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矿井灾害防治课件范文

矿井灾害防治课件精选(九篇)

矿井灾害防治课件

第1篇:矿井灾害防治课件范文

莲山 课件 w ww.5 y

k j.co

m 4

煤矿防汛工作汇报材料

一、全市地方煤矿基本情况

截至目前,煤矿企业兼并领导组办公室批复我市保留矿井数量为129座,规划产能规模为11230万吨/年.其中省属x煤集团、省煤炭运销集团、x煤炭进出口集团办矿62座,规划能力4890万吨/年,分别占48%和44%,地方及省外主体企业办矿67座,规划能力6340万吨/年,分别占52%和56%.

按照省政府办公厅x政办发[2010]8号文件精神,我市目前监管的整合保留矿井数为67座,其中原有x煤集团(省煤炭资产经营公司)重组的3座保留矿井虽经省领导组会议决定由兰花集团为主体,但现未正式行文批复.

地方监管的重组整合保留67矿中,按属地分:市直10座,能力1525万吨/年;xx6座,xx720万吨/年;xx16座,能力1485万吨/年;xx17座,能力5万吨/年;xx11座,能力900万吨/年;xx7座,能力375万吨/年.按主体企业分:xx集团14座,产能1530万吨/年;xx天泰5座,产能420万吨/年; xx13座,产能1215万吨/年; xx12座,产能930万吨/年;xx能源8座,产能675万吨/年; xx7座,产能375万吨/年; xx4座,产能315万吨/年; xx1座,产能300万吨/年; xx集团1座,产能90万吨/年;xx集团1座,产能90万吨/年;xx1座,产能400万吨/年.

二、防治水工作开展情况

近几年,在防治水方面主要抓了四个体系的落实:

(一)、构建防治水责任落实体系

1、落实安全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年初市煤炭局与兰花公司市直各矿、各县(市、区)煤炭管理部门签订了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重点加强安全目标责任考核,细化、分解和落实防治水工作的领导责任、技术责任、监督责任和现场管理责任;安全考核 “一票否决”制.

2、落实煤矿防治水工作两个主体责任.逐矿落实了我市境内各类煤矿的政府、部门安全监管责任人,强化对煤矿防治水工作监管责任落实;明确了煤矿企业是防治水工作责任主体,矿长是防治水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总工程师是第一技术责任人,分管矿长是监督落实责任人,同时明确了防治水副总、科室、区队、班组和井下各个岗位的责任.

3、突出加强对雨季“三防”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完善防汛责任体系和防汛指挥运行机制,层层落实防汛岗位责任制,切实做到职责、思想、指挥到位.防汛重点工程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落实了行政、技术和抢险责任人,并公诸于众,接受监督.我局以晋市煤局字〔2010〕222号文转发了省煤炭厅《关于做好全省煤矿防汛工作的通知》,以晋市煤局字〔2010〕241号文将市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三个文件《关于印发山西省防汛检查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晋市汛 [2010]1号)、《关于切实做好2010年防汛准备工作的通知》(晋市汛 [2010]2号)、《关于开展汛前安全检查工作的通知》(晋市汛 [2010]3号)全文转发给各县(市)煤炭工业局和市直各煤矿,成立了以局长赵晚畴为总指挥、副局长崔晋宁为副总指挥的全市地方煤矿防汛抗旱指挥部,同时提出了明确要求,各部门各单位均成立了专门的雨季“三防”工作领导小组,严格落实雨季期间安全生产责任制,定期研究解决工作中的具体问题,保证各项工作措施落实到位.

(二)、构建防治水技术管理体系

1、明确防治水技术管理体系.认真执行“煤矿防治水管理规定”等制度规范,明确煤矿企业必须建立健全矿井防治水管理机构,配备足够数量的地质及水文地质专业技术人员.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及以上的煤矿企业必须设置防治水专门机构,配备满足正常生产安全的防治水队伍及设备.

2、严格落实防治水技术措施.严格落实“防、堵、疏、排、截”五项综合治理措施,重点抓好地表水害、老空水害和底板承压水害的防治,严防溃水、透水、突水事故的发生.严格执行探放水制度,切实做到有疑必探、不探不掘、不治不采;对未采取全方位、全过程探放水措施的,坚决停产整顿.

3、用事故教训推动工作.多次召开全市煤矿事故案例剖析会、重大灾害预防技术研讨会等会议,剖析近几年来全国及我省发生的重大(侥幸)水害事故案例,邀请知名院校专家教授作水害防治技术讲座,举一反三,深刻吸取事故教训,切实加强煤矿水害防治技术工作.

(三)、构建防治水隐患排查体系

1、坚持水害隐患专项检查和安全大检查相结合.在开展各项安全检查中把防治水列入头等隐患排查范围,定期组织专业技术人员逐矿进行防治水分析论证活动,逐矿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形成了重大问题专家把关、疑难问题专家集中会诊制度.突出抓了地表与老空水害、大矿周边小煤矿、资源枯竭矿井安全隐患的排查整治.督查中发现的重大隐患,直接下达整改指令,对落实不力的,当作事故查处.

2、重点时期时段抓好重大水害隐患的排查整改.汛期前后,重点围绕地表水、老空水、承压水及上覆岩层水、相邻矿井及已关闭矿井水害,组织进行全面、细致、深入的水情水害排查分析,明确防治水工作的重点、难点和薄弱点.对排查确认的各类水害隐患,制定整改计划,切实做到治理责任、措施、资金、期限和应急预案“五落实”.

3、落实雨季“三防”工程计划.超前部署煤矿雨季“三防”工作,组织编制和实施雨季“三防”工程计划,严格各项工程的检查验收,确保矿井排水、供电设施和各项防治水安全设施完好、可靠.

(四)、构建防治水应急处置体系

1、健全完善灾害天气预报预警预防处置机制.加强与气象、防汛等部门的沟通联系,建立了市、县、矿三级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预防工作机制,采取发手机短信、联系和传真通知等方式,严格落实灾害性天气停产撤人的规定.凡该停产撤人而未停产撤人的,当作事故来对待,形成“逢大暴雨必须停产撤人”的规矩和习惯.

2、加强应急预案编制与演练.制定了《晋城市煤矿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各级各煤矿企业编制了应急预案,建立健全了应急预案体系.组织编制全市煤矿应急预案演练计划,加强调度和现场督导,汛期前对部分生产矿井进行了停产撤人演练,检验应急预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3.健全应急处置机构.我市煤矿安全生产调度指挥信息中心坚持24小时值班制度,发生水害险情立即报告,及时处理,建立了煤矿安全生产信息快速响应、反应机制.我市的两支矿山军事化救护队共购置水泵21 台,装备排水能力达4000立方米/小时,大大提高了水害事故的抢险救援能力,同时我们定期对抢险队机械设备进行清查,对常备的防汛专用物资逐项进行盘点,仔细检查质量,逐级把关通过,采取“一查、二看、三通过”的措施,确保防汛专用物资真正落实到位,不误抢险急需.

今年以来,全市地方煤矿未发生水害事故,未收到煤矿水害险情报告,防汛工作有条不紊,我们将继续一如既往抓好防汛日常管理,确保防汛工作缜密落实,坚持24小时值班制度,坚持局领导带班制度,对突发情况、重大汛情、灾情即发即报,及时科学调度,确保万无一失.

文章来源

莲山 课件 w ww.5 y

第2篇:矿井灾害防治课件范文

形成这种灾害的客观原因,是由于地下矿山空区规模越来越大、开采越来越深造成的。目前我国历史采空体积超过250亿m3,因采矿引起的塌陷面积达1150km2,危及30多个矿业城市;国内开采最深的矿井已达到1365m,28%的矿山采深超过600m,超过千米的深井20余个。矿山的大规模深度开采,客观上造成冲击性灾害呈上升趋势。 2005年11月6日,河北邢台石膏矿采空区突然整体塌陷,导致井下和地面37人死亡; 2008年6月5日和2011年11月3日,河南省义马千秋煤矿800m深井曾两次发生冲击地压灾害,分别造成13人、10人死亡;2010年7月30日,江苏徐州矿务集团张双楼煤矿在井下1200m深处发生冲击性灾害,造成该区域作业的18名矿工6人被埋身亡。

如洪水猛兽般的“冲击性灾害”, 瞬间便可吞噬矿工生命,摧毁整个矿井,但它的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它的发生也是有征兆预示的。通过科学的方法,准确掌握它的机制,给它装上“警报器”,使得灾害发生之前能够未卜先知,及时撤离井下人员,一直是我国矿山持续开采的重大需求和研究难题。 “十一五”期间,国家科技部、国家安监总局委托中国安科院等单位开展了“冲击性灾害风险评估与监测、预警技术”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研究,取得显著成果。

研究过程

“冲击性灾害风险评估与监测、预警技术研究” 以预防采空区大面积塌陷和深井岩爆为目标,以冲击性灾害的“探测―评估―监测”技术为主线,建立了大型冲击性灾害的危险性评价和预测、预警指标体系,研制了冲击性灾害监测网络系统,并开发相应的计算机软件,提出了针对采空区大规模冒顶、塌陷等冲击性灾害的定量化评估、监测、预警技术。

在探测方法上,以综合物探方法为基础,与钻孔长探、短探相结合,采用激光钻孔扫描技术对采空区形态进行三维腔内成像,实现采空区精确探测成果的三维实体建模。

在分类体系上,对采空区的规模、体积等进行了统一约定,分析了影响采空区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程度,开发了“采空区风险专家系统CAIS”软件,建立了采空区风险等级评价指标体系,拟订了《金属非金属矿山采空区风险分级》标准。

在评估方法上,抛弃了传统的采空区岩石力学稳定性单一、静态的强度指标分析思路,将矿柱失稳与采空区顶板塌陷联合起来考虑,将计算流程动态的模拟采空区塌陷时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并基于非线性弹性的本构关系应力分析突变理论的板壳模型,获得判定采空区稳定性的临界值和判定法则。

在监测手段上,基于光纤光栅传感技术,研发了顶板离层光纤光栅传感器和光纤微震监测传感器,对围岩应力、位移量和损伤情况进行连续监测,避免了传统传感器供电、腐蚀、漂移等缺点,保证了全系统的本质安全性,提高了系统的集成度、监测精度和准确度。

成果应用

在研究过程中,项目组在北京密云冶金矿山公司首云铁矿、中国五矿邯邢矿业有限公司西石门铁矿、山东金岭铁矿等开展推广应用,并在山东莱芜矿业有限公司谷家台铁矿建立了示范工程,取得了显著效益。

1999年7月12日,山东省莱钢集团莱芜矿业有限公司谷家台铁矿发生透水事故,造成29人死亡。事故发生10多年来,矿井的生产恢复工作步履维艰。项目组采用光纤光栅的顶板岩移监测和光纤微震监测系统,对井下人工帷幕注浆隔水层进行稳定性监测,能够及时帷幕隔障冲击性破坏的预警信息。在保证了井下安全开采的基础上,顺利实现了矿山生产的全面恢复。

2007年11月,山东临淄金岭铁矿采空区突然塌陷,造成地表化工厂陷落,直接经济损失上亿元。课题组采用板壳突变理论分析了事故矿山“矿柱―顶板”系统的多米诺骨牌效应,评估了冲击性灾害风险等级,查明了事故原因,为科学的认定事故责任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依据。

2008年11月,中国五矿邯邢矿业有限公司西石门铁矿40m水平运输大巷因下部不明采空区突然坍塌,造成停产。课题组采用激光扫描技术对塌陷采空区形态进行了扫描探测和三位精确建模,分析了采空区再次发生冲击灾害的风险性,提供了塌陷区充填治理方案,快速恢复了生产,保障了安全。

2009年7月,课题组在激光扫描三维建模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微震监测技术,保证了北京首云铁矿大型采空区的强制放顶处理,消除了采空区冲击性灾害隐患。

“十一五”时期,“冲击性灾害风险评估与监测、预警技术研究”共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研制监测系统1套,开发软件著作权1项,草拟安全生产行业标准1项,在国家核心学术期刊发表文章18篇,开展成果应用推广项目4项,建立示范工程1项。2011年,该项目被评为第五届安全生产科技成果奖三等奖。

发展前景

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矿产资源市场需求强劲。到2015年,我国原煤需求量将达33亿t以上,铁矿石11亿t以上,较目前又有大幅增长。大量深部矿床、复杂矿床、难采矿床将获得开发,对冲击性灾害的防治提出了更高要求。“冲击性灾害风险评估与监测、预警技术”特别适用于3类矿山的应用。

一是大规模空场法开采的矿山。这类矿山是发生采空区突然塌陷的主要类型。目前我国仍有50%以上的矿山采用空场法开采。每年,全国矿山采空区总体积以10亿m3的速度不断扩大。多数矿山普遍存在采空区突然塌陷的风险,如:安徽铜陵冬瓜山铜矿采空区452.2万m3,湖南柿竹园铅锌矿采空区260万m3,河南栾川钼矿采空区1017.2万m3。

二是深井开采矿山。我国矿山的平均采深已经超过460m,深部资源的开采是矿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每年,全国矿山平均采深仍以20m的速度向地下延伸。深井岩爆灾害破坏力巨大,1960年1月,南非煤矿冲击地压事故曾一次造成432人死亡。我国早在1933年就发生过冲击地压事故,目前我国存在深井岩爆灾害的矿山有100余座,威胁着上万名矿工的生命安全。冲击性灾害监测预警是保证深井矿山安全开采最关键的技术。

三是复杂难采矿山。一些露天转地下、水体下、建筑物下开采的矿山受开采条件的限制,必须保证保护层不受开采扰动破坏,需要进行地压力灾害的监测和预警。

第3篇:矿井灾害防治课件范文

[关键词]水文地质 矿井水害 防治

中图分类号:P641.4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2-0237-01

1 引言

矿井水害是煤矿五大灾害之一,近年来国内水害事故时有发生,从事故发生的严重程度来看,水害已成为仅次于煤矿瓦斯事故之后的第二大严重事故。矿井水害一旦发生,轻则恶化环境、损坏设备、影响生产衔接、破坏正常生产秩序,重则造成淹井、淹巷、人员伤亡等重特大事故。因此,做好矿井水害防治工作,有效遏制矿井水害事故,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2 矿井概况

石圪台煤矿位于陕西省神木县北部,井田面积65.25km2。石圪台煤矿设计生产能力10.0Mt/a,设计服务年限41a。1987年开工建设。矿井设计可采储量为1043.29Mt。采用斜井―平硐联合开拓方式,长壁式综合机械化采煤工艺,全部跨落法管理顶板。矿井目前开采12煤和22煤。从近年来国内发生水害事故的情况分析,水害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有:矿井水文地质条件不清楚、在水体下采煤措施不落实;未留设防水煤柱、破坏隔水煤柱、越层越界、不重视水文地质工作、地表水处理;探查技术方面的不足,尤其是探查构造方法上的缺陷;管理不到位或违章指挥、技术力量不足、技术人员专业知识不能满足安全生产要求、不按规定探放水、防治水设施缺失或不符合规定要求; 明知有水害隐患而不采取措施。而这些原因的背后或多或少地隐藏着,防治水人员意识上的麻痹、防治水技术上的缺陷、防治水管理上的漏洞和防治水投入上的滞后。为此,笔者根据多年工作实践,提出一些水害防治工作思路,旨在探讨与煤矿水害防治工作者共同遏制水害事故的发生。

3 地下水基本知识及水害类别

3.1 地下水的概念

地下水是指埋藏在地表以下、储存于岩石空隙之中的水。通常以多种形式存在:1)气态水;2)吸着水;3)薄膜水;4)毛细水;5)重力水等。重力水是我们研究的主要对象。

3.2 地下水的分类

按埋藏条件可分为:1)上层滞水;2)潜水;3)承压水。按含水层空隙性质可分为:1)孔隙水;2)裂隙水;3)喀斯特水。

3.3 矿井水害分类

依据矿井充水水源及水源进入矿井的途径和方式,矿井水害可划分为五种,即地表水水害、老窑水水害、孔隙水水害、裂隙水水害及岩溶水水害。矿井水进入矿井的方式有渗水、滴水、淋水、突水(涌水、溃水)。其中因井巷或工作面与含水层、被淹巷道、地表水体或含水的裂隙带、岩溶带、顶板冒落带、构造破碎带等接近或沟通而产生的涌水或溃水事故,由于来势猛、时间短、水量大,故称突水。突水灾害的突发性强,人身伤亡大。

4 矿井水害防治

4.1 矿井水害产生的原因及总体防治要求

矿井水害发生的原因主要有:地面防洪措施不当、井下水文地质资料不清盲目施工、井巷位置设计不合理、探放水设备没有效发挥作用、施工措施不力工程质量差、乱采挖破坏了防水煤柱、井下排水系统不到位、麻痹大意违章作业和管理不重视。矿井防治水工作应该以坚持预测预报、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原则。采取防、堵、疏、排、截的综合治理措施。根据具体的水文地质条件,选择有针对性的防治水措施进行综合治理。

4.2 地面防治水措施

地面防治水是指在地表修筑排水工程或采取其他措施,以防止井筒灌水、地表渗水和地面积水,从而减少矿井涌入量,防止井下灾害事故的发生。具体措施有:挖沟排截洪、河流改道、整铺河底和堵塞通道。

4.3 井下防治水措施

煤矿井下水害防治措施是结合地质勘查资料和井下检测工作,采用采掘前的钻孔探水,防水闸门、防水墙或注浆阻断水源,排水疏干降压等方法。排水疏干降压方法包括地面钻孔疏干、井下钻孔疏干、利用巷道疏干。根据地下水位、水量和补给条件,确定疏干层段和顺序,控制排水流量,排水前加固巷道,正式排水前进行水压和透水实验,发现问题应及时处理。

4.3.1 井下探放水

探放水是指采矿过程中用超前勘探方法,查明有采掘工作面顶底板、侧帮和前方的含水构造、含水层、积水老窑等水体的具置、产状等,目的是为有效的防治矿井水害做好准备。主要包括:探放老空水、探放断层水、探放陷落柱水、导水钻孔的探查与处理和探放含水层水。

4.3.2顶、底板含水层中水的疏放

当煤层上覆或下伏有含水层,并对采掘作业有威胁时,可采取疏干或降低水位的方法解除地下水对煤层的威胁,以保证采掘作业的正常进行。通常有巷道疏放、放水钻孔和疏放降压钻孔。

4.3.3井下设防水柱、防水闸门和防水墙

在井下水害高发地段,留有一定宽度和高度的煤层不得开采,目的是使采煤工作面和水体隔离开来,并保持一定的距离,从而起到隔水的作用,这部分不采的煤层叫防水煤柱。根据防水煤柱所起的作用可分为:井田隔离煤柱、被淹井巷之间的煤柱、断层防水煤柱、防止潜水及流砂等流入巷道而留下的煤柱。此外在井下各要道出口设置防水闸门和防水闸墙悼。

4.3.4注浆堵水

注浆堵水是将注浆的材料配制成浆液,用压送设备将其灌入地层缝隙内使其扩散、胶凝或固化,以此达到加固堵漏的目的。按注浆材料划分通常有水泥注浆、化学浆液注浆和粘土注浆。

5 矿井水害防治建议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煤矿生产与建设过程中的装备、工艺、技术都有了极大的提高,可是矿井开采越来越深,受矿井水害的危险越来越大,煤矿突水事故频繁发生。针对我国目前煤矿水害及其防治技术现状,应该提高新条件下煤矿水害防治技术与装备,形成适合新的地质与生产条件的水害安全保障技术体系和j监控体系,以改变目前煤矿水害频繁发生的局面。

(1)行政部门与矿业集团公司组织专业矿山水害防治技术队伍,对我国近几年以来所发生的重点水害全面调查、分析和研究总结,找出新条件下煤矿水害频繁发生的原因、特点、趋势、规律及主要问题,做出矿井水害论证报告和水害隐患评估报告,编写今后矿区防治水工作的基本纲领性文件,为矿区水害安全工作提供决策基础资料。

(2)结合目前矿区采矿模式及采矿特点,重新评估矿区水害特点、水害类型、水害模式和水害威胁程度,重新形成新条件下矿区水害调查和评估研究报告;并针对不同水害类型的矿井,提出具有操作性的水害安全保障技术规程和操作规范,用以指导矿区煤矿水害防治工作,为矿区水害安全工作提供决策技术支持。

(3)建立矿区水害防治技术研究中心。这一中心将适时分析研究水害问题,不断创新煤矿水害防治技术和相关手段与装备。依托各高等院校,将出现的问题作为研究课题,共同解决疑难问题。

(4)JJl:l强在下列方面的煤矿水害防治基础理论与技术研究工作:

①新的采矿条件下矿井突水机理研究。随着开采的不断延伸,多年来沿用的突水系数理论已不足以适应新形式的要求。

②新的采矿条件下煤层隔水底板的防突水效应研究。过去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水量和水源,而对突水通道,尤其是煤层底板隔水层的防突水效应研究工作很少。随着深部开采疏降难度的加大,深入研究煤层底板隔水层的防突水效应,进而充分有效地利用隔水层的自然防突水能力。

(5)建立由技术专家、抢险和特种救护人员共同组成信息化和专业化的矿山水害快速反应队伍,以应对矿山水害发生后的抢险救灾工作。

6 结语

(1)在实际煤矿开采过程中,针对水害的防治措施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防治措施。提高防治意识和管理水平,加大水害预测技术的应用,才能从根源上减少水害事故的发生。同时要做好井下水害应急预案,一旦发生水害,把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降到最低。

(2)煤矿水害防治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又复杂的工作, 搞好水害防治工作是煤矿安全生产的需要, 搞好水害防治工作更是构建以人为本、 和谐社会的需要, 搞好水害防治工作利国利民, 因此, 从事煤矿安全生产领导和每一名职工都要从思想上重视水害防治工作, 不断提高防治水意识, 积极参与水害防治工作, 技术人员还需不断研究水害、 认识水害、掌握水害规律、 采取科学合理技术与管理措施, 防止水害事故发生

第4篇:矿井灾害防治课件范文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就是尽可能地分析出煤矿安全事故发生的方方面面的原因,为煤矿企业,政府,社会,人大等提供煤矿事故的具体原因,从 而为遏制和减少煤矿安全事故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 课题提出的背景资料

最令人心痛的事故莫过于中国各地频发的矿难,先是发生于6月的北京大安山矿难,河北邯郸矿难,接下来是10月的河南大平特大矿难,继而是发生于11月的河南平顶山矿难,四川彭州矿难,以及近年来矿难死亡人数高达166人的陕西陈家山煤矿事故.2月14日,辽宁抚顺孙家湾煤矿发生特大瓦斯事故,一次死亡214人,更是创造了45年以来我国一次煤矿事故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

第二节 频繁的煤矿事故带来的负面影响

一煤矿事故的负面影响

煤矿作为一个高危行业,由于生产环境的特殊性,条件多变性和不可知性,发生事故的机率较高,安全工作历来成为全社会关注的话题.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关注安全,珍惜生命,追求企业的本质安全已成为广大职工的迫切愿望.我煤矿灾害事故的消极影响远远超过了经济范畴,每发生一起事故,都会引起国内外各界的广泛关注,使煤矿企业形象受到巨大损害,企业市场亲和力受到削弱,严重的影响了煤炭企业后续发展的动力.我国严峻的安全生产问题还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和严重的环境危害,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因素.电视,报纸和网络等新闻媒体对煤矿灾害事故进行深入的报道,严峻的安全生产形势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热点.另外,我国严峻的煤矿安全生产形势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直接影响着我国的形象和对外贸易.再者,煤矿高伤亡率也对国家和政府的形象不利,容易被国外某些势力所歪曲利用,对中国进行人权抨击.因此,如何遏制矿难频发,已经成为煤矿,政府,社会的一个热点话题.煤矿安全事故根源的探究,就是要系统地,全面地分析和研究煤矿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从中寻找出关键的问题,以便给煤矿企业,政府机构等提供有益的参考意见,从而减少和预防煤矿安全事故的发生.

二发生煤矿事故的大致分析

面对如此频繁的煤矿事故,如此高的死亡人数,人们不禁要问,是什么原因使煤矿事故成为中国的顽症 对于中国的煤矿事故,专家和媒体都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各种各样的分析和解读.有的认为片面追求利润是主要原因,有的归咎于管理制度的不严,也有的认为对事故责任者处罚过宽等等.应当说,这些分析看法都有一定道理.矿难频发可以看作是高能耗,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的市场反应.面对经济利益的巨大诱惑,面对原材料价格节节攀升的市场环境,面对大干快上gdp竞赛的某些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巨大冲动,尤其是面临并深陷其中,处于锁定状态的高能耗,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矿难的发生又具有必然性,矿难频发又具有令人痛心的某种规律性.

三煤矿安全的意义

安全是煤矿永恒的主题,煤矿安全事关矿区社会稳定和广大职工的根本利益.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关注安全,珍惜生命,追求企业的本质安全已成为广大职工的迫切愿望.再者,煤矿高伤亡率也对国家和政府的形象不利,容易被国外某些势力所歪曲利用,对中国进行人权抨击.煤矿安全涉及到社会稳定,煤矿能源的合理开发等诸多因素.因此,如何更好地剖析煤矿事故后的深刻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减少煤矿事故的发生,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第三节 本课题研究现状及研究的方法

目前国内大多数煤矿事故原因的研究方向是从煤矿事故的某个侧面或是某些原因来研究,没有系统地,全面地去研究分析.本课题主要是收集大量的有关煤矿安全事故的资料,收集媒体,政府,社会人士对煤矿事故的评说,结合煤矿自身安全状况,得出一个比较客观和合理的结论,从而为减少煤矿事故提出建议.

第二章:煤矿安全事故的自身原因

第一节 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的现状

一近几年煤矿事故统计数据

煤矿灾害事故频繁发生,让我们先看一看国家安监局官方公布的数字:煤矿企业发生伤亡事故2863起,死亡5798人;共发生死亡事故3082起,死亡5670人;共发生死亡事 故4344起,死亡6995人;全年煤矿企业发生各类伤亡事故3853起,死亡6009人.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和企业管理的规范,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状况从总体上讲,出现了不断好转的局面.在开展机械化生产,原煤产量不断提升的情况下,1949年至全国煤矿百万吨死亡率总体趋于稳步下降态势.1999年煤矿的百万吨死亡率为6.08,为6.0, 年为5.85,为5.0,为4.170,为3.100 .有关资料显示,中国目前煤炭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百分之三十五,但死亡率却占全球煤矿的百分之八十.世界煤炭产量约50亿吨,煤矿事故死亡总数约8000人.当年我国的煤炭产量约占全球的35%,事故死亡人数则占近80%.我国煤矿平均每人每年产煤321吨,全员效率仅为美国的2.2%,南非的8.1%;而百万吨死亡率则是美国的200倍,南非的30倍.全国煤矿百万吨死亡率即使控制在3.1,但与世界上先进产煤国家相比,差距仍然不小.美国产煤10亿吨,仅死亡27人,美国已经连续3年煤矿死亡人数在30人以内.中国是世界产煤大国,去年煤炭产量约十九亿吨,远远超过美国,俄罗斯等国.按理较为发达的产业,其安全技术也应比较先进.然而在中国情况却并非如此,中国煤矿事故死亡人数是世界上主要采煤国家死亡总

人数的4倍,去年,中国煤矿事故夺去了六千多人的生命,制造了六千多个家庭悲剧,为国家和社会造成了巨大损失.二 我国煤矿自然现状

从我们国家煤炭的自然状况来看,目前全国的煤矿大概是两万六千多处,煤矿数量多,大,中,小并存,差异大 .我国煤矿数量多,超过世界上其他主要采煤国家的煤矿总数.我国煤矿的生产能力分散,根据 1999 年统计分析资料,全国煤矿平均每处生产能力 5.85万t/a .其中,大中型煤矿总设计生产能力 7.25 亿t/a,占全国煤矿总设计生产能力的 41.43% ,平均每处 109.66万t/a ;中型煤矿 342 处,能力 2.18 亿t/a,占 16.6% ,平均每处 63.7万t/a .这些数据充分反映出我国煤炭生产分散,生产集中度过低,大多数小煤矿安全生产技术与装备水平低下,抗灾能力差,给安全生产管理带来困难. 鉴于我国的灾害程度,现在50%左右的煤矿是高瓦斯矿井,60%-70%的煤矿是在复杂和极复杂的构造条件下进行开采.煤矿的自然灾害随着开采深度的加深和扩展,瓦斯,水灾还有火灾,矿压等等,对于煤矿的威胁是日趋的严重.从目前的生产开采条件来看,开采的技术应当说从全国来看有50%的小型煤矿是采用落后的开采方式进行开采的.从技术面貌来看,目前我们国家的煤矿整体的技术状况还是比较落后的,现在的机械化程度国有煤矿已经达到60%-70%,但是大量的乡镇煤矿机械化程度很低,装备水平相对是比较落后的.从历史和政策的原因来看,我们国家煤矿的安全投入欠帐是非常大的,仅国有重点煤矿,据统计在安全工程,安全装备和安全设施方面欠帐就达500亿左右.另外,目前的煤矿从业人员的整体文化素质相对也比较低,在煤矿的安全生产过程当中违章,违规现象还是比较严重的.从经济类型看:乡镇煤矿发生的事故占绝大多数,如,在全年发生的321起一次死亡3~9人的重大事故中,乡镇煤矿259起,占80.69%;在全年发生的56起一次死亡10人以上特大事故中,乡镇煤矿40起,占71.43%;乡镇煤矿百万吨死亡率高达12.12,是国有重点煤矿的9.7倍,是国有地方煤矿的3.2倍.从事故的分类看:在煤矿 企业的4344起,死亡6995人死亡事故中,瓦斯灾害死亡事故325起,占煤矿死亡事故的7.48% ,死亡1703人,占煤矿死亡事故的24.35%.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瓦斯灾害事故是煤矿企业 中危害最大,死亡比例最高的重大事故之一.

第二节 煤矿生产能力状况

具有安全保障的煤矿的定义为:具备安全生产基本条件的煤矿,一是生产具有合法性,证照齐全;二是安全管理体系完整有效;三是矿井生产系统协调,合理;四是矿井灾害防治系统健全,安全技术措施完善;五是应急救援体系完整有效.全国原煤产量为19.5亿吨,其中约12亿吨是具有安全保障的生产能力,4亿吨需要对安全系统进行改造,1.5亿吨是安全状况不达标的,另2亿吨是不具备基本安全条件的小煤矿和已报废(破产)的矿井生产的.这部分煤矿由于产量被核消,基本不投入,普遍存在装备差,管理不到位等问题,各种隐患很多,是安全生产的薄弱环节.

国有煤矿生产能力的瓶颈制约主要是通风系统,提升系统,运输系统,采掘面,分别占调查统计煤矿的33%,29%,19%和19%.占国有煤矿总数15%的矿井的核定能力是由通风系统决定的.因此,加强通风系统的改造不仅有利于提高矿井生产能力,也有利于安全生产.

第三节 煤矿自然条件状况

一,国有煤矿自然条件状况

我国大多数煤矿地质条件复杂,导致自然灾害多,容易引发重大事故,给安全生产造成极大的困难.我国煤炭资源分布广,煤炭资源分布总体格局是北富南贫,西多东少.全国2300多个县(市)中,有1200多个境内有煤炭资源.煤田总体构造在世界上属于中等偏下,条件较差.我国煤矿特厚煤层少,埋藏深,决定了我国露天煤矿数量少,这与以露天煤矿为主的美国,澳大利亚相比,我国煤矿的安全生产难度较大.我国井工煤矿有像神华大柳塔,兖州济宁三矿这样自然条件非常好的矿井,但大部分煤矿存在着地质构造复杂,倾角大,煤层薄,煤层不稳定,灾害严重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造成我国井工煤矿中高产高效矿井不足国有重点煤矿总数的1/4,国有地方煤矿机械化程度更低,安全生产难度较大.

国有煤矿自然灾害较重.瓦斯,水,火是我国煤矿的主要灾害.原国有重点煤矿中高瓦斯矿井占26.8%,煤与瓦斯突出矿井占17.6%,除山东,内蒙古的大部分矿区为低瓦斯矿井外,其他地区的瓦斯普遍较高,并有相当一部分煤矿瓦斯涌出量大,突出次数多,强度大.自然发火危险性严重,比例大,覆盖面广.据的统计,原国有重点煤矿中有自然发火危险的矿井占51.3% .自然发火危险矿井几乎在所有矿区都存在,因自燃而造成煤炭资源的破坏,每年达数十亿元的经济损失.冲击地压危险性增大,个别煤矿十分严重.据统计, 1999 年17处大中型煤矿就发生1377次冲击地压,最大强度达到里氏4级.辽宁省抚顺矿务局老虎台煤矿,发生各类冲击地压6127次,其中大于3级21次,平均每天发生冲击地压17次,严重威胁煤矿安全生产和城市的公共安全.煤尘爆炸危险普遍存在,危害严重.我国煤矿爆炸危险普遍存在.原国有重点煤矿有532处矿井煤尘有爆炸危险,占87.4% .小煤矿中91.35% 煤矿的煤尘具有爆炸危险,其中高达57.71%的具有强爆炸性.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水害制约安全生产.我国大中型煤矿中,水文地质条件属于复杂或极复杂类型的煤矿占 25.04%.,全国煤矿共发生水灾事故146起,死亡463人,占重特大事故死亡人数的比例仅次于瓦斯事故.煤矿热害已成为矿井新的灾害.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围岩温度提高,矿井热害问题越来越突出.1999年,70处大中型生产井工煤矿的采掘工作面最高气温超过《煤矿安全规程》的要求,其中26处超过30℃,最高达到37℃. 部分矿井同时具备以上不利因素中的多项,难以发挥机械化和集中生产的优势,造成用人多,环节多,是事故发生的概率和频率都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 煤矿开采难度呈增大趋势

随着我国煤矿向深部开采,灾害更加严重,治理技术越来越复杂,防治成本不断增加.根据对国有煤矿的调查,我国煤矿越向深部开采,瓦斯的浓度越大,突出的次数和强度都在增加.中国的煤矿开采条件较差,开采深度深,瓦斯含量大,煤层透气性低,煤层瓦斯采前不易抽放.据介绍,在美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对地质条件复杂的突出矿井往往停产关闭,但中国尚无可能做到这一点.深部开采带来的支护,巷道维护,深部通风,运输等问题都需要解决.伴随煤矿的深部开采,地温,冲击地压等灾害也相继出现.东北地区国有重点煤矿由于开采历史长,多数矿井垂直深度已超过600米,冲击地压,地温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严重威胁安全生产.

第四节 煤矿防灾害系统状况

当前对煤矿安全生产威胁最大的仍然是瓦斯,煤尘,水,火,顶板等几大自然灾害.近年来多数国有煤矿对主要和重要的防灾系统环节进行了技术改造,建立了合理的通风系统,相当部分高瓦斯矿井新建了瓦斯抽放系统,多数高瓦斯矿井和部分低瓦斯矿井建立了安全监测监控系统,国有煤矿防灾抗灾能力有了较大提高,安全生产效果明显.但在防排水,防灭火,防尘,机电运输等方面实施技术更新改造和投入的力度普遍不大,进度相对滞后;在煤与瓦斯突出机理,预测预报,防治等难题上缺乏联合科技攻关.国有重点煤矿的防灾系统相对较完善,国有地方煤矿存在的问题比较突出.

一 通风系统

绝大多数矿井总回风瓦斯浓度在0.5%以下,有9%的矿井总回风巷瓦斯浓度偏高.多数煤矿通风压力适中,1/4的矿井通风压力偏大或通风困难.仍有部分国有煤矿特别是国有地方煤矿通风机老化,效率低下,通风系统不合理,通风断面小,通风设施破损等.近15%

的国有煤矿存在超通风能力生产,超能力产量占四分之一.其中,原国有重点煤矿占85.8%,国有地方煤矿占14.2%.二 瓦斯抽放系统

国有煤矿高瓦斯矿井有60%建立了瓦斯抽放系统,主要是原国有重点煤矿,国有地方煤矿只是少数.国有煤矿瓦斯抽放能力76.6亿m3/年,实际抽取瓦斯19.5亿m3/年,抽放能力和抽放量较有大幅度增加.

三 瓦斯检测系统

60%的国有煤矿建有集中监测监控系统,其中80%是在后配备的,实监测点数占应监测点数的比例超过90%,煤矿安全监测监控系统联网已超过半数.

四 防灭火系统,煤与瓦斯突出防治系统

国有煤矿对外因火灾消防系统较为完善,部分国有煤矿在内因火灾(自燃发火)防治方面存在问题.目前对煤与瓦斯突出的机理还没有研究认识清楚,防治煤与瓦斯突出的设施不够完善,缺乏统一指导和科技联合攻关题.

五 防尘系统

国有煤矿大部分按规定设有较为完善的矿井防尘洒水系统和隔爆设施,有1/3的煤矿存在设施不足且老化的问题.多数矿井喷雾洒水自动化程度较低.

六 机电运输系统

部分国有煤矿机电设备超期服役,此类设备主要有:高低压开关,大型固定设备及其构件和控制系统,架线电机车,高低压电缆等,特别是服务年限长的煤矿问题比较突出.

第五节 煤矿安全投入状况

前些年,由于煤炭价格低迷,企业严重亏损,许多煤矿连基本工资都无法发放,进一步加大了煤矿安全的欠账.特别是1997年至1999年,国有煤矿安全投入很少,~国有煤矿安全资金投入总计124.14亿元,其中,国家补偿资金占22%,企业自提占68%,地方补助及其他占10%.资金主要用于以一通三防为重点的安全技术改造. 据对45家国有重点煤矿统计,截至底,安全欠账高达164亿元.其中安全工程欠账占52%;安全设施欠账占48%.安全监管局对全国煤矿安全欠账的最新估计是500亿元左右.这些欠账是历史上由于安全投入不足而积累下来的,特别是国有煤矿,前些年由于经营形势不好,资金极度短缺,有些矿务局连职工的工资都不能正常发放,在这种情况之下,安全方面的投入明显减少,以至于长期积累而造成目前的状况.有些煤矿要对一些必要的设施进行更换就要加大投入,一个年产90万吨的矿井,它为此一次性投入要增加5000多万元,以后吨煤的成本要增加10~15元.虽然以来,煤炭行情持续看好,煤矿效益大幅增长,部分煤矿开足马力生产,但所获得的资金一部分用于还帐(偿还工程款,职工工资等),一部分用于扩大生产能力的改造费用,安全投入资金偏小,安全技术装备水平低.安全资金的投入缺少使一大批安技措项目不能得以正常实施,采掘方法,一通三防标准较低,使煤矿整体抗灾能力得不到有效保障.

第六节 煤矿人力资源状况

一 煤矿工程技术人员严重短缺

据统计,目前国有煤矿中,大专以上程度的技术人员仅占职工总数的3%左右,而发达国家为60%以上.在近40个年产500万吨以上的大中型煤炭企业中,工程技术人员不足人.由于煤炭行业困难,地矿类专业学生在全校学生中所占比例,由几年前的40%下降到目前的5%.据9所原煤炭高校的不完全统计,1999~共有毕业生37931人,到煤炭行业就业的只有3538人,占9.3%.某矿业集团近流失人才900多人,其中技术人才270人,内未进1名大学生.原15所煤炭院校以往每年要培养派遣8000到1万名采矿,选矿,通风安全和地质测量人才,且大部分充实到生产一线.随着煤炭院校的改制转型,多数学校换了牌子,撤销了采矿地质类专业,目前全国每年招收的采矿地质专业新生约500人左右.其中不少人还不愿意到煤矿,不愿意到生产一线.据的调查,96%的煤矿缺乏机电专业人才,88%的煤矿缺乏采矿专业人才,通风安全,防瓦斯突出等人才更缺乏.这几年的情况尤其严重.受过系统学习的采矿专业毕业生,只有很少一部分毕业后选择了本职工作,其他的选择了考研和与所学专业不相干的其他工作.市场机制的作用,使很多的学生逃离了这个高强度,高危险性,低工资水平的行业.以东北大学的采矿专业为例,近几年的毕业生去矿山工作的并不算多,去的人中又有人选择考研离开.技术人员匮乏和层次低使技术措施不到位,制约煤矿安全技术和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

二 煤炭工人的构成比例

中国煤炭工人总数有700多万,比全世界所有产煤国的煤矿工人加在一起还要多.机械化程度不高的中国矿山,人力在采掘作业中仍起很大的作用.而中国矿山企业所雇用的职工的技术水平却参差不齐,如部分合同工,只经过短期培训,甚至有的只是简单被告知安全规程,便进行采掘作业,遇到矿难,他们缺乏逃生的知识. 国有煤矿中采掘一线工人相当一部分是农民工,特别在经济效益较差的西部地区煤矿.多数农民工是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安全意识较低.农民工一般采用协议工的形式,一般在煤矿干几年,有的刚熟悉了工作,就卷铺盖走人,流动性较大,安全教育缺乏针对性,违章作业现象时有发生,人的不安全因素较为突出.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全国各地煤矿对外承包工程比较普遍.外包队伍整体技术素质差,缺乏安全装备,流动性大,难管理,是煤矿生产建设中极不稳定的队伍,有些包工头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不顾工人生命安全,违章施工.6月29日某煤矿发生的塌冒事故,就发生在外包队伍.部分煤矿的矿长,区队干部,班组长和专业技术人员的素质普遍存在着文化水平低,管理知识技术水平差的现象,从而影响到煤矿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如何加强煤矿外包队伍和外包工程的监管是摆在煤矿监管部门和煤炭企业的重要课题.

第七节 煤矿内部存在的问题

由于自己在煤矿工作,结合自身工作特点,分析得出以下原因:

一 从业人员安全意识淡薄,安全素质差

具体表现为:职工对安全重视不够,在实际经营过程中,没有把安全放在重要位置,总是认为安全是别人的事情,与自己无关,却不知一旦因违章而发生事故,所伤害的不仅仅是自己,还可能伤害他人或被他人伤害,对家庭的正常生活带来痛苦.特别是企业的

主管,认为生产象打仗,哪能不发生工伤事故,没有把职工的身体健康摆在首位,摆不正安全与生产的关系,也就不能加强对职工的安全教育和管理,更不能保证设备,设施的本质安全,使违章行为不断出现,导致事故的不断发生.安全管理主要是由管理人员凭主观意志和经验进行工作,管理技术和手段落后.这种管理模式,由于受管理人员的知识,经验和责任心的限制,很难适应矿井灾害事故的复杂多变条件.二 明知故犯

从事故调查中,经过对事故直接责任者的询问可以发现,出现违章行为,违章者很清楚自己的行为是违章的,认为这样做一是省事省力;二是存在侥幸心理,见别人这样做没有发生事故,得自己这样做也不会发生事故,殊不知60%的事故发生是人的违章行为造成的,而死亡事故的发生90%则是人的违章行为造成的.

三 愚昧无知,盲目蛮干

具体地讲,一是生产指挥人员对安全知识和安全制度一无所知,在生产过程中违犯安全生产的客观规律,瞎指挥,强迫命令操作者冒险蛮干;二是操作者不接受(没接受)相关的安全知识教育(安全技术培训),对安全操作半点不知,更不用说具有自我保护能力了,在生产过程中违章操作,随便进入危险区域等现象时有发生,从而导致人身伤害事故屡屡不断.

四 习惯性违章

造成的主要原因:一是新职工入厂没有对其进行严格的三级安全教育和安全技术培训,或虽然进行了,但不正规,使操作者不能够规范操作,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习惯性违章操作行为;二是作业现场安全管理不严,责任制没落到实处,规章制度不健全,没有约束力,使操作者对违章操作习以为常,形成了习惯性违章操作;三是检查不及时,使违章行为不能得以纠正,久而久之也形成了习惯性违章.

五 经济利益作崇

煤矿单位的领导特别是企业的承包人,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安全措施不落实,安全资金投入不足,设备设施达不到安全要求,也就是说设备设施的本质安全可靠性低,在操作者产生误动作时,起不到保护作用;另一方面,为了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过度疲劳,在生产过程中精力不能集中,产生误操作,导致事故发生;还有就是生产煤炭的设备长时间运转,得不到有效的检查和维护,产生设备故障,造成人员伤亡.

第八节 煤矿开采技术,设备装备水平低

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的形势非常严峻,灾害事故频繁,瓦斯爆炸等重特大事故也时有发生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安全技术与装备的研究与国外先进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最主要的原因是一些重大的科技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没有建立起煤矿安全科学技术研究的平台和煤矿安全监察监管的技术支撑体系与科学的矿山安全管 理模式.

一 我国煤矿安全技术与装备的研究与国外先进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

年,原国有重点煤矿的采煤机械化程度75.43%,综采机械化程度59.42%,综掘机械化程度15.03%.而原国有地方煤矿和乡镇煤矿机械化程度普遍较低,全国平均采煤机械化水平还不到40%.统计,原国有重点煤矿有35处高瓦斯突出矿井没有按《煤矿安全规程》的要求配备瓦斯抽放装备,47处高瓦斯和突出矿井没有装备瓦斯监控系统,占高瓦斯突出矿井总数的17%.现有煤矿多数矿的监控系统装备不全,尚未实现网络化管理,部分设备功能落后.44处自然发火危险的矿井,尚未建立防灭火系统.66处矿井尚未建立防尘供水系统,占矿井总数13%的煤矿需要更换防尘供水管路.不少的矿井没有安设防隔爆设施,既使配备了隔爆设施的矿井,设置的数量少,没有达到安全规程的要求.相当一部分原国有重点煤矿的甲烷传感器,便携式甲烷检测仪,光学甲烷检测仪,甲烷断电仪等必备的安全仪器仪表配备不足.有164处矿井50%以上的电气设备超期服役.数量众多的小煤矿安全装备水平更低,有的根本不具备防御灾害的能力,多数小煤矿仍旧沿用落后淘汰的电气设备,电气防爆性能差,失爆率高.

我国煤矿的自然条件复杂,虽然我国煤矿的瓦斯灾害防治技术,如煤与瓦斯突出预测及措施 等处于世界先进水平,但防灾抗灾的安全仪表和装备与国外相比差距较大,如安全仪表中的 初级仪表(敏感元件等)的加工水平大大低于国外先进水平,致使监测瓦斯数据的准确性和 可靠性不足.由于煤矿井下湿度过大及爆炸气体环境等原因,煤矿的自动化技术应用水平与 其它行业相比要落后10~20年.尽管现在煤矿产品必须要取得煤矿安全标志,但是生产厂家繁多,同一类型产品没有统一的标准,造成产品繁杂,产品的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承担产品安全性能检验的各质检中心的检验装备存在着设备老化,测试技术水平降低等突出问题,急需更新和提高,以上原因造成部分煤矿产品达不到真正安全程度.有些煤矿虽然设施到位了,但组织管理的混乱却屡屡酿成大祸.河南大平煤矿早已进入600米以下瓦斯突出区,却仍按400米以上非突出区进行管理.去年10·20矿难发生时,下水平面喷出的瓦斯流已经逆行到了上水平面运输巷道,多处瓦斯浓度测定仪报警,此时距爆炸发生仍有31分钟.这么长的时间,竟没人去切断电源,最终导致架线电机车行驶到巷道拐弯处引发爆炸.

煤矿安全装备是防治煤矿事故的重要手段,在防治灾害事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目前仍有许多装备存在适应性不强,可靠性差的问题.另外,面对新出现的灾害,缺乏必要的控制灾害的专用装备.煤矿安全的监测仪器仪表也存在着寿命短,精度低,稳定性差,满足不了安全的需求.设备短缺仍是煤矿存在的另一个突出问题.

二煤矿重大科技攻关课题难以实施,重大安全技术问题难解决

目前我国煤矿在一通三防,防治水,矿井深部地压,冲击地压,高温灾害和支护等方面存在许多技术难题,严重威胁着煤矿安全生产.这些涉及行业技术发展共性,基础性和前瞻性的重大科技课题,国家支持范围和力度与过去相比大大减少,基本上处于中断状态.重点煤炭企业下放后,受单个企业和科研院所经济实力限制,难以开展技术攻关, 技术基础理论研究严重滞后于煤矿安全的现实需要.随着矿井开采向深部发展,一些矿井的开采深度已超过1000米,随着深度的增加,煤层瓦斯含量 和矿井瓦斯涌出都将随之增大,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增大,从而加大了治理的难度;高产高效矿井的集中生产和综采放顶煤开采新工艺的推广应用,加大了矿井通风与防火综合治理的 难度,增大了瓦斯灾害事故发生的几率.随着煤矿生产发展和开采工艺进步,出现了新的瓦斯安全技术问题论述中国煤矿开采技术状况,为了防止煤矿瓦斯灾害事故的发生,煤矿安全科学技术研究主要集中在瓦斯灾害的防治措施 方面,对瓦斯灾害事故的发生和发展机理研究不够,防治措施单一,综合配套能力差,只治标,难治本,还不能从根本上杜绝煤矿灾害的发生.如煤与瓦斯突出的机理研究仍停留在假说阶段,尚没有成熟的理论来指导煤与瓦斯突出防治技术的开发和研究,致使突出事故时有发生.随着煤矿向深部延伸,诸如延期突出,矿震,热害,高地应力等灾害更为严重,对这些灾害缺乏必要的研究,还不能找到完全有效的治理措施.

第三章:社会及政府原因

第一节 社会经济需求,能源结构不合理

矿难频发可以看作是高能耗,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的市场反应.面对经济利益的巨大诱惑,面对原材料价格节节攀升的市场环境,面对大干快上gdp竞赛的某些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巨大冲动,尤其是面临并深陷其中,处于锁定状态的高能耗,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矿难的发生又具有必然性,矿难频发又具有令人痛心的某种规律性.

一受巨大的经济利润驱使,煤矿超限开采,超负荷经营现象严重

根据一季度发改委的资料显示,,全国发电量479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5.7%.即便如此也满足不了快速增长的电力需求,发改委当时预计,在夏季用电高峰期间,全国最大电力缺口将在万千瓦以上,二十多个省市需要拉闸限电.这一局面不仅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制约,在我国目前发电主要依赖煤电的局面下(煤电占全国总发电量的80%),必然带来煤矿资源的加速消耗,大量电厂的投产,增大了对煤炭的需求,而冶金,焦化等

行业的用煤需求也在快速增长.据报道,去年以来,煤炭价格一路飙升,9月份原煤涨幅高达40%,而供暖季的到来,令原本高位运行的煤价更是涨势惊人.煤炭价格一路上涨,煤炭行业持续处于卖方市场,刺激了煤矿的超能力生产,由于近年来新投产的大中型煤矿不能满足需求的更快增长,巨大的经济利润空间,促使企业和地方政府用增产增收策略代替了适度规模条件下的安全生产策略.某些地方政府和煤矿负责人对煤矿的效益非常看重,以衡量经济指标大小作为煤矿的政绩的多少,为了完成生产任务,完成既定的经济指标,突击生产,甚至带着问题和隐患生产,这就给煤矿安全带来了 严重的威胁.目前,我国各类煤矿基本处于满负荷,超能力生产状态,安全生产的压力很大,继续增产的余地有限,今年煤炭的供求矛盾将会更为尖锐.一些矿产地企业和地方政府不放过难得的发展机遇,于是,超限开采,乱开乱采,置安全和生态保护于脑后的高密度开采大量开花,超负荷经营,突击生产致使煤矿安全得不到保障,这是目前采掘业事故频发的重要原因.二 我国的能源结构对煤的依赖,来自于经济发展模式对现有能源结构的依赖

我国煤炭产量世界第一,煤的消费占了能源总量的74%.我国石油资源贫乏,但煤资源就很丰富,为了弥补石油的不足,唯有加大力度开采煤矿.值得指出的是,20多年的发展造就了经济增长的奇迹,然而这个增长过度依赖资源消耗,尚未能够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支撑.我国消耗的钢材,水泥,煤炭,电分别占世界消耗量的30%,40%,30%,13%.而对能源使用的效率之低更是让人触目惊心.据报道,每增加1美元gdp,中国所耗能源为世界平均量的3倍,美国的4.7倍,德国的7.7倍,日本的11.5倍.根据亚洲开发银行的估算,中国每实现1000美元的gdp就需要消耗0.78桶原油,是亚洲各国平均水平的两倍,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达国家成员国平均水平0.37桶的两倍多.又根据有关报道,我国每吨标准煤的产出效率仅相当于日本的10.3%,欧盟的16.8%.中国经济的发展未能摆脱粗放,外延的模式.结构不合理,效益不好,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长期得不到改善,能源,原材料,交通运输,土地供应短缺已构成发展的重要约束.能源利用方式的高消耗,粗放利用,导致了原材料生产,开采中的重产量,轻综合利用的滥开滥采行为.

采煤企业对高密度,高强度采掘方式的依赖,又来自于一些地方政府财政结构和经济发展冲动对gdp的依赖.由于油气能源紧张,煤炭生产利润空间加大,超负荷生产是顺利完成财政指标,突破gdp数字的便利而不费事的选择.对利润,gdp指标的迷信,被难得的市场机遇进一步放大.中国能源需求的快速增长,以及能源供给的严重短缺所带来的严峻矛盾已经成为煤矿事故的催化剂.从长远来看,将导致煤矿资源的耗竭,从目前来看,后果就是煤矿抢工抢点,滥采滥挖,越挖越深,越挖越险.煤矿的超负荷运转,不仅超出了自然资源的承受能力,最直接的后果就是矿工的灾难.

三 矿难的背后是煤炭行业承载了过重的生产任务

我国经济正处在高消耗的重工业化时期,以高物耗和高能耗为特征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又进一步加剧了能源的压力.煤炭是我国最主要的能源,牵动着经济发展全局.一面是煤炭供应偏紧,能源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另一面是生产能力不足所导致的超能力生产,以及由此引发的矿难.如何解决好这一矛盾,是在中长期范围内保障煤炭行业安全生产的着眼点.

第二节 改革开发以来中国煤矿体制和监察体制的变迁

一 改革开发以来中国煤矿体制的变迁

1986年3月19日,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十六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于1986年10月1日起施行.该法明确了资源有偿使用的原则,但对不同资源的补偿标准还不够明确,合理.

1988年,撤销煤炭部,石油部,水利电力部,成立能源部.

1993年,撤销能源部,重组煤炭部,电力部.

1996年8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大第十二次会议通过《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的决定》以及与之配套的《矿产资源勘察区块登记管理办法》,《矿产资源开采登记管理办法》,《探矿权,采矿权转让管理办法》,《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管理规定》等多项配套法规和规章.

1998年,在政府机构改革中,撤销煤炭部,家经贸委下设国家煤炭工业局;原煤炭工业部直属和直接管理的94户国有重点煤矿下放地方管理.国家煤炭工业局的主要职责是拟定煤炭工业的发展战略,行业规划,研究提出发展煤炭工业的方针,政策和法规;组织 制订行业规章,规范和技术标准;整顿煤炭生产和经营秩序等,其职能类似于行业学会性质,不利用煤矿安全监察和管理.

3月,撤销国家煤炭工业局,有关行政职能并入国家经贸委.

3月,国家经贸委撤销,在国家发改委下设能源局,负责制定我国煤炭工业中长期发展政策.

自1988年至1998年间,煤炭部撤销~重组~撤销,煤炭行业的管理部门几经易手,煤炭管理职能始终未能理顺.自1980年开始,原国家经委每年下拨8000万元专项资金给煤炭部,作为安全投入.1988年中国统配煤矿总公司成立后,专项资金取消,由总公司从所属煤炭企业中按吨煤提取安全投入费用,总额仍保持在5000万元左右.1993年以后,随着企业扩权,原煤炭部不再集中掌握安全资金,从煤炭企业集中上收的安全投入费用下发各矿务局自行掌握.由于煤炭严重供大于求,煤矿经济效益滑落低谷,安全投入欠账逐年增多.特别是撤销国家煤炭工业局,煤炭行业更是却少了专职的管理机构.煤炭部撤消以后,煤炭行业管理职能一分为四,安全由国家安全生产监察局负责,资源管理由国土资源部负责,规划和项目审批由国家发改委负责,生产技术管理由企业自己负责.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国有企业走向市场,企业形式多样化,并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主体.在煤炭

机构改革中,一些煤矿经济管理部门的行政管理职能逐步削弱,加上部分企业没有良好的自我约束能力,这也是引发煤矿安全事故的原因之一.二 改革开发以来中国煤矿监察体制的变迁

1983年,煤炭工业部颁布《煤矿安全监察条例》,指定煤炭部的监察部门,省一级的安全监察局,国有矿山的安全监察处和县一级的安全监察科共同承担安全责任.这一体系结构在1999年前基本没有变化.

1999年12月30日,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成立.负责全国煤矿安全监察工作,在重点产煤省和地区建立煤矿安全监察局及办事处.省级煤矿安全监察局实行以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为主,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和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双重领导的管理体制.

1月,国务院决定在煤炭工业局之外再设立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sacss),这是中国政府第一次建立独立于煤炭生产管理机制的煤矿安全检查机制,负责全国的煤矿安全.它与成立的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实行一个机构两块牌子,下设煤矿监察一司(监管大中型煤矿企业),二司(监管小型煤矿企业).煤矿安全生产及管理下放到地方的各矿务局负责,而安全生产的监察由新设立的煤矿安全监察局负责.国家煤矿安全监察职能主要职责是:对煤矿安全实施重点监察,专项监察和定期监察,对煤矿违法违规行为依法作出现场处理或实施行政处罚;对地方煤矿安全监管工作进行检查,指导;负责煤矿安全生产许可证的颁发,管理工作和矿长安全资格,特种作业人员的培训发证工作;负责煤矿建设工程安全设施的设计审查和竣工验收;组织煤矿事故的调查处理.地方煤矿安全监管机构的主要职责是:对本地区煤矿安全进行日常性的监督检查,对煤矿违法违规行为依法作出现场处理或实施行政处罚;监督煤矿企业事故隐患的整改并组织复查;依法组织关闭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矿井;负责组织煤矿安全专项整治;参与煤矿事故调查处理;对煤矿职工培训进行监督检查.根据上述职责,省级人民政府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对地方煤矿安全监管机构及其职责做出具体规定.

11月7日,国务院第32次常务会议通过《煤矿安全监察条例》,自12月1日起施行.煤矿事故仍然不断.

到,包括19个省级煤管局及68个安全监察办事处的国家,省,地区三级煤炭安全垂直监察体系建立.这一年,《煤矿安全监察专用设备管理暂行办法》,《煤矿安全监察档案整理规范》,《煤矿安全监察管理暂行办法》,《煤矿矿用产品安全标志管理暂行办法》相继出台.

3月,国家煤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被升格,为国务院主管安全生产综合监督管理和煤矿安全监察的直属机构.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及其分支机构与其负责监管的煤矿之间,没有任何经济或体制上的联系,成为独立的第三方监管人.

11月,国务院调整补充了部分省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将煤矿安全监察办事处改为监察分局.

2月,中国国务院决定把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升格为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同时专设由总局管理的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提高监察的权威性,强化煤矿安全监察执法.

如今,中国现有省级煤矿安全监察局20个,地区煤矿安全监察分局71个,从业人员大约有名左右,这么多的人监管全国26000个大小煤矿,实在是显得势单力薄,力不从心.即使有省,市,县级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但是这个政府机构人员少,在山西,陕西,河北,河南等煤炭生产的大省,有不少拥有几百上千的大小煤矿煤窑的县,由于财政紧张和编制的限制或被挤占,这些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通常只有数名官员,其中还有不少是兼职的,缺少煤矿安全专业知识.这样的安全监督管理局本身属于一个却什么权力也没有的空架子,他们在整个的煤矿企业的决策过程和经营管理之外,没有任何的人事权和财权,更不是象公安局,工商管理局和税务局那样,他们完全没有司法权.在这种情况下,对矿山的安全生产,他们能监督,管理的事情就有限了.煤矿安全监察人员主要由所属地区的煤矿,以前煤矿职能管理部门的有关人员组成,他们和所属地区的煤矿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无论从感情上还是从人际关系上,都会左右对煤矿的监察力度,甚至会出现不严格执法的现象.所以,煤矿安全监察人员应采取异地执法的方式,以利于严格执法.从国外主要产煤国家的情况看,对于作为资源性能源产业的煤炭工业,政府监管和调控的手段都比较强.美国年产煤炭10亿吨左右,美国能源部拥有14000名直接雇员,其中人左右从事与能源政策相关的工作.能源部下属的能源信息署拥有600多名职员.

二,我国煤矿体制和监察体制存在的不足之处

我国煤矿长期以来力图建设国家监察,行业管理,群众监督的管理体制,强调各个经济管理部门管理生产必须管理安全的思想,国家确立企业负责,行业管理,国家监察,群众监督的安全生产管理体制,明确企业是安全生产工作的主体,但实际中确存在一定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煤炭行业管理机构的撤销,国家对煤炭行业的宏观调控乏力.特别是一些产煤省撤销了煤炭管理机构,政府对煤炭工业的行业监管弱化,资源管理,技术政策,劳动管理,综合利用等方面的监管都不到位.煤炭行业管理相对弱化,宏观调控乏力,安全管理缺乏有力的体制保障,煤矿安全监察体制不完善.

经过几番改革,变动之后,煤矿安全 国家监察,地方监管,企业负责的基本格局确定,煤炭行业管理与安全生产监管分属不同政府组织的机构设置也渐次清晰.但长期以来,政府既要管生产,又要抓安全的观念,在短期内仍难以彻底消除.

第三节 国家对煤矿监管方式不合理,不到位,不强硬

一,国家监控体制不健全,没有处理好几个关系

(一)是国家,地方和企业的关系

国家监察,地方监管,企业负责,是煤矿安全工作的基本格局.国家在明确界定国家煤矿安全监察职责的同时,赋予了地方政府八项职责,着重体现事权一致的原则,按照规定煤矿安全工作主体是企业,责任也在企业.国家监察和地方政府监管,主要在于安全执法,监督检查和协调指导,不能代替企业内部的安全管理.在这个模式下,国家监察中发现出的煤矿安全问题采取2方面措施,一是直接对煤矿进行处罚,二是对当地政府提出整改建议 ,由当地政府监督煤矿落实整改.由于当地政府的安全监管机构人员少

,煤矿专业性不强,监管落实起来有一定的难度.煤矿企业落实整改隐患时有时将整改情况直接报告给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当地政府很少过问具体落实情况,实际上地方监管有时就是一句空口号.现实中,地方政府对于煤矿的执法还是很有必要的,煤矿如果不按规定整改隐患,地方政府就应该采取必要行政,司法手段对煤矿实行强制执法.因此,国家监察内容应增加对地方政府的监察内容,应对地方政府的不作为或是少作为给予一定的行政干预或是处罚,这样才能落实地方监管的责任和积极性.(二)是煤矿安全监察机构与地方煤矿安全监管部门的关系

这两者之间应该是分工协作关系.各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要重视发挥地方监管机构的作用,主动征求监管机构的意见;各级地方监管机构要注意维护国家煤矿安全监察的权威性,接受驻地监察机构的检查和指导.既有分工又有协作,共同做好工作.但在实际中, 煤炭行业管理部门只注重类似技术方面的行业管理,而对安全问题则认为主要是安全监察机构的事情.

(三)是地方煤矿安全监管部门与煤炭行业管理部门的关系

煤炭行业管理部门对煤矿安全的监督管理,这种监管具有一定专业性,通常是通过行业规划,行业技术政策,行业内部指导协调等途径和手段来实现的.安全监管部门对煤矿安全的监督管理,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和宏观性.二者相互补充,相互兼容,都很重要.

四是地方安全监管部门与煤炭企业的关系.二者之间是监管与被监管的关系.煤炭企业特别是特大型,大型企业,在接受国家安全监察的同时,应该主动接受地方安全监管部门的监督指导,自觉执行监管部门规定的各项制度,重大情况及时报告,把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置于地方政府的有效监管之中.地面安全监管部门也应加大对煤矿的监管力度,同时也应充实专职煤矿监管人员,完善监管内容,落实监管责任制,为煤矿安全生产提供优质高效的监管服务.

二,国家对煤矿安全监管的不到位导致安全技术设备投入太低

年底,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和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根据国务院指示,曾对建立煤矿安全设施投入长效机制进行了调查研究.通过对13个省区调查分析,认为规模以上煤矿安全欠账达300多亿元,由此推算出全国煤矿安全欠账高达500多亿元.另外,监察煤矿安全投入时只看财务数字,而不看产品质量.例如,陈家山煤矿的安全生产成本被要求严控在吨煤78元以内,救护队员曾经发表感慨我们买的十台呼吸器,质量都不是很好;我们下井穿的胶鞋基本上三天就会开裂,便宜啊!这只是一个缩影.

第5篇:矿井灾害防治课件范文

关键词:地测 创新 管理

一、 前言

朔里矿业公司隶属于淮北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地质测量科是朔里矿业一家集地质、测量、防治水于一身的重要技术基础服务与管理职能科室,为矿井安全、持续、稳定、协调发展提供坚实的地测保障。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基于对创新管理的理论认识和多年地测工作经验总结的基础上,从思想、制度、方法三个方面创造性的提出并实施了“1个理念、2个活动、3个新增、3个制度”的“1233”地测管理创新模式。

二、“1233”地测创新管理模式

1.一个理念——落实到位是实现一切工作目标的基础

落实,是执行是实践,是完成一切工作目标的关键。一切的工作目标都是一个结果,没有好的结果就等于没有落实。对于员工来说,执行与落实工作不仅要去干,更要把工作干好,有个好的工作结果,所谓没有功劳只有苦劳的干实际上是在浪费人力资源与机会成本。落实任务,先要落实责任,因为责任不清则无人负责,无人负责就无人落实,无人落实则无功而返。领导干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是打造一只有凝聚力、执行力团队的基础,领导必须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身体力行,唯有如此,才能影响所有员工的思维、行为方式向你所希望的方向转变,从而树立这一良好理念并深入人心成为行动的自觉习惯。

2.二个活动——周四全员培训讲课活动和周五技术分析讨论隐患排查活动

2.1周四全员培训讲课活动:培训是企业员工最大的福利,但培训仅依靠上级的安排显然是不能满足需要的,所以必须立足实际自主培训。我们定在每周四举办全员培训讲课活动,讲课内容不限,既可以是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也可以是工作实践中点滴经验体会,还可以是规程、规定、质量标准化的相关条款解读以及综合资料、设计、措施、说明书等的编制方法。每个人都把自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结合工作实践就某一个知识点、某一个小经验甚至某一次事故或误判做一总结和介绍,即锻炼了自己总结表达能力,强化了认识,又分享了经验吸取了教训,使得同事们可以与自己共同进步和提高。全员培训不分专业,目的就是要打破专业界限实现一专多能,在必要的时候地质测量人员可以互相补充,更快的适应角色转换,同时跨专业掌握一些必备的知识亦可以有效的实现专业之间的互补与监督,促进业务保安。

2.2周五技术分析讨论隐患排查活动:每周五的技术分析讨论隐患排查活动是针对一周来各专业在生产和工作中发现的问题或遇到的难点进行分析讨论,同时对下周时间段内各作业场所存在的各种隐患进行分析排查,以便及时下发相应的业务联系书,或者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在日常工作和业务学习中每个人都有可能遇到技术难点或疑惑,这个时候就需要一个技术分析讨论的平台。我们把这一活动规范化制度化,这样就有了一个固定的时间与平台,即分析解决了问题,又达到了学习受益的目的。同时对下一周时间段内各采掘活动场所进行隐患分析排查,虽然每月末会对全月各采掘活动范围内的隐患进行过排查,但月中由于各种突发因素的影响,生产计划有时会适当调整。这样对于新调整的采掘活动在上月末的隐患排查中可能未涉及到,这样在每周五的隐患排查中对于新变化的采掘活动及时的分析排查采取对策。对于已经排查出的隐患,再根据采掘进度在时间空间上的变化,由各专业组长汇报落实情况,做到对各专业组进行跟踪落实。

3.三个新增(新增3本台账):巷道低洼点积水情况台账、巷道临时工程台账、井上下地质灾害台账

3.1巷道低洼点积水情况台账:老空水的防治是煤矿防治水工作中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内容,为了进一步做好老空水的防治工作,我们建立了《巷道低洼点台帐》,在巷道掘进期间对于每条巷道的低洼地段均做详细的记录和描述,记录巷道最低点标高、最低点位置、低洼段长度、积水情况,并附图登记入帐。为以后的老空水的排查积累了资料,更为下阶段老空水的探放提供了详实的基础资料,消除了在老空水探放过程中仅靠巷道标高确定积水最低点所带来的误差和隐患,提高了探放水的精准度。

3.2巷道临时工程台账:在巷道的掘进施工过程中,经常会为了保障施工进度、安全以及文明生产的需要而施工一些临时工程,如绞车窝、壁龛、临时水仓、安装拆除硐室等,如果这些工程不登记入账那么随着回采工作面的推进这些临时工程难以实测,给将来的沿空施工会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为此,我们增加了临时工程台账,对在巷道施工期间以及回采过程中临时增加的一些小工程详细记录工程点名称、位置,规格、以及对未来安全施工的影响程度,这样就可以有效的指导生产,避免误揭误透,及早消除可能产生的水害、瓦斯事故隐患。

3.3井上下地质灾害台账:为了防治地质灾害,保护矿区生命财产,维护矿区和谐稳定,我们建立了井上下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制度,每月对矿区内的地质灾害隐患进行排查。对于排查出的隐患汇总建立台帐,并做出相应的地质灾害预报,预报内容主要包括地质灾害可能发生的时间、地点、成灾范围和影响程度等,为地质灾害防治提供依据和参考。

4.三个制度即

地测业务隐患排查及重点工作安排目标公示制度、地测职工全员工作动态公示制度、井上下地质灾害隐患排查、预报制度;

4.1地测业务隐患排查及重点工作安排目标公示制度

每月25号左右,结合全月生产计划及重点工作,组织全科职工,针对全矿各采场地质条件,认真细致的排查隐患,将隐患地点、时间预计、责任人、监督人、措施落实及工程进度情况公示。每天各责任人根据采掘现场施工进度和地质条件变化情况,把各工程点的进度、变化、各级领导汇报情况、业务联系落实等情况及时填写在落实进度表内,做到重点工作和隐患的及时掌握和处理。做到了隐患清楚、目标明确、责任具体、监督到位。

4.2地测职工全员工作动态公示制度

为了全面掌握全员职工的工作活动情况,我们制订了地测职工全员工作动态公示制度,每位职工必须把自己当日的井下工作去向,工作目标及工作进度在展板上公示,以利于对全科地测工作的统筹把握,把每位职工工作中何时干、干什么、干的如何在全科公开,即营造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又有利于各业务组之间相互沟通协调。

4.3井上下地质灾害隐患排查、预报制度

地面地质灾害是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沉降、地面塌陷等。井下地质灾害主要表现为大的地质构造(如断层)及巷道揭煤。为了防治地质灾害,我们建立了井上下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制度,每月对矿区内的地质灾害隐患进行排查。对于排查出的隐患汇总建立台帐,并做出相应的地质灾害预报,预报内容主要包括地质灾害可能发生的时间、地点、成灾范围和影响程度等,为地质灾害防治提供依据和参考。

三、 结论

“1233”地测创新管理模式自2009年实施以来,经过4年多的强力推进,无论是从职工精神风貌、工作态度,还是专业技术素养、爱岗敬业精神,以及地测防治水专业技术保障能力都有了显著的提升。有力的促进了地测防治水安全质量标准化的建设。杜绝了误揭误判,补充勘探扩大资源方面取得了非常大的收获;测量实现精准对贯;防治水杜绝了各类水害事故的发生,有力的保证了矿井安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第6篇:矿井灾害防治课件范文

矿山环境保护与安全生产是矿山企业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所面临的两大主题,也是当今社会、政府主管部门以及矿山企业所关注的热点问题。如何既合理地开发矿产资源,又不至于造成矿山地质和生态环境恶化以及重大地质灾害事故发生,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研究课题。本文针对邢台某石膏矿存在的地质环境问题,以实现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为总体目标,分别从保护性措施、工程治理措施以及监测措施三个方面提出了该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

一、矿山基本情况

矿山位于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境内,京珠高速公路从矿区西侧通过,内邱至隆尧公路从矿内南侧通过,交通便利。

矿界由七个拐点坐标圈定,面积0.6968km2,开采标高+55~-220m,设计生产能力20万吨/年,服务年限25年。矿山采用立井单水平上下山开拓方式,矿体厚度较小时采用房柱法采矿,矿体厚度较大时采用有底部结构的浅孔留矿法采矿。自1998年开采以来,已形成两个立井,一个开采水平(-125m),两个采区。

二、矿山地质环境背景

矿区位于太行山东麓,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平均年降水量433mm。为冲洪积平原地貌,地形平坦,地面标高介于+47.5~+66.2m之间。

矿区出露地层为第四系,,上部以黄土状亚粘土、亚砂土为主,下部主要为灰绿色亚粘土和砂层。其下为第三系,以始~渐新统的沙河街组为主体,岩性以泥岩和砂岩为主,石膏矿体主要赋存于该组。

矿区内地层总体上为一向南西倾斜的单斜层,倾向180°~225°,倾角8°~15°。区内构造以断裂为主,有走向为北东向或北东东向的正断层四条。含水层主要为:第四系孔隙含水层,强富水性,为本区主要含水层;第三系砂岩孔隙裂隙含水层,基本不含水。隔水层主要为:第四系粘土层和亚粘土层;第三系石膏及其顶、底板围岩中的泥岩类。含水层间水力联系较弱,水文地质条件为中等类型。矿层顶、底板泥岩抗压强度平均13.1MPa,属软弱岩石。膏矿石抗压强度最大为平均23.33MPa,属较弱岩石。矿体自上而下分为5、6、7、8号矿体,均赋存于沙河街组,为南东倾斜的单斜层状矿体,层位较稳定,产状基本一致,倾向165~220°,倾角8~14°。矿山主采的7号矿体东西长1205m,南北宽780m,平均厚度32.69m,顶板埋深82m~214m。

三、主要地质环境问题

根据现场调查及已有资料分析,目前该矿山主要地质环境问题是地面塌陷,分为已有地面塌陷和潜在地面塌陷。

(一)已有地面塌陷。塌陷区位于工业广场西侧,呈椭圆形,东西长350m,南北宽110m,塌陷面积21035m2,图1地面塌陷最深约1.5m,塌陷时间为2002年,塌陷坑范围内全部为耕地。沿塌陷区周边形成多条伴生地裂缝,目前多被填埋。图1为地面塌陷。塌陷没有造成人员伤亡和建筑物破坏,主要破坏耕地和电力设施。

(二)潜在地面塌陷。矿山经多年开采,已形成了面积约112520m2的地下采空区,约占整个矿区面积的16.1%。除已形成的塌陷外,其他采坑区域尚未发现较大规模的地表变形、地面塌陷等不良地质现象。随着未来井下采空区规模的不断扩大,有可能使采空区上部岩体的纵向裂隙、裂缝进一步扩展与贯通,当遇连阴雨或暴雨等不利外部环境因素时,进而诱发地面塌陷地质灾害。

四、防治原则和目标

(一)防治原则

根据矿山存在的地质环境问题,确定本次防治的基本原则: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绿色矿业”的原则;坚持“因地制宜,边开采边治理”的原则;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

(二)防治目标

通过防治工程,减少地面塌陷的发生,保护工作人员、设备以及过往行人车辆安全;减少对土地植被以及地形地貌景观的破坏;采矿造成采空区的地面塌陷、地裂缝进行平整,保持土地的使用功能。

五、防治措施

结合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类型、危害程度、资金投入等实际情况,依据上述防治原则和目标,主要采取保护性措施、工程治理措施以及监测措施等手段对矿山所存在的地质环境问题进行综合性防治。

(一)保护性措施

对矿山存在的地质环境问题,首先通过采取各项保护性措施事先预防,具体预防措施包括:

1、建立健全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组织领导机构,完善管理规章与目标责任制度,明确矿山法人代表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灾害预防的第一责任人,设立专门岗位并安排责任心强、懂技术的专职人员负责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日常管理工作。

2、全面掌握矿区范围内土地资源、植物资源、水资源、井下采空区等的分布情况以及地质灾害隐患的数量、规模、危险程度与危害对象等,对重要保护对象设立警示牌,逐一建立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地质灾害危险源档案管理信息库,并对数据进行分析、预测,及时掌握其动态变化趋势。

3、严禁随意扩大用地范围与毁坏地表植被、无序排放各类污水与固体废弃物、随意开采保安矿柱等破坏地质环境的行为。

4、不断总结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经验,逐步提高日常管理水平。

(二)工程治理措施

对已形成的地面塌陷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予以整治,工程措施为土地平整。

平整地面塌陷,地面倾角小于15°的区域进行简易平整;大于15°的区域进行重点平整。内容包括平整土地、填堵裂缝等,裂缝采用人工回填、人工夯实;损坏的渠道可以采用柔性塑料管代替;平整标高随塌陷地表曲率,不进行较大规模的回填,地坎随种植农作物的不同设置。

矿山现状地面塌陷区面积21035m2,最大塌陷深度1.5m,需要重点平整的面积约2104m2,需要简易平整的面积约18931m2。

(三)监测措施

为了解矿山地质环境的发展趋势,预防突发性灾害事故发生,应建立健全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机制和矿山地质灾害预警机制,建立专职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机构,设专职管理人员,负责企业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工作,对矿山地质环境监测统一管理。

监测内容:矿体开采后,在采空区上方监测岩土体错动,监测其最大下沉值、倾斜变形值、曲率变形值等;绘制下沉等值线图、水平变形分布图等,监测采空塌陷的发生、发展趋势。

监测方法:矿山在布设监测系统前须准确掌握开采形成的采空区的形态、位置,将其范围、形态测绘到矿山平面、剖面上。根据矿区采空区位置,在采空区影响范围内布设监测点,监测点成网状分布,既要能控制采空区变化,又要符合测量二级水准精度要求。根据矿山生产进度,45天监测一次,雨季为15天一次。监测巡视检查人员不少于5人,观察巡视应在地下采场周围每周一次,雨季加密为每天一次。基准点埋设标志桩,要埋设在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工程地质条件稳定、不受地面塌陷影响的地方,也要成一个网系,基准点要严格保护,不能破坏。

结束语: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既是环境问题,又是一个社会问题。通过防治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使得矿山原存的各种地质灾害和隐患得以消除或减缓,地形地貌景观得以治理、恢复,消除或减轻了对矿区及附近居民的生命财产构成的潜在威胁,有利于构筑和谐社会,缓解地方政府、矿山企业与当地居民的关系,产生互惠互利、共同繁荣的社会效应。

第7篇:矿井灾害防治课件范文

【关键词】非煤矿开采;地质灾害;特点;岩层构造

【中图分类号】P6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10-0423-01

引言

非煤矿山建设工程点多线长,不同地点的地形地貌、气象水文、地质构造、岩性岩相、岩土体工程地质性质、水文地质条件、植被类型及覆盖度、土壤侵蚀强度和人类工程活动强度等地质环境条件差异较大。环境保护和灾害的防治等有关问题愈加突出,甚至直接影响和制约经济的发展,如果对地质问题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就不可能真正实现非煤矿山安全生产的目的。如何能有效的反映非煤矿地质灾害的特征、灾害的诱发因素及如何防治非煤矿山地质灾害,是目前较为突出的一个研究课题。

一、非煤矿地质灾害危险性的主要特点

非煤矿山有两种致灾因素,地面工程引发或加剧的地面地质灾害、井下工程引发或加剧的地面地质灾害和井下灾害。这两种致灾因素相互作用,互相激发,特别是井下工程引发或加剧的地面地质灾害尤为突出。

1.1 灾害重复产生,持续时间长

地质灾害发生的时间和地点随工作面的推进不断移动、发生,不同地点的灾种、危害程度不同。剖面上当有两层以上的可采非煤层时,上层非煤层开采时发生的地质灾害在下层非煤层开采时将重复发生,可采非煤层越多,重复发生的次数越多,持续时间越长。

1.2 灾害分布集中,危险性大

井工非煤矿引发或加剧、遭受的地质灾害集中分布在开采移动角的范围内,对地面的村庄、水源、耕地等对象造成的危害程度大,危险性大。

1.3 多种灾害交织在一起,评估工作难度大

在评估工作中,对已有地面地质灾害需要调查与评估,预测地面建设工程引发或加剧、遭受的地质灾害,更为重要的是预测井下采掘工程引发或加剧的地质灾害,这种地面与井下引发或加剧的灾害相互交织,已有灾害与潜在灾害相互交织的局面,给评估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二、非煤矿地质岩层的结构与特征分析

大多数非煤矿山都产生于大断裂带的边缘地带,因为资源是由远古时期的植物腐枝叶在地下发醇而成的。而大断裂带的边缘大多属于丘陵地貌,适合植物的生长;而且这些地方的土质很松,容易出现滑坡和泥石流,利于腐植质的发醇,容易形成肥沃的土壤。基于以上的认识,可以发现,非煤矿大多数是沉积岩,多是断层、褶曲发育地质构造。因此,通常非煤矿地质岩层的结构与特征就是沉积岩的结构及特征。

沉积岩是三种组成地球岩石圈的主要岩石之一,另外两种岩石是岩浆岩和变质岩。是在地表不是太深的地方,将其他岩石的风化产物和一些火山喷发物,经过水流或冰川的搬运、沉积、成岩作用才形成的岩石。因此也称为水成岩。在地球地表,有80%的岩石是沉积岩,但如果从地球表面到17公里深的整个岩石圈算,沉积岩只占10%。沉积岩主要有石灰岩、砂岩、页岩等组成。沉积岩中所含有的矿产,占全部世界矿产蕴藏量的85%。

沉积岩的基本特点:首先是层理构造显著;其次是沉积岩中常含古代生物遗迹,经石化作用即成化石;最后有的沉积岩具有干裂、孔隙、结核等。常见的沉积岩有:直径大于4毫米的砾和磨圆的卵石及被其它物质胶结而形成的砾岩,由3毫米到0.06毫米直径的砂粒胶结而成的砂岩,由颗粒细小的粘土矿物组成的页岩,由方解石为其主要成分,硬度不大的石灰岩等。

三、矿井地质构造对煤矿安全生产的影响分析

3.1 岩层裂隙常常成为事故的隐患

顶板中出现裂隙的多少直接反映顶板整体性和坚固性。据不完全统计,在不稳定煤层顶板中,裂隙间距在0.3m以下的占70%以上,所以裂隙越发育,密度越大,即它们的间距越小,顶板的稳定性就越差,冒落的可能性就越大。事实上,很多局部冒顶事故都与裂隙息息相关。

3.2 矿层顶板岩性直接关系到开采的安全

岩性是影响矿层顶板稳定性及非煤矿开采安全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因素。直接顶板岩层的组合形式对稳定性有很大影响,它是反映顶板整体性的最重要因素。如矿层直接顶板薄层状的泥岩,老顶为细砂岩,这种的组合形式也叫“复合顶板”。由于上、下软硬岩层下沉不同步,软岩层下降快,而硬岩层下降慢,从而导致软硬岩层“离层”而发生顶板事故。

3.3 倾角变化也是影响开采安全的—个环节

顶板岩层倾角的变化程度也反映了顶板破坏程度,—种情况是,倾角相对变化大的区域;另一种情况是相邻控制点倾角相对变化特别乱、无规律的区域。这两种情况都反映顶板岩层发生了断裂或揉皱,这样的区域要特别提防。在实践中发现,凡倾角变化大,在一块区域倾角相差20°以上,其围岩的裂隙就发育,该块段就是一块不稳定顶板易冒落的区域。

3.4 不稳定矿层也是影响采掘安全的因素

当矿层不稳定时,安全技术措施往往难于落实。当矿层受到构造变动时,由于岩层的岩石力学性质的差异,出现不同的形变效应,由于构造应力状态的不均衡,现场各矿常遇到的局部矿层变薄、顶板呈现小褶曲等现象,使矿层呈波浪变化,给安全开采措施落实及工人现场操作带来极大的困难。

矿层不稳定还会影响到回采循环作业。在回采工作面遇到矿包、矿沟及香肠状矿体时,难以按照规程要求的方向进行推进,更无法一次性采全厚,使顶板支护不能到位,支护质量低劣,支柱初撑力不够,迎山角无法掌握,造成顶板下沉,切顶棚柱无法按开采的需要进行切顶。同时,矿体整体性差,随时会出现大量顶板垮落,构成极大的威胁。

四、基于地质构造的非煤矿开采地质问题处理措施分析

4.1 立足超前查明的原则

1)必须加大超前探查的投入力度;2)地质工作必须随着采掘技术的发展,不断补充、完善、修改和更新,标准必须满足采掘方法的要求;3)综采、综掘工作面必须立足超前查明地质情况,应把握好“三前”,即:在采区巷道布置前、综采工作面安装前、采矿工作面遇构造采取措施前三个环节,及时查明地质构造的产状(断层的走向、倾向、倾角、落差和伸展方向、延展长度等);4)坚持地质工作服务生产的理念,根据采掘生产接续,超前安排地质工作。

4.2 优化采区、工作面设计

有效避让地质构造采区和工作面设计前应认真分析研究地质构造的特点和可靠程度,结合采掘方法和矿井生产接续等因素,提出趋利避害的设计方案,有效避让地质构造。1)设计规程必须有地质部门正式审批的地质说明书;2)根据条带开采的实际情况,应合理安排采掘工作面避开断层构造和矿层变薄区,并针对探明构造的变化情况而重新设计、布置;3)对在开采过程中遇到的断层等构造,要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措施,进行全面的经济效益评估和方案比较,做到断层区资源回收最大化;4)认真进行工作面采后总结,查找安全生产、资源回收等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积累经验。

4.3 加强工作面过构造的技术研究

1)加大构造探明力度,在一条工作面顺槽揭露的断层,应在另一条顺槽揭露前超前查明其产状是否一致,其方法要靠打钻、巷探等来实现;2)加强管理,地测部门应不间断的跟踪地质构造变化情况,定期不定期的向区队和有关部门提供平、剖面图及预测资料,生产部门要认真分析研究过构造的工艺措施,确保各项技术措施落实到位;3)积极探索,大胆创新,结合实际,探索出一条为非煤矿可持续发展的地质工作之路。

第8篇:矿井灾害防治课件范文

一、安全工程专业现状

安全工程是一门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特点的新兴学科,只有几十年的发展历史。各行各业都需要安全工程方面的人才,而且各行各业都具有自己的特点,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需求,不同院校安全工程专业的侧重点不同。

笔者所在学院侧重于矿业安全,是具有煤炭特色的安全工程专业学校。学院的办学宗旨是:“坚持煤炭特色,突出安全科学,把安全工程系建成采矿、安全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基地”。在长期从事煤矿灾害防治领域的教、研工作中,坚持培养技能型工程技术人才的办学方向,深入煤矿生产实践,坚持为煤炭企业服务,重视解决煤矿安全生产中所遇到的技术难题,全面开展理论与技术的创新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07年学院被国家人事部、中国煤炭工业协会评为“全国煤炭工业先进集体”。

2011年学院培养出第一批安全工程专业的学生,从毕业去向看,就业率超过95%(包括考上研究生学生),学院还开展了毕业生社会满意度调研,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综合评价,调研主要从社会责任感、环境适应性、知识掌握度、工作积极性、团队协作精神、吃苦耐劳精神等几个方面开展。从调查结果看,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工作积极性、团队协作精神、吃苦耐劳精神等方面评价较好。从上述结果说明安全工程专业在面向生产一线的定位比较准确,并且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二、学院安全工程专业建设优势

学院的前身是郑州煤炭管理干部学院,是原煤炭工业部直属的老牌煤炭院校之一,办学多年,与煤炭企业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一直是中南五省重要的煤炭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具有明显的行业优势。

学院安全工程系多年来一直是省安全生产专家委员会(煤炭组)、省煤炭学会、省煤炭行业协会的挂靠单位,有长期为煤炭行业服务的办学历史,熟悉煤炭企业对人才需求的特点,具有良好的外部办学环境。

在多年的教学、科研实践中,造就了一支教、学、研结合、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为了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每年选送2名青年教师到煤矿一线锻炼学习。专业教师在承担教学任务的同时,要求参与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等工作。并鼓励教师提高学历层次,参加注册安全工程师和注册安全评价师资格考试,丰富自己的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

在专业课程和教材建设方面,突出煤炭特色课程的建设,如《矿井通风与安全学》《煤矿地质学》《瓦斯灾害防治技术》《矿井系统可靠性工程》《煤矿灾害综合防治技术》等课程的建设,发挥本专业教师专长,鼓励教师编写国家规划教材,以精品课程和双语教学课程建设为目标,探索有效的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建设省级精品课程“矿井通风安全性”等专业核心课程网站,及时丰富和更新网上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交流平台。

完善实验室建设,建设一流的实验教学环境。到目前已建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安全工程实验中心,包括:瓦斯防治实验室、水灾防治实验室、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实验室、现代化矿井仿真实验室、矿井通风与安全实验室、采煤方法模型室、井田开拓模型室、煤矿安全教育展示室等。实验中心使用面积680m2,仪器设备近350万元。与河南省各大煤炭企业集团联合,建立了15个相对稳定的学生实习基地。长期的科研实践使我们与煤炭企业加强了联系,具有良好的外部办学环境。

另外,学院安全工程系长期作为煤矿企业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培训基地,具有国家二级煤矿安全培训资质,大量的安全培训工作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加强了与煤炭企业的直接联系,为教学、科研、学生就业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三、专业建设思路与构想

对于一个高校而言,专业特色是专业培养的灵魂,是体现学校办学水平、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学院安全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否成功,毕业生是否能很好发展,学科专业能否获得生存机会,就在于是否能适应和积极推动煤炭行业的经济发展。

学院就是在坚持煤炭特色,突出安全科学的基础上,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扩充专业内涵,更新教学内容,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和实习基地建设,建立起高效的、可操作性强的教学质量控制体系。

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加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提高素质教育、因材施教,结合行业需求,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课程带头人负责制,加强青年教师培养,坚持产学研相结合,建设具有鲜明煤矿安全特色的安全工程专业,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的安全工程应用型人才。

四、专业建设方案

(1)成立安全工程特色专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特色专业建设与管理工作;实行专业负责人负责制。在明确专业建设目标,理清专业建设思路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专业建设实施计划,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课程改革与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教学改革与管理等方面落实相关人员责任,落实专业建设经费,保证按期达到专业建设目标。

(2)广泛开展调研活动,学习同类型院校同类型专业先进的办学经验,多渠道征求煤炭企业对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充分掌握本专业国内外发展动态,以煤矿安全为特色,进一步完善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3)以煤矿安全为特色,进一步整合优化课程体系,推行课程负责制。深化实践教学环节改革,重点是课程设计、专业实习及毕业设计(论文),改革实习报告的内容和考核方式,增强实践、创新、交流和适应能力;在强化课程设计的基础上,调整毕业设计(论文)内容和形式,以适应社会不同层次发展的需求。

(4)完善特色专业的教学管理制度,规范教学过程,严格质量控制。

(5)加强安全工程专业教学条件建设。一方面学校进一步加大投入,支持安全工程专业的教室、实验室、实习基地用房和设备配置,不断丰富图书资料,改善办学条件,符合特色专业的相关标准,使办学条件能充分满足培养高水平创新型人才的需要。

(6)加强以学科或学术带头人为核心的科研团队建设。在学科发展方向上突出重点,突出自身优势,有所为,有所不为。根据每位教师的学术优势,合理确定研究方向。

五、结论

第9篇:矿井灾害防治课件范文

一、工作目标

进一步减少煤矿一般违法违规行为、遏制重大违法行为,各类执法检查发现的违法行为查处率达到100%;重大隐患督促整改、跟踪督办率达到100%;整改复查率达到100%;跟踪复查时间在整改期到期后不超过10天。杜绝实质性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案件,确保实现区局2012年各项安全工作目标。

二、专题执法活动

1、春节后复工期间,对企业安保措施落实情况进行专项督查。主要监督企业是否按复工复产要求整改,是否符合复工复产的安全生产条件,全员安全教育培训是否到位。(时间安排:2月份)

2、全区煤矿应急管理工作专项执法检查。重点检查新一年应急预案制订、备案、培训及演练计划安排、应急队伍建设、应急物资到位、救护协议的签订等工作落实情况。(时间安排:3月份)

3、开展矿井机电、提升运输专项检查。重点对矿井主要提升装置的后备保护、倾斜井巷“一坡三挡”,轨道铺设质量的监察;矿井淘汰设备更换情况、双回路供电的可靠情况、设备使用、检测、运行记录和日常维护等方面的检查。(时间安排:4月份)

4、防汛工作专项检查。对全区煤矿水文、水害调查及防汛准备工作进展情况等进行督促检查。(时间安排:5月份)

5、组织开展对“雨季三防”重点监控矿井专项执法检查。重点检查汛期井上下巡查、灾害性天气撤人、调度室值班人员授权等相关安全指令落实到位情况。(时间安排:6月份)

6、开展以“一通三防”为重点的专项执法活动。认真排查治理“一通三防”等方面重大隐患,严格控制采掘面数量,完善通风系统。督促高瓦斯、高风阻、瓦斯异常区等重点监控矿井严格遵守采掘作业规程和操作规程,加强作业现场瓦斯实时监测监控,认真落实“一班三检”、“一炮三检”及“三人连锁”放炮制度,防范“一通三防”事故。(时间安排:7、8月份)

7、开展“顶板管理”专项执法。对遇地质构造变化、断层等特殊安全措施的制定落实情况;巷道维修、回撤支柱等安全措施的制定落实情况进行重点检查,遏制顶板事故。(时间安排:9月份)

8、开展矿井水害防治重点检查。对受水害威胁的矿井全部列入监察执法计划,督促企业加强防治水工作,设立防治水机构,配备防治水专业技术人员和装备,认真排查水害隐患,采取综合治理措施,落实煤矿防治水各项要求,避免水害事故的发生。(时间安排:10月份)

9、以“冬季四防”为主要内容组织专项检查。重点督查冬季“防寒、防冻、防火、防中毒”措施落实情况,确保冬季煤矿安全生产。(时间安排:11月份)

10、组织开展以“全年季度隐患排查情况”整改落实为重点的专题执法活动。重点督察矿井整改方案和措施的落实到位情况,对“三超”现象重点执法。(时间安排:12月份)

三、集中执法行动

11、对春节、劳动节、国庆节、中秋节等特殊时期煤矿安保措施落实情况进行专项督查,确保煤矿企业停工检修、复产及节日期间安全生产。(时间安排:各节日前后)

12、对矿级领导带班下井落实情况进行执法检查。(时间安排:贯穿全年)

13、突击开展二、三班执法活动,加大对矿井二、三班的执法督查频率,实行不间断动态督查。(时间安排:贯穿全年)

四、联合执法活动

14、配合市支队开展市区联合执法活动。(时间安排:贯穿全年)

15、与驻矿督查站、有关科室开展联合执法,对矿井重点工作的落实整改情况进行督察。(时间安排:贯穿全年)

五、煤炭经营市场执法

16、组织以“迎峰度夏”为主题的煤炭经营市场执法检查,重点抽查煤炭经营企业储煤场地及销售情况。

17、组织“迎峰度冬”煤炭经营市场执法检查,保障冬季煤炭供求市场稳定。

六、教育培训

18、深入开展好“人人讲一课”活动,将讲课范围扩展到各科室、督察站的一线人员,交流执法工作经验,共同学习提高。

19、聘请技术人员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加强对煤矿执法过程中取证设备的使用和维护,增强执法手段的多样化。

20、开展好执法交流活动,组织参加上级部门开展的业务知识学习活动,学习其他区县好的行政执法工作方式和经验。

七、内务重点工作安排

21、每季度至少开展一次执法稽查工作例会,总结前期工作,分析研究部署阶段性执法重点;每月一次执法工作总结,确定下月度工作专题。

22、落实好执法考核责任制度,加强内部执法监督,规范行政执法工作。

23、结合市支队煤炭行政处罚自由裁量基准的修订工作,重新梳理执法职权,进一步明确各岗位执法权限,合理细化、量化行政裁量权。。

24、结合执法证换发工作,积极参与法制部门组织的法制教育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