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设施农业建设范文

设施农业建设精选(九篇)

设施农业建设

第1篇:设施农业建设范文

论文关键词:设施农业发展历史现状思路

设施农业是知识与技术高度密集的产业,集成了现代科学领域如信息、电子、能源、建筑、材料、机械、生物、品种、栽培、养殖、管理等现代科学技术,是最具活力的现代农业,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设施农业应该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火车头”,现代农业建设的先导区、示范区,农业持续增长的“增长极”。面对当前资源紧缺、生态环境污染严重、农业从业者队伍日益萎缩、农民增收日益艰难、国内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严峻现实,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落后、结构单一、技术含量低下、效益微薄、农民增收困难的现状,就势必要改变落后的生产方式,走技术密集型道路,促进农业持续高效发展,促进农民持续稳步增收,因此,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途径就是大力推进设施农业建设。

1国内设施农业发展历史及现状

我国设施农业历史悠久。据记载在汉代就有了以油纸作为透光盖层的原始温室。到清代末期,出现了现代意义上的温室,其结构形式为一面坡式,以玻璃作为透光材料,夜间采用草帘保温。20世纪50年代,从前苏联引进保护地栽培技术,但由于设施条件和技术手段原因,设施农业发展十分缓慢;60年代末,由简单覆盖、风障、阳畦、温室等构成的一整套保护地生产技术体系在北方城市郊区出现。70年代,从日本引进地膜覆盖技术,温室很快得到推广,对保温、保墒、保肥起到了很大的作用。80年代,以日光温室、塑料大棚、遮阳网覆盖栽培为代表的设施园艺发展迅速,形成了以塑料棚为主的与风障、地膜覆盖、阳畦、温室等相配套的保护地蔬菜生产体系。90年代以来,我国较大规模地引进国外大型连栋温室及配套栽培技术,设施农业以设施园艺作物生产为主迅猛发展。到2000年,我国以蔬菜栽培为主体的设施园艺面积已达210万hm2,按绝对面积计算为世界第一。在设施园艺研究领域,我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试验研究出比较适合我国气候条件与国情的园艺设施,在保护地栽培、节水灌溉、机械化育苗以及无土栽培等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成就,部分研究成果已逐步在生产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与推广。目前我国设施农业不仅包括园艺作物,也广泛地用于大田作物、林果生产、畜禽饲养、水产养殖等领域。

2江苏省设施农业发展现状

2.1认识程度不够

江苏省农业科研、农技推广人员知识老化、年龄老化、后继乏人问题十分突出,绝大部分科技人员对设施农业相关的知识和技术了解不多,有的农技推广人员这方面的技能还不如专业大户,更谈不上提供优良有效的服务。自2002年乡镇农技服务体系改革以来,农业大市兴化市全市至今没有新增一个大学农学专业毕业生。其他地方农业部门也反映,现在高校农学专业学生离农倾向十分严重。

2.2生产队伍素质不高

目前市县乡级农技人员学历层次偏低、知识陈旧、结构老化、思想僵化、丧失学习能力、靠吃老本的经验主义种田,已不适应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的需要,而且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青壮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队伍日益萎缩、老化,部分地区出现“劳力荒”、“老龄化农业”。

2.3相关政策不配套

江苏省设施农业起步较迟、规模不大、水平不高,要加快发展,亚待政策扶持。同时,设施农业是典型的高投人、高效益的产业,一栋占地667时的普通简易日光温室,建设成本需要1.2万元以上。政府补贴一般每667m2只有1000元,普通农户想要投人往往力不从心。设施农业的大棚、内部设施等不能作为固定资产抵押,无法向银行贷款。如何解决农户发展设施农业前期投人资金不足的难题,促进农民增收,已成为全省设施农业发展中一个重要课题。

2.4设施农业规模不大

设施农业是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复合型产业。发展设施农业需要一定规模的连片土地,江苏省从事设施农业基本上是农户分散经营为主,农户无力高投人发展设施农业,大户迫切希望扩大生产规模,又遇到土地流转难度大的问题,导致设施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水平较低。

2.5设施技术研究不够

江苏省设施农业起步晚、发展不快,技术研究与生产需要严重脱节的问题,巫待引起高度重视。目前设施农业主要涉及花卉、苗木、蔬菜、菌菇、养殖等方面,种养技术和设施装备的研究开发方面,特别是工厂化高效农业设施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全国蔬菜之乡山东寿光开展研究很早,目前第五代日光温室已大量应用生产,而江苏省至今还没有自主研发的、适合本地情况成熟完善的设施类型。进步和可持续发展。

3加快江苏省设施农业发展的思考

3.1提高对设施农业重要性的认识

要从战略高度去认识设施农业,大力推进设施农业建设,助推现代农业发展。既不能“一窝蜂”式扩大设施农业的规模,也不能“蜗牛式”发展设施农业。省委梁保华书记在苏南工作会议上指出,苏南地区农业比重较低,但地位重要,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依靠科学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农业,重点是发展高效、特色、设施、生态、观光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因此,要正确认识设施农业,要结合实际,要用发展眼光、超前意识科学制定发展规划,积极引导经济发达地区率先大力推进设施农业建设。

3.2加强生产队伍素质建设

设施农业对从事设施农业生产和开发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先进设施和技术只有由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高素质生产者运作,才能充分发挥设施和技术的先进性,充分发挥巨大的增产潜力。因此,必须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大力引进、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现代农业思想、熟悉现代农业理论、掌握现代农业技术并且具备创新能力的精干的技术、经营管理和研究开发人才队伍,提高生产队伍的素质。

3.3制定优惠政策

要制订扶持设施农业发展的产业、人才、金融等优惠政策,对苏北、苏中和苏南三类地区实行分类指导,分层次推进;要设立发展设施农业专项资金增加投人,解决农民的资金投人问题。对于苏南地区,大力引导和鼓励“三资”投向设施农业,重点发展钢架大棚,鼓励发展连栋大棚、智能温室,大力推广遮阳网、喷(滴)灌等辅助设施;对于苏中地区,给予政策和资金适当支持,重点发展温室、大棚,积极发展大中棚;对于经济薄弱的苏北地区,要给予更大政策倾斜和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同时引导和鼓励经济发达地区“三资”投向设施农业,重点发展标准化节能型日光温室、竹木大中棚,鼓励发展钢架或钢架、竹木混建温室、大棚。

3.4推进设施农业规模化

连片成规模,规模出品牌,品牌出效益。设施农业投人高、产出高、效益高,只有进行规模化生产才可能形成品牌效应,占领市场,使技术密集和资金密集的优势得到有效的开发与持续利用,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要培育一批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中扶持和培育规模化的设施农业基地,加快设施农业企业的发展。

3.5培育专业合作组织

实践证明,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开辟农产品销售渠道、有效增强农民市场竞争力的基本手段,是全面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个体农民的市场力量较弱,缺乏竞争力。要引导那些具有近乎相同的产品、相同的利益、相同市场地位的农户组成利益共同体,大力培育适合市场竞争的共同利益集体,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同时,建立相应的政策与法规,规范各类型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健康运行。

第2篇:设施农业建设范文

【关键词】设施农业工程建设;现状;措施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在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的今天,农业发展也应该朝着更加科学、先进化的方向进行发展。因此,在设施农业工程建设中运用现代化的理念,采取科学合理的方式,以加快我国设施农业工程建设,促进农业发展,保证农业发展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1设施农业工程含义

设施农业工程是在在环境相对可控条件下,将自然科学与其他学科进行融合后,采用工程技术手段,进行动植物高效生产的一种现代农业方式。

2我国设施农业工程建设的现状

目前,蔬菜农药残留带来的食品安全问题的受到了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建设现代化设施农业工程可以提升农业生产的安全性、标准性,促进农业发展朝着绿色环保的方向发展,但是纵观我国的目前设施农业发展发现,各地区都有温室建造,且数量很大,但是很多的温室设备水平不高,大多只具备基本的防雨、保温功能,内部环境、采光性相对较差,同时大多空间有限,很难实现现代化的有效管理。此外,设施农业技术有待提升,由于设施农业科研投入不足,技术创新不够;设施农业装备发展滞后,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低。

3加快我国设施农业工程建设的具体措施

3.1对现有塑料大棚、小拱棚进行科学升级改造

目前农村大多都是以塑料大棚和拱棚为主的设施农业,塑料大棚棚内立柱过多,不宜进行机械化操作,防灾能力弱;而小拱棚(遮阳棚)不宜使用各种装备设施的应用,并且劳动强度大,增产效果明显。因此,要将现有的塑料大棚和拱棚在逐渐发展为日光温室和连栋温室。日光温室大棚大多用于北方地区,是一种在室内不加热的温室,利用墙体吸收太阳能进行蓄热,维持室内的温度,通常会在室内种养蔬菜作物,日光温室大棚的通光率达到60%~80%,室内温度可以维持在21~25℃,具有采光时间长,并且抗风和抗逆能力强的优势,适合小型机械作业;而塑料连栋温室就是将原有的单间温室,用用科学的手段进行合理设计,将原有的单间温室连起来,以钢架结构为主,使用寿命长,稳定性好,并且有利于自动化管理。

3.2运用科学技术,完善设施养殖

设施养殖可以分为水产养殖和畜牧养殖。在水产养殖中,要运用周围网养殖和网箱养殖技术。可以大大节省土地的同时又充分利用了水域资源还使管理更加方便,进一步增加效益。而在畜牧养殖中,大型养殖场或养殖试验示范基地的养殖设施大多是采用开放(敞)式和有窗式。开放(敞)式养殖设具有备造价低,通风透气性好等特点,而有窗式养殖优点是可为畜、禽类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但投资比较大,因此,要根据不同的技术特点有针对性的采取不同的措施。

3.3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在农业发展进程中,农业的发展受到自然条件的影响非常的大。由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起步较晚,因而所对应的一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出现相对滞后的现象,而农业基础设施对于建设为农业发展提供有力基础。因此,在进行设备农业工程建设的时候,要加强农业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建设,以改变农业的生产条件,进而提升农业的生产力,以此促进农业工程建设的发展。

3.4加强农业技术研发

针对目前我国农业技术相对落后的情况,农业技术人员要在分析国情的温室(棚)结构及其配套设施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同时加强对环境污染控制清理设备的研发力量,争取早日进行推广应用,此外,要对新技术进行基层培训,保证科学的技术可以真正运用到实处,以提升果蔬食品的质量安全。

3.5加大政府的扶植力度,建立健全设施农业管理组织机构

要推进设施农业现代化发展,要不断建立健全设施农业管理机构,尤其要注重设施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加强推广队伍建设,为建设设施农业发展标准型做好基础。同时,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可根据不同情况给予政府财政补贴,此外要加强招商引资,并且对农户提供小额贷款,以扶持设施农业发展。

第3篇:设施农业建设范文

2007年全市争取国家和省农机补贴资金180万元,2008年增加到670万元,2009年则增加到1640万元。在补贴资金的带动下,农民购机热情高涨,仅2009年上半年,农民的购机投入就达1•3亿元。截至2009年上半年,全市农机总动力已达223万千瓦,亩均动力达到1•09kw,居全省前列。农机结构不断优化,大型农机快速增加,联合收割机6251台,大中型拖拉机8180台,分别比2006年底增长30•5%和59•9%;配套农机具达34•8万部,配套比例达到1∶3;农机综合作业能力和作业水平逐年提高,我市每年机耕面积26•67万hm2,机播面积23•33万hm2,机收面积18•67万hm2,农作物耕、播、收的机械化率达到80%以上。

2农业综合开发投入力度不断加大,耕地质量水平稳步提高

2007年以来,全市先后实施中低产田改造项目14个,开发治理面积9066•67hm2,新增、改善灌溉面积8166•67hm2,新增、改善除涝面积9066•33hm2,全市高标准旱涝保收田已达4•67万hm2。全面开展测土配方施肥,2008年全市采集土样9200个,检测3500个,化验分析9•8万项次。3a来,全市累计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18•67万hm2次,节本增效近亿元。目前,我市又在着手实施耕地“有机质提升行动”,积极推广秸秆还田,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耕地质量水平的提高,为我市农业连续6a获得大丰收提供了坚实保障。

3农村能源建设投入逐年增加,农村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2009年上半年全市新建农村户用沼气2893户,累计完成1•78万户,大型沼气工程3处,中小型沼气工程92处,建设农村沼气乡村服务网点155个。以户用沼气为纽带,开展“一池三改”(改厨、改厕、改圈),建设生态家园,推广应用了“猪-沼-菜(果、菌、粮)”、“四位一体”等农村能源生态模式。通过能源生态模式的应用,不但解决了建池农户的生活用能,每户每年可节约燃料开支700元,而且使沼气户年均化肥农药使用量比非沼气户减少20%左右,667m2产量增加18%以上,同时有效地改善了农村的生态环境,提高了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我市农村能源建设每年开发和节约能源形成4•86万t标准煤的能力,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1•92万t。

4设施农业补贴政策日趋成熟完善,成为我市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推动力

近年来,我市对设施农业的奖补力度逐年加大,2008年实施了蔬菜种植小区、高效经济作物种植小区、标准化养殖小区等奖补政策,落实奖补资金1200万元,带动全市新增设施蔬菜、花卉、食用菌栽培面积186•67hm2,新增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养殖场)55个。2009年,在继续实施3项奖补政策的基础上,又新增了土地流转扶持政策,安排专项扶持资金300万元。2009年上半年,全市申报蔬菜种植小区、高效经济作物种植小区奖补项目103个,申报养殖小区建设项目500余个。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蔬菜基地面积1•17万hm2,其中设施蔬菜面积5520hm2,食用菌种植面积148万m2;已建成标准化养殖小区(养殖场)200余个,形成各类“一村一品”专业村66个。

5持续致力于5大主导产业发展,一批规模特色优势

农产品规模基地初步形成围绕我市优质粮、优质棉、果蔬、畜牧水产、林业5大主导产业,先后实施了小麦、棉花、玉米良种补贴政策,开展了小麦高产攻关活动和玉米振兴计划,实施了濉溪县标准粮田建设、优质棉良种繁育等一批重点项目,持续实施了荒山绿化、畜牧富民工程,3a来累计投入1•2亿元。在濉溪中南部地区,集中力量建设了10万hm2优质麦、6•67万hm2高蛋白大豆、4万hm2优质饲用玉米、1万hm2优质棉基地;市郊3区及工矿区主攻瓜果菜等特色产业,着重发展精细菜、特色菜、优质杂果,建立了2万hm2优质果蔬基地;畜牧水产重点建设了相山5000头奶牛、杜集500万只肉鸭、烈山及濉溪200万头优质猪、500万只乳鸽、塌陷区6666•67hm2优质渔、濉溪2000万只鸡、150万只肉羊、10万头肉牛等8大规模养殖基地。

第4篇:设施农业建设范文

关键词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现状;问题;对策;贵州纳雍

中图分类号 F3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6-0303-0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不断改善。但是由于历史及人为因素的影响,欠发达地区尤其是西部欠发达地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已成为严重制约山区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1]。纳雍县地处贵州西北部,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94.6%,是一个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农业大县,是一个经济发展滞后、农民收入水平较低的部级贫困县,由于历史、交通、区位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及社会、人为因素的影响,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已严重影响和制约纳雍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调研,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对于解决山区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山区农村小康社会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1 现状

1.1 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近年来,纳雍县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和资金,大力抓好烟水配套工程、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土地综合整治等水利重点工程建设。先后完成烟水配套工程项目14个,投入资金8 226.11万元;建水池488个,总容积46 339.5 m3,安装管网1 387.96 km,覆盖耕地0.63万hm2,其中红旗水库灌区烟水配套工程为全国规模最大的烟水配套工程,总投资6 738.38万元,工程覆盖猪场乡、龙场镇、寨乐乡、沙包乡4个乡镇的38个村,灌溉面积3 400 hm2;完成乐治镇省级大规模土地整治项目,总投资2 300万元,整治土地620 hm2。加上小水窖、小水池建设、企业自投水利建设等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项目,全县实现有效灌溉面积1.562万hm2,占总耕地面积的50.9%,农业人均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86.67 m2。

1.2 农村交通设施建设

2008年以来,纳雍县坚持“公路围绕产业转”、“修老百姓想修的路”的指导思想,围绕“通达、通畅”目标,着力解决群众“行路难、路难行”问题。全县共建设通村公路1 555.2 km,建设通乡、通村油路140.214 km,全县479个行政村全部通公路,24个乡镇通油路,加上通组路建设,田间机耕道建设,有力地改善了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瓶颈。

1.3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和资金,大力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目前全县25个乡镇“农三站”建设已基本建成,县土壤化验室已建成投入使用,农产品质检中心、动物疫控中心已建成即将投入使用,有力地改善了纳雍县农业技术推广条件,极大地提升农畜产品的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

2 存在的问题

2.1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

一是在资金投入中要求地方配套资金,因市、县财政困难,匹配资金不足,导致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总体投入不足[2]。二是国家投入的资金多用于大中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而对于伸入到田间地头的支渠、毛渠等排灌设施投入则较少。三是水利设施建成投入使用后,管理维护资金严重缺乏,管理缺位,农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损毁严重,有的工程从建成之日起,就只充当摆设,不能正常投入使用。由于投入资金的不足,严重制约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2.2 现代农业发展建设滞后

一是土地流转机制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承包土地的流转。二是生产手段落后,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低,设施农业发展落后,节水灌溉面积小,导致农业生产科技含量低[3]。三是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滞后,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对市场的需求。

2.3 农业基础设施管理体制有待加强

据调查,纳雍县部分农业基础设施工程建成后,因管护措施不到位、责任不到人、资金不落实等,导致项目边建边毁、重复建设[4]。如部分通村、通组公路建设,由于无排水沟和道路维护跟不上,导致道路坑洼不平、损毁严重,难以通车;农田水利设施管理措施不完善,管理不到位,效益难以发挥,造成资金和资源浪费。

3 对策

3.1 提高对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长期投资事业[5]。各级政府部门要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一项“基础工程”、“长效工程”、“民心工程”来抓,将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摆在突出位置。

3.2 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要建立和完善以政府为主体,部门、企业、社会、个人投资为辅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机制,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创新投资机制,建立长效机制,坚持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真正做到财政每年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增长幅度高于其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推动国民收入分配切实向“三农”倾斜[6]。建立以政府为投资主体的多元化筹资渠道,向上级要一点、地方财政挤一点、农民出一点、银行贷一点、社会筹一点。

3.3 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后管护工作

创新和完善项目长效管护机制,注重设施建后管护工作,在落实专门管护力量的同时,充分调动农民群众作为设施管护主体作用,切实保护好、维护好农业项目设施,保证项目工程发挥效益[7]。

3.4 以农田水利为重点,大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对提高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作用[8]。主要采取以下几项措施:一是积极争取国家大中型重点水利工程建设;二是加强灌溉排涝支渠建设;三是完善伸入田间地头的小型沟渠建设。

3.5 加强农业综合开发,建设稳产高产基本农田

全面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制,增加对土地的投入,建设稳产高产基本农田。加强中低产田改造,扩大有效灌溉和节水灌溉面积,加快建设一批旱能灌、涝能排、旱涝保收的稳产高产基本农田[9]。

3.6 抓好民生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抓好农村道路、人畜饮水、沼气、绿化造林、农村社区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4 参考文献

[1] 程璐,张福俊.浅析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J].农家之友,2010(7):49,51.

[2] 许静波.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9-13.

[3] 郎永建,张尚民,李长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及对策[J].农村经济,2004(2):81-83.

[4] 郑兴艳.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J].中国城市经济,2011(1):236.

[5] 孙凤莲.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J].北京农业,2012(27):141.

[6] 徐永.浅析淮北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0(1):16,21.

[7] 胡友法.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几点思考[N].嘉兴日报,2005-05-15(3).

第5篇:设施农业建设范文

一、我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

1、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得到加强。近年来,我市下大力气抓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河道整治等水利重点工程建设。先后完成了三义寨、柳园口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通许、尉氏县省级节水灌溉示范工程和赵口引黄灌区骨干工程维修,对贾鲁河、涡河等流经市内的主要河道进行了清淤治理。据统计,全市共有机电井8.5万眼,井灌面积可达430万亩。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为483.9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82%。旱涝保收面积350万亩,占耕地总面积59.3%。

2、耕地质量不断提高。通过沃土工程的实施,一大批先进适用土壤肥料技术得到推广和普及,培肥了土壤,提升了地力,耕地质量有了较大幅度的改善,有效提高了作物品质,粮食总产和单产都达到了历史最好水平。以来,市属五县相继承担了国家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累计投入补贴资金890万元,完成了2万多个土样的采集与测试,落实万亩沃土工程综合示范基地建设10个,改造中低产田110万亩,提高土壤有机质0.02%,推广配方施肥面积689万亩次。通过项目实施,市县两级土肥队伍得到了加强,技术手段有了大幅提升。目前,市、县都建有土肥测试中心,都能独立为农民提供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服务。

3、农畜产品质检体系初步建立。目前,全市两级(市、县农产品质检中心)三层(市级农产品批发市场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产品质检体系已基本形成。共建成市级检测机构1个,县级监测中心5个,农产品批发市场监测站4个。市农产品质检中心被农业部授权为无公害农产品检测机构,被省中心授权为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检测机构。同时,市级蔬菜、果品农产品市场准入工作已经启动。市畜产品质量监测检验中心已通过省级验收,并投入运行,年承检能力可达到畜产品1000个指标、兽药和饲料产品1000批次以上,畜产品、兽药、饲料质量标准规定的检测项目可检率达到50%以上。农产品和畜产品质量监测检验中心的投入使用,极大地提升我市的农畜产品的安全水平和竞争能力,有效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4、农业机械化水平有所提升。新增大型农机具867台,目前,全市共有大中型拖拉机6000多台,农机总动力达616万千瓦。在农业机械拥有量增加的同时,全市农业机械化作业面积进一步增加,主要粮食作物机械化率达到70%。全年完成机耕面积542万亩,机收面积426万亩,其中联合收割面积423.79万亩,完成机脱小麦占全市麦播总面积的96%以上。

5、农村社会建设得到较快发展。一是加强了农村“水、气、路、电”基础设施建设。实施饮水安全工程,解决了16.9万人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新建沼气池3.2万座,全市农村沼气池已达8万多座;实施“村村通”和电网改造工程,农村道路建设和电网建设深入推进,基本实现了所有行政村通路通电。二是农村信息化建设快速发展。目前,我市已建成11个农业信息网站,32个信息服务平台,58个乡镇信息服务站,已实现了村村通电话,1628个村能够上网查找信息,约占全市行政村数的70%,电信、网络已成为农民获得农业信息和服务的重要途径。

二、当前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我市在农业发展中投入巨大,农业基础设施得到较大的改善。但必须清醒地看到,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上,还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

1、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在政策性投入上,虽然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资金在逐年增加,但相比我市农业经济发展对于基础设施的要求来说还远远不够。尤其是在资金投入中要求地方配套的资金,由于市、县两级财政特别是县级财政相对困难,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专项投入明显不足。另一方面,国家投入的资金多用于大中型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而对于伸入到田间地头的支渠、毛渠等排灌设施则投入较少。在金融性投资上,农行、农发行、农信社本应是农业基础设施投资的主体,但近年来受金融体制改革和商业效益的影响,银行主业已是“弃农经商”,加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多是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的公益项目,金融投入更是少之又少,融资难、信贷难问题较为突出。在农民自筹上,当前农村实行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千家万户经营,各自只管责任田,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后,取消了“两工”,对于周围排灌渠系的简单管养、疏通、维修都成了问题,出现了管理缺位,加之我市村集体经济普遍薄弱,根本没有能力投资组织统一的维护,基层村组管理范围内的农田水利设施普遍年久失修,损毁严重,远远不能满足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对农田水利设施的要求。同时,由于资金欠缺,良种繁育体系难以健全,良种和技术的引进、繁育、推广力度不大;植物防治和检疫体系建设落后,仪器设备老化、落后;从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的人员知识老化却又难以得到及时培训,素质偏低,许多科研课题无法展开,许多科研成果不能及时推广。

总之,由于资金投入的严重不足,我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已远远落后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实际需要,甚至制约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2、传统生产方式占主要地位,现代农业发展滞后。受土地政策制约,农业难以形成规模经营,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方式,无法发展现代农业和农业产业化。生产手段相对落后,田间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较低,仅到70%,而山东、浙江等一些发达地区已经达到80%,甚至90%。设施农业发展严重落后,节水灌溉面积小。农业生产科技含量有待提高,由于长期重氮轻钾、重化肥轻有机肥的施肥不当和高毒农药的过度使用,造成化肥、农药利用率低,土壤碱化、硬结严重和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的现象普遍发生。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需要加强,农产品市场规模较小,连锁经营、集中采购、统一配送的新型营销体系还未建立,农村市场环境亟需改善。

3、农业减灾抗灾能力不强。一是农田排水不畅。统计数字显示,全市目前有效灌溉面积为483.9万亩,旱涝保收面积350万亩。这就说明约有135万亩农田排水不畅,轻则形成田间积水,重则造成涝灾。实际情况也是如此,在我们的调研对象中,凡是土质较重的地方,几乎都是怕涝不怕旱,个别地方排灌渠道淤塞,不仅涝不能排,而且旱不能浇;凡是夏秋雨水较多的年份,棉花、玉米等秋作物都不同程度地减产,严重时甚至绝收。二是引水灌溉面积小。我市紧邻黄河,引黄灌溉应是我市的优势。然而我市的引灌覆盖面积却十分有限,管理不到位,运行成本较高,往往是下游掏钱,上游用水,农民群众难免产生抵触情绪。加上惠济河等内河污染严重,灌溉功效明显萎缩。多数地块只能靠井水灌溉,但随着地下水资源的日益短缺,井浇田受此限制影响较大。三是中低产田改造任务艰巨。我市耕地土壤沙化较为严重,水源涵养能力差,粮食单产在800斤以下的中低产田有424万亩,占到全市591万亩耕地的三分之二,大多还是“靠天吃饭”,产量低而不稳,综合生产能力较弱,如遇大的涝灾或旱情,将会对我市农业生产造成较大影响。

4、农业基础设施管理体制不顺,管护机制不活。我市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大部分是改革开放前或初期修建的,由于建设标准低和设施老化,年久失修等问题导致安全隐患多,抗灾能力差,加上近年来我市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快,一些地方因修筑道路、建设厂房等,导致公路两旁、厂房周围排灌渠系等基础设施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目前,我市农业基础设施的管理机制已无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政出多门,职能交叉重叠,工作职责不清。由于农业基础设施管理体制不配套,管护机制不完善,相当一部分的农业基础设施工程建成后,由于管护的措施不到位,管护的责任不到人,管护的资金不落实等原因,造成“重建设、轻管理”,“有人建、无人管”,边建边毁、重复建设的问题较为突出。一些重点设施工程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如农村道路建设,在我市以前已完成的“村村通”公路中,由于排水设施的不完善和道路维护跟不上,才三年多时间,那时修建的柏油路,现在一些道路已是坑洼不平,损毁严重,部分农村又出现了新的“行路难”问题。农田水利设施也是如此:由于水源、供水、排水、治污节水等环节实行分割管理,难以建立、制定适应市场规律的、与相关的政策法规配套的规范管理措施,致使长期以来存在的重建轻管问题一直得不到有效解决,已建成的农田水利设施管理不善,效益难以充分发挥,影响了农田水利资源的优化配置。

三、加速发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建议与对策

农业基础牢则生产丰,生产丰则农民富。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农业和农村工作重要而迫切的任务。必须尽快研究解决制约农业生产条件改善的瓶颈问题,加大力度,加快进度,结合实际,长抓不懈。

1、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对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重要性的认识。随着农业税的取消和农民负担监督查处力度加大,一些领导和行政管理部门对在市场经济新形势下加强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搞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花钱多,效益不明显。因此,愿意大笔投资搞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或发展工业及第三产业,不愿投资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上,造成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不研究、不解决,能推则推,推不了则拖,在农民群众中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甚至可以说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与声望。

在市九次党代会上市委就明确提出了“三大跨越”,而要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的关键就是必须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结合我市近期开展的“以思想大解放推动开封大发展大讨论活动”,建议有关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应带头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农村基础设施是农业和农村经济赖以发展的“先行资本”;认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应统筹城乡发展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建设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基础工程”来抓;作为改变生产条件、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长效工程”来抓;作为为农民办实事,为农民办好事的“民心工程”来抓,将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摆在突出位置,用科学发展观统筹解决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真正深入农村,调查研究,及时掌握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与基层干部群众一道研究解决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措施,具体部署,从而尽快改变我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的现状。

2、以政府为主体,千方百计增加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关键是解决投入问题。因此,应创新投资机制,建立长效机制,继续坚持并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真正做到县级以上财政每年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增长幅度高于其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推动国民收入分配切实向“三农”倾斜,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两只手”的作用,建立以政府为投资主体的多元化筹资渠道。一是向上级要一点。充分利用本次世界粮食危机带来的机遇,紧紧跟随国家在河南建立粮食核心区、并给予大规模资金扶持的政策取向,积极向上争取一部分资金;二是市县乡挤一点。地方财政,通过减压其它支出,挤出一部分资金,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三是请农民集一点。可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在坚持效率与公平原则的基础上,广泛征求群众意愿,按照谁出资、谁受益的方式,制订优惠政策措施,引导和鼓励个人、村集体经济组织以独资或股份制形式投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通过这种方式增强农民维护基础设施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四是去银行贷一点。通过申请补贴或以村为单位向银行申请贷款的方式筹集部分资金,千方百计增加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资。五是向社会筹一点。要制定一些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将社会闲散资金转化为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探索多元化投资的新路子。同时,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整合现有各项支农投资,建立专门的资金帐户,进行专门管理,突出重点,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3、引入市场化管理机制,重视建后管护。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三分建、七分管”,必须高度重视项目建成后的管理维护工作。要创新和完善项目长效管护机制,在落实专门管护力量的同时,充分调动农民群众作为设施管护主体的作用,切实保护好、维护好农业项目设施,保证项目工程常年发挥效益。一是通过宣传,增强群众管护意识,发动群众参与项目管理。二是将项目的建后管护纳入各级主管部门的日常工作。制定项目管护计划和实施方案,指定专人负责,同时定期对各项目区管护计划执行情况进行检查验收,做到奖优罚劣。三是探索农业基础设施经营管理的新机制。对政府投资的基础设施,在确保安全、有效运行、发挥效能的前提下,探索引入竞争机制,推行市场化管理新模式,具体形式可灵活多样。如:对已建成的农村基础设施的产权进行卖断,所变卖资产由村委会集中起来就地专门用于农村公益基础设施建设,使其滚动发展。对容易管护和维修的基础设施有偿承包,由承包人定期对管护的基础设施进行维修,村委会按照目标责任管理合同书的规定予以监督,使之成为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4、以农田水利为重点,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增强农田灌溉条件。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对提高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起到重要的作用。一是对于大中型重点水利工程建设。要统筹兼顾,综合治理。整合国家对大型灌区续建配套项目资金,突出抓好赵口、黑岗口、柳园口、三义寨四大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加快内陆河治理步伐,提高防洪除涝标准,对贾鲁河、涡河、运粮河、惠济河等重点灌溉排涝河道进行彻底整治。二是对于用于灌溉排涝的支渠,目前是地方拿不出钱,农民不愿拿钱,堵塞较为严重,存在的问题也较大,要采取国家投资为主和各县乡辖区内谁收益谁治理的方式,明确责任,尽快疏通。三是对于伸入田间地头的小型沟渠,要对受益范围内的一村一组采取“一事一议”、民主决策的办法,筹工筹劳,进行清淤整治。

5、加强农业综合开发,建设稳产高产基本农田。全面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制,从土地出让收入中增加对农业农村的投入,重点支持基本农田整理和耕地质量提高。加快建设一批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加强中低产田改造,扩大有效灌溉和节水灌溉面积,将项目区建成旱能灌、涝能排、旱涝保收的稳产高产基本农田。鼓励和引导发展设施农业,根据农业部《关于促进设施农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加快设施农业建设,建立和完善设施农业标准化体系,示范和带动全市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加快沃土工程实施步伐,扩大测土配方施肥规模,推广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切实提高地力。扩大种子工程、植保工程实施范围,积极推广优质高产品种,提高品种优质率;加大病虫害防治力度,推广高效低毒农药,引导合理施药、安全用药,提高农产品质量。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和人工影响天气建设,提高突发气象灾害的预警时效和准确率,有效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

第6篇:设施农业建设范文

为了解我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情况,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根据市人大常委会的工作部署,9月10日—11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吴水和,原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尚天法分别带领部分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和农业小组人大代表,分赴林州市、县、县、县等县(市),听取了有关县(市)的工作情况汇报,认真察看了其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并与基层干部群众进行了广泛的交谈,对我市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有了较深的了解。

一、我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工作及成效

通过视察,大家认为: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工作,认真贯彻党和国家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切实加大对农业基础建设的投资力度,使全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展较快,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一)“红旗渠精神杯”竞赛成绩突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明显加强。近年来,我市以“红旗渠精神杯”竞赛为动力,持续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较好地完成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任务,连续14年获省政府颁发的“红旗渠精神杯”。在重点水利工程建设方面,先后实施了南谷洞、琵琶寺水库除险加固,河市区东段治理、茶店坡沟治理,引黄补源、跃进渠灌区节水技术改造等一批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在农村水利工程建设方面,通过建水库、机电井、旱井、水窖、集中供水处,初步形成了沟相通、渠能联、旱能浇、涝能排的防洪除涝抗旱减灾体系和水资源供给保障体系。节水灌溉面积已达370多万亩,年可节水3亿m3,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二)重点林业工程进展顺利,林业生态市建设开局良好。近年来,我市林业工作紧紧围绕林业生态建设和促进农民增收两大任务,积极组织实施了太行山绿化、防沙治沙、退耕还林、外资造林等重点林业工程,扎实开展“四荒”拍卖造林体制改革,大力搞好林业高效园区建设,切实加强林地、湿地、沙地林业资源管护工作,使全市各项林业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特别是在今年林业生态市建设过程中,通过加强领导、加大奖补力度、严格考核奖惩、严把造林技术关、实行户户合同以及广泛宣传发动等措施和手段,使我市林业生态市建设开局顺利,取得了明显成效,截至目前,全市共完成造林面积34.28万亩,是省下达28.83万亩的119%,完成森林抚育和改造4.3万亩,是任务的100%。全市的林木覆盖率由21.6%提高到25.4%,生态环境状况初步得到改善。

(三)耕地保护政策及责任制得到了较好落实。近年来,我市把保护耕地作为确保粮食安全和保护农民利益的首要任务。通过强化领导、广泛宣传、动态巡查、开源节流等一系列措施,全面落实关于耕地保护的各项政策、规定,实现了全市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确保了全市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质量不降低、用途不改变,全市现有农用地面积522646.49公顷,其中:耕地408214.21公顷;园地11505.39公顷;林地68926.49公顷;牧草地4.71公顷;其他农用地33995.71公顷。1999年—,我市共实施占补平衡项目782个,新增耕地面积9826.66公顷。此外,我市还开展了工矿废弃地治理和砖瓦窑厂复垦等项目,自以来共开发整理和复垦土地4.3万亩,新增耕地21200亩。

(四)农业机械化水平发展较快,农机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加快农业机械化步伐,提升农机装备水平,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新机具推广、农机具购置补贴、组织联合机收、机械化秸杆还田、农机行政执法等工作,不仅提升了农机装备水平,而且提高了农机管理工作水平,有力的服务了全市的农业生产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目前,全市农机总动力已达514.64万千瓦,拥有大中型拖拉机7870台、联合收割机6900台、秸杆还田机7522台、旋耕机7196台、机引播种机34130台(其中免耕播种机1230台)。随着我市农业机械化的推进,一方面提高了我市小麦、玉米等主要农作物的产量,增强了农业抗灾防灾能力,提高了生产效率,增加了农民收入。另一方面解放了大批农村劳动力,加快了农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促进了我市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五)加大了科技兴农力度,农业技术推广成效显著。大力开展科技下乡活动,认真实施种子工程、沃土工程、植保工程和绿证工程“四大工程”,积极推广各项优质配套技术。如县结合其工作实际,创建了三大科技推广体系,实现了良种良法配套。目前,县小麦优质专用率已达到100%。使精量半精量播种、秸秆还田、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得到推广,推广配方施肥250万亩,今年夏粮生产测土配方施肥面积接近170万亩,基本实现全县覆盖。林州市近几年来每年都会引进农业新技术6—8项,农作物新品种30余个,筛选出适合该市的农业新技术3项,农作物新品种10余个,并认真加以推广。县重点推广了优质小麦、玉米、花生、尖椒以及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治理等5项新技术,推广面积较大,使该县的

农业效益得到了较大提高。

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用于农业基础建设的财政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设施仍很薄弱。近年来我市对农业的总投入虽然大幅度增长,但大都用在了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高新技术项目等方面,用于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资金却明显不足。因此,我市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还远远不能满足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如全市已治理的中低产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比例不足30%,尚有近400万亩的中低产田有待开发改造。通往农田的道路、桥梁年久失修,有些已经损坏,雨天泥泞难行,严重影响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但由于农村集体经济力量薄弱,群众“一事一议”比较困难,极需要财政投入资金修复改造。此外,今年是创建林业生态市第一年,省下达我市植树造林任务已超额完成,但市财政奖补资金缺口较大,至今没有到位,占地补助资金具体落实时间也没明确,群众吃不上“定心丸”,将直接导至夏秋两季收种时新植树木的保存问题。

(二)部分农田水利工程年久失修,老化问题严重。我市的许多农田水利工程,如红旗渠、跃进渠、漳南渠、豆公渠等灌区工程大多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修建的,年久失修,老化问题严重。代表在视察中看到,豆公灌区的拦河大闸仍在带病运行,急需修复。据汇报统计,全市110座小水库中,有60多座病险水库未得到治理,严重威胁下游安全。许多桥梁、涵闸等建筑物,由于当时的设计标准低,经过多年超标准运行,现在大部分已成病险工程,桥梁断裂、桥墩倾斜问题突出,严重影响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急需要进行技术改造。据了解,县存在比较严重问题的桥涵闸就达643座,县2600座桥梁中的半数承载能力不够或损坏,200座水闸中90%存在漏水等毛病,有的已无法提起。而且,目前我市有很多水井没有通电,只能用柴油机进行灌溉,浇一亩地要比用电增加成本12元。全市现有的540万亩耕地中,还有90万亩的耕地缺少灌溉设施。另外,县倾全县之力耗资4800万元历时四年的修建的引黄补源工程,由于上级没有统一调水机构,至今没有引来黄河水。

(三)农技推广体系不健全。目前,我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一是大多数乡镇农技站已名存实亡,即便是仅有的一两名农技人员,也往往服务于政府的中心工作。二是农业科技推广经费投入不足,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待遇低,人心不稳。三是随着农业技术推广力度的加大,对农业科研、技术推广人员的素质要求也相应提高,而目前农业技术干部再培训的渠道却没有相应建立,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效果。

(四)农业机械化水平发展不均衡。随着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等国家支农惠农政策的实施,各级政府虽然加大了对农业机械化的投入,但相对较少,特别是一些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推广应用资金缺乏,新的生产领域的机械化进展慢,滞后于新农村建设、农业结构调整步伐;二是小麦耕种收的机械化水平比较高,但高效农业、经济作物生产过程机械化程度较低,发展缓慢。另外柴油价格逐年上升,农机作业成本越来越高。小麦跨区机收市场随着小麦联合收割机迅猛增长,造成作业价格下,机手不能获得应有效益,挫伤了农机经营者的积极性。

(五)有的地方对耕地保护认识不足,对耕地的质量建设重视不够。一是有的领导干部没有站在“从国家全局着想,为子孙后代负责”的高度来认识保护耕地的重要性,而是从局部和短期利益出发,侧重考虑本辖区的经济增长,甚至以过多占用耕地为代价来换取一时一地的经济增长,存在“重发展、轻保护”现象。二是在一些地方,只注重占补平衡数量的落实,而不考虑耕地质量的提高,在配套设施方面远达不到要求,存在“重数量、轻质量”现象。

三、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加大财政对农业基础建设的投入力度。一是政府要不断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除积极争取上级补助资金外,还要加大市县两级财政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投入力度。二是完善投入机制,拓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筹措渠道。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逐步形成政府投入支持、民办公助和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新机制。特别是要加大对中低产田改造、田间道路和桥梁修复、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投入力度。

(二)要尽快发挥引黄补源重点水利工程效益。鉴于县耗巨资修建的引黄补源重点水利工程竣工五年未发挥效益,市政府应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建议由市政府主要领导牵头,成立引黄补源调水协调机构,督促省水利厅及黄委会建立和完善调水机制,使引黄入内补源工程尽早发挥效益。

(三)完善和强化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一要为农业科技推广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保障。要有重点地扶持一批示范性社会化农业技术推广组织,鼓励开展经营,对一些发展较好、带动能力强的农业科技服务实体,优先培育成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二是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农业科技推广队伍。鼓励农业科技人员承包领办高效农业科技园,推广应用新技术。加快建设各种专业协会,发挥协会带头推广作用。完善农业新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全面提高专业人员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尽快建立形成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机制。大力推广普及农业增效技术,全面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三要搭建高效实用的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建立以省、市、县三级信息网络平台为主体,以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站、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组织信息服务站为服务窗口的信息服务体系,加大力度搞好服务。:

第7篇:设施农业建设范文

1.1主要农作物生产继续保持稳定发展

粮食生产实现了由小区平衡向大区平衡的转变,总产量达到878万t,与上年基本持平,确保了全区粮食产需平衡;2007年,棉花产量再创历史新高,总产达到270万t,增长23.9%,在全国棉花市场的占有份额继续上升。蔬菜总产1128万t,增幅11.1%,甜菜总产586万t以上,油料总产超过40万t。

1.2特色经济作物有了新突破

加工番茄、西甜瓜、酿酒葡萄、加工辣椒、打瓜等一批区域优势农产品发展势头强劲,竞争力得到进一步巩固。加工番茄预计总产462万t,增幅25.9%;西甜瓜预计总产280万t,增幅33.3%。设施农业快速发展,规模进一步扩大,面积达62.6万(667m2),涌现了一批投入高、产出高、效益高的“三高”示范田。

1.3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高

标准化基地建设和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定认证步伐加快。有48个部级无公害农产品通过农业部认证。全区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企业总数达到71家,产品总数达到201个,分别比上年增长25%和35%。自治区认证的有机食品企业总数达到9家,产品总数达到44个,分别比上年增长80%和57.14%。5个县获得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认证,面积达103.9万(667m2),比上年增长246.3%。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成效显著,乌鲁木齐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抽检的农产品合格率达99.96%。检查农资生产和经营企业2676家次,受理举报案件483件,查处400件,为农民挽回直接经济损失655万元。

1.4农村经济呈现快速发展态势

预计2007年全区农业农村经济总收入达765亿元,比2006年增长12%。农民收入实现了均衡增长和历史性突破,预计农民人均纯收入3150元,首次突破3000元,较上年增加413元,增长15%。其中,南疆三地州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9.6%。

全区农民外出务工人数达224.1万人次,占总劳动力的22.8%,实现外出务工收入33.6亿元,同比增长40.4%,农民人均外出劳务收入304元,增长25%。

乡镇企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预计2007年完成增加值170亿元,增长12.7%,实现营业收入652亿元,增长12.3%。全区农机装备水平进一步提高,装备总动力预计1265万千瓦,增长6.5%。地方国有农(园艺)场发展速度和经济效益同步增长,实现国民生产总值13.4亿元,增长7.2%。22007年重点抓的八项工作

2.1全面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

2007年,落实中央和自治区棉花良种补贴630万(667m2),补贴金额9450万元;小麦良种补贴资金2000万元;落实农资综合补贴3.4亿元。自治区专项5000万元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资金,2000万元用于农村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县达到28个,增加18个,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1377万(667m2),实现节本增效31.65元/667m2,总节本增效4.36亿元。

2.2扎实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各级农业部门围绕棉花、粮食、林果、畜牧四大基地建设,狠抓技术指导和服务,加强市场分析和预测,全区主要农作物种植结构更趋合理。粮食生产上,针对小麦生产大幅下滑和粮食生产出现的新情况,开展了实地调研,专题研究粮食特别是小麦生产问题,确保粮食安全,实现粮棉畜协调发展。棉花生产上,突出区域优势,狠抓高产棉区,主攻单产,优化品质,节本增效,努力提高棉花质量,全区棉花面积突破2000万(667m2)。区域特色农业上,加快发展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高、龙头企业带动强的特色农作物,工业番茄、酿酒葡萄、西甜瓜、打瓜、加工辣椒等特色农产品比重进一步加大。

2.3着力推动新技术推广应用和农业科技进步

全面加强了棉花、小麦良种的繁育和供应,继续推广以高密度栽培加滴灌节水为核心的棉花增产技术,大力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积极推广优良品种、高新节水、标准化栽培、复播套种、病虫害综合防治等重大技术,进一步提高了科技到位率。全区地方良种推广面积4022万(667m2),覆盖率达92%以上,其中小麦良种推广面积726万(667m2),占总面积的91%;棉花良种推广面积1235万(667m2),占总面积的96%;新增高效灌溉面积102万(667m2),累计建成高效节水面积近400万(667m2)。棉花高密度栽培面积1080万(667m2),完成皮棉产量120kg/667m2以上面积617万(667m2),150kg/667m2以上面积151万(667m2)。全年农作物防治面积5981万亩次,实现了病虫害损失控制在5%以下的目标。

2.4进一步强化农业项目工作

2007年,共落实种子工程、植保工程、农村沼气工程等各类项目114个,争取国家资金4.1亿元。完成了《新疆农业(种植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初步确定了生物质能源、农村市场建设、旱作节水、沃土工程、农村沼气等5个建设规划。启动了农业部援疆工作机制,协调自治区农口各单位申报了102个农业部援疆项目。全区新建农村沼气项目户5.2万户,累计建设农村户用沼气12.8万户。培训农村沼气生产工1691人,技术人员846人,农民4.8万人次。

2.5启动“一村一品”规范化发展

按照农业部积极发展“一村一品”的要求,结合我区实际,研究制定了《自治区一村一品发展专项资金项目管理办法》和《2007年一村一品发展专项资金项目指南》。全区“一村一品”专业村有563个,占总数的6.4%。“一村一品”专业乡镇53个,占总数的6.3%。落实自治区“一村一品”专项资金1000万元,重点扶持100个村,已有6个村被农业部批准为部级“一村一品”特色产业村。

2.6全力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

在全区34个县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共培训4.12万人,转移3.85万人,转移率达到94%。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项目新立项9个县,304个行政村,共培训1.2万人,绿色证书培训1.5万人,农民致富技能培训40万人,培育科技示范户3000户,辐射带动6万农户,农村劳动力致富和转移就业的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2.7切实维护农民合法权益

积极开展农资打假活动,加强源头治理,进一步规范了种子、农药、肥料、农膜等农资市场秩序。在全区范围开通了“12316”三农服务热线,强化了为基层和农户的信息服务。

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管理,规范和引导农村土地承包流转,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试点县由4个扩大到26个,培训农村土地承包仲裁员200多人。加强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参与“行风热线”节目,宣传减负政策,提高了基层和各级农业干部的政策水平和依法行政能力。继续推进农业综合执法,塔城市农业局被列为首批全国农业综合执法规范化建设示范。

2.8积极开展农业重大问题调研

2007年,重点开展了粮食安全、棉花产业发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外向型农业发展等重大问题的多次调研活动。就提高种粮效益,健全完善扶持粮食生产的各项政策,扭转粮食下滑局面,保持区内粮食供需平衡;努力提高棉花生产能力和原棉质量,促进棉农增收;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依法监管,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充分发挥我区向西开放的地缘和区域优势,积极发展外向型农业等方面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措施建议。

2007年,农业部启动了全国农业援疆工作机制,农业部、对口援疆省市农业部门和有关企业与我区签订了40余项农业援助和合作建设项目,总金额超过19亿元。同时,成功承办了全国棉花产业发展论坛、肥料双交会、农资打假和监管工作研讨会、2007中国(新疆)绿色食品产业博览会等全国性会议,以及第五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和第二届上海(新疆)农产品交易会。绿博会总成交额达2000多万元,意向订单达6.4亿元。

3努力做好2008年全区农业工作

3.1高度重视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

2008年,粮食生产必须看得更重、抓得更紧、做得更实,确保小麦生产全区平衡,略有节余。认真贯彻落实好自治区小麦生产责任制工作会议、全国农业工作会议和自治区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把小麦生产作为今年农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千方百计完成2008年春麦播种330万(667m2)任务,努力提高小麦单产水平,确保2008年小麦总产量350万t以上。及早安排2008年850万(667m2)冬麦生产任务。加强良种繁育工作,按照1:20比例扩繁良种,恢复小麦三圃田制度,搞好提纯复壮,保证良种供应。在粮食主产区建设3-5个种子生产基地,在北疆的昌吉州、伊犁地区、塔城地区、阿勒泰地区,以及南疆的阿克苏地区、巴州、喀什地区、和田地区建设优质小麦原种生产基地。

继续落实好扶持小麦生产的农资综合补贴、小麦良种补贴、小麦直补政策。2008年,自治区将新增1000万元用于实施粮食“种子工程”、“丰产科技工程”、“植保工程”三项科技工程建设。

扩大复种指数,不断提高小麦种植综合效益。在南疆重点推广小麦留行套种、麦收后再复播二熟三收制种植模式,扩大超吨粮田和高收入田面积,提高粮食的综合效益。在北疆地区光热水利资源较好的伊犁河谷、北疆沿天山一带扩大复播面积,推广麦收后复播青贮饲料、豆类、油葵、蔬菜等作物,提高小麦的比较效益。2008年,复播套种面积达到600万(667m2),平均单产提高50~100kg/667m2。

3.2突出优势特色产业,促进农作物协调发展

坚决贯彻自治区的既定部署,棉花面积控制稳定在2000万(667m2)左右,产量保持在250万t左右。棉花生产重心要放在改良品种、科学种植和倒茬、主攻单产、增加总产上。退出来的棉田要用来搞种植业结构调整,发展设施农业、粮食生产和农区畜牧业。开展白色污染治理工作试点,摸索总结经验,推动自治区白色污染治理工作。

加强设施农业基地建设,坚持新建与更新改造并重,重点是在和田、喀什、阿克苏、巴州、吐鲁番、哈密、伊犁、塔城、乌鲁木齐、昌吉等设施农业主产区形成一批千亩、万亩连片基地,继续扶持建设若干个自治区级区域性设施农业生产示范基地。同时,依托口岸优势,建立农产品出口加工示范区,积极引进和培育农产品加工企业,促进外向型农业发展。

围绕市场需求和区域优势,做好特色农作物良种补贴工作,适当增加特色作物补助种类,重点扶持南疆三地州特色农业发展。

3.3组织开展“四项”促进行动,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全面启动自治区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行动。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因地制宜发展有机农产品,加强认证监管,健全淘汰机制。2008年认证无公害农产品30个,认定生产基地20个,绿色食品认证产品总数达到160个,有机食品企业总数达到20家,产品达到50个,建立5个绿色食品原料生产示范基地。推行农产品地理标识制度。从2008年开始,在乌鲁木齐市、14个地州所在城市及10个重点县市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例行检测,在乌鲁木齐市实行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

大力实施自治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与发展推进行动,切实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从2008年开始,在南北疆挑选20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健全制度,规范运行,实施产业帮扶等措施,着力解决示范带动力薄弱等突出问题。力争到“十一五”末,建立600个以上制度运行规范、带动能力强、经济效益明显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每个专业合作社有效带动农户100户以上,社员年户均增收500元以上。

组织开展特色产业提升行动。以“一村一品”发展为抓手,以南疆三地州、粮食主产区和特色产业优势区为重点,集中资金和技术力量,培育壮大一批“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强村,重点抓好20个专业村、2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农民专业大户的扶持示范工作,有效提升自治区“一村一品”及特色产业发展水平。

认真开展农业生产投入品监管行动。以“农药种子肥料管理年”活动为契机,突出源头治理,加强与工商、质检、农资等部门的联系,形成合力,规范生产经营行为,强化市场监管力度,建立健全质量追溯制度,有效维护农民利益,保障农业生产安全。

3.4加强重大技术推广应用,不断提升科技支撑作用

大力推广棉花膜下滴灌与高密度栽培优质高产技术模式,力争实现全区棉花高密度栽培模式1100万(667m2),棉花增产20%左右,其中皮棉单产120kg/667m2以上面积700万(667m2),150kg/667m2以上面积250万(667m2)。进一步完善小麦产量400~500kg/667m2优质高产标准化栽培技术。小麦产量400kg/667m2以上面积达到400万(667m2),500kg/667m2以上面积100万(667m2)。加大一年二熟三收制技术推广力度,吨粮田面积达到150万(667m2)。开展免耕法种植技术示范。切实做好小麦复播青贮玉米和青贮微贮技术服务,为促进农区养殖业发展提供饲草料保障。

进一步完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方案,加大测土配方施肥力度,争取以县为单位覆盖面达到100%,测土配方施肥面积1500万(667m2)。制定和推广以工业番茄、加工辣椒和设施农业为重点的特色农业良种良法配套优质高效标准化栽培技术模式。着力抓好蝗虫、小麦锈病、棉花“三虫两病”的防控,确保将重大病虫害损失控制在5%以内。

3.5大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提高农民素质和创业能力

结合国家即将开展的新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围绕实施阳光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致富技能培训和农业科技入户等,重点培训种植能手、科技带头人、农村经纪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领办人等。加快提高农民素质和创业能力,以创业带动就业,实现创业富民、创新强农。

继续加大外出务工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力度,整合培训资源,建成一批集示范、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多功能农牧民培训实训基地。努力实现“一户一人一技”的目标。2008年,争取转移就业率达到85%以上,确保农村劳动力稳定转移就业30万人,150万人次以上农民参与劳务创收的目标。

3.6加大农业项目工作力度,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突出各地优势,组织实施好测土配方施肥、节水灌溉、农业重大技术推广标准化示范、科技入户、产业提升等一批重要科技推广项目。继续抓好植保工程、种子工程、沃土工程、农村沼气等几大传统工程项目的管理。力争把我区列入国家优粮工程二期建设规划,力争国家对南疆三地州支持政策上有新突破。

以发展农村沼气、实施“乡村清洁工程”为切入点,推进农村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生活垃圾和污水向肥料、燃料、饲料的资源转化,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力争全年完成户用沼气11万户以上,确保“十一五”末户用沼气覆盖率达到23%以上。

3.7加快推进农业管理体制改革,提高为农服务能力

制定自治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方案或意见,积极稳妥地把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中承担的农资供应、产后加工、营销等服务分离出来,按照市场化方式运作。探索和鼓励其他经济实体依法进入农业技术服务行业和领域,采取独资、合资、合作、项目融资等方式,参与基层经营性推广服务实体的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和运营。积极培育多元化服务组织,支持农业科研单位、教育机构、涉农企业、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中介组织等参与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开展专项的农业技术研发和推广工作,通过建立技术服务中介组织,与农民、专业大户、合作社和企业结成利益共同体,实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推进农业生产资料营销、农产品加工、流通和农业新技术推广与服务的紧密结合。

培养一批知法、懂法、用法的种子执法人员,培育一批遵法、守法的经营人员,建设一支廉洁公正、作风优良、业务精通、素质过硬的种子管理队伍。以品种优化工程、品种保护工程和质量提升工程支撑,建设一批高标准的种子生产基地,严把品种“源头关”、市场“准入关”、种子“质量关”三个“关口”,着力强化种子监管,确保农业生产安全用种。

坚持长期稳定和完善农村家庭土地承包经营制度,依法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进一步扩大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试点范围,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土地承包纠纷调处机制。加强土地流转中介服务,完善土地流转合同、登记、备案等制度。坚决防止和纠正强迫农民流转、通过流转改变土地农业用途等问题,依法制止乡、村组织通过“反租倒包”等形式侵犯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等行为。积极探索化解村级债务的有效办法,建立健全减轻农民负担的长效机制。稳步推进地方国有农场税费改革,加快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减轻农场职工负担,发挥农场集约经营办大事的优势。

3.8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提高为农服务水平

2008年,国家将启动“金农工程”,各级农业部门要抓住时机,加快实施“三电合一”工程和农村信息化示范工程,推动农业信息网络延伸。加强农业信息,加大信息分析工作力度。力争全年新建60个县级农业信息服务平台、90个信息采集点和221个乡镇农业信息服务站,培训4200名农村信息员。

切实加强农情调度工作。要稳定专业农情队伍,切实提高农情调度的信息化、专业化、制度化、系统化水平。各地要加强支持数字农情建设,不断提高软硬件装备水平,规范农情调度内容、方法和程序,强化分析研究,增强农情调度的效力,更好地为领导决策和指导农业生产服务。

第8篇:设施农业建设范文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新农村建设;措施

1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发展趋势

11.1农业经济管理现代化发展

现代化农业经济管理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方向,在未来发展中,加快建设新农村,必然要促进农业经济管理现代化发展。具体来说,农业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发展首先需要加快建设农业生产活动的现代化。传统农业生产中,主要是依靠农民劳动力实现生产发展,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生产活动现代化发展,运用机械生产代替手工生产,有效提高生产力发展,促进农业经济管理现代化,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其次,实现农业生产深加工,借助现代农业技术支持,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技术性。同时,农业生产深加工,有利于实现农业经济内容的多样化,拓宽农业经济发展渠道。农业经济管理需要适应经济多样化发展趋势,采用现代化管理手段,促进农业经济长远发展。

11.2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

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经济管理中,是农业经济发展适应信息化社会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提高发展水平和发展质量的要求。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能够对农业生产、经营等各项经济活动提供科学合理的指导。同时,还可以通过利用信息化技术,分析市场变化数据,明确农业市场变化趋势,对农民农业生产安排做出合理指导,促使农业生产经济效益最大化。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符合时展趋势,是新农村建设下农业经济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

11.3农业经济管理市场化发展

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经济市场化是必然的,因此农业经济发展要求农业经济管理必须市场化。实现市场化的农业经济管理,是将农业生产、经营活动融入市场中,利用市场法则实现优胜劣汰,进市场与农产品双向满足,从而促进农业经济整体的优质、快速发展。同时,加快农业经济管理市场化发展,促进农业经济快速融入市场,既可以促进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又可以为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提供稳定的材料来源,实现农业发展与市场需求一体化。

2新农村建设下农业经济管理现状

22.1农业经济管理制度不完善

现阶段,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农村经济发展也有了很大程度上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但就农村居民而言,其家庭经济水平的提升多是依靠外出务工、个体经营等方式,依靠农业生产的相对较少。同时,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点,虽然我国是农业大国,但是其他产业的发展也应当重视起来,共同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我国在农业经济管理方面,呈现出了较大的劣势,最为主要的就是管理制度不完善。由于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业经济管理的有效性难以充分发挥出来,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22.2农业经济管理模式陈旧

一方面,当前我国大部分农村对于农业经济管理仍然是采用人工管理为主,例如,通过人工记录生产数据等,造成管理模式陈旧。当前信息技术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水平不高,其覆盖范围也十分狭窄,造成农业经济管理模式不能实现创新,管理效率不高,制约农村农业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在新农村建设中,很多农村引入了现代信息技术管理设施,然而由于受到管理人员专业水平的限制或其他等一些原因,导致设备利用率低,实际管理方式仍旧是以人工为主,农业经济管理模式难以实现真正的创新。

22.3农业经济管理认识不足

从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角度来说,其管理认识不足也是制约新农村建设下农业经济管理有效性的重要原因。当前,很多农业经济管理人员不能正确认识到有效管理措施对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不能及时转变管理观念,提高自身专业水平,严重制约了农业经济管理效用的发挥,限制农业经济的发展。

3新农村建设下农业经济管理有效措施

33.1建立完善的农业经济管理制度

加快农业经济管理制度体系的改革,建立完善的农业经济管理制度,是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发展农业经济的必然措施。农业经济管理制度在改革完善的过程中,需要适应当前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趋势,并根据农村本地经济发展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具体来说,实现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改革,首先需要加快转变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发展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农业经济结构,从而以此制定符合发展要求的农业经济管理制度。其次,农业经济管理需要重视提升农产品价值,通过完善制度管理,加快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方式,促进农产品销量,打开市场,促进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

33.2实现规模化农业管理,加大信息技术投入力度

农村农业生产较为集中,当前在新农村农业经济建设中,很多农村已经实现了集体化生产。集体化生产便于整体的机械化操作,以及集中管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农业经济管理措施。而当前农业经济管理重点,是加快集体化生产向规模化发展。规模化的农业管理有利于农业生产与市场经济的对接,促进农业经济市场化,适应当前时展的需求。同时,规模化农业经济管理为农民提供了更稳定的农产品销路,极大的促进其农业生产积极性,进而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与此同时,提高规模化农业管理有效性,必然要加强对信息技术的投入力度,从技术角度给予农业经济管理最大的支持。例如,引进农业经济管理系统,实现对农产品市场信息数据的收集、分析、处理,从而为管理人员预测农产品市场趋势,对农业生产进行市场评估和科学指导,以降低农业生产风险,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33.3加快培养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

农业生产、经营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发展环境等对农业经济发展都有较大的影响。因此,专业的农业经济管理人才对农业经济管理措施有效性有重要影响。培养专业的农业经济管理人才,首先需要加强现已有的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定期对其进行专业技术与职业素养的培训,加快其转变管理思想观念,树立现代化、信息化、市场化的管理理念,以及适应其发展的管理技能。其次,重视农业经济管理人才的引进,尤其是信息系统管理人才,从而加快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发展。同时,还可以加强与农业经济管理水平较高的地区管理人才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吸收借鉴相关成功经验,提高自身管理水平,从而促进新农村建设下农业经济管理有效性。

4总结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实现整体发展的重大战略性举措,是新时期我国发展建设的重要任务。农业经济管理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业经济发展水平,新农村建设下,通过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实现规模化农业管理,加大信息技术投入力度,加快培养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从而提高农业经济管理水平,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第9篇:设施农业建设范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业经济管理;措施

随着农村基础设施的不断建设,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得到了较大改善,相比之前,大量的人员返乡创业,大量的优惠政策出台实施,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面对经济快速发展的全球化趋势,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活动的开展还需要进一步强化实施,才能真正提升农村的现代化水平。

一、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分析

(一)相应的管理制度建设不完善首先,我国当前的农业经济管理工作过程中,存在相对滞后的管理模式运用,无法满足日益发展的现代农村经济。比如在当下的农村经济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大量的以老人、妇女和孩子为主的经济主体,这部分人群存在技术水平低等特点,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活动的高质量开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村经济管理水平的提升。其次,在现有的农村经济管理过程中,存在着金融管理体系水平不高的现象。随着新农村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国家推行了更多的优惠政策扶持农村经济发展,但是部分地区存在着农村经济金融管理制度落后的现象,对一些政策的落实不到位,不能更好地助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更影响了农村经济从密集型向技术型转化。

(二)信息化管理技术运用不全面首先,在农村经济管理过程中,存在着信息化技术运用不全面的现状。比如在农村经济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大多数还依靠传统的经济方式,线下实体店的经济模式,大大限制了农村经济的大范围开展。在全球购的趋势下,农村经济活动还不能及时地从线下走到线上,结合相应的电商平台发展,是限制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制约因素。其次,农村经济活动的开展存在创新不足的现状。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质量不高、数量不到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眼前利益一旦消耗殆尽,将严重限制其长远健康发展。比如在某些资源型地区,资源开发结束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严重下降,甚至出现倒退现象。最后,政府相应的政策支持力度有待提升。政府部门在相应的政策上进行了优惠,但是并没有进行政策落实开展的培训,造成了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平稳现象发生。

(三)专业的人才管理队伍不到位首先,在当前的农村经济管理过程中,专业的管理人员严重不足。农村经济管理需要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进行专业化的分析和研究,制定长远的健康发展规划,这些实际活动的开展需要管理人员具备专业的技能知识,但是在实际的活动开展中,往往农村经济管理的人员存在年龄较大、素质较低的现状,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工作要求。其次,在当前农村地区,大量的青壮年外出,留守儿童、妇女、老人居多,他们对农村经济活动的开展认识不足,能力有限,不能开展高质量的经济活动,更不能开展有效的管理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农村经济管理水平的提升。最后,现有的管理人员对新农村建设的概念存在不清楚的现象,不能正确地进行能力提升、素质提升,还依靠人情、面子进行管理,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管理活动水平的提升。

二、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的有效措施

(一)创新管理监督体系建设首先,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的不断发展,要结合新农村的整体发展思路与农村当地的实际情况,制订一套完全适用于农村发展的经济管理体系。从农村地区的特色农业发展、区位优势体现到展现当地的人文历史、地理条件等各种实际情况,实行符合当地农村发展的一套管理体系,服务于当地农村经济活动的开展,并对农村经济活动的开展进行各种制度的约束和规范。其次,要对农村金融管理体系的完善进行建设。随着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大量资金涌入农村,带动了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因此需要对农村经济活动进行金融制度的完善,对资金的投入、使用进行规范的管理和监督,保证在农村经济活动中资金投放到位、使用合理,全面推动农村经济活动的高质量开展。最后,在进行农村经济管理的过程中,要健全相关的监督制度。对相应的法律法规、政策制度进行严格的监督管理,对农业经济管理活动中的各种管理事实进行全面的监督管理,一旦发现问题严肃处理,保障规章制度的落实,也增加农村经济管理活动的廉洁、高效,真正服务于农村、农业和农民。

(二)不断更新管理方法在进行管理方法更新的过程中,要结合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以及当地农村经济活动的特色进行创新性思考,助力农村经济发展。首先,要对当地的农业经济进行全面分析,根据国家相应的政策,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保障机制,制订符合农村经济活动的管理方法。比如有些地区农产品销售占据一定的优势,当地政府就要对销售渠道大力开发,扩大销售规模,结合市场发展的需要,进行竞争力的有效提升,全力推动当地农业经济快速发展,打造出一个完整的销售链条,对市场上的机会进行有效的预测,推动当地农业经济快速发展。其次,要结合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对管理方法的创新进行全面突破。比如针对某些农村地区农产品质量优但销售难的现状,要结合信息技术的优势,将线下的销售转化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新模式,进行有效的管理。结合大型电商平台或者流行的直播平台,进行农产品的直播销售、线上销售,扩宽农村经济活动的实施渠道,推动农村经济综合发展。

(三)保障人才队伍建设首先,在进行人才队伍保障建设过程中,要对农村现有的人才队伍进行全面分析,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有正确的认识并相应地加以解决。如果当地的人才队伍中存在专业人才缺乏现象,可以进行专业人才的引进;如果当前队伍建设中存在素质不高的现象,要不断进行培训和教育,提升其队伍整体素质。总之,要根据队伍的建设现状,进行全面的素质能力提升。其次,要对人才福利保障制度进行必要的改善。农村地区的工作环境、工作内容和工作压力不同于城市地区,要结合当地人才的实际情况和整体收入情况,对农村经济管理人才的福利加以改善,才能留下人才、引进人才,提升农村地区专业人才队伍水平。最后,要对人才的培养制度进行职业化发展体系的建设,从职业提升的角度不断培养新人才,对农村经济管理的人才制订职业化发展规划,使其能够自愿留下来,补充到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中,真正提升农村经济管理水平。

(四)实现产业化新发展在农村经济活动开展过程中,要不断与其他产业结合发展,提升农业的经济价值。比如,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与工业生产进行结合,实现地区的产业化发展。某地区最开始种植的水果口感较好,广受市场欢迎,在长期的种植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种植技术,并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实现了大面积的广泛种植,达到了一定的规模。在这种形势下,该地区将水果的深加工企业进行引进,结合相应的政策支持,进行农产品的种植、加工、销售一条龙服务,真正打造了属于该地区的农产品品牌,实现了农村经济价值的翻倍突破。又比如,在农业经济活动发展过程中,与服务业进行结合,实现地区的产业化发展。某地区结合当地景色优美、山水资源优势进行旅游开发,结合当地资源优势打造出一个完整的旅游链条,实现了农业与旅游服务业的完美结合,带动了当地经济的突飞猛进,实现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农村经济管理水平的提升。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