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课程建设体系范文

课程建设体系全文(5篇)

课程建设体系

第1篇:课程建设体系范文

(一)形态构成课程资源利用及课程质量评价有待提高

我国高校的形态构成课程,内容比较单一,都以“三大构成”课程为主加以设置。“三大构成”课程各自独立,课程设置缺乏整合,存在教学方法单一、课程结构单一、教学内容单一等倾向。当前,高品质形态构成课程数量少,精品课程建设缺少质量支撑,整体上说课程资源共享程度偏低,一些“创新”课程内容不到位,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形态构成课程资源利用是以优质的课程内容为主体的,课程内容优质才可以成为资源并加以运用。许多高校在设置该课程内容时还没有脱离固有的模式,课程内容上没有创新,对课程质量评价一直沿用传统的评价方式,在评价中没有考虑教学过程阶段性与整体性的关系,常把后段课程结果作为依据来进行终极评价,致使评价体系脱节,缺乏调控的有效方法和评价体系的系统性。

(二)师资队伍建设与教科研能力较薄弱

由于工业设计学科发展较快,对本学科教师的知识结构、业务能力、施教能力、实践能力、学术造诣、审美素养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多数本学科的教师知识结构单一,实践经历浅,跨学科施教等现象普遍存在,加上创新型教师及名师匮乏,导致施教水平滞后,师资队伍建设跟不上学科的发展速度。形态构成课程长期以来没有从旧教学模式中走出来,对其课程自身的发展研究还没有形成体系,教师对其研究还在较低的层面上探索,远远跟不上学科发展要求,各个高校学科建设的重点都放在了专业课程建设上面,对专业基础课程的研究相对较薄弱,正是由于教研不够,本课程的开发与拓展得不到有力支撑,构成课程的地位始终不高,对专业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

二、形态构成课程建设的探索与研究

(一)优化课程结构,整合课程内容,完善课程体系建设

1.构建“基础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三位立体式互动专业课程体系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不能单独设计,形态构成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中课程群的课程,更不能单独设置,所以我们可以把形态构成课程重新组合与建构。该课程主体内容在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中学习,分散部分内容跨模块学习,也就是说模块不是固定的,课程是交叉设置的。特别是形态构成课程应跨越到专业课程模块中去完成它应用构成课程内容,这种在不丢失主干课程结构的交互式的课程体系,有助于课程训练与学习的实效性及应用性,真正起到以能力为本位的学习目的,增强学生思维方式和动手能力的训练。

2.优化课程结构,整合课程内容,设立创新型课程模块形态构成主干课程有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光影构成、动态构成等课程。其构成模块应具有可变和互补性质。每个单元课程结构设置要符合整体课程模块结构设置要求,既体现出每个单元课程特点,又要体现出每个单元课程之间的完整性、系统性。在每个单元课程中,教学内容的设定要体现出课程本质特征,同时要体现课程内容的前沿性,可以增加信息采集、调研分析、工艺结构、材料应用等相关内容。教学环节中还可以引入学生自己设定的构成单元课题,提升创新意识和动手塑造能力。课程内容还应有选择性,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知识结构、认知能力、兴趣爱好等因素自由选取课题来完成对应的学习任务。

(二)加强教科研能力和师资队伍建设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着力培养专业教师业务能力由于工业设计专业建设与发展要求,加快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是当前各个院校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目前,从事形态构成课程教学的师资主要来自于美术类师资和设计类师资。在高校专业课师资不足的情况下,多数形态构成课程是由美术类师资来完成构成课程的教学任务,从设计学科建设与发展角度看,美术类师资有些是满足不了专业基础课程教学需要的,因为多数美术专业毕业的教师没有学习形态构成课程,缺少对形态构成学的深入研究,施教效果不容乐观。所以说高校真正缺少的是对形态构成学有深入研究的、具有教学经验的、兼具设计水平和专业能力的高素质的师资。高校在引进大师、名师的同时,急需做的工作应是积极做好本校教师的培训工作,通过各种渠道与方法拓宽师资培训思路,尝试建立课程研究中心、课程设计工作室、委培实训基地等场所,确立中长期师资梯队培养计划,做足师资培养基础工作,为师资队伍建设奠定雄厚基础,逐步建立起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业精品高、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

第2篇:课程建设体系范文

[关键词]设施园艺学;教学改革;实践教学

设施园艺又称保护地栽培,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随着社会进步及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作为当代农业的“阳光”产业,设施园艺及其相关产业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发展。虽然我国近年来设施产业发展迅速,科技含量及产业水平提升,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着十分显著的差异。同时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对于设施产业相关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大。因此,培养专业理论知识过硬,动手能力较强的设施园艺专业人才,成为目前农林院校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为提高我校设施园艺学教学质量,培养能满足南疆设施园艺产业发展的优秀专业人才,本课程团队教师从优化教学内容、强化人才培养、加强硬件建设等方面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改革,经过二年的建设,取得一定的成效。

一、结合课程特色,优化教学内容

与传统学科相比,设施园艺学包含了气象学、土壤学、生物学、环境工程学、建筑学、栽培学等相关学科内容,学习难度较大,教师不仅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广泛的实践经验,还需要较强的整合相关知识的能力,同时要求学生具备较好的理解能力和较高的动手操作能力。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根据专业学生的就业去向和目前南疆地区的设施园艺类型及技术水平,对现有的教学大纲及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微调,围绕教学大纲,合理确定授课内容,合理设置理论及实践学时数,同时结合当地的气候特点及栽培现状,使学生能更加全面、客观、系统地掌握课程知识。通过课程建设既优化了教学内容,又保证了课程本身的完整性与系统性。

二、注重教学方法改革,提升教学效果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板书教学已不能满足当代教学需求。在本轮课程建设中,团队教师根据课程特点,将传统的板书教学与现代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让学生通过实践动手环节印证理论知识,从而起到更好消化、吸收的目的。课程建设中,除了优化教学方法外,同时更加注重课堂45分钟的学习效率,通过课堂提问、课后作业、课堂讨论等多种课堂教学方式,加强了学生课后预习、复习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通过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提升了课堂师生互动的效果,活跃了课堂气氛,从而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

三、合理利用网络,实现学习材料电子化

为巩固课后学习效果,提高班级出勤率,在课程建设中,结合现代网络技术的便利条件,设计了易班课程群,课程群内设计了课堂小讨论、现场在线课堂测验、学习资料、在线答疑等板块,实现了限时课堂点名,同时利用课程群使学生能更好地利用网络进行课后学习。

四、“以学生为本”,强化人才培养

根据学生生源地情况,在进行本轮课程改革时,为使疆外同学更好地了解新疆特别是南疆地区的气候特点,授课教师会在课堂中更多的进行相关知识的讲授,如在讲授环境调控章节时,会单独介绍新疆特别是南疆地区的光照、温度、水等气候特点,从而大大提升了学生对南疆设施园艺产业的兴趣,为其就业提供了方向。同时专业设置时为满足不同学生的课堂教学,在进行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制定时充分考虑学生情况,制定适合的人才培养方案。课堂讲授时,老师的侧重点也会有所不同。例如在讲授第一章园艺设施类型、结构与性能,第二章园艺设施环境条件及其调节控制,及各类作物的设施栽培技术时,会结合当地栽培特色进行重点的理论讲授,同时结合实践让学生更好理解。而在第四章园艺设施的规划设计中,会针对当地气候特点,重点介绍新疆日光温室的发展区域规划。同时本章节因内容比较偏向工程,考虑到农科类学生工程技术知识薄弱的特点,删掉了大部分的力学设计和计算内容,只要求学生从掌握温室建造的选址要求、采光和保温角度出发,简单设计建造温室的相关参数,从而更好地做到“以学生为本”“因人施教”,让每个同学都能很好地理解课程内容。设施园艺学课程,理论及实践结合紧密,要求学生既要有良好的理论专业知识,同时也要有较高的实践动手能力。因此在课程建设中,结合各级各类专业竞赛,与周年实践相结合,更加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进行发明创造,从而提升学生与人交流、团队合作的能力。

五、产学结合,加强硬件设施建设

设施园艺学是园艺专业的主干课,同时也是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园林、林学专业的一门主要的专业选修课程,因此必须建立相配套的教学实习基地和教学设施,以保证各个教学环节的施行。课程建设过程中结合实验示范中心及专业综合改革建设,在原有的果树、蔬菜实验室的基础上,新增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实验室,同时配备专业及课程所需的各种仪器设备,如热电偶仪、照度计、土壤水分测定仪等,达到生均实验室面积6.01平方米,生均仪器设备为1.55万元,并在园艺试验站新增小型新型日光温室4个、塑料大棚4个,极大地满足了专业学生的实验、实习需求。在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方面,考虑学生动手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新增校外实习基地4个,均为无土栽培、植物工厂等相关技术的生产一线企业,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达到6个,为本专业及课程的教学实习提供了良好的实习场所,也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缩小了理论教学和生产的差距,同时为学生将来的就业适应期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六、注重师资培养,提高教师专业综合素质

教师作为文化的传授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是课堂的中心。为了能达到良好的教师素质培养,让专业课教师既能有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又能掌握学科的新成就、新成果、新动态,并能够应用自身所学知识和实践解决生产中所存在的问题,我们通过新教师导师制、基层锻炼、生产调研等,让教师深入一线,了解当前的产业生产动态,用实践反哺教学,用教学反哺实践。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产生吸引力,为学生做榜样,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七、结语

通过二年的课程建设,设施园艺学这门课程已初步有了比较系统的课程体系、完备的教学条件、适合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模式,较好地促进了课程团队教师的发展和相关专业学生的成才与就业。虽然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效,但与日益快速发展的设施园艺产业及现代化农业产业进程相比,我们仍有很多不足。一是如教师外出培训机会较少,限制了教师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今后应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的条件下加大培养力度,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应用学科前沿,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二是对本门课程的重视仍需加强,尤其是作为专业基础课,在学期设置时应根据课程特点进行合理分配。三是园艺专业学生的工程知识及实践技能相对较差,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的园艺植物栽培知识及技能相对欠缺,都不利于本门课程的学习。今后,在校院及任课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寻找课程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为培养具有一定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具备较强创新创业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侯雷平,李梅兰.设施园艺教学体会与建议[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264-265.

[2]高丽红,陈青云,曲梅.设施园艺学课程体系建设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8,(10):54-55.

[3]孙向丽,王波,王开荣.“以学生为本”的《设施园艺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安徽农学通报,2016.22(15).

第3篇:课程建设体系范文

关键词:课岗证赛软件技术专业群课程体系教学改革

一、软件技术专业群课程建设的现状分析

高职软件技术专业群主要包括软件技术、移动互联应用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等专业。该专业群突出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强调综合素质,以期能培养出符合软件开发市场需求的高素质劳动者和软件技术技能型人才。但是目前该专业群的核心课程体系存在与实际工作需求严重脱节的现象,课程设计质量较低,主要表现如下。

1.照搬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

本科专业的课程设计更偏向于理论和逻辑性,而高职学生普遍存在基础薄弱,抽象思维差的特点,照搬这套课程体系将使得高职学生很难适应,从而无法让学生获得成就感,教学质量始终上不来。

2.各自为政,课程设置太杂

课程设置上没有主线,出现一门新技术就开设一门对应课程,这样使得课程之间的关联性很小,学生学习的跳跃性太大,且核心课程设置过多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让学生无所适从。

3.职业技能培养不足

大部分专业课程意识到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采用基于项目的任务式教学方法。但是在项目内容的选定以及教学过程的实施上比较随意,没有严格按照真实项目的工作流程和能力要求去设计课程内容,更大程度是停留在教学形式上的模仿,并没有真正领会任务式教学的精髓。实践环节没有做到位,对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不足。

二、“课岗证赛”融合下的软件技术专业群核心课程体系建设内涵

所谓“课岗证赛”融合,是指为了开发课程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将软件技术专业群核心课程与工作岗位对接、与职业资格证书融通、与技能大赛融合,将工作岗位中所要求的能力进行拆解,并按照职业教育的特点重新整理、规划,设计具体的知识点并融入到课程教学内容中,实现课程与岗位的对接。同时也需要注重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将行业资格证书所要求的考试点按照由浅入深地融入到课程教学中,增强学生学习课程的成就感和积极性,实现课程与职业资格证书融通。技能大赛作为目前高职教育的风向标,是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将技能竞赛关键知识点融入课程,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思维,实现课程与技能大赛的融合。

三、“课岗证赛”融合下的软件技术专业群核心课程体系建设实践

1.以职业岗位对应的能力要求作为课程体系开发的基础

人才培养一定得与市场需求相接轨,这是课程设计的关键出发点。为了弄清楚企业对岗位的能力要求,笔者通过对IT企业的走访,以及对历年毕业生的跟踪调研,首先确定了软件技术专业群对应的核心工作岗位,主要包括前端设计、javaweb开发、移动应用开发以及嵌入式开发等就业岗位。针对就业岗位设置专业课程,以岗定课,再以企业应用为背景,以软件开发市场需求为导向,分析岗位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考虑到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笔者按照成果导向教育理论,从典型工作任务中提取学生应具备的能力,从知识、方法、社会三个方面进行描述。在确定课程设置以及课程培养目标以后,以企业应用为背景,以软件开发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岗位的对应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出发点选取课程内容。

2.以职业资格证书对应的能力要求作为课程体系开发的基础

职业资格证书为从业者从事某一职业所具备的知识和能力的证明,它广泛被行业认可。因此将职业资格证书和专业课程体系进行融合,能有效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目前软件技术专业群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主要有(中级、高级)软件程序开发工程师、嵌入式开发工程师、数据库开发工程师以及网页设计师等。这些证书的考试知识点分别对应java程序设计、arm开发体系结构、sqlserver数据库等核心课程。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将职业资格证书的核心知识点进行拆解,按照难易程度与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对接,不仅使学生掌握了课程教学目标,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素养,为学生的就业增加了砝码。

3.以职业技能大赛对应的能力要求作为课程体系开发的基础

职业技能大赛依据国家职业技能标准,按照实际工作过程、环境来开发竞赛标准,能很好地体现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软件技术专业群各个专业都有对应的职业技能大赛赛项,主要包括移动互联网应用软件开发、软件测试以及虚拟现实(VR)设计与制作赛项等。在充分分析各项赛事的竞赛标准和竞赛环境后,针对性地开发专业课程体系,使得课程内容和教学环境能完全覆盖对应的技能竞赛考试标准。以赛促学,实现企业工作内容和课程教学的无缝衔接。

四、“课岗证赛”融合下的课程体系建设及改革的主要问题

1.课程内容选取很关键

“课岗证赛”融合下的课程体系建设,最终落脚点还是课程的建设。如何将工作岗位、职业资格证书以及技能竞赛中的内容进行提取、加工,以高职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是课程体系建设的重点、难点。在进行知识整合时,一定要注意高职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学生为中心循序渐进引入知识点,既让学生理解了知识技能,又激发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兴趣。这要求教师对工作岗位工作任务、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点以及技能竞赛标准分析得很透彻,才能有的放矢的设计相关的情境教学。

2.师资队伍建设是重点

教师是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因素,在课程教学中起到主导地位。“课岗证赛”融合机制下的课程体系建设,对教师的业务能力要求更高,需要教师能明晰企业岗位需求,同时又要知晓职业资格证书和技能大赛对应的考试知识点。而目前大部分专任教师都是从普通高等院校毕业后直接进入学校任教,缺乏实际企业工作经验。针对这种情况,需要让教师走出去,进入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参与企业的实际项目开发,不断完善知识结构,同时从企业里面请进一批业务能力精湛、熟悉高职教育的能工巧匠。打造一批师德高尚、技术扎实、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可保证课程体系建设的稳步推进。

3.实训条件建设是基石

实施“课岗证赛”融合机制下的课程体系建设,必须要有对应的实训条件做保障。软件技术专业群对应的核心岗位,其工作环境建设相对容易,主要以配置高性能电脑和服务器主机为主。而职业技能竞赛的实训准备就相对较复杂,需要按照企业标准建设整套的竞赛环境和硬件设备。除了学校的专项资金投入以外,还可以将实训场所搬到企业办公室,建立一批校外实训基地,以解决实训设备不足的问题。

4.积极构建“班级-专业-学院”三级竞赛体系

职业技能竞赛应该深入到课堂,全员参与,全员受益,让学生在竞赛中学到实际专业技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良好的竞赛氛围。为此,笔者构建了“班级——专业——学院”三级竞赛体系,完善了相应的竞赛制度。每学期上完对应的专业核心课程后,组织全部学生进行技能竞赛的测试,以此作为课程成绩的评价依据之一。同时推荐优胜者参加整个专业的技能竞赛选拔,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整个学院的选拔。将技能竞赛作为一种常规的人才培养模式,“以赛促学、以学促赛”。

五、教学实施方法的改革

要做到“课岗证赛”的深度融合,在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就必须要有所创新。笔者在长期的实践教学中总结了如下教学方法,即“项目引导、任务驱动、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工作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办法,在工作任务的驱动下一步步地完成实训内容,其中针对问题的分解、讨论要贯穿整个课程教学中,通过“探究性”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充分理解课程教学内容背景下,使用信息化技术展示关键知识点,如使用动画、屏幕录像及多媒体交互技术等。从不同角度、全方位的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痛点问题。

六、小结

在“课岗证赛”融合机制的指导下,笔者在软件技术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建设上取得了较明显的成果。通过紧跟行业企业需求,优化了课程设置,使得课程体系更贴近市场需求,毕业生的专业对口率稳步提升。整个软件技术专业群近三年来职业资格证书通过率达到了93%。在技能竞赛方面也硕果累累,获得了2015年移动互联网应用软件开发赛项全国一等奖、2016年虚拟现实(VR)设计与制作和嵌入式应用开发赛项广东省一等奖。这一系列的标志性成果的取得,说明该项改革是可行的、成功的,能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希望本项研究能为高职教育的课程建设创新提供一些帮助和启示。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工作过程系统化: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课程开发[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3).

[2]郭颖.“课、岗、证、赛”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职业教育研究,2014(6).

第4篇:课程建设体系范文

关键词:电气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生教学;人才培养

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国家人才储备的主要支柱,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要素。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研究生教育出现了普及化的趋势,由此产生的研究生培养质量引发了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毕业生不具备独立科研能力、无法胜任常规电气工程工作的现象屡见不鲜。因此,如何应对新形势下的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已显得非常迫切,存在的问题亟待解决。

1当前研究生培养课程体系现状

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是增强学生理论基础、拓展专业知识面的最佳途径。教育部相关文件指出[1]:研究生课程教学是我国研究生教育内涵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拥有学科单位的高校要高度重视课程体系建设,强化研究生理论基础和工程实践,并将两者有益结合。然而,当前的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存在以下不足。

1.1学科建设单位对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

教育体制的改革首先应落实到课程的变革上。理论教学始终是研究生教育的基础,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需要在课程的清理、革新与重构方面加大力度。长期以来,多数高校对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不够重视,主要表现在投入的经费偏少、硬件资源欠缺等方面。学校往往更加注重学科点的多少、知名教授数量、科研成果质量等,忽视了课程体系建设[2]。

1.2研究生素质教育尚未落到实处

近年来,研究生教学创新主要体现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并没有在理念和内涵方面有所突破。例如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立体化、全方位的授课提升了教学效果,但这些并非教学创新。实际上,学生作为认知的主体仍然处于被动地位,学习的积极性并不高,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基于此,素质教育在于知识本身,在于从根本上改革现有的教学观念、教学管理模式、课程体系建设模式。

1.3实践平台与教学资源配置不合理

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育离不开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理论创新需要实践支撑,实践创新需要理论指导。且满足上述两类创新均需要一定的客观条件和教师的主动行为。由于教育经费紧张,导致实验条件不够、平台不足,多数实践类课程的设置流于形式,教师的精力仅用于课堂教学,而教育的创新工作很大一部分需要在实践中完成。因而,这种实践平台与教学资源配置不合理的现象制约着师生的创新思维[3]。

1.4课程结构单一

师资力量欠缺工科类研究生的培养需要从工程方法、教学案例出发引导。但分析授课方式发现,目前仍然以课堂授课为主,缺乏实践性、交流性和前沿性。这样的育人环境难与现代工程专业人才需求相匹配;同样,师资力量也亟须提高,目前的部分教师不具备国际化视野,对工程发展的前沿技术了解不深,对电气工程的发展方向和关键技术问题把握不准确,教学过程没有活力。

2研究目标

围绕国家对专业硕士的培养要求,考虑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实际现状,针对工程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形成了我校电气工程学科研究方向培养目标(见表1)。即:AUTO-Academic—United—Tackle—Original。专业联合实践创新型人才模式,上述人才目标的实现需要加强课程体系建设,要明确课程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笔者在梳理国内工科院校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的基础上,结合内蒙古科技大学的办学特色,提出了自己的培养目标预期:第一,树立好自己的“三观观念”,瞄准“国家和地方需求”,以课程结构调整为重点,以内容创新为突破,发扬西方国家先进的教育理念,推进课程的国际化进程。第二,树立好先进的课程观,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持续革新教学理念,促进研究生教学过程的互动和研讨氛围,建设优质课程。第三,注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加大力度强化课程建设的评价体系,构建中国特色的“双一流”高层次建设内容,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4]。

3课程体系建设内容

3.1总体思路

研究生培养是创新研究和工程实践研究的高级阶段。内蒙古科技大学电气工程学科紧紧围绕电气工程领域的科技发展趋势和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需求,形成了基于分布式发电、绿色供能等领域的学科优势,凝练了电力系统分析与优化控制、新能源发电与智能控制、新型电力电子技术3个学科方向,并设置了研究生课程体系。3.1.1完善课程体系。增加创新教学比重研究生培养是本科生的延续和升华,研究生课程的设置需综合考虑学科发展趋势、动态及最新研究成果[4]。学科负责人及硕士生导师需要将课程体系建设作为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点[5-7],并开展以下工作。第一,完善课程内容,优化课程学时。针对现代电力系统分析、高压电网继电保护原理与技术、可再生能源发电及智能控制等学位课程的建设,在保障主要课程授课内容深度的基础上,加大新能源发电实践实训、分布式发电智能控制及现代电力系统分析等实践类课程的创新案例教学内容。第二,建立课程群授课机制,整合教学资源。依据电气工程学科最新发展需求,结合凝练的学科方向设置相关课程群,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工作需要进行选择。每个方向又分为理论研究和技术应用两部分,在此基础上开设“前沿知识”专题,丰富教学内容,拓宽知识体系。第三,大力开展研究生优质课程建设工作,不断创新教学内容,在教材的选用过程中增加电气工程热点和焦点内容,以充实研究生教材。3.1.2专业学科团队为课程体系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科研团队在培养研究生过程中发挥各自优势,团队成员将多年积累的研究成果以“传帮带”方式进行研究生培养,提升学生学习效果。按照综合实训内容划分导师团队,凝练研究方向,带动学生了解前沿技术、尽早加入团队的课题研究工作中。3.1.3充分发挥自治区实验平台功能。提升实践课程学习效果依托“太阳能光热与风能发电”自治区重点实验室这一科研平台,以培养高层次、高水平研究生和青年骨干教师为目标,做好科研平台的开发、利用及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另外,可以通过参与企业项目研究进行工程项目训练,培养研究生的工程应用能力。

3.2课程体系的结构

面向“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视角,加强实验基地、科研平台建设,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完善研究生知识结构。预期设计的课程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课程设置注重了基础性、前沿性和实践性,体现了本学科发展的新内容和新特点,突出了本学科的优势和特色。

4课程体系建设方法

4.1优化培养方案

体现学科动态在课程设置上,拓宽基础理论,加强学科前沿;在教学模式上,增加设计性实验、实物半实物仿真实验,加强课堂互动;在拓展知识面上,开展专题和热点知识的分析和讲解工作。

4.2创新教学内容

实现“理论—实践”融合提高研究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是培养工程硕士专业研究生的首要任务。根据培养方案整合教学内容,立足学科前沿,以培养“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为目标,面向工程应用设计开发实训内容及平台,建立以工程项目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4.3改善科研条件

建设创新实践基地针对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任务,围绕国家区域发展战略需求,依托现有省级重点实验室,重点建设创新实践基地,进一步开展校地、校企的产学研合作,创建新的实践基地、合作园区,为培养高层次、高水平研究生和青年骨干教师提供实践支撑。

5结语

第5篇:课程建设体系范文

关键词:网络工程实践教学;在线开放课程体系建设

0引言

2019年末至2020年上半年,肺炎疫情肆虐全球,给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极大的冲击和影响,为防止病毒的传染和蔓延,国内通过多种措施实施了严格的隔离政策,除必要的外出外,都需待在自己家中。针对院校,延期开学是其中的一项重要举措;与此同时,教育部门为保障防控各院校的教学进度和教学质量,实现“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做了大量工作。2020年2月4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在疫情防控期间做好普通高等学校在线教学组织与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意见要求“采取政府主导、高校主体、社会参与的方式,共同实施并保障高校在疫情防控期间的在线教学。各高校应充分利用上线的慕课和省、校两级优质在线课程教学资源,在慕课平台和实验资源平台服务支持带动下,依托各级各类在线课程平台、校内网络学习空间等,积极开展线上授课和线上学习等在线教学活动。”指导意见后,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快速响应,按照“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要求,制定了一地一案、一校一策或一校多策的在线教学方案。本次在线教学成功应对疫情带来的停学、停教、停课危机,稳住武汉高校、稳住湖北高校、稳住全国高校,而且在实践中创造在线教学的新高峰,探索在线教学的新实践,形成在线教学的新范式,对中国高等教育和世界高等教育未来的改革创新发展意义深远。作为一名一线的大学教师,有幸全程参与此次的线上教学,感受良多,受益匪浅。随着疫情的逐渐好转,恢复正常线下教学模式后,通过对两种教学模式的思考,认为在疫情没有完全消除,有可能出现反复的情况下,学校自主在线开放课程体系的建设十分必要。

1在线开放课程的数据统计

为保障“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工作开展,截至2020年2月2日,教育部组织22个在线课程平台制订多样化在线教学解决方案,免费开放包括1291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和401门国家虚拟仿真实验课程在内的在线课程2.4万余门,覆盖了本科12个学科门类、专科高职18个专业大类。为此次规模宏大的线上教学提供强有力的硬件支撑。教育部的指导意见印发后,全国所有地区、所有高校都纷纷采取行动开展在线教学。截至2020年5月8日,全国1454所高校开展在线教学。103万教师在线开出107万门课程,合计1226万门次课程,其中既包括理论课,也包括实验课;参加在线学习的大学生共计1775万人,合计23亿人次。开设课程覆盖本科理、工、农、医、经、管、法、文、史、哲、艺、教全部12个学科门类。课程类型包括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理论课、实验课等多种类别,授课模式有直播课、录播课、慕课、远程指导等多种形态。

2在线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在的在线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学老师,采用慕课、直播课、录播课以及远程指导等多种教学模式,下面就对实际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

2.1慕课教学模式

对教师讲,这是工作量相对较少的一种教学模式,只需给学生指定某一课程的在线教学资源,让学生进行观看学习,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以本院网络工程专业为例,专业基础类课程《计算机网络》,在中国大学MOOC网站有湖南科技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东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高校提供的在线教学资源,其中南京农业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提供的资源还属于国家精品资源。这类通用课程资源可直接拿来使用,但与学生的交互还需借助其它通信工具如电话、微信、QQ等来实现。专业核心类课程《网络设备配置与调试》,在中国大学MOOC网站没有找到名称完全相同的在线课程资源,究其原因主要是各个高校课程大纲的教学目标不尽相同,课程名称自己定义,使用的教材也是多种多样。这类专业课程资源无法做到直接拿来使用。

2.2直播课教学模式

直播课教学模式,是将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借助直播平台通过网络的方式实现,用到的直播平台有钉钉、腾讯会议、智慧树、超星、学习通等。直播课教学需在固定的时间段讲授者与受众同时在线,学生使用的多种学习终端,可能是计算机、笔记本、PAD、智能手机等,登录教师指定的直播平台,注册账号,选择授课教师建立的直播。既实现了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又与传统模式有着很大的不同,没有传统课堂的面对面,教师无法实时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无法像在课堂一样对讲台下的学生做到一目了然,学生开着直播或许手头在做其它与课程无关的事,教师也无法及时发现,即使学生使用的终端开启摄像头功能,教师可通过摄像头看到每个学生,在授课期间,教师也无法一一点击每个学生进行放大查看学生的学习状态,而且也不能保证学生整个身体都进入到摄像头的范围内。这种学习模式依靠学生学习的自我主动性,教学效果得不到有效的保障。

2.3录播课教学模式

录播课是指教师提前将课程的某个章节需要讲授的内容以视频的方式录制好,放置在第三方平台服务器,让学生定期观看、学习。录播课优点是成本低,可设计课程,课程更精细化,并且不受任何条件限制,满足学生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观看的需求;录播课的缺点是无法进行实时监控和互动,学多都是个人进行,没有互动和交流,学习效果无法特别保证。在,录播课为了应急而准备,教师为了当下课程授课进度的需要而录制,具有随机性,最终呈现的只是一段一段放置在服务器端的教学视频,不具备完整性、更不具备系统性。以上三种教学模式因服务器属于第三方,无论是在线资源还是平台直播,如同时在线的用户过多,数据流量过大,会出现带宽不够,网络卡顿、断网甚至服务器崩溃的情况。师生间的互动都需远程指导作为有效的补充。如果高校根据自己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学习现有在线资源尤其是国家精品资源的先进经验,搭建服务器,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录制课程资源,打造师生互动平台,建立自主的在线开放课程体系,能很好地解决以上问题。

3建设自主的在线开放课程体系

自主的在线开放课程体系的建设包括硬件支撑、软件平台和课程资源三方面。下面通过对在线开放课程体系特点的分析以确定体系建设各方面的需求。

3.1硬件支撑

在线开放课程体系的建设离不开硬件的支撑,服务器和传输网络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在线开放课程体系的数据内容主要是教师录制的课程视频,数据量很大,并且建成后网站的访问量也会较多,所以对服务器有如下需求:3.1.1大存储量。服务器的存储容量必须够大,能存储所有专业课程录制的视频;3.1.2大承载量。服务器的承载量必须保障在极值情况下不会出现宕机。换言之,服务器必须最低满足本院全体师生同时在线时不会出现崩溃的情况。对传输网络的需要如下:(1)高带宽传输网络的带宽必须最低满足本院全体师生同时在线时不会出现卡顿的情况;(2)双备份传输网络必须有备份线路,当主线路出现故障时,可及时切换到备份线路。目前,大部分高校均建立自己的数据服务中心,部署的服务器,本身就是为教学、科研工作提供服务,从稳定性、可靠性、访问速度上,均能满足建设要求。

3.2软件平台

软件平台是在线开放课程体系的核心系统软件,在线开放课程体系一项最主要的功能就是提供师生间的交互,这就依靠软件平台实现,因此软件平台具有以下的功能和特点:3.2.1友好的使用界面,具有可靠性、易用性、交互性和多样性等特性。(1)可靠性指的是界面要具有一定的容错能力,能即时正确给出运行状态指示和出错信息,并且能引导用户改正错误;(2)易用性尽量减少用户负担,操作方式简单,容易记忆,输入/输出容易理解;(3)交互性对用户的应用请求都应在用户心理许可的时间范围内给出响应,即使不能得出结果,也应给出一定的响应;(4)多样性根据用户背景不同,提供多种接口,适应不同层次用户的需要。3.2.2完备的功能体现,按照登录身份不同,可以分为教师、学生和管理员三种登录状态。(1)教师登录后的功能淤班级管理教师成功登录后,可创建自己所教授课程的班级,并且可以设置班级密码,该密码仅告知该班级的学生,该班级的学生凭借密码才可加入该班级,教师可对班级的学生信息进行管理;于教学资源管理教师可将自己录制的教学视频、制作的PPT文件以及音频资料等各种教学资源根据类别上传到服务器端,也可对教学资源进行修改、删除等管理操作;盂讨论答疑教师可看到来自学生的针对该课程提出的各种问题,并可对该问题进行答疑,或针对某个问题组织同学们进行讨论;榆作业和测验教师可给学生布置作业,或对平时学习进行阶段性测试。(2)学生登录后的功能淤加入班级根据教师提供的班级密码,加入自己的班级,并且完善自己的个人信息;于课程学习根据教材的内容,可以自主选择教师上传的某一单元的各种学习资源,如课堂的教学视频、教师制作的该单元重点知识的PPT幻灯片等;盂讨论答疑学生可对教师提出的某个知识点进行讨论,与同学们进行交流沟通;也可针对自己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请教师进行答疑;榆作业和测验学生可查看是否有教师布置的作业或者试卷。(3)管理员登录后的功能可进行系统的维护、数据的更新。

3.3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效果,可从以下三方面提高课程资源开发的质量。3.3.1加强平台技术服务和师资、技术人员培训。依托高校、相关机构、专家组织和在线开放课程公共服务平台,根据教师、学习者需求变化和技术发展,开展课程建设、课程应用以及大数据分析应用等培训,提高学校在线课程建设水平和数字化资源建设质量。3.3.2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标准。(1)教学内容与资源教学内容应该由时长5-20分钟的短视频组成,每个短视频应有针对的知识点或专题,并注重实用性。在表现形式上,合理地运用文字、图画、音视频等各类素材,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优化;(2)教学设计和方法结合开放课程教学的特点和学习者的实际需求进行整体的教学设计,围绕学习目标精心设计教学活动,科学规划在线学习资源,实现高效教学;(3)教学中的互动建立多元化的学习互动体系,比如在线测试、即时网上辅导反馈,线上、线下讨论答疑,网上作业、提交和批改等,可促进师生间、学生间的问题交流、资源共享和学习协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教学效果与影响。对在线课程教学的效果进行跟踪评价,并开展相关的研究工作。基于大数据信息进行采集分析,掌握教学和学习的整个过程,分析学习者的学习个性、特点和行为,因材施教,改进教学的质量;(5)团队的支持与服务课程建设负责人及课程组成员均为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较高学术造诣的教师,并鼓励院校的教学名师和专家主讲开发课程。还配备专职人员,长期在线服务课程建设,承担课程内容更新、在线辅导、答疑等。形成一支教学、辅导、技术支持等结构合理、人员稳定、高水平的教学团队。3.3.3在线课程视频制作规范。制订出在线课程视频制作的规范:如音视频信号源的技术规范、压缩及封装格式等。

4自主优质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意义

4.1社会意义

4.1.1对每个院校来说,可实现优质教育课程资源更符合本院各层次、各专业学生的课程需求,在本校的资源共享,更符合“因材施教”的理念;4.1.2对学习参与者来说,通过在线开放课程平台,接受本院教师的教育机会和渠道更加有利于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和掌握;4.1.3面对突发情况下,解决教学资源严重不足的问题。

4.2行业意义

整体推动教育+互联网的发展,为未来的智能教育提供基础。4.2.1对学校:实现了校内资源的整合和校外资源的融合,可以提升本校的教学质量;4.2.2对教师:可跨越学校和区域限制打造自己的个人品牌,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和影响力;4.2.3对学生:可选择更多的学习资源,使学习时间和方式更加的灵活、自由。

参考文献

[1]陈柄运.在线开放课程现状及发展的研究[J].才智,2019(13):203.

[2]高迪,兰海燕,申林山.疫情背景下在线课程学习质量提升策略研究[J].计算机教育,2020,(11):66-69+75.

[3]徐鹤.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方案研究[J].高教学刊,2016,(5):109-110.

[4]孙燕,李晓锋.学习者视角下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9(040)020:2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