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法律教育知识范文

法律教育知识全文(5篇)

法律教育知识

第1篇:法律教育知识范文

关键词:非法律专业;大学生;法律教育

法律教育是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和素养的重要途径,但是目前高校在非法律专业大学生的法律教育方面,却存在一些明显的薄弱环节。加强对非法律专业大学生的法律教育,不仅是推进普法教育的有力举措,也是建设法制社会的必然要求。

一、加强非法律专业大学生法律教育的重要性

一方面,加强非法律专业大学生法律教育,是整个社会环境的要求。群体性法律意识的提升,是建设法制社会的重要保障。大学生作为当前青年中的优秀代表,提升其法律素养不仅是学校的义务,更是整个社会的责任。特别是在整个社会守法、学法、懂法、用法的氛围中,人们的各种行为均应围绕着法律规范来进行。另外,加强对非法律专业大学生的法律教育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举措,是构建公平、正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加强非法律专业大学生法律教育,是其个人未来发展的要求。大学生作为即将走上职业生涯的高素质人才,是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建设的生力军。大学生法律素质的高低,不仅影响到法制社会建设进程,更是对其自身的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作为在校大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法律素养,能够使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获得比较优势。

二、当前非法律专业大学生法律教育现状

(一)高校法律教育概述

高校法律教育包括法律专业法律教育和非法律专业法律教育两个层面。当前,从非法律专业学生法律教育实践看,主要是对大学生进行法律知识普及教育,重点包括法学基本知识以及相关法学理论。与一般意义上的普法教育相比,高校的法律教育更加偏重于理论知识教育,与通常所说的法律基本常识教育有较大差异。当然,高校法律教育虽偏重于理论教育,但却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包括法律道德、法律责任义务等等。

(二)非法律专业大学生法律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高校对非法律专业大学生的法律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首先,高校的教材中阐述法律常识的内容偏少。在大多数高校的非法律专业学生法律教育教学中,教学内容中对法律知识的涉及面较窄。其次,是教师的教学实践中,通常将法律教育作为思想品德类课程进行讲解,并且往往由非法律专业的辅导员、学生管理人员担任授课教师,这种教学方式忽视了法律教育课程对大学生法律素养培育以及法律意识养成方面的意义。最后,学生获取法律知识的途径较为单一。高校的非法律专业大学生主要通过课堂教学获得相关法律知识。对于法律教育的相应选修课程以及有关普法宣传教育活动的匮乏,也是体现了高校对法律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足。

2.教师教育理念的偏差

教师在进行法律教育时,往往只是从教学目标的完成角度,来开展法律知识教学活动,在这种理念下,往往会出现照本宣科的现象,特别是,关于法律教育的一些基础知识,对于非法律专业大学生而言,具有内容枯燥、实用性欠缺的问题。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大多忽视案例教学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学生法律意识的养成。

三、加强非法律专业大学生法律教育的措施建议

(一)提高非法律专业学生的法律意识

当前,高校的专业划分日趋专业化和精细化,这是为了与社会需求相衔接的结果,但同时,这种专业划分,也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非专业学生对于法律知识的认同度。对此,学校和教师应该要引导学生转变这一固化的单一专业学习理念,积极引导学生认识到法律教育的重要性,并通过采取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法律知识宣传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在思想层面上,提高非法学专业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二)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应当重视非法律专业学生法律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特别是针对非法律院校或无法律院系的高校,以法律专业人才为主体,成立专门的公共法律知识教研室,统筹开展法律教育教学工作。同时,针对当前法律教育理念落后问题,倡导教师在公共法律教学中,以能够树立法制思维的案例为切入点,强化案例教学比重,促进学以致用。

(三)构建良好的校园法律教育环境

高校是开展法律教育的重要阵地,构建良好的校园法律环境,是强化大学生法律知识学习重要途径。鉴于当前大学生主要通过课堂教学获得法律知识这一现状。高校可围绕普法宣传月等时段,通过将校园广播、专刊等传统渠道与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开展丰富的法律宣传活动,促进学生多渠道、多层次获得法律知识,为整个校园营造更加良好的法律教育环境。

四、结语

总之,加强大学生特别是非法律专业大学生的法律教育,对社会进步和学生个人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加强大学生法律教育,是建设法治社会的必然要求,高校必须正视当前教育教学中的问题,采取切实有效地措施加以改进,着力培养守法、学法、懂法、用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周儒.高校非法学专业学生法律素养的培育[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4,(09):78-80.

[2]周儒.高校非法学专业学生法律素养的培植[J].高教研究与实践,2014,(02):30-33.

[3]庄洲鸿.浅析加强非法学专业大学生的法制教育[J].今日中国论坛,2013,(11):116+119.

第2篇:法律教育知识范文

关键词:法律意识;研究现状;路径分析

一、新时代法制教育下提升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必要性

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017年,党的报告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预示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迈入新时代,这对法治建设赋予了新时代的内涵和使命,对新时代法治建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法治建设作为国家治国方略,在精神层面则体现为观念和意识,“法”的观念和意识是社会最高权威和文化的表现形式。法制教育旨在增强全民的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营造全民“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1]。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力军,更应全面了解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和依法治国的方略,通过确立自己的法治观念和法律信仰,逐步增强法律意识,扩充法律知识面,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巨轮中展现“法治英才”与“法治公民”担当,这也是新时代法制教育的应有之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研究主要围绕公民法律意识欠缺这一维度,展开了对不同领域“受教育者、教育者、教育理念、教育途径”的多角度研究。在法律意识培养层面,有学者指出:当代大学生法治意识初步形成,但法制情感认同不足,法治行为参与不足,对法制教育兴趣不高,法律知识欠缺,对权利意识和程序意识的认识有待提高。①近年来,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作为大学生的培育指导思想的思政教育模式不断优化革新,表明思政教育工作在新时代的历史起点上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则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不可回避的话题,因而对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国内理论研究也日趋增多,学者们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理论依据、培养内容、培养路径等层面进行了系统剖析。有学者提出应以法律心理学、法律观念和法律理论三个层面架构法律意识培育,②有人认为法律在我国近年来的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对今后社会发展的影响不可小觑,故而法制教育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不可忽视。③我国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研究成果集中在法制教育现状、法律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及改进措施上,在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结合层面、法律意识评价指标及法律心理层面、对法律意识培育资源的开发层面等方面的研究较少,是未来亟须研究的方向。

(二)国外研究现状

在国外,法律意识最早是在1912年由奥地利学者埃里希提出的(Legalconsciousness),他认为社会现实决定了人们对法律问题的体验,这种体验就是法律意识。在现代社会法学派庞德对法律意识发表论述后,法律意识作为法律学术概念在美国广泛应用,而在此之前,对公民法律意识及法治精神的研究只是作为法律素质研究内容,尤其以美国和日本的学者研究为代表。美国作为全世界法治较为发达的国家,在立宪中强调民主和人权,宪法自然成为公民法制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的法制教育注重素质的培育,通常是结合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来开展法制教育,表现形式为单独开设法律课堂或者在其他课堂穿插法律知识等。与美国西方特色的法律意识培育不同的是,日本的法制培育带有亚洲特色,融入了道德教化,注重传统思想的同时,吸收借鉴了西方模式中的精华,以本国国情为基准,打造出极具日本特色的教育模式,这种模式以公民为法律意识培育的目标,与西方模式类似,日本通过课堂教学将法律相关课程向各阶段的社会教育渗透,并贯穿于学校各层级。各阶段各层级,侧重点不同,但价值取向一致。与国内研究不同的是,国外对群体法律意识的研究集中在公民法律意识培育上,没有特别强调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育,而是统一将法治教育列入公民教育的范畴,注重通过实践教育逐步提升青少年法律素质,通过严格职业准入促进职业发展。此外,受中西文化差异、政治制度差异和法律传统理念差异的影响,国内外在课程设置、法学教育评估、法律社会实践参与性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比如,在美国,从社区活动到全国选举、政党更迭都是法律意识的教育形式,大学生通过参加各种学校、社区、社会、政治活动,对公民的权利义务、国家的政治体制、法律法规达到理解和学习效果,这也体现出美国法治教育内容的实践性、生动性、客观性。国外课程设置将法律相关知识和能力与法学教育评估紧密结合,更加侧重培育法律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综上,国外在培育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研究方面更加注重系统性和有效性,这也是值得我国借鉴和参考之处。

三、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

本文通过“问卷星”简单设计了调查问卷,避免了设计问题过多引起学生应付作答的缺陷,以期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积极性,反应数据的真实性和客观性。问卷通过对西北某几所高校学生对法律知识掌握情况的调查,来了解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因样本数量有限,不一定能代表全国高校学生法律意识现状,但在发放问卷时尽量涵盖不同的专业、年龄、年纪、性别,使得调查结果具有一定的参考性和导向性。经调查,半数以上大学生对实体法和程序法区别、违法和犯罪区别、责任划分有一定的认识,但是不能充分区分其中的差异。这表明随着我国依法治国纵深推进,高校教育课程中对法制教育的重视性进一步提升,使当代大学生对有关法律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对法律在就业和生活中重要性也具有一定的认同[2]。但对相关法律知识并不能有效区分,在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践问题上势必有所欠缺。因此多举措,有针对性地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势在必行。

四、提升大学生法律意识路径

(一)以学生为主体,注重个体培育

在高校法治教育中,大学生对法律的认知理解是影响法制教育效果的内因。因此,加强大学生自身对法治现状的理解和认同,引导其自主参与法律实践,使其通过法律获得安全感,对于个体培育至关重要。以法学专业和非法学专业学生为例,可通过创新教学方法,针对性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多重利用理论教学、基础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性教学、体验式教学等方法,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启发学生对法律案例和法律理论的自我思考,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当代社会法治热点问题。也可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法律实践活动,帮助他们通过法律途径解决实际困难,进而达到提高学生分析法律问题和解决法律问题能力的法制教育目的。

(二)以学校为核心,强化校园培育

大学校园文化对学生法律意识培育乃至综合素质培养有着深远而持久的影响力。大学校园以各自办学理念、办学规划、校园精神、校风校训等形成了独特的校园精神文化,可充分利用自身特点和优势扬长避短,做到有针对性的建设校园,发展校园文化。采用组织播放时事政治新闻,举办与就业生活相关的司法讲座、举办法律热点辩论赛、利用新媒体传播意识形态教育等方式开展法律意识培育,既可寓教于乐,又可丰富校园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大学生法律意识,助力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3]。也可通过建立实践教学平台,与当地公检法合作,通过实习,参观庭审现场、仲裁、调解活动加深对法律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三)以制度为保障,营造良好氛围

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及法律思维不应仅局限于课程教学,还应通过制定和完善现有的学校规章制度,使校园中的管理者、工作人员、教师等都养成依法办事,依规行事的良好习惯,做法制教育的引导者,树立依法治校的榜样,引导学生按规矩办事,依程序做事。在制定与完善与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规章制度时,应充分征求和吸纳学生合理化的意见建议,使法制教育自然渗透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增强学生主人翁意识。

参考文献:

[1]黄春英.宋雨田.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路径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9,16(12):130-132.

[2]罗淼.论法制教育与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0,19(02):120-122.

第3篇:法律教育知识范文

关键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高职创业法律教育;实施路径

2015年4月27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意见》指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强国富民之路,必须实施更加明确积极的就业政策,以创业创新带动就业。随后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业创新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了高校是创业创新人才培养的摇篮,国家促进经济发展增效升级,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之一就是要深化高校创业创新教育改革。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创业创新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制高点,而大学生是最具创业活力和潜力的群体,如何培养和激发其创业创新能力,促进其自主创业,是当前社会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且紧迫的课题。高校应全面加强创业教育,积极探索大学生创业教育,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所谓创业法律教育是指对大学生创业者进行创业法律知识的普及和储备,帮助他们树立依法创业的观念,形成创业法律思维,以增强他们在创业实践中运用法律知识抵御法律风险、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的教育。目前我国的创业教育的教育者注重传授创业技术技能,而轻视传授创业法律知识,也忽视了对学生创业观念、法律意识的培育,而缺少创业必备的法律思维和解决法律实务的能力,势必将会给大学生的创业活动增加很多风险和困难。

1高职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的必要性

1.1高职院校创业法律教育的缺失,导致法律知识成为大学生创业过程中的短板

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创新教育对高职学校发展以及人才培养十分重要。国家近年来也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和法规,各地高校也开始开展创业教育试点工程,如增设创业教育课程,组织大学生参加创业竞赛等,高校的创业教育取得了较大成效。但是,由于起步较晚、经验不足等原因,我国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在实践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的缺失。高职院校大学生大多是非法学专业的,一般不具备充足的创业法律知识,这成为大学生创业过程中的短板。很多高职院校也没有足够重视创业法律教育,创业法律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备、师资力量不足、实践教学条件不具备等,这将会给高职大学生创业活动增加很多困难和法律风险,甚至容易导致创业失败。因此,法律教育应成为创业教育过程中重点完善的部分。目前,我们国家的创业教育起步晚,仍有很大的差距,教育理论尤其是创业法律教育的理论还不够成熟,缺乏实践经验,只有以实战的创业经验为基础,才能提炼出具备可行性、操作性强的创业法律教育理论。本次研究笔者会在理论研究较为成熟的前提下,在笔者任教的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尝试创业法律教育实践教学,总结经验教训,希望对于广东省乃至我国高职院校创业法律教育在理论探索方面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并对其进一步研究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1.2引导高职大学生合法创业,降低创业过程中的法律风险

在现实意义层面上,一方面,对于大学生个人来说,通过创业法律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掌握创业过程中必备的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能够灵活运用法律知识来降低创业过程中的法律风险,能够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和企业的合法权益,防止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因缺乏相关法律知识、法律意识薄弱而创业失败,提高了自主创业的成功率。而在企业今后的运营过程中,良好的法律意识可以让创业者们学会运用理性思维看待和处理各种市场经济关系,制定合法有效的企业经营战略,采取合法手段创造竞争机会和积累财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促进了企业的可持续性健康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对大学生进行一系列创业知识、创业技能、创业法律等综合性创业教育,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创业人才,形成全社会良性的创业环境和氛围,最终也为我国经济和社会的长远发展提供生机勃勃的原动力。

2高职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实施路径探析

2.1明确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的目标定位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要么过分强调创业法律教育的理论性,要么将创业法律教育工具化,对创业法律教育的目标定位不准,从而导致很多高职院校的创业法律教育的实际效果不尽如人意。因此,我们要探讨高职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的实施路径,首先就要明确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的目标定位,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的目标应该是重在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增强其法律思维能力。具体来说,我们可以将这个目标从低到高再细分为三个层次,首先是给大学生传授创业相关法律知识,再次是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思维,最后才是培育和激发大学生的法律能力和创造能力。只有明确并且理清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三个层次目标之间的层层递进关系,不仅给大学生讲授创业法律知识,培养其解决创业中法律实务问题的能力,更注重大学生法律理念的培育,回归教育的“育人”本质,才能最大程度地提升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2.2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个性化的创业法律教育

目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忽视了社会的需求和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不能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因此,我们需要对受教大学生进行细分,然后确定不同的教育目标。我们面向的大学生可以分为三类:1.完全没有创业意向的;2.有一定的创业意愿的;3.已经组建团队创业或个人创业的。根据这三类大学生的不同特点,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差别化的创业法律教育。对于第一类大学生,我们的教育目标是让其掌握基本的创业法律知识,做到遵纪守法;对于第二类大学生,可以对他们的创业想法、创业计划进行法律分析和指引,帮助他们抵御法律风险;而第三类大学生,则可以结合他们目前创业中遇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创业法律教育,提升他们的法律思维和法律能力,做到依法创业。

2.3从校内和校外两方面,优化创业法律教育师资力量

从事创业法律教育教师必须同时具备创业理论和创业实践经验,才能够满足创业教育实践性强的要求。目前,国内的相关研究大多是从引入行业企业兼职教师一方面进行论述,不够全面。笔者认为优化创业法律教育的师资力量可以从校内和校外两方面入手:一是校内专职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通过参与到真实企业的生产运营,老师可以发现企业在创业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的法律风险和涉及到的法律知识;二是行业企业专家到学校兼职,可以邀请成功的企业家进校园给大学生做讲座、讲课,讲解企业运营中如何有效控制法律风险及遇到法律问题如何解等,让学生最大限度地了解和接触到真实的创业环境和活动。

2.4深化高职院校现有的政行企合作模式,拓展教学渠道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创业法律教育的指导方式也多以课堂教学为主,实践教学方面比较薄弱,这样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很难提升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法律问题的能力。为此,笔者探讨深化现有高职院校的政行企合作模式,拓宽教学渠道,尝试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如建立大学生创业法律实习基地、校外创业实训基地;在校园内建立专门的创业服务咨询机构,如设立大学生创业法律指导援助中心;在校园网站上设置专门的创业网络平台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真正帮助有创业理想的学生塑造法律理念和培育法律能力。

参考文献

[1]孙蕾.高职生创业法律教育发展的难题与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4(33):194-195.

[2]黄琼.融入高职学生创业实践中的法律风险教育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6,32(9):14-16.

[3]崔玉隆.高职学生创业教育法律课程开发探索[J].职业教育(下旬刊),2014(9):56-58.

第4篇:法律教育知识范文

目前,随着市场经济建设的不断完善及法治国家建设的不断加强,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的法律意识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更直接地、面对面地向国人兜售他们的价值观、思想意识和生活方式,这些外来思想对传统文化和传统思想形成强烈的冲击,日益淡化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主权意识,这就必须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法律意识教育。除了要学好专业知识外,还要注重自己法律意识的培养和提高,才能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一)心理上的变化需要以法律意识予以调整中等职业学生年龄大部分在15——20岁之间,处在人生成长过程中极其重要且特殊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等职业学生处在一个及其危险的时期,贪慕虚荣,社会阅历浅,辨别是非能力差、逆反心理强烈,盲目跟从、寻求刺激,如果不进行正确的引导,很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预防违法犯罪行为的不断发生必须以提高法律意识为着力点从实际情况看,中等职业学校的在校学生,中学时期学习成绩长期处于班级和年级的尾部,有的学生思想纯正、品德优良,但有的学生在思想品德、行为规范方面却很欠缺,屡犯校纪校规,惹事生非,玩心极重,自由散漫,极想表现自己,遵守行为规范差,经常是“大错不犯,小错不断”。而且,他们也面临着离开学校后直接步入社会的现实。所以,帮助他们去学习法律知识进而形成基本的法律意识,培养他们对法律规范的内在信仰从而自觉遵守法律,预防和遏制日益严重的青少年违法犯罪。

二、法律意识的培养是实施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素质教育是法律意识的基本宗旨和要求,法律意识是素质教育的基础。素质教育往往是本质的问题,而法律意识相对与素质教育是现象和表现。法律意识也可以反映一个人素质教育的水平与内涵。在实践中,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往往他的法律意识也是很强的。

三、强化法律意识的途径

(一)强化学校的民主法制机制,为中等职业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创造良好的环境。只有加强学校的民主法制建设,做到依法决策、办事民主,建立起严格的规章制度,才能在师生中树立起一种以遵纪守法、民主决策为荣,违法乱纪、破坏民主为耻的良好校风。为此,我们首先要着重提高领导班子的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民主决策的能力,把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同步推进。

(二)提高教师队伍的法律意识。教师队伍的法律意识现状如何,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教师为人师表,言传身教,身体力行,一切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领导、教师、学生都是平等的主体,法律地位也是平等的,任何不尊重和损害别人权益的行为都是违法的。因此,我们一定要抓好教师队伍的法律意识的提高。

(三)多种方式综合运用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首先,要充分利用法律课的教学效果,适当增加法律部分的教学课时和内容,及时修改不合时宜的法律常识。其次,利用多媒体教室,多给学生播放涉及未成年人的普法教育相关的短片,通过短片的观看,加深学生对短片所涉及的相关法律知识的理解。第三,带领学生多参加与法律相关的社会实践,比如到法院参加审理过程的旁听,让学生真真切切地体会到提高法律意识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学习和掌握更多的法律知识。

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是实用人才,而实用人才作用的发挥离不开法律意识的提高,如果没有法律意识,或者法律意识低下,这样的人才是不能被社会所接受的,所以,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法律意识非常重要,它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国家、社会、学校的相互配合与共同努力,才能卓有成效地培养出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合格人才,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结语

第5篇:法律教育知识范文

关键词中职学校职业道德法律教学实效性途径

1职业道德与法律现状分析

据有关调查显示,我国大多数中职学校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问题,这种教学行为普遍存在于实际课堂中,根据问题类型不同可以分为学校观念、教学形式、考核手段等。实际中职学校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中的不当教学使得问题出现的可能性加大。下面对问题的类型产生及原因具体展开论述。

1.1学校观念有误

大多数中职学校认为,开设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在本质上而言并无太大用处,只是浪费学时,对学生的作用有限,而且还得有专门的教师来上课,成本和时间上都不允许。实际上,这种观念并不正确,学校忽略了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就等于无法培养一个人格健全的技师。一个只懂得专业技能和专业课程的技师,不懂得基本的职业道德与法律知识,虽然会有所突破,但是一旦出现利益的诱惑,很容易误入歧途,触犯法律。总而言之,这种观念,在培养一个具有专业技能和高素质职业道德与法律知识的技师时是非常不可取的。

1.2教学形式单一

调查显示,有些中职学校在进行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时,形式太过单一,上课的教师只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而且在教学时也不能抓住重点,忽略开设这门课程的重要意义。教师在进行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时,无法根据学生实际了解状况开展教学内容,对知识点的单纯讲解也无法吸引学生的兴趣。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是需要通过重重案例来反映事实的真相的教育,而不是通过了解知识点就可以达到避免职业道德有缺陷与违反法律的目的。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内容,不了解教师想要传达的观念与思想,也无法用新的职业道德与法律来自我要求,这是很失败的教学。学生在学校学习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的同时,为其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尤为重要。中职生在步入社会以后,不仅要有专业的、过硬的技能,而且自身的文化素养也不能落后,思想观念要跟上时代的发展。开展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是让中职生更好地生存,而不是束缚,这才是这门课程应该达到的目的,也是开设这门课程的重要性。

1.3考核手段单一

在中职院校中,对于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的考核可能只是采用统一的试卷考核的形式,来判断中职生是否了解到相关的职业道德要求与法律。但是,这种考核手段存在着很大的弊端,这种以试卷来辨别能力的方式,只是给了中职生心理上的界限,而不是实际认知的接受,缺乏真实性与针对性,学生遇到现实问题时仍然无所适从。教师给自己学生传达的观念应该是:在法律规定内兢兢业业地工作,不违背职业道德、辛苦工作。这样才可能培养出符合现代企业要求的员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前景。

2提高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实效性的有效措施

上面已经对中职学校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以及问题的类型进行了大致的分析,可以看出,中职学校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根据以上信息以及中职学校实际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解决。主要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2.1转变观念

中职学校在开设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课程的时候,应该转变思想观念,提高对于此课程的重视程度,应该意识到开设这门课程对于学生职业生涯教育而言,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学校开设这门课程的目的是在源源不断地向社会输送技术型人才的同时,要保持技师自身的纯洁性和道德性。开设这门课程就是要在学生心中形成职业道德观念,用职业道德约束自身行为,用法律准则规范自身从业行为,从而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和人生价值。学校改变观念是第一步,其次是教师改变对这门课程的观念。教师在进行授课时,应该考虑到学生实际的需求和自身发展的需要,教授的内容随着学生兴趣的转变而有所侧重。教师在进行教学中,应随时随地地与学生进行交流,把握好学生喜欢和不喜欢、了解和不了解的内容,因时因地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最难能可贵的是,教师逐渐找到适合学生学习的方法,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观念和习惯。教师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应改变以往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方式,以激发学生兴趣为主,同时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在课堂中懂得如何保证自身的职业道德和遵守法律的内心道德观念。只有职业道德上没有污点的技术型人才,才能在发展自身技能的同时,提高主体意识,培养创新观念,为自身的发展奠定良好的职业基础。

2.2转变教学方法

中职学校的教师在进行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的时候,要注意不能选择传统的授课模式,要在学生中间积极地启发和让同学展开讨论,引导学生去探索、质疑,切身实地地考虑如果主人公变成自身,会是怎样的选择。教师转变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知识是如何产生并且发展的,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中,教师要认真思考如何开展教学内容,去吸引学生的目光、更好地展开教学,从而鼓励学生将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例如,在讲授“服务群众、奉献社会”内容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展开以服务和奉献为主体的社会实践活动。教师带领学生进入社区或者村镇,切身地帮助群众解决问题,关爱老人。同时也可以让学生选择是进社区还是进养老院或者其他的志愿服务机构,真真正正地帮助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价值的实现,让学生感受到服务和奉献带来的成就感。

2.3丰富考核机制

对上文中提到的考核手段单一的问题,解决方案是丰富考核机制。教师在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考试下,还要对平时学生的表现进行考核。因为衡量一个学生职业道德是否合格,是否遵纪守法,单凭考试考核是不全面的。社会存在着隐性犯罪分子,这种人大多数有着良好的外表、过硬的职业道德且熟知各种法律条文。课程教学重在锻炼精神、塑造灵魂、健全人格,通过单一的考试并不能反映出效果。其次,考核的作用是反映学生这一阶段的学习成果、检验学生学习效果,一张试卷根本无法反映一个学生的水平和能力以及潜力。要想全面、客观地考查学生的职业道德与法律修养,就要从学生日常的表现入手,以日常生活为根基,在此基础上,进行各项内容的考察。对职业道德与法律水平的考核,必须建立在一个客观、全面的评价机制的基础上,通过对学生多个方面、多种层次、不同角度的考察,反映出这个学生真正的想法和水平。最后,想要构建一个科学的考核机制,就需要了解考核的重要性。提高中职学校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的实效性:首先要实际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其次才是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就如同中职学校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大纲要求的那样,日常的表现、学习成果的展示、考试成绩、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等都是教学评价考核的主要内容。中职学校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要考虑到大纲的安排和要求,实事求是,保证全面的评价学生。教师在平时对学生的考核,不但要设计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的内容,还要重点考核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实际掌握程度,纸上谈兵是最不可取的。

3总结

综上所述,提高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实效性,对于转变当下中职学校学生自我价值导向的意义是巨大的。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中职生、培养面向社会需求的中职生,是开展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最重要的价值。对于提高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的实效性而言,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只有不断地改进方法、推动发展,才能培养出更优秀的中职生。

参考文献

[1]王为群.如何提高中职学校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实效性[J].考试周刊,2017(7):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