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课程教学设计范文

课程教学设计全文(5篇)

课程教学设计

第1篇:课程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应用程序;课程教学设计;案例分析;研究展望

一、引言

当前传统的教学设计,存在教学目标的设计过于强调认知,教学过程的设计忽视学生的主体性,没能给学生创设生动的学习环境,过于强调预设,忽视生成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必然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影响学生们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不利于信息化条件下对创新型人才(百度文库),特别是高水平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育。因此,当应用程序出现于实际课堂教学中时,它为学习者开辟了广阔的学习空间,当我们把应用程序作为方式和手段来设计大学课程,既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方式,使学习的环境与条件发生根本性的变革,更能改变学习者原先的被动状态,使他们成为学习行为的主宰者[1]。

二、关于应用程序

(一)应用程序简介应用程序又称之为APP,是英文Application的简称,它是指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端的运行软件。比起传统的程序,应用程序有几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它们便宜,只需要一个传统的PC软件包的一部分价格就可以购买应用程序;二是应用程序的版本同样包含全面的功能,它们完全自我包含在使用条款里而没有连接到互联网;三是它有一个相当人性化的语言特征。基于应用程序独有的优势,自智能手机普及开始,国内应用程序开发行业便掀起狂潮。目前,我们所知的已应用于教学实际中的应用程序在教学过程中大体可分为三类,即独立整合资源类、垂直细分平台类、特定探索工具类(杨晓哲,《当教育“非线性”交织技术》)。在过去几年里迅猛发展,如今已有大量收费和免费的应用程序,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丰富可应用的教育资源库,这些应用程序客户端制作的大量应用程序已经开始悄然改变着人们的休闲方式、阅读方式、生活习惯、创业模式以及教育方式。

(二)教育应用程序使用分析尽管在传统教学上,学生仍然偏爱真实的教师而不是通过信息手段来学习,但这并不妨碍学生通过应用程序与世界互动,获取知识和信息,形成以应用程序为媒介的学习方式———指尖的研究,并且这两者也不互相矛盾。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教育应用在网络教育软件开发方面发展的总体前景是好的。在移动领域应用方面,除了游戏外,市场潜力最大的便是教育应用。庞大的用户群和教育经费的稳定使教育应用有了巨大的市场和发展空间。智能手机的普及,为Wi-Fi和4G甚至5G网络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应用程序大行其道,开发了人们使用教育应用程序的习惯,移动学习理念扎根于人们的内心以及在线教育巨大的市场空间是发展教育应用的需求和动力。

三、面向应用程序的大学课程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为了对教育应用程序有更全面的了解,本研究对国外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包括对案例中面向应用程序的大学课程教学设计中的目标、内容、方法、评价以及实现效果进行分析,以期对国内教育应用程序的发展有所启发。

(一)案例简介本研究中介绍的典型案例是美国亚利桑那州国家大学为所有即将入学的商科学生设计的一门名为“IS课程”的信息类入门课程,在该校的信息系统系(ASU),教师和到来的商科学生体验了一种新的入门课教学方法(https://www.ar-izona.edu/.)。IS课程的具体教学大纲见表1。

 (二)课程教学设计分析1.课程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了解IS课程的相关理论支持与具体应用的场景,掌握IS课程学习的内涵、本质特征以及组成要素,了解IS课程学习的课题特性,知道该课程教学设计必须包含哪些要素。(2)过程与方法。面向应用程序的IS入门课程的着重点在于向商科学生展示IS的实用性,鉴于智能手机行业最近的事态发展和移动应用程序的扩散,课程的常规项目的重点转移到移动应用程序设计项目上。教师要求学生组成小组,设计一个移动应用程序,以创造更高的效率。(3)情感、态度与价值。这门课程介绍了自动化、业务流程、硬件、软件和网络的概念,以及对系统开发生命周期(SDLC)的步骤中的一种形式做了阐述,课程考虑到学生有限的经验基础,体会到了面向应用程序进行课程教学设计的优势,增强了学生自身专业发展的意识,并且有效地参与了相关团队研修活动。2.课程教学内容分析为保证学生在过程中掌握相对完整的知识框架,IS课程的内容设计遵循碎片化的原则,将其分为四个部分。(1)教师考虑学生群体是开发应用程序的想法、排序和范围思路的受众对象,而学生需调查研究是否有一个类似的应用程序市场存在,如果有必要(因为类似的应用程序确实存在),说明他们的应用程序将以不同的方式存在程序效用。(2)教师验证学生的业务流程改进的想法可否以应用程序的形式执行。学生提出了他们的简单小规模的移动应用程序,并通过系统分析和设计的步骤。(3)学生需完成使用净现值成本效益分析,使用E-R图、数据库设计、客户端—服务器关系、“是”与“应该”使用活动图的过程分析及专业的商业计划书写作和演讲。由于大多数学生在过去拥有有限或完全没有接触相关的知识,但是又已经进入了这门课程,因此该项目的重点是确保学生看到的领域是相关的,且适用于他们的生活和事业。(4)解决IS课程中涉及的应用程序中的提示问题(见表2)。3.课程教学方法分析(1)有效开展讲解、互动、评价等教学活动。在该课程中,作为一个团队项目,教师要求学生提出一个建议,设计自己的移动应用程序、移动商店或应用程序,参考以精简型电脑为基础,如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开发到最佳使用界面的小规模的应用软件[2]。由于“有一个应用程序”在新时代的当前大学生和未来的商界领袖交流中变得无处不在,教师想抓住这个机会来引起好奇心,向商科新生说明IS课程的实用性程度。(2)科学进行自主、合作和探究等教学活动。为了增强体验并在现实中进一步深化,教师开发了一个独特的简单的移动应用,适合他们有限水平的经验后再进行教程分配,学生使用真正的智能手机体验部分设计、测试和部署该课程,在信息系统类介绍中采用移动应用程序设计作为一个课程增强工具来向商科学生介绍IS领域的关键技能是一个有效的方法。4.课程教学评价分析学期结束时,学生对他们的应用程序项目的设计阶段完成,正好与在系统开发生命周期(SDLC)的入门课程相符合。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学生通过了遵循SDLC阶段的基本方针和目标的一个过程,但是他们没有正式的技术和组织可行性研究,他们只进行了基本的经济可行性研究和简单的成本效益分析,但仅凭这一点,已经超出了他们的经验水平和对课程的学习目标。教师介绍了一些技术上的局限性,让学生提出他们的想法并顺利通过课程项目的早期阶段,但教师想提供某种程度的言论自由,鼓励他们享受项目乐趣的同时,学习更正式的概念。根据对学生成绩的调查显示,该项目是一个受欢迎的课程,并对学生产生了积极的知觉影响。5.课程设计实现效果分析虽然大多数应用程序目前不提供实际应用开发,但在实际操作中将允许学生创建自己的应用程序,这门课程的教学设计显示学生主要利用机会通过技术创新、制定规划、培养管理意识和进行货币化的手段来完成技术项目———SDLC,以此来帮助学生对细节的理解并熟悉相关业务流程[3]。从学生和教师的角度来看,通过这个项目能清楚地表明社会的教育工作者不缺乏新的和创造性的教学方式,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兴趣所在并通过话语来表达他们的经验和兴趣。研究再次显示这是符合创意和探索现存的教学机构的手段。因此,发现科学的探索方式使应用程序完全可以与大学课程设计相结合,并能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四、研究总结与展望

通过对国外面向应用程序的大学课程教学设计案例分析后发现,教师在使用应用程序设计教学中,可以顺势对学生加以引导,将课程应用转变为教学案例,使课程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也易使教学过程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共鸣。在学生对程序设计产生距离感,无从下手时,有助于学生构建一个促进其从被动变为主动,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因此,教育应用程序的开发存在可行性与合理性,并且课程设计的实现效果也非常好。如今,学习者对随时随地学习的要求越来越高,教育的应用也将成为移动学习的新方向和新的增长点。随着移动的发展终端硬件和无线网络的应用越来越成熟,学习者对教育应用的认识和使用持续改进,越来越多的商业组织和个人加入到了应用程序开发的教育阵营,教育应用程序呈现出了良好发展前景。应用程序虽然在教育领域取得了显著成绩,形势喜人、前景普遍乐观,但总体而言,教育应用行业仍处于探索与完善阶段,且存在缺乏好的作品、低支付意愿、质量有待改善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教育应用战线发展的不平衡,经营模式不明确等造成的。在未来的研究中,有四个主要方面值得进一步探索[4]。首先,规范利用现有多媒体资源丰富教育应用程序内容。不盲目追求教育时尚,在利用多媒体资源丰富教育应用程序内容时,教师应通过反复试验,自己发现有效的教育原则和实践。在不违背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宗旨下,解决利用多媒体资源平台极大范围实现资源共享等问题。其次,结合教育应用程序进行学校教育。教师需要思考如何使用应用程序系统地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使学校的实体环境与应用程序的虚拟环境相结合,从界限分明过渡到合理融洽,将面对面授课与移动学习同时作为教学手段,拓展丰富学生的学习空间,以确保学生在课程中的体验反映出教师仔细考虑的意图。教师群体运用应用程序更加灵活地整合资源,在不排除教师的个性与自发性的同时,在教学设计上,如何更好地、更广泛地与教师群体展开协作同样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挑战。再者,降低开发成本。应用程序开发人员在不断生产新的应用程序和更新现有的应用程序,但是教育应用程序实现盈利并不乐观,教育应用程序盈利的难度与用户支付产品的意愿有关,但深入分析会发现,用户付费将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类似的比较产品,二是产品性能比的基本判断。面对一个教育应用产品,用户倾向于寻找同类产品,寻找免费或低价产品。最后,探索个性化设计与服务。在一门精心设计的课程中,课程计划如果过于死板,会排除对有趣的主题和问题的探索,或是对学生意外组合的需求做出反应;一个深思熟虑的课程计划的价值在于它有意排除那些已经被证明不能产生预期结果的选项;一个清晰、连贯的课程计划的好处是,它能帮助学生和教师认识到什么时候需要调整,以及这些调整需要做些什么。换言之,使用应用程序进行课程设计的目的是提供明确的方向,而不是消除深思熟虑的适应。探索个性化服务的意义在于人们的教育需求正从标准化教学向个性化学习和终身学习发展,教育程序的开发供给也应由“标准化供给”向“个性化服务”转变,需通过技术升级、规模提升和应用示范等方法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长平,陆涓,戴跃侬.开放课程视阈下的大学生手机应用管理[J].中国大学教学,2015(11):75—77.

[3]高俊涛.基于AppInventor的程序设计教学实践研究[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9(23):42—44.

第2篇:课程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几何学;ADDIE模型;教学设计

1几何学课程概况

几何学是高校数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它的主要思想是运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图形,把数学的两个基本对象———形与数有机联系起来,对数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它的思想方法与几何直观性,为抽象的数学问题提供了形象的几何模型与背景,能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提高学生认识和处理数形关系的能力,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奠定了重要基础。目前,在几何学教学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1]:(1)围绕研究型人才的高素质培养,应强化学生的基础研究能力,但目前几何学课程内容与体系安排中,缺乏现代数学的思想、观点和方法,过分强调各课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课程之间缺乏相互联系与渗透。(2)目前的几何学课程内容千篇一律,且脱离学生已掌握的数学基础知识,要么是学生已知已会的,要么超出了学生现阶段的理解能力,导致教学内容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3)在目前的几何学课程教学中,教师往往注重对考核知识的传授,而忽略对如平面上二次曲线等一般数学理论知识的讲解,导致学生无法将几何学知识点融会贯通,无法形成整体的数学思维,不能做到对几何学相关知识学以致用。(4)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相对陈旧。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几何学教学仍大多采用传统的线下教学模式,没有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更没有与“互联网+教育”的大背景结合起来,且普遍存在重视教学过程、轻视教学成果的研究和总结的现象,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持续提高。针对此教学现状,为了切实打好几何学课程学习的基础,充分发挥几何学在本科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对几何学课程的建设和改革就显得非常必要且尤为重要。

2ADDIE教学设计模型概述

ADDIE模型是由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教育技术研究中心开发的培训模型,包含三个方面内容,即要学什么(学习目标的制定)、如何去学(学习策略的应用)、如何去判断学习者已达到的学习效果(学习考评实施)。ADDIE模型主要包括分析(Analysis)、设计(Design)、发展(Develop)、执行(Implement)、评估(Evaluate)五个阶段[2]。ADDIE模型自设计开发以来,被众多学者借鉴和使用[3-4],在课程教学改革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本文针对我校目前几何学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利用ADDIE教学设计模型探索教学改革思路。

3基于ADDIE模型的几何学课堂教学设计

本文以ADDIE模型为指导,从分析课程设置、设计规划课程体系、开发完善课程内容、实施执行课程讲授、评估课程效果五个阶段,探讨几何学课程教学设计。3.1分析课程设置以目标为导向加强课程建设。在课程设置方面,作为一项较为重要的基础课程,几何学是一门通过代数方法来研究几何性质的学科,有其独特性。作为数学类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几何学的教学内容是经典的。几何学与高等代数是高校数学体系中重要的两个部分,这两部分内容结构具有较强的融合性。本项目根据学生的基础,确立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完善课堂教学手段。

3.2规划课程体系

大连理工大学几何学课程在设计过程中,研究了如何安排课程知识点、整体统筹学生需要预习的知识。结合教学实际,进一步理清几何学课程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对当前的课程内容进行优化和重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网络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拓宽,自主学习的意识更强。因此,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在授课过程中引入在线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提升课程的高阶性。目前已制作完成与部分课程知识点相关的在线视频,目的是加强在线教学资源的建设和积累,将学生置于一种开放、多元的学习环境中,实现课前线上预习、线下课堂讲授、课后线上答疑,形成具有自主性和实践性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独立思考,自主学习。

3.3完善课程内容

着力点是优化和重构几何学经典的教学内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应完善课程档案,比如PPT及案例素材等,突出课程的创新性。例如在向量部分中,对于学生熟悉的向量的定义、向量的加法、向量的内积等内容,通过知识点概要的形式快速回顾;对于学生不熟悉的向量外积等内容,通过引入实例等手段细致讲解。3.4执行课程讲授教学过程中,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通过组织授课教师定期集体备课、研讨课程设计,以及组织学生开展课前线上预习、课后线上答疑等方式,提高授课效果。加强教学梯队建设,组建一支结构合理的“科研教学一体化”教学团队。注重在线教学资源建设,通过多媒体和网络辅助课堂教学,拓展教学空间。推行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讲授某些知识点时,让学生自愿组成学习小组。比如矩阵及其运算这部分知识是补充的高等代数内容,教师可以布置教学任务,组织学生开展专题学习,以小组为单位评价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

3.5评估课程效果

在前四个阶段的基础上,认真总结授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断强化课堂设计,逐步解决怎么讲好课的问题,研究如何明确流程,使学生能够真正学到知识。下面通过一个案例说明ADDIE模型设计在几何学线上线下混合式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教学案例:点到平面的距离。教学情境:几何学涉及多种距离的计算,其中点到平面的距离是本课程接触的第一个距离计算问题。采用ADDIE模型设计,通过分析(Analysis)发现,学生对不同几何对象之间的距离具体是哪一段存在疑惑。通过设计(Design),明确本节课要让学生理解距离的概念,并能够举一反三,理解点到平面距离、两平面距离、两直线距离等几何意义。通过发展(Develop)和执行(Implement),教师课前录制微课,回顾距离概念,明确距离等于两对象之间点的最短距离,通过直角三角形比对法,讲解点到平面的距离是求点和点到平面画垂线后垂足之间的距离,帮助学生内化知识。此段微课视频通过雨课堂等平台,以便于学生课前预习。在执行(Implement)阶段,学生已明确点到平面的距离是哪段,直接代入平面方程求解即可。在评估(Evaluate)阶段,要认真总结课堂授课流程,思考在线预习和课堂讲授的逻辑是否流畅,如有问题应及时调整。通过此案例我们不难看出,ADDIE模型中的五个部分是一个紧密结合的整体。在几何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势必要经过反复调整(评估之后再分析、设计),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进而提高教学质量。打造优质的几何学课程是一个系统项目,必须关注学习过程的三个关键要素———学生、教师和内容,并很好地将三者联系起来。

4结语

本文基于大连理工大学研究型人才培养方案,以一流课程建设为目标,从几何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出发,在分析ADDIE教学设计模型中分析、设计、开发、实施、评估五大部分的基础上,提出基于ADDIE模型的几何学教学改革探索方案。在教学实践中,应在整体统筹的基础上,牢牢把握每个环节,不断提高几何学课程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刘巧云,王萍姝.高校解析几何课程教学改革的方法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6(21):32-33.

[2]李娜,何小武,赖德繁.基于ADDIE模型的水利工程施工课程教学设计[J].教育教学论坛,2019(28):169-170.

[3]廖雪莲.基于ADDIE模型的英语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J].长春大学学报,2019,29(3):92-95.

第3篇:课程教学设计范文

文章旨在通过作者教学中的经验总结,对音乐欣赏课程教学进行设计,从音乐欣赏课程教学内容的选用与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重点难点分析、教学对象的分析、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过程设计等方面进行阐释,并选用《拉德茨基进行曲》《蓝色多瑙河》《蝙蝠序曲》三首曲子为例对教学过程进行设计,以期在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激发学生对音乐欣赏课的学习兴趣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关键词】音乐欣赏课程 教学设计 《拉德茨基进行曲》《蓝色多瑙河》《蝙蝠序曲》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能否被课堂内容所吸引,不仅仅取决于教师讲课是否具有系统性、流畅性,或者是否拥有优美得体的肢体语言,而是取决于教学内容的选用、教学目标的设定、以及教学方法和手段等多方面因素,教师应在教学设计中学会换位思考,站在不同位置看待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及时加以解决。直观的教学目标、多样紧凑的教学安排、有趣的课堂导入等环节都会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基于此,下面笔者进行音乐欣赏课程教学的设计,以供参考。

一、教学内容的选用与教学目标的设定

本文选用欧洲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老约翰•施特劳斯的音乐作品《拉德茨基进行曲》、小约翰•施特劳斯的音乐作品《蓝色多瑙河》和《蝙蝠序曲》的赏析为教学内容。另外,为了丰富学生的音乐理论知识,让学生具备看谱唱歌的能力,赏析音乐作品前应加入少量乐理知识的学习,同时根据以上教学内容进行教学目标的设定。本节课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可划分为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知识目标是技能目标的基础,技能目标是知识目标基础上的能力拓展。

(一)知识目标

1.乐理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在掌握基本乐理知识的基础上,继续学习五线谱的音符和节奏。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演唱,让学生在音乐体验中学习音乐理论知识。

2.欧洲古典音乐赏析。让学生熟悉曲目背景以及风格特征,加深对乐曲的理解与体验,积累文化内涵。

(二)技能目标

1.乐理知识的学习。让学生积极地动脑学知识、动手打拍子、动口唱旋律,通过乐理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简单的识谱唱歌技能。通过对音乐知识的学习与了解,让学生更加自信。在集体的“学”“做”“唱”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到共同学习音乐、参与音乐表演活动的快乐。

2.欧洲古典音乐的欣赏。课堂中“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使学生习惯于“辐射式”学习习惯。例如,在课堂中要求学生对同时代的中外音乐进行对比欣赏,让他们了解在同一时代下,不同国家不同的音乐风格以及人文风情,培养学生辩证的学习方式。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课程设计中对教学重点、难点的分析十分必要。教师要提前预想到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分析出解决办法,这样能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首先是重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将作曲家生平及作品的创作背景客观地教授给学生,对作品进行形式与内容的分析。教师要带领学生感受简单的音乐创作形式对情绪的影响,并给学生讲授音乐作品内容对情感的影响。其次是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在于乐理知识的学习方面。音高、节奏等理论知识的学习较难掌握,如果仅仅是对于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学生很难记牢。因此,应将枯燥的理论知识与广为传唱的歌谱相结合,进行歌谱分析,并试着打节拍演唱歌谱。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能帮助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乐理知识。此外,还要加强学生对本节课欣赏内容的巩固,让他们熟悉欣赏曲目的旋律,并能够哼唱出所欣赏乐曲的主旋律。教师的责任是帮助学生大胆、自信地参与到音乐歌唱和打节拍的表演中。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还能让学生在参与音乐实践过程中掌握本领。

三、教学对象分析

首先,音乐的体验和欣赏能力的锻炼,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知识积累得越多,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越大。每位学生都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只要教师所授课程有吸引力,他们便会积极学习,接受更多的知识。这种知识不仅仅局限于音乐理论知识,还应扩大欣赏范围,让学生的综合能力得以提高。其次,通过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帮助学生发现事物间的联系,以形成习惯性的发散思维。再次,增加课堂律动环节,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通过让学生参与教学互动,让其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加深对音乐欣赏与音乐表演的体验,使学生从欣赏的、看似被动的学习方式,转变为主动的、亲身体验的学习方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

(一)多媒体教学手段

课堂中运用多媒体教学,让听觉与视觉相结合,从而增强学生的感性认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加强视听觉享受,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的学习记忆。此外,多媒体教室还可加入电子琴键盘,必要时,教师可以弹奏主旋律,以帮助学生更快地达到学习目标。

(二)启发式教学方法

许多经典的音乐都来源于生活环境中所播放的音乐。在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利用学生的猎奇心理,吸引其注意力,对所学知识加深印象。例如可以把一些电视、电影或广告中出现的经典音乐,以及学生所熟知的旋律曲调作为内容引入课堂,以加深学生对经典音乐的了解与记忆。如课程中安排欣赏德国音乐家约翰•巴哈贝尔的《D大调卡农》时,可先播放学生喜爱的韩剧中《卡农》的旋律及视频片段,让学生与优美的旋律和熟悉的内容产生共鸣,引导学生对此曲的创作背景产生兴趣,再介绍曲子的原作者以及相关内容。

(三)互动式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美国的中小学音乐课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通过音乐教育让学生产生表达自身的想法。在课堂教学中,很多学生往往不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而音乐课堂是鼓励学生大胆、自信地表达内心想法的一种教学环境,因此,教师应该通过情感的交流,引导学生适应互动式的学习方法。另外,教师应该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学习状况以及学习动向。笔者认为,教无定法,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内容有时也并非一成不变,在与学生互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为基点,及时调整甚至转变学习内容,使学生有效地获取更多的知识。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乐理知识的学习

课件展示关于五线谱中的四分音符知识,教师教会学生四分音符的识谱后,要给出一首简单的四分音符组成的谱例,并带领学生一起打拍子演唱谱例。在学生学会之后,可鼓励学生进行简单的四分音符谱例的写作(能力的拓展)。本部分教学过程约10-15分钟。

(二)欧洲音乐欣赏

曲目一:《拉德茨基进行曲》

1.悬念导入。教师要针对曲目进行提问,以设置悬念,例如“是否听说过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在学生回答之后,便可切入主题。

2.乐曲背景。教师要告诉学生这首乐曲的创作背景,即词曲为作曲家写给一位将军的,当他发现将军是一个残酷的军阀后,便不愿意再演这首曲目。但这首曲目仍以鲜明的曲风、优美激昂的旋律吸引了听众,一直流传至今。

3.思考题。教师需要提出一些思考题目,以便让学生对曲目加深印象。如“请大家在欣赏过程中注意交响乐队中都有哪些西洋乐器?”。

4.课件演示和音乐欣赏。教师要带领学生参与乐曲中的击掌打拍段落,通过音乐表演使学生体验到音乐的乐趣。在欣赏环节结束后,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说出对乐曲的理解与感受,然后予以评价。随后再对乐曲进行巩固欣赏。欣赏过后,可尝试让学生小声哼唱出主旋律。

曲目二:《蓝色多瑙河》

1.课堂导入。教师要介绍小约翰与老约翰的父子关系,并让学生了解华尔兹舞曲本是民间流传盛行的舞蹈形式,是知名音乐家小约翰•施特劳斯把华尔兹提升成了宫廷中的一种高尚的舞曲形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蓝色多瑙河》。

2.乐曲背景。学生要明确,小约翰于1866年创作了这首乐曲,作品旋律优美、气息宽广,被称为“奥地利的第二国歌”。这首曲子在每年元旦举行的维也纳音乐会上都会被演奏。

3.课件演示和音乐欣赏。教学中选择“2010年维也纳新春音乐会演奏现场”进行课件演示。随后让学生对比欣赏该音乐会往年的演出风格。最后,教师要给学生介绍三拍子节奏的概念,并让其了解课件中哪里采用了三拍子节奏。然后教会学生如何用手势打三拍子节奏以及如何简单地指挥三拍子乐曲。

曲目三:《蝙蝠序曲》

1.情景导入。欣赏过前面两首乐曲后,部分学生可能会产生疲劳感或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此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一段美国卡通片《猫和老鼠》中猫指挥交响乐队演奏的《蝙蝠序曲》,以幽默诙谐的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欣赏音乐。

2.简要介绍曲目。欣赏了动画片之后,教师要简要介绍本首曲目,即《蝙蝠序曲》是小约翰选取他的经典歌剧《蝙蝠》中的部分旋律创编而成。

3.课件演示和音乐欣赏。在学生欣赏过这首乐曲之后,教师应鼓励其大胆说出对于此乐曲的感受,由教师进行点评与总结。最后,引导学生结合乐曲背景及结构,再欣赏一首由日本知名指挥家小泽征尔指挥的《蝙蝠序曲》,以加深对乐曲的体验与感受。

结语

第4篇:课程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中药炮制学;中药学专业;教学设计

1明确专业培养目标

根据2015年12月教育部高等学校中药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本科中药学专业质量国家标准》的规定,中药学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医药事业发展需要的,具备中药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掌握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具有良好思想道德、职业素质、创新创业意识和社会服务能力的毕业生[1]。掌握相应的科学方法,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达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2]。针对中药学专业开设的《中药炮制学》课程目标是着眼中药学专业,培养中医药思维和科学思维,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要求学生掌握传统中药炮制理论和炮制技术,掌握炮制原理,构建中药制药、新药研发思路。《中药炮制学》是中药学专业的专业课、必修课、学位课,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有助于中药学专业的学生更好的了解中药、掌握中药,便于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更好的进行中药生产、加工与研发。

2进行有效学情分析

有效的学情分析是教学活动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3]。掌握学生的背景专业知识,知识构架与专业培养目标,除此之外还应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心态、学习模式与就业意向,这些将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学设计和授课内容的调整[4]。

2.1了解学生学习特点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中药传统技艺兴趣浓厚,然而对常见炮制方法掌握不够,主要原因在于学生缺乏中药炮制经验,尤其是对成品性状把握不够。课程组教师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应侧重中药炮制技艺中影响成品性状的注意事项,中药炮制加工过程中的关键点以及在炮制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各种问题,然后通过实验课教学,老师示教,学生实操,使学生掌握药物的炮制方法。此外,学生对炮制原理的掌握,尤其是对传统中药炮制原理掌握、理解不够。教师在讲解时应将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方剂学等相关中医学科的背景知识有机融合到课堂教学中。

2.2优化教师知识结构

《中药炮制》课程针不同专业、不同学历层次进行相对应的教学设计与改革实践已开展,同时中药炮制学也进一步细分化为临床中药炮制学、中药炮制化学等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打造教学队伍和教师知识的“升级版”。作为青年教师,更应当加强相关教育教学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如与《中药炮制学》联系紧密的《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药药理学》等内容,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应当将上述知识内容有机的融合到课程设计当中,将会起到提高教学效果,丰富教学内容的作用[5]。

2.3做好教材选用工作

目前就中药炮制学学科来讲,常用教材主要有人民卫生出版社规划教材、中医药行业规划教材、普通高等院校规划教材等。本课程组在教材选用方面,选用最新版本国家统编教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的普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中药炮制学》,由龚千锋教授主编,并且能及时更新,与时俱进。同时,课程组老师拥有人民卫生出版社的《中药炮制学》规划教材、中国科技出版社的《中药炮制学》教材和高等教育出版社《中药炮制学》教材,进行集中备课时认真研读,对比不同版本教材的优势和特点,融合到授课内容中。

3合理设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核心,直接关系到教学目的能否达到。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围绕“三个目标”和“三个层次”进行合理设置。

3.1设置“三个目标”

教学目标包括:知识、能力、情感三个方面。其在设置时除与专业培养目标相一致以外,还应体现重点和难点。以“蒸制何首乌”教学单元为例,将知识目标设定为:掌握何首乌的蒸制方法,何首乌蒸制前后药性的改变,制首乌“乌须发、益精血”的科学内涵,熟悉何首乌炮制历史沿革,了解熟地的现代产业化炮制方法。能力目标设定为:通过对何首乌蒸制的学习,学生应能掌握何首乌的炮制方法及生熟何首乌的临床功效,能够在临床工作过程中合理使用炮制品。同时,学生还应了解何首乌炮制现代研究概况,具备一定的文献综述能力。情感目标设定为:①通过对何首乌蒸制的学习,培养中医学专业的学生对中药炮制的兴趣,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用以指导临床开具处方及鉴别中药饮片,熟悉中药炮制研究的基本思路。②通过讲解何首乌的蒸制方法、操作的注意事项、炮制原理、炮制对药物疗效的影响、中药炮制研究基本思路,使学生认识到中药饮片“生熟异治”的重要性,炮制对临床疗效的重要性和炮制对用药安全的重要性,调动学生对中药炮制学的学习兴趣和深层次思考,激发学生对中药炮制的学习热情,巩固其专业思想,培养中医药思维。

3.2着眼“三个层次”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结合同行教学经验总结,教学过程应着眼“点、线、面”三个层次展开[6]。3.2.1点设计用图片导入、课堂提问、分组讨论等教学手段示讲授“蒸制何首乌”的教学内容。开篇展示学生两张何首乌图片,以问题“能乌须发的何首乌是哪种?”为导入点,展开课堂教学。从何首乌的炮制历史沿革,到何首乌的蒸制方法(包括炮制辅料、操作注意事项、现代工艺参数);讲授何首乌不同炮制品的临床功效、适应症以及使用的注意事项。在教学主体内容讲解过程中,可穿插适当案例和中医药理论,强化中医药思维,指导学生掌握何首乌蒸制的方法、炮制原理和药效作用。此外,结合课下自主学习任务的拓展,延伸课堂学习内容,培养学生查阅资料、文献整合、实验设计等自主学习能力。通过上述点设计,可达到以下教学目标:①学生可以讲述何首乌蒸制的整体知识框架,能够运用思维模式图来理解、记忆何首乌炮制的知识脉络;②学生能够掌握何首乌的炮制方法、炮制辅料、炮制注意事项、炮制原理、现代研究等,能够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意见,可指导临床合理用药。3.2.2线设计①将“蒸制”章节项下的其他药物的蒸制方法与本教学单元“蒸制何首乌”的炮制方法进行横向比较,使本章节内各教学单元不同药物的蒸制方法形成“线”,如地黄的蒸制、黄芩的蒸制、黄精的蒸制等药物炮制中都运用到“蒸制”这一常用的炮制方法,在学习各个药物的炮制方法时,要注意到各个药物炮制方法的不同点和相同点、区别点和联系点,各教学知识点相互关联,形成课程内的“知识线”。②在讲授“何首乌蒸制”这一教学单元时,要用到学生前期学到的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化学、分析化学等课程的内容,还要用到后期中药药理学学科相关知识,在课堂教学内容讲授过程中,应将上述各学科知识有机融合,形成各课程之间的“课程线”。③可让学生结合所学的专业知识,设计“何首乌的炮制”对实验动物的“补肝肾、益精血”的影响实验,指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设计实验方案的科研思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通过上述线设计,可达到如下教学目标:①学生能归纳比较不同药物的蒸制方法、炮制辅料和炮制原理,并且能记忆重点教学内容。②学生能查阅资料,设计实验方案,验证炮制原理,训练科研思维。3.2.3面设计将本教学单元所讲授的“炮制改性”这一中药炮制原理与药物化学中药物的结构修饰改变药物功效进行比较,使学生认识到中药炮制的优势,培养中医药思维,鉴定中医药信念。通过德育教育,让学生意识到“炮制虽繁不能减人工”的意义所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通过面设计,训练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引发学生对本门课程的深层次思考。

4妥善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方法的合理使用与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密切相关。笔者认为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应将“一特色”、“双思维”、“多方法”并重。4.1教学内容上应突出“一特色”,注重“双思维”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紧紧围绕教学重点,突出课程特色。《中药炮制学》的教学重点仍然在于其特色———炮制。在教学过程中,应以“炮制”为重点教学内容。课堂教学内容应围绕炮制理论、炮制方法、炮制原理、炮制研究等几方面内容展开。同时还应穿插中医药理论和现代科学知识,讲解中药炮制原理,培养学生的中医药思维和科学思维[7-8]。如:在讲授何首乌的炮制原理时,因生何首乌具有泻下作用,需要与黑豆汁进行拌蒸后泻下作用消失或减弱,产生补肝肾、益精血的功效,这与中药炮制理论“生泻熟补”相一致,同时我们引入“五色养五脏,黑色入肾经”、“肝藏血、肾藏精、精血同源”等中医药理论,在传统中药炮制层面揭示其中药炮制原理,然后结合现代研究结果,制首乌泻下作用消失,产生能提高实验动物造血功能的作用,又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揭示了何首乌炮制的科学内涵。4.2教学方法上应运用“多方法”,使用“多手段”合理的教学方法可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讲授法为主;同时,逐步改变了过去以教师为主角单纯传授式的教学方法,取而代之的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启发式、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采用互动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PBL法、“三明治”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积极运用网络教学资源进行教学[9-10]。同时,学生采取课堂听课,课下“基于主题”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手段上应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并行。在课堂讲课过程中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录像等辅助设施,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如通过神农尝百草图介绍炮制的起源;通过相关本草古籍、作者及一些盛放药制药器物的图片介绍中药炮制的发展历程,加深学生对炮制的理解与认识,使单调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帮助学生理解与记忆。

5小结

第5篇:课程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工作过程导向;公安院校;应用型;课程教学设计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是当前国际上先进的教育理念之一,在解决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面临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方面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行性。职业教育质量的提高,归根结底要落实到课程的教学质量。当前,职业教育在课程教学设计方面缺乏科学的、可行的方式方法,课程教学较大范围存在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弊端。实现课程内容的实质性突破是优质高职院校建设亟待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更是公安院校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的迫切需要。“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教学设计”对解决这些问题具有很好的借鉴和启发,这一课程教学设计理念也逐渐成为我国高职课程改革的重要指导。

一、公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职业教育“主要是为引导学生掌握在某一特定的职业或行业或某类职业中所需的实用技能、专门知识和认识而设计。”可见,应用型人才培养是职业教育的教学目标。随着《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等各种文件的出台,公安院校积极做出回应,将培养目标定位为应用型人才,为公安教育指出了明确的方向。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整,必然引发公安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方式方法、课程考核方式等方面的一系列改革。顺应公安教学改革的趋势,将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设计理念和方法应用于公安业务类课程教学,将有利于化解此类课程教学存在的具体问题,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教学互动、校局合作,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这既是应用型公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满足公安实际工作对公安院校的育人需求。

二、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公安院校课程教学设计思路和原则

1、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公安院校课程教学设计思路

以德国不来梅大学技术与教育研究所劳耐尔教授为首的职业教育学专家研究指出,工作过程是“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是一个综合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单结构相对固定的系统”。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又被称为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法,是以一个典型的工作程序为载体,在完成工作任务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主动分析问题和创新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带动知识和技能共同发展。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教学设计方法能够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工作任务中展开学习,有利于学生掌握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脉络,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突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职业能力,最终实现公安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练、战”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公安职业教育具有很强的行业特征,这就决定了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与基层公安机关对接,与公安业务对接,落实“警学结合、校局互动”的合作育人机制。因此,基于工作过程的公安院校课程教学设计思路是:依托学校和公安实战部门两个平台,在专业教师和实战教官共同参与下,结合警察职业能力需求分析,按照具体警种岗位工作过程的各个环节组织教学内容,循序渐进、逐步深入,有效运用各类教学方法精心设计课程教学模块,最终达到学生能够独立承担一项工作任务的目的。

2、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公安院校课程教学设计原则

(1)任务主导的原则。公安职业教育要确立“两个核心,三个贴近”的实战化教学理念,两个核心,即教学要以培养警务应用能力和岗位核心能力两种实战能力为核心,三个贴近,即教学要按照贴近实地、实案、实岗的形式进行。其课程教学内容应该以围绕其具体警种岗位的实际工作任务来设计,使学生通过课程充分了解工作任务的内容、流程。(2)跟踪发展的原则。贯穿“为战而教、寓教于战”的思想,课程要及时跟踪、吸收学科新技术、社会发展的新成果,并根据公安机关警务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变化,在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等方面及时调整以适应现实需要。(3)整体优化的原则。要从公安机关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出发,针对具体警种岗位的技能目标,确定课程教学内容。各教学环节的安排要遵循从基础到专业、从单一到综合、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综合考虑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要求,鼓励跨学科优化整合教学内容,使其符合人才培养规律。

三、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公安院校课程教学设计方法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公安院校课程教学设计包括典型工作任务的选取、教学内容的确定、任务情境的设计、任务流程的设定和教学任务的实施五个环节。下面以公安院校网络安全执法专业核心课程《计算机犯罪侦查》为例,具体实施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教学设计。

1、典型工作任务的选取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公安院校课程教学设计实现的基础是要凝练警务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描述完成工作任务需要的能力,据此进行教学设计。在选取工作任务时,首先应该到公安机关进行深入调研,跟踪实战部门的实际工作,与一线民警紧密沟通,从而全面了解该岗位的工作任务、目的、流程及内容,据此初步拟定各门业务课程的教学大纲。其次,邀请公安机关的实战专家共同对调研结果进行分析、归纳,有针对性的确定典型工作任务。最后,聘请实战专家对课程教学实施的关键环节予以指导,并根据公安机关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及时调整训练任务,做到典型任务与实际工作良好对接。以网络安全执法专业核心课程《计算机犯罪侦查》为例,经校局双方分析和研讨,按照计算机犯罪侦查类案件的实际办案过程,该课程教学设计的典型任务可确定为四个方面:现场认定、现场勘查、证据采集、证据分析。为了满足教学需要,有必要对这些典型任务进行再分解,形成相对独立、适合教学的子任务。如现场勘查环节还可以进一步分解为现场的初步处置、现场勘查措施实施、实地调查询问三个子任务等。

2、教学内容的确定

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后,教师要在对公安实际工作调研的基础上进行分析与加工,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实际工作的工作任务具有周期长、变化多等特点,特别是警务工作在不同的地域也会有不同的表现,而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因此,教师必须在实际工作内容的基础上对任务进行分析,从中归纳出最具有普适意义的内容,并进行再次加工以符合教学实际。以《计算机犯罪侦查》课程为例,现场勘查环节的教学内容应融合知识点的讲解和实训,使学生掌握现场保护、收集现场资料、实地调查询问等知识要点和实战技能。

3、任务情境的设计

只有将知识点恰当的融入到工作情境中,才能让学生在完成工作的过程中获得经验。因此,在确定了典型工作任务和教学内容后,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进行任务的情境设计。任务情境来源于实际工作,情节的设计要模拟实际,并具有代表性,特别是在情境设计的过程中还应该考虑到学生容易出现的错误,吸引学生的注意,达到积累经验的目的。由于时间限制,每次课堂上可能仅能完成一个小任务,所以在设计任务情境时还要注意任务的连续性,使得多个任务情境衔接后既符合任务的流程,又能够完成一个完整的工作任务。如在《计算机犯罪侦查》课程中,犯罪现场勘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为了实现该任务的教学,可以选取几个典型案件,设计几个不同的情境。可以设计单机系统犯罪现场、局域网犯罪现场、专用网络犯罪现场、互联网犯罪现场这四种类型,然后让学生分组,每组学生完成不同现场的勘察任务。对每一种情境可以进一步细化,如:现场是否遗留了存储介质、犯罪嫌疑人是否在现场、计算机等重要物证是否完整等。

4、任务流程的设定

教学内容和情景设计完毕后,需要拟定每项任务的流程。实际情况是千变万化的,教学设计中的任务流程仅能代表一部分情境。但是,教师拟定的流程是学生初步掌握工作任务的依据,所以该流程必须尽可能完整并且有代表性。在设计教学流程时,可能会出现由于教学需要,某些流程需要进行随机调整的情况。因此,在这部分设计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平衡实际任务流程和教学需要的关系。如针对《计算机犯罪侦查》课程中已经设计的互联网犯罪现场情境,在设计犯罪现场保护流程时,可以如下进行:(1)进入现场后,首先是隔离,即将现场无关人员与网络设备隔离开,避免造成人为破坏,并且要控制所有现场人员不得离开;(2)检查现场电源情况,以防突然断电造成数据丢失;(3)检查现场互联网运行情况,记录器连接状态,并检查是否有窃听情况的存在;(4)检查现场周围是否有强磁场源等会干扰现场数据的情况存在。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流程在实际操作中可能由于情境的不同会有所调整。

5、教学任务的实施

当任务比较简单时,可以采用案例法、演示法、讲授法等方法教学,即由教师提出案例,并演示解决的方法,再通过案例,让学生按照教师演示的方法进行论证,最终由教师总结经验。对于比较复杂的任务,可以采用案例法、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小组交流的方法进行教学。首先由教师根据典型事件,结合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讲解知识点;然后教师为每个小组指定任务情境,由学生完成任务。教师可以在任务实施前,对学生进行启发和引导,学生根据案例和教师的引导解决问题。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还要鼓励学生采用小组讨论及自主式探究等学习方法,使学生达到主动获取知识的目的。通过这样的过程能够充分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养成。由于各个小组的任务情景不同,在实际实施过程中会有一定的差异。教师在各组任务完成后要进行全面的总结和点评。这里,要特别提倡一种“由学生主导”的方法,即在一轮训练后,为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可以为每个小组布置一个设计任务,由学生根据本次任务的内容来设计一个新的任务流程,并根据流程提出解决方案。这种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热情,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知。

四、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公安院校课程教学设计需要注意的问题

1、整合理论教学内容

为了保证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公安院校课程教学设计的实施,理论教学内容应该适当做出调整。应该打破原有的以学科知识逻辑组织理论教学内容的模式,要围绕工作任务来组织理论知识,鼓励跨学科横向交叉式教学,重点教授与工作过程相关的知识与技能。

2、改革课程考核方式

需要进一步思考适合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进行教学设计的课程的考核方式。传统的总结性评价不能较好的体现学生对于工作任务完成过程中学习效果的评价,建议增加过程性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比例。并且在考核过程中不应简单地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还应该对小组合作能力、应变能力、写作能力、创新思维等方面进行评价,全面衡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

3、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为了适应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公安院校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教师不仅需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积累,更需要有丰富的实战经验,特别是要具备根据工作过程设计教学情境的能力。公安职业教育要加大“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增强教师实战经验和技能,强化教师培训、进修,以教学竞赛、观摩示范课程为平台,制定奖励机制,促进课程改革。努力提高教师的教学素养和实践能力,让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程改革中。总之,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公安院校课程改革还面临很多问题和挑战,但课程改革是职业教育与实际工作任务实现无缝对接的有效途径,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改革是应用型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经历程,是公安职业教育面临新时期、新挑战的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唐静.应用型公安院校案件查处模块实践教学模式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7,(49).

[2]李蓉.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应用化工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发与构建[J].读与写杂志,2017,(9).

[3]邱爱军.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基础会计课程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