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高效新概念范文

高效新概念全文(5篇)

高效新概念

第1篇:高效新概念范文

关键词:创新教育理念高校体育教育深化改

1我国高校体育教育教学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极大的提升,对于身体素质、健康状况有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校学生,不仅要重视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体育教育工作也必须受到重视,体育教学理念必须进行相应的改进,教学方法也要进行不断的创新。但就当前情况来看,体育教育改革的现状并不十分理想,体育教学的重要性早已为人们所熟知,体育教育改革也已经引起人们的重视,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主要还是在培养学生们的运动技能,教学方法没有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受到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教师进行理论教学实践较长,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们的主体能动作用,忽略学生自身的真实感受,不能增加学生对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同样也不能真正的让学生理解体育教学的深层涵义。另外,长时间以来在我国教育大背景下,很多家长与学生一直认为文化课要比体育课程重要得多,默认了体育教学时间的严重不足为正常现象,这为高校体育教育改革也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2]。直到现在高校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普遍不高,较大一部分的学生对体育运动兴致缺缺,这已经成为令社会忧虑的事实。不仅身体健康状况令人忧虑,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也值得人们重视,虽然整体上呈现良好态势,但一小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需要引起注意,有些学生会产生意志力差、消极悲观及人际关系不好的等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有较多的几个方面,而由于身体素质差引起的心理健康状况差占据了较大一部分,身体上的不适会令学生的心理感到消极、悲观和焦虑等一些不良情绪。

2创新教育理念的探究

创新教育理念是以不断增强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摆脱学生被动学习的地位为目的而进行的对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化。提出并践行创新教育理念就是为了全面提升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品质,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培养社会所需的优秀人才。培养创新意识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理念,打破教师灌输知识、学生被动学习的消极状态,将新的教学方法和理念施行到课堂中去,将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思维作为教学的重点,才能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们的综合素质素养。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创新教育理念的推广施行就是要使教师充分应用适应性策略,采用适当的教学方式,打破传统思维模式,创新课堂教学,关注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激发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乐趣,使学生能够主动的接受体育教学,享受体育运动带来的乐趣,培养热爱体育运动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的身体和心理进行全方位的发展。

3创新教育理念下高校体育教育深化改革探索

3.1创新理念下高校体育教育课程目标改革

体育教学进行之前必须要先进行课程目标的设定,课程目标规定了教学方向的同时也对教学结果进行了一定的预判。学生的个人身体素质参差不齐,因此对于体育运动的接受能力也各不相同,教学目标的设定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阶梯的设定,以便更好地符合实际教学情况。首先设定适当的基本目标,以满足大部分学生的体育运动基本需求和体育教学内容,这个基本目标大致包括以下几方面:积极参与体育教学课程,掌握正确的体育运动知识,能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体育锻炼计划;掌握2~3种体育运动基本技能和方法;根据自己的身体素质水平及体育素质成长速度设置阶段性的体育学习目标,在体育运动中找到乐趣,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锻炼意志力,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形成良好的体育道德素养,学会集体意识,提高身体素质的同时也要提升道德素质等。此外根据学生们的不同情况还可以制定更高的目标,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3]。

3.2创新教育理念下体育教学方法改革

高校体育教育改革,要以人为本,以学生的需求为本。首先,必须先考虑学生的真实需求,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认真观察学生的体育运动状况,并以此为根据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另外,创新型教育理念并不能只是纸上谈兵,必须真切的融入进实际课堂教学中,考虑到大部分学生的真实需求,将创新理念与体育教育内涵进行融合,推广新兴教育课程。最后,要让每个同学都能真正参与进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转变教师是课堂主体的思想,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对于外部资源也要善于加以利用,不仅仅是体育场馆、操场,也包括校园所在地的自然资源,教师可以根据可以利用的资源因地制宜地制定教学方法,使学生感受不一样的体育课堂,享受轻松的课堂氛围[2]。除此以外,要让学生接触到越来越多的体育器材和锻炼方式,单一的体育活动是不能提起学生对于体育课程的兴趣的,而且也要适当引入当下的社会文化元素,与时俱进,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有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接受[3]。现阶段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使体育教育有了更多的便利之处,体育类的智能手机应用软件的应用非常广泛,一些优秀的体育APP兼具实用价值和娱乐性,在吸引学生兴趣的同时也能传授体育知识与技巧,再加上教师的专业讲解,既可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也能够提高教学效果。

4结语

深化改革的过程是困难和艰辛的,但无论这个过程多么的痛苦都必须要坚持下去。高校体育教育改革迫在眉睫,关系重大,关系着高校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历程,更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关键一步。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工作需要国家、社会、高校、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才能稳步向前推行,虽然目前改革已经取得了一部分的成果和进步,但是仍然需要继续不懈的探索,不管是硬件资源条件,亦或是教师队伍素质条件,还是体育教学过程与方法,都还需要更多的改革和进步。当前真是机遇与挑战共同存在的时期,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认真思考高校体育教育现实状况与存在的问题,认真思考如何进行深化改革才能真正使高校体育教育进行有效的改革,获得美好的前景,培养出真正符合国家与社会需求的合格学生,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穆道魁.全面深化改革形势下高校体育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24):121-123.

[2]巴特尔.创新教育理念下体育教学方法理论与实践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8,8(27):121,123.

第2篇:高效新概念范文

关键词:ESP;“泛媒体”科技传播;科技创新概念;商业化

近年来我国在数字技术、生物医学和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创新与应用有巨大飞跃,科技创新成为人们创造美好生活的加速器。尤其是随着新冠疫情的变化,生物医学科普视频的内容变得十分丰富,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生产者常常用科普视频对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一些现象、生物学领域的一些前沿知识或重大突破进行科普讲解。然而,国内的科技创新概念传播尚未形成体系,对于传播的广泛性、精准性和规范性关注不足,存在传播科技创新概念不透彻、传播主体与客体不明朗、商业化方式不规范、定位不精准等问题。科技创新概念是涉及政府、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社会公众等多个主体联动的科技创新认知共同体,涉及“泛媒体”传播的客观性、主体性和大众化等特征,亟待关注。诚然,与面对面传播科技创新概念线下形式并列,“泛媒体”已成为人们传播科技理念、实现创新思维的技术支撑点。强调,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因此要有效地“构建科技传播体系,并与科技创新体系交织在一起,围绕创新链部署传播链”,使科技创新更好地为人类造福。随着新冠疫情的爆发,科技创新概念层出不穷,科技创新产品的内容生产者面临如下问题:如何通过有效的转化与积极应用,提高产品的负载内容,并与用户的情感特征构建联系,缩小内容制作者与实际用户之间的格局?如何通过用户之间的互动完善产品改良方案,提升科技创新概念产品的用户信誉度,使科技创新与用户认知不矛盾,形成产品的叠加效应?……这些问题皆是在开发科技创新概念中所需要解决的困惑。基于此,本文从科技创新概念与“泛媒体”传播的良性互动出发,寻求合理平衡点,通过构建ESP视阈下科技创新概念传播模型,提出多元化规范性理念,为科技创新提供技术规范的基石,也为商业化的精准运营提供保障。

1“泛媒体”式科技创新概念传播的商业内涵与外沿

1.1商业内涵理解

“泛传媒”一般指的是独立于传统传媒周边的传媒,如公司内部的网站等媒体。以从事科技工作的单位为例,利用“泛媒体”如公众号、微视频、AR虚拟空间直播等的线上形式进行科技传播,亲近传播对象的认知路径,搭建新时代科技知识传播的桥梁,但由于曲解科学的价值观等因素,导致传播对象产生误解,形成科学误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我国作为“泛媒体”常用载体的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为99.2%。基于此,以“泛媒体”作为新时代媒体载体传播科技创新概念是促使创新主体和普罗大众增强科创意识的一种新的社会价值和目标选择,其真正的内涵应理解为在众多的传播形式和途径中,突破语言和文字的固化形式,使受众能快速地、更好地传输创新的思维和技术,“不受形式、时间、地点的限制”,通俗易懂地“解释种种复杂的科学现象”的忠实体现,根植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和技术关系而存在,基于特定的创新成果应用于社会土壤,贯穿于科学技术发展全过程和把握各个方面的传播范式。此外,科技创新概念是时代的产物,其内涵必然承载着时代的特质,与文化消费、需求消费形成了共生的关系。消费俨然成为科技创新传播的重要渠道。不置可否,这种共生的基础导致彼此适应,使一个消费群体在长期的体验中形成肯定性的认知和基本科学价值的认同。这种凝聚精神纽带的价值观在一定量化后形成内化动力。同时,传播对象所能接受的语种与文化相联系,其“泛媒体”的形式在表现科技创新时的内化要求也会根据不同的社会认同而使理解认同呈现出不同的形式。

1.2商业外沿认同

“泛媒体”的科技创新概念的特点具有社会范畴属性。一方面,受社会或事务的既定科技认识思想和观念的制约,同时也具有强烈的未来指向性,寄托着人们对某种科技创新理念或状态的期许和追求,是全社会范围内获取科学知识,展示全新科技智慧的志愿凝结,实际上都是研究人和社会关系的科学实践过程,是在科学传播或科学实践活动中不成文但具有坚定软约束力的导向。即实践活动与过程要指导和协调社会的发展,使科技传播无论在线上还是在线下均随着不断演变改变人们针对科技传播的理念和革新意识。在“泛媒体”时代,传播对象的认知意识、受众体的结构都成为利用多媒体形式,进行商业化模式构筑的中心,因此“泛媒体”从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人人皆是媒体的现象,也就是传播的科学信息兼具趣味性、高效性、立体性。在此背景下,“泛媒体”的实践方式的跨地域性、跨语言性、跨文化障碍性等因素必然成为不同的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的试验方式。由此可以看出,以“泛媒体”为载体的科学传播中蕴含的科技创新概念具有地方性与共同性相结合、动态性与稳定性相结合、具体性与受众个体特色相融合的特点。具体而言,在商业构建的过程中,科技创新概念的产品在图解或文字等转换中成为消费对象。如此的转换模式,必然会引发不同的社会文化群体之间消费观的平衡问题、消费方式的接受问题、消费实体的经济承载力问题,这些均需要通过将该商业内涵作为一种商业思考呈现出上述相融合的特点,并使科技创新概念能以具象化的方式掌握认同变迁规律,发挥产品或服务本身清晰生动的赋值功能。

2科技创新概念传播模型商业构建

基于上述对于科技创新概念的商业内涵与外延的拓展,将科技创新概念传播模型以香农—韦弗模式为标准变换成科技创新概念传播商业运作转换图,体现出ESP视阈下中英文科技创新概念传播的实际应用效果(如图1所示)。在此模型中,图、文、声、像,乃至AR、VR等技术、是进行科技传播的多元方式,是“泛媒体”时代科技的发展所带来人们在科学技术宣传工具方面、能力方面的进步与延伸。基于此,全方面客观地传播科技信息,使公众不仅了解到科学创新技术可能带来的巨大效益,也了解到科技创新的不确定性和潜在风险,以及可能的认知冲突,需要人们探索求真的动力和规范标准,以确保在创新中的“科技向善”品质。此外,媒体的多元方式在科技创新中的运用也为产品的大众化普及架设了商业模式化的路径,其原因在于商业推广策略有助于产品本身的优化与进步。作为科技创新的内容生产者,首先,需要精准定位产品的客户导向需求,如快手、抖音等新时代的媒体载体均应成为在商业化运营中推广科技创新类产品优化升级的必备手段。其次,内容形式的分类需要精细化。凭借解说方式、访谈方式、科技创新展现等方式,让以科技创新概念为基础而创设的内容,紧跟科技创新的热点,挖掘下沉式市场,从而推进用户增量。譬如,在利用ESP作为工具语言的科普短视频的制作中,主要表现科技创新中媒体技术、媒体语言多元化的特征。一方面,科技传播的制作兼具有声动画、创新技术、语言文化的传播需求,可将科技创新真人秀、动画有趣生动地制作完善,体现出创作主题的智慧创造力,在特有的共性下赋予产品生产者独特魅力,产生“泛媒体”时代所体现出个人作为媒体传播主题的独特个性,由此彰显科技创新概念产品的商业号召力。另一方面,遵守科技创新是新时代对科技传播工作者的感知,也是未来科普商业化运作的必要需求。随着科技发展步伐的加快,科技创新认知迁移因素在科技系统中的作用逐步扩展,从单纯作为一种评价个体行为的价值工具,利用科技创新文化补偿,演化为科技创新传播的工具与衍生机制,并进一步“提高科普类微视频的功能性,提升受众群体的稳定性”,在商业化的运营中确保受众体能在场景化、社区化、个性化及内容化的感性认知中增加用户体验,提升用户黏性与活跃度,维持科技创新开发者科技创新与商业配置相结合的健康生态。

3多元化规范性理念在商业化探索中的作用

从理论层面来看,在新兴科技传播模式中,提升科技传播工具对科技发展的适应能力成为解决商业匹配问题的有效路径,也为提升科技创新品牌传播目标提供思路。首先,“泛媒体”时代在科技创新观教育的内容上更多地强调人本化,重视个人对新的科技创新概念的培养过程,依赖教育者与受众双向沟通的过程,理解教育受众对新概念的接纳度,减少受众的抵触心理,从而大大提高科技创新观教育的实效性,从商业角度打通用户受众群体之间的人际网络,逐步依据自身科技创新专业特色资源,整合外部专业运营资源。如微视频等流量模式,就发挥了产品“孵化器”的作用,不断占据线上或线下针对特殊用户的商业营销优势。其次,“泛媒体”的个性化特色、碎片化要求在科技创新观教育的方法上体现出更加规范性、科学性、新颖性的趋势。它注重用科学的态度和精神进行科技创新观教育,重视教育受众道德行为的训练,逐渐在工作与生活中进行科技创新观教育,培养相关商业黏合情感,进而确立正确的科技创新观与健康购物观,普及科技创新产品的面貌,最终回归到以用户受众为增值服务对象基因框架之内,令市场增益。最后,“泛媒体”应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的法律规制、行政指引、行业自律、私人自治4个系统的有序整合,对“泛媒体”形式的科技传播的有效性、可观性进行监管,加强媒体在传播科学知识期间发挥科技创新委员会、科技创新审查、科技创新评估等基本治理工具的作用,提升科技创新概念传播正式化水平,以合理的引导方式,构建科技创新商谈秩序,引领新兴科技整体向善发展并及时解决科技创新认知差异冲突,以贴近受众的生活方式,获得更好的传播和在商业上用户认同、用户反馈、产品改良、产品应用的效果。

4结语

第3篇:高效新概念范文

【关键词】医院档案;知识管理;探究

近年来,医院档案管理广泛引入信息化技术,迈入信息智能时代,知识管理也随之出现,有力的提升了档案的管理和运用。

1医院档案知识管理的内涵及优势

(1)医院档案知识管理概念医院档案知识管理指的是对医院档案相关知识的管理。具体而言,就是对医院档案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管理,包括对其进行获取、采集、加工,进而创造和利用;以及实际利用中与医院档案知识关联的知识资产、人员、设施、组织等资源的管理。

(2)医院档案知识管理的优点①加快医院档案信息共享现阶段,我国各级各类医院基本上建立起了内部信息网,利用内部信息网络,实现了信息间的互联互通。医院档案的知识管理就是借助于医院内部的信息网络强调档案知识信息的储备和共享,从而有助于医院整体医疗水平的提升。②加速隐性知识显性化转化隐性知识贮存于人的大脑中,作为一种潜意识的知识,隐性知识难于用语义和逻辑工具来表达,因此也就很难与人实现共享。与之相反,显性知识则能够借助文字实现可编辑化,从而达到与人的交流和分享。医院档案知识的管理化能够对隐性知识实施挖掘和组织,促进其向显性知识转化,达到知识的交流和分享。③促进知识运用和创新医院档案知识管理的终极目的在于促进档案知识的运用和创新。档案知识在管理的内化过程中通过知识的储备和外溢,使个人激发创新能力,获取新思想、新概念,在有效的时间内转化为新知识、新能力,从而提高医院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

2医院档案知识管理的内涵与意义

档案知识管理是针对医院医疗诊治、护理及其行政管理所产生的档案给予统一集中地知识管理。它包括上述所有档案的收录、整理、贮存及其开发利用,医院档案知识管理意在通过建立一套科学、严谨的创新、分享制度,使医院在医疗诊治、护理及管理方面的知识应用得到整体提升。档案知识管理把医院档案作为核心资源,充分体现出知识密集型组织的管理特性。

(1)保证医院可持续性发展。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医院档案作为医院医疗诊断、护理、科研及管理的载体,是保证医院可持续性发展的战略资源,是科技知识集大成者,因此,充分发挥医院档案的知识作用,为医院发展增添源源不断的动力。

(2)促进知识创新。医院档案作为医院医疗诊断、护理、科研及管理成果的载体,为医院医疗诊治、科研、管理提供丰富而详实的资料,这些资料作为隐性知识,通过有效地整合、组织,被充分挖掘、再利用,从而使知识呈现出显性化,有力的促进了知识创新。

(3)再造业务流程。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广泛运用,档案管理也进入数字化信息时代。医院档案引进知识管理概念与技术,借助数字信息技术,重新梳理档案实体的管理流程,实现纸质档案的数字化,发挥档案承载知识价值。

3医院档案知识管理体系建构

(1)建立专业管理。队伍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是实施医院档案知识管理的关键。再好的配置,再好的设施,如果没有人的管理,一切都是空谈。因此,医院档案知识管理需要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技术队伍。医院管理者要从医院长期发展出发,未雨绸缪,建立知识管理人才培养计划以及行之有效的激励制度,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的战略,从高等院校引进优秀的专业人才,同时对现有的管理人员实施外培计划,把他们送入高等院校去进修;医院领导也要以身作则,树立对档案知识管理理念,使全院上下形成档案知识管理的氛围。

(2)营造知识交流氛围。医院是知识分子聚集的地方,这里有着众多的专家型、学者型的高科技人才,他们的头脑中中潜藏着大量具有医疗参考价值的隐性知识,但是也要看到,他们长期承担着繁重的医疗、科研任务,很少有空闲时间坐在电脑前,因此也难以把这些丰富的医疗知识、科研知识用语言和逻辑手段展示出来。为此,医院领导层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手段,并形成制度,为这些专家提供切实可行的交流平台,并且让档案管理人员参与其中,让医务工作者发挥智慧潜能,开发隐性知识,从而形成显性知识。

第4篇:高效新概念范文

关键词:BIM;项目管理;电力工程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和工业4.0,以创新驱动的行动计划与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加快,信息化、数字化发展水平已成为提高企业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砝码。在“互联网+”盛行的当下,传统行业正受到移动互联的影响,有的说是冲击,也有的说也是机遇,角度不同、观点不同,反应不同罢了。在互联网大势的推动下,能吸引更广泛的用户,才能得到更大的市场。我国正在推行的“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企业也越来越意识到信息技术对于转型升级和管理运作模式的重要性。传统的工程建设领域近些年也在寻求新的发展,特别是电力企业,在借鉴了建筑领域的BIM经验后,也在探索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道路。虽然在建筑业应用已久,但BIM在电力工程项目上仍是个新概念,从电力工程建设的过程控制,到造价管理、进度管理、质量管理等三大目标的实现,均有其独树一帜的特点,是一个建设项目物理和功能特性的数字表达,是一个共享的知识资源,是一个分享有关实施过程的信息描述。

1BIM概述

1.1BIM的概念

BIM,译为: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或建筑信息管理(BuildingInformationManagement)是以建筑工程项目的各项相关数据作为基础,建立起的三维建筑模型,并通过数字模型仿真模拟建筑物所具有的真实信息。很多文章中曾提及过BIM技术,其实BIM并不是一种技术或软件,究其源头是一种概念,基于建筑产品模型的概念,类似于制造业的产品数据模型,即以数字形式表现建设过程和实施管理,同时也是以数字形式进行建设过程以及实施管理的信息交流和相互操作。

1.2BIM的特点

BIM具有信息完备性、信息关联性、信息一致性等特性,和可视化、协调性、模拟性、优化性和可出图性等特点。(1)可视化:可视化即“所见所得”。BIM提供了可视化手段,通过软件帮助人们将以往图纸上单调的,线条式的表述,转化成为三维立体的实物图形展现出来。尤其是近年来的建筑物形式各异,复杂造型不断推陈出新,原先那种单凭建设者的理解和经验来建造的模式已越来越不能适应新要求。在BIM建筑信息模型中,考虑到了构件间的互动性和反馈性,通过整体可视化过程,不仅可以生成总体的效果图及报表,还可以对项目设计、施工、运营各阶段中存在的问题清晰辨识,做到一目了然。(2)协调性:在项目设计阶段,设计单位通常按照建结水暖电等专业设置部门,同一项目组成员分属不同部门,且设计过程中并沟通较少,各专业设计经常会出现相互碰撞的现象,如给排水专业中的管道在进行布置、施工的过程中,可能发生布置管线时与同一位置暖通等其他类型的管线冲突,这就是施工中常遇到的碰撞问题。一般发生此类情况时,只能靠工程协调部门来解决,既耽误工期,还牵扯变更,影响成本。利用BIM的协调性服务就可以辅助规避这种问题,在建筑物设计阶段对各专业的碰撞问题进行模拟,生成协调方案,避免问题出现后再去解决的被动局面。(3)模拟性:BIM的模拟性除了能够生成建筑物模型之外,还可以模拟出真实世界里不可操作的事物。例如节能模拟、日照模拟、进/通风量模拟、紧急疏散模拟、热能传导模拟等均可在设计阶段进行;4D模拟(三维模型加时间)在施工阶段,可以根据施工组织计划来模拟实际施工,从而确定施工方案的合理性;5D模拟(基于4D模型的造价控制)同样可以在施工阶段进行模拟,帮助建设方控制成本;在建筑的后期运营阶段,可以利用BIM模拟日常紧急情况的处理方式,如火灾发生时人员的疏散模拟、地震发生时的人员逃生模拟,以及其他紧急状态下的应急处置模拟等。(4)优化性:整个项目建设都是一个不断优化的过程,从设计、施工和运营的全过程都需要优化。目前,动辄400米以上的高层建筑随处可见,内部结构、设施纷繁复杂,其复杂程度使得参建人员无法掌握所有信息,必须借助一定的技术手段。BIM模型及其优化工具提供了项目方案的优化和特殊项目的设计优化,通过优化可使工期和造价得到改进。(5)可出图性:结合软件,BIM可以对建筑物进行可视化展示、协调、模拟、优化,在完成碰撞检查和设计修改,消除了相应错误后,可输出相关文档,如综合结构留洞图(预埋套管图)、综合管线图、碰撞检查纠错报告和建议改进方案以及一些构件加工的图纸等。

2国内企业对BIM的需求

在国际上,“BIM之父”——乔治亚理工大学的CharlesEastman教授,早在1975年就创建了BIM理念,并开始了为便于实现建筑工程的可视化和量化分析,提高工程建设效率为目标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但由于当时计算机处理能力和新概念影响力等原因,在我国企业应用较少。虽然很多国内企业对此普遍抱有热情,也想尽快完成本地实用化,但由于技术标准和人才等原因,直到2000年以后才有所突破。BIM之所以受到各大企业的追捧,是因为看到了其在工程造价、设计、施工和运营管理等方面的巨大价值。尤其是在设计和施工上,据美国2009年出版的《商业房地产革命》著作中列举了这样一组数据:现有模式的生产建筑成本差不多是应该花费的两倍;72%的项目超预算;70%的项目超工期;75%不能按时完成的项目,至少超出初始合同价格的50%。做过工程项目的人都知道:“错漏碰缺”(设计上的错误、遗漏、碰撞,缺陷等)听起来很专业,改起来却很花钱;“设计变更”变一次花一次钱。实际施工中,该预留洞口的地方没有留,管线施工中的避让时有发生,经常看到有些刚建好的地方拆了又重来。业主为此投入了巨大的开销、时间和精力,既不利于成本控制,也不利于把控工期。为此,国际上知名主打BIM理念的软件公司,与高校合作建立实验室,并从设计之初就参与国内项目的建设。随着南京青奥会议中心,上海中心大厦、上海迪士尼和“中国尊”等项目的相继投运,可以想见会有越来越多的公司将BIM纳入项目管理的范畴。

3电力企业的BIM探索

电力行业由于自身行业特点,计划性强,而且对安全的要求相对较高,对新技术的应用必须先有一个稳定和成熟的过程。此前鲜有以BIM为核心来整体实施的电力建设项目,只是在电力工程造价,建/构筑物建模、分析等层面有所涉及。此外,出于对电力生产安全和变电站等建筑物结构特点的考虑,BIM理念和实施方法并未完全在电力建设方面发挥出重要作用。随着近几年一批BIM概念下的应用软件问世,完善了如结构分析、碰撞检查、工程量统计、施工模拟、可视化交底和运营管理等,涉及项目管理的全过程。由于技术上的成熟度和在建筑行业的广泛应用,一些电力企业于是也开始着手探索电力工程建设领域的BIM应用,谋求企业增效。将设计人员从繁重的绘图、出图工作中解放出来,降低不同专业间的碰撞问题,降低设计变更率;帮助施工单位快速领会设计意图,把更多精力投入到现场预控和重要节点、关键部位的把握上;监理单位可借助产品模型,对项目过程实施管控;建设单位与运行单位则可从项目策划、设计、施工到运行管理的各阶段做到准确把控。

4BIM与电力工程

4.1过程应用

与建筑业相比,电力工程具有施工现场由于生产环节多、地域分布广,现场环境各异以及工程个体间联系性强等特点,对项目的整体协调性有一定的要求。众所周知,BIM是一个由二维模型到三维模型的转变过程,也是传统施工中从被动“遇到问题,解决问题”到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一个转变过程。诸多方面都可以和BIM结合起来,以变电站的建设为例,预埋件的安装是变电站土建施工的重点和难点,在设计时要严格把关且根据预埋件的大小和实际情况在图纸验收前做出合理、科学的设计。变电站的土建施工原则是先地下后地上,预埋件的安装是地上工程和设备的基础,其安装质量直接影响到工程美观和设备投产后的使用性能。各种预埋件和预埋管道的施工工艺都是比较复杂的,因此施工单位要对图纸要有深刻的理解,要精确的测量预埋件的中心线、高程和定位轴等数据,并且精准定位,通过BIM软件可视化并协调这些施工;比如构支架基础施工中对于复杂的钢筋节点,在模型建立后进行观察,找到钢筋的碰撞点,对钢筋的布置进行优化,也可以模拟模板支撑体系的受力状况,以确保该体系的施工安全,体现了BIM的模拟性和优化性。综上所述,应用BIM模型,可以为复杂的电力工程项目带来传统作业方式下无法比拟的便利。

4.2应用前景

作为中国第一座,也是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全地下筒形变电站——500kV静安(世博)地下变电站,该项目采用国内最深的逆作法施工,过程中面临着大件设备运输吊装风险大、高落差注绝缘油难度大、地下管线敷设复杂、交叉作业频繁、施工环境恶劣、工期紧,质量要求高等难题。但通过结合BIM辅助项目建设多维集成管理的解决方案后,不仅实现了高效的项目合作与沟通,顺利完成工程计划与建造,还很好的进行了风险预测与过程控制。可以说,BIM为设计方解决了“设计内容是如何建造”的问题;为施工方解决了“施工是否组织合理”的问题;为建设方解决了“如何去管理和控制”的问题,为今后电力工程的项目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借鉴经验。

5结束语

目前,BIM理念及其实施方法在电力工程建设领域愈发受到重视,火电、风电、水电各有涉及,在土建、变电、输电等施工现场作用明显,从项目的可视化、模拟性,过程的协调性,以及贯穿始终的优化性上,都是以往所无法比拟的。相信通过以BIM、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智能移动等为代表的先进技术和概念的综合应用,必将在电力工程项目上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王雪青,张康照,谢银,等.BIM模型的创建和来源选择.建筑经济.2011,(9).

[2]刘睿,胡骁强,马健,等.电力建设工程BIM建模[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5.

[3]刘占省.BIM技术与施工项目管理.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5.

第5篇:高效新概念范文

本文阐述了医院档案知识管理的内涵,明确其在医院档案管理中优势;在此基础上,指出各级各类医院要建立起档案知识管理体系,实施知识管理策略。

【关键词】医院档案;知识管理;探究

近年来,医院档案管理广泛引入信息化技术,迈入信息智能时代,知识管理也随之出现,有力的提升了档案的管理和运用。

1医院档案知识管理的内涵及优势

(1)医院档案知识管理概念医院档案知识管理指的是对医院档案相关知识的管理。具体而言,就是对医院档案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管理,包括对其进行获取、采集、加工,进而创造和利用;以及实际利用中与医院档案知识关联的知识资产、人员、设施、组织等资源的管理。

(2)医院档案知识管理的优点①加快医院档案信息共享现阶段,我国各级各类医院基本上建立起了内部信息网,利用内部信息网络,实现了信息间的互联互通。医院档案的知识管理就是借助于医院内部的信息网络强调档案知识信息的储备和共享,从而有助于医院整体医疗水平的提升。②加速隐性知识显性化转化隐性知识贮存于人的大脑中,作为一种潜意识的知识,隐性知识难于用语义和逻辑工具来表达,因此也就很难与人实现共享。与之相反,显性知识则能够借助文字实现可编辑化,从而达到与人的交流和分享。医院档案知识的管理化能够对隐性知识实施挖掘和组织,促进其向显性知识转化,达到知识的交流和分享。③促进知识运用和创新医院档案知识管理的终极目的在于促进档案知识的运用和创新。档案知识在管理的内化过程中通过知识的储备和外溢,使个人激发创新能力,获取新思想、新概念,在有效的时间内转化为新知识、新能力,从而提高医院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

2医院档案知识管理的内涵与意义

档案知识管理是针对医院医疗诊治、护理及其行政管理所产生的档案给予统一集中地知识管理。它包括上述所有档案的收录、整理、贮存及其开发利用,医院档案知识管理意在通过建立一套科学、严谨的创新、分享制度,使医院在医疗诊治、护理及管理方面的知识应用得到整体提升。档案知识管理把医院档案作为核心资源,充分体现出知识密集型组织的管理特性。

(1)保证医院可持续性发展。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医院档案作为医院医疗诊断、护理、科研及管理的载体,是保证医院可持续性发展的战略资源,是科技知识集大成者,因此,充分发挥医院档案的知识作用,为医院发展增添源源不断的动力。

(2)促进知识创新。医院档案作为医院医疗诊断、护理、科研及管理成果的载体,为医院医疗诊治、科研、管理提供丰富而详实的资料,这些资料作为隐性知识,通过有效地整合、组织,被充分挖掘、再利用,从而使知识呈现出显性化,有力的促进了知识创新。

(3)再造业务流程。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广泛运用,档案管理也进入数字化信息时代。医院档案引进知识管理概念与技术,借助数字信息技术,重新梳理档案实体的管理流程,实现纸质档案的数字化,发挥档案承载知识价值。

3医院档案知识管理体系建构

(1)建立专业管理。队伍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是实施医院档案知识管理的关键。再好的配置,再好的设施,如果没有人的管理,一切都是空谈。因此,医院档案知识管理需要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技术队伍。医院管理者要从医院长期发展出发,未雨绸缪,建立知识管理人才培养计划以及行之有效的激励制度,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的战略,从高等院校引进优秀的专业人才,同时对现有的管理人员实施外培计划,把他们送入高等院校去进修;医院领导也要以身作则,树立对档案知识管理理念,使全院上下形成档案知识管理的氛围。

(2)营造知识交流氛围。医院是知识分子聚集的地方,这里有着众多的专家型、学者型的高科技人才,他们的头脑中中潜藏着大量具有医疗参考价值的隐性知识,但是也要看到,他们长期承担着繁重的医疗、科研任务,很少有空闲时间坐在电脑前,因此也难以把这些丰富的医疗知识、科研知识用语言和逻辑手段展示出来。为此,医院领导层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手段,并形成制度,为这些专家提供切实可行的交流平台,并且让档案管理人员参与其中,让医务工作者发挥智慧潜能,开发隐性知识,从而形成显性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