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设施农业市场研究范文

设施农业市场研究精选(九篇)

设施农业市场研究

第1篇:设施农业市场研究范文

关键词:物理农业工程;空间电场;温室;应用

0引言

天津市是我国开展现代物理农业研究应用较早的城市,在20世纪80年代,天津市农机部门就自主研发黑光灯技术,并广泛应用于池塘养鱼,效果显著,被广大农户所接受,为天津市开展现代物理农业奠定了很好的群众基础。随着设施农业的发展,近年来,天津市政府花大力气致力于设施农业发展,在日光温室节能建造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设施农业发展迅速。在物理学范畴内,多领域技术被开发试验,并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如利用声波技术、电场技术、杀虫技术和磁场技术等,多方面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不断丰富技术体系,为天津市现代物理农业工程技术进步与应用奠定了基础[1-3]。

1空间电场技术

空间电场技术是近几年国内外研究较多的领域,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空间电场技术越来越多被应用到农业各个方面,尤其是在设施农业方面,可以更大程度地发挥其效果,目前空间电场设备主要应用于温室作物、畜禽养殖和食用菌生产中,研究空间电场技术对促进设施农业发展有重要意义[4]。常用空间电场设备描述如下。温室电除雾防病促生设备。在电场力作用下,温室电除雾防病促生设备可有效增强植物光合作用以及钙离子的吸收,促进植物生长,同时可以降低植物的光补偿点,即在弱光环境中仍有较强的光合强度,常配备二氧化碳气肥增施机一同使用[5]。畜禽舍空间电场防病促生设备。在畜禽舍内建立的空间电场具有极其有效的净化空气、杀灭空气微生物和使其疫苗化、除臭功能。系统对多种空气传播疫病,有显著的预防作用,可降低保育淘汰率,降低室内PM浓度。食用菌空间电场防病促蕾设备。设备可以预防与控制接种室、发菌室、出菇房空气杂菌对食用菌形成的落菌性污染。通过对空气放电而促成空气的氮肥化、臭氧化和负离子化,为食用菌的安全快速生长提供良好环境。

2空间电场技术运用

空间电场技术可以促进作物生长,提高蔬菜的产量和品质,减少化肥、农药的施用量,实现温室蔬菜生产的节本增效[6]。畜禽舍空间电场防病防疫技术可有效改善畜禽生产环境,提高畜禽产品质量,节省疫药投入。

2.1在黄瓜生产中的应用

2.1.1试验设计

于2017年4月15日至2017年7月15日,在2座环境条件基本一致的温室大棚里种植黄瓜,黄瓜栽植株距32cm,定植52500株hm2左右。2座温室其中一座为试验温室,安装空间电场设备,另一座为对照温室,不安装空间电场设备。在相同条件下,采用空间电场技术的试验地,黄瓜收获时间较早,比对照地块早5d,且整个采收期也较长,比对照地块多采收10d,说明空间电场技术可以促进黄瓜生长发育,促进黄瓜成熟,并且可以有效延长采收期。使用了空间电场技术干预的试验地块内的黄瓜单株产量有所提高,从而使得整体产量也得到了提高,同等面积增产31%,使用农药防治病害次数也减少,降低了农药使用量,降低了生产成本,增收9705元hm2。

2.1.2结果分析

使用空间电场可以有效解决温室内高湿问题,控制了病害的发生与传播,并促进了植物的光合作用,加强了黄瓜对肥料的吸收,可大幅度减少农药施用量并延长黄瓜采摘期,增产效果明显。

2.2在蛋鸡养殖中的应用

2.2.1试验设计

试验地选择在天津市春青春起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专业社位于天津市小站镇南付营村。合作社各鸡舍生产条件相同,选用试验舍,在上方安装2套空间电场技术设备,选用对比舍,未安装空间电场技术设备。于2018年1月8日至2018年2月23日,对试验舍和对比舍进行对比试验。在2栋鸡舍蛋鸡品种、存栏数量和生产管理相同的情况下,监测2栋蛋鸡舍的存栏数量、产蛋数量和防疫情况。试验舍相比对比舍,试验舍产蛋320415kg,对比舍产蛋289968kg,产蛋数量增加10.5%,PM2.5浓度降低49.7%,PM10浓度降低51.4%。

2.2.2结果分析

通过技术应用效果对比证明,空间电场应用在畜禽舍内可提高蛋鸡舍内的空气质量,抑制有害病菌的传播,减少消毒成本和疫病的发生,使蛋鸡在更加安全可靠的环境中生长,提升了养殖业现代化水平。

3影响因素

3.1政策因素

现代物理农业工程技术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扶持,近年来现代物理农业能够得到快速发展,与国家的支农惠农政策不无关系。天津市从2007年起,也将部分现代物理农业装备纳入天津市财政农业机械购置补贴目录中,有力地推动了天津市现代物理农业发展。

3.2技术因素

一项新技术的发展包括技术支持、设备购买、设施改造和相关配套设施研发。新技术发展前期,部分用户不敢购进新设备,使用新技术,对现代物理农业工程技术的发展推广有一定消极影响。3.3经济因素新技术的推广离不开资金的支持,科技人员进行研发、试验,都需要资金,一些地方对农业的资金投入较少,不能满足科技研发的需要,导致农业科技手段落后,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研发、推广及应用缓慢,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4发展建议

4.1加强科技成果转化

注意加强科技成果转化,由政府牵头,将科研、企业和技术推广3方有效结合,催生物理新产品新企业的开发和应用,避免科研力量分散、层次重叠和功能不清等科研劣势。

4.2扩大宣传范围

加强公众宣传引导,向农民宣扬农业经济理念、相关知识及重要性,树立物理农业经济新生产观和消费观。

4.3构建现代物理农业技术服务模式

以设施农业为切入点,围绕现阶段设施农业产业的发展需求,大力进行技术研发和试验工作,集中精力进行集成示范,做好物理农业技术体系构建和应用是物理农业发展之本。

第2篇:设施农业市场研究范文

1.1关于国外农业信息化现状、特点与趋势的研究

随着世界各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蓬勃发展,农业信息化发展较早的发达国家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形成了一些共同的特征,它们是“建立有以国家为主体的完善的农业信息体系、实现了农业基础设施高度信息化、建立了完善的农业市场信息服务系统、健全了相关农业信息化的政策法规”[1],并向“集成化、专业化、网络化、多媒体化、实用化和普及化”[2]发展。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前面五个化均体现了对信息技术的重视,由此,农业信息化程度相比较发达的欧美国家信息技术应用和网络化特征也相当突出,而“普及化”包含了农业信息的获取、分析与利用贯穿于整个农业生产过程和农业教育的普及两层含义,说明了对于农业信息化主体的重视。西方发达国家农业信息化大致分为计算机农业科学计算、农业数据处理和农业数据库开发、知识的处理、自动控制的研究与开发以及网络技术的应用三个阶段。在以信息技术发展为基础所形成的三个时期里,世界各国分别介入发展的时间或早或晚,加上各个国家农业发展的实际各有千秋,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农业信息化特点:美国“以政府为主体五大信息机构为主线,形成国家、地区、州三级农业信息网,同时构建了庞大、完整、规范的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形成了完整、健全、规范的信息体系和信息制度。”[3]在德国,信息技术一直是德国政府发展科学技术的重点领域,“通过电子计算机网络,农业新技术、德国农业信息技术正在普及并向农业全面信息化迈进”[4];而法国则形成了不同的农业信息化利用方式共同发展,多元化信息服务主体共存局面[5]。在农业信息化席卷全球的浪潮中,农业信息化发展相对落后的亚洲各国也给予了高度重视,并积极作出响应,以发展的态势迎接挑战,纷纷走出一条条非常有特色的农业信息化发展道路。“印度以软件产业的高速发展为契机,在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下,从农村信息需求入手,结合行政体系,采取公私合营模式走出一条可持续性解决农村最后一公里的新路”[6]。同时,通过利用新的信息通信技术来寻找农业发展,印度的农业信息化就是“在各地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之间和政府农业市场委员会等部门之间建立起一个供给链模式的网络”[7]。日本的农业信息化形成了“因地制宜发展地域农业信息系统,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推动农产品流通方式的根本变革,推进IT技术在农场作业中的应用,大力发展日本型的精确农业的特点”[8]。韩国采取农业信息化的“追赶型”模式,其新村运动卓有成效。越南的农业信息化起步虽晚,但政府吸取了许多国家的经验,由农业和农村发展部实现电子化管理过程[9]。

1.2关于国外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的研究

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是农业信息化运行机制中的一个子系统,集信息收集、处理、传播、应用为一体,为农业信息化提供技术和组织保障。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都把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作为一个重要的支撑系统,采取加强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注重农业信息立法、加大国际合作,加强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等有力的措施建设。美国农业部在全国“建立了庞大的市场信息网络,建立功能完善的农业信息体系组织机构,健全农业信息体系发展的政策法规”[10],日本政府十分重视,“建立了完善的农业市场信息服务系统、发挥了民间在提供市场信息方面的作用,并重视计算机在农村的普及与应用”[11],同时将农业市场信息服务系统作为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一个重点来抓,日本农业信息化发展中这些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法国形成政府、民间、大学等多元化、全方位的信息服务格局和多元化的信息服务主体,“信息服务主体包括国家农业部门、农业商会、各级各类农业科研、教学单位及各种农业行业组织和专业技术协会、民间信息媒体和各种农产品生产合作社以及互助社”[12]等。虽然欧盟官方机构是农业信息服务的主体,除了官方的信息服务外,“农业协会(包括行业组织、农业商会)、期货市场和保险机构提供的信息服务也占很大一部分,是欧盟防范农业风险的重要组成部分”[13]。此外,韩国自上而下设立的三级农业服务体系,集科研、推广和培训三位一体,统一于农业服务体系之中,程序简化、领导集中、推动其新农村运动的开展。各国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在有侧重的同时又形成了共同的特征,即政府从组织体系上进行宏观协调与管理,并明确各执行部门的职责分工协作;二是信息服务主体多元化,信息服务形式多样化,如法国;三是注重从法律、科研、教育和推广等方面加强服务环境的建设来保障服务体系的运行。

1.3关于国外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的研究

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的核心内容主要有6大类:“农业生产管理系统、农业信息处理系统、农业智能专家系统、农业决策支持系统、农业技术模拟系统和农业计算机网络”[14]等。农业信息技术在国外农业信息化过程中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包括3S技术、精确农业(PrecisionFarming)、计算机网络系统和专家系统、模型系统、智能信息系统的应用[15-16]。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美国“农业公司、专业协会、合作社和农场都在普遍使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17],澳大利亚政府重视农业专家系统的研究和应用,“开发出的农业专家系统有39个,己投入使用15个”[18],信息技术的使用名列世界前茅。国外农业信息化高度发达,与其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研究是分不开的,主要集中在5个方面:“计算机及网络技术普遍应用于农庄管理,管理信息系统应用于财务会计、业务分析、计划管理,税务、畜牧和作物生产跟踪记录,以及农业专家系统;3S技术应用与精准农业成为当前热点;应用性作物模拟模型;农业动态信息的计划、预测和宏观决策。”[19]。解决农业信息化生产中某个问题的具体研究集中在对具体应用系统的研究上,如:“由美国环境保护组织和加利福尼亚杀虫剂调节部门共同承担的UC-IPM计划,扩大了基于计算机的农作物预测能力,设计有蔬菜、水果和草皮15种疾病模型可用”[20];巴西有由国家气象协会开发的两个系统(VISUALTEM-PO和VISUALCLIMA)用于气象和农业气候信息的传播。印度的“农业信息分发系统AgrIDS,旨在及时和个性化地分配专家的知识给农事团体以改善作物的生产流通量”[21]等。同时国外注重信息技术与农业信息资源的发掘和分析结合,突出表现为农业数据库作为了农业信息服务的信息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国外有4个大型农业信息数据库,即“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农业数据库(AGRIS)、国际食物信息数据库(IFIS)、美国农业部农业联机存取数据库(AGRICOLA)、国际农业与生物科学中心数据库(ABI)”[22],它们为农业信息化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的信息保障。

2国内农业信息化概况

2.1关于国内农业信息化现状的研究

“我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的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总体落后10~20年,大致经历了单机辅助管理、系统规划起步和网络技术应用3个阶段”[23],有学者认为,中国农业通过“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阶段,农业信息技术的集成开发与应用阶段,最终进入信息农业”[24]。目前,对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整体的现状,原农业部部长杜青林有较全面的总结,即已经取得初步成就:“各级农业部门启动“十五”农村市场信息服务行动计划,扩大农业信息化覆盖范围,农业信息化工作体系初步形成、农业信息网络逐步完善、农业信息资源整合和开发利用得到了加强、农业信息服务模式不断创新。”[25]学者们总结的还有“网站建设方兴未艾、采集体系已具雏形、技术应用效果显著”[26]。从实践上讲,“全国97%的地市和80%的县级农业部门都涉及信息化管理和服务机构,可以直接向农民传递信息的农村信息员已发展到18万人,初步建立从上到下的农业信息化队伍,形成从中央到地方的农业信息组织体系”[27];建立了以中国农业信息网为核心、集20多个专业网为一体的国家农业门户网站,及“科技教育信息网”、“种植业信息网”等子网络;农业部在全国累计布设8000多个信息采集点,在农业、畜牧、水产、农垦、农机等领域形成了33条信息采集渠道,开发了农村供求信息全国联播系统;国家电子政务重点工程“金农工程”启动,以政府农业部为基础的、由行政管理服务体系、农业图书情报服务体系和民间团体组织形成三层服务体系。然而,我国农业信息化现状还不能让人满意,表现在各地区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不均衡,整体而言政府的支持力度不够、信息体系的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农村信息化人才短缺、农业信息法制法规建设十分薄弱。目前,“国家在农业信息化方面还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28];“农业信息的规范化程度不高、信息传输渠道不畅,农业共同的信息平台技术支撑能力没有充分发挥,以及农业信息技术成果类型少、商品化不高”[29];“信息意识薄弱、数字鸿沟加剧、信息资源缺乏、“最后—公里问题”突出”[30];“农民文化素质低,信息化意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不强”[31];“农业信息化法规制度还不完善,农业信息标准化严重滞后”[32];“农村农业市场化程度不高、信息化环境有待进一步完善、服务体系不健全、信息化产品开发及服务水平偏低”[33]。并且,我们看到还存在着“互联网在农村的“准空白”现象、农村信息化“边缘化”的现象”[34];西部“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信息网络体系不健全,无信息服务中介组织,基层缺少能够主动、科学地进行信息管理的人员、缺乏实用大型数据库、信息技术实用性差、农业信息服务体系还没有完成”[35],形成了中、东、西部的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严重不平衡,区域发展差异明显。

2.2关于国内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的研究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起步较晚,农业信息体系建设已经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效,组织体系逐步完善、网络平台初具规模、信息采集与资源开发渠道日趋完善、信息覆盖面逐步扩大”[36]。但与国外相比,中国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存在不足:农业信息“采集范围狭窄、传输渠道不畅、服务手段落后、服务面窄”[37];“政府的农村信息公共管理与服务职能缺位”[38];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的“服务主体少、功能单一。少的含义有两层,一是总量缺乏,二是结构单一”[39]。结合国外发展经验,从而提出各种措施,较全面、典型的有:“大力开展农业信息知识教育和培训、做好信息资源的统筹整合工作,开发整合农村市场信息资源,加强农业信息标准的制定和实施”[40];“发挥政府在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加强东、中、西部地区体系建设的分类指导、提高农民的信息意识和信息消费水平”[41];“构建农村成人教育、农技推广和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的良性互动机制”[42];推动建立和完善农业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在服务体系的建设方面,“要充分利用现有基础和条件,调动电信运营商、软件提供商、设备制造商、信息服务提供商等的积极性,发挥信息技术、产品、网络和服务的综合优势,实现资源共享”[43]。关于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的专门系统化研究则主要集中于地方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的构建方面,例如湖北省当阳市“四位一体”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44]、甘肃省河西地区的三级农业信息网络[45]、浙江省苍南县农业信息服务体系[46]、宁夏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的构建[47],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层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研究”在对25个省市实际调研情况的基础上,从组织模式、服务内容、传播渠道、利益分配机制和支持保障体系等5个方面,对我国目前存在的几种主要服务模式进行了系统归纳和比较分析”[48]。此外,研究还集中在服务中的手段、渠道、采集、推广的具体措施与方法上,关于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的理论研究则非常少见,较全面的有两篇学位论文,一是李应博的《我国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研究》,提出并构建农业信息服务组织结构,从国家和地方两个层面建立了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的框架,进行农业服务体系的运行方式、运行机制和运行保障研究,应用DEA模型进行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的运行效果评价,此研究成果已结集成书于2006年12月出版。二是郑红维的《我国农村信息服务体系综合评价与发展战略研究》,构建了一套能综合反映农村信息服务的软、硬件体系建设和效益情况的指标体系。两篇均收入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此外,由中国农业大学的李道亮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4CTQ006),对基层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展开了较深入系统的研究。

2.3关于国内农业信息技术的应用研究

我国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的研究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目前,我国的农业信息化建设在数据库、信息网络、精细农业以及农业多媒体技术等领域都取得了一定成效。对于信息技术应用于“农情监测、农产品品质检测、农业化学制品的施用检测、土壤养分管理和经营决策”[49]展开研究,例如研究“建立了网络化、数字化的农业空间信息管理及辅助决策系统”[50]、“分布式的小麦高产专家系统”[51]、“网上蔬菜施肥智能咨询系统”[52]、作物模型[53]、智能农业数据资源平台[54]和农业信息管理系统[55]等。这些研究专题跨农业、生物、计算机、人工智能、信息控制、信息管理等学科领域,多学科研究人员的参与丰富了农业信息技术应用与开发的范围,但是这些研究中也存在着缺陷,大多数是阐述如何从理论上设计与实现,框架多于应用,比较分析这些系统在农业信息化应用实例与效果的较少(国外则侧重这类主题研究,见本文1.3节的叙述),同时,虽然研究各种平台和管理系统也很多,但农业信息资源开发中并未形成如国外四大农业数据库一样具权威性的、使用普及率高的、具有影响力的农业信息数据库。

3关于国内影响农业信息化的因素及措施的研究

影响我国农业信息化进程因素及对策的研究,包括主、客观两方面的因素。国内外在对客观影响因素的分析与建设上有着共同的关注度,集中在信息资源、硬件环境、应用的信息技术与软件开发等问题进行研究与建设,影响农业信息化的主观因素包含了对信息服务提供主体、信息服务对象的研究,国内外对信息服务对象的需求研究较为重视,但国外对信息服务提供主体的研究与建设更为突出。对影响我国农业信息化进程的客观因素的分析研究涉及基础设施、硬件、资源环境,如研究中提出“农村通信网络建设相对不平衡;农业信息服务体系落后”[56];“农业现代信息网络建设不完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落后”[57];农村农业市场化程度不高,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不足,分散、单一、不实用;信息化环境有待进一步完善;服务体系不健全;信息化产品开发及服务水平偏低等[58]问题。对影响我国农业信息化进程的主观因素的分析还涉及主体、农民、法律与教育环境诸多方面,如“政府部门对农业信息化的重视不够;农村信息化的管理、建设、应用三者分离;农村信息化的建设与应用缺乏统一的规划”[59];“农民本身对信息化及其作用认识不够;农民信息素质低”[60]等,但专题研究不多。

为此,研究者们通过研究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与农业信息技术,学习借鉴国外这两方面建设的经验,结合影响我国农业信息化进程的主、客观因素分析,提出了种种建设性的措施:一是从客观上加强基础设施、资源与平台、信息技术等硬件环境的建设;从政府投入、法律规范、标准化、保险、科技体制及成果转换等方面加强软环境建设;二是从主观的主体和对象两方面分别提出政府在规划、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素质的措施,体现在研究中提出了下面一些建设措施与对策:“加快建设农村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加强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应用、建立农业信息技术人才培养体系、面向精准农业推进农业信息化”[61];“建立和完善农业保险体系,通过实行农业保险制度,规避农业风险非常必要”[62];“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农村信息市场”[63];“加大对关键农业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上的投入”[64];“建立丰富的信息资源库、挖掘多种网络和渠道资源、构建农村信息化保障机制”[65];“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世界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在65%~85%之间,而我国仅为30%~40%;世界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60%~80%,而我国只有42%)”[66];“加大标准化建设”[67];“研制和开发农业信息化实用软件、高技术要平民化、傻瓜化”[68];以及“政府要高度重视、强化组织管理协调、加大政策倾斜、推进科技体制改革、构造农业信息化的激励机制、大力发展农业教育、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多途径解决信息化‘最后一公里’问题,健全农业信息化市场服务体系和推广体系,制定农业信息化的法律法规,健全法律体系等条措施”[69]。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也强调:用信息技术装备农业,健全农业信息收集和制度,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加强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加强农村一体化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创新服务模式。

第3篇:设施农业市场研究范文

关键词:设施农业;现代农业;产业化;建议

重庆彭水烟区设施农业是指利用工程装备生物信息环境和气象等技术按照作物生长以及产品储藏保鲜需求提供可控的最佳温湿度光照水肥等环境条件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1-2]设施农业从种类上分为设施养殖和设施园艺设施养殖主要分为水产和畜禽养殖其利用人工设施如塑料大棚智能化工场等调节温湿度光温水土肥气等要素优化生长环境要素最大限度地利用立体空间要素提高产出率当前生物信息等高新技术正在往农业领域渗透改变了传统农业生产的同时也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促使农业由注重数量发展向质量发展转变并成为农业核心竞争力的支撑[2]

1国内外设施农业发展现状

100多年前欧洲部分国家已出现玻璃温室如英国荷兰等[1]20世纪70年代以来[3]西方发达国家设施农业发展迅速如荷兰以色列美国日本法国西班牙澳大利亚英国和韩国等其设备标准化程度种苗技术及规范化栽培技术新型覆盖材料开发与应用技术植物保护及采后加工商品化技术设施环境综合调控及农业机械化技术等具有较高的水平并朝着自动化智能化和网络化方向发展农产品长年生产上市我国的设施农业相比发达国家起步较晚[3]20世纪50年代我国从前苏联引进保护地栽培技术受设施简陋以及技术手段不成熟等因素限制设施农业发展缓慢难以形成规模20世纪60年代末简单覆盖风障阳畦温室等保护地生产技术体系在我国北方大中城市郊区初步形成70年代从日本引入地膜覆盖技术80年代日光温室塑料大棚遮阳网覆盖栽培等设施农业迅速发展起来以塑料棚为主的保护地蔬菜生产体系逐渐形成同时与风障地膜覆盖阳畦温室等相互配套90年代以来国外大型连栋温室及配套栽培技术展露优势在我国大规模引进并应用推广超时令反季节作物大规模种植栽培成为可能到2000年我国设施园艺发展以蔬菜栽培为主面积达210万hm2绝对面积居世界首位我国长期以来都存在蔬菜供应不足的问题设施园艺的稳定发展基本上解决并实现了我国居民日常所需蔬菜的周年供应我国设施园艺的试验研究和发展与我国气候条件与国情相适应同时在保护地栽培节水灌溉机械化育苗以及蔬菜花卉无土栽培等方面取得部分成就并在生产中逐步推广应用目前我国设施农业除了在蔬菜花卉领域已成熟应用外还广泛用于水产大田作物畜禽及林果等领域

2国内现代农业发展趋势

2004要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4年聚焦野三农冶中国农业也由此步入现代化与国际化发展的重要转型时期尤其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曳把现代农业建设提升到了更高的高度2003要2017年中央财政野三农冶投入不断加大野十一五冶期间中央财政用于野三农冶支出达29624亿元年均增长23.6豫野十二五冶期间农业将由政策的外部扶持逐步变为市场的内在推动市场化产业化现代化成为了农业发展的基本趋势2011年中央财政野三农冶投入首次突破1万亿元且野十二五冶期间以平均10%以上的速度增长而近年来解读党的政策性文件可以看出未来5耀10年是发展农业投资的黄金期以发展现代农业是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是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而设施农业作为高投入高产出产业资金技术劳动力相对密集是现代农业的重要体现彭水县作为农业大县近年来现代农业发展进程加快农业基础不断夯实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产业链条初具雏形特色产业效益提升明显但设施农业发展却刚刚起步大力发展设施农业不仅是全面贯彻党的十精神的需要更是彭水县农村经济发展农业提效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

3彭水县设施农业发展现状

彭水县作为重庆市最大的烟叶产区烤烟是全县的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但在农业现代化方面烤烟工场化育苗三段式烘烤机械化作业等充分利用现有的设施条件实现了初步的工场化集约化和专业化但距离现代化的目标还很远而其他农业产业的现代化则刚刚起步或还未起步县域农业现代化的步伐任重道远作为特色产业之一的烤烟生产凭借着独特的发展优势和发展背景现代烟草农业发展独树一帜烟叶产业基础设施硬件建设明显领先于其他农业产业据初步估计全县3个现代烟草农业基地单元建设完成后卧式密集烤房将达到7000座左右室内面积约14万m2育苗工场将达到100座左右净空面积约18万m2可耕作面积约15万m2按照国家烟草专卖局标准基地单元资金投入配套标准1个基地单元建设投入资金约1亿元烟草行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逐渐加大设施建设水平逐渐完善农村生产条件逐渐改善有效提升了烟叶产业的质量和效益同时彰显了烟草行业的社会责任增加了烟农收入但烟叶产业作为季节性较强的农业生产在阶段性工作结束后集群烤房育苗工场等配套设施都有长达6个月的闲置期尽管烟草行业在相关设施的综合利用上大力扶持和引导烟农育苗业主发展设施农业探索后续项目但发展效果较差设施农业项目远远没有达到产业化发展的高度因此如何充分利用当前农村闲置的大量烤烟基础设施开展设施农业实现农村经济循环发展节约发展持续发展成为了当前烟草行业及广大烟农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4彭水县设施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4.1群众观念落后

设施农业发展积极性低由于缺乏探索意识创新意识大部分烟农将基础设施定位于满足烟叶生产需要没有树立基础设施综合利用意识发展循环经济意识节约经济意识造成了大量基础设施的闲置和浪费

4.2人才支撑不足

缺乏高端技术管理粗放经营效益低设施农业对生产者的技术管理水平以及对产品定位市场信息等方面要求较高近年来文化素质较高的中青年农村劳动力大量从事第二三产业只剩下年龄偏大文化素质较低的中老年人和妇女从事农业生产其思想固化学习能力差接受并运用新技术存在障碍直接阻碍了设施种植的产前产中设施农业发展水平导致栽培管理大多仍以传统经验为主缺乏量化指标和成套技术中和产后技术管理总体水平较低

4.3信息市场渠道不畅

由于经营户主缺乏信息市场渠道应用高新技术少大部分设施装备后期投入不足仍保留初建时的状态未增添新设备所经营项目受到市场因素的制约一旦市场销售不畅将遭受较大的经济损失

4.4品种多样缺乏强势品牌项目

由于后续产业开展缺乏针对性项目研发以各业主自主开展为主品种较多相对分散在野品牌冶建设方面目前还没有形成具有内涵发展潜力的知名大品牌

4.5产品商品率低

目前彭水县在烟草集群烤房闲置期利用上探索开展金针菇种植但效果一般在育苗工场闲置期利用上以种植香菇和时令蔬菜为主但在常规生产技术攻关等方面并没有实现超常规的发展设施设备的附加价值并没有充分发挥在产业效益上和运作效果上与烟草行业后续产业的发展目标发展愿景仍存在较大差距目前的设施农业发展还停留在设施农业项目的层面上远远没有达到设施农业产业的高度

4.6盲目性大

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当前的设施农业开展还处于尝试阶段具有极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未开展相关项目适应性科研立项研究生产技术示范研究产品销路市场调研研究因此后续产业开展规模小知名度低市场影响低

5建议

设施农业作为综合应用工程装备技术生物技术和环境技术按照动植物生长发育所要求的最佳环境进行动植物生产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如避灾农业节水农业高效农业是现代农业的显著标志设施农业打破了传统农业的季节性在有限的耕地上产出更多的农产品满足多元化多层次消费需求是实现农业资源最大利用的必要措施是实现农业现代化产业化标准化从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的有效手段是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农产品产质量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作为山区农业现代化要实现新突破发展设施农业走循环经济节约经济和高效特色经济之路是最佳的选择为充分利用彭水县现有的农业设施资源加快设施农业发展提升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5.1加快设施农业研发立项

发展设施农业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增加农民收入为民造福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要把建设设施农业当作一个系统工程来抓坚持产前产中产后3个环节一起抓做到前后衔接左右协调上下配套发展设施农业设施是基础产品是关键技术是保障市场是后盾针对当前彭水县设施农业发展现状需要县科委农委烟草等部门加大部门协调联动力度尽快实现县级层面上科研项目研发立项其中由科委等牵头进行设施农业品种生态适应性研发立项品牌培育立项无土栽培立项节约发展立项绿色循环发展立项等工作由农委牵头进行产品商品化信息化市场化终端调研与建设工作由烟草部门协调相关试验场所人力物力等基础准备工作通过部门联动建设设施农业野研要产要销冶产业链形成产业化发展规模

5.2培育龙头产业品牌

没有品牌就没有市场品牌效应和社会的了解认可是促进一个地区一个产品快速发展的无形广告不仅要创建有影响力的知名品牌还应着力提高和保持品牌内在质量树立品牌外在形象教育经营户坚持绿色产品生产标准自觉爱护保护自主品牌同时要把设施农业当作一种文化来建设在发展设施农业的同时构思规划运筹发展现代服务业观光旅游农业生态旅游农业适时论证举办设施农业节庆会展销会交易会提升设施农业宣传内涵文化内涵

5.3完善设施农业技术服务体系

设施农业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是集约化高科技的新型产业要求有高效的技术服务体系和高素质的经营队伍其效益的发挥最终体现在产品的品质和数量上因此必须建设与设施农业发展相适应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不断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强科技内涵一是通过引进农学园艺果蔬等专业的高校人才充实改造乡镇村农技队伍鼓励专业技术人才与设施经营农户签订技术服务合同从服务中获得收入二是邀请大专院校知名专家成立设施农业技术顾问组为县域设施农业发展精准策划准确定位建立野产要学要研冶立体科研技术体系三是集中县域内各种培训资源强化技术人员和经营业主业务知识培训培养一批懂技术善管理会营销的专业技术人才提高设施农业的科技含量和市场应变能力四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进程县政府应尽可能将科技项目资金重点安排在设施农业方面加快成果转化进程提升设施农业科技水平五是充分利用现代媒体工具传播设施农业技术可以通过现代网络广播有线电视等现代传媒以及报纸传单板报等传统手段及时宣传设施农业技术使农民多方面全方位地接受科技熏陶教育和培养条件成熟时可以帮助农民建设家庭科技市场信息末端接受装置六是帮助农民探索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建立以野设施要栽培要牲畜要能源冶等为主体的节约农业绿色循环农业突出抓好生物工程耕作栽培三大主体措施真正实现设施农业整体协调循环可持续发展[4]

5.4以企业或合作组织为纽带提升组织化程度

大力扶持和发展产业化龙头企业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形成野企业垣基地垣农户冶或野合作组织垣基地垣农户冶的生产模式加强对设施农业的整合提升企业化或专业合作化是提高设施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和组织化程度让广大农民适应设施农业这种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有效组织形式在发展设施农业过程中企业或合作组织的介入能够更好地吸纳资金有效引进推广使用先进生产技术引导农户统一作业统一经营共同开拓市场使农民的科技意识合作意识市场意识得到提高形成农户和企业农户和合作组织之间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产品销售向野产前式冶转变实现订单化经营管理把一家一户的经营方式转变为野产业品牌化生产标准化经营规模化农民组织化冶的经营模式使农户单打独斗的个人销售转变为群策群力的合作销售切实解决以往消息不灵销路不畅的问题提高设施农业的市场组织化程度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形成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链形成合力开拓市场发展订单农业促进产销衔接

5.5增强农户参与意识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加大对设施农业的宣传力度努力营造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舆论氛围对农户进行正面宣传引导消除误解解决认识上的偏差调动农户参与设施农业发展的积极性坚持野引进来冶和野走出去冶开阔视野增强信心长远谋划统一策划合作共赢

6参考文献

[1]阿生祥.设施农业开展途经研究[EB/OL].2012-11-27[2017-07-01].http

[2]刘宏军.关于我国设施农业设施园艺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农业与技术20072745-10.

[3]高翔齐新丹李骅.我国设施农业的现状与发展对策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13453-3454.

第4篇:设施农业市场研究范文

一、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

1、改进价格总水平调控。加强价格总水平走势分析,研究制定“十一五”期间价格总水平调控目标。建立低收入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统计制度,定期价格总水平动态、重要商品与服务价格信息,积极引导市场价格行为和社会消费预期。合理安排年度调价计划,完善配套措施,审慎把握价格调整的时机和力度。落实价格调控目标责任制,强化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努力完成价格调控目标任务。

2、准确把握市场价格动态。构建反应灵敏、覆盖全面、重点突出的价格监测网络,贯彻实施《江苏省价格监测点管理办法》,改进监测报价方式方法,进一步提高价格监测数据的代表性、真实性。完善《江苏省价格监测报告制度》,健全价格监测质量管理体制和监督考核机制;准确把握重要商品和服务价格走势,着力发挥价格监测服务调控监管的基础作用。

3、完善价格应急预警机制。贯彻实施《江苏省市场价格异常波动预警和应急监测工作实施细则》,改进价格异动监测预警办法,细化应急措施。密切关注能源原材料市场价格走势,强化连带影响与连锁反应的调查研究。跟踪监测与“禽流感”相关的商品价格动态,及时反映价格波动情况,维护正常的价格秩序。因时因地调整价格监测和市场价格监管重点,防范区域性、时段性以及重点商品的市场价格异动。

二、健全资源环境价格形成机制

4、完善能源价格形成机制。加快推进能源产品价格的市场化进程,建立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加大实施峰谷分时、季节性电价力度,继续对限制类实行差别电价。改革石油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理顺比价关系。

5、建立节约型水价形成机制。实施“十一五”水价改革规划。明确水资源费、水利工程水费、城市供水、城市污水处理费以及再生水等水系列价格改革目标与步骤,进一步运用价格杠杆,促进水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

6、建立环境友好型价格形成机制。按照省局要求,开展环境价格体系的研究和相关政策的实施,开展水污染物指标价格理论的研究工作,为全面建立环境价格体系提供理论基础。研究建立环境治理、生态恢复责任机制和费用补偿机制。推进污染治理市场化,强制实施城市污水、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

7、健全土地价格形成机制。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合理确定集体土地征用补偿标准。配合省局研究土地协议出让最低保护价和耕地开垦费标准,适时提出政策建议,适当提高最低保护价和耕地开垦费标准,并加强对执行最低保护价情况的督查,促进工业用地项目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三、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

8、认真落实促进服务业发展价费政策。对照《常熟市物价局关于促进服务业跨越发展的若干价格意见》,加强优惠扶持政策落实的督查,确保各项政策落到实处,消除对服务业实施的各种差别价格政策。结合常熟实际,分类研究不同行业、不同阶段发展服务业的价格政策措施,进一步促进服务业发展。

9、大力扶持物流运输服务业。进一步清理整顿港口、道口、商城、园区收费,制定并实行有利于现代物流运输业发展的优惠政策;适当调整航道过闸费和航养费标准,促进航道基础设施建设。根据《收费公路管理条例》,结合我市计重收费实际,改革通行费标准统一模式,逐步推行差别化的通行费政策。清理汽车客运市场收费,贯彻《江苏省汽车客运站收费规则》,减轻企业和旅客负担。

10、继续贯彻落实房地产调控政策。积极探索运用价费政策促进城乡建设协调发展。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和江苏省关于切实稳定住房价格的通知精神,加强对经济适用住房、廉租房、普通商品房及其物业收费的监管。完善普通商品住宅价格管理,加强对商品房社会成本监审。及时监测商品房价格、成本信息,引导市场价格走势,从严监管住房价格违规行为。

11、完善服务行业价格管理。贯彻《医院医疗成本测算办法》,研究单病种收费办法,制定新增医疗服务项目价格审议制度。进一步调整完善医疗服务价格体系,规范医疗服务价格行为。疏导教育收费,形成合理的收费标 准结构。进一步协调和规范全市游览参观点门票价格,加强景区范围内垄断性价格的管理。构建公平合理的价格形成机制,推行市政公用设施有偿服务与有偿使用。完善有线(数字)电视收费管理办法。开展涉及服务业的资格认证、考试、培训收费的清理,优化服务业发展软环境。

四、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2、加强农村价格工作。将工作重点转移到农村。服务农村“新五件实事”工作,积极参与农村保障制度建设,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建设。加强农村教育、医疗卫生、农民建房价费监管,服务农村公用事业发展。继续清理整顿涉农收费,巩固涉农收费公示制成果。大力落实进城务工农民与城市居民在教育、就业等方面同等待遇的价费政策。完善农村价格监督网络,切实把各项涉农价费政策落到实处。

13、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深化涉农价费改革,利用价格杠杆服务特色农业、高效农业发展,促进农业增收,农民致富。深入推行“价格致富工程”,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完善与农业龙头企业、种养专业户建立价格工作联系点制度,扩大联系点范围,认真做好价格服务工作。大力清理涉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收费项目与收费标准,研究制定农副产品加工业的价费扶持政策,促进农业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

14、完善涉农价费政策。认真落实对家禽业减免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政策。配合有关部门落实粮食补贴政策,制定短缺的重点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政策,加强粮价监控,保持粮食价格合理水平。完善农资价格管理,努力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探索农资价格上涨对农民实行直接补贴的办法。完善农作物种子价格管理办法,及时农产品价格成本、供求与价格信息,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服务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

五、营造规范有序的价费环境

15、深入清理各项收费。继续开展行政许可收费项目清理;加强收费许可证管理,落实审批、年审、互审等收费许可证管理配套办法,切实规范审批行为;修改完善涉及下岗职工及就业、再就业的收费减免优惠政策,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对建筑市场收费进行结构性调整,清理、整顿规范全市房产、土地测绘收费,适当降低收费标准。开展农民建房收费政策实施情况的调研,防止和纠正农民建房负担反弹。加强对垄断部门利用社会公共资源,强行收费行为的整顿和规范。

16、整顿药品价格秋序。落实江苏省集中招标采购药品价格和收费管理办法,切实将招标采购的好处让给患者;贯彻实施《江苏省医疗单位制剂价格管理暂行办法》、《江苏省中药饮片价格管理办法》;继续降低政府定价药品零售价格,加强药品市场价格跟踪调查,根据常熟实际购销价格等情况,研究适应市场要求的管理办法。

17、加大价格监督检查力度。加强涉农价费整治,认真开展电力、电信、成品油价格以及涉车、延伸服务收费专项检查;继续抓好教育收费和医药价费专项规范工作。试行价格违法行为公布制度,公开价格执法信息,增强价格执法威慑力。加强价格监督检查制度建设,细化规则,完善反价格欺诈、串通、暴利和垄断行为的监管办法。积极组织开展反价格欺诈专项行动,努力规范市场价格行为。

18、创新价格监督方式。积极推行电子化工作方式;改进价格服务进万家活动方式,提高进万家活动的质量;运用科技手段提升价格监管工作实效。突出时效,促进价格举报工作水平不断提高。引入社会评判机制,确立严格标准,实施动态管理,深入推进价格诚信活动。

六、提升价格服务质量

19、高标准做好农本调查工作。贯彻《江苏省农产品成本调查工作考核办法实施细则》。加强对农调户记录与汇总质量的督查,认真搞好农产品收购价格询价工作,提高成本调查资料的分析质量及参考价值。加强农本调查网络建设,调整农调点(户),保证农产品常规调查、直报调查和专项调查的准确性、代表性。

20、积极开展成本监审工作。制定发电、药品、自来水成本监审办法。认真做好定调价格商品和服务的成本监审和其他重要商品和服务成本的定期监审工作,建立成本监审网络。

21、认真履行价格行政许可职能。贯彻国家发改委、省物价局关于价格评估机构、价格评估人员资格认定和价格鉴证师注册管理的行政许可政策,切实履行好行政许可的管理职能。加强与有关部门的联系、沟通,保障行政许可的顺利实施。

22、全力拓展价格认证业务领域。明确价格认证工作的职能定位,坚持服务司法、服务基层、服务社会的原则,巩固涉案财产价格鉴证职能,扩大价格鉴证、认证、评估业务,努力拓展新的鉴证业务。加强系统建设和业务指导,进一步规范认证行为,进一步提高价格认证队伍综合素质和认证工作整体水平。

七、夯实价格工作基础

23、大力推进依法行政。根据省定价目录,认真做好本市定价目录修订工作。进一步完善专家论证、价格听证和群众参与的价格决策机制,创新政务公开方式,提高价格决策的民主性、科学性。加强依法行政的制度建设,认真贯彻价格行政执法责任制,提高应对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工作水平。

第5篇:设施农业市场研究范文

摘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田水利是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基础设施,是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重要条件,是改善农村生态与环境的重要保障。加强农村水利建设既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简单分析我国农田水利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以及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举措。 关键词:农田水利水利设施 农业产业化 农田水利建设就是通过兴修为农田服务的水利设施,包括灌溉、排水、除涝和防治盐、渍灾害等,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定的基本农田。主要内容是:整修田间灌排渠系,平整土地,扩大田块,改良低产土壤,修筑道路和植树造林等。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基本任务,是通过兴修各种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和采取其他各种措施,调节和改良农田水分状况和地区水利条件,使之满足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促进农业的稳产高产。一、当前我国农田水利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长期以来,我国农田水利建设对农业生产乃至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但农村水利基础设施薄弱、总体投入不足、机制不活等问题日益突出,其现状难以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综合多方面因素,导致农田水利发展滞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建设标准偏低,老化严重。现有水利工程大部分修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且排灌标准很低,目前功能普遍衰减。既造成排涝能力弱,农田积水无法排出,又导致提灌能力差,不能满足灌溉需要。2、保护意识淡漠,疏于管理。由于投入不足,导致的只建不管、重建轻管及水利设施带病运行的问题比较普遍,使得众多小型水利设施功能丧失殆尽,农业自然灾害频发,严重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影响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业现代化建设。 3、重经济轻水利,投入不足。随着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的变化,对农村小型水利建设的重视程度和投资投劳力度逐步弱化。实施农村税费改革以后,投资投劳数量逐年减少,农村小型水利建设步入低谷。随着农村绝大多数强壮劳动力的转移输出,农村小型水利投劳结构发生很大变化,村以下小型工程投劳的组织难度明显加大,实行"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后,筹资筹劳总量有限,能够投入农田水利的资劳微乎其微。4、农民兴办水利的积极性下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粮价已经放开,特别是中国加入W T O后,外国的农产品已经占领了我国的部分市场,加之农民增收缓慢,种田的积极性不高,使兴办农田水利工程的积极性也有所下降。 二、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措施1. 加大各级政府的投入力度。首先,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只是手段,直接的目标是着眼于解决“三农问题”,根本目标是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好基础。无论是为了保障国家食物安全、发展农村经济,还是为了提高农业用水效率,以支持水资源向生态环境、城市和工业转移,最大受益者都是国家;其次,农民和农业已为我国的工业化、城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在“三农问题”成为突出问题时,在农业和农村有困难时,即便是为了自身的利益,工业和城市也应该支持农业和农村,国家财政应该向农业和农村倾斜;第三,农民负担重、农民尚不是土地的所有者,要求农民投入太多的资金用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不现实的。因此,国家和各级财政理应加大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投入力度。2.充分利用WTO规则。如果仅从主要农产品价格来看,在加入WTO后,我国农业确实面临很大挑战。如果说农业是加入WTO后受冲击最大的产业之一,那么也可以说农业是加入WTO后国家支持与保护空间最大的产业。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江大河治理、农业与水利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农村水环境建设等均可纳入WTO“绿箱政策”的支持范围,属于政府对农业基础设施服务的支持。3. 重视农田水利科学研究。现代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所要解决的问题和面对的挑战,无论从技术的广度或深度,都是前所未有的,国家应加大农田水利科学研究、示范与技术推广的资金投入。不仅要研究有效、适用的技术,还需要有一大批高素质的农田水利研究与管理人才,需要在全国形成适合我国农村体制、经济发展水平和区域特点的农田水利技术支撑体系。重视和加强农田水利科学研究,不仅是时代的需要,也符合WTO规则,是世界各国的通行做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突出的问题是“三农问题”,而农业基础脆弱和水资源总量不足、时空分布不均又是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制约因素,因此,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着眼全局、着眼长远、着眼发展的战略举措。我国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不仅有丰富的经验,而且深得广大农民的欢迎,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关键在于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的支持和投入力度。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既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政治稳定的需要。在目前农业、农村远远落后于工业、城市发展的情况下,政策利益适当向农业倾斜,有利于共同富裕和协调发展。三、加快和推进新形势下的农业产业化的举措适应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把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建设现代农业的总抓手。工作的重点放在优化区域布局、培植主导产业和扶持龙头企业上;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上;进一步加大力度,强化措施,完善配套政策,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健康发展。我认为农业产业化主要从以下几点入手: 1.培育农业主导产业,建立商品基地 选择农业主导产业是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内容,选择合适的主导产业应该按照“充分利用资源优势、突出本地特色、符合市场需求、形成生产规模”的原则。这样可以达到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农产品结构的目的,还可以有效避免农业产业地区趋同的问题,防止某些农特产品生产能力过剩,有利于开发特色农业、开发特色农产品,创出名优特新产品,确立市场优势地位。 2.完善利益连接机制,促进产业化健康发展 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核心。要用市场经济的方式把龙头企业与农户联结起来,实现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大力推行“企业+农户”的经营模式,通过发展订单农业、股份合作和各类行业协会等多种方式,建立产业化各经营主体的利益共同体,真正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利益分配机制。 3.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农民是自主选择经营方向、参与市场竞争的主体,但要改变农民抵抗自然和市场风险能力弱,法制观念淡薄,市场竞争意识、诚信理念缺乏的状况,必须把农民组织起来,成立农民自己信得过,对农民生产经营具有支持力、约束力的农民合作组织。一方面为农民生产经营、市场销售、科技服务、信息采集进行全程的社会化服务,办一些单个农户需要而又难以办到和办好的事情。另一方面又可以代表农民处理与企业的关系,提高农民的谈判地位,争取更多的利益。参考文献:

[1] 李燕琼. 我国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制度创新与实践[J]. 经济体制改革, 2003, (04) .

[2] 胡继连,周玉玺,西爱琴. 我国的小型农田水利产业化发展问题研究――理论分析、政策取向及现代企业制度建设[J]. 当代经济科学, 2000, (03) .

[3] 李远华,倪文进. 新时期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战略思考[J].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02, (07) .

第6篇:设施农业市场研究范文

一、我市农业科技工作现状

1、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情况

目前,我市有省级现代农业科技园1家:泰兴蔬果高效农业科技园;市级农业科技园2家:斑点叉尾鮰、长江名特优渔业科技示范园和泰兴市姚王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其建设情况分别是:

(1)泰兴蔬果高效农业科技园泰兴市蔬果高效农业科技园区以新街镇为中心,辐射带动元竹、刘陈、宣堡等其他乡镇,规划总面积3万亩,核心区面积1.2万亩,辐射面积5万亩。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园面积50亩。2008年初创建,2008年9月年被列入“江苏省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现有智能温室6800平方米,日光温室4500平方米,创新服务中心900平方米(含新品种新技术展示、技术培训、农产品质量检测和信息服务)及同时配有专门电力设施、排灌方便,基础条件优越。示范园多年来重视果疏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应用、推广,与农科院、南京农业大学和扬州大学建立长期研发关系,并与省农科院建立校企联盟。高效农业园面积12000亩。2006年下半年始建,2007年12月被列入“江苏省首批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已建成高效农业基地19个,设施种植面积12000亩,养殖基地1600亩。其中,设施蔬菜9850亩、设施葡萄1000亩、设施吊瓜(籽用)500亩、金针菇650亩、500头奶牛场200亩、万只山羊场50亩、万头猪场100亩、20万羽鸡场10个300亩、10万羽鸭场3个100亩和提水螃蟹养殖850亩,拥有农业企业9家,合作社2家,高效农业面达90%,已初步形成了“园区+公司+合作社+农户+经纪人”的合作经济形式,新建的蔬菜批发市场面积12000平方米,同时,与宁、常、锡、扬等市场签订了大宗蔬菜供货合同,设立经销窗口3个,开辟了农产品销售的“绿色通道”。2010年蔬菜生产总量7957.5吨,实现产值16787.5万元;畜禽、水产生产总量821.5吨,实现产值6525万元。农产品加工园以古高公路为轴线南北分别约为1600米和500米,东至姜八公路,西达宁靖盐高速公路;规划总用地约6.93平方公里,其中建设用地约6.71平方公里。2009年初始建,其“控制性规划”已经通过专家评审,基础设施和生产、经营性项目正全面启动,2009年7月被批准为“全国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12月被确认为“江苏省重点培育小企业创业基地”、“全国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

(2)斑点叉尾鮰、长江名特优渔业科技示范园园区位于滨江镇,以部级良种繁育场、省级斑点叉尾鮰良种场—泰兴市水产良种场、省级良种繁育场—泰兴市天禄珍品水产有限公司、泰兴市天邦水产公司为核心。2010年,园区共保存斑点叉尾鮰良种亲本3306组,繁育鱼苗3610万尾,销售1440万尾,推广辐射养殖面积1万亩以上。同时,与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合作,开展了斑点叉尾鮰联合育种工作,通过“拉郎配”、“电子标记”等技术的开展应用,定向斑点叉尾鮰55组,构建家系51个,为该品种的健康发展奠定了种质基础。繁殖其它各类鱼苗2.584亿尾,其中细鳞斜颌鲴3000万尾、异育银鲫1.5亿尾、赤眼鳟2500万尾、四大家鱼5340万尾。推广辐射养殖面积4万亩以上,形成社会经济效益近1亿元。通过渔业科技示范,积极推广生态健康养殖新技术,斑点叉尾鮰、细鳞斜颌鲴、赤眼鳟3种特色产品亩产量净增50公斤,亩效益净增300元,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3)泰兴市姚王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本园区以园内龙头企业泰兴市源盛果业有限公司为中心向周边辐射,组建高效规模农业园区,园区西起姚王集镇,东至河失交界,南起如泰运河,北至新鞠河,规划面积5000亩。园区已建成高效农业基地2个,设施种植面积2000亩,创办农业企业4个,实施了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已初步形成了“园区+公司+农户+专业合作组织+经纪人”的合作经济形式。先后与宁、常、锡、扬等市场签订了大宗蔬菜常年供货合同,设立直销窗口,开辟了农产品销售的“绿色通道”。

2、科技型企业、合作社发展情况

经省厅认定,我市现有省级农业科技型企业3家,科技型合作社1家。

(1)江苏春之谷生物制品有限公司该企业是国内首家成功地引进分子蒸馏装置与技术,把从油菜、大豆中提炼出植物油的废料-植物油脱臭馏出物进行进一步加工提取出高附加值的天然VE、植物甾醇的企业。现可产天然VE油500吨/年,植物甾醇400吨/年,年可消耗脱臭馏出物4500吨折合成所需大豆和油菜的产量达15万吨。以江苏春之谷生物制品有限公司为龙头企业,围绕优质油菜、大豆的深加工,形成“公司+科研推广单位+基地+农户”的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模式,在泰兴市建成优质油菜生产基地10万亩,大豆生产基地5万亩,消耗本市所产的大豆、油菜3万吨左右,占全年所需量的20%以上,大大缓解了原料供应上的矛盾,带动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与此同时,公司还在新品开发上狠下功夫,先后研制开发了90%混合生育酚、d-α琥珀酸酯、d-α醋酸酯、食品添加剂天然VE粉、饲料添加剂天然VE粉和甾醇兴康等产品,其中饲料添加剂甾醇兴康还获得了农业部颁发的饲料和饲料添加剂新产品证书,完成了天然VE和植物甾醇系列产品的后续延伸开发,在国内甚至国际市场上都处于领先地位。

(2)江苏同源堂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该企业围绕对银杏叶、花、果、枝的综合利用进行研究,开发了银杏叶生物饲料添加剂、银杏花粉制品、超细银杏粉、银杏油及系列产品、银杏活性炭,填补了国内空白。其中,已完成了银杏叶生物饲料添加剂的中试,建成了年产100吨的中试生产线一条,产品经江苏省理化测试中心、南京大学医药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检测,主要指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已完成了超细银杏粉和银杏油提取及制品的中试,建成中试生产线一条,形成了年处理银杏果100吨的能力,产品已投放市场,并经南京医科大学卫生分析检测中心、泰州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等部门检测,符合GB15193、Q/321283XJB10、Q/321283XJB11、Q/321283XJB12标准要求。该企业主要选用市场过剩的二、三级果作原料,年消耗银杏干果1000吨,不但解决了部分市场问题,而且直接为农民增收2000万元以上;同时缓解了供大于求的严重矛盾,拉动了银杏果整体价格的上扬,其间接效益可达7000万元以上。

(3)泰兴市天禄珍品水产有限公司泰兴市天禄珍品水产有限公司位于泰州市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斑点叉尾鮰、长江名特优渔业科技示范园内,成立于1994年,占地面积78亩,现有养(种)殖基地2100亩,拥有10000平方米的工厂化育苗温室和基础化验设施。专业技术人员28人,其中高级职称5人,中级职称8人,有10多年的特种水产人工养繁殖和育苗经验及特种花卉种养经验。是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江苏省省级良种繁育场、江苏省渔业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江苏省无公害产品生产基地,江苏省农业科技型企业,江苏省渔业科技入户示范先进单位、江苏省长江特色鱼类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单位。上海海洋大学实验实习基地。泰州市农业高新科技企业、泰州市高效农业十佳企业、泰州市十佳创新标兵、泰州市渔业协会常务理事单位、泰州市民营科技企业、泰兴市科技企业、泰兴市农业十佳企业,2009年成立了泰兴市天禄特种水产品工程研发中心。曾多次承担省、市科技项目,试验、示范、推广了罗氏沼虾人工繁养殖,赤眼鳟人工培育、繁养殖,斑鳜人工培育、繁养殖、美国斑点叉尾鮰人工培育、繁养殖,南美白对虾淡化培育和成虾养殖,漠斑牙鲆鱼苗种的淡化培育、成鱼养殖技术;蝴蝶兰、大花蕙兰繁种技术、2009年成功进行了美国鲥鱼及长江刀鲚的养殖试验等。与上海海洋大学、苏州大学、扬州大学、中国水产科学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省淡水水产研究所、省水产技术推广站、省农学院、南京师范大学等单位院校有技术依托和合作关系。具备了特种水产品项目引进、人工繁育等技术基础和条件。2007、2008、2009、2010年被认定为江苏省无公害水产品养殖基地,“天禄”牌罗氏沼虾、罗非鱼、南美白对虾、赤眼鳟、漠斑牙鲆被认证为江苏省无公害农产品。“天禄”牌赤眼鳟被认证为江苏省名牌水产品;2006年《赤眼鳟人工培育、繁养殖技术研究》获泰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009年《漠斑牙鲆苗种的淡化培育技术研究》获泰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10年《斑鳜种质资源研究与繁养殖技术》获泰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泰兴市一等奖。10多年来,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至2010年12月底,公司资产总额达1800万元。

(4)泰兴市绿色经典蔬菜专业合作社泰兴市绿色经典蔬菜专业合作社,创办于2006年10月,注册资金502万元,现有成员110个,其中农民成员80个,企业成员20个,其它成员10个,是一家集新品种引进、技术开发、产加销一体化的综合性生产经营企业。企业现有职工208人,专业技术人员72人,其中,高级职称4人,中级职称28人,初级40人。先后引进品种35个,新技术6项,注册了“绿色经典”商标,申报了四个无公害产品,四个绿色食品。嫁接再生技术获得了2008年泰州市科技成果三等奖。合作社实行基地+农户+市场的运作模式,为了规范合作社成员行为,制定出台了“七个统一”措施:即统一主要原辅材料的采购价格;统一产品销售价格;统一运输价格;统一用工及土地租赁价格;统一生产标准;统一注册商标;统一包装标识。2010年实现产值4000万元,纯效益850万元。在合作社示范带动之下,全镇设施高效农业面积达10000亩,主要种植茄子、大椒、西红柿、黄瓜等18个品种。辐射周边刘陈、元竹、宣堡等乡镇,面积达30000亩,带动农户800多户,吸纳转移剩余劳动力,实现了农民离土不离乡,增加农民收入,每年安排180万个就业劳动日,工资性收入增加4500万元。2010年,该镇农民纯收入净增1350元,高效农业对农民增收贡献份额达76.9%。有力地促进了高效农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为该镇及周边农业经济发展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

3、江苏省优质小麦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由江苏三零面粉有限公司牵头成立的江苏省优质小麦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拥有成员22个,其中企业12家、高等院校4家、研究机构6家。今后一个时期,主要研究开发利用卫星遥感监测预测强筋、中筋和弱筋小麦的产量和品质,确保向企业定向供应的商品小麦质量稳定一致;优质小麦新品种培育与良种繁育,力争5年内培育出优质小麦新品种5-10个,配套良种提纯复壮的扩繁,10年内培育出性状稳定、能长期种植的成本低、品质好的优秀品种3-5个;优质小麦优势区域布局、集中连片种植及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研究与应用,集成不同筋力小麦优质高产节本的标准化生产规程;优质小麦高中低筋面粉及主副产品加工技术的研发,主要包括小麦制粉工艺、主食产品加工技术、以及副产品的精深加工技术等。

4、近两年的项目实施情况在建国家星火计划项目7项,其中:重点项目1个,农林生物质材料的能源利用技术及产业化示范(江苏云江生物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面上引导项目6个,分别是:脱毒银杏系列健康食品加工技术及产业化、苏中地区生态循环高效种养模式构建和示范、设施蔬菜栽培连作障碍生物解除技术集成示范、植物甾(烷)醇酯、设施葡萄高效立体种养循环技术新模式研究应用、优质瘦肉型猪高效集约化养殖技术集成与推广。在建省级项目:农业科技支撑项目2个:山桂花、阿丁枫等绿化新品种苗木高效设施培育技术集成与示范(江苏鑫晨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设施蔬菜优质高效栽培技术集成创新与示范(泰兴市好又多蔬菜专业合作社);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科技公共服务平台项目1个,江苏省泰兴市设施蔬果产业公共技术服务中心(泰兴市绿色经典蔬菜专业合作社)均严格按照项目合同的各项指标要求认真实施,支撑项目将按时进行结题验收,平台项目今年将提前结题验收。2011年共申报省科技支撑项目9个、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项,目前项目正在评审中。

5、农村科技服务工作近年来,我市已先后组织种植业、水产、林业、畜牧业专家近460多人次,赴各乡镇开展弱筋小麦品质调优栽培技术、高效设施蔬菜栽培技术、微孔管增氧设备的安装、使用与养护、大规格青虾养殖技术、无公害斑点叉尾养殖技术、池塘套养特水技术、淡水池塘健康养殖技术、水产养殖水质综合调控技术、夏季鱼浮头的防救措施、配合饲料养鱼技术要点、精品葡萄高效种养模式、优质水稻高产栽培技术、银杏园高效间套复种技术模式、意杨管理技术、蚕桑生产技术、奶牛饲养技术、无公害瘦肉型猪饲养技术、生猪疫病综合防治技术、无公害家禽饲养技术、无公害特水养殖技术、市场营销知识培训、授课、咨询等800多场次,踏田指导1800多次,对种养大户进行技术指导400多次。培训农民225000多人次,发放各类技术资料近28万多份。组织537名市乡农技人员结对565户专业户,通过建立科技人员下乡联系农户制度、电话联系及上门指导等多种形式,为广大科技人员营造学科技、用科技的良好氛围。以项目为载体组织科技人员深入生产一线,做好技术指导工作。组织102名农技人员成立25个专家组实施25个兴农富民项目,带动1000多户农民从事相关产业。选派59名科技特派员深入59个农业园区、村组、生产基地、专业大户开展技术服务,带动5400多户农民学用科技。稻麦、生猪、水产、银杏4个省级科技入户项目,173名技术指导员在全市乡镇220个行政村对3420名科技示范户进行20次以上的上门指导,共带动54000户农民学用科技,科技示范户的亩产量和效益均高于普通农户10%以上,这些项目的实施密切了技术人员与规模生产基地的联系,提高我市大面积农业生产的科学种养水平。抓好《农业科技之窗》专题片的采编。按照贴近生产、贴近群众、贴近实际,大力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的总体要求,充分利用现代传媒技术,采编了《葡萄建园技术》、《设施大棚蔬菜病虫综合防治技术》、《微孔管增氧设备的安装、使用与养护》、生猪疫病综合防治技术等累计200期《农业科技之窗》专题片,分别通过市有线台和无线台传送到千家万户,专题片紧紧围绕农时特点,将大面积生产中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邀请专家答疑释惑,传授技术、解读政策、稳定人心。让广大基层党员、农村干部、农业从业者坐在家里就能了解全市农业工作的重点、主要农产品行情、高效农业模式和常规农业关键技术的特点,为推动农业实用科技的推广发挥了积极作用。目前,又根据省市统一部署和安排,已按规定建成江苏农村科技服务超市分店、便利店,以建立科技成果转化长效机制为措施,积极开展科技示范、技术咨询、技术培训,开展为农服务,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二、我市农业科技工作存在问题

1、农业科技园区技术创新能力和示范辐射作用有待加强。农业科技园区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为发展“块状”经济发挥了较好示范带动作用,但对传统技术的改良创新,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上还有欠缺,缺乏从事农业技术研究开发的专业技术人才。与市场和农户联接的纽带作用发挥不够,农业科技在农村传播受阻,园区与农户之间没有形成利益和风险联接机制。由于农业科技园区投入成本较高,普遍存在的资金紧张问题是严重制约园区科技创新与发展的因素。

2、农业企业运行中的困难与问题。农业企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还存在不少影响发展的制约因素:一是资金成为企业快速发展的制约瓶颈。二是农业企业经济效益受种养业运行质态的影响较大。三是优惠政策落实难的状况依然没有改善。四是产品科技含量不够高。

3、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人才缺乏。组织内缺少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具有开拓精神的复合型人才,尤其是缺少带头人。另外组织合作不够规范,联接链条脆弱;运行机制不健全,缺乏有序管理;组织化程度不高,服务水平不高。

4、农村科技服务超市建设尚需加强。由于刚刚起步,各项工作有待规范,尤其是运行证照的办理和资金的扶持还未落实。虽然本市从农业科技三项费用给予了一定的支持,但这仅是杯水车薪。

5、农业科技创新方面还面临着公共科技基础平台建设滞后、高素质人才短缺、科技经费投入不足、产学研合作紧密度还不够等问题。

三、我市农业科技工作下一阶段打算

面对依靠科技进步,提升农业产业发展水平和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紧迫需求,我们将切实增强以下几方面的科技支撑。

(一)进一步发挥我市农业科技三项费用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增强现代农业的科技支撑力。严格按照《泰兴市科技三项费用和科技发展基金使用管理办法》规定,在今后,将有限的农业科技三项费用用在刀刃上,除重点支持农业重大科技专项外,将通过市场机制,建立完善由企业参与的高标准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基地)建设,培育一批优良新品种,研发一批先进适用技术,研制一批装备设施,开发一批新产品,制定一批生产技术标准和规程,集成示范一批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并实现先进技术成熟化、单项技术集成化、技术应用规范化,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二)充分利用国家、省科技资源,增强国家和省级科技项目的带动力。在继续组织实施好国家和省级支撑计划重大项目的同时,充分利用国家省级项目、资金和人才资源,提高我市科研开发的技术水平,争取实现相关领域的重要技术突破。及时对国家和省级项目成果进行总结和鉴定,推进重大项目实施过程中形成的创新成果的规模化应用和产业化生产。围绕我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技术需求,积极挖掘项目源,进一步凝炼科技项目,争取国家和我省的更大的支持。

(三)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增强现代农业发展的科技创新力。围绕优化现代农业发展的紧迫技术需求,加大科研机构和创新平台的培育组建,增强其创新能力。建立完善农业科技资源共建共享的管理制度和保障体系。加大对科技型涉农中小企业、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和江苏省优质小麦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聚。通过加强对农业科技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和加强对现有技术人员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多层次、多渠道的培训、培养,组建一批农业科技创新团队。

(四)大力引导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农村实用技术的示范与推广。认真贯彻落实《江苏省科技特派员工作实施方案(试行)》等政策措施,做好管理与服务工作,加强资源统筹,通过政策、资金、项目等措施加大对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倾斜支持力度,扩大科技特派员队伍,创造条件吸引、支持市内外农业科技人员以及企事业单位参与创业行动。引导科技特派员应积极面向生产、面向应用、面向市场开展科技服务工作,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与创新创业力度,提高科技服务能力水平,进一步培育壮大农业优势产业、科技特色产业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为推进现代农业优化发展,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第7篇:设施农业市场研究范文

摘要 对温控系统在安徽省的推广应用前景进行研究,深入了解温室大棚在安徽省的整体发展状况和趋势,走访和县、临泉、肥西等地进行温室大棚生产现状实地调研,回收有效问卷,得出该系统在安徽省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从而为温控系统的推广应用提供市场依据,并据此提出相应的营销策略。

关键词温控系统;推广应用;市场分析;营销策略;安徽省

我国农业目前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化的新阶段,温室环境控制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如何对温室环境进行控制使作物在最佳的环境中生长,是目前农业工作者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为满足现代农业快速稳定发展的需要和响应农业部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的要求,中国科学院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独立研发了远程农业实时信息采集和控制系统。该系统可根据农作物的生长规律为其提供生长所需的最佳环境条件,具有控制精准、功耗低、体积小、监控范围大、成本低、操作方便等特点,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1研究对象系统简介

整个系统由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GPRS终端、上位机3个部分组成,通过部署在监测区域的多个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完成数据采集。其中协调器节点和路由器节点只负责数据的收发,终端设备节点上安置了相关的用于区域监测的传感器,并将采集到的数据通过路由器转发给协调器或直接发送给协调器。协调器通过串口和GPRS终端相连,GPRS终端将无线传感器网络传送过来的数据按照GPRS网络的数据格式发送至GPRS网络。GPRS/Internet内部网关将GPRS网络的数据格式转化成Internet数据格式,远程的上位机通过上位机软件获取传送过来的数据,在界面上实时显示出来并将数据存储到数据库中[1]。并通过上位机软件发送数据采集命令给无线传感器网络,并同时监测部署在监测区域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的运行状态。

1.1创新点

一是实现了对温室群的控制与管理。二是系统中设置了温度传感器网络节点,具有自组网能力,摆脱了传统温室采用485总线以及CAN总线等有线方式与计算机通讯的距离困扰,并利用成熟的GSM网络技术,实现对温室群的远程控制[2]。三是充分结合农业专家系统知识,实现了对温室环境的科学有效调控,满足了农作物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以及不同时间段内对温室环境的要求。

1.2技术关键

一是无线自组网技术;二是单片微处理器控制技术;三是GSM/GPRS远程控制技术。主要技术指标:控制精度、传感器精度、响应时间、无线传感器组网距离、系统功耗等。

2调查研究方法

为了解安徽省设施栽培现状,于2010年1月25~30日,笔者前往和县、临泉、肥西等地采用问卷调查法进行了为期5d的温室大棚生产情况实地调研。此项调查几乎涉及各界人士,其中,专门从事农业生产的个体农民和集中生产的大农户占调查总人数的58.5%,已就业人士占11.7%,在读大学生占15.75%,农业研究机构专家占调查总人数的1.75%,政府官员占调查总人数的2.3%,其他占10%。调查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扩大调查范围,全面考虑和分析市场需求,以增加调查结果的可信度和科学性,从而得出有意义而且正确率较高的调查结果。该次调查涉及的人数较多,最终共收回有效问卷2 000份,其中从事农业生产的个体农民673份,集中生产的大农户497份,已就业人士234份,在读大学生315份,农业研究机构专家35份,政府官员46份,其他200份,调查对象比例基本符合该系统前期主要应用农业领域的要求。

3温控系统推广应用的市场分析

3.1设施栽培现状的实地调研结果

和县从1985年开始示范种植大棚蔬菜以来,因其经济效益显著,蔬菜种植面积得到迅速扩大。至1990年前后已成为华东地区最大的“菜园子”,至2002年蔬菜瓜果种植面积达1.78万hm2,年产量50.9万t,成为仅次于山东寿光的全国第二大蔬菜生产基地。至2004年,蔬菜瓜果种植面积达2.83万hm2,其中大棚蔬菜1.33万hm2,产量超过80t,产值8.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0.4%,农民人均种菜收入达1 100元,占人均纯收入的38%。至2008年,大棚蔬菜发展到10多万农户、2.67万hm2,并以每年15%的速度递增,大棚种植效益也达12万元/hm2以上。棚体结构普遍使用高架、钢钩大棚,既可以发展吊蔓栽培,又可以增强抗风雪能力。

截至2009年底,临泉县早春甜西瓜农产品种植专业合作社绿色西瓜基地面积扩大到800hm2,以临泉县范兴集乡、高塘乡、杨桥镇、老集镇为中心,涉及到阜南县、颍上县、太和县、颍州区、颍泉区、界首市等“三县二区一市”,为全市高效农业发展起到了典型引路和示范作用。1户群众种植0.67hm2西瓜年效益3万元以上,可以带动5户群众共同发展。该生产基地2010年将继续扩大大棚西瓜种植面积,力争达到1 400hm2。

2010年1月30日沿路返回时实地调研了肥西三岗、蜀山井岗、庐阳大杨、包河大圩等大棚农业种植区。截至2008年,合肥市大棚栽培总面积55.6hm2,其中加温温室8.2hm2,占14.8%;日光温室11.9hm2,占21.4%;钢架大棚为35.5hm2,占63.8%。合肥市正在积极推进具有合肥特色的“一县一品”。农业产业布局重点围绕“三圈五带十园百区六大产业集群”进行建设,其中不少项目就涉及到蔬菜。比如,“五带”中的环巢湖百公里水生蔬菜产业带、肥西县合铜公路15km蔬菜园艺特色产业带、肥东店白路高效种养一体化产业带等。按照产业布局规划,全市将形成100个66.67hm2以上特色种植园区。此外,十大园区的建设,基本都与瓜果蔬菜有关,比如包河区东大圩万亩蔬菜园艺观光农业产业园、造甲宋岗万亩蔬菜草莓生态种植园和肥西县官亭丰祥万亩大葱、药材、生态养殖产业园等。此外,六大产业集群很多也是规模化高效种植。比如以长丰水湖镇为核心的1.33万hm2草莓产业集群,以肥西上派镇为核心的1.33万hm2苗木花卉产业集群,以肥东撮镇、肥西三河和包河大圩为核心的6 700 hm2莲藕产业集群。

由上述调研情况可知,安徽省设施栽培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全省目前总共温室面积约21.4万hm2,据专家预测,还以每年15%的速度递增。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大棚结构简陋,种植品种单一。由于结构简陋,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生产不规范,保温性能差,根本谈不上光、温、水、气、肥等环境的综合调节控制,与生态农业和无公害农业相距较远,单位经济产出与发达省份及国外的差距较大,自然设施生产的风险高。二是大棚技术装备差,作物栽培体系不完善。目前,全省大部分地区农业设施还局限于竹木混合结构大棚等棚型,结构简易。现有的少量现代化塑料大棚,硬件装备水平并不低,但生产管理和运行水平远低于国外和国内其他地方的水平,能源消耗大;尤其是设施蔬菜、瓜果等栽培技术未成体系,种植的系统化、科学化与生产实践有较大差距。国产钢架大棚结构设施没有根据当地不同气候条件进行改造。大棚材料防尘、防老化、防雾滴性能差,以致透光率下降快,使用年限短。三是产业化规模小。散户的生产经营方式,运行管理的水平低。应逐步扩大设施生产的经营规模,将设施农业发展为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集成的工厂化高效农业,以缩短与国外发达国家的差距。四是设施农业的科研能力较弱,科技含量低[3]。针对江淮地区气候特征和连栋大棚生产中存在的小气候问题,部分学者对连栋大棚遮阳网覆盖降温问题(内外遮阳网的降温效应对比)进行了观测和定量研究,同时对小气候效应及种养模式进行了探讨。但在环境可控温室和大棚的结构参数优化、环境控制策略和满足作物最适宜生长的条件等方面还处于探索阶段,尤其是在南方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环境条件下,如何改善棚室中的环境负荷有待进一步研究[4]。棚室内智能控制系统设施为空白,只有丰乐生态园和丰乐种子公司的基地大棚内有配备,但基本上也处于闲置状态。

3.2 问卷调查结果

在发放问卷所获结果中,农业生产者基本对智能温室控制系统持欢迎态度,有小部分不了解此系统的人士,经过调查员解释后也对此系统表示感兴趣,大都希望实现农业生产的科学化,并表示如果市场上存在这个系统会进行尝试购买。在读大学生中部分出身于农民家庭,表示希望有这样的系统产生,以帮助父母进行农业生产,减轻其劳动负担;另一部分也表示这样的系统较好,顺应了当代农业的发展潮流。已就业人士,因亲眼见过很多农业生产,对这个系统还是怀有一定期待心理的。通过逐个研究农业专家的35份问卷,基本看出在他们的研究工作中也曾涉及到此类系统的研究问题,还有部分类似系统研究产生,但是他们多数处于研究角度,在成本、销售等方面存在问题,故基本没有投入实际使用,了解该系统后,他们表示看好该系统。政府官员大部分表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加上国家相关政策的扶持,对这方面的需求也会增加,故该系统有着很大市场潜力。其他被调查者中基本涵盖了各界人士,他们以自己的眼光对该系统给予了好评。在问卷最后的简答题中,部分人士给予了自己的看法,他们所提出的功能(除部分人士提出的极端功能,如自动控制农药配比进行喷洒、对偷窃者自动报警和抓捕等之外),其他的所研发生产的系统大部分能够实现。

3.3调查前期市场现实需求预测

截至2008年底,安徽省农户温室面积约21.3万hm2,主要分布在和县、临泉、繁昌、阜南、肥西等县;安徽省有110个县,每个县有1个县级示范园,每个县级示范园约占地1.3hm2,共143hm2;此外省内用于科研、旅游观光以及珍贵花卉苗圃种植的温室大棚面积约200hm2。因此,安徽省总共温室面积约21.4万hm2。预计大棚温室面积还以每年15%的递增率扩大。由于该产品是以温室大棚使用者为目标客户群,1个系统可以控制200m2,因此预计前期可以占到10%的市场份额,约可销售系统100多万套。后期将不断扩大市场占有率,完善系统,增加客户人数,争取可以占到市场份额的50%。

3.4关键外部机会

一是我国智能化的先进集约化农业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市场应用不广,而同样的在国外发达国家智能化集约农业技术已相当成熟并且市场应用广泛,我国政府正在大力地提倡和扶持智能化的集约农业的发展并引导传统农业向其转变,因此智能化温室控制系统的推广正是响应国家的政策和号召。二是随着世界发展由互联网向物联网转变的时代,我国也于1999年启动了物联网的建设,并且物联网研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因此智能化系列传感器识别系统将会迎来新的机遇,温控系统的推广应用必定无可阻挡[5]。

3.5调查前期市场潜在需求量预测

世界在发展,科学在进步,农业的发展当然也不会止步不前。因此,根据当前发展水平,我国农业种植也会逐步从散耕型向密集型发展,而且利用大棚种植的农作物的种类也会逐步增加,对土地的利用率、作物产出率也会加大要求。要实现这些要求,除了种子本身的质量之外,最重要的是作物在生长过程中的管理和外界环境,这对智能温室控制系统的需求量就不言而喻了。该系统能很好地控制作物生长各期需要的温度、湿度、光照、pH值等外界环境因素,从本质上解决问题,满足需求,而且价格低廉,适用面广,在未来市场中潜在需求量很大。

4营销策略

4.1定价策略

在考虑该产品的生产成本的基础上,分析到目前市场上同类产品的竞争较小,因此采取需求导向定价,利用可销价格倒推法,将本产品尤其是针对大棚农户的市场定为消费者可接受的价格和商愿意接受的利润水平来确定其销售价格。对于销售于科研性质的农业示范园的相对高端产品,同时考虑到与市场上同等竞争者的产品价格,采取投资回收定价法进行定价,确保投资按期收回,并获得利润。

4.2分销渠道策略

一是分销。这是一种最为重要的销售方式,即在省内选取几个重点地区进行推广,在每个地区建立1个渠道寻找商进行推广销售。二是采取网络直销。接受网上订购,然后直接发货到终端消费者手中,以此来扩大产品销量。

4.3促销策略

一是人员推销。派遣推销人员到温室大棚种植区对农户和农业示范园区进行推销。二是广告营销。建立自己专门的网站,接受网上订购;印制宣传单,到目标市场和示范园区进行宣传;通过目标市场的当地县级的电视台和广播进行宣传促销。三是公共关系。通过广告的宣传和老客户对本产品建立的口碑,扩大该产品的影响力;横向联合科研院所的强大技术优势,将会大大提高该产品的信誉和影响力,使更多的消费者信赖该产品,从而无形中提升销量。四是营业推广。在每年大棚种植的淡季购买产品将给予一定的优惠;将每一位购买产品的消费者办理会员卡,会员卡将以积分的形式给予不同的优惠,对于老顾客介绍新顾客的情况,老客户将得到新客户购买的新产品价格的同等积分;在推广的县级地区设立售后服务网点,完善和保证产品的售后服务质量。

5致谢

在整个调研过程中得到了合肥学院管理系缪群道、李道芳、张晓锋、俞军、陈琳老师、中国科学院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宋良图研究员、安徽省农业委员会汪社宽高级工程师、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张金云副研究员的悉心指导,在此一并感谢。

6参考文献

[1] TETSUO M,YASUSHI H.An intelligent control for greenhouse automa-tion,oriented by the concepts of SPA and SFA[J].Computers and Electro-nics in Agriculture,2000(29):3-20.

[2] 丁为民,汪小旵,李毅念,等.温室环境控制与温室模拟模型研究现状分析[J].农业机械学报,2009,40(5):162-168.

[3] 伍德林.安徽省设施农业现状及发展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7):4412-4413.

第8篇:设施农业市场研究范文

论文关键词:设施农业发展历史现状思路

设施农业是知识与技术高度密集的产业,集成了现代科学领域如信息、电子、能源、建筑、材料、机械、生物、品种、栽培、养殖、管理等现代科学技术,是最具活力的现代农业,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设施农业应该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火车头”,现代农业建设的先导区、示范区,农业持续增长的“增长极”。面对当前资源紧缺、生态环境污染严重、农业从业者队伍日益萎缩、农民增收日益艰难、国内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严峻现实,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落后、结构单一、技术含量低下、效益微薄、农民增收困难的现状,就势必要改变落后的生产方式,走技术密集型道路,促进农业持续高效发展,促进农民持续稳步增收,因此,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途径就是大力推进设施农业建设。

1国内设施农业发展历史及现状

我国设施农业历史悠久。据记载在汉代就有了以油纸作为透光盖层的原始温室。到清代末期,出现了现代意义上的温室,其结构形式为一面坡式,以玻璃作为透光材料,夜间采用草帘保温。20世纪50年代,从前苏联引进保护地栽培技术,但由于设施条件和技术手段原因,设施农业发展十分缓慢;60年代末,由简单覆盖、风障、阳畦、温室等构成的一整套保护地生产技术体系在北方城市郊区出现。70年代,从日本引进地膜覆盖技术,温室很快得到推广,对保温、保墒、保肥起到了很大的作用。80年代,以日光温室、塑料大棚、遮阳网覆盖栽培为代表的设施园艺发展迅速,形成了以塑料棚为主的与风障、地膜覆盖、阳畦、温室等相配套的保护地蔬菜生产体系。90年代以来,我国较大规模地引进国外大型连栋温室及配套栽培技术,设施农业以设施园艺作物生产为主迅猛发展。到2000年,我国以蔬菜栽培为主体的设施园艺面积已达210万hm2,按绝对面积计算为世界第一。在设施园艺研究领域,我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试验研究出比较适合我国气候条件与国情的园艺设施,在保护地栽培、节水灌溉、机械化育苗以及无土栽培等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成就,部分研究成果已逐步在生产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与推广。目前我国设施农业不仅包括园艺作物,也广泛地用于大田作物、林果生产、畜禽饲养、水产养殖等领域。

2江苏省设施农业发展现状

2.1认识程度不够

江苏省农业科研、农技推广人员知识老化、年龄老化、后继乏人问题十分突出,绝大部分科技人员对设施农业相关的知识和技术了解不多,有的农技推广人员这方面的技能还不如专业大户,更谈不上提供优良有效的服务。自2002年乡镇农技服务体系改革以来,农业大市兴化市全市至今没有新增一个大学农学专业毕业生。其他地方农业部门也反映,现在高校农学专业学生离农倾向十分严重。

2.2生产队伍素质不高

目前市县乡级农技人员学历层次偏低、知识陈旧、结构老化、思想僵化、丧失学习能力、靠吃老本的经验主义种田,已不适应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的需要,而且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青壮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队伍日益萎缩、老化,部分地区出现“劳力荒”、“老龄化农业”。

2.3相关政策不配套

江苏省设施农业起步较迟、规模不大、水平不高,要加快发展,亚待政策扶持。同时,设施农业是典型的高投人、高效益的产业,一栋占地667时的普通简易日光温室,建设成本需要1.2万元以上。政府补贴一般每667m2只有1000元,普通农户想要投人往往力不从心。设施农业的大棚、内部设施等不能作为固定资产抵押,无法向银行贷款。如何解决农户发展设施农业前期投人资金不足的难题,促进农民增收,已成为全省设施农业发展中一个重要课题。

2.4设施农业规模不大

设施农业是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复合型产业。发展设施农业需要一定规模的连片土地,江苏省从事设施农业基本上是农户分散经营为主,农户无力高投人发展设施农业,大户迫切希望扩大生产规模,又遇到土地流转难度大的问题,导致设施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水平较低。

2.5设施技术研究不够

江苏省设施农业起步晚、发展不快,技术研究与生产需要严重脱节的问题,巫待引起高度重视。目前设施农业主要涉及花卉、苗木、蔬菜、菌菇、养殖等方面,种养技术和设施装备的研究开发方面,特别是工厂化高效农业设施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全国蔬菜之乡山东寿光开展研究很早,目前第五代日光温室已大量应用生产,而江苏省至今还没有自主研发的、适合本地情况成熟完善的设施类型。进步和可持续发展。

3加快江苏省设施农业发展的思考

3.1提高对设施农业重要性的认识

要从战略高度去认识设施农业,大力推进设施农业建设,助推现代农业发展。既不能“一窝蜂”式扩大设施农业的规模,也不能“蜗牛式”发展设施农业。省委梁保华书记在苏南工作会议上指出,苏南地区农业比重较低,但地位重要,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依靠科学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农业,重点是发展高效、特色、设施、生态、观光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因此,要正确认识设施农业,要结合实际,要用发展眼光、超前意识科学制定发展规划,积极引导经济发达地区率先大力推进设施农业建设。

3.2加强生产队伍素质建设

设施农业对从事设施农业生产和开发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先进设施和技术只有由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高素质生产者运作,才能充分发挥设施和技术的先进性,充分发挥巨大的增产潜力。因此,必须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大力引进、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现代农业思想、熟悉现代农业理论、掌握现代农业技术并且具备创新能力的精干的技术、经营管理和研究开发人才队伍,提高生产队伍的素质。

3.3制定优惠政策

要制订扶持设施农业发展的产业、人才、金融等优惠政策,对苏北、苏中和苏南三类地区实行分类指导,分层次推进;要设立发展设施农业专项资金增加投人,解决农民的资金投人问题。对于苏南地区,大力引导和鼓励“三资”投向设施农业,重点发展钢架大棚,鼓励发展连栋大棚、智能温室,大力推广遮阳网、喷(滴)灌等辅助设施;对于苏中地区,给予政策和资金适当支持,重点发展温室、大棚,积极发展大中棚;对于经济薄弱的苏北地区,要给予更大政策倾斜和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同时引导和鼓励经济发达地区“三资”投向设施农业,重点发展标准化节能型日光温室、竹木大中棚,鼓励发展钢架或钢架、竹木混建温室、大棚。

3.4推进设施农业规模化

连片成规模,规模出品牌,品牌出效益。设施农业投人高、产出高、效益高,只有进行规模化生产才可能形成品牌效应,占领市场,使技术密集和资金密集的优势得到有效的开发与持续利用,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要培育一批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中扶持和培育规模化的设施农业基地,加快设施农业企业的发展。

3.5培育专业合作组织

实践证明,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开辟农产品销售渠道、有效增强农民市场竞争力的基本手段,是全面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个体农民的市场力量较弱,缺乏竞争力。要引导那些具有近乎相同的产品、相同的利益、相同市场地位的农户组成利益共同体,大力培育适合市场竞争的共同利益集体,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同时,建立相应的政策与法规,规范各类型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健康运行。

第9篇:设施农业市场研究范文

一、研究的主要方法与当前农村职业教育现状

考虑到本课题调查研究的范围涵盖全省的县乡镇,在研究方法上采取大面积问卷调查法对农村职业教育的相关问题制问卷在全省范围内调查研究;个案专访调查对有代表性的职业中学、乡镇培训学校和农村居民进行访问为主;进行课题的前期论证,收集有关内容研究的观点、方法等,配合研究进度及时综合成文献综述资料。山西是煤炭资源和农业大省,目前农村人口仍占70%以上。九十年代初,山西省委、省政府在全面开展县级经济教育调查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农科教统筹结合”,积极实施以“三教统筹”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农村职业教育走进全国先进行列。近几年,农村劳动力供求关系出现了新的变化。调查数据显示,69.3%的认为本村能够外出打工的青年劳动力都已经出去了,这个比例在运城、晋中和大同地区分别为70.5%、71%和72.4%。只有30%的村认为还有青壮年劳动力可转移。这说明劳动力的供求关系正在从“供过于求”逐步转向“既过剩、又不足”。“过剩”是指总量上劳动力是供大于求的。“不足”是指结构上有技能的、年轻的农村劳动力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年轻的劳动力已经出现明显的结构性短缺。劳动力不能仅靠出卖一般的劳动力来挣钱,而要更加重视素质的提高,更加重视培训,通过培训让农村劳动力升值,将给农民带来很大实惠。应当不断完善农村劳动力的培训政策,把开发农村人力资源作为促进农村发展的一个长远大计。近十多年来,全省农村职业教育共培养各类中初级人才65万人,在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调查中,许多职业教育工作者反映了多方面情况,归纳起来,可以概括为(见下表):山西省中等职业教育近三年发展概况

二、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长期以来,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和当地经济社会不发达的制约,没有真正实现政府统筹和领导,部门联办的教学模式,没有真正形成一个教学、科研、生产、经营服务一体化的办学实体和一校多能的职教办学模式,大多数学生及家长对职业教育缺乏了解,尚未摆脱小农文化意识和传统家族观念、愚昧落后的封建习俗等束缚,疏忽了科技、文化、技能的学习。

2.职教体系不健全。各职教学校没有形成一个统一指挥、协调发展的纽带。因种种原因,职业教育本身也没能把学历教育和职业资格证书结合起来,对职业资格证书缺乏认可机制,对国家关于培训与就业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贯彻执行乏力,制约着职业教育的发展。

3.财政经费投入不足,专业调整不及时,设备严重不足,专业设置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致使职业教育发展滞后于产业需求。学校因无资金添置专业设备,学生到校也学不到先进的实用技术。学校不能根据市场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随时更换新的专业和添置新的专业设备,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发展。

4.职教师资队伍整体素质还不适应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农村职业教育正面临着师资力量不足的挑战,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严重影响了职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稳定性。教师类型结构不合理。要满足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的需要,目前的突出问题是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数量不足,职业高中专业课教师占教师总数的46.71%,实习指导教师仅占2.7%,特别是“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工学结合不到位。许多职业学校的专业课教师缺乏。培训内容与教育教学实际脱离。在调查的48县中,近两年内,只有25.7%的职高教师参加过地(市)级以上的教师继续教育培训,35.3%从未接受过任何培训。

5.就业准入制度不健全,尚未形成规模化的就业机制。就业准入处于失控状态,“先培训、后就业”成为部分部门招工挣钱的手段,持证上岗形同虚设,技能鉴定部门对就业市场和用人单位缺乏有效的监督。

6.专业设置僵化,师资实践技能缺乏,人才培养水平低。从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来看,目前在生产一线的劳动者素质偏低和技能型人才紧缺问题十分突出。据统计,2008年城镇从业人口中技师和高级技师仅占5%,高级工占15%,中级工占26%,初级工占54%,技能劳动者仅占34.9%,劳动者技术等级偏低。

三、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对策

1.实施灵活而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学校管理实行校长负责制和职工代表表决制,调整班子,优化队伍,全面调动全体职教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实施一系列的教育教学管理改革,走改革和创新发展的道路。积极推进学分制等弹性学习制度,为学生、农民提供半工半读,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创造条件,实行灵活的教学模式。政府应制定积极的政策,鼓励企业和个人投资,积极发展民办职业教育。吸收社会资金,这样不仅会使投资者受益,还会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使农村职业教育在国家财力不足的情况下优先发展。民办职业教育灵活的办学方向,也会满足人才市场的动态需求。

2.搞好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整体素质。深化职业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行教师全员聘任制以及管理人员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和职务聘任制度,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教师到农村产业化基地、工厂、企业实践,到高校培训学习,扩大“双师型”队伍,确保教师队伍素质,提高教学质量。

3.实施“普职教渗透,长短期培训结合”的战略。针对当前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农村职业学校可分别开设普通高中班、职业高中班、短期专业技能培训班,以满足各种不同的社会需求。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工作者要树立“立足农村,服务农村,服务农民”的“三农”指导思想,举办各种农业科技培训班,设立农业科技咨询站点,实施学校与村组或农村合作社的对口帮扶,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将知识和一些实用新技术转化为生产力,转化为经济,帮助农民、乡镇企业走致富之路。

4.专业及课程设置要适应持续性发展的需要。农村职业教育的重心应放在农业科技培训和农民工的转移培训方面。农村职校应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及时调整办学方向,设置为农业、乡镇企业服务的专业,使职业教育内容“本土化”;打造特色品牌专业,设置综合专业。在农业市场化进程中,农业经营管理、农产品深加工、保鲜储藏、市场流通、农村合作经济、经纪人教育也应成为农村职业教育的内容。农村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应积极反映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进行农村经济发展需求调查和就业市场的调查,建立和完善毕业生跟踪调查体系,依据市场需求信息和农业生产发展方向信息设置专业,引导学生选择前瞻性的专业,使学生能学以致用。

5.实验实训基地设置与管理实行实体化,走“学校+企业+农户”的产、教、研相结合的道路。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是农村职业学校发展的生命线。走产、教、研相结合的道路,实施专业实体化。将部分专业办成既是教学和科研实体,又是生产经营和服务实体,师生既是教学人员,又是生产、经营、服务和管理人员。走“学校+企业+农户”的产、教、研之路。狠抓技能训练,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6.校校合作,校企联合,共谋发展。农村职业学校应与一些办学有特色的重点中专学校和高校实施联合办学。借鉴它们科学的管理方法、先进的实验设施设备和科技支持,共同实施科研开发和科技推广应用。与知名企业联合办学,既可解决学校的资金问题,又能开辟师生的实验实训场所,并有效地解决就业问题。利用职业学校技术资源优势,实施“送教下乡”、“送教到企业”和“送教到校”的“三送教”活动。通过校校合作,校企联合,提高学校教师的知识文化水平,提高技能和科研水平,提高农村职业学校的技术服务能力,实现学校和农村、学校和企业单位、学校之间的优势互补,实现共同发展。

7.通过制度创新,建立一项学校新体制。依托现有的农业院校建立农村职业教育研究机构,以研究农村教育,编制课程、教材,培训高层次专业农民与农村职业学校专业教师为重点,建立一项新的农村职业教育牵头制度与保障机制。负责农业中专学校、农村职业高中、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教师、专业教师以及有一定水平和经营规模专业农民的培训,增设推广教育教授工作职能,研究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综合素质教育,示范带动地市、县乡村农村教育的发展。省、市级财政建立专项经费,专款专用,使农业高校在农村教育、农民培训中充分发挥牵引、示范和辐射作用。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