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法律思维模式范文

法律思维模式全文(5篇)

法律思维模式

第1篇:法律思维模式范文

关键词:法律思维;风险;企业管理;控制

一、法律思维的内涵及特征

法律思维,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原意指法律职业者在决策过程中按照法律的逻辑,来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考模式;法理学认为法律思维作为一种规范性思维,其根本出发点是通过站在人性本恶的立场上,来寻求问题解决和利益获得的思维方式。而如今则更加大众化一些,主要是指根据法律的既有规定,通过推理、判断、程序和自由心证,也即通过法律方法给争议双方一个解决问题的结论,注重的是对法律事件的处理。对于企业来说,这必然是一种非常实用且有价值的思维模式,而且法律思维严谨并富有极强的逻辑性,可以相对准确的预测企业运营中存在的潜在风险,从而妥善地找到处理问题的方法,最后有效地控制风险。这种思维方式的内涵在于,维持一切对于合法性判断的分析,即对某一有争议的行为或事件,进行分析思考,从而判断该行为或事件是否合理,如不合理,则分析其形成原因以及引发的结果,并评估结果的风险程度是否在管理人可掌控的范围内。

二、法律思维用于现代企业管理中的意义

(一)可降低现代企业生产经营中的风险

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主要将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经营风险:创业风险、授权风险、领导风险、筹资风险、成就风险、持续经营风险以及现金风险。在以上几个方面中,创业、授权、筹资都是相对较容易产生纠纷的方面,而我国企业大部分开展风险管理较晚且推进慢,防范和化解风险能力不足。将法律思维运用到企业管理实践的过程中是降低生产经营风险的重要途径之一,企业聘请专业法律人员,用法律思维为企业制度、决策、重大风险事项把关,尽可能将经营管理风险扼杀在摇篮里,从源头规避,即便日后出了问题,也能应用法律思维有效应对,积极为企业挽回损失。

(二)可提高现代企业的经济效益

企业想要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必须做好风险防控工作,保证企业各项工作能够有序开展,不断提升企业在市场上的综合竞争力。市场经济发展初期,企业管理制度不健全的粗放式管理方式,会造成企业负责人无法通过有效的制度进行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从而影响到企业的正常运行和发展,因为企业想要提升经济收益离不开员工内部的团结和努力。但是如果能够良好地运用法律思维进行企业管理,可以使人员管理更加规范,制度管理更加健全,部门职责更加清晰。另外,运用法制思维进行企业管理,还可以使得整个企业员工的法制意识得到提升,增强企业员工的内部团结,提升核心竞争力,从而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

(三)可完善企业管理制度和风控手段

法律思维作为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其本质在于从法律角度来看待和分析问题。企业管理者在管理企业之时,应用法律思维看待问题,可以将问题解决转化为问题预防,这样一来,在面对可能出现的各项问题之时,就有了应对的先机。在风险管控方面,化治理为预防,化应对为规避,始终获得主动权。大部分人会有一个误区,认为法律作为一种工具,其意义只是强制性的,这样的认知是片面的,作为法律本身来讲,法律最核心的内核是威慑,强调警示,而并非仅仅只是惩罚,是人们日常生活中行为准则的规范性依靠。在企业中看待这个问题,则是合理合法规范企业的管理制度,提升企业的法律管理意识,将企业管理者的重心转变为主动面对问题,并针对问题制定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这样既能够完善管理制度,也能够有效控制风险。

(四)可提升现代企业法制化文化的建设

企业法制化文化植根于企业对待法律的态度。只有企业真正重视了法律思维的应用,才能够给企业法制化文化提供良好的土壤。企业领导者善用法律思维管理企业,自然会影响到下边的执行者,以这样的方式辐射,企业上下都会很好的被这种思维模式渗透,如此一来,企业法制化文化的建设氛围将会越来越有益。

三、法律思维用于现代企业管理中的方法

(一)应用规则性管理加强管理规范化建设

乐观的一点是,我国现今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接受法律思维作为管理思维的一种,这主要表现在,企业管理越来越规范化。管理部门将法律思维与企业制度进行融合,并定期对企业员工进行相关的培训和交流活动,将法律作为需要遵循的原则,并对以往不够正规合理的管理制度进行改正,尽可能规范和统一管理标准,并且有根据的督促各个部门在管理之时,要做到严格遵守相关管理规范。只有这样,才能够把控到各个工作环节,并及时发现问题,沟通问题,最后解决问题。

(二)应用规范化管理营造企业法制化文化氛围

承接上一点来说,有效地对企业进行规范化管理,非常有利于营造企业法制化文化氛围。企业定期培训管理者,传达最新的国家相关法律,将企业法律文化与国家最高法律进行紧密联系,在这样一个大的学习环境下,企业其他员工必然会受到正面影响。一个企业是否能够向前发展,员工素质好坏可以说能够直接影响发展,所以,只有员工的法律思维加强了,才能够提高认识,提升自我约束能力,完善对各类问题的处理,保证企业正常的发展和运行,从而将法制化氛围的正面影响扩大到最大化。

(三)加强企业法律风险评估机制的建设

需要认识到企业法律风险评估机制的重要性,在法制社会之下,一切从法,一切讲法。法律风险评估机制,可以说是现今所有企业都必须设立的机制,只有法律风险评估机制专业且完善,企业才能够走的长远,俗话说,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而企业的法律风险评估机制就是为守好企业这座江山保驾护航的利器。而如何加强企业法律的风险评估机制建设呢,自然一切都需要以有法律思维为最大的前提。只有用正确全面的法律思维,才能够用法律角度准确的分析企业现状,合理的预测企业将会遇见的困难,最终,设立出一套完整的,有针对性的风险评估机制。

(四)适时选择外聘律师参与企业管理

外聘律师可以根据企业的一些方面参与管理。例如人事问题:劳务派遣用工、劳动关系、员工聘用与解聘等;企业改革方面:重大合同签订、法律纠纷解决以及企业制度改革等方面。在这些方面都可以让外聘律师参与协定。但一定要最大程度地发挥出律师的专业能力,全方位帮助企业规避法律风险,促进企业的健康和稳步发展。

四、总结

综上所述,企业的管理离不开法律思维的帮助。经济化越来越广泛,可出现的漏洞也会越来越多,在当今如此繁荣的市场经济之下,企业不断提升自己的法律意识,是有效保护自身的手段,是能够提升各方面经济效益的途径。法治社会中任何个人和团体都有法可依,有理可讲,信任国家法律机制也是信任自己。只有企业自身先原意变得规范和合法,才能始终正在扎根在市场之上,合法规范,方能长久。

参考文献:

[1]杨淑婷.国企法律岗位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思考[J].现代企业文化,2018(2):109-110.

[2]唐磊.探究法律思维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J].经营管理者,2017(29):173.

第2篇:法律思维模式范文

关键词:价值观中英文化差异原因

一、中西方价值观差异的表现形式

一般来说,在价值观方面,西方大多数国家都提倡个人主义。对这些人来说,个人主义不是自私和对自己的过度爱护。相反,个人主义意味着西方国家的每个人都是自己未来的主人。此外,西方人的性格中都渗透着个人主义的思想,如自信,活跃,主动等等。换句话说,西方文化更注重个人的主动性和成就感,强调个人的决定。个人主义是西方文化的核心。个人的目标优先于他们对家庭或雇主等群体的忠诚。在西方文化中,“我”的意识是一个常见的概念。英国人认为竞争比合作好。他们把个人需求放在群体需求之前。人们不会在情感上依赖社会,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想法。在这种情况下,在英语国家,人们通常把名字放在姓前面,这就很好的体现了个人主义的观点。也就是说,他们追求个人的独立,对个人的努力给予高度评价。在他们看来,个人的努力比集体的成功更重要。毫无疑问,这也反映了西方国家崇尚个人主义。然而,中国是一个非常重视集体主义的国家。每个中国人都认为,既然个人只是集体中的一部分,那么每个人就都应该谦虚谨慎,保持中庸之道(廖志勤,文军,2008)。具体来说,在中国,集体主义是构成社会联系的价值体系,僵化的社会框架可以在集体主义中区分成内群体和外群体。也就是说,中国人属于忠诚的群体。因此,为了保持团队的和谐,集体主义文化中的人们就要防止对组织的负面情绪。此外,对于这些中国人来说,他们倾向于把家庭、集体和国家的重要性放在个人价值之上。在一项市场调查中,中国消费者说他们最欣赏的特质是勤奋、自信、尊重、才华、英雄主义和轻松。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在中国,人们往往把他们的姓放在名字前面,因为在他们的脑海中,姓氏是从他们自己的祖先继承下来的。这是因为根据中国文化,个人必须是家庭的成员,家庭利益比个人利益更重要,这充分说明中国人在思想上崇尚集体主义。此外,中国人在任何时候都不会改变自己的姓氏,这也体现了他们的集体主义价值观。

二、中西方价值观差异产生的原因

1.中西方不同的历史背景

中国是一个在儒家文化影响下提倡团结的国家。根据儒家信条,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应该对周围的人表现出爱和仁慈,而不是相反,尤其是对那些社会地位较高的人。因此,在儒家文化的影响下,中国人对神、皇帝、圣贤、以及为国效力的人都怀有敬畏之心。在中国历史上,人们认为神的名字,皇帝的名字和圣贤的名字是神圣的,即使在今天,中国人也不愿意复制领导人的名字,这可以表明中国人在思想深处拥有强大的等级观念。同时,他们也强调人性和立场,主张人的本性是善良,主张人要有自己的主见和立场。此外,在个性方面,他们体现得更微妙,并且有集体决策的习惯。然而,西方国家从一开始就主张自由、平等、热爱生命、追求个人成就、追求物质财富,这种观念在西方社会中根深蒂固。例如,在英国,为了表现对神灵、英雄、圣人或总统的崇高敬意,人们喜欢用他们的名字来给自己的孩子取名,这体现了英国的平等和民主意识。此外,他们也愿意直接表达自己的意见,而不是谦虚。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西方人认为在他们的生活中,有四种东西是非常重要的,那就是法律、时间、利益和信息。此外,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化方面,地理环境可以决定其人民的生活方式。在中国古代,人们以务农为主,守着自己的地就可以生活一辈子,地理位置相对封闭。然而,对于西方国家来说,他们源于游牧民族走到哪,就放牧到哪,也就住到哪。所以他们有着相对开放的地理环境。因此,中国人的思想保守、封建,中庸。而西方人则有许多不同的思想流派,并且有很强的意识(刘红星,1999)。

2.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模式

对于中国人而言,他们特别注重整体意识。他们以整体的眼光来观察和思考世界上所有的事物,他们非常重视事物的完整功能和复杂的关系。总的来说,这种整体思维模式具有整体性、模糊性和求同存异的特点。然而,西方国家的人则不同,比如英国人,他们特别注重个人逻辑模式;也就是说,他们拥有个人的思维模式(Southall,JameP.C,2012)。他们总是把复杂的东西分成很多简单的因素然后他们可以一个一个的研究这些因素。例如,在英国,当丈夫问他的中国妻子每顿饭想吃什么,他的妻子的回答总是一样的,也就是说,什么都可以。然而,她的丈夫不能理解她的回答,因为在英国文化中,如果别人问他或她想吃什么,他或她应该明确地告诉他们。此外,中国人和英国人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异也会导致他们生活方式的差异。也就是说,中国人和英国人的生活方式也不一样。从另一个方面来看,人类的思维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即情感思维模式和理性思维模式。实际上,情感思维模式是“爱”“恨”“快乐”“悲伤”等情感部分。而在理性思维模式上,则注重理性思维部分,如“归纳”“演绎”“论证”等。与美国人相比,中国人的情感思维能力更发达,而理性思维能力相对不发达。例如,作为中国思想的代表,儒家只注重“仁”“礼”等核心观念所有这些思想都是用来指导人们如何在社会中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一个有价值的人,而不是教人们如何做理性的思考。而对于西方国家的人,比如英国人,他们的思维模式是典型的理性思维模式。一般来说,理性思维模式可以更清楚地表明其在科学技术领域的作用。此外,理性思维模式一般旨在找出行星运动的一般规律等。正如黑格尔曾经说过的那样,“理性的东西是真实的”,通过这句话,理性思维的地位被提升到真理的地位。此外,导致中西价值观不同的另一个原因是这两种文化有着不同宗教信仰。从广义上讲,这些价值观受到其特定民族的文学、历史、宗教、哲学、传统、习俗、传说等方面的影响,所以当两种文化接触时很可能会遇到很多障碍。

三、中西方价值观的比较促进了中西方的文化交流

亨廷顿曾指出,不同民族的人们常以对他们来说最有意义的事物来回答“我们是谁”,即用“祖先、宗教、语言、历史、价值、习俗和体制来界定自己”,以某种象征物作为标志来表示自己的文化认同,如旗帜、十字架等等。亨廷顿认为“文化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最有意义的东西”。对中西方价值观的认知促进了人们对中西方的历史、思维模式等差异的理解,对其具体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也会有更深刻的了解。一个国家的历史、思维模式等方方面面是文化的具体体现,对中西方价值观的认同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前提。只有当一个民族有着坚定的文化认同,才可能具有深厚的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在当今政治、经济、文化全球化的时代,作为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重要基础的文化不仅没有失去其意义,并且成为综合国力竞争中最重要的“软实力”。

四、结语

价值观是指个人对客观事物及对自己的行为结果的意义、作用、效果和重要性的总体评价。它是分辨是非及其重要性的心理倾向体系。本文从中西方不同的价值观入手,从其具体的表现形式分析其背后的文化差异,该研究有利于对中西方差异的理解和中西方文化的融合。

参考文献:

[1]戴维斯.中西文化之鉴[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187-194.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120-125

[3]李信.中西方文化比较概论[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03.

[4]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5]廖志勤、文军.汉语新词新语的文化透视及其英译原则研究[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8(5):99-102.

[6]李信.中西方文化比较概论[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03.

[7]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8]廖志勤、文军.汉语新词新语的文化透视及其英译原则研究[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8(5):99-102.

[9]李佐文、郑朝红.语言与文化[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15.

第3篇:法律思维模式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学生管理工作;思维模式

一、“互联网+教育”的特征

据文献报道,[2]“互联网+”具有“跨界”、“创新”、“重塑”、“开放”、“互联”、“以人为本”六大特征,因此,“互联网+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形态,应具备以下几个特征:(一)跨界融合。“互联网+”下的教育将改变传统的模式,它强调了信息技术与教学、科研、学生管理等的跨界融合。在教育领域,互联网可以说无所不能“+”,而每一种“+”,都是原有教育层次的一次飞跃。(二)创新驱动。“互联网+教育”利用互联网思维对教育的整体及部分创新,使教育发生了质的变革。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重要结合点的高校,应抓住“互联网+”这一难得的机遇,与时俱进,坚持创新驱动,不断探索新方法、尝试新手段,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实现经济转型作出应有的贡献。(三)重塑结构。在“互联网+”的社会大背景下,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使得传统教育观念与模式受到了强烈的冲击。“互联网+教育”打破了原有的各种关系结构,使教师、学生、教学组织、教学媒介的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重塑结构成为了教育创新的源泉,只有科学的教育结构,才可以让教育走得更持久。(四)开放生态。教育的生态性表现为多元化、多样化、质变等。“互联网+教育”使得教育的上述特性更为突出、更具有操作性。通过信息技术与人的融合,实施适应个性化发展的教育,促进了教育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化,体现了互联网的开放生态特征。(五)连接一切。互联网的目标就是连接一切,智能手机以及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把整个世界推向了全民互联网时代,我们终于可以借助个人智能设备来实现教学组织、教学媒介的多样化,互联网把学校、教师、学生连接在了一起。并且,“互联网+教育”使得教育走出了学校,跨越了地区、国家,将全球连成了一片,从而真正实现了全连接时代。(六)以学生为本。在“互联网+”的社会大背景下,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和作用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创造性得到了充分表现,“互联网+教育”使得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加个性化、细微化,而教师则更侧重为学生的指导者以及学生人生的启迪者。

二、“互联网+教育”视域下学生管理工作者应具备的思维模式

“互联网+教育”视域下,结合其所具备的六大特征,学生管理工作者应具备“跨界思维”、“创新思维”、“社会化思维”、“平台思维”、“大数据思维”和“用户思维”六种思维模式,以提升其自身综合素质,适应时代化需求。(一)跨界思维模式。跨界思维的本质是一种融合思维,互联网的发展在方便信息传播的同时,也给学生管理工作的落实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因此,学生管理工作者不仅要熟悉学生工作的思路和方法,还需加强自身的理论认识,主动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心理学、教育学、法律、职业指导等领域的内容,培养跨界思维,增强对学生工作的把控能力,用知识的魅力赢得学生的认同和尊重。在实际工作中,学生管理工作者要常与班主任、代课教师和学生干部交流,并将工作扩展到学生学习、实习、生活、就业等各个领域,用跨界思维的方式,以综合的手段进行学生管理工作。(二)创新思维模式。互联网的创新思维强调关注产品的创新。面对当代大学生思想与行为的自主性、选择性、多样性和差异性,学生管理工作者应具备追求极致的创新思维模式,找准大学生成长的“强需求”,在教育情景的营造、教育内容的构思和教育载体的选择方面,不断突破惯性思维,大胆创新。在实际的工作中,学生管理工作者应及时更新知识结构,将教育与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以形象化、具体化、生活化的方式创新教育模式,将学生管理工作融入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全过程中。(三)社会化思维模式。互联网的社会化思维模式的核心是网,人与人关联交互,通过人的行为表现,形成的一种“印记式”的互联网形态。这样的社会变革要求学生管理工作者具备社会化的思维模式。学生管理工作单靠一方的力量无法完成,需要学校的多方参与配合。就校内而言,学生管理工作者要处理好与教务处、后勤集团、保卫处等各部门的关系,通过加强与他们之间的联系,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开展教育;就校外而言,辅导员更要与家长、校友做好沟通,与社会机构、用人单位广泛合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社会实践搭建平台,助力大学生成长成才。(四)平台思维。现如今,平台思维脍炙人口,通过平台的建立及合作,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合作互赢。智能互联网时代给高校管理工作带来了机遇,高校开展学生管理工作离不开信息的获取、选择和传播,而互联网在这方面则表现出其独有的优势。互联网能够不受空间限制来进行信息交换,其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和便捷性能增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高校管理工作者可以通过网络工具和收集信息,学生通过自行下载浏览并完成相应的任务,使得老师与学生的互动只需通过一个网络平台即可完成,正如校园网的出现已经逐渐取代校园内的信息公告牌。此外,各种网络工具的更新和出现,丰富了高校管理工作者的方法和手段。目前青年大学生都习惯于使用电子邮箱、微博及各种聊天工具,高校通过利用这些网络工具,可实现与学生随时随地的交流和沟通。这些新媒体与学生管理模式的结合,为学生管理工作的手段、方式、效果等带来全新的变革和拓展,提高了高校管理工作的效率,使其向信息化、智能化、规范化方向发展。因此,在高校的学生工作中,学生管理工作者要善于运用微博、微信、QQ等网络平台,通过与学生的线上交流与资源共享,介入学生的网络领域,了解学生在网络社群中娱乐、学习方式,把握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动态。(五)大数据思维。大数据的出现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社会的组织结构、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思维方式。在网上学生们通过海量的数据,记录着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因此,学生管理工作者应具备大数据思维,紧跟时代步伐,迅速改变观念。在实际工作中,学生管理工作者必须全面了解当下大学生的群体性特征及所带专业学生的特点,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通过大数据了解学生的诉求和意见、分析相关数据,有针对性地调整教育的思路,实现个性化辅导。(六)用户思维。互联网用户思维对学生管理工作最重要的启示在于要求其在工作中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深入了解学生、努力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3]在“互联网+”的社会大背景下,学生管理工作者不应是高高在上的指挥长,而是学生学习生活的指导者、合作者,因此,师生应建立平等的对话机制,把成长的舞台留给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学生管理工作者应改变以往单向刻板的教育方式为双向互动的教育方式,不能被动地等着学生有问题来找自己,而应更积极主动地去联系关爱学生;加强学生的教育与管理工作,对四难(学习、经济、心理、思想)学生给予重点关爱。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互联网+”的社会大背景下,结合“互联网+教育”的“跨界融合”、“创新驱动”、“重塑结构”、“开放生态”、“连接一切”、“以学生为本”六大特征,学生管理工作者应具备“跨界思维”、“创新思维”、“社会化思维”、“平台思维”、“大数据思维”和“用户思维”六种思维模式,以适应时代特征,使学生管理工作更好的开展。

[参考文献]

[1]李韦璇,王金枝,吴蒙.高校职院“互联网+学生管理工作模式”探究[J].农业经济与科技,2016(27):225-226.

[2]张懿.基于“互联网+”时代的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方法探析[J].党史文苑,2017(4):76-77.

第4篇:法律思维模式范文

关键词:六顶帽子教学法;案例教学;税法教学

“六顶思考帽”近年来被逐渐引入到教学改革中,是一种学生参与式案例教学方法。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法学院教师团队则将其引入到了税法案例教学中,其实践结果充分证明了六顶帽子教学法的价值。

一、高校六顶帽子教学法的设计原理

1.思路来源:六顶帽子思维。六顶思考帽是英国学者爱德华·德·博诺(EdwarddeBono)博士开发的一种全面思考问题的模型。“六顶思考帽”代表的是六种思维角色,实际是对人们常规思维模式进行分解,每一种思维模式依次对同一事物进行思考,最终得到全方位的思考。帽子是一种形象的比喻。六顶帽子颜色各异,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思考方向。如果你戴上了相应的帽子,就意味着你将从某个特定的思维方式展开思考。[1]

2.六顶帽子教学法在高校税法教学中的设计原理。(1)服务于高校税法案例教学。所谓案例教学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的要求,以案例为基本素材,把学生带入特定的事件情境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并形成技能技巧的一种教学方法。[2]案例教学是对复杂案件的情景再现,将案例教学法引入课堂,可使教师和全班学生对之进行分析和学习,实现课堂教学的生动化。现在案例教学法已经成为法学学科教学的基本授课方式。六顶帽子教学法,则服务于案例教学,通过案例发生以及解决的全过程中所涉及的各方角色分派,实现学生参与下的情景再现,使学生在学习中有所创新。(2)角色选派是关键。首先,教师根据自己的授课内容和授课计划选好案件;然后,教师在对案件做出简单介绍之后,给学生介绍每个角色承担的任务,给学生分派角色。第一顶帽子是白帽子,承担的角色是陈述案件。一个好的案例首先必须是一篇好报道。[3]承担该角色的学生,任务是说明事实而非解释事实,因此需要像新闻播报员一样,用尽可能简洁的语言,陈述案件的发生以及主要争议。第二顶帽子是灰帽子,承担的角色是社会公众舆论,不必具有法律思维,就像“吃瓜群众”在面对案件时的评论,每个参与者代表社会公众对案件的看法,可以从多个方面做出评论。公众可能是理性的,也可能是非理性的,他的观点只代表自己对案件直观的感受。第三顶帽子是红帽子,承担的角色是代表法院或者税务机关解释自己对案件的处理结果及原因。第四顶帽子是黑帽子,承担的角色是代表行政相对人表达自己据以行为的原因以及对行政机关和法院等判决结果的质疑,代表的是纳税人及其法律顾问、税务顾问的观点。第五顶帽子是绿帽子,承担的角色是创新,需要围绕争议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方法;需要就为何引起案件争议,是法律没有跟上时展、法律规定存在模糊性还是法律在实施过程中出了问题做出评析,并提出对策。这个角色是案例教学的灵魂。第六顶帽子是蓝帽子,承担的角色是站在统揽全局的高度,通过对前述帽子们的观点进行清晰化、程序化和条理化的思考,最终对案件的发生、各方的观点等以尽可能简洁的语言做出总结。

二、六顶帽子教学法在税法案例教学中的特殊价值分析

六顶帽子教学法在税法案例教学中最特殊的优势在于实现了枯燥的税法规则与生动案例的完美结合。在法律体系和法学学科中,财税法无疑是一门规则性和专业性均较强的学科。税法规则也被称之为最为枯燥的规则,理论教学对税法老师来说是巨大的挑战。因此,越来越多的税法教师均重视通过案例教学连接从书本到实践的桥梁。案例教学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了学生对税务行政诉讼审判流程、税务行政复议流程的熟悉程度,使学生体会到枯燥的法条与生动的案件事实的结合,以及税务机关与纳税人双方在税法实体与程序问题上的博弈与较量。而六顶帽子教学法则进一步加深了学生们对税法运作规则实施过程的了解。通过六顶帽子教学法,实现了从教室到法庭、从书本到实践的有效过渡桥梁,使学生们体会到枯燥的财税法法条与生动的案件事实的结合,以及幕后各方在税法实体与程序问题上的博弈与较量,加强了教师的课堂效果。

三、六顶帽子教学法的实践体会及改进建议

1.实践体会。用六顶帽子教学法推动学生参与式案例教学法,在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法学院的教师们的课堂实践中得到了运用。基本体会如下:(1)教学案例选择方面。教师在案例选择方面的标准主要有二:一是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力、公众极为关注的案例,比如德发案;第二是对现有法律规则产生了冲击力或者现有法律规则存在模糊性导致的案件,比如印度花商案等。(2)教师在全过程发挥引导作用。六顶帽子教学法中,教师承担的作用主要是积极引导。比如,在灰帽子角色引导方面,教师会从国家公民关系引导学生理性思考税法案件,从企业和个人税收责任高度思考问题。(3)重视绿帽子同学的创新,推进学生科研成果的形成。教师非常重视绿帽子同学的创新成果梳理,引导学生形成科研成果,很多学生将在绿帽子创新中得到的科研成果公开发表或者用于毕业论文,深度培养了学生的系统性思考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4)教学效果良好。相对于传统案例教学法,六顶帽子教学法特有的情境性、叙事性和体验性,是一种使学生深度融入环境与角色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知识的建构和问题的解决技能发展有较大的促进作用,更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特别是绿帽子角色,在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上有着明显优势;另外,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改变长期以来我们中国学生习惯的那种一元化的思维和学习模式,引导学生对案件从多元视角、多种层面探讨和观察问题的意识。因此,该教学方法在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法学院得到了推广性应用。

2.六顶帽子在税法教学中的改进建议。(1)在案例选择方面。需要教师与时俱进,立足于学校的学科和专业特色,充分追踪社会热点和焦点法律问题与案件,并根据学生的年级,实施调整和拓展案例选择的范围。(2)在角色分派方面。需要教师在选定案件之后,赋予学生更大的自主选择权,尽可能鼓励各角色同学积极表达自己对案件的看法,并且鼓励承担其他角色的同学提出对其的质疑;要求被质疑的角色对此做出回应,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应当认真倾听学生的观点,并且对正确的观点加以鼓励和点评,对于错误的观点也应当予以客观的评价,对学生错误的评价点进行有效的评价,使学生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3)在科研成果形成方面。对于绿帽子同学的创新,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撰写学术论文,引导学生深度挖掘其内涵,从多个视角去拓展,尽快形成有价值的科研成果。(4)应辅之以“从教室到法庭”的授课改革。即为学生创造条件,带领学生旁听一些税务行政诉讼的庭审或者税务行政复议的现场学习活动,从而夯实六顶帽子教学法的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1]曾美婷.“六顶帽子飞起来”———小学品德教学中的“另类思维模式[J].小学教育参考,2015,(30).

第5篇:法律思维模式范文

1.1发病急,变化快,时效性强无论是急性发病还是慢性病急性发作或意外伤害,均系突然发病。赢得时间和挽救生命是急诊医学的工作重点和难点。急诊工作者应在诊断处理过程中建立时效观念,用以判断与预测病程或病情的进展。

1.2疾病谱广,病情复杂急诊医学包括了各临床学科的急诊伤病,疾病谱非常广。这就要求急诊医师具有坚实的医学基础知识和广泛的多学科理论知识与临床经验,才能判断跨学科的疑难急症,力求避免误诊误治。

1.3特殊的临床实践规律临床医学的其他专业在诊治患者时原则上遵循采集病史、体格检查、辅助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的程序进行。在急诊工作中,尤其在危重症的救治时不应有按部就班的程序,应采取“救命治病”的逆行思维模式。

1.4工作强度大,涉及关系复杂急诊科是医院的窗口,所接触的患者及家属可能具有非常复杂的背景。因此,要求急诊医师要有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及社会关系处理能力。

2急诊医学临床教学存在的问题

2.1师资严重缺乏

急诊医学是一门新兴学科,从事急诊工作的师资队伍还非常年轻,人员缺乏,尤其是缺乏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高年资的急诊专业师资。他们必须在完成大量临床工作的同时来承担教学任务,无固定带教师资,导致学生和教师之间缺乏沟通和交流,而且要不断适应不同教师的带教风格,影响了教学效果。

2.2教学实验条件不足

急诊医学起步晚,发展时间短,再加上地方经济差异、部分领导认识不足等条件限制,导致对急诊医学的支撑不足,尤其是硬件设施的匮乏,比如带教经费的不足,教学场所和教学设备的缺乏等。这些都极大地限制了急诊医学更快、更好地发展。

2.3对急诊医学的特点认识不足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疾病谱也随之而改变,比如心、脑血管疾病的年轻化,车祸事故的逐年增多,心理疾病的日益严重等。如果仍然按照以前的临床思维模式去应对当今的急诊事件,就不能适应社会的进步,阻碍急诊医学的发展。

2.4护送患者的重要性

在临床工作中,常让学生参与护送患者检查、入院等,许多学生就表示不理解,认为在急诊科实习是为了学习如何对就诊患者进行急诊急救,护送患者有专门的护工,为什么要我们去?因此,教师必须明确告诉学生一个道理,认知急诊医学自身规律,急诊患者的病情往往瞬息万变,在护送患者的过程中,要仔细地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并给予相应的处理。同时又可以培养学生对疾病预后的判断能力。

3对策

3.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人才建设是急诊医学发展的基础,只有具备了一支良好的急诊专业师资队伍后,才能保证教学质量,促进急诊医学临床教学的发展。因此,教研室在进行急诊医学临床教学前首先应注重师资的培养。青年医师必须要经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以及住院总培训制度,并进行严格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再选择相应科室轮转;同时鼓励青年教师攻读研究生。教学方面,每学期教研室都要组织集体备课、讲课,高年资教师随机旁听青年教师授课,课后共同研讨、总结。同时,为了提高授课技巧,组织教研室所有教师参加各院系主办的名师示范教学,并积极参加学校每年举办的青年教师讲课比赛。继续教育方面,尽量创造机会让每位教师轮流参加各种部级、省级的学术研讨会、学习班,以增长见识、开阔视野。经过几年的努力,教研室已初步建立起一支以中青年教师为骨干,理论基础知识扎实、技术过硬的师资队伍。

3.2克服条件限制,保证临床教学质量

目前,急诊医学发展的客观条件仍然较差,尤其是硬件设施(固定的实验室、配套的实验设备等)匮乏。但教研室克服种种困难,积极与麻醉、内、外科教研室等合作,利用有限资源进行教学。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斗,急诊医学专业方向的毕业生受到了各用人单位的青睐,也加大了医院管理者的信心和各院系领导建设急诊专业的决心和步伐。

3.3转变思维模式,探索科学合理的教学途径

3.3.1创新性思维的培养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疾病谱的改变,引导学生树立新的医疗观念,适应新的医疗模式,培养创新性思维是教学工作必须解决的难题。要培养学生新的思维方式,不能按照过去先诊断再治疗的固定模式按部就班地进行,而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具体分析,尤其是危重症患者的救治一定要“先救命、后治病”,维护重要器官功能,再行检查、诊断及确定性治疗。

3.3.2做好学生实习时间的安排在学生实习时间安排上,不同于其他临床专业的“八小时”概念,不单独给学生排班,每个学生跟随固定的教师值班,这样让学生在“八小时”以外的时间有机会接触更多有意义的临床病例。

3.3.3强调诊疗过程中的“急”在进行临床教学时,要注意急诊医学的特点,在“急”字上做文章。病情急、时间急、患者与家属心情急,因此,大部分急诊疾病不允许教师用专门的时间去对学生讲解,更不可能让学生去翻阅有关书本资料。再则,患者的“随机性”给急诊医学的临床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急诊科与住院部的其他临床科室不同,不可能随时都有典型的临床病例供学生学习,加之学生在急诊科实习的时间较短,因此,作为带教教师,一定要加强病例资料的搜集和总结,可以多增加对学生回顾性的讲解。同时,值班医生应加强交接班制度,利用每天清晨交班时间介绍前一天接诊的疑难病症,结合各专科会诊意见和诊治经过、效果,综合分析病情,让学生建立正确的急诊思维方式。对所遇到的疑难重症要加强后期随访,尽量明确诊断,对危重症患者通过最终治疗结果回顾总结患者在急诊科救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这样,使学生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同时还了解到一些学科的最新进展,丰富学习内容。在对患者的诊治过程中多对学生问“为什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独立诊断和处理急诊问题的能力,改变以前医学生只当“配角”、“记录员”的被动局面[2]。经过这样的临床实习,即使是同一种疾病,也可以从急诊的角度让学生去加深理解。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