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效农田建设范文

高效农田建设精选(九篇)

高效农田建设

第1篇:高效农田建设范文

【关键词】东平县农田水利;“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效;做法

1.“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效

东平县位于鲁西南,辖14个乡镇(街道),716个村居,总人口80万,总面积134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3万亩,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52%。全县农田水利设施标准低、配套差、老化失修等问题仍普遍存在。山东省委、省政府于2011年提出了建设“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确保粮食安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大部署。按照上级要求,东平县把2011-2012年的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土地整治、农业开发、现代农业小麦产业等7万亩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区,建成了“农田成方、集中连片、设施配套、技术先进、道路畅通、设计规范、林网适宜、生态良好、土地平整、土壤肥沃、科学种植、产业明显、高产稳定、优质高效、管理严格、运行畅通”的高标准农田示范区。

截至2012年底,全县累计投入劳力113.5万个;完成土石方30万立方米,铺设压力管道327公里,建设桥涵1070座,新挖、整修排水沟182公里,新打维修机井510眼,新修生产路110公里,投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资金达14700万元。新增高标准农田4万亩,改造中低产田1万亩,土地综合治理面积2万亩。

通过7万亩“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建设,实现了经济、社会、生态等多重效益。一是农业生产条件得到很大改善。年新增节水能力可达1235万m3,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65。二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将有明显提高。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13.3%,年增加粮食生产能力1215万kg,增产值2065万元,农民年人均增收219.5元。三是生态及环境效益显著。通过田间斗农渠的节水改造新技术的应用及水土流失面积的有效治理,大大降低了灌水定额,减少了灌溉水渗漏,提高了肥料的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减轻了地下水污染,同时进一步改善下游河道、渠道内的水环境条件和水质。增加了农村生产生活用水,优化美化了农村生态环境。

2.“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建设主要做法

在“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建设中东平县取得了很多好的经验做法总结如下:

2.1提高认识、科学规划,扎实推进“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建设

“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建设是确保粮食安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决定性因素。经过多年坚持不懈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东平县农田灌排条件持续改善,抗御旱涝灾害能力显著增强。但从整体上看,农田水利设施标准低、配套差、老化失修等问题仍普遍存在,农田水利“最后1公里”问题比较突出,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52%,农田水利建设滞后仍然是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和粮食安全的最大制约因素。加快转变传统的水利建管模式,实现农田水利建设由传统向现代先进模式的跨越式发展,全面建设“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刻不容缓。为此,东平县紧密结合本县水土资源条件、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国家粮食安全保障需求,在对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综合分析基础上,按照“耕地灌区化、灌区节水化、节水长效化”的思路和“统一规划布局、统一水源配置、统一技术标准、统一稽查验收、统一管理体制、统一调度运行”的要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科学配置水资源”的原则,相继编制完成了《2010-2020年东平县农田水利规划》、《东平县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东平县现代水网规划》、《东平县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等水利建设规划。计划2012-2020年,全县新增灌溉面积13.6万亩,恢复和改善灌溉面积45.3万亩,提升灌溉面积30.9万亩,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65,新增节水能力3073万m3,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0.6万吨,年新增经济作物产量478.9万元。通过集中资金投入,相对集中连片建设、配套改造,形成规模,发挥工程总体效益,彻底改变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的现状,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2.2加强管理、严格程序,确保工程质量

县委、县政府对“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高度重视,将其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作为提高农业生产条件,实现富县强镇目标的重要举措来抓。经研究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分工副县长任副组长,财政局、水利局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小农重点县建设项目工作领导小组。并把项目列入了县委年度1号文件,确定为全县实施的重点项目及十一件为民办的实事之一。县政府与有关乡镇签订了责任书,纳入了有关乡镇政府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体系。

项目建设过程中,按照基本建设程序要求,全面实行 “四制”管理。严格按程序组建项目法人。通过公开招标选择有资质、懂规范、精技术的单位来承担施工和监理,为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和长期发挥效益,制定出台了《东平县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管理办法》。县水利、发改、财政、农业等有关部门业务人员联合成立“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建设指挥部,具体负责项目建设的协调、技术指导、安全检查等工作。同时建立起政府监督、监理检查、社会监督“三位一体”的质量保证体系,确保了资金安全、干部优秀、工程优良、农民受益。

2.3深化体制改革、创新管理机制、大力推进农村水利工程建管协调发展

为确保项目长期发挥效益,我们狠抓长效管护机制建设。采用“协会+用水户”的管理模式,进一步理顺产权关系,明确管护责任,2010年以来全县所有农田水利项目建设完工后全部移交给用水者协会,由协会负责建后运行管护,明确产权和落实管护责任到用水户,坚持权、责、利相统一,有效确保了工程长久发挥效益。通过深入调研、座谈讨论、征求群众意见,物价、水利两部门有关专家按照上级有关政策文件和“补偿成本、维持运行、受益负担、逐步到位”的原则,共同编制了水价改革方案,核定了项目区终端水价。在项目区全面推行“以水养水”的建后管护新机制,使工程平时有人管、坏了有人修、更新有能力,确保工程长效运行。

第2篇:高效农田建设范文

1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进展

目前高标准农田尚没有统一的建设标准,开展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有关的国土、农业、水利、农发办等部门根据自身业务特点,在高标准农田建设方面既有交叉又各有侧重。在地方层面,部分省份出台了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如四川、江苏省人民政府分别制定了《四川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技术规范》、《江苏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试行)》,广东省农业部门和国土部门联合制定了《广东省现代标准农田建设标准(试行)》。综合看来,高标准农田应具备以下特征:水资源有保证,农田集中连片且单片规模较大,灌排等农田水利设施达到一定标准,道路通达率较高,林网健全,便于机械化操作、土壤肥沃、农业生产方式先进、产出效益突出等。多年来,通过在高标准农田建设方面的连续投入,增加了有效耕地面积,优化了农用地利用结构,改善了农田基础设施条件,提升了耕地等级和产能。据统计,我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从1999年的0.53亿hm2增加到2009年的0.59亿hm2,节水灌溉面积从2000年的0.16万hm2提高到2009年的0.26万hm2,粮食单产从1999年的4687.5kg/hm2增加到2009年的4875kg/hm2①。1999—2010年,全国通过土地整治建设高产稳产基本农田0.13亿hm2,补充耕地的约340万hm2,农田产出率提高10%!20%,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2]。

2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亟须破解的关键问题

2.1资金投入与耕地资源禀赋不匹配当前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涉农资金包括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土地出让收入、耕地占用税和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10%土地出让收益等,上述资金大部分来源于土地出让收入。其中,除中央分成的30%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通过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方式向粮食主产区倾斜外,大部分资金由各地自行使用。据统计,2009年全国2/3的土地出让收入来源于沿海省份[3]。如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等经济发达地区土地出让收入历年排在前列[4],这些地区耕地面积小,农业生产条件较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比例、农业机械化程度和粮食单产较高(表1),因此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少,资金富余。而河南、黑龙江、吉林、湖北、湖南、新疆等省份土地出让收入较低,耕地面积大或耕地后备资源丰富,农田水利和交通设施不健全,农田有效灌溉面积比例、农业机械化程度和粮食单产较低,这些地区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重,资金缺口大。由此形成了区域间的资金投入与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倒挂”现象。

2.2田块破碎度大,权属状况复杂我国耕地形态细碎、零乱,田坎比例超过集约化水平中等国家一倍以上[2],耕地平均地块大小仅为0.087hm2,是荷兰平均地块大小的3.8%。如四川省金堂县的1个土地整治项目区,1农户家庭3口人,承包经营的土地共0.24hm2,却有37块耕地,平均每块不足0.0067hm2[5],不仅不适合使用大型农业机械开展规模化作业,对于农户自身来说,由于其承包的耕地零星分布在不同区位,耕种起来也极为不便。这种状况严重制约了农业现代化发展,也是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面临的巨大障碍。一方面,为减小田块破碎程度,提高灌溉保证率,确保道路通畅,则必须降低田坎系数、小田并大田,同时修建的灌排设施和道路要占用原有耕地,所有这些都涉及到权属调整工作,牵涉到农民土地权益,十分敏感和复杂,为避免产生纠纷,一些地方开展有关工作时,仅对修建农田水利设施占用土地进行权属调整,项目区田块较为破碎的现状仍然没有改变。另一方面,一些地方通过土地整治完成了权属调整,形成了规范的格网条田,但由于农民承包的土地面积较小,户与户之间又重新筑田埂做界址,土地重新破碎化,有效耕地数量因此减少[6-8]。

2.3投资分散,综合效益难以发挥按照有关部门工作职责,开展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相关的工作,包括:国土部门开展的农村土地整治工作,通过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以增加耕地面积、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改善农民生产和生活条件、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为主要目标;农业综合开发办安排的土地治理项目,以中低产田改造为重点,结合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建设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基本农田;农业部门安排的高产创建项目,主要包括推广优良品种、集成高产技术、综合防控病虫草害、普及测土配方施肥和推进机械化生产等内容;水利部门安排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等。目前,除江苏等少数省份整合上述专项资金集中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外,多数地区由各部门分别组织开展有关工作,投资分散,投资标准低,难以发挥综合效益。此外,近年来农民外出打工现象日益普遍,农村劳动力减少导致部分地区农民降低复种指数,或将原来的精耕细作改为粗放式经营,更有甚者撂荒耕地[9-10],这些地区农民对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意愿非常高,希望借此优化农用地利用结构,加大机械化作业,在有效劳动力减少的情况下,能够进行适度规模经营。但村集体等基层组织怕麻烦,意愿不大,没有及时争取相关部门资金。2.4与新农村建设协调不够多年来,高标准农田建设将重心放在农田建设方面,对村庄整治、农村环境、交通建设等方面关注度不高。在一些项目区,常常能够看到农田配有建设标准较高的混凝土质田间道,而与田间道对接的村庄道路则高低不平、损毁严重,也常能看到杂树、杂草,垃圾乱倒乱堆等环境不良现象,与新农村建设不相协调[11],且长久下来势必对已建成的高标准农田造成不良影响。高标准农田建设内涵需进一步丰富,有必要与农村公路、沼气建设、危房改造、农村清洁工程等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统筹开展[12]。

3针对建设高标准农田的建议

3.1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结合在不改变耕地用途,依法自愿有偿的前提下,对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适度流转。在此基础上,高标准农田建设能够真正做到降低田坎系数和田块破碎化程度,建设集中连片的格网条田,进而保障农业规模化作业和经营。此外,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结合,可以有效破解由于农民外出打工造成的复种指数降低、耕地被撂荒等问题,并充分利用在农村留守的有效劳动力。

第3篇:高效农田建设范文

[关键词]农田水利工程;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S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7-0093-01

农田水力是农业生产以及发展的重要基础,对农民的生产生活具有重要的影响。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需要明确农田水利工程的重要性,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仔细合理的分析,推动农田水利工程技术的运用。

一、农田水利工程技术的重要作用

(一)增加农民的农业收入

水利设施的建设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影响,积极应用农田水利工程技术,完善水利设施,能够有效提高农业产量,从而促进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实现脱贫致富,缩小贫富差距。

(二)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生产受到天气的影响较大。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对农业生产中的排涝灌溉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农田水利设施可以有效减少旱涝灾害,保证农产品的正常生长[1]。另外水利设施可以对水资源进行有效合理的分配,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加收成。

(三)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

在我国的农业生产中具有围湖造田的情况,使生态环境受到影响。随着退耕还林、退耕还湖的政策。通过水利设施建设能够游侠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在增加粮食产量的同时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二、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疏忽细节,保护意识较低

我国虽然是农业大国,但对农田水利的投资较少。在当前的运用中人们对水利设施的保护意识较低,只是长期的对水利工程的实施缺乏有效的维护,是水利设施的使用寿命较短[2]。另外对于损坏的水利设施缺乏及时的维修,使其对农业生产的作用得不到发挥,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在水利设施的布局上,国家对大型水利设施的关注与投入较多,往往忽视了小型水利设施,在资金与人力分配上存在不均,尤其是对农村地区的水利工程投入不足,使得经济收入较低的农村地区农业生产受到外界影响较大,农业产量较低,生活水平不高。拉大了收入差距。

(二)农田水利的投入不足

随着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的改变,国家和政府对经济发展的重视度较高,而忽略了农田水利的建设,对农田水利工程的投入存在严重不足,尤其在小型水利工程的建设上。另外税费制度的改革降低了对水利工程的资金和劳动力的投入,阻碍了农田水利工程的发展。政府是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主体,由于农业发展具有一定的时间性,对政府所注重的短期利益表现较少,因此在投入上存在不足。农业发展受到天气等自然因素的影响较大,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因此对金融机构的投资吸引较小,而仅靠农民自身的投入对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作用太过微小。因此投入资金及劳力存在严重的不足。

(三)工程老化问题严重,建设标准较低

我国大部分水利工程的建设时间较早,在长期的使用中缺乏有效的维护存在较多老化问题。水利设施的功能不够完善,在防涝与灌溉上的作用降低,影响了农业生产。另外新建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标准较低,水利设施的质量不高,有效降低了水利设施的作用,农业产量得不到提高。对农业造成影响的同时降低了农民的积极性。

三、促进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具体措施

(一)拓宽投资渠道,建设农村水利服务队伍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行,政府的财力投资具有一定的有限性,因此要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利用政府与农民的共同努力,加大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投资。通过政府建立激励机制,扩大水利工程建设的参与者,积极发挥企业、社会团体的强大作用,拓宽水利工程建设的投资渠道[3]。另外政府要积极宣传法律知识,制定相应的法律制度,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使农民的利益得到切实有效的保护。提高农民投资的安全性,进而愿意进行水利工程的投资。

(二)将农田水利建设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相结合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是提高农业收入的重要措施,是促进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基础。推行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能够起到有效的防涝抗旱作用,有利于进行农田灌溉,增加农业产量,提高农民收入。因此要结合农业发展的具体情况与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利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推动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运用科学的方法有效运用水利设施,充分发挥其所具有的强大功能。农田水利工程技术能够使水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有效减缓水土流失,对生态系统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推动可持续发展。要加强农田水利工程技术的应用,促进水利工程的灌溉、泄洪以及蓄水等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

(三)积极推行节水灌溉技术

农田水力工程建设在节水中具有较大的作用,因此要将农田水力建设与节水工程相结合,使有限的水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在农田灌溉上推行滴灌和喷灌技术,减少水资源的浪费[4]。同时滴灌与喷灌技术的投入成本较低,对水压的要求也不高,因此适合大规模的运用,尤其是果园和成片的农田区域。另

(四)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注重对农田科学的研究

推动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需要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通过对水利设施操作人员以及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技术水平,并积极运用新技术和新知识促进水利设施的应用于发展。加强对农田水利工程中存在问题的分析,使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另外要注重度农田科学的研究,推动农田水利技术的发展。以高质量的人才和先进的技术使农田水利工程技术得到发展。

结束语

农田水利工程的发展对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利用农田水利工程技术能够提高农业生产中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增加农业产量,提高农民的收入,所缩小贫富差距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要加强对农田水利的投资,积极发挥政府的领导作用,构建专业的人才队伍,促进农田水利工程的不断发展。本文阐述了农田水利建设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分析了当前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希望可以推动农田水利工程的不断发展,促进农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田艳.浅谈如何推广农田水利工程技术[J].民营科技,2014,(2):89.

[2]孙夏青.浅析农田水利技术制度的创新[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9):182-186.

第4篇:高效农田建设范文

一、加强农田水利基础建设的要求

农田会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农田的生产能力会有着明显的不同,而自然灾害的出现,则会使得农田的生产能力大大的下降,因此,为保障农田的生产能力,就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对农田水利基础建设进行加强处理,对农田的生产能力进行合理的保障,降低自然灾害以及气候因素对农田生产能力的影响。必须要加强农田水利基础的建设,要最大限度的提升农田自身的生产能力,从而进一步的保障农业的发展。在加强农田水利基础建设的过程中,要想使得农田水利基础建设的力度得到良好的加强效果,就需要对原有的农业体系进行打理,解除原有农业体系发展所带来的局限性,针对农业用水中出现的水资源浪费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以达到缓解水资源紧张的目的。就我国目前的水资源应用情况来看,其中浪费现象较为严重,水资源的储量大幅度的减少,可用水资源逐渐的缩减,加上水资源区域性分布不均问题的存在,使得我国的农业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也使得我国的农业生产能力无法得到有效的提高。从这就可以看出加强农田水利基础建设的重要性。农田水利建设具有突出的战略意义。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实际上就是对农田的抗灾能力、防灾能力、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战略等方面的一个重要保障措施。农田水利本身已经逐渐成为了我国农村基本建设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任务。

二、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

要想使得灌溉水的利用率可以得到有效的提高,就需要做好下面几项工作:首先要将水的源头到农田输水设施期间的灌溉水利用率进行有效的提高。就农田渠道中所建设的防渗体系,要进行合理的质量检查,保障防渗体系建设的有效性,水资源的损失量大大的减少。另外,针对水源头到农田输水设施期间的灌溉水利用率进行提升,主要就是利用防渗体系来对农田渠道灌溉进行有效的建设,以此来达到节水的目的。其次就是在灌溉水进行田间灌溉的过程中提高利用率。在进行田间灌溉的时候,要想使得灌溉水的利用率可以得到有效的提高,就需要合理的利用先进的灌溉技术,并采取有效的灌溉措施来对田间灌溉进行强化处理,以此来达到节水的目的。同时也可以利用田间工程来进行灌溉水利用率的提升,但是要保障田间工程的建设、管理工作落实到实处,加强管理的力度,才能够有效的保障水资源可以得到节约。第三个环节是农田作物对于灌溉水吸收率。为了能够切实有效的保障农田作物的水分利用率,就应当要针对农田之中的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强化,采取高效的科学灌溉措施。

作者:隋万里 单位:赤峰市松山区太平地镇水利站

第5篇:高效农田建设范文

[关键词]农田水利工程;施工管理;持续发展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水平呈现出逐年提升的趋势,尤其在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的大背景下,农业用地数量已经逼近警戒线,在这种情况下,社会生活对农田单位面积产量提出新的要求,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一方面受到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另一方面也受到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单位的普遍关注。然而,在建设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的过程中,出现一系列的问题,进而对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产生不同程度的破坏性。所以,建设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受到社会的高度重视。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为了建设高标准的农田水利工程,通常情况下,需要从以下角度着手:

1规范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标准

在建设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的过程中,规范化的建设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推动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持续发展,一方面可以指导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工作,另一方面可以约束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施工企业的行为,从根本上确保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质量。在组织开展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施工作业时,水利部门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借助自身的职能,全面掌握各种影响因素,通过对水利专家的建议进行综合分析,进一步制定完善的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标准和相应的技术规范,进而适应我国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发展的需要,同时促进我国农田水利工程持续发展。在此基础上,结合技术规范的实际情况,设定一套科学的、合理的、统一的量化标准,并综合分析各地区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水平,制定一套具有地方特色的的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标准,进而指导、约束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

2整合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管理机制

在建设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的过程中,需要做好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管理机制整合工作。从实际情况来看,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方面,我国投入渠道比较广,无论是财政部门,还是水利部门,以及相应的农业部门、国土部门等都在组织开展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多部门参与的情形,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的持续发展,但是,由于各部门建设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的侧重点不同,并且在这一过程中,没有统一的标准对所有部门建设的农田水利工程进行规范化管理,在这种情况下,必然导致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处于野蛮发展状态,进而难以实现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高标准,虽然各部门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方面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是却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针对这种情况,需要各部门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对自身的建设行为进行规范化管理,同时与其他部门加强合作,进一步有效整合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资金,统一管理农田水利工程项目的投入资金,通过对投入资金进行合理配置,集中所有资金解决关键性问题,从根本上确保效益最大化,在一定程度上为农田水利工程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3建立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保障体系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在建设农田水利工程的过程中,普遍存在质量问题。质量问题存在,一方面制约了农田水利工程的功能,另一方面对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发展产生阻碍作用。基于此,提高农田水利工程施工质量,对于建设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组织开展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施工作业时,首先,需要有效管理工程投资,通过全面把握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实际需求、市场发展等情况,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农田水利工程项目概预算的准确性;其次,在农田水利工程设计阶段,做好全局规划工作,对农田水利工程进行合理布局,确保其功能最大化;最后,在施工现场做好农田水利工程质量监管工作,全面贯彻落实责任制,采取各种措施规避农田水利工程施工环节潜在的各种不利因素,进一步提高农田水利工程施工质量。

4做好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运行管护工作

在组织开展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工作时,运行管护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无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质量多么高,如果缺乏科学、合理的管护,必然会影响农田水利工程的使用功能,首先,需要对农田水利工程做好运行管护工作。在组织开展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施工作业时,政府部门需要给予农田水利工程大力扶持,制定实施科学、合理的运行管护措施,同时安排相应的运行管护资金,做到专款专用。其次,结合农田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的实际情况,制定实施农田水利管理规章制度,在该规章制度中,从责任、义务的角度对各级政府,以及广大群众进行明确,同时制定实施农田水利工程投入、管理,以及运行维护机制;最后,在农田水利工程中,全面落实农民的主体地位,针对农田水利工程管理、维护等工作,激发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基于此,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可以对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实施产权改革,借助产权改革为建设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奠定基础。对现有农田水利工程进行定期养护,按照“谁建设、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认真组织开展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后期维护工作。另外,各地要结合自身的地质、气候等情况,建立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监管体制,确保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持续发展。

5培养高标准农田水利技术力量

在组织开展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施工作业时,提高施工队伍素质是建设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的基础和重要保证。对于农田水利工程施工企业来说,为了提高工程项目施工质量,需要针对所有参与农田水利工程施工的人员,无论是管理者,还是一线作业人员,都要进行严格的教育培训。作为管理者,通过接受教育培训,一方面提高业务水平,另一方面丰富施工技术知识,在掌握工艺流程的基础上,可以更好地组织管理工作。对于一线作业人员来说,经过教育培训后,可以有效避免人为因素引发的施工质量,从根本上确保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施工质量。

6结论

第6篇:高效农田建设范文

关键词 农田水利;建设;措施

中图分类号S-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0)25-0020-02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不仅人多地少,而且水资源短缺,水旱灾害频发,以上基本国情决定了农田水利建设在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统筹我国城乡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大战略性决策。而农田水利作为我国广大地区的绿色生态屏障,对农业的稳产和高产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资源,在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上起着十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因此,我们应大力营造农田水利,将农田水利建设作为水利建设的一个重点环节来抓,积极采取相应措施,努力推进农田水利建设。

1 加大农田水利建设的政策扶持力度

如何为农田水利建设创造出有利的发展环境,笔者认为加大以下两方面的政策扶持力度:一是切实加大政府的资金投入。各级政府应当对农田水利建设在给予资金上上的优先支持和重点倾斜,并不断逐步提高农田水利建设的补助标准。通过提高对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的投入,逐步将农业产业综合开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和农田水利建设纳入建设规划、统筹考虑。国家在对农田进行改造时,要予以相应的资金扶持措施,有效缓解以往农田基本建设中改造中出现的资金不足难题;二是实施轻税薄赋的金融政策。对于农田水利建设,要依据多予与放活的原则,严格执行现行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全面取消不合理的收费项目。要继续扩大涉及到农户的小额信用贷款与联保贷款,积极支持积极性高、信用好的农户参与到农田水利建设中,从而有效实现增收致富。

2 明晰农田水利的产权

要积极解决农田水利的产权问题,一方面是要认真落实农田水利政策,积极理顺分配机制。要通过多种渠道,全面宣传水利建设的积极作用,加大农田水利政策的落实,建立全民水利体系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意识,让群众自觉自愿地地投入到农田水利建设中去。要积极探索承包制、股份制等不同的所有制形式,让农民群众真正成为农田水利建设的主人;另一方面是要国家明确相应权属的基础上,依据农田生产周期普遍较长的特点,保持农田水利权属保持长期稳定。对于农田水利建设给农民造成的损失,国家要进行相应的补偿,切实保障农民利益。

3 建立专业化的农田水利开发管理队伍

一是要严格落实责任。由当地政府的主管领导牵头,成立农田水利更新改造工作领导小组,负有农田水利改造任务的重点乡镇也要成立管理机构,并建立起固定的联系点,长年关注农田水利建设工作。要将农田水利的更新改造工作作为新农村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工作成绩突出的乡镇作出表彰与奖励,对未及时完成任务的乡镇则要作出通报批评,甚至追究领导责任。水利主管部门要针对农田水利建设工作的各步骤与各环节,制定出技术规程与规定的完成时限,并进行定期检查,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二是切实提高认识。因为农民群众对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因而农田水利的管护意识不强,责权利不够清晰,毁坏农田的现象时有发生,直接影响到我国农田基本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为尽快理顺管理体制,应当注重加强地方水利主管部门的管理职责,发挥乡镇水利站的功能。农田林网应实行严格的目标管理责任制,实现统一管理、统一栽培、统一施肥,通过深翻和中耕等措施以改善土壤结构,以求缩短投入与产出的周期,提高农田水利的经营与管理水平。

4 加强产业化与市场化建设

一是要开展社会化服务。水利主管部门应根据农田水利建设的要求,不断转变管理职能,增加服务开发手段,把农田水利的规划、管护、加工、销售及开发等各环节统一起来,以确保国家水利政策能够得到落实,保障农民权利不受到侵害,并处理好国家、集体与农民等各方利益。为此,一定要加强农田水利专业化技术与农田水利产品市场开发,用新技术与新产品的开发来促进农田水利特色产业的发展;二是要加强后续产业的发展。各地方政府要按照农田水利建设的科学规律与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全力做好农田水利的资源加工转化工作,要继续全力推动传统意义上的木材加工市场的深度开发,并在此基础上发展精加工和深加工,逐步延长产业链,走出一种种植、贸易、工业一体化发展的新路。要充分提高农田水利建设的产业化水平,积极扶持与培育出一批骨干企业与知名品牌,积极推动产业重组和产业升级,从而带动这一产业的大发展;三是要加快市场化发展之路。要根据农产品的特性与市场状况来充分激活木材市场,并逐步规范市场的流通秩序,不断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帮助农民进入到市场中,从而提高该产业的发展活力,并实现各生产要素的不断流动。

5高农田水利体系建设的科技效益

一是要真正认识到科技兴农的重要意义,通过制定与落实一系列政策措施,吸引科技人员深入到生产一线开展农田水利建设综合开发及深层次开发。要通过试验,建立起经济高效的典型开发模式,并加快农田水利科学技术的普及推广水平,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科学化管理水平;二是要着力增加科技攻关的力度,要积极培育并推广一批兼具生态效益与经济价值的优良树种。要通过强化农田水利结构、树种配置及混交方式等模式的研究,不断推广农田复合经营的先进模式。要重视科技培训与技术服务,不断推广农田水利建设中所需要的合适技术,并加快林业方面的新技术与新成果的普及程度,为农田水利建设提供有效支撑。

6 结论

总的来说,近年来,我国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已步入到良性循环的轨道,而且林龄结构与龄组分布正在逐步得到调整,农田水利建设的各项功能正在更趋完善。笔者坚信,只要继续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强农田农防林管理,顺应市场的需求,一定能将这项工作开展得更好。

参考文献

第7篇:高效农田建设范文

关键词: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技术要点

中图分类号: S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高标准农田建设就是通过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等将耕地整理成为“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涝能排、旱能灌”的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的高产稳产田,是建设现代高效农业的基础保障,是推进新农村建设,增加农民收入,稳定农业生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

一、我国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1、高标准农田建设投资分散,存在着重复建设现象

高标准农田建设包括农田建设的诸多方面,如田间道路、农田水利等等,近年来,各相关部门按照有关部门工作职责都提出要建设高标准农田,但是对高标准农田的理解各不相同,投资侧重点也不同,例如:国土部门侧重于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财政部农业综合开发办侧重于中低产田改造,结合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建设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基本农田;水利部侧重于农田水利建设等等。高标准农田建设缺乏统一规划,投资分散甚至出现重复建设现象,不利于发挥项目的效益。

2、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重表面轻地力

目前建设中的一些这些项目往往集中在重复建设沟、渠、凼、路等硬件基础硬件设施,以“田成方、林成网、渠相连、路相通”作为高标准农田的标准,而忽略了耕地土壤质量建设。高标准农田建成后,甚至导致地力短时间内下降,影响粮食生产产量:一方面,为了使“田成方”,项目将一些边边角角的生地规划进来,同时,项目又需占用一些熟地建设农田水利、田间道路等基础设施,从而影响农田的整体地力;另一方面,为了使农田田面平整,应加铺生土平整田面之后再铺设一层熟土以保证耕地土壤质量,但是一些非农业部门的项目责任部门,或因缺乏相关农业知识,或因没有直接利益关系,在项目建设中没有严格按照农田生产要求进行建设,导致所谓的高标准农田建成后地力反而在短期内下降的现象。

3、高标准农田管理缺乏合理制度安排

近年来,各部门的农田基础建设项目不同程度地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高标准农田使用管理制度缺位。在投入上,很多项目没有配套的修护资金;在使用上,很多项目是发改委、财政等部门建设、农业部门使用,项目建设与使用脱节;在管理上,政府没有明确的责任部门。农田基础设施属于公共产品,当农田由于长期疏于管理出现各种问题,如果没有相关的补偿机制,农户或其它社会力量一般不会自发组织维护。

4、高标准农田持续使用上缺乏一定的保护

近年来,高标准农田用地与建设规划用地、工业用地的矛盾呈上升趋势。由于基础条件比较好、建设成本低、示范效果好等因素,高标准农田一般建设在城镇周边。但是,在城镇化过程中,这些地方往往又是建设用地、工业用地首征之地。一旦农田被征用,前期建设项目也随之被毁。另外,近些年来,城镇周边的农民生计来源比较灵活,流转土地和种田的积极性降低,出现了个别高标准农田抛荒或季节性抛荒的现象。高标准农田持续使用受到经济发展的冲击,甚至出现一定程度边建边毁边弃现象,亟待加以制止。

二、建设高标准农田的建议

1、强化宣传、提高认识。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必须拥有充足的耕地资源,而高标准农田是耕地的精华部分,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总理指出:“保护耕地,就是保护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就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保护耕地最要紧的是保护基本农田。”目前,不少地方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还比较落后,已经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因此,建设高标准农田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必须进行广泛宣传。

2、因地制宜,科学开发。建设高标准农田,既要把耕地、道路、防护林、排灌渠道、机井、抽水站、输电线路等结合起来通盘考虑,全面规范,合理安排,以达到改善和提高农业条件,更大程度地满足农业生产需要的根本目的,又要注重土地平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等工程设施建设。土地平整工程的实施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有利于田间机械化作业,有利于水土保持,满足灌溉排水要求和防风要求,便于经营管理;田间道路工程的实施要从适应当地地形地貌条件出发,从方便农业生产与生活、有利于机械化耕作和节省道路占地等方面综合考虑,按照“因地制宜、节约用地、方便运输、合理布局”的原则进行布设;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工程的实施应有利于改善农田周围的生态环境,防止或减少自然灾害,提高耕地生产能力,促进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加大资金投入,集中资金保重点。高标准农田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应充分发挥农业综合开发自身所具有的综合性、区域性和按照项目管理的优势,主动搭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资金整合平台,按照“规划先行,统筹安排,突出重点,讲求实效”的原则和“资金渠道不变,统一规划,各司其职,各记其功”的思路,统筹相关涉农项目资金,加强部门和项目间的有机衔接,形成打造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巨大合力。

4、整合项目,综合资源。高标准农田建设,情况复杂,任重道远,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方向,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增收为目的,以财政支农资金为引力,以县区为整合平台,以涉农项目为依托,坚持综合开发的原则,坚持规模建设的原则,坚持多元化投入的原则,通过建立政府牵头、部门实施、科学选点、统筹规划、整合项目、规模开发、综合资源、分别利用、渠道不变、归口申报、县级负责、有序推进、整体验收、各记其功的项目建设机制,有效整合涉农项目,综合开发资源,打造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使之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亮点,结构调整、特色示范的亮点,科学发展、持续利用的亮点。

5、创新机制,处理解决好土地流转等问题。高标准农田建设应在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下,积极促进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同时,充分尊重项目区农民群众的意愿,让项目建设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参与和支持。各地建设高标准农田应依托资源和产品比较优势,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处理好粮食生产与发展优势农产品和产业化经营发展的关系,做到藏粮于田。走出一条立足区域优势和主导产业带动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路子。把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加强和改善生态环境,融入到高标准农田建设之中。应正确处理适当提高标准与经济适用的关系,探索适应市场机制要求的工程运行管护机制和各具特色的开发模式,确保国家投资效益的长期发挥。

6、加强管护利用。要坚持用科学的理念创新建立一种新型的管护机制。一是法律保护,将建成的高标准农田,按照《基本农田保护法》的有关规定予以重点保护。二是明确管护主体及责任,高标准农田建成后,应建立统一的、规范的高标准农田工程建设永久性标志牌,标明工程的范围、面积、主要设施及管护责任单位等。要办理好移交手续,县、乡(镇)、村层层签订管护责任书,落实责任人,建立高标准农田管护长效机制。三是推广科学技术,搞好开发利用。在建成的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大力推广先进的、成熟的、品质优良的科研成果,坚持标准化生产,使改造后的农田实现优质高效。

结束语

当前,实现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的实施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的值得大家关注的话题,尤其作为国家有关政府部门,要制度实施管理制度,采用一切激励性的、有利于农民切身利益的手段和措施,激发农民和管理者的工作热情,让我们的基本农田建设项目在高素质人群的管理中,抓住机遇,大胆务实地改革创新,真正意义上实现我国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实施的有效管理,实现基本农田的高产稳收。

参考文献

[1]刘彦随.科学推进中国农村土地整治战略[J].中国土地科学,2011,(04).

第8篇:高效农田建设范文

关键词:农田水利建设;困境;对策

1 概述

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保障农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然而,面对新时期的农业发展实际需求,我国农田水利建设在发展的过程中还面临着一些困难。应当积极探索有效的解决对策,促进农田水利建设的健康发展,为推动我国农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2 新时期我国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我国是农业大国,无论是对农业生产还是农民生活而言,加强我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具有非常重要而深远的现实意义。当前,我国不断加大对于农业发展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随着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我国农田水利建设的步伐还应当进一步加快。新时期,我国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1 保障我国农作物稳产、高产

从总体上来看,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然而,在发展的过程中,各个地区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不同地区人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我国的一些偏远地区,以及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地区,人们的收入来源较少,大多数居民只能依靠种植农作物来保障基本的生活。因此,应当加大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确保农作物在生长的过程中具有充足的水源,保障我国农作物的稳产、高产,最终让广大人民群众能够获取更多的经济来源,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2.2 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

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在农业种植的过程中,由于受到自然条件等因素的限制,农民往往选择抗旱的品种,具有较大的局限性,不利于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通过加强我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能够有效的解决水资源匮乏等问题,对于当地农业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发挥着基础性的保障作用,为农业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2.3 有助于减轻自然灾害对农业发展的消极影响

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有助于减轻自然灾害对农业发展的消极影响。当前,我国部分地区由于农田水利建设质量不高,缺乏必要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使得农业发展基本上是“靠天吃饭”。一旦受到天气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妨碍农作物的发展。举例来讲,旱灾、洪涝灾害、虫灾等问题的出现,会让农作物的生长受到极大的伤害,难以实现农作物的稳产与高产,使得农民的收入受到损失,进而严重制约当地农业发展。因此,有必要在农村,特别是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的边偏远农村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保证农作物充足的水资源供应,减少自然灾害对农业的消极影响。

3 我国农田水利建设的困境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的面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农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是,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农田水利常年失修的现象比较普遍,农村的基础设施水利建设还相当的薄弱。落后的水利建设条件已经成为农业基础设施中明显的短板与软肋,在一定的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的经济发展。现阶段,我国农田水利建设在发展的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主要包括资金匮缺,技术落后,设施陈旧等因素。

3.1 农田水利建设的管理理念薄弱,管理机制不健全

我国农田水利在建设的过程中,由于管理理念相对薄弱,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措施。管理机制的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田水利建设的健康发展。当前,我国农田水利建设的管理人员大多是当地的农民,在管理理念以及管理方法上,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对于权责的界定难以形成清晰的认识,使得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工作无法得到有效地落实。与此同时,农民收入较低,农田水利建设呈现出“无人愿管”的现象。

3.2 农田水利建设的设备较为陈旧

我国农田水利建设在发展的过程中,相关的设备也较为陈旧。现阶段所应用的农田水利设施中,许多是几十年前建设的。传统的水利基础设施受到时间、技术、标准等因素的限制,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效率比较低下,无法满足新时期农作物生长的现实需要。另外,还存在一部分农田水利设施超出了设备的安全使用年限,潜藏着一定的安全隐患,无法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保障。

3.3 农业技术推广程度有待提高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现代化农业应当朝着集约化、机械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然而,由于我国农业技术发展水平有限,技术力量较为薄弱,使得我国农技推广程度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由于推广的方式不合理,很多农民对新技术接受起来较慢,因此,推广的效果并不理想,有些地区仍以渠道灌溉为主要方式,不仅浪费水资源,又难以发挥农田水利建设的优势,最终妨碍了农田水利建设的全面发展。

3.4 缺乏资金的投入

资金来源不足是我国农田水利建设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农村税改之后,我国对农田水利建设是财政支持较少,地方政府缺乏有效的资金来源,不能满足当地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与发展,部分农田水利设施存在着落后与陈旧的现象。缺乏资金的投入,使得农田水利建设难以落实,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业的全面发展。

4 我国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策略

传统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已经无法满足新时期农业发展的需求,为了促进农业的健康发展,妥善解决农田水利建设在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的一些困难,应当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4.1 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

我国农田水利建设在发展的过程中,应当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通过规范农业的发展,有效提高农作物的稳产和增产。政府应当在政策引导及资金方面对农田水利建设给予一定的帮助和支持。向农民积极宣传水利建设重要性,并引导相关机构和企业提高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意识。与此同时,地方各级政府还要形成有效的反馈机制,向上级政府申请农田水利建设必要的资金支持。并提高农民农技的应用水平,培养农民正确的水资源观。

4.2 做好农技推广,提高农业技术发展水平

我国农田水利建设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应当完善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提高农业技术发展水平。一方面,通过科学、有效的农技推广方式,提高农民对农田水利建设的认识,并逐步培养农民的农业技能。另一方面,政府、企业、高校应当优势互补,积极协作,共同培育出农业水利建设的专业、复合型人才,提高我国农业技术发展水平。

4.3 增加对农田水利建设的财政支持

为了促进农田水利建设的健康发展,还需要增加对农田水利建设的财政支持。首先,应当积极吸引社会闲散资金,建立多样化的筹资渠道,有效减少因为资金匮乏而无法进行农田水利建设的现象。其次,加大对资金流向和使用情况的监管力度,保障资金得以有效地落实。最后,政府部门还应当对农田水利建设进行及时有效地监督与指导。

5 结束语

农田水利建设是农业基础设施的主体和中心环节,完善的农田水利设施不仅能够促进农作物产量的提高,还可以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质量。新时期农田水利建设在我国农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保障性作用,应当深入进行农田水利建设发展战略研究,实现我国农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罗辉.农村水利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现代农村科技,2013.

第9篇:高效农田建设范文

关键词: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监理工作;问题与建议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加,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上的财政资金投入也不断提高,对农田水利工程的完善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在实际的工程建设中,仍然存在一些建设质量问题,给水利工程的正常使用造成了影响。因此,必须要加强工程建设中的监理工作,为水利工程的作用发挥提供保障。

1小型农田水利给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1水利工程质量较差,后期维护难以跟进。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主要作用是方便农户进行农田灌溉,因此农田水利工程多围绕农田以及农村周边地区进行施工修建,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被承包给地方建筑企业。而这些地方建筑企业,一方面是团队整体施工作业水平不高,对于系统复杂、整体要求程度较高的农田水利工程来说,很难做到全方位、立体化的施工建设,给农田水利工作的整体质量造成了影响;另一方面,由于是地方性工程,相关部门的监理工作很难落实到位,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建筑企业的威慑作用,水利工程建设的质量难以保证。在农村地区,基础部门职责划分不够明确,没有专门的部门或机构负责水利工程后期的维护和修缮。事实上,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人员多数都是当地的农户,没有形成水利工程的监理和维护意识,以至于在后期工程出现问题时,不能及时的进行修复和管理,造成了更大的经济损失。

1.2水利工程缺乏系统性,重复建设现象严重。无论是大型的区域水利工程还是小型的农田水利工程,都对整个工程的系统性要求较强,从而保证整个系统功能的协调实现。但是在实际建设过程中,由于缺乏科学的建设指导,一些建设企业没有按照相关的行业标准,制定完整的施工计划,水利工程的施工存在随意性和盲目性,在这种情况下,施工人员缺乏有效的规划指导,不仅造成了工期的延误和滞后,直接增加了建设企业的成本费用,而且整个农田水利工程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各部分水利功能难以发挥和实现。除此之外,我国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农田水利工程一直都是农业生产活动的基础性工程,因此传统的农田灌溉水渠、高架水槽较多,一些水利工程建筑企业为了节省施工成本,在原有的水利工程上进行二次修建。虽然实现了对原有水利工程的充分利用,但是由于灌溉路线设计不合理,造成了严重的资源和财产浪费。

2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监理的必要性

2.1落实国家惠民政策的需要。农业、农村、农民历来是党和国家关注的主要方面,国家重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不断加大对小农田水利工程的投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是党和国家关心农民群众的德政工程,是惠民利民的重要举措,把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监理工作上升到政治高度,抓紧抓好,十分必要。

2.2保障粮食稳产高产的需要。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着农田灌溉设施是否完备,灌溉水利用率和利用效率能否提高,农业能否增效。因此,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监理十分必要。

2.3提高投资效益的需要。小型农田水利涉及面广、投资多,因此,要制定和落实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监理的政策措施,以加强招投标环节和施工监理环节的监督,保障资金的效益最大化,把财政资金管理好使用好,有效增加投资效益比值。

2.4促进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需要。有关数据显示,农田水利对粮食生产的贡献率为37%,因此,要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环节的监督监理,以造就质量优良的田间工程,为夺取粮食丰收创造条件,保障粮食供给和物价稳定,进而有效促进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

3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监理工作的优化建议

3.1做好执行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监理工作的顶层设计。进一步规范建设监理市场和建设监理行为,强化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监理的规范动作,为依法严格执行建设监理奠定基础。

3.2落实建设监理资金。近年来,随着国家和各级政府对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重视程度的提升,在资金投入上有了明显增加。而对于水利工程修建企业来说,如何利用好建设资金,发挥资金利用效率的最大化,成为了企业建设之前所面临的首要问题。因此,着重在项目投资政策环节、编制概预算环节、安排资金环节下工夫,为落实建设监理制度提供经费保障。

3.3严格执行建设监理招投标制度。按照法律法规规定的程序和步骤,依法择优选取监理单位,为提高工程质量、完善监督制度提供保障。

3.4加强现场监理人员的素质建设。监理人员作为水利工程监理工作中的直接参与人,其自身的思想道德和专业水平能力将直接决定了监理工作的质量。通过教育施工监理人员依法行事,严格遵循建设监理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充分发挥监理人员的建设监理职能,为水利工程建设提供可靠的人员保障。

3.5发挥政府质量监督部门的作用。政府质量监督部门是代表政府依法行使建设质量监督的权威部门,应按照质量监督法的有关规定,高度重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问题,落实监督措施,抽调精干力量,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各方进行监督检查。

3.6加强检查监督。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过程的检查督导,把好制度关、资金安全关、质量监督关、竣工验收关,确保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健康有序推进。

3.7加强信用制度建设。落实市场准入措施,完善奖罚机制,一方面加大对不诚信监理单位和监理人员的惩治力度,为净化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监理市场创造条件,另一方面也要对工程监理工作到位的单位和人员进行一定程度的物质或精神奖励,发挥榜样带头作用,在监理单位乃正整个监理行业内,形成良好的监督管理氛围。

3.8加强宣传教育。营造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监督氛围,培养人民群众和从业者的建设监督意识,培育社会监督和专门监督相结合的新型监督体系。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进程的加快,将会进一步推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将成为优先关注的方面,势必成为财政支持的重点领域。民以食为天,食以水为先。农田水利作为粮食生产的先决条件,一定会成为国家长期政策支持和资金倾斜的领域,用好国家的支农资金,建设现代化的具有当代新农村气息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保障工程资金安全、人员安全、质量安全,是水利工作者和水利建设者的历史责任。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力将会进一步增强,粮食安全将会上升到更高的高度,农田水利的保障作用将进一步凸显,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将会发挥出巨大能量,化作春风细雨,滋润百万顷粮田。

参考文献

[1]徐邦鹤.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J].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28-30.

[2]田刚.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中国科技博览,2011(34):145-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