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态修复培训心得体会范文

生态修复培训心得体会精选(九篇)

生态修复培训心得体会

第1篇:生态修复培训心得体会范文

一、让“送教下乡”的实施方案与“校本研修”制度对接

在“国培计划(2016)”汨罗市“送教下乡”培训实施方案的制定过程中,汨罗市教育局和汨罗市教师发展中心通过训前调研,发现了少数学校重教学、轻教研,个别校长不能带头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校本研修成了年轻教师的事,成了教研组长的专利,成了有职称评聘需求的教师群体的事,部分学校的教研活动流于表面形式,完全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督导等实际问题。据此,汨罗市教师发展中心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反复讨论“送教下乡”培训的最佳切入点,将制度建设与“送教下乡”培训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汨罗市教育局的领导下,建立健全了“送教下乡”培训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对校本研修的目的要求、组织分工、责任分工、监督评估等作出详细的规定,形成教师教育股、教师发展中心、基础教育管理与研究中心、教育技术中心,培训专家团队、乡村学校的上下联动工作机制。汨罗市教师发展中心成为了上下联系、多层面沟通的桥梁与纽带。在县级层面,一是突出了教育局的领导职责;二是突出了教师发展中心的学术职责。在基层学校的实践层面,我们首先要求各送培学校制定切实可行的校本研修制度;其次是将基地学校和送培学校的校长确立为校本研修的第一任人;最后是建立校本研修激励约束机制,在“送教下乡”培训实施方案中,对各送培学校的校本研修情况进行考核评价,使研修制度建设成为了培训实施的有力保障。

二、让“送教下乡”的领导意识与“校本研修”思维对接

为进一步提高全市各级各类学校负责人对“送教下乡”培训的认识和管理水平,汨罗市教育局分管队伍建设的副局长牵头,教师股组织召开了有全市各乡镇联校校长和分管教学的副校长,以及“送教下乡”培训基地学校校长参加的专题会议,明确了“送教下乡”培训与“校本研修”对接的工作思路、工作责任,并要求基地学校拿出切实可行的承办实施方案,基地学校与送培学校均制定符合校情的“校本研修”对接措施,并在实施过程中对基地学校的场地准备、接待服务、后勤保障工作、各送培学校的“校本研修”落实情况进行督查。

三、让“送教下乡”的基地学校与“校本研修”平台对接

校本研修的基本场所是教师所在学校,以建立学习型组织为交流平台。校本研修的宗旨与根本目的是“基于学校”,校本研修的起点与根基是“为了学校”,校本研修的活动状态与主体是“在学校中”。在汨罗市“送教下乡”培训五大项目的九个班级中,都不同形式地组织基地学校的教师,积极参加“示范教学”和“研课磨课”的学习活动。他们以学校为校本研修的基地,从学校出发,在学校中,以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导向,坚持以校为本,在“示范教学”阶段,各个基地学校的教师都参加了听评课活动,在“研课磨课”阶段,许多学校组织教师参加了研磨活动,并当即收集整理文字材料形成了完整的校本研修活动记录;汨罗市长乐镇中心小学、汨罗市罗城学校、汨罗市汨罗镇中心小学等送培学校都发动教师投身课堂教学打磨活动,做到了以学定培,以研促训,以评促改,使校本研修有主题、有内容、有实效。学员李瑛告诉我们,本学期汨罗市白塘乡中心小学积极构建了校本教研制度,采用单周大教研,双周小教研的形式针对教学中的问题进行研讨,在大教研中主要针对学校大层面的教学问题探索,小教研则以年级组为单位,由备课组长组织老师进行集体备课、听课磨课、教学问题探索等,加强了教研组团队建设、课堂诊断、课后反思等多方面的研究,这样集中加分散的形式,贴合了教师们的教学实际,通过“送教下乡”培训搭建的平台,学员们的教学水平获得了更加长足的发展。

四、让“送教下乡”的专家团队与“校本研修”角色对接

校本研修的三条基本途径是: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汨罗市2016年的“送教下乡”活动,在培训者团队成员的聘任上,以域外培训专家团队为引领,以本地培训专家团队为支撑,初中数学、小学语文、中小学音乐、初中班主任、幼儿园教师五个培训项目所聘请的本土培训者,都来自基层教学一线,都是近几年本市的名师,有些甚至是连续几届名师,可以说是骨干中的骨干、名师中的名师,他们不仅仅课上得好,培训、微讲座样样都行,对教材、对学情、对校情、对校本研修、对学员需求都了如指掌、烂熟于心。而且,榜样就在身边,可学、可亲、可敬,在“送教下乡”培训中他们是学科专家,在学校中,他们又是通过“校本研修”成长起来的教学骨干,由他们来组建专家团队,实际上也是一个教研组长,既是引领的专家,又是互助的同伴,所以,他们的送教才最有针对性、实效性,最受一线教师的欢迎。

五、让“送教下乡”的阶段活动与“校本研修”模式对接

在“送教下乡”培训中,我们坚持按需施训、立足乡村的原则,强调前瞻性与实效性相结合,阶段性与持续性相结合,专业引领,能力转换,实践指导与自主发展相结合等实践性特征。针对乡村教师教学与教研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按照问题诊断―通识研修―示范教学―研课磨课―成果展示―总体提升,共六个模块的课程设计方式进行培训。例如:为落实“研课磨课”环节,积极贯彻汨罗市“送教下乡”培训的 “三以原则”:课堂研磨,以学定教;培训实施,以研促训;人人展示,以评促改。培训者按片区分小组进行校本指导,要求“个个参与、人人展示”,使每一个学员都得到了锻炼与提升。

校本研修的基本过程可以概括为“问题-设计-实践-反思”四个环节,与“送教下乡”培训的模式殊途同归,极其吻合,按照理论指导实践,反思总结后再实践,再提高的研修过程,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不求短期行为,但求持续发展,着力帮助农村教师营造终身学习、校本发展的良好环境,引领农村教师结成专业发展的跨校联盟和常态的教学教研共同体。

六、让“送教下乡”的培训课程与“校本研修”资源对接

汨罗市的“送教下乡”培训项目以需求为导向、以问题为驱动、以案例为载体,设计和实施好一系列着眼于乡村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培训活动,以实践课程为主体,省级专家引领和一线骨干教师示范,全体学员参与,开展研课磨课、学术沙龙、岗位实践、校本论坛为主要方式的培训,并把师德修养、心理健康教育、个人才艺展示、信息技术等课程都编排在培训过程中。

教师培训的教W资源是师资资源和课程资源在培训活动中的动态表现,通过培训者的有效选择和使用,使得师资资源和课程资源从“静态”变为“动态”。首先,教学资源由培训者与学员共同建构,在研修过程中重视课堂互动和师生对话,帮助学员建立新旧经验的联系。许多学员在培训期间感受到了“学习情境”与“工作情景”的联结体验,这种培训方式,可以从“仿真”状态有效迁移到“真实”状态,体现出培训的有效性。其次,教学资源体现学员之间共建共享。“送教下乡”培训项目班级为学员建立了“学习共同体”,学员的课例、课件、心得体会都可以在班级QQ群和学习小组共享,这些认识和经验的分享,闪烁着教育教学领域的思想火花,其智慧在班级交流和应用中得到升华。最后,示范教学与研课磨课是教师培训的重要阶段,在这两个核心环节中,我们选取加工了许多有代表性的资源。

七、让“送教下乡”的学员发展与“校本研修”成果对接

从知识的复杂性来看,教师培训要建立在对学员认知独特性的认识基础上,为学员提供获得知识的多种不同途径和机会,汨罗市的“送教下乡”培训活动拓宽了学员的研修视野,要求学员在学习过程中完成“五个一”:一节汇报课;一次校本教研活动;一份研课磨课记录;一次微创新教研论文;一堂微课视频。在“送教下乡”培训的五大项目九个班级的600名学员中,通过说课、微课展示、小组赛课等多种形式,累计完成研磨课560节次,评选优质课75节、精品课40节,组织专家讲座21次,生成“微案例、微故事、微视频”等资料436份,形成了培训理论、案例、游戏、故事、文本、PPT课件等学习成果,使学员的专业成长和事业发展,与学校的的校本研修成果对接起来,汨罗市将这些资源打包或者刻制光盘,免费下发到各个中小学、幼儿园,为它们提供了校本研修的第一手资料,最终实现了帮助乡村教师,帮助乡村孩子的目的。

在2016年省、地、市级教学竞赛中,汨罗市第二中学熊立红老师参加湖南省教师教学技能竞赛以第1名获化学课一等奖。汨罗教师参加岳阳市“金鹗杯”教学竞赛,有6个学科获一等奖,居岳阳市前列。汨罗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教学竞赛中,获奖选手80%是参加了“送教下乡”培训的学员,充分证明了我们的示范教学与研课磨课是卓有成效的。

2016年12月3日,我们组织600名参训教师,齐聚在汨罗市电影院,参加了“总结提升”的培训,湖南省教育厅国培办黄佑生主任亲临现场指导工作,由五个项目的部分参培学员作为代表,以各自独特的视角,分班级、分科目,采取文艺节目、朗颂、师生同台讲故事、PPT课件展示、视频汇报等方式,全方位、多视角地展示了各班的学习成果,特别是初中班主任培训项目班级,通过对“乡村特色班级自主管理模式、家校沟通策略”等问题的研究,使参培老师在“班会课如何上?班级活动如何组织?”等方面,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在总结提升的环节中,汨罗市红花乡露水坡中学的李美英老师和班上的学生同台讲述教育故事,就很好地诠释了教学相长的内涵,整个活动受到了省国培办黄佑生主任、汨罗市教育局领导、学科首席专家和全体学员的高度评价。

八、让“送教下乡”的财力保障与“校本研修”经费对接

汨罗市本级财政,严格按照教师工资总额的1.5%拨付教师培训经费,学校按不低于公用经费的8%列支培训经费。同时,本地教师培训经费与“国培计划”专项经费,均归口管理、统筹安排、专款专用。在经费监管上,汨罗市教育局牵头建立了专项经费跟踪审核制度,做到了年初有预算规划,年中有督查指标,年终有考核奖惩,为教师培训工作提供了切实保障。2016年我们争取财政专项资金400余万元,在汨罗市教师发展中心兴建了一栋培训楼,竣工后投入使用。投资4300万元建设好了全市中小学的“三通两平台”(班班通)工程,大力提升了课堂教学的信息化水平,使乡村学校的校本研修驶入了互联网时代。

第2篇:生态修复培训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核电厂;技能培训;必要性

0 前言

为了全方位地提升海南核电生产人员的综合性操作技能,在海南核电运行、检修工作中持续改进工作绩效,使海南核电实现更安全、更高效的发电运行。在海南核电厂区内建设一个综合技能培训设施,该培训设施应包括机械、电气、辐射防护、消防、急救、防人因等实验室,结合部分重要的单体设备培训模拟体,以实现在一个模拟仿真的环境中,对运行、检修、辐射防护人员(包括本公司人员和主要承包商人员)进行综合性的技能培训,以使生产人员掌握和了解在辐射、高温、噪音、狭窄等不利环境下如何按照核安全的高要求来进行规范性的操作。

1 技能培训中心建设的必要性

1.1 满足核电站日常维修与换料大修技能培训需要

核电站日常维修与换料大修人员必须开展并加强维修技能培训,以保障核电安全、可靠运行。

日常维修的工作量很大,涵盖电站所有的维修专业。只有开展了较好的日常维修,才保证电站可用因子保持在较高的水平。维修各专业部门进行各自负责的系统和设备维修巡视和缺陷初步分析及处理,在设备出现意外故障时,实行应急抢修,保证电站生产活动正常进行。日常维修一般分为预防性维修和纠正性维修两类,而换料大修活动又是核电站预防性维修和纠正性维修的重要的环节。预防性维修,预先发现系统和设备存在状况偏离、异常或缺陷,在系统和设备丧失其功能之前采取措施,使系统和设备快速恢复正常状态,消除异常或缺陷,防止故障发生。预防性维修对设备维修巡视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高,不仅有高度责任心、还要有丰富的经验和熟练的技能,才能及时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并正确采取措施,因此,必须对此类人员进行系统和设备结构工作原理、常见故障的发现及处理(包括曾出现过和未出现过)进行培训。纠正性维修都是事后性的,即故障出现后进行的维修,这类维修的时效性要求很高(即使有备用设备也一样),必须尽快修复,此类维修人员必须具备熟练技能,所以开展培训实验室内的技能实际操作训练不仅必需而且极为重要。此外,随着电站运行时间的增长,设备和部件会逐渐老化,其缺陷和故障逐渐并较频繁地显现出来,维修任务将会不断加重,从而对维修技能的培训和技能培训实验室的建设与完善带来更高的要求。

1.2 培训设施短缺,导致维修技能不足

自2008年海南核电有限公司(以下简称HNPC)组建以来,由于HNPC还没有建设技能培训中心,人员技能培训只能外委兄弟核电厂开展,但是存在需要培训的人员多、培训经费紧张、能接收培训单位的资源制约等原因,很难满足HNPC对维修人员技能培训的实际需求,目前在公司内部开展的技能培训多数只能进行原理、结构和功能知识培训,缺少检修人员技能培训的设施和平台。通过参加电站系统设备的调试或大修,虽然也可以达到一定的实际维修操作培训效果,但因培训量大、学员多,在调试或大修期间培训是不现实的。在平时加强培训,提高技能,在调试或大修中运用这些技能,缩短大修时间,才是合理正确的方法。2013年核能行业协会评估专家就已提出HNPC核电维修技能培训资源匮乏,不能保证维修人员、技术支持人员有效地接受培训并可靠地开展工作,这一状况只有建设自己的技能培训中心,有系统的开展实际操作技能培训,才能得到彻底的改变,从而保证HNPC机组安全、经济稳定运行。

1.3 人员培训考核与授权需要

由于缺少技能培训考核设备,目前,HNPC人员及承包商人员基本安全培训考核和授权只能进行基础理论培训和笔试,大部分科目无法开展实操培训考核,只有辐射防护和急救可实现实操,特别是对于技术岗位人员岗位技能培训无法开展,急需建立一套基本上能够覆盖各专业人员实际操作培训平台,以满足人员上岗考核授权要求。

1.4 人因事件反映维修技能培训的必要性

在核电站发生的运行事件中,设备原因和人为原因是引发事件的两大因素,而人因事件的数量和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电站人员的维修技术水平、维修质量水平、接口管理水平、安全文化水平和风险意识的高低。培训不足、工作实践不足反映出人员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等综合素质亟待提高。正是维修人员技能的不足,才会发生重复性维修。有关资料将“人员培训不足”(包括技能培训和其它培训)放在人因事件原因的首位。“工作实践不足”则更进一步表明,有经验的维修技术骨干稀释和缺乏经验及技能的新员工比例增大(不能及时实施技能提高培训),对电站安全运行带来较大风险。人因事件比例高、重复性维修率高,这些都反映了维修人员在技能方面的能力不足。建设维修技能培训实验室、全面提高维修人员的技术和维修能力,也是HNPC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 结语

随着核电事业的发展,新的维修技术在不停地开发并得到应用,为此,需要引进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以提高维修技能,缩短维修时间,提高电站的营运效益,延长电站运行寿命。新技术的应用和新型设备及工具的开发,需要对员工和承包商增加培训内容,并进行不断的培训。通过培训,新员工学习和掌握相关技能,老员工则随时保持知识和技能的更新,适应核电发展的需要。

第3篇:生态修复培训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普通高校;体育教育;男子;形体训练 ;必要性

引言

形体是指人体各自不同的结构类型和身体各部位所表现出的外形姿态。形体美指身体表面令人悦目的形状和优美的姿态,包括静态美和动态美。形体练习是通过一定的训练手段,对身体的自然动作、日常举止加以提炼、升华与美化,使身体外形和动作姿态符合专项运动的规范要求;旨在培养运动员美的意识和表现力,以及塑造形体美的能力,使之体型匀称与和谐、姿态稳健优美、动作轻盈协调、仪表端庄挺拔[1]。

1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咸阳师范学院体育系1-4年级男生及形体课教师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本文通过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和形体教师多次交流关于体育教育专业男生开设形体教育的必要性问题。将所得信息通过逻辑分析后进行整理得出部分结论。

2体育教育专业男生存在的形体问题

2.1体育教育专业男生的主观观念对形体训练的影响

通过调查发现,体育教育专业男生对形体训练的概念比较模糊,形体训练的知识匮乏,对形体训练的意义理解不深。有的学生把形体训练作为一种减肥的手段,只顾关注能减多少体重,不关心言谈举止,体态仪表的训练,一旦走上工作岗位后没老师、没场地,没时间保证,很难坚持训练,体形不仅恢复原样还可能因此“发福”。

2.2客观因素对体育教育专业男生形体训练的影响

由于目前我国初、高中阶段的教育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小学到高中阶段,在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方面还是缺乏一些必要的教学科目。例如,虽然我国中小学按照国家教学大纲都设置了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也配备了音乐、美术、体育教师,教学体系也已基本完善。但音乐、美术、体育只作为学校的辅助课,进入复习考试阶段这些课又往往被主课占用,而专门针对中小学生的身体形体、姿态,以及艺术修养等综合能力素质方面的培养和训练还基本属于空白[4]。

3体育教育专业男生开展形体训练的必要性

3.1课程内容的完善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要求

国务院1993年印发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在对《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中指出:认真贯彻教育方针,深入进行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育质量。要合理调整系科和专业设置,拓宽专业面,优化课程结构,改革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加强教材建设,注重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对社会需要的适应性。逐步实行分学制,在确定必修课的同时,设立和增加选修课,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3.2 社会发展对体育人才的需求特征

目前,我国仍处在计划经济想市场竞技转型的过渡时期,经济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不仅使大学生就业难,全社会都存在就业难的问题。国内就业结构总体不平衡,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取向就业乐观度差异明显。社会的发展对体育类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专业素质扎实,一专多能型体育人才;身心全面发展复合型人才是时代对人才素质的要求。

4形体训练的教学设置应充分考虑性别差异

4.1形体训练的设置应考虑男生的生理特点

体育院系男生的第二性征已基本发育成熟,其生理特点表现明显,如肌肉较发达、骨骼较粗壮、内分泌较旺盛等;在身体素质方面的突出表现为柔韧性、协调性较差,学习动作时往往出现僵硬、脱节等现象,且普遍的舞蹈模仿能力较差,节奏感较弱。而形体课的教学内容多来源于舞蹈和艺术体操徒手动作等基础训练,更多表现了女性的柔美、轻盈与协调。

4.2形体训练的设置应考虑男生的心理特点

男女对形体美的追求是有着本质区别的。首先女生要求自己身材纤细、柔美、动作姿态要含蓄、优雅、能充分表现出女性的柔媚。而男生则要求自己身材健壮、轮廓分明、动作姿态要舒展大方、有力度能充分体现出男性的阳刚美和力量美。

5结论与建议

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人才需求,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在拥有健康的身体的同时,必须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在身心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博学广识,努力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形体训练作为塑造健康人格的积极有效手段,理应得到高校的重视。在体育改革的今天,形体训练作为一种规格严谨、简捷有效的训练方法,必将成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必修内容之一。

1.建议。为了能使形体教育课程在体育教育专业顺利开展并且发挥出其对体育教育专业男生的作用.在对其教学内容的设置、实施方面应考虑以下几点:

1、形体训练是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必修内容,并愈来愈受到重视。有针对性的对体育教育专业的男生进行形体训练是其专项特点、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共同需要。

2.在形体训练课的课程设置与教学实施中,应充分考虑男学生在生理、心理等各方面的特点,遵循区别对待的原则,进行有针对性、系统性、科学化的教学与训练。

3.合理的教学内容和适宜的教学难度,是良好教学效果的保障;并能明显、有效的改善男生的基本姿态、气质风度等身体条件。

4.有关男生形体课的研究起步较晚,基础较弱,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还需充实,将其系统化的理论研究尚待进一步的探讨和升华。

参考文献

[1] 陈树德.试论体育舞蹈的形体练习[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6,(32):118.

[2] 王辉.高校学生形体训练的重要性及其锻炼方法[J].体育成人体育学刊,2003,(1):70.

[3] 戚毅.晁怀翔.基于大学生形体训练必要性的探究[J].北大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08,(3):56.

[4] 巢剑波.王全法.体育教育中开设形体艺术课的必要性[J].苏州大学学报,2002,(6):210-211.

[5] 刑立香.陈作锋.浅析形体训练在健美操课中的重要作用[J].科技文汇,2007,(2):132-133.

[6] 龙银霞.浅析形体课的功能[J].科技文汇,2008,(1):43.

[7] 齐桂凤.浅析形体美的训练[J].体育函授,1994,(3):3.

[8] 李晓帆.对高职形体训练课教学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8,(6):24.

[9] 苑高兴.大学生形体美的培养与训练[J].河北理工学院学报,2003,(4):132-134.

[10] 刘亚娟,等.学校开设形体训练课的内容设置[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9,(3):38.

[11] 吴洁.对体育艺术系男生形体训练课的探讨[J].湖北体育科技,2008,(2):227-228.

第4篇:生态修复培训心得体会范文

在我国服务经济快速发展,分级医疗逐步深入推进的新形势下,医疗资源下沉,使90%常见病病人留在县以下医院,从而化解大医院看病难、医患关系紧张等难题,也为各大医院发展定准了方向。在当前分级医疗推进的过程中,既为各级医院带来了极好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激烈的竞争和挑战。一所医院的核心竞争力中,重要的是决策与管理,尤其是管理者对人的认识与管理的态度,然后才是管理的方法及技巧。虽然医院的整体技术水平需要设计管理及时间的孕育,是一项战略决策。但是医院的服务质量更多的取决于医院管理者的认识及态度,管理者的艺术思维及服务管理的设计。本文针对各家医院高度重视的问题即在提升医院服务质量及服务培训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以便能协助更多医院科学系统设计医疗服务培训及管理方案,达到提高医务人员职业信心,提高病人就医感受的目标及效果。

1与医务礼仪有密切关系的社交礼仪要素

社交礼仪是在社会人际交往中约定成俗的规则,是保证社会秩序、人们互相尊重、以礼相待、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礼仪礼节,是社会文明及社会进步的标志,也是医务礼仪的基础[1]。医疗服务行为具有高度专业性、不确定性和侵袭性。医疗服务对象均为身体健康缺失的特殊群体,因此医疗礼仪是以基本社交礼仪为基础,依据医疗服务对象的特点,所开展的具有医学专业特色的安抚及人文关怀,是以提升病人就医感受为目标的服务规则及礼仪规范。社交礼仪涵盖人际交往礼仪、特殊场合礼仪、人际沟通礼仪、商务礼仪、职场礼仪、书信礼仪、网络礼仪等,以下只举与医疗服务有密切关系的社交礼仪要素知识:(1)与医疗服务具相关性的形象礼仪。着装整洁、服饰不夸张、装束有修养、表情和态度友善。(2)交流中的语言礼仪。礼貌热情、语言文明、语气友善、口齿清晰、语调适中、有知识内涵、称呼敬人、眼神表情自然交流。(3)人际交流中的举止行为礼仪。仪态自信大方、风度适宜、举止有度、动作有礼。(4)人际交往动作礼仪。鞠躬礼、握手礼、交换名片礼、询问信息礼等要遵守尊重、礼貌、热情原则,根据场合、地点、职位、年龄采取合适礼节,鞠躬依据场合及人采取45°、30°、15°礼。(5)社交礼仪原则。尊重对方、自信有礼、考虑场合地点、主动不过度、热情不张扬、谦虚谨言、多考虑对方感受、善于倾听、善于赞扬。

2与医疗服务具有相关性的特殊场合礼仪要素

(1)特殊场合相遇礼仪。在一些特殊场合人与人之间相聚一米之内时,适度点头礼或主动问您好。到任何办公、购物、餐厅等场合,主动以“您好”向对方打招呼,然后说明要办的事物,以建立良好的人际氛围。(2)乘车礼仪。在乘坐轿车及商务车从前至后顺序:司机、接待人员、主客、副客等。家庭乘车:开车为主人、另一位主人、孩子、老人等。(3)电梯礼仪。入梯顺序为接待者指引、主客、副客、领导、陪同等;出梯顺序为主客、副客、领导、接待者、陪同者。普通乘梯入电梯顺序为青年人先入指引、老人、儿童依次进入,出电梯顺序为老人、儿童、青年人。(4)就餐礼仪。商务就餐入座顺序为主客在主人左侧、副客在主人右侧、接待者在主人对面、其他依次。待主人安排座次后就坐,同时注意男士主动为女士让座,年轻者主动为年长者让座。客人或主人宣布结束时离席,离席原则为主人先离座、主客、副客、陪同依次。(5)就餐礼仪原则。礼貌、文明、就餐无响声、餐具及桌面整洁、就近取食、忌多次少量去夹菜、忌给他人夹菜、忌双臂趴在桌面,说话以主人及主客为主。(6)西餐及自助餐礼仪要点。礼貌文雅、处理好手机、说话不影响他人、掌握西餐就餐要领、按功能使用餐具、适量取食并摆放美观、餐盘不反复使用、掌握红酒饮服规则、善于赞美、餐间不干杯、桌面清洁。

3与提高病人就医感受有密切关系的医务礼仪要素[2]

(1)医疗服务者形象礼仪。工装合体整洁、内衣下装色彩协调,避免黑色。女裙工装长至膝下1cm,内裙不长于工装,男士工装在膝上2cm或膝下1cm(不宜过长)、男士不穿短裤,不穿露脚趾鞋(最好着皮鞋,不宜旅游鞋)。(2)医疗意识与表情礼仪。尊重每位服务对象、态度和蔼友善、服务主动热情、常带微笑、自信大方、接诊及查看病人有眼神交流;对病痛病人、抢救病人、死亡病人报以同情及安慰。(3)医疗服务中语言礼仪。习惯首先问候接待服务对象,习惯使用礼貌用语如“您好、请、抱歉、谢谢”等;请病人入座,称呼病人名字及姓氏,介绍自己的名字或职务,询问对方需求及问题,认真倾听病人及家属的诉说,并适时进行应答。对病人提出及介绍的不适及症状进行总结,将重要及有价值的问题进行复述,取得病人的认同感;与病人一起讨论治疗及护理措施,给病人制定治疗及护理方案或措施。在诊疗或操作结束时,安抚病人并指引下个科室位置。(4)医疗服务中行为举止礼仪。医务人员的行为举止应遵循基本社交礼仪。对待新病人可以站起迎接、对待老病人可以有关怀的握手或拍拍肩,在为病人服务中注意处理好手机,排除干扰,让病人感受到“他很重要”,(5)行为举止规范要求。端坐时身体适度前倾,双手不支下颌,双手不交叉抱肩,双腿不抖动,不在病人面前翘二郎腿,与病人座位成45°角,医患交流中尽量采取双方均坐位,距离保持在0.6~0.8m之间。

4走出医务礼仪培训误区

在各级医院对提高服务意识及服务质量需求不断增加的形势下,衍生了很多没有医疗服务阅历的礼仪老师及仅以星级酒店及空中服务人员礼仪为医务人员礼仪培训内容,其培训结果必然引来如下误区:(1)将专业的医疗服务等同于酒店或航空业。虽然医疗服务的部分管理应当向酒店、航空的微笑及细微服务学习,但更需仔细思考医疗服务业与其他服务业的重大区别,即病痛之人的痛苦与健康人的享受,他们对服务需求的差别。(2)将医院护士服务等同于礼仪司仪。如将培训礼仪人员的套路搬到培训护士上,护士的站、坐、行、举止训练得如同样品模特,完全整齐划一,不考虑护士工作的实际情况,不考虑病人希望看到的护士形象,只注重表象行为的规范统一,这样做对培养护士理解病人、爱护病人、在需要时以各种方法帮助病人解决病痛的服务理念没有多少意义。(3)不能对病人诊疗全过程的服务规范进行指导。由于培训老师不了解医疗服务全过程,不了解医务人员与病人诊疗过程中会发生哪些问题,所以培训缺乏针对性,无法涉及到医患服务及交流的具体细节中,其结果是误导和淡化医务人员的职业爱心,使得医务人员认为礼仪培训对医务人员价值很小,误解礼仪与医务礼仪是没有区别的。(4)培训范围局限,礼仪培训只限于医护人员。对后勤、窗口、保安、保洁、医技、影像服务环节缺乏针对性,培训后护士变化明显,其他专业收获较小,导致优质服务只是护士的事,不能营造一个全员优质服务的氛围。

医学是科学与艺术高度融合的职业,医学是为健康需求者提供治疗与信息咨询的职业,医学也是一类特殊的服务行业。让接受服务者获得高超的治疗技术与获得良好的就医感受同样重要,因为我们的服务对象是能思考、有社会身份、有身心困扰的人。因此医务礼仪培训只有在医疗服务各环节及细节基础上着手,同时融和丰富的礼仪知识,将社交礼仪完美融入到医务礼仪及医疗服务具体环节中,并将理论培训与诊疗全过程紧密结合中进行现场演练示范,方能达到医务礼仪培训效果。

5医务礼仪培训与提高医疗质量的关系

在一个人们越来越重视感知的时代,医疗服务不仅是医疗技术,更重要的是病人的就医感受。影响病人就医感受的维度包括:技术水平33%、服务态度26.8%、医疗设施18.4%、医疗费用11.5%、后勤保障6.8%、医院形象及环境3.4%[3]。我们培训医务礼仪就是在培训服务意识及服务能力,因为职业形象、素质、服务意识均直接影响到医务人员的服务状态。(1)服务状态直接影响到医疗效果。疾病康复与情绪、环境、行为有直接关系,但很多病人长期处于应激状态,对多种药物代谢灭活加快。医务人员必须对病人认真仔细管理交流,掌握病人生理、心理、社会因素的变化,使治疗方法个体化,才能取得更好疗效,而只有好的服务意识及高度负责的职业精神才能做到治疗与病人紧密结合。(2)提高医疗质量首先要改善服务态度。医院是以医疗科学技术为主要手段为病人提供医疗服务和生活服务的社会窗口,医务人员处于病人要求治好病及医院满足病人就医需求的矛盾中,医师不能治好所有的病,但可以给病人最好的照顾和安抚。病人到医院不只是治病还需要基本的生活条件,医院的各种设备仪器与医务人员的技术是物质基础,但如何运用并发挥最大作用则取决于人的素质态度。态度可影响技术将其发挥到最大化,以及不认真给病人带来的身心伤害,所以提高医疗质量首先要改善服务态度。(3)礼貌用语与人际礼仪影响医疗质量。在医务人员服务态度中语言文明、礼貌、关怀、安抚能起到“良言一句三分暖、冷言送人六月寒”的作用。所有的医疗活动都是以语言表达的,所以希波克拉底说“语言与技术一样是医生的能力”,如果只说技术,不说语言优美,无法让病人感受到医者的情感支持。一个人没有心理的支持,会产生一系列生理反应,定会影响到疗效。

6提升医务礼仪修养,助力医疗服务质量

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全面进入服务经济时代的新形势下,面对服务对象的高需求,医务人员能否适应现代病人是其执业能力的重要课题。满足病人就医感受,提高就医满意度成为评价医疗服务的主要依据。因此对医务人员进行社交礼仪复习,强化开展医务礼仪服务,是提高医疗质量的有效措施。在培训医务人员中可以按照以下流程设计指导:(1)首先对员工进行基本社交礼仪的复习及强化培训,提升员工基本素质,树立本院医务人员高素质的职业形象。(2)提升服务经济时代的服务意识,认识到病人高需求与社会发展、医院服务接近酒店、航空服务的大趋势,使员工及管理者认识到提高服务水平是社会发展及医院生存的需要。(3)设计培训方案,全员各岗位均需具体培训,避免认为服务是某个专业团队的事,避免轻视非临床岗位,医院任何一个岗位的服务都会影响到病人的感知。(4)培训要紧密结合岗位工作,建立岗位服务理念、服务规范,重要的环节可以书写接待病人具体剧本,以精细化的服务管理,创造卓越服务。(5)构建优美、温馨、精细化的环境管理,使员工的服务素质再次提升医院的人文环境,使有修养、有礼貌、主动热情服务的医者工作在一个合适的诊疗环境,病人就医感受从开始到结束都在一个温馨美好的医患关系中,医院的医疗质量与病人满意度一定不断上升。

总之,医疗服务是特殊的服务行业,需要医者有一颗为病人解除痛苦的职业爱心,提高疗效不但要用技术和药物,还要有人文的关怀与心灵的安抚,精湛的技术需要通过关怀和修养在人际交流中表达出来。医务礼仪培养就是提升医务人员修养的极好机会,做医疗服务专业性的深度修养培养,使医者能以最美好的职业形象展现社会精英对人们健康与心灵的关爱与呵护,使医者在实现职业价值的同时,更适应现代病人对医疗服务的高需求,为构建和谐社会不断付出。

参考文献

[1]钱志芳.走出企业礼仪培训的误区[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9(6):86-87.

[2]李叶英.医务礼仪服务在医疗市场竞争中的作用[J].基层医学论坛,2012,16(9):1188-1189.

[3]万秋英,毛宗福.病人满意度与医疗服务质量的关系[J].湖北民族学院报(医学版),2010,27(1):83-84.

第5篇:生态修复培训心得体会范文

以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开放型多样化人才为主线,按照共性培养与个性化培养相结合的原则,为提高人才培养快速响应市场需求的能力,我们构建了 “按学科招生,贯通基础,分流培养,逐步到位”的培养方式,实现了人才培养从“深井”模式向“大平台”模式转变。设置大学通修课、学科群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方向指定选修课、任意选修课、文化素质公共选修课6个课程模块。开设了9个专业方向:教育、国际贸易实务、国际金融实务、公司理财、财务管理信息化、企业信息化、电子商务、营销实务、广告实务。学生在一、二年级主修大学通修课和学科群基础课,三、四年级依据人才市场信息及学生个人特点和意愿选择专业,学习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这种培养模式为学生在校期间提供了四次选择机会:第二学年修完大学通修课和学科群基础课后选择专业;选择专业后再选择专业方向;第三学年后学生选择考研究生方向或立即就业方向,选择考研究生方向的学生准备研究生考试,执行研究生考试培养计划,选择立即就业方向的进入为期三个月的专业实习,完成角色转换;第四学年学生选择多学科交叉的任意选修课,了解学科前沿发展动态。

按学科群设置基础课,打破学科壁垒,贯通经济学、管理学两大学科门类的基础课程;任意选修课的设置突出两条线:研究生考试,立即就业,根据人才市场要求及学科发展动态进行动态刷新;文化素质公共选修课,设置了人文历史、哲学社科、艺术、自然科学等方面的课程供学生选择,修满规定的学分;课程设置中加大计算机应用训练与外语口语训练的课时,以提高外语和计算机运用能力。

二、强化专业实习,实现“学习——上岗”零距离

专业实习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和延伸,是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是磨练学生的意志,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有效方法;是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有效载体。在培养人才过程中,必须把学生的专业实习放在重要位置。当前,由于专业实习组织管理难度大,实习单位不愿意接受实习生,许多高校没有开展这方面的工作,有些高校即使开展了也只是 “放羊”,学生随便找个单位在实习表上盖个章就可以交差,收效甚微,严重影响了培养质量。根据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我们在大学四年级毕业实习的基础上增加了大学三年级暑期为期三个月的专业实习,设计了一套经济与管理类学生专业实习方案,探索出一条“立体管理,开放内容,科学评价,注重双赢”的专业实习改革路子。与本省及邻近省份13多家工商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建设了一批实习基地,达到校企共同育人的目的。通过实习,学生在专业应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创业意识等方面得到了较大的锻炼,提高了适应能力、计划协调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实际工作能力。

三、实施研究型教学计划,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

为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掌握自学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使学生早日进入专业领域,受到科研训练。我们设计了研究型教学计划,成立研究型教学指导小组,聘请治学严谨、学术声望高、教学和科研工作经验丰富、对学生培养工作热心的教师作为指导小组成员,制定“研究型学习课题指南”。二至四年级的本科生根据课题指南,进行选题,利用课余时间围绕着“课题”在导师的指导下,收集图书资料、开展读书活动、写出读书笔记、组织讨论交流、总结撰写研究报告(论文)等一系列的学习、研究活动依此循环往复,螺旋式提高,不断地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再学习的能力。

四、实施实验教学计划,培养学生实验技能。

第6篇:生态修复培训心得体会范文

(一)教师将德行修养功利化的倾向

在解释“没有必要师德培训”的理由时,新教师较多的说法是:自己现在的师德水平“足以对得起一个月两三千元的工资”“管理者应该先提高教师待遇再来谈师德”,等等。不难看出,不少教师将德行修养与功利挂钩。如此“现实”在于他们受到了社会普遍存在的功利化的教育文化的影响,没有利益,就不想主动学习。其实,师德理论蕴涵着丰富的生命体验和社会体验,如果教师的精神世界单调、有惰性、不善于求知与思考、轻视理论学习,就难以感悟到这些内涵。

(二)教师参与培训的现实困难

教师参加培训存在许多现实困难。首先,忙碌繁琐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师学习理论的积极性,正如爱因斯坦所说:负担过重必然导致肤浅。其次,这些困难也因地域、学校层次等存在差异。在调查中对师德水平提升选择“没必要”的教师群体尤其值得关注,从访谈中获知,新教师们入职后需要适应的问题很多,女教师尤为关注情感、恋爱、婚姻问题,男教师主要关注社会地位、职业前景等问题,无暇顾及师德的提高。教师们并非没有提高自身的愿望,而是认为师德培训无法帮助他们解决教育实践中的种种困惑和困难,与实实在在的生活更是相距甚远。要打破师德培训的困局,就要重新梳理师德理论,转换授课角度,消除教师对师德理论的“恐高症”和情感疏离。

二、平易近人———让师德理论回归生活之真

道德教育离不开晓之以理,但说理若简单地流于假大空的道德说辞,则远离了生活之真。为了使师德理论能平易近人,笔者借鉴心理学对个性的划分,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众多内容划分为“外向”与“内向”两个维度,为教师们提供一个可参照而又简明的师德理论思考路径,引发他们对师德内涵深入了解的兴趣。

(一)向外———放眼职业,合理定位

如果将师德理论做拟人比喻,那么它的个性是丰满的,兼具“内向”与“外向”两个层面。师德外向的一面在于:要用开放的眼界看待教师这个职业,用开朗的心态接受和享受这个职业带来的一切。教师职业古老而崇高,自古以来不乏赞誉之词,但若教师对自身职业的利益有着过高的期许,不仅容易出现心理落差,而且可能产生故步自封的狭隘心态,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很多师范生满怀热望踏上工作岗位,可工作一段时间后,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使他们的热情逐渐消逝,直至转为冷漠。客观地看,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不可或缺的传递者,但并非社会文化的主要原创者,这表明教师的社会地位不可能很高,但教师群体的作用却不可小觑。教师可以创造教育文化,教师工作需要高度的创造力和智慧,这也是现代教师专业化发展重要的一点。让教师们切切实实认识到职业的特点而不仅仅是优点,并坦然接受,是职业自信的表现。“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这是教师这一职业的快乐所在。要引导教师辩证地看待自身职业的责任与忧患、快乐与成就,进一步领悟教师职业的深层魅力,坦然接受其中的苦乐悲喜,不因面临理想与现实的强烈落差而难以适应。我们不仅要宣传教师“崇高职业的骄傲”,更要让他们多体验“平凡职业的快乐”。笔者在授课中乐于让教师们分享普通教师的教育教学创意,这种教育的“善小而为之”,将会逐渐积累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教育智慧,教师职业的收获除了“虚名”,还有职业独有的“实利”。

(二)向内———发展自我,修养人格

传统的师德教育将重点放在对“奉献”的追求,不倡导教师强调自身的利益。其实,对奉献的尊重和赞美,不等于忽视奉献者的“自我”,相反,一个坚定的奉献者的信念基础是对自身角色的充分了解。特别是青年教师,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比前辈接受了更多彰显个性的教育,更注重自我,因此,师德教育应该从对教师自我的充分解读出发,培养教师高尚的人格。认识自我是教师健康心灵的基础。心理学研究表明,心理健康的首要标准就是“认识自我”,无论是苏格拉底的“认知你自己”,还是中国古训“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无不彰显自我认识的人生智慧。教书育人、因材施教,都是建立在对学生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均需要教师具备“知人之智”,而知人的智慧又是基于对自身的了解。发展自我是现代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现代教师需要与学生拥有共同的生命体验,与学生共同成长。这意味着现代教师的工作已不只限于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要激励学生思考,与学生共同进步,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创造性的活动上,与学生互相影响互相鼓舞。教师的创造精神,已经成为衡量教师内在生命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心灵成长的历程来看,教师的创造过程就是一个发展自我的过程,教师对求知与创造的需要是其专业发展的动力,也是其自我发展的源泉,求知与创造使教师更接近“自我实现”的境界,更能体会教育的自由幸福,更能将自身的智慧回馈给学生。修养自我是教师的人格追求。教师的人格修养比一般人的修养更具丰富的内涵,除了日常生活中实践自我修养,还要在发挥自身人格的“工具价值”方面尽可能地提高自己,也就是说,让自身人格修养对学生的成长产生积极的影响,使教师的人格成为年轻人成长最有价值的“阳光”。从理论学习上,内外两线形成了一个认识“框架”,向外的线索是拓展的,涵盖了敬业、爱生、育人等内容;向内的线索是内省的,追求的是自我发展、终身学习与为人师表。在教育实践中,内外两线的内容是互相交融、共生共长的。

三、取法乎上———引发教师师德修养之觉

“平易近人”目的是让教师能体验到师德理论与教育实践的“亲密关系”,然而,师德教育最终努力的方向仍是“取法乎上”,即教师的人格修养必须从高处着眼,这种修养包括情感、态度与信念。

(一)师德之情的理性提升

研究表明,新任教师在学生的品德、行为教育和管理方面遇到的困惑、困难,远远多于教学方面。新任教师教育的难点,恰恰就是师德教育的核心。对学生的关爱是师德的灵魂。“教师的爱”显然是一种情感教育,通常做法是“动之以情”。笔者认为,现代教师更需要培育“理性之情”,才能适应复杂的教育情境。教师关爱学生的心理基础是内心的同情与仁慈。在现实的教育情境中,我们除了要严加杜绝比较极端的失德行为,还不能忽视普遍存在的教师的冷漠。教师的冷漠指教师在从事教师职业过程中,心理所处的消极状态以及行为所表现的不作为现象。研究表明,物质与精神的矛盾,过重的负面情绪的困扰有可能造成教师的冷漠,这需要通过全社会的努力来改善教师的生存环境,保证职业的“体面”与尊严,还需要教师做好职业定位和心理调适。在职业生涯中,教师要学会理性地关照与培养自己的情感。其一,要将自身“天然的同情”提升到“职业的同情”。

教师的同情心除了作为普通个体的同情心,还包括反映教师职业的特殊要求的同情,主要是同情教育对象———学生。其二,要让教师们学会心理调适和压力管理。教师是普通人,经历普通人的情感与困扰,职业的压力所带来的负面情绪有可能吞噬教师心中的善,导致倦怠和麻木,使教师失去教育的仁慈,“麻木不仁”中的“麻木”与“不仁”其实存在因果关系,教师“不仁”行为的深层原因很多不在道德层面,而在心理层面。在各种教育考评指标的压力下,两种教师心态值得关注:一种是消极的抱怨;另一种是勇于自加重担,以为只要教师加倍努力就一定能换来学生的迅速成长。前者自不可取,后者通常被视为先进典范,人们容易忽视其中的隐患。教育的智慧是讲究培育时间与成长契机的,是慢的艺术,而过于“急切”的教育心态会导致方法上“不择手段”,用力过猛常常导致教育失当。为此,我们可以借助新型的师德教育,促使教师有意识地对自己的情绪与心态进行理性调节。没有情感的教育是没有生机的教育,但要使这种情感持久良性地发挥作用,又需要理性来保驾护航。在新教师入职期间困惑与茫然阶段,给予他们心理关怀和较成熟的心态调整技巧,使他们的教育情感向更高级的理性层面提升。(本文来自于《教育评论》杂志。《教育评论》杂志简介详见。)

(二)引发师德修养之觉

在价值观屡遭挑战的时代,层出不穷的“毁三观”事件,使教师常常质疑追求高尚人格的必要性与可能性。特别是年轻的教师,由于反感于长期以来师德教育“唱高调”远离了生活之真,加上年轻人某些“愤青”的情绪,可能偏颇地认为谈论真善美其实就是在掩盖生活的假恶丑,甚至认为后者才是生活的本来面目,自以为看见了“真”而武断地拒绝善与美。笔者授课时虽不避忌现实社会种种令人失望的现象,但又不止于此,而是在此基础上引导教师理性看待“是真实的,但不是全部的”社会负面。当我们用负面的现象去否定真善美的时候,内心是更加痛苦的,那显然也不是真实的人性和生活,这样的生活会让我们失望,这也不是教育本真所具有的积极价值。其实,在物质生活日益丰裕的现代社会,在资讯更为自由的多媒体时代,我们更为缺乏的是对崇高的追求。因此,笔者不愿意轻易给那些在调查中选择“没必要提高师德”的教师们扣一顶“不思进取”的帽子,也不要求他们马上对具体而复杂的人生课题匆忙给出一个“聪明”的答案。授课者要做的是启迪思想,将每个人心中的善启发、凸显、扩大,激发出教师们由衷的自我修养的愿望,这种修养是“取法乎上”的,其目的是追求一种作为教师的理想、作为教师的幸福。

要实现教师的“中国梦”,可以在两个方面采取“取法乎上”的策略:一是人格理想,二是职业理想。教师只有具备了真正的人格理想,并时时与自己的现实人格相对照,找到差距、缩小差距,才能安贫乐道,专心从事自己的事业;才能宁静致远,不因眼前利益得失而失去教育的远见与良知,教师的职业理想才能成为现实。在为期2天的培训中,一位新教师与笔者一直保持短信互动,这位表面上的愤青,最先是质疑课前调查的必要性,接着质疑师德培训的必要性,且措辞激烈,但随着培训课程的推进,年轻教师开始诉说其对教育现实的困惑和渴望突破的愿望,课程结束后,他发来最后一条短信:“……培训让我收获不少,我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也发现其他新教师的问题。谢谢老师!”这样的短信互动可以视为一种新型的培训互动,不仅在培训方法的探索上带来新的启发,更重要的是坚定了笔者的观点:那些对培训表达不满的教师,并非不思进取的,相反,正因为他们有强烈的自我提高的愿望,才对不切实际的培训有诸多困惑与不满,这其实是进取心的另一种表现。如果授课教师态度诚恳,努力改进培训内容和方法,给他们的专业发展和教育生涯带来帮助,他们很快就能成为培训的拥护者。

四、总结

第7篇:生态修复培训心得体会范文

本文系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以生物竞赛为载体的师生综合素质提高策略研究》(课题编号1502073)子课题《生物奥赛与师生日常教学的关系》的研究成果

“生物奥赛”是围绕国际生物学奥林匹克竞赛、全国中学生生物学竞赛、全国中学生生物学初赛、各省中学生生物学初赛对学生进行的选拔、培训、考试等系列辅导活动的统称,该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加强中学生物学教学,促进中学生生物学课外活动,提高中学生生命科学素质,为国际生物学奥赛选拔人才。

一. 生物奥赛促进了教师素质的提升

1. 促进了教师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

教学理念是教师对教学和学习活动内在规律认识的集中体现,是教师对教学活动的看法和持有的态度和观念。生物奥赛培训使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不断创造着好的培训成绩。

(1)有效转变角色,合理引导学习

高中生物新课程的四个基本理念: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生物奥赛的培训也注重科学素养、综合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养。面对奥赛培训要求和新课程标准,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重知识、轻能力的教学倾向,建立新型的教育理念,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商谈者,积极调整教学策略,把重“教”调整为重“学”,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积极主动地自我学习,从而促进每一个学生专业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教师在日常教学环节中加强学生阅读文本和学习方法的训练,要指定阅读材料,提出阅读目标或提纲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观察或实验,这不仅仅符合生物奥赛培训的要求,也有助于日常教学中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

(2)创新处理教材,进行资源开发

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更是教学资源的开发者,在教学中要因地制宜地对统编进行二次开发,创编适合教学的校本资源。在生物奥赛和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对新课程教材进行顺序调整、内容补充或适当取舍。如必修二《遗传与进化》第三章第3节《DNA的复制》教学中教师就要普及DNA半保留复制的实验证据;在自由组合定律在基因定位的应用教学中,教师要引入连锁互换规律,以此来帮助学生理解配子的4个1和2多2少的情况。

(3)注重实验操作,加强能力培养

生物学知识主要来自观察和实验,因此教师在奥赛培训和日常教学中要利用教材中实验、探究、技能训练、模型构建等各种活动来增加学生思维训练和动手能力,使学生获得亲身体验,也为学生的科学研究奠定了方法和技能。如在必修二《遗传与进化》第2章第2节《基因在染色体上》教师要讲授果蝇的培养、麻醉和性状鉴别等方法,并收集果蝇让学生亲自进行实验操作。在讲授科学史的基础上,教师也要开创性地进行学生实验设计,如让学生重复萨克斯的遮光曝光实验,既拓展学生思维,也培养了学生科学素质。

2. 促进教师专业知识体系的拓展

教师在大学四年学到的知识,对于教学和奥赛辅导来说是杯水车薪,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高中教材、教参和大学教材进行知识的补充,同时也需要补充教育学理论和教学论的知识。生物奥赛和高中新教材都注重了科学前沿问题,尤其以选修一和选修三模块体现的非常明显,加上高中生物学是比较了动植物和人体的知识进行横向概括,让学生通过掌握生物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拓展对自然界的认识,所以要求教师不但要了解生物学前沿科技知识,还要精通大学9门主干课程:植物学、动物学、植物生理学、动物生理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遗传学、微生物学、生态学。教师必须在教学中把大学学到的零散的、不系统的、没有建立起关联的知识与高中教学、奥赛辅导进行精准对接,融会贯通,建立起自己的专业知识体系,这样才能在教学工作中得心应手。

3. 促进教师教育教学技能的提高

教学技能是指教师运用已有的教学理论知识,通过练习而形成的稳固、复杂的教学行为系统。每一位教师在入职以后都要在教学理论基础上,在模仿和反复练习中形成自己的初级教学技能,经过多年积累和修正后建立起自己教学技巧的教学智慧。竞赛辅导是精英培训,教师必须建立新的教学思路、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把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放在首位,采取适合学生长远发展的教学方法去培养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力、实验设计和操作能力,而这些能力也是新课标考试大纲里所要求学生具备的能力,所以经历过竞赛磨砺的教师的教学技能必将有所提高,更有利于日常教学工作。

二. 生物奥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 有利于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提高

奥赛培训首先要培养学生具有学习科学、尊重科学和应用科学的信念,其次要树立实验验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还要建立起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思想,掌握正确的科学研究方法,这些都是一个研究型人才所要具备的科学素养。在日常教学的科学史部分也在灌输着科学素养的培训,如促胰液素的发现历程、生长素的发现历程、DNA是遗传物质的验证过程等,通过奥赛辅导使学生更能理解科学的研究方法、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研究工作中的重要性,使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也能够态度端正、严谨认真。

2. 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1) 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生物奥赛的内容涉及多本大学教材内容,需要学生大量阅读课外书籍,依据课本授课的模式已经满足不了竞赛的需要,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建立起知识框架后,自主学习占据主导地位。教师在辅导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建立起学思结合的模式: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学习,让学生作到问题―解决―新问题―再解决的螺旋式知识认知,这样的学习过程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科学研究能力的提高

生命科学是实验性很强的科学,基本规律是经过反复科学实验获得的。奥赛培训更侧重于实验技能和实验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了实验操作、实验洞察和实验设计能力。通过奥赛培训,学生在日常教学中更珍惜每一次实验的机会,在每次实验前进行精心阅读实验流程,在试验中精益求精地降低误差,试验后能认真总结反思,在遇到实验题目时能准确洞察习题陷阱,精准设计实验。

参考文献:

[1]淡海滨.中学生物学竞赛对高中生物教师的影响[J].开封教育学院学.2012(2)

[2]陈允飞.学科竞赛与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J].中学生物学.2010(1)

第8篇:生态修复培训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中学语文; 阅读分析; 语言训练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12-051-001

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曾指出:“文学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文敏锐的感觉。”由此可见,语文教学要完成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任务,就必须紧紧把握住语言这个中心环节,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语文训练。

一、结合语境,培养学生语感能力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评估要重视语言的积累,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首先是讲究阅读教学的艺术。要经常通过默读和有表情的朗读等多种方法,让学生去“品味”、“体验”词语的意义和色彩,激发学生的联想,玩味出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其次是在词语的训练上,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其意。因为有些词在写文章时,原来的意思已被转化、引申或被赋予新的内容,所以要准确理解这些词的含义,就必须结合语境分析,即联系上下文的内容、作者的创作意图、写作背景以及中心人物的心态性格等,离开了语境,词语就成了没有血肉的躯壳。比如“形象”一词,仅仅死记住它的几种含义是没用的,只有放到“形象生动”,“人物形象”等具体的语句中,它的含义才能真正“活起来”,这样学生才能学会使用、理解它的真正意义。在教《背影》一文时,作者在文中写自己对父亲愧疚之情时说,“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和“哦,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结合课文背景来思考,在“祸不单行”的日子里,“我”无疑成了父亲的全部希望,他把全部的爱都倾注在儿子身上,体现了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深沉的爱,但“我”反而暗笑他的“迂”。现在想来,实在是我那时的不懂事,不理解父亲的心情。那么聪明一词在这里是反语,是幼稚无知,自以为是的意思,饱含讽刺的意味,这样就表达了作者未能体会父爱的内疚、自责之情。由此可见,理解课文中词的意义以及色彩,要视语言环境和作者的写作需要而定。所以,在教学中要重视从语感入手,使学生学有所感,学有所悟,逐步掌握理解词的内涵,提高阅读分析能力。

二、捕捉重点词句,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要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一定要注重说的训练。如在教学中启发学生回答问题时,他们往往不能灵活变通语言,只是照搬课文中的字句来对答。根据这种情况,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练习用自己的话表述课文内容,即复述方式。怎样使学生在复述中提高阅读分析能力,关键是教给他们方法,训练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如《故乡》一文,让同学复述“润土”对“我”前后的态度,找出重点词语,如少年时的闰土,称“我”为“迅哥”,主动教“我”“瓜地刺猹”、“雪地捕鸟”,“我”没问农村生活情景,他便说出许多“天下的新鲜事”,将心中的话尽情倾吐。中年的闰土称“我”为“老爷”,说话断断续续,说话的神态“只是摇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抓住了重点词语,进行复述,就可透过“闰土”对“我”的态度变化,了解作者为什么写这些(思想),又为什么这样写(写法的好处)。通过这样的训练,把语言的感知能力上升到理性认识,思维的能力得到了提高,为以后的书面表达能力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训练学生领悟词语的方法

在阅读教学中,注意对语言材料的反复咀嚼,领悟其意。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介绍“五四”爱国运动这副浮雕时写“浮雕画面显示出学生们齐集于天安门前举行爱国示威游行的情景。”其中“齐集”能否改成为“聚集”呢?引导学生进行同义词辨析可发现,它们不同的语素是“齐”和“聚”,“齐”在该剧中可理解为“队伍齐”、“人心齐”,事实上“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爱国运动。而变成“聚集”则无此意。通过对同义词中不同语素的比较,我们即可看出文章用语的准确、贴切。除此之外,比较反义词、练习正确使用关联词语、体会一些修辞方法、分析修饰语的使用,对表情达意的作用也尤为重要,也是培养学生语言训练的重要一环。如在教学中分析修饰语的使用,可体会出语言恰当合理。在《中国石拱桥》一文中写道:“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如果这句话把“在当时”三个字去掉,整个句意就变为这座桥的石拱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这显然是不合实际的。所以作者说它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可见是指“当时”即公元五世纪时。所以在进行阅读教学中,要注意这类修饰语的比较方法,使学生很清楚地看到删去后的句意与作者原来表达的句意不符合客观实际,学生从中就体会出修饰语的使用,可使语言表达的恰当、合理。在说明文中是这样,在小说中修饰语的运用同样对表现人物性格也起着关键作用。如《孔乙己》一文中,“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一句,如果这句话把“站着”、“穿长衫”、“唯一”三个词删掉,那么孔乙己贫困潦倒而又总想保持读书人的架势、虚荣心十足的形象就显现不出来。作者用上这些修饰语,“站着”可以说明他经济拮据,买不起酒菜,进不了柜台内,不可享受“长衫顾客”的待遇,只能与“短衣帮”为伍;“唯一”表现他是短衣帮中很特别的一位“穿长衫”的穷汉子。这些修饰语运用,很鲜明地把孔乙己贫困潦倒、地位卑下而又不甘居下层从事劳动这一人物性格表现出来,从而反映作品的主题。

总之,在语文的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语感训练、口头表达能力以及对词的辨别比较的练习,学生的语言辨析能力得到提高,并掌握了分析语句的方法技能,都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第9篇:生态修复培训心得体会范文

论文摘要:通过对口腔修复科进修医师教育特点进行分析,探讨基本训练、综合提高、飞跃提高的“三段式”教学管理方法的应用,以进一步完善口腔修复科进修医师培养方法,促进进修医师提高专业水平。

口腔修复学是研究用符合生理的方法,通过人工修复体来修复口腔及颌面部各种缺损的一门学科,它是口腔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学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而产生的,属于生物医学工程范畴。口腔修复学是以医学、口腔医学、口腔临床医学及应用材料、工艺、材料力学、生物力学、工程技术学以及美学等为基础的专门学科。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口腔健康越来越重视,对口腔医疗单位以及口腔医疗工作者的诊疗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各基层医院纷纷派送各层次人员来我院进修学习。这一方面是基层医院医师进一步深造、提高自己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也是医学继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修医师的培养不仅是医院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进修医师业务能力的提高也能反映医院的综合水平。本文将近年来我院口腔修复科进修医师培养中实行的教学管理方法进行总结。

在进修医师教育中我们实行“三段式”教学方法,即将进修医师学习时间不均匀地分为3个阶段。

(1)第一阶段:基本训练阶段。这一阶段的教学重点是通过讲解、示教及手把手示范,使进修医师掌握修复基本理论及一些基本操作。

作为教学医院的口腔修复科,我科每年都承担来自部队和地方大量进修医师的教育工作。为了保证科室进修医师的整体水平和保护患者的利益,我们对申请进修的医师的学历、职称、所在医院、专业、工作经历以及是否取得口腔医师资格证进行严格审查,杜绝一些非口腔医学专业、未从事过口腔修复临床工作、未取得口腔医师资格证的医师进入临床,接诊患者。但由于进修医师大部分来自基层,其原有的教育程度、工作时间不同,原单位所担负的医疗任务也有所区别,因此,进修医师在知识背景、工作能力、年龄层次等方面差异很大。

根据这种情况,在进修医师进入科室后,我们帮助他们尽快适应新的工作、学习环境,针对个人制订进修计划。口腔修复科临床操作多而精细,同样的牙体、牙列缺损,可以进行不同修复设计,需要应用多种修复材料。在临床操作中大多需要医师对患者口腔内的牙齿进行磨改,这属于创伤性治疗,存在潜在的医疗风险,一旦发生医疗差错,很难更正和弥补。因此,这一阶段教学要求带教教师不放眼也不放手,更多地采用多媒体教学、椅旁示教教学、手把手示范、仿真树脂牙操作训练等教学方法,重点在于基本技能的培训和基础知识的巩固。治疗典型修复病例时带教教师要系统讲解理论知识,组织并鼓励进修医师进行病例讨论,在强化其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临床思维能力闭。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将临床专业知识与临床科学研究证据结合起来综合考虑,为每个患者制订最佳口腔修复方案。重视进修医师的发展与创新,通过指导模拟病例书写,使他们的临床经验得到进一步积累,为下一步的学习、工作打下基础。

(2)第二阶段:综合提高阶段。这一阶段的教学重点在于培养进修医师的分析、判断、综合处理能力,要求带教教师放手不放眼,使进修医师在理论上得到提高、临床工作能力上过关,实现“匠一师”的转变。

在教学中,建立“提问—讨论一实践”学习模式,充分调动进修医师的主观能动性。鼓励进修医师提出问题,在处理典型口腔修复病例时对进修医师多提问,对重点问题多示教、多讲解。然后组织进修医师对问题进行讨论,将讨论的结果与临床相结合,运用于实践中,既提高了进修医师的临床技能,又充实了他们的理论知识。我们除将有关基础理论知识、临床技能、经验传授给进修医师外,还教授他们如何获得知识、总结经验,使进修医师实现“牙匠一牙科医师”的转变。引导进修医师学会如何实践循证医学、查询和应用他人从事循证医学的结果、采用他人指定的循证医学的方法,使进修医师的临床知识和技能及时得到提高和更新翻。针对进修医师多数具有一定的临床经验、技能,临床操作敢于动手,但操作流程多不规范、临床思维比较单一的特点,将学习目标定为对缺牙设计的宏观掌握和临床实际操作的标准化。为了学进度、集中示教、把关,我们采用由高年资本院医师脱产带教进修医师的方法。前期,带教教师选择典型病例进行标准化示教、讲解,进修医师将接诊患者的检查情况、诊断以及初步治疗方案报告给带教教师,经确认后由进修医师进行临床操作,在这一过程中强调临床操作步骤的规范性,避免进修医师盲目追求治疗患者的数量,忽略临床操作的标准化。后期,安排进修医师观摩科室中有业务特长的专家、教授的诊治操作,细心揣摩,对照提高。

(3)第三阶段:飞跃提高阶段。这一阶段的教学重点在于提高进修医师的综合理论水平和临床疑难问题处理能力。要求带教教师根据进修医师前2个阶段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做到放眼、放手,不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