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设施农业市场分析范文

设施农业市场分析精选(九篇)

设施农业市场分析

第1篇:设施农业市场分析范文

一、总论3

(一)项目建设内容3

(二)项目建设方案3

(三)投资概算及资金来源3

(四)项目效益分析3

二、项目背景3

(一)北赵村农业产业发展现状3

(二)市场预测4

三、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4

(一)必要性分析4

(二)可行性分析5

四、项目实施方案6

(一)组织方案6

(二)实施方案6

五、效益分析6

六、结论7

一、总论

(一)项目建设内容

项目名称:红星镇北赵村冷库建设

建设性质:新建

建设地点:北赵村红星屯

建设内容及规模:项目建设总规模为150平方米冷库,占地1500平方米。

(二)项目建设方案

设备方案:本项目所需设备及技术方面主要在市场引进。

生产技术方案:通过建冷库延长赤松茸(大球盖菇)储存时间,反季节销售,增加收入。

(三)投资概算及资金来源

资金规模和筹资方式:扶贫资金50万元

(四)项目效益分析

本项目建成后,经济效益显著。实现带动≥21户,贫困户年均户增收1000元以上,持续带动5年。项目的实施可以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产品附加值;增加村民就业岗位,扩大村民致富途径;壮大我村集体经济,提高村民收入。项目建成后,可拉动生产、包装、运输等相关产业发展,具有较高的社会经济效益。

二、项目背景

(一)北赵村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北赵村位于阿城区东23公里处;红星镇以东9公里处,属于潜山区,东邻宾县宾州镇,;南面比邻金龙山镇吉兴村,北与蜚克图镇隔一道岭,幅员面积50.1平方公里,下辖12个自然屯,20个村民小组。共有1106户,人口4516人。耕地面积15786.98亩,林地面积51962亩。201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0324元。

近年来,在阿城区委区政府、红星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学习上级文件精神,积极开展新农村建设,制定发展计划,把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带领村民增收致富作为一项战略性决策。

我村当年亩产3100斤,分为3等,平均预计出售5元,亩收入15500元,减去成本收入14000元,亩纯收入1500元。30亩年纯收入合计45000元。新鲜赤松茸市场需求很大,但时令性也很强。因此需要建设冷库储存,才能持续保证对市场的供应。

目前,红星镇没有一家冷库,产出的赤松茸需要及时运往外地,在装车、运输、卸车的过程中会对赤松茸质量造成一定损伤,给农户造成资金损失,为了更好地为村民服务,建造冷库势在必行,可实现延长赤松茸储存时间,反季节销售,达到村民持续稳定增收。

(二)市场预测

赤松茸储藏和绿色蔬菜产业一旦进入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和高科技组装、高效运行的轨道,标志着蔬菜品种将向跨季节、超时令、精细化拓展,积极带动我村农业科学种植、科学经营、效益显著提升,也展示了农业种植结构调整、追求效益的勃勃生机和广阔前景。

今后五年内,力争达到新建冷库≥150平方米;新增产业数量≥1个;建设特色产业基地≥1个;受益贫困户数≥21户;贫困户满意度≥100%的绩效目标,为我村农业结构调整,村民稳定持续增收闯出一条新路。

三、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必要性分析

蔬菜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对于改善城乡居民膳食结构、提高全民身体素质、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村民收入、带动经济相关产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农产品的需求尤其是新鲜赤松茸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对其质量和数量有了更高的要求,但由于产品生产具有明显的周期性,传统产业生产方式不能满足全年均衡供应的要求。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可以实现赤松茸数量大幅度增长,质量不断提高,不仅可以有效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还有力地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稳定增收,实现村民增收致富脱贫的美好愿望。

2.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由之路。北赵村冷库建设项目正是实施农产品转化增值的重要举措,符合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可有力带动赤松茸相关产业发展,改善农村社会经济及生态环境,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帮助贫困户脱贫的好办法。

3. 实现农产品反季节销售的有力保障,农产品反季节销售主要以冷藏保鲜为主,将赤松茸通过预冷、加工、贮存和冷藏运输,有效地保持其外观、色泽、营养成分及风味物质,达到保质保鲜,延长保存期的目的,达到调剂淡、旺季市场的需求并减少生活与销售过程中的经济损耗的作用。

(二)可行性分析

1. 投资软硬环境优良

北赵村区位优势好,交通便利,自然条件丰富,基础设施、通讯设施完善,生产的赤松茸产量高,品质好,加上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和好政策,投资环境宽松。

2. 现有市场基础好,货源充足

北赵村生产的赤松茸具有无污染、无公害、口感好、营养丰富等特点。预计2020年,赤松茸产量产值可较今年翻一番。北赵村村民通过近几年的努力,赤松茸在省内已有一定的知名度,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市场空间不断扩大,市场需要量不断增长,呈现供不应求的发展态势。

四、项目实施方案

(一)组织方案

1. 冷库建成后,由北赵村对全村范围内的赤松茸种植户进行统一动员,加强市场调研,重点与贫困户签定销售合同,扩大贫困户赤松茸种植面积,保证贫困户的赤松茸能卖得出去,卖上好价钱。

2. 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对市场进行科学调节,严把产品质量关,保证农户可以依照市场需求进行灵活交易。

3. 以“方便”、“灵活”为原则,逐步壮大规模实力。

(二)实施方案

1. 项目构成:项目主要由土建(库体)、保温、制冷、水电安装及附属设备构成。

2. 技术设备、所采用技术和工艺方案选择:冷库的关键技术在于制冷和保温,制冷的工艺技术拟采用环保的氟利昂制冷技术,采用24砖墙,聚氨酯喷涂为主框驾结构。设备采用可靠性高,技术比较成熟,使用维修方便,售后服务好,值得信赖的厂家产品。

3. 所需资金:前期包括房屋的建设和制冷设备的采购和安装等,初步估算总造价为50万元。

五、效益分析

本项目建成后,经济效益显著。项目的实施可以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产品附加值,推动我村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农业结构调整,村民增收,让贫困户脱贫具有促进作用。

我村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户,项目建成后,预计受益对象为北赵村村民1106户4516人,贫困21户53人;红星镇5250户15217人。

项目的实施后,可以引导村民发展运输业、销售,可以提供一定的就业岗位,可以安置我村贫困户人员劳动,增加贫困户收入,筑牢乡村振兴根基。

项目的实施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有利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实现农业增资和农民增收,特别是贫困户增收。项目实施既可有效满足市场对新鲜赤松茸的需要,又能够辐射带动我村发展种植业发展,有利于新农村建设。此外,项目生产周期短,经济效益显著。因此,该项目建设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六、结论

1. 本项目符合国家农村产业发展政策,有助于实现农村产业调整。

2. 可以解决赤松茸储存问题,实现农产品反季节销售,实现产品就近交易,节约成本,让村民持续稳定增收。

第2篇:设施农业市场分析范文

关键词:城市农贸市场;共性问题;建设对策

一、前言

城市农贸市场作为重要的生鲜农产品零售终端,是城市居民日常消费不可或缺的主要场所。我国城市农贸市场始建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城市居民对农贸市场的食品质量、购物环境、服务等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传统的城市农贸市场已无法满足城市居民消费的要求,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我国地方各级政府对城市农贸市场建设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国家商务部也制定了相应的农贸市场建设验收规范从宏观上加以指导,城市农贸市场建设成为重要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农贸市场建设的滞后严重阻碍了城市现代化建设。

二、基本情况

本文以江苏省淮安市城区农贸市场为例,通过对地方政府主管职能部门、农贸市场管理者、农贸市场经营户、城市居民消费者等利益相关者进行问卷调研、深入访谈。对41家农贸市场发放41份管理者问卷,实际收回有效问卷41份,有效收回率100%;通过对农贸市场经营户的随机问卷调查,发放问卷753份,实际收回有效问卷707份,有效收回率93.9%;通过对农贸市场消费者的随机问卷调查,发放问卷795份,实际收回有效问卷756份,有效收回率95.1%。

江苏省淮安市主城区共有41家农贸市场正在运营,其中清河区10家,清浦区11家,淮阴区4家,淮安区11家,开发区5家。从所有制性质看,国有性质的有9家,占22.0%;集体性质的有9家,占22.0%,私有性质的有23家,占56.0%。从摊位结构看,7654个固定摊位中:肉品摊位570个,493家经营户;蔬菜摊位2806个,1858家经营户;水产品摊位530个,385家经营户。

三、农贸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1.选址不合理,缺乏科学规划。关于农贸市场选址的合理性,国内学者尹元元(2009)分析了长株潭城市群农贸市场数量少、布局规划不合理;李卫兵(2008)分析了桂林农贸市场规划滞后、布局及结构不尽合理;马超益(2010)分析了南宁农贸市场布局不合理、发展不平衡。根据淮安农贸市场问卷统计显示:只有43.4%的农贸市场经营户对农贸市场选址合理性表示满意,只有51.5%的消费者对农贸市场交通便利性表示满意,现有的农贸市场布局已不能满足广大市民的需求,其原因在于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城市人口的不断集聚,原有的与旧城区相配套的农贸市场格局已被打破。一方面,新建社区缺失农贸市场这样的配套生活设施,导致老百姓购买生鲜农产品极不方便;另一方面,由于老城区的改造建设加快,农贸市场周边的原有居民拆迁,消费者较以前大为减少,农贸市场空摊率高,致使部分农贸市场无法正常运营,改行或搬迁,形成了老百姓买菜难、农贸市场卖菜难的局面。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对城市农贸市场缺乏整体规划,出现部分农贸市场相距百米的现象,极大地浪费了社会资源。

2.设施不完善,难以达标。马云甫(2005)分析了传统农贸市场购物环境和卫生条件不尽人意,存在安全隐患;金玉姬(2013)分析了磐石市农贸市场基础设施简陋、发展严重滞后;刘智超(2013)分析了农贸市场购物环境存在诸如露天式、摊位设计不合理等问题。根据淮安农贸市场问卷统计显示:只有31.3%的消费者对农贸市场给排水设施满意,只有30.3%的消费者对农贸市场卫生环境满意,只有42.9%的消费者对农贸市场通风满意,有73.3%的经营户和有83.6%的消费者认为现有的淮安农贸市场需要升级改造,农贸市场的两大利益相关者―消费者、经营户对淮安市农贸市场现有硬件设施不满意。有34家农贸市场停车场面积低于1000平方米,有些农贸市场甚至没有停车场,出现农贸市场外停车乱占道的现象,加剧了农贸市场周边道路的阻塞。

3.对农贸市场的管理与农贸市场的内部管理缺乏规范性,易造成安全隐患。李丹(2013)分析了内蒙古农贸市场出现多头管理的局面,负面效应严重;王艾青(2014)分析了地方政府对常德市农贸市场监管组织不统一。农贸市场的归口管理部门不统一,政府职能部门分工不明确,对农贸市场的开办缺少准入机制,对农贸市场的具体运营缺乏有效监控,政府职能部门无法即时掌握农贸市场运行状况。政府职能部门应理顺关系、明确分工,对农贸市场进行统一归口管理,迅速解决农贸市场遗留问题,健全管理农贸市场的运行机制,做到对农贸市场管理有序。对自发形成的马路、露天农贸市场必须坚决予以取缔,对农贸市场周边的路摊应该建立长效的管理机制,保护农贸市场经营户的利益,降低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通过对淮安农贸市场消费者问卷调查,有83.3%的消费者对生鲜农产品源头安全性非常关注;消费者对农贸市场满意的影响因素,顾建华(2014)通过因子分析、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建立模型,结果显示:消费者对农贸市场服务因子、农贸市场硬件设施因子、农贸市场商品质量因子显著关注。通过调研显示:农贸市场的内部管理极不规范,部分农贸市场的内部布局不合理,脏、乱、差现象比较严重,对入市商品索证、入市经销商索证、不合格产品处理等进货管理,各农贸市场的要求不一,缺乏统一的规范操作;部分农贸市场台账也不齐全,可追溯性差,易造成农产品安全隐患。因此,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应制定农贸市场标准化运营管理规范,提高农贸市场公共服务水平,加大对农贸市场管理者、经营户的行业知识、职业素养、职业道德的培训,提高管理者、经营户的计算机信息化操作技能。

四、农贸市场现代化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1.突显农贸市场公益性质,切实加大对农贸市场建设改造政策性投入。农贸市场与城市居民生活息息相关,在我国将长期存在,农贸市场是鲜活农产品重要的零售终端,其社会价值取向更能体现政府形象。有60.8%的消费者每天都进入城市农贸市场消费,农贸市场是“菜篮子”工程,建设好城市农贸市场不但可提高地方城市的品位,而且可增强区域经济的发展潜力,提升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社会效益大于经济效益。城市农贸市场的升级改造是城市化建设的需要,是城市加快现代流通业发展的重要举措。从现实情况看,农贸市场的经营具有一定的公益性质,农贸市场建设改造的投入大、回报慢、效益低,单靠市场机制内在作用对农贸市场建设配置资金的纯市场化模式难以突破当前城市农贸市场建设与升级改造建设资金颈瓶的制约。建议地方政府将农贸市场列为具有公益性质的基础设施投资范畴,每年从城市建设配套费中提取一定比例作为农贸市场建设改造基金,加大财政资金投入,确保农贸市场与城市开发、旧城区改造、新城区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时,进一步发挥国有农贸市场的主导地位,彰显其民生公益性地位和主渠道作用,国有农贸市场在竞争中能不折不扣地贯彻地方政府的政策意图,贯彻落实有关市场监管的法律法规,为其他性质的农贸市场树立标杆,能够影响和促进整个农产品零售终端的全面提升。

2.注重稳步推进,阶段实施、重点突破、以点促面。按照先易后难、分期分批改造的思路,把握任务节奏,稳步推进农贸市场改造,对于现有农贸市场进行综合实力排序,排名前列的优先加以改造,对不以盈利为唯一目标的国有农贸市场给予政策支持,改造升级、规划新建并进,使现有农贸市场达到商务部标准化农贸市场规范要求,逐步建立起以农贸市场为主体,生鲜大卖场、连锁超市为补充,布局合理,环境优美,便民放心的生鲜农产品流通体系,构建基本满足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要求、基本满足城市发展需要、基本满足城区居民需求的农贸市场建设、管理和经营机制。

3.扶持流通主体,加快发展速度。农产品的可追溯,农贸市场的标准化建设必将带来生鲜农产品单位成本的上升,根据淮安农贸市场调查显示:74.2%的农贸市场消费者不能接受农产品的价格提高;通过对“农改超”接受意愿的调查,消费者考虑到“农改超”会使农产品价格提高,有56.6%的消费者不愿意接受“农改超”模式;通过对于对农产品检测费用的调研,有74.2%的消费者只能接受价格提升在原有的10%以下,价格的大幅提高易引发消费者对政府的不满。因此,地方政府应加强蔬菜生产基地建设,大力发展肉、禽、蛋、鱼、菜基地化、专业化、定单化生产;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通过资金、技术、良种、服务等方式,促进专业合作社发展;建立高效畅通的生鲜农产品物流体系,建立和发展集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包装、仓储、运输于一体的与零售终端相配套的统一配送系统;通过提高农产品产销组织化程度,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损耗和费用,降低生鲜农产品的运营成本,使城市广大消费者受益、满意。

参考文献:

[1]李卫红,唐优泉.浅谈桂林市农贸市场改造与管理[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

[2]金玉姬.吉林省磐石市农贸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3(11).

[3]马云甫,杨军.传统农贸市场改造的必要性、原则与模式[J].农村经济,2005(2).

[4]李丹,杨亚楠.内蒙古区域农贸市场物流发展状况研究[J].经济论坛,2013(10).

[5]刘智超.农贸市场与农产品超市经营比较分析[J].商业经济,2010(11).

[6]尹元元.提质改造长株潭城市群农贸市场的对策探讨[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9(4).

[7]王艾青.城市农贸市场政府监管问题研究[J].经济师,2014(11).

[8]顾建华.城市居民对农贸市场满意度影响因素实证研究――以淮安市为例[J].价值工程,2014(12).

[9]尹元元.提质改造长株潭城市群农贸市场的对策探讨[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9(4).

第3篇:设施农业市场分析范文

【关键词】农产品流通 问题 策略

一、目前我国农产品流通现状分析

(一)信息不对称,盲目跟风

农产品的结构性、季节性、区域性过剩,是农产品市场存在的普遍性问题。究其原因,是由于农产品结构调整滞后,生产、技术、加工、流通信息不灵,农产品流通的网点、规模、设施等与农产品市场的发展需求极不相称,适应农村市场商品流通的体系不健全所致。市场信息的形成机制和信息传播手段的落后,使农户缺少市场信息的指导。这样,生产就很难适应需求的变化,农产品面临严峻的市场问题,也就必然导致农业增产不能增收。

(二)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薄弱

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总量不足,装备落后,在大中城市要稍微好些,而在广大农村地区,包括县乡,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大多简陋陈旧,流通辅助设施建设滞后。主要表现为储藏条件差、能力低。过去,我国农产品十分短缺,仓储设施的建设较少,随着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农产品出现大量的剩余,这就要通过储藏等方式进行吞吐,调节市场的供应,以缓解农产品的季节性矛盾。但是,由于没有相应的投资以及缺乏引导和管理,我国的农产品储藏设施的建设处于盲目无序的状态。

(三)农产品交易市场不规范,方式单一

农产品流通主体发育缓慢。现在传统的方式主要是一对一式的现货交易,多数企业和农户之间是买断关系,订单农业履约率不高,农民受益有限。农民流通合作经济组织化程度和市场覆盖率低,一家一户的农民进入流通领域如同散兵游勇,各自为战,难以适应市场变化。现代化的大宗农产品交易市场不普及,期货交易、远期合约交易形式更少。这种状况造成交易市场运作的效率很低。

(四)农产品营销观念和手段落后

我国农民虽然在生产方面已经努力地去适应市场的需要,但在销售方面显然与市场经济的要求相去甚远,关键在于他们还不能走出去,主动地选择最有利的市场去销售,而是被动地等待市场的选择。目前,农民自己的经销组织较少,这样,农民不仅会失去大量的商业利润,同时也增加了农产品的运销成本,使一些在产地价格较低的农产品进入销售地以后价格较高,同时也会发生区域性的供求矛盾。就农产品的营销手段而言,目前是比较落后的。

二、加强农产品流通的有效策略

(一)培育多层次农产品市场,拓宽农产品流通主渠道

目前,我国农产品收购、储藏、运输等基础设施,远远不能适应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批发市场是我国当前农产品流通的主渠道,70%的农产品通过批发市场进入零售环节。进一步扩展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支持范围和规模,培育多层次的农产品市场势在必行。继续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冷链系统建设。鼓励蔬菜、水果、肉类、水产等鲜活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恒温冷藏保鲜库、低温冷冻冷藏库、气调保鲜库等冷藏贮运设备,实现对生鲜农产品储藏、加工、运输全过程的保鲜冷藏。继续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和检测、安全监控、信息、结算、废弃物处理中心等准公益性设施项目。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加工、分捡、包装等农产品增值加工设施,以及交易厅棚、配送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

(二)加大农产品营销力度

1.加强农产品市场的调查研究和信息的采集。建立主销市场农产品需求信息库,加强市场信息的采集。积极建设大宗农产品预警系统,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引导农民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

2.积极建立健全农产品营销网络。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建立和充分利用农产品销售的信息平台、农产品流通协会等,建立健全农产品销售窗口,扶持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建立连锁店,在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超市设立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专销区或专柜。

3.积极推动产地与市场对接。要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新形势,发展订单农业,尤其要推进大宗农产品和一些地方特色农产品的“场(市场)地(农产品基地)挂钩”管理,提高产业发展水平,降低市场风险,增强市场服务功能。通过培育多层次的农产品市场,发展现代流通方式,改善农村消费环境,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切实扩大农产品消费、保障广大农民的利益。

(三)积极培育农产品流通主体

1.加快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首先要根据产业布局和市场容量,认真做好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规划编制,构建数量适度、结构合理、布局科学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其次要在巩固农产品市场交易功能的基础上,拓展市场的信息功能、价格形成功能、质量安全功能、客商采购功能、物流配送功能、网上虚拟市场功能。要加强市场信息,引导农民搞好农业结构调整,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降低农民进入市场的风险。

2.积极扶持农产品流通企业发展。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批发市场、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发展农产品连锁经营,建立新型、高效农产品营销网络。利用大型流通企业营销网络优势。整合资金,支持一批跨区域的大型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提高农产品集中采购、统一配送的能力。鼓励支持农产品生产与加工企业进入农产品流通领域,领办、创办农产品流通专业合作组织。

(四)健全农产品流通信息服务体系

依托农产品批发市场交易平台和商务网络平台,世界各国和我国重要农产品生产与供应信息、农业科技成果信息、农产品主产区的气象信息、主要经销商信息、重要农产品产量信息、农产品价格信息以及预测走向等,强化信息引导生产功能和沟通产销衔接功能,让农民下种时心中有数,产成品适销对路,能够顺利出售,能够卖个好的价格,得到更多的实惠,实现农民的增收。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商品流通已由社会生产中的末端行业上升为先导行业。加快农产品流通渠道建设,必须强化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现代流通方式,培育多元化、多层次的市场流通主体,构建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参考文献:

[1]张文松,邬文兵.我国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架构.科技导报,2004.

[2]孙民罡,曲雪梅,刘永艳.论我国流通政策体系的优化与完善.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20).

第4篇:设施农业市场分析范文

[关键词】淄博市;农业信息化;对策

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农业信息化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目前,农业信息化已成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是推进农村全面小康的有力保证。山东省淄博市地处鲁中,城乡交错,交流频繁,工农业联系密切,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强,具备以城带乡的空间优势。另外农业产业基础良好,具备以工促农的产业优势。经过多年努力,农业信息化建设已经具备了较好的基础和发展环境,但与有些地区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因此必须认真分析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快速稳健地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步伐,推进农业的战略性结构调整。

一、淄博市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

近年来,淄博市农业信息化发展较为迅速,对淄博市的农业现代化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基础设施有了较快发展o农民家庭电话、彩电、计算机普及率,广播、电视、互联网农村人口覆盖率居全省前列。每百户农民家庭拥有固定电话78部,移动电话160部,彩电114台,家用计算机28台,接入互联网18台。农村宽带端口达到295.2万个,宽带用户达到19万户,全部行政村建立了现代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基本形成了贯通乡镇、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部分村、户的信息网络体系。

(二)农业信息系统开发成果逐步扩大,信息资源的利用进一步提高。各部门分别建立了农业信息资源服务平台,建立了农产品市场价格、供求信息、科技信息、农村政策、农业气象等主要农业数据库,覆盖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多条信息采集和传输渠道已基本形成,对农业生产的指导作用明显体现。

(三)信息服务体系逐步健全与完善,形成了市、县、乡、村四级农村信息员队伍。以农业行政部门为主体,多元化的立体农业信息服务工作体系逐步形成。全市所有有农业的乡镇全部建立了农业信息服务站,通过各种方式培训农村信息员队伍,提高了农业生产、农产品流通、农村管理和社会服务领域的信息化水平。

(四)信息服务模式不断创新,信息服务水平有所提高。目前,各部门主要依靠电话、电视、广播和互联网络进行信息服务,尤其是电话和网络的应用日益广泛。包括“12316三农”服务热线、农业“专家咨询热线96288”、幸福农家“168”和各类涉农网站,积极为农民提供便捷的信息服务,解决农民在生产中遇到的问题,提高了农民的致富能力和增收机遇,得到农民好评。 二、淄博市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淄博市农业信息化建设虽然发展迅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重视程度不够,缺乏有力的组织领导,政策和财政的支持不足。大多数的农业信息都具有公共产品性质,要由政府提供才可能建立权威性的农产品市场信息统计、分析与报告制度,才能为农民提供及时、全面、精确的市场信息和参考资料。而目前,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组织、协调、规划等作用发挥得还不够,对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经费和设施投入也不够充足,用于软件开发和网络维护的经费则严重短缺。

(二)基础设施建设总体偏弱,网络条件差、规模小,资源利用率不高。虽然淄博市农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很快,但总体质量仍不高;尽管农村居民家庭计算机数量增长迅速,但计算机的拥有量仍很低,配置也较差,用来上网的则更少。宽带网络与农户家庭的距离仍是制约当地农业信息化发展的一大瓶颈。

(三)农业信息质量不高。衡量信息质量的标准,一看用户需求,二看时效,三是指导性。目前淄博市的农业信息质量不高主要表现在:(1)数据库建设和应用不够,缺乏相关应用软件。在农业应用数据库和软件开发上,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离农民的需求差距太大,如各种农业数据库的建立、农业管理信息系统、农业决策支持系统、专家诊断系统和农业实用技术光盘制作等大多数为空白,还有待进一步加强。(2)信息资源整合度不高。农业部门和涉农部门都拥有各自的信息资源,但因没有建立起有效的统筹协调管理机制,资源建设盲目无序,各自为政、重复建设,信息缺乏有效共享,且各主体的信息采集缺乏统一规划和标准,资源浪费现象严重。同时,因信息资源缺乏有效整合,不能有效地整合形成合力,难以及时集成全面、系统、准确的信息,致使农户和农产品企业的信息查询使用困难。(3)信息源单调。不仅政府对农业信息公开得不够,农村信息站、农业协会组织、种植养殖大户等对农业信息的提供作用也未充分发挥,基层农民更没有积极提供上行信息。而且,信息采集以国内为主,对国际的农业信息涉足不多,未能充分利用现有的国际农产品市场信息资源。(4)信息实用性差。主要表现为“四多四少”,即信息来自文献的多,来自市场的少;宏观信息多,微观信息少;综合信息多,专业信息少;滞后信息多,超前预测性动态信息少。这其中,尤其缺乏分析和预测的信息,因不能较好地分析农产品生产和市场状况,使农业信息对农民的生产经营指导性差,阻碍了农民对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目前,虽然涉农网站不少,但里面的信息大多是为政府部门自身管理需要服务的,针对农民的远远不够;有些网站的信息较为随意,信息的质量和精确度不高。这既增加了农民获取信息资源的难度,也使农民对网络信息的可靠性、权威性和利用价值产生质疑。而且,多数网站没有形成统一、简洁的信息检索平台,致使农民面对大量信息束手无策,难以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5)信息服务水平不高。不能满足农民和涉农企业需要,服务手段缺乏,服务的方式方法也需要进一步探索。缺乏为市场、为农民服务的动力机制,信息服务对象、目标不明确,从而导致农业信息使用群体对于农业信息技术的运用程度和信息的获取及利用程度较低。

(四)农民使用信息的能力较弱。主要表现在两方面:(1)信息传播渠道祁覆盖面窄。据调查,淄博市农民采用信息的来源渠道大体分为6类,即农业经合组织、广播电视、集市贸易、亲朋邻里、家庭成员从外地带回及互联网。其中,以农业经合组织作为农民采用信息的第一来源,占70.12%;其次是亲朋邻居,占17. 47%;第三是集市贸易,占7.78qc;第四是外地带回,占2.1%;广播电视和互联网则分别占1. 6%和0.9010,居采用信息来源的后两位。当前大多数农民尚未形成从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介和互联网主动获取信息的习惯,仍停留在从农业经合组织和亲朋邻居等被动接受信息的水平,利用信息能力依然很弱。同时,农村不同行业采用信息的来源也有较大差异。种植业第一信息来源是农业经合组织,其次是亲朋邻居,依次为外地带回、集市贸易、广播电视及互联网络。而养殖业、外出打工者采用信息来源等与种植业采用信息来源则有明显差别。(2)分析市场信息的能力差。农民在决策时基本上还是按照直觉和经验来判断,信息利用率极低,对农业信息的分析辨别能力不高,造成生产的盲目性,导致农产品市场价格的大起大落,生产经营呈周期性波动,社会资源浪费巨大。

(五)市场化不够。发展农业信息化必须借助市场的力量,原因不光在于财政资金有隈,更重要的是,农业信息化本身也是一项市场行为,现代农业在农业生产、流通等各个环节都离不开信息服务,这些环节通过市场运作会有效益产生。按市场方式运作,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找到农业信息化自身发展的持续动力,形成农业与信息业双赢的良好局面。农业信息化在实施过程中,需要信息服务提供商,包括设备制造业、软件业、系统集成、信息咨询业,以及研究机构、高等院校、中介组织等各方面的参与,运用市场行为将调动它们的积极性。反过来,农业信息化的推进,也为市场各方开拓了广阔的市场和应用空间。农村信息化建设要靠政府推动,同时也要借助市场的力量。目前,淄博市的农业信息化大部分项目仍依靠政府拨款,虽然近年来有些企业参与了农业信息化建设,但真正面向广大农村地区的服务项目很少,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信息化建设资金短缺、支持力薄、项目单一等问题。

三、淄博市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大力发展农业信息化已是一个刻不容缓的时代要求,如何真正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需要针对农业信息化政策性强、涉及领域广泛的特点,采取综合性的对策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大政策、财政和法律法规的支持。农业信息化是一个涉及多部门、多学科的综合性系统工程。要想取得成功,必须得到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在政策和资金上,政府部门有责任和义务保证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围绕农业科研体制、投资结构、经费投入和实用技术研究进行政策调整,明确投资主体并保证基本投入;要在规范信息市场、整合信息资源、建立健全农业信息推广服务体系、引导和组织农民利用信息资源、加强农业信息化实用技术研究、开发各类农业应用软件、提高从业人员和广大农民的信息化素质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同时,也应建立健全农业信息化法律、法规并注重立法、监督,依法保证信息质量真实性、有效性及知识产权等,维护农业信息化主体的权益并积极促进信息的共享。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o要想以信息化推动农业发展,首要的是突出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多种形式推进信息服务。政府在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上要起主导作用,整合资源、集中投入,尽快扭转目前各电信营运商各建各的通道、恶性竞争、各单位和部门各自为阵分散投入的不利局面,尽快建设一个相对完备的信息网络体系,加快网络设施的更新换代。

(三)加强对农业数据库和应用软件的开发应用。农业数据库是农业信息化的重要基础项目,受到发达国家政府、企业和国际经济组织的普遍重视。在数据库建设和应用软件开发上,除了要做好本市的农业数据库和应用软件开发外,也应注重对外市地和国际数据库的引进,以改进和发展当地的农业数据库和应用软件建设,及时了解和掌握外部农业科学技术和生产动态,推动数据库技术的进步。

(四)加强信息资源共享与整合。一是在统一的信息系统建设规划框架下逐步构建数据平台和应用系统;二是在分散的数据平台和应用系统的基础上实施资源共享与整合,打破孤立信息平台之间的鸿沟,形成数据和应用两个层面的交流与协同,形成共享、丰富、流动畅通的农业信息资源体系。要强化涉农政府部门与产、学、研单位间的协作,在信息采集、加工、处理、传递、开发等方面合理分工,各自有侧重点,分专题收集信息,并对原始数据进行二次加工,通过统一的平台向社会提供全面、丰富、及时、便捷的信息。

(五)优化农业信息服务内容和功能,提高信息服务水平。要以解决农产品销售和生产科技等问题为重点,围绕建立农产品市场体系、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推广先进农业技术,积极开展综合性、前瞻性、广泛有效的信息服务,把农民需要的政策、科技、市场等信息,通过各种信息网络,及时有效地送到涉农企业和广大农民手中,真正发挥信息化的巨大价值。一是围绕农业、农村和农民信息需求多样化的实际,切实加强信息采集整理工作,要引导用户或组织专业人员开发利用信息资源量。二是切实加强信息分析、加工工作,进行深层次挖掘开发,保障农业信息网络能够提供大量经过筛选的、符合农民需求的有效的信息资源。三是要积极适应国际贸易体制,建立并运行好一个农业国际市场信息服务的系统,提供国际市场行情及走势分析、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贸易争端及其解决的思路与办法等。

第5篇:设施农业市场分析范文

关键词:设施农业;发展现状;问题;对策;宁夏彭阳

1彭阳县设施农业发展现状

彭阳县总面积2 532.3km2,全县辖12个乡镇156个行政村,总人口25.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3.0万人。全县划为3个自然区域:北部黄土丘陵区,面积占57.9%,地势起伏,沟壑纵横;中部河谷残塬区,面积占28.9%,地势平坦,川塬相间;西南部土石质山区,面积占13.2%,地势陡峻,为次生林区,局部岩屑剥离,且为阴湿地带。

(1)设施蔬菜快速发展。全县发展设施果蔬348.5hm2,其中蔬菜278.7hm2,日光温室47.2hm2计590栋,塑料大棚231.5hm2计5 786栋。

(2)设施菌草初具规模。彭阳县将菌草产业作为调整农业结构、发展旱作设施农业的重点,借助闽宁对口帮扶的资金支持,目前全县菌棚达到562栋66.7hm2,全年可产鲜菇3 000t,实现总产值2 400万元,同时可就地转移农民工600多人。

(3)设施林果逐步推广,发展林果棚57栋3.2hm2,设施林果总产量18 000t,总产值4 100万元,提供农民人均纯收入120元。

(4)设施养殖业全面普及。全县所有乡村农民以“小群体、大规模”的养殖理念,确定了设施“黄种肉牛”的养殖模式及设施“生态鸡”的放养模式,把农民从传统劳动中解放出来,结合市场信息,按照市场规律发展养殖,实现农民增收。

2彭阳县设施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彭阳县农业总体上仍处于现代农业发展的起步阶段,虽然以移动大棚为主的设施农业发展有了一定的基础,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受资金、技术、基础设施和人们思想观念等条件的制约,从设施农业发展水平来看,存在布局分散、规模较小、技术含量不高、建设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

(1)规模不大,产业化经营程度低。总体来看,彭阳县的设施农业布局相对集中在红、茹河流域,北部乡镇因受水资源限制,主要采取“棚随窖走”的方式搭建,布局零乱,规模不大。设施农业经营方式分散单一,与市场对接层次低,先进的设施农业高产栽培技术得不到很好的推广应用,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不及时,造成经营户管理技术落后,产品质量低,市场空间狭小,缺乏市场竞争力,因而难以形成规模型市场效益和区域优势,产业化程度低。

(2)农民主体作用发挥不够。群众对设施农业缺乏认识,顾虑较多,等、靠、要思想相对严重,政府推动与群众自愿差距大。同时,农村留守的大多数为中老年人和中小学生,从事设施农业建设出现劳动力短缺现象。

(3)设施农业项目建设资金投入不足。日光节能温棚建设是一项高投入、高产出的项目。政府对项目资金补贴有限,吸收信贷资金和社会融资困难多,依靠群众自筹建设有一定的困难,虽然政府行为对设施农业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但由于农民认识不足、自愿投资依赖性增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设施农业的顺利发展。

(4)农民文化水平低,科技推广不够深入。现代设施农业需要文化素质较高的新型农民,而目前设施农业工作者对发展“设施农业”的认识模糊,接受并应用设施农业高产栽培技术能力低,加之彭阳县农技推广干部年龄老化,真正懂得设施农业生产技术的干部少,缺乏对农民在政策、技术、信息等方面的宣传和引导。

(5)品牌产品缺乏,市场带动能力弱。虽然彭阳县“红河香“辣椒品牌因其果大、肉厚、色泽鲜、耐运输、产地无污染的特点,深受消费者喜爱,远销兰州、西安、武汉、西宁等省市,建立了良好的销售网络,但农户设施蔬菜生产仍以家庭为单元,运行松散,难以与市场对接,效益低。

(6)市场意识不强。缺乏以市场为导向的思想逻辑、行为准则以及对市场预测和信息的预警机制,市场空间狭窄,市场信息服务欠缺,农民经纪人和营销队伍发展不够,设施生产服务不到位。

(7)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弱,设施档次不高。彭阳县设施农业装备档次仍以简易中等水平的塑料大棚、小拱棚类型为主,雪冻、风灾对设施农业造成严重威胁。

3彭阳县设施农业发展对策

第6篇:设施农业市场分析范文

信息是现代市场经济活动的前提。加强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提供更好的信息服务,是政府职能转变的客观要求。农业部全面加强了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统筹推进政策研究、信息等工作。建立了主要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日报、周报、月报制度,开展粮棉油糖等重点品种定期会商。自2008年以来,已选择100家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重点监测58种“菜篮子”产品每天的价格和交易量;建立了农业系统自下而上的市场热点快速报送机制。针对重大问题开展深入分析研判,组织了对九大品种价格形成和利润分配、受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影响的九大品种产业链条的调研,为出台相关政策提供了有力依据。不断创新内容和形式,形成了“监测数据与分析研究相结合、对上服务与对外相呼应、日周月季年报以及多种媒体全覆盖”的工作格局。在农业部的指导下,各地监测预警工作亮点频出。北京探索农产品区域信息合作模式,启动了与张家口、承德的蔬菜产销信息合作项目。山东成立了以棉花、花生、蔬菜、苹果和食用菌等5种优势特色农产品为监测重点的30多人的分析师队伍,加强对特色优势农产品的监测分析和预警。

农产品批发市场是农产品市场体系的重要构成,其布局的优化、运行的规范对稳定市场、引导生产具有关键性作用。“十一五”期间,农业部扎实推进批发市场改造。组织实施了“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拓展5520工程”,加强冷藏保鲜、质量检测、电子结算等基础设施建设。修订《农业部定点市场管理办法》,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开展质量检测。加强与商务部、中国农业银行等合作,共同推进批发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了免收个体工商户管理费和市场管理费政策的出台、覆盖全国的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的建立。在一系列政策的引导下,各地农产品市场建设和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上海2010年建成西郊国际农产品展示直销中心和交易中心,为全国农产品销售提供全方位专业服务;贵州农产品市场的分工、布局不断完善,形成了遵义虾子辣椒、关岭断桥反季节蔬菜、贵阳三农资等一批专业批发市场。

结合农产品生产季节性、区域性的突出特点,农业部广泛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营销促销。大力发展会展经济,连续成功举办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每年支持地方举办各种会展30余场。组织产销对接,妥善解决广西香蕉、宁夏马铃薯等滞销问题,进一步完善了日常购销对接机制。依托中国农业信息网和全国农产品“供求一站通”等,促进网上对接。支持国内企业组团参加大型国际农业展会,提高特色农产品的国际知名度。各地农业部门也结合产业特点,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对接活动,推进品牌建设。青岛市培育了马家沟芹菜文化节、大泽山葡萄节等本土农业节庆会展活动;新疆瞄准北京市场,建立多处新疆特色农产品展销中心、超市展销专区。

第7篇:设施农业市场分析范文

【关键词】供求信息;期货;质量控制;中介组织;冷链物流体系

我国的蔬菜行业在飞速发展的同时,暴露出几大问题。一是流通环节过长,流通成本偏高,直接导致“菜贱伤民,菜贵伤农”的发生。另外,蔬菜冷链设施不健全,没有形成一体化,运输和储藏过程中损耗太多,不但进一步加大流通成本,而且构成阻碍我国产品出口的一大壁垒。近几年,信息的价值越发突出,而我国的信息传播机制与信息预警机制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显落后,信息提供者与信息使用者不能实现有效沟通,往往导致菜民不能有效把握市场需求,只能依据往年产品的价格决定当年所种蔬菜的种类,大部分菜民为了提高产量忽视供求规律的作用,滥用农药,植物生长调节剂,结果却事与愿违,当同类产品集中上市时,反而大大削弱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导致蔬菜价格急剧下跌。而那些供不应求的产品又易导致垄断现象的出现,进而导致价格上涨。当然政府的政策也是不能忽视的,在我国,有些政府政策不能真正落实,大部分农民合作社形同虚设[1],不能像发达国家那样与政府的权利和义务相挂钩,大部分农民成立合作社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得到政府的补贴,合作社组织化程度低。我国的检验检疫制度也不是很完善,在对外贸易中往往处于被动地位。发达国家为了本国利益,针对我国制度与技术方面的缺陷对我设置贸易壁垒,直接影响我国对外贸易的产值。为了蔬菜行业的平稳健康发展,我觉得有必要借鉴一下国外先进的经验,分析一下国外蔬菜价格调控政策在我国实施的可行性。

1.经验的借鉴

1.1蔬菜的市场供求信息对接和规避经营风险机制的建设

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在这方面的经验与做法十分值得我们借鉴。美国至少超过50%的农民或者农场,都积极主动地利用农副产品期货市场[2]的交易信息来发现价格、安排农业生产和规避经营风险。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的农产品期货种类超过20多种,十分有效地知道了美国主要农副产品的长期生产安排。法国充分利用大型批发市场交易信息公开化的办法来指导农副产品的生产流通与交易。例如巴黎等的伦吉斯果菜批发市场,是法国最大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交易内容包括蔬菜、水果、肉食、水产、乳制品、蛋制品、花卉等品种,该市场内设有300多台闭路电视,多个频道在营业时间及时公布各种商业的最高价、最低价、一般成交价、销售量等信息,并将这些交易信息经过电脑处理后,及时传送给生产商、批发商和政府相关部门,从而达到指导生产、供货和政府制定相关决策的重要作用。

分析:我觉得利用期货市场的交易信息来发现价格规避风险在我国实施起来有一定的困难。首先,也是最根本的原因,我国菜农不但知识水平相对低下,而且年龄普遍偏高,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低。要想打通信息这一关,我觉得,首先实现蔬菜体系的产业化及产供销一体化减少流通环节,建立农业合作社,并真正发挥农业合作社的作用。然后,在合作社内部实行股份制,调动菜农的积极性。同时国家可出台相关政策引导投资向蔬菜产业转移,这样才能吸引专家的眼光。让专家“走进村”进行期货方面相关知识的培训,着重培养一批有能力的新青年,这样不但解决了由于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所带来的农村“空洞化”与老龄化,而且为青年辅助中老年实现蔬菜产业的繁荣埋下伏笔。

对信息供给者给予适当的奖励和补偿,激发群众有效利用信息的意识,实现信息共享、利润共享。

信息只有及时传递到菜农手中再能发挥其价值。我觉得实现信息产业的一体化是十分必要的。成交价、销售量等信息经电脑处理后,可通过手机短信及时传递给生厂商、批发商、政府等相关部门。另外,还可设立群众热线,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的问题。

1.2关税措施

除关税和关税配额等常见关税措施以外,挪威还对蔬菜实行季节性关税,以便同时实现保护本国农民和消费者利益的双重目标。按季节性关税管理办法,在本地产品生产供应旺季,相关产品的进口将被课以较高的关税,但当本地产品生产减少或停止时,相关产品的关税将大幅度下降,以促进进口,使价格不会因为国内供给不足而上涨。

分析:季节性关税可以保护本国的利益,但是实施的程度必须恰当,实施方法也要合法合理,必须保证他国不会对我国实施报复措施,例如,他国在其他方面对我国设置贸易壁垒。所以,我觉得,我国应配备一批律师团队,在同盟国或非同盟国曲解我国采取措施的目的时,及时与他们进行协商,以便维护我国利益,尤其是蔬菜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

1.3食品援助机制

美国食品援助计划具体包括:在校儿童早餐计划、暑假食物供应计划、特别牛奶计划、妇幼儿童食物补充计划、食品券计划以及其他食物赠与计划。

分析:在我国蔬菜无论是总产量还是人均产量均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但是蔬菜的损耗率也是相当大的,在18%以上,有的甚至在30%以上,所以在我国实施蔬菜援助计划的前景还是非常可观的。一方面可以减轻菜农“卖菜难”的窘境,还可以将菜价维持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同时也救济广大低收入家庭,提高社会的福利水平,增强社会的稳定性。当然,为避免削弱菜农的种菜积极性,政府应加大对菜农的补贴。

1.4价格调控机制

1.4.1订单栽培蔬菜价格补偿制度

日本政府2002年建立了订单栽培蔬菜价格补偿制度。生产大户与需求大户之间签订定量定价的供销协议,在蔬菜蔬菜上市40天前提出订单价格稳定申请。当遭遇自然灾害生产大户不能按照协议提供数量,市场批发价格超过标准价格1.3倍时。农户通过农协协调,或直接从市场购买蔬菜填补,政府可以提供补贴市场价与协议价之间差额70-90%的补贴,以维持订单的履行。

分析:“菜贱伤农,菜贵伤民”的现象在我国还是非常普遍的,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流通成本过高。在我国,蔬菜产业多为小农户分散经营,单个农户的议价能力低,在菜品集中上市时极易形成买方市场,而且蔬菜是易腐的鲜活食品,菜农往往急于抛售不得不接受较低的批发价。在我国大型蔬菜集散地也比较少,北京从寿光运进的蔬菜一部分却产自河北,究其原因,原来寿光是我国最大的蔬菜集散基地,蔬菜流通比较快。为此,我觉得,在我国有些省份蔬菜集散基地不健全的情况下,订单蔬菜不但可解决蔬菜的流通问题。而且可有效控制蔬菜品种、产量,从而有效控制蔬菜价格。

1.4.2目标价格[3]

法国以目标价格为中心,配以不同类型辅助价格机制及其体系,避免市场物价无次序的上扬或下滑。目标价格是指一种产品在按计划规定的若干年以后所要达到的价格,此价格与产量目标联系在一起,通过调高或调低来控制产品产量的增加或减少。产品产量的增加或减少反过来又对稳定物价起积极作用。政府除了在价格上做宏观调控外,还在税收等方面也采取一些必要措施,维持物价的基本稳定。

分析:我国最近几年物价不断上涨,恶意囤积游资炒作现象时有发生,所以为稳定民心、维持CPI的持续健康上涨,打破单纯依据往年的销售价格确定本期种植品种的瓶颈,充分发挥市场预警机制的作用,设定目标价格,合理引导菜民种植与居民消费。

1.5检验检疫补贴政策

在挪威检验检疫和病虫害防治等农业服务也会受到政府资金的支持。

近几年对日本出口的增长,致使日本对我国包括蔬菜在内的所有家产品进行严格的卫生安全检查和增加一系列进口附加条件。有些国家利用我国各种认证制度、标识制度、检测检验制度尚不够规范,或出口经营策略不当,专门针对我国设置技术壁垒,采用针对性检验,进口许可证,反倾销等贸易保护措施,为我国蔬菜出口设置障碍。所以,通过补贴政策强化蔬菜检验检疫程序是十分必要的。我国有必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并在各省设立由海关、商检、标准、协会、科研等相关部门组成的果蔬对外贸易协调体系,密切关注有关国际组织、出口国以及国际市场在果蔬产品法律、法规、标准、价格走向等方面的动态,建立高效联动的信息和预警预报机制,掌握国外贸易壁垒的具体变化增强我国果蔬产业的竞争应变能力,在开阔国际市场,突破贸易壁垒,解决贸易争端中争取主动。

1.6冷链物流体系的建设[4]

1.6.1保鲜技术

发达国家逐渐采用减压保鲜、臭氧气调保鲜、辐射保鲜、高压保鲜、高温处理保鲜、纳米保鲜、涂抹保鲜等贮藏保鲜技术,使果蔬损失率控制在2%-5%以下。

分析:我国果蔬领域的冷链把物流系统发展还比较缓慢,国际市场竞争力还比较弱,与发达国家差距明显:首先,我国果蔬以温流和自然物流为主,既缺乏高效、实用、节能、安全的果蔬保鲜技术和装置,更缺乏产地预冷装置和冷藏运输设备。采后损失率达20%以上。所以,建立在信息技术系统高效调控和高新技术储运设施保护条件下的一条龙服务,形成采后预冷-产地冷藏-冷藏运输-销地冷藏-零售冷柜-家庭冰箱的一条物流链是十分必要的。

1.6.2物流信息系统

德国的果蔬物流业通过信息网络将全国的供求信息与遍布全欧洲的连锁经营网络连起来,确保了信息的快速有效传递。在德国的水果直销市场,通过电子商务方式,随时显示世界各地的水果资源,价格等市场信息,通过网上交易,水果可直接调运到零售店,使中间商很难立足。

分析:我国尚未建立起以电子商务为基础的果蔬物流配送体系,果蔬物流与交易成本高,难以满足我国果蔬市场与物流发展的需要。所以,我认为在高等院校需设置物流专业和课程,注重对学生电子商务技能的培养,培养一批物流人才队伍,逐步建立依靠先进物流技术、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为支撑的果蔬现代冷链物流体系。

1.6.3物流的信息化、标准化建设

发达国家在果蔬物流企业中应用计算机管理系统、自动识别和条码技术、全球定位系统等先进的信息技术。

分析:我国的物流标准化工作近年来取得较大进步,但相对发达国家,和国内产业需求来讲仍显示滞后。在经济全球化和物流国际化的发展环境下,我国需实现物流标准化和规范化以便于国际物流融合。

2.相关思考

通货膨胀是存在的,那么菜价的上涨也并非偶然,在不影响CPI正常波动的基础上如何实现菜价健康上涨?展望蔬菜行业的未来发展,还有几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1)如何发展我国的农业设施建设,减少自然灾害带来的巨大损失与物价的非正常波动。(2)如何合理规划我国的蔬菜分销基地建设,从而减少流通成本。(3)如何合理的规划我国的道路系统,在不影响市容的基础上,实现蔬菜的顺利转运。(4)有的蔬菜可用来美容,需不需要与美容业进行产业链接以及链接后会不会引起蔬菜价格非正常波动等。

【参考文献】

[1]丁洁,李帅,吴乐.经济学视角下“高菜价”问题形成原因及对策探讨[J].商业时代,2011(20).

[2]刘星元.蔬菜价格:影响力度、性质、原因及目标模式[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5).

[3]国外如何控制物价[J].农经,2010(12).

第8篇:设施农业市场分析范文

关键词:农业农村信息化;现状;问题;对策

南阳市位于河南省西南部,处于南北气候过渡带,四季分明,山区、丘陵、平原各占三分之一,全市水资源总量和人均水量均占全省第一。南阳雨量充沛,土地肥沃,是河南省人口、地域、经济、资源大市,素有“中州粮仓”之称,是国家重要的棉粮油和畜牧业生产加工基地。作为典型的农业城市,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利用农业信息化促进南阳市农业的高效发展、保持优势,是当前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

1农业及农村信息化

1.1信息化是现今农村农业发展的基本趋势之一

农业及农村信息化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利用计算机网络和手机通讯等信息技术构建农村综合信息化体系,使农村得以充分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加快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逐步完善和实现农村现代化发展的过程[1]。两者均为社会信息化的一部分,是指通过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构建信息服务体系,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使现代信息技术在农村生产经营以及农村社会管理及服务等方面实现普及应用的程度和过程[2]。自2004年起,农业、农村信息化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多年将农业科技信息技术发展作为重要章节予以阐述,一系列涉及从基础设施建设、信息资源、服务模式、信息技术、系统平台到人文科技培养教育等各个领域的农业信息化相关政策也相继出台,并在全国范围内推进了一系列的重大农业信息化工程。2013年6月,国家成立了农业部农业信息化领导小组,同年11月,党的十提出了推进“四化同步”的总体要求,在十报告中明确提出将“信息化”和“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城镇化”提升到同等地位,强调农业和农业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社会现代化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为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相融合、加快推进信息技术与农民生产生活相融合、促进我国农业信息化进步指明了发展方向[3]。作为全国农业第一大省,河南省在2012年被批准成为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信息化建设走在了全国前列。南阳市作为本省重要的农业大市,市政府相当重视信息化建设,早在2011年便了《南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信息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将加快农业和农村信息化进程作为全市信息化建设工作要点,明确了发展目标。

1.2从大环境看发展农业农村信息化的必要性

1.2.1农业信息化市场需求巨大,潜力巨大

南阳自建国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市,农业的产业弱质性造成农产品从种植到收获、加工、销售等环节缺乏获取市场信息的能力,此外,传统模式下单一、分散的农业组织,由于农业信息的缺乏,农产品从种养到产出销售,往往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从众性,如果能够利用信息化实现有针对性、目的性的生产某种可能在未来比较热门或者短缺的农产品,及时掌握销售动态,了解其他地区农产品市场信息,就能够实现农产品高经济效益流通,实现产业链农产品价值最大化。现阶段农村信息瓶颈,已经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严重因素。

1.2.2信息化是传统农业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推力

传统农业生产模式下,要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和农产品的竞争力,就要推进农业现代化;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就必须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将当今信息技术与传统农业相结合,将会极大促进传统农业的现代化水平,并取得跨越式发展[4]。南阳市农业生产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将给农业产业带来难得的机遇,只有通过发展信息化,让农民及时了解市场信息、政策信息,将农业生产与信息技术紧密结合,按照市场需求选择生产和合理销售自己的产品,才能充分发挥出优势,大幅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

1.2.3信息化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了农业生产的成本和风险

发展农业及农村信息化,通过完善的信息网络和配套的信息软件,农民可以通过手机、平板等终端设备随时随地了解农业信息,灵活掌握信息变动对农作物种植、养殖业、农产品加工的影响。对农作物可以从播种前准备开始到管理、收获、销售进行一条龙管理,加强农作物生长或农产品加工制造过程中的可控性,同时增强农业生产对气候变化、病害趋势、市场变换等不可控风险因素的抵抗[5]。终端应用软件会将收集到的天气变化、水利条件、土壤墒情、气象灾害、病虫害预防、市场供求关系等信息上传至云端信息数据库,数据库再对数据信息进行筛选分析,得出有利于农业生产的信息,科学引导农业生产活动,为农民在生产经营等各个环节为其提供指导和参考,尤其是遇到防病、防灾问题时及时给与指导和帮助[6]。云端数据库还可以利用各种数据进行分析预测,并通过计算机决策支持系统进行模拟决策,使农民们及时了解某种农作物或农产品预期价格、供求关系,及时调整种植策略,及时应对市场预警信息,降低农业生产因市场供求关系造成的风险。

2南阳市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现状

2.1农业信息网络平台初步建成,信息化建设硬件条件初步具备

目前,南阳市、县(区)农业信息体系基本建成,“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电话网络村村通工程”已基本实现,成为农民群众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市、县级农业局相继建立市、县级农业信息网,配备专、兼职农业信息工作人员负责农业网站信息更新与维护,初步建成贴合南阳市农业生产需要的农业信息服务平台以及市县联动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网站上不仅包括了农产品品种介绍、价格指南、供销需求、分析预测等信息,还涵盖了相关的政策法规,免费将本地涉农信息在网上,为农民的生产经营、产业发展、产品营销等起到了一定的宣传推介作用,为农业生产尤其是本地特色农业如西峡香菇、内乡蚕业、石桥牡丹等开拓了农业服务的新领域,通过网上交易、网上服务,方便了农民,提高了收入,使农民尝到了农业信息流通带来的甜头。市县区农业信息中心根据不同季节、不同作物、不同产业定期不定期地编发惠农政策、农技常识、灾害预警天气等多方面的手机短信,随时发送到农户手机上,为农户提供及时高效的信息服务。农民还能通过拨打“12316三农”服务热线,解决农业生产中遇到的状况以及突发灾害应对、政策法规等方面的问题。

2.2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农民收入水平不高

近几年,南阳市农业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基础设施投资建设来看,2013年南阳市全年基础设施投资总额351.08亿元,增长22.5%。然而全市广电、网络信息服务投资总额仅占基础设施投资总额的1.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1%),其中农业信息服务基建投资占比更少。如果除去农业部门的各项行政事业费的开支、人员工资和一些必不可少的农业生产公共支出,最后真正能用于农业信息化基础建设的资金很少。正是由于农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资金匮乏,直接导致了农业信息化所必需的基本资金投入不够,基础设施建设不足。从农民收入来看,改革开放以来,南阳市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虽然从1985年的317元提高到2013年的8729元,年均递增12%左右,但仍低于省辖市平均水平(见附图),农民收入水平不高,造成开通宽带,购置电脑、平板、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使用网络的欲望不强。这两方面大大制约了农村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

2.3农民文化水平不高,农村劳动力外流严重

南阳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受到农民文化素质水平低的制约。据南阳市年鉴统计,2013年南阳市从事农业人口的受教育水平高中占5.28%,中专、大专及大专以上占1.04%,比全国平均水平分别低3.25和0.82个百分点。农村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8.5年,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6.9%,接受过农业职业教育的不足2%,绝大多数农村劳动力仍属于体力型和传统经验型农民,对农业信息化认识不够,参与度不高,接受新事物、新技术的消化能力必然不高,导致劳动者接受和使用信息程度低。调查结果显示,南阳地区农民对信息的采集,普遍依赖电视和报纸,能够通过互联网获取市场信息和技术的农村家庭比率只有1.7%,农民文化程度不高,造成农民信息化意识和利用能力的提高,限制了对信息技术的使用和推广。大部分农民信息意识和利用能力不强,仍停留在从农业经合组织或电视广播、亲朋邻居等被动接受信息的水平,利用信息能力弱,应用信息资源的积极性不够。此外,与河南省其他农村地区一样,南阳地区农村劳动力外流严重[7]。南阳市城市居民的月收入平均水平为2500元左右,由于乡镇农村平均收入达不到这个水平,因此多数剩余劳动力都选择到东部沿海地区打工,留守人口为老人、儿童等弱势群体,受教育程度不高,造成信息传播渠道覆盖面窄,也成为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突出瓶颈,制约了农业信息化的经济效益,同时影响了农业信息化的普及推广。

2.4农业信息标准化水平不高,信息采集体系不健全,信息质量低

从南阳市现有的农业信息网、农业网、特色农业网、三农网等农业网站来看,农业信息采集标准化程度不高,对农业信息体系内部各信息采集渠道缺乏合理的整合与规范,影响了农业信息的准确性与权威性,同时因南阳地域广袤,农业生产存在地区差异,各地农村的地理、气候等不同,很多信息技术的适应性不强,没有达到因地制宜,很多信息对大多数农民实用性不强。农业信息采集不够科学,采集制度不健全、信息采集点不足,信息处理、滞后等,也影响了农业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在信息的分布和传输上,缺乏网络、广播、电视、报刊、信息台等多种传播媒体之间的有机组合与协作,信息到农民手里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并没有彻底解决好,限制了农业信息化的普及。

2.5专业信息技术人才匮乏,科技信息资源分散

农业科技信息化建设对人员素质的要求与其他信息行业有着明显的不同,需要的是既懂农业又了解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2012年河南省成为全国信息化示范省后,信息网络平台和信息员培训工作力度加大,但目前南阳市全市农村信息员只有600余人,而全市的行政村数量有4600多个,科技信息员的数量和素质远不能满足基层科技信息服务的需要。并且科技信息资源多头建设、分散管理,使得科技信息资源不能有效共享。对采集到的信息加工分析受信息员技术水平、能力素质的限制,影响了信息系统的运行效率,降低了农业信息的使用价值。

3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3.1农业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总体较差,资源利用率不高,农业信息使用成本高

近几年南阳市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有一定的发展,但总体运行质量仍有较大提升空间。近年来农村居民家庭计算机数量有所增长,但计算机的拥有量仍很低,配置落后,利用网络指导农业生产经营的则更少。虽然手机普及率较近几年大为提高,但智能手机占比例不高,农业生产相关应用APP极少,3G、4G以及宽带网络设施普及率低制约了南阳市农业信息化发展。现有地方性农业网站种类不多,农业信息资源分散,农业信息数据库存在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数据标准不统一,不方便农民检索等问题。信息资源的采集、加工、等环节缺乏有效的组织和整合使农民获取信息的途径有限,获取的信息有限,农民获取农业信息难度大、成本高,从而不能得到及时、准确、便宜、可靠、有价值的信息,严重影响农民参与信息化的热情,阻碍了农业信息化的发展。

3.2信息资源整合度不高,数据库建设和应用不够

从南阳市现有的农业网站来看,主管农业的政府部门和涉农部门都拥有各自的信息资源,但之间没有建立起有效的统筹协调管理机制。资源建设投入分散、各自为政、重复建设,信息缺乏有效共享,且各主体的信息采集缺乏统一规划和标准,造成资源浪费。因信息资源缺乏有效整合,不能有效地整合形成合力,难以及时集成全面、系统、准确的信息。此外,由于数据库建设和应用不够,缺乏高效的应用软件系统,也使农业信息化处理成本一直居高不下,导致农业信息的分析、处理等工作难以得到有效的进行。在农业应用数据库和软件开发上,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与农民需求的差距都很大,农业管理信息系统、农业决策支持系统、专家诊断系统等各种农业数据库的建立、完善还亟待进一步加强。

3.3信息服务水平不高,农业信息良莠不齐,致富信息真假难辨

总体来看,南阳市农业信息及其服务水平不高,难以满足农民和涉农企业需要。服务的方式比较单一陈旧,缺乏为市场、为农民服务的动力机制,信息服务对象、目标不明确,导致广大农民对于农业信息技术的运用程度和信息的获取及利用程度较低。同时由于缺乏对信息技术知识和能力的有效应用,导致农业信息传播效率不高,对农民的决策辅助作用没有体现出来,农业生产、投资仍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从而造成一定经济损失和资源浪费。由于农民文化素质偏低,防范意识淡薄,农村地区已经成为虚假致富信息、不良广告重灾区,每年给广大农民造成巨大的损失,这与农村信息不畅、农民分辨能力不够,对风险性的认识不足有直接关系。

3.4市场化程度不够,政府资金投入不足

长期以来,南阳市农业信息化建设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持,仍依靠政府拨款,并且没有按市场方式运作,这就导致了信息化建设难以开展,大部分涉农工作人员,还是倾向于运用传统的方法(如信息公告栏、纸媒、电视广播)来进行信息化的操作,没有办法做到与时俱进地接受新的高科技知识,未能适应农业信息化给产品供应链和价值链带来的变化,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业信息化建设资金短缺、支持乏力、项目单一等问题,导致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不能充分发挥信息化对农业产业经济的引领作用。

3.5农业农村信息化的服务保障体系不健全

发展农业农村信息化,除了要克服人才、设备、技术问题外,还要完善农业社会化的服务保障体系。要尽快实现农业信息化,在加强基础建设的同时,也要改善外部的环境建设,如市场体系建设、政策法规制定、信用体系构建等内容,实现“两手抓”,这是农业信息化实现持续良性发展的重要保障[8]。此外,没有或缺乏完善的适合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电信、广播电视、互联网、软件、信息安全、电子商务交易、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电子签名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也成为南阳市在农业信息化新阶段实现突破的屏障之一。

4对策及建议

4.1从政策面加大资金投入,拓展农业信息化资金投入渠道

资金投入是发展农业农村信息化的关键因素。政府积极投入引导资金,并争取企业、经济合作组织、外资以及其他社会资金的投入,形成以社会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投入体制,将农业信息化建设列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内容[9]。研究制定网络资费对农村倾斜的相关优惠政策,减少农民信息获取和利用的成本,即:加强涉农部门间的沟通和协调,整合利用农业信息化建设服务的专项资金,合力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全面加大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资金和人力投入,同时从财税政策上对服务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行业进行优惠,提供无息贷款或减免个别税种征收等,引导信息技术研发、数据库建立、网络建设、信息服务等行业积极参与[10]。加大对现有涉农社会组织、技术市场和中介组织等信息服务机构的扶持力度,引导和扶持兴办农业信息企业,通过信息技术产业化研究项目,促进科研单位和企业合作,推动各类主体按照市场规律运作、独立经营、自主发展,逐渐使其具备生存和创收能力,引入竞争机制,促使各类农业信息机构并存互补、优胜劣汰,促进农业信息化产业和市场的快速发展。

4.2加强农业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信息共享能力,以多种形式推进信息服务

市政府在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上要起引导作用,整合资源、集中投入,加大对农村地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加大移动设备终端接入建设,增加优惠措施,加强电脑、智能手机的普及,尽快建设一个相对完备的信息网络体系,加快网络设施的更新换代。积极开展综合性、前瞻性、广泛有效的信息服务,把农民需要的政策、技术、市场等信息。通过各种信息网络,及时有效地送到涉农企业和广大农民手中,围绕农业、农村和农民信息需求多样化的实际,切实加强信息采集整理工作,切实加强信息分析、加工工作,进行深层次挖掘开发,保障农业信息网络能够提供大量经过筛选的、符合农民需求的有效的信息资源。

4.3加快农业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加强对农业数据库和应用软件的开发应用,提高农民信息应用能力

通过农业信息技术培训班、短期讲座等形式对农业科技人员、农业技术员和文化程度较高的农民进行培训,要针对实际,分类处理,将农业技术推广、职业教育、科学普及等农村科技工作相结合,制订行之有效的培训方法,通过宣传、授课、问题解答等多种手段和多种形式,提高农业信息化普及宣传的层次和水平。充分利用以计算机网络、智能手机应用为核心的媒体优势,以先进的信息科学知识和技术全面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11]。在数据库建设和应用软件开发上,除了要做好本市的农业数据库和应用软件开发外,也应注重对省内外市地以及国际数据库的引进,在尽可能减少信息成本的基础上,提供参与平台,激发农民的信息需求,让农民真正参与信息传播、使用和评价,在生产应用中改进和发展本地的农业数据库和应用软件开发。

4.4加强信息资源的整合,实现农业信息的整体化

建立统一的农业信息资源管理与共享部门可以实现全市各地区农业科技信息资源的有效搜集、管理与共享,将分散的数据平台和应用系统资源共享与整合,形成数据和应用两个层面的交流与协同,形成共享、丰富、流畅的农业信息资源体系[12]。市政府应采取措施,大力促进涉农政府部门与农业院校、农业科研机构以及农业企业进行农业信息资源整合、优化、管理,在信息采集、加工、处理、传递、开发等方面合理分工,按不同侧重点,分专题收集信息,并对数据进行筛选、分析、比较,通过统一的平台向农民提供全面、丰富、及时、便捷的技术支持与信息支持,最大程度实现农业生产经济效益。

2015年5月份,国务院常务会决定实施宽带提速降费以及“宽带乡村”工程,新增1.4万个行政村通宽带,并要求80%的行政村实现光纤入户,这对加快南阳市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无疑是一个重要机会和利好消息。南阳市应在现有农业信息化建设成就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投资,完善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开发先进技术和优化农业数据库,推进农业信息的融合;建设农业动态监测和农业信息高速传输反应体系。同时,优化农业信息化运行机制体制,加强农业农村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建设,为农业农村信息化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作者:周冉 李玉鹏 马吉坡 单位:河南省南阳市农业科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华锋,章颖.中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J].世界农业,2012(6):92-94.

[2]陈良玉,陈爱锋.国际农村信息化现状与特点研究[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5,7(3):75-79.

[3]李道亮.中国农村信息化发展报告.2010[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124-134.

[4]张鸿,张权.农村信息化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J].统计与决策,2008,(12):100-102.

[5]刘金荣,王永龙.新型农民信息意识培育路径研究[J].农业经济,2011,(1):86-88.

[6]王晓丹.中国农业信息化建设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1):42-44.

[7]薛彦.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分析[J].河南农业,2012(17):60-61.

[8]陈丽烟,李旭辉,梁占一.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农业信息化问题研究[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0,11(6):23-24.

[9]方亮,李旭辉.浅析农村信息需求影响因素及优化思路[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1(10):8-10.

[10]房桂芝.构建农业信息服务供给与需求的新方式[J].中国农学通报,2012,28(26):291-297.

第9篇:设施农业市场分析范文

[关键词]农村经济 CTI模式

从茂名这座城市的发展史来看,她是一座因石油而兴起的年轻的油城,那么她又是如何成为我国最大的水果生产基地的呢?这其中的原因值得我们探讨。

经济地理学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在对一个地方进行分析的时候,首先应当考察这个地区的区位因素。

一、茂名及周边农村的区位因素

(一)自然资源

茂名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优越的气候条件,地处热带亚热带的过渡地带,拥有大面积山丘属微酸红壤,日照时间每年长达2000小时。

(二)基础设施

茂名拥有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井然有序的城市规划。公路、铁路、水路和管道共同形成了茂名的交通网络,同时茂名还有功能齐全的现代通信网络和充足的水电供应。

(三)农业和工业

茂名是我国最大的水果生产基地,形成了以荔枝、龙眼、香蕉为主,多种经济作物并举的产业结构。同时茂名还是全国最大的石油化工基地之一,茂名石化公司目前拥有年1350万吨原油加工能力和年100万吨乙烯生产能力。

二、区位因素与政策分析

在对总体的区位因素进行分析之后,有必要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策来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中央提出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就是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等诸方面内容,每一方面的建设与发展都不是独立的,而是与其它部分相互联系的。就农村经济发展而言,其所需要的资金、技术、信息等因素都离不开工业和城市,其所生产的各种农产品的最终销售也离不开工业和城市。因此如何用具体的措施将政策与区位因素结合起来就显得十分重要。

三、繁荣农村经济的措施

在促进茂名周边农村发展的众多因素中,资金、科技和信息三大要素渐渐成为拉动茂名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对于繁荣茂名周边农村的经济,提高农业的产业结构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资金是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前提,即工业反哺农业。其实质是解决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资金来源问题。茂名既是工业城市也是农业城市,其工业企业纳税额占茂名市税收比例35%以上.每年茂名市又投入大量的资金完善农村的基础设施的建设,使得农业生产的原材料进得来,生产出的农产品出得去。在资金链上形成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机制。工业成为了农业的重要资金来源。

(二)科学技术是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撑。从一定角度上讲,科学技术的运用就是对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就是培养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这里不仅仅是怎么种的问题更是种什么的问题,即如何根据当地条件和市场需求形成自己的比较优势的问题。科学技术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得以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茂名市水果局曾在全市组织开展荔枝、龙眼等水果优良单株选育和提纯复壮工作,普查筛选出50多个优质水果品种,并且建立种质资源园,逐步繁育推广。

(三)信息为繁荣农村经济提供方向指引。现在的市场是顾客主导、竞争激烈、变化迅速的市场,因此获得及时准确地信息十分重要。经过近几年的努力,茂名全市农村信息化建设已基本形成了以《茂名农业信息网》为龙头,《中华金果(茂名)电子商务网》等专业网站为辅助,上联省农业厅、下联各县,横向联接全国各省,纵向延伸乡镇、农产品批发市场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业生产大户的信息网络。

四、致富模式的思考

通过对茂名市繁荣农村经济所采取的各种有效措施的来分析,在工业发达地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济建设中,资金、技术和信息是三个最为基本的因素,新农村的建设离不开这三个方面,这三个基本因素的相互作用就形成了基本的致富模式。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第一位的直接需要时资金,没有充足的资金投入,农村很难高效的地运转。充足的资金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启动和高效的运转;科学技术是使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物质经济能够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在当今各种原材料都在涨价的背景下,提高生产产品的附加值是促进增收的好方法,在农业上的运用之一就是因地制宜的种植各种经济作物,要想在保证质量的同时高产、稳产,这显然离不开科学技术。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资金的投入,人才、技术的投入最终转化为产品,产品是用来满足需求的,只有满足需求的产品才能使生产要素得到应有的回报,而需求来自于市场,要获得市场,首先应到信息。因此,资金、技术、信息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三位一体的基本要素。

从上图可见,资金、技术和信息之间与繁荣农村经济的关系。新农村建设的启动和运作离不开资金的投入,而在目前农村金融还未充分的情况下,这种资金的最初主要来源是政府,在这里就是政府每年从工业所上缴的税收中提取固定的一部分用于新农村的建设,新农村的建设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繁荣的过程,因此,就要不断地形成自己的比较优势,而比较优势的形成离不开科学技术,而科学技术的运用实际上就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就是培养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资源是稀缺的,因此要想合理的配置,就要将主要的资源投入到市场需要的产品的形成上,进而获取最大的利润,换句话说,资金和技术的投入要以市场为主导,而市场的获得首先离不开信息的获取。一旦启动起来,卖产品所得到的一部分回报就可以作为进一步的投资来源,这对于扩大内需和繁荣农村金融有着积极的影响。其最终目的是形成自己的比较优势。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