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康复运动疗法范文

康复运动疗法精选(九篇)

康复运动疗法

第1篇:康复运动疗法范文

结果:患者治疗数周后与对照组比较,康复运动组左室射血分数升高,并发症显著降低。

结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康复运动治疗,能提高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

关键词:运动疗法心力衰竭观察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0-0043-02

慢性心力衰竭(CHF)是由于心脏结构或功能性疾病引起心肌病变和心室长期受压或容量负荷过重,导致心室充盈和射血功能障碍引起的一种进行性加重的临床综合征。

随着社会老龄化,对CHF的预防和康复治疗应该逐步加强。传统治疗是被动的,不利于充分调动患者的积极性。运动疗法是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有氧运动,病人通过科学的运动能改善心功能,提高心肌血液灌注。本文对90例慢性心衰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探讨康复运动治疗的疗效。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90例患者均符合CHF的诊断标准。按入院先后随机分为康复运动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其中,男56例,女34例;平均(65±11.8)岁;冠心病32例,高血压性心脏病28例,高血压合并冠心病24例,扩张型心肌病6例。按NYHA心功能分级,两组性别、年龄、病情及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两组均行常规慢性心力衰竭治疗和护理。康复运动组在常规治疗和护理基础上,根据心功能分级,分级分步行康复运动治疗。

1.2.1心功能Ⅳ级病情稳定后即开始被动活动肩、肘、膝关节,每次5~10min,每天1~2次,但不应有疲劳感;下床坐直背椅,开始时每次10~30min,每日1~2次,逐步增加时间;下床洗脸、吃饭、梳头、床边大小便。同时解释心衰症状的病因,安慰患者及家属,教导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避免烦躁。

1.2.2心功能Ⅲ级床边站立,下床洗脸,自行更衣,坐位大便;廊内每次步行100m,每日2次,院内步行250m,每日2次;上楼梯一段,每日2次。应注意有无头晕、胸闷、心悸、气急等危险情况。

1.2.3心功能Ⅱ级步行500m,每日2次,上一层二段楼梯,每日2次,基本生活自理,可在家属陪同下步行上街,以不疲劳为度。出院时交代饮食及出院注意事项。

1.3观察指标。两组分别于入院时和治疗8周后进行下列指标观察变化:用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室射血分数;6min步行试验的步行距离;生活质量评定:应用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量表评分;并发症发生率:观察肺部感染、压疮、深静脉血栓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对比采用X2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患者入院时和治疗数周后LVEF水平、6min步行距离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LVEF水平、6min步行试验结果比较无显著差异。治疗数周后与对照组比较,康复运动组LVEF明显增加,6min步行距离明显增加。

2.2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见表2。

2.3两组患者入院时和治疗数周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见表3。

3讨论

CHF患者进行康复运动治疗是近年来心脏病康复学的进展之一,大量临床试验研究证明,运动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密切相关,规律的运动对慢性心衰有积极的预防和治疗作用,与慢性心衰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负相关。康复运动疗法是在常规的药物治疗基础上,有目的、有规律地进行康复运动。许多研究证明,康复运动能提高慢性心衰的活动耐量,使患者机能恢复,自然病程减少,生活质量提高。有氧运动不仅具有增加冠脉血流、降低血小板聚集及改善心功能、有效提高患者运动耐量和降低二项乘积(RPP)指标,同时能减轻心肌肥厚,改善左室舒张、收缩功能,从而使轻度心功能不全的患者每搏量、左室射血分数增加,还能增加心肌对脂肪酸和乳酸的利用和氧化,促进心肌贮存糖原,增加心肌对缺氧的耐受性。有学者发现长期有氧运动可降低血中的儿茶酚胺水平,使外周血管的张力降低,从而减轻心脏负荷,改善心功能。有氧运动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有效循环血量,使脑动脉、冠状动脉血供增加,从而提高患者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等。本研究结果表明,经过数周康复运动,康复运动组LVEF增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6min步行距离增加,并发症发生率减少,以上均显著优于对照组。说明康复运动治疗可明显改善生活质量。

尽管如此,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康复运动原则首先仍应保证安全,应充分了解病情,明确患者的适应证或禁忌证,预后风险等级。在康复运动方案实施前需向患者及家属说明康复运动的目的和注意事项,取得他们的知情同意和配合,使患者主动地调整饮食、心理、情绪等因素。在康复运动前要测量患者的生命体征,准备好抢救仪器和药物等。本研究在行康复运动过程中均未发生重大及突发的心血管事件。

总之,在药物治疗基础上配合科学的康复运动治疗,可减轻CHF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存质量,对心功能尚未严重受损者,尤其对轻中度心功能不全的患者,严密监护下康复运动是安全有效的。

参考文献

第2篇:康复运动疗法范文

方法:选择28例偏瘫脑卒中患者,随机分组,各组均为14例患者,以CITM法为治疗组14例患者实施治疗,以常规物理疗法Bobath技术为对照组14例患者进行治疗,以7周为一疗程,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10m路程最大步行速度,并根据Berg平衡量表、Fugl Meyer评价量表、Barthel指数对患者下肢功能进行评价。

结果:治疗完成之后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相较于本身治疗前,均有显著变化,P

结论:偏瘫脑卒中病患使用CIMT法改善自身下肢运动功能,可有效克服各种功能障碍,使患者下肢功能恢复到正常状态,提高患者日常生活的自理能力。

关键词:脑卒中下肢运动功能强制性运动疗法康复疗效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4-0102-01

作为中老年人群体的常见多发疾病,脑卒中在医疗技术大幅度改进的环境中开始得到有效应对,其致死与致残的比例均明显降低[1],但脑卒中患者由于大脑的控制机能失衡,某些脑功能受到抑制,其在发病后常伴随发生下肢部位的运动功能障碍问题。近年来,为了克服这一问题,临床医师普遍将CIMT应用于偏瘫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康复治疗[2]。此项技术起初主要用来对上肢偏瘫问题进行治疗,而王文清等研究人员将应用到下肢康复训练,也得到了显著疗效[3]。我院基于掌握CIMT对脑卒中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进行康复治疗的效果这一目的,对28例患者进行了临床研究,现将研究结果展示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28例患者为我院在2010年1月~2012年4月收治,男17例,女11例,年龄为48岁~75岁,平均为62.8岁,脑梗死、脑出血、右侧偏瘫、左侧偏瘫、高血压、糖尿病、膝关节炎、陈旧性梗死患者例数分别为17例、11例、18例、20例、10例、16例、8例、8例、2例。患者皆不存在慢性心力衰竭、肝肾功能不全、活动性肝病、四肢瘫痪、呼吸功能衰竭、既往精神病史、聋哑等问题。随机对28例患者分组,治疗组14例与对照组14例在年龄、性别与病情方面差异不显著,P

1.2方法。两组患者训练均为5次/周,7周一疗程。

1.2.1对照组。以Bobath技术为对照组患者实施康复治疗,包括神经促进、牵张、躯干肌控制、髋关节控制、膝关节控制几项技术,以及平衡功能、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训练,2h/次,2次/d。

1.2.2治疗组。以CIMT方法进行康复训练,包括以下几点:①起坐训练,每日100~200次,椅子高度逐渐从50cm向20cm调整;②平板运动:每日2次,20min/次,速度控制为每小时0.5~1km,不得超过2.5km/h;③室外步行训练:1000m;④平衡训练、上下楼梯训练与单腿负重训练,每日4h左右。

1.3疗效评价。以10m路程最大步行速度、Berg平衡量表、Fugl Meyer评价量表、Barthel指数对患者治疗效果进行评定,均为分数越高,效果越好。

1.4统计学分析。以SPSS13.0为数据分析软件,以X±S记录计量资料,两组间进行t与X.2检验,有统计意义为P

2结果

本次研究的28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皆未出现类似心绞痛、心慌、头晕及关节损伤的病症与不良反应,治疗组中1例女性患者的膝关节在治疗前患有骨性关节炎,在治疗到第4周结束后,感觉到关节疼痛,接受20mg曲安奈德的静脉注射,疼痛得到控制,另2例在治疗前患有高血压症状的患者,在平板运动康复锻炼中,发生短暂性头晕,通过口服降压药物得到缓解。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各项评分,28例患者治疗后均明显优于治疗之前,P

3讨论

CIMT作为肢体功能康复训练方法,是一种指向性的训练,目前开始逐步地应用于脑卒中病患的下肢训练,但关于此方法疗效的临床研究尚不足。本院为加强病患对该方法的信心,提高下肢功能障碍康复治疗的成功率,对比研究了28例患者的治疗,得出了CIMT比传统Bobath技术疗效更为显著的结果,本次所研究的14例接受CIMT治疗的患者,其各项评分均显著较治疗前增高,P

参考文献

[1]魏小利,李永强,杨金锁.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J].临床医学,2012,32(2):35-37

第3篇:康复运动疗法范文

【关键词】脑卒中后期;动作观察疗法;康复治疗;随机对照试验;系统评价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6-0074-02

世界范围内脑卒中已成为第二大死亡原因和残疾的首要原因,具有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和高致死率[1]。中国每年新发脑卒中患者约200万,其中70%~80%的脑卒中患者因为残疾不能独立生活[2]。有效的康复对于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有明显促进作用。

在猕猴大脑的腹侧运动前区(F5)首次发现镜像神经元,随后下顶叶区域也得到证实,这类神经元在猕猴执行动作及观察该动作时有同样的激活。后来发现人类在执行和观察某动作的时候也会激活相同脑区。近年来较多方法运用到脑卒中康复领域,众多方法的临床应用表明患者脑卒中后有较高的恢复可能[3]。目前脑卒中的康复主要是通过运动强化以求得受损运动系统功能的恢复。近年来涌现出基于镜像神经元的动作观察疗法促进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研究。动作观察疗法是指脑卒中患者康复过程中观察其他人的动作促进受损运动区的恢复。关于动作观察疗法在脑卒中患者康复应用效果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还较少,且现阶段在国内也还未找到相关系统评价。为探讨动作观察疗法在脑卒中康复的作用并据此设计有效的治疗方法,我们采用界卫生组织认可的功能、残疾和健康国际分类框架(ICF)[4],严格评价和分析现有动作观察疗法用于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和结构,活动以及参与方面改善的效果,以期为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措施的选择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纳入标准

动作观察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年龄>18岁的脑卒中患者,样本量>10。英文文献所选患者均经由临床医生确认诊断;中文文献所选患者符合1995年全国第4次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5],并经颅脑CT/MRI证实。试验组干预措施为动作观察疗法,其他临床治疗及康复治疗与对照组相同;对照组采用常规脑卒中康复治疗技术。

1.2 检索步骤

①制定检索策略;②检索论文,分析文题、摘要、关键词及主题词,进一步确定文献检索词;③运用所有相关主题词和关键词进行数据库检索,摘要符合纳入标准则查找并阅读全文;④通过所获文献后附参考文献进一步检索。

1.3 文献质量评价

根据检索策略确定符合入选标准的文献。随后根据纳入标准进行讨论并最终决定是否纳入该文献。2名独立的研究人员根据Cochrane协助网推荐的偏倚风险评估方法对纳入RCT进行评估。

1.4 数据综合及分析

14篇文献中仅有7篇选用了相同的结局指标,且各研究间治疗方案、治疗时间不尽相同,所以不适合做meta分析。

2 结果

纳入14篇RCT(中文4篇,英文9篇),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见下图1、2。

2.1 样本情况

2项研究的试验对象为慢性卒中患者,8项研究是对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进行试验,4项研究仅仅说明样本来自脑卒中后患者。

2.2 干预方法

动作观察组5项研究观察的动作为上肢生理运动以及功能活动,6项研究观察的是日常生活活动动作,3项研究未具体说明观察内容。对照组7项研究为常规康复治疗,7项研究加入“虚拟”对照。14项研究的干预时间差别较大,每周治疗次数、每次治疗时间也不尽相同。

2.3 试验结果

2.3.1 身体结构和功能多项研究使用FMA评分、Wolf运动功能测试、MAS评分、对治疗前后活动度以及患者静息运动阈值进行评估,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3.2 活动和参与多项研究使用Bathel指数、Frenchay上肢试验评定患者ADL能力,结果显示组间与组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有趣的是Lee等通过计算患者一分钟内饮水次数评定患者ADL能力,组间组内差异均明显(p

2.4 不良反应

纳入的14项研究(644名受试者),均未提及试验不良反应。

3 讨论

这是国内首次系统评价动作观察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上肢结构、活动以及参与方面恢复的影响。

3.1 身体结构和功能 从运动皮质的兴奋性、关节活动范围、活动速度以及肌张力降低程度方面来看,动作观察疗法对脑卒中患者发病后身体上肢结构和功能的恢复均有明显促进作用。且使用量表量表组间和组内的比较更提示动作观察疗法对患者生理功能恢复的显著有效性。

3.2 活动和参与 运用Bathel指数或是Frenchay上肢试验对患者患侧上肢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定,组间和组内比较显示动作观察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上肢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的明显有效性。甚至简单的对治疗前后饮水次数的测量,也可对动作观察疗法运用于脑卒中患者康复这一论述起支持作用。

4 本研究的局限性

纳入研究中5项研究样本量较少(

5 结论

动作观察疗法副作用小,与其他康复治疗方法相比操作简便,成本较低且可行性高,家属便可协助患者完成。于是本研究者推荐各康复专科医院及综合医院康复科均可将人体各关节生理活动、日常生活活动录编成为视频并给患者常规观看。临床医生亦可将动作观察疗法的实施作为强推荐。

参考文献:

[1]徐添.脑卒中发病与预后的前瞻性队列研究[D].苏州大学,2014.

[2]张通.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2,04:301-318.

[3]Kalra L.Recent advances in stroke rehabilitation 2006. Stroke. 2007 Feb; 38(2):235-7.

第4篇:康复运动疗法范文

关键词 强制性运动 平衡训练

中图分类号:R743.3 文献标识码:A

1强制性运动疗法在下肢康复中的应用

目前,国内外已有不少研究学者开展了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改善的研究。

有学者采用单一受试者试验设计,对5例慢性脑卒中患者的下肢进行大量、集中的重复性训练,训练内容包括水中训练,不同位置的功能性力量训练,台阶训练及室内/外步行训练等,每天6小时,连续2周,结果显示应用强制性运动疗法对下肢进行强化训练能提高慢性脑卒中患者的下肢的运动能力、移动能力、动态平衡、对称性负重以及步行能力,同时长期的随访表明CIMT的疗效可持续到治疗结束后的3~6个月。

为了探讨强化训练对慢性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的效果以及强化训练在集体环境中的可行性,罗兰等人对12例慢性脑卒中患者的下肢进行了强化性训练,训练的内容包括负重练习、平衡训练、步态训练等,每天6小时,为期10天。结果显示,最大步速、“起立-行走”计时测定和台阶测试完成时间改善,首选步速和步态对称性仍然没有变化,双侧膝伸展、屈曲力量增加,健侧踝背屈、跖屈力量增加,最终得出结论为期2周的强化训练方案对改善慢性脑卒中患者下肢步行功能、最大步速和力量是有效的,且这种训练放在集体环境中似乎也是可行的。

Katja等的研究采用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modified constraint- induced movement therapy,mCIMT),对3例慢性脑卒中患者下肢进行4周,每天2小时的自行车、步行训练,力量训练等,在训练前及训练后的3个月对其动态平衡能力、运动功能、步行能力等进行测试,结果显示大多数数据前后比较具有显著差异性,表明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能够有效改善老年人慢性脑卒中患者的平衡和运动功能,且疗效是长期的。

在Amanda等人的研究中,他们将37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配到实验组和对照组中。对照组采用改良强制性使用疗法,固定健侧下肢每天23小时,每周5天,患侧肢体无其他特殊治疗;实验组采用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不限制健侧下肢,对患侧下肢进行每天1小时,每周5天的强化训练。分别在治疗前、治疗时的第一周、第二周、第三周、第四周以及治疗结束后的第一个月、第二个月、第三个月评价其平衡能力、运动功能、步行能力以及生活质量,经过4周的干预,发现结果有显著性差异。

2强制性运动疗法的疗效机制

CIMT治疗后发生了患侧肢体持续使用的现象具有2个既关联又独立的机制:克服习得性废用和使用依赖性皮层功能重组。

2.1克服习得性废用

习得性废用理论是强制性运动的理论基础,应用CIMT疗法,通过“塑形”技术,结合限制健侧肢体的使用,能最大限度地克服在急性期或亚急性期所形成的“习得性废用”。

2.2使用依赖性皮层功能重组

近年来研究人员使用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和功能性磁共振(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做的神经影像学研究均证实强制性运动疗法的疗效与大脑皮质的功能重组有关。

Kononen等人的研究发现,运动时损伤同侧的运动皮质和辅助运动区激活, 受损半球中央前回、运动前皮质区的脑血流增加,同时对侧大脑半球的额上回、双侧小脑血流也有增加,表明运动时相应大脑功能代表区的激活状态会发生相应的改变,提示发生脑功能重组的可能。

Kim等使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对训练时脑功能的变化进行研究发现,CIMT可以激活对侧大脑半球的运动皮质,同侧的运动皮质和辅助运动区的激活也增加。

3问题与展望

尽管目前已有不少研究肯定了CIMT对改善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的疗效,但是传统CIMT要求患者每天进行6小时的强化训练,其训练强度很大,容易使人产生疲劳,而脑卒中患者往往年龄较大,这种训练强度对他们来说并不适宜,长时间的限制健侧肢体,也降低了患者的依从性。下肢CIMT与上肢CIMT不同,它更加注重下肢的力量训练、协调训练和整体训练量的增加,Taub指出CIMT有效的治疗因素是大量练习和使用患肢而不是限制,因此如何根据患肢的情况和耐受能力制定合适的运动方式、训练强度是我们将来在临床中应用CIMT所要克服的难题之。下肢CIMT训练策略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改善的作用机制是否与上肢相同,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第5篇:康复运动疗法范文

[关键词] 脑卒中;肩手综合征;超短波疗法;运动康复训练

[中图分类号] R74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9(b)-0045-04

肩手综合征(shoulder-hand syndrome,SHS)是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临床常见并发症之一,发生率为12.5%~70.0%[1]。肩手综合征常发生在脑卒中急性期或恢复期,可由不同因素促发,表现为偏瘫侧肩、手指、肘关节疼痛,手指、腕关节部及手肿胀,使肩手的运动功能受限及血管运动性改变,不仅增加患者的痛苦,影响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而且阻碍整体康复进程,延长住院时间,故对于该病及时治疗十分重要。首都医科大学教学医院(以下简称“我院”)采用超短波物理疗法配合运动康复训练对60例脑卒中后伴有Ⅰ期肩手综合征的偏瘫患者进行了治疗, 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9月~2012年9月在我院康复科及神经内科住院的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4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卒中诊断标准[2],并经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均为初次发作的出血性或缺血性脑卒中,排除由颈椎病、肩周炎等可能引起肩部疼痛的其余相关疾病,神经科及内科生命体征稳定,无心、肝、肾等重要脏器严重病变,无严重认知障碍及感觉性失语。入选患者男34例,女26例;年龄35~73岁,平均(58.31±3.56)岁,脑梗死40例,脑出血20例,临床表现均符合Ⅰ期肩手综合征的诊断标准[3]。所有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本研究通过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研究方法

所有患者根据其病变性质及病情给予脑卒中常规治疗,如脑梗死患者给予活血化瘀、改善脑血循环及营养神经等,脑出血患者给予脱水、改善脑细胞代谢及营养神经等治疗,同时根据病情给予降压、降糖、降脂等控制卒中危险因素。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常规运动康复训练,禁用患手输液,适当控制康复训练强度及持续时间,治疗组在常规运动康复训练基础上给予超短波物理疗法,具体方法如下:

1.2.1 常规运动康复训练

采用以易化技术为主运动疗法,以Bobath疗法为主,结合Brunnstrom,PNF,Rood等技术,连续治疗4周。

1.2.1.1 良肢位的摆放 卧位时肢体处于抗痉挛,平卧位和患侧卧位时,应使肘关节伸展,腕关节背屈;健侧卧位时肩关节屈曲约90°,肘关节伸展,使腕部处于掌伸位,正确的摆放,能有效防止肩关节损伤,减轻患肢水肿,抑制偏瘫的异常运动模式。

1.2.1.2 Bobath握手上举训练及局部肌肉点刺激 双手对掌十指交叉握手;伸肘上举过头顶,反复进行,并做主动耸肩动作。对患侧三角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等肩胛周围肌肉进行轻柔按摩和痛点的按压刺激。

1.2.1.3 关节活动度训练及主、被动康复训练 患侧各关节的被动、主动运动,鼓励患者进行主动运动,避免各类可引起疼痛的活动。①躯干肌活动训练:摆肩、夹腿、摆髋、桥式运动、患侧翻身起坐等。②坐位训练:包括坐位平衡训练,坐位前倾训练,屈膝、背屈踝运动训练。③坐站位的平衡练习。④站立训练:患侧下肢持重训练,重心转移,站立位平衡训练。⑤步行及驱动轮椅训练。⑥上下台阶训练。⑦ADL的训练:指导患者更衣、进食、洗漱、如厕等。

1.2.2 超短波治疗

采用上海产LDT-CD31型超短波治疗机,频率为38.6 MHz,波长为7.7 m,最大输出功率为200 W。两电极为方形(尺寸15 cm×20 cm),对置于患侧颈肩部或肩肘关节处,取微热量,每天治疗1次,每次15 min,每周治疗5 d,4周为1个疗程。

1.2.3 疗效标准及评定方法

所有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均由有经验的主治医师行相关功能及指标评定,包括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肩痛疼痛-目测比评分(VAS)及水肿评定等。行两组治疗前后各指标的对比分析。

1.2.3.1 上肢运动功能评定 采用改良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4](Fugl-Meyer assessment,FMA)评定上肢被动活动范围、上肢及腕手关节的运动功能,共17项,总分34分。

1.2.3.2 疼痛评定 采用VAS对上肢疼痛及水肿程度进行评估,设定线段长度为10 cm,以5 mm为最小单位标出刻度,让患者根据自己的疼痛程度用笔在线段上划上相应的点,以反映其疼痛程度。疼痛评分标准:0分为不痛;2分为偶发轻微疼痛;4分为疼痛频发但较轻微;6分为疼痛较重频发,但可忍受;8分为持续性疼痛难以忍受;10分为剧痛不能触之。

1.2.3.3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评定,共10项,总计100分。总分40~60分生活需要帮助,>60分生活基本可以自理。

1.2.3.4 肿胀评定法 参考排水法,肿胀的程度以偏瘫侧手与健侧手的体积差值表示。水肿评分标准: 0分为无水肿;1~2分为轻度;3~4分为中度;5~6分为严重水肿。

1.2.3.5 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无效:水肿、疼痛与肩关节活动范围同治疗前;有效:关节疼痛稍好转,关节活动受限明显,仍有水肿,手的小肌肉萎缩不明显;显效:关节疼痛减轻,关节活动轻度受限,水肿消失,手的小肌肉萎缩不明显;治愈:关节疼痛消失,主动、被动活动达到正常范围,无痛,水肿消失,手的肌肉无萎缩。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分析软件。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一般临床资料对比分析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疾病类别、发病时间、上肢Fugl-Meyer评分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x±s)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上肢FuglMeyer评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上肢Fugl-Meyer评分分别是(17.57±2.37)、(17.11±3.38)分;治疗后治疗组上升至(25.36±4.11)分,对照组为(20.23±3.29)分;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3.062,P = 0.007),见图1。治疗后两组Barthel指数评分为(74.51±13.03)、(61.15±13.08)分,治疗组高于对照组(t = 2.314,P = 0.033)。见图2。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肩痛VAS及水肿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肩痛VAS评分分别是(4.80±2.15)、(5.43±1.89)分;治疗后分别为(3.08±1.05)、(4.64±2.11)分;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2.138,P = 0.041),治疗组肩痛有改善,见图3。治疗后两组水肿评分分别为(2.81±1.03)、(3.79±1.13)分;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t = 2.060,P = 0.044),见图4。

图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肩痛VAS评分比较

图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上肢水肿评分比较

2.4 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为76.7%,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疗效比较(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P < 0.05

3 讨论

SHS目前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可能是各种因素诱发患肢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引起偏瘫侧肢血管痉挛;痉挛性刺激通过感觉神经传至脊髓,引起脊髓中间神经元异常兴奋,进而诱发运动功能障碍[5]。目前常认为与肩关节半脱位、痉挛、患肢不适当的过度牵拉、腕关节或手受到意外伤害或患肢反复穿刺输液等有关[6-7]。临床上SHS可分3期[8]:Ⅰ期,肩部疼痛,活动受限,同侧手腕,手指肿胀,关节活动明显受限。Ⅱ期,肩,手部位的自发疼痛及手的肿胀消失,手部皮肤肌肉逐渐萎缩,手指活动范围日益受限。Ⅲ期:手的皮肤及肌肉明显萎缩,手指完全挛缩。

SHS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患者瘫痪上肢的功能恢复[9],其中Ⅰ期可持续3~6个月,如能及时治疗,常可控制其发展,故Ⅰ期SHS的治疗至关重要。目前Ⅰ期SHS的治疗一般采用综合治疗的方法,常规的治疗方法包括包括正确摆放避免腕屈曲、药物局部注射、星状神经节阻滞、向心缠绕法、冷水交替浸泡、主动和被动运动、电针等,有些疗法如神经阻滞及关节药物注射等为侵入性治疗患者不能耐受,向心缠绕法虽被临床广泛使用但常只能暂时消除肿胀,多数患者在治疗后手肿胀会有所反弹,冷水交替浸泡法操作繁琐患者配合差不能坚持。

超短波疗法(ultrashortwave,USW)是在医学领域应用较早的物理疗法,它对生物有很多特殊作用。近年来,国内各家医院普遍开展此项疗法,并将此方法广泛应用于突发性耳聋、骨性关节炎、肩周炎、腰间盘突出症、周围性面神经炎、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的现代康复治疗中,而应用USW疗法治疗目前偏瘫后肩手综合征目前还不多见。刘东辉等[10]研究提示USW疗法结合运动康复训练可改善患者肩手综合征提高上肢运动功能。李鸥等[11]提示USW疗法可改善偏瘫患者的肩痛。本文通过开展了USW疗法结合运动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Ⅰ期肩手综合征研究发现,USW疗法结合运动康复训练4周后,治疗组患者的肩痛VAS评分及水肿评分较对照组明显减低,患者患侧上肢的肩痛及水肿明显改善。而且治疗后治疗组的上肢Fugl-Meyer评分及BI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提高,提示随着肩痛及水肿的改善,治疗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及生活活动能力的提高也优于对照组。所以,USW疗法结合运动康复训练不失为治疗偏瘫患者SHS的有效方法。USW疗法治疗SHS的机制可能为:USW可产生高频电磁场作用于肩胛肌,可以降低感觉神经的兴奋性,干扰痛觉冲动传导,降低肌肉张力,使肌痉挛性疼痛缓解;同时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有利于增加组织营养,加速炎性致痛物质的清除和水肿的消散[12-13]。

超短波疗法结合运动康复训练可减轻或消除患肢水肿,缓解疼痛和肌肉痉挛,进一步促进患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该方法简单、无创、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南登崑.康复医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08.

[2] 全国脑血管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

[3] 缪鸿石,朱镛连.脑卒中的康复评定和治疗[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149-150.

[4] Fugl-meyer AR,Jaasko L,Leyman I,et al. The post-stroke hemiplegic patient.1.A method for evaluation of physical performance[J]. Scand J Rehabil Med,1975,7(1):13-31.

[5] 张晓玲,官俏兵,顾旭东,等.经皮电神经刺激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交感神经皮肤反应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医学杂志,2012,34(12):920-923.

[6] 王小清,高崇,马松武.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观察[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2,11(12):942-943.

[7] 廖明霞,朱彬,罗霁.电针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疗效观察[J].四川中医,2013,31(3):125-127.

[8] 贾澄杰,倪光夏,谭辉,等.康复训练结合针灸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临床疗效观察[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8(4):711-712.

[9] 方杰,潘翠环,苏久龙.上肢漩涡浴与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3,28(2):160-162.

[10] 刘东辉,董继革.超短波疗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刊,2011,46(11):58-59.

[11] 李鸥,郭知学,韩金凤.超短波结合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肩痛的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1):30-31.

[12] 南登崑.康复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11-112.

第6篇:康复运动疗法范文

关键词脑卒中;早期综合康复;运动功能;并发症

脑卒中是常见病、多发病,其预后较差,在全球已成为第一致残和第三致死病因的疾病。随着诊疗技术的不断提高,急性脑卒中的救治率显著提高,但是致残率高达70%以上,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临床研究早已证实了现代康复治疗可以降低脑卒中患者的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一、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60例住院接受康复治疗4周以上的患者随机分为早期综合康复组和单纯康复组,各30例;年龄30~70岁,诊断为脑梗死或脑出血(CT或MRI证实)伴有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无进行性高血压、心肝肾功能不全、活动性肝炎及精神疾病。两组一般资料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在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不再进展后开始康复治疗。针刺治疗:因人而异、辨证施针;治则:醒脑开窍、疏通经络、滋补肝肾虚、理气活血;取穴:印堂、百会、肩髃、曲池、尺泽、合谷、内关、三阴交、足三里、阳陵泉、太冲、太溪等穴位。推拿按摩治疗依患者所处的不同阶段(弛缓期、痉挛期、协同运动期、分离运动出现后)选择不同手法(推、拿、捏、揉、滚、按、摩等)循经而行,改善肢体的血液循环,提高组织兴奋性;Bobath疗法主要是保持良肢位,患肢被动、主动运动训练,坐位、站立平衡训练,移动训练,认知、日常生活能力训练,语言功能训练。早期综合康复组采用Bobath疗法加针刺、推拿按摩;单纯康复组采用Bobath疗法;每日1次,10d为1个疗程,间歇3~5d进行第2疗程,共进行3个疗程,进行效果评定。

1.3疗效评定

开始康复前和治疗4周后各进行1次评定;采用国际通用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CNS)、简式Fugl-Meyer(FMA)运动功能评价法、改良巴氏指数(MBI)分别评定患者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运动功能和ADL能力,并观察患者痛肩、肩手综合征、足下垂或足内翻并发症的情况。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Ridit分析。

二、结果

治疗前两组CNS、FMA、MB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CNS、FMA、MB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每组CNS、FMA、MBI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

治疗前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痛肩和肩手综合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两组足下垂或足内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三、讨论

传统康复针刺、推拿按摩治疗对脑卒中后处于异常活动状态的脊髓运动神经元具有抑制调节功能,减弱脊髓中枢对骨骼肌下行性兴奋作用,从而起到降低肌紧张、缓解肢体痉挛的作用。它是适宜的外周感觉刺激,通过穴位、经络等特殊的外周感觉传入方式,调整神经反射环路中各级神经元的兴奋性,实现大脑皮层的功能重组和功能代偿,恢复正常的运动模式。笔者认为,中医传统康复治疗(针刺、推拿按摩)诱发出的随意运动配合西医现代康复治疗(Bobath疗法)的强化固定,大脑皮层运动区异常的运动模式转为正常,使运动更加协调。在脑卒中早期,针刺与康复的介入同等重要,针刺与康复具有良好的协同作用。

ADL能力与运动功能恢复的程度密切相关,ADL能力依赖认知、情绪等大脑高级活动的参与。针刺、推拿按摩治疗正是通过辨证论治整体提高患者的各种机能,提高患者ADL能力和生存质量,从而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

中西医结合早期综合康复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并发症(痛肩、肩手综合征、足下垂或足内翻)发生概率和程度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得到了预防和治疗。

脑卒中偏瘫患者运用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其疗效明显优于单纯康复治疗。

[参考文献]

[1]徐世芬,徐占英.近十年针灸治疗缺血性中风临床研究进展[J].新疆中医药,2002,20(2):53.

[2]“九五”攻关课题组.急性脑卒中早期康复的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1,16(5):266-272.

[3]高聪,蒲蜀湘,仪.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1,16(1):27-29.

[4]金荣疆,朱天民,罗荣,等.电针阳陵泉对脑梗死大鼠脊髓α运动神经元兴奋性的影响[J].辽宁中医杂志,2007,34(11):1637-1639.

第7篇:康复运动疗法范文

【关键词】男子速度滑冰运动员 康复疗法 备战第十二届运会 运动损伤

前言

第十二届全运会男子速度滑冰运动员常见运动性损伤,主要损伤部位有膝关节损伤、腰部损伤,运动员损伤会大大影响比赛成绩的发挥,这对竞技体育的比赛来说是关键问题,在康复方面应该尽早进行应用施治,否则会在比赛中直接影响成绩的发挥。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18名省级运动队男子速度滑冰队运动员男子速度滑冰运动员,年龄19-30岁,训练年限8-16年。

(二)方法:跟踪、随访病例记录及现场观察。

收集整理部分省级男子速度滑冰运动员2010年至今常用的康复疗法,对多种损伤康复治疗资料进行研究,评估,归纳,分无效,有效和显著、其中对2010-2012备战第十二届冬季运动会的运动员伤病康复、治疗实施中研究的内容作为主要研究指标。

二、结果

(一)腰部损伤治疗方案:速度滑冰是一项体能技术为一体的竞速性项目,训练强度大比赛激烈,腰部长时间承受负荷,容易造成腰肌老损、腰间盘突出和急慢性损伤。制订康复治疗方案如下:

1.急性损伤固定1到2天。立即冰敷15-20分钟;

2.每天坚持睡前热敷15分钟左右;

3.电针,伤后次日进行针灸一到两周;

4.手法按摩,神灯,砭石疗法;

5.功能练习,每天一到两次,时间根据伤情而定;

6.肾药物,肾主骨生髓,六味地黄丸,应用补肾药物调理脏腑,促进康复。

(二)速度滑冰运动员膝关损伤康复方案:速度滑冰运动员膝关节用长期处于蹲屈角度,且进行大负荷训练,易造成职业性损伤。

1.强化肌力与关节稳定性,增加身体素质训练课次;

2.电针,超短波,每天一次;

3.按摩;

4.功能性训练,依墙静蹲;

5.口服氨基葡萄糖;

6.功能康复:水下跳跃练习,陆地双腿蹲起练习,自行车台练习(有氧强度),坐姿伸膝(负重2.5-5公斤沙袋),橡皮筋拉力练习。

(三)康复疗法综合评估:备战第十二届冬季运动会运动员伤病康复为主,研究结果:

男子速度滑冰运动员伤病治疗效果统计

康复疗法 适应症 疗效评估

按摩 腰、膝、关节肌肉损伤 有效、显著

针灸 急性肌肉拉伤,关节扭伤腰背筋膜炎 显著、治愈

砭石 髌骨劳损、髌尖末端病、踝伤、腰背筋膜炎 有效、显著

主要保障重点运动员,有组织、有计划、有针对性应用治疗方法,如制订伤病恢复方案,确保对重点核队员全面保障。

三、讨论

速度滑冰运动员运动创伤腰、膝发病率很高,慢性病较多,采用康复治疗方法对于伤病控制,改善机能,促进病情好转,有重要意义。

男子速度滑冰运动员的慢性损伤以韧带、肌肉为主,采用中医按摩,针灸,电疗,显示有效与显著。

采用综合康复治疗方法,在治疗中指导作用要强化,疗法的应用对运动创伤应该多加关注,损伤程度,部位,一定要明确,对症施治。

砭石疗法,对男子速度滑冰运动员,关节软骨、韧带损伤,膝关节翼状韧带损伤占总人数6/18人,腰部伤占4/18人,用砭石疗法进行康复治疗,有效、显著有效,均得到验证。

针灸治疗运动员的软组织急性损伤与腰扭伤,应用在实践中配合按摩效果较好。

四、结论

男子速度滑冰运动项目腰、膝伤病较多,病情很复杂,用传统康复治疗方法进行对症治疗,对于备战重要赛事进行大负荷训练起到积极、重要作用,结果显示,多种伤病通过传统治疗方法应用,有效缓解及康复。

根据康复治疗方法应用,对于备战第十二届冬季运动会有明显作用,是速度滑冰运动项目的主要治疗方法和康复手段,在创伤康复与治疗方法应用学方面,提出的创新课题。

参考文献:

[1]杨德仁.伤科疑难析释.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2]沈庆法.实用中医大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第8篇:康复运动疗法范文

【关键词】冠心病;康复治疗;老年人

冠心病是中老年人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疾病。随着我国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展的以运动为核心的心脏康复综合疗法,作为防治冠心病的重要手段已经得到各界的广泛共识。有研究表明,运动训练可促进缺血心肌侧支循环的建立,增强心脏功能,提高冠状动脉储备功能和患者的运动能力。因此,目前针对心血管系统的心脏康复已经成为冠心病患者的常规治疗手段之一[1]。我院对16例65岁以上老年冠心病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行康复治疗取得显著效果,现做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2011年4月-2012年1月收治的65岁以上的冠心病患者31例,平均年龄72.4岁,各项指标符合我国冠心病诊断标准。随机将31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康复治疗组两组。对照组15人,男9例,女6例,其中陈旧性心肌梗塞3例,稳定型心绞痛6例,隐性冠心病4例,心肌缺血2例;康复治疗组16例,男9例,女7例,其中陈旧性心肌梗塞5例,稳定型心绞痛3例,隐性冠心病3例,心肌缺血5例。

1.2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康复治疗组在常规疗法的基础上增加康复运动治疗。康复运动治疗以有氧运动为主如散步、气功、保健操、慢跑、舞蹈、太极拳、登楼梯。步行与慢步跑要求:一般慢步1-2km/h,散步3km/h,快步5km/h,疾步6km/h,慢跑为8km/h,步行与慢步跑适宜在清晨或傍晚进行,每次最多进行30min,中间需有1-2次休息,休息时间3-5min,之后可逐渐增加行进速度和持续时间,每天步行运动两次,坚持锻炼。达到最高心率70%-80%的运动强度最佳。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X2检验,P

2结果

治疗后检查所有患者各项指标,结果显示,康复治疗组的16例患者中显效9例,有效6例,无效1例;对照组的15例患者中显效4例,有效8例,无效3例;康复治疗组的显效率56.25%、有效率37.50%、无效率6.25%,总有效率达93.75%,而对照组显效率26.67%、有效率53.33%、无效率20.00%,总有效率有80%。与对照组相比,康复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x2=8.2905,P

3讨论

冠心病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康复医疗作为冠心病病人康复的一种有效治疗手段正日益受到重视[2]。对冠心病患者进行以医疗体育为主要内容的康复治疗,通过大量的观察和研究,普遍认为它能改善心血管功能,增强体力、减轻心肌缺血的症状,改善心理状态,促使病人恢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有利于某些危险因子的转化,以及降低致死性心肌梗塞的发生率,降低死亡率等,因此已普遍接受为老年冠心病康复的有效措施[3]。对我院收治的31例65岁以上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对比治疗发现,行常规治疗的15例对照组患者中,总有效人数12例总有效率80.00%,而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行康复治疗的16例康复治疗组患者中,总有效人数15例,总有效率高达93.75%。结果表明,康复治疗对老年冠心病治疗效果显著。

随着康复医学的发展,冠心病的心脏康复已经从传统的心肌梗死后康复发展到心脏介入性治疗后康复。虽然心脏康复这个概念的提出已经有几十年,但是在这个领域仍然有很多问题值得探索,比如如何将心脏康复应用于心血管疾病以外的疾病;如何提高心脏康复的转介和参与率;发展多样的运动训练模式。心脏康复在现代社会对于许多常见心血管疾病都有益处[4],未来的研究将致力于最大限度的放大心脏康复的益处,减轻个人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参考文献

[1]冯建章.当代心脏病学.广州:广东省教育出版社,2000:632-637.

[2]崔芳,任雨笙,王惠芳,等.康复训练对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后的运动耐量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6,28(3):178-179.

第9篇:康复运动疗法范文

中风,临床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的特点。其临床表现与现代医学的脑卒中相似,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两类。临床上常将中风分为急性期、康复期、后遗症期3期。近年来,对于中医康复介入治疗中风的时间尚存在一定差异,大多观点强调其在中风后遗症期的重要作用,现就早期(2周内)介入治疗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中医理疗的早期介入

1.1 针灸的早期介入 针灸治疗中风疗效肯定,但是对于治疗时机存在很大争议,甚至形成根本分歧。传统观念认为,针灸多在中风后遗症期进行,而且目前有一些学者仍对出血性脑血管病急性期的针灸持否定态度。现代医学认为,早期针灸干预治疗方法能显著提高脑中风病人的日常生活能力,明显改善其运动功能及认知功能。

国内的大部分研究初步表明,不论是缺血性中风,还是出血性中风,恢复期治疗皆有着一定的疗效,而且在急性期针刺,其疗效优于在恢复期针刺。王桂荣运用快速针刺治疗早期中风(发病2d~15d)所致偏瘫,总有效率达94.4%。庄琴认为按辨证取穴,结合穴位局部解剖学特性,早期介入针灸疗法,能提高中风康复治疗的疗效。刘孔江以临床医疗实践的循证医学佐证为依据,认为针刺应当早期介入中风重症监护病房,早期针刺介入能够改善脑的氧代谢和脑血流的增强以及血糖的供应增加,保护中枢神经元,减少脑神经元的凋亡;通过改变外周刺激的输入,使大脑皮质功能区的可塑性重组,激活大脑固有的神经通路。齐宇等在中风发病的超早期(3h)运用针灸治疗,结果显示疗效满意。廉全荣认为早期针刺治疗中风具有扩张血管和加速血液运行,降低血液黏稠度和细胞聚集改善微循环,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脑组织的缺血、缺氧,促进脑血管侧支循环的建立,减轻脑组织损害的作用;同时针刺有促进纤溶系统活性增加,使纤维蛋白原含量减少的作用,有利于出血部位的血块溶解吸收。

1.2 按摩手法的早期介入 早期按摩有利于肢体功能恢复。中风病人出现关节僵硬、行动迟钝是最常见的体征,通过推拿按摩可松解粘连,滑利关节,改善关节部的营养,促进新陈代谢,增加关节的活动度,使关节功能逐步得到恢复。陈小萍对60例病人人院当天进行早期康复训练,研究组施于按摩疗法和肢体被动活动,对照组单纯肢体被动活动,结果中风偏瘫病人早期介入穴位按摩对肌力提升有肯定作用。

按摩手法通常与针灸治疗同时进行,为了比较对中风病人早期和晚期进行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于君对95例脑中风病人,分别于发病早期(发病后2h内)和晚期(发病2个月后)给予促进技术为主的综合康复治疗方法,结果发现早期疗效优于晚期。

1.3 其他物理治疗的早期介入 仪器的早期介入也对中风的康复具有影响。赵留庄等在中风发病3d内运用神经康复理疗仪治疗急性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效果显著。

此外,电疗、光疗、水疗、蜡疗以及电针疗法、超声疗法、穴位磁疗、中西药直流电导人等,这些理疗方法的早期介入也为中风病人功能的恢复打下良好的基础。

2 运动治疗的早期介入

运动治疗包括衣、食、住、行的日常生活、职业劳动及工艺劳动训练等,目的是让病人逐渐适应个人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的种种需要。

吴纯慧等对60例中风病人早期介入康复护理,包括保持患肢处于良肢位,局部按摩,主、被动运动,步行及上下楼梯训练等,结果显示早期肢体康复护理有助于促进偏瘫肢体的经气运行及刺激神经末梢,能够避免关节僵硬等并发症的发生。通过锻炼还能增强心肺的功能,维持活动性,增加机体的耐力。毛玉容等采用早期物理治疗急性脑卒中病人,临床早期人选指征:生命体征稳定,神经学症状不再进展后48h开始,昏迷量表(Glasgow(xytl3a scale,GCS)评分≥9分。运动训练包括早期床上处理、床上四肢关节主动和被动活动、床上翻身及移动、卧-坐-站-立位平衡、步态训练等。结果证实早期物理治疗对病人躯体运动功能改善的有效性,特别在下肢运动功能方面的积分提高较多。杨锦媚等认为,在病后第4天开始进行康复干预,使病人保持正确的卧床姿势及肢体功能位置,各关节被动运动及坐位训练,对促进中风病人患肢运动功能的恢复及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显著优于单纯药物治疗及恢复期才开始康复疗法者,并减少废用综合征和住院时间。

3 言语和吞咽治疗的早期介入

如果病人有失语或构音障碍、吞咽障碍、呛咳,就需要言语和吞咽治疗。对失语病人施行语言训练,可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其说话能力。

郝云等对失语症病人进行早期(从病人人院开始,一旦发现有失语症状,即刻开始康复训练)康复训练,取得一定效果。高原对122例老年脑中风吞咽障碍病人进行早期(入院2d~7d)康复护理,结果显示早期进行吞咽功能训练,可防止咽下肌群发生失用性萎缩,加强舌和咀嚼肌的按摩和运动,提高吞咽反射的灵活性。

4 情志护理治疗的早期介入

中风无论是形成原因还是临床表现都与情志因素密不可分,调畅情志在中风病人的治疗中必不可少。顾雯霞运用心理干预改善中风(中经络型)病人的心理障碍,发现干预组无论在抑郁心情、焦虑心境、睡眠及认知功能障碍、绝望自卑感等方面均较对照组有所降低,二者差异显著。

情志治疗还可影响药物治疗、针灸治疗的效果。席江宁从理论和临床两方面证实心理疗法有助于加强老年中风病人的针灸疗效。

5 各种康复方法的综合介入

传统观点认为中风急性期治疗以挽救生命和控制进展为重点;而理疗、运动疗法等是康复期的主要治疗方法。早期康复治疗,指病人如生命体征已经稳定,意识清楚,疾病不再发展,48h以后就可开始。日本东京大学康复医学上田敏教授认为从急救时就可以开始康复训练,国内也有主张入院当日就可以开始康复训练。

胡玉英等对急性中风及早采用综合康复疗法,即通过中药治疗、针刺、心脑血管治疗仪、中药穴位烫疗、康复训练等不同角度协同治疗,能有效减少神经功能缺损,提高病人生存率,降低病残程度,且与单纯内科常规药物治疗相比优势明显。

6 结 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