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超级有趣的科学实验范文

超级有趣的科学实验精选(九篇)

超级有趣的科学实验

第1篇:超级有趣的科学实验范文

2009年,我校在对学生的学科素养进行调查问卷统计时,发现全校仅57%的学生达到测评标准合格线,与其他学科均值相差20个百分点,学生科学素养整体偏低,个体差异过大,两极分化状态。

在对课程课堂的思想与行为反思中,我们发现症结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取向偏位。依赖个别优势项目和个体特色,依赖少数人的兴趣爱好和自发自为,以奖牌荣誉激励和技能训练为重,没有普及、普适、普惠全体学生。二是家长关注缺位。家长对孩子关注聚焦语数外,科学素养成为其视野中的“盲点”。三是培育乏力。教师科学素养相对缺乏,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能力不足。四是学生学习少兴趣、少质疑、少追问、少实践。

着力解决科技教育系统性不够、普及性不强等弊端,我们决心走科创体验课程系统开发实施之路:发展理念由以学校发展为本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轨道;行为方式由机械训练转向身心体验;价值取向由荣誉、技能为重,转向科学精神培育。“双馨”科创体验课程应运而生。

这一课程是以体验为核心,以科学课堂和学科课堂为主阵地,以课外实践探究、学科联动、场景体验等活动支撑,以科学评价体系辅助的泛化课程,是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化课程特色化的结晶。

二、顶层设计,构建科创体验课程体系

我校采用课题推进的方式,构建科创体验课程。从契合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需求出发,制定《科创体验课程标准》,确立“体验,让科创活动更好玩”的课程理念,提倡“玩中学、学中玩”,强调兴趣参与,寓教于乐,因材施教。

(一)先行先试,搭建“48”课程开发模式

也就是搭建4种平台、实施8种体验方式,将体验内容“过滤”、“扬弃”,形成体验课程的基本内容。

4种平台,即在开发科创体验课程中,积极搭建、扩展从室内到室外、从校内到校外的课程实施层级体验平台,如科学室保障基础体验平台、科技馆搭建专项体验平台、活动区开发延伸体验平台、校外借力延伸体验平台,体现体验时空和内容的开放。

8种方式即着力科学素养培育,打破原有的科技教育仅靠零散活动的弊端,展开学校体验课程实施的系列方式。如科学课堂体验,是国家课程校本化、学生习得科学技能、涵养科学素养的主要方式。又如专用场馆体验,是围绕学校科技场馆的设施设备展开的体验方式,科技场馆功能定位为“科学课堂的延伸高地”、“科技实践的探索阵地”、“科技知识的扩展平台”、“科普教育体验基地”,力求让场馆的教育价值在学生体验中得到充分彰显。

(二)系统建构,形成开放化的课程形态

一是显性科创体验课程。包括场馆体验课程、素质超市课程、闲暇行知课程、学科对接课程、专项体验指南、自编科普读本。如场馆体验课程是根据科技场馆设施设备而开发设计的课程,针对不同年段学生的科技场馆体验项目,让每个学生能对一个项目形成持续性的思考与探索。素质超市课程是根据各个科创社团活动开发形成的课程,在每周素质超市时间,开展一小时体验活动。

二是隐性科创体验课程。包括学校科技场馆、校园环境氛围、自主媒体环绕、科技节日集会、社会实践活动、各种科普读物等。如学校科技场馆内“只言片语”问号箱、“刨根问底”问题树、“质疑提惑”问题卡、“心动行动”体验卡的设置,赋予设施设备教育性和儿童色彩。

三是立体开放,彰显课程体系的优势。推进体验活动课程化,转化为学校意志,在内容、时间、人员、管理、评价等方面,以及行政推进与学术推进有机结合,给予基本的制度和机制保障。

提供多元化的体验方式和丰富的课程内容,为课程多途径实施提供自主选择的可能。在课程框架里,引领学生开展了解性的参观、沙龙式的质疑、操作性的解密、主题化的探究、竞技式的感悟、发现式的观察、拓展性的阅读等多元互动体验活动。

三、有序实施,彰显科创体验课程价值

(一)科创体验课程的操作实施

我们在实施科创体验课程中,形成了“24136”操作系统。

“2”种流程,即显性科创体验课程和隐性科创体验课程实施模式。前者基本流程是:泛化体验生疑―聚焦问题质疑―深度体验释疑―追问强化体验。遵循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质疑提问――猜想假设――制订方案――观察实验――解释验证――得出结论,即根据课程设置内容,引导学生在广泛体验的基础上提问、质疑,聚焦感兴趣、有科学价值的问题,制定体验行动方案,独立探寻、合作探究,多渠道多方式体验、研究,提出谨慎结论,进行小组和全班汇报,引发学生再度质疑、追问和新一轮的体验活动。

“4”种策略,弥补学生科学学习的短板。针对学生“兴趣少、质疑少、追问少、实践少”的科学学习问题,提炼四个针对性体验策略:趣化策略,把体验活动变成儿童喜欢的活动,变“无趣”为“有趣”;质疑策略,启动“每日三问的六年六千问”活动,变“无问”为“好问”、“放弃”为“追问”,通过不断激励、固化,让提问追问成为一种常态;留白策略,给足学生思考和实践时空,变“仓促”为“从容”;动手策略,鼓励学生既做“君子”又做“小人”,既要动口又要动手,变“等待”为“行动”。

“1”个系统,形成自主管理网络。着力班级普及体验、年级兴趣体验、校级提高体验、家庭亲子体验、社会实践体验等五类体验板块组成的自主管理系统。

“6”支队伍,突破课程实施瓶颈。建立专职教师、兼职教师、协同教师、志愿者、专家团队、学生团队等六支队伍,形成专家指引、同伴互引、师生齐引、内外共引的引领模式,解决全员全程全面卷入研究的“瓶颈”问题。

“3”类评价,驱动课程良性循环实施。在科创体验课程开发实施中,形成课程满意度测评、学生科学素养的培育标准与测评指标三类评价,直指学生的科学情感态度、科学探究能力、科学知识三个维度,直指学生的科学素养形成,具有较强的操作性。

(二)科创体验课程实施的有效性分析

一是学生科学素养的整体水平得以提升。学生在参与丰富多彩的科创体验课程中,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方法与思维、科学态度与精神等科学素养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等级结构呈优化趋向,优秀人数增加和合格、待提升人数的减少,学生科学素养总体水平有了大幅度地提升。

二是学生行为与思维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科创体验课程实施三年来,“我要发言”、“我要补充”、“我要质疑”、“我要反驳”的稚嫩童音,时常在学科课堂和校园响起,民主、理性、质疑、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之种,在悄然中被唤醒和萌芽,为孩子们的未来发展和现展打开了一扇窗。

四、建设实践,反思课程问题明确努力方向

在实施科创体验课程的过程中,一些问题值得深入探究:以课程理论、科学素养理论为支撑的理论架构与统领不够;师生全面全程卷入的深度、效度,以及实施统筹需要加强;师生人文素养培养需要加强。这正是我们进一步实践科创体验课程新的关注点和生长点。

第2篇:超级有趣的科学实验范文

八年级的学生刚接触物理,许多学生对物理表现出极大地兴趣、好奇,充满对新增学科的向往和期待。但这种兴趣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一种新奇,如不及时深化,“热”的时间是短暂的。所以第一课上的是否成功,直接关系到学生今后对物理的学习。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是开启学生思维大门的钥匙,是把学生引向知识海洋的风帆。

如何上好第一堂物理课,一直是萦绕在我心头的一个问题。这些年来,关于这一问题我作了些许思考,我认为第一堂课可以做好以下几件事,现归纳如下:

一、 第一课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们积极探究某种事物和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向往,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条欢乐和光明的教育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俄国文学泰斗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育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物理老师,应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实施兴趣的培养和激发。当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总是积极主动,乐此不疲,教学就能获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二、 尽量展示物理的趣味性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许多物理知识是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认真总结和思考得来的,物理实验形象生动,且直观,实验本身带有很强的趣味性,学生对演示实验往往比听教师讲课感兴趣的多。在上第一课时,教师可以多做一些实验、也可以让学生做一些实验。但要是操作简单、现象明显的实验,能引起学生的疑问,激发求知欲,展示趣味性。以下实验可供选择,如:“插入水中的筷子会变弯”;“三棱镜分解白光”;“纸盒烧开水”;“覆杯实验”;“小试管沿大试管上升”,“漏斗吹乒乓球实验”等等。

故事是我们生活、学习的一部分,就如在幼儿时期,每天都会撒娇的要求父母讲童话故事,才肯甜蜜的睡去。故事是一种力量,有其独特的魅力,具有趣味性、哲理性、教育性、启发性等特点,如果能把这些特点与教学的目标结合起来,则会取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如:当学生疲惫的时候,一个幽默的故事会使之精神焕发;当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感到追求的目标遥远的时候,法拉第十年努力追求,最终发现电池感应现象的传奇故事会使之充满信心,倍增动力。

三、 帮助学生树立坚定地学习信心

自信是生命中积极、肯定的力量,是学生走向成熟和成功的源泉。人在很多时候是因为信心而拉近了与目标的距离。当他们拥有自信时就会对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不再害怕,而是积极主动的想方设法,创造条件,实现自己的远大目标。可是,在我们的初中物理教学中,每年总是会发现一部分同学缺乏信心,这严重影响了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

总理曾说过:“信心比黄金还重要”。拿破仑也曾说过“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勇者无敌,教师在上第一课时要和学生言明:“物理对每一位同学而言都是启蒙学科,大家不存在什么基础差异,且与其他学科联系不大,就象百米赛跑一样,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线上,你们都是我的新学生,我对每一位同学都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同一起点、同一教师、同样的环境,我相信每一位同学都会象往届的大哥哥大姐姐们一样,努力争取成功。”

四、 以幽默风趣的语言培养师生情感

教学的主要传媒是语言,教师语言形象准确,物理研究对象就会形象逼真;语言通俗易懂、幽默风趣,学生就会易于接受和欣赏。幽默在教育工作中的神奇力量早已为人所知:它给人们带来愉快的情绪,使人乐观开朗,充满朝气,它帮助师生建立融洽友好、平等的关系:它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能把“死”的知识变“活”,当学生疲惫的时候,教师幽默的语言,可能重新振奋学生的精神。

以第一章当中的噪声强度划分为例:为了保证人们正常的休息、睡眠,噪声不超过50分贝;为了保证人们正常的学习、工作,噪声不超过70分贝;为了保护听力,噪声不超过90分贝。这三个界定数字不好记、很死。我用“吾(50)吃(70)酒(90)”三个字,并配备“吃酒”的动作帮助学生记。可把学生乐坏了,同时也避免了枯燥的记忆。任何具有幽默感的教师总是受人欢迎的,学生喜欢听这种教师的课,学得也最有兴趣。有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热爱教师,听从教师的教诲,做到“亲其师,信其道”。

五、 适当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整个物理学史就是一部由一代代伟大的物理学家通过他们艰苦工作和举世瞩目的成绩谱写的史诗。历代物理学家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都表现出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以及他们淡泊名利,与人为善的个人品质。我们可以多介绍一些有关他们的事迹,如:牛顿了亚里士多德多年来的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从而建立了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布鲁诺为了捍卫科学真理,走向了火刑场;伽利略被终身监禁而矢志不渝;劳伦斯在与许多合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发明了回旋加速器;钱学森在重重阻挠下,毅然回到祖国,为我国的科技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等等。

第3篇:超级有趣的科学实验范文

关键词:协同创新;材料科学与工程;工程实践

作者简介:张旺玺(1967-),男,河南淮阳人,中原工学院材料与化工学院院长,教授;彭竹琴(1964-),女,河南三门峡人,中原工学院材料与化工学院,副教授。(河南 郑州 450007)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0-0181-02

一、专业发展背景及工程实践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国现有高等学校中有170多所大学设有材料科学与工程类本科专业330个(包括金属材料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高分子材料工程、复合材料工程、冶金工程、材料物理、材料化学等专业),各学校由于发展的历史不同形成了各自的特色,适应了社会发展对不同材料的人才需求,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材料科学与工程技术人才。[1]新材料是21世纪支柱产业或战略性新型产业之一,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不断快速发展与演化,新知识、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层出不穷,学科交叉日益深化。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急速发展,人民的生活质量日益提高,基础产业需要改造和不断升级,这些重大需求都对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

中原工学院是一所省属地方普通高等学校,长期具有明显的纺织机电行业特征。经过50多年的奋斗历程,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以工为主、以纺织服装为特色,工、管、文、理、经、法、艺协调发展的教学型大学。为适应学校的规模发展和学科、专业建设的需要,学校于2002年设立了材料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对于一个快速发展的省属地方高校来说,由于专业设立时间不长,资本投入不足,高层次人才匮乏,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发展面临很多问题,因此如何培养适应社会和科技发展需求的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成为目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2]

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影响工程实践能力提高的主要问题有:专业办学历史较短,校内实验教学条件不足;校外实习实践教学时间不充分、效果差;实践教学组织和管理不能满足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目标的要求。

二、建立有区域优势特色的协同创新中心

2011年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提出,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通过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2012年教育部实施了以推进协同创新为核心内容的“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即“2011计划”。推进协同创新成为国家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战略举措。在这一背景下,中原工学院积极联合相关科研院所和行业知名企业等单位,建立了校级“超硬材料制品工程”协同创新中心。

选择超硬材料制品工程这一方向作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协同创新中心是基于如下考虑:中国是世界上超硬材料生产第一大国,占全球产量95%,而河南省是超硬材料大省,产量占全国的70%以上。河南省是全国唯一的“国家火炬计划超硬材料产业基地”、全国唯一的“超硬材料特色产业链”建设基地。目前河南省超硬材料产业已形成明显的产业链,专业化特点明显。郑州是我国超硬材料及制品产业的主要发源地和行业中心,是技术和人才的辐射源,是我国超硬材料的重要生产研发基地。根据服务于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要求,作为一所地方高校,选择具有突出区域特色产业优势的超硬材料制品工程建设协同创新中心,通过建立协同创新联盟,真正促进政产学研用紧密协作,是实现人才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快速有效提高的新要求。

三、通过协同创新提高工程实践能力的路径和效果

1.促进校企科学研究水平提升

作为一所地方高校,教师的科研活动受到实验室条件、仪器设备、研究经费和研究人员等多方面的制约,原创性、高层次的项目难以立项。为了完成学校对科研经费任务的考核,教师们主动到企业联系横向课题。材料与化工学院也有目的的组织教师到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培育科研团队。通过产学研合作,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教师有了科研项目、经费,研究的课题解决了企业的实际问题,双方受益形成了良性循环,不断扩大了双方合作的空间。

协同创新中心把企业同高校、研究机构结合起来,实现了单个主体所无法实现的组织目标和结果,类似于复合材料因为基体材料和增强材料的协同作用,使得复合材料的某些性能既优于其基体材料,又优于增强材料。企业同高校、研究机构协同创新的效率远远高于企业独立创新和模仿创新的效率,[3]尤其是通过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的实施,协同创新联盟各方都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受益,效果显著。协同的本质是复杂系统中各子系统相互协同和作用,以实现单个主体所无法实现的组织目标和结果。如2011年由中原工学院提出,把与郑州华晶、郑州三磨所三方合作多年的“触媒法合成高品级金刚石关键设备与成套工艺技术开发”项目,联合申报国家科技进步奖,最后该成果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对提升学校美誉度和企业创新能力及声誉具有重要影响。

2.促进共建科学研究平台建设

作为一所地方高校,设备投入和实验室条件都很有限。中原工学院通过实施协同创新,联合郑州三磨所、郑州华晶、中南杰特、河南富耐克等国内知名研究所和企业,申报共建了高档超硬材料工具河南省工程实验室、郑州市金刚石锯切工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另外,还联合郑州博特硬质材料有限公司共建了郑州市超硬复合材料刀具工程研究中心。协同创新思想突破了传统线性、链式创新模式,呈现出非线性、多角色、开放性的多元主体互动协同特征。通过实验室共建,共享分析仪器和实验设备资源,促进了人员交流,提高了科研效率。

3.促进教师工程实践教学水平提高

在协同创新中心,学校与研究所、企业各方可以实现有条件的互相兼职和聘任。材料与化工学院根据政策,通过“博士服务团”、“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科技特派员”等多种形式选送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如材料与化工学院一教授通过与许昌恒源公司的合作,作为带头人建设了“基于发制品用途的化学纤维绿色工艺技术研究”河南省创新型科技团队。现在材料与化工学院大部分教师都有了在企业工作或兼职科研工作的亲身经历,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授课不再空洞乏味,而是非常实际和富有兴趣,对提高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的工程实践教育教学质量具有较大影响。

4.促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

“协同创新”已经成为学校人才培养活动中的重要理念,并在教育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人才培养模式。[4,5]通过协同创新使原本各单位独立的资源变成了创新联盟内共享的资源,一些潜在的能量得到了充分释放。形成的新机制和新体制为协同创新各方激发了无限生机与活力,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尤其深刻。协同创新实施之前,按照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都在学校内进行,全部由高校教师授课,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普遍感到枯燥乏味、不感兴趣;而需要到企业进行的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和企业不愿意接待等诸多难题,实习质量大打折扣,学生的实习环节基本上变成了“参观”,走马观花下来,学生受益很少。协同创新实施以后,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爱好加入不同的科研兴趣小组和导师制教学团队,学生到企业“出入自由”,在科研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可以及时在企业联络员的帮助和许可下到现场获得第一手资料与信息,随着参与时间的延长,学生很容易亲自动手进行操作。在课堂教学环节,聘任了企业技术人员和高层管理人员为学校兼职教授,可以给学生进行生动的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学,学生的兴趣明显提高,也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5.促进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提高

通过协同创新工作的不断深入,科研促进教学的效果极其明显。教师联合企业进行科学研究,把获得的成果有针对性的在教学过程中传授给学生,这种知识的传授不仅可以在理论课堂上进行,也可在科研兴趣小组的科研活动中进行;而同时学生在该科研创新活动中会发现很多问题,提出的问题也可反馈给教师。这种知识传授和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双向激励的过程,双方通过互相影响和碰撞,教学效果和质量在潜移默化中快速提高。

学生在协同创新中心联盟单位内共享资源,教育活动的空间和时间都被扩大,在参与科研和实习创新活动中,不仅可以使用实验室、仪器和设备等硬件资源,同时还得到了研究所和企业技术人员及一线工人的亲身教育,对社会及企业对人才的真实需求有了实在的认识和了解,对学习目的和就业导向有了明确的方向。在研究生教育和本科生毕业论文环节聘任研究所和企业技术人员为指导教师或合作导师已成为常态。

在参与科研活动时,学生能亲临企业参与生产一线的科研课题,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和获得一定的薪酬,不仅提高了兴趣,感受到了成功的快乐,还能在自己实实在在的科研活动中提高工程实践能力。通过接触和工作实践,学生毕业后能快速适应工作岗位,强化的工程实践能力将会在新的工作岗位上充分显现其效果,协同创新中心联盟企业对此也非常认可。

四、结语

国家实施协同创新战略的目的是把政产学研用具有不同功能的主体联合到一起,产生综合创新能力质变提升效应。中原工学院材料与化工学院结合超硬材料在河南省的区域优势特色,联合研究所和行业内知名企业建立了超硬材料制品工程协同创新中心,通过促进共建科学研究平台、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强化教师工程实践教学水平、革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获得了协同创新中心联盟单位的一致认同,大大强化了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工程实践能力的教育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赵长生,顾宜.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发展与现状[J].塑料工业,2008,36(1):70-71.

[2]张旺玺,潘玮,王艳芝,等.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建设改革与实践[J].河南化工,2010,27(5):59–61.

[3]王子镐.大力加强行业特色大学协同创新能力建设[J].北京教育高教,2012,(1):14-16.

第4篇:超级有趣的科学实验范文

【关键词】统整项目课程;设计开发;组织实施;多元评价;拓展延伸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17)06-0021-03

南方科技大学实验学校一直致力于构建面向未来的统整项目课程。目前,我们的课程团队已经建构的课程模式包括学科内统整、跨学科统整和超越学科的统整。其中,超越学科的统整,是指以某一种综合学习主题为切入点,各学科用学科方式探索,聚焦综合素养提升,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一定的时间,通常以年级为单位,由学校层面主导实施。

本文将聚焦超越学科的统整项目课程(以下称“统整项目课程”),从主题确定、协同开发、实施过程和学习评价等课程操作层面,全视角介绍南科大实验学校课程团队在课程创新过程中的努力和实践,展现学生在技术支持下跨学科学习过程中的真实学习状态。

统整项目课程的开发设计

统整项目课程的开发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通常由学校发起、引领和推进,以年级为单位开展课程设计和实施,主要包括课程主题的确定、课程架构的设计、课程内容的规划、课程流程的组织和课程资源的准备等方面。

1. 主题确定

在统整项目课程中,关键的步骤是探索具有一定广度和深度的主题。主题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指向课程学习的目的和价值。

我们的课程主题首先融入IB课程(即国际预科证书课程,是由国际文凭组织为高中生设计的为期两年的课程)理念,结合联合国千年发展计划,立足周边真实环境,旨在引领学生关注生态环境、思考自我认知、开展社会探索,分享我们共同的星球,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目前,学校每个学期、每个年级都开展一个主题的统整项目课程,三年来共完成12个主题的统整项目课程。

2. 开发设计

围绕课程主题,由全体年级学科教组成的课程团队进入课程开发设计。为了充分激发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课程能力,我们采取了以学科教师担任项目负责人的“课程项目负责制”,以及“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融合课程开发策略。

自上而下,是指团队成员首先要在学校课程引领者的指引下,充分理解课程主题学习对于学生发展的目标和意义,明确课程设计和实施的任务、重点和要求。之后,在课程项目负责人的组织和带领下开展课程开发和设计。

自下而上,则是指课程团队通过多次“头脑风暴”,发挥群体智慧,在一次次思维碰撞中,在一个个问题解决中,一步步实现课程的开发设计。这种“头脑风暴”可以是会议室里的正式活动,也可以是“餐桌对话”,还可以是随时随地关于课程的交谈。

统整项目课程的组织实施

统整项目课程的组织实施是将课程的规划和设计转变为学生真实学习的过程,这是课程的目的和重点所在。在我们学校,一个主题课程通常会持续4~5个星期,以“集体大课”拉开帷幕,以“课程展示活动”作为结束,而在课程开启之前,我们还需要在物资采购、资源链接、环境建构等方面进行相应的准备。

(一)课程准备

1. 课程专题家长会

课程专题家长会,就是课程团队向所有家长解读课程主题的目的和价值,呈现课程实施的内容和流程,突出需要家长理解、支持、参与和注意的方面。其目的则是要形成家校教育合力,为学生营造统一的、良好的课程学习氛围和环境。

2. 学习空间的重构

我们在开展统整项目课程时,非常注重以学生为中心的、与课程主题相融合的学习空间的重构。这样的学习环境能够激发学生独特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使学生在不同复杂程度下学习并加深理解,进而支持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意义建构。比如,一年级在开展“全球生态和世界文化”课程时,在校园的大墙上铺贴10平米大小的世界地图,上面可以粘贴植物和动物模型。而且,随着课程的不断推进,越来越丰富的学生学习作品将把教室、校园装扮得越来越具有课程特色和文化意味,从而真正构建起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空间。

3. 主题阅读的开展

阅读是整个课程学习的底层支撑,贯穿整个统整项目课程的各个阶段,而且是从课程正式开启就已经开始,为学生的课程学习作好暗示、铺垫和积累。在课程的不同阶段,阅读具有不同的内容、特征和意义。课程开启前后的阅读是人人参与的广泛阅读,帮助学生整体了解课程所涉及的概念或内容;分组之后的主题阅读帮助学生对感兴趣的部分进行深度了解和理解;而基于问题的个性化阅读则具有探究性质,由学生个体兴趣决定其广度、深度和输出形式。

(二)课程活动

统整项目课程通常以“集体大课”拉开帷幕,以“课程展示活动”作为结束,之间约四个星期的课程学习则是由分组教学、分科教学、场景学习等不同课堂教学形态构成。

1. 集体大课

所谓集体大课,顾名思义,则是整个年级的所有学生一起上课。我们开展集体大课的目的主要有三个:一是引领学生对于课程内容作整体了解;二是激发学生对于课程内容深度学习的兴趣和渴望;三是帮助学生在整体了解的基础上选择深度参与的组别,从而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开展深度学习。

集体大课中的教师们既是“团队伙伴”,又是“竞争对手”,各自使出浑身解数,力图把本组的内容呈现得精彩有趣具有吸引力。集体大课之后,全年级学生打破原有的班级界限,自主选择,在随后四个星期的分组教学时,进入自己感兴趣的小组开展深度的课程学习。

2. 分组教学

在分组教学课堂里,学生能够更广泛、更深入地了解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和内容,能够获得更深入地参与、体验和启发,能够与来自不同班级但具有相同爱好的伙伴分享交流自己的学习成果……因此,分组教学是统整项目课程中学生最期待的部分。

比如,在一年级“职业体验”课程中,艺术组的学生将对歌唱、乐器、绘画、纸艺等艺术形式进行尝试和体验,而科学组的学生则更多的是开展科学小实验和小制作……“全球生态和世界文化”非洲草原组和温带落叶林组的学生会分别研究两个不同地域的生态特征、动植物、食物链……

除此之外,分组教学的另一个重要意图是要引领学生开启新的一轮个性化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全球生态和世界文化”课程的分组教学总共三次,分别聚焦动植物探究、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建构、区域文化的探究,并对学生提出学习任务和方法支持。分组教学特意安排在每周的周一,学生有整整一周的时间用于研究小课题、搜集资料、制作作品并作好分享准备。

3. 分科教W

统整项目课程中的分科教学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着明显的区别,前者既是以学科目标为导向的学科教学,又应该是强调以主题探究为目标的统整教学,既聚焦学生的学科素养,又注重学生的综合素养。

图3所示二维码链接的分别是语文、美术和科学的分科教学视频。本学期,学校发起了“统整项目课程全国教师培养计划”,一、二年级课程全程全国直播,全国17个省市85所学校参与本计划。这三节课则是来自一年级“全球生态与世界文化”课程。

纵观整个课程的实施过程,课程团队必须将集体大课、分组教学、分科教学融为一体,而不同的课堂教学聚焦点不同,但又互相联系、互相支撑,共同作用,以使得整个课程具有继续性、顺序性、统整性和均衡性,同时也兼顾了课程的垂直关系和水平结构。

统整项目课程的多元评价

在统整项目课程学习过程中,我们对学生的学习评价焦点由学生“知道什么”转向学生“能做什么”。通过观察学生在回归真实生活的学习情境中的学习表现、学习作品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水平,也在某些学科进行随堂测试以观察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水平,从而形成过程性、表现性及测验性评价相结合多元化课程评价体系,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培养学生的成长型思维模式。

1. 学生的学习作品

学生在分组学习、学科学习中,制作了大量的学习制品。这些学习制品为学生的每一个进步都提供了真实证据,关注的核心是对学生的真实的评价。

在课程推进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建立学习成长档案袋,包括纸质版和电子版,及时收集学习资料,记录真实学习过程。

2. 学生的课程展示

课程展示日是统整项目课程的盛大节日,分为学习展示和课程展演两部分。

学习展示是学生将自己最满意的学习作品呈现在各个学习空间,供同伴、家长及来宾观看和讨论。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深度解读,讲述学习故事和制作过程,表达自己对课程中概念、知识的理解和情感。

课程展演则是全年级学生聚集在一起,分组表演各组独具特色的节目,艺术形式不限,但表达的内容和思想则与课程主题相贴合,依然是艺术与主题的完美结合。

3. 家长的观察反馈

学校作为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必须是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学校课程、学校管理。一个统整课程的完成也是由勇于奉献的教师、家长与学生组成团队,共同完成。因而,我们学校特别注重提醒家长观察孩子的课程学习,收集家长的反馈,从而对学生的课程学习进行综合评估。

总之,超越学科的统整项目课程,是由学校主导、课程项目负责人负责、课程团队协同合作,共同设计和实施的。整个课程将集体课、分组课、分科课等多种课堂形态进行有效融合,为学生提供统整课程学习的学习空间、阅读资源、技术支架,使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得以实现,并开展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和测试性评价,既聚焦学生的学科素养,更注重学生的综合素养。

(作者单位:广东深圳市南方科技大学实验学校)

参考文献

Robin Fogarty. 多元智能与课程整合[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James A. Beane. 课程统整[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查尔斯沃斯. 3~8岁学生的数学经验[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第5篇:超级有趣的科学实验范文

【关键词】反省 教育观 愉悦 措施

我从事教学工作有20多年了,现在全面贯彻素质教育,我对素质教育的理解源于下面的观点:

1.我的教学反省

我师范毕业后,进入教学岗位,时至今已20多个年头。在20多年里,我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水平,通过函授取得了物理系专科必备水平,在从事多年的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充满坚辛,充满幸福,取得不少成绩,也不断丰富了自身的情感体验。

然而,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体会到素质教育的无穷魅力,专心致志探索、探究素质教育的真谛,总认为素质教育就是提高学生的"素质",即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我也按这个基础的思路去进行教育教学。然而通过近几年的教育,自认为自己的思路跟上了教改的步伐,主要针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培养,可是一到考试,我教的班级的成绩明显占了下风。我教的平行班级成绩始终与其他班级相差那么一点差距。平均分上不去,优生率上不去,比不上其他平行班级。于是我很沮丧,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心里甚至默认了我只有这个水平,我不懂教学规律,我可能没有能力教育好学生,使学生取得好的成绩,我思想发生了变化,沉默吧,自认吧。做到教书育人、问心无愧也心安理得了。认命吧,我有些退缩。

总认为自己尽力了,知识也不存在问题,也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去要求学生了,然而始终得不到较好的回报。我想,是不是我自身出了问题,如教学方法、教学要求的侧重点出了问题,这种对自身的怀疑经历了艰苦的历程,自己不容易发现自身的缺点,虚荣心也不接受自身的缺点。总把失败归咎于学生身上,班级管理上。我失望了,但我并未消沉。

真的有那么一天,我豁然开朗,反省自己,是否是自己的教学目标偏离了素质教育的轨道,对学生要求过高,忽略了素质教育的真谛。于是我重新评估自己的教育目标及其过程。我发现,我彻底错了,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出现了较大的偏差,片面追求学生的能力素质。忽略了学生基础知识的素质,我猛然醒悟,必须调整自己的教学目标,着重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觉得自身的压力如此之大,从未有过,并不知道改变的结果如何,于是我冒险了,从新设计我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体现学科特点和教育观。

2.教师要改变学科的教育观

新课标下教师要改变学科的教育观,始终体现"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的培养。重视物理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对刚接触物理的学生来说,唯一的基础材料则是现实生活,这就要求教学活动必须围绕着学生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来展开,教师要抓住时机不断地引导学生在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中,创设认知 " 冲突 " ,激发学生持续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便能顺利地建立物理概念,把握物理规律。这样学生通过不断地设疑,不断地质疑,有利于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会在生活中发现各种各样的物理现象和规律,为下一步学习物理学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师教学中要"敢放 ""能收"。新课标下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就初中阶段的学生所研究的题目来说,结论是早就有的。之所以要学生去探究,去发现,是想叫他们去体验和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法,同时获取知识。所以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在充分动脑、动手、动口过程中主动积极的学,千万不要只关注结论的正确与否,甚至急于得出结论。

3.实验让学生愉快学习

学生实验及有趣的小实验,也是现实生活的一部分。学生对实验的兴趣是最大的,每次有实验时候,连最不学习的学生也会目不转睛的看着实验,物理教材中有许多学生实验及有趣小实验,既生动又形象,能使学生在分工合作,观察、记录、分析、描述、讨论等过程中获得与概念、规律相联系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探索新知识。千万不要因实验仪器或教学进度的原因放弃实验,而失去一个让学生动手的机会。有趣小实验更能发挥这种作用,这样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掌握物理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了解这些知识的实用价值,懂得在社会中如何对待和应用这些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和应用能力。

总之,使学生真正了解到物理知识的实用价值,使物理教学过程成为学生愉悦的情感体验过程,让学生感悟到实际生活中的物理的奇妙和规律,从而激发学生勇于探索科学知识的最大潜能,真正实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4.我的具体措施

第6篇:超级有趣的科学实验范文

学习兴趣的心理学理论基础

马斯洛需要层次说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缺失需要和成长需要。缺失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成长需要分为认知和理解的需要、审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只有当较低级的缺失需要被部分满足后,人才有可能追求较高级的成长需要。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看做是认知和理解的需要,在学生感到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得到满足后,学生就会对知识有一定的渴求,从而产生认知和理解的需要。因而,在学校教学中应尽量满足学生的缺失需要。如通过良好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以及教师、同学、家长的赞赏,使学生体会到安全、归属和爱、尊重,进而产生认知和理解需要,也就产生求知欲,而反复的求知欲将会发展为学习兴趣。罗杰斯意义学习理论罗杰斯曾提出了“意义学习”。在他看来“意义学习是超出事实性知识积累的学习;它能在个人的行为、态度、人格以及未来的行动选择等多方面都导致真正的变化;这样的学习不只是知识的增加,它具有弥散性,会渗透到人的生存的各个方面。”也就是说,罗杰斯认为的意义学习强调自我的发展,强调“知、情”合一。因此,罗杰斯的意义学习不同于传统的教学,他重视在教学中学生的自身发展特点,在教学中注意学生的兴趣。

初中生化学兴趣培养的几点建议

第7篇:超级有趣的科学实验范文

一、兴趣培养的意义

素质教育的提出、使得发展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也为小学数学奥林匹克提供了更大的舞台。其次,数学作为一门科学,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这一门学科能经久不衰,足以说明它在人类文明史上的地位和作用。马克思指出:一门科学只有成功的运用了数学时,才能真正的发展。爱因斯坦说过:人爱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数学奥林匹克的兴趣使其学好数学奥林匹克的内在动力。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推动学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从历史的角度看,一位科学家只有对这么门学科才生浓厚的兴趣,才能废寝忘食,孜孜不倦地深入钻研,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发明。如:伽俐略原始学医的,由于对物理实验发生兴趣,专心研究终于发现摆钟原理,成为著名的物理学家。我国数学家陈景润,也因为中学老师的一次生动的启示让他对数学皇冠上的明珠才生了浓厚的兴趣,发奋研究,终于在世界数学领域创立了"陈氏定理"。可以说只有喜欢数学奥林匹克,才有可能学好数学奥林匹克。

二、兴趣培养的方法

1、注重学生的选择

从学生奥林匹克竞赛辅导的实践看,作为参加数学奥林匹克学习的学生,一般选择班级中学有余力学生为宜。人数控制在10%-15%。他们平时的数学成绩可作为选择的参考依据,更重要的是注重他们对数学本身的兴趣,以及平时表现出对数学学习的主动性和解决数学问题的独创性。从三年级到六年级的学生选择应该是呈金字塔式的方式进行。我国参加国际数学竞赛(IMO)的学生就是从全国数学奥林匹克(CMO)中层层选拔的。

2、注重内容的选择

(1)内容具有超前性

事实上无论是小学数学奥林匹克竞赛还是全国初中生数学竞赛、全国高中数学联赛的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全国小学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和华罗庚金杯赛的内容就有涉及初中一年级的知识。另一方面,小学生对未知的知识领域充满好奇,事实上也只有学生感到新鲜的内容才可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况且对参加数学奥林匹克的学生来说课本的内容本身就是"吃不饱"的。由此,竞赛数学中常常是低年级上高年级的内容,甚至课本以外的知识。这也是小学数学奥林匹辅导其别于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手段。

(2)内容具有知识性

小学数学奥林匹辅导并不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它不受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限制,有着丰富的内容选择。这就有求辅导教师要力求通过辅导,丰富学生的知识,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在体现数学的特点的同时,注意渗透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如集合的思想、对应的思想、统计的思想等。开阔学生的解题思路。而如"假设法""图解法""穷举法""代数法"等。则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更灵活。所学内容可以选择如:"二进制和十进制"等内容。

(3)内容具有趣味性

小学数学奥林匹辅导也要求教师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充满趣味性的内容,以最大限度的激起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这里一方面要求教师注重自己的学习,另一方面教师要经常研究内容是否适应学生的年龄特点,形式是否受学生欢迎接受。可以鼓励学生出主意,想点子。中国古代数学往往都有一个故事,趣味性非常强。如:填"九宫格""韩信点兵"等。另如学生对贴近生活的也常会感兴趣如:"华罗庚的统筹方法"等。值得注意的是:小学数学奥林匹内容的趣味性并不是等于时下大家热衷的"脑筋急转弯"的题目。数学注重的是思想方法,而这类题目近似于游戏。

(4)内容具有开放性

这几年的素质教育的提出,学生为主体的意识更加突出了,这也使得教学内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开放性是最大的特点。内容的开放,更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深度及灵敏度。小学数学奥林匹克内容的开放,主要表现为:题目条件开放、情景开放、解题策略开放、结论开放。这些环节的开放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参与机会,并使得学生能体验探究知识的全过程,学到学习知识的知识。辅导实践证明;小学数学奥林匹克辅导的选择内容、组织内容越开放,就越是能够训练学生思维的严密性。促使学生的思维更趋灵活与全面。

(5)内容具有教育性

小学数学奥林匹克辅导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良好手段。在小学数学奥林匹克的学习中,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不怕困难,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品质。同时培养他们虚心好学,团结协作的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可选择"月球上有他的名字--祖冲之",培养刻苦向上的学习精神的可以选择"自学成才的数学家华罗庚"。

3、注重组织形式的选择

小学数学奥林匹克辅导的组织形式,不同于数学课堂教学,要体现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特点,使其富有吸引力。具体形式上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生的组成形式一般以全校为单位,具体辅导时则可以再分小组,也可以在教师或家长的辅导下因材施教的开展个体活动。

第二、辅导的形式一学生自主练习讨论为主,教师则主要以组织资料,解答疑难为主。一个辅导组的教师可以是多个的,还可以邀请有经验的老师作专体讲座。

第三、小学数学奥林匹克的成绩评定,一般可以采用平时成绩记载、年级组或校际间的竞赛的形式。竞赛的形式也不局限于书面的考试,还可以用知识竞赛的形式(即口试)。让学生自己组织小组进行小组间的数学团体赛等的活动往往是学生所喜闻乐见的。

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组织各种各样的形式主要目的是更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4、注重师生情感的交流

在的小学数学奥林匹克辅导一般从三年级开始至六年级,更早的也有从学龄前的启蒙教育就开始有意识的培养了。它的教学周期之长又具有很强的后续性,实非一般的课外学习所能比拟。在大量时间的辅导过程中,师生的感情交流远远超出平常任课中的师生情感。教师对学生的情感影响不仅表现在教师本身的知识面及学习态度方面,而且表现在教师为人处世的态度方面。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教书育人"。

第8篇:超级有趣的科学实验范文

高职院校的学生并不擅长纯理论的学习,如果在学习模电这门课程时,先进行一些感性认识的教学环节,他们往往更容易学习这门课程。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讲授模电这门课程时,在讲完绪论以后首先由老师做一些电子方面的趣味实验,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以增强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积极性。如果有条件让学生到实验室动手做一些较简单的电子实验,这些实验不仅能提高兴趣,又让他们认识了一些电子器件及特性,使今后在讲授各种电子器件时不再空洞乏味。

2要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方式的转变

模电作为一门技术基础课,有其自有的特点和规律,其课程更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一般教学计划都是电工基础安排在模电课程之前来作为模电的基础课程,但如果不加分析地用电工基础的分析方法去分析模电,可能不会得到正确的结论。模电的理论有其自身的特点,表现在:第一,模电主要的电子器件二级管、三级管都是非线性器件,这与线性电路的分析和计算是有很大区别。第二,模电的分析都是直流加交流的分析方法,即直流通道和交流通道。直流通道决定静态工作点,而交流通道是信号的通道。第三,反馈网络是模电经常使用的电路,不管是运算放大器还是振荡器都必须有反馈网络的构成。以上几点正是学生学习模电的难点,因此在讲课过程中,要让学生了解这些特点与难点,调整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使学生能够正确把握这门课程的学习特点。以下通过几个实例说明如何引导学生思维方式的转变。

2.1非线性电路与估算

在模电中常用的二极管、三极管的伏安特性为非线性,一般称为非线性元件,而电阻、直流电源的伏安特性为线性,一般称为线性元件。在模电中线性元件与非线性元件共同组成各种电路,那么电路的计算问题在电工基础中并未涉及,那么计算这种电路目前使用估算法、图解法。有的同学往往提出为什么不用解析法,而那样计算的不是更精确吗?在讲解这类问题时要给学生讲清楚估算法在工程计算中是非常重要的,它能使有些计算问题变得简单,能较快地解决实际问题,而用解析法,一是目前学生的数学知识不能解决这种问题,二是如果能用高等数学的方法解决,但过程过于繁杂,虽然计算精度高,但与估算结果差距不大。因此在这里要让学生思维方式有一个转变。

2.2放大电路的直流通路与交流通路

在模电的放大电路中,直流通路和交流通路的分析也是模电独特的电路分析方法,由于二极管、三极管中PN结死区电压的存在,必须在交流信号通过放大电路时有一个直流电压及电流的存在,这样才能保证交流信号不失真地通过放大电路。这也是学生需思维转变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三极管、电阻、电容、电感、电源等电子元器件,它们分别在直流电及交流信号激励作用下的不同响应决定了它们在直流电及交流信号中所起的不同作用,这些都是分析复杂放大电路的基础。很难想象不清楚放大电路直流通路和交流通路的学生能够学习好这门课程。

3通过课程综合实验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

由于模电是一门与实践联系非常密切的技术基础课,通过一些综合实验来提升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课程讲完之后,笔者就安排一个超外差式收音机综合实验来提升学生模电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读图——提升学生的读图能力,课上讲的模电电路一般是各类单元电路,如共射基本放大电路、振荡电路、功率放大电路等。通过综合实验课可以将各个电路串成一个整体,笔者通过对一个超外差式收音机电路图进行整体讲解和分析,来提升学生模电电路的整体分析能力。一般超外差式收音机的电路组成为变频级——中放级——检波级——低频放大级——功率放大级,对照理论教学所讲授的内容,变频级对应振荡电路及基本放大电路,而该放大电路又工作在非线性区属非线性放大,这样才能混频输出差频信号,在这里还要补充讲解一下放大电路的非线性特性及应用,这样使学生对三极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平时常常强调放大电路要工作在线性区,似乎非线性区是不可用的、多余的,但通过这样一个实例让学生明白,三极管放大电路工作在线性工作区时可进行线性放大,工作非线性区时可以进行混频等应用。这样一级一级来分析后面的中频放大电路、检波电路、低频放大电路、功率放大电路等。实践证明,通过整体电路的分析与讲解,学生的读图和分析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4结束语

第9篇:超级有趣的科学实验范文

1.动静结合的研讨原则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研讨中,需要做到动静相结合。当学生兴趣高昂地从事着科学探究活动,体验着渗透在科学活动中的种种社会交往行为带来的愉悦时,教师应该让学生静下心来,回顾和反思他们的学习过程和交往行为。当学生面对各种活动所收集来的诸多信息时,教师应该组织他们积极参与到班级的各种科学活动和交往活动之中。

2.刚柔相济的研讨原则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研讨中,需要做到刚柔相济。所谓“刚”,主要体现在探究严谨层面。如,认真细致的观察、严格规范的实验、实事求是的记录等。所谓“柔”,主要体现为研讨环境宽泛、时空宽裕、心态宽松、交往宽容等,为学生的科学研讨营造宽松的心理氛围,如,教师和善的举止、风趣的言谈、适时的点拨;同伴愉快的合作、积极的交流、善意的评价等。

3.质疑反思的研讨原则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研讨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多思考,善于自己发现问题,提高自我纠错能力;也可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不同的实验方法支持同样的结论吗?”等,提高质疑能力,培养排除无关信息的能力。

4.互助共识的研讨原则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研讨中,友善的同伴关系主要表现为寻求同伴合作、聆听同伴见解、尊重他人观点、善意做出评判、积极表达自我、扬弃已有观点等。寻求同伴合作,表现为征求同伴对问题的不同看法、商讨探究活动的方案、邀请同伴参与并共同完成探究操作、与同伴分享并分析探究所得。

二、基于证据加工的小学科学课堂研讨的指导策略

1.证据采集力及其指导策略

科学是为了认识和解释已有的客观世界,而且解释必须是基于通过观察和实验获得的客观事实(即证据)。证据是进行科学分析的根据,如果没有观察、实验、测量、调查、统计等方法收集到的第一手证据,探究就无法进行,结论更无法形成。学生只有在一次次采集证据的过程中,才能意识到证据的重要。实验超市是指教师在科学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同一内容主题下的一组并列实验,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以及探究时间来自主选择并完成其中的若干个实验。如,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空气有重量吗》教学中,针对“空气有重量”的科学概念,可设计一系列的实验。基于实验超市的探究大大丰富了学生证据采集过程和研讨内容的多样性。对学生个体来说,学生获取了更多的直接经验,同时获得了更多的情绪体验;对班级的群体来说,学生获得了丰富的直接证据,产生了更多的探究问题。

2.证据提交力及其指导策略

科学是以实验证据为基础来解释客观世界的运行机制。任何有创造性或可行性的做法,如果成为科学问题,都必须以事实和数据来支撑。同一科学现象可以通过不断测量、反复观察,或者就相同的现象搜集不同类型的实验数据来解释。学生只有在一次次提交证据的过程中,才能体验到证据的真实。快速笔记法是指教师在一定的科学课堂教学理念的引导下,组织学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用绘画、图表、文字等记录形式表达自己观察、实验、理解的结果。如,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液体的热胀冷缩》一课中学生的实验笔记。快速笔记法提高了研讨活动的可视性,运用快速笔记法,学生可以轻松地保存瞬间即失的变化,抓住科学概念建构的主要过程,同时化解科学教学的难点。

3.证据解析力及其指导策略

数据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由于学生是证据的收集和保存的主体,在证据的选择、确认等过程中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对证据的分析显得尤为重要。解析证据,是一个审视的过程、选择的过程,同时也是排除无关信息的过程。学生只有在一次次的解析证据的过程中,才能感受到证据的严谨。

结构化板书,是教师在运用系统的观点与方法,对课题、探究过程(包括主要问题、实践方法、重要证据、结论等)几部分进行有结构地分析、组织、设计以及控制、完善,从而构筑成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板书最优化的系统结构,实现学生的有效学习。如,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我们来造“环形山”》教学时可设计结构化板书。结构化板书能充分展示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教师通过结构化板书指导学生对所经历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促进学生建立学习过程的架构,进而获得学习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