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学校科技论文范文

学校科技论文精选(九篇)

学校科技论文

第1篇:学校科技论文范文

首先总体考察文中的数学式,根据陈浩元先生主编的《科技书刊标准化18讲》,对文中数学式的变量一一进行检查,看数学式中的变量是否规范。笔者发现,由于作者对数学式变量运用的随意性,常常出现如下一些问题:数学式中的变量正斜体不分,尤其是变量的上、下标;矢量、矩阵与标量不加区别;参照国外的文献,用几个字母并排表示一个变量;等等。期刊编辑可从变量的基本运用方面与《科技书刊标准化18讲》进行对比,如发现不规范的地方要告知作者,让作者修改。这样,一是规范了数学式中变量的运用,二是作者在做变量规范化处理时,对文中的数学式进行二次校对,从而提高了数学式的正确率。

2通读法

规则法只是对数学式变量的基本运用做了校对,但在通读文章的过程中可以发现数学式存在的各种问题。1)数学式是否按顺序编号。如2个数学式共用一个编号,或者数学式编号是间断的,不连续,这些大多是因为作者在修改文章时增删数学式造成的。对于此种问题,可以在作者修改文章阶段,提醒注意调整编号。2)数学式的变量是否滥用。例如:是否出现同一个物理量用多个变量表示,如p和P均用来表示某一个压强;或者一个变量表示多个物理量,如t既表示时间又表示温度;等等。诸如此类问题,期刊编辑应对文章中数学式变量的整体把握、仔细辨别,以提高文章中数学式的可读性和规范性。

3常识法

运用常识法进行数学式校对时,要求编辑具有一定的理论常识。例如:数学式缺少或有多余的左括号或右括号;数学式进行相加或相乘运算时,缺少运算符号∑或∏;数学式中有积分运算时,缺少积分变量;等等。笔者曾遇到这样一个问题:作者对变量求解时得到c=-4a3,算例计算时却代入了c=4a3,表面上看是一个简单的符号正误问题。与作者确认后,c=-4a3才是正解。由于作者在计算时采用了c=4a3,从而导致后文大量数学式结果有误。又如有表达式at(i=1,2,3,4)=1,按照常理一般括号里应是对前面变量的下角标进行解释,此处角标为t,括号里为i,存在矛盾。经与作者确认,此数学式应为a=b=c=d=1。对于此类问题,首先需要把握好基本常识,更重要的是要认真、仔细、谨慎,做出合理的怀疑和有据的判断,从而使文中数学式更准确。

4逻辑判断法

逻辑判断法要求编辑具有一定的逻辑判断能力,同时要具有一定的敏锐度。笔者曾在校对中遇到如下一个数学式:u1(t)=t33!-t55!+t77!-t99!+…+(-1)ktkk!+…,k为奇数。(1)对于上述“+”“-”交错的级数形式,我们可以看到最后一个通项表达式(-1)ktkk!,当k为奇数时,根据基本的数学理论(-1)ktkk!始终为“-”,很明显不符合“+”“-”交错。通过与作者核对发现,该表达式有误,应为(-1)k+12tkk!。运用逻辑判断法可以按照提出疑问→查证→联系作者的流程,有理有据地通过逻辑思维对数学式进行编校。运用此法时,需要注意不能盲目引导作者进入误区而产生错误判断。

第2篇:学校科技论文范文

军校科技期刊核心竞争力的内涵与特点

军校科技期刊的核心竞争力是期刊独具的长期积累形成的、并融入期刊内质中支撑期刊竞争优势,使期刊能在竞争中取得可持续性发展的核心竞争能力。

军校科技期刊的核心竞争力是独具特色和实力的。其一,专业化的办刊理念。据统计,军校科技期刊大多确立了期刊的专业性,如国防科技大学学报(工程版)、海军工程大学学报(工程版)、空军工程大学学报(工程版)、海军航空工程学院学报(工程版)等,且这些期刊发表的大多是本院校相关专业的稿件,稿源的2/3来自于军校内部,更多的是为研究生和青年教员提供处女作或新观点、新发明的发表平台;其二,其学科优势。军校科技期刊是军校教学科研的窗口,尤其是一些特殊学科是地方院校没有的或弱项的,如军事装备、军事训练等,因而也有其特定的读者群;其三,期刊发展的多元化。入选中国科技期刊统计源的军校科技期刊基本上都是纸质版和数字版发行,尽管数字版为中国知网、维普等数据库或中国军事期刊数据库(在总参军训网使用),而非在线期刊,但已为期刊的推广使用提供了方便;其四,期刊的经费保障。军校科技期刊有正常的事业费保障,相应地保证了稿件的高质量。尽管市场机制能够促进期刊的竞争力,但也加大了期刊生存的压力和扩大了期刊质量的缩水,有些科技期刊编辑部存在给钱就发文的现象。以上这些特点是军校科技期刊核心竞争力的实力所在,也是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必要条件。

军校科技期刊核心竞争力的结构与因素

分析军校科技期刊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发现其结构应为:理念(意识)、编辑(人的因素)、学术质量和学术规范(技术因素)、管理和宣传(操作因素)。也就是说,一本高质量、有口碑的科技期刊可由三个关键因素决定:人、技术和操作。人就是编辑和读者,“读者为本”的服务意识和军校科技期刊编辑是核心竞争力的主导,一本不为读者服务的期刊不是好期刊,一本没有固定读者群的期刊是短命的期刊,因而要不断提高编辑的学术能力和与读者的沟通能力。人的因素是决定因素,这是共识。同时,人又是依靠技术来执行操作的(理念也可包含在操作的因素之内),所以,本文着重分析军校科技期刊核心竞争力的技术和管理的因素。

学术质量是军校科技期刊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点。质量是生命线,这不仅是企业产品的至高名言,而且也是军校科技期刊的座右铭,学术质量取胜永远是军校科技期刊追求的最高目标。学术质量可以称为办刊质量的代名词,一定程度上也是军校的教学科研水平的标尺,体现着军校的教风、学风和科研水平。

评判期刊的学术质量,既有专家、读者的评审,还可以参考基于文献计量指标的期刊质量评价。2010年版《中国期刊引证报告(扩展版)》有18项计量指标,既有期刊引用量指标,显示期刊被读者使用和重视程度,表明期刊在科学交流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有来源期刊计量指标,通过来源文献方面的统计分析,全面描述期刊的学术水平、编辑状况和科学交流程度。其中,有5个比较重要指标:期刊的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被引率、基金论文比和平均引文数。针对这些指标,军校科技期刊应在提高稿件质量,加强与读者、作者的沟通交流等方面努力,确保期刊的学术质量不断提高。

科技期刊学术质量首先体现在稿件的学术质量。稿件学术质量是决定论文档次的首要因素,它不是简单的工作总结和经验总结,而是某领域理论性、创新性、前瞻性、客观性、规范性、必然性、系绕性和再现性的研究成果。为此,军校科技期刊编辑应认真审查稿件的学术质量,在把握稿件学术水平的基本特性的基础上,做好如下工作。

一是把握好稿件的初审。推荐具备一定学术水平的初稿给审稿专家,对于审稿专家的审稿意见有疑义的稿件,还可另请专家二审,确保初审稿件符合科学研究规律。

二是加强与作者的沟通。及时将审稿专家的意见及文稿编辑规范等问题告知作者修改,对于模糊、歧义、不确定问题要不怕麻烦,反复与作者交流,直到专家、编辑和作者的思想达到统一。

三是重视约稿、荐稿。邀请国内外、军内外、校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教授投稿,尤其是有计划地约请军校主导学科领域专家学者撰写专题论文,引领专业发展;邀请军校科技期刊主要栏目的高被引作者投稿,及时报道热点问题的研究论文;重视本院校教授专家推荐的年青同志、博硕士有分量的稿件,及时发现新人。

四是关注科技期刊评价指标因素涉及的稿件。如参考稿件是否出自国家、部委等资助的基金项目、国内和军内重大科研课题项目选稿,建议作者引用本院校期刊的参考文献,适当增加参考文献数量等。

五是重视读者调查工作。读者是评判、引用、推荐本刊的重要成员,没有读者群也就没有期刊的地位。军校科技期刊应经常关注网评、关注影响因子等因素,甚至可以到军校图书馆、教研室做读者意见调查,必要时书函调查期刊读者群,及时调整本刊主要栏目设置、选题策划等,尽量使刊物符合读者的阅读、引用需求。

学术规范是军校科技期刊核心竞争力的支撑点。所谓学术规范,是指根据军校科技期刊的发展规律制定的有关编辑活动的基本准则。它涉及:高层次的规范,如编辑职业道德规范等;以及期刊编辑的具体规则,如编辑程序规范、文献的合理使用规则、引证标注规则、立论阐述的逻辑规则(或结构规范)等。前者属于军校科技期刊的学术文化范畴,后者属于期刊的学术编排规范。军校科技期刊应遵循的学术规范一般是指期刊的学术编排规范,也可称为期刊的编辑质量。

对于稿件的学术编排规范,军校科技期刊编辑部要依照国家政策、刊物宗旨及国家与国际有关出版的标准、规范、规定,对文稿进行把关修改(甚至中途撤稿)。军校科技期刊的学术规范要执行中国人民军队标准(GJB)、国家标准(GB)和国际标准(ISO),如《物理科学和技术中使用的数学符号》(GB3102.11-93)、《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T7714-2005);参考《中国高等学报自然科学学报编排规范》《中国语言文字使用规范》《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CAJ-CD B/T)等有关标准和规定。

在遵守、执行标准规定的基础上,军校科技期刊在学术编排规范中要注意如下问题。

一是论文结构。论文结构是指论文的写作格式和内容的表述形式符合刊物的要求。尽管每本刊物在征稿启示中对论文结构和表述方式均有明确的要求,包括论文前置(题名-作者署名-作者单位-摘要-关键词-中图分类号-文献标志码、正文主体、参考文献)、与中文文义一致的前置部分的西文信息、文末注明作者简介(姓名、性别、出生年、职称、学历)、研究课题基金资助来源、联系电话等,但作者在写文章时,并非严格照章而行,需编辑根据稿件的具体情况修改。需要注意的是,在修改中要尊重作者的原意。

二是论文的文字质量。文字质量主要指论文的可读性和文字的准确性。有些科技论文稿件,其选题、结构、推理和论证都很好,只是文字表达不通顺、不严谨、文字错误多。这样的稿件,尽管可读性差,但鉴于论文内容符合科技论文的性质要求,编辑在尊重作者的原本意图上,要慎重修改,使其语言通顺,条理清楚,没有过多的语病和错别字。

三是图表、量符号和公式合理表述。军校科技期刊对图和图注、表与表注以及数学公式的写法和文献的表述形式都有具体的标准要求,如量符号、变数、函数、表示点线面的字符一律用斜体,量的单位及其词头一律用正体,表格和图都应有序号和名称(表序名居上,图序名置下),表尽量采用三线表形式等,但作者在写作时,往往以习惯或不标准表述。为此,关于图表、量符号和公式正确表述细节这方面,军校科技期刊编辑经常是要投入较大的工作量。

制度管理和宣传推介是军校科技期刊核心竞争力的倍增器。无论是地方科技期刊还是军校科技期刊,管理和宣传都是核心竞争力的倍增器。也有文章指出,从长远看,期刊业兴衰成败取决于自身竞争力的强弱,而期刊业核心竞争力的精髓是其本身的核心理念。核心理念的渗透I生越强,就越是能够成为现实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在加强管理和宣传的过程中,首先要确认军校科技期刊的办刊理念和学术文化,其次才是全方位、全媒体的宣传,毕竟新时期是酒香也怕巷子深。

那么,什么是军校科技期刊的学术文化?它是指期刊在其存在和发展过程中,由全体编辑、作者群和读者群共同创造、认同,并自觉执行的各种文化形态的总和。对于编辑要坚持的学术文化原则,主要包括军校科技期刊的编审制度、学科特色、设计风格以及编辑的职业道德等。

一是编辑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是军校科技期刊的一种无形资源,是军校科技期刊不断创新的动力要素。对军校科技期刊这一刊物编辑工作,编辑要把它当做一项事业来看待。工作中,一方面要清除稿件中的差错,不让专家、读者看笑话;另一方面要默默无闻地甘于“为人作嫁”,充分地挖掘和发挥稿件中蕴藏的潜力,通过自身的创造性活动,向读者奉献好质量的期刊。同时,还要符合期刊编辑规律,严格遵守编审制度和工作程序,尽量避免“人情稿”,追求刊物的精益求精,保证期刊的特色和质量。

二是期刊内容要体现军校学科特色。期刊是军校教学科研的主要窗口之一,翻开期刊就能明确军校教学科研的主导学科、学科研究热点、学科研究前沿和研究水平。这也要求“编辑学者化”,即就编辑自身而言,需要储备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编辑学知识。

三是刊物设计风格是期刊文化的外在形式。刊物设计风格要表现军校期刊特色。不仅在出版标准方面囊括版面要素、本期基本信息、版面尺幅、卷头卷未等,而且要有军校特色的审美风格和版面美工,文字清晰、图表精美且版面信息密度合理。编辑要经常和排版工作人员交流如何使版面美观大气、科学规范、疏密有度等的经验,合力做好期刊的版面布局。

第3篇:学校科技论文范文

在高等学校,一方面学生要撰写毕业论文,另一方面指导教师要通过撰写科技论文来达到交流科技成果与推动科技发展的目的,因此论文写作能力就成为论文撰写的关键。从目前国内高校教师的任职经历来看,大多数教师撰写科技论文的能力是通过自学、模仿或导师指导的方式而训练获得的。这种形式的能力训练突出的是自我学习和总结。作为一种科技交流,科技论文的写作有其自身的要求与特点,比如论文的框架组成、描述的用词与语句安排、图表与文字的搭配等等,都有着与其他语言作品显著的差别,而这方面的能力如果通过专门的训练会取得显著提高。目前能撰写外文科技论文(特别是英文)已成为对高校教师的一个基本要求。但通过初步调查可以发现,我国高校在英文科技论文写作培训方面还没有固定的机构或者组织,且已有的培训多注重形式,没有考虑到实践可行性,更没有可持续性的规划与实施思路。[3]最近几年,由于职称评定或者考核的要求,高校教师在教学、科研的同时,还需要发表足够数量的科技论文,这种要求可能导致出现论文重复发表、抄袭、数据造假等学术不端。虽然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缺乏论文写作的系统培训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在国外大学写作培训项目中,通常会安排专门的课程来讨论如何分辨重复发表、抄袭等行为,从而避免出现因疏忽而引发的不良影响。对比美国科罗拉多州矿业大学(CSM)的语言培训项目可以发现,其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如何撰写论文(包括学生毕业论文、科技论文、研究报告等)、论文的语法与表达、对英语是第二语言人员(ESL)的语言培训、论文相关的伦理与道德等。而国内写作培训的主要内容是:科技论文的写作方法、英文科技论文的写作、毕业论文的写作、论文学术规范知识。另外,CSM写作项目的初衷与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从而在职业发展过程中更具竞争力、更有自信、更易成功,并最终取得更高职位从而影响他们所从事的领域甚至是整个世界。从这个意义上看,开展高校的写作培训项目目的明确、意义重大。

二、写作培训的形式与方法

当前国内高校开展的写作培训项目还比较少,尽管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推出了在线培训课程,但课程只针对教师,且无法系统考虑写作培训目的,因此对比美国高校的写作培训项目,探讨适合国内高校的写作培训形式与方法尤为重要。作为一种能力培训,讲授与训练必须相结合方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培训首先应该明确培训的目的,根据目的制定培训课程大纲。可以通过集中讨论授课、集中专题讨论(针对某一方面开展专题研讨,如针对论文用词、语法和表达等)、分散教学讨论(针对某问题所涉及小群体开展的讨论)等形式进行培训。另外,还可以开展基于网络的在线培训。从实践情况来看,网络在线培训具有方便、灵活等优点,但也存在针对性差、不能起到积极督促作用等缺点,因此建议综合这两种模式,开展面授讨论与网上在线培训相结合的培训形式,以达到高校教师写作(包括学生写作)能力培训之目的。在具体培训方法方面,由于培训对象多数已具备科技论文写作的基本能力,因此培训以理论方法为辅,实例讨论教学为主,并结合培训进展以及教师正在准备的论文进行实际训练点评,以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果。由于培训内容涉及的面较广,因此针对不同内容所采用的方法也各不相同。在科技论文伦理道德培训方面,除了讨论辨别重复、抄袭的技术定义与方法外,更需要结合实例,辨明可能出现的学术不端等行为。另外,对学术不端涉及的法律、规范方面要做出解释,培养良好、严谨的治学与研究操守,这也是我国科技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三、写作培训机构或平台

1.培训机构高校写作培训项目的重要性毋庸赘言,但如何去实施、如何保证实施的效果则还需要软硬件方面的保障。从国内多数高校的实际情况来看,都已经具备开展写作培训的条件,特别是有外语系或学院的高校,都已具备了培训所需的基本师资力量。但作为一项系统培训工程项目,建立相应的培训组织机构非常必要。[4,5]在CSM,写作培训是由人文科学与国际研究系来承担的,在美国的其他高校也基本是由语言与人文学科系来承担写作培训项目。通常情况下,培训机构有专门的工作人员,但多数人员都是兼职工作。培训机构有自己的办公室与培训场地,机构运行所需费用来源于学校拨款和社会捐赠。2.人员培训机构的工作人员包括专职人员、兼职人员、志愿者以及特聘的专家。人员数量根据学校规模不同从3~5人到十余人不等。专职的工作人员通常具有文学、语言学、科学与哲学方面的硕士或博士学位,并具有多年从事培训的经验。可以看出,国外高校对写作培训人员有很高的要求,以确保在用词、语法、表达方面的准确性。在我国,培训人员多由有中文语言学和英文语言学、文学等专业背景,同时兼顾科技专业背景的教师组成。除了安排固定的培训教师,还可以根据不同的培训内容聘请校内外的专家进行讲座或讨论,特别是可以聘请国外的专家,开展英文科技论文撰写的讲座。3.网站网站是现代社会信息和交流的重要渠道,因此高校的写作培训项目也离不开网站的建设与支持。培训机构的网站通常挂靠在所在学校的院系下面,主要作为两个方面的平台:信息平台与培训平台。信息平台用于介绍机构、培训科目的设置、培训人员组成,以及培训信息等。培训平台更多是一种交流平台,提供在线培训课程、培训相关资料,以及培训教师与学员之间的问题交流。从CSM多年的培训经验来看,写作培训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了非常好的能力训练,这与学校的重视、培训教师的认真负责是分不开的。培训机构印刷了大量的培训资料,并免费发放给学员。同时,培训机构与其他高校的培训机构也建立了多方合作关系,以保证新思想、新技术与新方法的快速推广应用。

第4篇:学校科技论文范文

【关键词】 教研工作平台 引领 教育科研

全国技工教育和职业培训教学研究成果评选工作平台(教研工作平台)创建以来,技工院校教育科研有了国家层面的管理和评选机制,优秀的教育科研成果可以得到社会承认,也为我们天津市教育科研主管部门以教研工作平台的运行机制激励教师树立教育科研意识、积极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提供了保障。教研工作平台已成为激励技工院校教师积极开展科研工作的推进器,引领研究方向的指示灯,进行教育科研成果交流的资源平台。自2004年起,通过教研工作平台开展的论文、课题评选和展示活动,不仅使广大技工院校教师及时了解和掌握技工教育教学研究的最新成果,而且通过申报参加评选活动,锻炼和提高了自身的教育科研能力,为技工院校师资队伍科研水平不断提升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教研工作平台的引领下,天津市参加市级评选的作品由起初的100多篇逐年递增至近5年的年均600篇左右。说明技工院校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热情不断提升,而且参评作品的质量也在不断提高,一批高质量的论文和课题在教研工作平台上获奖。全市技工院校教师普遍树立了“教不研则浅,研不教则空”的意识,从自身的教学实践出发,针对技工教育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开展教育科研活动,并将研究成果运用于日常教学实践中。

组织好每年度的教育教学论文、课题评选和推荐工作是天津市教研主管部门和各技工院校开展教育科研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如何才能更好地发挥教研工作平台的引领作用,达到推动全体技工院校教师科研能力不断提高的目的,需要我们不断进行积极思考和创新实践。现将我们的一些思考梳理出来,供大家指正。

一、引导教师明确技工院校教育科研定位

要实现技工教育创新发展,教师必须从事教育科研;要实现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教师必须从事研究、探索,才能将新观念渗透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要消除从教的疲惫感,改变教书没有乐趣的心理,教师必须从事教育科研,在研究中体验到工作的快乐,使教师不会像蜡烛那样,燃烧之后毁灭自己。但是,在过去技工院校教师队伍中存在着对教育科研“敬而远之”的心理,认为搞科研是教育专家、学者的事情,认为从事科研工作会影响正常的教学工作。技工院校教师主动从事科研的意识不高。通过分析,我们认为要提高全体教师的科研意识,必须明确技工教育科研的目标定位。

教育科研是运用科学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探索教育规律的创造性认识活动。技工院校教育科研既有教育科研的一般特点,又具有自己的特殊之处。技工院校教育科研的主体是技工院校教师,研究的对象是技工教育规律,研究的内容是技工院校的实际问题,研究的目的是提高教育质量,推动技工院校健康发展。因此,技工院校教育研究的特点是:紧密联系教育教学实践,只有当技工院校教育科研与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密切联系,才能吸引广大技工院校教师积极参加;参加的主体是全体教师,只有充分调动全体教师参与的积极性,才能使教育科研繁荣发展。为此,我们提出技工院校教育科研的定位是:以当前正在应用而又急需补充完善的教学管理问题为对象;以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对象;以学科教学遇到的问题为对象;以学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对象。

我们天津市教研主管部门利用jnpx网站以及召开相关的工作会议,将教研工作平台上技工院校教育科研的定位的信息理念及时向各学校宣传讲解,使广大教师基本消除了教育科研神秘高深以及教学、科研冲突论的原有观念,普遍树立起正确的科研意识。

二、引导教师培养锻炼教育科研能力

通过前几年的论文、课题评选工作,我们发现教师在树立了正确的科研意识后,要达到科研活动出成果的目的,还必须使教师掌握必备的技工教育科研能力。教育科研能力是指对教育实践超越和升华的创新能力。针对技工教育科研的目标定位,应当从以下方面培养和锻炼教师的科研能力。

1.提高选题的能力

教育科研的宗旨是为技工教育改革和发展服务。从事教育科研首先遇到问题是找到合适的研究课题,因为,解决问题的前提是发现问题,所以,教师首先要具有选题的能力。然而,并不是所有出现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现象都能成为技工院校教育科研的选题。只有技工教育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现象,才能成为教育科研的选题。所以,对教师选题能力的一般要求是,要选择技工教育改革、发展和提高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要选择具有新意或有新知的问题,主要包括,首创性的题目,对同一题目的不同方面作补充研究,对已有题目进行补充完善等。技工院校教师在选择研究题目时应当注意以下问题:

(1)要适合自身的研究能力

教师了解和掌握国内外的职业教育研究的发展动向是必要的,但如果对国内外的职业教育某一领域的问题展开研究,往往得不出创新性的结论。因此,选择题目时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选择的题目不要超出自己实践和可以观察到的范围,课题的主攻目标要明确,研究的问题难易要适度,研究的范围大小要适度。选择的题目要适合自身的研究能力,就是要以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为主,主要有,需要我们直接面对,又必须想办法加以解决的问题;将教育理论、成果转化为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时所遇到的问题;为改进自己的专业水平,通过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回顾和反思发现的问题。

(2)要发挥教研工作平台选题指南作用

为了提高教师的选题能力,我们倡导教师要关注教研工作平台公布的研究热点和难点问题,为选择恰当的研究题目提供依据;要关注以往已经研究过并取得相应成果的问题,以避免重复研究。我们天津市教研主管部门,根据教研工作平台公布的研究热点和难点问题,结合天津市经济社会发展对技能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拟定出每年度的重点题目,为培养锻炼教师的选题能力,起到了良好的引导作用。

2.要培养锻炼理论思维能力

开展技工教育研究的过程,就是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学科专业等理论对教学实践过程和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综合,进而推导、论证出相应结论的过程。因此,理论思维能力是从事教育科研的必备能力。我们倡导教师要着重在以下方面进行锻炼和提高。

(1)加强教育理论学习

从事教育科研必须具有理论修养,理论能够为从事教育科研提供指导。没有理论指导的教育研究是难以得出创新性结论,甚至是主观臆断的结论。可见,对教师来说,强化教育理论学习,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非常必要的。

(2)要强化信息资料收集的意识

收集教育教学资料和信息是做好技工院校教育科研的重要保证。只有收集和占有丰富的资料和信息,才有可能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理论思维过程。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不仅要做到心到口到的同时,还必须做到手到,及时地将自己身边发生的具有研究价值的事实记录下来,把收集到的有价值的资料信息保存起来,为从事科研做好资料准备。

(3)要培养锻炼创新思维能力

运用理论思维对所积累的相关资料信息进行综合分析,进而得出新知、新论,实际上就是一个创新思维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我们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势,挑战过去的思想观念,转换角度对问题进行思考、判断。因此,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培养和锻炼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只有不断培养锻炼创新思维能力,才能创造出具有创新指导意义的教育科研成果。

3.要注重提高文字表达和写作能力

教育科研成果是要以规范的文体和规范的文字为载体,才能表达出来。因此,教师的文字表达和写作能力,也成为科研能力的重要组成要素。这需要教师在从事科研的过程中,注重培养锻炼自己的文字表达和写作能力 。针对论文、课题评选过程中存在的写作和文字表达等方面的问题,我们定期举办了相关的培训讲座,同时倡导教师要仔细研读有关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及写作方面的书籍,对于提高教师科研成果总结概括能力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三、创造良好的教育科研评选激励机制

要切实发挥教研工作平台的引领作用,必须要创造良好的教育科研氛围。要消除“为科研而科研”“为评奖而科研”的旧观念。积极创造为提高技工教育质量、提高师资队伍建设水平而开展教育科研的良好氛围。为此,我们提出要从以下方面加强和完善教育科研管理。

1.坚持同行评审制度

在组织论文、课题评选工作过程中,首先要对评审专家进行培训,以统一标准。对各技工院上报的论文、课题,要按照学科专业进行分类、编组,坚持由同行专家对各类成果进行集体评审,最后得出综合评价。避免“外行审内行”的现象发生,确保评审结论经得起考验。

2.建立反馈修改机制

对于不符合评奖标准的作品,要写出具体修改意见,并及时反馈给作者,帮助其进行修改、提高。

对于获奖但仍存在需要补充完善的作品,也要将修改意见反馈给作者,帮助其继续提高科研质量。为其作品能够推荐到教研工作平台参加评奖和展示创造条件。

通过反馈修改机制的建立,形成了一种良性互动的科研氛围。使广大教师深切体会到,开展论文、课题评选工作是为了引领他们不断提高教育科研能力、促进自身专业发展和提高教学质量。为激励教师积极投身教育科研活动,创造了良好环境。

3.建立有效激励机制

第5篇:学校科技论文范文

[关键词]高等院校 教育技术学 培养方案 分析研究

为进一步明确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规范课程体系,以及响应基础学科建设,浙江师范大学召开的“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建设研讨会”。对本学科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展开讨论。所以专业课程设置对于高等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适应教学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为了能够很好的了解目前高等院校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必修课开设情况,本文对以往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课程建设进行系统的分析,希望在各个高校开设的差异当中找到合理的课程设置形式,为我国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必修课程设置的完善提供具体的分析数据,期望能对我国后期教育技术学专业必修课的合理性提供参考。

一、样本情况分析

为了能够查清我国开设教育技术学专业的高等院校,笔者访问了中国教育在线(gkcx.省略)高考填报志愿参考系统,在查询开设教育技术学教育学类的有200所高校,文学类仅有江苏宿迁学院,教育技术学影视技术方向教育学类也只有重庆文理学院,总共202所本科院校。由于各个高校分布在不同地区、不同省份及不同的市县,所以选取样本的时候,我们采取方位数据采集。我国大陆有7个方位再加上港澳地区共8个,因为在参考系统澳地区只有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学校所在地是珠海,所以我们把它归并到华南地区。

选取样本时,笔者主要按照国内本专业学科建设条件强、学科建设一般以及学科建设较薄弱三类方式在各个地区选取。笔者收集了的35所高校教学计划,在差异性不大的高校只选取1个作为样本,最后挑出比较有代表性的26所高校(如表1),收集到的教学计划基本都是针对04级学生开设的,其中有14所师范院校,10所综合院校,2所工科院校。

二、必修课程的科目

根据各个学校课程设置情况,笔者分别对课程进行归类。对于分类不一致的课程,进行讨论分析,直至达成一致意见。各必修课分类包含课程科目如表2所示:

表2 必修课程科目

课程类别 具体科目

计算机类课程 离散数学、数据结构、C语言、应用软件知识、网络知识、硬件知识、计算机语言

设计制作课程 多媒体开发、动画制作、网页设计与制作

数字媒体类课程 模拟电路、数字电路、电路分析、电视原理、摄、录、编制作课程、艺术课程、美术基础、影视欣赏、音乐基础

教育技术理论类课程 教育心理学、课程论、教育技术研究方法、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设计、学与教的基本原理

远程教育类课程 教学论、心理学、项目管理、远程学习支持系统的相关课程。

三、结果分析

1. 专业必修课程中各类学校开设的门数

在调查分析的25所院校中,对“理论类课程”(如教育传播学)与“技术类课程”(如电视节目制作与编导、多媒体课件制作)的设置,各院校都有不同的侧重,有的侧重理论,有的侧重技术,而在技术方面,有的侧重影视技术应用,有的则侧重计算机技术应用,各个学校专业必修课总门数研究分析如表3所示。

2. 专业必修课程中“理论类课程”与“技术类课程”情况

笔者从25所高校专业必修课程中的理论与技术课程中得到数据如表4,从表4上可以看出每个院校的理论课与技术课门数是不一样的,有的技术类课程门数多,有的理论类门数较多,可以从这个侧重点看出该校对理论和技术的偏重情况,从表4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每个学校他们的必修课门数也是不一样的,从东北师范大学的13门必修课到西北师范的大学的33门必修课,他们之间相差20门必修课程。

从表4可以看出全国教育技术学专业必修课程中偏理论的相对比较多,最高的是兰州大学比值是2.5,也就是偏向理论,最低的是三峡大学0.25,偏向技术,比率相差10倍,兰州大学教育技术学开设在教育学院下的一个专业,它开设有民族教育学,三峡大学教育技术学开设在文学院,他们的课程侧重影视方向,

从表4可以看出全国教育技术学专业必修课程中偏理论的相对比较多,最高的是兰州大学比值是2.5,也就是偏向理论,最低的是三峡大学0.25,偏向技术,比率相差10倍,兰州大学教育技术学开设在教育学院下的一个专业,它开设有民族教育学,三峡大学教育技术学开设在文学院,他们的课程偏向影视,

3. 专业必修课开设比率

笔者分析25所样本学校专业必修课程理论与技术开设情况比率如图1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必修课中,侧重理论课程的比率相对比较大。

四、总结与建议

1. 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

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不利于专业特色的形成,从而导致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出的人才缺乏“专业特色”,尤其是缺乏专业之“不可替代性”,出现“技术不如计算机系,理论不如教育系”这样一些比较偏激的评价,使当前教育技术专业夹在信息技术和教育专业之间“立不起来”,学生就业困难。要使专业的发展充满生机和活力,使培养出的毕业生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可,必须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有所侧重。

2. 压缩学时、学分和必修课程,拓展选修课

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所发生的变化以及国家对本科毕业生所要达到的学业标准的要求,整个教育改革逐步向培养学生具有宽厚的知识面和不断创新的能力的方向发展。针对这一新的教育改革趋势,势必要求减少学生在学期间的总学分数,压缩专业必修课,留给学生足够的选修余地,让他们多选修一些交叉学科方面的课程。目前有高校开设双学位,很多学生可以在本科期间学习两门专业,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宽厚的知识,然而一门专业过多的学时学分以及必修课,势必会影响学生第二专业的学习。所以开设适合学生专业发展的选修课程,设置合理的专业方向,压缩学时、学分和必修课,势在必行。

3. 增加选修课程数量和类别

目前国内在选修课程数量上存在严重不足,使得学生选择的余地比较少。这对专业学生教育不仅要有广度和深度的要求不符,同时对于人才发展十分不利。因此增设与学生研究方向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以及反映当前教育技术发展趋势和前沿的选修课程是大有裨益的。不仅要增加课程数量,而且还要根据学生的研究方向丰富课程门类,为学生提供更多自由选择课程的机会与余地,增强课程设置的弹性和灵活性。

参考文献

[1]安心,近代中国高师教育理念论争的回顾与反思[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社会科学版),2008.(4):92-97。

第6篇:学校科技论文范文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建设的核心主题之一。从本世纪初到现在的十多年来,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努力,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在这个过程中高职学报发挥的作用却微乎其微。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高职院校对自身定位进行反思的过程中,高职学报没有同步,仍然停留在学科体制下的办刊套路中。“随着校企互动的频繁与深入……真正意义上的院校与企业的紧密合作伙伴关系即将建立”\[1\],国内高职院校将向着国外职业院校“通过研发、创新带动企业生产”的方向前进。在这个过程中,高职学报已经感受到了自身的生存和价值危机\[2\]。因此,近年来已经有人开始探索高职学报在校企合作中能够发挥的作用,以期寻求在当前阶段高职学报的出路,本文拟对这些研究做一综述,并谈些粗浅的看法。

一、研究的基本概况

校企合作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经成为国内职业教育发展研究的热点了,并且在此后的二十多年中一直如火如荼,高职学报在这场声势浩大的讨论中应该说发挥了自己应有的作用,诸多高职学报在上世纪90年代就设立了相应的栏目,甚至有些学报的这一栏目在各种学报评比中还获得“优秀栏目”或者“特色栏目”的荣誉。但高职学报自身直到2008年才进入校企合作的研究视野。2008年10月,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付昌辉在《编辑学报》发表了《校企合作多元主体下高职学报的功能》,紧随其后,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顾健在《科技与出版》发表了《高职院校学报也应面向企业》。同年,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竺小恩的《高职学报服务地方经济的3项举措》中也有涉及学报和企业间关系的论述。至此,高职学报自身开始放下矜持步入了校企合作的大讨论中。2009年和2010年顾健又先后在《科技与出版》刊发了两篇相关论文,即《论高职院校学报企业审稿专家队伍的建设》和《高职学报服务社会的方法与途径》。2011年,上海电机学院学报吴学军在《编辑学报》发表了《让学报走进企业 为科技创新服务――〈上海电机学院学报〉的办刊实践》,不仅谈到了学报走进企业的做法,还列举实例展示了取得的成效,这虽然是一家普通本科学报,但对高职学报校企合作的研究无疑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2012年,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王丽婷在《编辑学报》发表了《充分挖掘企业资源 提升高职院校学报影响力》。2013年,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李艳发表《服务行业企业是高职学报的必然选择》,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韩翠丽发表《提高高职学报企业作者论文写作规范化的探讨》,同年,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陈新文在他的《高职教育改革与高职院校学报转型》中深入探讨了高职学报与校企合作之间的关系。2014年,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袁能先在《编辑学报》发表《高职院校学报与企业合作发展的实践――以〈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为例》,高职学报也终于展示了自身的实践经验,同年,韩翠丽发表了《高职学报企业作者群的开发和培育》,王丽婷发表了《高职学报编辑对企业专家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开发》。

以上是近些年来高职学报在校企合作中的作用研究的绝大部分成果。可以看出,从呼唤高职学报面向企业到具体实践经验的展示,高职学报同仁在校企合作的大潮中是勇于探索和敢于实践的,所取得的成绩也是可喜的。但从另一方面看,每年发表的研究成果只能以个位计,说明高职学报在校企合作中的作用发挥确实有限。

二、高职学报在校企合作中的作用

1. 理论探索

理论探索是高职学报在校企合作中发挥的最重要的作用,并且也是在校企合作讨论热潮中一以贯之发挥的作用。以“校企合作”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精确搜索,有3万余篇论文,模糊搜索的话会有4万余篇,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在高职学报上发表的,高职学报在促进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发展的过程中确实功不可没。但随着校企合作的进一步深化,高职学报的理论探索功能应进一步加强,对此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陈新文教授在他的《高职教育与高职院校学报转型》中予以了深刻的论述。他认为“随着校企合作互动的频繁与深入,高职院校‘贴牌式’校企合作模式行将结束,真正意义上的院校与企业的紧密型合作伙伴关系即将建立”\[1\]。而高职院校学报在这个过程中的一项重要职能就是服务好行业企业,他认为应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一是加强校企合作理论研究成果的整理与宣传,推动校企合作理论的丰富与完善”;“二是加强校企合作实践模式的创新研究,推动校企合作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三是加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推动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培养企业核心竞争力”\[1\]。陈新文教授对高职学报在校企合作理论探索方面的认识无疑是非常深刻的。理论探索也是高职学报在校企合作中最能够发挥其所长的本职工作,因此发挥好理论探索的功能,引领校企合作发展的方向,因为高职学报重要的发展之道。

2. 技术研究

技术研究是高职学报在校企合作中作用研究的重点。几乎所有的相关论文都提及技术研究的重要性。袁能先甚至进一步认为高职学报的发展方向应更多地侧重于“专业技术领域的理论探讨、工程实践以及应用性科技成果如何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等方面,这样才能更好达到为本校师生教育科研和行业企业的广大技术人员服务的目的\[3\]。为此各高职学报想尽办法,不遗余力,其措施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首先是积极组稿,发掘企业专家、技术人员作者队伍。这方面,顾健、竺小恩、王丽婷、李艳等人的文章都分别有所论及有的甚至将企业专家聘为特约撰稿人。韩翠丽还专门撰文讨论《高职学报企业作者群的开发和培养》的问题。袁能先所在的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更是紧紧“依靠德阳市科协、德阳3大央属企业科协、中国二重的《大型铸锻件》《中国重型机械》、东汽的《东方汽轮机》、东电的《东方电机》编辑部”,与他们“达成了互通互换稿件协议”\[3\]。其次是聘请企业专家作为审稿人。这方面大家也都有谈到,顾健在《论高职院校学报企业审稿专家队伍的建设》、王丽婷在《高职学报编辑对企业专家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开发》中有更为详尽的论述。但企业专家和技术人员毕竟不用于高职院校的教师,虽然他们“身处生产与管理的第一线,掌握着最新和最实用的技术成果和管理成果”\[4\],可他们中的大部分在论文写作上还是新手,因此韩翠丽专门为此撰文《提高高职学报企业作者论文写作规范化的探讨》以寻求有效解决途径。总的来说,高职学报要将技术应用研究发展壮大必须加强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互动、文化互动、人才互动”\[5\]。

3. 宣传窗口

企业技术应用文章的刊发本身具有一定的宣传、展示作用,是高职学报作为媒介的一项辅助功能。但这项功能在高职学报编辑的努力下获得了进一步的挖掘。付昌辉在《校企合作多元主体条件下高职学报的功能》一文中提出“编辑应当发挥并利用高职学报的媒介功能,积极、真实、具体地介绍企业,宣传企业。可以利用封二、封三和封底,以图文结合的形式报道合作企业的有关信息。内容可以是企业及其机构(部门)介绍、科研成果和产品展示,以及校企活动等;内文空白处可以用来刊登企业的科研动态信息、成果应用的追踪报道和企业科研人员优秀成果展示等”\[6\]。顾健甚至在他的《高职院校学报也应面向企业》中提到“以专栏的形式来反映企业家的声音,及时反映和展示新技术、新设备”。此外还有编辑提及企业及企业文化、企业优秀人才、校企合作成果、校企合作优秀教师等方面的宣传。这些都是高职学报能够通过努力做到的,但限于学报较低的发行量以及读者的小众,可能产生的影响力不会很大,这是目前不得不正视的实际情况。

4. 服务平台

李艳在她的《服务行业企业是高职学报的必然选择》中提出“高职学报服务行业企业是学院的办学定位所致”,“那种不顾自己的实际状况、一味模仿普通或重点高校办刊模式的做法”,“实是愚蠢之举”,她提出高职学报要为“高职学院发展和行业企业搭建交流平台”。顾健、王丽婷等人也有类似观点。综合来看,这个平台涵盖的内容较为广泛,涵盖了上述理论探索、应用研究、宣传窗口中的大部分功用,此外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内容。如袁能先提出“扩大学报在企业中的交流发行”,韩翠丽提出要将“企业普遍遇到的热点、难点问题刊登出来”等等。而这其中最重要的是“校企联合办刊”。顾健在《论高职院校学报企业审稿专家队伍的建设》和《高职学报服务社会的方法和途径》两篇文章中分别提到要“聘请企业审稿专家担任校企互动栏目的主持人或指导专家”、“联合开辟栏目”,但这两篇文章提到的合作办刊是仍是局部的,小范围的。随着高职学报的发展,可能会有更加深入的合作办刊形式出现。

三、结语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大方向,同国外职业院校通过研发、创新带动企业生产的方式相比,目前国内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方式技术含量明显偏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在今后必将朝着“真正意义上的院校与企业的紧密合作伙伴关系”方向前进。在这个过程中对高职学报来说应该是个发展的好机遇。但是目前高职学报存在几个方面的制约瓶颈,严重影响高职学报在校企合作中作用的发挥。首先是高职学报内容上的大而全问题,当前大部分高职学报都是综合性期刊,栏目众多,做好做精的却很少。这种格局对高职学报的影响力和发行量都是致命的,高职学报必须在进行深度校企合作之前解决好这个问题,否则校企合作的效果会大打折扣。其次,目前高职学报的期刊评价机制仍是沿用普通高校甚至重点高校学报的评价机制,唯影响因子独尊,这种导向异常不利于高职学报在校企合作中作用的发挥。从2012年始开始的学术期刊改制大讨论,虽然在学报界影响广泛,但是并未在高职学报中形成独有的发展与改革观点,高职学报在这场讨论中实质上是“失语”的。高职学报应该借助即将到来的又一次学术期刊改革,提出并形成自身特有的发展思路,否则高职学报最终会在期刊改革和校企合作的大潮中被淘汰。

[参考文献]

\[1\] 陈新文.高职教育改革与高职院校学报转型\[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3):73-76.

\[2\] 李垣璋,石青青.“后改制时代”下高职学报的生存危机和价值危机\[J\].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70-73.

\[3\] 袁能先.高职院校学报与企业合作发展的实践――以《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为例\[J\].编辑学报,2014(01):69-70.

\[4\] 韩翠丽.提高高职学报企业作者论文写作规范化的探讨\[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4):94-96.

\[5\] 顾健.高职院校学报也应面向企业\[J\].科技与出版,2008(11):33-35.

\[6\] 付昌辉.校企合作多元主体下高职学报的功能\[J\].编辑学报,2008(5):418-419.

Function of Journals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LI Yuan-zhang1, SHI Qing-qing1, ZHENG Yan-yan 2

(1.Section of Science and Research, Hubei Industrial Polytechnic;2.Section of School and Enterprise Cooperation, Shiyan 442000,China)

第7篇:学校科技论文范文

关键词: 高职院校;科研;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4-0245-020引言

高职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向服务和管理第一线职业岗位的实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的职业技术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高等阶段。目前我国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有1000多所,占全国高校的68%,高职在校生将近800万,占全国高校在校生的 “半壁江山”。高职院校开展科研工作,是体现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和发挥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方面,也是提高教师学术水平、提升学院品牌形象和办学实力的重要举措。因此,提高科研工作水平既是学院发展的需要,也是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体现个人价值的需要。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水平同样与教学质量、人才培养质量密切相关。

1高职院校科研现状

1.1 全国高职院校科研现状全国高职高专院校发表高等教育科研论文情况不容乐观。《中国高教研究》全国高等学校教育编辑部对2000~2007年科研进行统计分析比较,统计期刊为《高等教育研究》(武汉)、《教育发展研究》(上海)等14家高等教育类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上刊载的高等教育科研论文。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①发表文章的高职高专院校数量少、比例低,发文总数少。以论文数量最多的2007年为例,在全国1109所高职高专院校中,院校为110所(2006年104所),仅占全国高职高专院校总数的9.91%(2006年9.07%)。110所高职高专院校在14家高等教育学核心期刊上共206篇(2006年194篇),占被统计论文总数的6.26%(2006年6.17%)。②发表两篇以上文章的南北方高职院校在文章总量、发表院校数量上差异较大。2004年起,全国高等学校教育编辑部开始对发表两篇以上的高职院校及进行统计,图1为04~07年在14家高等教育类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两篇以上南方、北方院校数量的对比,图2为发表两篇以上论文南方、北方高职院校论文总量的比较,从图上可以看出,南北方高职院校在发表高等教育科研论文上,不管是学校总量还是论文总量,差距很大,并且差距并没有缩小的趋势。③国家重点建设的100所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发文情况稍好于其他高职院校,但也有待进一步加强。到08年为止,国家批准了3批共100所重点建设的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以引领全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08年数据还未统计出来,以2006年和2007年为例,前2批批复的70所示范性建设院校中,有20所院校共发表了54篇论文,贡献率1.64%。

1.2 我校目前科研现状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创办于1958年,2001年九月经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组建高职院校,2007年成功被国家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第二批“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立项建设院校。近年来,学院非常重视科研发展,学校领导多次强度科研重要性,要求教师树立科研意识,积极参加科研活动,并且在2006年召开首届学院科研大会,奖励科研活动先进集体和个人,学院领导自己带头申请项目,,全院教师科研积极性大增,科研活动取得显著成绩。2006全年,教职工数量是之前几年数量的总和还多,并且在申请科研立项、专利申请、编写专著等方面也取得了突破,2007年,全院共140篇(其中核心期刊24篇,一般期刊104篇,增刊12篇),申请实用新型专利1项,编写教材15本,参加学术交流并获奖论文12篇,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其主要原因是高职院校的科研意识日益增强,采取了相应的科研体制机制改革措施,但也要看到,高职院校科研工作实施效果不佳的现象还较普遍。

2高职院校科研发展存在问题

2.1 师资力量薄弱某课题组曾对全国九省一市高职院校教师基本情况调查,从被调查教师年龄结构看,20~29岁的教师占38.5%,40~49岁的教师占20.5%,50岁以上的教师占3.3%,中青年教师占大多数,科研经验有待提高。从职称上来看,初级职称占18.9%,中级职称站39.3%,副高职称占18.9%,正高职称占0.8%。被调查的教师中,有68.9%的教师是直接有院校非配进入高职院校的,13.1%的教师是由中专升格后转入高职的,4.1%是由中学调入的,8.2%是由其他高校调入的,5.7%是为其他渠道调入。从这些教师的学历来看,4.9%为专科学历,77.1%为本科学历,17.2%为研究生学历,0.8%为博士学历,可见,在被调查的高职院校中,绝大多数为本科毕业,学历层次有待提高。

2.2 科研意识不足首先,高职院校大都是通过"三改一补"等途径改制而成,教师的学历、职称偏低,科研能力和水平不高,缺乏高层次人才,未能形成高素质研究团体,科研气氛不浓厚,老带少的科研队伍梯次没有形成。其次,一些教师认为高职院校层次低、科研高不可攀,畏难情绪比较大,认为高职院校的科研基础太差,那就只需要专心教学就行,科研是普通高校和专业科研机构的事,片面地理解了职业教育是就业教育这一观点,只是拼凑文章,应付评职称,没有把科研水平看做是衡量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准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第三,管理人员科研意识欠缺,行政管理人员认为科研是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师的事情,自己只要做好本职工作就行。由于定位上的偏差和认识上的不足,导致学校没有形成良好的科研氛围,教职员工没有开展科研的动力与积极性,科研学术讲座举办不普遍,撰写论文不主动,更谈不上科研立项和申请专利等。

第8篇:学校科技论文范文

【关键词】高等中医药院校科技绩效

目前我国有23所普通高等中医药院校(本科及以上层次),这些院校是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提高这些院校的科技能力,有利于促进我国整体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因此下文将以23所普通高等中医药院校为例进行比较分析。

一、高等中医药院校科技投入分析

科教兴国,“教育是中华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近年来我国对教育领域的科技投入持续增长,据《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资料显示,2010―2012年全国高等学校科技经费投入从940.28亿元增长到1170.34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1.59%,同期高等医药院校科技经费投入从41.53亿元增长到60.64亿元,年均增长率为26.29%,而2010―2012年23所普通高等中医药院校的科技经费投入总额分别为12.82亿元、15.33亿元、17.71亿元,年均增长率17.56%,可见,中医药院校科技经费投入增速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远落后于医药院校的平均水平。另外,2010―2012年23所普通高等中医药院校的科技人力投入总量分别为4.36万人、4.35万人、4.44万人,三年间变动不大,但其占高等医药院校科技人力投入的比例分别为23.27%、22.04%、21.71%,呈逐年下降趋势,说明中医药院校科技人力后续投入不足。

实际上各院校科技投入水平参差不齐,本文依据2010―2012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资料整理,以23所普通高等中医药院校为例对高等中医药院校的科技投入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1、科技人力投入分析。科技人力广义上是指科技活动所投入的教学与科研人员,即从事大专以上教学、研究与发展、研究与发展成果应用及科技服务工作人员以及直接为上述工作服务的人员(包括统计年度内从事科研活动累计工作时间一个月以上的外籍和高教系统以外的专家和访问学者)。然而这些人员中既含教学人员又含科研人员,且有些是全时投入有些是非全时投入,因此,狭义上科技人力应采用“研究与发展全时当量人员”这一指标来衡量。“研究与发展全时当量人员”是指在统计年度中,从事研究与发展(包括科研管理)或从事研究与发展成果应用、科技服务(包括科研管理)工作时间占本人全部工作时间90%及以上的人员(即工作时间在9个月以上的人员,寒暑假和加班工作时间不计,一年按10个月计);以及非全时人员从事上述工作的工作时间的百分比相加达100%折合为1个全时人员,并依次累计相加得出的全时人员。

如图1所示,23所中医药院校中“教学与科研人员”数量最多的是广西中医院大学、广州中医院大学和上海中医药大学,人数均在4000人以上,当然“研究与发展全时当量人员”数量也是这三家院校最多;“教学与科研人员”数低于1000人的有7家院校,1000―2000人的有9家院校,可见70%的院校“教学与科研”人数在2000人以下,然而绝对人数的投入受各院校规模的制约,并不能真正反映各院校科技人力投入的努力程度,因此“研究与发展全时当量人员占教学与科研人员的比例”这一指标则更能体现各院校的科技人力投入水平。该指标经计算,成都中医药大学最高,为46.31%,其他投入比例在40%以上的院校是贵阳中医学院、上海中医药大学和南京中医药大学;投入比例在30%~40%的有8家院校,剩下还有48%的院校投入比例在30%以下。因此,整体上看,23所中医药院校科技人力的投入是相对薄弱的。

2、科技经费投入分析。中医药院校的科技经费来源有政府投入、企事业单位委托以及其他来源,其中最主要的是政府投入。目前23所中医药院校中只有一所教育部部属院校(北京中医药大学),其余22所均为地方院校,因此政府投入主要体现为地方政府拨款。

如图2所示,23所中医药院校的科技经费投入存在较大差距,究其原因,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对主要依赖地方财政拨款的中医药院校有较大影响。可以看出,经济发达省份的中医药院校科技经费投入较多,如上海中医药大学科技经费投入遥遥领先,达到3.16亿元,且科技经费投入过亿元的4所院校主要集中在东部经济发达省份,而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院校科技经费投入普遍较低,投入最低的2所院校是云南中医学院和山西中医学院,有35%的院校(8所)年均科技经费投入不足上海中医药大学的10%,15家院校年均科技经费投入低于6650万元的院校平均水平。同时,各家中医药院校科技经费中政府投入的比例都较高,经计算,政府投入占当年全部科技经费投入总额的比例在90%以上的院校有10家,80%~90%的有12家,只有安徽中医药大学一家院校投入比例为77%,可见政府投入是23所中医药院校科技经费投入的最主要来源,也说明高等中医药院校科技经费筹资渠道的单一。

二、高等中医药院校科技产出分析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视,科技投入不断增加,以23所高等中医药院校为代表的我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得到快速发展,科技专著、科技论文、专利申请及授予数量、成果转化、科技获奖等各类科技成果日益丰厚。

根据《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资料整理,2010―2012年23所普通高等中医药院校承担的各类科技课题从12413项增加到13626项、科技专著从200部增加到247部、学术论文从21964篇增加到26269篇,三年总计完成科技成果鉴定数1791项、总计实现技术转让收入8928.1万元,各类科技成果授奖680项。但是,由于各个院校发展发展水平不同,科技产出也存在差异,具体比较如下。如表1所示,“年平均教学与科研人员数”反映出各院校拥有科技人力的规模,其中广西中医学院、广州中医药大学和上海中医药大学规模较大,规模最小的是山西中医学院、山东中医药大学和甘肃中医学院,且15所院校科技人力投入不足院校平均水平。正因为各院校科技人力投入差异较大,下文分别从总量和相对量两方面对比分析各院校的科技产出绩效。

“三年科研专著合计”、“三年学术论文合计”及“三年国外及全国性刊物合计”三个指标主要从学术研究角度反映科技产出的成果,其中具有规模优势的上海中医药大学科研专著最多,河南中医学院和湖南中医药大学跻身第二、第三名,但是从产出效率上看,表1中第3项指标含义为“单位专著所占用的科技人力”,显示山东中医药大学和河南中医学院产出效率最高,上海中医药大学列第四位,规模最小的山西中医学院列十四位;三年学术论文总量最多的前三所院校就是规模最大的三所院校,但是从产出效率来看,第5项指标含义为“单位学术论文所占用的科技人力”,显示规模较小的山东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和南京中医药大学效率最高;同样,“三年国外及全国性刊物”反映学术论文的质量,虽然上海中医药大学在总量上遥遥领先,但从第7项指标反映出的产出效率上看只能排在第三位,而规模较小的山东中医药大学和成都中医药大学却排在了前两位。

“三年成果鉴定合计”、“三年技术转让合同”及“三年技术转让实际收入”三个指标主要从技术研发角度反映科技产出的成果,其中长春中医药大学成果鉴定数最多,是名列第二位的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成果鉴定数的二倍,另,从第9项指标“单项成果鉴定所消耗的科技人力”来看产出效率,长春中医药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和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名列前三位,而上海中医药大学无论成果鉴定总数还是成果产出效率都位于中间水平;技术转让合同方面,成都中医药大学和安徽中医药大学名列前两位,三年的技术转让实际收入,江西中医学院和成都中医药大学名列前两位,可以看出,这三所院校虽然不具备规模优势,但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却是最强的。

“三年成果授奖”及“三年部级奖”两个指标反映的是科技成果达到的水平,“部级奖”表明获奖质量更高,其中授奖数量排前3名的是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和长春中医药大学,而“部级奖”授奖数量最多的是上海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和广州中医药大学。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以23所普通高等中医药院校为代表的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的科技投入产出绩效还存在不足,一方面,各项指标领先的院校交替存在,缺乏各方面都领先的标杆型院校,如规模大的院校胜在总量指标但效率却不够高,规模小的院校效率指标领先却总量低;另一方面,各院普遍校科研专著和论文等反映学术研究能力的指标值较高,成果鉴定及成果转化等反映R&D能力的指标值较低,说明高等中医药院校的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还较弱。

三、提高高等中医药院校科技投入绩效的建议

1、完善扶持中医药院校科技发展的多元化筹资政策。上文分析可以看到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科技经费的90%以上来源于政府投入,这不利于中医药院校做强做大,也不利于我国中医药事业的持续发展。如何保障中医药院校科技投入,政府应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西方很多国家都制定了《科学技术基本法》及类似法律,我国1993年也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并于2007年予以修订,它是引领和规范我国科技发展的基本法。但是,我国目前尚无完整的科技法律体系,除了这部基本法之外,各地政府部门还需制定有关本地区科技发展的地方法规,逐步改变过去“政府主导”型的科技投入模式,鼓励多渠道筹集科技资金,引入民间资本、风险投资机构以及外资等;教育主管部门要制定扶持高等中医药院校科技发展的优惠政策。

2、创新科技人才培养机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高校拥有众多的专家学者,是知识聚集、人才聚集的场所,在科技创新中有着天然优势。在科技人才的培养模式上,中医药院校要充分利用国内和国际两种人才资源,制定并实施多种优惠政策和措施,既要自主培养国内专业科技人才又要大力引进海外高端人才,既要以国际国内专家学者为主体又要积极吸收博士、硕士甚至本科生参与,建立科技人才培养梯队。同时,中医药院校要敞开大门,以科技团队为依托,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校校联合;深入与企业联合,如建立科技创新联盟,允许科技人员在企业兼职也允许企业人员到校兼职,充分发挥双方的技术与平台优势;鼓励科技人才多渠道参与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与国外高校或国际知名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将科技研发参与到国际前沿问题领域。

第9篇:学校科技论文范文

大学新生报到时间一般9月初开学,不过有的大学为了调整志愿录取考生,有可能推迟开学。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关于武汉大学秋季2021最新开学时间,欢迎大家来阅读。

一、 2021武汉大学最新开学时间新生开学时间:8月19日

老生开学时间:9月5日

二、武汉大学简介江城多山,珞珈独秀;山上有黉,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是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

武汉大学溯源于1893年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清政府创办的自强学堂,历经传承演变,1928年定名为国立武汉大学,是近代中国第一批国立大学。1946年,学校已形成文、法、理、工、农、医6大学院并驾齐驱的办学格局。新中国成立后,武汉大学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1999年,世界权威期刊《Science》杂志将武汉大学列为“中国最杰出的大学之一”。2000年,武汉大学与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湖北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武汉大学,揭开了学校改革发展的崭新一页。合校二十多年来,学校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2020年,学校在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中位列第199位,国际教育研究机构QS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列第246位,泰晤士高等教育(THE)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列351-400位。

回眸过去,筚路蓝缕,励精图治,玉汝于成。珞珈山上风云际会,周恩来、董必武、陈潭秋、罗荣桓曾在这里指点江山;辜鸿铭、竺可桢、李四光、闻一多、郁达夫、叶圣陶、李达等曾在这里激扬文字。一百多年来,武汉大学汇集了中华民族近现代史上众多的精彩华章,形成了优良的革命传统,积淀了厚重的人文底蕴,培育了“自强、弘毅、求是、拓新”的大学精神。

武汉大学环绕东湖水,坐拥珞珈山,校园环境优美,风景如画,被誉为“中国最美丽的大学”。学校占地面积5195亩,建筑面积273万平方米。中西合璧的宫殿式建筑群古朴典雅,巍峨壮观,26栋早期建筑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武汉大学学科门类齐全、综合性强、特色明显,涵盖了哲、经、法、教育、文、史、理、工、农、医、管理、艺术等12个学科门类。学校设有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理学、工学、信息科学和医学六大学部34个学院(系)以及3所三级甲等附属医院。有127个本科专业,5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9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有4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10个一流建设学科,5个一级学科、17个二级学科被认定为国家重点学科,6个学科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武汉大学名师荟萃,英才云集。学校现有专任教师3808人,其中正副教授2970余人,有8位中国科学院院士、6位中国工程院院士、3位欧亚科学院院士、6位人文社科资深教授、15位部级教学名师。

武汉大学科研实力雄厚,成就卓著。学校有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2个2011协同创新中心、2个国家高端智库、2个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共享平台、8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5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还拥有7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0个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10个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部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和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定期公开出版36种专业刊物。

2000年以来,学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三大奖88项,SCI论文数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均位列全国高校前列,在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中获奖数居全国高校前三位,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教育部社科课题均居全国高校前列,并有数十项成果获得国家“五个一”工程奖、国家图书奖、中国图书奖。学校连续十余次荣获深圳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优秀产品奖(成交奖)和优秀组织奖。

武汉大学积极利用自身的科技、智力资源优势,通过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方式,与企业和科研机构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合作,共同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平台,联合创办了7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也促进了学校的发展。

学校参与了三峡工程、南水北调、西电东输等国家重点工程项目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建设,在南北极科学考察、重大传染性疾病防治等科技攻关中不断取得新的突破,马协型、红莲型杂交稻、高频地波监测雷达、GPS全球卫星定位与导航、高性能混合动力电池等应用型科技成果不仅具有重大的科学理论价值,还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人文社会科学的专家学者充分发挥“智囊团”和“思想库”的作用,积极探索关系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取得了一批具有重大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的科研成果,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理论保证和智力支持。

求知在武大,成才在珞珈。武汉大学率先提出“创造、创新、创业”教育的新理念,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创新型”复合人才,积极探索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现有普通本科生29504人,硕士研究生19516人,博士研究生8289人,另有外国留学生1830人。建校以来,学校共培养了50多万名各类高级专门人才,仅两院院士就有100余人,为国家建设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令人瞩目的高水平办学成就,为武汉大学赢得了广泛的国际声誉,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学校与53个国家和地区的310所大学、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

三、武汉大学特色重点专业目录部级特色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核工程与核技术、环境工程、历史学、物理学、遥感科学与技术、思想政治教育、法语、法学、新闻学、信息安全、通信工程、软件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口腔医学、哲学、汉语言文学、化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数学与应用数学、地理信息系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图书馆学、核工程与核技术、环境工程、经济学、生物技术

湖北省品牌专业:信息安全、汉语言文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遥感科学与技术、新闻学、法学、图书馆学、化学、生物科学、地理信息系统、物理学、口腔医学、水利水电工程、测绘工程

湖北重点建设学科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理论经济学、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化学、地球物理学、生物学、测绘科学与技术、矿业工程、口腔医学、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

国家重点学科:理论经济学、生物学、水利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

国家重点学科: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金融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国际法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史、世界史、基础数学、凝聚态物理、无线电物理、分析化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地理学下二级学科)、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口腔基础医学、社会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