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针织服装市场分析范文

针织服装市场分析精选(九篇)

针织服装市场分析

第1篇:针织服装市场分析范文

如何应对?面对服装行业的再次洗牌,我们的机会点在哪里?“寒冬”下,店铺数量还能否扩张?一边是外销市场的急剧下滑,一边是内销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国服装制造业的出路到底在哪里?且看本期专题――中国服装制造业往左走,往右走?

2008年几乎每个行业都在谈论着同一个话题“美国次贷危机”。这场金融海啸不仅重击了美国,随即震荡了欧洲、亚洲这些我国服装出口的主要市场。面对缺少订单的抱怨,面对走品牌之路的困惑,中国的服装制造业未来到底该往哪个方向走?

服装制造业的危机

2008年服装制造业逝去了往日的辉煌,出口增幅从2006、2007年的十位数,下降到个位数。2009年的订单也并不乐观,2008年第104届广交会公布的数字首次出现意向签约缩水。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我国服装出口增幅的急速下滑?

(一) 出口服装价值链上游成本涨价,下游产品价格竞争优势削弱

制造环节:据美国Werner国际纺织权威统计,纺织服务业2008年在中国内地工资上涨达34%,沿海地区上涨达23%。2007-2008年原油价格暴涨不仅使化纤原材料价格上涨,同时也增加了陆路运输成本;煤炭引发的电力成本上涨增加了企业生产成本负担;这些因素都导致了产品离岸价格(FOB价)的上升。

贸易环节:油价的上涨提高了海路运输成本和空运成本,如果说这些成本是全球贸易商都需要面对的现实,那么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使得换汇成本提高,就是我国贸易商需要单独面对,且需增加的付出了,以上都使得我国出口产品对于采购环节的到岸价格(CIF价)相应上升。

采购环节:根据价格需求函数规律,价格升高,需求下降,采购商削减中国出口订单就成为必然。2008年1-11月中国服装出口已经由2006年同比增幅的28.2%,和2007年的22.2%,急跌至3.1%。

(二)中国服装制造业基地的转移是经济发展后国力增强的必然

根据发达国家的发展规律看,在发展中国家发展到发达国家的进程中,国际产业转移是必然规律,从世界加工厂的英国,到美国、日本,再到60-70年代的亚洲四小龙――韩国、新加坡、台湾和香港,都曾经接过劳动密集型制造产业的接力棒。80年代后,这一接力棒传到了中国。相信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服装制造业也必将会逐渐完成这一交递过程。

但随着中国制造成本的提升,以及金融海啸的挤压,最近2-3年是否能加速完成转移还是个问号。虽然美国在中国的服装进口自2004年增幅已经开始回落,与此同时向越南、以色列进口增幅强劲,似乎转移的苗头已经开始,但制造业转移需要国家政局稳定,劳动力密集,同时要求要素资源价格低,交通便利,而印巴冲突、巴以交火、泰国政局的尘埃未定等无疑都会给国际产业转移蒙上阴影。

同时,中国对外出口的下降导致很多外贸服装制造企业面临窘境。失业的危机或许能使人力成本回落,原油价格的下跌、出口退税政策的出台也可减轻贸易环节的压力,但在中国消费者尚未达到全部富裕之前,服装制造业的转移是否能与美国次贷危机同步还要打上一个问号。但此时国内服装制造企业需要注意的是,盲目扩大产能,只会给企业带来后患。

(三)美国金融海啸引发的全球经济震荡,导致多个国家需求下降

从2008年1-10月我国服装出口市场的统计来看,同比增幅除大洋洲有1.3%的增长外,亚洲增幅减少16%,欧洲增幅减少4.4%;非洲、拉丁美洲、北美洲同比分别为-29%,-11.8%和-5.4%。但整体市场需求趋势仍需在未来3-5年内才可探出底线,而在这之前采购商无疑都会谨慎订货,成衣制造企业订单的萎缩在未来也就不可避免。

日前中国政府通过对美元汇率的调整,使得人民币对美元连续两天跌停,就这一动作,最近,国外分析人士都在猜测中国政府可能会通过人民币对美元贬值的手段促进出口。但个人认为,如果中国服装出口的减量是由于美国金融风暴引发的各个市场需求回落的话,人民币贬值的做法则不一定能够起到促进服装出口的目的。

服装出口市场与商品分类分析

(一)出口市场分析

2008年服装制造业在一片订单难拿的声音中落幕,在尚不清楚各个公司2009年获得的订单到底差距多大时,先就2008年1-11月的同比数据来理性地分析一下各个市场存在的危险和机会。

首先,如图1所示,从2008年1-11月中国服装出口到各大洲的排序来看,一如以往,在不考虑美元汇率变化因素的情况下,其中亚洲出口订单以日本为主,香港次之。对日本服装出口额一直是保持上升趋势,只是份额在下降;香港更多的是做转口贸易,其2005年至2007年出口额的增长,在2008年回落至2005年的水平。分析原因,可能是需求减少,也可能是其转口贸易的功能在萎缩。

欧盟是对欧洲主要的出口对象,出口额2006年以来逐年上升,其所占份额也是逐年上涨,2008年欧盟二十七国占我国对欧洲出口比重达77.5%,比2006年增加了近22个百分点。

北美作为中国服装出口订单来源的第三大市场,其中美国所占比重超过80%。2008年1-11月我国对美国出口同比回落1.1%。

其次,图2是以2005年的数据为基数,2005-2008年1-11月各细分市场的变化情况。

由合计数据可见,2008年出口总体还是保持增长,但增幅急速回落;从细分市场来看,亚洲增幅回落;欧洲市场增幅依旧;北美市场下滑应该是导致增幅大幅放缓的主要影响因素,但美国的下滑仅1.1%,由此可见,更大的影响来源于北美市场的其他国家。

(二)服装出口商品结构分析

透过对欧盟二十七国和美国的服装出口商品结构分析,我们力求在出口中规避危险,迎接机会。

1)棉制服装

由图3至图6可见,无论是欧盟还是美国市场,棉制服装的价格趋于平稳,需求依然增加。

2)丝制服装

由图7至图10可以看出,我国丝织产品出口,美国市场大幅下滑,价格却有所上升,表明高品质丝绸制衣成为仅存的出口产品;而欧盟对丝制品、针织产品2008年下滑至接近2005年的市场份额,价格基本稳定,丝织、梭织产品在欧盟的市场需求和价格双双微幅上扬,值得关注。

3)毛制产品

对于毛制服装,美国市场价格小幅上扬,针织品需求有些许下降,梭织品2007年增幅较大,2008年趋于平稳;对于欧盟,毛制品价格趋于稳定,而需求旺盛。

4)化纤制品

参考图15至图18,可以看出,化纤制品在美国市场需求在2007年有所增加,2008年保持平稳,价格也基本稳定;而欧盟需求量则呈上升趋势,针织品价格微涨,梭织品价格稳定。

5)毛皮、皮革制品

仅以图19、图20对美国和欧盟毛皮革制品的趋势图进行说明(毛皮、皮革趋势类似)。

欧美市场自2006年以来,毛皮、皮革及毛皮革制品的需求量都呈迅速下降趋势,但价格却迅速上升,这也就意味着中国只有能生产此类高品质产品的企业才有生存的希望。

服装制造业出路何在

透过以上分析,对于中国服装制造企业的出路,从以下两方面进行探讨。

(一)外销市场仍存在机会点

对于单纯的出口服装制造企业,应思考两个问题,一是企业的产能是否与国外市场商品需求结构趋势相吻合;二是考虑客户市场开发的侧重点。

2005-2008年1-11月出口市场商品结构分析显示:

1) 对于加工针织服装的企业:

棉制针织服装需求还有上升,增长需求在欧洲;

丝制针织服装需求下滑;

毛制针织服装需求上升空间较棉制高,新增需求体现于欧洲市场;

化纤制针织服装需求增幅和棉制趋同,增长市场也在欧洲。

2) 对于加工梭织服装的企业:

棉制梭织服装有上升需求,新增市场在欧洲,美国市场略降;

丝制梭织服装市场需求总体下降,仅高品质丝绸制造有生存空间;

毛制梭制服装市场需求增量略高,新增市场在欧洲;

化纤制梭织服装增量不大,新增数量也在欧洲;

毛皮并皮革制服装需求下滑迅速,只有高品质产品能够有生存机会。

由以上分析,2009年,出口服装加工企业应密切关注各国政府针对金融危机的政策调整,同时密切关注市场变化,并在此基础上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此外还要核查企业的加工设备,审视员工的加工技能水平,及时进行企业的结构调整和市场调整,同时补充员工所需的技能培训,以与市场需求能力接轨,唯有此才能在风云变幻的市场环境中游刃有余。

对于制造业向周边国家的推移,2008年阿迪达斯、耐克新工厂的建设让我们看到了一些倾向,美国对越南订单的增长也显露出些许端倪。但如果这些国家的政局稳定性不能得到基本解决,采购商的订单和国际服装制造业新工厂的大投资规划都将成为泡影。反观国内企业也是一样,在目前的市场状况下,方向不明盲动的结果只能是泛化危险,最终加速制造业的转移,从而坐失良机。

(二) 企业转型的两条出路

1) 服装加工市场由外需转向内需

一方面,从国外发达国家的发展规律来看,在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后,服装业将会成为下一个高速发展的行业。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服装零售业的零售额增长率分别为:2004年18.7%,2005年19.6%,2006年19.2%,2007年28.7%,因此外需加工企业向内需市场转移有其发展空间。

另一方面,看似内需市场的品牌几乎都有自己稳定的供货商,但订单交期的不稳定和加工品质不均衡的问题依然存在。产品交期会直接影响到服装这个季节性很强的产品的销售业绩和库存问题,处置不当,将会引发现金流周转危机,最终威胁企业生存;其次,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服装品质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企业需要把握好自己的产品品质,从而留住和发展自己的目标消费群体。目前,这些问题可以说是服装批零企业普遍渴望提高的方面。因此,外转内也有机会,并且后续几年服装制造企业间也会在竞争中迎来洗牌。但生产外销低档产品的企业如不改进自己的技术和设备,巨大的产能恐怕难以在国内市场释放。

2)倾力打造品牌,开发市场渠道,在价值链中肥水内流,获得低成本竞争优势

美国哈佛研究院著名管理大师迈克尔・波特提出了三种基本竞争战略:总成本领先、差异化和目标集中。

首先,就总成本领先而言,我们知道,在产业价值链中,下游企业的采购价不仅包含上游企业的成本,还包含它的利润。服装制造业自己打造品牌的优势在于在总成本领先方面可以省略服装采购商为制造商提供的利润,获得总成本领先的竞争优势。但相对于发展了多年的批零企业来说,其劣势在于销售渠道和设计队伍匮乏。因此,转做品牌的企业需要在渠道以及人才的队伍搭建上下足功夫。

根据笔者的经验,经历过品牌创业阶段的职业经理人通常比只掌握成熟品牌运营的职业经理人更适合打造新品牌;“市场”设计师比“艺术”设计师更适合快速服装品牌的需求。此外,万不可忽视的是专业的服装数据分析师,他可以说是服装运营的战术指导顾问。

其次,就差异化而言,服装产品的差异化主要体现在设计、面料以及营销服务上,但就前两个方面而言,就我国目前的技术能力暂不足以构成竞争优势,因此可以在后者上进行深度挖掘,以形成差异化。

再次,目标集中。笔者曾与一位男装品牌的总经理交谈,当问及他的服装是给什么人穿时,其回答是18到65岁的男士。依此回答,这个品牌只能做很普通的款式,因为他要适应不同风格,不同年龄的男性消费者,也就因此失去了特点。同时,将自己挤入竞争最为激烈的服装批零大卖场,这种卖场难以表达品牌形象,更难以凝聚稳定的消费群体,要想脱颖而出可谓难上加难。

反观各个批发市场的企业,他们通常不做品牌梦,而是在踏踏实实地做“贴牌”加工,很多人正是在这里挖掘着第一桶金。

而外贸企业的优势是可以利用自己这些年来的资本积累打造品牌,因此做细分市场的品牌优势更容易体现。中国人口众多,任何一个专一的细分市场都很难被一个企业的产能所消化,专一为这个细分市场做好服务,竞争程度相对较低,品牌也就更易获得集中差异化优势。

第2篇:针织服装市场分析范文

[摘要]纺织服装工业是我国传统的支柱产业之一,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纺织服装工业是我国国际竞争力较强和国际依存度较高的产业。英国是我国在西欧的主要贸易伙伴之一。本文通过对英国国内纺织服装市场现状研究分析,并结合英吉利民族的性格特点提出我国顺利走入英国市场的几点对策。

[关键词]纺织服装进入英国

中国加入WTO后,中英贸易是两国关系中最为广阔的合作项目。英国有比较好的投资环境,基础设施非常先进,商业法律法规也十分完善。英国又是欧盟中最大的纺织品服装市场之一。英国市场统计显示,市场年销售规模在300亿~310亿英镑。2002年英国成衣销售增长约3.4%。国外进口服装约占英国服装市场的54%[1]。而且英国的经济以私有企业为主体,而制造业仅占五分之一,近年来英国纺织服装业发展速度减缓,而进口则逐年递增。因此,与英国在纺织品服装方面发展稳固长久合作关系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大有好处。

一、英国纺织服装市场现状分析

1.英国国内纺织业概况

纺织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为减少劳动成本,英国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逐渐将该行业的生产向劳动力低廉的第三世界国家转移或转产,国内多为100的中小型企业纷纷倒闭,致使国内纺织业就业人数减少。到20世界末基本上只保留了一些国内的名优产品,这些大企业如:伟业拉成衣(COATSVIYELLA)、考托尔兹纺织(COURTAULDSTEXTILES)、达威森国际(DAWSONINTERNATIONAL)。现在英国已经由一个纺织品服装生产净出口国变为净进口国。

2.英国纺织服装市场需求

英国人平时喜欢穿的整整齐齐,西装革履,周末才换上休闲服装。所以英国人大多数时间里穿得是正装,名牌高档服装(如AUSTINREED,JAEGER,EPISODE,BURBERY等)仍有广阔市场,同时也可以看出英国人对服装品质要求很高。英国地处岛国,常年多雨水,所以新产品(如涂层防雨服装)仍有广阔市场,休闲服也很受欢迎。低档服装主要靠进口,这正是我国服装出口的强项。从纺织产业看,英国毛料质量较好,销量较大,生产毛料的工厂效益也比较好;但用于生产中低档服装的布料(棉坯布或涤纶布)需求较大。

3.纺织服装产品进口状况

进口对英国的织服装工业来说起着重要的作用:第一,为制造业输送原材料;第二,为加工业提供成品。国外进口服装约占英国服装市场的54%,英国主要进口服装有:套衫、T恤衫、各种裤子、女外衣、衬衫和滑雪服等;纺织品有:棉线、棉布、地毯、天然纤维、针织布料、化学长丝等。进口量增加较多的有:女内衣(166.4%)、套头衫(25.1%)、针织布(34.3%)、地毯(12.6%)。英国很受欢迎我国的纺织服装产品。

二、走进英国市场的对策研究

英国经济发展对外有很高依赖性,所以特别重视和倡导一个完全自由的贸易体系。虽然对外贸易法规,采取欧盟共同政策,但是总体上英国政府对企业从欧盟以外国家进口或者出口无限制,这为顺利进行国际贸易创立了良好市场环境。

综上所述,英国国内有广阔的纺织服装市场,而且英国政府也为外贸企业提供了良好市场环境,那么中国的纺织服装企业如何走出去?将是我国服装企业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所以笔者针对制约我国企业竞争力的内在因素以及对英国的民族特色的理解和分析,为我国纺织服装产品顺利进入英国市场提出一些对策:

1.提高产品的品质

英国人很注重产品的品质,所以对于服装产品品质要求也很高。我国的纺织服装业以劳动密集为特征,多年来在国际纺织服装舞台上,中国主要扮演着加工者的角色。所以我国企业一定要注重服装产品的质量,因为英国人对于低档产品的质量要求也很严格。在英国高档品牌服装很受欢迎,而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很多,但是都是贴牌,没有自己的品牌。所以我们的企业要努力打造自己得品牌,争取做到世界级品牌。

2.建立自己的销售渠道

加入WTO后,中英合作更加密切,而且英政府也为外国企业在国内投资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所以我国的纺织服装企业应该在提高质量和创立自己品牌的基础上,到英国建立我们中国品牌的专卖店。只有创立自己的销售网络才不会一次次在国际贸易中受制于人。同时力争进入英国纺织服装销售主营渠道,与英国较大的商业集团,进口商建立联系,通过主营渠道在英国分销我国的纺织服装产品。

3.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我国纺织服装业以数量增长模式已经不可行了,已没有竞争力。要求企业结构优化,结构要调整,向高附加值方向努力。并且英国的纺织服装行业现在成为了英国的再生行业,重视商展与科研开发相结合,努力学习并掌握经营产品的生产管理技术和品质控制技术,都是我国值得借鉴的。另一提高产品附加值的途径就是拓展中国纺织服装行业国际竞争力相关服务产业的发展。因为服装行业的核心不再是制造业,欧美很多国家把它更多的变成了服务行业,真正的缝合和制造加工过程,在整个纺织服装价格成本的比例越来越低。

4.了解英国的技术法规和标准

1903年英国制定了世界上第一个国家标准,时至今日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可以说英国标准体系是世界上最为古老和健全的标准体系。英国标准协会(BritishStandardInstitution)为全球首家发行质量管理体系标准BS5750的机构。但是纵观2005年欧盟贸易磨擦可知技术贸易壁垒将是我国纺织服装企业走出去的又一大障碍。因此学习英国的技术法规和标准。一方面,有利于我国企业走出去,减少经济损失;另一方面,有利于完善我国的标准体系。

第3篇:针织服装市场分析范文

2008年上半年,中国服装出口的路走得很艰难:在人民币升值步伐加快、外需不足、市场疲软、国内劳动力成本上升、纺织产业结构调整加速、大量中小纺织企业倒闭的大背景下,上半年我国纺织品服装累计出口793.93亿美元,同比仅增长9.69%,增幅较去年同期下降7.28个百分点。

值得欣慰的是,在继续坚持宏观调控政策的同时,国家对服装出口企业及时出台了扶持政策:从8月1日起,国家对部分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退税率由11%提高到13%。专家认为,出口退税率的上调,有利于缓解中小服装企业亏损局面,稳定就业,进一步调动企业的出口积极性,为我国纺织服装出口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态势提供积极的政策支持。

服装出口:中国绝对优势难以撼动

据专家介绍,纺织服装是一个劳动技术密集型产业,我国发展纺织服装产业具有较大优势。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纺织服装业已经成为全球产业链最为完整、产业规模和出口量均居世界第一的产业。目前,中国纺织服装产品产量占了世界总产量的一半、出口量超过了全球纺织品贸易总额的四分之一。2008年,虽然中国纺织服装出口面临着人民币升值加快、美国经济减速、生产成本上升等不利因素,但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的国际比较优势并没有因此而受到根本影响。近年来,尽管印度、土耳其、越南等新兴国家纺织服装出口快速增长对中国纺织服装出口造成了一定威胁,但中国在国际纺织服装贸易中一支独秀的局面短时间内仍然很难被撼动。一方面印度等其他国家纺织服装出口规模与中国相去甚远,中国具有相当的市场占有能力;另一方面其他国家也面临出口压力,中国国际比较优势有增无减。因此,尽管面对出口压力,中国纺织服装出口仍取得了量价齐升的理想局面。上半年,我国纺织品服装累计出口出口793.93亿美元,同比仍增长9.69%,出口总值占全国出口比重达到了12.58%;纺织品服装出口价格指数达到105.94(按上年同期为100)。其中,纺织品出口价格指数为107.20,服装出口价格指数为105.08。

专家认为,随着2008年欧美纺织配额的取消,未来中国在欧美市场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加之国家对纺织服装出口鼓励政策的落实到位,中国纺织服装企业出口的积极性将会进一步调动起来,2008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出口增长仍有可能达到15%以上。

服装出口:形势不容乐观

有关专家指出,尽管有国家提高出口退税率等有利因素,但2008年以来劳动力成本上升、国际市场需求不旺、人民币持续升值等对纺织服装出口造成了严重影响,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已经出现由高速增长变为快速增长拐点,而且目前这个拐点已经较为清晰。今年上半年,中国累计完成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金额较上年同期同比仅增长9.69%,增幅较去年同期下降7.28个百分点。而且扣除汇率因素后,今年前六个月的月度出口金额增幅有四个月为负。其中,6月份服装及衣着类附件产品出口93.10亿美元,同比下降了15.76%。

据专家分析,在全球纺织品配额制度取消后,我国纺织行业产能有了很大的释放,纺织服装出口出现大幅增长,纺织服装出口的释放效应已经大为减弱,目前释放潜力已经基本用尽。而且近年来,无论是数量还是金额,美、欧、日这三大国际纺织品贸易市场容量均未明显增长,且这种势头还会持续。尤其是今年以来,受“次贷款”危机影响,美国市场需求不旺,前六个月我国对美国纺织服装出口仅增长0.65%。由于外需下降,服装市场销售低迷,使服装零售商与生产商之间的紧张关系更加恶化。零售商在不得不打折销售的状况下,将进一步压低服装采购价格,这将使中国服装出口企业议价能力大为降低,议价空间受到极大压缩(目前许多企业议价空间只有3~5%)。同时,近年来我国纺织服装出口份额增加的部分或多或少地挤占了其他国家的部分市场份额。随着我国纺织服装产品国际市场份额的不断提高,依靠这种方式取得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也将不断下降。此外,今年以来,人民币持续升值、生产成本上升等因素,使纺织服装出口企业利润的受到了严重影响,部分出口企业成衣出口利润已下降到1元/件。同时汇兑风险的不确定性,一方面使企业不敢接单和接长单;另一方面国外采购商拖长了结算期,以获得汇率利差,将风险转移到了中国出口企业。因此,未来一段时间,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出口的内外压力依然较大,出口形势不容乐观,相关企业对此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全球服装向新兴市场扩张

据专家介绍,近年来,经济发展速度减缓带来的需求不旺,无论数量还是金额,美、欧、日这三大国际纺织品贸易市场容量均未明显增长,且这种势头还会持续。由此,全球服装产业继续向中国、俄罗斯、印度、澳大利亚、南非等新兴市场扩张,其广度和深度超过以往。可以预见,由于经济高速发展带动消费升级,在未来一段时期内,新兴市场将成为全球零售产业发展的关键词汇,乃至于决定品牌业绩,降低市场竞争风险,平衡产业布局的砝码。同时,由于新兴发展国家市场本身存在多层次结构和多样化模式的特点,市场容积度较高,不同经营方向与规模的国际服装企业都可找到生存的土壤和环境,高低端产业在与同类对手竞争的同时还面临跨层次的较量。相对应的,新兴国家自有服装品牌以及零售企业不得不群起应战,全方位接受考验。

全球服装市场另一个变化是两极缓慢分化的迹象较为明显:一方面高端风格产品依然左右每一季流行趋势,标示出生活品质的极限高度;另一方面大众化时尚风潮席卷全球,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世界大同”的威力,甚至一些跨国零售企业在全世界各个专卖店新品上架保持同步,原有的“时尚时差”几乎消失,体现出消费主义的强大力量。

在服装销售方式上,通过网络在线购买服装已进入一个全新膨胀期。最新调查结果显示,目前美国在线销售业绩呈爆炸式增长态势,其中服装类产品最为可观。2006年美国消费者服装行为有8%通过互联网完成,服装类产品销售额达到183亿美元,居在线销售榜榜首;而2007年全美服装购买行为有10%通过网上交易完成,服装在线销售额将飙升至221亿美元。有关专家认为,由于互联网普及,人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依赖于在线购物,销售市场将因此进行重新分割整合,以往传统的销售模式将发生重大变革。

美国服装市场:

针织品占半壁江山

据专家介绍,美国是世界纺织品消费大国,目前年人均纤维消费量已超过20公斤。同时美国又是全球最大

的纺织品进口国,80%以上服装及纺织从世界各国进口。长期以来,美国一直是我国纺织服装出口的重要市场之一。2007年,我国对美国出口纺织服装249.3亿美元,约占当年我国纺织品出口总值的14.2%。今年以来,由于受“次贷款”危机影响,美国市场需求不旺,前六个月我国对美国纺织服装出口仅增长0.65%。但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纺织品进口国对于中国纺织服装出口的地位依然长期重要,未来中国纺织服装出口企业应继续把开拓美国市场作为重中之中。

据专家分析,近年来,随着美国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对纺织品与服装需求有了较大变化,值得我国出口企业予以关注。其主要变化有:

――针织品已占半壁江山。美国人在穿着方面十分追求休闲、舒适、健康,在一般场合衣着较随便。由于针织服装富有弹性、穿着舒适不怕变形,故深受各阶层人的喜爱。因此,在美国穿针织服装人群有增无减。据了解,在服饰市场中,美国针织服装销售额已超过梭织服装,占据半壁江山。同时,针织服装的品种与质量也有很大的发展与提高。

――男士T恤流行双面布加印花。男士T恤有厚薄型之分,厚型以双面布为主适宜春末夏初穿着,目前较流行的是在双面布上加印花。由于采用电脑分色或照相制版、印制精细轮廓清晰具有色织效果,深受中老年男士喜爱。薄型T恤以单面布或彩横条为主,使用纱支较细(18.5-9.7tex)色彩以中浅色居多。使用原料除纯棉外,也有棉/毛、棉/晴、棉/粘等多种,并采用提花与印花加工方法较多色泽偏深,并多数采用衬衫领是其特色。

――女士T恤面料多样。织物使用原料既有纯棉也有混纺与交织。如绢丝与棉交织、涤丝与棉交织等,有的还含有3~5%氨纶丝,以增加织物弹性体现女性体形美。有的采用素色加印花和绣花相结手段提高其服饰精致度。此外,用针织提花横机生产的毛衫类针织服装也已逐步进入美国市场。由于采用横机织造尺寸调节范围大稳定性好,基本上可以做到“量体裁衣”,穿着得体,故已逐步被美国消费群体尤其是白领女性的尝识成为外衣化高档服饰之一,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童装T恤发展最快。由于童装T恤具有明快活泼多样配套等特点,是近几年发展最快的服装。在美国尤其是中西部与西南部地区由于气侯较温暖,儿童一年四季多数穿针织服装,成为针织服装中最受欢迎产品之一。由于童装用料省,而价格与成人服装差异不大,是盈利率较高的品种。

――针织外衣注重品牌效应。在美国,由于群众性体育运动较普及,受体育名人效应影响,在青年人群中都以能穿上品牌运动服装而感到自豪,故穿名牌运动服已形成了消费群体,在商场中开辟专区来陈列运动服装,并拥有Nike、adidas、IReebck、NBA等一批著名品牌运动服装。

――针织服装原料向高档化与功能化发展。为了充分显示针织服装穿着舒适,表面光洁,织纹清晰等风格,故对纱线(丝)质量要求越来越高。除了要求条干均匀、粗细节疵点少外,多数选用精梳纱为原料,高档次薄型T恤衫有的选用9.7tex(60S)精梳纱或用美国Pima长绒棉纺纱。对混纺纱线选用以天然纤维高于合成纤维为原则,使用化纤比例一般不超过40%。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混色纱编织可省针织物染色加工,减少环境污染,同时织物表面产生异色效应风格,近几年针织产品中使用混色纱线增加较快。目前在中高档针织衫中使用混色纱已从原双色向多彩色发展。

双边监控体系:拓宽对欧盟服装出口空间

据专家介绍,近年来,欧盟一直是中国纺织服装出口的最大市场。2007年,我国对欧盟出口282亿美元,同比增长14.3%,在欧盟进口市场的份额高达34.3%。从2006年以来,由于欧盟对中国纺织品出口实行了严格的配额限制,极大限制了中国对欧盟纺织品出口能力。值得欣慰的是,2007年9月,中欧双方就合作建立纺织品双边监控体系达成共识:从2008年1月1日开始,实施了两年多的输欧纺织品配额限制被取消,取而代之的是为期一年的双监控方案。根据中欧经贸混委会达成的共识,在取消所有输欧纺织品数量限制的前提下,我国将备忘录项下的T恤衫、套头衫、裤子、女式衬衫、床单、连衣裙、胸衣、亚麻纱共8个类别纺织服装产品实行为期仅一年的出口许可。欧盟凭我国的电子数据给进口商颁发进口许可证,实现对输欧纺织品的有效监控。

专家指出,双边监控体系的实施,从总体上来说对中国纺织业是个利好消息。这将为中欧双方企业创造稳定和可预见的贸易环境,进一步拓展了我国纺织品对欧盟出口的空间。在“双边监控”管理模式下,欧盟至少在监控期间不会动辄拿出反倾销等手段制造贸易摩擦。通过监控,如果发现问题,欧盟先要与中方协商,协商不成才会采取其它措施,从而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贸易摩擦,为我国企业对欧纺织品贸易争取较大的主动性。

专家认为,随着配额的取消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将眼光瞄准欧盟市场,将欧盟看作是一个后配额时期的市场增长点。但欧盟市场细分度较高,群体对衣着讲究,个性化要求高,对产品有内在的品质和文化内涵的要求,纺织品市场出现急剧增长的可能性较小。专家同时提醒我国相关企业,一定要加强行业自律,规范出口秩序,杜绝无序出口行为。因为没有配额限制不代表没有绝对的数量限制。如果中国企业争相对欧出口,2005年中国对欧纺织品出口井喷现象会再度出现,很可能招致欧盟新的限制措施。中国企业要想在欧盟市场上站稳脚跟,必须实行差异化经营,集设计、打样、生产、销售为一体,走出一条符合中欧市场发展趋势的道路。

“走出去”:避开贸易摩擦

专家指出,服装在贸易保护中属于高危产品,也是最容易引起贸易摩擦产品。近年来,中国纺织服装出口的快速增长已经引起了相关国家的高度关注。仅2006年以来,欧美乃至印度、秘鲁、南非、哥伦比亚等发展中国家相继对我国纺织品展开了反倾销调查、反吸收调查。特别是美国对我国出口的聚酯短纤提起的反倾销案,更成为中美纺织品贸易历史上最大的反倾销案。此外,作为贸易保护相关措施之一的技术壁垒也成为阻碍中国纺织服装出口一道难越的关。如欧盟相继颁布相关法案提高了对进口产品的要求;美国对产自我国的服装产品实施召回频率明显提高,特别是以“安全性”名义对产自我国的童装、婴儿服装及用品的召回十分频繁。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纺织服装企业“走出去”不仅是自身调整产业结构的需要,更是减少贸易摩擦,避让贸易壁垒的重要举措。有关专家指出,对中国纺织服装企业来说,目前“走出去”有三种模式可供选择:

――“生产走出去”。主要是以规避贸易摩擦、降低生产成本为目的,主要目标国是东亚、东南亚国家,也有一些企业为了承接小批量、快速反应的欧美订单在欧盟附近及南美等地区设厂。

第4篇:针织服装市场分析范文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孙瑞哲,上海市松江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张培荣,中国纺织信息中心副主任、中国纺织服装品牌创业园(时尚谷)总经理胡松在会上致辞。

本次会议共分为战略与实践、材料与技术、专题论坛、趋势与设计及总结报告五大部分。战略与实践论坛特邀中国服装协会常务副会长陈大鹏对中国服装行业的发展现状及特点进行宏观分析。此外,陈大鹏还深刻剖析了中国服装企业发展对于面料开发的切实需求,阐述了新形势下纺织服装产业链上下游合作的创新模式。大会同时还邀请了色织龙头企业鲁泰集团总经理科技助理兼技术研发中心主任张建祥、山东南山纺织服饰有限公司精纺总厂副总厂长兼总设计师刘刚中、广东健业纺织有限公司总经理阎华英等分享了超越市场需求、构建极具竞争力、快速市场反应等方面的产品创新模式,探讨产品开发经验。

技术与材料论坛围绕新纤维、新产品和新技术,特邀了总后军需装备研究所教授施楣梧、香港理工大学纺织制衣学系高级研究员兼博士生导师胡军岩、《纺织导报》主编董奎勇等专家学者分享了国内外新型材料、特种材料、功能性材料领域的开发动态,同时结合来自新材料加工企业的经验,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详细阐述了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领域和发展方向。针对目前纺织行业面临的环保压力,展会主办方还邀请技术专家就一些具有低碳环保特征的新型染整技术和助剂的实际应用进行了指导和讲解。

第5篇:针织服装市场分析范文

我市服装业经过多年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有了一定发展。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发展速度较慢,与南方及我省东部地区差距较大。因此,需要加强对我市纺织服装的现状、发展前景深入分析研究,找出制约我市服装业发展的瓶颈和急需解决的问题,制定相应的发展策略和建议,建设具有竞争优势、体现济南特色的服装产业链条,形成有关产业协调配套、同步发展的新型纺织服装工业体系。我市服装产业应抓住后危机时代的变革机遇,大力实施科技兴业、品牌创新的战略,进而实现从服装加工迈向服装设计的转变。

1发展服装产业对于推动我市“转方式、调结构”意义重大

1发展服装产业对于推动我市“转方式、调结构”意义重大

1.1服装产业依然存在较大的发展潜力

从国内市场的角度分析,衣食住行,“衣”着需求是永恒的,随着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小康生活水平的实现,人们的生活水平、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对服装的需求必然增长,人们对服装的需求不仅再是生存的需求,而是更加注重舒适、健康、环保、美化生活、张扬个性等功能性及精神层面的需求。

从人均纤维量的消费情况看,我们还有较大的市场需求。据2008年统计,我国人均纤维消费量已达到15公斤,已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约28%,但距离发达国家水平(如北美38公斤、西欧24公斤)还有不小的距离。

从产品结构来看,我市服装正由产品单一、档次不高向高档化、品牌化发展,通过加快企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不断提高服装技术品质,开发高附加值的新产品,“上品牌”、“创名牌”,走品牌经营的道路,实现产品品质、品牌的完美统一。在这方面,我市服装产业还任重而道远,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从行业发展的角度看,一个行业的发展取决于这个行业在城市产业和城市经济中的地位。就我市而言,要建设成大都市,服装应该成为这个城市的名片。服装工业在我市具有传统优势,服装工业应该定位在大力扶植的行业。

1.2发展服装产业链、打造服装产业集群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从现代区域产业形成发展来看,产业是由龙头企业起主导,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带动一批配套企业发展,产业链中相关企业发展壮大,既可裂变出新的龙头企业,又促进其他龙头企业发展和聚集,形成产业群体,使产业整体竞争力得以增强,从而壮大了产业经济,给地区经济带来新的增长点。因此,以服装产业链为纽带,延伸产业加工生产的深度;以企业综合配套,加强产业内部、产业之间的联动而做强做大;逐步兴起专业、特色的产业企业群体,构筑服装产业集群经济支撑框架,是我市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产业集群是当前世界经济中颇具特色的产业组织形式,是一种迅速提升区域竞争力的发展模式,产业集群已成为区域经济最重要的增长点。

产业集群在改革开放较早的江、浙、广等地为我们创造了成功经验,产业集群的形成是市场趋动和政府引导的结果,它产业链配套,资源配置效率高,全面的公共服务平台,兵团式的集群经济,迸发出了惊人的能量,如江南小城嵊州的领带,年产量达到3亿条,“系”住了全球三分之一版图的国家和地区,1300余家领带企业年销售额达100多亿元,占国内市场总量的90%,全球市场总量的40%,过亿元企业达10家,最大的巴贝公司达11.04亿元成为全球最大的行业龙头企业。再如浙江湖州织里小镇,通过产业链条的拉伸和产业集群的打造,实现年产童装销售额130亿元,占全镇工业产值的30%,占全国童装总量1/4,安置18万人就业。

我国纺织服装业仍处于全球产业链低端,是世界上最大的“代工工厂”。济南纺织自改革开放以来,尽管经历了千辛万苦的纺织压锭、机制转换、调整重组,但由于在产业层次提升上一再错失机遇,终究没能实现根本突破。这些年来随着我市“调结构、转方式”战略的深入实施,我市纺织服装向产业链高端转型升级的步伐骤然加快,产业链从纺纱、织布向高档面料,再向高档服装产品强劲延伸,向产业链的高端迈进。

1.3服装产业是重要的都市型工业

服装在产业链条中是最终产品,投资少、见效快、无污染、能耗少、能安置大量劳动力,可以承载文化和创意,可以有很高的附加值,是典型的都市工业。

现代意义上的服装业及更高层次的时装业,已经从以前的单纯追求内容规模经济向外部规模经济转变,集聚效应的最大好处在于节约交易成本。外部规模经济,包括:使时装业内的不同企业集中于特定的区域,从而形成技术集群和地区产业优势、凝聚力;利用都市的地位,吸引和集中各种行业的高水平的服务与支持,完善相关的基础设施和服务,从而形成区域规模经济,提高产业竞争力。时装业依靠外部规模经济,适当集中,形成一定的区域,可以有效利用城市的经济和服务系统,如:商业、贸易、信息、出版、传播等。纽约、米兰等时装中心的时装制造、展示等环节都具有积聚化的特征。

都市的外部规模经济是区域积聚化的主要原因,大都市独特的信息流、人才流、现代物流、资金流等社会资源是都市型工业的重要依托。像巴黎、纽约、伦敦、米兰,无一不是服装名都,国内的大连、青岛、上海、杭州、北京等地多年前就把服装定位于城市的名片。以大连为例:大连用了16年的时间,培育起了以“大连国际服装节”为核心的“服装名城”,大连市城市经济发展规划即有的“大大连”战略中,已经将服装产业作为大连三大重要支柱产业提上一个发展的高度。

大力发展富有文化内涵、集多产业于一体、环保型、劳动密集型的综合现代服装产业,对优化我市服装产业资源,带动城市经济发展;引领生活时尚,拉动都市消费需求;强化创新意识,提升城市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济南服装产业现状分析

2.1发展基础

2.1.1服装发展的历史

济南服装业历史悠久,由最初的手工业加工逐步实现了机械化生产,自有以集体所有制为主的轻工业管理机构以来,服装一直由轻工联社管理,80年代济南服装业有着闪光的历史,“鲁花”牌童装、“堂堂”牌标志服、“大岛”牌西服、“天桥”牌衬衣、“秀奇”牌女装、“飞鹰”牌裘革制衣等等,在省内乃至全国均有一定知名度。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机制、体制不适应市场要求,企业逐渐衰败,90年代服装划归大纺织管理后,随着外资的进入,以“三来一补”、“来料加工”、“贴牌”为主的合资企业陆续成立,济南服装业又出现了一个高潮期:继济南针织厂成为我市第一家与日本进行补偿贸易合作的企业后,“冠益”西裤、“冠和”西装、“冠世”童内衣、“恒舜”休闲装等合资企业均是这一时期发展起来的,成为我市出口创汇的骨干企业,最高年份(1995年)出口创汇额达9903万美元。目前,自主品牌如“元首”、“九羚”、“MANOK”、“美若仙妮”、“西格玛”等都有着较为完善的营销网络,其他一些服装企业在国内具有很高的制作水平,均是外销日本等地,如“冠益”、“冠和”“冠世”等企业。全国纺织经历了90年代艰苦的压锭、调整、转型后,2000年后进入了近十年的快速发展期,年增长速度在20%左右。以纱锭数为例,98年国家压锭时的计划是由4000万锭压到3000万锭,山东省是由600万锭压到450万锭,济南是由48万锭压缩到30万锭,但到2009年末据官方报道全国纱锭已突破1亿锭,据权威人士分析,实际已突破1.3亿锭,2009年山东省3246.63万锭,而济南市现在正常生产的纱锭还不足50万锭。由此可见,我市纺织的发展形势失去了一个良好的发展时期。

2.1.2初步形成了一批具有相对优势的企业

通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市场化运作,我市涌现出一批具有一定竞争力的服装企业。比如,元首公司以对日合作为契机,在引进生产技术、设备的同时引进管理,从而带动了企业整体发展。“元首”品牌连续多年蝉联山东名牌和山东省著名商标,在国内外针织业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出口创汇名列全市工业企业前茅,具有膨胀发展的重要基础。元首针织产值、利税在10多年间增长了2倍,成为全国同行业十强品牌,并获全国最有潜力提名奖,在2007年国内纺织服装500强中排名314位,2008年跃升到134位。山东璟华标志服厂(山东兴昊制衣有限公司)在省内同行业中连续三年排第五名。济南冠益制衣有限公司是一家专门生产男式西裤的中外合资企业,年产量、经济效益在全国处于领先。齐鲁宏业集团公司近年来紧跟行业发展形势,深入开展产品研发与创新工作,不断加深与上下游产业链企业间的紧密合作,日前被授予“国家纱线产品开发基地”称号。

我市的民营、合资服装企业,如九羚华诚、冠世时装、华玫制衣等10多家企业发展势头较好,具有机制活、效益高、外向型的显著特点,已支撑起我市服装业的半壁江山。济阳、商河作为产棉基地具有一定的资源优势,已形成印染、针织、服装等比较集中的纺织工业集聚区,企业发展较快。济北开发区正在规划建设济南市纺织服装生产基地,吸纳我市和国内外纺织企业投资入驻。

2.1.3服装市场初具规模和影响力

济南以银座商场、洛口服装市场等为支撑的批发零售网络发达也为服装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信息,流通快捷的优势,充分发挥市场的辐射效应也是服装产业发展的助推力。泺口商圈是以泺口服装市场为龙头,吸纳周边多个服装批发市场形成的山东最大的服装批发商圈,其龙头市场为泺口服装市场,从80年代末建设至今,已发展成为闻名全国的大型专业批发市场、山东省十大专业市场之一。市场经营面积25万余平方米,经商业户5000余家,从业人员2万余人,日客流量30余万人次,商品辐射山东17市地,年营业额超60亿元。

我市纺织服装行业协会目前已经设立了针纺织品服装市场专业委员会,参与者有济南纺织服装行业的生产制造商,以及泺口商圈的纺织服装商城。通过打造产销一体化的新型联合体和信息交流中心,并以此为契机,调整产业结构,重振纺织服装业。

2.1.4省会人才资源优势较为明显

我市有不少服装纺织专业的高校,这些学校的存在无疑为发展服装行业提供了一个丰富的人才库。至今为止,地处我市的三所大学、四所职业技术学院均开设服装专业(系),被调研的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山东轻工业学院、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中华女子学院、济南大学,除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山东商职学院为专科外,其余四校是本科。调研中了解到:教学定位普遍以工艺为主,设计为辅或工艺与设计并重;毕业学生就业单位多为国有企业或外资、合资企业;就业地区多为济南市外的山东省各市,但同学们都愿意留在济南工作;就业途径一般为学院推荐、亲朋介绍或招聘会;就业职位多为设计师、销售人员,还有版型师。这些住济专业院校对培养高素质服装人才提供了有效保证,也是未来支撑我市服装企业实施品牌战略的根基。

2.2存在问题

2.2.1企业家群体不够壮大

企业家队伍建设非常薄弱,企业家培育机制非常落后。企业家数量偏少,素质尚待提高;企业家生成渠道单一,市场化选配机制尚未形成;企业家队伍建设制度不健全,各项工作机制尚待规范;外部环境不够宽松,制约企业家成长发展的某些瓶颈尚未打破。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的流动,因部门、所有制、身份的限制而难以实现,即使流动也大多数在一个部门、一个系统内进行,未能进入大市场。从被调查的企业来看,济南企业家获取现任职位的途径分别是:上级组织任命占51.41%、董事会聘任占25.3%、自己创业占12.45%、职工选举占2%、市场选择仅占1.61%。而高达34.97%的企业家希望通过招聘等市场的方式来选择企业需要的高级管理人员。

2.2.2我市产业结构不合理

我市2008年的轻重工业比例为20.9:79.1,应该讲,我市抓住了重工业发展的机遇,但也形成了轻重工业比例逐步失衡的局面,对全市产业结构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重化工业发展依托的是大量的资源和能源,这也是历次国家宏观调控的重点,对全市产业发展影响极大,资源和能源价格的大幅度上扬,使济南工业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也对济南工业发展的稳定性产生极大的威胁。而服装产业恰恰无污染、低碳、承载都市文化,因此要调整轻重工业比例,应优先发展服装等轻工产品。我们在与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国资委等政府部门负责人的访谈时,他们也普遍认为应着力发展服装产业。

2.2.3企业规模较小

我市规模以上服装企业较少,布局较散,缺乏骨干企业和集团,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仅有1个,出口创汇过500万美元只有5个;区域服装经济发展慢,生产基地松散,块状式、集群式发展服装的格局尚未形成。

济南地区服装产业无论数量还是规模即使在山东区域也已趋于落后,2007年全国服装规模以上企业产量达201亿件,山东25亿件,截止2009年底,我市规模以上服装企业32家,规模以上企业生产服装6005万件,其中梭织服装948万件,针织服装5057万件。2009年济南规模以上服装企业主营业务收入17.05亿元,比2008年增加5.58亿元,占济南纺织的比重为19.5%。几乎没有能支撑地方经济的明星企业,也没有多少名片式的著名品牌和商标,工业总产值和规模以上企业还不如南方的一个产业集群镇的产值和规模。在济南“银座”“贵和”两大高档服装商城很难见到本市服装的影子,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品牌:元首、安莉芳、美若仙妮、九羚华诚等。即使在洛口服装市场,济南品牌也难觅行踪。

我市服装产品尽管在品牌的道路上还有相当的距离要走,不少企业对品牌概念的认知尚存在一定偏差,使企业的经营理念无法激发品牌内在的战略价值。我们在商场调研时看到,我市部分服装品牌产品,包括个别较有知名度的品牌,其在商场柜台店面的摆设很不讲究,有种受挤压的感觉,让人感受不到产品品牌的运作力度,感受不到品牌所承载的深刻文化内涵。品牌和企业文化是相互融为一体的,品牌策略正是企业实力的体现和文化品味的浓缩。

2.2.4自主创新能力薄弱

研发创新缺乏前瞻性。企业只注重于产品的研究,而开放型的调研和对外交流不足,对国际服装业的材料变化、工艺变化敏感度不高,前瞻性、基础性研究和吸收不够,研发人员视野及思路相对比较狭窄,缺乏高瞻远瞩。在自主创新研发中对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新的生产组织流程付诸于生产上的应用缺乏进一步的掌控和研究。在成果的总结推广、申报专利方面重视不够,不能及时与社会分享科技成果和研发效益。先进技术装备更新慢,应用普及率低;技术开发中心建设慢。阻碍了行业产品创新能力、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设计人才严重不足,服装设计及技术人员不足从业人员的1%,难以适应市场竞争及技术创新的要求。服装产业的发展过程是由产品向品牌发展的过程,产品设计是服装生产链条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企业的载体就是品牌,而品牌的灵魂则是设计师。高素质的服装设计、技术人才是当前我市服装产业面临的最大难关。我市大部分服装企业由于长期从事“贴牌加工”业务,对设计、技术人才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做好人才储备和人才结构调整,诸如服装设计师、商品企划师、陈列设计师、高级制版师、高级物流经理以及高级生产经理等岗位,极大地制约着我市服装企业发展和产品档次提升。

调查中发现,拥有专业学历证书,从事服装设计、制版、工艺的专业技术人员仅占4%,许多服装企业几乎没有设计类人员。虽然每年毕业学生达万人,但因行业发展落后,难以吸引人才,即使进来也难以留住。据不完全统计,每年服装专业毕业生有50%转行。

2.2.5技改投入少

由于山东是产棉大省,济南纺织占全国纱锭的1%,是我国重要的纺织基地,但以初、粗加工为主,1990年,服装只占济南纺织的13.1%,1999年服装占济南纺织工业比重只有7.7%,尽管多年来一直主张发展以服装为主的深加工产业,但现实并非如此,以1990年-1999年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投资数字为据:化纤行业基本建设投资132746万元,技术改造投资16362万元,合计149108万元;棉纺行业基本建设投资5536万元,技术改造投资70361万元,合计75897万元;服装基本建设投资160万元,技术改造投资6935万元,合计7095万元。化纤的投资是服装产业的20倍以上,棉纺织投资是服装的10倍以上,产业结构极度不合理。由于济南化纤行业技术含量低、规模小、附加值低,加上石油价格的飙升,济南化纤行业全部停产。国有棉纺织企业也基本停产。反而原本弱小的服装业由于自身竞争力较强,顽强地坚持下来,并有所发展。表面上看,比1999年7.7%的比重有所提高,但有一个不能忽略的前提是我市化纤和棉纺织萎缩了,因此,服装行业的发展情形并不乐观。

2.2.6我市服装产业尚未走上集群化发展的道路

我市纺织服装业在快速发展和产业链延伸中,形成了化纤、纺织、家用纺织品、服装服饰等行业体系,涌现多种纺织服装产业形态,但品牌效应和集群效应还未显现。

改革开放初期,我市大部分的纺织服装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缺乏自主核心技术和原创知识产权,没有竞争力,只能在全球产业链条低端以贴牌生产、接单加工求生存。面对国际市场竞争加剧的形势,纺织服装业积极走创新升级之路,建立创新机制,引进国际最新技术设备和生产加工工艺,加快人才培育,加强纺织纤维、面料的开发研究,使我市纺织服装的品质得到提升,产品逐渐向多品种系列化方向发展,区域特色日益明显,一批具有区域特征的纺织产业集聚地和服装企业群体雏形已经具备,但效应还没有明显显现出来,表现在产业集中度不高、配套还不完善、生产成本较高、产业与市场互动不够突出,因而其带动效应和关联效应并不明显。具体表现在以“元首”落户济阳的针织服装基地,以“宏业”为首的商河棉纺织基地等产业集群的产业链条还没有实现有效对接。

如今,中国纺织产业基地市、特色镇的命名工作已经进行到了第四批。这些产业集群试点地区代表了中国纺织产业最具竞争力的地域分布,只有以产业集群为基础,以产品、服务为载体,以区域的历史、文化为背景,以提高产业集群综合竞争力。目前中国纺织行业协会已在全国命名100多家产业集群的名城名镇,而我市尚无一家。

2.2.7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的融合度不高

服装企业经营落后的一个典型表现是这些公司普遍缺乏先进的成型的信息研究与市场推广机构,企业产品与设计的落后与信息尤其是时尚信息滞后有相当大的关系,成长型的公司,作为跟随策略的一个关键环节是对市场信息尤其是对流行、时尚信息要有足够的把握能力。在相当的程度上,也许一个信息就可以使一个工厂的设计水平提升数倍,这就是信息的力量。

我市服装企业整体表现为:社会化、专业化水平不高,大企业不够大,小企业不够精,企业间、区域间相互协作配套不紧密,团队实力不强,缺少产业竞争的内在活力。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先进技术在信息采集与传递、产品设计、生产管理、电子商务等环节中应用不够普及,高质量、小批量、多品种、短周期的现代化生产经营模式没有形成。企业对信息和网络通讯等现代化技术的应用还比较少,获取国际市场信息的速度慢,缺乏对服装发展趋势的把握,影响质量、品牌创新能力。

2.3原因分析

2.3.1企业改制明显滞后。

我市尚未从根本上打破依靠国有、集体企业发展服装产业的格局,企业改革、机制转变明显滞后,思想观念比较落后,企业改革进程比较缓慢。民营企业数量少、内部机制僵化、发展迟缓、竞争实力弱是影响济南市服装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市服装产业在创新意识、品牌意识、时尚意识、市场意识、设计创新能力、信息反应速度、整体联动竞争能力等方面,都落后于新形势的发展要求。产品的创新设计研发能力不足,普遍存在疏于产品的创新设计,重硬件轻软件,重生产轻研发,重仿制轻独创,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低价无序竞争,难以培育出有知名度和竞争力的服装产品。

2.3.2企业家培育缺乏力度

优秀的企业家是以企业为主体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发动机,只有具备了优秀的企业家群体,才能使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具备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条件。而我市缺少针对各类所有制企业的企业家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由人才市场配置经营管理人才的比例低,选拔任用机制不完善;培训力度和广度不够,效果不显著;存在要么激励过度,要么激励不足的现象,在政治待遇、精神激励方面尚有欠缺;规范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法律法规不健全,监督约束机制不完善,尤其是对民营、外资等不同所有制企业经营管理者监督约束的方式和途径还存在盲区。

2.3.3体制、机制创新滞后

全国纺织经过20多年的改革探索,全国纺织业97%以上是民营企业,国有企业只有不足3%,而济南纺织进入21世纪后仍以国有企业为主体,由于冗员、债务、机制、体制的矛盾交错在一起,使企业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纺织业如此,服装行业尤为突出。由于服装企业多为集体所有制,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最先败下阵来。我市一些骨干纺织服装企业仍以国有控股为主,冗员、债务、机制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元首针织能坚持发展到现在已实属不易,但过去远不及我们的青岛即发针织销售收入已接近50亿元,而我们还在2~3亿元上徘徊,济南的改革没有让这些困难企业改制新生,而是简单破掉了部分银行债务,另一部分债务和人员全部分配到了较大的国有纺织企业。目前这一部分国有企业,也都面临着破产。90年代兴起的一部分合资服装企业,也由于投资主体-国有企业的拖累而逐渐衰败,如冠益、冠和均是金冠毛纺投资的合资企业,鼎盛时期出口创汇在2000万美元以上,但实现的利润主要用于安置老厂的职工,企业得不到发展。同时还为老企业担保了大量不良贷款,自身陷入困境。

2.3.4企业发展环境不够优化

经济要发展,环境是关键。发展环境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泛,需要引起全社会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高度重视,使之不断完善和优化,才能最大限度地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和持续增长。面对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推进,从我市的实际出发,积极营造有利于我市服装行业中小企业生存与发展的良好环境非常重要。有了好的发展环境,才能发挥自然资源、低成本劳动力资源等优势,加快发展我市工业经济。在当前,影响我市服装行业发展的一个较大的制约因素就是发展环境问题,优化发展环境应作为我们解放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

思想观念转变不了,就无法营造良好的意识环境。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改善企业发展环境的前提。从某种意义上讲,企业发展环境改善的程度是伴随着思想解放的程度而推进的。近年来,我市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改善企业发展环境的政策措施,但是在执行中往往打了折扣,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思想解放不够,造成执行力的缺乏和落实上的差距。

目前,我市企业的环境还有不利于企业创新发展的地方,政府对服装产业的发展思路不够清晰、定位不够准确,缺乏政策引导。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渠道不畅使非公有制企业难以发展壮大,发展环境制约了非公有制企业健康成长。

3总体思路、发展目标和重点

3.1总体思路

根据济南市“十二五”总体部署,我市服装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市场为导向,以促进产业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目标,以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为支撑,以实施名牌战略为引领,上水平、调结构,突出重点,着力解决好当前发展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实现全市服装产业健康发展。以企业家培育为抓手,支持、引导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抓住机遇,适应市场需求,加快产品结构调整步伐,增强竞争力。加快生产经营困难大、没有发展前景企业的破产重组进度。对于装备好、产品优、工艺先进,有市场竞争力、有发展前途的重点企业及名牌产品予以优先扶持,重点帮助,使其尽快做大作强,充分发挥重点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引导服装企业由分散向园区聚集,由市区向县域转移。县域服装业要围绕产业集群建设,发挥集聚效应,培育特色产品,发挥名牌企业、名牌产品的带动作用,由散而全向新、特、优方向发展。

3.2发展目标

2011-2015年,全市服装产业形成3亿件服装的生产能力;培育年主营业务收入10亿元以上企业1个,过亿元企业3-5个;建成2个省级产业化基地,新增省级著名商标2个,新增市级以上技术中心3家。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服装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0亿元,年均增长15%。

3.3发展重点

服装行业门类很多,按产品结构可分正装、休闲装、运动装、职业装、童装等,按面料的加工可分为机织服装、针织服装及无纺类服装等。本课题在做了大量分析研究基础上,提出以针织服装为主,兼顾正装、休闲装、衬衫等其他类服装的主导方向。

3.3.1针织内衣为主的针织系列服装

以“元首”针织服装为龙头,建立针织服装产业集群。针织服装以其舒适柔软、弹性好、吸湿性好大量应用于内衣,这个市场是极其稳定的,而近年来随着针织外衣化、时尚化、运动化的开发,使得针织服装的发展速度远远高于梭织服装。据海关统计,2008年针织服装出口已经超过了梭织服装,而且增速依然不减。2009年山东省服装总量28.94亿件,居全国第四位,其中21.99亿件是针织服装,且多数是对日出口。元首针织股份有限公司50多年来稳定发展,与日本成功的合作经验,曾在全国推广,称为全省乃至全国针织行业骨干企业。

借鉴元首的经验,近年来各区县也相继成立了不少以出口为主的针织企业,如“思迈尔”针织内衣,“妮奥”一次性成型针织内衣,以及“九羚”华诚的羊毛衫及运动系列针织产品也已有较高知名度。近年来引进的港商“安莉芳”,属于知名国际品牌。因此以元首公司为龙头建立针织服装产业集群,以高品质内衣为基础,延伸到针织时装、针织职业装、休闲运动装、针织童装、居家服装等高档针织服装,辐射和带动整个纺织服装产业链发展,拉动产业链的全面发展,给整个济南市服装业注入活力,应当是济南服装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3.3.2发展休闲装

我市目前运动休闲装、户外服装自有品牌的生产厂家有元首、九羚、美若仙妮、水手、马基奴、思远、赛班等;其中元首和马基奴品牌企业的主体经营仍然以出口为主,内销品牌产品只占企业总销售收入的10-15%;其余几家总体规模大多在几百万到几千万的年销售收入。这些销售收入中,运动休闲服装占了至少40%以上的比重。我市这些休闲服装品牌企业,已经具备较好的发展基础。

3.3.3发展正装和发展衬衫

以“冠和”、“冠益”、“舜田”等为龙头,大力发展正装。目前,山东璟华标志服厂和山东兴昊制衣有有限公司年生产能力700万件套,“冠益”和“舜田”西裤年产220万条以上,“冠和”西装年产10万条,均出口日本为主,在此基础上以提高产品档次、创自主品牌和扩大销售区域为主,同时兼顾能力建设。

以商河“新华”衬衫、济南“丹侬”衬衣为主,发展衬衫系列产品。地处商河的新华制衣厂,95年前北京“天坛”牌衬衫,95年后自创“爽士达”品牌,目前年产衬衫120万件,出口比例最高时达到95%,主要以美洲为主。丹侬衬衫与皮尔卡丹合作,也具有较高的质量水平。以面料创新为主,兼顾国内外两个市场,是衬衫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4加快我市服装产业发展的主要对策

4.1实施品牌战略

名牌产品是高质量、高信誉、搞市场占有率、高经济效益的集中体现,实施名牌战略是济南市服装业发展的关键,根据现有企业的不同情况,培育品牌模块梯队,走差异化发展的路子,大体可分国家一流品牌、世界名牌授权、省、市级名牌等多个梯队。

4.1.1发展大众品牌

优秀中小企业,做普通工薪阶层买得起的服装,适合大众消费者,行业协会牵头,政府支持,以纺织科研院、住济高校服装教研、设计团队参加成立“济南市服装设计中心”,挑起科研开发和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重担,为企业提供信息网络、产品设计、人才培养、品牌定位(风格特征定位、目标消费群定位、终端销售网络规划定位、产品价格定位)和产品线设计、运作模式设计等服务,帮助企业培育成省、市级地方名牌。贴牌或创牌由实力决定。不是所有的企业都适合自创品牌,服装生产企业都做品牌是不现实、不科学、也不可能的,目前而言,是继续贴牌还是创牌还需量力而行。我们倡导做品牌,但是也鼓励做贴牌,这两种形式企业的存在是社会分工的体现,有助于行业健康发展。企业不能仅仅关注国外市场,要结合自身品牌战略在国内外两个市场取得优势。贴牌生产贸易可使中国企业了解新产品、新技术,在与国际先进企业的合作中能学习他们的工艺以及管理体制、质量保证体系、世界市场最新动态等全方位的先进经验,提高自身产品的档次和技术含量,培养自己的专家及技术职工队伍,通过外力努力创新,走上产品种类丰富、高附加值和科技含量产品逐渐增多的道路,为自己的品牌争取时间或快速打入国际市场,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企业家的管理能力,还可以快速实现品牌的低成本扩张。

4.1.2争创国家名牌

如元首针织具备创国家一流名牌的条件,同时在主品牌“高品质内衣”前提下,通过品牌知名度的移植和目标消费群的移并以及名牌的联想效应,拓展品牌涵盖范围,开辟新的品牌领域,如元首童装、元首家居服、元首运动装、元首职业装等,构成品牌族,实施细分市场的跨越,从而扩大品牌知名度,拓宽品牌宽度,加大品牌经营度,提高市场占有率,争创国家名牌。

4.1.3实施世界名牌授权发展战略

世界名牌授权模块发展战略,就是设备、管理条件好的出口加工型企业,实行与国际知名品牌合作,进一步积累资金和经验、人才,逐步形成自己知名品牌,如“丹侬”衬衫与“皮尔卡丹”的合作,“恒舜”与日本“蝶理”的合作,“冠益”与日本“奥田”的合作等企业正是这一类模块。

4.2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

要创建我们自己的服装品牌,关键是要有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和较明显产业特色的优势企业,归根结底是要有一支推动这些优势企业快速发展的优秀企业家队伍。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必须在教育培训、引进和优化环境机制上下功夫,创新人才引进思路。提升企业家素质能力,推动企业家快速集聚。或许,青岛市委、市政府的做法能给我们一些启迪:他们十分重视对企业改革、发展的引导,但不包办企业事务,造就了众多的名牌企业,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他们一方面重视对职业企业家队伍的建设,但同时又能很好地摆正自己的位置,保持与企业和企业家良好的合作关系,基本上不干预企业内部事务,而把主要精力放在给企业和企业家营造最宽松的环境上。这就使得企业经营者能够自主地按照企业自身特点和规律运作、发展,有利于获得良好的生产经营环境,使企业能够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创立名牌,求得发展。通过多年努力,青岛市获得的中国驰名商标和著名品牌数量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

4.2.1搭建服务平台

为了实现企业家队伍建设长期有序发展,搭建政府与企业家之间的联系服务平台,以团结、凝聚、培养广大优秀青年企业家为中心任务,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积极服务青年企业家成长成才和事业发展;搭建企业家之间的联谊交流平台,使得企业家之间互相交流,资源共享;搭建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优化配置的市场服务平台,协调政府资源、企业资源和社会资源,为我市服装行业发展所需的领军人才、高级专家、企业家提供个性化的公共服务。

4.2.2建立工作机制

企业家是企业的灵魂,是决定企业命运的关键因素。企业家代表着企业的形象和企业的品牌。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环境下,建立有利于企业家脱颖而出的选拔机制以及有利于提高企业家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机制,建立激发企业家创业动力的激励机制和有效规范企业家行为的监督约束机制,对于我市工业经济发展有着非常很重要的意义。

4.2.3创造良好环境

创造平等竞争、公正有序的市场环境以及鼓励干事创业的宽松政策环境;营造尊重、关心、崇尚企业家的良好舆论环境;创造文明执法、依法办事的法治环境;创建鼓励创新、尊重创造、激励创业的社会文化环境。

4.3加快资产重组步伐,拉长服装产业链

服装产业链条较长,知名品牌均有完善的产业链,有利于整体设计开发和快速反应及多品种小批量的市场需求,如鲁泰的高档衬衣,即从纺纱、织布、染整、缝制,产业链中每个环节均具世界一流水平,保证了其高档品牌的整体形象。针对我市纺织服装企业的实际状况,加紧对一批破产企业、停产半停产企业进行资源整合,加快资产重组步伐,按照产业链分工与配套要求,实现产业集群显著、产业链条完整、企业规模扩大、行业特色鲜明和知名品牌众多、整体竞争力增强的全方位发展新格局。

通过产业链的逐步完善,学习、借鉴发达地区创造的经验,棉纺织以齐鲁宏业集团为核心也正在向商河县集聚,元首针织落户济阳后,政府加以引导,在元首工业园周围,提供土地、厂房及其他配套设施及优惠政策,以元首针织为龙头企业,形成针织服装的产业集群。

4.3.1打造休闲服装产业链

围绕休闲服装产业链,以九羚、马基奴、思远华诚、水手服饰为依托,鼓励本市相关企业通过资源共享、技术共享、市场共享,推进联合、参股、合作,形成共同发展休闲服装的格局。注重休闲服装的流行趋势,发展新型功能性纤维、面料产业集群:齐鲁宏业集团自主研究开发的纤维素纤维、蛋白纤维及差别化合成纤维的纱线;济南齐鲁化纤集团有限公司开发生产以再生聚酯瓶片为原料开发生产有色、三维中空、阻燃、产业用等功能性差别化涤纶短纤维;济南三太阻燃制品有限公司研发生产新环保型阻燃纤维面料;济南丽丝特纤维有限公司研发真空物理溅射镀银纤维及织物;济阳大鲁阁织染有限公司的运动休闲面料(梭织)开发。

4.3.2打造正装和衬衫产业链

围绕正装产品链,依托“冠益”、“冠和”等企业对正装的生产研发,加紧对正装面料的研发,以及自主品牌的创作尝试。围绕衬衫产业链,加紧对衬衫纤维面料、辅料的研发。

4.3.3打造纱线供应链

围绕针织服装产品链,抓好以齐鲁宏业集团为核心的纱线供应基地,重点开发纯棉及多种纤维针织用纱,包括元首集团重组后围绕元首新上15-30万纱锭。

4.4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科技进步

4.4.1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先进设备,搞好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对现有企业进行普遍改造,以提高产品研发和精深加工能力为方向,加快产业优化升级。

4.4.2加大技术投入力度

加强服装企业的技术开发中心建设,加大技术投入,不断完善技术开发体系,力争更多服装企业达到省级技术开发中心标准;积极推进多种形式的“产学研”联合开发,提升合作的层次和水平;努力创建市级或企业的服装设计展示与贸易中心、服装信息中心、服装文化研究中心和服装教育中心,提升服装文化层次和知名度。

4.4.3加强服装科技人才的培养

充分发挥山东工艺美院、山东轻工学院、济南大学、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作用,对现有人才进行“充电式”培训,并为服装行业发展提供高素质人才;要引进国外、国内智力,进行联合办学和服装设计开发;建立组织国内外服装专家来济讲学,进行学术交流;组织服装企业参加国内外知名的服装设计大赛;通过多种渠道和活动,培养一大批适应服装发展的各类人才。

4.4.4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

突出抓好信息技术与产品设计开发、制造、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的融合,普及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柔性制造和诊断等技术,大力应用企业资源计划(ERP)和电子政务、电子商务、远程技术服务等信息技术,全面提高企业产品设计生产、企业管理和市场营销水平。

4.5优化企业发展环境

优化发展环境,发挥政府公共平台作用,加强对企业的引导、对企业家队伍的培育和管理。改善政府的纵横向权力结构,把握好上下政府分权和集权的度,从法律、组织、风险等方面约束和规范地方政府的行为,使政府真正从管理走向服务。服装产业的发展起主导作用的是市场趋动和企业行为,但政府的引导和政策推动也是至关要的。加快企业改革重组问题,补上改革这一课,加强对企业的扶持和推动,进一步形成公平的竞争机制,建立公平竞争的平台。积极落实国家及山东省、济南市“纺织工业调整振兴规划”的有关政策措施,加大技改投资力度,鼓励企业实施兼并重组并给予优惠政策,加大对纺织企业的金融支持,减轻纺织企业负担。在产业集群推动、专项资金支持、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中小企业融资、加大对中小纺织企业支持力度等等。

4.6发挥行业协会、学会作用

4.6.1政府要加大对行业协会、学会的支持力度

政府要大力支持、依靠行业协会、学会,要扶上马,送一程,给予政策层面的实际支持。我市目前正在积极推动工业各行业协会的成立和完善,但多年的停顿使得无论在人才、资金、办公场地等方面均需要政府推动一把。行业主管部门应加强与行业协会的沟通,推进政府购买行业协会服务工作。对具备条件的行业协会和学会,政府部门应依法将部分职能逐步转移、授权、委托给行业协会和学会,特别是根据法律规定行业内的行业培训、行业统计、公信证明、价格协调、行业专业人员继续教育、资质资格认证、行业标准和行规行约制订、行业发展和行业科技规划制定、行业领域学术和科技成果评审、反映行业诉求、开展反倾销、反补贴诉讼、协调对外贸易争议等职能应完全交由有资质、有公信的行业协会和学会承担。行业协会可接受政府委托参与制定行业发展战略、产业政策,参与符合国家、地区产业政策的行业生产、经营许可和相关的资质审查,参与相关产品的市场建设等工作。

4.6.2行业协会、学会充分发挥桥梁与纽带作用

行业协会在服务企业、引导行业健康发展、当好政府和企业的桥梁与纽带等方面,要发挥积极而重要的作用。配合政府做好有关宏观调控政策的前期调研及出台后的贯彻落实;参与行业规划和振兴规划的组织调研和制修订;参与国家和行业标准的组织研究和制修订;开展行业信息统计和行业发展动态调研;配合政府和组织行业企业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国际贸易摩擦;加强行规行约和信用体系建设,维护和营造良好的市场秩序;积极反映企业诉求,维护企业合法权益;组织开展国际国内经济、技术、产品等多方面多领域的合作交流等等。同时,行业协会、学会在发展过程中,坚持贯彻“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要求,观念和行为越来越趋向市场化的要求,内部管理和运行机制也逐步趋于自治化和规范化。

第6篇:针织服装市场分析范文

一、青岛服装产业发展现状

青岛服装业门类齐全,配套产品多,产业链较长,基本形成了上中下游相衔接的产业体系,已涌现出一批骨干企业和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目前,青岛服装业主要从事出口订单加工,处于加工集聚的初级阶段。2005年青岛市规模以上服装业企业512户,完成工业总产值321亿元,同比增长27.6%;完成工业增加值90.07亿元,增长26.03%;实现销售收入293.75亿元,增长22.49%;产销率97.65%,增长0.84个百分点;实现利税12.17亿元,增长9.52%;实现利润6.45亿元,增长5.91%;纺织品服装出口创汇34.92亿美元,增长11.3%。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青岛服装业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具体表现在:

第一,优势企业集团的支柱作用。优势企业集团加强结构调整、内部管理、市场开拓和产品与技术创新,在行业中发挥支柱作用,拉动整个服装业行业生产稳步增长。2006年即发集团完成工业总产值31.63亿元,增长31.9%;中泰集团5.36亿元,增长42.4%;喜盈门集团15.12亿元,增长31.3%;环球机械公司4.48亿元,增长35%;颐和针织公司3.66亿元,增长46.8%;联创公司2.90亿元,增长49.9%;大农服装公司3.04亿元,增长52%;红领集团3.13亿元,增长68.5%;雪达集团3.39亿元,增长38.2%;凤凰印染公司3.64亿元,增长23.1%;华金集团1.69亿元,增长23%。

第二,新产品开发和技术改造优势。服装业企业通过引进外商投资企业,利用国外的资金和先进技术,研发新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喜盈门集团引进青岛盈诚纺织品有限公司等6个外商投资企业,其中盈诚纺织品公司具有年产床上用品200万套、服装500万套的生产能力;中达化纤有限公司扩建PA6POY民用纺丝线,年增加生产能力1,000吨;即发集团与日本东丽公司合资针织印染面料项目,开发新型高档针织外衣面料;青岛凤凰印染有限公司与香港东翔公司合资开发印染真蜡项目,年生产能力达2,000万米。

第三,名牌产品优势。青岛服装业已有“中国驰名商标”2个、“中国名牌”3个、“山东省名牌”12个、“青岛市名牌”17个。其中,即发集团、喜盈门集团的商标和产品分别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青岛雪驰有限公司的产品被评为“中国名牌”,青岛海珊集团、青岛红领集团、青岛宏大纺机公司、青岛华金集团、青岛胶南东佳纺机公司、青岛千惠绣品有限公司等9家企业的产品分别被评为“山东省名牌”,青岛纺联集团、青岛乐好服饰集团、青岛雪达集团、青岛一诺服饰集团、青岛好事中服饰集团等13家企业的产品分别被评为“青岛市名牌”。

二、青岛服装产业面临的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青岛服装业不仅积累了很多优势,同时还出现了制约经济发展的问题。表现在:服装业过分依赖劳动力资源低成本优势,技术进步缓慢,导致质量、品牌创新能力不强,劳动生产率不高。具体分析如下:

1、产业链不健全。青岛服装业结构水平不高,服装产业结构质量比较低,没有形成集研发、设计、制造、销售等于一体的纵向产业链,也没有形成区域间联动发展的横向产业链,面料、辅料设计生产环节依然比较薄弱,目前处于产业链上游的市内面料供应商较市外的面料商还有比较大的距离,面料研发能力不足,高品质的面料大多还依靠进口,这也直接制约着整个产业水平的提升。这些都是青岛服装业产业发展和提升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2、日益增大的库存压力。服装企业一般都会采取订货会或者其他活动去争取客户,赢得订单,但是这些活动的周期不会太频繁,一般是半年或者一个季度一次,厂商在每次订货会上都会了解行情,来决定本年度的服装产量,但是却往往会出现各种意外情况。例如,一些特殊原因,客商会减少需求量,那么这些剩余的服装都只能作库存积压;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在打样以及其他前期工序都予以确认,但是在生产大货时,客人要求改变款式或者工厂在制作工艺上出错以及面料上有次点等,客人不能接受这批货;另外,就是客人撤单、错过了销售季节,等等。这些库存长期积压在公司的仓库里,一方面占了地方,另一方面公司的资金不能得到正常运转,给公司在财务、管理及决策等方面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3、服装企业销售渠道少。作为服装企业,如何利用产品结构与品牌武器来准确地切入市场,并找到适当的渠道合作模式很关键。服装企业的销售渠道和方式有特许连锁加盟、批发市场、总、自营专柜、专卖店、直销等。作为创业初期的企业,突破口往往在渠道,但又因为以前没有渠道经验而中途失败。可以说,很多很优秀的产品设计不是没有市场,而是开发不出市场来。企业生产什么产品可能不是最关键的,谁更有实力控制渠道,并把一定的款式送到消费者的面前展示,谁就是流行与主导,设计是服装行业里面比较重要的环节。但是,当有实力的品牌占据了传媒的主要舞台,制造更多的现场互动与时尚印象,最终形成某一方面的流行文化之后,就可以胜过设计要素价值。青岛一诺服饰集团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具备了两个关键的核心价值:消费者消费的趋势与渠道经验。服装企业要有自己的产品结构,要有除了折扣以外的销售促进形式,自己设计自己的渠道模式,资本要发挥才能实现最大的利润和市场价值,这些都是与国际时尚经营模式有差异的地方。正如青岛一诺服饰集团,抓住这两个关键环节肯定不会走一般的服装企业的老路,对产业颠覆的力量就是来自这样的本土智慧。

4、品牌含金量还不够。服装品牌含金量普遍不高,还无法与国际品牌竞争,很多企业对品牌的理解有限,品牌意识不强,太注重眼前利益,对品牌缺乏长远的规划。关于服装品牌,不能走品质诉求的老路,服装品牌必须与时尚品牌联系在一起。目前,国内服装品牌与时尚元素的结合程度是比较高的,但是要上升为品牌的内涵层面,就是把单纯的表象融入品牌之中,体现品牌的个性就比较欠缺,当然这与青岛和我国的时尚市场缺乏历史积累有关系。近现代的时尚产业是从国外传播过来的,缺乏足够的消费文化的延承和积累,时尚产业的经营阶段还处于初级阶段。喜盈门、海珊、乐好服饰、雪达集团、好事中这些品牌的质量都是经过国家质量检验的优秀品牌,但试问有多少人知道他们的名字呢。

三、促进青岛服装业发展对策建议

(一)彻底解决产业链断链问题,把选准定位当作突破的关键点。青岛要彻底解决产业链断链问题,其中选准定位应是青岛纺织服装突破的一个关键点。定位包括两个方面:首先,行业定位对于纺织服装企业具有指导性作用,也可以对产业链的缺失进行调节。营造行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形象,关键要有一个准确的市场定位。具体说,一是大类产品发展定位。突出正装重时装,针织服装是拳头;正装抓西装,时装抓女装,针织服装外衣化。二是市场开拓定位。抓出口,建设世界工厂;抓内销,稳固区域市场,开拓全国细分市场;建设青岛服装产品整体销售竞争新形象。三是整体形象定位。学习先进城市,使青岛成为我国北方最有影响的服装名城。四是战略布局定位。以青岛服装工业园为核心,努力创造品牌;在全市建设起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服装科研中心、服装品牌设计中心;推动其中几家服装企业成为上市公司。其次,市场定位是完善产业链,是企业成败的最终决定力量。青岛服装行业目前突出的弱点是专业化水平不高、大企业不够强、大企业内部相互间关联度低、相互协作配套不紧密,而小企业又不够精,大小企业都普遍缺少竞争的活力。大企业无疑是青岛完善产业链的关键,有实力的服装企业应在缺失的关键产业链条上先行一步,提高技术水平、劳动力水平和市场适应能力,不仅可以实现自己的突破,在企业内部实现配套协作,也可以对中小企业起到带头和领导作用。

(二)解决库存问题,充分利用资金。首先,做好市场及消费者需求调研,对行业竞争状况、竞争对手策略和企业内部资源、组织、流程状况进行深入的分析,以保证企业目标市场选择、产品定位及销售预测的准确性。其次,明确企业的营销组合策略,企业的生产和研发部门根据营销部门市场调查和分析的结果明确其产品策略,进行产品线规划、产品结构设计和新产品的开发、生产工作;企业的营销部门要在其他部门的配合下确定配套的企业价格策略、渠道策略、品牌策略、促销策略等。再次,企业还应该做好企业供应链的整体设计和规划,明确公司与上下游商业伙伴的订退货政策等,利用现代信息系统和健全的物流配送体系,实现对供应商、仓库、生产车间、配货中心、运输公司等的有效管理。最后,一旦发现公司有库存产品要做好销售准备,比如打折,而且并不是说所以的库存产品都是次品,要让购买者或者批发商清楚。另外,还可以做一些社会公益。如,作为赠品送给客户,以备赢得更多更大的订单;赠给社会福利事业,以树立企业形象,为自己的公司创立无形资产,等等。

(三)扩大服装销售渠道,解决渠道问题。第一,进行科学的渠道规划设计。根据品牌定位来进行渠道定位。把广告与销售结合起来,集中产品、集中人力、集中终端,快速形成旺销势头。第二,加强渠道诊断。经过诊断,对渠道的问题会看的更清晰和准确,从而找到问题的根源。及时发现各类问题并做出处理。很多企业缺乏对终端的有效管理措施,有条件的话可以请一些咨询策划公司进行定期诊断,可以有效防治、有效治疗。第三,加强渠道管理。对违反制度的经销商不能姑息纵容,坚决给予惩罚。比如,对产品进行条码管理或特殊处理,可以有助于防止窜货,对于产品的价格进行全国统一,约定最低折扣范围,对违反公司价格政策的坚决给予惩罚,可以让渠道价格体系变的规范。比如,现在很多服装企业征收保证金或者加盟费,可以有效防止窜货和保障价格体系,有利于厂家提高服务质量,增加市场管理方面的投入。

第7篇:针织服装市场分析范文

一、针织服装的消费现状

绿色纺织服装,根据绿色产品的概念可被描述为:绿色纺织服装产品是在其生命周期全过程中(从生产到使用到最终废弃),符合特定的环境保护要求,对生态环境无害或危害极小,对人类生存无害或危害极小,资源利用率高而能源消耗低的纺织服装产品。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消费者在选购贴身服装时,已将其是否具有能保护身体免受外来侵害、无毒副作用等“绿色功效”,放到了实用和审美等因素之上,但很多消费者对于绿色纺织服装或生态纺织服装的概念还很模糊,一些消费者将绿色纺织服装误以为是带有某种保护功能的服装(如抗紫外线、抗菌、保暖等),或是纯天然纤维制成的产品,但却不知道功能或天然纤维的纺织服装产品的选料、加工等过程未必“绿色”;消费意识还停留在注重“自身健康”的初级阶段,而“环保意识”较为淡漠。

二、生产企业的绿色营销本文来自:

1.针织服装的安全性分析。2003年1月l号起,国家技术监督局了《纺织品安全技术规范》强制性标准,限定了甲醛含量,PH值,耐水色牢度,禁偶氮染料等强制性指标。以纯棉针织物和少量化学纤维与棉混纺的针织物的生产过程来分析,我国现阶段针织生产企业用于染棉和涤棉的染料多为活性染料,偶氮染料已基本买不到,由于针织内衣以贴身服饰为主,所以用于对织物进行挺阔和免烫整理的甲醛也不被使用,因此正规企业、大部分针织内衣在禁偶氮染料和甲醛含量这两项指标上应该是有一定的保证,只要未进行特殊的整理、使用特殊的助剂,针织内衣一般不存在偶氮染料和甲醛对人体的伤害的可能性。至于PH值的高低可以人为控制,并不会为生产企业增加更多的成本。因此,我们从针织内衣的生产工艺中可以看出,就我国目前的生产水平,针织内衣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比较乐观。

本文来自:

2.生产企业绿色营销。绿色营销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将企业自身利益、消费者利益和环境保护利益三者统一起来,以此为中心,对产品和服务进行构思、设计、销售和制造。绿色营销观念认为,企业在营销活动中,要顺应时代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注重地球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以实现企业利益、消费者利益、社会利益及生态环境利益的协调统一。从这些界定中可知,绿色营销是以满足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共同利益为目的的社会绿色需求管理,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宗旨的绿色市场营销模式。

由于针织物做为内衣产品,其生产周期短,生产工序相对简单,后整理要求相对外衣服装较低,因此,全国各地散布着大量生产针织内衣的中小企业,更多地考虑成本而忽视绿色技术的应用和绿色产品的开发。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消费者的绿色消费行为。欧美国家设置绿色贸易壁垒,使很多针织服装厂家的产品出口受阻。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对于绿色产品的需求非常广泛,而发展中国家由于资金和消费导向上和消费质量等原因,还无法真正实现对所有消费需求的绿化。以我国为例,目前只能对部分食品、家电产品、通讯产品等进行部分绿化;而发达国家已经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包括立法等,来推行和实现全部产品的绿色消费。从而培养了极为广泛的市场需求基础。

三、政府对企业积极的引导和有效的监督本文来自:

由于劣质纺织品对人体的损害,并不像劣质食品的危害一样立竿见影。纺织标准对企业的宣贯和指导工作已经停止。中小企业不按标准生产或是拿着作废的标准生产的情况到处可见。企业对实施绿色消费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与政府对企业的指导和监管不够是有一定关系的。

第8篇:针织服装市场分析范文

关键词:服装产业集群 集约式发展 模式 江西赣州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3-058-02

作为人类提供物质和文化消费的一个传统产业,服装产业为世界文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我国,该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传统支柱产业,一直以来都是国际竞争优势比较明显的产业之一。它对扩大就业、出口创汇、繁荣市场、带动相关产业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江西省赣州市利用毗邻珠三角的区位优势,积极加大服装产业的培育力度,加强招商引资和配套服务工作,服装产业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一、赣州市服装产业的发展现状

纺织服装产业属于赣州市重点打造的“三个三”产业集群中的轻纺产业。截至2013年5月,该市共有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82家。2013年赣州市纺织服装行业累计生产服装1.55亿件,主营业务收入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达103.8亿元,同比增长17.3%;实现利税7.7亿元,同比增长33.8%,其中利润3.8亿元,同比增长38.4%。

目前,赣州市82家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分布在16个县(市、区),其中又以于都、兴国、宁都、石城、龙南、瑞金、全南、南康、赣县、章贡区、赣州开发区等11个县(市、区)为主,这些地区占全市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户数的95%,主营业务收入的90.9%。该市纺织服装行业的主导产品是女性内衣、针织毛衫、西服西裤及各类成衣。以生产西服西裤并已经形成产业集聚发展特色的南康市是江西省五大省级纺织服装产业基地之一。其他时装、运动、休闲等各类服装则在以上11个县(市、区)均有分布。该市纺织服装行业属典型的以出口为主的加工型产业,毛针织和女性内衣产量在全省纺织行业中占有相当分量,具有较好的发展优势。

二、赣州市服装产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1.产品种类不断丰富。全市服装产品主要有西服、衬衣、西裤、内衣、童装、礼服、针织品等。通过近几年的发展,企业正在由生产加工向品牌塑造、由单一产品向系列化方向转化,涌现了一批品牌企业。其中,新雅长生制衣、富翔服饰实现了西服、衬衫、西裤、休闲产品的系列化生产,江西曼妮芬服装有限公司已拥有品牌内衣等产品的大规模化生产能力。

2.逐渐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国内外销售市场。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赣州市的服装市场不断扩大。在外贸市场方面,富翔(赣州)服饰有限公司的产品已经销往中东、南美以及国内香港等地区;裕峰制衣厂的童装、力荣针织公司的针织衫成功打入了欧美市场;祺鸿羽绒制品、日凯纺织品等产品在上海、广东等地也有了稳定的消费群体。全市服装产业的市场覆盖区域发展稳定并不断扩大。

3.技术水平不断提升。江西曼妮芬服装有限公司已建成实验室开展产品研发工作,从美国进口的CNC加工机及对色仪等设备,为产品研发提供了更准确的数据,使产品更舒适更符合人体的需求。新雅长生制衣公司建设的赣州服装研发展示服务平台已经建成,将有效改善赣州服装企业内部发展环境,夯实产业研发基础,进一步提升服装企业运营能力及管理水平。同时,产品档次明显提升,由最初以普通面料为主等发展为以精纺面料为主,经营模式则由原来的单纯贴牌加工为主向发展自有品牌过渡。

4.发展后劲不断增强。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很多沿海地区服装产业将产品制造基地迁移至赣州。如江西曼妮芬工业园、赣州荣创服饰创意园项目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大批沿海企业的迁入为赣州服装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并形成了一定的产业集聚效应。

三、赣州市服装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抗风险能力不足。企业多为出口加工型企业,生产经营模式单一,长期以贴牌加工为主,忽视自主开发能力和自有知识产权,利润率微薄,抵御原材料价格波动、用工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出口市场萎缩等不利因素影响的能力不足。尽管有一些自主品牌企业,但数量偏少。

2.产业配套能力不足。主要体现在产业链不完整,水洗、印花、绣花、后整理等配套产业层次不高,难以达到赣州市中高档出口产品的质量要求。缺乏专业市场配套,尚未拥有规模化的纺织服装原辅料专业市场,钮扣、拉链、商标印刷等配件也无法就地完成采购,这极大地制约了本地企业的产品生产周期,也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

3.部分企业面临招工难问题,服装专业人才短缺。近年来,赣州市通过多种途径解决企业招工难问题,使多数企业招工难问题得到缓解。但是大部分纺织服装企业软硬件设施水平相对薄弱,加之部分工作岗位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工资福利偏低,造成部分纺织服装企业仍然面临招工难问题。

4.产业规模偏小,产品档次不高。产业总体规模偏小,无法发挥规模效益。而纺织服装产业的不断发展升级,使服装行业竞争更加激烈,同时随着国内人民生活的不断提高,对纺织服装品的消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穿着不仅要舒适、易保养,而且要时尚、有个性。而目前赣州市服装企业关注重心主要在价格优势,距离品牌化、个性化仍然有不小距离。

四、对江西省服装产业发展的建议

1.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制定符合赣州实情的服装产业发展规划,立足全市服装产业现有基础条件,设计开发服装行业主导产品、优势产品、特色产品,完善产业链条,营造良好的企业发展外部环境,促进全市服装行业快速发展。

2.培育自主品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目前,赣州服装产业已经由生产加工型向品牌营销型转变。政府应当鼓励和扶持企业加强科技进步和技术改造,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大研发设计投入,着力培养设计师队伍。

3.加快配套产业发展,构建服装产业集群。大力支持产业上下游关联产业发展,形成专业化分工明晰、上下游产品配套的产业集群。全力构建服装产业公共信息化平台,提高自主品牌宣传策划水平,扩大赣州服装产业自主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4.加大人才队伍建设,为企业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和保障。在服装行业不断转型升级的前提下,科技型、专业型人才的竞争也愈演愈烈。应不断加大服装设计创意人才和科技型人才的激励,建立长效的绩效考评机制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鼓励赣州企业与国内知名服装高校的合作,成立高等技能人才实习基地;另一方面通过与职业院校、技校合作,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技能型人才,提升赣州服装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基金项目: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于产业集群的江西省服装文化创意产业集约化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编号JC1342)”]

参考文献:

[1] Hartley J.Creative Industries[M].Blackwell Publishing Ltd.U.S.,2005

[2] 上海市经济委员会:创意产业[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

[3] 郭利平:产业群落的空间演化模式演进[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4] 欧阳有权:文化产业概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

(作者单位:江西服装学院国际学院 江西南昌 330201)

第9篇:针织服装市场分析范文

论文摘要:2005年1月1日,延续了30多年的全球纺织品配额制度被全面废除。本文在对四种保障措施进行法源分析和比较的基础上,指出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在后配额时代第一年所遭遇的特保措施,并从政府、企业、行会三个层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2005年1月1日,延续了30多年的全球纺织品配额制度被全面废除。我国纺织品服装出i:2i大幅增加,为保护本国相关产业不受损害,欧美等国在后配额时代频繁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实施特保措施。对此,我国政府、企业和行会应采取措施积极应对。本文在对四种保障措施进行分析和比较后对该问题作了重点讨论。

一、保障措施的法源分析及比较

(一)四种保障措施的法源分析

为维护公平贸易和正常的竞争秩序,世界贸易组织允许成员方在进口产品过激增长给其国内产业造成损害的情况下,使用保障措施以保护国内产业不受损害。保障措施和反倾销、反补贴都属于贸易救济措施,不同的是,反倾销和反补贴措施针对的是不公平贸易行为——价格歧视,而保障措施则针对的是进口产品激增的情况。由于美欧等国担心中国人世后,纺织品服装进口的急剧增长会扰乱其市场秩序,损害其国内相关产业。所以在中国人世时特别要求中国政府做出一些特殊承诺,这些承诺反映在《中国加入议定书》(下文简称《议定书》)和《中国加入工作组报告》(下文简称《报告书》)的具体条款中。简言之,wto其他成员方可以通过以下四种途径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实施保障措施。其中,第一种也被称为“一般保障措施”,而后三种则通常被称为“特殊保障措施”。

1.依据《关贸总协定》第19条和《保障措施协议》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实施保障措施

《关贸总协定》第19条和《保障措施协议》规定了一般保障措施制度。基本内容是:如出现不可预见的情况,和因一缔约方承担总协定义务(包括关税减让在内)而产生的影响,使某一产品输入到这一缔约国领土的数量与国内生产相比绝对或相对增加,以致对该领土内生产同类产品和/或直接竞争的国内产业造成严重损害或严重损害威胁,则该缔约方在防止或纠正这种损害所必需的程度和时间内,可以对上述产品全部或部分地暂停实施其所承担的义务,或者撤销或修改减让;实施保障措施应针对正在进口的该类产品,而不考虑其来源。

2.依据《纺织品和服装协议》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实施过渡性特别保障措施

《纺织品与服装协议》第6条规定,在纺织品、服装贸易回归关贸总协定的1o年过渡期中(自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开始起算),除已纳入gati’i994的纺织品或服装产品外,各成员在过渡期内可实施特定的“过渡性保障措施(transitionalsafeguardmeasures,简称tsm)”,即如果某一未受配额限制的特定纺织品或服装产品进口数量增加,对生产同类和/或直接竞争产品的国内产业造成严重损害或严重损害的实质威胁,则可对该产品的进口实行配额限制等措施,如果是单个成员的进口出现急剧和实质性的增加,可对该特定出口成员的特定产品实施配额限制。该过渡性保障措施既可以通过磋商后达成的协议实施,也可以单方面实施,但需要由纺织品监督机构(tmb)审议。《纺织品与服装协议》是wto协议中唯一规定了自行废止内容的协议,在10年过渡期后(即2005年1月1日以后),随着配额限制的全部取消。该协议本身也就不存在了,理论上第6条关于在过渡期采取保障措施的规定也随之失效。

3.依据《议定书》第16条的规定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实施过渡性特别保障措施

根据《议定书》第16条的规定:如原产于中国的产品在进口至任何wto成员领土时,其增长的数量或所依据的条件对生产同类产品或直接竞争产品的国内生产者造成或威胁造成“市场扰乱”,则受影响的wto成员可请求与中国进行磋商要求中国采取行动以防止或补救此种市场扰乱,如在中国收到磋商请求后60天内双方未能达成协议,则受影响的wto成员有权对此类产品撤销减让或限制进口。且在迟延会造成难以补救的损害的紧急情况下,受影响的wto成员可根据一项有关进口产品已经造成或威胁造成市场扰乱的初步认定,对中国的产品采取不超过200天的临时保障措施,并提出进行双边磋商的请求。如果wto某一成员认为在上述第一种情形下基于“市场扰乱”所采取的限制中国产品的行动(包括中国自己同意进行的主动自我限制行动)造成或威胁造成中国产品进入其市场的“重大贸易转移”,则该成员可请求与中国和/或有关wto成员进行磋商。如此类磋商未能达成协议,则请求进行磋商的wto成员在防止或补救此类贸易转移所必需的限度内,有权针对该产品撤销减让或限制自中国的进口。该条款实施的期限为2001年12月11日至2013年12月11日。

4.依据《报告书》的规定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实施过渡性特别保障措施

根据《报告书》第241至242段(也作242条款)的规定,2008年12月31日以前,其他成员方仍可以对原产于我的纺织品服装采取限制措施,如果wto其它成员认为《纺织品与服装协定》所涵盖的原产于我国的纺织品服装自《wto协定》对我国生效之日起,由于市场扰乱,威胁或阻碍这些产品贸易的有序发展,则该成员可请求与我国进行协商,以期减轻或避免此市场扰乱。如双方在90天的磋商期内,未能达成满意的解决办法,则磋商将继续进行,提出磋商请求的成员可继续实行限制。

(二)四种保障措施的比较

为了对上述四种保障措施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本文以表格的形式列出其异同点。(见表1)

通过表1分析可知,一般保障措施的实施条件最苛刻,实施标准最高,且依据无歧视原则适用于所有成员方,故实施时会遭遇较大的阻力。而后三种特殊保障措施中,《纺织品服装协议》的实施条件较严,且该协议于2005年1月1日以后,随着配额限制的取消已自动废止。所以在后配额时代,针对原产于中国的纺织品服装,欧美等国实施特保措施时更愿意援引《议定书》和《报告书》的相关法规,这两项特保措施的实施门槛较低,且实施形式和实施期限更为灵活,即使最终磋商失败,也为提出磋商请求的成员方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便于其调整本国的外贸政策。

二、后配额时代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遭遇的特保措施

(一)关欧等国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实施特保措施

2005年1月1日,延续了3o多年的全球纺织品配额制度被全面废除后,原属于配额产品的我国纺织品出口大幅增长,据统计,2005年1至4月,我国纺织品出口额312亿美元,同比增长18.4%,其中对欧出口39亿美元,增长幅度为82%,对美国的增长幅度为250%。为此,欧美等国援引《议定书》的第16条和《报告书》的242条款频繁对我国实施特保措施。

1.美国

2005年3月21日美国商务部宣布,将于4月对纺织品实施特别检测设施,该措施使美国海关对进1:3纺织品的监控预警期从6周缩短到2周,以便其迅速出台相应的保护措施;2005年4月4日美国纺织品协议执行委员会决定对部分原产于中国的棉制针织衬衫、棉制裤子以及棉制和化纤制内衣等三类纺织品发起纺织品特保调查;两天后,美国制造商贸易行动联盟、美国纺织团体协会、美国纺织协会、美国棉花协会和名为“团结起来”的工会组织5家纺织行业组织,向美国纺织品协议执行委员会提交特别保障措施申请,要求对原产于中国的7种、14大类纺织品服装实施特别保障措施,这些产品占2004年美国进口中国纺织品服装总额的8.1%。5月13日,美国纺织品协议执行委员会正式宣布对我国的棉制针织衬衫、棉制裤子、棉制及化纤制内衣3类纺织品采取特保措施,理由是这些纺织品“正在威胁和扰乱美国的市场,并要求其今年进入美国市场的数量最多只能增长7.5%;仅5天后,该委员会再次对我国的棉布和人造纤维男衬衫(包括男童衬衣)、人造纤维布裤、人造纤维针织男女衬衣以及精纺棉纱4类纺织品实行进1:3配额限制。截止到11月8日,中美双方就纺织品服装出1:3共进行七轮谈判,其间,美不断扩大受限产品的范围和条件,我国纺织品服装企业遭受的损失也与日俱增。

2.欧洲

2005年3月10日欧洲服装及纺织业组织euratex提出申诉,要求对原产于中国的针织紧身衫及套头衫、棉质或人造纤维装等12类纺织品服装实施市场保护限制。4月6日,欧盟委员会公布《对华纺织品特别限制行动指南》,明确指出欧盟设限的标准,以2004年中国纺织品占欧盟进1:3总量的百分比为准,将进口产品分为四类,各类产品在2005年到2008年间每年都有一个增长,若超过规定的增长率,欧盟则进行特保调查。4月底,欧盟正式宣布将对中国9类纺织品服装展开为期6o天的特别限制调查,且正严密监测从中国进口的另外11类产品的交易情况。如果调查发现中国纺织品确实破坏了欧盟市场的市场秩序,欧盟可自动启用临时特保措施,对中国纺织品加以限制。5月17日,欧盟贸易委员曼德尔森以2005年第一季度欧盟从中国进1:3的t恤和麻纱增长过快,且扰乱欧盟市场为由,提议与中国方面进行正式磋商。并声称,如果正式磋商未果,欧盟将会对这两类纺织品实施“紧急特保”措施,将其2005年进1:3数量的增长率控制在7.5%以内。一周后,欧盟纺织品委员会通过了曼德尔森的提议,并于5月27日正式启动对t恤和麻纱的“紧急特保”程序。

3.其它国家

除美欧外,土尔其、巴西、厄瓜多尔等一些发展中国家也以不同的形式对我国纺织品服装采取限制或发出信号。如2005年1月中旬,厄瓜多尔纺织业工业协会援引《中国人世议定书》的第16条,由其政府提出申请,要求对我国271种纺织品采取特保措施,征收5%一3chd%的关税。这些措施无疑使我国的纺织品服装出口雪上加霜。

(二)欧美对我国实施特保措施援引法律的不合理之处

欧美对我国设限的主要依据是《报告书》的242条款,但援引该条款的前提条件是必须有确凿的数据证明中国纺织品服装在美欧确实存在扰乱市场、威胁阻碍贸易发展的情况,且两者构成因果关系。正如商务部部长薄熙来所言,“美欧等国仅凭三四个月的数据就草率对中国设限,是没有道理的,也是不科学的。”同时应客观理性的看待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激增现象”:首先,尽管2005年1—4月我国对欧美市场有一个总体增长,但也存在两个下降,一是增幅逐月下降,二是纺织品服装出口占中欧、中美贸易的比重逐月下降。其次,美欧把发展中国家最具出1:3潜力的产品配额保留到最后一刻,美国保留了90%,欧盟保留了70%,所以在2005年1月1日全球纺织品配额制被全面废除后,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出现“激增现象”。再次,这种“激增”是一种正常增长,因为它是由过去长期扭曲自由贸易的配额体制转向现在纺织品一体化、自由化过程中所发生的现象,这和正常贸易过程中某一年、某一个时期、某种产品的突然激增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情况,该情况是可以预见的。

欧美在实施特保措施的法律程序上也存在着不合理之处。他们总是单方面宣布将对中国的部分纺织品服装出口采取特保措施,并未及时与中方进行磋商。他们所倡导的自由贸易实际遵循着“双重标准”,一方面对其本国具有竞争力的产品极力要求自由贸易,另一方面,对于发展中国家能够挑战他们产业的一些产品(如纺织品服装)推行贸易保护主义。

三、后配额时代我国应对特保措施的主要策略

面对欧美等国频繁的特保措施,我国应变被动为主动,以变应变,积极寻求建立和谐的贸易体制。本文主要从政府、企业、行会三个层面来分析具体的应对策略。

(一)从政府层面看

1.在保持自身立场的同时应变对抗为对话,争取以和谐的方式解决贸易争端

自美欧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实施特保措施以来,我国政府已与美欧代表进行了多次磋商。6月11日,中欧终于就中国部分输欧纺织品问题达成协议,签署了《备忘录》。根据《备忘录》,欧盟承诺对源自中国的棉布、t恤衫、套头衫、裤子、女式衬衫、床单、女连衣裙、胸衣、桌布、亚麻纱等1o类纺织品终止调查,对实现一体化的中国纺织品克制使用242条款;双方同意,自2005年6月11日至2007年底,对上述十类纺织品合理确定基数,并按每年8%至12.5%的增长率确定中方对欧出口数量。而中美双方经过七轮磋商,历时半年,最终于11月8日达成协议,并签署《备忘录》。两个《备忘录》的签署,不仅符合中、美、欧三方的利益,而且充分体现我国政府在解决贸易争端中的积极主动性,为解决其他贸易争端提供成功范例。

2.以变应变,适时调整本国的对外贸易政策

为了稳定出口,减少贸易摩擦,实现贸易一体化的平稳过渡,我国政府决定从今年1月1日起到2007年12月31日止,对全球出口的外衣、裙子、衬衫、裤子、睡衣、内衣等7大类33个敏感类别的148个服装税号,采取从量计征方式加征出口关税。从6月1日起,对上述产品中的74种纺织品提高出口关税税率,多数产品的税率比原来提高了4倍,并对亚麻单纱开征出口关税。但美欧对我国主动采取的限制出口措施反映平淡,反而不断加大采取特保措施的力度,在2005年5月达到高峰。对此,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不得不在5月30日宣布,2005年6月1日起对81项纺织品取消征收出口关税,其中包括先前要提高关税的74种纺织品。此外,商务部在7月7日公布了《纺织品出口临时管理商品目录》,明确列出输欧10类纺织品2005年的第一次分配全国总量。这些对外贸易政策的及时调整,不仅降低了我国纺织品服装厂商的出口风险,而且表明我国政府在制定时外贸易战略时更加成熟、灵活。

(二)从企业层面看

1.提高纺织品服装的质量,改变价格策略

我国的纺织品服装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同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具有互补性,而同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相比,产业结构严重趋同,再加上国内企业间的激烈的竞争,往往造成纺织品服装出口商竞相压价来扩大市场份额,创造更多的外汇,从而促使进l=i国采取反倾销和特保措施等贸易壁垒来保护本国产业。因此,我国企业要改变这一被动局面,就应该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品牌附加值,加大纺织品服装研发和创新的力度,加强保护知识产权,发展和培育自己的知名品牌,抛弃低价竞争策略,以质优价廉开拓国际市场。

2.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和“走出去”战略

市场多元化可以降低出口市场过分集中带来的贸易风险。目前,我国出口到香港地区、日本、美国和欧盟四大市场的纺织品及服装,约占出口总量的70%。出口市场的过度集中,极大地增加了出口的不稳定性和风险性。因此,我国企业在后配额时代应主动开拓其他国家市场,尤其是东欧、中东、南美地区和独联体等轻纺工业相对不发达或竞争优势相对较弱的国家市场。

实施“走出去”战略、开展国际化经营是我国纺织品服装企业在后配额时代保持持续竞争力的有效途径。那些拥有先进技术、雄厚资本、知名品牌、一流管理的国内企业在海外直接投资设厂,不仅可以将贸易壁垒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而且可利用东道国的某些税收优惠,不断扩大当地市场份额,获取更多的利润。

(三)从行会层面看,应充分发挥纺织行业协会的积极作用,建立贸易壁垒预警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