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浪漫情诗范文

浪漫情诗精选(九篇)

第1篇:浪漫情诗范文

【关键词】国画 中国文学 浪漫性

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国画和文化都是重要的表现形式,两者无论在起源还是发展上,均有共通的浪漫性。在国画中蕴含着创作者的浓厚情感,并以此彰显诗情;而文学融合着创作者的情感,当我们阅读文学作品时,仿佛看见栩栩如生的画面……国画和中国文学的表现形式各不相同,即使是这样,它们在中国延绵数千年的传统文化中,却有一种诗情画意的浪漫性。①

传统的中国画和文学,无论在起源还是延伸上,均有一定的浪漫性和相通性,从而使后来的创作者更喜欢追求这种浪漫性。②首先是中国画。中国画的起源是我国古代象形文字,中国画具有悠久的历史,在战国时期出现前,已经存在岩画以及彩陶画,这也是中国最早的工艺美术作品。其次是中国文学。中国文学的起源是我国古代生产劳动,在劳动工具的节奏中产生音乐和诗歌韵律,然后逐渐产生远古传说和神话,世世代代均把这些传说和神话口口相传,直到文字诞生之后,通过文字记载,则形成了文学。

一、国画的浪漫性

在传统中国画中,既有画意也有诗情,而国画所具有的浪漫性就是通过其中的诗情进行表现的。山水画是中国画最高成就的一个代表作,山水画在崛起以及发展过程中,山水文学发挥着必不可少的作用,即山水画受到山水文学的启迪而快速发展。山水画的兴起和当时东晋南迁、南晋物华天宝以及景色优美等存在着必然联系,但是,最为重要的还是山水文学中的灵感和意境。③例如,唐代的王维,其作品充分体现了国画中的浪漫性。王维是唐代最著名的诗人及书画家,而《雪溪图》及《山谷行旅图》是其代表作,其中,山居与山庄具有多种多样的形式,一般情况下,则为平远构图,主要表达平远清疏的意境,体现着“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般的浓浓诗意。王维的山水画被奉为“文人画之祖”,其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也就是在诗中具有画意,画中富含诗情。④

再如,《匡庐图》是五代时期北方荆浩山水画的一个代表作品,画中表面上是江南庐山,实际上其生活基础主要来源于北方山水,既表现着北方的各种山势,如北方伟峰重叠、峻拔雄奇、壁立千仞等,同时也通过墨色深厚和皴染塑造诗意形象,如“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等。此外,朱耷是明代有名的花鸟画家,他将自己所经历的生活磨难通过画进行表现,如画中的古梅不仅饱经风霜,而且树根全露,或者画中虽扭扭曲曲,但始终昂扬向上的荷花等。然而,对于朱耷之画,可以用一句诗来形容,这句诗是来自郑板桥的作品,即“横涂竖抹千千幅,墨点无多泪点多”。可见,国画的浪漫性不仅是画中的意境以及画意,而且最重要的是其中的诗意。

二、中国文学的浪漫性

中国文学的浪漫性主要通过其含有的画意进行表现。在中国文学中,诗词占据着重要位置,即“诗言志,词抒情”。换言之,利用诗表达豪情壮志,利用词抒发缠绵柔情,中国文学经常运用的一种手法就是浪漫主义。浪漫主义在中国文学中具有多种特征和优势,常采用各种形式和修辞手法表现情感,如奇妙的幻想,对比、比喻和夸张等,其中,比喻偏向于离奇情节与怪诞的比喻。⑤因此,在浪漫主义艺术家的笔下,古今千年可以为弹指瞬间,无需举步则可以征途万里,借以理想及情感将阴阳生死、神仙鬼怪和天堂地狱等随意调遣。如屈原的《离骚》,此诗属于一首非常浪漫的政治抒情诗,这首诗的出现开创了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诗中主要描写诗人在生活中所经历的磨难,同时表达了诗人为倾诉满腔愤懑,幻想着自己能够驾着鸾凤乘风上天寻找天帝。在诗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表现更为突出,诗人不管路途如何遥远,都要上下求索,实现理想。然而,当到达“天宫”时,由于天宫守卫闭门不让进入,诗中的主人公只能手结幽兰,往来徘徊。在这里,屈原将其超乎寻常的想象力充分展示,当人们阅读诗时,犹如一幅画展现在眼前,从而体现了诗中的画意。

再如,齐白石在91岁高龄的时候创作了《荷蛙》。齐白石先生非常聪颖,同时也勤奋刻苦,他幼时涂鸦,喜欢将周围熟悉的环境用画来表现,他具有丰富的画像、雕花艺匠的经历,对于乡村自然物具有较高的记忆力和洞察力。而《荷蛙》就是齐白石利用画意表现诗情的绝佳作品之一。当时老舍来访,并引用清人查初白的一句诗恳请齐白石作画,即“蛙声十里出清泉”,而齐白石匠心独具,作了一幅四尺立轴,画上一条溪流从长满青苔的乱石中流出,溪水内有几只小蝌蚪嬉戏游玩,顺流而下。画面中的蝌蚪、乱石、远山等让人似乎听到十里山泉中青蛙的欢快叫声,从而使人为齐白石的构图精妙而深感叹服。

结语

总之,国画和中国文学共通的浪漫性,说明了艺术具有一定的相通性。中国传统文化诗词中的情感以及意境,均可以通过中国画的花鸟、山水等进行表达,与此同时,中国诗词也可以将山水和花鸟中的构思及意境进行合理彰显,从而充分体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独特性。

注释:

①黄洋.论画意表达在手绘动画中的表现形式与重要性[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6-2):67-70.

②吴猛,张盘.冯今松花鸟画诗情画意的浪漫情怀[J].书画世界,2010-3-3:90-98.

③张卫民.中国水墨画大写意刍议[J].西北美术,2012-1-3:76-79.

④凡雨.关于新时代动画技术与艺术的结合的探讨[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0-4-4:89-90.

第2篇:浪漫情诗范文

早年作为“九叶”诗人之一的穆旦,在自己的诗歌创作中延承了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风格,这种清新朴素的诗风与其对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大量翻译不无关系。作为诗人,他赞同艾青所提出的“诗的散文美”的主张,提倡缀取富有诗意的口头语言入诗,提炼诗歌语言的口语美,他曾经引用并赞同艾青如下意见:“语言在我们的脑际萦绕最久的,也还是那些朴素的口语……而当我们熟视了散文的不修饰的美,不经过脂粉的涂抹颜色,充满了生的气息的健康,它就肉体地诱惑了我们。”(1)这种对诗歌语言日常化、普通化的追求,无疑会让人想到华兹华斯对于浪漫主义诗歌语言形式创作革新的巨大贡献。华兹华斯在其1800年写的序言中提出:“我给这些诗定下的主要目的是:选择普通生活力的事件和情境,尽可能通篇都选用人们真正用的语言来叙述和描绘它们,同时又给它们以想象力的色泽,使得平常的东西能以不寻常的方式出现于心灵之前。”相比较于18世纪风行的华丽词藻而言,浪漫派诗歌是一次诗歌语言形式的改弦更张,以其简朴、直白打动读者,给人带来别样的审美享受。如果没有华兹华斯的努力,英诗的词汇将长时期被禁锢在新古典主义的华丽词藻和委婉词汇中。更重要的是,浪漫派的诗歌语言虽然好似日常语言,但其又不同于日常语言,这是因为在具体的语境中,普通语词也被赋予了不普通的内涵。

追随华兹华斯的脚步,穆旦也始终致力于用现代汉语的白话来表达诗意,被王佐良称作“中国新诗里最少用成语,套话的新颖的风格家。”(2)徐志摩在英国浪漫主义的影响之下,也尝试着革新文言文使用白话文来进行诗歌创作,写出了语言直白素朴但又意境深远的新诗,“成为黄遵宪发起的、胡适推动的‘诗界革命’后的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中期的中国诗坛的主将。”(3)

诗歌主题。在诗歌主题表达方面,中国浪漫主义主要是受西方19 世纪以拜伦、雪莱为代表的包含着强烈抗争精神的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在强调自我表现,强调感情的自然流露的基础上,反抗阶级压迫,充满了革命的斗志。

《哀国难》是穆旦的一首充满爱国主义、表达革命精神的诗歌,诗中表现了深重的忧患和急切的心情。诗歌洋溢这呐喊的呼声,号召大家起来反抗统治阶级的压迫。诗歌以“坟墓”的意象来比喻当时社会的黑暗,而同样的比喻又可以从雪莱的那首洋溢着革命激情的《1819年的英国》中找到:

垂死的老王又疯又瞎,国家之耻!/孽子孽孙的公侯是世人的笑料,/……/宗教无耶稣,无上帝,有经而不看。/议会维护着历史上最残暴的法案——/把这些埋葬了,将有神灵跳出坟头,一身光芒,来照耀这暴风雨的时候!

诗人把当时的英国社会也比作了坟墓。而《哀国难》诗歌结尾处那冲出池塘飞上高空的几只水鸟,无疑是一种革命者的象征,这与《1819年的英国》结尾处那跳出坟头的神灵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它们都是有着相同内涵的隐喻,同样都表达了一种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穆旦研究的创始者、他的朋友王佐良这样描述当时的穆旦:“雪莱式的浪漫派的诗,有着强烈的抒情气质,但也发泄着对现实的不满。” (4)

中国浪漫派诗人在歌咏爱情及表达生死观的主题上,也明显是受到了英国浪漫主义的影响。徐志摩对死亡的歌咏可以追溯到济慈生死观。济慈因为自己的身体状况,在实现其爱情的理想和诗歌创作事业理想之前就离开了人世,因此在其诗歌当中总是透着一种对可望而不可及事物的患得患失的彷徨心态。济慈的诗歌也总是歌颂死亡,似乎只有在死亡中才能找到永恒,才能实现其对理想爱情的渴望。济慈的《夜莺颂》和《灿烂的星》都体现了这样一种“比生命更博大的死,那就是永生。” (5)而徐志摩也因其曲折的爱情经历使他寻求一种死亡的解脱和永恒的平静。徐志摩追求一种单纯的浪漫的爱情,但这种爱情似乎总是可望而不可及。梁实秋在其《梁实秋散文:关于志摩》的书著中写到:“……就是这爱永远处于可望而不可及的地步,永远存在于追求的状态中,永远被视为一种极圣洁高贵极虚无缥缈的东西……” (6)这样的评论不免让人想到济慈的《希腊古瓮颂》。

济慈的《希腊古瓮颂》所歌颂的希腊古瓮是一件上面刻有浮雕的艺术品。它既有瓮的圆形之美和大理石的洁白滑润,又有雕刻的图案之美和人物、情节的吸引力。(7)诗歌整个第二节都贯穿了一种新批评派所提出的一种悖论的语言结构:尽管行为者是静止的,但行动却一直在继续;歌曲不会停止;情人不能离开他的歌曲;而即将被亲吻的少女却永远不会被真正地吻到,她将保持这种不变的美。永处于追求状态的东西才是美,才是爱,这在诗歌的主题上给了徐志摩很好的启示。

想象之力。E·伯恩鲍姆(E. Bernbaum)在《浪漫主义运动入门》(第301~302页)辑录了浪漫主义定义的精当选例:与理性和真实感相对的想象(尼尔森);敏感的想象力异乎寻常的发达(黑尔福德);一种对于感情生活的突现,它受想象活动的激发与引导,反过来,又激发并引导想象活动(卡扎明)。如此多的概念都把浪漫主义与想象联系到了一起,可见想象在浪漫主义诗歌创作中起到了怎样非同凡响的作用。就连浪漫派诗人们,也都在创作背后的诗艺总结中强调了想象的伟大力量,他们高扬创造性想象的独特作用和魅力,突出想象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地位。在浪漫主义时代,文学实际上已经是在变成“想象性”的同义词。

浪漫主义诗人赋予想象力于高于“事实”之上的特权有其产生的社会背景。英国浪漫主义时期正是法国大革命的热情激昂高涨而后又被残酷压制的时期,而英国靠着18世纪奴隶贸易中和帝国主义的海上霸权所攫取的巨大利润,成为了世界第一工业资本主义强国,新的资产阶级体制无情地压榨工人的血汗。浪漫派诗人对于现实世界的失望情怀直接导致了他们转而寻求通过想象产生的理想世界的真与美,在想象的世界里找寻精神的慰籍。创造性想象是诗化这个世界的手段。而且,个性的自由和情感的抒发成为时代的呼声。无独有偶,20世纪初期的中国也是一个新旧体制更换的革命年代,封建专制刚刚被推翻,民主共和尚未成形。这种情况下的中国诗人们,就很容易走上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的道路,在想象中歌咏理想、抒发情怀,在自然中寻求慰藉,体现了西学东渐的中国新文学潮流。

华兹华斯认为诗歌应以日常生活,特别是以乡村的田园生活为题材,用人们的日常语言而不用雕琢的诗的词汇来叙述或描写,同时在事件或情节上加上一种“想象”的光辉。华兹华斯提出关于创作的一条理论就是想象力的作用。他认为任何作家都必须能在外界的刺激停止消失的情况下,能通过想象这“内在的眼睛”(inward-eye)在脑海中重新见到激动人心的鲜明景象。(8)华兹华斯的《孤独的刈麦女》就是取材于普通的苏格兰田园生活,但是在诗人丰富想象力光辉的照耀下,平凡的题材蒙上了非凡的异彩:诗人将苏格兰少女在田间劳作时之所唱比作了夜莺与杜鹃的妙啼,这种类比不仅是赞美了少女的婉转歌喉,更将其比作了只有小鸟才会发出的自然之声,在孤独刈麦的少女俨然成为自然中和谐的一份子,给疲惫的旅人带来精神的鼓励与慰藉。而且,诗人也凭借少女的自然灵透的歌声,使其丰富的想象力驰骋到了边远的阿拉伯沙漠和赫伯利群岛,意境深远。

浪漫主义诗人们通过其丰富的想象力,在大自然中、在充满奇异的梦幻之旅中找寻逃避现实的良药。也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塑造大量的意象,以隐喻、象征等手法表达诗人对于理想的美好世界的向往。在浪漫主义美学中,想象被看作是艺术过程的中心,是创造性的变革力量。

蔡其矫的诗中也是洋溢着想象力所创造出的非凡生命力,普通的题材却绽放出美妙的意境。

以我观物:追求情感,崇尚自然。华兹华斯在《第二版序言》(1800年)宣称“诗歌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情感论代表了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一个基本特征。在新古典主义者那里,诗歌是对客观世界的模仿,诗人所忠实的是自然对象;而在浪漫主义者那里,真正的诗歌并不描绘外部现实,而是抒发诗人的情感,诗人只需忠于自己的心灵和情感即可,诗歌被认为在本质上是一种情感的倾诉。但这种情感并非最初的原始情感,而是一种与想象相结合的事后在平静中回忆起的情感。浪漫主义是一次美学上的改弦更张,充分释放了个人的情感。浪漫主义诗歌是直抒胸臆的感情表达,从诗歌所表现的物我关系上,也即主客体关系上,是强调主体的。浪漫主义的抒情诗大都采用以我观物的视角来歌咏自然,体现了情寄自然的情怀。英国诗人几乎没有谁像华兹华斯、济慈那样热切地欣赏大自然,在对大自然的歌咏与赞美中,抒发了自己崇尚自然的热烈情感。

中国浪漫诗人受到了英国浪漫主义自然诗风的影响,在诗歌创作中采用的是以我观物的主客体审美关系方式,追求的是自己主观情感和主观态度的强烈外露,蔡其矫曾说:“胸中燃烧着混合血肉和灵魂的感情,才产生诗。真情是诗的最大支柱。”浪漫主义诗歌所强调的强烈情感也并非是极端的个人的情感,而是一种理智的掺杂各种因素的情感,也需要有客观对应物的意象来进行感情的表达。除了关于自然和想象作用的新观念外,还有两个因素培育了浪漫主义抒情诗:崇尚情感,追求自然。浪漫的情感总能在大自然中找到适当的意象,藉此抒发自己的情怀,不仅如此,无论是蔡其矫还是华兹华斯,都是歌颂大自然的神奇和伟大,在自然中找到了心灵的慰藉。

在华兹华斯一首叫做《我独自游荡入浮云》的抒情诗里,诗人描写的是在独自漫步湖边时突然看见一片水仙,在对水仙在风中摇曳、无羁无绊的姿态进行了生动的刻画后,点明了这样一幅自然美景带给心灵的鼓舞和安慰:

我凝视,凝视,但没有料到/这景象带给我多么丰富的酬报/现在,常常当我在睡椅上半卧,/情思空虚,心情低沉,/这些水仙花就在我的心灵的眼前闪烁,/慰我孤寂的心情/到我的心感到欢欣鼓舞/加入了水仙花们的欢舞。

这时诗人突然将湖畔一片普通的水仙花上升到一个不平常的高度,用他自己的想象作为照明,将想象的异彩投射在这片水仙花上,使它们涂染上非凡的神采,成了一种精神力量的化身。每当诗人在寂寞忧郁时,美丽的水仙都能够带给诗人无比的愉悦。在浪漫主义诗歌中,自然景物常常被赋予人的生命和情感,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水仙那生机盎然的姿态,代表了旺盛的生命力,因此能够给诗人以力量。

蔡其矫在其《看海》中,描述了波澜壮阔的大海给他带来的情感的震撼和心灵的提升:

每一次看到蓝色的大海,/我的感情都得到了更新,/好像太阳在落海浴洗后,/在更光明地向碧天上升。

代表自然的大海,能够更新并提升诗人的情感,在经过了自然的洗礼之后,诗人焕发出无比的神采。这种从自然中寻找力量、美感和智慧的要求,无疑与华兹华斯的自然观如出一辙。借自然环境而表达诗人的内心世界和主观情感,以主观观察客观,以客观表达主观,这便是英国浪漫派诗人在艺术上的造诣,也是带给中国诗人的一种审美视角。

浪漫主义的影响是深远的,无论是英国浪漫主义诗歌还是诗歌的创作理论,都是给世界文坛留下的宝贵的遗产。对于20世纪初期的中国,英国浪漫主义更像是一缕春风,为革命时期的中国文人们注入了创作的激情和勇气。中国浪漫派的诗人,从诗歌的语言形式到题材内容的表现,从想象世界的情感抒发到对大自然的“以我观物”,无不显露出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痕迹。这种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西学东渐,不仅再一次高扬了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审美价值,而且也丰富了中国现代诗歌的创作。

注释:

(1)穆旦:《他死在第二次》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2)王佐良:《中国新诗中的现代主义——一个回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7年版。

(3)张玉红:《论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对中国诗的影响》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11期。

(4)马瑞红、彭金山:《穆旦浪漫主义情结的深层原因及影响》,兰州大学学报,2007年11期。

(5)徐志摩:《徐志摩作品精选:徐志摩的夜莺歌》,长江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6)梁实秋:《梁实秋散文:关于志摩》,浙江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第3篇:浪漫情诗范文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古代一位伟大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的美誉。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泰安西北),出生于安西都护府之碎叶城(今吉尔斯共和国托克马附近),后随父内迁移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之清莲乡。从小勤学刻苦,年轻时候博览群书,受到儒、道家思想的影响,25岁出蜀,漫游蜀中及长江流域等地,游遍了名山大川。《蜀道难》是他的代表作,诗中以奔放的激情和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描绘出由秦入川的蜀道充满艰险的情景,构成一幅流动的自然山水画,给人以雄壮的美的感受。

二、欣赏诗的描写

诗人写作时按照由古到今的顺序来进行描写,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不同的山水特点来进行描写,有侧面描写和正面描写。

从开头到“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是侧面描写。开头就用“噫吁”三个感叹词,接着是“危呼高哉”,一声惊叹,震撼人心。凭空而起,包含着充沛的感情力,使人在这一声并没有多少描绘的惊呼中,深深感到蜀道的高危险峻。

正面描写是从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到“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描写出攀登之艰难。“青泥河盘盘”则笔锋一转写游蜀地人的感受以及由对游者的安危、关怀几方面来写山路的曲曲折折,很短的路程内就要转达很多个弯,路是盘绕着山峰上的。接下来诗人笔锋又一转,以虚拟回答的方式,借问友人何日归来,借惜别之情,借景抒情。用“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等感彩浓厚的自然景观写出路途的难走,加上环境荒凉,凄清,内心充满了无限的哀怨与愁苦。自然而然发出感叹,蜀道难走啊,比上天都还难!接着由静写到了动,山峦起伏山峰连着山峰。又来一个枯松倒挂在绝壁上的特写镜头,飞湍瀑流在悬崖上石头上,在山谷中发出雷鸣般的响声。山的高危使人望而生畏,由此发出感叹:危险的道路啊!你这远道的人,为什么来到这里?一句“质问”,一种虚幻的笔法,从侧面强化了蜀道的惊奇雄险。

三、欣赏浪漫主义色彩在诗中的体现

《蜀道难》诗中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它是诗人的名篇,诗人在他佳作中是怎样体现浪漫主义色彩的呢?我是从下面几方面进行欣赏的:

1.我对浪漫主义的理解

浪漫主义作为一种文艺思潮,它在反映客观现象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运用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作为一种创作方法和风格,浪漫主义在表现形式上,强调主体性,侧重表现理想世界,把情感提高到创造的首位,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和夸张的手法塑造理想中的形象。如屈原的《离骚》、李白的诗歌和吴承恩的小说《西游记》。他们的作品都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

2.欣赏浪漫主义色彩在诗中的体现

(1)全诗一唱三叹加强了诗歌的浪漫主义色彩

反复咏叹的结构形式,充分抒发了作者的感情,产生了回旋跌宕的音乐美。这种反复咏叹强调了“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感叹,为本诗垫定了基调。中间再次出现重在渲染环境,表现一种发愁和畏惧的心理,末尾出现抒发无可奈何的情绪。全诗通过一唱三叹加强诗歌的浪漫主义色彩。同时前后呼应,深化了主题,开头几个惊叹词(噫吁),中间又出现嗟叹词,结尾又用“长咨嗟”,使感情更加强烈,增加了全诗的浪漫感彩。

(2)成功运用神话传说、丰富的想象、夸张的手法,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浪漫主义气质

诗中运用神话传说、丰富的想象、夸张的手法,生动地描写了难于上青天的蜀道高峻险阻和旖旎的风光。同时将人间险恶与蜀道进行对比,隐含着对唐王朝前途的担忧,把“蜀道难”的主题表现得淋漓尽致,成功运用神话传说与夸张想象来描绘自然。如:“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连峰去天不盈尺”“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黄鹤难飞,猿猱愁度等夸张描写,为蜀道增添了神奇的色彩,把读者引入一个五彩斑斓,惊心动魄的神话世界。

(3)诗中的语言充分渲染意境、意象美,表现了诗人的浪漫主义情怀

诗中语言把神奇惊险无比的意象、意境充分的渲染开来,使人不仅能读出诗人的浪漫主人情怀,也能闻出来,感受出来。李白的诗歌语言具有清新明快的色彩,他的作品中不加任何雕饰,潇洒清丽,却能沁人心脾,令人心旷神怡。

四、结语

通过对诗人及写作背景的了解,对诗中浪漫主义的欣赏,读者对此诗有更深的理解,诗中借景抒情,描写形象生动,写出蜀道峥嵘崔嵬的面貌,渲染出阴森深邃的气氛。突出蜀道的艰险高峻和难以攀登,给蜀道涂抹上离奇的色彩。形象生动地表现出蜀地的风光。

诗人的奔放、飘逸,让人赞叹不已。他的诗寄情于景,情景交融,有着丰富的意境,读来耐人寻味。他以情境为主,既叙事说理,也寓意景中,《蜀道难》是他的代表作,全诗以奔放的激情和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典型地体现了诗人特有的浪漫主义创作风格。此诗真不愧是我国文学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之一。

作者单位:

第4篇:浪漫情诗范文

摘要史诗源于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和民族英雄的故事,而《荷马史诗》很好地记述了这些事件或故事并体现了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由于《荷马史诗》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对后世尤其是西方文学的浪漫主义的起源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从《荷马史诗》中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论起,分析了这两部古代史诗的基本内容和艺术特色,尤其是它们在浪漫主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对后来的史诗甚至文学产生的不可估量的影响。

关键词:《荷马史诗》 浪漫主义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

一 溯源《荷马史诗》

在了解《荷马史诗》前,我们先来看一下史诗的来源。史诗原意为故事,后来逐渐与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及歌颂具有伟大业绩的民族英雄联系起来,并逐步成为世界民间叙事体长诗中最有特色、最具规模、最有厚度、最具浪漫性质的古老体裁。

根据反映内容的差异,史诗通常可以分为原始史诗和英雄史诗。前者主要记叙了一个民族在其童年时期对人类起源、风物来源、早期经济社会生活等幼稚的解释。而英雄史诗主要反映了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的全部社会生活,比如民族迁徙、与外族征战、光辉业绩等等重大历史事件。《荷马史诗》产生的背景正是基于以上评判,并具备了产生浪漫主义的基础条件。

追溯世界文学史可以发现,浪漫主义一词最早源出于南欧的古希腊,也就是说源于公元前的“荷马时代”。当时的大量作品用来描写中世纪骑士的神奇事迹、侠义气概及其神秘非凡,即骑士故事或传奇故事,因故事传奇或神化,加上一些内容和语言等的渲染,因而具有了一定的浪漫主义色彩。史诗将记载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9世纪的希腊史称作“荷马时代”,而《荷马史诗》则是这一时期唯一的文字历史资料。

二 《荷马史诗》中的浪漫主义精神

《荷马史诗》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两部分。由这两部史诗组成的《荷马史诗》虽然选于古老的历史题材,但情节生动、结构严密、形象鲜明、语言简练,并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实在是古代世界的一部杰作。我们先来看一下这两部史诗的基本内容。

《伊利亚特》主要叙述了希腊联军围攻小亚细亚的城市特洛伊的故事。全诗以希腊联军统帅阿加米农和勇将阿溪里的争吵为中心,集中描写了战争结束前几十天发生的重大事件。希腊联军围攻特洛伊10年未成,而勇将阿溪里愤恨统帅阿加米农夺其女俘不肯出战,后因其好友战死,才复出战。特洛伊王子赫克托英勇地与阿溪里作战身死,特洛伊国王普利安姆哀求讨回赫克托的尸体,举行葬礼,故事至此结束。可以看出,这部史诗是以阿溪里的愤怒为主线组织安排材料,并歌颂了氏族英雄的高贵品质。全诗三分之二以上的篇幅都是描写阿溪里拒绝参战的情形,这样就为表现其他英雄的形象留下了足够的空间。

《奥德赛》主要叙述了伊大卡国王奥德赛在攻陷特洛伊城后归国途中10年漂泊的故事。但它实际上只集中描写了这10年中最后的1年零几十天的事情。大体内容是:奥德赛受神明捉弄,归国途中在海上漂流了10年,到处遭难,最后受诸神怜悯方才归家。当奥德赛流落异域时,伊大卡及邻国的贵族们欺负其妻弱子幼,向其妻皮涅罗普求婚,迫她改嫁,皮涅罗普用尽了各种方法拖延。最后奥德赛扮成乞丐归家,与其子杀尽求婚者,恢复了他在伊大卡的权力。这部史诗突出了奥德赛的智慧,并通过他讲述的惊心动魄的漂流经历,展现了古希腊人同自然的斗争,包含了许多远古时候的神话,无论从哪方面看,都富有浪漫色彩。纵观两部伟大的史诗,通篇刻画了英雄人物的果断、勇敢、坚强,展现了英雄人物的智慧,并处处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意味。

第一,从内容上看,两部史诗都出色地运用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两部史诗都吸收了古代神话传说的元素,充满了神奇瑰丽的幻想和大胆奇特的想象,故事的情节离奇曲折、跌宕多姿、令人期待。

两部史诗都把人作为艺术描写的中心,成功地塑造了众多光彩夺目的人物。如果说在以前的神话中,神占据主导地位,操纵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事物及其运动变化,人被迫处于从属的地位;那么在这两部史诗中,人则上升为一切事物的中心和主宰,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力量,初步形成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比如:希腊人所以能攻下特洛伊城,靠的是阿溪里的骁勇善战、奥德赛的木马计和全体希腊人的英雄主义;奥德赛能够克服大自然带来的重重困难,战胜恶魔,返回家园,主要也是靠自己的不屈不挠,锲而不舍的斗争精神和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正如马克思所说:“希腊神话不仅是希腊艺术的武库,也是希腊艺术的土壤。”人类早期丰富优美的神话为史诗的孕育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史诗在着重反映现实事件和现实英雄人物的同时,也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浪漫主义的幻想色彩和对理想的追求,充满了大胆瑰丽的想象和天马行空的抒写。这种神话与历史的结合、幻想与现实的结合,首先表现在史诗借以展开故事的背景,一般都是天人不分、人神相交。《荷马史诗》依据的史实是希腊人与特洛伊人的一场部族战争。

我们看《伊里亚特》,无论是重大战役的胜负、英雄的生死,还是事情发展的结局,一切都要经由神的意志,由神来决定。奥德赛能否回家团聚,还需要由众神开会讨论。本属人世间的一场战争却变成了人与人、神与神的混合交战。宙斯、波塞冬、雅典娜诸神不仅分成两派,暗中各助一方、干预战事,甚至直接参战、左右战争的局势。部族的斗争伴随着神的较量,忽而天上、忽而人间,展开了一幅五光十色的战争画卷,可谓空前绝后。事实上,这种人与神的结合,还具体表现在史诗的大量的故事情节上。史诗的基本倾向是写实的,它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作了真实而有诗意的描绘,其主要事件都有历史事实作根据;但同时又是理想的,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许多想象和幻想的成分。在很多人看来,这是异想天开,但在这两部史诗中却运用得非常自如,而且取得了很强的艺术效果,并至今为人所称道。

第二,史诗的结构异常精美,安排极为得当,体现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两部史诗的时间跨度都长达10年,但前者只描写了4天的战斗、21天的埋葬仪式和26天的空闲时间,前后共计51天;后者也只是集中描写了41天的主要活动。两部史诗看上去是描写了纵观几十年的重大历史事件和英雄人物,实际上为了很好地表现主题,主要集中在几十天的故事中。两部史诗中,都用与主题有关的事件构成核心故事,其它的社会活动、贸易往来、宗教活动和生活生产作为穿插。两部史诗均以自然的质朴的口语写成,并充分运用了大量比喻,这些比喻新鲜、奇特,富有艺术表现力。因此,刻画的人物简洁明了,寥寥几笔便勾画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具有很强的立体感和真实感,这些都为展现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和真实具体的面貌打下了坚实基础。

第三,两部史诗具有独特的韵律。史诗不押韵尾,全诗节奏鲜明,而又灵活多变。古希腊神话本身就包含着丰富多彩的想象,具有很多神化了的故事细节,把它们纳入到具有独特表现力的诗歌当中,使得全诗在现实主义的基础之上又增加了浪漫主义色彩,增加了更多的想象力,从而增加了史诗的艺术表现力和艺术张力。

第四,两部史诗均用自然质朴的口语写成,使用了大量口头艺术的表现技巧,比如:比喻、夸张、烘托、固定修饰语和一系列套语等。比喻、夸张、烘托等艺术手法的运用贯穿全诗始终,使全诗具有一种磅礴宏大的气势,洋溢着浓厚的英雄主义气息;而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又极富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同时,使用固定修饰语有效地突出了人物的个性特征,如“足智多谋的奥德赛”等。重复套语的使用,更是前无古人,真正体现了作品源于口头艺术的特色,有利于加深印象和形成强烈的节奏感,有利于增强其浪漫主义色彩。

《荷马史诗》在各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成就,尤其在浪漫主义的表现方面,堪称古希腊文学中的瑰宝,对后世文学尤其是西方文学的浪漫主义发展与壮大产生了巨大影响,是一部深受人们喜爱的作品。

三 《荷马史诗》对西方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

“浪漫”实际上并不是表象的东西,而是一种对那个时代现实生活的批判。也就是说,是通过一种类似于假设建构的理想境界来表达对现实生活的不满;浪漫体现的其实正是不浪漫,它把复杂的现实隐藏在各种形式的表达中。从《荷马史诗》可以看出,作者以丰富的幻想和热情、强烈的主观性,来表现对现实的极端不满,体现了对理想的强烈追求的审美。

“浪漫主义”在荷马时代和《荷马史诗》中被很好地应用,后来受其影响并逐步作为一种文学艺术的基本创作方法和风格,成为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文学的主要思潮流派。从古代希腊之后,它在德国兴起。18世纪欧洲浪漫主义运动,开启了搜集和研究民间史诗的热潮,促进了人们对史诗的起源、流传和创作等重大艺术问题的追求与探索。在之后的漫长历史中,受《荷马史诗》浪漫主义的深刻影响,西方的浪漫主义在发展历程中出现了三次大的高潮:第一次是在1805年前后,这一时期是英国“湖畔派”诗人创作的高峰,法国的夏多布里昂和史达尔夫人开始引介德国的浪漫主义理论;第二次高潮则从英国诗人拜伦开始,他的作品在1815年至1825年间风靡整个欧洲,雪莱和济慈紧随其后;第三个高潮发生在法国,约从1827年至1848年,以浪漫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雨果为代表。1848年以后,浪漫主义文学运动基本结束,但是浪漫主义思潮却并没有因此销声匿迹,一直持续发展到今天。而无论是业界专家还是社会民众,都认为西方的浪漫主义源头实际上来自于《荷马史诗》,并受到这部史诗的巨大影响,而且其操作手法、艺术理念、想象空间等元素均影响到之后的几个浪漫主义时代,并一直迁延至今。

文学界的认识是,浪漫主义文学是西方近代文学两大主流体系之一。纵向上看,浪漫主义强调创作的绝对自由,它彻底推翻了欧洲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可谓西方文学在近代历史上的一次“文艺复兴”。之后的西方浪漫主义之所以能做到这些,在很大程度上源于《荷马史诗》中敢于把人拟为神、异想天开等大起大落的艺术表现思想和手法。

像远古时代的《荷马史诗》一样,后世西方浪漫主义往往也不对现实社会做出精确的描绘,而是着力表现理想型、未来型甚至狂妄型的生活。后世的浪漫主义,几乎把全部感情倾注在超现实生活中的伟人、英雄身上,赋予这些故事人物以非常理想的光辉,以及超人的毅力和无人可比的智慧。《荷马史诗》之后,西方文学中的浪漫主义作品,大都具有宏伟的气势、磅礴的激情、昂扬的节奏、大胆的夸张、绚丽的幻想、缤纷的语言,而这些多承继于《荷马史诗》。用德国著名作家席勒的话说,浪漫主义就是用美丽的理想去代替那不足的真实。所以,浪漫主义并不像现实主义文学那样注重对生活对象的如实摹写,强调文学的真实性和客观性;而是竭力表现理想,表现主观愿望,表现向往理想的激情。西方后期的浪漫主义文学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常常会改变生活原有的形态,在感情和理想的强烈作用下,大胆地、人为地创造出虚构的甚至是变形的意象、人物或环境。

很多人把《荷马史诗》作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完善结合,甚至有人把这部史诗称为西方浪漫主义的鼻祖,这并不为过。因为无论从立意、题材、内容,还是结构、表现手法、语言以及取得的艺术效果,它都是无可置疑的。当然,《荷马史诗》之后的西方文学,均与当时的复杂的历史背景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后世的文学浪漫主义有着诸多的不同表现,再加上相应的作家的独创、发挥、充实、改进,西方文学中的浪漫主义具有了诸如:不再刻意突出人的理性而是深入发掘人类的感情世界;通过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特点鲜明的人物形象;强调个人感情的自由抒发等等思想和艺术特点,使得西方浪漫主义文学瑰丽多彩,经久不衰,并一直称世于今。

参考文献:

[1] 崔嵬:《荷马的诗性智慧――〈忒拜之歌〉与〈荷马史诗〉的差异分析》,《怀化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第5篇:浪漫情诗范文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月光如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清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沙的梦。”这给人是朦胧中带着丝丝的柔软;如玄机《江头愁望寄子安》??“忆君心似四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这给人是思念和依依不舍的伤心;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使人感到它的雄伟壮观……

那么,浪漫有是怎么的呢?难道像《泰坦尼克号》中的露丝和杰克两人的一段船上生活就是浪漫?难道像电视剧中一对情人在享受烛光晚餐就是浪漫?难道在情人节,伴侣特意送你99枝玫瑰就是浪漫?难道牛郎与织女一年一次在银河上相遇,“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这就是浪漫?……

无疑,这也是浪漫。不过,我个人认为浪漫像个顽皮的小孩,四处乱跑;浪漫像空气一样弥漫整个地球,甚至宇宙;浪漫更像太阳那样是永恒的陪伴着地球……

中国人的“七姐节”,浪漫弥漫在我周围。我和杨利伟叔叔穿着轻便的宇航衣在宇宙中畅快地遨游,我们来到银河,看到牛郎和织女的相聚,真是“盈盈一水间,默默不得语。”这场景令我想起《鹊桥仙》这首诗。“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和杨利伟叔叔遨游太空是一种幸福的浪漫。

回到地球,杨利伟叔叔和我分别了。突然从耳边传来??“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怜怜啼。”这不就是诗翁杜甫的诗吗“寻声探问诗人何?”与杜甫诗人的偶遇,我们成了朋友,和他站在黄四娘家门的篱笆外的石板上进行“诗谈”,心中的那份诗意像火越来越猛,每谈到他的诗,那气氛像天气变化莫测。杜甫给我的是诗一般的浪漫。

黄昏降临了,我独自划着小船回家了,我看着日落西山的太阳,不禁想起“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岸边的垂柳与蝉还在竞唱着,真是“落日无情最有情,偏催万树暮蝉鸣。”黄昏时划船真好,湖面就更不用说美,“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黄昏给了我特别害羞的浪漫。

第6篇:浪漫情诗范文

摘要 在结构主义文学批评的不同倾向中,卡勒的结构主义诗学探讨的是宏观的诗歌阐释程式和读者的“文学能力”,是最适合诗歌文本的文学研究。将之运用到英国浪漫主义诗歌文本的批评解读中,在卡勒抒情诗阐释程式基础上,还可以总结出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以我观物,崇尚自然”、“浪漫怀旧的神话用典”及“‘人在旅途’式的传奇叙事”的阐释程式。

关键词:浪漫主义诗歌 结构主义诗学 阐释程式

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识码:A

结构主义批评是20世纪形式主义批评的一种,在将结构主义方法运用于文学批评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倾向:以法国结构主义批评家巴尔特为代表的叙事学的结构主义批评;以雅各布森为代表的对文学文本进行的结构主义语言学研究;以卡勒为代表的结构主义诗学。对于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形式审美研究来说,美国著名文学理论家乔纳森・卡勒的结构主义诗学无疑是最能接近批评客体的阐释方法。卡勒汲取了乔姆斯基理论的营养,巧妙地将其“语言能力”说引入文学理论:讲话者的语言能力是对语言系统知识的一种无意识的同化和吸收,而读者的文学能力则是对文学文本阐释程式的一种无意识的积累和掌握。有能力的读者在面对文本的时候,遵循某些可辨认的程序和方式,知道怎样读懂真意,知道什么样的阐释是可能的,什么样的阐释是不可能的。

浪漫主义抒情诗,大致可以分为自然咏物诗和抒情叙事诗两大类,对这些诗歌的阐释首先可以按照卡勒所提出的抒情诗阐释程式来鉴别。卡勒认为约定俗成的诗歌阐释程式是:“诗的非个人性”,“诗的有机整体性”,“诗的主题统一性和顿悟效应”,以及读者在探索“终极意义”时所采用的各种更加“具体的、局部的阐释程式”。在此基础上,浪漫主义诗歌还有着“以我观物,崇尚自然”、“浪漫怀旧的神话用典”及“‘人在旅途’式的传奇叙事”的阐释程式。

一 以我观物,崇尚自然

浪漫主义抒情诗并不仅仅是为了歌咏自然、展现自然,而是将自然作为激发诗人去进行思考的动因。许多有代表性的浪漫诗篇其实都是颇具感染力的冥思默想的结果,这些诗歌尽管是由自然之物而起,但实则关注的是人类的核心经验与问题。华兹华斯就在对其主要诗歌的“内容简介”中宣称“人类的思想乃我所思,乃我所歌”。(⑧p178)华兹华斯甚至在他的《早春遣句》一诗中直接写下这样的诗句:“通过我的感受,大自然,把/人类的灵魂和她的杰作联接起来了”,在这首诗中诗人极力赞美大自然的和谐、美丽,处在自然之中的闲适与愉悦,但自然景物本身似乎没有成为他诗中审美的主体。诗人一方面沉浸于自然环境的美妙,另一方面却始终没有忘记自我的存在,以及与自然相对立相比照的整个人类社会的“存在”。诗人从美好的自然景物联想到自身所处的社会环境的丑恶,思索着“人怎样对待人”这样一个严肃的问题。这就表现了诗人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感受来歌咏自然。因此,浪漫主义诗歌所表现的物我关系也即主客体关系,是强调主体的情感与思想的,凭“以我观物”的视角来歌咏自然,体现了情寄自然和由物生思的情怀。而浪漫主义自然诗这种借物抒情,实际上就是为诗人的情感抒发找到一个艾略特所谓的“客观对应物”。浪漫主义诗人笔下的自然,并非为自然而自然,而是以我观物,借自然之物表达诗人的情感。

在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最能代表“以我观物、崇尚自然”的诗人莫过于华兹华斯了,在自然中寻求智慧与美感、力量与慰藉的心境,构成了华兹华斯的自然观。在《反其道》等诗歌中,华兹华斯就明确表达了对自然的崇拜,在他的眼中,“现实社会与教育体制是人工的,充满了呆滞的惯例和虚伪。自然是比书本更好的老师,人们在被自然那‘巨大而宏伟的形式’穿透心灵之时,就能在自然中找到那丢失的自我。”(⑨p19)“写平凡而表达不平凡,写社会和自然环境而表达人物内心世界,写客观同时表达主观的情况,这是华兹华斯在艺术上的造诣。”(⑦p88-89)

华兹华斯的抒情诗多为歌颂大自然的神奇和伟大,将自然视作慰藉心灵的良药。如他在《咏水仙》的中所写到的那样,每当诗人在寂寞忧郁时,美丽的水仙都能够带给其无比的愉悦。在浪漫主义诗歌中,自然景物常常被赋予人的生命和情感,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水仙那在风中摇曳、无羁无绊、生机盎然的姿态,代表了诗人所崇尚的不被现代工业文明浸染的质朴自然之美,象征着无所羁绊的勃勃的生命力。水仙的内涵还不仅如此,在诗歌的后两节中,诗人说:

粼粼湖波也在近旁欢跳,

却不如这水仙舞得轻俏;

诗人遇见这快乐的旅伴,

又怎能不感到欢欣雀跃;

我久久凝视――却未领悟

这景象所给我的精神至宝。

后来多少次我郁郁独卧,

感到百无聊赖心灵空漠;

这景象便在脑海中闪现,

多少次安慰过我的寂寞;

我的心又随水仙跳起舞来,

我的心又重新充满了欢乐。

诗人在结尾写出了全诗的点睛之笔,将湖畔一片普通的水仙花上升到一个不平常的高度,它成为诗人的“精神至宝”,此中深意引申开去就是自然成为人类的精神家园。水仙的象征含义便上升到了一种精神力量的源泉,是一种慰藉人类心灵的快乐化身。这首诗体现了诗人的自然观:自然之美可以净化人的思想,可以给人的心灵带来慰藉。象征自然的水仙是对孤独的安慰,这就与诗歌第一节里那个好似一朵孤独流云的“我”形成了对照,人类精神上的孤独也只有在自然中才能得到解脱,只有自然才是人类的精神家园。

在写自然的幽美和雄伟时,华兹华斯更是以细腻的笔触描画出自己内心澎湃的激情及所感所悟。在《写于丁登寺旁》中,诗人首先写经过五年之后重新又见到久别的景致,那“泉水”、那“山峰”、那“高天”、那“园地”,每一处都洋溢着浓浓的故地重游的真情与喜悦。而在接下来的诗节中,诗人追忆自然山水“这些美的形象”“如何”给与他“甜蜜的感受”和宁静的心境,他“如何”在景物中感到崇高的思想融和,心智和景物是“如何”交往感印,而他“如何”归依自然,观照万物,自然又是“如何”使“最纯洁的思想”得以凝定。由此,诗人将自然之美景又一次提升到了精神家园的高度:

而是每当我孤居喧闹的城市,

寂寞而疲惫的时候,

它们带来甜蜜的感觉,

让我从血液里心脏里感到,

甚至还进入我最纯洁的思想,

使我恢复了恬静:――还有许多感觉,

使我回忆起已经忘却的愉快,它们对

一个良善的人最宝贵的岁月

当诗人在精神上转向自然之时,又想起了那美好的童年时光:

去大自然指引的任何地方,与其说是

追求所爱的东西,更象是

逃避所怕的东西。因为自从

我儿童时代的粗糙的乐趣

和动物般的行径消逝了之后,

大自然成了我的一切。――我无法描画

这里,我们不免想到了华兹华斯的另一首《我的心在跳》,两首诗都是将童年与自然相提并论,童年时代和自然一样都作为成人社会、腐朽社会的对立面而成为诗人逃避现实的精神庇所。以华兹华斯为代表的浪漫派诗人,在写自然时,实际上是写诗人自己站在大自然中内心所思考的问题,深刻刻画出当时社会中人的精神状态。

浪漫诗中所描写的自然,乃是诗人心中的自然,带有主观情感色彩的自然。浪漫主义诗人在华兹华斯式“泛灵论”(Pantheism)的指引下,在自然中找到了心灵的慰藉,在对自然的崇尚和追寻中,也充溢着对古代神话的膜拜。许多浪漫派诗人似乎都乐于将神话的典故穿插于自然诗作之中,正如弗莱所说:“诗,不仅可以被作为对自然的模仿来考察,而且它也可以作为对其它诗歌的模仿来考察。正像蒲伯所说,维吉尔发现,追随自然最终和追随荷马是一回事。”(③p96)

二 浪漫怀旧的神话用典

“神话是原始初民对大自然的认识和征服自然的欲望,其中蕴涵了哲学、艺术、宗教、风俗习惯及整个价值体系的萌芽,是每个民族历史文化的源泉之一。”(①p96)神话丰富了文学艺术,而卓越的文学艺术又反过来给古代神话以新的生命。因此,神话典故在文学艺术创作中始终保持着经久不衰的旺盛生命力,在英国浪漫主义诗歌中也是如此。提到浪漫主义诗歌中所使用的神话用典,不得不提及神话原型批评的代表人物弗莱(Northrop Frye)。弗莱作为新批评向结构主义批评过渡的灵魂人物,其理论体现了结构主义的系统观,因而被归于结构主义批评家之列,同时,他的神话原型批评还有着新批评的理论基础:“由于新批评不同于俄国形式主义的独特的英美批评传统,孕育其中的经验主义和人主主义思想,以及理查兹等人对生活与艺术等关系的一定程度的强调,其实已为以弗莱等为代表的原型批评思想客观上奠定了基础。”(⑥p303)原型是一种抽象的系统的文学形式,构成了结构主义批评系统观的一部分。

英国浪漫主义诗歌与古希腊神话之间多多少少有着一种姻亲的关系,希腊神话中那神奇而伟大的想象力,以及视自然万物皆有灵性、皆为神之化身的自然崇拜,都在浪漫主义诗歌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加之“浪漫主义”一词本意就是指古代传奇故事,这就更加深了两者之间的渊源。神话本身就是充满着浪漫与想象的,而浪漫主义追求理想与自由,在自然万物中寻求心灵的慰藉,这样的呼声无疑可以借助神话用典来进行表达。正如弗莱在《批评的解剖》中说:“文学产生于神话”,“文学是神话性思维习惯的继续”,“神话模式――即有关神 的故事……是一切文学模式中最抽象、最程式化的模式”,浪漫主义诗歌更是由于与希腊神话之渊源而频繁使用神话用典,使之可以成为浪漫主义诗歌的一种阐释程式,而且,神话典故在浪漫主义诗歌中的运用也体现为一种结构主义的“文本互涉性”,增强了浪漫主义诗歌的历史厚重感。

济慈的《希腊古瓮颂》就题目来看,就闪烁着希腊神话的光彩,洋溢着浓浓的怀旧的情绪,是对古希腊艺术品的眷恋,更是对古希腊神话世界的向往。这个世界有着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方式,有着追求真与美的永恒之美。诗人在欣赏古瓮之美时,想到了遥远的美丽的神话世界。诗歌一开首就描绘出古瓮的纯洁无暇,它带着质朴的气息展现在诗人面前。由于是“受过了‘沉默’和‘悠久’的抚育”,因此它传唱一个神话、一段传奇便是自然而然之事了:

在你的形体上,岂非缭绕着

古老的传说,以绿叶为其边缘,

讲着人,或神,敦陂或阿卡狄?

诗人在诗歌中直接提及了“神”、“古老的传说”,还提到了希腊神话中的“敦陂或阿卡狄”。敦陂是希腊神话中的山谷,因为诗神阿波罗而成为圣地,而阿卡狄则代表了理想中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这两个神话典故的引用,无疑为古瓮所刻画的故事奠定了基调。在诗歌最后一节的开首,诗人又一次点明古瓮具有“希腊的形状”,因此也有着希腊神话般唯美的故事传承:

哦,希腊的形状!唯美的观照!

上面缀有石雕的男人和女人,

还有林木,和践踏过的青草;

沉默的形体呵,你像是“永恒”

使人超越思想:呵,冰冷的牧歌!

从远古历史走来的希腊古瓮,在叙述一段传奇故事的同时对其进行了超越,刻画出人生美与真的辩证统一关系。

《哀希腊》是拜伦的叙事长诗《唐璜》第三章中的插曲,赞颂了英雄的古希腊人民为民族独立和自由而战的精神。诗中大量借用了古希腊神话的典故,古希腊神话所构筑的理想世界已离其远去,这是诗人对已失去昔日辉煌的古希腊所发出的喟叹,是遗憾,是留恋,是向往。通过对古希腊文明的追忆与怀念,表现了歌者那拳拳的爱国之心。诗歌开首就是通过神话典故来对希腊热情高歌:

希腊群岛呵,美丽的希腊群岛!

火热的萨福在这里唱过恋歌;

在这里,战争与和平的艺术并兴,

狄洛斯崛起,阿波罗跃出海面!

永恒的夏天还把海岛镀成金,

可是除了太阳,一切已经消沉。

萨福是公元前7世纪古希腊著名女诗人,以写爱情诗著称于世,她曾经著诗的地方必定充满浪漫的情调;狄洛斯是古希腊神话传说中太阳神阿波罗的诞生地,诗人将希腊比作阿波罗的诞生之地,这就暗示出希腊好比那光明的圣地,用正义与和平来普照大地!

《哀希腊》全诗慷慨激昂,浪漫的希腊传说、古老的灿烂文明和悲壮的英雄故事跃然纸上,使人深切感受到诗人对自由与独立的向往与渴望。

布莱克的诗歌也散发着浓厚的宗教神话的气息。弗莱认为,布莱克的《天真之歌》和《经验之歌》就代表了神话中的两种自然:一个是人类自然的上层世界,这是人们最早打算生活的地方;另一个是物质自然的下层世界,是自亚当落下后人类所生存的环境。“人们从天真落到经验:其教育、宗教即社会制度都帮助其重获随天真而丢失的意志的自由(freedom of will)”。(⑨p24)在这里,布莱克无疑将宗教故事的内涵直接通过诗歌折射出来,使这些哲理诗透出浓浓的宗教神话的意味。

然而,诗人引用神话典故,往往不仅仅是为了神话本身的瑰丽,而是借以寄托诗人的思想感情。他们往往是取譬言志、以古鉴今。浪漫主义诗歌对神话典故的运用增添了诗歌的怀旧气氛和浪漫情怀,同时也是通过对神话世界的向往而表达对现世社会的逃避。

三 “人在旅途”式的传奇叙事

浪漫主义诗歌中,除了杰出的抒情诗,还有许多传诵至今的叙事诗及诗剧等。这些叙事诗及诗剧虽以故事情节打动读者,但它们往往借事抒情,仍带有抒情诗的特点。从整体上看,浪漫主义叙事诗往往集中在两个方面:“忏悔性的”和“历史性的”。( ②p74)“忏悔性”叙事诗的代表是柯勒律治的《古舟子咏》;而“历史性”叙事诗的代表则是拜伦的《唐璜》。但是不论是“忏悔性的”还是“历史性的”,都不约而同地呈现出一种“人在旅途”式的传奇叙事,这也从某个角度体现了浪漫主义诗人那种对自由、对理想的不断追求的思想历程。而且,这些叙事诗的主人公大都是孤独的背叛者,他们背叛的是为诗人们所憎恶的黑暗社会,而在追求理想世界的过程中,他们又都具有不畏强暴、不屈不挠、英勇顽强的性格特点。正是这样的性格特点,使他们勇于探索,执着前进,最后总会以自己的方式走完自己的旅途。

柯勒律治的《古舟子咏》一诗,既有老水手实实在在的海上传奇之旅,又体现了宗教色彩的自我救赎的心理历程,两者编织交错,是一种双重的“人在旅途”。诗人通过老水手奇异、惊险、神秘的海上之旅,造成一种“陌生化”的审美效果,给人带来震撼和惊奇,呈现出一种“情景悖论”式的张力感。老水手一个人孤独地在海上漂泊,在寻找归家之途的过程中,也走上了在心理上进行自我反省的救赎之路。在诗歌所刻画的故事情节中,老水手的经历可谓一波三折,俨然一幅人生跌宕旅途的缩影。老水手在错杀信天翁后内心的痛苦与折磨,颇能给人以启示。这个“超自然”的奇幻故事带有强烈的宗教色彩,着重探讨了罪与罚的问题。在诗歌的最后:

别了!别了!请再听我

进一言,赴婚礼的客人!

谁爱人和鸟和兽,

谁就祷告有门。

谁最爱万物,不论大小,

谁的祷告也最灵。

因为慈心的上帝爱我们,

爱他造的万物和人。

在这里,诗人赞颂了爱的力量。从开始爱的失去导致厄运的降临,到最后爱的回归使老水手获救,突出了要以爱来解决罪与罚的问题。诗人通过老水手的不幸遭遇揭示出博爱与自由的精神是永存的。应该说,老水手的旅行虽历经磨难,但最后还是回到了温暖的家乡,实现了双重旅途的幸福回归。

拜伦的诗作,多以叙事为主,通过叙事来抒发感情,塑造了许多“拜伦式英雄”。1809-1811年间,拜伦游历了葡萄牙、西班牙、希腊、土耳其等一些南欧和西亚国家,使他写出了《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这部抒情叙事诗。诗歌的主人公是一个孤独、忧郁、悲观的所谓“拜伦式英雄”的形象――哈罗尔德,他在欧洲各国游历期间,曾犯过不可告人的罪孽,但他并没有灰心绝望,而是积极地对待人生。通过对其游历的所见所闻,展现了哈罗尔德的正义感和同情心,呼吁各族人民为自由和解放而进行斗争。因此这首诗颇有一些诗人自传的色彩,诗人把他自己那满腔的革命热情全都灌输到了哈罗尔德的身上,哈罗尔德作为一个旅行者和探索者,虽有悲观消极的一面,但还是具有一定的反抗精神和英雄气概的。

《唐璜》中的主人公是另外一个“人在旅途”的“拜伦式英雄”。唐璜是一个纯真善良的热血青年,也是在偶然犯错之后被迫远走他乡。在他游历各国的传奇经历中,有时看到他的善良,有时看到他的机智,有时看到他的狡诈,在与形形色色的人物周旋之中,在不同的人生境遇中,总是伴有心灵的思索和淡淡的哀愁,诗人内心的情感也随着唐璜的起伏跌宕经历而若隐若现。长诗既刻画了主人公的旅途,也暗示出诗人的情感历程与精神轨迹。

在动荡不安的社会历史时代,由于诗人的内心缺少归属感,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浪漫派诗人们大多都在欧陆游历过。这虽有游历四方、行走天涯的洒脱,但更多的却是一种背井离乡,是一种内心孤独、情无所寄的痛苦,于是反映在浪漫主义的长篇叙事诗中,就有一种“人在旅途”式的深刻思考。在这方面,比较典型的诗作除了柯勒律治的《古舟子咏》、拜伦的《唐璜》和《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等之外,还有其它一些题材的传奇叙事诗,虽没有主人公长途游历的情节铺叙,但也都不同程度地反映了“人在旅途”的内心世界。有的诗歌充满异国情调,如柯勒律治的《忽必烈汗》、拜伦的《阿比徒斯的新娘》、《异教徒》、《海盗》、《莱拉》及《柯林斯之围》等系列“东方叙事诗”,有的诗歌带有浓郁的宗教色彩,在宗教神话所构筑的世界中尽情徜徉,如布莱克的《由理生之书》、《伐拉,或四天神》及《精神旅行者》等。这些诗歌都体现了诗人去往异国他乡或宗教世界的想象之旅、精神之旅,在对另一个世界的精彩描述中暗示出诗人对所身处世界的逃避,以及对现世社会人生之旅的思索。

注:本文系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当代西方英国浪漫主义诗歌批评研究”(项目编号:2009B261)。

参考文献:

[1] 胡和平:《模糊诗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2 [美]利里安・弗斯特,李今译:《浪漫主义》,昆仑出版社,1989年。

[3] [加]诺思罗普・弗莱,陈慧、袁宪军、吴伟仁译:《批评的解剖》,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

[4] [美]乔纳森・卡勒,盛宁译:《结构主义诗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

[5] [加]史笛文・邦尼卡斯尔,王晓群、王丽莉译:《寻找权威――文学理论概论》,吉林大学出版社,2003年。

[6] 赵宪章:《西方形式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

[7] 郑敏:《诗歌与哲学是近邻――结构―解构诗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8] Abrams M.H.A Glossary of Literary Terms.Pek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 Thomson Learning,2004.

第7篇:浪漫情诗范文

《诗人之恋》的文学、美学思潮背景之探究

浪漫主义的精神实质就是要强调“人”,突出“个人”是情感和情绪的重点,幻想主体的中心。企望革新的作曲家们,力图突破音乐自身的界限,寻求与其他艺术的融合,用音乐来抒发内心的激情。事实上,这种情绪来源于作曲家自身,希望更进一步个性的解放,在精神上寻求更多的自由。社会不满和仇恨使作曲家寄情于大自然,将内心感受与自然风光紧密相连,以满足内心对音乐的渴望。为了满足新内容的需要,作曲家从民间音乐中提取素材,将丰富的和声与多彩的调性运用于创作中,重视音乐与相关艺术门类的交融,尤其是音乐和诗歌的融合,更是浪漫唯美理想的化身。浪漫主义文学在19世纪的繁荣和抒情诗人的出现,为艺术歌曲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素材。浪漫主义作家用诗歌来体现内心的感受,作曲家则以形象的音乐表达诗歌的深刻内涵。他们对文学的陶醉到达狂热的地步,致力于提高音乐的广度和思想深度的表达,艺术创作手法的使用多种多样,表现形式不拘一格,以独特的艺术语言准确生动地传达作者的情感,使艺术歌曲更具魅力。早期浪漫主义艺术歌曲大师舒伯特,促进了德国艺术歌曲的发展,将诗歌在音乐中的作用大大地提升。到了浪漫主义中期,在继承舒伯特艺术歌曲创作风格的基础上,舒曼、沃尔夫等人将艺术歌曲进一步地完善与提高,在艺术歌曲的领域开创出另一番新景象。

《诗人之恋》美学追求的两大特色

由于深受19世纪浪漫主义运动的影响,舒曼的艺术歌曲以其独特的思想情感和创造风格成为反映舒曼美学追求的标志性作品。舒曼的音乐充满了浪漫主义的不安与骚动,它显示了舒曼所追求的美已不再是浪漫主义时期之前古典主义音乐所倡导的理智客观、静穆的美。舒曼美学思想中更为可贵的是,他并没被浪漫主义在某些方面的消极因素所束缚,而是以个性化的音乐语言,不拘一格的表现形式,精确生动地在作品中传达着自己的美学追求。

(一)作品以乐传情之展现《诗人之恋》“以乐传情”通过抒情性、文学性、自传性、民族性四个方面来传递情感。舒曼是典型的浪漫主义时期的情感论美学思想的实践者,他非常强调情感在音乐中的意义,认为“理智有时会错误,情感却不会错误”,“没有热情,就不可能创作出任何真正的艺术作品”,认为音乐是“心灵的流露”,持有“以情为主、以乐传情”的美学观点,视情感为音乐的灵魂,并将情感作为个人或是群体的某种精神生活的映射。他将与妻子克拉拉之间的爱情体验融入了《诗人之恋》的创作中,把海涅诗歌中的内容升华,用最感性、最真挚的音乐语言,使其得以完美呈现。舒曼在《诗人之恋》中虽没展现雄伟的气魄,却以沁人心脾的感召力引领我们走入他所创造的音乐世界。他的情感完完全全地融于作品中,一切都为了情感的表现而服务,毫无一丝矫揉造作。舒曼被称为“诗人音乐家”,他以诗歌体现音乐的性质,音乐则呈现诗歌的特点,作品充满了诗意的幻境。他以深厚的文学修养深入诗歌作品,了解其中深层次的内涵。在他的艺术歌曲中,对诗词的阐释,营造诗意的氛围,以梦幻的想象力刻画人物情绪,从文学作品中吸取养分,着力将音乐与文学相交融,使作品具有浓厚的人文气息,这在《诗人之恋》中呈现得尤为突出。《诗人之恋》取自于海涅的《诗歌集》,海涅较舒曼年长十多岁,两人同于1856年辞世,处于同一历史背景,两人都经历了波折起伏的爱情。正是缘于此,舒曼被海涅诗歌中强烈的感彩所吸引,舒曼的音乐语言又与海涅诗歌的韵律尤为契合。虽然《诗人之恋》的诗歌饱含了海涅的爱情心路历程,具有海涅爱情自传的性质,但舒曼将他个人的情感融于作品中,这部作品就像是舒曼当面向克拉拉作内心世界的表白,是舒曼强烈爱恋克拉拉这一史实的反映,所以这些优美的歌曲不可能与他和克拉拉曲折的感情经历分开来看,而我们从“歌”声中听出海涅的“诗”意,并在“诗”意中感受舒曼的“歌”情。19世纪是民族主义的世纪。随着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和音乐色彩感的不断增强,音乐家们比以往任何时代更注重民族性。舒曼虽然很少直接将德国民歌的曲调用于创作中,但他以民歌的变化形式巧妙地融于作品中。这样一种源自民歌,但超于民歌风格的形成不仅仅是对德国“利德”风格的继承和发扬,而更重要的还是受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风格及“以情为主、以乐传情”的情感论音乐美学思想的影响。

第8篇:浪漫情诗范文

关键词:李白 布莱克 浪漫主义 诗歌比较

1.生平介绍

李白(701―762),中国唐代大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汉族,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人,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李白出身贵族,父亲是富商,李白从小没有受到太多正规的儒家文化教育,但博学广览,学百家杂家、六甲、奇书和文学,还学击剑骑马(黄建华,2007:46)。李白的诗至今还存有九百多首,这些作品内容丰富多彩,既表现了他一生的理想和经历,也反映了盛唐时代的政治面貌,他写了很多描绘自然风景、歌颂爱情和友谊以及反映民间疾苦的诗篇。在中国文学史上,李白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并达到了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对后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李白的代表作有《将进酒》、《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等名篇。

威廉・布莱克(1757―1827),英国诗人,画家,虔诚的基督教教徒,英国18世纪后期到19 世纪初期杰出的浪漫主义杰出诗人,英国浪漫主义时代起点诗人,他被誉为英国文学史上六位最伟大的抒情诗人之一。威廉・布莱克在英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是英国最有个性、最复杂的诗人之一。威廉・布莱克出生于伦敦一个贫寒的袜商家庭,从未受过正规教育,一生与妻子相依为命,以绘画和雕版的劳酬过着简静的创作生活。后来诗人叶芝等人重编了他的诗集,人们才惊讶于他的虔诚与深刻。接着是他的书信和笔记的陆续发表,他神启式的伟大画作也逐渐被世人所认知,于是诗人与画家布莱克在艺术界的崇高地位从此确立无疑。威廉・布莱克的代表作有《纯真之歌》、《经验之歌》等。

可见,中国唐代大诗人李白比英国著名诗人威廉・布莱克早了约1000年,两人同为浪漫主义诗人,均撰写了许多脍炙人口、广为传诵的经典诗篇。两人在生平上,李白出身贵族,而布莱克出身贫寒,所以李白的出生条件要比布莱克的出生条件优越。在受教育程度上,李白从小没有收到太多正规的儒家文化教育,而布莱克由于家境贫寒,从未受过正规教育。在受教育方面,二人有一定的相似性,也正是因为如此,两位诗人都有富于幻想、追求自由的性格特点,这对二人之后的诗歌创作产生了积极影响。

2.诗歌主题内容

李白一生写过很多首诗,其诗歌是盛唐气象的典型代表。他写的诗歌不仅主观抒彩十分浓烈,感情的表达也具有一种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而且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李白诗歌的主题内容具体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第一,揭露和抨击统治阶级的黑暗,体现出李白愤世嫉俗、正直孤傲的精神。第二,表现自己的理想以及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懑心情和怀才不遇、备受压抑的苦闷。第三,歌颂祖国的壮丽河山和美丽的自然风光,表现爱国主义思想和绝佳的审美能力。第四,关心祖国命运,同情人民疾苦。第五,吟咏伟大的友情。

威廉・布莱克是英国第一位重要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在表面上看来似乎确实比较简单,但这种简单决非一种空洞无物,而是在简单的外装下隐藏着诗人深邃的思想。布莱克的过人之处正是在于他能用最简单的语言表达出他深邃而复杂的思想。他的诗充满了神秘的幻影,反映了现实社会的严重问题,同时也展示了理想社会的美好境界。布莱克写的诗歌的主题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第一,热烈同情资产阶级革命,尖锐地批评英国现状。第二、强烈要求解放个性,提倡人道主义,衷心向往大同世界。第三,积极讴歌劳动、艺术、和平等充满生活气息的元素。第四,称颂美丽的大自然,赞叹四季。第五,充满宗教和文化色彩。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李白和布莱克二者的诗歌在主题内容上既有不同之处,也有相似之处。相似之处主要体现在,二者的诗歌都曾歌颂生活中的快乐和美丽的自然风光,诗歌也曾暴露批评了社会的阴暗面。此外,两位诗人的诗歌主题内容也与诗人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息息相关。李白前期乃大唐盛世,李白的诗歌大多都是歌颂祖国美好山河,可谓积极的浪漫主义诗歌。李白后期遭遇安史之乱,民不聊生,常年征战,李白的诗歌就尖锐抨击了社会的黑暗和统治者的腐朽,可谓消极的浪漫主义诗歌。布莱克早期作品简洁明快,中后期作品趋向玄妙深沉,这也与当时的英国社会环境不无关系,随着当时工业革命的发展, 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矛盾日益突出和激化,下层劳苦大众因剥削和压迫而倍受磨难,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3.诗歌体裁

在诗歌体裁方面,李白写过乐府诗、古风组诗、五言古诗、七言古诗、歌行、绝句和律诗。李白擅长创作形式比较灵活自由的古诗,尤以七言古诗最富于创造性。他还写有六十多篇散文。李白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私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他的作品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李白最擅长的体裁是七言歌行和绝句。

布莱克前期的诗作以短诗为主,音节也能短则短,在语言上没有华丽的辞藻,简单易懂,文字上全是基本~汇,形式上不是儿歌便是歌谣,题材内容则以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为主,而布莱克后期的诗作篇幅明显增长,有时长达数百乃至上千行,内容也明显地晦涩起来,以神秘、宗教,以及象征为主要特征。

由于两国文化差异,诗歌体裁不尽相同,两人的诗歌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李白和布莱克在诗歌体裁方面仍然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短,尤其是诗节较短,充分体现了两位诗人诗歌优美简短、清晰明了的特点。

4.诗歌风格

李白写的诗歌诗风豪迈奔放,清新飘逸,想象丰富,意境奇妙,浪漫主义,立意清晰,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李白特别善于运用夸张的手法、生动的比喻、丰富的理想和朴素优美的语言来表现他热烈奔放的思想感情。李白的诗歌中也不乏丰富瑰丽的想象、生动大胆的夸张、神话传说的引用、栩栩如生的拟人、清新自然和各体皆工的诗风。豪放是李白诗歌的主要特征,其诗歌采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和体裁结构也是形成他豪放飘逸风格的重要原因。李白的诗歌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精神,从形象塑造、素材摄取、到体裁选择和各种艺术手法的运用,无不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艺术特征。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艺术手法之一是把拟人与比喻巧妙地结合起来,移情于物,将物比人;另一个浪漫主义艺术手法则是抓住事情的某一特点,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加以大胆的想象夸张。

而布莱克一生都保持着宗教、政治和艺术上的激进倾向。他浓厚的宗教意识、艺术家的天分和丰富的人生阅历,给他的诗歌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并使它的诗歌具有明显的宗教性、预言性、哲理性和艺术性等几大特点,其中以想象和神话最为突出。布莱克的诗蕴蓄了巨大力量,充满着革命性,从其作品内容看,前期我们看到的是布莱克对革命的热情讴歌,而后期则沉湎于想象并蒙着浓浓的宗教面纱。布莱克还擅长运用形象来营造特别的艺术氛围。如在《伦敦》一诗中,他刻画的每个形象都是阴暗的,这正准确而入神地描绘了当时伦敦的凄惨夜景和泰晤士河畔夜行人的沉重心情。在对形象的对比和叠嵌上,布莱克甚至比后世的现代主义诗人还要大胆。

可见,两位浪漫主义诗人在诗歌风格上还是存在较大差异,李白在诗歌中喜欢运用修辞手法,如拟人、夸张、和比喻等,而布莱克则是比较平铺直叙,没有使用太多的修辞手法。但相似的是两位诗人的诗歌里都充满了浓郁的自然气息和生活气息,表现了两位诗人热爱生活观察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正应了“诗歌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道理。

5.结语

第9篇:浪漫情诗范文

【关键词】 诗歌;《生民》;技法;史诗;神话

一般认为《诗经》是现实主义写法的发源点,《楚辞》是浪漫主义的发源点。这种看法未免对《诗经》的写作技法有失公平。其实,作为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的《诗歌》,不仅是现实主义手法的起源点,还是浪漫主义的起源点。后人继承并发展了这两种手法。

《诗经・大雅・生民》是反映周人始祖后稷的诞生、生存成长和当时母系社会状况的一首史诗。本诗铺陈直叙,写出姜敬神明,踩上帝足迹而孕,并卵生周人始祖后稷,姜觉得卵生不祥,便弃之于窄巷、树林、寒冰处,但稷分别得到牛羊、樵夫、鸟的奇迹般相助,成活下来,迅速表现出种植农作物的天赋,最终成为周人的始祖。本诗在叙述中处处充满了神话色彩,奇丽的神话又用写实的手法加以展现。因此,本诗既是史诗又是神话,史诗要靠写实手法完成,神话要靠瑰丽的浪漫手法绘制。写实手法叙事顺承发展,融入浓浓的爱国情思,呈现一个个鲜活的诗中面孔,浪漫衍生自由想象,意象、象征包含其中。

现实主义,主要采用叙事的写法完成某一作品的艺术创造过程和对后人的影响及后人对该作品的认识反映,其主要内容一般都是反映当时历史状况、社会生活状况。接受这一写作手法和发展这一手法的诗人大体如下:

两汉乐府诗中,叙事的成就尤为突出。乐府诗中有对历史现况准确描述的,如《十五从军征》叙述八十高龄的退役老兵返回荒芜家园的情景,其中有中途和乡人的对话,回家后的烧饭作羹,饭菜熟后难以独自进餐的三个场面前后连贯血脉相通,将一个饱受战争之苦,回家却形影相吊的八旬老人形象写活于纸上;还有《孔雀东南飞》、《陌上桑》等叙事诗,为个性化的对话置之于生动的场面,进行细节描写,展现一个个有血有肉、个性鲜明的东方淑女形象,让人读后就想走进历史去斥责那些恶人一翻。

到了唐代,杜甫又将现实主义写法推进一步,揉进了尤为深沉的爱国热情。《石壕吏》在反映人民饱受战争之苦的同时,又从骨子里希望国家的当权者们能有所作为。八十老妇急应河阳役,为了战士备晨炊,比《十五从军征》中八旬老人的孤苦无依更为惨烈,作者将笔尖直触社会生活中最底层的人民。同时,白居易在叙事诗的技法贡献也无人可比。宋朝陆游的《示儿》中已可窥见现实主义手法的运用,“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亡告乃翁”,将满腔的爱国热情寄于国家重振之日。

明末清初,吴伟业的诗“以唐人格调,写目前宗派近事既正,词藻又丰,不得不推为近代中之大家”。吴伟业的诗以故国怆怀和身世荣辱为主,“可备一代史诗”,不但突出写人叙事,而且还多了情节的传奇化。如《圆圆曲》以吴三桂和陈圆圆的悲欢离合为线索,用极委婉的语气,讥讽吴为一己之私叛明降清,打开山海关,沦为千古罪人。全诗用追叙、插叙、夹叙和其它结构手法,打破时空,重组历史事件,用比喻珠联等修辞增强全诗的表现力。

近当代现实主义诗人和叙事诗诗人更是人才辈出。臧克家的创作使现实主义直上了一个新台阶,诗歌染上了时代鲜活的烙印,被誉为“时代的歌手”,如《烙印》、《老马》等诗对现实作出血泪的控诉,诗人的心酸和愤怒在诗中滴血。其后数十年,李季、闻捷、李英、叶延滨等当代诗人将现实主义的写法拉到了时代前列。以前较为单一的历史时空和情节已发展成多元化的运用,在叙事写史的同时又放进讽刺和哲理。“进入九十年代,叶延滨的诗加强了讽刺的力度,一洗往日的温馨浪漫,代之以冷峻犀利的幽默讥诮”(《中国当代文学史》王庆生编)。

《生民》全诗就是一个浪漫的神话传说,它奠定了浪漫主义创作风格的基础,这种在后来的诗人群里衍生出各种艺术写法:想象、夸张、象征等。继承、发展、衍生这一创作手法的中国诗人大体如下:

屈原在继承和发展上贡献功不可没。鲁迅《汉文学史纲要》说屈原的作品“逸响伟辞,卓绝一世”,“其影响于后世之文章,乃甚或三百篇以上。”屈原大《楚辞》中多运用奇幻的想象、新奇的比喻象征,句式不等的形式为读者展现一个梦的世界,一个身披香草兰花,上天入地的跋涉者、追求者便跃然纸上。全诗以缠绵悱恻、十分强烈的感情表现出作者在政治上的不如意和对楚国政府黑暗腐朽的愤慨。艺术表现上象征、意象、比喻在本诗中已出现“香草美人”已被后人移植于诗中。

唐宋时李白又光大了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把夸张也用于诗中,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宋朝陆游本质上是写实,却常借助浪漫幻想的表现方式,对李白那种独来独,鄙视流俗的人生态度和想落天外,变化莫测的艺术构思也加以学习运用。如《楚辞》国“江上荒城猿鸟悲,隔江便是屈原祠。一千五百年间事,只有淮声似旧时”便是这种手法的印迹。

清龚自珍对古想化诗歌艺术有总结和发展的功劳。“其诗多用象喻,想象奇特,文辞瑰玮,接受庄子和屈原的影响较大,然现时其中贯穿一种诗人独有的凌厉剽悍之气……”如“猛忆儿时尽力异,一灯红接混茫前”等名句就有所展现。

近现代,浪漫主义发展呈多元化趋势,郭沫若一首《女神》唱响人间;徐志摩以构思新颖、意象美妙、韵律和谐追求理想化响彻文坛;戴望舒将中国的意象、意境、法国的象征等手法揉在一起,写出一曲人生梦幻曲《雨巷》就使许多诗人学者顶礼膜拜,并且意象中充满朦胧的梦幻色彩,这时舒婷已将浪漫主义的自我表现和现代主义的象征手法结合起来,使诗意朦胧、含水量蓄,充满张力。顾城这位“童话诗人”更不可忽视,海子在他乌托邦的世界中一再被书写原型意象,如大地、村庄、河流、麦芒、天空、月亮、我的马和我的王等,都把浪漫情结表现在隐喻中,构成了浪漫主义创作手法的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