的学科建设水平和竞争力。

第二,以优质师资助力发展。师资队伍建设水平直接影响学科发展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跻身一流的关键因素。地方高校须优化资源、搭建平台,引进培养以中青年为主的学术骨干,优化人才梯队结构,以优质师资推动学校建设与发展。一方面,投资引进一流师资与专家队伍,特别在国际学术前沿、承担国家重大战略需要的一流科学家、学科领军人物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提升拔高学校专业与学科发展水平。另一方面,事实证明一流教师队伍对专业和学科建设更具有内推力,对学生影响更具有渗透性和强化力,地方高校应加大政策支持和经费资助,进一步加强高水平青年教师队伍培育力度,以年轻教师和骨干团队作为重点,优化中青年教师成长发展、脱颖而出的制度环境。

第三,以服务地方引领发展。服务社会是高校的重要职能。地方高校应立足区域优势,将高水平大学建设与创新型经济发展、和谐社会建设重要领域紧密结合,主动服务新常态下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以学科群对接产业群为基本原则,强化科技与经济、创新项目与现实生产力、创新成果与产业对接,增强对区域经济社会的参与度和贡献率,努力成为催化产业技术变革、加速创新驱动的策源地,开创地方高校自身新价值,以此促进地方高校跨越式发展。

第四,以国际视野优化发展。在冲刺“双一流”的潮流中,地方高校应具有国际视野,积极融入国际化,提升学校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要不断推进国内外共建合作,积极与海内外高校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科研合作等方面深入开展校际合作,引进高层次人才,提升学科国际竞争力。打造国际化留学品牌项目,创造舒适的国际化教育和学术环境,建立更加符合留学生个性化特点的培养体系,提升对高水平留学生的吸引力。

3、着力强化“双一流”建设的根本支点

“双一流”建设实施大学治理和学科建设相分离的政策,?W科建设是“双一流”建设的基点与核心,高校必须以一流学科建设推进一流大学建设。任何一所大学的学科都不可能齐头并进,任何优势学科的形成都需要历史积淀和长期努力,“双一流”建设必须采取分类分步走战略,重点支持优势学科、特色学科和交叉学科,同时推进基础学科和弱势学科,只有抢占先机,在第一时间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行列,方能在后续发展道路上不断带动和提高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和学科竞争力。

第一,优先扶持,重点投入巩固优势学科地位。地方高校应当紧紧围绕国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对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学科,实行优先扶持,重点支持优势学科,大力发展应用学科,培育新兴交叉学科,确保这些优势学科在全国同类学科中的优势地位。

第二,面向需求,加强协同创新,提升服务社会能力。围绕国家“一带一路”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主动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整合资源,重点突破,多出具有原创性、前瞻性和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创新成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步伐,加快建设学校专业化智库,为地方发展提供强大智力支持。

第三,深化综合改革,完善分类管理,提升学科核心竞争力。围绕学科建设体制机制、师资队伍、创新研究等大力推动学校综合改革,重点对优势特色学科进行倾斜支持,切实提升学校的治理能力、核心竞争力、国际化能力和服务社会能力。坚持统筹管理,分类指导,鼓励院系根据自身条件因时因地制宜地制定适合自己发展的政策,强化院系办学主体地位,激发院系办学活力,着力提升院系学科的发展能力和整体水平。

第8篇:双一流大学范文

关键词“双一流”建设 第三方评估 学校定位 学科资源

前言

2017年1月24日,根据《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制定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经国务院同意,正式印发。至此,“一流学科、一流高校”建设有了更为清晰的实施路径,对于医学院校而言,一级学科体系庞大,分级学科分布较散,基础临床学科存在一定的脱节。这些势必在医学院校进行“双一流”建设中形成阻力,如何在“双一流”建设的过程中抓住要点,实现“双一流”建设的预期目标。这些都值得我们探讨。

1明确学校定位,争取“一流”话语权

在双一流的建设过程中,首先应该权衡和考量的是学校的定位,对于大多数地方性医科院校而言,学科设置较少,学缘结构单一,立足地方服务纵深较深,但辐射区域较小,并且与其它行业知识壁垒较大,不易形成一流声誉。因此,如何定位学校成为塑造一流的基石任务,地方性医科院校更应做点面结合的“顶天立地”,不可大而全。应有可以“顶天”的科研特色高地,又有立足地方的服务专长。做好承接顶尖知识和技术在地方的转化。

在明确学校定位之后,亟需解决的就是定义“一流”的问题,既要符合主管部门的较为单一的评价标准(如教育部学科评估标准),社会期望以获得在资源配置上的优势,还需要保持特色学科的定力。究竟如何定义“一流”并满足各方需求,成为实现双一流建设的要点。

地方性医科大学往往有很强的区域性,坚持服务地方卫生事业的深度价值导向,注重地方社会声誉的影响力,并形成各区域的医学联盟,扩宽影响范围。在“双一流”建设的过程中形成合力,制定符合自身发展规律的医学学科评价体系。引导医学院校的“双一流”建设。

2“双一流”建设的集体意识

在学校内部形成“双一流”建设的集体意识,应加强相应的文化氛围建设,从学生到老师,从科研工作者到科研管理人员,从各个角度开展多维度关于“双一流”建设的学校大讨论,其实在完成了“双一流”的定义后,更多的应该是对标意识,院校集体的自觉看齐意识,让“双一流”形成各部门的“灯塔”,在做学校建设的过程中时刻保持这种意识,指导岗位工作。各院校多会以项目制作为执行“双一流”的重要抓手,不意味项目外的人和部门就不参与“双一流”建设,在“双一流”的建设过程中切不可有旁观者,而都应该成为推动者,切不可在双一流的建设过程中产生双流参与。

3合理使用第三方评价

“双一流”建设的基本原则为“以一流为目标、以学科为基础、以绩效为杠杆、以改革为动力”,随后《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的遴选条件为在影响力的第三方评价中进入前列。结合这两点,毫无疑问最有可操作性的要点就是引入有影响力的第三方评价为绩效杠杆,对学科、学校进行评价。

当前在全球、地区以及国家层次上急剧增长的各类第三方评价,他们多以大学排名,学科排名的形式呈现。大学排名主要是基于可测量的指标,排名体系使用中最难的是取舍问题,比如有些指标与大学发展息息相关但却不可量化,有些指标在医学院校中并不适用,另外,指标的过度使用可能会造成高校问、学科间的同质化,产生院系间的内耗,影响学校特色发展。因此,如何选择第三方评价。如何结合既有的各类评价排名体系,制定符合既能符合遴选条件,又能促进自身发展,避免内耗的指标体系,作为学校的绩效杠杆,实现院校决策单纯依赖数据到“知会理性”的转变,是建设“双一流”的另一要点。

作为学校相关部门我们应该:(1)本着不可唯一排名体系论,加强院校研究,根据不同排名体系所关注的绩效指标要点,结合医学教育、医学学科发展的规律制定符合本学校发展的目标体系。(2)选择对标高校,联盟高校用相应指标来对标本校成长轨迹,探究本校成长规律。从单一指标突破为抓手,有所用,有所不用,保持特色逐步推进。(3)扩大宣传力度,将相关数据定期公开,方便第三方机构进行检测,扩大学校影响力。(4)积极外派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交流学习,参与各级遴选条件的制定过程,深入了解各级评测的体系实质。

4统筹优势资源,化学科组织形式

学科建设是大学建设的龙头和基础,是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各项工作可持续发展的载体和保障。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归根结底也要从一流学科抓起。医学院校学科分布较散,一级学科体系庞大,基础临床存在一定的脱节。如何统筹学科的优势资源,保证学科特色,避免学科问的同质化竞争,以医学学缘关系为纽带,优化学科组织形式,促进学科合力发展,是“双一流”建设的又一个要点。

医学学科便于统筹的优势在于医学学科存在天然的有机联系,在医学学科本身一直存在整体到细化的制衡,在很多学科也存在着研究同一种问题,因此,应鼓励各学科以方法学、样本库平台建设、疾病相关性等为结合点,鼓励共享。以目标完成为导向,学者兴趣聚集等为纽带,采取创新团队组建,学科群建设,整合学院构建,学部平台搭建等方式,打破原有的学科壁垒,优化学科组织形式。建成具有健全的人才梯队,较强的学术再生能力,稳定的资金、行政等资源保障,很强的问题完成能力的新型有特色学科。改变原本群峦无峰的现状,在保证学科生态不破坏的基础上打造学科高峰。

5明确特色、打造特色

由于学科结构较为单一,医学院校在发展的过程中极易产生同质化以及求全发展思想,因此,在双一流的建设中,在“求全”与特色之间选择,一直是一种困扰,不可否认营造学科生态的重要性,但是特色才能体现大学的发展定力,而且越是一流大学,越能够保有和强化自己的特色。医学院校在“双一流”建设过程中,更应该找到医学院校与其他高校、其他医学院校的差异,特色和优势,集中发展,形成我校“人无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优”的学科布局,但同时应该明确稀缺与特色的关系,形成不同领域的“塔尖”优势。始终持有“领跑”意识和“汇聚”意识。

6加强合作

建设一流大学,深化对外合作是“双一流”建设的任务之一,也是建设的必经之路。无论是从人才队伍的建设、科技指标提升还是服务地方能力的增强,加强对外合作,尤其是有深度有实质可持续有推进作用的合作无疑是最为便捷的方式。

医学院校涉及学科领域较窄,但科学研究和服务地方纵深较深,所以在开展合作时,(1)应该发挥技术塔尖优势,广泛开展横向多学科合作,提升学科的影响力。(2)应充分发挥医学院校服务地方的深度优势,注重区域内合作,整体提升区域内大学的整体影响力。(3)充分发挥校友的作用,医学类院校校友是最可靠、最具优势的展开合作纽带,应充分发挥校友在学校“双一流”建设过程中的作用。

7加强管理团队建设

在“双一流”的建设中将面临许多全新的问题,亟需建设专职的学习型管理团队,他们中应该包括统筹协调人员,数据情报分析人员,战略发展规划人员,教育规律研究人员,并且时刻进行岗位学习,研究教育学规律、各类指标体系的核心理念,制定本学校相应的发展规划,学科布局,绩效考核办法,实施方案等。

第9篇:双一流大学范文

关键词:双语 教学 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8-0163-01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和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内迫切需要既有很强的专业知识又精通汉语的高素质人才,加快我国经济与世界接轨。双语教学是培养一代具有国际交流的复合型人才创新事业的途径,也是我国大学生国际化,步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的一项重要手段。因此,自2001年教育部以教高[2001]4号文件下发《关于加强高等院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要求“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教学”,双语教学便在全国高校陆续展开。

双语教学是用汉语来讲授专业知识,其目标定位包括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外语的能力,通过使用外语进行学科教学,增添学生运用汉语的机会,从而使他们能用外语进行交流,同时,在双语教学中通过借鉴国外优秀教学方法、吸取国外教学经验,以逐步实现国内教学与国际教学接轨,缩短我国工科学生和西方学生之间的差距,培养具有国际合作意识、国际交流和竞争能力的全能型人才,促进学科及人才交流。目前双语教学已经成为新疆普通院校教学水平评估的观测点之一,成为当前我区教学改革的一个热点。

一、目前我区双语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讲得多,写得少。从全区双语教学示范课程评审录像可以看出,双语教学课堂上的板书基本是汉文的,口语也是汉文的,但水平存在问题。主要有两种不好的情况:一种是教师自己的讲得比较多,且语素掌握不好,板书太少,或者几乎没有。学生由于听力本来就不好,加上教师讲得多,因此很难听懂。另一种情况是,有的教师的板书是汉文,发挥不多。这样上课,学生虽然觉得听懂了,但是课没有吸引力了。这两种情况都有损双语教学的效果,因而有的学生认为不如用维吾尔文讲课效果好。

2.师生互动不够。许多教师包括本人普遍存在这个问题。一方面由于传统的教学习惯,多数教师基本上以自己讲为主,口语好一点的,发挥多一点,口语不好的,只是按照讲义内容解释一遍而已,和学生进行沟通讨论的不多。当然,也存在一些学生因为口语表达能力不行而导致不愿意说的情况。互动教学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方式,通过互动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热情,但总的来看,目前双语教学中互动是不够的。

3.双语教学教师队伍存在质量问题。教师素质和使用双语的能力是开展双语教学的先决条件。良好的双语教师必须有良好的专业和语言能力、沟通和管理能力以及能将2中文化、语言有机地融合以转换的整合能力,并且要能引导学生用汉语思维方式对所讲授内容进行分析。但目前双语教学方面的人才严重缺乏,一般院校中真正能胜任双语教学的教师可谓凤毛角,这主要是由于我国没有专门培养双语师资的高校或专业,导致大多教师的外语交流水平较低,更不用说用外语进行教学。

目前,从事双语教学的部分教师是经过简单专业培训的双语教师,这些老师尽管具备较强的汉语能力,但专业知识不系统,从而无法深入传授专业知识,另一部分是专业教师,这些教师大多汉语听力能力欠佳,从而使师生之间的互动大打折扣,进而影响到双语教学的实际效果。

4.对双语教学内涵的错误理解造成了双语教学实施的混乱。

许多高校把双语教学等同于语言教学。双语教学传授给学生的不仅仅是汉语,还必须是专业的核心知识和核心理论,目的是让学生最准确地理解和触摸到本专业的核心和前沿。然而,目前国内许多高校由于没能准确把握双语教学内涵,过分夸大双语教学的语言目标,主要定位在提高学生的汉语言水平上。在这样的目标指导下,双语教学变成了单纯的语言教学,学科教学变成了外语教学。教师在备课和讲课时,往往过多地考虑某一术语用汉语怎样表达,语法会不会出错,对学生来讲是不是新单词,而忽视了本应是讲课重点的学科内容。教学过程中,老师往往不能自由发挥,不敢多讲一句教案上没有的话。结果是师生之间无法自如地进行交流,更谈不上师生互动了,学生充其量也只是多记了几个专业词汇。

二、创新双语教学模式提高双语教学质量应采取的措施

1.加强双语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开设双语教学课程,首先必须培养出一批民汉精通的高水平、学科知识强、能够适应双语教学的复合型教师。因此,学校必须加强双语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对专业教师的培训。学校可以加大投入,在专业教师中选拔基础较好者进行汉语培训,并从中选拔优秀人才作为双语教学的师资及其储备,同时还应特别重视青年教师的双语教学能力的培训和提高。二是大力引进汉语(外语)水平高、学科知识强的复合型教师。应选拔专业功底好而且外语能力强的教师,为双语教学师资培训奠定基础。另外,对于一些涉及面比较广的课程,学校可以举办双语教学师资培训班,聘请区内外有名的专家来授课,从而提高双语教学教师的综合素质水平。

2.选择合适的课程进行双语教学。要开展双语教学就必须对双语教学的专业与课程设置进行科学论证。从理论上讲,任何课程都可以开展双语教学,但必须注意所选课程同时也受到专业性质的制约,不允许有任何的随意性和任意性。一般而言,受意识形态影响较小的自然科学比受意识形态影响较大的社会科学更容易开展双语教学。但这并不是说社会科学就不能实施双语教学,而是说,在实施双语教学过程中,应该更慎重一些。因此,学校应该重视双语教学课程的设置问题,要从本校的实际出发,并要考虑课程本身的难易程度,遵循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避免盲目求“多”、求“全”,造成资源浪费。

3.加强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为了有效地实施双语教学,必须要对传统教学方法与手段进行改革,以便更好地促进双语教学的普及和提高。各类院校应针对不同课程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同时应采用多元化的教学形式,将以往“嘴巴+粉笔+黑板”的教学形式向“嘴巴+粉笔+黑板+计算机+投影”的教学形式进行转变。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对课程内容消化理解,有利于学生复习和自学,而且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双语教学的开展,从而实现双语教学的“双赢”。

4.充分利用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