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课程建设设计范文

课程建设设计全文(5篇)

课程建设设计

第1篇:课程建设设计范文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校园文化建设;设计;培养;服务

一、课程项目介绍

(一)项目来源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我院企业形象设计课程开设之初,经贵州省铜仁市松桃县教育局与我校联系,我院与松桃县教育局以及受教育局委托进行校园文化建设设计的第三方松桃新天地广告装饰有限公司合作,开展为松桃县部分中小学学校设计校园文化建设。在这次合作中,我们总共签订了3次合同8所学校,通过主课老师与教研室其他四位老师,带领正在上企业形象设计课程的2016级视觉传达设计专业21个学生参与了项目设计。

(二)项目实施情况1.项目具体任务项目是为贵州省铜仁市松桃县8所中、小学的学校进行校园文化设计,根据各校的教学理念、办学思想、文化建设主题等展开设计内容,力争通过文化内涵及教育特色的理念提取,展现校园特色文化理念。2.项目实施过程(1)组建项目团队项目实施之初得到了学校领导及学校社会服务科的关心与指导,成立项目小组,制定方案计划,确定项目负责人及设计团队。团队在项目组长带领下,选择4-5个学生组成素材收集组,负责前期的资料收集工作;在设计阶段学生自由组成设计小组,志愿组合,4-5人组成小组,选定一人做组长,负责完成教师布置的项目任务。(2)实施过程①实地考察调研及勘测尺寸为确保任务的完成,素材收集组成员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进入将设计的学校进行实地考察,与学校领导、老师交流、了解学校情况、办学历史及校园文化建设需求,并对学校教学楼、操场、活动场地、食堂进行实地勘测,收集第一手资料。②素材收集、集中讨论由素材收集组负责将收集到的学校的文化、风俗、学校办学历史、办学理念等资料信息,通过PPT在课堂对所有学生进行资料讲解,然后,各设计小组通过对资料分类、讨论、理念的提取,开始第一阶段的校徽(标志)设计。③设计方案讨论及优选在设计过程中由项目课程老师对五个小组进行辅导,各小组在校徽设计阶段,每个同学必须设计提交2个方案,然后小组对每个同学的设计方案进行讨论,选择三个比较满意的方案,经老师与小组的同学们共同讨论、选择,最终选择一个会同其他四个小组设计的方案,总共5个设计方案,交给项目方进行选择。下一阶段各小组将不再根据自己的设计方案进行设计,而是在项目方选择中的方案中,根据听取的意见进行小组的修改,最终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在选择的方案中细化,共同完成项目方选择的方案,直至对方满意为止。④设计初步成效,与校方讨论完善在完成上述阶段的任务后,后面同样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就是小组完成基础系统的设计工作,在完成设计工作后各小组统一时间与项目方进行汇报、讨论,听取项目方的意见,根据意见进行修改;第二阶段就是在上阶段的基础上开始进行应用部分与校园文化建设设计部分工作,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视觉识别系统设计,但这里说的视觉识别系统内容大大超出了我们课本知识的内容,主要增加了校园文化部分的建设设计。在这些工作完成后同样要进行汇报,听取项目方意见,根据意见进行修改、完善,直至对方满意。在所有过程完成后,最后虽然项目方只能选择一个小组的设计方案,但也会挑选其他小组设计中他们认为满意的个别设计,增加进选中的方案中,最后由该小组完成所有设计图的设计工作。

(三)设计成果展示经过同学们的努力,项目时间历经半年,完全超出了我们正常的课程上课时间,但同学们在课程上完后依然满腔热情地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完成了这次项目任务,在这里我们从三个方面来展示,供大家参考。1.标识类图1分别为松桃第四完小、松桃县蓼(liao)皋(gao)江桥完小和松桃县寨英镇邓堡中学。2.基础系统图2分别为蓼皋高峰完小基础系统部分、寨英镇邓堡中学基础系统部分和松桃第四完小基础系统部分。3.校园文化建设系统图3分别为松桃第三完小廊道文化、松桃第三完小特色教室举重室设计和松桃第四完小校门口环境建设设计。

(四)技术服务指导完成情况

二、项目取得的成果及效应

(一)人才培养效应、学科建设效应1.艺术学院16级视觉传达设计专业21名学生参与了该项设计项目的服务,取得了很好的项目实践效果。一是通过参与整个设计服务过程,从实地考察、素材收集、校园文化主题的提炼、草图方案绘制、基础系统与应用系统及校园文化建设系统等工作,学生完整地参与了该设计项目的全过程,对课程有了全新的认识,进一步巩固了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图形创意设计、字体设计、版式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等相关基础课程的专业知识,同时提升了计算机辅助设计、企业形象设计、版式设计等课程的实践操作技能;二是进一步提升了专业综合能力,通过参与到该项设计服务中,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有了较大的提升,特别是应用专业知识的能力、服务社会需求等意识有了较大的提升;三是培养与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学生在项目过程中有困惑之处,能虚心向老师请教,能主动进行思索,同学之间也经常进行交流与探讨,提升了相互协作的精神。2.进一步把企业形象设计课堂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并且在应用系统设计方面将知识扩展化,补充学习了关于校园文化建设的相关政策与理论知识,了解掌握了我国关于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深刻理解了为什么要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与目的,思考理解“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育人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1]。通过参与此次项目设计工作,不仅加深了学生对项目课程理论知识的掌握,还将接触到的新知识融会贯通到现实设计之中,开拓了视野,增强了专业技能的掌握。3.通过此次活动更加明确了企业形象设计课程的实践性,正是基于这门课程的应用性强的特点,我们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课程在各个环节紧紧围绕培养应用型能力人才这一目标来进行,“明确指出预期学生‘能够(会)做什么’,更加强调在复杂的工作情境中进行分析、判断并采取行动的设计能力”[2]。只有通过项目带动课程,才能更好地将人才培养宗旨落地,才能实现学生学以致用的价值之所在。4.学生培养:培养本科生21名。

(二)师资队伍建设效应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特点要求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在信息发达的今天,获取知识的途径更广,教师要不断更新设计专业知识,掌握设计技能,多与企业合作,服务于企业,将理论实践化,才能有所储备教授学生。自本项目签订以来,艺术学院选派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经验丰富的具有高学历、高职称、双师型的5位老师参与,设计过程中教师亲自带领设计,详细讲解,精准把控,这样的言传身教也是对教师的自我锻炼和技能提升,强有力的技术指导队伍保证了项目实施的进度与质量,经过团队的通力合作得到了对方的一致好评和认可。

(三)科学研究效应艺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师生团队以设计服务创新为切入点投身于社会服务中,把设计理论知识转化为设计实践,实践提炼理论,设计创新知识的升华。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遇到的问题及时记录,积极讨论,要求学生善于总结,发现问题的关键,积极寻求解决方案,为其它应用型项目课程提供参考依据和指导意见。

(四)社会服务效应1.踏实从业,竖立形象此次社会服务工作辐射到县乡,虽然到各乡镇或村完小、中学距离较远,但每个学校带队老师均带领学生坚持实地考察,把当地文化特色、民俗特色、历史特色记录在案,仔细分析,寻找特色,设计小组将这些特色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设计中,保证每个学校设计各具特色。本设计团队兢兢业业、认真负责、不辞辛苦的工作态度得到了地方教育局、合作单位的高度认可,极大地提升了我校教师与学生的良好形象。2.了解行业需求,引导教学改革艺术学院重视服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社会的需求是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建设的导向。现今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对高校的教学改革提出了考验,教学改革必须立足于社会、行业的需求,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属于应用技术服务类,教学就不能单单局限于课堂,将项目化课程建设融入其中,把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及教学评价融于项目中,才能让学生充分运用所学知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际操作解决问题,把教学融入项目实践中,让学生积累经验,重视“过程评价”,学生在实践体验中总结自我,做到及时反思,为其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实现人才培养在社会服务中的育人功能。

三、项目取得的主要经验及启示

(一)项目取得的经验1.组织管理经验:领导重视,项目负责人带好队伍,明确职责,有效沟通,强化执行。2.实施操作经验:整个项目课程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前期课程理论知识的掌握,项目的调研、设计以及在实际工作中和甲方的沟通,遇见的问题和困难自然是不言而喻的。部分操作经验如下:(1)善于发现、整理资料:市场调查中有些资料是很难收集到的,在田野调查中需要我们不断地和学校领导、老师交流,对于建校历史可以走访当地老人,深挖本校历史以及校风、教风、学风,在深刻领会的基础上,再进行相关的设计工作。(2)组织团队成员讨论,提出个人见解,要求学生要善于归纳、分析,发现突出点、创意点,通过讨论形成共同的创意思想,然后根据创意思想指导下一阶段的创作。(3)充分利用掌握的知识,尽量做到效果图没有错误,在效果图提交阶段会根据甲方的意见进行修改,组织小组成员根据意见进行分析、调整,力求做到能够满足甲方的要求。这个过程可能由于项目方的要求以及反复的修改,学生会产生不理解,甚至会产生抵触的情绪,教师要善于发现与疏导,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反思自己的设计是不是站在学校的立场上进行,是不是达到了对方的要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此次项目活动中学到知识。

(二)项目的启示1.学校层面:加强了与地方的合作,提升了学校的社会服务能力,为学校树立了良好的形象。2.教师层面:进一步提升了教师自身的专业知识能力,提高了项目课程的课堂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综合运用能力,丰富了项目课程的课堂案例。3.学生层面:(1)将课堂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巩固了专业知识。(2)学会了设计知识和技能的实践化,提升了知识应用的能力。(3)培养了挑战自我的意识和团结互助的团队精神,培养了吃苦耐劳、勇敢顽强的品质。

(三)存在的问题1.因初次接触校园文化建设项目,前期没有深刻领会校园文化建设的精神,没有领会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和意义,造成对项目的理解与甲方的要求有一定的出入。2.对项目的时间把握度不够,前期由于设计单一,主要是对校徽及学校标准字的设计,相应工作量较小,后期由于大量的基础系统与应用系统以及校园文化环境艺术的设计,出现前松后紧的状态,导致后期设计制作工作量较大。3.在进行小组创意方案的过程中,由于学生在进行资料整理时元素提炼不足,没有领会学校的办学理念及学校“三风一训”精神,没有将这些精神内容融入到设计方案中,导致校徽设计阶段修改时间过长,在今后的教学与实践过程中将增加此部分内容学习与理解,提升学生将项目要求与设计理念融合的综合能力。

四、结语

项目课程的意义在于充分利用课堂与实践,在实践中将所学知识理解、消化,帮助知识的巩固,提高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虽然这种方式普遍运用于企业形象设计课程,但由于课程开设时间与企业导入VI视觉识别系统的时间不一致,再加上现在广告市场细分化、专业化,企业在引进企业形象设计的时候,第一时间考虑的是市场上专业设计公司而非高校,所以高校与企业在这块的校企合作越来越少,但并不是没有机会,只要我们教师站在学生能够学到真知识、掌握真本领的基础上,走出去为学生联系项目课题,把真实的项目带入课堂,这样教师才会教有所得、学生才能学有所获。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通知[DB/OL].

第2篇:课程建设设计范文

关键词:电工技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如何结合非电类专业的特点和电工技术现状,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结合起来,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这是我校于2012年升入了本科院校行列后我们电工课程组在承担《电工技术》课程教学任务过程中要思考的问题。本文结合我校升本后几年来的教学摸索,就教学内容、教学文件、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学风建设几个方面与同仁进行探讨,以利于课程教学适应科技的飞速进步和发展,实现“秉承航天精神,依托航天办学、依托工业兴学”的办学宗旨。

一、教学内容及教学文件的建设

《电工技术》课程是高等院校工科非电类专业重要的技术基础课,该课程具有信息量大,理论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课程教学的任务是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从事工程技术工作打下必要的理论基础和工程实践基础。教学内容包括电路元件、电路基本定律、电路分析方法、电路的暂态分析、正弦交流电路、三相电路、磁路与铁芯变压器、三相交流电动机及控制电路、工业企业供电及安全用电等几个模块。根据专业的不同,我们将该课程划分为电工技术(A)、电工技术(B)两块,飞行器制造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专业开设《电工技术(A)》,汽车服务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开设《电工技术(B)》。这两大块教学内容交叉的部分是必要的基础内容,涵盖教学内容的主要模块,另一部分是针对课时相对多一些的《电工技术(A)》设置有暂态分析、工业企业供电及安全用电这些模块,以及交叉模块中有些内容的深入要求。实验内容的设置有基础能力和理论验证内容,有综合性应用内容,有任务性设计性内容,其中学生也可根据自身能力从一个实验大项中选择不同层次要求的内容进行实验,实验项目方面的设置也有交叉和不同的要求。学生通过这些实验训练掌握基本仪器仪表的使用,具备基本实验数据的正确处理方法,具备实验方法、实验步骤的设计能力,以及合格实验报告的书写这些基本的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形成相应的教学文件有:教学大纲、教案、讲义、课件等。教材方面的建设,选用国家规划教材和参考书,自编符合本校教学实验设施和实验目的的实验指导书。

二、教学方法的探讨

教学方法的实施是保证达到教学效果的手段。在《电工技术》课程教学中,通过讲授、习题课、课堂讨论这些常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的综合运用,实施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能力。在课程教学前,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预习、听课、查阅资料、作业演算,以及实验,通过完成这些学习环节消除依赖心理,激发学生的自信心,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譬如在直流电路的学习中,参考方向的概念很重要,如何启发学生体会到这一概念的重要性和在计算中的实际运用呢?各种定理、分析方法在计算中是以公式体现出来的,参考方向是否相关联公式中的正负号不一样;而求解出来的电量也是一个代数量;只有结合参考方向才能确定电量的实际方向;这些结论可以通过一个实用电路的演算让学生去体会出参考方向这一概念的重要性和应用,最终使学生摒弃中学在解题过程中先判断电量实际方向再进行求解的习惯。在讲授各知识模块时,推陈出新,找出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比如讲授正弦交流电路时,引入复数表示正弦电量后再定义一个阻抗,对比直流电路元件的伏安关系,得出欧姆定律的相量式,再由此举一反三,得出电路定律、解题方法在正弦交流电路与直流电路应用的异同,本质区别在哪儿,学生学习起来事半功倍,学习效率高,也易于理解和掌握。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科的应用性,理论联系实际,多举一些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实例讲授概念性的理论,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授一些特殊电路现象,电路的短路状态,这种现象又有哪些危害和可利用的时候,比如电焊机就是利用短路来工作的。正反实例,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结合实例既掌握了原理还学会辩证地看待事物和分析事物,学会善于思考,解决实际问题。很多习题源于实践和生活,通过习题课我们只要选择和引导得当,体会到学科在生活生产实践中的实际应用,从中找到学习的乐趣。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兼顾后续相关课程的衔接,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本基础课程的必要性。由于本课程信息量大,课时少,通过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一些信息和知识可以借助多媒体和网络的优势让学生自主地获得,要及时关注本学科新技术的发展并及时将这些信息提供给学生,使学生进入工作岗位以后能及时掌握最新的工程技术,运用所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师资队伍建设与后备人才的培养

该课程共有四位老师承担教学任务另外还有一位后备教师。其中副高职称3人,讲师2人,年龄构成老中青成梯队分布,课程组教师年龄和职称构成较合理。对于新教师新上课和老教师上新课,学校有制度规定,采取“听课—试讲—讲课”的考核模式来保证教学质量。在授课过程中,课程组教师、系部领导以及学校教学督导组专家随机听课并随时与授课教师交流,对于教学内容的把握,教学进度的制定,教案、讲义以及实验内容的编写和制定新老教师作为一个团体共同讨论制定,这样有利于新教师尽早融入正常的教学当中,同时也发挥年轻人观念新、知识新的特点,使课程师资队伍建设有保证有活力有未来。

四、实验室与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电工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本课程的大部分内容与工程问题联系较广,因此实验教学是本课程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对实验教学学时的设置应不少于总学时的25%。目前我校已建有两个电工实验室,该实验室安全系数较高,易于维护和管理,能满足验证性实验和部分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内容的要求。对于实验内容的设置,我们目前采取的是针对实验设备设定基础性、设计性和综合性三大类实验项目,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每个实验项目对学生要求也不完全相同。目前存在的问题是课时少,实验设备还不够完善,引入资金购置不同类型适合不同专业的有关自动控制的典型设备,让学生在低年级就能接触到本专业相关的现代先进技术、先进设备,更有利于学生走出学校后更好地适应工作要求。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还应该设立开放性创新实验室,开发开放实验教学平台,从时间、空间、内容上全方位进行开放,但是这也给实验教师和实验管理人员增加工作时间和工作压力,还需要协调实验场地、实验设备和实验器材,对于这些困难我们可采取阶段性逐步推进克服和实施,首先协调场地和设备,先进行阶段性的开放,时机成熟再实行全方位全时间对学生开放。通过开放实验课可使学生开动脑筋,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增强理论联系实际和独立工作、合作工作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增强创造能力,学会自己走路。办好教育也是一个社会的责任,我们还应该发挥企业的设备资源和培养作用,与企业合作签订教学实践协议,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和独立工作的能力,增强实际动手能力,提高学生毕业后参加工作的社会适应能力。

五、学生创新能力与学风建设

教学当中学生是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树立良好学风,才能达到教学目标。现阶段学生具有如下的特点:由于高校扩招,各专业学生人数较多,学生的管理模式基本上是以辅导员为主,学生的自主空间较大;由于网络的发达,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较多也较易,学生易于沉溺网络信息而难以专心于课程学习,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难度较大;学生个性较强,做事考虑问题自主性强而不易于接受家长和教师的观念。在教学过程中要围绕学生为主体,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要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培养学习兴趣,首先重视第一堂课的导引,要引入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介绍课程内容,让学生切身体会到课程的学习是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课程的学习是学有所用的,自然而然地潜移默化地培养学习的兴趣,在以后的课程学习中,也要注意选用实用的例题讲授理论,联系实际,使理论与实际不脱离。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比如辅导、答疑、习题课、讨论课,甚至可以开办讲座、开放实验室、成立课外兴趣制作小组等等形式,教师利用课堂时间介绍课程的关键点和系统性知识,课后通过各种形式的作业、上机及实验使学生进行实际深入的学习,使学生养成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积极性,养成良好的学风。

六、结束语

课程建设涉及教育教学观念、人才培养模式和目标、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办学条件,涉及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技术手段、教育思想和教学管理制度。课程建设规划必须合理、可行,课程负责人应该能够带领课程组成员开展课程建设工作,有效组织任课教师分工合作,确保《电工技术》课程建设各项工作达到本科合格课程要求。教书育人,重在育人,只要我们致力于以人为本,善于吸取国内外好的教学经验,科学设置课程内容体系,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积极探索实验教学模式,就能不断提高教学能力,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应用创新能力,使我们的《电工技术》课程教学满足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

参考文献:

[1]王强.电工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4,26(3):110-113.

[2]林健.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5).

第3篇:课程建设设计范文

目前各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着培养的人才职业技能不强,岗位适应能力差等问题。调查显示,很多高职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实践不够,不能很快适应工作岗位。如何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是目前各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重要问题。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都认识到了高校的“共性”教育与企业的“个性”需求相矛盾,也进行了基于企业需要的课程体系设计,同时加大了实训教学的力度,将学校的教学内容实用化,按软件企业的要求进行人才培养。但目前所做的工作缺少系统性,没有从整个课程体系结构上进行设计,真正联合企业的专家参与到课程建设中的还很少。

2职业胜任力分析

Spencer提出胜任力是与有效的或出色的工作绩效相关的个人潜在的特征,包括:知识、技能、自我概念、特征与动机。胜任力的提出可以最大程度上实现人员与岗位的匹配,为员工搭建有效的职业发展路径。职业胜任能力是在企业实践知识与职业要求为指导下,在具体工作情景中形成的各种知识与技能,以及解决企业实践问题的胜任能力,是一个学生在职位上取得成功的能力。它包括职业岗位能力,即某项技术专才和职业适应能力,即职业的迁移能力。高职学生职业胜任力是毕业生职业工作的承担能力与适应能力,高职教育要服务好现代产业,高职课程的定位、目标与内容、组织、实施及评价就要符合企业的需求。计算机相关职业注重团队合作,沟通能力、语言能力、组织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显得很重要。

3基于职业胜任力培养的软件技术专业人才课程建设

为了培养具有职业胜任力的软件开发技能型实用人才,需要围绕岗位适应能力和职业拓展能力设计课程,将知识融入到职业技能训练之中,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真正满足职业岗位要求,充分体现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和“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课程建设要与企业或行业进行合作,从学生就业的实际出发,调研软件开发企业岗位需求,在此基础上分析确定软件技术专业的主要典型工作任务及完成典型工作任务必须具备的职业能力,总结出某个岗位主要工作职责及其必需的知识与技能,进而研究探讨为培养学生具备该职业能力所需开设的核心课程和课程教学内容,以期提高学生的职业发展力,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下面是招聘网站51job上某企业招聘软件工程师的职业能力描述。职位标签:IOS软件工程师职位职能:高级软件工程师软件工程师职位描述:【岗位职责】(1)负责IOS平台客户端程序的开发,包括iPhone、iPad;(2)按照项目计划,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按时完成开发任务;(3)参与软件系统需求分析和设计,编写有关技术文档;【职位要求】(1)计算机,通信等相关理工科专业;(2)精通iOS下网络通信机制,对TCP/IP、http/https、MQTT有一定经验;(3)具备扎实的ObjectiveC、C/C++语言基础,熟悉XCode;深入理解面向对象的设计模式;(4)对用户体验、交互操作流程、及用户需求有深入理解;(5)责任心强,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和团队意识;(6)工作踏实认真、积极主动,善于学习,较强的责任心,抗压力强。上面的招聘描述了对软件工程师岗位需求以及员工的职责要求。可以看出,企业的岗位要求涉及对知识、技能、自我特征、潜在特质等方面的描述。基于职业胜任力的人才需求描述是依照职业胜任力定位岗位特征与具体的岗位综合能力要求。在结合软件技术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及完成典型工作任务须具备的职业能力,软件技术对应的软件开发类岗位主要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将人才培养对应岗位梳理成软件技术活动流程的主要岗位群,包括软件程序开发岗位群、软件测试岗位群、技术文案管理岗位群、软件技术支持岗位群,软件推广及售后服务岗位群,明确岗位群的职业胜任力模型。基于职业胜任力模型引入工作过程导向法,改革传统的以课本为主体的课程体系,构建基于岗位职责需求的课程体系,包括了基础学习领域、专业学习领域、专业拓展学习领域、人文素质拓展学习领域。在专业学习领域的课程建设中,将企业岗位职责与课程设计进一步融合是课程建设的关键。基于职业胜任力的课程建设中,通过对专业课程所具备的岗位特征,与本地区的软件企业合作,引入企业的实际项目,根据专业课程与企业项目开发活动要素的关联性,将“Java高级程序设计”、“JavaWeb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静态网页设计”、“JavaScript程序设计”、“JavaEE轻量级框架开发”等课程教学活动以跨课程项目为纽带、以企业实际项目开发过程为主线进行有机编排。基于职业胜任力的课程建设中,不仅仅关注专业学习领域,还需要重视人文素质拓展学习方面的课程建设。通过增加职业素质教育方面的课程,更能培养学生沟通、语言、组织、信息处理等方面的职业适应能力。

4小结

第4篇:课程建设设计范文

关键词:应用型;园林设计初步;课程建设

21世纪的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是城市环境日渐恶劣也日益成为困惑城市居民的主要问题。园林绿化是进行城市环境补救的重要手段之一,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社会也需要园林专业不断培养出更多适应时代需求的具备一定行业能力的园林设计及绿化人才[1]。根据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有76所高校设立了风景园林本科专业。《园林设计初步》是园林专业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是园林设计专业学习的前提和桥梁。这门课程主要通过绘图、模型制作、色彩渲染等基础性技能练习来培养学生了解园林设计中制图的专业规范,提高学生艺术的审美鉴赏能力,并增强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和设计创新能力,另外通过课程中理论知识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一定的园林设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这门课程一般都开设在大一下半年或大二上半年,通过学习可以引导学生进入园林专业领域,培养他们的专业兴趣,具备基本设计能力与设计表现基本技能。因此,这门课程一般都是后续园林设计类课程的先决课程,为后面专业课程的学习提供读图、识图、绘图等各项专业技能。

1传统教学方法现状及存在问题

传统的园林设计初步课程主要包括园林概论、中外园林史、园林制图规范、园林设计原理及园林表现技法等内容。其中园林概论中主要介绍园林的基本构成要素、园林的分类和学习园林设计的基本内容、园林及相关学科及园林设计师的工作;中外园林史主要介绍古今中外的世界园林特点;园林制图规范主要介绍工具的使用方法和制图的规范条例等;园林设计原理主要包括园林美学和艺术设计的原理、园林设计方案的任务分析、园林设计程序和方案选择;园林表现技法包括工具制图练习、长仿宋字练习、色彩渲染练习、园林和建筑图的绘制等。许多设计类课程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都较为相似,国内很多的学者专家也对园林设计初步教学过程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发现了传统园林设计初步教学涉及内容广泛,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

1.1部分院校教学模式陈旧

部分院校教学模式以课堂理论教学及学生课后临摹练习为主,缺少对学生们尺度认知环节的培训,导致很多学生在后面的设计类课程的学习中,绘制的图面很漂亮,但是却与空间环境不符合,植物或建筑的尺度过小或过大,设计图纸不具有可行性,于是学生对于设计技能的把握仅停留于书本理论知识和图纸二维空间表现上。

1.2教学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教学成果以繁重的制图和表现作业以及机械式、流水式的作业形式为主[2];学生上课主要接受老师的教学理论的熏陶,不能自动的查阅一些相关的文献资料拓宽不同要素设计中所需要学生发挥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1.3教学环节缺少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的技能培养

传统设计类教学环节的设置使对学生技能的培养与行业能力的需求不一致,较为滞后[3]。园林设计类近些年突飞猛进的发展着,很多先进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都应用而生,但是目前很多设计类的教师自己的科学研究能力不强,或有些对行业发展不够了解,导致在教学过程中仍然以老旧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培养,学生毕业后适应行业的能力较低,造成毕业不能直接上岗就业还需用人单位进一步培养的社会资源浪费的现象。

1.4教学环节中对学生手绘技能的要求较低

手绘是很多设计类专业学生都需要具备的一种技能,但是目前很多园林设计初步课程设置对学生手绘能力的培养还不够强化,手绘技能的培训其实就是在培训学生产生更多的设计灵感。因此,手绘技能的缺乏使更多的学生在毕业后只能做一个“制图员”。

1.5没有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团队协作意识

传统的园林设计初步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4];不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而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合理的分工合作是非常必要的,所以很多学生在毕业后很难融入设计团队。

1.6课程设置中对学生的评分体制单调,不能给学生多元化的思考

传统教学多以学生绘图作业等为成绩的评定依据,对学生表达设计意图和主题的训练较为缺乏,而且单调的成绩评定体系也不能给学生多元化的思考,会造成学生设计中的盲目性。在园林设计中其实作品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所以多元化的设计理念的培养其实更为重要。

2园林设计初步课程构建

2.1园林设计初步课程体系设置

与传统的园林设计课程相比较,新的课程体系的设置应该更注意避免上述所提到的问题,更合理的园林设计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具体课程体系设置如图1。

2.1.1课程设置比例应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园林设计初步新的课程体系的设置包括两个大的方面,设计表现技法和设计基本理论,这二者之间应该有一个合理的比例。针对应用型的本科院校来说,应加大设计表现技法方面的比例,但是如果没有理论的支持,学生的设计作品就是无根之树,所以大概的比例可以控制到3:7或者2:8之间。

2.1.2加强课程设置的连续性。

园林设计初步课程是园林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教学体系的设置应本着培养学生的专业热爱感,建立正确的专业意识,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在课程设置上,应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加强课程设置的连续性,专注于连续的训练学生创造性设计思维的形成。具体的模块安排可以先由基本技能和基本理论入手,练习先由基本工具的使用,简单的钢笔线条的练习,长仿宋字练习等开始,逐步把色彩、造型和空间引入,然后从基本的构园要素,线性空间和较完整的小型综合园林设计逐步深入,为学生后面的设计类课程打下坚实的设计基础。

2.1.3增加评分系统的多元化。

评分系统应该多元化,除了以日常的作业完成情况为依据,还应结合学生课堂表现,设计态度、设计表达、语言表达,教师综合评价等多种方法综合评定学生最终成绩。增加学生文字表达及现场表达的环节。课堂上应该设置一些由学生完成的经典案例介绍,基地分析,设计方案汇报等多种课堂任务,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能锻炼学生日后的专业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2.1.4理论与实践要紧密结合。重视园林设计的成果最终需要落实到实地环境,所以理论与实践要紧密结合,用理论来指导实践,再通过实践不断充实自己的理论知识,所以课程设置中尽量设置能够让学生亲身感受的实习场地,设计题目或者要求学生实际的走访,了解使用者的真实需求,了解设计最终是要为人服务,以人为本。

2.2园林设计初步课程新的教学方法探索

2.2.1采用创新行较强的教学方法。

园林设计初步课程应采用多种创新的教学手段,尽量结合一些可实地调研的案例与学生交流。首先任课教师自己要有极大的设计热情,多媒体理论讲授、板书辅助的同时,再利用实地勘测、现场讲解、外请专家、课堂学生汇报等多种手段充实课堂教学手段,时刻注意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

2.2.2加大手绘训练的力度。

手绘不仅是表达设计理念最快的一种方式,而且也是与业主或甲方沟通时最直接的一种方法,所以园林专业必须加强对于学生手绘能力的培养。课程体系安排中,应加大手绘训练的次数和强度,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完成相关的快题设计。

2.2.3增加模型制作环节比例。

模型的制作和应用,改变了园林专业基础课教学过程中枯燥呆板的教学形式,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5]。新的园林设计初步课程体系设置中应该增加模型制作环节的比例。虽然模型制作比较花时间,增加了学生的工作量,但是在园林设计初步课程中却可以发挥具体的空间感知能力的培养和立体形象思维的能力,而且学生在制作模型的过程中,还可以根据色彩的搭配选择一些季相性明显的植物进行配置,还可以明确其高度差异,做出较美观的林缘线和林冠线。

2.2.4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意识。

应该在学生作业布置中对作业题目的选择给予学生最大的自由度,利用一些可以开发学生想象力空间的抽象作品来训练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老师只起到引导的作用。团队协作的意识也要在课程的设置中让学生得到适当的锻炼。比如有些课题可以分组进行,每组学生合力完成一个设计课题,在合作的过程中,学生们思想上会有碰撞,设计思路会得到扩展,也知道了很多事不是一个人能全部完成的,团队的合作非常重要。

3结论

作为专业基础课程的园林设计初步,具有基础性、内容广、动手性强等多种特点,园林设计初步课程应从课程体系设置出发,融合新的教学方法,形成新的教学思路,对课程进行更好的建设。基于行业能力需求培养下的学生通过新的学习方法,可以更好的提高设计和创新能力。通过新的课程体系设置可以引导学生进入园林设计活跃的思维领域,成为一名优秀的园林设计专业人员。

参考文献:

[1]梁艳,张志,刘敏,等.高校《园林设计初步》课程教学与实践改革[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9):14467-14468.

[2]杨艺红,夏云.《园林设计初步》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6):8777-8778.

[3]吴颖露.高职广告设计专业建设问题的初步探析[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2):124-126.

[4]夏正伟,常征.应用型本科院校“建筑设计初步”课程的教学改革与研究[J].常州工学院学报,2010,5(23):84-86.

第5篇:课程建设设计范文

关键词:工程教育认证;教学改革;机械设计课程设计

0引言

实施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可以提升我国学校和专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强国际互认,推进工程教育建设和改革,进一步提高高等工程教育质量,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健全高等工程教育质量监控体系,规范与注册工程师制度相衔接的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1]。

1工程认证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1.1我国工程认证发展

《华盛顿协议》(WashingtonAccord)是一个有关工程学士学位专业鉴定国际相互承认的协议,是目前国际普遍认为最具权威性、国际化程度最高、体系较为完整的工程教育专业互认协议。至2006年起,由我国教育部、人事部、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协相关行业管理部门和行业协会(学会)代表组成的,教育部授权的“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委员会”参照《华盛顿协议》成员国的做法,开展了面向我国本科教育专业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工作[2]。

1.2工程认证对课程的影响

1.2.1工程认证对“机械设计课程设计”课程的要求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开展有利于加强高等工程教育与工业界的联系,促进我国工程教育的国际互认,提升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国际竞争力,是解决工程师技术资格国际互认的关键[3]。在实际教学中,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目标是学生通过教育过程最后所取得的学习成果。为学生提供一种强调工程基础的、建立在真实世界产品和构思-设计-实现-运行(CDIO)过程基础上的工程教育,基于课程群把相关课程知识有机结合,使学生认识到有机和关联的知识群而不是孤立的知识点,课程群建设与实践结合是工程认证的基础理念。

1.2.2目前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必要性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是高等学校机械类专业第一次较全面的机械设计训练,是“机械设计”课程的最后一个重要教学环节,其目的是进行机械设计基本技能训练,掌握机械设计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机械设计及相关课程知识解决机械工程问题的能力,并使所学知识得到巩固和发展,为专业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奠定基础[4]。二级减速器设计是“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传统内容,需要运用到制图、力学、公差、机械原理、机械制造工艺等前期所学知识,是将基础知识的第一次整合应用。在过去的教学环节中,往往都是将设计需要的前期课程全部讲完,然后开展设计。在学生进行课程设计的学习时,之前学过的课程已经忘记,或者需要复习才能正常应用,或者会出现考试高分,应用不会的情况。总结原因,主要是因为所学相关课程的目的只是考试,学完考完之后没有真正应用到实例中。而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修学分和考试,还要真正能学以致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正确引导学生学习,真正把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2基于工程认证的课程建设

以项目真实产品为对象进行教学配以装拆实践,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其注意力更加集中,更好地整合所学知识,将其应用到课程设计中去。

2.1课程体系建设

设计题目一般选择通用机械的传动装置,主要进行传动装置的总体设计、传动件和支撑件的设计计算、绘制装配图和零件图、撰写设计说明书。这种设计是保证学生巩固机械设计课程基础知识必不可少的环节,必须开展,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拓宽课程设计的范围,结合日常生活、工程实践设定主题开展非固定模式的设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设计的能力。科技在不断进步,零件及设备设计也随之不断改进更新。这种更新包括精度、加工方法、制造方式、设计方法等多方面。传统的设计方法已经不能满足设计需求,应将传统设计方法与现代设计方法相结合,以传统设计方法为基础,融合现代设计方法,及时更新和课程相关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方法,使课堂知识不脱离于工程实际应用。

2.2课程教学改革

2.2.1“开放式”教学

开放实验室,让学生在课程设计期间,能够随时到实验室实践和观察减速器结构,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设计目标,提高设计效率和准确性。

2.2.2加强校企联系

加强学校和企业的联系,了解企业实际设计参数选择和理论教学的不同,防止理论和实践脱节,根据实际生产过程要求来制定大纲和教学内容,培养适应企业的应用型人才,争取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改革,使学生毕业即可就业,缩短应届生就业后的实习时间,能够马上适应和满足企业要求。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使学校与企业互惠互利,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5]。

2.2.3采用成果导向的教学模式

在制定教学大纲时要围绕根据企业需求制定的毕业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要体现学生的学习成果.

2.2.4采用“一体化”教学方法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开展不再是将所有前期课程学完再开展,而是根据设计内容需要将该课程设置成一门综合类的课程,以“机械设计课程设计”为主线,整合制图、力学、公差、机械设计等机械工程基础性课程群,以项目真实产品为对象进行教学,配以装拆实践。比如在开展课程设计期间,需要用到轴的校核,绘制弯矩图、扭矩图,根据进度安排,将材料力学中的该部分内容拿到设计期间讲授,在安排讲授课程时一定要安排好先修后修的关系,能够让学生学完就用,既巩固了学习内容,又能具体了解到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

2.2.5改革考核方式

考核也不仅仅只追求是否正确,在考核制图表达方法、公差配合的选择、合理的结构设计基础上,体现在结构设计中的创新培养,应主要考核学生在设计中的创新能力,看看学生在设计过程是否有新思路、新方法。因此评价成绩应由促进学校的发展转向促进学校的持续性发展,由鉴定学生学业转向促进学生发展与完善课程本身;在评价形态上,由标准化测验转向动态研讨式评价形态,更注重评价学生创新能力的测评[6]。

2.3课程预期成果

通过“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完成,学生对机械设计具有初步认识,并能掌握一定的设计方法和设计理念,不仅仅会设计,还要能够提高创新能力,为进一步学好专业课打下良好基础,培养学生正确的设计理念,掌握参数选择方法,巩固制图、力学、公差等相关课程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3结语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可以提升我国相关专业学生的国际竞争力,课程设置及改革是工程认证开展的必要保障,使其更适应工程认证要求。教学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手段,应适应人才需求的转变,按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积极进行人才培养方式的变革,通过教学方式的改变与调整,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通过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满足企业需求,实现培养“品德高尚、专业过硬、情商出众、强于实践、勇于创新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支希哲,韩阿伟.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高校科技,2015(4):44-47.

[2]李漫红,刘桂萍,李文秀.专业认证背景下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建设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12(22):224-227.

[3]荆国林,王鉴,崔宝臣,等.专业认证背景下的环境工程专业建设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5):181-182.

[4]巩云鹏,田万禄.张祖立,等.机械设计课程设计[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4.

[5]王丽艳,鄢利群,杜永英,等.机械设计教学方法优化适应产业需求必要性探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12):108-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