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矿区环境治理措施范文

矿区环境治理措施精选(九篇)

矿区环境治理措施

第1篇:矿区环境治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 煤矿; 地质灾害; 防治措施; 矿山环境; 恢复策略

一 前言

煤炭资源在我国的建设中正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在我国所有资源的需求中,对煤炭资源的需求量所占的比例达到接近70%,几乎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现象。随着需求量的增大,对煤炭资源的开采也正在逐年增加,煤炭是不可再生资源,而人们为了追求更大的利润,不断的加大开采力度并不严格按照开采要求执行,煤炭地质并不同于其他矿物的地质,导致了在开采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地质灾害以及对周围的环境造成了不可修复性的危害,严重威胁着矿区周围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更严重制约了我国可持续性经济的发展。

而通过研究我国长时间的煤炭开采资料可以看出,我国对煤矿地质灾害以及矿山环境恢复的相关知识,研究方法,具体的预防治理措施体系都不够健全,现我国对此方面进行研究的也仅有少数的专业研究人员,并未引起所有人对地质灾害及环境灾害影响的足够重视。因此,如何有效的将煤矿地质灾害和对环境的破坏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向所有相关人员普及知识,如何全面的剖析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以及制定相应的预防治理措施,如何在开采后有效的恢复矿区周围的环境现已成为煤矿开采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点。

二 煤矿地质灾害特征分析

煤矿地质灾害往往具有不可预见性,这就需要在开采过程中时时注意,提前充分做好预防措施。煤矿在开采完毕后往往也会留下一些地质隐患,露天的煤矿在闭坑后可能会发生滑坡或者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这些滞后发生的地质灾害产生的原因为露天开采过后的煤矿虽然在后期进行了回填作业,但是由于回填土质的不同以及回填高度的差异,将会导致后期的隐藏的地质隐患的发生。

而在地下开采的矿区闭坑后可能会发生地面沉降,塌陷以及表面裂缝等地质灾害,在某种特定的条件下甚至会引发山体滑坡以及山体开裂等严重后果。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多数为在开采过程中并未严格遵守开采要求进行作业,在煤炭开采完成后仅仅将地表掩埋而不对内部空间进行充分回填。此类地质灾害存在一定时间的滞后性,在开采过程中可能很少出现,但在会闭坑很长时间后发生,由于没有预见性可能会造成更严重的损失。

三 煤矿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及防治措施

煤矿地质灾害的种类因地而异,也就分为较多的类型,常见的灾害类型大致可通过灾害形成的原因以及灾害的空间分布进行区分,可分为以下几类:

1、地震、矿震及其防治措施

矿震是由矿山冲击或者矿山岩爆引起的,指的是在开采过程中矿柱或者受支撑力较大的岩石,脆性煤等,在一般的压力之下不会发生大的震动。然而随着开采的深入,随着表面压力的增大,其所承受的压力将会达到微妙的极限平衡,这种平衡一旦被打破,将会向自由空间内释放巨大的能量冲击,并向坑内大量的喷射、散爆。此类灾害在开采过程中或在打隧道的过程中引发的小型地震。实践证明,地震或矿震有着天然地震的某些特征,若矿区周围存在着较大天然地震则矿区发生地震的几率将会明显增加,其强度与人为开采的深度和强度是成正比增长的。

在目前的科技发展情况之下,随着人们不断的对煤矿地质灾害的探索与研究,应对地质灾害的经验的不断累积,都可以帮助人们对矿区内情况进行监测,预警及治理,依靠高科技的手段,对矿震进行合理的预防治理将会尽可能的减少损失和伤亡。所以煤矿在开采之前,首先要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相关部门根据安全性评价结果给出相应的地震预防要求,当所有要求条件满足之后方可进行开采作业。

2、采空塌陷及其防治措施

随着开采深度及宽度的不断增加,可溶性碳酸盐地层存在着大量的溶洞及溶蚀带等区域,且此类位置不容易监测,同时开采过程中对采空区没有进行充分的回填,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将会发生严重的采空或者熔岩塌陷的现象。此类地质灾害均在事发前并无任何预兆,往往都是瞬间发生的,具有时间短,破坏力大等特点,需要重点进行防治。

在所有煤矿地质灾害中,塌陷地质灾害带来的危害最为严重。可在煤炭开采之前,对矿区周围地质进行全面监测,充分了解地面的沉降规律及区域。并根据监测结果对易发生沉降区域进行重点防治,采用抗变形技术以及加固技术以抵抗地面的变形,还要明确开采的区域,对于存在严重安全隐患区域不得进行开采。

3、开采区域突水涌水,涌泥,瓦斯突出及防治措施

由于矿区具有复杂的水文地质条件等特征,若开采煤矿之前对实地的考察不充分,造成对开采过程中内部涌水的估计不足。在开采设备工作时,开采区域周围水体将会通过矿层的薄弱处以及岩石断层、岩石隔水层等位置进入开采区域。打穿透水断层,地下水或者地面水就会趁机大量涌入,而在应对措施不齐全的情况下,工作人员将会受到严峻的生命威胁。此类灾害常常会伴随着开采区涌水同时发生,沙泥的涌入可不仅使得矿坑被堵塞掩埋,更严重的是将会掩埋施工机器并工作人员,极易造成人员伤亡,对整个矿区都会造成不可修复性的打击。

为了能在开采过程中有效的防治地下水,泥等涌入井下,避免井下被淹没的危险,无论是大型国有企业或者是私人企业,都要严格执行《煤矿安全规程》涉及的相关规定,良好的通风系统以及方便快捷的人员撤离通道必须在施工之前就应建立完成,同时在开采过程中实时的对矿坑内的瓦斯含量,渗水情况,地质结构等进行监测,如若发现存在安全隐患要及时的进行人员撤离并迅速组织人员对隐患进行排查,直至隐患接触后方可允许人员进入。

4、开采结束后隐藏地质灾害及防治措施

由于煤矿在开采过程中实施治理相关措施的时间较短,并且很多地质灾害具有不可预见性和滞后性,这就导致了煤矿在关闭后仍会存在着一些地质隐患。此类地质灾害主要表现为山体滑坡及崩塌。

在开采作业完成后,相关部门应对开采过程中出现或者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进行彻底排查,确认无隐患后方可进行闭坑撤离;在开采完成后,要及时对矿坑周围的生态环境进行恢复。目前,我国因煤炭资源开采造成的矿山生态环境的破坏现象已越来越严重,由此造成的连锁反应而引起的其他灾害已愈演愈烈,因此开采后对矿区周围生态欢迎的恢复显得尤为重要。

对地质灾害的防治任重而道远,除上述几条具体的防治措施外,还要加强地质灾害的全民宣传教育活动以及健全地质灾害科学的管理体系:

国家及省市相关部门应对煤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足够重视,开展各种各样的培训或教育宣传活动对全民进行教育。各级领导及相关矿业管理人员应当充分的了解煤矿地质灾害的产生原因,灾害类型以及各种类型灾害的基本防治方法,应主动开展相关地质防灾工作,对发生频次较高的区域进行煤矿地质灾害预测并制定具体的防治措施。

各种自燃灾害都有其规律可循,首先煤矿的开采要制定严格的开采规范并组建监督部门进行实时监督检查,坚决杜绝私挖乱采的现象发生,并合理规划开采范围。在总的开采规范的前提下,结合开采矿区的实际情况建立开采的具体方案并配套相应的预报制度流程,并针对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提前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防患于未然。

四 矿山环境治理原则以及恢复策略

在矿山环境的治理过程中,一般按照以下几项原则进行:

1、以人为本

在矿山环境治理时,首先考虑的是矿区周围人民的生命及财产安全,保护矿区周围居住地避免遭到矿山开发引起的地质灾害的影响。

2、综合治理

在矿山环境治理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矿山,不同的地质条件,地质分布,不同的地质灾害隐患进行因地制宜,综合治理。不同的矿山进行治理时选择的方法不同,治理的重点也各不相同,因此,综合治理才能有效的进行因害设防,减灾减害。

3、注重效益

煤矿资源的开采本质是为了获取利益,为现在化的建设做贡献,为我国的经济做贡献,所以治理的过程中注重效益也是原则之一。矿山环境治理应在遵循生态环境优先考虑的前提下,争取最大的利益。针对不同矿山的具体环境情况,危害的大小,危害的缓急以及治理资金的充裕与否,选择最合适的治理方法,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4、将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结合在一起

仅仅利用工程措施治理矿山环境降一定程度上违反注重效益的原则,因为工程措施虽能根治环境问题但般都会有投资较大的特点,而生物措施可刚好弥补工程措施这一缺陷,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作用。

在最近及时年中,矿业资源的开采虽然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不可否认的是同样对矿区周围的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因此,通过综合治理的原则对开采过的矿区周围环境进行治理和恢复显得尤为重要,具体的措施如下:

1、加强矿山环境保护制度建设

加强保护制度的建设时最基本的措施,相关环境保护部门要充分意识到矿区开采后环境的治理及恢复的重要性。同时相关环境保护部门要行使监督实施的权利,通过制度体系的建设,促进我国矿山环境保护工作的实施。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从法律的角度上强制性监督相关工作的实施,强化治理恢复矿山环境工作。

2、加强我国矿山环境保护方面人才的培养

我国矿产资源丰富,开采量大,对环境造成的危害也已产生了严重的后果,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矿山环境保护方面的人才稀缺,仅仅局限于专业进行环境保护专业。要加大矿山环境保护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让更多的人意识到矿山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尤其是开采后要及时的对该矿区进行合理有效的环境恢复工作,只有全民存在这样的意识才能切实有效的推动矿山环境治理与恢复工作的进行。

3、加强矿区废物,废气,废水的回收利用

矿山开采过程中不断产生的废物,废气,废水是破坏周围环境的罪魁祸首,因此在开采过程中及时的对其进行回收利用,对于矿山环境的治理与恢复有着重要的意义。随着科技的发展,对于废物,废气,废水的处理方式也越来越先进,越来越有效,采用高科技提高矿山资源的利用率,对于推动矿山环境的治理恢复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4、明确矿山企业的环境主体地位

根据“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矿山企业是矿区环境的主要破坏者,理应作为开采后环境治理与恢复的责任主体。企业治理将会比政府治理更加有效,因为企业在不断的开采作业中,对治理恢复环境的成本与效益更加了解,更加有利于进行矿山环境的恢复工作。

5、完善矿山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制度

科学的区分矿产资源开采时何为历史遗留问题,何为开采之后造成的,对于开采之后造成的环境问题承担全部责任;进一步完善企业开采许可证明体系,在取得开采许可证的时候让企业缴纳足够的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这样才会促使企业去更加积极的治理恢复矿区周围的环境;改善企业成本核算标准,将开采过后环境的治理恢复成本都纳入矿山企业成本中。

五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地质灾害的防治以及开采过后矿区环境的治理与恢复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我国相关部门长期的监督以及有效的引导,促进地质灾害的防治与矿区环境的治理恢复。另外,还要注重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与相关技术开发,通过各方面各阶层的共同努力,实现我国矿业的绿色开采,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潘懋,李铁锋.灾害地质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董来启,李峰,武艳丽等.煤矿地质灾害特征及防治措施的探讨[J].科教文汇,2008,(12):192-193.

[3]肖和平.我国煤矿的主要地质灾害及防治对策[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1,12( 1) :51-54

[4]惠振德,孙虎,刘丽敏.煤矿灾害及防御对策[J].灾害学,1995,6( 2) :49-51

[5]袁希平.浅谈矿山环境恢复治理[J].湖北社会科学,2008(2): 178~180.

第2篇:矿区环境治理措施范文

矿山环境保护与安全生产是矿山企业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所面临的两大主题,也是当今社会、政府主管部门以及矿山企业所关注的热点问题。如何既合理地开发矿产资源,又不至于造成矿山地质和生态环境恶化以及重大地质灾害事故发生,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研究课题。本文针对邢台某石膏矿存在的地质环境问题,以实现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为总体目标,分别从保护性措施、工程治理措施以及监测措施三个方面提出了该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

一、矿山基本情况

矿山位于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境内,京珠高速公路从矿区西侧通过,内邱至隆尧公路从矿内南侧通过,交通便利。

矿界由七个拐点坐标圈定,面积0.6968km2,开采标高+55~-220m,设计生产能力20万吨/年,服务年限25年。矿山采用立井单水平上下山开拓方式,矿体厚度较小时采用房柱法采矿,矿体厚度较大时采用有底部结构的浅孔留矿法采矿。自1998年开采以来,已形成两个立井,一个开采水平(-125m),两个采区。

二、矿山地质环境背景

矿区位于太行山东麓,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平均年降水量433mm。为冲洪积平原地貌,地形平坦,地面标高介于+47.5~+66.2m之间。

矿区出露地层为第四系,,上部以黄土状亚粘土、亚砂土为主,下部主要为灰绿色亚粘土和砂层。其下为第三系,以始~渐新统的沙河街组为主体,岩性以泥岩和砂岩为主,石膏矿体主要赋存于该组。

矿区内地层总体上为一向南西倾斜的单斜层,倾向180°~225°,倾角8°~15°。区内构造以断裂为主,有走向为北东向或北东东向的正断层四条。含水层主要为:第四系孔隙含水层,强富水性,为本区主要含水层;第三系砂岩孔隙裂隙含水层,基本不含水。隔水层主要为:第四系粘土层和亚粘土层;第三系石膏及其顶、底板围岩中的泥岩类。含水层间水力联系较弱,水文地质条件为中等类型。矿层顶、底板泥岩抗压强度平均13.1MPa,属软弱岩石。膏矿石抗压强度最大为平均23.33MPa,属较弱岩石。矿体自上而下分为5、6、7、8号矿体,均赋存于沙河街组,为南东倾斜的单斜层状矿体,层位较稳定,产状基本一致,倾向165~220°,倾角8~14°。矿山主采的7号矿体东西长1205m,南北宽780m,平均厚度32.69m,顶板埋深82m~214m。

三、主要地质环境问题

根据现场调查及已有资料分析,目前该矿山主要地质环境问题是地面塌陷,分为已有地面塌陷和潜在地面塌陷。

(一)已有地面塌陷。塌陷区位于工业广场西侧,呈椭圆形,东西长350m,南北宽110m,塌陷面积21035m2,图1地面塌陷最深约1.5m,塌陷时间为2002年,塌陷坑范围内全部为耕地。沿塌陷区周边形成多条伴生地裂缝,目前多被填埋。图1为地面塌陷。塌陷没有造成人员伤亡和建筑物破坏,主要破坏耕地和电力设施。

(二)潜在地面塌陷。矿山经多年开采,已形成了面积约112520m2的地下采空区,约占整个矿区面积的16.1%。除已形成的塌陷外,其他采坑区域尚未发现较大规模的地表变形、地面塌陷等不良地质现象。随着未来井下采空区规模的不断扩大,有可能使采空区上部岩体的纵向裂隙、裂缝进一步扩展与贯通,当遇连阴雨或暴雨等不利外部环境因素时,进而诱发地面塌陷地质灾害。

四、防治原则和目标

(一)防治原则

根据矿山存在的地质环境问题,确定本次防治的基本原则: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绿色矿业”的原则;坚持“因地制宜,边开采边治理”的原则;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

(二)防治目标

通过防治工程,减少地面塌陷的发生,保护工作人员、设备以及过往行人车辆安全;减少对土地植被以及地形地貌景观的破坏;采矿造成采空区的地面塌陷、地裂缝进行平整,保持土地的使用功能。

五、防治措施

结合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类型、危害程度、资金投入等实际情况,依据上述防治原则和目标,主要采取保护性措施、工程治理措施以及监测措施等手段对矿山所存在的地质环境问题进行综合性防治。

(一)保护性措施

对矿山存在的地质环境问题,首先通过采取各项保护性措施事先预防,具体预防措施包括:

1、建立健全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组织领导机构,完善管理规章与目标责任制度,明确矿山法人代表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灾害预防的第一责任人,设立专门岗位并安排责任心强、懂技术的专职人员负责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日常管理工作。

2、全面掌握矿区范围内土地资源、植物资源、水资源、井下采空区等的分布情况以及地质灾害隐患的数量、规模、危险程度与危害对象等,对重要保护对象设立警示牌,逐一建立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地质灾害危险源档案管理信息库,并对数据进行分析、预测,及时掌握其动态变化趋势。

3、严禁随意扩大用地范围与毁坏地表植被、无序排放各类污水与固体废弃物、随意开采保安矿柱等破坏地质环境的行为。

4、不断总结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经验,逐步提高日常管理水平。

(二)工程治理措施

对已形成的地面塌陷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予以整治,工程措施为土地平整。

平整地面塌陷,地面倾角小于15°的区域进行简易平整;大于15°的区域进行重点平整。内容包括平整土地、填堵裂缝等,裂缝采用人工回填、人工夯实;损坏的渠道可以采用柔性塑料管代替;平整标高随塌陷地表曲率,不进行较大规模的回填,地坎随种植农作物的不同设置。

矿山现状地面塌陷区面积21035m2,最大塌陷深度1.5m,需要重点平整的面积约2104m2,需要简易平整的面积约18931m2。

(三)监测措施

为了解矿山地质环境的发展趋势,预防突发性灾害事故发生,应建立健全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机制和矿山地质灾害预警机制,建立专职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机构,设专职管理人员,负责企业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工作,对矿山地质环境监测统一管理。

监测内容:矿体开采后,在采空区上方监测岩土体错动,监测其最大下沉值、倾斜变形值、曲率变形值等;绘制下沉等值线图、水平变形分布图等,监测采空塌陷的发生、发展趋势。

监测方法:矿山在布设监测系统前须准确掌握开采形成的采空区的形态、位置,将其范围、形态测绘到矿山平面、剖面上。根据矿区采空区位置,在采空区影响范围内布设监测点,监测点成网状分布,既要能控制采空区变化,又要符合测量二级水准精度要求。根据矿山生产进度,45天监测一次,雨季为15天一次。监测巡视检查人员不少于5人,观察巡视应在地下采场周围每周一次,雨季加密为每天一次。基准点埋设标志桩,要埋设在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工程地质条件稳定、不受地面塌陷影响的地方,也要成一个网系,基准点要严格保护,不能破坏。

结束语: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既是环境问题,又是一个社会问题。通过防治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使得矿山原存的各种地质灾害和隐患得以消除或减缓,地形地貌景观得以治理、恢复,消除或减轻了对矿区及附近居民的生命财产构成的潜在威胁,有利于构筑和谐社会,缓解地方政府、矿山企业与当地居民的关系,产生互惠互利、共同繁荣的社会效应。

第3篇:矿区环境治理措施范文

关键字: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存在的问题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TD1 文献标识码:A

我国是一个矿业大国,现有的各类矿山近十五万个,个体的采矿点也近十万多个,矿业产值占到了我国工业总产值的7%左右,由此看来,我国的矿山地质业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很大。但是由于大规模的采矿,造成了矿山生态环境的破坏,所以说加强对矿山的治理工作十分重要。矿山环境的治理是一项十分艰巨且系统性的工程,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的特点,从当前治理的总体上看得到了一定的成就,但是问题依然突出,本文就从我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出发点进行论述,并在此基础上指出具体的解决措施。

一 我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矿山治理工作起源于上世纪九十年代,而较大规模的矿山环境治理工作则开始于新世纪,所以说我国的矿山环境治理工作的经验还比较欠缺,实际的管理工作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近年来,我国的国务资源部门开展的矿山地质环境的保护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即逐步完成以省为单位的矿山地质环境的摸底调查工作,开展矿山地质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工作编制出合理的规划方案,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在这个基础上并积极的推进环境保护的规章制度建设,为矿山环境的治理工作打下坚实的法律基础。加大矿山地质环境的恢复力度,推进矿山公园建设,也是改善矿山地质环境的合理措施。但是在这些措施实施的过程中问题不断地凸显,下面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大量占用和损毁土地资源,造成地质灾害频发

根据国土资源部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在对矿山资源进行开采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大量占用土地或者是损毁土地的现象,这样严重的破坏了当地的自然环境。例如尾矿堆放占用的土地、露天采坑占用的土地、因为采矿塌陷造成的土地坍塌现象以及为了方便采矿而建造的厂房、矿区和相应的交通设施等都会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损毁土地资源。由于采矿过程中对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还会引发相应的地质灾害现象。我国的矿山类型较多,不合理的开采将会引发地面塌陷、地面沉降以及裂缝等现象。

(二)采矿过程中对地下水资源的威胁

在采矿的过程中,由于不合理的采矿工艺的运用,或者是监管力度的不健全,将会造成地下水资源的破坏现象,使地下水均衡系统遭到破坏,导致部分地区的地下水或者是地表水出现渗漏的现象,甚至有的地下水位下降几米甚至是数十米,出现大面积的树干漏斗,引起地表严重缺水。

(三)不合理的采矿工作破坏了当地的地貌景观

从我国的采矿国情来看,我国的露天开采矿山比较多,且范围较广,一些矿山的开采将会对该地区的山体地貌和自然景观造成严重的破坏,例如大量的建筑石材的露天开采,将会破坏该地区森林植被,造成基岩的现象。尤其是在交通干线或者是城市的周边进行采矿,更会产生许多的不利影响,需要采矿者重点注意。

(四)采矿工作出现的污染现象较为严重

我国的矿山企业在每年的采矿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众多,尤其是废水、废气以及废石的排放,不仅污染了周边地区的空气,还会占用大量的土地,一些未处理的水体随意排放,加剧了该地区的流域性的水体污染,出现湖泊富营养化的现象,废弃排放还会夹杂着大量的烟尘以及二氧化硫等危害物质,严重时将会出现地区性酸雨,给地区的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在实际的采矿工作中,环境管理者对于这一方面的问题没有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二 我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措施分析

矿山地质环境的治理工作十分关键,上文中从四个方面论述了在治理的过程中会出现的一些问题,下面本文就针对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

(一)做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预防措施

要顺利的完成对矿山地质环境的治理工作,最为关键的是要相关人员具有治理的意识,能够实现做好各项环境治理的预防措施。为此,必须要确定好潜在的地质灾害的威胁对象,要根据可能诱发的地质灾害的种类以及其规模特征,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以便能够合理科学的避让地质灾害,并且能够在这个基础上正确的处理地下采空区,从而有效的防护露天采场边坡,避免出现环境问题等。除此之外,还需要对矿山地形和地貌景观的破坏提出科学的预防措施,能够根据实际的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行动方案,要能够充分的利用现有的资源优势进行矿山环境的治理工作,如可以采取一边开采一边治理的措施及时的恢复好矿山地区的植被景观,最小限度的减少采矿对于矿山山体景观的破坏的破损,避免岩石现象的发生。在这个过程中还不能够忽视对于矿山防水层的预防保护,在矿山环境治理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含水层的结构和地下水赋予的条件,结合采矿工程的实际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含水层被破坏。

(二)加强对地面问题的治理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关键环节就在于对地面的治理工作,这包含多方面的内容。首先是对地面塌陷问题的治理,在这个问题上,需要根据地面塌陷的类型和规模制定出解决的方案。之后再根据其发展的变化趋势和危害性的大小等特征采取防范措施,实现因地制宜综合治理;其次是对地面崩塌和滑坡问题的治理,对于已经发生过这种地质灾害的地区,需要及时的清理该地区的废土石以及危岩,要确保采矿场地的及时恢复,在此基础上,需要修筑拦挡工程和排水工程,以便防止新的地质灾害的发生,做好环境治理工作。为了避免潜在的崩塌以及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发生,需要进行锚固、抗滑、排水、截水以及支挡等措施进行加,消除这种潜在的地质危险;再次需要加强对地面裂缝的处理,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裂缝的大小和危害程度采取不同的灾害防治措施,对于地质危害程度较大的可以填充或者是灌浆的措施进行解决;最后要加强对泥石流灾害的解决。对于已经发生过泥石流的地区,需要立刻清理泥土石,以最快的速度恢复采矿场地,为了避免地质灾害的再次发生,需要修筑拦挡工程,对于潜在的泥石流危害,可以采用疏导、固化或者是切断泥石流的方法,消除引发泥石流的水源条件,最大限度的降低该地质灾害发生的几率。

(三)加强管理,进一步完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

矿山地质环境的治理工作需要有健全的监督机制作为保证,才能够实现工作的顺利开展,为此,需要进一步加强监督机制,要对采矿过程中出现的不合理采矿现象进行严格制止,对于采矿中排放的废水废气进行处理,避免其对环境的破坏。通过严格且健全的管理监督机制,结合上文中提出的具体解决措施,能够更好的实现对矿山地质环境的治理。

结束语:当期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的新时期,对于矿产资源的需求量加大,但是在采矿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需要及时的采取措施进行治理。本文就以此为出发点进行论述,对治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又从三个大方面指出了解决的措施,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对今后的矿山地质环境的治理工作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实现采矿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慧芬 危接文 我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科技风,2010年第5期

[2] 孙君 我国矿山环境修复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中国地质矿产经济,2003年第10期

[3] 祝启坤 黄玉清 宋征 某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与综合治理对策研究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10年第01期

第4篇:矿区环境治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煤矿;生态保护;地质环境保护;技术

中图分类号:X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4-0317-01

1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目标和任务

1.1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目标

1.1.1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目标

煤矿面临的主要地质环境问题为地面塌陷及其伴生的地裂缝等地质灾害、主要含水层、地形地貌景观和土地资源影响和破坏。因此,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目标为最大限度减少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发生,避免和减缓地面塌陷、地裂缝等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有效遏制主要含水层、地形地貌景观、土地资源的影响和破坏, 实现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协调发展, 促进矿区经济可持续发展。

1.1.2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目标

(1)综合治理矿山地质环境,地面塌陷、地裂缝等地质灾害得到有效治理, 避免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矿山闭坑期结束后,地面塌陷和地裂缝治理率达到100%。

(2)采取防水、止水措施,减缓主要含水层地下水位下降和水量减少。

(3)及时开展治理工程,减缓矿山开发对地形地貌景观的影响,综合治理矿山环境,矿山闭坑后矿山地质环境与周边生态环境相协调, 达到与区位条件相适应的环境功能。

(4)采取工程措施恢复土地原貌或适宜用途。

1.2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任务

实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旨在综合治理矿山地质环境, 控制或消除矿山存在的地质灾害隐患,恢复矿山建设、生产等活动对地质环境的破坏。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任务主要包括:

(1)布设监测孔,购置监测设备,建立完善的地质环境监测体系,开展矿区地面塌陷、地裂缝及含水层水位、水质、水量监测;采取树立警示标志等措施建立地面塌陷、地裂缝预警体系,避免人员伤亡。

(2)按轻重缓急和塌陷区稳定程度分期开展地面塌陷、地裂缝治理工程,消除矿区地质灾害威胁。

(3)制定和实施减缓地下水渗漏的措施;

(4)结合地面塌陷、地裂缝治理工程,采取绿化等措施, 恢复受破坏的景观。在大范围积水区域,集中设计景观设施,改善矿区小环境,营造休闲景观带;

(5)制定土地恢复方案,采取土地平整、覆土等措施恢复矿区耕地。

2 矿山地质环境防治工程

2.1 矿山地质环境预防保护措施

2.1.1 矿山地质灾害预防保护措施

(1)应预留保护煤柱,或采用充填法开采,及时回填采空区, 避免或减少采空塌陷和地裂缝的发生;

(2)矸石堆放要有序、合理堆放,设计稳定的边坡角,必要时采取加固措施或修筑拦挡、排水工程。

2.1.2 含水层破坏的预防保护措施

(1)修筑排水沟、引流渠、防渗漏处理等措施,防止有毒有害废水、固废淋溶液污染地下水;

(2)揭穿含水层的井巷工程,应采取止水措施,防止地下水串层污染;

(3)采取注浆隔水、灌浆堵漏、防渗墙等工程措施,最大限度阻止地下水进入矿井,减少矿井排水量,保护地下水资源。

2.1.3 地形地貌景观破坏的预防保护措施

(1)优化开采方案,尽量避免或减少破坏耕地;

(2)合理堆放矸石,加大矸石综合利用量,减少对地形地貌的破坏;

(3)边开采边治理,及时恢复植被;

(4)采取围栏、警示牌、避让、加固等措施,保护文物古迹。

2.2 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程

2.2.1 地面塌陷、地裂缝治理工程技术措施

(1) 地面塌陷治理工程技术措施:

一是挖深垫浅法: 对于塌陷较深地段, 采用“挖深垫浅”方法对地面塌陷实施治理,治理方法是:将地表0.5m 左右的表土取走,堆在四周,把沉陷较深地块(积水区)规划成取土坑,先行抽排积水,然后实施深挖,挖出的土充填在浅部塌陷区。确定取土坑位置后, 将表层土下深挖出的土垫在沉陷较浅的地块内,然后将熟土覆于其上。取土坑深度视需土量而定,一般4~6m。深挖后的取土坑可进行渔业养殖,浅部充填区域则进行复垦,还田于民。

二是疏水排导法:对于地面倾角小于2 度,雨季易发生季节性积水地段,可通过开挖配套支渠,建成旱能浇、涝能排的水利工程系统,使塌陷区内雨季积水迅速排泄。此类方法工程量小、见效快,可大大节省成本。

三是平整法:对于地势较高,潜水位埋深相对较大,地面无积涝现象,而地表凹凸不平地段,动用机械设备将地面平整后恢复耕种。

(2)地裂缝治理工程技术措施:

根据地面塌陷破坏程度, 适用不同的裂缝处理方案。对于轻度破坏,裂缝宽度5m 的, 这类裂缝变形严重并极易造成水土流失,考虑采用反滤层的原理去填堵裂缝孔洞。即首先用粗砾料填堵孔隙,其次用次粗砾、再次用砂、细砂、土填堵。当塌陷稳定,用反泥层填堵后,可防止水土流失,使生态逐渐恢复。

2.2.2 土地资源恢复工程

土地资源恢复工程应结合地面塌陷、地裂缝治理工程实施综合治理,治理区地面塌陷、地裂缝治理工程完成后, 因拟恢复为耕地的地段包括填方区、土地平整区和地裂缝充填区,各部位土体松紧不一,必须实施土地深挖翻耕,以达到保墒的要求,设计翻耕深度为0.4~0.5m。

2.2.3 地貌景观恢复工程

鉴于地形地貌景观破坏因素主要为地面塌陷和地裂缝灾害, 对地形地貌景观的恢复将结合地面塌陷、地裂缝治理工程开展综合治理,地面塌陷地裂缝治理工程的实施可以修补和恢复矿区地形,其中的挖方工程(鱼塘)、道路工程、排水沟工程完成后,在塘堰四周、道路两旁、排水沟外侧实施绿化,可以进一步美化地貌景观。

2.3 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工程

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工程包括地面塌陷和地裂缝监测、地下水监测、地表水监测。

2.3.1 矿山地质环境监测的目的和任务

地质环境监测是以保护地质环境、避免和减少地质灾害风险为出发点,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对地质环境问题成因、数量、范围和强度、后果进行监测,是准确掌握矿山地质环境动态变化及防治措施效果的重要手段和基础性工作。

2.3.2 地面塌陷和地裂缝监测

(1)监测内容:地面塌陷主要监测地表下沉量、水平移动量;地裂缝主要监测地裂缝宽度、深度、走向与长度、两侧相对位移等方面的变化等。同时还应对地面工程设施与土地破坏情况开展监测,其内容主要包括村庄民房、道路、河堤、土地的变形破坏情况等。

(2)监测方法:地面塌陷监测采取专业监测与简易监测相结合方式开展。首先在矿区及周边设立水准基点网, 利用全站仪、GPS 等仪器及钢卷尺、木桩、贴纸等简易方法,对地面塌陷和地裂缝相关要素的变化情况进行定期监测。监测频率每月监测1次,并做好记录,对测量结果及时整理,分析前后变化及发展趋势。

2.3.3 主要含水层监测

(1)监测内容:主要监测矿区各含水层的地下水位、疏干排水量及地下水水质变化。

(2)监测方法:水位监测利用现有的水井或新施工专门监测井,要求测量稳定静水位。水量监测是对矿井排水量逐日监测。水质监测是通过采取水样,对其化学成份进行监测,重点对矿井排水的污染物进行检测。

2.3.4 地形地貌景观与土地资源监测

监测内容:矿山开采对地形地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地表高程、地形坡度的变化以及较大地裂缝对地形地貌景观的影响。因此地形地貌的监测内容与地面塌陷地裂缝监测相同, 不再单独设置方案。但对地貌景观的监测,须增加植树绿化效果的监测,监测内容为树种的面积、成活率、生长情况等。

2.3.5 矿山地质环境巡查与预警

在矿山开采过程中,应结合监测工作,组织监测人员对开采区、采空区开展定期巡查,及时发现矿山地质环境问题, 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地面塌陷和地裂缝区,及时设置警示标志,防止人员误入造成伤害。对即将塌陷地块,及时组织搬迁避让。对已产生地面裂缝地段,及时实施地裂缝填埋工程。

第5篇:矿区环境治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 防治措施; 环境; 治理

中图分类号:TD167文献标识码: A

1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分区

1.1分区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充分考虑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对矿区人居环境的影响程度;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具有可操作性”原则,在保持矿山运营安全及正常生产的同时,努力降低或消除矿山开采对地质环境的不良影响;根据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及开采规划、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类型、分布特征及其危害性、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结果,进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分区;坚持“区内相似,区际相异”原则,根据区内地质环境问题类型及重点防治对象的不同,细分为相应的亚区。

1.2分区方法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分区,主要依据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类型、分布特征及其危害、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结果,充分考虑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的差异,根据”区内相似,区际相异”的原则,采用定性分析法、工程类比法、层次分析法,进行合理分区。《方案编制规范》8.2条规定,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分区划分为重点防治区、次重点防治区和一般防治区。

2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原则、目标和任务

2.1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原则

按照国家有关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开发矿产资源必须坚持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并重,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为方针,加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闭坑等全过程的生态环境治理与恢复的监督管理工作。执行“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小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发生,并坚持遵循以下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原则:

1)“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原则。对于矿山开采中可能出现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要采用工程治理等措施进行土地恢复,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矿山地质环境的破坏。

2)“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并重,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原则。矿山地质环境的恢复治理工作要与矿山的生产相结合,偏重任何一方都将背离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宗旨。

3)“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边开采边治理”原则。根据矿山地质、水文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条件及矿山地质灾害等地质环境问题,制定科学合理的矿山地质环境预防、恢复、治理措施。针对不同地段、不同时段、不同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采取相应的恢复治理措施。

4)“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原则。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按照国家制定的技术规范进行,恢复治理方案要切实可行,注重环境恢复治理的经济效益。依靠科技进步,严格控制矿产资源开发对矿山地质环境的扰动和破坏,最大限度地减少或避免矿产开发引发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

5)“先设计后施工”原则。在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过程中,坚持先设计后施工的原则;在方案实施过程中,坚持安全第一原则,确保施工人员和矿山生产人员的安全。

2.2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目标和任务

1)总体目标: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轻因矿山采矿活动对矿山地质环境的影响和破坏,闭坑后实现矿山地质环境的有效恢复,即矿山关闭后地表应基本恢复到采矿前的状态,对存在的地质灾害隐患应采取永久性防治措施,使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得到有效治理,保证矿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周围居民生命财产安全。

2)任务:对矿山开采所造成的地面塌陷、地裂缝等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与地质灾害及时有效地进行治理;对开采活动造成的道路、输电线路损毁应及时进行修复,确保当地群众出行和农业生产正常进行;对开采活动造成的耕地损毁及时进行有效治理,对塌陷坑、田间地裂缝及时进行回填、平整;待矿山闭坑后,对破坏的林地进行修复;对破坏的土地资源,在矿山闭坑后进行复垦,按照“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荒则荒”的原则进行植被及生态恢复;减轻开采活动对地下水含水层的破坏程度,使受影响的地下水环境得到恢复;对地形地貌景观造成的破坏,力争恢复原地形地貌景观;制定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监测方案,建立矿山地质环境监测系统,对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实施动态监测和及时预警等等。

3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区保障措施

3.1组织保障措施

1)切实加强领导,推进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工作。为有效开展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作,矿山企业要切实加强领导,把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作纳入矿山企业的发展计划,真正把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工作当做事关企业长远发展的一件大事。成立领导协调小组,并建立相关机构,把矿山经济发展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结合起来,建立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责任制和年度考核制度,明确责任目标任务,保证责任到位、管理到位,具体到人。

2)贯彻执行国家有关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政策方针,全面推动保护与治理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保护矿山地质环境,依法遵规是根本。为此,要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政策方针,要加大监督管理力度,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手段,实现对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有效监督与统一管理。加强质量技术监督管理活动,严格执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防治工程勘查、设计、施工、验收等标准和规定,有效促进保护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努力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轨道。

3.2技术保障措施

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逐步提高矿山地质环境防治的科技水平,树立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典型示范工程,提高综合防治能力。

开展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技术研究和技术创新。充分依靠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和手段,高度重视科技进步与创新研究。要围绕矿山地质环境防治中出现的关键技术问题和难点,依靠科研机构,加强科技攻关。

通过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提高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水平,研究矿山开发过程中各种因素对矿山地质环境的影响,开发或引进先进的采、选技术和加工利用技术,建立示范工程。

要积极做好新技术、新方法、新理论的推广应用工作,建立矿山地质环境防治技术支撑体系,不断提高矿山地质环境监测、信息处理、预测预报的科技水平,逐步增强矿山地质环境综合防治能力。

3.3资金保障措施

按照“谁开发、谁治理、谁受益、谁出资”的原则,防治资金的投入以企业为主体,政府通过征收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来保障矿山地质环境防治资金的投入。

与此同时,强化防治经费使用管理,专款专用,做到合理支出,严禁资金挪用,杜绝浪费,也是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资金保障的一种方式。

参考文献

[1]邢丽霞,罗跃初,李亚民,等.我国地质环境监测现状及对策研究 [J].资源与产业,1999.11(6).12-13

[2]赵铭.河南省矿山环境保护与管理对策[J].中州煤炭,2011.8

[3]李昕,关众,李岚.浅析矿山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治理[J].露天采矿技术,2011.4

[4]邹长新,沈渭寿,刘发民.矿山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初探[J].中国矿业,2011.8

第6篇:矿区环境治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 矿区环境 综合治理 政策分析

矿区环境是指自然资源开采范围内的生态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矿区环境综合治理,既是对大气、水、土壤、生物等环境的治理,也包括对生态环境破坏后所带来的经济、社会等问题的治理。

一、抚顺矿区环境综合治理概况

抚顺煤田东西长18公里,南北宽2-2.5公里,面积约36平方公里,始采于1901年,迄今为止已有一百多年的开采历史。抚顺煤田由多个矿井、坑组成,分为井工开采和露天开采两种形式。井工矿有老虎台矿、龙凤矿、胜利矿、西露天深部井,露天矿有西露天矿和东露天矿。抚顺矿区煤炭开采所引发的环境灾害主要包括井工采煤沉陷区、露天采煤边坡变形区和剥离物排土场三种类型,总面积达40.2平方公里,占抚顺建成区总面积的33%。目前抚顺矿区环境灾害主要表现在:地表沉陷、边坡滑移、地表开裂、矿震、空气污染、地表水污染等,给地方经济社会造成严重影响。

抚顺采煤引发的地质灾害治理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经过二十多年的不懈努力,矿区环境得到逐步治理。对采沉区企业、居民进行搬迁;对西露天矿北帮西区边坡进行综合治理;编制了《抚顺市区矿山生态环境保护整治与土地复垦规划》,开展了“采煤沉陷区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一期工程”、“西露天矿北帮环境治理示范区一期工程”、西舍场土地复垦项目、西露天矿北帮和采煤沉陷区生态恢复项目、抚顺浑河及其支流防汛安全综合治理工程。

二、矿区环境综合治理面临的问题

从抚顺开展矿区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实践来看,矿区环境治理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国家颁布了一系列关于矿产资源及土地复垦与环境保护的法规、规章和文件,对我国矿山开采和环境治理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指导和规范作用。但目前在矿区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制约因素。

第一,由于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采煤企业生产与城市发展的矛盾时有发生,因而不同程度上制约了环境治理工作的有效开展。以抚顺为例,抚顺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为省属国有大型企业,企业虽然在矿山灾害治理、农民补偿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整个灾区的居民搬迁、企业搬迁、农民土地补偿、生态环境保护等大量的治理工作仍然由政府承担。

第二,矿山环境治理、生态恢复机制尚未建立,企业应该承担的因煤炭开采而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补偿费用,没有完全纳入煤炭生产成本项目中。现行的煤炭成本核算管理办法对煤矿沉陷治理费用等提取标准规定过死,尽管也考虑了不同矿井开采条件的差异性,分类别地制定了标准,但与实际需要仍有较大差距,制度性煤炭成本缺失,导致煤矿企业成本外部化,没有形成煤炭生产与矿区环境综合整治相结合的运行机制。

第三,国家颁布了一系列关于矿产资源及土地复垦与环境保护的文件和法规,不同程度地对矿山土地复垦和环境治理起到指导和规范作用,但一些相关条文需要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国家现有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框架对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的要求还不全面,已有的政策措施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和惩处措施而流于形式。

第四,在矿区环境治理中,国家和省有关部门都给予了一定的资金支持。但在治理过程中,搬迁补偿费用高,环境综合治理任务相当艰巨,仅靠当地政府与企业投资难以完成,需要国家在资金上予以大力支持。

第五,矿区环境治理工作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既有停产井工煤矿开采造成的稳沉区,也有继续开采煤矿造成的非稳沉区;既有即将闭坑露天煤矿开采造成的边坡变形区和排土场,也有恢复开采露天煤矿产生的新的边坡变形区和排土场;既有地面沉陷区频繁的矿震,也有地下贯穿城市的地质断裂带隐患。

三、德国采煤矿区的环境治理经验

德国在矿区环境治理经验值得借鉴。德国高度重视矿区的治理问题,在1991年至2004年期间,累计投入150亿欧元对矿山环境进行治理。经过十几年的努力,环境得到有效治理。主要做法:一是建立政府运作机制。在矿区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过程中,联邦政府承担投资主体责任,出资组建专业化治理公司,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对项目进行控制,负责总体规划、项目预算和资金使用的审批。二是实行公司运作模式。由专业治理公司承办项目,负责规划制定与申报、项目招标、项目监控、储备后续土地、资金使用与控制和招标工程治理公司等。三是因地制宜,科学治理。首先是消除坍塌与滑坡为主的地质灾害,把矿坑进行湖泊化改造。在露天坑矿的治理上,采用钢管振动、注水等方法加固危险斜坡;铲平陡峭的边缘填土,保持边坡的长期稳定。通过对矿坑边坡稳定处理,利用河流、矿坑水做水源,对矿坑注水,形成水面。其次是以再生旅游资源为目标,全面进行地表水系治理。对矿坑水人工提升、疏导地表水系,进行综合净化改造,变死水为活水,变污水为净水,形成优质旅游资源。再次是以生态恢复为目标,进行全面绿化。综合治理的土地中,50%治理成为森林和农田,30%治理成为旅游性湖泊,15%治理成自然保护区。四是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重整资源建设产业园区。将矿区周边的居民和褐煤加工企业进行搬迁,对土地进行整

理开发,建设新兴工业园区,用新兴企业代替原有企业。

四、矿区环境综合治理对策

由于矿区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复杂性,决定了治理模式与方法的综合性和多样性。所谓综合性是把环境问题作为一个大的系统工程来研究,充分考虑对其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综合影响,建立与综合治理要求相适应的体制、机制模式;所谓多样性是建立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针对露天矿、井工矿和排土场等不同的环境问题,采取不同的科学治理方法。

1、创新矿区环境综合治理模式

鉴于目前我国矿区环境治理存在的问题和城市建设、煤矿企业生产的发展趋势,以及借鉴国外矿区环境治理经验,矿区环境综合治理模式必须在体制、机制上进行创新:在管理体制上,国家组建矿区环境综合治理机构,负责全国矿区环境综合治理的指导监督工作,负责制定和完善矿区环境治理的法规、政策,管理矿区环境综合治理专项基金,统筹安排综合治理资金使用;省级政府成立矿区环境综合治理分支机构,负责编制区域内矿区环境综合治理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督促检查综合治理政策、法规的贯彻落实,协调解决有关采煤生产和环境治理方面出现的问题;市级政府设立矿区环境综合治理机构,负责落实矿区环境综合治理的各项法规、政策和总体规划,负责调查分析矿区受灾居民、企业的具体问题,研究拆迁安置办法、制定应急预案,处理突发性事件。在运行机制上,建立省属矿区环境综合治理公司,采取国家出资、市场化运作的方式治理矿区环境。

2、完善矿区环境治理机制

建立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国家通过设立采矿城市环境专项治理基金,合理确定采煤沉陷及相关地质灾害补偿范围,加大对转型城市基础设施的补偿力度,重点对破产、停产、废弃矿区及其生活功能区的补偿;完善企业过渡期援助机制。国家通过设立转产基金,支持矿业企业转型项目;拓宽筹措矿区治理资金渠道。提高矿产资源补偿费,将每年由财政部和国土资源部安排的矿管部门补助经费、矿产资源勘查和保护项目经费,专项用于加强矿山土地资源复垦、环境管理和整治;国家制定特殊政策对采矿城市新增建设用地减免征收有偿使用费,用于废弃矿区土地复垦与环境治理;国家环境保护、农业生态建设等专项资金向矿区倾斜,并在这些基金的基础上,设立国家废弃矿山土地资源复垦专项基金。

3、科学制定矿区环境治理原则

坚持市场导向和政府引导相结合。采取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对生态环境进行综合治理。正确发挥政府规划引导和政策导向作用,加快建立健全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衰退产业援助机制步伐。坚持近期治理目标与长远发展相结合。统筹兼顾,循序渐进,量力而行,远近结合,分步实施。坚持改善生态环境与改善民生相结合。努力解决群众的住房搬迁、土地补偿、就业等实际问题,使人民群众充分分享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治理的成果。坚持生态环境治理与经济发展相结合。通过对矿区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搞好产业结构调整,促进老工业基地振兴,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4、出台新的矿区环境治理政策

完善矿区土地复垦鼓励政策。在现行法规的基础上,制定关于废弃矿山土地复垦与环境治理的相应法规,设立专项经费,从根本上解决矿山土地复垦与环境治理的政策问题。完善矿区治理税收优惠政策。在矿区环境综合整治的城市中试行税收增量返还政策,给予资源型城市相应的税收政策优惠,形成政策洼地效应。完善矿区土地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对资源枯竭型城市利用矿区环境治理腾空的土地招商引资问题应给予优惠政策支持。支持鼓励地方增加土地复垦数量,扩大建设用地,充分运用土地资本的运作和政策支持,发展接续或替代产业。

5、落实综合治理保证措施

科学制定矿区环境综合治理规划。根据矿区企业开采的地质条件、自然环境及社会经济条件,科学合理地制定矿区土地恢复与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依据采矿业的特点、发展规律和建设进程,将环境保护、灾害防治等内容纳入企业发展规划。适时调整地方产业布局。对于可采资源储量仍然较大,不得以实行“保城限采”措施的城市,充分考虑一次性资源日益短缺,应给予特殊的建设用地政策。鼓励城市在产业布局和城市建设上,逐步向煤田以外发展,为未来继续开采留有余地。构建环境防护监控体系。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为先的方针,坚决控制新的矿区环境污染和破坏。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对新矿区和继续生产的老矿区,硬性规定生态恢复的技术措施及资金保障,不能再走重生产轻治理的老路。大力推进环境治理市场化。积极鼓励外商外资、社会、企业、集体和个人对矿区环境的治理投入,增加土地复垦,扩大建设用地。充分利用矿区土地级差地租和土地资本运作政策,发展接续或替代产业。对环境治理类项目应放宽行业、投资规模审批或土地规模方面的限制,对重大项目给予特殊支持。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S].

[2] 土地复垦规定[S].国务院令第19号.

[3] 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S].

第7篇:矿区环境治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滑坡 崩塌 泥石流 矿山地质灾害 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 P694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2-253-1

0引言

我省是地质灾害的多发国家之一,地质灾害种类多、分布广、影响大、造成损失严重。矿山地质灾害是地质灾害的一个分支,是人类开采矿山而直接诱发的人为地质灾害。我省是采矿大省,开采技术和设备相对落后,导致矿山开采环境不断恶化。近年来,重大地质灾害明显上升。

1矿业开发与地质灾害

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快了对矿物的需求与消耗,这也为矿产开采企业带来更大的发展机会。然而由于迅猛发展的中小型矿山疏于管理,加之小型矿山的开采方法和选矿工艺落后,大多无环保措施,加剧破坏矿区环境。开采环境明显恶化,矿山地质灾害问题日趋严重,潜在的致灾隐患不断增多,且随时可能发展成灾,造成人员伤亡、设备报废、设施损毁甚至矿井关闭、资源浪费等严重后果,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矿山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

矿山地质灾害种类繁多,按成灾与时间的关系,可分为突发性矿山地质灾害(如矿坑突水、瓦斯爆炸、岩爆等)和缓发性矿山地质灾害(如采空区的地面变形、环境污染等)。但最常见的是以灾害的空间分布和成因关系分类。

2.1地下水位改变引起的灾害

矿坑突水涌水这是最常见的矿山灾害,突发性强、规模大,后果严重。生产过程中常因对矿坑涌水量估计不足,采掘过程中打穿老窿,贯穿透水断层,骤遇蓄水溶洞或暗河,导致地下水或地面水大量涌入,造成井巷被淹、人员伤亡灾难。

坑内溃沙涌泥这是常与矿坑突水相伴而生的灾害。当采掘过程中骤遇蓄水溶洞,常见溶洞中充填的泥沙和岩屑伴随地下水一起涌入,另外一些透水断层和地裂缝也常会使浅部第四纪沉积物随下漏的地表径流涌入坑内。其结果是使坑道被泥沙阻塞,机器、人员被泥沙所埋,严重时甚至会使矿山遭受毁灭性的打击。

环境污染环境污染是矿山灾害的另一种重要形式。因采矿、选矿产生的“三废”物质,由于未经有效处理就被排放到江河湖海中,造成环境污染公害事件。采矿还会造成水土流失、土地砂化、盐渍化、地下水断流等。

2.2矿体内因引起的灾害

瓦斯爆炸和矿坑火灾这种灾害最常见于煤矿。由于通风不良,使瓦斯积聚发生爆炸,造成井下作业人员伤亡,矿井被毁;矿坑火灾除见于煤矿外,也见于一些硫化矿床。因硫化物氧化生热,在热量聚积到一定程度时则发生自燃,引发矿山火灾。矿山火灾的危害极大,而且还严重损耗地下矿产资源,如有的煤矿在地下已燃烧上百年,其资源损耗量十分巨大,使当地气候发生改变,农作物和树木大量死亡,田地荒芜,环境严重恶化。

地热随着开采深度加大,地热危害不断加剧。我国已有许多矿山开采深度达到800m以下,矿山因含硫量高,开采深度又大,地温非常高。矿山地热灾害导致矿工劳动环境恶劣,严重影响了有关矿山的正常生产。

3矿山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根据不同矿山的地质条件和地形特点及矿山的开发利用方案以及灾点的分布特点划分不同层次的防治区,以便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一般分为重点防治区、次重点防治区和一般防治区。

3.1重点防治区防治措施

(1)合理设计边坡参数,加强边坡监测,建议做挡墙稳固边坡,开挖后如果出现开裂变形,建议做专门的工程地质勘察。

(2)对于原有的灾害点,做好边坡加固和预防工作,尽量消除因矿山开采而诱发灾害复发的隐患。

(3)渣场弃渣,严格做好方量及边坡坡度的设计,做好挡墙设计,设置拦渣坝,防止泥石流的产生,并充分、合理利用渣场,严禁随意弃渣(特别在公路沿线)。

(4)对于坑道开采,在坑道内一定要做好支护,做到边开采边支护,防止因矿顶坍塌、冒顶等产生的危害,尤其上方有住户处要预防引起上部地面开裂。

(5)做好坑道的排水设计,以防因矿坑涌水造成危害。

(6)设置监测点,做好监测记录与分析工作,确保在易于发生灾害地段防患于未然。

(7)开采结束后,对矿区进行统一规划,计划进行矿山复垦工作,恢复矿山生态功能。

3.2次重点防治区防治措施

在进场公路、矿山生活区建设中,会形成大量的边坡和一定数量的弃渣,可能形成边坡失稳,造成滑坡和塌方;沿途不合理的弃渣可能造成水土流失,可能形成坡面泥石流,可能有滚石和飞石危害。

(1)科学合理设计边坡参数,并进行合理支护和加固,边坡上方应设置排水沟,做好地表挡排水措施。

(2)加强工地管理,合理堆放弃渣,严禁随意弃渣;在险要地段建设拦挡滚石和飞石的设施。

(3)开采结束后,将弃渣场扒平覆土,植树还林,恢复植被。

3.3一般防治区防治措施

区内无主要建筑物和工程项目建设,主要可能因地表岩体的破碎而造成水土流失。应严禁越界开采,减少人为扰动,做好植被保护和水土保持。

3.4地质环境恢复方案及措施

为防止水土流失、恢复植被和景观,矿山须规划进行矿山复垦工作,以恢复矿山生态功能。开采弃渣切勿胡乱堆放,必须统一堆放到开采境界线以外的矿山弃渣场内,在开采过程中,有计划地将弃渣回填到采空区。弃渣场经处理后再敷表土、植草种树。通过上述地质环境恢复工作,减少水土流失,恢复矿山的生态功能,达到生态恢复和维护人类与环境和谐的目的。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根据灾害的空间分布和成因关系,矿山地质灾害主要有岩土体变形灾害、地下水位改变引起的灾害和矿体内因引起的灾害三大类型,本文对这些类型及其亚类型进行了论述,并阐述了对于矿山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的建议。

参考文献

[1]林芳,郭守权.浅析矿山地质灾害类型与防治措施[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0(05).

[2]王文勇.浅析矿山地质灾害类型与防治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25).

第8篇:矿区环境治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矿山;地质环境现状;保护治理;对策

矿山企业不仅要注重安全生产,更要关注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只要这两方面工作都认真做好后,才有利与矿山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使其发挥巨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1]。本文笔者以青龙山石灰岩矿区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了矿区地质环境现状及防治措施,希望能进一步促进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

1矿区地质环境现状

矿区地下水类型为碳酸盐岩夹碎屑岩岩溶裂隙水。该资源型矿区经过多年的开采,严重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环境,导致很多采石平台以及陡崖的出现。不仅对区内地貌景观形成很大的破坏,而且导致大量的水土流失,存在崩塌等潜在地质灾害的发生隐患,矿区开采对地下水污染也有一定影响,废石堆放掩埋破坏原有覆盖的植被[2]。

2矿区地质灾害影响破坏现状

2.1崩塌

矿区采石陡崖均为崩塌地质灾害隐患区,特点不仅陡而且还非常高,并且存在很多岩体裂隙,很多岩石呈块状突出于破损面上,另外有大量的松散结构的风化层分布,遇到不良天气以及外力影响下,非常容易导致岩石崩落,造成崩塌灾害的发生,给生活其下部区域的人们造成安全威胁。

2.2水土流失

矿区开采活动,严重破坏了该区范围内的原有植被以及土地。特别是采用露天开采形式的矿山,破坏程度更加突出,引起矿山范围内出现大量的荒漠化现象,遇到降雨天气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长期的降雨冲刷,使有机质被雨水带走,影响了土壤的团粒结构,土壤养分明显不足,给区内植被生长造成非常大的阻碍,因此,出现了很多山体,影响区内生态环境。

2.3地质地貌景观破坏

伴随矿山开采,对区内原有的地质地貌形成了很大破坏,造成很多开采平台和陡崖的形成,这些陡崖与平台上没有植被生长,不仅破坏了原有的地貌,而且遇到诱发因素,非常容易导致崩塌现象的发生。而且很多矿井开采之后,占用了很多土地资源,又因其在山岭上方,给下面居住的民房造成很大威胁,影响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很大程度上对旅游景区的环境形成破坏,影响到区内优美的景色[3]。

3矿区地质环境稳定性分析

3.1边坡整体稳定性

根据相关调查,矿区内边坡主要为中厚岩层,属于寒武纪张夏组,非常坚硬,具有很强的抗风化性。调查发现矿区边坡这些岩石分化程度轻微,而且具有非常统一的岩性特征,综合研究认为区内边坡具有很好的稳定性,不会引起大的滑坡灾害[4]。

3.2边坡局部稳定性

在相关调查中发现,矿区内边坡坡面上分布着很多破碎的岩石,有些已经与母体进行分离,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容易诱发崩塌灾害,对景区内游人及附近居民安全构成威胁。

4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防治工程

4.1卸载危岩体

伴随采矿活动形成大量的采石陡崖,在陡崖区域内,分布着很多危岩体,这是危岩体是由于矿山开采过程中爆破手段与风化作用的结果,这些危岩体都存在非常大的安全隐患。主要采取卸载的方式进行治理,如果遇到危岩体体积过大,则运用静态爆破的手段进行分解卸载。对于较大的岩体,现行铁索固定,借助静态爆破手段加倒链形式将其卸下。

4.2“废石-客土”回填工程

“废石-客土”回填工程主要用于采石陡崖的坡地以及采石形成的平台位置,首先,将回填区域内的杂物以及树根等进行清除,将有积水的坑穴进行填平,实施填土阶段,要加强检查与验收工作,保证填土质量。

4.3挡土墙工程

挡土墙设计使用M7.5浆砌石结构,以基岩为挡土墙的基点,并设置沉降缝,以间隔15m为规格进行设置,通常挡土墙应当入土在0.1m的范围,设置的挡土墙为1.5m的高度,底面为1.1m宽,顶面为1.1m宽,但要依照陡崖不同情况,具体进行调整。

4.4截排水工程

再用截排系统是为了有效应对雨水的冲刷,由于雨水会对回填土造成很大破坏,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应对。主要的措施为设置地表排水系统,可以有效的拦截雨水,并将其进行汇流疏导。

4.5绿化工程

绿化是改善矿山生态环境的有利手段,本着经济、生态的模式进行种植,达到最大化的自然态,避免过多的投入管理与养护的投入,依照目前的种植基础,以乡土树种(侧柏、毛白杨、国槐等)为备选树种优先考虑,同时,种植模式应当达到乔、灌、草植物群落的多样化立体模式。

4.6治理效果

通过以上工程的实施,有效的恢复治理了开采过程中形成的原有生态环境的破坏,改善了梁山风景名胜区视野范围内的景观环境,为人们创造了良好的生活环境,使梁山风景区整体生态环境得到了很大提高。

5结语

文章以青龙山资源型矿区为例,探讨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通过分析区内主要的地质环境问题,突出表现为崩塌和水土流失以及地质地貌景观的破坏。根据矿区不同的土地类型、破坏的特点和矿山终采后的情况确定。做到重点工程措施治理与植物措施相结合,充分发挥工程措施速效性和控制性,同时也要发挥生物措施的后续性和生态效应。在进行绿化工程中,应当在原有生态基础上,以乡土树种为首选,采用乔、灌、草立体化的种植模式,增加植物的生态多样性。同时,治理过程中,应当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确保矿山生态环境治理效果。

参考文献

[1]唐跃文,燕淘金,王辉.我矿山地质环境现状与保护的新思路[J].西部探矿工程,2014(07).

[2]高彦生,崔瑞芹.济宁市露天矿山开采现状及保护治理措施[J].山东国土资源,2012,26(3):24-27.

[3]黄霞,齐冉.矿山环境影响评价法律制度评析[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3(01).

第9篇:矿区环境治理措施范文

Abstract: Based on the mining current status and the mining face the problem in Chongqing which had thorough research, we build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that is applied to determine each mine geological environment indexes weights,and use the gray clustering method to evaluate mine geological environment, Thus we can conclude the geological environment evaluation model. In view of the Chongqing mine geological environment situation, we put forward some realistic countermeasures. Finally, based on the concepts of geologic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in Chongqing, we put forward to one development new pattern which can improve the mine geological environment in Chongqing city. Through the study which on the assessment methods and control measures for mine geological environmeng in Chongqing city, we can realize the goal of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 and economy, the strateg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关键词: 重庆境内;评价指标;评价方法;矿产资源开发新模式

Key words: Chongqing City;evaluation index;evaluation method;new patterns for developing mineral resources

中图分类号:P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1-0003-03

0 引言

矿产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已经进入又一个新的高强度大规模开发阶段,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所引发的地质环境问题日趋严重。所以摸清已有矿山地质环境的现状,查明矿山地质环境问题,进行矿山地质环境评价,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的研究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重庆地处四川盆地东南缘,地貌组合差异大,矿产资源蕴藏量十分丰富。重庆境内矿产资源主要以采煤为主,占开采量的60%。除南桐、松藻、天府、中梁山和永荣五大主要矿区外,境内分布许多小规模矿山。境内除重点煤矿、骨干煤矿外,多数矿井开采技术条件较差,开采规模普遍偏小,不重视矿区规划,采用简单、掠夺式开采方式。普遍存在“重经济效益,轻环境保护”、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矛盾突出现象。在重庆资源开发中,由于环境保护意识薄弱,再加上缺少资金、技术、人才,致使矿山环境保护乏力,生态环境建设落后。矿山保护机制建立严重不足。

1 重庆境内矿山地质环境综合评价体系

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法与灰色聚类法建立综合评价模型,并基于此模型对重庆境内不同矿山地质环境进行等级评判。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12个矿山环境评价指标的综合权重,再基于此确定的权重,运用灰色聚类模型对矿山进行所属类别的确定。

1.1 确定指标因子 矿山地质环境是受诸如人、资源、环境等诸多因素影响的复杂系统,本文通过对重庆境内矿山的调查与深入研究构建了以灾害问题、环境条件、开采状况三个准则层12个指标因子,建立了由这三层组成的矿山地质环境层次分析模型。其树状图如图1。

1.2 指标权重确定 层次分析法是一种针对于诸如矿山地质环境评价之类所具有具有指标较多,问题复杂,不易决策问题的一种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将复杂的决策系统拆分为若干层次,单一层次诸因素比较判断和计算,逐层进行解剖,从总体上获得决策价值的综合概念性目标数据,是一种简便、灵活而又实用的多准则决策方法。其内容为:通过构造各层的判断矩阵,采用两两对比的方法,用1~9级和其倒数的标度方法,对判断矩阵相应元素进行取值。从而得到判断矩阵,求出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所对应的特征向量,归一后得到各评价因素的权重分配。为确定权重分配是否合理,需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检验公式为CI=■,当CR<0.01时,一致性检验通过,否则需调整判断矩阵元素取值。

利用层次分析法求得重庆境内矿区地质环境评价各指标的综合权重,其一致性检验均通过,且精度较高。

1.3 指标量化处理 评价指标量化的目的是为了使矿山地质环境评价结果有可比性,对指标的量化参照国家相应规范,和对各资深单位的信息采集,并汇总由专家进行量化。量化采用对定量指标沿用原数据,对定性指标采用百分制分级标准,将其分为三个等级,即:较弱类、一般类、较强类,见表2。

1.4 灰色聚类分析白化权确定 自从邓聚龙教授在1982年创立了灰色系统理论以后,灰色系统就广泛应用于工程实际中,考虑到在矿山地质环境的评价中,对于影响矿山地质环境的因素具有复杂,不确定的特点,灰色聚类分析评价方法不失为一种优等进行综合评价,具有简单、可比的优点。本文建立基于中心点的三角白化权函数的灰色聚类模型,如此,对于j指标的一个观察值x,可由式I计算出其关于灰类M(M=1,2,3)的白化权函数值f■■(x),即为其属于灰类m的隶属度[6]。

f■■(x)=0, x?埸x■■,x■■■,x?埸x■■,?姿■■■,x?埸?姿■■,x■■(1)

1.5 计算矿山的灰类综合聚类指标 对矿山进行综合评价的目的即为通过建立模型最终将对矿山地质环境的评价由定性转化为定量的等级,即要确定对象j关于灰类m(m=1,2,3)的综合聚类系数?滓■■,其计算式为:

?滓■■=■f■■(xij)·?浊j(2)

1.6 判断矿山所属等级 由■?滓■■=?滓■■,判断矿山j所属于类别m,即可判断出该矿山的地质环境的等级。对所收集的重庆境内矿山地质资料判断,重庆境内矿山地质环境形势不容乐观,需要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并及时采取措施,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损失。

将这一理论方法用于重庆市合川区三汇磨子岩地区,得出该矿区地质环境严重,与实际相符。

2 重庆境内矿山地质环境防治对策

2.1 “三废”治理 对于水污染,生态环境影响较大的主要是矿山酸性废水。其治理方法包括:中和法、硫化沉淀法、生物法和人工湿地法等。如果能将矿山开采、冶炼过程中用过水处理后循环利用,将会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我国水资源缺乏的问题,而且又是对矿区水资源的一个更好的合理再循环利用。对于矿山产生的大气污染,可采取措施有路面洒水,种植防护林等。在固体废弃物方面,应该变废为宝,综合利用。重庆地区煤矸石污染尤为严重,可以通过把煤矸石的清理与农田塌陷区的恢复治理相结合,一方面使固体废弃物堆场煤矸石的清理填埋有了去处,另一方面使农田塌陷区的回填有了材料,通盘考虑,调高了施工效率,节约了治理成本,既清理了污染源,又恢复了农田。

2.2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滑坡、崩塌的防治应因地制宜,一般采取以下措施:降低坡高、坡脚;抗滑桩、锚索(杆)等加固;在主滑段削方减载;在有效部位建设阻挡工程;设计相应的排水、防水工程。

对矿山采空区塌陷的治理方案主要根据重庆矿山实际情况,积极推广有利减轻地表沉陷的开采技术;鼓励推广采用覆岩离层注浆,利用尾矿、废石充填采空区等技术,减轻采空区上覆岩层塌陷。

矿井突水的防治措施主要是切断大气降水补给源,防治地表水大量进入矿井。具体措施有修筑防洪沟、封堵塌陷坑或裂缝通道、排除低洼积水、铺垫河床底部或使河流改道等。对老矿区的老窑、古坑,要进行封闭或堆充,以防雨水灌入等。除了以上几个方面,还需要注意对地面沉降、瓦斯爆炸、水资源的破坏等方面的治理。

2.3 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和防护 首先务必要系统开展地质环境调查和研究,加强矿区之内地质环境监测。系统地建立政府引导,市场具体运作机制,治理矿区内环境。学习外国优秀经验,强化国际合作。此外,还能够利用矿渣回填,植树造林绿化环境,真正意义上实现矿区甚至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环境管理部门同时要要充分认识到矿山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通过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的监督职能、国土资源部具体环保工作的实施共同来履行我国地质环境保护与监督的工作,促进我国矿业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的实施。同时加强有关法规与制度的建设,从法律立法的角度,强化矿山环境保护工作的实施。

3 基于地质环境保护理念的矿产资源开发新模式

根据调查分析,了解到重庆境内矿山资源丰富,但存在贫矿多,富矿少及布局总体小矿过多特点,在这些企业开发和利用过程中,采富弃贫,采易弃难,乱采滥挖,污染环境现象尤为普遍。

基于这些特点,为了从侧面刺激大小矿山企业对地质环境保护的理念与实施,可以建立一个专门监督重庆境内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方面实施情况的机构来对矿产资源进行合理性的开发。该机构可联合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首先可以通过民间环保组织招入一定数量的从事有关矿山地质环境专业人才志愿者,针对重庆境内矿山环境污染情况制定详细的指标因子,并且进行分析,评价,作为标准。紧接着,将重庆市内的各个大大小小矿山集中在一起,调查,存档。接下来,在短期内,如一到两年,该机构排出志愿者不定时的对该市的大大小小矿区企业根据本机构指定的矿区地质环境保护方面的指标评价,记录。然后,将根据打分情况对矿区进行综合性排名,同时将所打分计入该矿区档案内。对排名靠前的,或者进步较大的可以颁发流动红旗,或者奖杯给予鼓励。对于排名在后的或者退步交大的企业给予警告甚至停产整顿。

在矿区发展过程中,若碰到新矿区的开发,或老矿区的倒闭等,需要选取一定的管理性人才对其进行整顿等,可以通过将每个矿区一段时间得分加权,排名靠前的有优先考虑权。以此来激发企业对矿山环境保护的潜质。而且可以在其中选出一定数量的矿山企业作为示范,将其矿山环境保护方面做得优秀地方进行推广。进而总体使基于环境保护理念的矿产资源开发一体化。

政府方面,在机构建立、发展、以及实施方案上,应该给予一定的鼓励和帮助。例如,中小矿区在推广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与措施时,可以给予一定数额的资金补贴,以备保证他们在实施方案上,没有后顾之忧,同时也给予其鼓励。最后,政府应该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约束该方案能够被公平,公正,公开的实施。这样就会从根本上,较好的使矿山企业文化提到了更高的层次。

4 结论

①矿产资源开发所导致的地质环境问题影响日趋严重,对矿山地质环境的研究为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和对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②针对重庆境内矿产资源理论开况的了解,总结前人文献,本文构建了层次分析法和灰色聚类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对重庆境内矿山地质环境进行评,为重庆的矿山地质环境方面提供了科学的方法。

③经过多方面的查阅资料,了解到重庆境内矿山地质环境地质灾害主要包括“三废”、地质灾害、资源损毁三个方面的问题,同时本文分别对其进行综合性阐述其特点和危害性,进而提出如变废为宝,利用技术方面有效治理危岩、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问题,对于废弃矿山,建立矿山公园,加强管理机制等防治措施,对重庆境内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提出了切实有效的防治对策。

④本文在基于地质环境保护理念的矿产资源开发新模式方面,提出了建立以基于矿山环境保护理念为核心的机构,在具有专业人才流动性的志愿者对矿区企业进行评价的基础上,给予奖惩措施,从侧面刺激矿区企业对环境保护观念与意识的认识,进而更好地采取,主动地采取一定的措施,在开发矿产资源的过程中,注意环境问题。同时政府也在机构中起到关键性措施,以致使机构能够顺利的运行,使基于地质环境保护理念的矿产开发能够得到广大的认可。

参考文献:

[1]曹树刚,武晓敏,刘敏.重庆市矿山地质环境评价方法探索[J].Natural Science,2007,(26).

[2]张进德,张德强,田磊.全国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与综合评估技术方法探讨[J].地质通报,2007,26(2).

[3]胡登峰.矿山地质的评价方法及环境防护措施[J].中国化工贸易期刊,2011,(6).

[4]林孝松,唐红梅,陈洪凯,覃庆梅.重庆市地质灾害孕灾环境分区研究[J].中国安全科技学报,2011,21(7).

[5]武强,刘伏昌,李铎.矿山环境研究理论与实践[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5.

[6]刘恩峰.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7]廖太平,张福荣,陈洪凯.重庆天府矿区采煤沉陷对地表地质环境的安全影响分析[J].矿业安全与保护,2010,37(5).

[8]D. Turer·H. A. Nefeslioglu·K. Zorlu·C. Gokceoglu,Assessment of geo-environmental problems of the Zonguldak province (NW Turkey)[J]. ORIGINAL ARTICLE,2008.

[9]罗明光.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及防治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12).

[10]臧亚君.重庆市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研究[J].池州学院学报,2011,(6).

[11]张明文,杨应平,肖述刚.矿山地质灾害及潜在的环境地质问题分析[J].中华建设,2008,(01).

[12]刘育平,李晓莉,张连猛.矿山地质环境保护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以贵州省为例[J].水文地质工程,2010,(05).

[13]邱兵,王义喜.桐梓县矿山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及防治对策[J].四川地质学报,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