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浪漫主义文学论文范文

浪漫主义文学论文精选(九篇)

浪漫主义文学论文

第1篇:浪漫主义文学论文范文

《多情客游记》声称为游记,但与游记大不相同。通篇的“我”,而外物极为模糊,“我相信”、“至少在我看来”、“我的智慧说道”、“我在想到……”;没有完整的情节线索,标题定下地点而每每重新开始新的叙述;在每个地点(如同每章)中又随意跳跃到某段回忆,跳到内心情感,跳到个人的议论调笑;对话通过破折号进行,同时随心所欲夹杂“即时”的议论……这些都使《多情客游记》成为对我们而言极富现代感的作品,令人惊讶于作者非凡的超前。且不细论这种超前究竟是完全的斯特恩本人天才还是掺杂着小说成型之初的规则理念的不完善,无可否认的是《多情客游记》具有强烈的现代性特征。小说是连续的时间流,好像小小的自足的水晶球嵌在固定的现实时间的墙上,因为合上书时它不具备任何时间属性,但当阅读发生,或者写作时,人进入到自足的水晶球中经历一段故事(时间)。在阅读《多情客游记》时我们还是会感到些许错乱和不适,虽然相较《项狄传》已经收敛许多。黄梅在《推敲“自我”》第八章谈论《项狄传》的第一小标题取为“无法无天的叙述”,又引用爱・摩・福斯特的话佐证:“《项狄传》中藏着一个神明,它的名字就是‘混乱’”。[2]究其根源,斯特恩让我们如此不知所措的方式之一是时间叙事上的随意。典型如第一页的叙述:

――这种事,我说道,在法国就安排得比较好。――

――你到过法国吗?那位绅士马上转过身来冲我说道,态度既客气又得意不过。――奇怪!为此我跟自己辩论道,没有想到二十亿英里的航程,充其量不过从多佛到加来这么远,竟能给人这种权利――我倒要调查研究一下:于是不再辩下去――我径直回到住处,收拾好半打衬衣和和一条黑绸紧身裤――‘我这上衣,我看看衣袖说道,还行’――在多佛码头找了个落脚处;游船要在第二天早上九点开――到三点才吃午饭,我吃了一份油焖子鸡,的确是在法国吃的,不容争辩,因此,要是……,暂不处理这些财物――我的衬衣,黑绸紧身裤――皮箱等等,……以多情善感著称的民族的君王,使我非常难过――

不过,我刚刚踏上你的领土――[3]

开头的“这种事”,是语意的连接,“这”必定有所指代,而所指一定是前段时间的谈论事物,而只给读者展示这个完整时间的后半段,令人无从得知“这种事”究竟是怎么一回事。随后,在话语中即时地发表议论,如“――奇怪!我跟自己辩论道……”,如后文大段地为自己的衬衣、黑绸紧身裤、小照的安全性“大呼小叫”,榇顺渡戏ü国王也没什么关系。接着更匪夷所思的是他的跳跃。约里克一定不可能在边看看衣袖边找到了落脚处边打听到了游船时间,更不可能将时间跳到了已经到了法国的第二天三点去吃油焖鸡,因为后文叙述到约里克刚刚踏上法国领土。吃完了油焖鸡后也没有脱离前文的“游船时间”,继续蜿蜒着叙述踏上法国领土前或刚刚的内心活动。文本给了我们时间的顺序和先后,这是确定无疑的,当写作时、阅读时就可以体现出来,字是一个个写上去的。而斯特恩强烈地无视了。其叙述时间粗略如下:

和绅士聊天

决定去法国,“径直回住处”

收拾衣物看衣袖

在多佛找落脚处游船时间(可能是人在多佛找,或是人在住处就能找到)

第二天三点在法国吃午饭,吃油焖子鸡

担心,“那天晚上”

踏上法国领土

即使很认真地列出来还是有很多时间的漏洞,也无法让人肯定地把叙事时间转变为现实时间。“在多佛码头找了个落脚处”是到了多佛找的还是能有预订服务在住处就能找到?“那天晚上”、“到三点才吃午饭”、“刚刚踏上领土”,依然令人疑惑不解,写作时间是什么时候呢?一定是吃完午饭之后。那又何以“刚刚踏上领土”?“刚刚”本身就是模糊的、个人的词语。小说中还有许多类似的时间叙述和安排。

可以发现《多情客游记》的叙事时间是极其个人化的时间,乃至是对现实时间、理性时间的根本忽略。按照个人兴趣、思绪排布的时间,随意省略、跳跃,即时抒发议论。内心感受、情感在现实里和现实时间就不对等,一秒钟也能万千思绪百转千回,或是在痛苦的煎熬中一秒千年。叙事的情节弱化、边缘化、琐碎化,个人情感以个人时间、观念的时间为支撑在叙事篇幅上成为主心骨,这即是外部世界弱化内部世界加强的证明。此时,情绪和记忆作为个人时间的标杆借助于虚构在文本中任意驰骋,虚构时间的延展、拉长、缩短、剪切、磨损、失真,标志着作为文本后的存在主体――人,成为自由的完全个体化的时间立法者。人的存在主体性地位在个人时间上的确立,才是感伤主义的基础,不然,情感无从抒发,根本毫无立足之地,如同釜底抽薪一般,情感的存在则没有理由。

浪漫主义诗人们、小说家们,所有浪漫主义者,如若想自由地抒情、表达感受,也必须确立主体化的时间观。在此不赘述情感与时间的关系,而以华兹华斯为例,管窥浪漫主义的时间观念。

华兹华斯认为“诗歌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但并不是当下的强烈情感,而是诗人在平静的回忆中,逐渐形成的情感的产物。华兹华斯在《抒情歌谣集序言》中说:“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它起源于平静中回忆起来的情感。诗人沉思这种情感直到一种反应使平静逐渐消失,就有一种与诗人所沉思的情感相似的情感逐渐发生,确实存在诗人的心中。”[4]可是诗歌的情感源头就会在严格意义上分成两股:内心触动的当下的情感,和平静的回忆中的情感。但是事实上,在诗歌作品中这两种情感并不区分,融汇在一起,甚至在平静的回忆中形成的情感无形地叠加于现实的事物中。“对于华兹华斯来说,诗歌形成一种意识活动……过去的情感也可以在现在的意识中重新增长起来。通过这种情感的回忆,意识发现自己不再局限于一种情感之中。从过去的情感的角度对现在进行想象,自我似乎可以感觉到自己在时间中的完全的融入。”[5]比如著名的《我孤独地漫游,像一朵云》,以顺序写作在湖边看到水仙花,多年后沉思而想到水仙。开始部分的水仙是“连绵不绝,如繁星灿烂在银河里闪闪发光”[6],而在回忆之中,获得了更大的欢欣,成为“孤独中的福祉”。原来的现实的过去的水仙通过回忆的再造,与回忆的现在的水仙重叠,客观时间概念也消散成一体的审美体验,是纯主观的艺术表达。

巧合的是“现代性”这个词就与时间的分期有关,但不仅仅是单纯的时间概念。哈贝马斯在《现代性的哲学话语》中指出:

同‘当下’一样,诸如革命、进步、解放、发展、危机以及时代精神等也都是动态概念;这些概念或是在18世纪随着‘现代’或‘新时代’等说法一起出现的,或是被注入了新的含义,而这些语义迄今一直奏效。另外,这些概念后来随着西方文化的现代历史意识而出现的问题,即现代性不再是从另一个时代的模式里去寻求自己的定位标准,而是从自身中创立规范。现代性就是毫无例外地反顾自身。这清楚地解释了现代性对“自我理解”的高度敏感,及其至今仍在不停去驱使其努力“确定其自身”(pin itself down)的内在动力。[7]

在“确定其自身”中,现代性的支柱即在于“现在”的自身,此岸的自身,在于人的主体性。作为主体性的人如何感知和把握流动的时间,作为其自身的时间如何进行处理和反思,由此主体化的时间感受使文学 中的虚拟时间变得更加自由和跳跃。感伤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同样注重感情的表达,但在其间联系的考察总会流入泛泛而论,或是理性情感二元论形而上的大言炎炎。而通过对感情流露背后的叙事时间的考察,可以更细致地发现在叙事中的一些特征。

由于个人能所限,所读书目限于中文,对《多情客游记》的分析可能存在错误,以及对西方诗学、文学批评了解甚少,如有错谬,敬请指正。

【注释】

[1]巴赫金.小说理论[M].白春仁,晓河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2]黄梅.推敲“自我”:小说在18世纪的英国[M].北京:三联书店,2015.

[3][英]劳伦斯・斯特恩.多情客游记[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

[4]华兹华斯.《抒情歌谣集》序言,选自《英国作家论文学》,北京:三联书店,1985.

[5]赵光旭.华兹华斯“化身”诗学研究[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0.

[6]飞白译本.

[7]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M].曹卫东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

【参考文献】

[1]巴赫金.小说理论[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2]黄梅.推敲“自我”:小f在18世纪的英国[M].北京:三联书店,2015.

[3][英]劳伦斯・斯特恩.多情客游记[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

[4]王春元,钱中文.英国作家论文学[M].北京:三联书店,1985.

第2篇:浪漫主义文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理论模式;原因

从美学范畴看,中国的浪漫主义是古已有之的,庄子、屈原、李白,一脉相承,创造了伟大的不朽的浪漫主义诗篇,“五四”浪漫主义文学,从精神实质说,无疑是这种深厚的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展。然而,在文学史上作为文学思潮看,中国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却来自西方,受西方浪漫主义的影响。现代浪漫主义思潮是自由精神普遍深入到情感领域的产物,它在本质上崇尚文学上的自由主义,主张理想主义,希翼摆脱和否定现实;在创作上重视主观而轻视客观,高扬天才而贬抑理智;在艺术上大量使用夸张、比喻、想象和联想等变现手法

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萌芽于20世纪初,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思潮深受西方的影响,并且有一个与西方相似的文化背景,这就是本世纪初发端的思想启蒙运动。以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在变法维新失败后,开始在思想领域进行启蒙宣传,在世纪初出国的留学生群体中,出现了比改良派更为激进的倾向。中国现代浪漫主义就在这一背景中萌芽,并在随后更为深刻和波澜壮阔的“五四”启蒙运动中迅猛崛起,发展成蔚为壮观的大潮。

“五四”是中国史无前例的“人”的大解放的时期,也是浪漫主义文学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形成了汹涌澎湃的思潮,以狂飙突进之势与现实主义文学并驾齐驱,风靡全国的时代。我们知道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红火的开始是在1921年创造社成立之时,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田汉、穆木天等人是旗手,他们高扬浪漫主义旗帜,强调主观抒情,主张“为艺术而艺术”,追求文学的美和全,宣告新文学浪漫主义的诞生,从此现代意义上的浪漫主义文学正式登台。不仅是创造社为首举起了鲜明的浪漫主义文学大旗,并且浪漫主义色彩成为了当时文学的普遍特征。正如郑伯奇所说:“在五四运动以后浪漫主义风潮的确有点风靡全国青年的形势,狂风暴雨差不多成了一般青年的日常口号,当时簇生的文学社团多少都带有这种倾向”[1]。鲁迅那冷峻的小说与散文中同样也洋溢着高昂的理想与瑰奇的情思。鲁迅的文学活动中也显示了强烈的个性主义精神。“《摩罗诗力说》不仅介绍西方浪漫主义作家作品,还展露了鲁迅的浪漫主义理想”[2]。他的散文集《野草》在写作方法上就体现出浪漫主义与现代主义的创作方法。可以说,从表象上看,鲁迅是现实主义的,但其骨子里也渗透着浪漫主义。文学研究会的冰心、王统照、许地山等也曾由探讨人生而进入“爱”与“美”的浪漫主义探索。其他如浅草、沉钟、湖畔等社团也和着创造社的旋律进行着风格各异的浪漫主义创作。崇尚主观张扬个性,热烈地呼唤个性解放打破封建专制和礼教对人的一切束缚和禁锢是五四浪漫大潮的最强音。

在此,不得不提的是郭沫若的在这个时期诗歌创作。《女神》在1921年8月出版,是新诗史上的一座丰碑,是开一代浪漫诗风的代表诗作。总得来说,这部诗集最强烈的表现了反抗一切,否定一切,破坏一切的狂飙突进的五四时代精神,同时也歌颂了五四创造、创新、开拓的时代精神。那极度的自我扩张以“天狗”为象征的形象,其境界之雄伟,精神之强悍可谓千古之绝唱。这部诗集中如《天狗》、《凤凰涅槃》、、《炉中煤》等脍炙人口的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勇敢叛逆和破坏的精神,对理想、光明的热烈追求,塑造的开辟鸿荒的自我形象,神奇的想象,嫉妒的夸张和宏大的意境,语言的直白和形式的自由,无不体现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特色。当然在一个被压迫民族的国家,个性解放的追求不可避免地是与民族解放、社会解放的呼唤结合在一起的。烈火中新生的不仅是个人的自我,也是国家和民族。20年代初《沉沦》、《女神》的相继出版,“创造”系列刊物的出版标志着这场有理论、有创作的浪漫主义文学运动达到了高潮。 转贴于

然而,只要是研究浪漫主义作品,就必须对浪漫主义理论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浪漫主义的文学理论是丰富而多义的,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在他的《西方美学史》中曾对浪漫主义作了极权威的概括,他认为,作为流派运动的浪漫主义具有下列三种特征:“第一,主观性;第二,回到中世纪;第三,回到自然。”[3]无疑,朱光潜先生对西方浪漫主义的归纳和分析是准确独到的,也是具有指导意义和权威性的。但是,也应看到他关于浪漫主义原则的界说主要是针对西方文学中的浪漫主义思潮而言的,他阐释的浪漫主义美学观其背景是西方文学和西方文化。但是如果完全以这套理论作为审视中国现代浪漫主义的尺码就不一定妥当。

在承认中国文学受西方浪漫主义影响的前提下,也需要结合中国文化传统和作家写作的情态来进行价值判断,客观分析中国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综观20实际中国文学的浪漫主义表征,结合中国作家笔下的浪漫主义作品,把浪漫主义作为创作方法来看,它还是有规则可言的,主要可以从一下角度去把握:首先,主观性抒情:浪漫主义者主张表现自己的主观体验,抒发内心情怀,这一特征在五四作家中表现突出,如创造社作家郁达夫、郭沫若,新月社诗人徐志摩、闻一多等人,可以说,现代文学30年事浪漫主义文学的真正自觉的时代。其次,个性化色彩:浪漫主义的原初意义是以人为本,张扬人的价值和意义,即个性主义。受此影响,五四时期创造社、新月社、湖畔诗社的作家和诗人在为人和为文上都带有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第三,回归自然的原则:回顾现代作假的创作,这一特征十分突出,郭沫若《女神》中的《欲海》、《光海》、《太阳礼赞》,郁达夫的小说《沉沦》、《迟桂花》,废名的小说《桃园》、《竹林故事》等。这三个方面即是我们考察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理论模式。

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到“五四”达到高潮。但是,由于社会革命的兴起,不久这场运动就走入了低谷由呼号、呐喊变为低沉的歌吟。之后,也没有这种浪漫主义大潮的再度兴起。自此“五四”浪漫主义思潮发生分化,但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并没有消失,而是在低谷中探索,它大致沿着两条途径发展,一是由“五四”浪漫主义蜕化出30年代的田园牧歌型的浪漫主义,如沈从文的小说《边城》,再到40年代浪漫主义,一度回归文坛中心,新时期则再次复兴,不久它就整体性地消失在80年代中期涌起的现代主义潮流中了;二是与政治结缘,由“革命浪漫主义”蜕变为“文革”时期的伪浪漫主义。

综观整个中国的现代史和文学史,不难看出,造成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特殊命运的原因在于:个性主义思潮并非受到人为的抑制,而是本身在中国基础薄弱;民族解放和社会解放经常成为时代最迫切的问题;中国文化中重理性、重实用传统的制约以及浪漫主义文学自身发展中的弱点等。

真正的浪漫主义杰作是作家的主体精神高扬的产物。他们独立不羁的人格,源自生命内在的情感爆发天马行空式的想象驰骋创造出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作品。屈原、李白、吴承恩就是这样的精神伟人。五四一代浪漫主义作家强调自我重视创作主体的个人化重视自我的生命体验。后来社会革命运动高涨,要求作家投身革命运动,深入大众生活和人民群众相结合,以文学服务于革命这本来是历史的必然。但是,在强调树立阶级意识、群众意识的时候却忽视了作家自己的主体意识;强调作家接受再教育、改造世界观的时候,忽视了作家仍然是群众的启蒙者、教育者,应该吸收人民的营养,把自己的主体精神变得更强大,而不是变成大众的随声附和的附庸。主体精神萎缩,当然也难以有强烈震撼人心的浪漫主义之作的出现。今天我国又经历着一个新的深刻变革思想的解放也给作家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敞开了广阔的天地时代期盼着新一代浪漫主义伟大作家的出现。

参考文献:

[1] 郑伯奇:《国民文学论》(上),《创造周刊》第33号

第3篇:浪漫主义文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浪漫主义文学;产生原因;创作特点

浪漫主义作为一种文学思潮,其产生于十八世纪至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的文学运动中,当时由于法国大革命失败,欧洲民主运动和民族解放斗争十分高涨,社会对资本主义存在着普遍的不满的,在这种情况下,当时又受到德国古典哲学和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影响,所以浪漫主义文学得以产生,其最为突出的特征即为浪漫主义创作方法。最早出现于德国,然后在英、法、俄、美等国都有充分的发展。

一、浪漫主义文学产生的原因

(一)它是法国大革命催生的社会思潮的产物

在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下,不仅政治上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而且还对思想文化带来了较大的影响,各国的民主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得以快速发展起来,在各类斗争不断加剧的大背景下,为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动力支撑。但在这些风起云涌的斗争在不断的遭镇压和失败的情况下,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得以更大程度的暴露出来,在当时的现实情况下,人们对启蒙运动思想家宣传的理想王国深感失望,这就促使作家云追求新的理想,这也是浪漫主义产生的最主要原因。

(二)具有产生的思想理论基础

在当时的德国,唯心主义哲学盛行,其通过对主观精神的作用进一步夸大,对天才、灵感和人的精神力量较为强调,更注重自我,要求通过文艺来对人的内心世界和伟大气魄进行表现,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对浪漫主义文学对于主观精神和个人主义倾向的强调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同时当前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也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揭露和批判,强调消灭阶级对立,建立一个理想的国度,这也对浪漫主义文学的产生带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文学自身的一些原因

在十八世纪时,当时的文艺氛围中对自我较为推崇,更注重主观情感的表达,热爱大自然和朴实的民间文学。在这种氛围下,浪漫主义作为一种文艺思潮,为其产生提供了较好的条件。浪漫主义文学是在启蒙文学产生之后,其在与古典主义文学的斗争中产生的。由于古典主义文学具有浓重的封建色彩,更注重于理性教条,这就导致作者在创作时的自由受到较大的束缚。启蒙作用通过创作一些富有强烈感情的作品来反对古典主义文学,而浪漫主义作者是继承了启蒙作家反古典的传统,更强调创作的自由和情感在创作中的作用。浪漫主义作者对古典主义文学的清规戒律进行了束定,更崇尚开放、多变和个性的艺术形式,这即是浪漫主义精神的表现,并在浪漫主义精神的感召下,浪漫主义开始形成为文学运动,推动了欧洲文学的进一步发展。

二、浪漫主义文学的创作特点

十八世纪时的浪漫主义作家,其对未来和理想社会具有更多的渴望,所以在其作品中通过寄情山水来对大自然的美好进行讴歌,通过对远方异域的情调进行描写来缅怀中世纪。但由于浪漫主义作家具有不同的阶级立场和政治态度,这就使当前的浪漫主义文学具有两种不同的倾向,即积极的浪漫主义和消极的浪漫主义。积极浪漫主义文学反映了资产阶级民主倾向,代表了中小资产阶级的利益,它往往与资产阶级民主运动、民主革命思想、民族解放斗争结合在一起。积极浪漫主义作家敢于正视现实,渴望斗争,崇尚自由解放精神。既否定封建社会的黑暗统治,也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现实,将理想寄予未来。消极浪漫主义反映了贵族阶级对法国革命和启蒙思想的敌视态度,代表了没落贵族阶级的政治愿望和思想情绪。消极浪漫主义作家把理想转向过去,鼓吹逃避现实、脱离斗争,宣扬神秘主义,歌颂忍耐和驯服,美化中世纪的封建宗法社会。尽管浪漫主义存在两种不同的倾向,他们在创作手法上有许多共同的特点:

(一)描写理想,抒发强烈的个人感情

在浪漫主义作家的笔下,其是通过对自己理想的描写来对实现对现实进行批判,其通过对带有时代烙印的主观感情进行抒发,将人对客观世界的内心反应和感受更好的表现出来,更为强调创作的自由和对内心情感体验的抒发,在浪漫主义文学中,其将情感和想象提到了文学的首要地位,浪漫主义作家笔下的作品具有强烈的主观抒彩。

(二)着力描写自然景色,抒发作家对大自然的感受

浪漫主义作家大都受卢梭“回归自然”思想的影响,把大自然看作是精神上的寄托。赞美大自然。蔑视丑恶的现实,把大自然的“美”和现实的“丑”相对比,着力歌颂大自然纯朴的美。他们通常以大自然为背景,寄情山水。在孤云野鹤、湖泊大川中,寄托作者的情思,在湖光山色、狂涛巨浪中宣泄作者的爱和恨。如拜伦诗篇中的山川瀑布、惊雷闪电,均以美的形式对照出现实生活的丑:雪莱诗篇中的云雀冲破乌云,憧憬着未来和自由。

(三)重视民间文学

浪漫主义作家大都十分重视风俗文学,他们对中世纪带有神秘色彩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民间传说、民歌、民谣极感兴趣。他们反对古典主义只追求高雅而排斥民间艺术的做法,许多作家从收集民歌、民谣、民间故事开始创作,更多的人对民间文学进行加工,利用文学的题材进行创作。这是因为民间文学不仅为浪漫主义文学提供丰富的创作素材,而且在想象的丰富、感情的真挚、表达的自由、语言的生动、通俗等方面,都给浪漫主义文学以很好的借鉴。对民间文学的重视反映了浪漫主义作家的民主倾向,又因为处在民主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年代,汲取民间文学营养,继承民间文学的民族传统,有助于唤起民族意识的觉醒。

(四)追求离奇情节,异域色彩,喜欢运用夸张的手法

在古典文学中,其要求一切都要与常规合乎,拘泥于陈规的束缚。而在浪漫主义作家的作品中,其通过离奇曲折情节的构思,从而对导国情调进行渲染,利用异于寻常的自然环境和广阔多变场面的描写,采用对照及夸张的艺术手法来对英雄人物进行塑造,通过美与丑、善与恶的强烈对照从而更集中及充分的将美好的理想的体现出来,以便于达到具有奇异性的艺术效果。

三、结束语

浪漫主义文学由于其具有较为独特的创作手法,其对文学创作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在实际文学创作过程中,可以将浪漫主义创作技巧进行运用,其对文学的发展及文学创作具有长期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简澈.论中西方浪漫主义文学构建理想精神生活的差异及其根源[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6-15.

第4篇:浪漫主义文学论文范文

关键字: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审美观

艺术,源于人们对美的追求。随着社会历史的进程,每一时期人们的音乐审美方向都以其所特有的内容和形式发生着变化,作曲家的创作都不可避免的受到该时期的音乐审美观的影响。从狭义上说,古典主义时期是指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初形成于德奥地区的音乐流派;而古典主义音乐美学则是对古典主义时期整体音乐风格、创作手法、艺术审美等方面的描述。浪漫主义时期是指19世纪初叶至中叶半个多世纪的欧洲音乐文化进程中的一种特定的音乐思潮和创作倾向①;而浪漫主义音乐美学早在贝多芬的创作中就已出现预兆,是对古典主义音乐审美观的继承与发展。

一古典主义的音乐审美观

18世纪初兴起于欧洲的启蒙运动是继文艺复兴运动之后欧洲近代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目的在于封建王权和宗教腐朽的统治。古典主义音乐受启蒙运动影响,力图恢复古希腊古典艺术,追求古希腊古典文化中形式与结构上的和谐,力求简洁、清晰的音乐表达。人们开始不再认为音乐是上帝的恩赐,只能歌颂上帝,而是可以服务于人,满足人的情感表达和审美需求。受启蒙运动中“理性”力量的影响,古典主义将“理性”的音乐放在第一位,追求客观的音乐表达。理性并非只是单纯的严肃和平静,更多地表现为普通的人性,注重内在激情的表达。作曲家们在创作中擅用客观和非写实性的表达方式,十分注重器乐的创作,突出音乐自身的美感,力图实现一种不通过文学、语言或音乐以外的其他因素来理解和表现音乐,这种审美观下创作的音乐被称为“纯音乐”。卢梭(JeanJacquesRousseau,1712-1778)作为启蒙运动的倡导者,古典主义时期重要的文学家、教育家、音乐美学家,他的情感论观点在音乐美学领域内产生巨大影响。早期美学观点认为语言和艺术都被归于同一个范畴之下——模仿的范畴,语言是对声音的模仿,而艺术是对周围一切的模仿②。而卢梭认为: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模仿是表达情感的手段③。于是,卢梭将模仿说与情感论相结合,使模仿成为情感表达的必要条件,而情感是模仿的最终目的,二者相互作用。音乐通过模仿自然、模仿人类,来描述事物和景象,从而表达一切情感。与卢梭情感论相对的是以康德(ImmanuelKant,1724-1804)为代表形式主义学派,他们认为“美”是能够给人带来愉悦的,它并不依赖于内容而更多是形式上的美感。康德主张音乐自律论,提倡无标题的音乐,无标题音乐本身不具有特定的内容和概念性,他们既不指代什么特定的客体也不表现什么,无标题音乐是自由的美,对客观的理解与欣赏音乐具有重要意义。他认为音乐的感官娱乐性和形式自律性,使音韵能表达情感而不需要依附文学艺术确切的表达。

二浪漫主义的音乐审美观

随着179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失败,人们普遍对现实感到失望,对“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寄托不抱幻想,这些思想表现在艺术上形成一种不满足于现实,追求理想的浪漫主义。同时,浪漫主义时期开始音乐家们拥有了真正的自由音乐家身份,不再依附于贵族宫廷和教会,开始能够随心所欲的去创作自己内心所想的内容。人们逐渐厌倦了过于理性的古典主义音乐,开始追求热烈的个人主义表现。为了纠正启蒙主义将理性绝对唯一性,重新唤起对自然和神的崇拜,浪漫主义艺术家们力图恢复中世纪音乐文化。但与中世纪所崇拜的天主教的“神”所不同的是,浪漫主义更多的是对大自然的敬畏,通过赞颂“神”使人放弃过于以自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这一时期作曲家们题材多选自东欧和北欧的神话故事与民间,极大地迎合了人们的审美态度。由于创作环境的自由和音乐评论的高度发展,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美学家和各种音乐美学观点相继迸发。以情感论为代表的他律论和主张音乐本身形式美的自律论成为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美学领域内的两大阵营。新德意志乐派中以柏辽兹、瓦格纳、李斯特为他律论领域的代表人物,他们将音乐和文学、戏剧等音乐以外的因素相结合,扩展音乐的表现力,使之成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以汉斯立克(eduaraHanslick,1825-1904)和勃拉姆斯为代表的自律论学派主张延续古典主义音乐中的形式美,反对从音乐以外的因素去获得和理解音乐。勃拉姆斯(JohannesBrahms,1833年-1897年)将创作植根于古典音乐的创作之中,用理性的思维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他在创作中采用无标题音乐形式,提倡音乐中的形式美,反对内容至上的原则。

三浪漫主义对古典主义音乐审美观的继承性

古典主义时期对音乐体裁和创作技法等方面的突破对后世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尤其是主调音乐的高度发展及总谱的出现对人们音乐审美观产生巨大影响。主调音乐创作从这一时期开始逐渐取代了巴洛克时期以复调音乐为主的音乐创作,崇尚简明,注重内在激情。浪漫主义音乐在很大程度上延续和继承了古典主义音乐,其审美价值的形成是对古典主义审美观的继承与发展。以勃拉姆斯、汉斯立克为代表的莱比锡乐派被誉为是古典主义音乐的继承者,他们是古典主义时期康德客观理性的音乐美学观的延续,追求结构规整及无标题的纯音乐审美趋向。莱比锡乐派将创作植根于古典音乐的创作之中用理性的思维传达内心的敏感情思,将德意志民族独特的民族精神与古典主义形式美的纯正美感相连在新时期迸发出时代的火花。莱比锡乐派否定想象和飘忽不定的情感,主张作曲家应描绘客观的音乐,避免过于个人主观化的表达和主观喜好的偏颇。这些审美观在勃拉姆斯的创作中都得以体现,他在创作时首先保持情感上的“中立”,并沿用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的命名方式,作品继承了古典主义音乐的形式美。以柏辽兹为代表的革新派——新德意志乐派是在卢梭情感论美学观的基础上形成的,这种情感论的美学观点在浪漫主义音乐美学中占主导地位。情感论认为音乐是情感的体现,音乐的内容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柏辽兹在《幻想交响曲》中所描述的“一个艺术家的生活片段”即其自身的情感历程,是古典主义情感论的再现。

四浪漫主义对古典主义音乐审美观的发展性

浪漫主义时期快速发展的沙龙文化和大剧院的公开演出促进了音乐艺术的高度繁荣,音乐评论的范围之广、专业化程度之高使人们开始拥有更多的空间去思考和探讨音乐。浪漫主义审美观在继承古典主义时期美学价值的基础上受浪漫主义风潮的影响,他们更加注重音乐对于人类精神的表现力,一切艺术创作来自于人的主观需要。浪漫主义时期勃拉姆斯的创作虽继承了康德的形式美,但不可避免的受到浪漫主义风潮影响,具有浪漫主义音乐的某些特质。在他的创作中音乐富有浪漫特质,作品中首尾乐章结构庞大,与古典主义中使用的主题对比技法相比,音乐中更多的使用动机或主题变奏的手法,展开部不再负担戏剧性,变得简洁清晰,高潮部转移到再现部,扩大了音乐的表现力。新德意志乐派也在卢梭情感论的基础上继续发展,音乐更加注重体现人的内心情感,突出音乐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合作,尝试用其他艺术形式来表现音乐,透过音乐加深对其他艺术形式的理解。瓦格纳对综合艺术的要求就是浪漫主义者的终极幻想,他将音乐与诗歌、舞蹈、绘画和建筑等艺术形式相连,强调音乐内容的表现,将形式至于次要地位。浪漫主义时期各种音乐思想和美学理念的相互碰撞,使浪漫主义音乐美学理论趋于成熟,人们的审美观向着较为统一的方向发展。以自律论和他律论为代表的审美价值和对艺术自由追求态度,对传统的理性主义造成强有力的冲击,对音乐艺术乃至其他艺术形式都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五结语

本文将古典主义时期与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审美观进行比较分析,浪漫主义音乐审美观是对古典主义音乐审美观的继承与发展。浪漫主义两大音乐审美观之一的自律论是对康德音乐美学理论的继承与发展,认为应注重音乐的形式美,反对音乐的功能性和标题性。而浪漫主义另一审美观他律论则是在卢梭的美学理论基础上形成发展的,它强调音乐的功能性,突出综合性艺术,重视音乐的内容。这些音乐美学理论在实践创作中形成了各自独具特色的音乐风格,对浪漫主义音乐及其后的音乐创作和审美变革产生巨大影响。注释① 于润洋.浪漫主义音乐——为《音乐百科全书》词条释文而作[J].音乐研究,2004(1):88.② 何乾三.卢梭的音乐美学思想[J].乐府新声,1984(4):11.③ (德)恩斯特•卡西尔著,甘阳译.人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235-236.

参考文献

[1] 何乾三.卢梭的音乐美学思想[J].乐府新声,1984(4):39-44.

[2] 于润洋.浪漫主义音乐——为《音乐百科全书》词条释文而作[J].音乐研究,2004(1):88-102.

[3] (德)卡尔•达尔豪斯著,尹耀勤译.古典和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美学[M].湖南:湖南文艺出版社,2006.

第5篇:浪漫主义文学论文范文

关键字:舒曼;克莱斯勒偶记;浪漫主义音乐

一、浪漫主义音乐产生的背景与风格

浪漫主义作为一种音乐风格形式,它注重的是个人内心情感的抒发,具有夸张、不真实的特点。把创作者自己的个性特征、情感世界完全融入在自己的艺术世界中,自己幻想与不真实甚至是荒诞离奇的灵感加入到创作中,所展现出来的艺术形式。浪漫主义也出现在18世纪末的文学领域中,它是多种社会思潮汇合而成的,形成了一股无法阻挡的潮流,出现在各个艺术领域。浪漫主义音乐的出现,与其它艺术形式相比,对音乐情感的直接感受最能体现浪漫主义的美学特征,完美的与浪漫主义融合。当浪漫主义思潮与音乐相融合之时,就预示了音乐史上一个辉煌时刻即将到来。当时的社会经受了思想的启蒙,社会整体成员的文化程度得到了提升,与资产阶级革命的失败相冲突,使他们不得不在一个与理想相冲突的世界挣扎,于是浪漫主义音乐作为一个情感的出口受到大众的追捧,越来越多的浪漫主义音乐在音乐沙龙、餐厅、音乐厅、剧院等地流行着。但是由于浪漫主义强烈的个人情感特征,呈现出片段化、零散性的特点,没有一个统一的系统形式和特别清晰的美学归类。“德国狂飙”运动给当时的音乐带来很大的冲击,音乐作品开始与文学作品相结合。浪漫主义音乐受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法国大革命”让人们开始有了对未来社会有美好憧憬,但是革命的失败与欧洲封建王朝复辟后,人们在这种社会环境与个人理想之间挣扎。于是作曲家们开始从文学作品中寻找自我的内心世界与音乐的灵感,主张采用自由的曲式结构,和色彩丰富的和声表达自己内心的真情实感,向当时社会的种种不公正和恶俗的社会现象表达不满。早期浪漫主义音乐作品的曲式结构还是比较规整,和声的运用也有古典主义音乐相似,但是旋律线条已经较为明显,抒情性很强。如舒伯特的音乐作品也深受文学作品的影响,创作了600多首艺术歌曲。浪漫主义中后期,出现了舒曼、李斯特、门德尔松、柏辽兹等音乐家,他们很多优秀的音乐作品都与文学相关。舒曼音乐创作富有诗意并与文学相结合。李斯特有《但丁奏鸣曲》,是在读了但丁的文学作品之后写出的。门德尔松创作了非常著名的钢琴作品集《无词歌》,每首作品都像没有歌词的抒情歌曲。柏辽兹创作了标题幻想交响曲,借鉴了文学的创作方式。之后出现了瓦格纳、罗西尼,他们都在歌剧方面有着巨大的贡献。浪漫主义音乐与多个诗歌、戏剧、小说、油画等多个艺术领域相结合,充斥了人文气息,还与大自然相融合,森林、湖泊、大海、山脉、小溪等都是浪漫主义音乐所表现的对象,在音乐中为人们营造了一个世外桃源。浪漫派作曲家所采用的对象有些是因为逃避现实而选用了大自然,虽然具有消极意味,但是这也给浪漫主义音乐注入新的活力。它融入的复杂的艺术形式把人们内心的情感表达到极致。

二、舒曼的生平

舒曼是19世纪德国优秀的作曲家、音乐评论家。舒曼的父亲是一位书商,他从小就在充满人文主义色彩的环境成长,文学作品对于他的影响显然是巨大的,在舒曼的人生过程中,学习音乐的经历充满坎坷,他的母亲认为音乐并不是一个好的谋生之计,非常反对他学习音乐,让他选择了学习法律,好日后成为一名律师,刚开始的舒曼妥协了,大学选择了法律专业,可是他内心一致在动摇,最终命运还是让他选择了音乐。他开始拜师于维克,并与维克的女儿克拉拉相识。舒曼他不认同维克的古老、刻板的教学方法,开始自己研究练琴的方法。舒曼把手指用绳子吊起来,高强度并且错误的练习方式,使他的手指伤残,不能练习高难度的钢琴作品,他想成为钢琴家的心愿已经无法实现。他的种种行为都充分体现了浪漫主义时期人们冲破传统的枷锁,追求个性解放的思想。他也因此走向了音乐评论家的道路,在19世纪音乐评论界文学家、哲学家、政治家这些更有逻辑思维的人掌控着,而音乐家在评论界的地位一直被压制着,直到舒曼的出现。舒曼著有《音乐与音乐评论家》,在这部著作里他批判了庸俗、华丽、没有内心听觉、退步的音乐,向人们大力推荐了当时不受人们重视的贝多芬、海顿等古典的音乐作品。鼓励了新出现的一些音乐家,赞扬了充满情感的音乐作品。舒曼出生于出版商家庭,从儿时起就阅读了大量的世界名著,深受文学的熏陶,在他学生年代就已经开始创编诗集,开办文学社,与同学一起讨论当时的文学著作,并且写了三个戏剧剧本和两篇长篇小说,甚至当时舒曼的父亲认为舒曼会走向文学写作的道路,但最后舒曼选择了音乐,不过舒曼的一生都与文学有着深切的羁绊。在文学和音乐两方面过人的才能使他成为了一位优秀的音乐批评家。一流的音乐评论家少之又少,就是因为音乐过于抽象化,是用音响表现出来的艺术形式,用文字工具难以表达的到位、准确。舒曼的音乐评论是浪漫主义描述,用文字生动形象的描绘出了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多以主观感受描述,“我”开始的主观性描述较多,这种形式的评论多给人主观臆想强,但舒曼在文字上准确的拿捏和他具有严谨作曲理论知识、逻辑思维,具有理性的分析,把感性与理性的思想交融。在舒曼优异的文化底蕴和他的作曲技术理论的能力下他的音乐评论自然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三、《克莱斯勒偶记》作品鉴赏

舒曼深厚的文学底蕴使他创作出了《克莱斯勒偶记》这部把浪漫主义文学与浪漫主义音乐相结合的钢琴套曲。作品创作于1834年,这部由8首小品组成的钢琴套曲,每一部小品都有着充沛的情感,整部作品的结构像是一部小说向人们诉说着其中的故事。这首作品是献给肖邦的,创作之时正是舒曼与克拉拉感情受到反对的时期,舒曼在情感上饱受痛苦,受到霍夫曼小说《雄猫穆尔的生活观》中所创作的一位小说人物克莱斯勒的启发,在这部作品中充斥的荒诞、幻想与现实相互交织,书中的许多观点都与舒曼的思想奇妙的相似,让舒曼产生崇拜之情。书中的克莱斯勒是一位不受重视,不屑于世俗世界的音乐家,与另外一个角色雄猫穆尔所形成鲜明的对比,雄猫穆尔为了名与利而放弃理想。而舒曼受这本书所影响,创作出了《克莱斯勒偶记》,虽然这部作品并没有描绘书中的情节,但是它所表现出来的情感的挣扎与作品之间的对比是与这部小说有着强烈的共性的,乐曲时而能感受到焦急难耐的情绪,时而能挺会到宁静甜美、抒情的旋律,充分抒发了舒曼内心的感受。在舒曼的钢琴作品中我们能感受到片段式的音乐,以《克莱斯勒偶记》为例,分为了8个小品,它们每一首都是一个片段式的乐思发展起来的,很像是小说中的一章或是表现了某种情节,在整体结构上没有体现出很强的完整性,而这种结构正是浪漫主义音乐的特点,浪漫主义美学中反对了系统化的结构,要表现出强烈的个性、个人特征。但是这种特征将音乐所存在的特定结构趋向瓦解的趋势,尤其体现在奏鸣曲式和交响曲中。在浪漫主义音乐高度发展的同时,奏鸣曲式也走向了瓦解,浪漫主义音乐的发展特征会组织音乐主题的回归,它并没有特定的音乐发展规律,并且有着不规则的节奏和夸张的情感表现,自由的发展使音乐不能规律性的发展,在调性和主题上没有办法自然的回归,这对奏鸣曲式的冲击无疑使巨大的。

四、浪漫主义音乐的发展过程

浪漫主义音乐处于欧洲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同时带动了文化经济的发展,这些原因在音乐上带来一些消极因素。德国音乐在舞厅、歌剧院都出现了风格华丽,过于炫技的音乐作品,像是在歌剧院的意大利歌剧,和在音乐厅演出的音乐作品都出现了这种情况。舒曼曾经在音乐评论中反对过这种情况“一味追求单纯技巧,只注重外表,不注重内容的反艺术倾向”,在浪漫主义音乐时期,无论是在钢琴或者歌剧、或是其它乐器上都出现了炫技的形式,钢琴作品上过多的经过音,歌剧上声音技巧的展示,小提琴华丽的演奏手法。舒曼认为在音乐中出现的过多的华彩和经过音是不必要的,单纯为了炫技的音乐是没有意义的,严肃抨击了这种夸张、华丽的音乐表现方式。在浪漫主义音乐发展晚期越来趋向唯意志论的音乐美学思想,夹杂过多的个人情感欲望的表达,富有丰富多彩的形式同时存在着零散、混沌的形式。浪漫主义音乐在和声进行方面,也开始突破古典主义音乐的和声进行,不是循规蹈矩的使用功能和声,而是开始大量使用了小二度的半音进行,给人以不和谐的听觉效果,表达内心躁动不安的情感,例如忧郁的、愤慨的、激烈的情感倾诉。笔者认为,这种不和谐的和声进行是一种无意识的内心表现,是为了将内心本身的情感用音乐的形似表达,用不和谐的和声进行来烘托这种神秘感,模糊了和声之间原本程式化的进程,给人朦胧的音乐色彩。大家都知道大小三和弦给人的感觉是比较规整的,和声色彩是正统的,古典音乐的和声进行主到属的正格进行的情况较多,大多都使主-下属-属-主,是有秩序在结构内的发展,给人色彩上是明亮的,音乐的感觉是明快的,这是古典主义音乐的一个特色。当时的社会神的地位比较高,人的天性被压抑着,音乐也是在一种较为规律的形式下创作。而浪漫主义音乐的和声开始大量使用了变和弦,不协和音的加入造成了音响上的神秘感,而这种音响上的张力必然加强了音乐传达给人情绪上的紧张感,浪漫主义音乐的矛盾与冲突这与人的琢磨不透的情感有着很大的相似之处。多使用主到下属的半格进行,这种和声的半格进行,模糊了和声的功能性,增添了和声色彩的变化,让音乐听觉更为朦胧与婉转。音乐好像一直在流动着、发展着,好似没有终止的音乐。尤其到了浪漫主义音乐的晚期瓦格纳创造了无穷动的音乐发展方式,音乐一直不断的发展着。在浪漫主义音乐中,不止是和声的变化,在调式上有了更丰富的变化。在调式上频繁的转调,和远关系转调手法的运用,赋予了音乐更强的动力,在古典音乐中大多是主调和它的关系大小调或者进关系大小调之间的转换,而浪漫派的音乐完全突破这一规律,他们强调的自由在这里也体现的淋漓尽致,有时调性的转变给人紧张感,有时给人舒缓的感觉,使紧张和松弛相结合的音乐体现。在舒曼的音乐我们可以看到有的乐句一直在调性上不断的变化。在调式上的频繁转换,使得奏鸣曲式这一曲式结构趋向没落,这一曲式本就是强调主调的回顾,浪漫乐派的创作方式使主调无法按照规律回归,给这一曲式结构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浪漫主义音乐的节奏也变得丰富起来,大量出现了复杂的节奏,例如:切分音、三连音、复节奏、符点节奏。这些节奏类型的出现通常使连续的,长时间的出现,从节奏上带动音乐的发展。而在古典主义音乐时期,节奏类型也是较为规整的。舒曼还创造了一种叫做“赫米奥拉”的节奏型,这种节奏性是由连续不断地切分音构成,具有“舒曼风节奏”。虽然浪漫主义音乐在和声进行、调式发展和节奏型上都变得非常自由,但这种自由还是由一定的内在逻辑,与之后的无调性音乐有着本质的区别。浪漫主义音乐中带有更多的个人情感倾诉,其中每一部作品都竭尽全力的展现着自己内心最深处的情感。浪漫主义音乐家比任何流派的音乐家都能意识到生命的短暂与意义,他们竭尽所能表现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反对庸俗的音乐。

第6篇:浪漫主义文学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 “社会主义现 实主义”术语由政治学概念与文学概念拼合而成。其内在特征存在四重二律背反。导致了20世纪30-7O年代中国的文学理论与创作实践中的冲突、背离与自我消解的历史必然。

当下重提“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似乎不合时宜,因为作为一种文艺思潮 、创作方法或批评标准,其使命早已结束 ;但若把它作为现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概念或“基本骨架” 看。时空距离正好提供了学术研究所需要的冷静态度和阐释空间。论者认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内在特征馐存在四重二律背反.出于“宣传”“大众”“理想”的政治需要而摈弃了客观性、抽象了典型性、消解了个体性,一步步贴近虚美变形的 “浪漫化”,最终导致 了自我消解。追昔抚今,尽管康德早已指 出人类理性认识 的局限和二律背反的必然 。但文学理论和文学研究基本概念表述的规范性,仍需引起高度重视。

一、真实与训诫的张力—— 对“客观性”的消解

“客观性 ”是 现实主义 的标 志性口号。广义上来说 ,现实主义重视描写 自然 。讨论的是艺术与实在的关系,但作为时期概念则限于 l9世纪现实主义。对现实主义的反思几乎与其滥觞同步。19世纪欧洲现实主义者亨利·詹姆士已经认识到方法上力求客观,但实践中难以完全实现。也是在这一点上,韦勒克毫不隐讳地指 出,所谓客观再现中“就蕴含或者隐藏着说教。从理论上讲,现实地完全再现会排斥任何种类的社会目的或宣传……在描写与开出药方、真实与训诫之间存在着一种张力.这种张力不能在逻辑上加以解决”③。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要求作家描写生活“应该成为的样子”,用社会主义精神“从思想上教育劳动人民”,实际是说作家不要客观地反映现实 .而要通过艺术来进行党性教育甚至美化现实。真实与训诫 的矛盾不是在被克服,而是在有意扩大。

中国新文学现实主义运动一开始就表现 出重训诫 、轻真实的倾向。五四文学“为人生”的主张 .强调的是与传统文学并无二致的社会教化功能,新文学家力图将写实与开药方“调和”到极致。“从社会的效用用文艺底感染力这些方面解释……‘真实和 ‘感 动’只是一件事的两种说法”④。革命文学披着激进理论外衣,将对宽泛社会生活的描写限定为阶级实践的反映,创作上却以蒋光慈式“革命浪漫谛克”昭示百事如意的好结果。所谓真实与客观早 已被架空。1933年周扬介绍“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尽管于文末强调了“真实性”。但其要旨乃是要求作家从现实中找出时展的 “积极意义”.表现“未来的轮廓”和“可能存在的东西”⑤。根据这一逻辑 。“真实”等于“未来”和“可能”?!这与经典现实主义艺术原则已是南辕北辙。另一阐释者胡风也强调“写真实”.但同时还要求“主观战斗精神”的发扬。诚如夏志清先生所说 :“在胡风 的现实主义观念里 ,有 许多 浪 漫主 义 的成分 。”⑥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更丝毫不回避“功利主义”的标签。将文艺作为“有力的武器”,公开宣称真实性就等同于政治性,客观性成了政治话语随意建构的游戏。即便“百花齐放”时期.秦兆阳主张“真实性和艺术性”统一、李和林提出“思想性和艺术性”一致 ,或是邵荃麟的“中间人”:让会主义现实主义 一学术语的四重物论”,以及“拨乱反正”时期对“写真实”问题的重新讨论。当代文艺理论的多次微调实际都没能走出真实与训诫的悖谬。文学“客观性”的种种理论 预设依然成空。

二、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对 “典型性”的异变

贺拉斯“类型说”、19世纪德 、法文学史指称神话传统中具普遍性的伟大人物、巴尔扎克、乔治·桑和丹纳谈论的“社会典型”。以及别林斯基强调的具有时代特征的人物 .甚至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的经典定义,“典型”指的都是“个体的人”。然而,从杜布罗留勃夫开始,“典型”被抽象为“正确思想 ”。社会 主义现实主义的权威解释者谢尔宾纳则变换为从“大量现象、性格和生活的特点中选择最本质的、最典型的东西”⑦“典型”成了由现实过渡到理想、由现象过渡到本质的桥梁。如果作家没有按照正确世界观的指导对现存事物加以创造性地再现。那就是站错了阶级立场。其作品及人物也就不具有典型性。由此,“典型”“典型性”成 了中心政治问题 。

“五四”新文学和“革命文学”尚未涉及典型人物 的塑造 .“唯物辩 证法创作方法 ”以概念化 、公式化 的机械方式表现阶级“本质”。也没有塑造出典型人物性格:直至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提倡。才开始了对 “典型”问题的关注 。擅长描写都市恋情的茅盾开始 自觉运用阶级分析法 .“全景 式”地把握中国政治经济整体面貌。几组阶级对立关系的描写成为了《子夜》(1939)的结构重心,而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1948)对阶级斗争场景和典型人物命运的处理,显律背然得益于《讲话》的纲领式阐发:“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 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 ,更典型。更理想 ,因此就更带普遍性。”⑧按照六 个 “更 ”的评 价标 准 塑造 出 的“典型”人物 。不在于他真实可感 ,而是可以“帮助群众推动历史的前进”。与理想相关 ,当然只能 以光 明和歌颂 为主 ,以正 面人 物 为主 。“十七年 ”文学 对英 雄形 象 的集 中塑造 .以及文革 中“三突 出”原则 的确立.都是这一推理的延续。

三、世界观与创作方法的悖谬—— 对“浪漫化”的引入

关于世界观与创作方法的论述始 自高尔基《俄国文学史》,它确立了苏俄文学理论体系的文学本质观:文学是阶级关系的忠实反映。文学的功能是阶级宣传的手段;并把浪漫主义分为“个人主义的浪漫主义”(消极 浪漫主 义 )和 “社会性 的浪漫 主义 ”(积极浪漫主义 )。作 为艺术思维 和艺术表现的基本原则 ,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并没有高下之分。在“社会主义”这个哲学世界观范畴的概念掩饰之下,苏俄文学理论大肆借用 “浪漫 化”手段—— 18世纪末 德 国浪漫主义诗人诺瓦利斯的主张:“浪漫化不是别的 。就是质的生成 。低级的自我通过浪漫化与更高更完美的 自我 同一起来 。所 以。我们自己就如像这样一个质的生成飞跃的系列 。”⑨日丹诺夫主张革命 的浪漫主义应当作 为社会 主义现 实主义的一 个组成 部分 ,高尔基在《论流畅》中更称革命浪漫主义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化名。用“浪漫化”手法将无产阶级世界观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统一起来,这种主观处理对中国影响至深。

起初.“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为“辩证物法创作方法”的批判武器被引入,用以驳斥辩证唯物法创作方法将哲学方法与艺术方法混淆.将阶级 的世界观转化为呆板的艺术创造法则 。然而,论者认为这两个概念存在同样的弊病:用“抽象的烦琐哲学的公式去绳一切作家的作品。他们对于一个作品的评价并不根据于那作 品的客观的真实性,现实主义和感动力量之多寡,而只根据作者的主观态度如何,即:作者的世界观(方法)是否和他们的相合。他们所提出的艺术 的方法 简直就是 关 于创 作 问题 的指令,宪法。” 周扬这段批评唯物辩证法创作方法的文字.完全可以用来指称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缺失:以哲学认识论取代审美认识论.用世界观的正确与否来评判艺术水准的高低.从而造成对作家创造性的规范拘束。并不惜以政治斗争、群众斗争等“组织惩罚”的形式处理文艺问题。《讲话》反复强调文艺工作者的“立场 问题 、态度问题”.强调“动机”和“效果 ”,意指为了确保世界观的“正确”.为了达到宣传普及的社会效果 ,思想大跃进式的“浪漫化 ”是允许的,也是必须的。由此,才会有 1958年“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原则 的出炉,茅盾更直接把周扬 曾定义的“英雄 主义 时代”代之以“革命浪漫主义的时代 ”⑩,把英雄 主义 的理想推 向共产 主义 的憧憬。不管周扬、毛泽东、茅盾如何表述,其实都采纳了“浪漫化”的操作程式:赋予普遍的东西本质的意义.使落俗套的东西披上神秘的政治外衣,使熟知的东西恢复未知的尊严 ,使有 限的东西重归无 限—— 这样 ,才能达到“更高更完美”的“质的飞跃 ”。

四 、个体与群体的拼合——以“人民性”为标准

文学批评的“人民性”概念同样取 自苏俄。别林斯基把“人民性”理解为民族性,杜勃罗留波夫解释为“表现人民的生活、人民的愿望服务”,并首先将人民性 与现实主义联系起来 。对 “人民性 ”的阶级分析则来 自列宁关于一个时代有两种文化的理论 :统治阶级的文化和被统治阶级的文化。所谓“艺术是属于人民的”——“人民”指的是“广大劳动群众”。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要求 “用社会主义精神从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使得人民性与阶级性、党性的联系更为紧密。

1918年胡适发表《论易 卜生主义》,宣扬“个性”“个人的自由独立精神”“不从众的主体性原则,周作人《人的文学》提出“从个人做起”的“人道 主义”文学精神 ,体现了五四新文学努力接 近西方人文精神的主观意图。然而很少人注意到,周作人在首倡之初业已声 明.“人 的文学”更愿意写 “正面的”“理想生活 ,或人间上达的可能性”。这多么接近无产阶级的文学设想 !由“个体过渡到“群体 ”.由“人 的文学”“平 民文学过渡到“普罗文学”.没有任何 障碍。革命文学主将要求作家题材“从英雄主义的个人主义转到集体主义”(钱杏郦 《一九三。年一月创作评》);茅盾则将五四空泛的“为人生”具体限定“一社会一民族的人生”(《现在文学家的责任是什么》);瞿秋自从“党的文学原则”的政治高度规定文学不是个人社会主义现实 主义 支 学术语的四重的 ,而应成 为无 产阶级总事业 的齿 轮和螺丝钉。由此,中国现代文学运动从理论准备上彻底 由“个人 ”转 向了“集体 ”和“阶级”。集体如何体现呢?瞿秋白的回答是集体等于大众,又具体代指“普洛大众”“工农贫民无产阶级大众”@。进一步演进,“什么叫做大众化呢?就是我们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工农兵大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 这里的“大众”是有着严格等级区分的集合概念,包括工人、农民、兵士和城市小资产阶级四个等级。历史的主人和革命的主力则是工农兵,文学宣传普及的主体和对象也应该是工农兵.因此要以“人民文学”“工农兵文学取代“人的文学”,同时颠覆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启蒙地位。创作主体与接受主体的“人民性”标准,促使大部分作家迅速转换话语方式 ,以“人民知识分子”的身份激情礼赞群体力量。长篇历史小说高峰过后,短篇小说、朗诵诗和秧歌剧 日渐昌盛.贺敬之、郭小川的政治抒情诗和刘白羽、秦牧、杨朔的抒情散文模式 。其抒情主人公 “我”实质是“人 民性 ”的表征 ,而样板戏 的政 治寓言更是党性 、阶级性 、人民性 的“集体狂欢”,与新文学 的初衷背道而驰 。

注释:

①孟繁华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来源与在中国的接受”,载《广播电视大学学》1998年第 4期。

②参见陈顺馨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理论在中国的接受与转化》,安徽教育出版社 20o0年版

③[美]韦勒克:《批评的概念》第 232—233页,张金言译 ,[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1999年版。

④俞平伯:“文艺杂论”,载《小说月报》14卷 4号。

⑤④周 扬:“关于‘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载《现代》第四卷第一期。

⑥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第 217页,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

⑦谢尔宾纳 :“文学与现实”,载《文学理论译丛》(第一律背反辑合订本)第240页,[上海]新文艺出版社 1956年版。

⑧⑩《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863、851页,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

⑨诺瓦利斯:《断片》,转引自刘小枫:《诗化哲学》第3页,山东文艺出版社 1986年版。

⑥文艺报编辑部编:《论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第33页,作家出版社 1958年版。

⑩周作人:《人的文学》,载《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第 195-196页,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第7篇:浪漫主义文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浪漫主义音乐沙龙炫技性

人们通常将19世纪的欧洲音乐称为浪漫主义音乐。浪漫主义音乐思潮产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的动荡时期。当时欧洲流行德国古典哲学和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对浪漫主义的兴起也有直接的关系。德国古典哲学夸大主观精神,强调个人作用,宣扬神秘主义为浪漫主义提供了理论基础;空想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揭露和批评,对人人平等,人人幸福的理想社会的幻想也从积极方面影响了浪漫主义思潮。浪漫主义音乐也是随着浪漫主义文学的产生而产生。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与文学有着密切的关系。音乐所具有的特征,几乎都可以在浪漫主义文学中找到对应的一面。浪漫主义音乐家强调自我发现,自我表现。在创作中突出而深刻地加以渲染的,是他们内心的激情;他们把个人的命运和感受视为最重要的内容,作品常有自传的性质。在浪漫主义音乐中,感情统御着一切。它不受严格形式的控制,尽管在外貌上还保持着古典形式的框架,却已不再受其束缚。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虽以封建复辟告终,但它为后来的一个世纪提供了反抗压迫的方式,也赋予音乐家要求挣脱约束,获得自由和表露个性的精神。这是新的时代精神,它使新的音乐家与社会形成了新的关系。音乐家的地位从原来的奴仆一跃为时代的先导。然而由于音乐文化的接受者从有教养的贵族和教会移到富裕的中产阶级,公开音乐会成为主要的音乐实践形态,音乐家要获的成功,必须使音乐打动广大听众。为争取听众,求得理解,音乐朝着技艺高超和富丽堂皇的方向走去,促进了作曲技法和演奏技巧的发展。同时,音乐家们又深感很少能找到理想的听众而与现实的距离越来越远,凭借“内在的冲动”创作,自我表白和亲密交谈也恰恰在这一时代最为盛行,从舒伯特、肖邦等作曲家的艺术歌曲和钢琴小品均可看到。

一、浪漫主义音乐特性

1.移情性。浪漫主义音乐的崇尚情感代替了古典主义的崇尚理性,强调音乐表现主观情感,将情感和想象提到重要地位。音乐热衷于表现内心的强烈情感、爱情主题,不满现实的孤独者精神,对大自然景色的感觉印象都成了表现的主要内容。对激情的渲染与对自由的追求必然会突破古典均衡的形式规范。贝多芬作为从古典主义走向浪漫主义的伟大音乐家,在激情的引导下冲破了古典均衡的樊篱,积极探求形式上的丰富变化,形成富有生气的新风格。个人主观性的情绪表现在舒伯特、舒曼、肖邦的音乐中,他们的音乐作品多姿多彩,实现了浪漫主义的审美理想。

2.标题性。浪漫主义时期不少音乐家来自有教养的中产阶级,如韦伯、柏辽兹、李斯特,他们多才多艺,不仅是音乐家,还是文艺评论家,甚至是哲学家。期望革新的作曲家们,力求突破音乐自身的界限,寻求与其他艺术的融合。19世纪新的标题音乐,就将音乐以外的因素化为乐思,用文字来说明其思想的统一,在瓦格纳的创作中得到最集中的体现。浪漫主义音乐强调和各个艺术的结合,他们将音乐与文学、戏剧、绘画的因素结合起来,创造出来艺术歌曲,器乐性的标题交响乐、交响诗、交响音画,开拓了音乐的表现领域,也体现了审美追求的丰富性。歌德、莎士比亚、普希金的文学作品被用于纯器乐音乐的创作题材,自然风光、春色美景也都成了浪漫派音乐家的音乐内容。

3.民族性。19世纪是欧洲各个民族意识觉醒的时期又是民族主义的世纪。随着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和音乐色彩感的不断增强,音乐家们比以往任何时代更注重民族性。特别是在东欧、北美诸国,音乐家们搜集出版民歌,选取民族的历史传说、自然风光、人民生活等为题材,大量运用民间歌舞曲的音调节奏,形成具有民族特点的音乐语汇,为19世纪音乐增添了新的色彩,并成为浪漫主义音乐的一个重要力量。作为对民族音乐关注的一个补充,不少音乐家热衷于异国情调,采用诸如西班牙和东方国家的乐汇,创作出瑰丽多彩的音乐。在格里格、肖邦、柴科夫斯基等作曲家的作品中,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语言受到充分的重视。

4.炫技性。在浪漫主义音乐中,还有一些特殊的表现,由于艺术保护制的变化,大量的公众音乐会和阴约束的出现,使音乐家主要地依赖作品的出版及卖票的音乐会为生,他们的音乐比以往面对更多的音乐爱好者。一些作曲家和演奏家为炫耀自己高超的技艺,给听众以某种刺激和震动,竭力发挥炫技性表演,并互相为争夺听众的好感和奉承,而公开竞争。因此,产生了大量的富丽堂皇的作品(如柏辽兹、瓦格纳等)和炫技性的作品(如帕格尼尼和李斯特等),这也是浪漫主义音乐的一个突出的现象。二、浪漫主义音乐重要的特性——沙龙性

沙龙:英文[salon],17世纪末叶和18世纪,法国巴黎的文人和艺术家常接受贵族妇女的招待,在客厅集会,谈论文艺。后来故而把有些阶级的文人雅士清淡的场所叫做沙龙。现在泛指文学、艺术等方面人士的小型聚会。在音乐中它的出现是追随着贝多芬的榜样,浪漫主义作曲家不再受雇于某人,他们只为自己,为自己的激情和感受,而不是为娱乐而写,他们唯一要对付的是靠出卖作品维持不稳定的生活,如果是个演奏家,那他的收入来自于音乐会。浪漫主义时期的听众不再是清一色的贵族,由商人和企业主及他们的家庭所构成的富裕新中产阶级开始光顾音乐会,演出不再局限于音乐厅或歌剧院。自从1790年钢琴的发明,莫扎特创造了全国新的作品形式,可以在家中演奏音乐,绝大多数家庭客厅中都有一台钢琴或小风琴,因而上流社会的沙龙也不失时机的迅速出现了。在欧洲,音乐家都想具有良好的发展前途,对于进入到贵族,政府要员以及富商的私人沙龙中演奏就非常重要。在这些沙龙里,音乐应重新具备“优雅的格调”,而如今创导这种格调的只是取得了政权和财富的大资产阶级而不是贵族阶级了,然而这个新兴的富有的资产阶级已经准备向贵族阶级学习,学习他们的举止行为,按照他们的爱好,鼓励一些音乐的发展。在沙龙中受到欢迎的伤感多情的浪漫曲中,具有特色的大都出自贵族作者之手。舒曼在他1856年的评论文章中就曾精辟的分析了显贵沙龙与知识分子沙龙之间的差异。他认为,对高官富豪来说,音乐只是娱乐的一部分,他们要求音乐是轻松、愉快、抒情的,因此产生了所谓的“沙龙音乐”。而在知识分子聚集的沙龙,如门德尔松家中,或是肖邦拜访最多的巴黎银行家莱奥的家里的演奏的音乐就较为深刻。

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兴起、发展与衰落,展现和包含了丰富的社会内容。众多的资产阶级音乐家走过了异端坚信的心溶历程。而浪漫主义音乐的又一特征沙龙性正是音乐发展路程中的一个必然并且必经的过程。它不仅丰富了浪漫主义音乐的创作风格,而且造就了素多这一时期伟大的钢琴家,近而推动着浪漫主义音乐的繁荣和发展。同时预示了一种全新的时代——20世纪的现代音乐大潮即将滚滚而来。

参考文献:

[1]西方音乐史简编.上海音乐出版社.

第8篇:浪漫主义文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 左联时期 延安文艺 革命浪漫主义 差异

浪漫主义是基本的文艺创作方法之一,侧重于反映人的主观内心世界,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是“五四”新文学运动者怀着浪漫的情怀和热切的追求向西方借鉴的独抒情怀的创作方法。当“五四”运动的热潮慢慢退去,又耳濡目染了一系列的血腥的悲剧、惨案之后,浪漫主义自二十年代中后期开始发生变异,在1928年由创造社和太阳社倡导的革命文学从酝酿开始兴起,因“革命”姿态的融入,浪漫主义焕发出新气质,出现了被称为“革命的罗曼蒂克”的浪漫主义创作潮流。“革命的浪漫蒂克”这一概念,最早在瞿秋白为《地泉》作序时即使用,题目为《革命的浪漫谛克》。此后,“革命的浪漫蒂克”作为专用词组,记录在文学史上。延安时期,尤其是在延安文艺座谈会后,文艺工作者开始创作无产阶级文艺,现实主义位居主位,但从中还透露出一些中国化的革命的浪漫气息。两个时期的浪漫主义有明显差异,下面作简要论述。

一、内在型浪漫主义与外在型浪漫主义

左联时期的“革命的罗曼蒂克”思潮产生于社会政治急剧动荡的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当时中国内忧外困、民生凋敝,懵懂的青年情感的落差极大,压抑与反抗、兴奋与失落、憧憬与幻灭并存。在复杂的情绪驱使下,他们不甘寂寞,文学就成为他们倾诉、宣泄的方式,蒋光慈及时地发出了“革命的罗曼蒂克”的呼声,这种文学还有着“五四”浪漫主义的精神,总是把革命与自我联系起来,抒发了自我内心的感受。“有的凭借文学来抒发革命中身陷战场与情场时个人兴衰际遇所引发的浪漫情思,如洪灵菲;有的藉文学来追摄人生飞扬与安逸两相妨碍、革命与爱情交相碰撞所造成的心灵两伤的‘时尚’图景,如丁玲;有的藉文学来排遣个人因革命而起的颓败意绪,在对革命的深沉感兴中试图救拔自我,如茅盾。当然也有人借文学来驰骋革命的‘乌托邦’想象和‘罗曼蒂克’式空想,如华汉”。可以说左联时期“革命的罗曼蒂克”仍向内在型寻求发展,与抒情小说一脉相连。与之不同的是延安文艺中的浪漫主义只占据很小的空间,在文艺政策的高压干预下,抒一己情怀已不再现实,只能把少有的浪漫情思寄托于外物之上,比如孙犁小说洋溢着从现实出发的具有浪漫主义品格的诗情画意,这种抒情是通过描绘“完美型的女性形象”和“浓淡相宜的优美画卷”而展现出来的,没有呼叫式的呐喊,没有立即投身革命的急切心情,没有夸张与想象,一切情怀都表现的平淡轻柔。

二、彻底的革命意识与被遮蔽的革命意识

二者的另一个不同之处是革命意识是否显现。左联作家们大都具有双重身份,是作家又是革命家,在创作过程中都自觉不自觉地用笔为革命助威,表现出对革命极大的热情,所以他们在作品中表现了彻底强烈的革命意识。蒋光慈的革命小说以马克思主义的阶级革命论为指导,以文学的方式体现了政治革命对思想文化启蒙的取代,这在中国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的文化语境中,毫无疑问地具有一种先锋性、话语领导权。那些压迫与反抗、革命加恋爱的叙事模式,正是迎合革命、宣传革命、鼓动革命的需要,因而政治斗争的言说意义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将被重笔书写。蒋光慈不单单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拓荒者,他的一生都在实践他的文学理论,从《少年漂泊者》到《短裤党》、《野祭》、《冲出重围的月亮》,再到《咆哮了的土地》,一切都围绕着革命生发而出。在延安文艺中浪漫只是表现在对革命认识的简单化,对革命的超级乐观的态度,但明显带有革命浪漫主义气质的作品很少,新歌剧、民歌叙事诗中的浪漫气息更为浓厚,其间的革命意识也没有如此浓厚。因为延安地域偏僻,相对比较安宁,并不是作战的主要战场,血与火的斗争很少面对,所以直接描绘敌我冲突、压迫反抗的作品不再是主题,只是一笔而过,而多描写改造农民、农村变革、农民青年爱情、妇女解放的故事,乡间生活气息浓郁。

三、开放式浪漫主义与封闭式浪漫主义

1.从视野上来看。左联时期革命浪漫主义小说的社会画面广阔,视野辽远,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现代革命宏大叙事的先河,比如华汉的《地泉》三部曲反映了大革命后从农村到城市社会变化,以及农民、知识分子、工人思想激烈的转变,作者的写作视野不断变化。蒋光慈第一部中篇小说《少年漂泊者》是对现代革命意识形态宏大叙事的初步探索,不可避免地存在有缺陷,但作为当时文学史无前例的文学叙述方式,其功不可没。蒋光慈最后的长篇小说《咆哮了的土地》是其鼎盛之作,纯熟地把广阔革命背景与复杂的、多线索的叙事融为一体。延安文艺中的作品长篇小说很少,并以现实主义方法为指导。而短篇小说革命浪漫色彩浓厚但没有左翼时的大手笔,只把视野局限在农村当地、个别家庭,《芦花荡》《荷花淀》的优美只是发生在河北白洋淀,《我在霞村的时候》的故事仅仅是发生在霞村。

2.从借鉴外国文学上来看。左联革命小说向外国文学借鉴得较多。漂泊主题的小说是吸收西方的“寻找意义”的叙事方式,主人公总是在寻找一件物,这是西方民间叙事的基本结构,体现出寻找的意义,即寻找个体的存在与革命的契合点。此外,蒋光慈还曾公开宣布“莫斯科变成了我的亲爱的乳娘”,他向苏联文学及理论借鉴的力度最大,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并研究了别林斯基的《现代批评之诸问题》,卢纳察尔斯基的《艺术之社会基础》、《普列汉诺夫文集》,等等,他的创作深受其影响。延安时期文艺理论大多是从苏联借鉴而来,比如周扬的文艺主张多继承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把文艺当作是反抗黑暗统治的斗争武器,使文艺为现实服务,为革命服务,为政治服务。但根据文艺政策的要求,文艺工作者在创作上要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为这四种人服务”,又主要强调“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为了创造出民众喜爱的作品,只有采用他们熟悉的模式。于是掀起了向传统的、民间的文艺中寻找寄托的高潮,希望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达到革命的效果。比如李季的长篇叙事诗《王贵与李香香》就是在吸收民间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为了适应表现解放区新的生产与斗争的需要,诗人认真学习民间小调、信天游,以及说唱艺术如鼓书、评弹等的形式、语言、表现手法,王贵和李香香的浪漫爱情故事便由这种民歌叙事诗来讲述。

3.从题材上来看。左联革命浪漫主义小说选材的角度要比延安时期宽广。以丁玲为例,因为在延安时期她是创作小说时浪漫色彩比较浓厚的少数作家中的一位,所以由她的这一时期的创作选材不同可以看到一些信息,《一颗未出膛的子弹》围绕乡亲们保护小红军来写;《入伍》叙述徐清作为新闻记者,为收集战争材料、亲历一场小战斗的故事;《我在霞村的时候》写我在霞村休养,与贞贞这位被村人误解的女子交往的故事。小事入手选取素材,人物、事件都离不开当时当地的环境。而左联作家创作题材则很宽泛,人物画廊丰富,地域跨度大。洪灵菲写了不同类型人的革命,《流亡》写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型的革命者,《在洪流中》表现农民斗争,《气力出卖者》描写工人悲惨的境遇及其斗争,《大海》反映潮汕地区农民运动。再如《鸭绿江上》则把视角伸到在日本帝国主义对朝鲜的殖民统治下朝鲜人民的反抗斗争,可见那一时期的题材来源较广,并没有受制于时空的痕迹。

总之,革命浪漫主义是西方文艺理论与中国政治、环境不断整合变异的产物,不同历史时期表现的特点也不一样。尽管在艺术价值、文学美感上各有千秋,但从中可见作家们结合环境在创作上所作的种种努力,以及他们强烈的、积极的入世意识,这种精神让人感动,并激励后人不断前进。

第9篇:浪漫主义文学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作为创作手法,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本文梳理了中西浪漫主义文学发展的历程,分析了它们的基本特征,指出中国当代文学应追求浪漫主义色彩,即在文学作品中通过夸张和想象,通过光彩夺目、超凡脱俗的形象,给人力量与振奋。

浩如烟海的文学文本中,我们很容易发现文学文本之间的差异,就像在人海茫茫中能区别各个不同的人一样。这些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与创作主体所采用的创作方法有关。

创作方法是指创作主体在创作时遵循的基本原则。浪漫主义是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的两大主要思潮。作为创作手法,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浪漫主义的创作倾向由来已久,早在人类的文学艺术处于口头创作时期,一些作品就不同程度地带有浪漫主义的因素和特色。但这时的浪漫主义既未形成思潮,更不是自觉为人们掌握的创作方法。浪漫主义作为一种主要文艺思潮,从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上半叶盛行于欧洲并表现于文化和艺术的各个部门。

欧洲的浪漫主义思潮,是在人们对启蒙运动“理性王国”的失望,对资产阶级革命中的“自由、平等、博爱”口号的幻灭和对资本主义社会秩序的不满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当时的现实,正如恩格斯所指出:“和启蒙学者的华美约言比起来,由‘理性的胜利’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竟是一幅令人极度失望的讽刺画。”当时的作家都对现实不满,企图寻求解决社会矛盾的途径。但由于作家所持的阶级立场和政治态度不同,因而浪漫主义思潮中就形成两种对立的流派,积极浪漫主义和消极浪漫主义。前者是进步的潮流,它引导人们向前看,后者属反动的逆流,它引导人们往后看。这种区别,实质上是对当时法国大革命和启蒙运动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响。

积极浪漫主义作家,敢于正视现实,批判社会的黑暗,矛头针对封建贵族,反对资本主义社会中残存的封建因素,同时对资产阶级本身所造成的种种罪恶现象也有所揭露,因而充满反抗、战斗的激情,寄理想于未来,向往新的美好生活,有的赞成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作家有英国的拜伦、雪莱,法国的雨果、乔治桑,德国的海涅,俄国的昔希金(早期),波兰的密茨凯威支以及匈牙利的裴多菲等等。他们的生活实践和艺术实践,都是同当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与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联系在一起的,大多数作家是这些民族解放运动的积极参加者。

消极浪漫主义者则不然。他们不能正视社会现实的尖锐矛盾,采取消极逃避的态度,他们的思想是同那个被了的封建贵族阶级的思想意识相联系的。他们从对抗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出发,反对现状,留恋过去,美化中世纪的宗法制,幻想从古老的封建社会中去寻找精神上的安慰与寄托。消极浪漫主义的出现,实际上是被打倒的封建贵族阶级没落的思想情绪在文学上的反映。代表作家有德国的史雷格尔兄弟,即奥·史雷格尔和弗·史雷格尔,诺瓦里斯,法国的夏多布里昂,拉马丁·维尼,俄国有茹科夫斯基,英国有华兹华斯、科勒律制,骚塞,等等。消极浪漫主义因为对现实的不满而把目光投向过去,已经被历史所遗弃的生活成了它的理想的寄寓之所,因此消极浪漫主义常常流露出一种感伤的情绪,其艺术趣味也因此透露出晦暗甚至病态的气息。但是要注意,这并不意味着消极浪漫主义就一定是不好的甚至是反动的。因为被历史发展所遗弃的生活方式、伦理道德,并非都是毫无可取的,历史的发展有时候也会以美好事物的丧失作为代价。

浪漫主义文学以一种超越现实的文学精神,执着于对人生理想甚至幻想的表现,力图用文学给人类展现出一幅理想的生活景象。用德国作家席勒的话说,浪漫主义“试图用美丽的理想去代替那不足的真实”。所以,浪漫主义并不像现实主义文学那样注重对生活对象的如实摹写,强调文学的真实性和客观性,而是竭力表现理想,表现主观愿望,表现向往理想的激情。所以在文学创作中,浪漫主义遵循的是理想化的原则,只要能表现理想的与希望的生活,文学塑造的形象即使违背生活本身固有的逻辑也无关紧要。浪漫主义文学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因此常常会改变生活原有的形态,在感情和理想的强烈作用下,大胆地、人为地创造出虚构的甚至是变形的意象、人物或环境。浪漫主义是按照理想中的生活应有的样式,按照作家主观的感情逻辑去想象和创造艺术世界。可以说,浪漫主义文学创造的艺术世界不是模拟现实的“镜像世界”,而是一个想象的、超现实的、主观化了的世界,通过塑造这个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有的理想世界,纵情地抒发自己的感情和表达主观的愿望。

虽说表现主观情感是各种文学类型共有的特点,但是我们要注意,在对情感的抒发上,浪漫主义有自己的特点。如果和现实主义比较一下,可以说在处理感情和生活的关系上两者之间有这样的区别,浪漫主义是由情生物,为情造物,对生活的表现受主观感情的支配,所以浪漫主义塑造的艺术形象往往不同于生活形象;而现实主义则是由物生情,融情于物,主观感情的表现要受所描写的生活内容的制约,把主观的情感融入生活形象之中。比如,白居易在《缭绫》中也抒情,“缭绫织成费功绩,莫比寻常缯与帛”,“昭阳殿里歌舞人,若见织时应也惜”。表现了对织女的同情,但是这种情感的表达是在陈述事实、对比事实的基础上进行的。可是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对景色的描写,却是在激情中的想象:“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为表现希望和激情,浪漫主义文学尤为注重理想英雄的塑造,并常常以强烈的对比来强化和表现主观情感的倾向性。

浪漫主义文学具有崇尚自然的特点,强调以自然为对象和表现人性的自然本质。我们在前面已经提及,浪漫主义文学尤为重视自然。这个“自然”既是指那个与社会生活截然不同的大自然,又是指突现了人之本性的自然。浪漫主义文学所以关注自然,提出“回到自然”的口号,是因为对资本主义发展所带来的违反人性的都市文明和工业文化的失望。浪漫主义认为,人性原有的纯朴与自然,人类与大自然的和谐,都因为现代工业的发展,因为物质欲望的弥漫,而逐渐丧失了。因此,对大自然的向往,对自然人性的歌颂,也就成了浪漫主义文学的主题和表现对象,从而为欧洲文学开拓了一个新的领域。正如美学家李斯托威尔所说:“自然这块天地,不得不等到19世纪的浪漫主义运动,方才得到了充分而又细致的发掘。拜伦、雪莱、华兹华斯、歌德,是他们第一次把大海、河流、山峦带进了他们自己的作品。”另一方面,浪漫主义文学也常常在大自然的环境中来表现人的自主能力和奋斗精神。以此来塑造理想中的英雄。

浪漫主义文学在表现方式上具有大胆幻想、构思奇特、手法夸张的特点。浪漫主义在艺术表现上不求“形似”,不像现实主义那样追求细节的真实,而是依据主观感情的逻辑和表现理想的需要,充分发挥想象、夸张、虚构、变形、比喻、象征等非再现性的艺术手段,致力于理想的艺术世界的创造,从而体现了浪漫主义文学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上的特色。浪漫主义文学经常使用异常夸张的艺术表现手法,以传奇式的故事情节,华丽的语言形式,把历史传说、神话故事、自然奇观和异域风情揉合起来,以表现理想中的世界和人生,呈现出雄奇瑰伟的浪漫气势。现实主义创作的冷静刻画和细节真实在浪漫主义作品中是极少见的,即使是写实的场面,浪漫主义也把笔墨用在对奇异新鲜事物的表现上,尽力表现主观感觉和思想情绪。

不过,即使在西方,浪漫主义文学在不同时代和不同民族那里,也有着不尽相同的特点和面貌,德国的、法国的和英国的浪漫主义不尽一致,早期的和以后的浪漫主义之间也有区别。但是这些民族的、时代的特殊性,并不意味着浪漫主义文学没有统一的特征和性质。正如韦勒克所说:“如果我们考察一下整个大陆上自称为‘浪漫主义的’具体文学的特点,我们就会发现全欧都有着同样的关于诗歌及诗的想象的作用与性质的看法,同样的关于自然及其与人的关系的看法,基本上同样的诗体风格,在意象、象征及神话的使用上与18世纪的新古典主义截然不同。”

关于这些共同点,韦勒克总结为:“就诗歌观来说是想象,就世界观来说是自然,就诗体风格来说是象征与神话。”也就是说,浪漫主义文学以强调想象来突出文学的目的在于表现理想和希望,以强调自然来突出文学应偏重于抒发个体的主观感受和情绪,以强调象征与神话来突出文学的隐喻性、表现性和夸张、奇特的艺术表现方式。这些特点,是浪漫主义文学共有的特征。

在中国的土地上,很早就有浪漫主义的文学作品。中国浪漫主义诗歌代表作:屈原《离骚》、李白《将进酒》、李贺《李凭箜篌引》。中国浪漫主义诗歌的特点:主张创作自由,描写自然,注重民间文学艺术上尊创新反模仿,重奇特而轻平凡,想象丰富,幽深奇谲,以大胆的想象和夸张,描写奇特的情节,塑造非凡的,独特的性格等特点。浪漫主义诗歌形式新颖,格律自由,辞藻富丽,比喻动人,句锻字炼,色彩瑰丽。

从中国文学的发展史,我们可以得知浪漫主义在其中占据了一定的位置。浪漫主义文学强调崇尚“自然”,提出“回归自然”的口号,与我们现在由于一味追求经济的发展而导致资源环境面临严峻的挑战的形势,与国家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政策相符合。为了子孙后代的利益,我们需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发展循环经济,尊重自然。

浪漫主义对“如实描绘”现实生活不屑一顾,转而注重表现理想中的生活。其实,它虽然远离现实社会,却更加关注现实生活。我们的社会正出于转型时期,各种矛盾都凸显出来,我相信浪漫主义可以通过对理想社会的描绘,更加深刻的反应现实,利于各种问题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