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浪漫主义美学范文

浪漫主义美学精选(九篇)

浪漫主义美学

第1篇:浪漫主义美学范文

关键词: 浪漫主义;浪漫主义钢琴;美学特征

一、浪漫主义渊源

(一)浪漫主义的时代背景,十八世纪末,在德国,以施莱格尔兄弟为首的一批诗人,在诗歌的创作中,强调抒发自己的想象和幻想,而且这种想象和幻想是无拘无束的,不受到任何程式、规则所束缚的。随后,这种创作理念从德国向欧洲其他国家传播,在英国,华兹华斯和柯勒律治出版《抒情歌谣集》,认为诗歌创作要抒发个人真实的内心情感,重视想象的作用;法国的雨果认为应当用热情奔放的语言,将善良和邪恶、黑暗和光明、崇高和猥亵予以对比,以揭示人的本质特征。至此,浪漫主义思潮在欧洲全面盛行起来,它着重关注创作者的内心世界,把炽热情感的抒发作最终目的,艺术语言热情奔放、想象夸张,修辞华丽,最终成为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上的两大主要思潮。

(二)浪漫主义的音乐观念和浪漫主义钢琴的发展具有非语义性、非具象性质的音乐艺术在本质上于浪漫主义有着天然的联系,尽管在音乐发展史上有着明确的古典主义时期,也诞生过巴赫的《十二平均律》、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等伟大的音乐家和音乐作品,但是我们仍然能够看到一种浪漫主义性质和严格的古典结构并存的情形,因为音乐这门艺术的本质特征,就是带有浓郁的情感指向性的。而到了浪漫主义时期,这种情感的表达不用再暗藏于和谐的形式背后,可以溢出情感的外壳,尽情的进行抒发。黑格尔就强调:“灵魂中的一切深浅不同的欢快、喜悦、谐趣、轻浮任性和兴高采烈,一切深浅不同的焦躁、烦恼、哀伤、痛苦和惆怅等等,乃至敬畏崇拜和爱之类的情绪都属于音乐表现特有的领域。”

在浪漫主义全面发展的时期,钢琴作为当时表现力最强的乐器,以其丰富的音乐色彩和极大的音域,受到了浪漫主义音乐家的青睐,获得了更加独立的地位。同时得益于科学技术的进步,钢琴自身的制造工艺也有了很大的提高,特别是富有革新意义的踏板装置的加入,使得琴弦之间能够发出共鸣,产生了一种和声混合的音响效果,大大丰富了钢琴的艺术表现效果。钢琴发出声音愈发的饱满、丰富和结实,成为了与管弦乐队相抗衡的最重要的独奏乐器。其次是钢琴演奏技巧的迅速发展,以肖邦和李斯特为代表的钢琴家,把钢琴演奏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双音、八度、和弦连奏、琶音以及八度以上的音程分解和旋等等,时常出现在浪漫主义时期的钢琴作品中,极大地丰富了钢琴的音乐表现手段。

二、浪漫主义钢琴的美学特征探析

(一)情感美

首先是情感的主观性,主观性是指人的内在心灵世界的主观表现,音乐的主观性是指用音响手段表现人的心灵感受和主管世界。浪漫主义时期的钢琴艺术家们,拥有了充足的施展创作个性的空间,他们在作品中的情感表现,不再是具有共性的情感表达,而是一种更加自由化、主观化的“我”的情感,然后把这种主管的情感通过作品表达出来,希望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取得更多的共鸣,从而产生出主观的普遍意义。他们用钢琴这种世界上最具有表现力的乐器,表达着他们对于整个世界和现实生活的各种现象、场景、人物的主观感受,反映纯主观的、但也带有一定社会普遍性和典型性的情感。李斯特作为一个匈牙利人,炫目的钢琴技巧下,包含着对祖国的事业真诚关注,民族的历史和英雄人物,民间音乐的音调和节奏,在他的创作中都得到生动的反映和运用;肖邦被誉为“钢琴诗人”,他通过钢琴来表达自己内心的诗意,把钢琴的表现力发挥到了精彩绝伦的境界;舒曼的作品短小精干,充满着生命激情,富有深邃而浪漫的意蕴;门德尔松的作品形式简练,清新朴实,旋律富于声乐性。浪漫主义钢琴家用极富个性的音乐语言,抒发了主观的情感,丰富了我们的情感视野,成就了五彩斑斓的钢琴情感世界。

其次是情感的丰富性,前文中提到,每一位浪漫主义钢琴家都有着属于自己奇特的情感指向,所以带有浓郁主观特征的同时,也造就了情感的丰富性。首先是深厚的民族情感,19世纪初实际是欧洲各国民族意识觉醒的时期,钢琴家们表现出了对民族价值观的肯定,对自己民族和祖国的深切热爱。李斯特所创作的《匈牙利狂想曲》,是以匈牙利和匈牙利吉普赛人的民歌和民间舞曲为基础,进行艺术加工和发展而成的,因而都具有鲜明的民族色彩;肖邦的《叙事曲》从波兰民间的诗歌中汲取灵感,从民间音乐中借鉴和发展了其简洁的史诗叙述性和淳朴的抒情风格,直到后来流亡海外,作品都始终关注着自己的国家和民族;其次是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贝多芬的《田园奏鸣曲》,宽阔、艺术殿堂,质朴而优美动人,表现了自己和大自然的合二为一,门德尔松的《威尼斯船歌》,把轻舟荡漾,水光浮动的景象描写的惟妙惟肖,把自己对于大自然的热爱体现的淋漓尽致。

(二)诗意美

浪漫主义思潮是从文学领域开始的,特别是诗歌创作的空前繁荣是任何时代都难以比拟的。面对不满的现实,浪漫主义者从另一个更高的、理想的、超验的世界来重新设定现实的世界,他们认为人的内在世界有着比理性更高的更本质的东西,只有诗才能向这种人的灵性发出呼唤。这样的意识影响到艺术创作中,使对诗意的追求成为浪漫派艺术共同的审美目标。

首先是标题音乐的确立和发展,浪漫作曲家要求他的听众在他的音乐中听到刚好他想表现的东西,因此,他给他的音乐以特定的名称,有时甚至在一个作品前面冠以一首短诗,来防止听众武断地解说音乐的诗意,并预先把他的注意力引向诗情画意的构思,引向某一个细节。浪漫主义作曲家创作了大量的标题性钢琴音乐,作曲家赋予钢琴音乐以文学形式的描述,从诗中吸取意象塑造。我们在充满诗意的浪漫主义钢琴音乐 感受到对幻想的偏爱,对逝去时光的追忆,对于捕捉永恒的向往;感受到作曲家把生命、死亡、爱情和梦境的神秘的魅力赋予了钢琴音乐的表达,一个个梦幻的世界充盈着我们的内心。

其次是直接根据诗歌进行创作,许多浪漫主义钢琴音乐作品直接与诗有关。如在舒曼的《C大调幻想曲》中,一首斯莱格尔的小诗被直接引入了篇首:“在纷繁的尘世之梦里,震响着一个小小的声音。它透过一切的声音,传向那暗地窃听的人”。肖邦自己也曾对舒曼说他的“某些叙事曲是受波兰爱国诗人密茨凯维支的史诗内容启发而写的”。柴可夫斯基《六月一船歌》是钢琴套曲《四季》中最为著名,最为脍炙人口的一首,它是根据阿・普列谢耶夫的一首诗创作的。钢琴家们在诗歌上取得了情感的共鸣,继而用音乐的手段进行全新的诠释,丰富了诗歌和钢琴本身,也带给我们浓郁的诗意美感。

三、结语

浪漫主义钢琴音乐是自由的、无限的、夸张的,它宣告了情感作为“最内在的自我”,在理性的法则面前 拥有了更加独立的地位。情感、直觉 等感性因素注入浪漫主义钢琴音乐中,使浪漫主义钢琴音乐散出更多人性的光芒。当西方的钢琴音乐走在我们的前面,我们要学习的不仅是技术、技巧,更重要的是获取一种文化内涵,一种艺术精神技术、技巧是不断发展的、是暂时的,而精神、内涵的获取才是永恒的。只有这样,当我们学习、欣赏西方钢琴音乐时,才能真正感受其中的魅力;当我们努力构建中国钢琴学派时,才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创作出更多、更好“有意味”的中国钢琴音乐。

【参考文献】

[1]袁科.论钢琴音乐艺术的审美情感表达[J].时代文学,2006

[2]杜恩云.浪漫主义钢琴音乐的美学特征[J].艺术研究.2006(01)

[3]贾春玉.巴赫晚期音乐风格研究[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 2007(06)

第2篇:浪漫主义美学范文

关键词:情感艺术 音乐美学 浪漫思想 特征

一、情感艺术视域下音乐美学浪漫主义思想

所谓浪漫主义,就是指一种情感的艺术表达方式,无论是对于思想的呈现还是对于极致美丽的描述,浪漫主义中对于人性情感的表达已经高于音乐创作理智。在情感艺术视域下,音乐美学的浪漫主义思想是文艺的思潮,其浪漫情怀起源于创作者情感丰富的主观世界和热情开朗的心理变化。这些浪漫主义所隐藏的特质,是对于音乐的再创作,对于音乐美学的极致展现。从美学角度来看,强烈的个人情感能够激发音乐中的主流特征,浪漫而又极具思想性的音乐创作思想是音乐曲目的灵魂,情感与音乐表达形式的结合能够将音乐的艺术性提升到史无前例的高度之上,保证音乐艺术的浪漫感情成为美学审美和准则之一。

从音乐发展的历史上来分析,浪漫主义的音乐美学代表着一个历史时代,无论是巴赫的十二平均律还是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都是将音乐美学中融入浪漫主义精神,将古典艺术结构与音乐情感性互相结合,在这样的浪漫主义特征之中,音乐风格也较为多样化。黑格尔曾经从哲学层面对于美学这一概念进行了定义,其认为美学就是艺术的感情呈现,音乐艺术作为浪漫艺术内容的分支,其情感特性绝不单单是对于音乐符号的组合,而是应该将浪漫思想融合到音乐精神内容之中,保证音乐能够以情感性为准则,脱离原有音乐创作形式的禁锢而成为自由的浪漫情怀展现艺术。

在情感艺术视域之下,音乐的美学特点能够在该领域扩充到不同的情感之中,无论是欢乐、喜悦还是悲伤、烦恼,都能够作为浪漫思想的承载情绪,其音乐的浪漫思想不依附于音乐而存在,而是与音乐情感艺术相生相存,互相协调。在这样直观的音乐美学之下,情感才是真正造就浪漫思想的元素。

二、情感视域下音乐美学的深度特征

在情感视域之下,音乐美学被艺术化,无论是音乐的形式、内容还是精神理解都能够通过美学元素呈现出来,保证古典艺术情怀能够作为美学艺术的载体为音乐艺术创作提供契机。下面我们根据音乐美学的特点,简要分析融合情感艺术的美学元素特征。

(一)情感性

对于音乐艺术来说,其情感内涵就是对于美学元素的深度呈现。在一般的情感性音乐创作中,创作者利用自我音乐情怀对于音乐艺术进行了多层次的展现,将自我心理变化与音符变化相融合,令音乐曲目拥有了其自由的艺术灵魂。在这样的音乐之中,其美学中所追求的艺术观念就被展现出来,无论是悲伤还是欢乐的情感,都带给了音乐艺术不同的美学特性,保证在音乐美学中,纯粹的感情丰富了艺术的内容,借助于自身情感和创作和演奏的音乐曲目成为了美学元素的承载体。

(二)文化性

在音乐节奏和韵律之中,往往蕴含着诗歌、戏剧等多个领域的艺术特点,从情感视域之下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诗歌和戏剧所遵循的审美品格在音乐艺术中也得到了体现。所以在美学视角之下,音乐艺术中所呈现出来的文化特性正是音乐美学与文学美学融合的最高境界,美术、戏剧、音乐之间的艺术情感能够为音乐艺术提供灵感,在浪漫主义音乐情怀和思想之下,艺术自身的文化性是美学元素对于音乐的渗透。

(三)多变性

对于音乐来说,正是音乐其艺术情感中所呈现出的不固定的美学特征,所以其才能够成为承载人类心理情感和历史变迁的重要艺术方式。所以从情感视域的角度进行分析,探索音乐美学的基本特征,就需要重点分析音乐中所存在的多变性。随着音乐艺术的发展,不同时代对于音乐审美的需求也在发生着不断地变化,无论是浪漫主义思想、现实主义思想、流行音乐都是对于音乐不同内涵的展现,但是在多变的音乐形态之中,音乐的美学特征从未发生变迁,琢磨不定的音乐艺术形态和风格才是音乐魅力所在之处。所以对于音乐美学来说,其深度特征就是音乐的多变性本质。

(四)浪漫性

在上文分析情感视域的浪漫主义过程中,我们可以认识到音乐美学能够以浪漫的思想作为其承载体,所以相反来说,浪漫性也是音乐美学的特征之一。从音乐美学所具有的审美元素之中我们可以认识到,浪漫思想能够为情感艺术提供保障,音符之间的节奏强弱变化,都能够作为浪漫主体的承载者,所以浪漫在音乐中被认为是最为真实、自由的艺术分支,从美学的角度来看,不同历史时期都对于浪漫主义进行深度赞美,从艺术性的角度来看,浪漫思想是美学的另一种展现方式。

三、结语

探索音乐美学的基本问题,无论是从情感视域的角度出发还是以浪漫主义思想为基点进行分析,都是对于声音和形态风格的分析。在主流的音乐文化中,美学的判断依据就是根据艺术的表现性形式和表现情感为评价内涵的,所以所谓美学的基本特征,就是指在音乐范围之中受到情感艺术影响的音乐特点。无论是中国音乐美学还是外国音乐美学,都是从艺术的特点进行定义,结合自我音乐特点对于艺术风格进行叙述。在上文的分析中,我们对于情感视域下的浪漫主义思想进行了探索,结合不同时代对于审美的艺术性要求从美学角度的深度分析了音乐内涵,这样的分析方式能够是音乐的美学元素以更为直观、具体的方式展现出来,保证音乐艺术能够在情感的影响下更为深度化,保证美学元素与音乐元素的结合能够为音乐带来不一样的艺术体验和情感构造。

参考文献:

[1]季欣.瓦格纳浪漫主义音乐美学思想新论[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S2).

[2]麦琼.论欧洲浪漫主义音乐美学的本质特征(下)[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5,(03).

第3篇:浪漫主义美学范文

关键词:浪漫主义李斯特音乐美学音乐情感音乐表演

浪漫主义音乐时期在欧洲音乐史上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在这个音乐发展的黄金时代,诞生了众多璀璨而光耀于世的大师,其中有一位里程碑式的大师是我们无法忘却的,他便是弗朗兹·李斯特。是浪漫主义造就了李斯特这样一位在音乐史上独一无二的大师,还是李斯特为浪漫主义音乐增添了别无仅有的绚丽?可以说,浪漫主义在李斯特的身上得到了直观而深刻的体现,也可以说,李斯特是真正的浪漫主义斗士。浪漫主义时期的社会思潮、人文积淀是李斯特音乐的重要表征和内在驱动,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特点、音乐表现是李斯特成功的重要因素和必然因素,浪漫主义不仅是李斯特本人的性格使然,而且决定了李斯特是浪漫主义时期伟大的作曲家,李斯特不仅是浪漫主义音乐和浪漫主义自由的化身,而且其音乐是浪漫主义音乐丰碑中不可或缺的一座。

一、李斯特的音乐美学思想

浪漫主义时期,大量的炫技性的作品不断涌现。与此同时,大量的公众音乐会和音乐节也出现了,音乐家要面对比以往更多的音乐爱好者和观众,演奏家成为乐迷的新宠,成为他们心目中的英雄。而且浪漫主义时期的演奏家非比寻常地青睐音乐会上的即兴发挥。可以想象,李斯特作品中的高难度技巧并不是真正难以逾越的峻岭,没有出现在乐谱中的现场即兴表演才是难以企及的高峰。

1.李斯特的音乐情感美学

李斯特是浪漫主义时期的作曲家,他的艺术观点和美学主张不脱离浪漫主义时期艺术界的一般美学宗旨。诸如崇尚感情,坚持内容突破形式的原则,重视揭示内心世界,强调个人抒情性,喜爱自传体创作题材方面倾向于神话性、传说性和幻想性,富有借古喻今的特点,追求音乐创作的哲理性、抽象性、象征性和主观性,强调民族性,音乐创作与民族解放运动相结合,继承和发展了古典乐派的基础,比较古典乐派,更为重视音乐的社会教育功能,更为重视综合艺术的创新。李斯特在音乐史上并不是以音乐理论著称的,但他的音乐美学思想确实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当时和现在的音乐表演、音乐创作和各种音乐理论的发展。他在一生中撰写了大量文章和数百封信件来表达自己对于音乐美学,特别是钢琴美学的看法。如《艺术家的地位及其在社会中的生活条件》《论将来的教堂音乐》《音乐学士信札》《柏辽兹和他的哈罗尔德交响曲》《罗伯特·舒曼》《肖邦》《匈牙利的吉卜赛音乐》等都广为流传。他的钢琴美学内容广博,无论是对钢琴音乐的表演、创作、情感表现力、技法都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李斯特是一名注重钢琴表现形式的音乐家,但他更为重视钢琴音乐中的内在情感和表现力。他认为音乐的表现力胜过许多其他的艺术门类,而在音乐门类中,他最熟悉、擅长的钢琴又是极具表现力的乐器。他的《送葬曲》钢琴曲是在惊闻自己的祖国革命失败之后创作的,他在创作该曲的时候,满怀激愤,非常有感染力。与音乐美学家汉斯立克关于音乐自律论的观点相反,李斯特始终相信音乐具有他律性的特点。他认为,音乐中一定要有真实的情感,而且伟大的作品都是由炽热和不朽的情感所组成的。在谈到音乐的情感问题时,李斯特认为音乐有“内容”,而这个“内容”就是音乐的情感。音乐的情感既是音乐的内容,又是音乐的形式。2.李斯特的音乐表演美学

浪漫主义时期的表演美学不同于古典主义时期,感性和主观相比较理性和客观,更居于主要地位。个人主观体验成为表演中的核心内容,不论是演奏者本人还是观众都是如此,当时的很多演奏家习惯于在表演现场即兴演奏,对原来的作品进行随意改动,而观众也对这种表演方式赞不绝口。由于作曲家与演奏家的统一,引起了对即兴演奏以及表现技巧的欲望。这两种因素的确密不可分,正因为如此,作曲家的演奏能力在那时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浪漫主义信赖即兴演奏,因为它最接近他们的即兴创作理想。此外,注重抒情性与戏剧性的心理刻画,在表现方式上对自由、幻想与夸张地强调,成为一切浪漫主义艺术,也包括表演艺术的基本特征。而浪漫主义时期钢琴表演的代表人物非李斯特莫属。因此他也形成了自己的钢琴表演美学。首先,李斯特将钢琴表演置于艺术表演活动的中心地位。也就是说,在钢琴表演的时候,表演者是整个活动的关键,而不是作曲家。

李斯特会最大限度地发挥他自身的表演能力和创造个性,他不会拘泥浪漫主义与李斯特的钢琴音乐于原作,甚至根据当时的形势和表演状态,随意增加或改变原曲的样式。其次是强调表演者——李斯特的个人技艺,认为只有技艺超群的演奏才是成功的表演。不仅是李斯特,浪漫主义时期的许多演奏家都具有相当高水平的演奏本领,甚至被认为是天才,正因为如此,演出中体现出来的技艺性是观众最津津乐道的,也是演奏家所追求的表演美学。强调个人的主观情绪的抒发,同时使用极其夸张的手法来展示激动人心的效果,李斯特侧对观众的做法,就是为了让观众能够清楚地看到自己的表演,为自己夸张的举止和沉醉的姿态所着迷。李斯特给钢琴表演美学带来了鲜明的个性,这是浪漫主义风格的具体体现,而这种风格一直持续至今。

李斯特的钢琴作品和美学思想不仅沐浴在这种浪漫主义思潮的和煦中,同时他用自己的才能和决心极大地推动了浪漫主义音乐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表现。他的音乐作品极具戏剧性,前半生充满了尘世的浮华,后半生却又写尽了未来的前景,他既是浪漫主义的集大成者,又是启迪思考的睿智先知,他是带来鲜花、掌声的天使,又是神秘、矛盾的魔鬼。他的音乐既是浪漫主义的里程碑,又是投向未来的长矛。

参考文献:

[1]张巍编著.李斯特.东方出版社.

[2]茅原.李斯特的美学观点一一纪念李斯特诞辰一百周年.音乐研究.

第4篇:浪漫主义美学范文

关键词:浪漫型艺术;转型;美与丑;现代艺术

一、浪漫型艺术的转型

黑格尔宣布艺术在发展到浪漫型以后将走向终结。艺术有没有终结,以及如何终结曾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热烈讨论。但这只是黑格尔意义上的终结,终结只是转型的一种话语模式。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机器复制艺术的迅速增值,艺术已深入人类生活并成为人生的一部分。艺术并没有终结,却有艺术史家惊呼“艺术史终结了”。

黑格尔关于艺术发展的象征型、古典型、浪漫型三大系列的观点虽然提出了一些深刻的美学见解,但它是否符合艺术史的实际却值得怀疑。后现代艺术精神的发展,打破了历史决定论的迷梦。艺术所具有的个体创造性,使艺术充满直觉、灵感、偶然与断裂。艺术的转型不是历史的必然,恰恰是历史断裂的呈现。艺术的最高价值并没有高低之分,在艺术的类型之间也不存在孰优孰劣,只存在人的判断力的差异和个人主观兴趣的爱好。艺术史的面貌是由不同的风格组成的,风格来源于时代的精神状况和天才艺术家的独创性。这一独创性以打破旧的束缚,形成新的风格为标志。

继浪漫型艺术以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先锋艺术异军突起,逐渐成为时代的大潮。20世纪的艺术家们再也不囿于古典艺术概念的束缚,而是采取一种反传统和反常规的艺术观念,同传统的艺术背道而驰。“艺术并没有死亡。结束的只是其作为不断求新的进步过程的历史。”艺术已不纯是诗意的,艺术成了散文形式;艺术不再追求纯美而是呈现丑恶;艺术不仅表现崇高,也表现媚俗;艺术不仅表现现实,更多是表现幻想;艺术的种种悖论在现代艺术中并存。

仔细研究黑格尔以后浪漫主义艺术精神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两次大的转型:第一次转型是现代主义的,第二次是后现代主义的。

先谈第一次转型。浪漫主义精神根源于中世纪的罗曼司,在德国哲人的沉思中则纯化为一种美学原则。有人把浪漫主义概括为“现代性”的第一次自我批判。尽管法国的卢梭是浪漫主义的直接先驱,德国古典哲学却是哲学领域里的浪漫主义运动,德国人的哲性思维、宗教神秘感的情绪,天生便具有浪漫主义的气质。叔本华、尼采、狄尔泰、西美尔,在哲学和社会学中使浪漫主义得到新的表达。浪漫主义美学传统张扬这样的价值:人生应是诗意的而不是散文化的,精神生活应该以本真的情感为出发点,人应以自己的灵性作为判断事物的根据,人的直觉和信仰比起知性来,更接近人的真实。科学技术使人和自然分离,人应该与大自然相统一。浪漫主义企图拯救被工业化和数字化所淹没的人的内在灵性智慧。浪漫主义的这一特点和先锋派艺术的追求是一致的,先锋派几乎是浪漫主义美学原则发展的一个必然。英国社会学家伯尼斯·马丁教授对二战以来当代西方世界的文化艺术流变的过程做了研究,将“战后数十年的文化变革视为浪漫主义原则持续发展的产物”。他着重探讨了1960年代末期的“反文化”风潮,认为它是某种至关重要的浪漫主义价值观的突出表现,并在1970年代融入我们的文化机制中。

浪漫主义产生的直接后果就是现代主义。黑格尔说:“浪漫型艺术的真正内容是绝对的内心生活,相应的形式是精神的主体性,也即主体对自己的独立自由的认识。”朱光潜先生在翻译了黑格尔《美学》中的《浪漫型艺术的解体》后评论说:“黑格尔指出浪漫型艺术的基本出发点是主体性原则,这就导致实体性内容的放弃,主体与客体的分裂和各自独立,内容与形象的分裂,艺术的创作能力和技巧成为艺术的主要因素,为什么运用某一种内容和某一种形式,都听命于偶然和主体的任意幻想。这就是浪漫艺术解体的根本原因”。从诗学的意义上看,现代艺术推崇主体性的绝对自由的观念是浪漫型艺术精神发展的结果。

西里尔·康诺利在1965年出版的《现代运动:英国、法国和美国一百部重要作品,1880—1950》中说:“法国人是现代运动之父,这个运动慢慢移到海峡对岸,然后穿过爱尔兰海,直到美国人最后继承下来,并把他们自己的魔力、极端主义和对异常事物的趣味带人这个运动之中。”赫伯特·里德说:“我们已经看出,当代的变革有着不同的性质:它并不是暗示倒转,甚至倒退的变革,而是解体,是退化,有些人会说是崩溃。它的特点是灾难性的。”这是一个与一切传统猝然决裂的运动,欧洲人五个世纪努力的目标被公然放弃了。在这个时代产生了过去任何一个时代都没有的作品,如,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象征主义、意象主义、立体派、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的作品,这些作品以艺术家独特的感觉和情感宣泄方式,以十分怪异而又令人着迷的艺术形式,表现了一个时代和个体的全新的感觉。罗兰·巴特说:“传统的写作崩溃了,从福楼拜到今天的整个文学都成了语言的难题”。一种新的时代的异端风格,成了“想象的博物馆”,构成了文化的地震学。它记录了文学艺术和思想史上的感情变化和转移的过程。时代的更迭稍纵即逝,思想情感的变化层出不穷,历史与现实悠然脱节,传统价值瞬间崩溃,启蒙以来的理性大厦颓然倒塌,过去时代的广大领域化为一片废墟。现代主义已经形成了一种无形的社会风格。这个词语,曾被用来包括各种破坏现实主义或浪漫主义激情的运动,它与实验艺术或先锋艺术一起引起了人们的注目,成为20世纪艺术的一个中心。

第5篇:浪漫主义美学范文

关键词:浪漫主义;美学特征;绘画代表作

热情是浪漫主义艺术的要素,激情是浪漫主义精神所在,以时事为题材而成为浪漫主义的内容,首先是绘画中洋溢着的激情,这是遵循旧法,由“理智”导致冷漠的古典主义艺术最缺乏的品格。当新古典主义走向保守时,浪漫主义提出了许多与古典主义不同的乃至对立的主张。古典主义主张抽象理性的描绘,浪漫主义则主张具体情感的表达;古典主义艺术表现上多为类型化,浪漫主义在艺术表现上多个性化;古典主义重视以线与轮廓为主导的严谨素描造型,浪漫主义则特别重视用色彩来创造饱满的形象,用奔放的笔触创造有生命力的动感造型。

一、浪漫主义艺术兴起的背景

古代神话是浪漫主义的萌芽和源头。浪漫主义是艺术创作最重要、最基本、最常见的创作方法之一。浪漫主义提倡神话、想象、虚构、夸张,将艺术当作主观激情和心理真实的表现。浪漫主义,一般是指18~19世纪欧洲一些国家所产生的思想和艺术的运动,它反映在艺术的各个领域。作为绘画艺术的创作方法和风格,浪漫主义在表现现实上,强调主观与主体性,侧重表现理想世界,把情感和想象提到创作的首位,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超越现实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理想中的形象。

二、浪漫主义艺术在绘画领域的体现

(一)浪漫主义的先驱――戈雅

经历过17世纪的辉煌后,西班牙美术界沉寂下来,直到18世纪下半叶,随着达维特的同代人奇才戈雅的出现,才打破了这种沉寂的局面。1800年,他为查理四世全家绘制了一件可以与《宫娥》相提并论的肖像画《查理四世及其家人》,这幅笔法流畅、色彩绚丽的作品,虽然大体上保持着宫廷肖像画的庄重构图,但他对国王夫妇这对至尊人物形象的塑造却是十分大胆的,那生动的近似漫画式的处理,似乎暗示着嘲讽。通过光与影、明与暗、冷与暖、美与丑、勇敢与怯懦、正直与卑劣的强烈对比,戈雅的激情宣泄得淋漓尽致。大胆的想象、无拘无束的造型、主观的色彩,更直接地传达了他个人的感受。戈雅的艺术成就赢得了后代浪漫主义者的深深敬佩。

(二)浪漫主义在法国的兴起

1.法国浪漫主义的先驱――席里柯

泰奥多尔・席里柯被誉为法国浪漫主义艺术绘画的先驱,他深受前辈大师们的影响,创作出一些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席里柯的生命虽然短暂,但却终生充满着激情、幻想和痛苦,并把这种感情反映在自己的作品中。席里柯28岁时创作了世界名作《梅杜莎之筏》,尔后到英国和德国展出,引起极大的轰动。《梅杜萨之筏》是席里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取材于当时“梅杜萨号”远洋船触礁事件,表现遇难船员乘木筏在海上漂流了13天终于看到救援的船只,一刹那间人们所表现出的激情和求生的渴望。这宗海难事件激起法国人的强烈不满,受到社会各界舆论的谴责,富有正义感的画家席里柯从这一真实事件出发,创作了这幅世界名作《梅杜莎之筏》。情节激动人心,构思大胆富有戏剧性,构图严谨充满律动,画中人情感激越。人体塑造坚实有力度,光影对比强烈,整个色调阴森沉郁,显示出震撼人心的悲剧力量。这幅杰作的问世,开辟了浪漫主义的艺术道路。

2.浪漫主义的雄师――德拉克洛瓦

欧仁・德拉克洛瓦是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最伟大的画家之一。德拉克洛瓦精力充沛才华横溢,被左拉誉为“浪漫主义的雄师”。他重视色彩的热烈奔放,认为“色彩是绘画的主角”。德拉克洛瓦所画的形象色彩饱满热烈,有强烈的音乐感,能表现出一种诗意的美。这是这位艺术大师的最大创作特色。作为浪漫主义画家,他是最善于运用色彩的,这和他重视主观感情的要求是相一致的。他的名画《自由引导着人民》,就是这样一幅具有时代意义的浪漫派杰作。《自由引导着人民》又名《1830年7月27日》,取材于1830的革命,那是法国人民最后封建王朝的“光荣的3天”。德拉克洛瓦以象征手法在画面视觉中心塑造了一位丰硕半裸的女性形象,她一手握枪,一手高举三色旗。她是自由的象征,正在勇敢的领导人民前进夺取最后的胜利。画面构图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有一种不可阻挡的动势,在女神的周围安排有法国革命代表性阶层的人物形象。人群中那个孩子象征着年轻的法兰西。

(三)英国、德国、俄罗斯浪漫主义艺术的迅猛发展

1.英国浪漫主义美术的发展

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以威廉・勃莱克为代表的英国浪漫主义绘画,拓展了艺术审美的新范畴,启动了个性与自由的艺术契机,在与僵化的学院派艺术抗衡的同时,更注重了情感表现与幻想情境。接着,19世纪上半期,康斯太布尔和透纳又在风景画创作上,树起了现实主义艺术的旗帜,将平凡的乡间生活和激动的海上情景展现在人们面前,让人们进入一个更为饱满的精神天地。

2.德国浪漫主义美术的发展

在19世纪前半叶德国绘画艺术中,浪漫主义流派占主导地位,可将其视为典型的德国流派。德国艺术家在浪漫主义绘画方面取得了独特的成就。自这一画派产生之日起,就存在着两条不同的道路。在北方以德累斯顿为中心聚集了一些信仰新教的画家,他们的创作以风景画为主,因此称为早期浪漫主义风景画家。

3.俄国浪漫主义美术的发展

19世纪上半叶,俄罗斯的肖像画艺术在突破传统束缚的同时,更注重现实主义的手法和浪漫精神的因素,强调人物的内在品质和情感世界。像基普林斯基(1782~1836)、特罗平宁(1776~1857)等人的创作,他们分别以贵族知识分子和一般民众的形象来揭示那个时代的精神品质和情绪。绘画中浪漫主义的代表是基普林斯基。他的优秀作品《骠骑兵达维多夫》使他获得院士称号。1827年基普林斯基为普希金所作的肖像曾受到普希金本人的肯定。

三、结束语

对于浪漫主义的兴起、发展及与此有关的知识,以上也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概述,不管是过去、现在或是将来,艺术学界仍将继续进行更深的探索与研究。

参考文献:

第6篇:浪漫主义美学范文

关键词:浪漫主义因素;平面设计;视觉传达

浪漫属于一种情感状态,现代平面视觉传达中多用此表现给大众不同的视觉感受,平面设计者可将两者完美融合,给予设计作品浪漫情绪,充分满足大众对浪漫情绪追逐的目的,而这亦为平面设计的本质追求。现代化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更加注重精神追求,而平面视觉传达时采用浪漫主义因素已是人们的期许,更是平面设计者应高度重视的问题。因此,解读浪漫主义因素在平面视觉传达中的蕴涵,对平面视觉传达业的进一步发展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一、解读浪漫主义与平面视觉传达

1.浪漫主义

浪漫本指现实生活中独特的传奇故事、爱情故事,之后被人们引申为极具感彩、富有诗意与幻想的故事情节及面目。艺术中的浪漫为一种创作或者表现手法,但浪漫亦可代表艺术思潮或者艺术流派。艺术家艺术创作时会自然而然的选择并遵循相应的美学原则及创作方法,而浪漫主义为人类艺术发展过程中极具影响力的创作手段,其强调理想化对象的描写,呈现创作者的激情,更充分渗透了人们对理想世界的执着追求,直接并直观的表达人们内心的强烈感受,大都以强烈的言词及瑰丽的想象、离奇夸张的手法创造相应的形象。

2.平面视觉传达中浪漫主义应用的可能

现代人更注重精神追求,艺术设计亦高度重视人性化,而人性化强调设计者及消费者的心灵、情感沟通,更深层的解读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充分满足消费者的各方面需求。以此种情感呈现并渲染的浪漫主义所创作出的作品非常之多,而极具情趣的广告更能吸引社会大众的眼球。视觉传达中采用的情感因素可与消费者取得情感共鸣,以此打动、刺激消费者,并留给消费者美好的印象,至此便实现了视觉传达。现代设计时要高度重视感情,特别是极具感彩的主题中,应充分渲染感彩,以使商品给大众美的享受,刺激消费者作出消费行为。可见现代视觉传达设计更注重亲切、柔和的言词,强调自然流畅风格,并以真诚的诉求打动社会大众,将功利匿后突显产品的情趣化,人们对此种设计的接受程度高。

二、平面视觉传达中浪漫主义因素应用原则

1.消费者内心需求

现代化社会的飞速发展,平面视觉传达工作亦随之不断改革。目前,已转变为高度重视消费者心灵情感沟通和交流,并强调以作品设计满足消费者内心需求,让消费者获得物质需求、精神需求的双面满足。将浪漫主义作为情感基础,强调趣味情趣感、人情味设计理念的融入,确保平面视觉传达中作品设计更为人性化。

2.审美诗意

浪漫为人们内心的幻想色彩,其极具审美诗意感,将此用于平面视觉传达作品设计时,则强调设计人员对此情感的呈现。通常平面设计者对浪漫主义因素创作时,其均需借助色调、色彩、形象以及手法等内容来实现,其所用色调应极具语言色彩,而色彩亦需鲜明生动,手法也应适当夸张化,将浪漫情感充分融入设计作品中,使作品展现出设计者内心强烈的情绪感受,并呈现出其理想追求,而这亦是对设计者内心状态的真实反映,赋予设计作品诗意般的灵魂,使其呈现出非比寻常的独特感,并吸引更多社会大众的共鸣。

3.理论本质情感化

浪漫主义应将情感充分突显,并强调自身理论本质属性,使得设计作品更具情感性,同时保留其本质特征。平面视觉传达设计者应高度重视消费者目光的吸引,并依设计作品去潜在引导消费者的消费活动,而这均需情感启发及激励,无论是何种作品,为其设计时均应强调理论本质情感化,充分呈现情感,选择不同情感的主题表现作品本质,给作品相应的平面设计结构,使作品具有情感,并充分刺激消费者心理,促使其作出相应的消费活动。

4.现实生活浪漫化

平面视觉传达设计者作品设计时,应强调作品浪漫主义化,但务必尊重现实生活。艺术来自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浪漫主x亦不例外,其来自现实生活中的缺憾,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而生存,尽管其所呈现的为超现实倾向,但本质仍旧是要回归现实,并服务于现实生活。平面视觉传达设计者应高度重视人们对现实生活的希冀、憧憬挖掘,并据此对作品作浪漫主义创作,让设计作品更具生活化。

5.理性渗透

平面视觉传达设计者设计使用浪漫主义时要强调理性渗透,赋予设计作品直观层面无功利性,并确保其极具情感性及形象性,而深层次呈现其功利性、理性、认识,要让相关设计工作具有相应的约束,避免作品设计不贴近现实生活,或者更不符合人们的相关需求。

三、平面视觉传达中浪漫主义因素应用表现载体

平面视觉传达设计工作经过多年发展,其浪漫理念已存在自身独特的表现方式,本章对平面视觉传达中浪漫主义因素应用表现载体进行了下述分析:

1.基于爱情的浪漫主义表现

浪漫本源自爱情,现代人对浪漫的定义更倾向于爱情,平面视觉传达设计人员使用浪漫主义作视觉传递时,应注重爱情载体的应用。基于爱情作浪漫主义作品设计时,要强调主题意念对作品思想内涵的突显,可以年轻恋人间青涩的恋情与依恋情感作为基础,对作品作相应的视觉设计刻画,确保作品成形后具有明确的情感基调,使作品视觉传达贴合主题思想,比如目前的诸多巧克力商品,其所作的平面设计中充分运用了年轻恋人间的青涩情感,使得巧克力平面设计的视觉传达恰到好处。实际作品设计时,设计者应高度重视与主题意念相关联的素材调动,以此充分烘托作品的中心情感,促使作品更深层的激发消费者的情感共鸣,并潜在性引导消费者与此情感共鸣,使作品与消费者进行心灵的沟通,让作品视觉传达延留于消费者心中。

2.基于生活憧憬的浪漫主义表现

浪漫主义历经爱情的界定后,便被用来表现人们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并表达着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与期许。平面视觉传达设计者应高度重浪漫主义界定的偏移,以浪漫主义手段将人们对生活的憧憬与期许充分呈现,并根据实际情况构建出更具吸引力的结构。设计作品视觉传达时要充分体现人们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坚持,可经时空变化与情境转变呈现人们对未来憧憬的状态,比如表现家庭幸福的主题时,设计人员可将两个人恋爱到结婚与生儿育女经时空转变呈现给社会大众,每个场景后的景致均应做相应的变化,突显演进过程中的幸福。

3.基于自然环境的浪漫主义表现

无论是平面设计中的艺术作品,亦或是人们的诗词文章,呈现相应的浪漫情感时均需借助自然环境,以自然界中的形态、意蕴、色彩等景致刻画不同的情感,确保平面视觉传达作品设计更具自然感。比如设计者作护肤产品平面设计时,大都喜欢以空旷的大地或者蔚蓝的天空、青青的草原等景致作为背景,再选择娇嫩的鲜花或者干净的露珠、洁白的牛乳等物质来呈现护肤产品的内在美,女性消费者极易被此种设计所吸引,可由此产生极强的浪漫感,经视觉审美达到内心认同。

四、结语

浪漫主义因素融于平面视觉传达中,可增强作品的艺术色彩,赋予作品灵魂与生命力,呈现出人们对未来生活的憧憬与期许,满足其精神层面的情感需求。平面视觉传达设计者们应不断总结经验,全方位掌握现代人的消费观念,并敢于创新的设计独特的作品,使得消费者的物质要求、精神需求均被满足,实现平面视觉传达的应用价值。本文解读了浪漫主义与平面视觉传达,提出了平面视觉传达中浪漫主义因素应用原则,探讨了平面视觉传达中浪漫主义因素应用表现载体,以期为平面视觉传达中浪漫主义因素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赵倩.广告符号设计与视觉传达[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

[2]张剑.英国浪漫主义诗歌与生态批评[J].外国文学,2012(3).

[3]王美艳.后印象主义色彩理念及其对现代平面设计的影响[J].包装学报,2013,1(5).

[4]王文勇.关于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思潮的反思[J].名作欣赏,2014(7).

[5]董雪萍.议《沉沦》中的浪漫主义思潮[J].文学界(理论版),2012(9).

第7篇:浪漫主义美学范文

关键词:浪漫主义;社会基础;三大流派;历史意义

中图分类号:K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6-0123-02

浪漫主义史学从19世纪初开始占据西方史坛的主导地位,这是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的。法国大革命过程中的过激行为与革命后的冷酷现实,粉碎了18世纪理性主义者许下的“理性国家”、“博爱社会”、“持久和平”等美好诺言,使得对现实深感绝望的各界群众普遍产生了对理性主义及其宣扬的民主制度的怀疑和厌恶,唤起了人们对中世纪宗法生活的怀念之情。与此同时,大革命中过火的非基督教运动也激起了人们的宗教情绪。所有这些都为浪漫主义思潮的传播与蔓延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与此同时1792年爆发的法国革命战争、而后在拿破仑时代扩大到整个欧洲全境的长期战争,导致了欧洲各国民族主义思想的崛起,使得人们不再相信18世纪理性主义者津津乐道的“世界主义”,于是浪漫主义的民族情绪得以迅速取代流行于18世纪的“世界人性一致”的观念[1]260。

法国大革命过程中形势的瞬息万变及它所引起的欧洲社会的剧烈变革,促使了人们思想方法的转变。理性主义的思想方法是形而上学的、缺乏历史感的,它是社会历史发展速度相对平缓的产物。法国大革命极大地加快了历史发展的进程,在一代人的时间内消灭了延续了千年的封建制度,使得整个欧洲的社会面貌大为改观。思想家和历史学家们第一次得以目睹社会大变革的始末,亲身体验了社会历史的“发展性”和“联系性”,而这正是18世纪的人们所根本无法想象的。正如梯叶里所言:“我们19世纪的每个孩子都比……伏尔泰更明了什么是起义和征服,什么是帝国的瓦解、王朝的倾覆和复辟,什么是民主革命和接踵而来的反动。”[2]5所有这些都促使人们抛弃理性主义者的那种反历史的、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开始注意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看待过去,从而更加重视对具体的历史过程展开研究。

由此可见,进入19世纪以后,浪漫主义思潮之所以来势凶猛、迅速席卷思想文化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正是因为它适应了欧洲不同社会阶层的心理需求,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

浪漫主义史学由于各个国家以及各个历史时期的具体差异,因此它的内部派别丛生,而且不同流派的政治倾向和具体史观差异极大,甚至于针锋相对。总的说来大致可分为以下三大流派:

1.保守派浪漫主义史学:保守派浪漫主义史学大约形成于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盛行于神圣同盟统治欧洲的时期。这个派别的史学家基本上仇视法国大革命,他们提出的历史思想是出于反对大革命的需要。主要代表有:英国第一位浪漫主义历史学家埃德蒙・伯克的《法国革命论》,也因而被保守派浪漫主义史学家称为“浪漫主义史学的精神之父”;法国青年贵族夏多布里昂的《论革命》等[3]115。后来,随着拿破仑的,这股怀古思潮迅速在欧洲各国蔓延开来,并形成了保守的浪漫主义史学流派。保守派浪漫主义史学家反对理性主义史学的历史思想,以“信仰至上”来否定18世纪的“理性至上”,这派史学家热衷于撰写中世纪史,无限美化中世纪的封建统治和社会等级秩序,将它描绘成了一幅美妙的、牧歌式的、和谐的彩色画卷,并以此来攻击和否定由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起来的资产阶级政治制度。

2.激进派浪漫主义史学:大贵族和大资产阶级保守派利用浪漫主义历史观念美化中世纪的封建制度,以否定法国大革命。与此同时,广大小资产阶级和劳动群众也在浪漫主义思想的影响下,表达了他们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不满和对现实社会中各种不平等现象的愤懑之情,从而形成了激进派浪漫主义史学。这派史学家的代表人物有法国的米什莱、瑞士的西斯蒙第、英国的卡莱尔和科贝特等人。激进派浪漫主义史学家力图站在劳动大众的立场上去研究历史。他们同情人民群众的艰难处境和反抗斗争,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丑恶现象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揭露。他们的目的是为了证明人民群众对社会历史发展所做的贡献及其享受各种社会权利的历史依据。在激进派浪漫主义史学家的著作中,虽然存在着颂古非今的倾向,但是他们对封建专制统治和封建贵族专横所进行的批判也是最为激烈的。

3.自由派浪漫主义史学:这派是浪漫主义史学的主流,它反映了资产阶级自由派的主体意识和观念。自由派浪漫主义史学从19世纪20年代开始兴盛,并逐渐在西欧各国和美国的史学界占据主导地位。法国王朝复辟时期的梯叶里和基佐、米涅、梯也尔,英国的辉格派史学家麦考莱,德国的“海德堡学派”领袖F.施洛泽尔,美国早期学派的创始人班克罗夫特,俄国的格拉诺夫斯基等人是这派的著名代表[4]31。在自由派浪漫主义史学家身上,同样也表现出“反理性主义”的倾向。但是他们并没有反对理性主义的反封建精神,没有抛弃启蒙运动时代的思想遗产,而是否定了理性主义历史观的片面性及其形而上学的治史方法。他们接受了历史主义的观念,重视对中世纪史的研究,也不同程度地将中世纪理想化。然而这并不是因为他们要美化和恢复中世纪的封建制度及其宗法生活,而是因为他们把中世纪视为资产阶级和近代资本主义制度的萌芽以及初步形成时期能够用以说明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渊源、论证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必然性和合理性。这一点与保守派有着本质上的区别。自由派浪漫主义史学家同样非常重视对国别史和民族史的研究,推崇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但是他们反对保守派史学家对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所做的神秘主义解释及其民族沙文主义情绪。

上述三派浪漫主义史学,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国家的发展状况是不尽相同的。保守派史学在神圣同盟统治欧洲的年代里曾经称霸一时,但主要也是在德国和俄国等资产阶级比较软弱的国家里占据支配地位;而在西欧和美国,占据史坛主导地位的则是自由派史学。在王朝复辟时期的法国,保守派史学虽然有政府做后台,但是在与自由派史学的论战中仍然一败涂地。在英国,自由派的辉格史学最终战胜了保守派的托利史学,形成了辉格史学长期操纵英国史坛的格局。在美国,浪漫主义史学一开始就是在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即使在德国和俄国,也分别有海德堡学派和自由改良派的存在,始终在与保守派进行抗衡[5]98。1830年以后,在欧洲浪漫主义史学中发挥作用的主要就是自由派和激进派两家。就总体而言,自由派浪漫主义史学在19世纪西方史学界具有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

浪漫主义史学在世界各国都产生了很深的影响。一方面,它促进了历史主义思想的传播和历史进化理论的完善。浪漫主义史学家奉行的历史主义思想,是浪漫主义史学中最重要的思想成果,是推动19世纪西方史学进步的主要因素之一。浪漫主义史学家坚信:人类历史是一个有机发展的整体过程,其间有着不可割断的历史连续性,任何社会历史现象都不是突然出现的和突然消失的,因而对它们都必须进行历史的、“遗传学”的分析,追溯它们的起源、具体考察它们在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特点、承认它们都有存在的根据和理由,而不是进行绝对的肯定或否定。按照他们的这种理解,世界历史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因而不能用一个普遍性的世界历史模式来取代各民族的具体历史[6]17。另一方面,它也促进了阶级斗争学说在历史研究中的运用。用阶级分析法和阶级斗争的观点研究历史、解释历史,这也是浪漫主义史学的主要思想成果之一。它不仅为促进19世纪西方史学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而且也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形成提供了积极的思想素材。他们热情赞扬市民阶级在与封建贵族阶级的斗争中成长壮大,极力论证17世纪的英国革命和18世纪的法国革命都是市民阶级与封建贵族阶级之间的斗争日益激烈的结果,是这两大阶级之间的一次大决战。浪漫主义史学家把阶级斗争学说运用于历史研究,标志着欧洲的历史观念又完成了一次巨大的进步,在历史研究方面,它也促进了国别史研究和历史著作的普及。浪漫主义史学第一次把研究民族史和国别史视为历史学家的首要任务,各国的浪漫主义史学家也都争相撰写本民族和本国的历史,尤其热衷于撰写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冷遇的中世纪史。除了本民族史和本国史的内容能够唤起人们的阅读愿望之外,浪漫主义史学家都很善于运用抒情的文学手法对具体的历史过程和中世纪的田园风光做细腻的情景描写,从而更加激发了一般读者对历史的阅读兴趣,改变了以往历史著作仅供上流社会欣赏的状况。而所有这些又反过来进一步促进了历史学的迅速发展,加速了19世纪的史学独立化进程。

参考文献:

[1]斯特隆伯格.西方现代思想史[M].刘北成,赵国新,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2]卡尔・贝克尔.启蒙时代哲学家的天城[M].何兆武,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3]卡尔・曼海姆.保守主义[M].李朝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

[4]克罗齐.十九世纪欧洲史[M].田时纲,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第8篇:浪漫主义美学范文

中文关键词:浪漫主义,建筑,哥特式

Abstract :Romanticism as an art trend, It is produced from the early 18th century to 19th century. Romanticism first appeared in the field of literature, and then reflected in the painting and construction aspects. Romanticism in art emphasizes individuality and advocate naturalism. This trend manifested in the pursuit of advanced architectural taste and exotic. Romantic architecture is mainly Gothic architecture style. So it also called gothic Renaissance architecture.

中图分类号:TU2

浪漫主义作为欧洲文学中的一种文艺思潮,产生于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年代。它在政治上反对封建专制,在艺术上与古典主义相对立,属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一种意识形态。

一, 浪漫主义

作为创作方法和风格,浪漫主义在表现现实上,强调主观与主体性,侧重表现理想世界,把情感和想象提到创作的首位,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超越现实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理想中的形象。

浪漫主义思潮在文学、美术、建筑、音乐等艺术领域都有所体现。热情,是浪漫主义艺术的要素,以时事为题材而成为浪漫主义的内容,首先是绘画中洋溢着的激情,这是遵循旧法,由"理智"导致冷漠的古典主义艺术最缺乏的品格。构图、光线、色彩、人的动态表情,都表现了艺术家丰富的想象力; 但可贵的是,它的浪漫的想象,是建立在现实深入认识的基础上的,它所显示的奔放的激情,是与积极的人生理想结合在一起的; 所以能够深入人心而具有强大艺术力量。 其次浪漫主义文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偏爱表现主观思想,注重抒发个人的感受和体验。重主观,轻客观和重自我表现,轻客观模仿。尤为喜欢描写和歌颂大自然。作者们喜欢将自己的理解人物置身于纯朴宁静的大自然中,衬托现实社会的丑恶及自身理解的美好。这些都是浪漫主义思潮在美术和文学上的体现。

下面就主要来说一下浪漫主义时期的建筑。虽然这个18世纪下半叶源于英国后波及欧美的文艺思潮对建筑的影响不及美术和文化领域取得的成绩突出,但也在历史中谱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为建筑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浪漫主义建筑

浪漫主义建筑是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下半叶,欧美一些国家在文学艺术中的浪漫主义思潮影响下流行的一种建筑风格。

浪漫主义在艺术上强调个性,提倡自然主义,主张用中世纪的艺术风格与学院派的古典艺术相抗衡。这种思潮在建筑上表现为追求超尘脱俗的趣味和异国情调。

18世纪60年代至19 世纪30年代是浪漫主义建筑发展的第一阶段,又称先浪漫主义。出现了中世纪城堡式的府邸,甚至东方式的建筑小品。 19 世纪30~70年代是浪漫主义建筑的第二阶段,它已发展成为一种建筑创作潮流。由于追求中世纪的哥特式建筑风格,故又称哥特复兴建筑。

浪漫主义建筑主要限于教堂、大学、市政厅等中世纪就有的建筑类型。它在各个国家的发展不尽相同。

英国是浪漫主义建筑的发源地,最有名的建筑作品是伦敦的英国议会大厦、圣吉尔斯教堂、曼彻斯特市政厅等。

欧洲浪漫主义建筑风格,始于18世纪下半叶的英国。这种建筑风格的产生,是在中世纪影响较深的英国和德国这样的欧洲国家的旧封建贵族逃避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喧嚣,而追求中世纪田园生活情趣的结果,在建筑上表现为模仿中世纪的寨堡或哥特风格。这时的浪漫主义也称先浪漫主义。也就是浪漫主义发展的第一个阶段。

法国和美国的浪漫主义建筑风格要比英国晚半个多世纪,大体上开始于19世纪30年代,这是浪漫主义真正成为一种创作潮流的时期,主要是以哥特建筑风格为主体,也称哥特复兴。这种建筑风格在中世纪影响较少的法国和美国这样的国家产生,是因为哥特风格的诗情画意可以冲淡工业化城市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缓和人们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厌恶,同时哥特风格的神秘感又可以调动人们的民族感情和传统文化的优越感。

三,浪漫主义哥特式建筑

十九世纪的艺术家们在建筑风格上有更多的选择,一方面是古典艺术的盛兴,另一方面则是浪漫主义的流行。浪漫主义在建筑领域内的主要表现就是哥特式建筑的复兴,哥特式风格那种高耸入云的尖塔形式成为唤起想象力与神秘感的适当背景。英国议会大厦和曼彻斯特市政厅就是哥特式建筑复兴的代表建筑。当然,十九世纪的哥特式建筑的复兴不等于简单的复活或是复古,而是被建筑师赋予了新的时代气息。虽然,很多人质疑从实用与功能的角度出发,英国议会大厦没有必要在建筑的外形上突出很多的尖塔和塔楼,但对于设计师普金来说,之所以采用哥特式风格,不是因为它的形式独特,而是符合他提出的设计要求。英国议会大厦采用的是亨利第五时期的哥特垂直式,原因就在于亨利五世曾一度征服法国,采用这种风格象征着民族的自豪感,也是这一时期日渐强盛的民族实力的真实写照。

中世纪的哥特式教堂风格被用到这一时期的民用建筑之上,英国议会大厦那高高向上的尖塔和塔楼不再是对至高无上的上帝的顶礼膜拜,而是突出社会权力的稳定向上之感。

哥特式建筑的复兴其实是借用了中世纪哥特式的形式,而实质上要求个性自由,提倡自然天性,用中世纪的自然形式反对工业产品与古典艺术对抗。这点强调主观与主体性,侧重表现理想世界,把情感和想象提到创作的首位的特点正是浪漫主义所宣扬与提倡的。

四,浪漫主义哥特复兴建筑对现代建筑的影响

自19世纪初起,建筑家开始较严肃地运用哥特式。最终哥特式不仅被用于教堂建筑,而且也被用于各种公共和私人建筑。

20世纪初,科技发明如灯泡、电梯、钢结构的出现,使得用笨重的砖石建筑显得过时。钢结构取代了穹顶和飞拱。一些建筑师在钢结构中使用新哥德式的装饰线条,例如卡斯·吉尔伯特在1913年设计的伍尔沃斯大楼。采用哥特复兴式风格,自1913年完工到1930年间,一直是纽约最高的建筑。伍尔沃斯大楼成为杰出摩天楼的标竿,比任何一栋办公大楼都要出众。建筑师将大楼设计成两截,上层除了有个金字塔型的尖顶,还有扶壁、拱架和4座小塔,建筑物上并有蝙蝠、野生动物装饰。但是,20世纪上半叶,新哥德式渐被现代主义所取代。

尽管如此哥德复兴式风格仍有影响力,因为许多具有此风格的大规模项目在20世纪下半叶仍在施工中,如利物浦大教堂。在美国,重建的耶鲁大学校园和波士顿大学的一些建筑,使复兴哥特式建筑仍流行于大学校园中。

对于中国,受浪漫主义思潮下的哥特复兴式建筑风格影响的要数位于广州的一处纯花岗石建造的哥特式教堂,是国内最大的一座以高直尖顶为特色的哥特式建筑。由于它由纯花岗石砌筑,所以被当地居民称为“石室”,又称“圣心大教堂”。圣心大教堂几乎具有哥特式教堂的所有构图元素,既有早期建筑风格的彩色玫瑰窗、透视门等,又具中、晚期建筑风格的双钟楼尖塔等。另外,尖顶拱券、飞扶壁、石束柱等构件运用得得心应手,构图的完美,比例的准确,使其成为屹立于东方的一个非常纯正的欧洲中世纪天主教堂。

所以可以说现代建筑是在实用简洁的同时吸取早期建筑的优点和华丽。使它们把建筑的世界装点的多姿多彩。无论是浪漫主义风格的建筑还是现代建筑,对于它们所产生的时代都是革命性的,并且深深的扎根于他们所存在的时代的,都有着时代的烙印。它们有着本质上的共通,它们都是艺术的体现,丰富而美化我们的生活。让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

参考文献:

[1]李庆本.《20世纪中国浪漫主义美学》.现代出版社. l999年1月.

[2] 罗小未.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 第二版.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年8月.

[3]李庆本.《20世纪中国浪漫主义美学》. 现代出版社. l999年1月. 第8页.

第9篇:浪漫主义美学范文

【论文摘要】作为创作手法,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本文梳理了中西浪漫主义文学发展的历程,分析了它们的基本特征,指出中国应追求浪漫主义色彩,即在文学作品中通过夸张和想象,通过光彩夺目、超凡脱俗的形象,给量与振奋。

浩如烟海的文学文本中,我们很容易发现文学文本之间的差异,就像在人海茫茫中能区别各个不同的人一样。这些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与创作主体所采用的创作方法有关。

创作方法是指创作主体在创作时遵循的基本原则。浪漫主义是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的两大主要思潮。作为创作手法,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浪漫主义的创作倾向由来已久,早在人类的文学艺术处于口头创作时期,一些作品就不同程度地带有浪漫主义的因素和特色。但这时的浪漫主义既未形成思潮,更不是自觉为人们掌握的创作方法。浪漫主义作为一种主要文艺思潮,从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上半叶盛行于欧洲并表现于和艺术的各个部门。

欧洲的浪漫主义思潮,是在人们对启蒙运动“理性王国”的失望,对资产阶级革命中的“自由、平等、博爱”口号的幻灭和对秩序的不满的条件下产生的。当时的现实,正如恩格斯所指出:“和启蒙学者的华美约言比起来,由‘理性的胜利’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和制度竟是一幅令人极度失望的讽刺画。”当时的作家都对现实不满,企图寻求解决社会矛盾的途径。但由于作家所持的阶级立场和政治态度不同,因而浪漫主义思潮中就形成两种对立的流派,积极浪漫主义和消极浪漫主义。前者是进步的潮流,它引导人们向前看,后者属反动的逆流,它引导人们往后看。这种区别,实质上是对当时法国大革命和启蒙运动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响。

积极浪漫主义作家,敢于正视现实,批判社会的黑暗,矛头针对封建贵族,反对资本主义社会中残存的封建因素,同时对资产阶级本身所造成的种种罪恶现象也有所揭露,因而充满反抗、战斗的激情,寄理想于未来,向往新的美好生活,有的赞成空想。代表作家有英国的拜伦、雪莱,法国的雨果、乔治桑,德国的海涅,俄国的昔希金(早期),波兰的密茨凯威支以及匈牙利的裴多菲等等。他们的生活实践和艺术实践,都是同当时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与各国的解放运动联系在一起的,大多数作家是这些民族解放运动的积极参加者。

消极浪漫主义者则不然。他们不能正视社会现实的尖锐矛盾,采取消极逃避的态度,他们的思想是同那个被推翻了的封建贵族阶级的思想意识相联系的。他们从对抗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出发,反对现状,留恋过去,美化中世纪的宗法制,幻想从古老的封建社会中去寻找精神上的安慰与寄托。消极浪漫主义的出现,实际上是被打倒的封建贵族阶级没落的思想情绪在文学上的反映。代表作家有德国的史雷格尔兄弟,即奥·史雷格尔和弗·史雷格尔,诺瓦里斯,法国的夏多布里昂,拉马丁·维尼,俄国有茹科夫斯基,英国有华兹华斯、科勒律制,骚塞,等等。消极浪漫主义因为对现实的不满而把目光投向过去,已经被历史所遗弃的生活成了它的理想的寄寓之所,因此消极浪漫主义常常流露出一种感伤的情绪,其艺术趣味也因此透露出晦暗甚至病态的气息。但是要注意,这并不意味着消极浪漫主义就一定是不好的甚至是反动的。因为被历史发展所遗弃的生活方式、,并非都是毫无可取的,历史的发展有时候也会以美好事物的丧失作为代价。

浪漫主义文学以一种超越现实的文学精神,执着于对人生理想甚至幻想的表现,力图用文学给人类展现出一幅理想的生活景象。用德国作家席勒的话说,浪漫主义“试图用美丽的理想去代替那不足的真实”。所以,浪漫主义并不像现实主义文学那样注重对生活对象的如实摹写,强调文学的真实性和客观性,而是竭力表现理想,表现主观愿望,表现向往理想的激情。所以在文学创作中,浪漫主义遵循的是理想化的原则,只要能表现理想的与希望的生活,文学塑造的形象即使违背生活本身固有的也无关紧要。浪漫主义文学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因此常常会改变生活原有的形态,在感情和理想的强烈作用下,大胆地、人为地创造出虚构的甚至是变形的意象、人物或。浪漫主义是按照理想中的生活应有的样式,按照作家主观的感情逻辑去想象和创造艺术世界。可以说,浪漫主义文学创造的艺术世界不是模拟现实的“镜像世界”,而是一个想象的、超现实的、主观化了的世界,通过塑造这个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有的理想世界,纵情地抒发自己的感情和表达主观的愿望。

虽说表现主观情感是各种文学类型共有的特点,但是我们要注意,在对情感的抒发上,浪漫主义有自己的特点。如果和现实主义比较一下,可以说在处理感情和生活

[1]

的关系上两者之间有这样的区别,浪漫主义是由情生物,为情造物,对生活的表现受主观感情的支配,所以浪漫主义塑造的形象往往不同于生活形象;而现实主义则是由物生情,融情于物,主观感情的表现要受所描写的生活内容的制约,把主观的情感融入生活形象之中。比如,白居易在《缭绫》中也抒情,“缭绫织成费功绩,莫比寻常缯与帛”,“昭阳殿里歌舞人,若见织时应也惜”。表现了对织女的同情,但是这种情感的表达是在陈述事实、对比事实的基础上进行的。可是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对景色的描写,却是在激情中的想象:“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为表现希望和激情,浪漫主义尤为注重理想英雄的塑造,并常常以强烈的对比来强化和表现主观情感的倾向性。

浪漫主义文学具有崇尚自然的特点,强调以自然为对象和表现人性的自然本质。我们在前面已经提及,浪漫主义文学尤为重视自然。这个“自然”既是指那个与生活截然不同的大自然,又是指突现了人之本性的自然。浪漫主义文学所以关注自然,提出“回到自然”的口号,是因为对发展所带来的违反人性的都市文明和的失望。浪漫主义认为,人性原有的纯朴与自然,人类与大自然的和谐,都因为现代工业的发展,因为物质欲望的弥漫,而逐渐丧失了。因此,对大自然的向往,对自然人性的歌颂,也就成了浪漫主义文学的主题和表现对象,从而为欧洲文学开拓了一个新的领域。正如家李斯托威尔所说:“自然这块天地,不得不等到19世纪的浪漫主义运动,方才得到了充分而又细致的发掘。拜伦、雪莱、华兹华斯、歌德,是他们第一次把大海、河流、山峦带进了他们自己的作品。”另一方面,浪漫主义文学也常常在大自然的中来表现人的自主能力和奋斗精神。以此来塑造理想中的英雄。

浪漫主义文学在表现方式上具有大胆幻想、构思奇特、手法夸张的特点。浪漫主义在艺术表现上不求“形似”,不像现实主义那样追求细节的真实,而是依据主观感情的和表现理想的需要,充分发挥想象、夸张、虚构、变形、比喻、象征等非再现性的艺术手段,致力于理想的艺术世界的创造,从而体现了浪漫主义文学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上的特色。浪漫主义文学经常使用异常夸张的艺术表现手法,以传奇式的故事情节,华丽的形式,把传说、神话故事、自然奇观和异域风情揉合起来,以表现理想中的世界和人生,呈现出雄奇瑰伟的浪漫气势。现实主义创作的冷静刻画和细节真实在浪漫主义作品中是极少见的,即使是写实的场面,浪漫主义也把笔墨用在对奇异新鲜事物的表现上,尽力表现主观感觉和思想情绪。

不过,即使在西方,浪漫主义文学在不同时代和不同那里,也有着不尽相同的特点和面貌,德国的、法国的和英国的浪漫主义不尽一致,早期的和以后的浪漫主义之间也有区别。但是这些民族的、时代的特殊性,并不意味着浪漫主义文学没有统一的特征和性质。正如韦勒克所说:“如果我们考察一下整个大陆上自称为‘浪漫主义的’具体文学的特点,我们就会发现全欧都有着同样的关于诗歌及诗的想象的作用与性质的看法,同样的关于自然及其与人的关系的看法,基本上同样的诗体风格,在意象、象征及神话的使用上与18世纪的新古典主义截然不同。”

关于这些共同点,韦勒克为:“就诗歌观来说是想象,就世界观来说是自然,就诗体风格来说是象征与神话。”也就是说,浪漫主义文学以强调想象来突出文学的目的在于表现理想和希望,以强调自然来突出文学应偏重于抒发个体的主观感受和情绪,以强调象征与神话来突出文学的隐喻性、表现性和夸张、奇特的艺术表现方式。这些特点,是浪漫主义文学共有的特征。

在中国的土地上,很早就有浪漫主义的文学作品。中国浪漫主义诗歌代表作:屈原《离骚》、李白《将进酒》、李贺《李凭箜篌引》。中国浪漫主义诗歌的特点:主张创作自由,描写自然,注重民间文学艺术上尊创新反模仿,重奇特而轻平凡,想象丰富,幽深奇谲,以大胆的想象和夸张,描写奇特的情节,塑造非凡的,独特的性格等特点。浪漫主义诗歌形式新颖,格律自由,辞藻富丽,比喻动人,句锻字炼,色彩瑰丽。

从中国文学的发展史,我们可以得知浪漫主义在其中占据了一定的位置。浪漫主义文学强调崇尚“自然”,提出“回归自然”的口号,与我们现在由于一味追求的发展而导致资源环境面临严峻的挑战的形势,与国家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政策相符合。为了子孙后代的利益,我们需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发展循环经济,尊重自然。

浪漫主义对“如实描绘”现实生活不屑一顾,转而注重表现理想中的生活。其实,它虽然远离现实社会,却更加关注现实生活。我们的社会正出于转型时期,各种矛盾都凸显出来,我相信浪漫主义可以通过对理想社会的描绘,更加深刻的反应现实,利于各种问题的解决。

同时浪漫主义是为情造物,为情生物,而不像现实主义使主观感情受客观事物的制约,可以充分的抒发自己的感情。然而文学的产生主要是人们的感情需求,作用是社会、文化、信息,满足人们的心里需求。从这点上我认为浪漫主义是相当符合人们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