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课程建设实施范文

课程建设实施精选(九篇)

课程建设实施

第1篇:课程建设实施范文

摘要:精品课程是指具有特色和一流教学水平的示范性课程,是高等学校教学水平的标志之一。本文以我院《会计学原理与技能》部级精品课程建设为例,从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监等几个方面总结精品课程建设的经验和要领,旨在推进精品课程建设速度、提高教育质量。

关键词 :国家精品课程;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监

一、引言

2003 年4 月9 日教育部印发了关于《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通知提出,国家精品课程就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的《会计学原理与技能》课程历史悠久,是会计专业学生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我院会计专业教师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并于2006 年被评为江苏省省级精品课程,2007 年被评为部级精品课程,2013 年立项为部级精品网络公开课程,目前正在建设中。笔者参与《会计学原理与技能》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现仅就该精品课程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所做的工作谈一些体会。

二、以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监为核心,创建国家精品课程

(一)课程设计

1.制定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国家规定职业院校课程设置、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时间安排的指导性文件,是编写教材、实施教学与教学评价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总体设计思路是:按照“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总体设计要求,课程彻底打破学科课程的设计思路,以主要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为基本目标,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突出工作任务与知识的联系,使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实践活动中学习并掌握专业知识,这不仅加强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还增强了职业岗位能力,便于学生将来的就业。

具体内容包括:

(1)依据该门课程所涉及的工作任务范围来选取学习项目,这是选取学习项目的基本依据。在学习项目的编排上则要根据该职业所特有的工作任务逻辑关系,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关系。

(2)依据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以及高等职业学院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职业技能形成的需求,将职业认证课程的学习嵌入到课程体系当中,同时在课程设计中确定该课程的基本知识点、动手操作技能等内容。

(3)学习项目课时数的分配要根据各学习项目的内容总量以及在该门课程中的地位来进行核定。

(4)程度用语主要使用“了解”、“理解”或“掌握”、“能”或“会”等用语来表述。“了解”用于表述事实性知识的学习程度,“理解”或“掌握”用于表述原理性知识的学习程度,“能”或“会”用于表述技能的学习程度。

2.自编校本教材。包括基本教材和辅助性教材,辅助性教材主要包括自学指导书、习题册、实验指导书、以及相应的参考书籍。

要实现会计专业技能课的模块教学,首先要有合适的教材,它是实现模块教学的核心。多年来,会计专业在教材的选用上基本上是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的格局。要打破这种格局,首先,基础会计主要讲会计记账方法、会计核算过程(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报表)及主要形式、会计相关法规等;财务会计或企业会计、成本会计则按照各个子模块的要求编写成系列教材,同时要编写配套的模拟实验题及综合模拟实习。

我们在2005 年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基础会计学》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并改名为《会计学原理与案例》一书,于2007 年8 月由上海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该书已被评为江苏省精品教材、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此书在2010 年及2012 年进行了修订;还在《会计学原理与案例》的基础上编写了一本《会计学原理与案例学习指导、习题与实训》。2009 年,我们还编写了《财会基本技能实训》,主要用于学生的综合模拟实习阶段,全面训练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3.编制授课计划。授课计划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编制的施教计划,是指导教学工作的主要文件之一。4.编写教案。教案是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结合个人教学能力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教案的内容实质上是该课程教学环节的设计,但其中最主要的环节是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设计。

(二)课程实施

1.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它包括了教师的教法、学生的学法、教与学的方法。在教学方法上,要打破过去“课堂理论灌输+ 课外布置作业+ 集中模拟实习”格局,按照操作性教学模式要求,实行“理论教学+ 讲练结合+ 模拟训练与测试”、老师精讲、学生多练,师傅带徒弟式的教学方法。

具体的教学方法有:

(1)通过案例教学,把抽象的理论问题变得通俗易懂。结合教材中较难理解的基础会计专业知识、专业术语、会计方法等通过案例进行剖析和点评,能把抽象的理论问题变得通俗易懂。并能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采用行为导向教学法,课堂互动来替代从头到尾的理论灌输。选取比较合适的章节,首先设置了一些任务,通过引导学生完成任务,边讨论边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从而实现教学目标。这种“导学式”教学,改变了传统上课时教师单调而枯燥地讲解知识、单向传递知识等“满堂灌”的弊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同时也能够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情感沟通。

(3)模拟情景教学来替代传统的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利用相关实训室,把会计模拟操作内容作为教学的重点。通过模拟操作,力求使学生身临其境,产生感性认识,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化模拟训练与测试。

(4)组织各种类型竞赛,增强综合性设计训练环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组织会计基础知识大奖赛、辩论赛、会计基本技能(点钞、小键盘输入、数字书写、珠算)大奖赛等各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竞赛活动,增强学生对会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把握和理解,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2.教学手段。除了要讲究教学方法外,在会计课程教学中还要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网络化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等。

(1)制作精美课件完善课堂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我们制作了全课程的多媒体教学课件,以声像并茂的多媒体技术现代教育手段并配合传统的教学手段,增大课堂信息量、提高教学水平和效果。

(2)利用校园宽带网进行网络教学,打破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是在固定的时间和固定的地点集中进行授课,这不仅限制了教师和学生的时间和空间,而且,对于每一次授课,缺少了灵活性,授课内容不能够循环使用,无法重复和再现。我们在以下三个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一是开设了视频课堂,教学资料、教学课件、教学录像全部上网,并定期更新,丰富了课堂教学手段;二是课程实践教学通过视频、flash 动画等直观教学方式,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三是在课程网站建设中,设置了在线答疑,并指定专人负责定期回答学生提问,将课堂师生互动搬到网上,体现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目前,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现代化教学媒介已是常态化,但在进行会计教学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⑴结合性。要使多媒体教学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有机组合,突出重点与难点。⑵必要性。多媒体教学的运用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而不是追求形式,有些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经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是中国教育、乃至世界教育的几千年发展的结晶,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与实用性,因此教学媒介要有必要性。(3)启发性。多媒体教学媒介演示要能够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评监

课程评监包括课程评价和课程监督两个方面,是课程建设的最后一个阶段。在这一阶段通过对包括“课程计划、实施、结果等”诸种课程要素及参与课程实施的教师、学生等不同形式的考核来评价和监督教学效果,其目的是调整课程的教学内容,优化和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课程评监主要包括学生评价教师,教师之间互评、教学督导部门评监以及企业和社会的评监。课程评价方法要定期与不定期、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课程监督要强化课程实施阶段的日常监督和控制,同时还要加强课程设计阶段的事前监督和控制。

三、结语

第2篇:课程建设实施范文

一、现状分析

浙江省二轮高中课程改革已经全面实施,深化课改是目前普高的核心工作,根据“减总量、调结构、优方法、改评价、创条件”的总体要求,加快必修、选修二大课程体系建设。学校根据要实现学生在共同发展基础上有选择学习和个性发展的需求,确立善嘉中学“人嘉学善”为核心育人理念,以培养“三嘉五善”学生为育人目标,嘉木、嘉石环境育人,嘉言、嘉礼习惯育人,嘉训、嘉愿理想育人,实现善学、善思、善行、善进、善和的育人特色。以市级学科基地为依托,要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既符合学校特色,又能促进技能特长发展的课程群。构建符合学校特色的选修课程体系,以最大可能满足不同潜质的学生的发展需求,促进学生在共同基础上的选择性学习和个性化发展。

二、发展目标

1.以通用技术市级学科基础为依托,整合课程资源,利用学科基地,人才资源开发等优势建设技能特长类课程群,为县域、市域普通高中学校和学生提供优质的技能特长选修课程。包括实用家电常识、家电的使用与维护等。已经为学生开设的课程有:ZYIS02Photoshop从入门到精通、ZYIS03电工基础、ZYIS07机械基础、ZYIS08电学仪表使用、ZYIS11测量的技巧、ZYIS19电子控制技术、ZYIS22工业产品设计、ZYIS23三维制图、ZYIS25CAD二维制图、ZYIS26建筑与设计、XQIS09动漫制作技法入门、ZSIS043D眼镜的制作与应用等。

2.强化普职合作之路,以幸福生活为主题开发提高生活质量课程,做优生活技能类课程群。包括家政服务技能课程、家庭理财、投资等家庭经济类课程。已经为学生开设的课程有:ZSFL10自然灾害与防治、ZYIS01服装的学问、ZYIS05面点制作、ZYIS09家庭葡萄酒的酿制、ZYIS14轻松学理财、ZYIS21初级毛线编织法、ZYIS25洗涤剂中的化学、等。

3.开发与县域经济特色机构结合的地方特色类课程群,包括“黄酒”子课程群、地方农特产子课程群等,了解当地经济社会特色,为今后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做好必要准备。已经为学生开设的课程有:ZYIS04善嘉农特产资源、ZYIS10常见食用菌栽培技术、ZYIS13黄酒的品鉴、ZYIS16黄酒与化学、ZYIS20花卉栽培等。

4.借力学校特色优势,开发健康文化类课程群。包括体育系列课程、美术(摄影)系列课程、音乐系列课程。让每一位学生在高中阶段都能培养一项属于自己的,能受益终身的体艺特长。已经为学生开设的课程有:XQIS02摄影入门、ZYIS15校园花样趣味跳绳、ZYIS17形体舞蹈练习、ZYIS18写字与书法、XQIS01兴趣素描、XQIS03合唱艺术与实践、XQIS04围棋入门、XQIS05羽毛球入门、XQIS06篮球裁判实践、XQIS08色彩、XQIS12校园定向运动与拓展训练、XQIS13禅绕画等。

在以上四个“课程群”建设中力争开发40门课程,并力争有20门及以上课程获县级精品课程,15门及以上获市级以上精品课程。

三、保障措施

1.成立学校技能特长拓展教育及课程建设领导小组,由校长担任组长,设立专职办公室,具体负责、协调、组织实施工作。

2.成立课程资源中定评价委员会,负责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3.成立选课指导委员会,具体负责学生的选课指导工作。

4.积极筹措课程开发资金和实训设备基地投入保证资金,拓展与职业中专的普职合作机制,整合普职资源,丰富技能教育的内涵。

第3篇:课程建设实施范文

本课程的现状

《建筑设备工程施工》是我院的一门重要的专业选修课,在整个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中对核心课程起特殊的辅助作用。

1.课程定位主要针对学生的施工管理理论和实践技能操作能力,区别于过去单一的土建施工的能力,重点强调了施工过程中的土建施工中相关的设备基础知识。

2.实训过程中实施开放性设计。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突出与生产实践的联系是本课程的。在实训中进行了以实践图纸为基础进行模拟实践设计施工模式的尝试,以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在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想象和设计施工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专业技能型人才。

3.课程教学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创造现场见习条件。为了实现课程教学目标,我们对行业动态、新材料、新工艺的使用能及时把握,并有针对性性地安排学生参观学习在实践中的建筑设备正确安装方式,同时引导学生加深对土建类规范施工的理解,实现专业教育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

4.本门课程定位情况。前修课程是《建筑识图与构造》、《工程力学与结构》、《建筑工程测量》同时和《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砼与砌体结构施工》等核心课程相配合,共同完成房屋建造过程的学习。后续课程主要是针对《顶岗实习》、《毕业设计》。

本课程与国内外同类课程的比较

《建筑设备工程施工》课程本身是建筑工程专业的基础课程,该课程具有非常强的实用性,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需要掌握的一门应用技术课程。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广厦学院的品牌专业,其实训基地是2007年中央财政支持的建筑工程技术实训基地。本课程利用1:1模型,按照建设品牌专业对各主要专业课程的要求,使本课程教学水准在同类院校中处于领先地位。目前,《建筑设备工程施工》课程的师资力量雄厚,实训人员、实训条件良好。实验室资源丰厚,实验设备按国家标准要求进行建设,随时更新,完全能满足教学需要。

主要研究内容、目标和进度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配合土建施工的设备安装施工为主要内容,以项目化教学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结合土建施工过程,以培养学生实践动手和管理操作能力为核心,以任务驱动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教学内容:改革课程教学内容,采用项目化教学,根据岗位培养方向将本课程分为五大项目:建筑给排水工程施工图的识读与安装;建筑消防工程施工图的识读与安装;建筑采暖工程的识读与安装;建筑通风空调工程施工图的识读与安装;建筑变配电工程施工图的识读与安装;建筑电气工程施工图的识读与安装;智能建筑电气工程简介。

教学方法;教学团队;教学评价:实行理论技能阶段性“驾证式”考核方式,注重学生实践运用能力的评价。

在教学环节上增加实践教学环节。

在知识结构体系上将专业理论型的内容体系转变为和工程应用相结合的理论体系。

(二)教学内容:课程教学内容精化,将本课程分为五大模块,教学内容注重基本识图及施工的教学,加强对学生对土建施工过程中设备预埋意识能力的培养,同时将职业岗位证书考试内容与教学内容融合,同时增加新标准,删除一些旧标准。以实用、够用为准则,加大突出主要内容的应用性和针对性。

(三)实践项目设计,加强理论与工程实际的联系,增强工程意识。设置以下三个项目:

项目一 绘制建筑给排水施工图 (2学时)

项目二 绘制建筑内部暖气、燃气管线系统施工图 (2学时)

项目三 绘制室内电力系统施工图 (2学时)

(四)教学方法:采用任务驱动、实物教学法、讲练结合、案例分析、工种施工训练法等教学方法。特别是在现场教学设计中进行1:1建筑模型参观,认识建筑室内外给排水系统各类管线名称以及施工方法以及认识建筑室内电气工程系统管线名称以及施工方法。

(五)本门课的存在问题,解决方法:学生基础知识薄弱,课程前后衔接较少,落实起来难度较大。学生学习主动性较差,对教师和教材的依赖较大。对课程不够重视,认为和就业联系不大。

解决方法:让学生了解课程的重要性。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选择,增删得体。同时贯彻理论够用、和工程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因地制宜,采用用灵活的教学方法 。

1、学生上课前的“职位需求”介绍

按照教学内容的需要,例如我们将职业层次施工员、技术负责、项目经理等介绍给学生,并介绍每种职业所需掌握的知识面(设备知识的掌握便于提高总体管理水平),增加学生职业认识的同时,极大的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建筑设备这门课。

2.建设市政实训室进行实体教学

建设“建筑设备实训室”,教学中尽可能在每种建筑设备类型的课堂教学中采用实物样品教学,让学生更好的了解新型建筑设备。

3.现场教学(1:1模型、教室、家庭)

在教学过程中,引入1:1模型将土建与日常设备施工结合起来,学生在学习设备同时获得相应的土建工序知识,这样获得很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对水电管道的预埋方法,管子不同时间的埋设和不同方式的埋设,都会对结构有不同的影响,让学生对自然裂缝和人为裂缝有了直观认知。

同时利用教学楼的内外开展现场教学。如在课堂上拆取开关插座面板进行身边认知,对走廊消防设备的测量,进行规范认知,或者家庭给排水电气的维修等。课程教学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重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融合,实现课程内容的重新序化,重点体现在根据学生特点、课程特点将课堂搬到实训室、1:1模型进行,在教学中以学生实践操作为本,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上对客观象、举一反三,研讨纠偏,分析推理、引导鼓励;在现场教学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加深感性认识,在实践中培养应用能力,理论指导实践,将问题反馈到课堂。通过课堂——现场——实践的课堂循环过程达到教学目的。

4.案例教学法

对实际运用较普遍的部分,提供建筑实践图纸图集,要求学生学习如何识读图纸,了解设计意图,进而如何实现施工。如在讲建筑给排水时,教师在课前用多媒体给出一个图纸案例,先学习图纸相应的表示方式,然后要求学生说出管道水流方式,进而提出其每层施工方式及线路布置安排,最后让学生根据建筑物特点对管道有无改进方法。教师在适当的时候进行案例启导,通过师生互动,导出施工临时给排水的设置和计算。学生通过这一过程,既掌握了基本的设计理论,也学会了施工方法和简易的施工计算。这种教学方法真正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又符合高职培养的理念,也提高了学生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工程实际施工问题的能力。

5、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

以学校自编建筑施工图实例图集为案例,根据建筑布局特点,采用任务书指导书教学模式,每个学生根据自身理解布置建筑设备,通过完成平面图和系统图设计任务来组织课堂教学,达到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目的。

(六)教学团队:通过集体备课、丰富经验的骨干教师亲身现在指导、聘请兼职教师讲座指导等方式,以及通过校企合作方式武装教学团队。

(七)教学评价:实行“驾证式”考核方式,采取阶段性理论和技能的考核。理论成绩平时成绩40%,期末成绩60%。技能成绩课程内容比重分布,绘制建筑给排水施工图占40%;绘制建筑内部暖气、燃气管线系统施工图占30%;绘制室内电力系统施工图占30%。

第4篇:课程建设实施范文

本文作者:官伟波洪剑寒张小英工作单位: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轻纺系

本课程以真实任务为载体,即以真实的针织毛衫产品来开展教学,是高度整合了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综合性实践课程,按项目来组织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成形针织产品的款式造型、组织结构设计以及在横机上的编织工艺与方法。以工作结构为逻辑,实施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见表1。本课程教学的创新性在于以市场订单为任务,实践与掌握当今本行业产品的原料、结构、色彩与图案、款式造型、制造成衣等内容。实训教学内容主要为:(1)产品市场调查:组织学生对成形针织产品进行调查,了解原料、组织结构、色彩与图案、款式造型的市场状况与流行趋势以及品牌、价格等信息,增强学生对本课程与本专业的认识和学习兴趣。(2)订单产品分析:通过对订单内容的分析,了解产品的风格特征,熟悉原料、组织结构以及不同款式造型等,使学生掌握成形针织产品的分析方法;同时也第一时间接触具体产品,生动具体,提高学习兴趣和效率。不单独讲授纯理论知识,把毛衫的理论知识融入到各个具体的子任务中,在实践操作中学习理论知识,这样学习比较感性、具体而不抽象,掌握比较牢。(3)订单产品仿制:仿制出与规定订单一样的作品。根据工艺单,制作出符合要求的羊毛衫产品。在这个过程中,熟练掌握各种加工设备的操作方法,掌握半成品、成品的检验方法和修补方法。从分组一起配合完成一件产品到一人独立完成一件产品,从不熟练到熟练掌握。(4)成形针织新产品(毛衫)设计与生产:严格按照“职业环境”利用针织产品设计软件和设备进行工艺设计与加工生产,包括毛衫创意设计、毛衫功能设计,毛衫款式造型设计,色彩与图案设计,原料选择与组织选择,工艺设计与计算,独立设计与制作一件毛衫产品。这是对知识的综合应用与提高。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做好准备。课程的实践知识与理论知识紧密结合,互相增进学习效果,从学生的学习质量来看,理论基础扎实,实践动手能力较强,总体教学效果良好。

在课程教学中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和工学交替,将课程教学与实训结合在一起,将实训与生产结合在一起,学生能边学习边实践,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在精品课程的建设过程中,与苏州丸美针织服饰有限公司、苏州市伊科迪针织科技有限公司等针织成形产品生产经营企业一起制定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编写授课教材,共同开展教学。采用工学交替,将教学与生产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教、学、做一体,提高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引企入校,方便教学。苏州市伊科迪针织科技有限公司进驻我院轻纺系实训场所,建立校中厂,紧密合作,无缝对接,达到教学效果最优。校企合作编写制定针织毛衫打样师新职业标准。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达到“助理针织毛衫打样师”高级工的能力,取得政府部门颁发的“助理针织毛衫打样师”的职业资格证书。在此基础之上,与苏州市伊科迪针织科技有限公司联合申报苏州市科技局2011年“苏州市针织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纵向项目并获得项目立项和资金扶持,同时还得到高新区以及学院的配套资金支持。这将有力地促进本课程精品课程的建设工作。

本课程的教学团队结构合理、教学效果及学生反馈情况良好。具有以下特点:(1)专兼结合。除了学院的专业教师外,还聘请了与我系进行紧密合作的苏州市伊科迪针织科技有限公司和苏州丸美针织服饰有限公司的技术、管理、产品开发人员为兼职教师,承担本课程的教学指导、课程规划、实践教学等任务。(2)“双师结构”。校内教师均为“双师型”,校外兼职教师均为具有工程师职称的技术管理人员。(3)职称结构合理。教师中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四人。团队人员多有在针织企业的工作经历,或在针织企业挂职锻炼,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整合与利用社会资源,与苏州市伊科迪针织科技有限公司、苏州丸美针织服饰有限公司、苏州华龙针织等行业知名企业建立良好的关系,进行有效的团队管理,形成强大的团队凝聚力和战斗力;能及时跟踪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动态,准确把握课程建设方向,保持课程建设的领先水平。(4)考核真实客观。除了必知的理论知识考核外,更重要的要考核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采用每个学生设计、制作满足企业订单要求的、面向市场的、实际的针织产品,由学院专业教师和校外聘请教师一起综合评判的方法确定课程成绩。(5)企业及学生反馈情况良好。由于与企业紧密合作,教学内容与企业的需求一致,因此受到企业的好评,在工学交替实习中得到了企业的一致肯定。同时学生也感到学到了有用的知识,提高了技能,展现了良好的职业前景。

通过与企业进行紧密合作建立校中厂,共同建设精品课程,开展教学,培养具有较强专业实践技能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开展科研工作与服务社会工作,得到了学生、教师、企业、学院、社会等多方面的好评,实现了多方的共赢。为高职院精品课程的建设探索了一条新的路径。是培养职业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方法和有效途径,对职业院校的教育创新、人才培养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第5篇:课程建设实施范文

Abstract: The project curriculum-based curriculum system is the carrier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Project curriculum has become the main theorie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 Teachers, as the main body of curriculum reform, need to actively take part in the reform to ensur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oject.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course development about interior desig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understanding curriculum project, considering that teachers' understanding of the project curriculum connotation is the core of the curriculum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implementation. This article aims to provide help for professional interior design project curriculum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teaching.

关键词: 室内设计;领悟课程;项目课程体系;构建;实施

Key words: interior design;perceived curriculum;project curriculum system;construction;implementation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32-0227-03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教育教学研究课题《室内设计专业项目式课程体系改革探索》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57201016)。

作者简介:王伟红(1970-),女,江苏武进人,江苏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环境艺术系,副教授,工程硕士,研究方向为环境艺术设计。

0 引言

高职教育改革的战火在中国职业教育界燃烧了十多年,一些高校已经通过借鉴国外先进职教理念开发了多种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与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育部教高2006年16号文)指出“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难点和重点……”根据文件精神,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已经成为人才培养模式的主导,项目课程即成为了当今高职教育课程的主推理论。如何正确设计项目课程,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成为专业改革的首要任务。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室内设计专业项目课程改革从2008年至今已经四年多时间,从职业岗位工作任务的论证到项目课程体系完整的开发,已取得一定的成果,在校企合作开发专业过程中,确立了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了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了“项目+工作室+工地”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体系;围绕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岗位能力,编写了课程标准和项目方案,并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根据学生情况和行业需求反复修订,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我院室内设计专业在行业和教育界的知名度和竞争力。在项目课程改革实施的不断磨合和进步中,我们意识到只有教师积极投入才能保证课改的实施,教师是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主体,对项目课程内涵的领悟才是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的核心。

1 理解项目课程与领悟课程

1.1 项目课程与建设 正确理解项目课程含义很重要。高职教育中的项目课程不是指知识项目构成的课程,也不是技能训练项目,更不是一个任务就是一个项目的任务本位课程。“以工作任务为课程设置与内容选择参照点,以项目为单位组织内容并以项目活动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模式”①才是项目课程的含义。

室内设计专业属于艺术设计类专业,我们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所学专业课程以设计理论为主,类似本科类的室内设计专业学习,感性成分占多,对职业技能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不够,以至于学生不能很快适应工作岗位要求,需要用人单位花费一段时间的训练才能适应行业的需求;专业基础课的训练也没有按照室内设计师的岗位能力出发,如色彩素描等课程,还停留在艺术美学训练阶段,没有与室内设计师的设计审美培养结合,只是为了画而画……这些非常不利学生就业时的竞聘。在项目课程改革建设中,我们请来室内装饰行业专家共同开发,依据国家对职业教育的要求,从行业对职业能力的要求出发,细分了高职类室内设计专业的主要职业岗位,归纳出室内设计、室内设计与工程管理、室内陈设设计、设计表现等四个小专业方向,根据专业方向构建了课程体系,加强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根据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要求,将造型基础、室内制图、表现技法、室内设计基础、计算机辅助设计等必须掌握的专业知识建成岗位大平台课程;将家具与陈设、材料与工艺、施工管理、手绘表现和3D效果图等课程定位为专业岗位核心课程;以培养学生岗位实践动手能力为中心,制定了课程标准,编写了项目方案,要求教师按照岗位任务的要求和职业的特点,用项目为载体实现专业知识的教授。从2009级学生开始我们就进行了项目课程的教学,从麦可斯调查的数据情况看,室内设计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整体都较理想。

1.2 建立领悟课程观 领悟课程是一种动态的课程思想。根据古德莱德的课程分类:理想课程、正式课程、领悟课程、运作课程、经验课程等五种课程处于不同层次和意义,它们是课程的不同形态。领悟课程是指任课教师领会的课程。由于教师对正式课程有多种理解的方式和差异,因此领悟课程对正式课程有着关键的作用。“领悟课程是教师对正式课程的理解和对以往运作课程的反思基础上的课程重构,是教师在正式课程进入运作课程之前所领会、感悟的课程”②这是杜志强对领悟课程的定义。根据领悟课程的概念,在室内设计专业项目课程的开发和课程体系构建中,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体,因为教师个体的领悟课程能力千差万别,因此对课程的实施起着关键的作用。教师建立领悟课程观,并能在课程进行之前领悟室内设计专业项目课程的内涵,教学过程便成了活动的项目载体,这将影响着整个项目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实施。

2 领悟室内设计专业项目课程建设内涵的重要性

2.1 领悟室内设计专业项目课程内容的设置 领悟室内设计专业项目课程内容的建设是教学的第一关,必须明确室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才能理解项目课程内容。我们将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高素质的一线技艺人才”,因为室内设计专业属于艺术设计类范畴,我们最终要培养的是既有专业技能又有艺术修养的室内设计师。根据室内设计师职业岗位和能力的要求,我们将室内装饰工程项目作为载体来设置课程,将完成这一项目的每一个工作任务分解成具体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又将工作过程中需要掌握的技能分解成更小的项目,用项目作为载体完成教学。教师必须站在项目课程设置的根本上领悟自己所教授的课程处于室内设计师工作岗位上的哪一个环节,必须教授学生相对应的岗位职业能力和设计理念,紧紧围绕设计师这一职业岗位,教学方向才不会偏移。

2.2 领悟室内设计专业项目课程中的学习主体 教师要时刻记住:学生是项目课程中的学习主体,因此所有的教学都是围绕学生进行的。教师不能忽视,学生入校前经过一定的美术基础训练,但总体水平一般,虽有一部分学生会继续深造,大部分学生毕业后是以就业为主,所以我们的教学必须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当然不论就业与深造,都需要有后续发展的知识理论与艺术素养支撑。室内设计师并不是会用计算机绘图就够,深厚的文化底蕴才能实现质的飞跃。领悟到学生的这些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创造并提供更适合学习的途径,项目课程的实施就能很好的实现这一要求。传统的教学不利于学生的主动学习。项目课程则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教师根据项目载体创设学习情境,工作任务能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并提高效率。比如室内制图的学习,根据设计师岗位要求,将量房后重现图纸作为任务,引导学生将测量技巧和制图标准等知识的掌握融合在实地测绘中。学生在项目操作过程中很轻松就掌握了测绘要领,记住了墙柱门窗等枯燥的尺寸数据,在绘制平面图的过程中掌握了制图标准,理解了设计师最基本的能力是从现场测绘中开始,遵循制图标准是设计成功的基本保证,从一个工作任务中得到数种职业能力的培养,这样的项目设置非常适合学生自主学习。

2.3 领悟室内设计专业项目课程建设中的教师

2.3.1 教师是项目课程实施的主体,只有积极投入到课程内容中才能实现项目课程教学模式的根本实施。课程需要教师设计,从室内设计行业的职业能力要求,我们能领悟到:项目选择需要教师自身的实践能力参与,教师自身的经验就是课程内容。

2.3.2 教师自身必须要有丰富的职业经验,才能引导学生进入设计师的角色。室内设计师需要的能力是综合的,能设计、会绘图、懂管理等,这些能力是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的。教师要领悟高职教育的本质,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保持新鲜和创新精神,要用自己独特的眼光审视项目载体的可行性。佛家讲究悟性,教师的悟性也是教学成功的关键。要将自己置身于职业岗位中,穿插在各个任务中,将自己的职业经验和人生体验渗透到课程内容中。如居住空间客厅设计,如果用教材上的理论知识进行教授也并无不妥,但如果将自己曾经做过的案例作为讲解的项目载体,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施工过程和设计效果,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将会快很多,如果还能辅以现场参观,则教学效果会更加明显。

2.3.3 教师在项目课程教学中,还要保持着反思的清醒。室内设计属于艺术范畴,艺术具有不确定性,虽然设计程序是一定的,但最后的设计方案却是多样的。学生学习情况可能没有理想中的好,职业能力的掌握或者仅限于技能的掌握,如电脑绘图中的命令操作是一定的,但得到的效果却是千差万别,这是什么原因?马克笔绘制沙发的步骤是详细示范过的,为什么学生笔下的效果却是不尽人意?学生掌握的知识为什么不像教师理想中的?……虽说项目课程是基于工作任务,但这只是一种授课模式,教师还是要根据具体情况,不断反思,发现问题,在和学生的共同沟通学习中,重新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教学体系。艺术素养的培养没有章法可循,靠的是勤奋,以及自己的悟性,领悟能力非常重要,美的原则适用于各种艺术类设计。教师自己能领悟课程与职业的关系,还要指导学生领悟课程内容的学习与掌握。学生领悟艺术设计的能力也是从教师的教学组织中得到的,“授人以渔”才是正道。

3 从领悟课程观谈室内设计技术专业项目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3.1 领悟室内设计专业项目课程体系构建的目标 课程体系是一种系统。站在职业能力培养的高度看室内设计专业项目课程体系中的课程是关键点。根据室内设计师岗位职业能力要求,所有的课程都要指向这一中心点。室内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是为培养室内设计师职业岗位设置的,对应的是设计师的设计、绘图、管理能力。我们要领悟的是室内设计专业项目课程体系是高职人才培养活动的导向,课程构建目标和课程内容目标都是以这一体系为指导的。

“大专业基础+小专业方向”,这是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室内设计专业的项目化课程体系结构组织形式。将专业细分方向,根据专业方向构建课程体系,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帮助。

我们在构建室内设计专业项目课程体系时考虑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学生的学习性和创造性,尽可能地发掘学生的潜力,从发展的角度入手;同时课程体系体现了艺术性的要求,没有将技能与艺术割裂,体现了职业技能的重要,兼顾了设计师的艺术素养培养;以及为学生今后的多方位发展而设立的拓展课程;还考虑到了课程体系应表现出发展和创新,以及相互之间穿插的多维度联系。课程内容是相互渗透、纵横交错的,课程体系也处于动态的发展中,我们要清楚地看到课程体系是一个科学性的整体,就如整串的珍珠那么完美,教师的教学实施便是那

根线。

3.2 领悟室内设计专业项目课程体系中的课程内容的选择与整合 我们要领悟的是在课程体系这个系统中存在的个体的作用。孤立地看一门课程的内容,那只能体现一个工作任务的要求,要看到这门课程在整个职业岗位上所处的位置,领悟职业教育的本质。重视实践技能的培养,必须为学生将来的职业生涯做好准备,让他们可以在短时间内适应工作;理论可以伴随实践教学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将室内设计师所需掌握的职业素养以项目为载体分布到不同的课程中训练。同时,要根据职业能力特点,将课程内容重组、精选和凝练,统一并优化课程体系。

社会在进步,对室内设计师的要求也在提高,我们要在保证课程内容相对稳定的基础上,不断地更新知识,以适应社会和行业的发展。

4 结语

用领悟课程观看待室内设计项目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实施,能够为教师的教学把握方向,只有教师理解了项目课程内容的真实意蕴,项目课程才能转换为教师自己的课程。这也对教师个体的职业实践提出了挑战,从“做中学,学中做”,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就会对课程内容有领悟,有领悟就能进步,不断反思不断进步。除了显性的课程,还有很多隐性的知识,需要教师用心去领悟,保持一定的预见性,保证项目课程教学的顺利实施,让教学质量真正成为高职教育的重心。

注释:

①徐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指南[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9.

②杜志强.领悟课程研究[M].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1-2.

参考文献:

[1]徐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指南[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第6篇:课程建设实施范文

关键词:创业教育课程;显性课程;隐性课程;建设

创业教育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研讨面向21世纪国际教育发展趋势时提出的一个全新的教育理论。创业教育课程则是创业教育的主要载体与工具,也是创业教育深入发展和培养具有创业素质人才的关键。本文借鉴美国创业教育,明确了我国高职高专创业教育课程的内涵与外延,继而为创业教育课程建设和实施提出了关键路径。

一、高职高专创业教育课程的内涵和外延

周永新在《高职创业教育的实施和评价》一文中指出:围绕创业教育目标而选择和设置课程内容和方式(科目及其目的、内容、范围、分量、进程等)的总称便是创业教育课程。创业教育课程的特性有四:其一是指向性。培养人才的创业素质是创业教育的目标,同样也是设置创业教育课程的依据,其从课程内容、课程形式等各个方面只为保证创业教育课程能够实现教育目标;其二是综合性。创业教育中对于创业技能和知识的整合与创业课程形式的多变都要求创业教育课程必须具备综合性,从而实现创业人才的全面发展;其三是实践性。创业教育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教与学,它更提倡自主性学习与指导性教学,因而其活动课程、实践课程的比重较为突出;其四是多样性。创业教育是从课本走向社会的实用性教育,它要求由多种课程形式相结合来培养人才的创业素质,只有实现课程的多样性才能有力地保证创业教育的实际成效。

创业教育课程是广义上的课程概念,根据其课程表现形式及作用原理不同可将其划分为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两大类,根据课程内容和形式的不同可分为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创业实践活动、环境课程四大模块。作为构建学生创业素质主体结构的创业教育显性课程,根据课程内容和课程形式不同可将其分为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创业实践活动三种形式。学科课程主要以课堂授课的形式传授基础理论知识,为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铺垫基础,其设置的方式主要有学科渗透、必修课、选修课三种情况;活动课程主要是通过专题讲座、项目活动、多种形式有机结合等多种方法对学生进行针对性较强的知识传授,主要培养创业社会知识结构和创业能力;创业实践活动主要是以“走出学校、面向社会”的方式体会创业知识的学以致用,最有助于培养创业意识和创业思想品质,其从性质上分为意向引导型、模拟试验型和社会实践型。对于创业教育课程而言,除了常规的显性课程十分重要之外,学校的制度、文化以及物质保障体系也同样重要,所有无法言喻的获益方式都应归为隐性课程的范畴。

二、高职高专创业教育课程的实施路径

(一)强化创业教育显性课程及其具体实施路径

创业教育课程的显性课程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其一是学科课程,其二是活动课程,其三是社会实践活动。学科课程是显性课程中最为基础的课程类型,它是构建课程体系的基石,使用自主开发的创业教育教材通过学分制的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传授富有本校特色的创业基础理论知识,同时也必须通过创业知识的学科渗透以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活动课程是显性课程中最灵活的课程类型,它充分体现创业教育课程的多样性,通过专题讲座、项目活动、创业计划大赛等形式点燃学生的创业激情,为他们的创业行为树立榜样、指明方向,让其在心理上认可创业、认清风险。创业实践活动是显性课程中最实用的课程类型,它对增加学生的创业体验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既可以通过模拟试验、社会实践等方式帮助学生找到创业者心态,也可以通过校企问的“创业园”项目提高学生的创业实战水平,锻炼他们创业中的各种心理素质。组成创业教育显性课程的三部分各司其职且有机结合,共同培养具有创业素质的技术型人才。

为充分实现高职高专创业教育显性课程的功能,实施途径的分析应依据显性课程的主要要素与目前主要障碍,经分析大致有“三步走”路径:

第一步,视创业教育目标为教育目标的一部分,将创业教育课程作为独立模块参与课程设置,加强创业知识在其他学科中的渗透,将显性课程隐性化,令学生在有意或无意间认同创业行为、树立创业意识。

设置课程时,首先向当地的知名企业咨询有关的行业动态,以确保开设的创业教育课程内容能符合当地经济的发展趋势,然后聘请企业顾问来指导学院的创业实践活动,最后还要定期与当地的社会劳动部门交流信息,从而使毕业生了解到最新的创业信息以有利于他们未来的创业行为。其次鼓励高职高专创业教育专职教师结合实际教学情况自编教材,或力求结合当地经济发展趋势与本专业创业优势采编教材,既为将来的创业活动提供系统化理论知识,也为具体的创业行为指明发展方向。必修课具体科目的安排应根据由浅入深、由基础到提升的原则,并根据专业的区别开设创业知识的专业必修课。选修课程应科目丰富、内容广泛,让学生在选修课程中充分选择感兴趣或合适自己的科目。最后高职高专其他课程中应该渗透创业的相关知识,创业教育课程的知识渗透会加强相关联诸如电商物流类、市场营销类、财会税务类、企管人力资源类等甚至理工技术类课程的有效衔接,这种知识渗透一方面不仅可以融会贯通学生的专业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另一方面还会加强教师的创业素质和教育水平,以使高职学生在学校范围内时时、处处接受创业教育。

第二步,保证创业课程的多样性,合理增加新的创业活动类型,巩固活动课程的激励效果,扎实开展具有高职高专特色的创业教育活动课程。

传统的活动课程主要包括专题讲座、项目活动、创业计划大赛等,它们对学生快速的激励作用应加以巩固。同时,传统的活动课程应拓宽学生范围,从原来的高职毕业生增加为各年级高职学生都接受专题讲座、创业计划大赛、项目活动、现场咨询、企业家座谈等活动课程,这样才会使高职学生在入校伊始便接受创业教育的熏陶,感受创业的良好影响,近距离掌握体验创业的相关经验,更好地让传统的创业教育活动课程体现创新活力。传统的活动课程以外,探索高职高专校园内多样性的活动课程,如成立“创业者社团”、“创业者俱乐部”、校内承包小型经营项目等颇具实际意义的创业课程,这样更容易吸引众多对创业感兴趣的学生一同了解创业、立志创业,以便形成将来真正的创业团队,也更有助于实现创业教育活动课程的丰富多彩。

第三步,实践为主,在增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基础上增多他们的创业体验,同时实行弹性学分制,灵活考察学生的创业素质以加大与企业的合作力度,双方共建“创业基地”,为学生的创业实践提供平台,为检验学生的创业能力提供标尺,这种将专业实习与创业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方式,能够实现学生、学校、企业三方盈利的目的。最后在学科课程的学分制基础之上,明确规定创业教育课程模块所必需达到的学分标准,但其标准应是弹性的学分范围。这

样既可以保证学生接受一定程度的创业教育课程,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衡量学生的创业素质。学科课程以分数为评判学分的标准,活动课程以参加活动的情况作为标准,而社会实践活动则以规定的实践时数为基础,结合实践成果进行评判。三者之和即是总学分,用于确定学生的创业水平居于所有学生中的具体层次,从而考察学生的创业素质。

(二)适当发展创业教育隐性课程及其具体实施方法

隐性课程是指学生通过学校教育环境获得旨在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性经验,从而认为教育性经验就是隐性课程的本质特征。其要素主要包括物质空间类、组织制度类和文化心理类三部分,主要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与创业心理品质。针对隐性课程的要素构成,从可操作性人手,尽可能实现隐性课程作用结果的可控性和显著化。

第一步,为创业教育提供必要的物质支持及活动空间,在硬件建设上突出创业教育课程的重要性。

加大创业教育课程的财政投入主要包括加大教材自主开发的资金、专兼职教师的选拔聘用经费、校园创业活动经费及社会实践活动的费用,这对显性课程的作用是明显的,有助于学生获得系统的理论知识,体验真实的创业感受。创业实践活动可以有学校自建创业基地,那么,高职高专为开拓专门的创业活动空间就在校内开放适当的小型经营项目,这样既有助于学生获得创业体验,又灵活增加了学校的创业教育经费。大多数高职高专是寻求企业合作,共建由企业提供平台的“创业园”,为学生真实模拟创业提供有利条件。

第二步,高职高专应制定有利于创业的激励制度及活动规章,并通过校园活动成立相当数量的创业团队。

为体现创业教育的倍受关注,高职高专应针对创业教育活动课程制定具体的活动规章,使学生在活动中有据可循。同时,为培养学生以创业为荣的心理,学校应制定相应的创业激励制度,鼓励学生参加创业教育课程,参与创业活动。创业团队的培养更应在高职高专中持之以恒地进行,其主要是通过成立“创业者协会”、“创业俱乐部”等长期组织来聚集志同道合的创业者,并在具体创业活动和实践中磨练创业素质。这种组织制度上的支持,能为高职高专创业教育课程提供人力储备和方向指引,有益于创业精神在学生之间相互影响。

第7篇:课程建设实施范文

幼儿园课程理论;课程评价;课程实施

1.课程设计中的决策

在课程设计中,教师的课程决策主要表现在对具体的课程活动目标、内容及组织实施策略的选择上。在课程设计中教师个体的课程决策往往发生在教师群体的课程决策之后,即课程设计的草案或框架先由教师群体商讨决定。以单元或主题课程为例,主题或由教师群体在借鉴他人经验或材料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教育观念和课程理念来设定,或由教师在具体的师幼互动中产生并由教师群体讨论认定后纳人主题网络中。在一个或多个单元主题提出以后,教师群体确定、挑选最能实现课程总目标的主题,并确定各单元的主题目标,形成系统的单元主题网。然而,仅有主题与主题目标还不行,还要借助幼儿的活动来实现教育目标,所以课程设计中决策的第三步是确定达到主题目标的幼儿活动经验。在这一方面,持有不同教育观念和课程理念的教师会有不同的做法。比如,持开放性教育观的教师就会考虑哪些教育资源和环境布置可以支持幼儿的活动,进而通过这样的环境和资料引发幼儿的自发活动;而在结构形态中的教师,可能会依据专业知识中所提出的原则,在各领域中寻找可以支持单元学习的活动,并直接进人活动的安排。

这种教师群体设计先于教师个体设计的现象不仅存在于单元课程中,而且在传统的学科课程设计中更为普遍。它主要表现为:在学期开始时,由教研组或以园长为首的教师群体共同确定本学期的教育计划。这个学期教育计划往往是根据有关规定(如上级教育部门的指示)从相关教材中选取适合本园的内容,教师在设计课程时首先考虑的因素就是由教师群体已设计过的这个学期教育计划。

教师个体对教师群体课程设计的修改程度与幼儿园的整体教育观念、管理风格有极大的关系。开放且宽松的教育观念和管理实践给予教师个体以较大的设计空间,甚至允许和鼓励教师个体超越教师群体的设计;反之,则要求教师个体按照教师群体设计进行。一般说来,有经验的教师不太受教师群体设计的限制(其实在相当程度上教师群体设计就是由有经验的教师所制订的),而对新教师来说,则较多地遵循教师群体设计。

就实际教育活动中的大多数教师来说,由于受自身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等条件的限制,她们更多的是按照本班幼儿特征和课程情境需要选择合适的活动。教师个体在课程设计中的决策更多的是体现在对课程内容、组织、实施方式、步骤、策略等方面的选择上。结构性的教师倾向于按照活动展开流程:引发动机、开展活动、总结活动,按部就班进行;而开放性的教师却需要思考许多不同的策略,或是各种各样的师幼互动方式,如团体活动、分组活动、区角活动、综合活动等,对于能够达到活动目标的各种方式尽做到心中有数,以配合幼儿的实际活动状况并作出正确的课程决策。

2.课程实施中的决策

课程实施中的教师课程决策主要是在师幼互动中进行的。在这一课程决策过程中可供教师思考的时间相当有限。所以,课程实施中的课程决策成功与否,在相当程度上依赖于一些临时决策。课程实施中的教师课程决策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①遵循课程设计实施课程;②修正原来的课程设计。前者是一种遵循原定课程计划的线性决策模式,后者属于反省性决策模式。

线性决策模式常常出现在很多新教师或经验较少教师的课程实施中。这是因为她们对于课程具体开展过程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不熟悉,不知道如何应对。如果教师在课程实施中改变原定课程内容或课程活动的步骤、策略等,将使课程活动的不确定性提高,这对于新教师来说不仅构成认知上的更大负荷,而且使她们无法对幼儿的行为进行监督与反馈。因此,新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倾向于遵循原来的课程设计,即使出现与自己预料不一致的情况,她们也倾向于将这种意外导向自己的预定线路,利用各种方法将课程活动导人“正途”。当教师积累了一定经验,对基本教育技能的掌握也达到了相当熟练的程度时,教师内部的心理活动空间会相对扩大,这时她就能够面对新的情境进行思考并寻求对策,当然也会改变原定课程设计,采取自己认为更好的方法、形式和手段。这种课程决策模式就是反省性决策模式。

反省性决策模式要求教师在决策时不断反省自己的决策行为,决策过程不完全按照预定的顺序展开。每个决策环节都可能是决策的开始、中间和结尾,课程决策成为循环性的过程。使课程决策具有循环性的关键因素是教师的反省。教师不仅要关注决策行为本身,也要关注决策行为后果。如果教师在长期教育活动中逐渐认识到,对于某些事件采用某种处理方法是有效的,那么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形成自己处理课程问题的风格。这种风格会使教师在课程实施中对诸多教育情境作出近似自动化的决策反应。同时,良好的风格也使教师能够过滤与当前活动不相干的诸多教育信息,使她们有较多的心理空间来整合重要的或意外的情况,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当时课程活动的要求。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教师,可能会固守自己的已有方式,也可能会跳出自己的模式,反思自己所组织的课程活动、自己的行为表现、孩子的行为表现,以及为什么会有如此表现,等等。这种反省性的思考使教师不断为自己的决策行为寻找课程理念的支持,也使教师的课程理念获得实际课程活动的验证。教师的思维不断在课程活动与课程理念之间穿梭往返,这时教师就成为研究型教师。所以,运用反省性课程决策模式的教师易于升华为研究型的教师。研究型的教师不仅反省自己的决策行为和自己组织的课程活动,而且也对课程理论进行反省。研究型教师不盲目接受外来的课程理念,而将它作为一种研究假设,在课程活动中不断加以验证、修改,甚至是。所以,有经验的教师与研究型的教师的区别就在于由行为到理念、由理念到行为的反省性思考及思考的质最。

3.课程评价中的决策

从功能的维度考虑,评价可以分为阶段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种。本文将在课程实施中出现的阶段性评价纳人课程实施阶段的教师反省范围,而将终结性评价定为讨论的重点。

课程评价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是针对课程的特点和组成要素,通过收集和分析比较系统全面的有关资料,科学地判断课程的价值和效益的过程。由于幼儿园课程的核心价值是满足幼儿的发展需要,这样教师的课程评价的视点就主要集中于幼儿的发展、幼儿园课程及其相互关系上。教师的课程决策也主要表现在对幼儿发展状况、课程运行状态及其相互关系的判断和选择活动上。具体包括三项内容:选择评价方式、确定评价内容和确定评价标准。

下转第100页

上接第101页

第8篇:课程建设实施范文

关键词:项目化课程体系;实训基地建设;调查研究

2011年由广西外国语学院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工商企业管理教研室牵头,针对10、11级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开展为期两年的项目化课程体系实训基地研究。该课题研究主要结合学校现有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和专业课程体系,运用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方法展开教学,针对高职学生实践技能培养的要求,将课程教学内容与实训基地有效整合所进行探索与改革。

在课题实践中,项目组成员对专业课程进行有效的整合,整合后的课程体系和现有的校内外实训基地情况如下:

(一)整合后的项目化课程体系包括:管理学理论与实务、管理技能模拟实训、管理心理学、管理者情商训练、模拟企业综合实训;市场营销、市场营销模拟实训、暑假社会实践;会计学基础、财务管理、沙盘模拟实训;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模拟实训、校外实训基地实习等。

(二)校内实训基地包括:全面运营沙盘模拟实验室、工商企业管理综合实训室、模拟公司综合实训室、ERP专业技能综合实训室、市场营销综合实训室、电子商务实训室、会计电算化实训室、商务谈判模拟实训室。

(三)校外实训基地包括:人人乐连锁商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统一企业集团、肯德基国际控股公司(南宁)、广西冠赢投资策划有限责任公司、广西昆仑物流有限公司、广西赛科供应链运营有限责任公司。

一、调查目的与调查方法

为了有效评估该项目的实施效果,项目组成员针对项目化课程体系实训基地建设的整体满意度、项目化课程体系的构成、项目化教学方式的效果、校内外实训基地等方面设计了调查问卷,采用深度访谈与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展开调查。调查主要针对开展项目化实验的10、11级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181名学生,随机发出126份调查问卷(抽样率为69.6%),其中,10级学生70人,占比55.5%。在调查过程中,剔除回答具有明显反应倾向的(所有答案都全部一致)问卷,得出有效问卷120份,问卷有效率为95.2%。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通过调查整理,课题组得出如下结论:

(一)绝大部分同学对于项目化课程与实训基地结合的授课方式的授课效果表示认可

在收回的120份有效的调查问卷中,在回答关于更接受哪一种授课方式时,89%的学生选择了任务导向型的项目化教学方式,11%的学生选择传统教学方式。在回答对课程与实训基地高度融合、交替开展课程教学方式的看法时,94%的学生选择课程与实训基地交替融合开展课堂的授课方式,只有6%的学生认同保留原有单一课堂教学方式。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绝大部分学生对项目化课程和实训基地建设的授课方式表示认可。

(二)基于项目化课程和实训基地建设的授课方式提高了学生整体学习积极性

从“基于项目化课程和实训基地建设的授课方式,你感觉自己的学校积极性方面有哪些变化”的调查中,65%的二年级学生、71%的三年级学生认为学校积极性有所提高,27%的二年级学生、22%的三年级学生认为积极性和以前差不多,8%的二年级学生、7%的三年级学生认为积极性有所下降。总体上来说,基于项目化课程和实训基地建设的授课方式改革是具有积极性作用的。

(三)项目化课程和实训基地建设的授课方式改革改变了学生学习过程

调查中,设计了“实施项目化课程和实训基地建设的授课方式,同学们学习过程有什么变化?”这一选项中,52人(占比43.3%)认为改革后“课程任务较多,时间不够用”;31人(占比25.9%)认为“有事情做,学习变得充实”;25人(占比20.8%)认为“一边学一边做,有成就感”;12人(占比10%)认为“跟以前一样,区别不大”。从以上统计可以看得出,改革使得学生学习过程的积极性有比较大的影响。

(四)实训基地融入教学的教学效果明显优于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

针对在校内外实训基地施行第二课堂的授课方式,项目组成员专门设计了关于“实训基地融入教学后,你感觉对于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有哪些变化?”的选项。在该选项中,71人(占比59.2%)的认为“对于课程理论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提高影响很大,效果很好”,29人(占比24.2%)认为“和以前一样,区别不大”,20人(占比16.7%)认为“效果还不如以前”。由此可以看出,实训基地融入教学改革后,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能力有所提高。

三、调查结果对项目化课程体系实训基地建设的启示

(一)良好学习氛围的营造和可操作性的项目设计是项目化课程体系实训基地建设取得成功的关键

通过深度访谈和调查问卷的最终统计,项目组成员得出最关键的结论是:良好的学习氛围的营造和可操作性的项目设计是改革成功的关键。在进行教学改革之前,课堂教学主要采用传统讲授法进行授课,只是对课程内容进行陈述和简单的解释,缺乏紧贴工作实际的项目化设计和仿真化工作环境作为学习背景,难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而实行的项目化课程体系的实训基地建设在有效分析学生就业所需的知识技能之后,从工作出发,有效整合课程和实训基地,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二)模拟企业的实训环境有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在人才培养效果上,虽然模拟的实训环境远不及真实的实际工作环境来得有效。但是,却能通过工作相关的实训项目为学生提供直接接触用户的机会,紧贴工作实际,对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有较大的作用。在项目调查结果中,显示:项目化课程教学与实训基地的高度结合,有效地提高了学生整体的学习积极性,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项目化的教学方法对知识点进行有效串联,巧妙地将知识转化为技术和技能,符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要求

项目化的教学方法通过各种仿真项目训练的方式,巧妙地将工作所需的知识点进行串联,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掌握了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很好地改变了综合能力培养、核心技能掌握程度与培养目标尚存差距的局面。

(四)项目化课程体系与实训基地结合的教学方式,改变了学生学习过程,增加了学习时间,需要授课教师对任务难度、学生准备时间有良好的把握

虽然调查中发现近46%的学生认为项目化课程和实训基地建设相结合的授课方式使学习变得充实而有成就感,但是,仍有43.3%的学生感觉到任务过多,时间不够用。这就意味着,学生学习任务的变多,难度加大,任务完成时间不足,所有的这些需要授课教师对课程整体要有良好的把握,在任务难度、分配和下达上留有空间,才能灵活、机动、有效地开展教学。

(五)教师之间研讨和善于合作精神,是项目化课程与实训基地结合的教学方式得以成功的重要保障

第9篇:课程建设实施范文

/

生物课程基地的实施是课程基地开发的最主要的环节,它是在对生物教学环境、学校课程环境的细致分析,以及生物课程基地教育目标确立的基础上进行的实际操作。从实践层面上,应更多思考:怎样做事?怎样做成事?所做的事和平常做的事有何不同?创新之处在哪里?人们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发生怎样的变化?穿的是“新鞋”?走的是“新路”吗?

由于课程基地是以创设新型学习环境为特征,以改进课程内容实施方式为重点,因此生物课程基地实施,涉及课程、教材、教学和活动等多个方面,并最终体现在课程开发、教学创新和平台研发上这三个环节互相融合。

课程开发环节应重在对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利用。国家规定的课程不可随意调整,但作为其补充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则有很大的开发空间。学校可采取课程研发,或课程引人,或课程改编与延伸等形式,建设有自己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以更好地配合落实国家核心生物课程规定的要求。

教学创新环节应重在因材施教、学思结合和知行统一。这需要强化教师对教学环境的营造,并重视和改进知识呈现方式,突出核心教学内容的模型建构,使学生在一种新型的教学氛围中更好地掌握知识。要做到这一点,提高生物教师的教学素养是关键,而提高教师素养是一个不断学习和提高的过程。例如生物数码互动实验教学系统的使用,PCR扩增技术、DNA分析、SDS-凝胶电泳技术、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等,生物教师都必须先学习后才能指导学生使用。新的技术“呼唤”新的教学理念,生物课程基地作为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重要载体,应真正实现课程基地设施设备、课程、师资、资源的统一,理念、方法、路径的融合。基地的生物课堂应是摒弃“繁难偏旧”、“满堂填鸭式灌输”、“用学科成绩简单地评价学生”的课堂,是自觉主动、活泼生动、师生互动的课堂,是充满着“爱”、洋溢着“情”、体验着“乐”的课堂,是今天离开了、明天还想起来、终生难忘的课堂。

模型构建是特有的逻辑方法之一,其通过研究模型来诠释原型特征、形态及本质的一种方法。模型构建和理解模型是学生理解和掌握学科知识的有效工具。模型构建不仅有助于揭示事物的本质,有助于学生将内在的逻辑关系或者抽象概念转化为图像、公式、实物,而且有助于拓展其模型构建主体的思维,提升其搜集、归纳和总结信息的能力。因此,课程基地旨在围绕教学重点难点等核心内容,通过物态和非物态相结合的模型展现,改进知识表达方式,以形象直观的模型,引导学生演示、验证、巩固和拓展学习内容,增强学生对抽象内容的直观理解和对具体形象内容的抽象概括,不断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效能。需要说明的是,非物态的模型不是指电脑模拟的非实物的东西,它包括教学模式等方式、方法、思路等。

【例】简介我校生物与环境课程基地“模型构建”的实施情况。

(1) 学生实践活动――模型构建。

模型是吸引学生的生动的感性材料,是学生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中,我们利用学生实践中心,教师只提供材料和一定的指导,由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进行模型建构。例如,必修一《分子与细胞》中的“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必修二《遗传与变异》“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等。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既领悟了生物学科的理论,又从中领略了模型的科学美。

(2) 从物质硬件上丰富和完善核心内容教学模型。

学校在生物教学中只要教学需要的模型,都已经基本备齐,并且还在不断的完善中。通过运用模型和模型建构,促进学生认知水平的发展,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够让学生置身于探索科学现象,发现科学规律的活动中,在建立和运用模型的过程中,学会观察的方法、实验的方法、归纳与演绎的方法、假设的方法、近似的方法等。

(3) 进一步完善“五环”教学模式等非物态模型。

多年来学校生物学科一直倡导“五环”教学模式。教学过程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学校的“五环”教学模式特别重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力图通过自主探究达到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把教学模型落实在《海中教学案》和《海中作业》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被省内外许多名校交流使用,也为生物教学质量的提升奠定了基础。

“五环”教学活动模型如图1所示。

平台研发环节应重在学习平台的研发,是优化教师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的一个重要载体,借以纠正重课内轻课外、重知识轻能力、重书本轻实践的现象。因此,构建的这个学习平台,应该不仅可以在教学中运用,而且还要延伸到课外。这个学习平台必须能够促进学生学习,必须是硬件和软件一起抓。就硬件而言,应有针对性地添置一些设备,如开发建设人机互动的自主测验平台等。

【例】开发的触摸式学习检测平台简介。

该平台设在基地大楼的公共区域,共30台,可供100多人同时操作,系统内有可以升级的各种与生物学相关联的百科知识,既可以提供给学生搜索,也可以提供给学生下载。最具特色的是它的自我学习检测功能,学生选择了相关学段的试题后,能帮助学生自我评价,并配有趣味性的评价声音,能把学习和娱乐以及最时尚、前卫的东西联系在一起,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内生动力。这种学习的“课堂”真正做到了:课堂充满着“爱”、洋溢着“情”、体验着“乐”,是今天离开了、明天还想起来、终生难忘的课堂。

就软件而言,营建生物学习的氛围非常重要,如通过设立奥赛墙(展示历年学生奥赛成绩)、橱窗、板报、参观考察、植树挂牌、社会实践、爱鸟周等活动,激励学生感知生物、学习生物。

【例】课程基地成果展示中心。

学校设生物与环境学术成果展示室,展示生物与环境课程最新研究成果;校友成就展示室,展示科学家、知名学者以及杰出校友的成长足迹及研究成果;设立奥赛墙,展示历年学生奥赛成绩等。如获得江苏的第一枚生物学奥赛金牌时的系列照片,这些似乎成了学生成长的一面镜子,学生神处其中,既激励自我,又反省自我。

2 生物课程基地的评价与反馈

课程基地建设是新生事物,目前还没有一个完善的评价标准。虽然江苏省有关部门已经加强了对课程基地建设的绩效评估,设立了以省教研员为主的联络员制度,并多次对课程基地建设情况开展检查视导。实际上建立一套完善的、有针对性的课程基地评价体系能够更科学地指导和促进课程基地的健康发展。目前对课程基地的评价标准的界定没有完成,而且完善过程也不是短时期能够完成的,这套评价系统的建立需要“课程基地人”不断的探寻、完善、丰富和提高。

【例】我校生物与环境课程基地的评价标准设置思路(完善中)。

(1) 宏观评价。

① 课程基地目标达成的评价;② 课程基地特色建设的评价;③ 课程基地实施过程的评价。

(2) 微观评价。

① 教师的评价:教师开发课程的评价;教师教学行为的评价。

② 学生的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表现评价;学生的知识终结性评价。

3 生物课程基地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

生物课程基地开发是一个持续、动态的过程,其建设结果固然重要,但过程也应该受到关注,过程往往决定成败。目前,江苏省课程基地开发还处在起步阶段,由于受到理念、师资、资源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和影响,建设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值得借鉴。

3.1 对生物课程基地的概念解读不清

课程基地开展的教学活动与一般性的教学行为有关,但也有很大的区别。“相关”源于它们都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行为;“区别”在于课程基地有特定的目标要求,只有符合课程基地目标要求的教学行为才能被纳入课程基地建设的范畴中。目前一些学校对省课程基地建设的宗旨理解不透,概念不清晰,在课程基地建设过程中,混淆了两者之间的区别,从而导致在课程基地开发、实践管理中出现了误区。常见误区一,把综合实践活动与课程基地混为一谈;常见误区二,窄化了课程基地的范围,错误地将课程基地开发等同于校本教材编写;常见误区三,把课程基地与过去各地已有的学科基地混为一谈;常见误区四,把一些常规教学活动纳人课程基地建设成绩中。这些做法都在无形中弱化了课程基地的优势,妨碍了课程基地的正常发展。

重点说明的是生物课程基地与过去各地已有的生物学科基地的区别,在于生物课程基地首先注重从生物学科环境的硬件建设做起,搭建生物学知识平台;课程基地注重面向学生主体,让学生自主动手、实践解题、主动探究;课程基地更注重实践活动,以手脑并用让学生出真知,从学会到会学;课程基地不仅关注指向高考,更指向教学方式的改革和创新人才的培养。

3.2 对课程基地的开发认识不足

课程基地的建设,无疑是新课程背景下深化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件大事,对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创新人才具有特殊意义。但作为一项新生事物,课程基地建设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许多新问题、新情况,尤其在目前教学任务十分繁重的情况下,问题的凸显更应引起相关部门和学校的重视。例如课时问题,课程基地的一些活动势必会占用学生的一些时间;再如活动场地问题,一些学校因为各种主客观的原因没有腾出足够的场地让教师学生来开展相关活动;又如工作负担问题,生物课程基地开发工作必然增加教师额外的工作负担。这些问题都可能会导致部分教师和家长的理解与支持的问题,从而直接影响到课程基地的建设和活动的开展。因此需要教师及时处理,加强指导、宣传和提供政策上的支持。

3.3 对课程基地的软硬件处置不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