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矿区生态修复措施范文

矿区生态修复措施精选(九篇)

矿区生态修复措施

第1篇:矿区生态修复措施范文

经济性和可行性的原则生态修复是一种时间长、见效慢的工程,在生态修复的过程中需要持续性的投入资金,才能达到生态修复的目的。因此,在干旱地区的生态修复当中必须考虑到方案措施的经济性与可行性,所制定的修复方案应该在国家和当地政府能够承受的资金范围之内,超出资金范围的或者不具有可行性的方案,根本没有实施的意义。这就需要生态修复工程设计人员充分考虑到各项措施的成本,制定稳定的、持续的生态修复方案。

保持生态系统完整性和多样性的原则生态系统的修复主要目的就是恢复当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多样性,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恢复原有生态系统的目的。以干旱地区土地资源的生态修复为例,除了要重视各种植被与水资源的恢复与保护之外,还应在方案中对土地资源的生态化开发和利用提出具体的措施,并综合利用各种工程、生物措施,使方案能够保持当地生态系统的独特性和多样性。在保护措施上应该体现出针对性和特殊性,决不能照搬所谓其它地区的成功经验,而是应该在消化这些经验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措施方案。

修复模式长期化的原则一个地区生态系统的恢复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持续性的生态修复措施才能慢慢的恢复以前的生态系统。这就需要长期不懈的坚持各项生态修复措施,将生态系统保护的观念贯彻到当地各级政府和人民群众当中去,制定详细的生态修复规划,全面设计生态修复的设计、施工、运行和管理各个关节,并能长期执行下去,只有这样才能看到生态修复的效果。

根据现有的研究资料和笔者对干旱地区生态破坏形式的认识,认为干旱地区的生态修复主要有四种模式。具体内容如下。

工矿园区生态修复模式新疆是我国资源大省,蕴含着各种丰富资源,而目前正处于各种工矿园区的开发建设,由于气候干旱在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很容易造成生态环境破坏。不仅如此,资源开发开采过程中受到开发形式、粗放生产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会给这些地区的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的破坏,对于工矿资源开采引发的生态系统破坏的修复,应该采取工矿生态修复模式。在这种模式当中主要是要根据当地的土壤、地貌条件,结合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的一般要求,重点做好工矿区水土保持和保水护土工作。这些措施既可以保证生态修复的进程和效果,又可以恢复干旱地区土地的生产能力,还可以为下一步的植被恢复创造条件。目前,工矿区的生态修复技术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种。(1)非生物或环境要素的恢复技术,这种技术主要适用于工矿区土壤的恢复,包括表土转换、土壤改良等措施。(2)生物生态修复技术,这种技术包括先锋种种植技术、土壤种子库引入技术等等,主要是合理配置工矿区的固氮生物、消费者和分解者。(3)生态系统的整体规划设计修复技术,这种生态技术是综合利用各种生态修复技术,从中找到最适合工矿区生态修复需要的措施。

第2篇:矿区生态修复措施范文

[关键词]矿山;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TG3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4-0343-02

前言:水土是国家各方面发展的重要资源,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的水土流失情况不容乐观。而在矿山这一重要生态中,由于过度开发,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情况尤为严重。水土流失这一现象已经成为矿山生态环境治理中的重要问题。所以在矿山的挖掘过程中,我们需要了解当地的水土流失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兼顾生态与经济效益,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国策,去解决水土流失问题。

1.目前水土流失的特点

1.1人为因素居多

人们生态意识淡薄导致人为因素是造成矿山水土流失的最重要的因素,在矿山的开采过程中,植被被不断的破坏,矿山的石头、泥土都在外,经过长时间的风吹日晒,使矿山出现土壤疏松、岩石碎裂、地表土层稀薄等问题,再加上雨水的冲刷,使泥土更加松散,增加泥土流失速度。而且我国在矿山开采初期开采方法落后,对水土的保护措施实施不完善,从矿石开采、加工到运输都进一步加重了对水土流失的加快起到了非常负面的影响,开采区、排土场、尾矿库、工业场地及办公区、矿区道路等都是水土流失的主要场所。

1.2危害性大

矿山的水土流失破坏生态环境,改变自然景观,采矿作业及修筑矿山道路对地形地貌、地表组成物植被、土壤及岩层造成强烈破坏,大面积山体失去植被保护而引发水土流失,甚至出现裸岩砾石地带,植被恢复困难,翠绿的山林“伤痕累累”,大面积的土地生态结构遭到破坏,生态失衡难以恢复。水土不断不流失的同时也造成了土壤营养流失,矿山水土流失带走了肥力强、颗粒细、有机质含量高的表土,使农作物生长所需的氮、磷、钾等养分流失。同时矿山水土流失向下游溪河输送大量泥沙,造成溪河淤积、抬高河床、河道变窄、排灌水渠和蓄水塘坝等水利设施遭受淤塞和毁坏,影响到局部区域的调蓄、灌溉和行洪能力,而泥沙中含有大量的金属氮、磷元素,会对地表水体和地下水体造成重金属污染和水体富营养化。

2.减少水土流失的方法

2.1提高群众生态意识

人民群众对这方面的认识不足,不知道如何保护生态,是导致水土流失严重的主要因素,若要消除矿山水土流失对生态安全的威胁,首先要加大水土保持和环境保护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提高全社会的水土保持和环境保护意识。另外各级领导干部对此的不重视也是导致这一结果的因素之一,加大宣传力度强化全社会特别是引导各级领导干部对水土保持的认识增强其忧患意识使各级领导做重大决策或从事某种生产建设活动时自觉遵守水土保持法以确保生态效益不受损害和生态环境长治久安。从这两方面一起下手才能真正让水土流失问题得到全社会的关注,进而这一问题才能被更好地解决。

2.2采用防治措施

水土流失的防治一般从两个方面出发,只要做好这两个方面的工作就可以极大程度上预防水土流失带来的一系列问题。首先,在矿山开采时,对开矿区和生活区建设相应的挡土墙,根据矿山工程的位置和周围的地形,设置不同的拦挡工程,如果是在采矿场和排土场,或者是尾矿库等关键性的矿山区域,应该设置挡土墙并且排土场的角度应该通过严格的设计来确定,有效的保证排土场堆放角度不大于安息角,保证堆放的安全性。对部分坡度较大山体不稳定的地段进行工程护坡,采取一些防护措施,如放坡、建立分级马道、清破等措施。另一方面是要注意排水设施的建设,完善矿区内的排水系统,也能减少矿区内的水土流失。根据矿山区水资源情况,完善其排水系统,避免坡面的径流冲刷地面,减缓矿山区水土的流失’影响矿山较大的坡面,应该设计相应的排水沟和截流沟,跟据集水面积、最大降雨量等来考虑水沟的断面尺寸,同时充分考虑水沟的沟底坡度,以使水流能够在不冲不淤的同时全部排走。在地表迳流上游修建永久性的排水沟,在平台出水处设置永久性滞洪沉砂池,使其中产生的泥砂及时的沉淀,并且在水经处理达标之后方可排放。对影响矿山安全的坡面,根据坡长分段布设截流沟、排洪渠等工程。如果这些措施的实施对山体不稳的现象解决效果不理想,就要结合山体的受力情况,就要相应的建混凝土框格,抗滑桩等工程措施。

2.3 利用植被

绿化矿山是水土保持的根本措施。以矿区为单元的植树造林,陡坡山地退耕还林,营造水平梯田,修筑蓄水塘库,覆盖草被等综合措施进行土地整治,选择当地适宜矿山种植的乔、灌、草品种,如类芦、葛藤、胡枝子、马尾松等再造植被,修复生态景观。对开采区,排土场,尾矿库的恢复在群落结构配置上以乔灌,乔草或以乔灌草结合为主。在遵循矿山植被选种原则的前提下,分别按生态恢复、景观生态恢复模式,生态经济林营建模式和公路景观配置模式来复垦植被,提高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对矿坑进行复田与绿化,在矿山结束后或生产矿山的某一地段、某一台阶结束后,必须对采矿区采取复田、复土、绿化、蓄水等综合措施,促进生态进化。采取植物措施后,必须制定有效的养护措施,养护内容主要有盖遮阳网、揭遮阳网、浇水、施肥、病虫害防治、苗木支护和补植等。其中浇水、施肥和病虫害防治是养护的关键。绿色矿山建设是我国生态建设的一个新举措,只有依据治理和防护相结合,将矿山地质环境与植被恢复相结合,有效改善、恢复项目区生态环境,基本实现绿色矿山的治理目标。同时要注意的是矿业废弃地植被重建后的生态系统是很脆弱的,任何对系统的自然和人为的干扰,都会对脆弱的生态系统构成威胁。所以要严格避免人为的干扰,同时让自然的干扰达到最小,尽量保护好重建后的生态系统。

3.结语

矿山的水土保持是现在矿区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只有在开矿的同时保持水土不流失,我们才能大力开发矿产。我们现在应该根据不同矿山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防治与治理相结合有效地改善矿山水土流失严重问题。缓解由于资源严重缺乏带来的抑制社会经济发展的问题。建设绿色矿山生态,有.效改善、恢复项目区生态环境,坚定不移的走可持续发路线。

参考文献

第3篇:矿区生态修复措施范文

关键词 矿区生态系统;人为干扰;修复与重建技术

中图分类号X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4-6708(2010)18-0096-02

1 人为干扰对矿区生态系统的影响

1.1 人为干扰的概念

人为干扰是区别于自然干扰的另一种主要干扰方式,是指由于人类生产、生活和其它社会活动形成的干扰体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施加的各种影响。人为干扰无论从伤害强度、作用范围、持续时间还是发生频率、潜在危害、诱发性等方面,都常常高于自然干扰。

1.2 人为干扰的方式

对于中国矿区环境生态系统,人为干扰的主要方式是污染。主要包括:水资源的破坏和污染、废气污染、固体废物污染、噪声污染等污染。

煤矿开采矿区废水的排放使许多水域被污染,水质下降甚至丧失饮用水的价值,洗煤污水的污染程度较矿井水为重;煤矸石在露天堆放过程中,经雨水淋溶后部分物质形成地表径流进入土壤、地表水体或地下水体时,造成土壤、地表水或地下水的污染;煤矿开采过程中噪声污染主要是由于各种机械设备工作时所产生的,不仅直接影响的身体健康,还会影响周围居民的工作、生活和学习。

2 矿区受损生态系统的特征

根据目前的研究成果,矿区受损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可以概括为:

1)生态系统受损伤的各种变化都始于结构的改变

矿区水土资源受到污染破坏、物种资源急剧衰减、矿区植被面积下降、植物光和作用的转换效率低,能量流动效率降低、物质循环受阻等,修复矿区生态需要借助于生态系统的外部力量才能促进矿区生态功能的转变,矿区生态治理和维持成本加大。

2)生态系统过程受阻和功能衰退是受损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

矿区产业结构的演变通过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力和生态修复能力而影响矿区生态系统功能的发挥。开发初期,矿区生态恶化程度较低,生态系统维持成本较低,矿区生态自我修复的能力较强,对矿区生态长期影响较小;矿区形成期,矿区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力加大,矿区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急剧下降,治理成本上升,但是矿区生态治理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需要加大矿区治理的力度或实行清洁化生产,以消除开采过程生态系统的破坏力。如果失去矿山生态治理的时期,矿区进入衰退期,整个矿区的恶化程度急剧上升,矿区生态修复的周期长、成本高、修复能力脆弱,对矿区持续发展的长期影响大,严重阻碍矿区社会的持续发展能力。

3)关键组分和过程的状态决定着生态系统的回复进程

一个具有自我维持能力的生态系统才是真正健康的生命系统,生态系统的关键物种(如建群种、优势种、关键的传粉动物、顶级食肉动物等)和关键生态过程,在受损伤的的生态系统中还是否存在,对于受损伤的生态系统的恢复进程至关重要。在矿区生态修复的过程中,要注重生物种类、数量、生物量的增加,更要注重物种间的竞争和协同关系,才能更充分地利用系统自身的潜能,促进矿区生态系统的恢复进程。

3 探索人为干扰下的生态演替规律

矿区生态系统是人类生态系统经过漫长的发展时期才产生的,在人为干扰下矿区生态系统先后存在3种不同的类型:

1)原始型矿区生态系统

人类社会早期矿区生态系统,社会生产力水平低,矿业开发利用程度很低,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压力不大,生态与矿业开发的矛盾没有显现。

2)掠夺型矿区生态系统

19 世纪开始社会生产力有了飞速提高,对矿产的需求量不断扩大。人们仅仅为了追求经济发展而进行掠夺式的开发,环境污染严重,矿区环境生态系统严重破坏。

3)协调型矿区生态系统

这种矿区生态系统类型以生态与经济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作指导,必将成为普通存在的先进矿区生态系统类型。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率高, 矿区灾害很少发生, 矿区生态系统处于健康状态。

4矿区生态系统修复和重建技术

矿区生态修复的综合技术主要包括监测、预测及风险评估技术,管理技术,规划设计 技术,工程修复技术,化学与生物修复技术。

4.1 监测、预测及风险评估技术

主要是对矿区生态环境损害进行动态监测与预测,揭示损害的程度、范围、机理和规律及风险,为矿区生态环境治理技术的选择和有关法规与技术标准的制定提供依据。

4.2 管理技术

主要是对受损矿山生态环境进行科学的管理、宏观过程管理以及矿山整个生命周期的环境修复管理。

4.3 规划设计技术

矿区生态环境规划设计技术包括传统规划法和计算机辅助规划法。在详尽调查、监测的基础上,运用先进的规划技术和手段对矿区生态进行详细的规划。

4.4 工程修复技术

包括回复生态系统的各种工程措施。应根据不同的破坏特征、不同的自然条件采取不同的技术措施,主要包括生态破坏的工程修复技术和环境污染的工程(物理)修复技术。

4.5 化学与生物修复技术

指提高和改善重建系统生产力和环境安全的各种化学和生物措施,其中生物工程(含植物修复)、生态工程、化学修复和土壤改良技术等是十分重要的。

4.6 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技术

采煤沉陷是我国两大面广的矿区生态问题,其主要的修复技术主要包括疏排法、挖深垫浅法、充填复垦法、直接利用法、修整法、生态工程复垦法等方法。将土地复垦技术和生态工程技术结合起来,综合运用生物学、生态学、经济学、环境科学、农业科学、系统工程学的理论,运用生态系统的物种共生和物质循环再生等原理,结合系统工程方法对破坏土地所涉及的多层次利用的工艺技术。

5 结论

本文主要阐述了在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的变化,特别是对中国矿区生态系统的研究,提出矿区生态修复和重建技术,在开发矿产能源的同时,走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 孙庆先,胡振琪主编.中国矿业的环境影响及可持续发展[J].中国矿业,2003,12 (7):23-26.

[2] 秦万德主编.煤炭工业发展中的环境问题和对策[D].中国煤炭学会,1992年年会论文集,郑州,1992-12-18.

[3] 萧笃宁主编.景观生态学.理论、方法及应用[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1.

第4篇:矿区生态修复措施范文

关键词:煤矿区 土地复垦 生态修复

中图分类号:TD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11-0117-01

前言:在使用资源方面,我国是世界上使用煤炭为主的主要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消费和生产煤炭最多的国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煤炭的开发和利用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强的推动作用,但是也带来了很大的环境污染,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如剥离造成的粉尘、水土流失,震动、塌陷、耕地面积减少等。据统计,截止到2014年,我国土地因为煤炭开采出现沉陷的面积超过100万hm2,对土地资源造成了极大的浪费。

一、煤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的意义与原则

1.煤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的意义

对煤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是对因为开采煤矿导致的土地功能减退、功能失调、生态环境破坏等等,通过有效措施帮助其提升和恢复生态系统功能,使土地能够耕种和生态系统正常运转的保障,使矿区实现可持续性发展道路。破坏永远比修复要简单,在修复过程中涉及到很多工程,其中包括水土、植被、土壤、采矿等等多个学科。因此在修复过程中必须提前做好规划,综合考虑修复结构、技术、时间等因素,使用合理的技术手段,联合有关部门共同开展。由于开采剥离,煤矿区土壤已经丧失了耕种价值,同时生态环境的破坏也降低了居民的生活质量,甚至造成居民患有区域性疾病。因此必须加快煤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增加耕地面积,提升土地的综合效益。

2.煤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的原则

2.1 与相关规划相协调,全面规划原则

土地是十分稀有和重要的资源,一些国家之间的战争就是为了争夺土地资源。矿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首先受到影响的就是土地,破坏性也最大,修复矿区生态环境就必须掌握当地土地的经济和自然规律,确保土地修复之后符合当地的土地价值。同时,还要把破坏土地视为自然综合体进行研究,注重生态修复工程的整体性与综合性,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与社会科学等多学科、多领域的综合,合理进行平面、空间及时间上的统筹与配置,使其达到最佳的修复效果和效益。

2.2因地制宜、措施可行原则

不同的煤矿区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不尽相同,当地的经济实力和自然条件也存在很大的差别,要综合以上因素制定修复计划,确保修复计划符合当地实际情况,即要求计划能够达到修复土地的目的,也要求计划具有实际操作性,修复工程能够全面开展,最大限度的发挥土地的效用。

二、煤矿周边土地复垦技术

1.技术特点

土地复垦技术涉及面很广,包含很多学科,具体有农学、工程地质学、环境科学、地质学、矿物学等等,因此在对土地开展复垦之前必须认清工程的多样性、广泛性和复杂性。为了更好地开展复垦工程,就必须将涉及到的众多学科有效的综合在一起,利用其中较为成熟和先进的技术形成整体规划,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确保土地复垦之后能够持续发展。

2.矿山土地复垦模式

2.1 工程复垦

工程复垦指的是按照矿区的地形、地貌情况,根据规划的总体设计方向要求,结合当地矿区工程的特点,利用采矿工艺和设备种类,对遭到破坏的土地使用覆土、平整、回填的方式进行整治,这种复垦主要造地,为复垦生态系统创造有效环境,这种复垦方式较快,能够迅速创造耕地。这种复垦技术在使用时,要注意矿区工程的特点,利用工程进行复垦是否具有耕种价值,复垦之后土地稳定性是否良好,并且这种复垦方式只能够对没有开采价值的煤矿区进行使用,如果该矿区还具有开采价值,那么就不能够使用这种方式。

2.2生物复垦

生物复垦方式较慢,主要是通过改善和提高当地生态系统的环境稳定和生产力,主要使用的是各种生物措施,其中土地改良、生态工程和生物工程非常关键。生物复垦是通过对植被的重建和土地的育肥实现的,技术核心是人工培育植被,建立人工群落,通过土壤培肥和熟化,解决土壤不能耕种的问题。通过有效的培肥手段,加快土壤的熟化程度。对有土型地表主要使用种植绿色植物和人工加入无机肥、有机肥的方式实现,实现土壤氮库和有机库的快速建立;对于无土型地表主要利用一些碎砾培育土壤,这些碎砾主要是容易风化的砂岩和泥岩,合理调整比例搭配,可以使用人工方式加速风化,还可以种植一些特殊植被加速风化,最终实现土壤熟化。生物复垦过程中要必须注意当地土地的原始性能和植被特点,在治理土地过程中要具有针对性,根据植被特点调整土壤结构。

3.土地复垦技术

因为大规模的采矿,很多矿区都出现土地塌陷情况,对于塌陷土地使用的复垦技术主要有:①疏干法。这种方法需要矿区附近有大量的水资源,利用开垦排水渠,对塌陷土地蓄水,积水排干之后,对土地及开展修整工程,确保塌陷土地今后不出现积水现象;②挖深垫浅法。这种方法是使用机械设将塌陷较深的地区继续挖深,改造成水塘。将挖出来的土方填充到塌陷较浅的地区,改造成耕地,减低复垦难度和经费,实现水产和农业共同发展;③填充复垦技术。这种方法是把生态工程和土地复垦有机结合,并在系统工程学、农业技术、环境科学、生态经济学等理论基础上,使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再生和物种共生原理,对被破坏的土地进行复杂的工程改造,这种改造花费高、耗时长、涉及工艺多,但是改造效果十分良好。

三、矿区生态修复技术

1.技术特点

生态修复技术相比复垦技术要复杂,在修复过程中时间较长、投入大,并不是短期就能够达到修复效果的。一些煤矿废弃之后,矿区留下露天大坑非常深,有些达到几百米的深度,采场和排土场面积高达数十平方公里,对周边城市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对城市的各方面发展非常不利,急需对这些已经没有利用价值的废弃矿区进行生态修复,恢复生态环境,促进城市发展。矿区生态修复必须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注重动态调控和综合效益的结合。

2.矿区生态修复的工程措施

2.1护坡护堤工程

在矿区建设过程中边坡、台阶、道路等工程的边坡都必须规划好护坡工程,预防在矿区生产过程中出现崩塌和滑坡情况。对矿区周边的河堤、河坝等建筑要经常加高、加固,防止出现洪水破坏。

2.2 矿尾的综合利用

要最大限度利用废弃矿区的使用价值,对一些能够利用的有价元素要回收利用,节约修复工程成本,减少环境污染。一些有价元素不仅能够变成新材料使用,还能过减少有害物质对环境进行二次污染。尤其是以矿区废弃物作为填充材料进行使用,能够做到就地取材,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2.3 植被重建工程技术

在建好的土地上需要人工培育一些适合当地生态环境的植被,在培育过程中要注意乔、灌、草等植被的合理搭配,尽量选取一些品种优良、土壤要求低、产量多、生长周期短的品种,迅速恢复生态系统。

四、总结

除了对煤矿区土地复垦和生态修复之外,为了更好的保护生态环境,为今后的复垦和生态修复创造有利条件,在矿区建设开采之前,要制定科学的建设和开采计划,最大限度减少对周边环境造成的破坏,可以利用优化开采工艺、科学设置开采程序等措施提前预防破坏行为。按照矿区工程的开采方式、开采量、开采种类等条件科学选择排土场。尽量在山垄肚大、出口狭窄、容量多、地质结构稳定的场所设置排土场。并且在设置排土场之后必须建设挡土墙,防止水土流失,破坏植被,为废弃矿区复垦和生态修复减低难度,节约成本。

参考文献

[1]魏忠义.煤矿区复垦土壤重掏研究[M].桧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杜,2012(1):124~126.

[2]张杰,李绍臣,郭景忠.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恢复技术研究初探[J].《露天采煤技术》,2012(1):36~39.

[3]白中科,郭青霞.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效益演变与配置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14(6):525~530.

第5篇:矿区生态修复措施范文

1引言 恢复生态学(RestorationEcology)作为应用生态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工程技术、生物技术与管理措施的优化结合产物。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成为研究和解决当前环境问题的热点领域,并在实践和应用中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恢复生态学的内涵应如何确立,恢复生态学中保护与修复的关系,如何保护,是本文研究的问题。 2恢复生态学的定义及内涵 hu 2.1恢复生态学的定义 生态恢复是由Leppold于1935年倡导的,恢复生态学这一名称最早是Aber和Jordan两位英国学者于1985年提出的。按照美国生态恢复学会(SocietyforEcologicalRestoration)的定义,生态恢复是帮助生态整体恢复和管理的过程,生态整体包括生物多样性、生态过程和结构、区域、历史的环境以及可持续的耕作实践等的临界变异范围。国际生态恢复协会(SERI)对生态恢复的最新定义为:帮助退化、受损或破坏的生态系统恢复的过程。Dobson等将恢复分为修复(Rehabilitation)和自然过程(Naturalprocesses)或原生演替(primarysuccession)两个层面,也就是恢复生态学中的自我设计与人为设计理论。自我设计理论认为只要有足够的时间,随着时间的进程,退化生态系统将根据环境条件合理地组织自己并会最终改变其组分。而人为设计理论认为,通过工程方法和植物重建可直接恢复退化生态系统,但恢复的类型可能是多样的。我国植被恢复实践工作者余作岳等给恢复生态学定义为“研究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技术与方法、生态学过程与机理的学科”。 2.2恢复生态学的内涵 单纯从恢复生态学的定义,重在生态的恢复。根据生态系统退化的不同程度和类型,可采取不同的恢复方式,通常有恢复、重建和保护三种形式。恢复、重建也可概括为生态的修复,通常恢复生态学注重研究的是生态的修护,而忽略了保护。研究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是非常重要的,仅仅帮助退化、受损或破坏的生态系统恢复,是必须的,但是被动的。解决导致退化的根源,胜于解决表现的症状。将退化生态系统的成因、退化的生态过程及其机理等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搞清,防止或减缓生态系统的退化,未雨绸缪,防范于未然,是主动的保护。将保护与修护有机结合,保护为先,保修并举,变被动为主动才是恢复生态学更深刻的内涵。 3恢复生态学中的保护 3.1保护为先,保修并举 人类在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过程中,伴随着对自然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多种多样,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如公路、城市建设、水利水电、矿山等工程建设,都会伴随着对自然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不但影响自然景观、造成环境污染,而且还会诱发山体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陷、水土流失等地质灾害等,威胁人们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极大经济损失。尽管工程建设对生态的破坏是必然的,需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进行生态的修护。然而,不能陷入破坏-修复简单的模式。工程建设从规划阶段到施工过程,采取主动的保护措施,保护生态少遭破坏,使生态恢复的成本降到最低。 例如高速公路切方边坡施工,不可避免的要改变自然山体。如果开挖时不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不仅会对生态环境造成较大破坏,而且开挖后对边坡全依赖被动的支护保持边坡稳定,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所以高速公路边坡施工时应当运用恢复生态学原理,体现保护为先,保修并举原则。所谓的保,保护保留山体生态少受影响。边坡开挖时减少对保留边坡破坏或扰动,充分发挥边坡岩、土体的自承能力,保护其稳定性。这就要改变一些传统的施工理念,只注重边坡开挖部分而忽略保留部分,对保留部分被动防护。边坡的开挖方案确定,不仅要考虑岩石、土体的性质,还应当考虑山体的植被、水系等整体的生态系统。应采用新技术,如对石方边坡可采取预裂或光面爆破技术。 预裂爆破,是指沿开挖边界布置密集炮孔,采取不耦合装药或装填低威力炸药,在主爆区之前起爆,从而在爆区与保留区之间形成预裂缝,以减弱主爆孔爆破对保留岩体的破坏并形成平整轮廓面的爆破作业。光面爆破,是指沿开挖边界布置密集炮孔,采取不耦合装药或装填低威力炸药,在主爆区之后起爆,以形成平整的轮廓面的爆破作业。在高速公路边坡施工中,有两种观点应当纠正:一是采取预裂、光面爆破成本高,二是预裂、光面爆破只适合于坚硬完整的岩石。采取预裂、光面爆破直接成本是比普通爆破高,但可以减少超欠挖量,减少支护费用;对保留岩体的破坏影响小,有利于边坡的稳定;开挖面光洁平整,有利后期作业。因此总体衡量,采取预裂、光面爆破是经济节约的。在裂隙发育、强度不高岩体如石灰岩、红砂岩地段,采取预裂、光面爆破,尽管保留岩体上的半孔率不太高,难以达到光滑美观的边坡面,但同样可减少超欠挖量,减少支护费用。裂隙发育、强度不高岩体边坡,更容易造成滑坡、垮塌,更应注重对边坡保留岩体的保护,更应采取预裂或光面爆破技术。 开挖时对保留部分边坡的保护做好了,修护的工作量就可大大减少。根据边坡的具体情况采取针对性的防护、美化措施。边坡保留部分保护好的,可少采取或不采取防护措施,只采取绿化美化措施。例如在岩石边坡可喷混播绿化。岩面铺设铁丝、塑料网、锚固,用压力喷混机逐层喷涂混有土壤、肥料、有机质、疏松材料、保水剂、粘合剂等混合料,再喷播含草籽的混合料。 3.2合理规划,统筹兼顾 改变传统的设计理念,完善工程建设的规划评估体系,将生态保护作为一项重要的评估指标。比如公路建设道路的选线,对山体是绕为主还是以挖为主,不应单纯考虑投资大小,必须考虑生态恢复的代价,科学评估。规划实施前应根据实地情况,修改、完善,不断优化。而优化的一项重要依据就是生态恢复,我国在这方面有许多成功的实例。如广东宏大爆破股份有限公司实施的“,分散矿体深凹露天矿高强度开采关键技术研究成果”,较好的体现了生态恢复的理念。某铁矿的开采原规划两个露天矿同时开采,优化的方案改为取消两矿同时开采,采用新技术集中强化开采一个矿。先开采的采坑可作为后开采矿碴场,节约排土费用和减少占用土地面积(约500亩),为矿山开采和后期农田复垦带来极大方便。缩短了工期,减少了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持续时间,有利于开采区域的生态恢复,创造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工程建设的生态保护一项重要的体现就是资源的循环利用,可持续发展。近年我国注重了矿产资源的深加工,有许多成功的范例。如深圳市安托山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实施的安托山片区整治工程,属普通的城市建设场地平整工程,按常规的方法将山体开挖后,将渣土外运至排土场。而他们按循环经济的理念,对开采的石料进行深加工,变成碎石,最终的产品是商品混凝土、管桩,加工时沉淀的石粉都利用,加工成路面砖,变废为宝。#p#分页标题#e# 4结语 环境保护、环境治理,是当今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研究的课题。生态环境的破坏,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存空间,制约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退化的生态需要恢复,但保护才是使生态免遭或少受破坏的根本措施。加强生态保护的研究是恢复生态学的重要问题,应确立“保护为先,保修并举”的原则。

第6篇:矿区生态修复措施范文

    关键字:矿区 生态环境效应 生态恢复

    由于矿藏的不可移动性,以致矿山开采长期占用、破坏、污染土地,改变了区域水系结构,破坏了动植物区系,引发一系列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问题,成为全球环境与发展面临的焦点问题之一。我国矿区土地复垦工作起步较晚,土地复垦率较低,迫切要求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土地复垦技术,提高土地复垦率和生产潜力。本文将在系统分析矿山开采生态环境效应的基础上,总结适合我国矿区土地复垦的典型技术,以期推动全国土地复垦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一、矿山开采的生态环境效应

    (一)诱发地质灾害。由于地下采空,地面及边坡开挖影响了山体、斜坡的稳定,往往导致地面塌陷、开裂、崩塌和滑坡等频繁发生。而矿山排放的废渣堆积在山坡或沟谷,废石与泥土混合堆放,使废石的摩擦力减小,透水性变小而出现渍水,在暴雨下也极易诱发泥石流。

    (二)水文地质条件发生变化与水质污染。矿区塌陷、裂缝与矿井疏干排水,使矿山开采地段的储水构造发生变化,造成地下水位下降,井泉干涸,形成大面积的疏干漏斗;地表径流的变更,使水源枯竭,水利设施丧失原有功能,直接影响农作物耕种。 同时,矿山开采过程中产生的矿坑水、废石淋滤水等,一般较少达到工业废水排放标准,严重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繁衍与人畜生活饮用。

    (三)土壤退化与污染由于表土被清除采矿后留下的通常是新土或矿渣,加上大型采矿设备的重压,往往使土壤坚硬、板结,有机质、养分与水分缺乏。而地面塌陷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土壤裂隙产生。土壤中的营养元素也随着裂隙、地表径流流入采空区或洼地,造成许多地方土壤养分短缺,土壤承载力下降。

    矿山固体废渣(煤矸石等)经雨水冲刷、淋溶,极易将其中的有毒有害成分渗入土壤中,造成土壤的酸碱污染(主要是强酸性污染)、有机毒物污染与重金属污染。而土壤的纳污和自净能力有限,当污染物超过其临界值时,将向外界环境输出污染物,其自身的组成结构与功能也会发生变化,最终导致土壤资源的枯竭。并且,土壤污染在地表径流和生物地球化学作用下还会发生迁移,危害毗邻地区的环境质量,受污染的农产品则会通过食物链危害人体健康。

    (四)水土流失加剧。矿山开采直接破坏地表植被,露天矿坑和井工矿抽排地下水使矿区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造成土地贫瘠,植被退化,最终导致矿区大面积人工裸地的形成,极易被雨水冲刷;由于排土场和尾矿占地,形成地面的起伏及沟槽的分布,增加了地表水的流速,使水土更易移动,冲刷加剧。

    (五)生物多样性损失。植被清除、土壤退化与污染、水土流失,对矿区生物多样性的维持都是致命打击,严重威胁了动植物生存。

    二、矿区生态恢复的典型技术

    (一)矿区土壤污染的治理

    1.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治理。国内外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主要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治理技术三类。其中,生物治理技术包括微生物修复技术、动物修复技术与植物修复技术。设施简便,投资少,对环境扰动也少,被认为是最有生命力的。

    2.矿区土壤培肥改良技术。土壤培肥改良技术就是对土壤团粒结构、pH值等理化性质的改良及土壤养分、有机质等营养状况的改善,这是矿区生态恢复的最终目标之一,具体包括:(1)表土转换:在采矿前先把表层及亚表层土壤取走并加以保存,待工程结束后再放回原处,这样虽破坏了植被,但土壤的物理性质、营养条件与种子库基本保持原样,本土植物能迅速定居。(2)客土覆盖:废弃地土层较薄时,可采用异地熟土覆盖,直接固定地表土层,并对土壤理化特性进行改良,特别是引进氮素、微生物和植物种子,为矿区重建植被提供了有利条件。(3)土壤物理性状改良:土壤物理性状改良的目标是提高土壤孔隙度,降低土壤容重,改善土壤结构,短期内可采用犁地和施用农家肥等方法。(4)土壤pH值改良:对于pH值不太低的酸性土壤可施用碳酸氢盐或石灰来调节酸性,增加土壤中的钙含量,改善土壤结构。(5)土壤营养状况改良:主要包括化学肥料、有机废弃物、固氮植物、绿肥、微生物等。

    (二)矿区植被的恢复。根据矿区的气候和土壤条件,植被筛选应着眼于植被品种的近期表现,兼顾其长期优势,植物品种的选择首先要根据生物学特性,考虑适地适树原则,尤以选择根系发达、固土固坡效果好、成活率高、速生的乡土植物。

    在配置植物时要考虑边坡结构、种植后的管护要求、自然条件等,以决定种植的形式和品种。同时要考虑与设计目的相适应;与附近的植被和风景等条件相适应。

    (三)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

    1.固体废弃物拦挡工程。在堆弃场地建设挡渣墙、拦渣坝和排水工程等,进行拦挡与防漏处理。

    2.坡面排水工程。对影响矿山安全的坡面,根据坡长分段布设截流沟、排洪渠等工程,并配以防护林草带,增加植被覆盖,减少坡面径流对地表的冲刷,保证矿业生产安全运行。

    3.边坡防护工程。矿山开采形成的各类边坡,除尽可能采取措施恢复植被外,根据边坡稳定程度及对周围的影响,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进行防护。坡面防护根据坡度不同而采用石砌护坡或植被护坡。

    4.土地整治工程。对矿山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废石堆、废弃工业场地及尾矿库,采取排蓄结合的办法,排水拦渣,有效解决“三废”污染。同时对服务期满的弃渣场、尾矿库采取复垦措施,提高土地利用率。

    5.植被恢复工程。对各类裸露面,分别采取不同的措施,加速植被恢复。

    三、结语

    矿山开采极大地改变了原生景观生态系统,导致矿区生态退化与环境污染。针对矿区生态环境特点。我国当前矿区生态恢复的典型技术体系主要包括矿区土壤污染的治理及土壤环境质量的改善,矿区植被的恢复,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等。

    必须强调的是,矿区生态恢复不仅仅是一个技术工程层面的问题,而且与矿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密不可分,是一项耦合了社会、经济、资源与环境的系统工程。因此,矿区土地复垦是以人类发展为核心,对土地自然、经济与社会属性的综合整治,在消除环境危害的同时重建生态平衡。

    参考文献:

    [1]夏星辉,陈静生.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方法研究进展.环境科学,1997,18(3):72~76.

    [2]彭建,蒋一军,吴健生,刘松.我国矿山开采的生态环境效应及土地复垦典型技术.地理科学进展,2005,24(2):38~42.

第7篇:矿区生态修复措施范文

关键词: 露天矿山; 废渣堆; 治理措施

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必然导致土地大面积损坏,翁牛特旗小型露天矿山就存在生态环境破坏比较突出的问题,存在点多、面广、破坏大、治理难度大等特点,特别是已经破坏的土地在没有得到有效恢复治理的情况下,随着不断开采和排渣,其引发的土地资源破坏问题、生态问题和诱发地质灾害等问题愈发严重,矿区治理的形势可以说是“旧账未还新账又欠”。因此,为了达到加强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合理利用每寸土地的目的就亟须采取合理有效的土地治理和生态恢复措施改善矿区生态环境。本文以翁牛特旗四道杖房萤石矿为研究对象,阐述了具体的露天采场和废渣堆的工程及生态恢复措施,旨在为露天采矿企业治理工作做出科学的指导。

1. 矿区基本情况

1.1 气候概况

翁牛特旗四道杖房石矿位于翁牛特旗五分地镇四道杖房村,属中温带大陆性半干旱季风气候区,冬季严寒,夏季酷热,降雨量多集中于6~8月份,年平均降水量为368mm,年平均蒸发量为1900mm,年平均气温为6.8℃,最高气温可达36℃,最低气温-38℃。无霜期110~140天。结冰期为每年的10月至下一年的4月,冻土深度为2.0m左右。冬春季多风,以偏西风为主,一般风力3~7级,最大风力为8级,最大风速26m/s。近几年因气候干旱,春秋两季有沙尘天气出现。

1.2 地形地貌概况

矿区地形地貌简单,属低山区,海拔771m~868m,相对高差97m,总体趋势南西高北东低。最高点位于南西部,海拔高度868m,最低点位于东部,海拔高度771m,山坡坡度10°~30°,大部分地区基岩。根据矿区地貌形态特征,将矿区地貌形态划分为低山和沟谷两种。低山分布于矿区大部分地区,山顶多呈浑圆状,天然坡角一般10°~30°,由基岩及上覆松散层构成,基岩岩性主要为一套青灰―灰黑色酸性角砾凝灰岩、凝灰岩、安山岩等。近水平层理,经长期风化剥蚀局部出露的基岩较破碎。地表覆盖的松散层岩性主要为粉土及残坡积碎石和冲洪积砂砾层。区内山间沟谷主要发育在矿区东侧,宽度一般100m~500m,纵坡降约10‰~13‰。沟谷上游多呈“V”型,下游呈宽“U”型。谷底多发育侵蚀切沟,切沟宽2m~15m,沟深1.5m~12m。一般在沟谷交汇处地形较平坦、开阔,沟谷底部堆积第四系冲洪积砂砾石等,厚度0.5m~18.0m。沟谷平时干涸,雨季为地表径流的主要通道(见图1)。

1.3 土壤植被概况

矿区所在区域土壤主类型要为灰色棕壤土、黑钙土、粟钙土,是典型大陆性气候下形成的地带性土壤。成土母质为各种岩石的残积物、冲积物、洪积物和坡积物。区内土壤有机质及养分含量低、质地粗、生物作用微弱、团粒结构、渗透能力差、腐殖质层薄,土壤干旱贫瘠,极易被侵蚀。

矿区地处东北及蒙古植物区系的交接地带,植物种类较丰富,植被类型复杂,类型主要为干旱草原植被,主要有冷蒿、羊草、丛生小禾草、小叶锦鸡、沙打旺、沙蒿、沙棘等。植被覆盖率15%。

2. 露天采坑、废渣堆土地占用及破坏

2.1 露天采坑

矿山露天采场位于矿区北部,形成于建矿之前,总占地面积885m2。采场呈南北走向的条带状,南北长124m,东西宽6m~17m,占地面积885m2,形成边坡高1m~10m,坡角30°~80°,挖方量4071m3。坡面基岩,岩石风化裂隙发育。

露天开采开挖山体,挖方量4129m3,形成边坡长124m,高1~10m,坡角30°~80°。露天采掘开挖山体,破坏地表植被,改变了原生地形地貌景观(见图2、3)。废弃露天采场损毁土地总面积885m2,其中采矿用地面积240m2,灌木林地面积645m2。

2.2 废渣堆

矿区内废渣堆位于废弃露天采场东部,占地面积770m2,南北长67m,东西宽3~13m,堆高1~5m,沿坡呈松散自然堆积,斜坡面坡角30°,堆方量2926m3。废渣堆放形成堆积地貌,破坏地表植被,改变了原生地形地貌景观,废渣堆损毁土地总面积770m2,其中采矿用地面积570m2,灌木林地面积200m2。

3. 露天采场及废渣堆治理措施

3.1 治理目标

对矿山开采所占用和破坏土地资源进行恢复治理,使破坏区块的地形地貌景观尽可能与周围景观融合,将废渣堆回填至露天采场底部,回填工程实施后的地表坡度尽量与原始地表保持一致,回填完毕后进行覆土、对场地进行整平,以满足植被恢复条件。

3.2 工程措施

对露天采场进行回填,首先将废渣堆清理回填至采场底部进行垫坡,并对采场两端狭窄条带状凹坑进行回填,应全部充满。每回填40~50cm厚度,利用夯实机具进行夯实,压实度不低于85%。回填工程实施后的地表坡度应与原地表尽量保持一致。回填时,填料中石块含量较多且块度较大的应作为下层填料,距地表1m深度范围内宜选择渣堆中不含或少含石块的填料,经场地平整后能够满足植被恢复的立地条件。使用自卸汽车和推土机等机械取土,运输至废弃露天采场进行覆土覆土厚度0.6m。覆土完毕后对场地进行整平,平整工程应依据因地制宜、不改变原有地形面貌的原则,在场地覆土完成后,对局部过于弯曲、凸凹的地段修直平顺,平整坡面,进行人工场地平整。平整时应按照随坡就势的原则,对±30cm厚度范围内的土石层进行清理平整,并保证排水畅通。

将废渣堆全部清理回填至露天采场,使用翻耕机对清理后的板结土地进行翻耕,以利于植被恢复,翻耕深度0.6m。翻耕完毕后对场地进行整平,对局部过于弯曲、凸凹的地段修直平顺,整平深度0.3m。

3.3生态恢复措施

过去生态恢复就是简单的景观恢复。仅停留这一阶段是远远不够的,要向生态功能修复阶段迈进,而且不能刻意追求特定的状态,要根据矿山破坏所处的区域、所处的位置、生态的适宜性来设定生态修复的目标,要考虑经济、社会目标,包括文化的功能、美学的功能和公众的感受等等。该矿区露天采场和废石堆距离高速公路直线最短距离600m,在高速公路上可见,该地区土壤类型为砂质粘土,土地自身肥力较差,占用土地类型为采矿用地和灌木林地,周围植被类型包括灌木和草地。经调查该区域不宜种植乔木,且矿区周围人工栽植的柠条长势较好,为提高治理标准,消除该区块对赤大高速公路的视觉影响,设计绿化措施为栽植柠条,种植季节宜选在春、夏两季,种植方法为人工种植,树种选择当年培育幼苗,栽植间距选择2m×2m,每穴2株,每100m2栽植72株。栽植采用坑栽,树坑大小为0.8m×0.8m×1.0m,坑口反向A斜,以便蓄水保土(见图5、6)。

4.结论

翁牛特旗四道杖房萤石矿区采矿活动对土地资源及当地生态环境破坏较为严重,必须根据土地的破坏程度和范围确定合理的治理措施,首先保证工程措施先行,消除露天采场地质灾害隐患改善废渣堆的土地现状破坏。其次采取因地制宜的生态恢复措施,按照科学的方法实施植被恢复,进一步改善矿区的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 高国雄,高宝山等.国外矿区土地复垦动态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1,8.

[2] 张颖,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关键问题分析[J]《地质矿产》,2013,9.

[3] 陈昌彦,,王维理.废弃矿山植被恢复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关键问题分析[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11,12

[4] 蒋俊,李梦华 .关于四川省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的几点思考[J]《四川地质学报》 2001,6.

[5] 刘海涛,孟瑞娜,徐海洋.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编制问题的思考 [J]《地球》 2016 ,7.

第8篇:矿区生态修复措施范文

【关键词】矿山地质:环境调查:恢复:治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X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4-0063-01

1 深入开展矿山地质环境调查

实行矿山地质环境调查评价制度。进一步健全并实行政府主导、矿山企业配合、社会参与的矿山地质环境调查评价制度,对矿产资源开发区域的地质环境背景、开发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工矿废弃地状况、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情况等,开展定期、不定期的调查评价工作,查清矿山地质环境现状,分析存在问题及其变化趋势,评价和划分矿山地质环境影响区域,提出改善矿山地质环境的对策建议,为因地制宜地开展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工作提供依据。重点开展矿产资源集中开发区和生态脆弱地区的矿山地质环境详细调查评价。矿山企业要依法加强矿山地质环境调查评价,制定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土地复垦与综合治理方案。

建立和完善矿山地质环境监测体系和矿山地质环境管理信息系统。加强矿山地质环境动态监测体系,特别是基层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机构的建设,建立重点区域和重点矿山的地质环境监测网络,建立重点矿区地质灾害预警预报体系,及时预报信息,开发应用矿山地质环境动态管理信息系统,形成矿山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监测、预报、预警报告制度。

2 加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措施

2.1新建矿山

必须符合矿产资源开发的环境准入条件,即必须具备经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的矿山环境影响报告和矿山地质环境影响报告,并依法缴存矿山环境治理号恢复保证金。经审查,若采矿活动对环境影响和破坏较大或遭破坏后难以恢复治理,则实行环境一票否决制。严格实施“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落实矿山环境保护和修复责任制。矿山在建设过程中,应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大中型新建矿山应建立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监测机构。禁止在国家和省、市、县划定的禁止勘查区和禁止开采区内勘查和开采矿产资源。

2.2改、扩建矿山

坚持矿产资源开发与地质环境保护并重的原则,落实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恢复责任制,按有关规定缴存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与恢复保证金。矿山在改、扩建过程中,应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矿业“三废”排放总量应有效控制并达标排放。大中型矿山应建立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监测机构。

2.3生产矿山

矿山应编制地质环境保护专项规划,落实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恢复责任制。矿业固体废弃物、废水及废气应按相关标准和规定处理达标后排放;矿山对矿业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应积极治理。矿山生产中必须做到边生产、边恢复(治理)。对治理不力、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应依法责令其停产整顿,直至吊销采矿许可证。

2.4闭坑矿山

严格矿山闭坑报告的审查和报批制度。矿山应做好矿业固体废弃物、废水的污染整治,并限期做好矿山土地复垦和因采矿诱发的地质灾害的综合治理,对矿山损毁的土地要因地制宜恢复。对未达到闭坑要求的采矿权人,不再授予新的采矿权。

3 加快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

3.1多渠道投资进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

按照不同类型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的责任区别对待,充分调动多元经济成分投入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的积极性,加快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的进程。对于新建和生产矿山,全面实施四川省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对有重大贡献的国有矿山,采取政府扶持和企业分担等方式,合力做好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对已关闭和无主矿山,各级政府应采取有力措施,通过竞争出让复垦土地和整治工程使用权等方式,鼓励多元化投资进行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

矿山地质环境重点保护区。包括四川大熊猫栖息地(德阳区)、九顶山、龙门山地质公园、蓥华山等8个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文物古迹保护区和地质公园,总面积近809.72平方千米。区内开采矿产资源必须遵守有关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的管理规定,加强矿山环境保护。

矿山地质环境重点预防区。主要包括什邡、绵竹、广汉、旌阳区的绵远河、石亭江、鸭子河等沿江区域矿山,以采砂、采石为主。所有采砂、采石都必须符合《德阳市河道采砂管理条例》和《德阳市旱地采砂管理条例》有关规定。重点加强部门协调,落实开采砂石资源及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管理职责和程序,严格执行新建砂石厂的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度,加大已建砂石厂的整合改造力度,对已造成环境破坏的采矿区域进行河道疏浚、修筑堤堰、填坑、覆地、复垦等恢复治理工程。

3.2矿山地质环境重点治理区措施

进一步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严格审查新建矿山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落实生产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责任和义务,严格实施边开采,边治理恢复,避免新增矿山地质环境,破坏事件和地质灾害。

矿山地质环境重点治理区整治的主要内容包括:

(1)对矿山损毁土地进行复垦;对矿山“三废”进行综合治理、综合利用;对采矿活动造成的滑坡、泥石流、塌陷等次生地质灾害及水源枯竭、水质恶化、水土流失等地质环境问题加强预防、监测,及时组织处理;对露天矿坑、废石场、尾矿库、矸石山等永久性坡面进行稳定化处理,防止水土流失和滑坡等。

经过对全市221个矿山的矿山地质环境调查资料进行分析,初步筛选出马槽滩磷矿区河西矿段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区、井田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区、王家坪磷矿区燕子岩矿段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区等9个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重点工程。主要开展滑坡、崩塌、危岩、泥石流、塌陷等工程治理,进行植树种草恢复矿山生态环境,计划在2015年完成。2015年至2020年再开展6-10个矿山地质环境的恢复治理和矿山生态环境的恢复工作。要多渠道筹集资金,积极稳妥的推进矿山环境的工程治理工作。

(2)积极推进矿区土地复垦

建立矿区土地复垦监管和监测制度。新建矿山没有土地复垦方案不予受理采矿权申请。加强生产矿山对损毁土地的复垦。实行并完善矿山损毁土地复垦的鼓励政策,引导和鼓励各方力量从事矿区土地复垦,扩大投资主体范围,加快矿山废弃地的复垦。明晰矿山复垦土地的产权,在优先安排农业利用的前提下,鼓励多用途使用。

第9篇:矿区生态修复措施范文

关键字:矿区 生态环境效应 生态恢复

由于矿藏的不可移动性,以致矿山开采长期占用、破坏、污染土地,改变了区域水系结构,破坏了动植物区系,引发一系列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问题,成为全球环境与发展面临的焦点问题之一。

一、矿山开采的生态环境效应

(一)诱发地质灾害。由于地下采空,地面及边坡开挖影响了山体、斜坡的稳定,往往导致地面塌陷、开裂、崩塌和滑坡等频繁发生。而矿山排放的废渣堆积在山坡或沟谷,废石与泥土混合堆放,使废石的摩擦力减小,透水性变小而出现渍水,在暴雨下也极易诱发泥石流。

(二)水文地质条件发生变化与水质污染。矿区塌陷、裂缝与矿井疏干排水,使矿山开采地段的储水构造发生变化,造成地下水位下降,井泉干涸,形成大面积的疏干漏斗;地表径流的变更,使水源枯竭,水利设施丧失原有功能,直接影响农作物耕种。 同时,矿山开采过程中产生的矿坑水、废石淋滤水等,一般较少达到工业废水排放标准,严重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繁衍与人畜生活饮用。

(三)土壤退化与污染由于表土被清除采矿后留下的通常是新土或矿渣,加上大型采矿设备的重压,往往使土壤坚硬、板结,有机质、养分与水分缺乏。而地面塌陷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土壤裂隙产生。土壤中的营养元素也随着裂隙、地表径流流入采空区或洼地,造成许多地方土壤养分短缺,土壤承载力下降。

矿山固体废渣(煤矸石等)经雨水冲刷、淋溶,极易将其中的有毒有害成分渗入土壤中,造成土壤的酸碱污染(主要是强酸性污染)、有机毒物污染与重金属污染。而土壤的纳污和自净能力有限,当污染物超过其临界值时,将向外界环境输出污染物,其自身的组成结构与功能也会发生变化,最终导致土壤资源的枯竭。并且,土壤污染在地表径流和生物地球化学作用下还会发生迁移,危害毗邻地区的环境质量,受污染的农产品则会通过食物链危害人体健康。

(四)水土流失加剧。矿山开采直接破坏地表植被,露天矿坑和井工矿抽排地下水使矿区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造成土地贫瘠,植被退化,最终导致矿区大面积人工裸地的形成,极易被雨水冲刷;由于排土场和尾矿占地,形成地面的起伏及沟槽的分布,增加了地表水的流速,使水土更易移动,冲刷加剧。

(五)生物多样性损失。植被清除、土壤退化与污染、水土流失,对矿区生物多样性的维持都是致命打击,严重威胁了动植物生存。

二、矿区生态恢复的典型技术

(一)矿区土壤污染的治理

1.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治理。国内外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主要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治理技术三类。其中,生物治理技术包括微生物修复技术、动物修复技术与植物修复技术。设施简便,投资少,对环境扰动也少,被认为是最有生命力的。

2.矿区土壤培肥改良技术。土壤培肥改良技术就是对土壤团粒结构、pH值等理化性质的改良及土壤养分、有机质等营养状况的改善,这是矿区生态恢复的最终目标之一,具体包括:(1)表土转换:在采矿前先把表层及亚表层土壤取走并加以保存,待工程结束后再放回原处,这样虽破坏了植被,但土壤的物理性质、营养条件与种子库基本保持原样,本土植物能迅速定居。(2)客土覆盖:废弃地土层较薄时,可采用异地熟土覆盖,直接固定地表土层,并对土壤理化特性进行改良,特别是引进氮素、微生物和植物种子,为矿区重建植被提供了有利条件。(3)土壤物理性状改良:土壤物理性状改良的目标是提高土壤孔隙度,降低土壤容重,改善土壤结构,短期内可采用犁地和施用农家肥等方法。(4)土壤pH值改良:对于pH值不太低的酸性土壤可施用碳酸氢盐或石灰来调节酸性,增加土壤中的钙含量,改善土壤结构。(5)土壤营养状况改良:主要包括化学肥料、有机废弃物、固氮植物、绿肥、微生物等。

(二)矿区植被的恢复。根据矿区的气候和土壤条件,植被筛选应着眼于植被品种的近期表现,兼顾其长期优势,植物品种的选择首先要根据生物学特性,考虑适地适树原则,尤以选择根系发达、固土固坡效果好、成活率高、速生的乡土植物。

在配置植物时要考虑边坡结构、种植后的管护要求、自然条件等,以决定种植的形式和品种。同时要考虑与设计目的相适应;与附近的植被和风景等条件相适应。

(三)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

1.固体废弃物拦挡工程。在堆弃场地建设挡渣墙、拦渣坝和排水工程等,进行拦挡与防漏处理。

2.坡面排水工程。对影响矿山安全的坡面,根据坡长分段布设截流沟、排洪渠等工程,并配以防护林草带,增加植被覆盖,减少坡面径流对地表的冲刷,保证矿业生产安全运行。

3.边坡防护工程。矿山开采形成的各类边坡,除尽可能采取措施恢复植被外,根据边坡稳定程度及对周围的影响,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进行防护。坡面防护根据坡度不同而采用石砌护坡或植被护坡。

4.土地整治工程。对矿山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废石堆、废弃工业场地及尾矿库,采取排蓄结合的办法,排水拦渣,有效解决“三废”污染。同时对服务期满的弃渣场、尾矿库采取复垦措施,提高土地利用率。

5.植被恢复工程。对各类面,分别采取不同的措施,加速植被恢复。

三、结语

矿山开采极大地改变了原生景观生态系统,导致矿区生态退化与环境污染。针对矿区生态环境特点。我国当前矿区生态恢复的典型技术体系主要包括矿区土壤污染的治理及土壤环境质量的改善,矿区植被的恢复,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等。

必须强调的是,矿区生态恢复不仅仅是一个技术工程层面的问题,而且与矿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密不可分,是一项耦合了社会、经济、资源与环境的系统工程。因此,矿区土地复垦是以人类发展为核心,对土地自然、经济与社会属性的综合整治,在消除环境危害的同时重建生态平衡。

参考文献:

[1]夏星辉,陈静生.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方法研究进展.环境科学,1997,18(3):72~76.

[2]彭建,蒋一军,吴健生,刘松.我国矿山开采的生态环境效应及土地复垦典型技术.地理科学进展,2005,24(2):38~42.

上接第313页

参考文献:

[1]Kozai K,Ishida H。Okamoto K,Fukuyo Y.Feasibility study of ocean color remote sensing for detecting ballast mater.Advances in Space Research,2006,37(4):787—792.

[2] 于强 水质远程监测数据采集系统设计 大连理工 硕士论文

[3] 张亦飞,杨晓兰,张健 动态贴近度法及其在水质监测点优化布设中的应用 安全与环境学报 2006年6月

[4] 王翥,郝晓强,魏德宝基于WSN和GPRS网络的远程水质监测系统

[5] 杜治国, 肖德琴, 周运华, 欧阳国桢 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水质监测系统设计

[6] 李贝 基于GIS的武汉东湖水环境信息管理系统研究与开发 华中科技大学 硕士论文

[7]百度百科baike.省略/view/1641803.htm 2011-3-3

[8] 《水环境数学模型及其应用》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7年1月第一版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