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法律意识教学范文

法律意识教学全文(5篇)

法律意识教学

第1篇:法律意识教学范文

【关键词】初中政治;法律意识;培养策略;思想道德

一、初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法律意识的意义

(一)是推动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也是推动国家发展的重要力量,由于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需要精心栽培和引导,是养成良好道德水平的重要时期,青少年时期法律意识也较为薄弱,判断是非能力差,在实际生活中很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近几年青少年违法案件比较多,学生不清楚哪些行为应该做,哪些不该做,什么是违法行为,什么是犯罪行为,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从而避免做出不利于他人、国家和自身发展的事情,对于社会的稳定发展有较大影响。

(二)是推动我国法制化社会更好发展的重要手段我国在推进依法治国过程中,法律是治理国家的重要武器,但是当前依然有很多人的法律意识较低,在遇到问题之后无法运用法律武器来解决,因此产生了诸多矛盾和纠纷,不利于社会的稳定运行。在这种背景下,迫切需要提升我国人民的法律意识,而初中学生正是处于学习知识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学生的思维观念较为灵活,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在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能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法律思维习惯,在遇到问题之后能够更好地运用法律手段来解决,这就能够推动国家的稳定发展,促进我国法制化社会的良好运行。

(三)是为人民普及法律知识的重要途径我国是法治国家,法律是解决纠纷的重要途径,也是维护社会稳定运行的重要手段,因此做好法律意识的培养尤为重要。但是当前我国人民普遍存在法律知识欠缺,法律水平低下的问题,难以对法律进行科学运用,这对于法治化社会的发展是不利的。而通过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多为学生传播法律知识,则能够让学生对法律更为了解,使学生在循序渐进中掌握更多的法律知识,将来不管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都可以用上,并且他们还可以为社会传播法律知识,这就能够促进我国人民法律意识的整体提升,对于国家的稳定发展具有较大意义。

二、初中政治教学法律意识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法律意识的培养缺乏重视度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是一项长期性工作,单靠短时间的坚持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当长期坚持下去,在循序渐进中为学生灌输法律知识,使学生不断提升法律意识。但是当前我国很多初中政治教师对法律意识的培养都不够注重,在课堂教学中往往是按照教材内容来开展教学活动,难以对其中的法律知识进行深入挖掘,也不能从其它方面进行法律知识的渗透,导致学生无法学到更为全面的法律知识。

(二)法律意识培养方法单一法律意识培养方法直接影响了法律意识的培养效果,当前我国很多教师在培养学生法律意识的时候运用的都是直接灌输法,也就是为学生纯粹讲述法律知识,使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而不能采取其它灵活性的方法。由于法律知识较为枯燥,加之教师所运用的方法较为死板,所以很多学生对法律知识的学习积极性并不高,难以起到良好的效果。案例法、多媒体法等都是较好的方法,初中政治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应当多运用这些方法,通过这些方法将法律知识以更为有效的形式为学生展示,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初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法律意识的策略

(一)提升法律意识培养的重视度法律意识培养是一项重要工作,初中政治教师要对其进行深入认识,明确其重要意义,并积极在教学中为学生培养这方面的内容,提升对其的重视度。要在教学中系统安排有关的内容,做好教学规划,将法律意识内容穿插到实际教学中。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教育,为学生讲解法律意识培养的重要性,使学生也能够认识到法律意识培养的价值,并积极接受这方面的内容,主动对其进行探究和深入学习。只有教师和学生都能够从根本上认识到法律意识培养的重要性,才能够对这一内容的学习提升重视度,从而才能够起到更好的效果。当然,使学生主动接受法律知识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过程,教师应当树立长期引导的心理,让学生深化自身对法律意识的认知,明确系统性学习的必要性,自身做好学习规划,做好接受这一知识的准备。

(二)以教材为基础,深入挖掘其中的法律知识教材是政治教学的依据,也是教学开展的基础,在初中思政课新教材中,突出法制教育,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教师应当将教材作为基础,来深入挖掘其中的法律知识,让学生在学习教材知识的同时对法律知识进行全面理解,并逐渐提升法律意识。具体来看,初中政治教材中的法律知识是较多的,不同知识包含的法律内容不同,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教学状况来选择法律知识进行讲解,适当对法律知识进行深入的讲解,让学生学习更多有用的内容。比如,在学习“加强宪法监督”这节课的时候,学生感觉宪法是触摸不到的。教师拓展,学生在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宪法规定,学生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国家培养青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让学生明白宪法与每个人息息相关,教育学生热爱宪法,捍卫宪法。在学习“防患未然”这节课程的时候,教师就可挖掘其中的法律知识,为学生讲解这节课开展的目的,让学生分辨是非,并对自身的不良行为进行约束,提升自我控制和管理的能力,同时还要让学生深入了解犯罪的危害,并远离犯罪,提升法律意识。

(三)有效引入生活案例,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引入生活案例能够让学生从生活中出发对案例进行分析,并将案例与自身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这样能够使学生更为全面地理解知识,提升学习的有效性,增强法律意识。这就要求教师要选择生活中较为常见或者能够引起学生共鸣的案例,在对这些案例进行讲解的同时对所蕴含的法律知识进行挖掘,为学生清晰呈现,使学生从案例中深入了解法律知识内容。比如近几年校园欺凌的案件在社会反映强烈,教师应列举实际案例来进行授课,引入材料:福建某所中学遭同班同学围殴打至脾脏严重出血;陕西某初中的一个身穿校服的女孩被几个人暴力殴打,这些校园欺凌事件情节严重性质恶劣,手段残忍,令人震惊。校园欺凌对受害者的伤害是不容忽视的,而欺凌者虽然年龄不满十六周岁,但是仍然需要得到教育和惩罚,一方面其父母有责任,另一方面其自身也要接受教育。学生应当通过案例规范自身的行为,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并且提升法律意识,必要的时候可以借助于法律手段来维护自身权益。

(四)借助于多媒体手段,科学传播法律知识当前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多媒体已经逐渐普及,将其运用到教学中,能够提升教学的有效性,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并且还能够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在初中政治教学中,教师就应当引入多媒体,以此为学生播放各种各样的法律视频,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法律知识,提升法律意识。比如,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法制专栏、广播节目以及影视节目等,每节课可以留出十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观看视频,这样长期积累下来,学生能够学习很多法律知识,在不知不觉中提升法律意识。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播放一些法律有关的案例,在学生观看完之后,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这也能够促进学生法律意识的提升。另外,还可以为学生播放一些身边的案例,如校园欺凌案例片段等,让学生通过这些案例明白这些危险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应当做好预防,并多学习法律知识,以此对自身的权益进行维护,避免受到侵害。

四、结语

初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是十分重要的,能够更好地约束学生的行为,提升学生的自控能力,推动学生健康成长。所以教师必须要提升对法律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并对学生进行引导,而且要做好策略的选择。总体来看,法律意识培养的策略是较多的,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况以及学生学习情况来选择策略,确保所选择的策略符合实际,这样才可以起到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马丽萍.再谈初中政治教学对学生法律意识培养[J].中外交流,2019(05):354.

[2]李林贵.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对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J].家长(中、下旬刊),2019(06):142+144.

第2篇:法律意识教学范文

关键词:初中政治;法律意识;培养方略

法律知识是初中政治教材中的重要教学内容,占有较大的篇幅。教师通过法律知识,引导学生具有法律意识,使其明确法律的意义,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这对学生今后的健康发展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一、教师要对教材中的法律知识进行深度挖掘

在各个版本的初中政治教材中,都编制了法律知识的教学内容,如苏教版的“法律护我成长”,人教版的“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粤教版的“法律护我”等,法律知识几乎在各个版本的政治教材中都有出现,这都是教师培养学生法律意识的关键途径。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教材中的政治知识进行深入挖掘,充分利用教材,对学生的法律意识进行培养[1]。例如,讲述“法律护我成长”的相关内容时,本课分为“特殊的保护,特殊的爱”“善于用法律保护自己”两大方面,在教学“特殊的保护,特殊的爱”时,可将其分为家庭保护和学校保护,家庭保护是指父母和其他监护人,依法履行对未成年的抚养、监护和教育的义务及其职责,虐待子女禁止其上学,都是违法的行为。学校保护是指学校及其他的教育机构依法对未成年学生进行教育和保护身心健康、合法权益的职责,体罚学生和侮辱学生都属于违法行为。教师在教学中,可给学生举一实际例子,或者让学生观看图片,让学生讨论家庭保护和学习保护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具有法律意识。

二、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引入实际案例

教材中的法律知识过于理论化,教师即使生动地进行讲解,学生也只是有一个模糊的印象,如果教师采用“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灌输式”教学,更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对于道德与法律之间的模糊性常常分辨不清。教师在教学时可通过教学内容,引进实际的教学例子,让学生通过例子,实际感受法律知识,增强自身的法律意识。例如,教学“善于用法律保护自己”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引入这样一个实际案例:老师昨天在网上看见一则新闻,一个15岁的女孩,通过网络聊天认识了某社会人士,此人吹嘘自己有一份非常好的工作,挣钱非常多,外面的世界是多么精彩,此学生终于经受不住蛊惑,与其进行接触,并先后从父母那里骗取了现金8000元,后发现其是传销组织的一员,想要抽身反抗,受到了传销人员打骂,后传销人员蛊惑其说,只要再介绍两名成员进来,就可以放她离开,于是她对身边的朋友展开了行动。这不仅给自己和家庭带来了非常大的危害,还威胁到了他人。讲到这里问学生,此学生的做法是否正确?其应该怎样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由此展开讨论,既达到了培养学生法律意识的目的,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延伸教学内容

教师在政治教学中引入实际案例对于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学生通过实际例子,更能理解法律的重要性。但课堂教学内容总归是有限的,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使学生具有法律意识,还需对教学内容进行延伸。教师要让学生在更广阔的天地中学习知识,就要提高自己的内在素养[2]。讲述“隐私受保护”的相关内容时,教师首先要让学生了解法律对于隐私权保护的相关内容,并将学生分成小组,到学校图书馆查阅关于隐私权保护的相关资料。教师要让学生根据查阅的资料对自己所在的小区进行调查,看身边有哪些违反隐私权的现象,做好记录。调查完成后,教师可带领学生到小学中进行法律知识的宣传,让学生在宣传过程中,升华自己的法律素养,巩固自己的知识积累。通过这一系列的课外活动,学生对于法律的理解更深刻,并逐步提高了自己的法律意识。总而言之,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叛逆的时期,在初中政治中有效落实法律知识的教育,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非常重要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政治教师要对教材中的法律知识进行深度挖掘,并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引入实际案例,还要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延伸,从各个角度为学生创造法律环境,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让初中学生更加健康地发展,为以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邦照.研究如何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J].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2014.

第3篇:法律意识教学范文

关键词:法律意识;研究现状;路径分析

一、新时代法制教育下提升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必要性

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017年,党的报告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预示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迈入新时代,这对法治建设赋予了新时代的内涵和使命,对新时代法治建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法治建设作为国家治国方略,在精神层面则体现为观念和意识,“法”的观念和意识是社会最高权威和文化的表现形式。法制教育旨在增强全民的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营造全民“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1]。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力军,更应全面了解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和依法治国的方略,通过确立自己的法治观念和法律信仰,逐步增强法律意识,扩充法律知识面,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巨轮中展现“法治英才”与“法治公民”担当,这也是新时代法制教育的应有之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研究主要围绕公民法律意识欠缺这一维度,展开了对不同领域“受教育者、教育者、教育理念、教育途径”的多角度研究。在法律意识培养层面,有学者指出:当代大学生法治意识初步形成,但法制情感认同不足,法治行为参与不足,对法制教育兴趣不高,法律知识欠缺,对权利意识和程序意识的认识有待提高。①近年来,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作为大学生的培育指导思想的思政教育模式不断优化革新,表明思政教育工作在新时代的历史起点上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则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不可回避的话题,因而对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国内理论研究也日趋增多,学者们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理论依据、培养内容、培养路径等层面进行了系统剖析。有学者提出应以法律心理学、法律观念和法律理论三个层面架构法律意识培育,②有人认为法律在我国近年来的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对今后社会发展的影响不可小觑,故而法制教育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不可忽视。③我国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研究成果集中在法制教育现状、法律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及改进措施上,在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结合层面、法律意识评价指标及法律心理层面、对法律意识培育资源的开发层面等方面的研究较少,是未来亟须研究的方向。

(二)国外研究现状

在国外,法律意识最早是在1912年由奥地利学者埃里希提出的(Legalconsciousness),他认为社会现实决定了人们对法律问题的体验,这种体验就是法律意识。在现代社会法学派庞德对法律意识发表论述后,法律意识作为法律学术概念在美国广泛应用,而在此之前,对公民法律意识及法治精神的研究只是作为法律素质研究内容,尤其以美国和日本的学者研究为代表。美国作为全世界法治较为发达的国家,在立宪中强调民主和人权,宪法自然成为公民法制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的法制教育注重素质的培育,通常是结合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来开展法制教育,表现形式为单独开设法律课堂或者在其他课堂穿插法律知识等。与美国西方特色的法律意识培育不同的是,日本的法制培育带有亚洲特色,融入了道德教化,注重传统思想的同时,吸收借鉴了西方模式中的精华,以本国国情为基准,打造出极具日本特色的教育模式,这种模式以公民为法律意识培育的目标,与西方模式类似,日本通过课堂教学将法律相关课程向各阶段的社会教育渗透,并贯穿于学校各层级。各阶段各层级,侧重点不同,但价值取向一致。与国内研究不同的是,国外对群体法律意识的研究集中在公民法律意识培育上,没有特别强调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育,而是统一将法治教育列入公民教育的范畴,注重通过实践教育逐步提升青少年法律素质,通过严格职业准入促进职业发展。此外,受中西文化差异、政治制度差异和法律传统理念差异的影响,国内外在课程设置、法学教育评估、法律社会实践参与性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比如,在美国,从社区活动到全国选举、政党更迭都是法律意识的教育形式,大学生通过参加各种学校、社区、社会、政治活动,对公民的权利义务、国家的政治体制、法律法规达到理解和学习效果,这也体现出美国法治教育内容的实践性、生动性、客观性。国外课程设置将法律相关知识和能力与法学教育评估紧密结合,更加侧重培育法律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综上,国外在培育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研究方面更加注重系统性和有效性,这也是值得我国借鉴和参考之处。

三、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

本文通过“问卷星”简单设计了调查问卷,避免了设计问题过多引起学生应付作答的缺陷,以期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积极性,反应数据的真实性和客观性。问卷通过对西北某几所高校学生对法律知识掌握情况的调查,来了解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因样本数量有限,不一定能代表全国高校学生法律意识现状,但在发放问卷时尽量涵盖不同的专业、年龄、年纪、性别,使得调查结果具有一定的参考性和导向性。经调查,半数以上大学生对实体法和程序法区别、违法和犯罪区别、责任划分有一定的认识,但是不能充分区分其中的差异。这表明随着我国依法治国纵深推进,高校教育课程中对法制教育的重视性进一步提升,使当代大学生对有关法律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对法律在就业和生活中重要性也具有一定的认同[2]。但对相关法律知识并不能有效区分,在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践问题上势必有所欠缺。因此多举措,有针对性地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势在必行。

四、提升大学生法律意识路径

(一)以学生为主体,注重个体培育

在高校法治教育中,大学生对法律的认知理解是影响法制教育效果的内因。因此,加强大学生自身对法治现状的理解和认同,引导其自主参与法律实践,使其通过法律获得安全感,对于个体培育至关重要。以法学专业和非法学专业学生为例,可通过创新教学方法,针对性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多重利用理论教学、基础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性教学、体验式教学等方法,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启发学生对法律案例和法律理论的自我思考,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当代社会法治热点问题。也可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法律实践活动,帮助他们通过法律途径解决实际困难,进而达到提高学生分析法律问题和解决法律问题能力的法制教育目的。

(二)以学校为核心,强化校园培育

大学校园文化对学生法律意识培育乃至综合素质培养有着深远而持久的影响力。大学校园以各自办学理念、办学规划、校园精神、校风校训等形成了独特的校园精神文化,可充分利用自身特点和优势扬长避短,做到有针对性的建设校园,发展校园文化。采用组织播放时事政治新闻,举办与就业生活相关的司法讲座、举办法律热点辩论赛、利用新媒体传播意识形态教育等方式开展法律意识培育,既可寓教于乐,又可丰富校园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大学生法律意识,助力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3]。也可通过建立实践教学平台,与当地公检法合作,通过实习,参观庭审现场、仲裁、调解活动加深对法律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三)以制度为保障,营造良好氛围

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及法律思维不应仅局限于课程教学,还应通过制定和完善现有的学校规章制度,使校园中的管理者、工作人员、教师等都养成依法办事,依规行事的良好习惯,做法制教育的引导者,树立依法治校的榜样,引导学生按规矩办事,依程序做事。在制定与完善与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规章制度时,应充分征求和吸纳学生合理化的意见建议,使法制教育自然渗透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增强学生主人翁意识。

参考文献:

[1]黄春英.宋雨田.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路径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9,16(12):130-132.

[2]罗淼.论法制教育与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0,19(02):120-122.

第4篇:法律意识教学范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重庆医科大学临床专业一系、二系、三系现有各年级学生,采取整体抽样调查方式,抽取600人发放问卷,回收有效问卷554份,有效回收率为92.3%。

1.2方法

问卷抽查法。问卷共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客观选择题,共10题,旨在了解被调查者法律基础知识水平;第二部分为认知程度调查,共3题,分别是“医患关系中医务人员权利及义务了解程度”、“执业过程中涉及法律问题认知情况”和“对医疗纠纷中合法行为了解程度”。根据1~10题检测结果将学生分为A、B两组,正确率高于60%分为A组(答对6题及以上),该组呈现“医学法律基础知识相对较强”;正确率低于40%的分为B组(答对4题以下),该组呈现“医学法律基础知识相对较弱”。1~10题内容摘自“执业医师法律法规考试”相关题目,内容涉及“医疗事故处理”、“执业医师行为”、“追究医疗刑事责任机关”、“《母婴保护法》知识”、“献血法立法目的”、“医疗机构临床用血规定”、“甲类传染病疑似病人报告时间”、“违犯《医师法》承担责任”、“《医疗事故处理办法》内容”、“患者权利”和“确立脑死亡意义”。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AS9.1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法,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医学生的法律知识掌握情况

在554份调查问卷中,关于医学法律理论检测题目中正确率超过60%的可视为“医学法律基础知识相对较强”,共计205人(37.0%),该类问卷分为A组;正确率低于60%的为“医学法律基础知识相对较弱”类,有349人(63.0%),该类问卷归为B组。

2.2对医患关系中医务人员权利及义务了解程度

在554份收回的调查问卷中,对医患关系中医务人员权利及义务见表1。kruskal-Wallis检验,A、B两组医学生医患关系中医务人员权利及义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5.8271,P<0.01)。被调查医学生“医学法律基础知识相对较强”组较“医学法律基础知识相对较弱”组对医患关系中医务人员权利及义务更明确。

2.3对执业过程中涉及法律问题认知情况

医学生对执业过程中所涉及法律问题的认知情况调查结果见表2。kruskal-Wallis检验,A、B两组医学生职业过程中涉及法律问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81.4868,P<0.01)。“医学法律基础知识相对较强”组较“医学法律基础知识相对较弱”组的医学生对执业过程中涉及法律问题更清楚。

2.4对医疗纠纷中合法行为了解程度

关于医疗纠纷中合法性为了解情况。kruskal-Wallis检验,A、B两组医学生“医疗纠纷中合法行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2.7097,P<0.01)。“医学法律基础知识相对较强”组较“医学法律基础知识相对较弱”组对医疗纠纷中合法行为认识更为清楚。

3讨论

3.1强化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法律意识教育的必要性

首先,加强法律意识教育,有利于应对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法律素养偏低的状况。当前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情况堪忧,本课题问卷结果呈现,在554份返回的有效问卷中,有205人(37.0%)属于“医学法律基础知识相对较强”,349人(63.0%)医学法律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如此情况不加以调整,可以预见,后者在未来的医疗卫生事业工作中将会面临巨大法律困扰。无独有偶,一项关于2014年某医科院校《医学生法律素养的调查报告》显示,68.7%被调查者属于“法律知识薄弱”,24.2%被调查者呈现“对法律知识初步掌握”,只有7.1%的医学生对法律知识达到掌握程度,这一结果较欧美发达国家相去甚远。伴随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法律素养必成为当代社会人的必备素质之一,医疗从业者的法律素养也将是其开展工作的必备素质之一,必须强化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法律意识教育。其次,强化法律意识教育,是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绝大多数毕业后将投身医疗卫生事业,执业过程中不免会遇到涉法问题,良好的法律意识和较高的法律素养是其日后开展工作的必要能力。本课题调查结果显示,医学法律基础知识较好的同学在关于“医患关系中医务人员权利及义务”、“执业过程中涉及法律的问题”和“医疗纠纷中合法行为”等问题的认知程度上都显著好于另一组学生,在全面提高学生临床综合能力基础上增强其法律意识,有利于医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

3.2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法律意识教育的途径

第5篇:法律意识教学范文

(一)缺乏基本的法律信仰,法律意识淡薄。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经济水平与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但针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步伐却稍显拖沓。激烈的社会竞争带来了人们对利益的过分关注,浮躁的社会风气严重影响了文明社会的发展。在高校法律意识的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缺乏对法律的敬畏与信仰的情况,严重阻碍了学校的法律教育工作开展,且给学生的个人修养及道德水平的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例如,近年来,大学生陷入网络借贷纠纷的案例屡见不鲜,其中不乏一部分学生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对金钱、奢侈品的过度追求,从而造成了与个人经济情况严重不符的高消费,最终酿成了难以挽回的后果。这些案例的发生,体现了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淡薄和个人法律信仰的缺失,在面对金钱和利益的诱惑时,无法分辨对错,最终造成了严重后果,影响了学生的未来发展。(二)高校法律教育培养模式落后,质量偏低。目前,我国的高校虽然已经认识到对学生进行法律教育的重要性,但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仍在存在着一定的局限,主要体现在教育模式较为落后,教育效率低下且效果不佳。高校的法律教育仅依靠法律专业的教师进行教学是远远不够的,一方面专业教师资源紧张,很多教师既要承担自身法律专业的教学工作,又要承担学校法律普及教育的工作,导致教师工作压力巨大,教学工作的开展也是分身乏术;另一方面,非法律专业的教师普遍缺乏基本的法律教育常识,无法结合本专业教学内容进行法律教育的普及,从而导致教学效率的低下;再次,教学的方法仍在停留在过去灌输式的教育模式当中,教学手段及方法落后,难以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从而造成法律教育和普及的工作无法真正落地,自然发挥不了其效果。(三)高校对学生的思想建设过于松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离不开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自身的共同努力,然而在目前的高校教育中,很多学校普遍缺乏对大学生行为习惯、个人修养及思想政治觉悟的管理与约束,只抓学业而放松了对学生道德修养和法律素养的培育工作,造成了法律教育的严重滞后。例如部分大学生利用课业时间进行网络直播等活动,或在互联网平台恣意一些不合规范的言论,校园暴力事件频发,学校缺乏对学生的有效监管,甚至针对此类事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但造成了学生学习成绩的退后,更造成了部分学生沉迷于虚假的网络世界,在金钱和利益面前失去了个人的原则和底线,从而酿成了悲剧[1]。

二、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法律意识培养和提高中发挥的重要价值

将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与提高融入于思想政治教育当中,对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内化大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的意识和能力,加强对责任感、道德感和法律意识的感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大学思政教育强化了对大学生思想与价值观的塑造,大学教育的开展,不仅是对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是对学生思想品德、道德观念与行为习惯的塑造和纠正,只有以良好的德行为基础,才能强化对法律意识的普及和培养,如果一个学生缺乏基本的道德品质,道德底线低下,自我管理放松,那么法律就会成为约束大学生的最后一道屏障,这无疑是与高校教育的理念和目标背道而驰的。大学生是国家发展与民族振兴的未来实现者,大学生的思想与价值观念,影响着其法律意识的建设,更影响着国家未来的命运。将法律意识的培养和提高融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当中,是强化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塑造正确的价值观与思想观念的重要手段,对提升大学生群体的整体素质与法律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就目前的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而言,存在着形式大于内容、理论大于实践的弊端,部分大学的法律意识培养流于形式,成为了应付教育部门的空口课程,高校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缺乏重视,法律意识教育的价值和意义模糊,严重阻碍了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提高。而将法律意识的培养融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当中,以法律的威严和其强大的约束力作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指导与精神指引,这就提升了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深刻性与内涵性,由思想政治觉悟的提高触动了大学生对法律的敬畏,强化了大学生的责任感与主人翁意识,推动了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与提升工作的改革与推进。

三、基于思政教育的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和提高策略

(一)完善思政教育平台的搭建。针对目前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中所存在的“形式大于内容”、“理论大于实践”的弊端,要实现法律意识培养与大学思政教育的有效对接,需要基于当前的思想政治教学体系,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形式和教学架构进行不断的优化和改进,搭建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一方面,大学教师应加强对法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清醒认识,学校可以组织培训、座谈等形式,对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和提高工作的开展进行深度的分析和解读,提高思政教师对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重视程度,并以此为基础,进行科学的教学设计,从价值、理念、目标、方法、评价等多个维度,促进以法律意识培养和提高为基础的大学思政教育平台的建设[2];另一方面,将法律意识培养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具体模块,通过法律意识、法律责任、法律思想、法律心理、法律条例等内容与思想政治教学内容的有效衔接,促进其在思政教育中的有效渗透,引入法律专业的教师或从社会上聘请法律专业的指导教师和专家,定期对大学思政教育的开展工作进行莅临指导和授课,从而有效提升思政教育中法律意识教育的有效性,促进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和发展。(二)创设法律意识教育的氛围。法律意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渗透,需要结合内部与外部的双重影响。所谓内部的影响,就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法律意识教育,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规范、法律素养进行约束,引导大学生由内而外改变自身行为,加强法律意识;而外部的影响,就是通过校园文化和氛围的建设,为法律意识的渗透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从而由环境影响人、由环境约束人、由环境改变人。在法律意识教育氛围的营造中,学校可以充分利用社会、家庭和校园的环境,将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和提高的目标、要求和思想内涵进行深度提炼,借助校园网站、专栏、板报、校报、电视、广播站等媒介进行传播,粘贴标语、开展座谈、分享会,在学生生活与学习的各方面反复进行渗透和引导,潜移默化的约束大学生行为和思想,促进法律意识培养和提高在思政教育中的有效落地。(三)建立有效的评估与反馈机制。要实现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与思政教育的对接,充分发挥思政教育的作用,应确保思政教育的开展应建立在科学的评估与反馈机制上,学校应根据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和提高的具体要求、目标、任务、结果等要素,结合思政教育的形式和体系,建立针对性的评价与反馈制度,通过定期对教育结果进行考核,利用学分、教师评价、同学互评、学生自评、星级制、积分制等评估机制,评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并从中总结宝贵经验,从而不断优化与改进现有的教育模式,促进大学生法律意识在思政教育中的有效渗透。

四、结语

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群体的整体素质,也关乎着国家的前途和未来。将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与思政教育相结合,将法律意识培养的精髓进行高度的提炼,通过有效的教学体系搭建、教学氛围创设,教学评估手段,提升教育效果,促进大学生群体整体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冯涛.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大学生法治文化建设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