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效亲子沟通范文

高效亲子沟通精选(九篇)

高效亲子沟通

第1篇:高效亲子沟通范文

关键词: 亲子沟通 家庭教育 指导模式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可见,幼儿园应该义不容辞地承担家教指导的职责。如今的父母工作繁忙,虽然拥有丰富的育儿理念,但是缺少时间与空间和孩子在一起,无法共同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孩子的教育问题十分关键,尤其是处于启蒙阶段的家庭教育。在家庭教育中,亲子关系是生活的“必需品”,又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剂”。为人父母,要了解子女的内心世界,经常与子女进行沟通,帮助子女解决成长道路上的问题。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家庭亲子沟通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幼儿园作为专门的幼教机构,探索以亲子沟通为载体的幼教家庭指导模式迫在眉睫。

一、幼儿家庭亲子沟通存在的问题

幼儿的家庭沟通氛围还不够,家长的教育理念与行为影响了教育在家庭中所起的作用。有些家长望子成龙,但在与孩子沟通中,缺少方式方法,往往适得其反;有些家长文化程度高,教育子女的办法多,但由于自身工作忙,孩子都是由老人照看,几乎没有时间与孩子沟通、学习和游戏。这是现代家庭亲子沟通存在的普遍现象。幼儿园作为幼儿教育的专门机构,在家园合力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从现有的各种资料来看,目前人们已经开始注重家庭沟通、家庭学习,但还未形成一种良好的亲子沟通的家庭教育指导模式。为此,我们一直在探索构建以亲子沟通为载体的幼教家庭指导模式,以此提高幼儿园指导家庭教育的水平和家长的家教水平,使以亲子沟通为载体的家庭教育指导更科学化,更有实效。

二、构建“家庭亲子沟通”指导模式的重要意义

所谓亲子沟通的家庭教育指导模式,是挑战传统的家庭教育模式,挑战传统的亲子关系的新观念。在家教指导中突出家长的主体地位,创设开放的、多元化及个性化相结合的指导内容和组织形式,使家长积极参与其中,以达到多方互动、共同提高的效果。这对幼儿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的成长乃至性格和谐的培养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对幼儿的认知构成、高尚情趣和思想道德的形成起到奠基作用。

三、探索构建家庭亲子沟通指导模式的途径和方法

基于家庭是塑造孩子健康人格的第一环境,家庭的沟通是健康的家庭形态和理想的教育模式的认识,我园着手开展了一系列构建以亲子沟通为载体的家庭教育指导的活动。

1.开设家长讲座,提高家长对亲子沟通的认识。因为家长的受教育水平不同,教育观念不同,导致也形成家庭沟通的不同模式和类型。如在开学初,我们举办了“新生入园准备什么”、“亲子沟通中的艺术”、“赏识教育”等讲座,这些讲座的内容紧紧联系了现实,富有实用性和指导性,符合家长望子女成才的心理需求,因此受到家长的普遍欢迎。

2.把家长请进园参与各类活动,为家庭沟通提供现实依据和家庭教育的素材。在家长半日开放活动中,家长们和孩子开始忙忙碌碌地精心制作《小鸟的家》。他们将各种环保材料进行着有机的组合,在热闹、温馨的氛围中,一个个极富创意、造型独特的鸟窝呈现在大家的面前:有毛线织的、有牛奶箱做的公寓式、有鞋盒做的半开放式……一个个美丽的名字、一个个智慧的碰撞、一个个亲情的演绎……使整个活动意义深远。家长和孩子们沉浸在活动之中,留恋着活动中的喜悦和感动。与此同时,我们也会组织家长参与教育活动,畅通家园沟通的渠道邀请家长来园当“老师”。在家长这个群体中,他们从事着不同的职业、工种,有着不同文化背景。我班依依的爸爸是个医生,我们请他来园当了一回“爸爸老师”,现场给小朋友讲述如何预防感冒、咳嗽等,孩子们在活动中感到非常新鲜,学习兴趣也随之增强了。这种活动大大丰富了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内容。

在活动中,家长不仅耳闻目睹自己孩子在幼儿园里各方面表现,而且学到适时的教育引导方法,了解教育的内容和层次性特点,从各方面认识孩子的长处和不足,为家庭沟通提供现实依据和家庭教育的素材。实践证明,这些活动获得了促进家庭沟通的明显效果。

3.建立幼儿园网站,让家教指导的沟通主阵地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更新与发展。幼儿园网站是一个家教知识、教育资讯、教子经验交流的平台,建立起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帮助家长提高家教水平。我们制作了各班的班级主页,鼓励家长关注班级主页,关注孩子的学习与生活,经常与家长进行网上沟通与交流。网络的指导形式使他们方便又及时地获得家教的信息和指导,以便更好地取得家园一致教育,形成家园合力。由此,我园的亲子沟通家教指导模式已形成多元化格局。

每个孩子都是一张白纸,有效沟通能恰当地传递父母对孩子的那份真挚的爱,让白纸上呈现五彩缤纷的图画;而无效沟通不但是亲子关系发展的障碍,对孩子来说更是一种伤害,白纸上呈现的一切都会让父母后悔莫及。以亲子沟通为载体的家庭教育指导模式的探究已经成为家教工作的一个部分。为了孩子的明天,让我们共同学习探索更有效的家庭教育指导模式。

参考文献:

[1]雷雳,王争艳,刘红云,张雷.初中生的亲子沟通及其与家庭环境系统和社会适应关系的研究[J].应用心理学,2002.01.

[2]胡悦.亲子沟通与青少年健康成长[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

第2篇:高效亲子沟通范文

关键词 发展心理学;矿工子女;人格特质;亲子沟通

最近2年矿区多次出现重大事故,“矿难”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有关矿工这个高压力群体的心理问题得到了一些研究者的关注,矿工生活压力大,生活质量低,这样特殊的生活环境势必会影响其子女的健康成长。以往有关矿工子女问题的研究大多针对他们的就业难问题,教育问题,缺乏心理层面的探讨。亲子关系会影响到青少年的人格发展,而亲子沟通正是亲子之间互动的重要方面,因此,亲子沟通也将对青少年的人格发展产生作用。矿工家庭中,父母与子女沟通频率较低,质量较差。青少年时期是人格发展的关键时期,这样特殊的亲子沟通状况对矿工子女的人格发展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是值得研究的问题。有关家庭因素对人格形成的作用的研究有很多,但是主要集中在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人格特点的关系上,而对亲子沟通特别是矿工子女的亲子沟通对人格形成的作用很少有人关注,因此,探讨矿工子女的亲子沟通的特点与人格特质的关系是十分必要的。

1 对象与方法

1.1 被试为辽宁省阜新市一所矿区初中的学生,共155名矿工子女,其中初一、初二、初三学生分别为80名、31名、44名。男生78名、女生77名,年龄在13~17岁之间。

1.2 研究工具亲子沟通问卷。采用王树青等人修订的Ol-son亲子沟通问卷(parent-adolescent communication scale),包括2个维度:亲子沟通的开放性和问题,共20个项目,每个项目从“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均为5点计分。该问卷具有较高的信效度。在本研究中,与父/母沟通中的开放维度、问题维度以及与父/母总的沟通α系数在0.7939~0.8735之间。

人格特质问卷。采用周晖等人编制的中学生人格五因素问卷,包括5个人格维度,分别为开放性(Openness)、外向性(Extraversion)、宜人性(Agreeableness)、谨慎性(Consclen-tiousness)和情绪性(Neuroticism)。由60个项目组成,5点计分,被试根据项目描述与自身情况的符合程度,回答从“一点也不像你”到“非常像你”。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2 结果

2.1 矿工子女亲子沟通与人格各维度的相关见表1。

表1显示,父/母沟通的开放性与人格五因素的相关均达到了显著水平;父/母沟通的问题与外向性、宜人性、情绪性和谨慎性均具有显著相关,但是与开放性的相关不显著。

2.2 矿工子女亲子沟通对人格特点的回归分析见表2。

以小五人格问卷各维度得分为因变量,以亲子沟通各维度得分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由表2可知,进入回归方程显著的自变量有父/母的沟通的开放性和父亲沟通的问题,这些因素对矿工子女的人格特质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3 讨论

第3篇:高效亲子沟通范文

 

初等教育专业是高等学校为适应基础教育发展而设置的专业,是基础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特别是国家城镇化建设速度逐步加快,农村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边缘化倾向日益加剧,直接导致了初等教育专业招生吸引力较之以往明显减弱。

 

以滁州某学院为例,近年来该专业所招收学生呈现出女生比例过大、纪律观念不强、学习状态较差的特点,学生现状所受诟病日趋明显。学生的成长成才是自我、家庭、学校、社会四位一体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家庭在个人成长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是其他因素无法替代的,家长的思想素质、知识水平、教育理念、施教方法参差不齐,对孩子产生的差异性影响十分显著。

 

家庭教育实施的过程中,沟通是最基本的途径,家长不同的沟通方式、沟通语言、沟通内容对孩子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有效的沟通会促进孩子正面情绪得到发展,失败的沟通则会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严重者会导致逆反情绪趋于激化。本文通过问卷展开调查,实地对初等教育专业学生同家庭沟通的状况进行了解,以期对提高教育教学成效有一定帮助。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象为滁州某学院初等教育专业在校学生,问卷在人口统计学基础上,从家庭生活现状、沟通频率、沟通内容、沟通方式、沟通语言、存在问题及原因等维度进行调查。问卷填写过程中,由班主任现场监督、指导,力求填写结果客观真实准确。

 

二、结果分析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85份,收回问卷178份,有效问卷170份。笔者对问卷设计问题的答案作了详细统计,并对相关信息进行了分析。

 

(一)父母缺位现象比较明显

 

由表1数据可知,在被调查的学生中,同父母双亲生活在一起的学生比例为58.82%;除去上述人员,有近一半的学生不能同爸爸妈妈同时生活在一起,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的比例高达21.18%。单独同母亲或单独同父亲生活在一起的学生不在少数,比例达20%。可见,父母在子女教育方面缺位较明显。

 

初等教育专业学生父母亲从事的行业类别较为分散,工作岗位类型多种多样:务工务农、个体经商、驾驶员、建筑装潢、事业单位、医务人员均有,其中,父亲务工务农比例达76.54%,母亲务工务农比例高达90.12%。父母亲务工务农是主流,占接受调查群体的绝大部分。个体经商占比为10%,位居第二。父母亲在事业单位或医疗卫生系统工作的比例只有4.94%和2.47%,此数据说明具有稳定工作的家长人数偏少,比例偏低,可反映出家长的整体知识水平不高。

 

(二)子女父母间沟通意愿不够强烈

 

围绕沟通频率调查的数据显示,学生同家长的沟通基本以每周沟通一次为主,比例为72.92%。基本不沟通这一极端状况出现的概率较低,比例为7.1%。家长在陪孩子聊聊天、看看书、旅旅游方面,囿于各种因素,家长偶尔为之的比例为60%。有23.53%的家庭从未开展共同聊天、看书、旅游活动,说明很多家长没有时间或者主观方面没有意愿去接近孩子、去走进孩子内心了解孩子,被动性倾向较为明显。

 

(三)沟通内容多以物质层面话题为主

 

通过沟通的主要内容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初等教育专业学生父母同孩子沟通交流时,对于“身体生活方面”话题关注的比例高达68.24%。而对于孩子的学习关注度较低,仅为14.12%,对于人际交往和未来发展的关注同样处于比较低的程度。此数据可反映出,家长们物质层面的关注程度远高于精神层面,家长对孩子精神层面的关怀缺失较为严重。

 

(四)沟通方式需要调整

 

数据显示,父母同子女沟通的方式多种多样,在共同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沟通交流、进餐时沟通交流、专门的谈心谈话均有。在诸多交流方式中,谈心谈话是最能走进彼此内心深处,产生思想共鸣的方式,但通过谈心谈话进行思想交流和沟通的比例仅为42.35%。比例尚不足被调查群体的一半,此现象值得深入思考。

 

(五)沟通语言需要改善

 

初等教育专业学生父母在同子女的沟通中,“我这么辛苦的赚钱,还不是为了你们”、“你别说了,我知道你现在想什么,还不是……”等话语出现频率较高,分别为67.05%和27.06%,两者总计达94.1%,“你怎么这么笨啊,教那么多次还教不会”这一选项被选次数也较多,比例达15.29%。说明家长在子女面前处于居高临下的地位,有明显的权威意识,主观上认为自己对孩子的了解程度较深,这种状态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家长对孩子个体尊重的程度不够高。

 

(六)家庭沟通问题原因多样化

 

针对现状成因的调查结果显示,超半数学生认为造成家庭教育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共同语言不多,有效沟通很少,比例达52.94%;居于第二位的原因是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太差,比例为41.18%,说明孩子对自身情况有一定了解,摆在第三位的问题是孩子过于自私,不关心他人,凡事以自我为中心,比例达24.71%,二、三位的数据说明学生能够较为客观地看待家庭沟通方面和自身存在问题;而认为家庭教育是门学问,父母需要学习培训以提高教育水平的比例也达到18.82%。综合上述数据可知,认为责任在父母的一方的比例达71.76%,而认为责任在子女的比例为65.99%,比例较之前者稍低。

 

三、讨论

 

经过上述分析可知,滁州某学院初等教育专业学生同家庭之间的沟通现状并不是非常理想,导致这种状况出现的成因较多。

 

(一)家长在子女教育方面投入的精力偏少

 

该学院初等教育专业学生大多来自农村,父母总体知识水平较低,多从事以体力为主的工作,无稳定收入来源,外出打工忙于工作和生计,离孩子较远,对孩子的关注程度较低,无法实施有效的教育,多将孩子交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代为照顾和教育。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照顾、教育孩子的模式属于隔代教育,弊端十分明显,表现在如下方面:一是宠爱过度,二是易导致亲子隔阂,三是老人观念落后,不利于孩子成长。隔代教育容易使孩子缺乏规则意识,过于自我中心,跟父母沟通较少,感情冷漠,思想观念较为传统,不利于持久发展。父母亲的子女教育方面的投入精力偏少,对于子女成长成才势必产生不利的影响。

 

(二)家长注重物质提供而忽略思想引导

 

对于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趋于成熟的特殊阶段的学生而言,父母如能对其思想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将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学生的终身发展将会获益匪浅。由于从事职业的特殊性,日常繁重的劳动量和时间长期被占有,他们无法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对子女的思想发展、学业进步提供有效帮助,大多数学生的父母,关注的是学生身体的发展状况和日常的生活状况,关注关怀止步于生活费用、日常饮食等,而对思想方面、人际交往和未来的长远发展等方面关注较少。

 

(三)双方沟通方式缺陷明显

 

沟通是通过一定的活动增加接触、增进彼此了解的一种形式。谈心活动是沟通最基础、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其形式灵活、成本低廉,非常有利于交流思想、化解矛盾、缓解情绪。在沟通过程中,父母与子女如能充分进行谈心,对于解决双方思想方面的局限和误区都有明显的作用。可现实中,由于家长存在权威意识过强、对孩子的了解程度过分自信、时间精力受限等问题,导致双方在和谐平等的氛围与环境中进行深入谈心谈话的机会很少,互相之间无法走进内心深处不能倾听内心最真实的声音,交流浅尝辄止,有肤浅化倾向。

 

(四)子女自我中心意识过强

 

随着社会的发展,子女在家庭中受到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她们很难站在别人的立场考虑问题和解释问题,这就是心理学家皮亚杰所提出的“自我中心”。由于对父母的不理解,对父母的工作环境、特殊处境无法感知,缺乏生活经验和人生历练,对父母不能设身处地换位思考,甚至有少部分学生认为父母亲身份地位低下、学识浅薄,双方没有共同语言,难以沟通。即便是沟通,主观上具有逆反情结,自以为是,认为自己已经长大,思想已经成熟,而认为父母观念保守落后,不能与时俱进,跟父母很多道理讲不清楚,导致沟通效果不理想。

 

四、结论

 

家庭沟通方面存在的问题是子女与父母在沟通态度、沟通方式、沟通内容等多种因素差异化导致的结果。初等教育专业学生未来就业方向主要为初中、小学教师,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力量,让她们具备良好的精神面貌、知识水平、专业技能非常关键。为了提高教育教学成效,培养更多合格的基础教育教师,笔者以为下述三方必须协同努力。

 

一是家长应多花时间与精力同子女接触,了解孩子思想、心理、生活、学习状态,有针对性的同子女进行沟通,以期提高沟通成效;除了直接同子女联系,还应多同学校沟通,侧面把握子女的状况,力争做到对孩子的状况有充分的、立体化的了解,有所为,有所不为,有的放矢,帮助其成长成才。

 

二是子女应养成感恩意识,从身边亲人做起,多关注父母身体、工作状况,尊重父母,理解父母的艰辛,摆脱自我中心思想观念的影响,牢固树立“孝”的思想,践行孝顺行为,走进父母内心深处,了解他们的酸甜苦辣,倾听他们的心声,为双方和谐沟通交流奠定基础。

 

三是作为联系的纽带和桥梁,学校要关注学生,也要关注家长。首先,学校应该努力完善家校互动机制,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将学生的表现及时反馈家长,让家长对孩子的情况有所了解、有所掌握,从而为父母子女间的有效沟通提供帮助;其次,学校可以定期开设家长课堂,帮助家长了解特殊年龄阶段孩子的特点和心理思想特征,以期提高父母的教育引导水平。

 

最后,学校要多开展优良品德和理想信念教育,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尤其是养成正确地对待家庭、对待父母的思想理念,让优良的品德指导日常的行动;与此同时,要建立“学生问题库”和“问题学生库”,对于多次教育却效果欠佳的学生,要改变教育方法,力求因材施教,提高教育成效,同时要把学生常见的思想、交流问题加以梳理,以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着力化解学生在沟通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着力构建和谐的家校成长环境,让其以良好的身心状态投入学习,从而为提高教育教学成效创造必要的条件。

第4篇:高效亲子沟通范文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代际沟通;差异研究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11-0046-02

今天日新月异的信息化、网络化技术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生存样态,虚拟化生存与现实生存交互共生,这种半虚拟化生存样态同样影响了大学生与父母之间的代际沟通[1]。

据CNNIC的报告,截止到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50.3%,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6.2亿,而大学生又占到网民总数的九成以上,手机网民的八成以上。

我们感兴趣的是,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代际沟通行为是否存在着代际差异、性别差异、城乡差异?这些差异的程度又如何?笔者就此展开了实证调查。

一、调查方法与研究假设

(一)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在湖北工程学院本科学生中随机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83份,删除无效问卷后,实际有效问卷181份,问卷填涂有效率为90%。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如下:男生38人(21%),女生143人(79%),多为“90后”。亲代多为“70后”,父亲职业分布:行政事业单位人员15人(8.3%),企业管理人员8人(4.4%),工人37人(20.4%),农民50人(27.6%),个体户62人(34.3%),无固定职业9人(5%)。母亲职业分布:行政事业单位人员11人(6.1%),企业管理人员6人(3.3%),工人31人(17.1%),农民49人(27.1%),个体户51人(28.2%),无固定职业33人(18.2%)。数据分析采用EXCEL2003和SPSS21.0软件进行。

(二)研究假设

笔者对当前大学生代际沟通的差异情况提出了如下假设:

1.大学生代际沟通存在代际差异。亲代和子代对新媒体社交软件的应用与接受存在差异。

2.大学生代际沟通存在性别差异。其中包括:男大学生的沟通质量、亲子关系优于(或差于)女大学生;亲代中父亲(或母亲)对新媒体工具使用更主动积极。

3.大学生代际沟通的质量存在城乡差异。非农家庭出身的大学生的沟通质量、亲子关系优于农村家庭出身的大学生。

4.大学生代际沟通质量因家庭收入高低呈现异质化。家庭经济收入高的大学生在沟通质量、亲子关系方面优于家庭经济收入低的大学生。

二、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代际沟通差异

(一)代际差异

这一代大学生和他们的父母分属于“90后”和“70后”,由于成长环境的不同,两代人在思想观念、生活态度、兴趣爱好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2]。“90”后的成长与信息化进程相伴生,因此有学者称其为新媒体时代的“原住民”、“土著”,而“70后”就不具备这种优势,属于新媒体时代的“移民”[3]。新媒体时代的代际差异较多体现为“原住民”和“移民”的差异,我们选取了三个维度来一窥个中究竟。

1.平台差异。在常用交流平台的选择上,亲代和子代之间表现出很大的不同(如图1所示)。出生在1990s年代的大学生子代更青睐基于网络平台的即时通讯软件如QQ等作为交流工具,而出生在1970s年代前后的亲代仍然主要使用基于数字移动通讯平台的电讯通话技术。总体来看,青年大学生的社交平台几乎涉及给出的所有选项,而亲代仅有不足一半的人在使用QQ和微信,除此之外涉足的新媒体平台相对较少,博客和其它两项几乎为空白。这说明,代际之间的沟通平台已呈较为明显的分化趋势。

2.话语差异。新媒体提供了一个虚拟的社交平台,这个平台使用一套先锋时尚的话语体系,往往成为线下流行语的风向标。我们从网络流行语这一角度来透视新媒体背景下的代际话语差异。在被问到“你的父母知道‘呵呵’、‘么么哒’等网络新词的准确涵义吗?”时,34.3%的人回答“是”,65.2%的人回答“否”,说明大部分亲代对网络流行语的认知度不高。在调查亲代对网络新词的接受程度时,受访对象有4.4%的人选择“前卫,在我告知之前就知道”,36.7%的人选择“能接受,还能和我互动”,49.4%的人选择“在我解释后能理解,但不会主动使用”,另外还有8.9%的人选择“不理解甚至排斥,交流中基本不使用”。

这种情况表明,仅有极少数亲代可以不借助子代的帮助掌握并熟习网络流行语,大部分亲代成员需要借助子代的渠道来了解和掌握,并且他们表现出来的学习愿望和学习能力也差强人意。

3.观念差异。互联网信息以海量、便捷和高效改变了知识传承的单一方式,代际观念的差异在网络时代有一些特别的表现方式。我们考察了代际成员互相推送信息的情况,子代中有61.4%的人不会给父母发送相关网络链接;对于父母转发的链接,58%的人选择“有帮助,但作用不大”,15.3%的人认为“没用”。

在大学生眼里,亲代对于来自新媒体的“歧见”观念持疑虑甚至排斥态度。有44%的亲代对此“将信将疑”,加上拒绝、不理会、固执甚至驳斥的人占比合计73%。代际之间交流较多的话题集中在学习、就业、消费等环节,交锋较多的话题分别是择偶、就业和审美,双方能达成共识的话题则集中在人际交往这一领域。

(二)性别差异

在我们调查的代际沟通差异中,性别差异涉及两代同代成员之间的性别差异。先来看亲代在使用新媒体主动性上的性别差异,有22.5%的受访者认为父母在使用新媒体的过程中“都很主动”,认为父亲更主动的人数略占优势,占34.8%,认为母亲更主动的占28.2%,父亲比母亲要高出6个百分点。

男女大学生在亲子沟通诸方面是否表现出明显的性别差异?我们运用均值比较逐一分析了亲子沟通感受、亲子关系评价,以及是否加父母为好友、是否利用新媒体手段送祝福,沟通频率和沟通时长等6个方面,得出的结论是两性之间并无显著差异。女生在亲子关系的互动、评价和感受方面有比较细微的优势,但总的来说代际沟通中同代成员在性别方面显露的差异并不明显。

(三)城乡差异

为了考察代际沟通中的城乡差异,我们设定以父亲的职业作为分类基础。调查发现,大学生代际沟通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城乡差异。通过独立样本检验分析,在亲子沟通感受、亲子关系评价、沟通频率和沟通时长、父母使用新媒体表现以及媒体互动等6个项目的对比中,非农业家庭的得分全部优于农业家庭。P值小于5%的有沟通频率、沟通时长和父母使用新媒体的表现等3项,也就是说在这些方面城乡之间表现出较为显著的差异。但沟通感受、评价亲子关系这2项城乡之间得分并无明显差异。

这说明,城乡二元体制对家庭内部代际关系的影响仍然存在,沟通方式和频率的差异化特征或许与经济水平、设备条件、亲代的学习能力等有关,但农民家庭内部的亲子关系仍维持在相对平衡的状态,并未与非农家庭拉开较大差距。

(四)家庭收入差异

本次调查中样本的家庭月收入分布如下:3000元以下42人(23.3%),3000~5000元87人(48.3%),5000~10000元44人(24.4%),1万元以上7人(3.9%)。运用多个独立样本检验方法,分析在家庭月收入不同的情况下,代际沟通表现是否存在显著差异。结果显示,家庭月收入的梯形分布使得一些与经济水平直接相关的项目如新媒体使用表现等秩均值呈梯形分布,如代际沟通频率,代际新媒体互动以及父母的新媒体表现等。那么能否得出结论:家庭收入越高,亲子关系越亲密?并不尽然。

调查发现,当家庭月收入在1万元以下时,沟通感受和亲子关系评价两项得分与家庭收入呈正相关,但家庭月收入在1万元以上的样本这两项得分反而低于普通收入家庭,呈现一种逆转趋势。

三、结 论

就上面的调查分析来看,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代际沟通存在着较为明显的纵向差异,以及比较细微的横向差异。首先,纵向差异是指身为“70后”的亲代和“90后”的子代之间的代际差异,代际之间在沟通平台、沟通话语和思想观念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文化反哺”有望弥合代际之间因为信息化浪潮冲刷而不断扩大的“信息鸿沟”[4,5];其次,横向差异是指新媒体时代同代成员之间表现出的性别、城乡和经济收入的差异。在新媒体的运用上父亲的表现略强于母亲;女生的代际沟通质量相比男生而言有较为微弱的优势,然而并不明显。另外我们证实了城乡出身的不同和家庭经济收入的不同的确会影响代际互动的频率和方式,但这些差异的程度尚未落到使人担忧的境地,对亲子之间的沟通感受和彼此关系并无显著影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新媒体沟通工具的引入可能有助于消弥二元体制、经济收入等对代际沟通造成的潜在影响。

参考文献:

[1] 王云蔚.新媒体环境下的代际沟通[M].王关义编.出版教育与研究:融合与发展(2009).印刷工业出版社,2009.

[2] 周晓虹.文化反哺与媒介影响的代际差异[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6(2).

[3] 胡薇.重视并正视“代际差异”[J].青年记者,2014(21).

第5篇:高效亲子沟通范文

与青春期孩子的沟通,一直是让父母们头疼却又不能回避的难题,无论时代怎样变化,无论孩子是儿子还是女儿,无论家庭是穷是富,代沟总是横亘在父母和子女之间。代沟究竟是怎样产生的?代沟真的可以填平吗?带着读者们的问题,本刊特约记者采访了亲子教育专家张国维,请他为大家指点迷津。

沟通之前先倾听

记者(以下简称记):您是人际关系专家,一定有很多与人沟通的技巧。请问,这些技巧适用于父母与孩子的沟通吗?

张国维(以下简称张):技巧不重要,原则才重要。亲子关系也属于人际关系,有其特殊性,但原则不变。

记:特殊性有哪些?

张:至少有三点:第一,父母与孩子血脉相连,是世界上最亲密的关系,有深厚的感情基础,所以,保持有效沟通是完全有可能的;第二,父母与孩子地位不对等,在年龄、阅历、经济状况和知识储备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所以,父母应该更主动;第三,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是不能解除的,所以,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父母都要想办法与孩子保持有效沟通。

记:可是,亲子沟通却是许多父母面对的难题。您认为问题出在哪里呢?

张:首先,是父母不善于倾听,没有听清楚孩子的意见,不知道孩子在想什么。这听起来很荒唐,其实大多数无效沟通和亲子对抗都是这样发生的,所以,父母们要牢记一条铁律:沟通之前先倾听。倾听包含两层意思:第一,耐心倾听孩子所说的话;第二,仔细揣摩孩子的心理状态。父母只有做到真正倾听,孩子才会感受到被接受、被重视、被理解,父母才有可能进入孩子的心灵世界。

记:耐心倾听孩子所说的话,好像不难。

张:不见得。对年龄较小的孩子来说,语言表达能力有限,又不会控制情绪,经常词不达意,父母理解起来很困难,很容易南辕北辙,造成误会。这时,父母应该首先平复孩子的情绪,让他把事情从头到尾再说一遍,既有助于父母全面了解事情,又能培养孩子的表达能力,一举两得。父母要知道,孩子行为的背后必有正面的动机。父母看到孩子做错了事,可能不是真相,只有用智慧去了解孩子的动机,知道他的心理,才能知道他需要什么。这也是倾听。

记:父母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张:美国现代成人教育之父、著名人际关系学大师、西方现代人际关系教育奠基人戴尔・卡耐基有句名言:“现实生活中有些人之所以会出现交际的障碍,就是因为他们忘记了一个重要的原则:让他人感到自己重要。”尽管父母与孩子关系不对等,但父母应该对孩子有起码的尊重,不要摆家长的架子,更不能动辄辱骂、殴打孩子,要让孩子感觉到自己被尊重,在家里有人权,否则,孩子是不会向父母倾吐心声的,当然也就不存在沟通了。人际关系学中有个术语,叫“信念价值观系统”,简称BVR。每个人都有自己的BVR,每个人都是凭借内在的BVR去处理每一件事的,所以,父母在与孩子沟通时要从孩子的BVR角度去看待问题,理解孩子,认同孩子,然后看有没有比孩子的看法更全面、更好的、他所向往的价值,引导孩子自己去意识到这些新的可能性。当孩子的BVR得到改善甚至重建,他就获得了一次突破。这就是成长。

记:您能举例说明吗?

张:好的,正好有一个故事要讲。有一天,我儿子放学回家,气呼呼地向我抱怨,说今天老师冤枉他了。我微笑着问发生了什么事。他说,今天教室里很乱,老师罚全班同学站两分钟。“可是我没有吵闹啊,老师太过分了!”他气得小脸通红。这似乎是一个难题:斥责孩子不懂事,明显不对;说老师坏话,更不妥。怎么办?我的解决方案共有四个步骤:第一,先认同孩子的感受,安抚他的情绪;第二,让孩子确切地感到被了解、被尊重;第三,引导孩子从另一个角度分析问题;第四,引导孩子走出困惑。我先跟孩子说:“爸爸明白你站得很累,内心还很委屈。如果是我,一定也会难过的。”看到孩子不那么激动了,我问:“如果你是老师,看到教室里乱哄哄的,很生气,又不知道是谁在吵闹,更没看清楚谁没有吵闹,你会怎么办呢?”这时,孩子开始理解老师的难处了。我再问:“想想看,假如你是那个吵闹的同学,看到无辜的同学因自己受累,你会怎么想?是不是内心要禁受双重折磨?”这时,孩子就学会了站在别人的立场上看问题,就有了一种觉察力,对老师的敌对情绪自然会减少,甚至理解老师的做法有其合理性了。重要的是,孩子的BVR得以改善,学会全面地思考问题了。这不就是成长吗?

弦外之音更重要

记:许多家长很乐意与孩子沟通,可是效果不如意,有时把道理反复说了很多遍,孩子就是不懂。您认为这是孩子的理解能力不足的原因吗?

张:有这种可能。有一个笑话很典型:一个秀才去买柴,他对卖柴的人说:“荷薪者过来!”卖柴的人听不懂“荷薪者”(担柴的人)三个字,但是听得懂“过来”两个字,于是把柴担到秀才面前。秀才问:“其价如何?”卖柴的人听不太懂这句话,但是听得懂“价”这个字,于是就告诉秀才价钱。秀才接着说:“外实而内虚,烟多而焰少,请损之(你的木柴外表是干的,里头却是湿的,燃烧起来会浓烟多而火焰小,请减些价钱吧)。”卖柴的人因为听不懂秀才的话,于是担着柴走开了,留下秀才一个人在那里发愣。我们可以嘲笑秀才的迂腐,但我们要知道,我们有时就是那个秀才,对小孩子讲些他似懂非懂的话。有时父母问孩子:“听懂了吗?”孩子怯生生地回答:“懂了。”其实孩子不懂,又不敢说不懂,只好撒谎。

记:有些年龄大的孩子也对父母的话置若罔闻,又是为什么呢?

张:沟通,不只是嘴皮子的事。正如书法,不在于写了什么字,而是怎么写:布局、枯润、徐疾、飞白、线条的跳跃与节奏,在作品中传递出什么气质,奔放、温婉、内敛、险峻、中正等,给予人们跌宕起伏、丰富多彩的审美体验。沟通,决定其效果的,不在于说话的内容有多深刻、多华丽,而在于表达的方法:表情、动作、眼神,还有那种人们说不清楚,却能清晰感受到的内在情怀。早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沟通专家Bird Whistle博士就指出:影响沟通成效的因素中,内容占7%,语调占38%,身体语言占55%。即重要的不是你说话的内容,而是你表达的方法。现代管理之父德鲁克也说:“一个人必须知道该说什么,一个人必须知道什么时候说,一个人必须知道对谁说,一个人必须知道怎么说。”这四句话,同样适用于亲子沟通。

记:亲子沟通,真的需要搞得如此复杂吗?

张:试想一下,如果你愁眉苦脸、驼背跛脚地走到朋友面前,有气无力地说一句:“我很快乐。”谁会觉得你快乐呢?身体语言就是这么重要。如果父母不能用身体语言帮助沟通,起码不能用自己的身体语言证明自己所说的话是假话。其实,语调和身体语言并不复杂,自然就好,要点是话语发自内心,不敷衍孩子,不欺瞒孩子,向孩子传达正能量,用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影响孩子。

记:要做到这样的“自然”可不那么容易,对父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张:是啊,家庭教育从来就不是容易的事。

高效沟通四原则

记:亲子沟通看似简单随意,其实蕴藏着深奥的智慧,值得父母深思。张博士,您能指导父母尽快成为沟通高手吗?尤其是青春期孩子的父母。

张:成为沟通高手可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与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沟通更要讲究策略。不过,因为亲子关系天然亲密,只要掌握好四个原则,沟通就可以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记:请详细谈谈。

张:第一个原则,就是耐心倾听。刚才探讨过了,不再赘述。

第二个原则是慎说禁止意味的字眼。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正在建立自我意识,无论男孩还是女孩,叛逆心都极强,最讨厌听“不准”、“不可以”、“你必须要”等带有命令、禁止意味的字眼。这些禁止的信息不仅会无形中在父母与孩子之间筑起一堵墙,更会打击孩子的自我价值感,使其形成既依赖又仇视父母的矛盾心理。例如,孩子准备出门去玩耍,父母严肃地说:“你怎么又出去玩?不许出门!”或者说:“你早点回来,别总是晚归。”这些话会让孩子摔门而出。父母要善于把“不可以”变成“可以”。比如,孩子晚上闹着要吃糖果,父母不要生硬地制止,说一些甜食容易造成龋齿之类的话,孩子不会爱听的。父母应该说:“妈妈(爸爸)可以给你吃好吃的糖果,但你可以答应妈妈(爸爸)吃完糖果后去刷牙吗?”父母可以允许孩子做某些不那么适当的事,但是有条件的,既挽回不当行为的损失,又让孩子养成好的习惯。

第三个原则是多说“我”或“我们”,少说“你”。当孩子准备出门去玩耍时,为了让孩子早点回家,父母可以这样说:“出去玩得开心点!妈妈(爸爸)今天有空,看电视会看得晚一些,我希望能在关电视之前看到你。”如果孩子非常晚才回来,父母千万不要说:“你怎么这么晚回来?”而应面带笑容,关心地说:“来,妈妈(爸爸)煮了一些糖水,我们一起来喝吧!”这样容易与孩子建立起亲和感。或许做到这样很难,但亲子关系就应该是这样的,父母只要迈出艰难的第一步,马上就能看到好的效果。

记:为什么要少说“你”,多说“我”和“我们”呢?表达的意思不是一样吗?

张:心理学研究证实,语言的引导和内在的影响力是非常微妙而有力的。试着体验一下,念“我们”的时候内心是什么感觉?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是朋友,是亲人,是伙伴,对吗?这个词传递的是包容与接纳,属性是温暖的,就是不管孩子有什么样的不当行为,我仍然接纳他,我把他这个人和他的行为区分开来。人只有在被接纳时,才愿意敞开心扉沟通,才愿意真正去改变。再体验一下,念“你”的时候内心是什么感觉?“你”是相对于“我”而存在的,属性是冷冰冰地论理甚至是指责,没有包容,更多的感受是被攻击,孩子的潜意识会本能地启动自我保护系统,竭尽全力找借口来为自己开脱。这时候的沟通,肯定是无效的,起码是艰难的。

记:第四个原则是什么?

张:第四个原则是少说“为什么”,多说“如何做”。在语言逻辑结构中,“为什么”对应的逻辑回答是“因为”,呈现的是证据、理由,针对的是过去发生的事情;“如何做”对应的逻辑回答是“这样做,方法一……方法二……”,针对的是解决问题的方案和思路,是创造性的,时态是未来时,就是我们将要去做的事情。举例来说,孩子忘了写家庭作业,被老师批评了。父母如果问孩子为什么忘了写作业,孩子可能会说出一大堆理由,但于事无补,只能把亲子沟通变成一场口舌之争。如果父母问:“我在想,以后怎么才能不忘呢?”启发孩子动脑筋解决问题,比如专备一个记作业的本子,比如放学回家先写作业,比如睡觉之前回想一下今天还有什么事没有做完,等等。问题解决了,父母要的不正是这个吗?

第6篇:高效亲子沟通范文

一、转变家长教育观念,促进家园同步教育发展

受到传统家庭教育观念的影响,目前的很多幼儿家长仍然具有较强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理,并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着一些误区,对于家园合作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为此,要想加强幼儿园的家园合作教育,就要从转变家长教育观念出发,努力实现家园教育同步发展。

首先,幼儿园要发挥家长学校的阵地作用,促进家长教育观念转变。一方面,要根据家长的具体实际情况,做好分批授课活动,以达到良好的授课效果;另一方面,要对家长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做好针对性授课,如“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如何运用音乐提供幼儿的能力”、“如何教会幼儿生活基本能力”、“幼儿身体发展特点”等等,以提高家长的思想认识,为转变教育方式奠基。

其次,幼儿园要注重家委会和家长开放日的作用,带动家长参与到幼儿教育中来,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幼儿园可以成立家长委员会,确定家长委员会的章程及工作制度,明确家长委员会的职责和义务,让家长积极参与到幼儿教育中来,如参与幼儿安全卫生督导工作、参与亲子户外活动、撰写活动报告等。此外,幼儿园要充分利用家长开放日的机会,让家长明确教育活动的目标、内容、方法等,设置一定的亲子活动等,教给他们观察孩子、与孩子和谐相处的能力,让家长明白幼儿教育的过程、方法和进程等,从而提高幼儿教育质量。

二、增强双向沟通,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家园合作并不是简单地让家长参与到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来而已,还要加强学校与家长之间的沟通,提高家长参与的积极性,发挥其在幼儿教育中的主体作用,成为幼儿教育的主体之一。需要注意的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加强双向沟通的有效途径。在活动中家长和幼儿园更深入地了解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性格特征,这才能更好地进行幼儿家园合作。

首先,加强双向沟通。要从创新家长与幼儿园之间的沟通形式出发,实现家园互动。具体说来,加强家园沟通和互动,可以有以下几种方法:第一,创新家长会形式。积极改变传统的单向式的家长会形式,从家长和幼儿的实际需要出发,开展多种模式的家长会,可以促进家园互动,如头脑风暴、情感交流、亲身体验、分享经验等等。第二,积极发挥家访活动的作用。除了对新生进行家访之外,还要对一些身体残疾、不适和性格特殊、学习能力弱等个别学生进行家访,跟踪幼儿身心发展情况,对症下药地促进幼儿健康发展。第三,创新各种渠道。在家园合作中,要本着尊重、平等、互动、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支持和理解,如开设宣传栏、家长信箱等形式。

其次,加强家园合作。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促进家园双向沟通得以实现。在开学之初,可以向家长发放“家长参与幼儿园活动的意向调查”,了解家长的兴趣、爱好、特长和希望等。在幼儿园教育过程中,可以邀请有才能的家长进行“老师”、“助教、“医生”等角色扮演,还可以通过亲子执导小组、亲子俱乐部、亲子志愿者等形式开展亲子陶艺赛、家庭文艺赛、亲子制作、亲子绘画、亲子插花学习、亲子体育比赛、亲子游戏、亲子社会实践等活动,提高幼儿教育的质量。

三、发挥现代化技术作用,提高家园合作效率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给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影响。结合时代要求,在幼儿园家园合作中发挥现代化技术的作用,可以完善家园沟通的渠道,丰富家园活动形式,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家园合作效率。

首先,积极建立幼儿网站,拓宽家园合作渠道。为加强家园合作工作,可以建立自己的网站,在各个栏目中展示幼儿的风采,向家长宣传科学的教育理念、方法和知识,与家长分享幼儿校园生活,与家长进行在线互动和留言等等,进而提高了家园合作效率。

其次,运用多媒体展示活动视频,积极了解幼儿活动的情况。例如,运用摄影机、照相机记录幼儿的日常生活,以便在举办的各种活动中展现出来,与家长进行分享,可以让家长了解幼儿的各种活动和表现,促进家园合作。

第7篇:高效亲子沟通范文

1.分享亲子沟通的成功经验,探讨青春期亲子沟通的有效策略。

2.引导家长转变家教观念,给孩子创设快乐、健康、民主的成长环境。

【活动准备】

1.制作活动课件。

2.排演小品《如此沟通》。

【活动过程】

活动热身

――沟通是说,是听,更是解读

师:活动开始前我已经让大家彼此认识和了解了,下面我想请大家介绍一下在活动开始前你所认识、了解的朋友。

生1:我想介绍对面的这位同学。他学习很好,体育不错,对人很真诚,性格活泼开朗。

师:这些信息都是他告诉你的吗?

生1:学习好、体育好是他告诉我的,待人真诚是我感觉到的,因为他说话时的眼神和语气都让我感觉到了他的真诚。

生2:我想介绍坐在第一排第三座的同学。他很外向,也很幽默,我和他很谈得来。

师:是他告诉你他幽默的吗?

生2:没有,是我与他谈话时感觉到的。

师:能具体说说吗?

生2:与他交谈时,我说参加这次活动我有些紧张,他马上朝我挤挤眼睛,耸耸肩,我一下就放松了。

师:也就是说,你们虽然没有很多的语言交流,但是你却对他的个性有所了解。

师:听了几位同学的介绍后,我还想听听家长的互相介绍。

家长1:我想介绍一下坐在第二排欧阳刘建同学的母亲。从和她的交谈中,我感觉她是一个有爱心、有追求、有教育智慧的女性。她的儿子欧阳刘建是一个传说,之所以说是传说,是因为他非常优秀、成绩优异。我非常敬佩这位母亲。

师:陈英舟的父亲向欧阳刘建的母亲表达了敬佩之情,其他家长在交流中还有什么感受呢?

家长2:我是吴恬的母亲,在刚才的互动中我很高兴结识了夏韬的妈妈。她是一位热情、直爽的母亲,教育孩子非常用心。几年来她一直陪儿子学习绘画,如今她儿子的素描学得很好,这是非常值得我学习的。

师:刚才几位同学与家长介绍了自己认识的伙伴,我想问一下被介绍的家长与同学,他们刚才所介绍的内容,你们是不是都对他们讲过?

生3:不是,有些内容我给他讲过,有些内容我没有说。

家长3:我前面的介绍很简单,可她介绍我时,却说得很具体,我很吃惊。

师:你们的相互介绍,有些内容是你们自己告诉对方的,有些内容你们自己没说,可是对方却从你们的神情、动作、语气中解读出来了。这说明沟通是说,是听,更是深入的解读,有时候听比说重要,而解读则比听和说更重要。

家长的苦恼――想说爱你不容易

师: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你觉得与孩子的沟通是越来越容易了,还是越来越难了?我们做一个现场的小调查。觉得容易的家长请举手。

(无人举手)

师:无人举手,说明家长们碰到了共同的难题。作为一名从事多年家庭教育工作的教师,在这个问题上我与家长们有同感。下面我们一同来看一位家长的来信。

(老师朗读一位苦恼家长的来信)

师:在座的家长们,这样的苦恼你们有吗?

家长1:这位家长的苦恼我全有。孩子小的时候,我还没什么感觉。自从进入初中后,我明显地感觉到他与我的话少了,他都不愿意让我检查他的作业,特别是作文,生怕我发现他的秘密。我希望我们父子之间能有一种比较融洽、顺畅的沟通状态,但这个渠道在哪里?我很困惑。

家长2:在一个培训机构里,我看到一个母亲对自己的儿子又打又骂,可是儿子却无动于衷。听这位母亲说,自己和儿子之间平时只能通过字条进行交流。我很惊讶,又有些害怕,我担心这样的事情有一天也会发生在我和儿子之间。

希望仍在――有效进行亲子沟通

师:家长们的苦恼,是青春期亲子沟通存在的普遍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与孩子这一时期的身心特点有关。这一阶段孩子的心理特点,可以用“矛盾”一词来概括。此时孩子的内心存在很多矛盾,如反抗与依赖、闭锁与开放、勇敢与怯懦、高傲与自卑等。正因为如此,我们才会觉得孩子不容易亲近。这一时期如何与孩子进行交流呢?我们看一段视频,看能否从中获得一些启示。

(播放视频《春去秋来又一春》片段)

师:看完这段视频,对老和尚教育小和尚所采用的沟通方式,大家想说什么?

生1:老和尚用了角色互换的沟通方式,让小和尚体会被他虐待的小动物的痛苦,从而让小和尚明白关爱生命的道理。

师:这样的沟通方式,你的父母采用过吗?

生1:我妈曾经用过这种方式。我在小学六年级的时候表现不好,无论父母怎么骂都不见效,后来我妈妈就和我互换角色,让我做一天家长,她做一天小孩,让我体会家长的不容易。

师:问一下你的母亲,您是怎么想到用这个方法来教育儿子的?

家长1:我们对儿子采用了各种方法都不见效后,我决定和他互换一下角色,让他感受一下家长的辛苦。他做父亲,我做孩子,我模仿他的一些行为,让他处理问题。他开始觉得很有趣,可是后来随着问题越来越多,他觉得有些辛苦了,最后游戏还没结束,他就要求停止了。我觉得通过这样的角色互换,他开始理解了我们父母的不容易,变得懂事了许多,学习态度也有了很大转变。

家长2:老和尚的做法对我很有启发。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经常觉得很无力,在这种情况下,我想索性就让她去吧,只要最坏的结果在我能承受的范围内就行。有时候看着孩子“撞墙”,我也不阻拦,我想,遭受挫折的体验对她来说也是一笔财富。

师:我很想知道孩子“撞墙”之后是什么样的感受。

生2: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撞墙”比别人多很多,虽然当时很难过,甚至有些恨妈妈,但是我渐渐明白了妈妈的良苦用心,也知道了怎样可以不再“撞墙”。通过这种让我亲身体验的方式,我更理解妈妈,更明白事理了,谢谢妈妈!

家长3:我平时教育孩子经常是给孩子讲道理,可是效果不好,看了这个视频,我明白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如果孩子本身没有体验,就是道理讲得再深刻,他们还是不能理解。今后我会少讲多做,给孩子更多的锻炼机会。

师:谢谢!沟通的意义取决于对方的回应。在亲子沟通的过程中,家长除了用语言与孩子交流外,还可以用体验的方式与孩子进行沟通,让孩子对问题有所认识、感悟和理解。实践出真知,下面我们通过一个游戏,进一步感悟亲子沟通的奥妙。

(通过游戏让家长与孩子感悟亲子沟通的方法与技巧)

师:我介绍一下游戏规则。在这个游戏中,家长与孩子分成A、B两组,A组带眼罩,B组指引A组走路。游戏共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一人戴眼罩行走,另一人牵着对方的手,可以用语言提示,也可以用动作提示;第二阶段:一人戴眼罩行走,另一人可以用动作提示,但不能使用语言提示;第三阶段:一人戴眼罩行走,另一人与其保持一定距离,只能使用语言提示。走完后交换角色,B戴眼罩,A指引B走路。下面,我们先给孩子戴上眼罩,家长指引孩子走路。

(孩子们戴上眼罩,在家长的引导下通过路障,到达目的地)

师:请交换角色,家长戴上眼罩,孩子指引家长走路。

(家长戴上眼罩,在孩子的引导下通过路障,到达目的地)

师:做完了游戏,大家有什么感受?

生1:我觉得妈妈在走的过程别依赖我,我说怎么走,她就怎么走。

师:你们走得很顺利,碰到妈妈走得不对的时候你怎么做呢?

生1:我就多说几次行走的方法,有时候还出手帮她。

师:请你妈妈来说说自己的感受。

家长1: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切地感受到了沟通技巧的重要性。盲行过程中三个阶段不同的沟通要求,带给我的感受大不一样。第一个阶段因为既可以用语言提示,也可以用动作提示,所以我感觉最踏实;第二阶段虽然不能用语言提示,但是可以用动作提示,我觉得也很放心;最慌乱的是第三阶段,没有动作提示,只有语言提示,我感觉有点不知所措,幸好孩子很耐心,否则就要出洋相了。

师:刚才这位家长谈了自己在盲行三个阶段的不同感受,这些感受对我们的亲子沟通有什么启示呢?

生1:我觉得父母与我沟通的时候,最好是采用第一种方法,在告诉我方法的同时最好能有具体的指导,这样我会更明白。

生2:我觉得第二种方法也不错,父母说的少,做的多,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为人处事的道理。

家长2:我感觉当我引导儿子的时候,儿子很信任我,但是当儿子引导我的时候,我却不太信任儿子,也许我们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就是因此而产生的吧。

家长3:在游戏过程中,虽然有些忐忑,但我不担心,我想这是因为信任对方的缘故吧。

家长4:我的感觉也差不多,但是我想再补充一点,我相信儿子不完全是因为信任,还有默契。因为在生活中,我会花很多时间陪儿子,所以彼此之间已经有了默契。可以说,默契与理解使我与儿子相处起来很融洽。

师:信任、理解是亲子沟通中非常重要的因素,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因素吗?

生3:我觉得还有耐心。在游戏过程中,妈妈非常耐心地告诉我如何走,有时候她会说很多次,直到我明白为止。我想如果妈妈平时也能这样与我沟通,我们之间就不会有那么多矛盾了。

师:有道理,我们来听听你妈妈的想法。

家长5:我是一个脾气急躁的人,有时看儿子做事做不好,就会批评他,有时候还会动手。这个游戏给了我很多的启示,我想,与孩子沟通除了耐心外,尊重也很重要,只有尊重孩子,才会对孩子有耐心。

师:通过大家的交谈,我觉得亲子沟通中需要信任、鼓励、宽容、理解、耐心等,这是我们今后共同努力的方向。前面的讨论让我们收获良多,那么碰到具体问题我们怎么处理呢?我出道题考考大家。

(两位学生表演亲子沟通小品)

师:大家觉得这对父子在沟通上有什么问题?

生1:我觉得这个爸爸很不尊重孩子,不仅用审问的口气问孩子的成绩,而且贬低孩子,这样让孩子很难受。

生2:我觉得这位父亲教育孩子缺少耐心,只关心成绩,不关心孩子的内心感受。

家长1:刚才这个小品的表演者之一是我的儿子,他们表演的这一幕在我们家经常出现。这个小品让我想到了许多,回去后我一定与孩子的父亲好好交流。

家长2:这个小品让我明白孩子的成长比成绩更重要,如果做家长的只关注成绩,会让亲子沟通陷入死胡同。如果我们关注孩子的成长,关注孩子的感受、情绪,相信他们会乐意与我们沟通。

第8篇:高效亲子沟通范文

STEP的基本内容

Dinkmeser等认为,对父母的教养行为应进行系统的训练,以有计划、系统地预防、矫正不良的教养行为。训练内容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建立积极的亲子关系训练STEP模式认为,所有的教养行为,其效果都取决于亲子关系,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是提高教养效能、促进儿童发展、提高父母满意度的前提。Dinkmeyer等人(Dinkmeseretal,1990)认为,建立有效的、积极的亲子关系有四个主要条件[4]:1.相互尊重(mutualrespect)。Dinkmeyer等人认为,亲子间多数问题都起因于缺乏相互尊重。父母不尊重孩子经常唠叨、吼叫、打骂、贬损孩子,不尊重孩子的私人空间和时间,既不利于良好的亲子关系,也无法让孩子通过观察学习和模仿学会相互尊重。因此,父母首先要先尊重孩子,给予适度的关心,减少对孩子的批评和唠叨,并在友善的环境中与孩子交流;2.共享欢乐时光(takingtimeforfun)。建立关系需要时间,STEP模式非常注重家庭共享时间,该模式认为,为了建立良好、积极的亲子关系,父母每天都应该与孩子有一段共享的欢乐时光,在此段时间内双方(尤其是父母)都不会强迫对方做如何事情。对年幼的孩子而言,上床睡觉前如能有段与父母独处的时间非常重要。STEP模式建议父母轮流单独与孩子共享欢乐时光,以增进亲子情感。3.鼓励(encouragement)。STEP模式强调儿童有成长的内部动力。为了培养孩子的信任感、价值感,父母要鼓励孩子,帮助孩子发现自己的内部力量和成长。鼓励孩子还有利于积极亲子关系的建立,有利于亲子间的合作关系,减少孩子的问题行为,并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优点与特长。4.传达爱(communicatinglove)。儿童的安全感和价值感来源于爱与被爱,父母应随时将爱•198•传达给子女,付诸行动的爱的表达,如说出爱、抚摸、拥抱、亲吻等对孩子的成长、对积极的情感体验、自我价值感、相互尊重以及发展责任感与独立性等都是非常重要的(Dinkmeyer&McKay,1989[5])。

(二)有效的亲子沟通训练STEP模式的另一重点是训练父母有效地与孩子沟通。亲子间的沟通模式本身就是一种非语言的符号系统,向孩子传递着父母对孩子的情感、态度、评价等。积极的沟通,使父母有机会更深入地了解孩子,表现对孩子的接纳、理解和欣赏,减少孩子的逆反和防御,对孩子心理发展有重要意义。具体的沟通训练包括:1.积极倾听训练。父母首先必须成为一个好的倾听者,才能了解孩子真正的感觉,了解孩子的真实意图,才可能使孩子敞开心扉,并在与父母的交流中发展信任、理解,感受支持和爱。积极倾听的训练内容包括:表现出对孩子的谈话感兴趣;放下判断与批评;察觉非语言线索;让孩子把话说完;反映孩子的感受。2.清楚的自我表达训练。在讨论孩子面临的困扰时,父母要用倾听来表达父母的接纳,以帮助孩子认识、应对或解决其困扰,让孩子有机会在与父母的交流中学会人际沟通的技巧。

(三)检查、消除孩子不良行为目标的训练1.检查孩子的不良行为目标。儿童的不良行为目标主要在于获得注意、争取权力、进行报复与表现自己的不适应。从这四个角度入手,就可以发现孩子不良行为的目标所在,所以,消除这些不良行为目标是STEP的另一个核心问题。2.消除不良行为目标。首先要鼓励儿童成为“自我导向”(selfdirection)的人。STEP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面对挑战的资源。父母的职责是要为儿童提供挑战,使儿童获得挑战的经验,并发展自我资源。鼓励儿童成为“自我导向”的人,以向儿童传递这样的信息:他们是这个社会中令人尊重的、重要的、有价值的、对家庭社会有贡献的一员,从而获得自我的力量,在此基础上,再教导他们责任、自主、正义、公平等作为他们的行为目标。同时家庭还要满足孩子的“附属感”,父母应该给儿童提供承担家庭责任、社会责任的机会,尤其是自我负责的机会,容许所有的成员自我表达,每个人在家中有平等的权力。这样,儿童才能产生“附属感”,感到自己对家庭、社会的价值在于自己的贡献。此外,减少“权力斗争”也是减少不良行为的重要环节。不良行为有时是“权力斗争”(powerstruggle)的一种反映,是儿童向父母争权(“谁能主宰我”)的一种形式。如果儿童的不良行为起因于赢得父母的注意和争取权力,那么,除非这种情况改变,儿童的不良行为就难以消除。尤其当儿童争权失败,儿童会增加对父母的抗拒,进而放弃表现适宜行为的机会。改变儿童不良的行为关键在于亲子关系,尤其是儿童被父母的接纳程度(Dreikurs&Soltz.1964)。

STEP的有效性研究

STEP也常利用团体方式通常最多十几个人编一组,进行STEP相关的学习活动与演练,相关的实验研究也表明,这种模式有其可取之处(Berger,1995)。Nystul(1982)研究STEP对父母教养态度的影响,他们对70位母亲进行了训练,结果表明,参加训练的实验组母亲比没有参加训练的控制组母亲在教养态度上更为民主;实验组母亲也更多地口头表扬孩子。而Burnett(1988)在对STEP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后发现,参加STEP方案显著改善了父母的教养观念,使他们明显地减少了权威、增加民主、感受自尊、自信和自我接纳与自我了解;在教养方式上则倾向于减少严格的管教、增加口头鼓励;而孩子在行为的责任感、自尊水平等方面有明显变化;被试的家庭气氛、亲子互动也都更积极(Schultz&Nystul,1980;Tavormina&Hampson,1980).台湾学者也基于STEP方案做了很多实证研究。刘姿吟[6](1992)以台北县秀朗小学23位五、六年级学生及其母亲为研究对象,采用“等組前后测实验设计”实验研究,对实验组家长进行了为期八周的“父母效能系统训练”,并分别在训练一周后和八周后对实验组和控制组被试进行了“父母教养态度”、“父母教养方式”和“亲子关系满意度”测量,结果发现,实验组父母在教养态度上的总分及“自信程度”、“接纳程度”、“了解程度”等维度的得分均高于控制组,八周后两组差异仍然显著;实验组被试在教养方式总分及“接受—拒绝”维度上的得分也明显高于控制组,但八周后两组父母在教养方式上差异不显著;实验组在亲子关系的满意度上没有即刻效果,但八周后实验组高于控制组;接受训练的实验组父母,他们的孩子在生活常规、责任性、亲子关系、抱怨行为上有明显改善,八周后除“生活常规”外,依然有效。张爱华(1986)[7]也发现,STEP方案对改善母亲的教养态度(如民主vs权威)和教养行为有影响。曾家炎(2005)[8]STEP方案明显改善了父母的“教养态度”,他们在自信、归因、接纳、了解四个维度上都有明显进步;“亲子关系满意度”也明显提高,在“认知”和“情绪”两个维度明显提高;提高最为显著的是父母对孩子的了解以及自我反省及觉察能力,以上改变在一个月以后的测试中仍然有效。国内赵阿勐(2006)研究指出在亲子沟通水平和教养态度上都发生了积极正向的改变,可以达到改善家庭环境和促进子女成长的目的。潘子彦和伍新春(2008)运用STEP模式对改善亲子关系的效果做了实证研究,对天津两所小学中11名家长进行了父母效能系统训练,通过对父母和孩子进行访谈证实,他们所感受到的亲子关系有所改善;通过前后测结果发现在亲子关系类型中,家长报告中严格型、不安型达到显著差异;孩子报告亲子关系在消极拒绝、积极拒绝、严格型方面有了显著变化。

STEP对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启发

作为一套协助父母增强教养能力的方案,STEP方案在美国约有200万人以上的受益者(PaulW.Robinsonetal.2003)。对该模式的理论与实践进行分析,我们认为,指向于儿童成长、家庭健康幸福的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关注儿童内在的行为目标和成长目标该父母训练模式重视对儿童行为的内在目标和成长的内部动力的分析和引导,认为儿童所有的行为都有其内在的行为目标,所有儿童都有内在的向上成长的动力。当儿童的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或儿童的自我受到威胁,如儿童被注意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或者儿童感到被挑剔、被控制、被拒绝等的时候,就可能激活儿童的防御机制,导致错误行为目标的产生,进而导致问题行为的发生。儿童的行为问题,如情绪暴躁、易激惹、挑衅、逆反,以及表现无能、依赖、情绪低落等,大都与不良的行为目标有关。这些问题行为是儿童对这些情境的应对策略,是问题情境所导致的。所以,父母敏锐的感知、判断孩子的问题及不良行为原因及行为目标,帮助孩子发展积极的行为目标,强化内在的成长动力,培养成就感和价值感,消除错误的行为目标。此外,该模式认为,孩子的自尊来自于被尊重的经历。父母对孩子天性的尊重和接受、对孩子良好行为的欣赏,对孩子行为的理解和积极引导,对孩子错误行为目标的分析和处理方式,都能影响孩子的自尊水平、影响孩子与父母的情感背景和合作关系、影响孩子的责任感和成熟水平以及对学业的积极态度、成就取向以及对挑战和压力事件的态度和应对方式,进而影响孩子的社会适应。

第9篇:高效亲子沟通范文

    【关键词】沟通;心态;感知;人际关系

    50年前,因为世人多是还没做就开始说,说了也不一定做,而闻一多先生是做了才说,甚至做了也不说,臧克家盛赞闻一多先生是行的巨人,言的高标。但今天我们不再希望成为这种埋头苦干的行的巨人,想要能干更希望会说。可谓上到政府,下到企业,无一不强调沟通重视沟通。作为个人,现代人更是把沟通当作了生活的一种基本技能,和谋求事业成功的基本工具。沟通成为当前管理培训中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

    到处在讲沟通,到处在谈沟通。但是,我们的管理课程,大多过于强调沟通技巧,几乎给人一种错觉,觉得学习沟通,就是学习沟通技巧。对此,笔者一直心存疑义。沟通技巧是沟通能力的最基本构成要素吗?难道只要沟通技巧提高了,沟通能力就自然提高了,所有的沟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吕氏春秋》讲过这样一个故事:邾国过去缝制铠甲使用的是丝绵,公息忌对邾国的国君说:“不如用丝带。”邾国的国君说:“好吧。”于是下令制铠甲必须使用丝带。公息忌因此也命令自己家中制作铠甲用丝带。有人在国君面前中伤公息忌说:“公息忌所以建议用丝带,是因为他家中制作铠甲都用丝带。”国君听后很不高兴,下令不准再用丝带制铠甲。整件事听起来挺可笑的,但相似事例在生活中比比皆是。为什么同样一句话,同样一个建议,连听众和说者都没变,却得到了完全不同的结论,在国君心存猜忌之前是有忠心为国献良策,在国君心存猜忌之后成了存私心为己谋私利。我们知道,不是话变了,也不是建议变了,甚至于也不是时势变了,是听的人的心态改变了。一旦心态改变,它所感知到的,所能感知到的就完全不一样了。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沟通是一种感知。也就是说,沟通不取决于信息的传递者,而取决于信息的接受者。因为沟通依赖于信息的接受者的感知,是由信息的接受者的感知最终决定沟通能否达成,以及最终达成的是什么样的沟通。信息的发出者,不论你如何会说,说得多漂亮(采用其他沟通形式,例如说和唱,也一样),你并没有实现沟通,也不可能实现沟通,因为你只是使接受者可能或不可能感知到什么。最后的沟通依赖于接受者是否能够感知愿意感知,以及感知到什么。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感知不是逻辑,而是经验。这首先意味着我们所能感受到的总是一个整体,个体特征只可能作为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出现,正如我们不可能把一个人分为手、脚、头和躯干,我们不能把语言和姿态、口气、环境、文化和社会因素分开。当我们在听一句话的时候,我们听到的不是这句话,听到的是这句话背后的很多很多。我们不仅听到了这句话的字面意思,还听到了说话者的语气和姿体语言。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有人提出沟通赢在细节,在生活中只有那些关注到细节的沟通者才能长久成功。沟通中有句谚语:“每一次的沟通都影响着人际关系,每一份人际关系又影响着沟通。”这句话在生活中时时得到印证,可说是沟通中的真理了,其心理学的机理也在此。当我们听到别人谈话时,我们和说话者之间的关系会影响我们对说话者意图以及可信度等的推断和假设,最终影响我们对话语的感知。也就是说,我们在听话时还听到了我们和说话者之间的关系。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们常常发现,同样一句话,不同的人说出来,即便语气情感完全一样,听到我们耳中效果也是完全不一样的。

    在春秋时期,有一个叫公父文伯的人,在鲁国做官,病死之后,有两名侍妾为他在家中自杀。公父文伯的母亲听到这个消息后并不悲伤哭泣。随嫁的侍妾说:“哪里有儿子死了母亲不哭泣的?”公父文伯的母亲说:“孔子是个贤明的人,被鲁国弃置不用,去周游列国,文伯却不去追随。如今他死了,侍妾却为他自杀。可见他对有德的长者不亲近,对侍妾却宠爱过度了。”这话出自母亲之口,大家都认为这母亲很贤明,但若是这话出自他的妻子,恐怕我们感到的多是妒嫉。为什么?因为说话的人的身份不一样了,我们对于他们的语气和假定就不一样了。对于母亲,我们认为母爱最无私的,天下会有哪个母亲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好?而对于妻子我们常常假定这种对于丈夫的情爱是自私的独占的,很多时候还有着利益的结合在其中。

    记得一次因为处事不当,我被人误解了。想要解释希望能消除误会,但是话说出来后连我自己都觉得苍白,不能取信于人,只好放弃。当时很难受,和父亲说起。父亲淡然的笑笑认为很正常,只是指出了我的不对之处,希望我以后能处理好,说道:“你要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有的话该说,有的话不该说。有的话是真的是对的,但它仍然不必说,甚至不该说。决定话该不该说的不是话是否真实,或者是否正确,而是时间、环境、场所,特别是你说话的对象。”

    确实,同样一句话,只因为说的人不一样,或者听的人不一样,得到了的结论和感受就完全不一样,更别说还存在说话的时间、地点、场景的差别。

    后来在听首席华人管理专家余世维博士讲有效沟通的课时,听到余世维博士说道:“沟通首先要把握三点:①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②什么话说起来有技巧,什么话说起来没有技巧;③什么说话的能力要加强,而什么说话的能力不需要加强。”对父亲的智慧不由更加折服了。

    讲到我的父亲,父亲学的是国文,根本不知道管理为何物,而且已退休多年,由于家庭教育的原因他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极其深远,在世人眼中是一个已经远远落后时代有些迂腐的老人。为什么他能够无师自通的体悟到这个沟通要旨,而我这个学习管理花了相当的时间研究沟通的现代人却无法领悟?我想,这得益于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特别重视道德建设,强调做事先做人。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可谓最为深远,其代表人物孔子就把治国平天下追述到齐家,又由齐家追述到个人的修身,认为人管理好自己是管理好社会的前提。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除了一个人应该如何遵守社会秩序维护家庭和谐安身立命的规矩之外,也包括了很多处世的智慧。孔子就曾说过:“不察颜色而言者瞽”(意即不察言观色就开口说话的人与瞎子没有什么差别),认为人应该看人看时看景说话。据史记记载,孔子在自己的乡里,容貌恭敬温厚,好似不大会说话的样子。他在宗庙祭祀和朝廷议政时,却言辞明晰通达,只不过态度还是恭谨小心罢了。可见,孔子自己就是个深谙什么时候该说话,什么时候不该说话,什么说话的技巧需要加强,什么时候说话的技巧不需要加强的智者。

    林语堂曾这样评价儒家思想:“儒家思想,若看作是恢复封建社会的一种政治制度,在现代政治经济的发展之前,被人目为陈旧无用,自是;若视之为人道主义文化,若视之为社会生活上基本的观点,我认为儒家思想,仍不失为颠扑不破的真理。”对中国国学的这个评价应该说是很中肯的,很深刻的。

    关于感知我们还知道,我们只能感知到我们感知范围以内的事物。正如我们不能听到一定频率以上的声音一样,我们觉察不到超出我们的感知范围的事物。人性决定了,我们倾向于看到我们期望看到的,听到我们期望听到的,对那些与我们的意愿不符合的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正因为这个原因,我们常常发现,当沟通双方存在误解,或者是相互缺乏信任时,沟通往往完全失效,甚至最真实的话也会受到排斥不被采纳。我们知道,当我们对一个人失去信任后,我们不止不再相信他的某一方面,我们不再相信他的整体,包括方方面面。我们不但不再相信他的话,还会在他的话中找到种种蛛丝马迹证实自己的不信任,使不信任进一步加强。正如大家都知道的,人际关系是最经不起揣摩的,一旦有了猜忌开始揣测,裂痕只会愈来愈大。但是,可悲的是,人际关系也是我们最爱揣摩的。这或许也属于人生的可叹。

    由此笔者认为,沟通首先是人际关系的构建,学会处世是有效沟通的前提。认为只有在懂得如何为人处世的前提下,对于沟通的技巧学习应用和提高才有意义。 

    【参考文献】

    [1]林语堂,孔子的智慧,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M]

    [2]赵蕤,反经,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4年 [M]

    [3]余世维,有效沟通:管理者的沟通艺术,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 [M]

    [4]曾仕强,圆通的人际关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