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课程与教学论范文

课程与教学论精选(九篇)

课程与教学论

第1篇:课程与教学论范文

关键词: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研究

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要求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开发学生各种能力。注重学生的实践,增加课内外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适应和融入社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特别强调“承担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和培训任务的高等院校和培训机构应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与内容,调整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基于新课程改革理念和教师素养的要求,对“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进行整合和改造,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语文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第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面向全体学生,激发每一个学生的自信,让每一个学生在其最近的发展区域得到语文素养的提升。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和“阶段目标”中,都着眼于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这一宗旨。

第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要注重语文的多元影响和学生的独特感受;注重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汉语言文字对语文教育的重要影响。

第三,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教师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和个体差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第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要改变原来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刻意追求语文学科严谨的知识系统;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承,忽视联系现实生活的语文实践活动;过于强调统一和集中,课程变得凝固和僵化的状况。“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二、新理念对语文教师素养的新期待

第一,符合时展的教育理念。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落实在语文教学各个方面:一要关心学生的内心需求,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二要注重语言积累,提高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三要增加文化积淀,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

第二,符合新课程发展要求的教师角色。综合世界的发展趋势和我国新课程的发展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这一角色要:“从知识的灌输者转换为学习的引导者”;“从课堂的主宰者转换为平等的交流者”;“从单向的传授者转化为互动的合作者”;“从呆板的经验者转换为教学的创新者”。

三、“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课程建设

(一)课程目标建设

根据“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任务和性质,其课程主要目标为:使学生对小学语文课程及其教学有正确的认识与理解,有效地提高学生从事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与研究的能力,初步奠定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基础并使其具有较为深厚的发展潜能。参照《语文课程标准》中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课程目标也从三个维度来把握,具体描述见表2:

(二)课程内容建设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其对教师的要求,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内容,应打破单一的理论课程模式,采取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并重、核心课程与拓展课程并举等措施,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新型课程体系,为培养未来小学语文教师良好的素养提供课程支撑。其课程体系见表3:

1 在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体系中,“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其核心课程,目标在于使学生充分了解和认识小学语文课程及其教学,掌握基本的语文教育教学知识,形成初步的语文教育教学和研究能力。

2 核心课程、实践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教学技能和实践能力。“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既是一门教育基础理论课程,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化实践课程。“语文教师专业技能训练”主要通过课堂演练、微格教学、小组练习、个人练习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各种专业技能。“教学见习”就是让师范生走进小学和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对语文教学形成直接的体验与感受,形成教师的角色意识,为专业技能的训练奠定必要的感性基础。“教育实习”是对师范生在思想和业务上的综合训练,旨在使师范生将所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运用于真实的语文课堂教学中。

第2篇:课程与教学论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 高校 语文 课程 教学论

一.引 言

自2001年至今,我国九年义务教学新课程改革已在全国全面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也正在逐步推开。在基础教育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背景下,社会对高校的课程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师范高等院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修课程。该课程的理论性、实用性和专业性成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须课程。虽然为了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高师院校在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教材和教学方面进行了诸多改革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不可否认还存在诸多问题。这就要求我们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出发,遵循语文教学的规律,遵循学生的各方面特点,结合其他学科教学优点,依据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对高师院校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改革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改革。

二.教材体系与教材内容改革

(一)构建科学教材体系。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材应有以下三编构成,即语文课程与教学概论,中学语文教材,语文教学技能训练,这一教材体系的逻辑关系是:课程与教学理论――课程主体内容――教学技能训练。首先,课程与教学理论,主要是阐述语文课程教学的历史和研究理论,语文课程的性质、理念、目标、内容,语文教学的过程及其原则,为学生展示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此外,通过开设教育心理学和教学法辅助课程能够为学生提供理论依据。其次,语文教师素质教育。通过语文理论教学的更新,是学生在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习中明确自身所应达到的标准和要求。第三,语文教学技能训练。主要介绍语文教学的设计技能、课堂教学和课堂管理和评价技能,通过让学生对全国中小学现行各种版本教材的分析,纵横交叉并且立体学习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专业知识。

(二)整合教材内容,增删有度。

全国高师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材五花八门,层次不齐。新课程对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性质界定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以顾之川对语文教学的理解为例(人教版语文教学):1.坚持“守正出新”,适应新时代的特点和各类中学的教学需要。注意继承我国高中语文教科书编制的优良传统和成功经验,适当考虑中学语文课程教材改革的循序度和适用面。2.构建“立体系统”,体现内容的综合性和体例的模块化。3.突出“过程和方法”,以“浸润式”学习的设计整合各个方向的教学目标。语文教学应该适应新时代语文教学的要求和需求,对教材应该适当调整。语文教学结合所在院校的人文、自然和风俗等方面,突出语文学习生活化。例如:西安是历史文化古都,为语文教学提供便利条件。

三.中英教学的影响及改革

中文教学注重语文素养的培养和能力的提高。英语教学注重英语思维和四项能力的提升。两者有众多不同,也有许多相似性。导致语文学习或多或少受英语的误导。例如:Protect environment, everything begins with me. (译:保护环境,从我做起)。这就是典型的汉语式英语表达,它受汉语表达的定势影响,学生可以直接表达成:Don’t throw rubbish here.

对中英文教学秉着“相辅相成,自我发展”的思想。首先:语文教学的目标要明确,地位至高。高等师院语文教学课程标准要与时展接轨,才是教学目标明确化。在突出英语地位同时,语文教学也要同英语具有同样地位。大学生普通话测试内容,可以加入语文基础知识的测试。这样,学生语文学习积极性提高,其次:语文与英语异同互教,所谓的语文与英语异同互教是指在两种语言教学中,包含相同内容的和不同内容的教学内容,要时常进行对比教学并相互借鉴。例如:对诗中月的教学,除国内作品古今对照外,还可以通过中外原作的对照教学。最后,强化中英文篇章的翻译教学。比如:《红楼梦》的外文翻译有很多版本,但是哪种版本最忠实原文呢?比如《巴黎圣母院》的外文翻译众多,但是哪种版本又能体现作者的思想和原文呢?通过这样教学,可以让学生对中国文化有别样的体验。

四.高校教师队伍进修与研讨

自高校师范院校建设以来,许多高校的一线教师很少有机会参加进修,导致他们个人教学积极性不高。自我发展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源泉之一,马克思哲学认为,从层次上看,人的需要可划分为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心理学家马斯洛从心理学的角度把人的需要分为七级,其中一至四级是属于缺失需要,具体包括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五到七级是属于成长或发展的需要,具体包括求知和理解的需要、审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新闻媒体报道的学术研讨,参会人员大多是专家或者中文系领导。此外,由于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权缺失、缺乏自主专业发展意识和专业发展规划、教师个体差异明显和知识结构不合理、未能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以及教师专业发展呈现片面性、教师在职进修培训存在功利倾向和培训形式缺少个性化、缺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考核评估机制、高校教师专业发展保障制度的缺陷以及传统官本位思想影响。

五.对策与建议

针对上述现状,我们应从以下方面入手:1、教师自身要提高自我发展的意识,保持谦虚向上的学习心态;2、国家制度和法律对教师进修加大保护;3、学校对教师教学能力考核推出科学有效的制度,并培训前和培训中薪酬和休假等要一碗水端平;4、政府对教师培训提供政策便利,并能够组织或资金支持;5、鼓励社会力量投入教师进修行列中;6、在政府宏观把握,学校自我管理剔除官本位存在。

参考文献:

[1]武永明.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改革的思考[J].山西师大学报2010.1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M]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3]顾之川.守正出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介绍[J]http://.cn/

[4]Robert J.stemberg & Wendy McWilliams.教育心理学[J].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332.

第3篇:课程与教学论范文

目前,国内有关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研究,大多围绕教学目的、教学规划进行,鲜少有研究集中在课程性质和教学设计层面。由陈晓江主编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导学(第2版)》一书,是一本基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的理论研究著作,被称作“最有理论价值的实践参考书籍”,受到思政青年教师的推崇和喜爱。该书共分为六章,除第一章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了历史沿革角度、本质剖析角度和实践分析角度的简单探论外,其他五个章节分别立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式与政策》五本教材,对具体的课程性质与地位、课程内容与结构、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方法与手段、成绩考核、考研点拨等进行了深入研究与分析。该书第一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概说”第一节“历史沿革”指出,中国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最初是以静态的经典宣讲为主,即基于中国在思想政治方面的突出成果进行宣讲,以达到广泛认同的目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国家发展实际需要,这种形态逐渐变革为鲜活的理论应用,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始从现实角度出发,聚焦现实问题,对公民的疑惑进行解答。同时,公民意识和法律意识教育逐渐融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体系中,助力人们完成对僵化思想的摒弃。该书强调,在这一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实现了从工具属性到主动性的转变。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我党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途径,还是满足人们全面发展实际需要的重要培养手段。该书在论证过程中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当代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该在传递经典思想、解答现实问题的同时,帮助人们实现自我认知和自我发展,对待学生亦是如此。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建设的关键时期,互联网上的一些不良思想极易对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不良影响。基于此,思政教师一定要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答疑解惑和自我建设的作用。要实现这一目的,教师必须对不同课程体系的目标、内容有清晰的认知,才能充分利用不同课程内容,发挥课程在思想引导方面的优势作用,实现对大学生“三观”的合理引导和培养。

该书在第二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导学”中指出,该课程的主要价值就是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现实问题进行认知和分析。该书理论性比较突出,学生自主阅读很难透彻理解其中的原理,建议思政教师尽量结合实际生活进行理论解读。也就是说,要以生活化事例切入,先让学生明确现实生活中一些事件的原理,再将事件原理与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对照,进而让学生明晰马克思主义就是社会逻辑的“解码”书。这样一来,学生不仅能够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弱化理论传递的枯燥性,还可以利用现实案例有效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的熟练程度。第三章“《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导学”指出,该课程主要讲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目的在于进一步夯实学生利用马克思主义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该书表示,应进一步沿用实例对照理论的讲述方法,可活用项目教学法,给予学生自主探究和自主认知的空间,具体可以安排理论教学72学时、实践教学36学时,并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在第四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导学”中,该书表示要采用活泼生动的教学语言,为学生传授有关法律法规的基本内容,并针对学生性格、行为特征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在第五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导学”中,该书认为应尽可能利用影视素材和文学素材,沿着时间线帮助学生对社会主义建设工作进行认知。在第六章“《形势与政策》导学”中,该书认为应尽可能应用时事政治素材,提升学生政治敏锐度,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政治意识和甄别能力。

第4篇:课程与教学论范文

关键词:课程与教学论,教材结构,教材结构比较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出版了许多课程与教学论的专著。它们是施良方著的《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年);张华著的的《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王本陆主编的《课程与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钟启泉、汪霞、王文静编著的《课程与教学概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饶玲主编的《课程与教学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年);罗东成主编的《课程与教学论》(中国工人出版社,2004年);黄甫泉主编的《课程与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陈旭远主编的《课程与教学论》(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等等。而这些课程与教学论的专著不下30本。下面我们就以钟启泉、张华、饶玲和夏瑞庆、王本陆著的“课程与教学论”的教材为例,对它们的结构进行比较与分析。

一、教材结构的内涵

结构一般指的是事物各个组成部分的搭配和排列。结构不只是一种静止的状态,它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不只是事物简单的排列相加,它还要遵循一定的逻辑关系。而我们怎么理解教材的结构呢?第一种观点认为教材结构就是教材的表层结构,以王道俊和王汉澜为代表。在他们所编著的《教育学》中的观点认为:“教科书一般由目录、课文、习题、实验、图表、注释、附录等部分构成。课文是主要部分。” 这种观点只看到了教材的表层结构,缺乏对教材深层结构的挖掘。第二种观点把教材的结构看做教材的知识结构,这种观点只看到了教材中的知识要素,忽视了其他要素和教材的层次性。我们认为,教材结构是指按照人类认识的发展规律和学科的内在规律,“将该学科的基本概念、理论、事实、方法等合理组织起来,形成条理清晰的结构体系” 。它不仅包括教材的表层结构,也包括教材的深层结构。清晰有序的教材结构体系对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体系的构建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课程与教学论”教材结构比较

根据对教材结构含义的分析,我们在比较教材的结构的时候,不仅要比较它所显示的外在的结构,还要分析其内在更深层次的结构,比如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等等。我们要多角度多层次的去分析与比较,这样才能更全面的把握教材结构的异同点。

(一)整体结构的比较

整体结构比较指的是从宏观的角度对教材的结构体系进行分析。它包括三个步骤:“①划分教材的组成部分;②分析各部分之间的逻辑顺序;③确定它们的排列组合方式。” 综观这五本教材,它们都分为引言、目录、章、节、框题、后记这6个部分。

但是,这五本教材的构建方式有所不同。张华、钟启泉、饶玲、夏瑞庆所编著的教材,从“课程与教学论”的一般理论再到具体的实践应用来安排各章节。钟本在开篇介绍了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发展、课程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关系以及课程与教学政策;接着按照“课程与教学整合论”的观点详细的阐明了课程与教学的目标和内容、课程与教学的开发和设计、课程与教学的组织、课程与教学的实施、课程与教学的改革、课程与教学的评价;最后介绍了当代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发展。张本和夏本大致如此。王本陆《的课程与教学论》“将课程与教学论这一科目视为课程论和教学论的合称,在内容安排上采取课程问题与教学问题相对分开的论述方式,先讲课程,后讲教学” 。教材的绪言首先介绍了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发展以及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接着第二章到第四章详细的介绍了关于课程的一些基本理论;第五章到第十三章详细的探讨了关于教学的基本理论。而饶玲所编的《课程与教学论》虽然考虑到了课程论与教学论的有机整合,但在篇章的安排与设置上略显凌乱。从篇章的安排上,我们可以看出第三章到第四章、第五章到第六章之间衔接的不是那么紧密。

(二)微观结构的比较

教材微观结构的比较指的是从微观的角度分析与比较教材某一局部的结构组成。这主要指的是教材的形式结构。我们主要从章节安排这个方面来比较。

五本教材篇章数目和节数是有所不同的。从章数上看:王本的章数最多,有12章之多;夏本最少,有7章;饶本有8章;钟本是9章。从节数上看:王本和饶本较多;夏本的节数最少,只有21节。

三、“课程与教学论”教材体系的建构

通过对这五本“课程与教学论”教材的比较,在未来我国课程与教学论教材内容体系建设中,应特别注意处理好以下几对关系。

(一)理论与实践

课程与教学论教材是直接指导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的重要载体,它必须关照中小学日常教育教学实践。我国的课程与教学论教材至今未能真正地融为一个整体。其原因在于它没有处理好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

要改变这一状况,我们要构建具有本土特色的课程与教学论教材内容体系。这不是要直接照搬西方国家的研究成果,将其生硬地纳入自己构建的课程与教学论教材内容体系,而是要从整体上或学科体系角度对其进行统整,将其总结出来的成熟经验和核心思想重新整合到教材内容中,充分消化、吸收它们的丰富营养。

(二)课程论与教学论

由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动,课程与教学将不断趋向整合已成为大陆不少学者的共识。但对于二者如何整合,不同学者所持的观点又大相径庭。目前,一些学者对于整合这“两论”的愿望十分强烈,但至今尚无令人真正满意的整合性的研究文本,这是需要我们继续探究的。

实现课程与教学整合的前提是研究思维方式的变革,即将教学作为课程开发过程与课程作为教学事件合二为一的“课程教学”,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在于找出整合二者的机制,并使其真正得到有效落实。

(三)体系内部各范畴

当前我国课程与教学论教材建设实践中一个突出的问题是体系内部各范畴之间的关系处理失当。产生上述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课程与教学论作为一门学科,在我国的发展水平还比较低。我国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尚处于初建阶段。而课程与教学论学科体系创建是创建成熟的课程与教学论教材内容体系的基本前提和依据。由于不具备这一基本条件,我国课程与教学论教材内容体系出现了比较混乱的状况。当前,较为现实的策略是:根据本学科研究状况与特定培养体系中学生的教育需要,构建自身一体化水平较高的开放多元的课程与教学论教材内容体系。

参考文献:

[1]李定仁,潘洪建.我国教学论教材的比较研究[J].教育研究,1997(01).

[2]蔡淑兰,金志远,王利,席燕灵.“课程与教学论”教材建设与教学改革研究[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07).

第5篇:课程与教学论范文

关键词:土力学;地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土力学与地基基础是高等院校土木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是研究土体应力、应变、强度、稳定性在工程应用中的一门学科,是在工程力学的范畴里发展起来的。土力学与其他工程力学相比,明显的特殊之处是它的主要对象是土。土力学与地基基础在学科分类中实际上是两门学科,分别是土力学学科和地基基础学科。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均很强的课程,具有广泛性、综合性、独立性和理论跨度大等特点。所有这些特点都给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如何针对这些特点来组织教学,培养具有良好素质的大学生是当前该课程教学中应该重点考虑的问题。

一 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目前,高校的一部分学生高等数学基础薄弱

土力学与地基基础中有很多半经验、半理论的公式,有些公式推导的假设条件多,推导繁琐,而且在土力学中还不能用同一种模型概括的全部力学性质,去分析各种实际过程的土力学问题。因此,学生学习土力学与地基基础理论时感到难以掌握,从而对该课程产生恐惧心理。现在大多数高校的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基本上都采用课堂教学的方式,课程中存在的一些实践知识完全通过教师口头讲授给学生,效果非常差。有些任课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必须的实际工作经验,讲课缺乏生动性。学生虽有一定的专业基础,但缺乏综合分析能力和实践背景,在学习时只能被动接受知识,不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由于该课程的理论性与实践性均很强,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较广的知识面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否则教学过程只能是照本宣科,学生在下面被动地听,课后照着例题的套路做练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差,教学效果不佳,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同时该课程也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理论基础、综合分析能力和实践经历,而这些恰恰是现在大多数学生所缺乏的。

二 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高教学效果,笔者认为

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

(1)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一方面,要求该课程的任课教师必须具备实践经验,教师在上课时要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与工程实际相结合。另一方面,要求教师有较为宽泛的专业背景,尤其对材料力学、弹性力学等有关的内容有较为厚实的基础,并对相关理论知识不断充实、丰富、更新。学校可以通过多年的传帮带,基本形成一支经验丰富、年富力强的课程教师队伍,胜任正常的专业教学及课程建设工作,使之为本课程的高水平、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采用启发性教学,将老师说变为学生说

在讲课之前,提出问题,揭示矛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加强学生的联想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需注意从简单问题引出复杂问题、从试验现象引出重要概念、从工程背景引出理论问题,对课本上的教学理论知识进行扩展、延伸,在讲清楚原理和理论的基础上,有计划地进行课堂提问讨论,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3)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辅助教学

本课程体系中存在大量的空间想象的内容,如渗流、土压力产生的原因,土坡失稳等,完全通过口头讲授,学生是难以理解和掌握的。为了使课堂教学形象化、多样化,教师可以充分运用多媒体手段,通过计算机动态模拟并配合适当的声、光、图和文字,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机融合,引导学生直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有效地发挥学生形象思维的协调能力,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在讲授相关理论时,采用多媒体课件来播放工程实例的图片,让学生有更直观地认识,这样比宽泛地强调效果要好很多。又如在讲授土的渗透固结时,用动画模拟土体的排水固结过程,可以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当然,多媒体不管如何先进,也只是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方法,更不能因多媒体形象而繁多的信息量而挤掉了学生思维的密度与深度。因此,运用多媒体教学一定要扬长避短,要与传统教学优势相结合,以取得更佳的教学效果。

(4)加强实践环节,合理安排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内容

土工试验是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一定的工程试验技术,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科研应用能力及严谨的工作态度,为今后更好的服务社会打好坚实的基础。为了保证每个学生都有亲自动手操作的机会,学校可以增加实验仪器和设备,使每个小组人数减少,并配备专业实验教师指导还可以在有限学时内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的时间,并重视对每个学生实验报告完整准确填写的指导。

(5)充分利用互联网,建立网上教育平台

根据本课程的特点和要求将自行开发制作的与教材相配套的土力学与地基基础多媒体教学课件上传至网络平台,使教学资源在校园网上公开,实现资源共享,使学生能随时调用,自由掌握课后学习时间,能及时复习和预习本课程的相关理论,不断巩固和提高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同时在网上平台上可以建立学习答疑信箱,这样,不仅教师可以在网上对学生的提问进行及时的答疑,还可以加强师生间的交流,增进师生间的感情。

(6)不断完善教材建设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的工程地质特点差异很大。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进行教学活动的基本工具,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保障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支柱和基础。因此教师需要根据专业设置和本学科的发展趋势等特点不断更新教材内容。另外为拓宽学生们的知识面,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教师可以选择性地推荐使用参考用书。

第6篇:课程与教学论范文

【关键词】农学概论 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4-0247-01

《农学概论》是高校非农学专业学生学习和了解有关农业生产的基础性课程。该课程的内容广泛,涵盖作物栽培学、作物育种学、耕作学、植物学、农业生态学等多个学科多门课程内容,实践性较强,是非农学专业学生学习和了解农业生产的窗口。目前在石河子大学开设该课程的专业有机械电气自动化、农田水利、经济贸易等专业,涉及到农学与水利建筑学院、机电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等多个院系。该课程具有内容多、素材丰富的特点, 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课程, 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还必须有一定的生产实践经验。如何更好地、更有针对性地利用这些特点提高教学效果,一直以来都是全体教研室教师努力和研究的方向。

一、教学现状:

(一)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改善教学效果。目前通过多媒体辅助《农学概论》的教学, 在组织教学中,节约了大量板书和绘图时间, 有利于专注于讲述知识,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大了课堂信息量,提高了教学质量。相比传统的教学,教师以板书为主,辅以少量挂图进行课堂讲授,大量时间花在了板书方面,因此课堂讲授信息量不足,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因此,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满足《农学概论》内容多的需求,在有限的时间向学生传授更多、更新的知识,达到传统教学中无法实现的效果。

(二)及时关注学生评教和反馈意见。通过课后调查,有学生认为应丰富作物生产现代化、作物生产条件、技术和种植方法等内容的讲授;应及时补充农业生产实践、科研进展和国外农业现状等内容。这说明当代大学生希望了解更多农村生产的实际情况,了解当前国内外农业的最新科研成果和最新发展动态。因此,以农学基础的教学大纲为基础,适当及时补充与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接轨、能够反映出最新的农业科研成果、符合农学概论教学内容、特别是符合当前新疆及兵团农业经济发展需要的内容。

(三)注重教学团队的建设。提高教师水平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在近几年的课程建设过程中,课程组教师队伍从政治素质、业务能力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尤其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首先,培养一支年龄结构、学历层次合理的课程团队,对于提高整体教学水平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课程组拥有博士学位教师比例占50%,另有2名教师为在读博士研究生。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3人,硕士研究生导师4名,青年骨干教师3名。《农学概论》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课程,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还必须有一定的生产实践经验。课题组成员在正常授课的同时还承担大量的科研和教研任务,这就为结合生产实践传授本专业的系统理论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另外,为了丰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任课教师特别针对网络教学、多媒体教学等辅助应用软件进行学习培训。

(四)存在的问题:据了解,大多数选课的学生强烈要求希望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一定学时的实习环节,以增强同学们对农学基本知识的理解。农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所以,其教学离不开实践环节,增加实践环节,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爱农理念也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实际操作获得知识和掌握技能的一项重要教学环节。它是对理论教学的验证、补充和拓展,具有直观性、实践性、探索性和启发性等特点。因此,今后应适当考虑带领学生到校内外试验田参观,让学生了解农业生产与管理的一般过程,同时通过参与老师的科研项目,使学生完成对农学基础知识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运用和巩固。

二、教学方法改进:

(一)改进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性。强化课堂讨论和专题,开展以老师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程专题为辅的教学模式。通过课堂分组讨论可以启发学生结合生产实践中发现的问题独立思考、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分析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任课教师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发表观点,使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而学生通过回答教师提问、学生间相互交流,也能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并能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调动学生查阅文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仅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写作和归纳能力。

(二)开展网络教学。网络课程使教师、教材、教育技术手段、教育方法与学生有机结合在一起,利用网络既可以进行大面积教学,也可以进行个别化辅导,还可以进行基于网络的协同化学习。由于网络课程的这种开放性、灵活性、智能化等特点,有利于缓解高校扩张后教学资源、设备紧张的局面。网络课程突破了传统的“粉笔+黑板”的课堂教学模式,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帮助学生实现学习的自主化、个性化和协作化,有利于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

参考文献:

[1]杨文珏.农学概论[M].中国农业出版社,北京,2002,3.

[2]张建萍,陈静,张建.多媒体技术对昆虫学教学的影响[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3]崔翠.《农学概论》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4]佟艳,朱刘娟.工科院校《农学概论》教学改革研究[J].陕西教育,2009,(7).

第7篇:课程与教学论范文

关键词:TEAL;职业学校;物理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11C-0019-04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网络的大规模普及,各种信息以文本、视频、动画和语音等方式可在计算机终端与终端、个人与终端,以及个人与个人之间迅速传递。基于现代技术的教学改革随之而来,如慕课(MOOC),这让以知识传承为重要目标之一的传统学校课堂教学正面临着“倒逼式”改革。笔者现就本世纪初出现的技术支持学习(TEAL)教学改革项目谈谈职业学校的物理教学。

一、职业学校基础物理教学存在的问题

职业学校的物理课程是一门基础课程。当然,正由于是为专业课服务的基础课程,所以一些人误认为,在当前提高就业率是职业学校工作重中之中的情况下,物理课的大部分内容在专业上根本用不到,更不必谈它的育人功能了。然而,蕴含于物理学之中的理应被传承的自然科学精髓是不能被短视的功利化观念模糊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基本科学素质的要求在不断地提高,2016年,科技部、对外了《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要求公民应当具备数学科学、自然科学、生命科学、工程技术等基本素质,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全民科技意识和科学素养。可见,作为自然科学基础的物理学的重要性。

就目前的职业教育实际情况来看,物理课程仍然以传统的大班授课为主。在普通初、高中的物理教学中,目前仍然以获得近乎满分的考试成绩为目标,所以学生在获取知识方面动力充足,效率也比较高,虽然在其他素养养成方面有失偏颇,但比起职业学校的物理课程教学来说,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很重视。职业学校的物理课程教学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模式。在近几年开展的“两课教研”与“五课评比”活动中考察与评价物理课程教学时,已经突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要求教师不能满堂灌,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活动;并且制定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但是,在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利用学科和课程蕴含的教育资源既教书又育人等方面却很难评价。

如果教学中学生遇到学习的困难时,可通过求助于教师、同学或网络等途径解决,但不论哪一种途径,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都不可能有充足的时间作保证。而且,为了提高知识点的传授效率,当前职业学校物理课程教学多数是将理论和实践分开授课,虽然彼此之间内容衔接紧密,但囿于硬件条件所限,实验室建设与使用都跟不上课程改革的新要求,甚至部分学校根本就没有相应的实验室。在这种以讲授为主的模式下,学生觉得被动、乏味、没有参与感是不可避免的。长此以往,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可能被扼杀。更令人沮丧的是,大多数学生似乎已经习惯于接受这种课堂抄笔记,考试凭记忆的学习模式,教师也不愿意去尝试吃力不讨好的教学模式。于是出现物理课程评课时教师学生在“表演”的情况,一旦回归到正常教学状态下,粉笔加黑板,或者是读PPT又成了常态。基于以上情况,如何利用现代化多方资源,结合学科本身特点,改进物理课程的教学是值得职业教育工作者深入思考的一个问题。

有研究者结合相关教育理论,提出了混合式教学模式。[1][2]这种模式是将线上学习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以期克服上述不足。但是,这种模式中的线上学习也依赖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所以职业学校物理课程教学的难点在于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是开展有效性教学的内在因素,缺乏这种内在因素的积极作用,教学目标就不能很好地达成。

二、关于TEAL

TEAL(The Technology-Enabled Active Learning)是麻省理工学院(MIT)和微软公司合作,于2000年开始的基于现代技术的教学改革项目。虽然这一项目中的学生是大学本科生,但教学所面临的窘境与当前职业教育中的物理课程教学一样,即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表现为出勤率低,成绩合格率低。为了促进学生能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参与教学的互动,项目设置强调学生以固定的小组形式,合作参与课堂实验和问题的讨论。

教学过程在特殊设计的教室里进行。教室结构不同于我们当前广泛采用的阶梯式,而是采用数个大圆桌,在每张桌子上放置3台可以上网的笔记本电脑,并且设置简单实验台。3个学生为1组,3组为1桌,团坐于圆桌旁。每人独立拥有个人响应系统(personal response system,PRS)。教室四周墙上分布着投影仪和白板或黑板。这样的设置从硬件环境上保证了所有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存在视野盲点,且有充足的白板用于学生们展示课堂讨论结果,保证了学生学习机会的均等性。教室中还有每桌1台摄像设备用来记录小组课堂情况。电脑、投影仪、PRS等都处于同一个总控制台的控制中。

在这样的课堂中,整个教室不分前后左右,主讲教师可站在教室中间进行知识点的讲授或是开展演示实验。同时有数个助教,特别是在开展实验探究时,助教将起到很大的辅助作用。

TEAL模式的第一个显著特点是以学生为中心。表现为教师讲授时间要短,1个小时的课程,一般v授不超过15分钟。学生活动时间占到了课堂活动时间的四分之三之多。另一个体现是“小组合作学习”。对比一些地区基础教育中推进的“学进去,讲出来”,即“学讲计划”,可以发现二者思路相同。

TEAL模式的第二个显著特点就是它大大提高了教学反馈的速度。这一点与后来出现的MOOC采用网络技术实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采集反馈不谋而合。这也充分说明,当前传统的课堂讲授,课后作业,然后反馈的“慢节奏”已经不适应现代学生的学习要求。确实,如果能利用现代教学技术,随堂测验学生的理解,记录并分析学生的参与程度,教师便可随时调整教学行为,以确保学生处于被激发状态的预期效果。

TEAL模式的第三个显著特点就是充分结合学科特点利用实验来开展教学。这里的实验有教师开展的演示实验,也有学生动手探究的分组实验,还包括课后的设计性实验。这一特点在后来TEAL被“移植”到其他学科,特别是文科类教学时,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多数研究者和使用者将目光在教室环境设置、教学其他辅助设备,如投影仪、白板和PRS等。

从TEAL开展的效果来看,MIT在小范围使用TEAL的过程中,的确得到了学生的普遍好评,但在推广的过程中得到了一些否定的反应。如过多的随堂实验影响了上课的效率,网上可获取的学习资料过多且凌乱,课上出现问题较多时助教力量显得严重不足,以及学生为了保证出勤率而来上课,学习过程中仍然没被激发起兴趣等。原因有两个方面,其一是学生的准备不足,学生不熟悉新的教学模式,不了解课堂设置的讨论问题的意图,团队合作过程中学业出众的同学占绝对主导地位而致使其他同学被边缘化;其二是对授课教师与助教教师的培训不足,教师驾驭新教学方式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能力不足。这两点不足在目前一些地区基础教育中流行的“学讲计划”与“小组合作”学习中也常见。

三、TEAL给职业学校物理教学的启示

在TEAL这种教学模式下,上述的教室结构、环布的白板或黑板、PRS等硬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如让学生视野无盲点、课堂反馈速度快、便于开展合作学习等。也正是这些技术的运用,使得其他学科教学可以借鉴,并且效果也明显好于传统课堂教学。但如前所述,学科特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却被研究者们忽视了。这一点从所谓的TEAL的翻译也可见一斑。“技术支持的积极学习”中的“技术”容易让人误以为是我们常见的教育技术。[3][4]其实TEAL之所以能在《电磁学》这门课程中开展起来,与电磁学在生产实验中被广泛应用有关。

我们常说“科学技术”,科学是技术的基础,是技术的原理部分,是技术的来源。物理学科教育就是一种最基础的科学教育,其内容已被广泛应用到生产实验中。因此,在进行基础科学教学时,将相应的“技术”再返回到课堂上来是可行的,也是直观的。结合职业学校学生注重专业技能培训的特点,应让他们在学习科学的同时,就接触到技术也是弥合理论与实践之间距离的有效措施之一。且要理解,TEAL中的“技术”不仅仅指的是教育技术,更为重要的是蕴含有所要学习的科学原理的技术。因此,结合TEAL的特点,职业学校物理课程教学中可采用以下教学策略。

(一)以学生为主,突出互动性,注重课堂生成性

TEAL给互动创设了有利环境。教学过程中的互动包括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习平台的网络终端与学生之间的交互作用。在互动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教师处于主导地位,这样才能保证效率。但需要注意的是不可一切课堂活动都按既定的“教案”进行,课堂的生成性也很重要。特别是在实验过程和PRS结果分析中,正确描述物理现象,讲述物理规律固然重要,但指出错误或似是而非的东西才能打开学生思维中的“结”。正确的东西都在教材中,正是这些在理解过程中出现的种种不正确才是我们教学要解决的问题。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应主要针对这类“错误”开展,倾向于知识点的记忆与练习的内容,可交给人与网络终端互动。如除了常规的书面作业外,“导学案”中的预习内容可要求学生在上课前进行。鼓励学生在课后开展的相关科技发明活动、数值计算实验等可上传到学习平台共享。这也是“线上”与“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所要求的。只有紧紧围绕学生思想中的困惑,想方设法帮助他们走出思维的困境,才能让学生处于积极的活跃的学习状态。

(二)以实验为抓手,用技术还原科学

实验分为以教师为主的演示实验、以学生为主的分组探究实验、虚拟实验三大类。从教的角度来看,演示实验起的作用相当大。一方面可创设物理情境,吸引学生的好奇心,另一方面可揭示相应的物理规律。如果演示实验所用的“仪器”都是生活中常见的瓶瓶罐罐,则更能激发学生尝试的欲望。从学的角度来看,分组的实验特别是探究性的实验要求学生始终处于思维活跃的状态才能完成相应的任务。在TEAL教学环境中,无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分组实验都非常方便开展。传统课堂上,教师只能在教室的前方开展演示实验,分组实验只能到专业实验室做,而在有现代教育技术支持的TEAL课堂中,验证性实验当堂就能开展。结合职业学校的专业特点,在讲授不同的物理规律时,可将蕴含相应原理的科技产品引入课堂,边“拆解”边讲授。如教学电磁感应内容时,可将电动机、发电机作为肢解的对象,教学力、热、电、光等很多物理原理时可拆分一辆机车予以实际解释。

利用网络终端、移动终端、投影设备,可营造出非常丰富的物理情境,即虚拟实验。[5]如在讲解时间与空间尺度变化都较复杂的物理现象时,要揭示时间上瞬时变化的或者是缓慢演化的规律,不可能在课堂内完成。再如要透过表面观察物质内部,观察原子分子层次的现象等都需要用到虚拟技术。复杂的虚拟技术只有依赖于条件好的学校或研究机构,但利用虚拟技术,学生可实现简单的物理现象的动画展示。要开展虚拟实验除了硬件与软件的支持,还必须掌握物理原理。因此对于以学习原理为目的的教学而言,学生动手实现虚拟实验困难很大。所幸的是现在越来越多的虚拟实验已经做成商品化软件,学生在移动终端上就可做实验。

由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一直处于活跃状态,所以对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6][7]即使引入助教,随堂生成的各种问题也不可能被一一及时解决。小班化策略是突破这一瓶颈的思路,但考虑到实验仪器的配备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教室的利用率也是个问题。所以将物理课程理论教学放在类似于实验室的教室中进行,固然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学生积极学习,但要解决相应出现的问题也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张其亮,王爱春.基于“翻转课堂”的新型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4).

[2]门路,王祖源,何博.MOOC本土化的可行性和关注点――基于MOOC平台的大学物理课程混合式教学实践[J].现代教育技术,2015(1).

[3]谢未,江丰光.东京大学KALSc麻省理工学院TEAL未来教室案例分析[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3(9).

[4]周小燕,黄桦.物理教学创新模式:TEAL[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12).

[5]李光F.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大学物理教学中TEAL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内江科技,2015(7).

第8篇:课程与教学论范文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辅助教学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在计算机技术与其他学科整合中,它作为这些学科教学的工具,改变了教与学的方式,提高了教学效率。然而在整合的过程中产生的一些问题,十分值得我们去探讨。 

 

关键词:计算机 辅助教学 课程整合 

 

在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的口号日渐响亮的今天,教师应该掌握将计算机辅助教学与课程整合的技能,从而推动教学的发展。我认为,计算机辅助教学要想真正发挥它的作用,必须要让教师真正地把计算机当做自己教学、工作的工具,深刻地了解它的功能后,才能进一步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计算机来帮助自己的教学。下面我就计算机辅助教学和其他学科整合中的问题,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首先,我们要明确计算机辅助教学与学科整合的含义。 

计算机辅助教学与课程整合的本质与内涵就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尤其是“主导——主体”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把以计算机为核心的计算机辅助教学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丰富的教学环境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地应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也就是促进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变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 

简而言之,计算机辅助教学与课程整合,不是简单地把计算机辅助教学仅仅作为辅助教师教学的演示工具,而是要实现计算机辅助教学与学科教学的“融合”。 

其次,我们要意识到计算机辅助教学与课程整合所面临的问题。 

1. 教师对计算机辅助教学与课程整合的认识不到位 

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很多教师已经意识到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优势。而很多教师只是将计算机辅助教学来代替传统的板书,反而让教学失去了原有的灵活性,无意中把它作为的一种门面来装饰,有时所谓的多媒体教学效果反而没有传统的教学效果好,这种脱离实际的“多媒体”没有了生命力。计算机辅助教学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用来支持教学工作,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突破重点难点,主要用来解决一些传统教学中不易解决的实际问题。它在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也是工具,和教科书、投影仪、幻灯片、挂图等一样,具有提高教学效果、扩大教学范围和延伸教师功能的作用。它与其他工具相比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所以我们要正确地认识计算机辅助教学,才能与学科很好地整合在一起。 

2. 教学种类不多,教学实用性比较差 

尽管计算机近十几年可以说是高速发展,各种软件也层出不穷,教学软件的讨论和研究进行了很多,但课堂教学用的辅助教学软件还处于探索阶段,只有像几何画板等极少数能较好地满足教学。这些软件如果直接用于教学,就存在较多的问题,主要是:(1)形式不适用。市场上出售的教学软件,要么有点像一本电子课本,要么是题库之类,不宜搬到课堂上当教学的辅助媒体。(2)灵活性差。教学软件面对的是学生,学生知识水平和能力层次因人而异、各有不同,使用软件的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各具特色。这些软件尽管有许多名教师参与,但应该怎样设计教学重点,怎样突破教学难点的方案不一定能适合每位学生、老师。(3)材料不完善。现在的教育软件有的素材不是很完善,如对生物等动画的细节材料提供不足。还有纯粹是将教师的课堂讲授内容搬上计算机,配上声音图画,难免有些哗众取宠;有的软件平铺直叙,缺乏交互性。

3. 教师的计算机应用水平还很不够 

在刚开始时,主要矛盾在于硬件缺乏,没有足够的硬件供教师的教学活动使用。当硬件问题得到缓解后,主要矛盾转变为缺乏能够在教学中应用的软件。现在,已经出现了一些优秀的教学软件,但也同样难以在学校中推广使用,其原因是各学科教师使用计算机的意识还比较差,计算机应用水平也比较低,从而很难在自己的教学中使用这些软件。 

第9篇:课程与教学论范文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辅助教学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在计算机技术与其他学科整合中,它作为这些学科教学的工具,改变了教与学的方式,提高了教学效率。然而在整合的过程中产生的一些问题,十分值得我们去探讨。 

 

关键词:计算机 辅助教学 课程整合 

 

在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的口号日渐响亮的今天,教师应该掌握将计算机辅助教学与课程整合的技能,从而推动教学的发展。我认为,计算机辅助教学要想真正发挥它的作用,必须要让教师真正地把计算机当做自己教学、工作的工具,深刻地了解它的功能后,才能进一步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计算机来帮助自己的教学。下面我就计算机辅助教学和其他学科整合中的问题,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首先,我们要明确计算机辅助教学与学科整合的含义。 

计算机辅助教学与课程整合的本质与内涵就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尤其是“主导——主体”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把以计算机为核心的计算机辅助教学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丰富的教学环境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地应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也就是促进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变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 

简而言之,计算机辅助教学与课程整合,不是简单地把计算机辅助教学仅仅作为辅助教师教学的演示工具,而是要实现计算机辅助教学与学科教学的“融合”。 

其次,我们要意识到计算机辅助教学与课程整合所面临的问题。 

1. 教师对计算机辅助教学与课程整合的认识不到位 

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很多教师已经意识到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优势。而很多教师只是将计算机辅助教学来代替传统的板书,反而让教学失去了原有的灵活性,无意中把它作为的一种门面来装饰,有时所谓的多媒体教学效果反而没有传统的教学效果好,这种脱离实际的“多媒体”没有了生命力。计算机辅助教学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用来支持教学工作,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突破重点难点,主要用来解决一些传统教学中不易解决的实际问题。它在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也是工具,和教科书、投影仪、幻灯片、挂图等一样,具有提高教学效果、扩大教学范围和延伸教师功能的作用。它与其他工具相比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所以我们要正确地认识计算机辅助教学,才能与学科很好地整合在一起。 

2. 教学种类不多,教学实用性比较差 

尽管计算机近十几年可以说是高速发展,各种软件也层出不穷,教学软件的讨论和研究进行了很多,但课堂教学用的辅助教学软件还处于探索阶段,只有像几何画板等极少数能较好地满足教学。这些软件如果直接用于教学,就存在较多的问题,主要是:(1)形式不适用。市场上出售的教学软件,要么有点像一本电子课本,要么是题库之类,不宜搬到课堂上当教学的辅助媒体。(2)灵活性差。教学软件面对的是学生,学生知识水平和能力层次因人而异、各有不同,使用软件的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各具特色。这些软件尽管有许多名教师参与,但应该怎样设计教学重点,怎样突破教学难点的方案不一定能适合每位学生、老师。(3)材料不完善。现在的教育软件有的素材不是很完善,如对生物等动画的细节材料提供不足。还有纯粹是将教师的课堂讲授内容搬上计算机,配上声音图画,难免有些哗众取宠;有的软件平铺直叙,缺乏交互性。

3. 教师的计算机应用水平还很不够 

在刚开始时,主要矛盾在于硬件缺乏,没有足够的硬件供教师的教学活动使用。当硬件问题得到缓解后,主要矛盾转变为缺乏能够在教学中应用的软件。现在,已经出现了一些优秀的教学软件,但也同样难以在学校中推广使用,其原因是各学科教师使用计算机的意识还比较差,计算机应用水平也比较低,从而很难在自己的教学中使用这些软件。 

可以说,提高各学科教师的计算机意识和应用水平已经成为当前最为紧迫的问题。我认为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解决: 

第一方面主要解决教师计算机知识、技能与态度,操作计算机的问题,使教师能够熟练地使用计算机,真正把计算机当做自己备课、授课、组织学生活动的工具;第二方面主要是加强教师的学科修养,掌握学科最新进展与教育理论,教育技术和教育心理的理论与实践,并且帮助教师更进一步地把握学科教育的目的和本质;第三方面主要解决如何用现代教育手段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的理论问题。所谓“现代化

[1] [2] 

文章屋在线编辑整理本文。

教学”与其说是把现代化的手段引入教学,还不如说是以现代化教学的思想来指导教学。同样,计算机进入教学本身并不能直接推动教学改革,真正推动教学改革的是教师的教育观念,而计算机只不过是引起教师观念变化的催化剂。实践也表明:如果教师不转变教育观念的话,计算机在教学中的作用将是极为有限的。 

因此,不管是在教学改革还是在计算机辅助教学中,培养教师的现代教学观念才是最重要的。 

最后,我们要遵循计算机辅助教学与课程整合的原则。计算机辅助教学与课程整合,是将计算机辅助教学有机地融合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但整合不等于混合,在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之前,教师要清楚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优势和不足,并了解学科教学的需求。在整合过程中,教师要设法找出计算机辅助教学在哪些地方能提高学习的效果,从而使学生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来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学习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