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设施农业气象服务范文

设施农业气象服务精选(九篇)

设施农业气象服务

第1篇:设施农业气象服务范文

关键词:设施农业;气象服务;上蔡县

1上蔡县设施农业气象服务现状

设施农业能在局部范围改善或创造环境因素,为植物生长提供良好环境条件进行有效生产。与传统农业相比,设施农业对天气依赖度降低,但气象因素仍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上蔡县传统气象服务集中在玉米、小麦、大豆等粮食作物生产领域。

2基层设施农业气象服务存在问题

2.1气象服务水平不能满足设施农业生产需求

基层气象台站观测任务以地面测报、天气预报、预警为主,注重气象数据收集上报工作,农业气象指数预报水平有限,专业气象服务的意识淡薄。加之传统气象服务主要集中在粮食作物,气象服务水平很难满足设施农业种植的蔬菜、水果、花卉等多样化需求[1]。

2.2服务产品针对性弱,操作性不强

常规气象服务对设施农业的针对性不强。例如,一次寒潮降温过程中,会预报降温幅度和最低气温,但设施农业更关心棚内最低温度会不会达到作物的临近值。这种需求与服务不对称现象是基层台站经常出现的问题,是急需解决的难题[2]。

2.3气象服务产品缺乏多样性

基层较为成熟的预报多集中在小麦、玉米等传统作物上。设施农业遍布蔬菜、水果、花卉等作物,对气象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更大挑战。现有气象服务无法满足不同作物管理的需求,对设施农业的需求了解较少,气象服务产品利用率低。

2.4农业气象工作者水平不高

基层农业气象人才队伍建设不完善。农业气象工作者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偏低,不能满足农业气象服务工作需求。基层台站开展设施农业作物需求调查的能力不足,服务材料缺乏本地化订正,气象服务缺乏针对性。

3应对措施

3.1提高预报预测能力,提升气象服务水平

提高气象预报预测能力,是做好气象服务的基础与前提。基层台站要转变服务理念、创新服务手段和服务形式,开发适用于当地农业生产的气象服务产品。与农业部门建立合作机制,了解设施农业作物不同生长期所需要的气象指标,建立针对性的设施农业气象指标。

3.2加强区域站网布局,构建设施农业监测体系

区域站网布局是提高精细化预报的重要途径。基层气象台站要加大区域站网布局,针对设施农业布局特点进行合理调整。建立集小气候农田观测仪、土壤水分站、四要素站等为一体的高科技、高精度示范园区,实时提供气象要素。

3.3加强基层人才队伍建设,引进并留住人才

引进人才是做好气象服务的关键。基层台站要从人员待遇、生活环境等方面下功夫,让那些既懂技术又懂农业,既懂服务又懂营销的人才加入进来,为基层气象服务注入新活力。开展专业技术培训,打造学习型单位,促进现有人员更新知识储备,建立专业知识雄厚、眼界开阔的气象服务团队。

第2篇:设施农业气象服务范文

一、充分认识加强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的重要性

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各类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频率明显加大。我市地形复杂,气象灾害的发生十分频繁,气象服务工作面临着长期的挑战。虽然近年来我市气象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气象为农服务能力有了明显提高,但是气象灾害防御的基础还比较薄弱、农村防灾减灾组织体系还不够健全,气象灾害仍然严重威胁着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命财产安全。为此,各级、各有关部门务必针对气候变化的新趋势、新特点,进一步增强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做好气象为农服务工作。

二、气象为农服务目标任务

围绕减轻气象灾害和气候变化对农业农村工作的影响,着力提高农村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农村气候资源开发利用能力、农村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和现代农业气象服务水平,力争用2-3年时间,基本建成“结构科学、布局合理、功能先进”的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政府统一领导、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全面参与”的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

三、加强气象为农服务设施建设

(一)加强农村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设施建设。优化农村气象灾害监测站点布局,加快农村山区、林区、重要流域、地质灾害易发地区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在雷电多发地区开展农村雷电灾害观测,完善乡镇自动气象站建设。全市各级气象、农业、林业、水利、国土等部门要齐心协力,全力配合,推进气象设施统筹规划、合作共建、资源共用和信息共享,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的精细化水平。

(二)加强农村气象信息设施建设。以农村信息化体系为依托,结合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平台和广播村村通工程建设,加大气象信息设施建设力度,在全市所有乡镇逐步建立农村气象信息服务站。乡镇农村气象信息服务站建设要达到“六有”标准,即有固定场所、有信息接收设备、有气象信息员、有定期活动、有管理制度、有长效机制。加快建成配置合理、功能完善、便捷高效、覆盖城乡的气象预警信息网络体系,至少在每个乡镇政府和人口密集区建设一个电子显示屏,在2/3以上的行政村和有条件的自然村建设一个高音喇叭,并保持设施正常运行,及时向农民群众气象预报预警信息。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体及信息电话、手机短信等各种传播手段,加强农村气象信息与服务,促进气象信息进村入户,通过至少一种手段将气象信息传送到每一位农民。

(三)加强现代农业气象服务设施建设。各县(市)要按照发展现代农业的需求,加强农业气象观测和小气候观测,完善农业气象观测站点建设,建立我市现代农业专业气象观测网络,建立1个具有当地特色的农业气象观测基地或农业气象科技示范园。

(四)加强农村防雷避雷设施建设。各地要组织编制符合当地实际的农村住宅防雷装置设计安装指导图集,引导农民按照防雷规范标准建房,推进农村科学防雷。要把农村防雷设施建设与中心镇建设、新农村建设、农村危旧房改造和农村中小学防雷建设结合起来,切实提高农村建筑物防雷减灾能力。

四、加强气象为农服务能力建设

(一)提高农村气象防灾减灾能力。要充分发挥基层气象台站在农村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中的作用。各级农业、水利、林业、国土、通信等有关部门要加强与同级气象部门的协作,实现部门信息资料共享,共同做好重大农业气象灾害及其次生、衍生灾害的预报预警和农村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气象应急保障工作。通信部门要建立突发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快速的“绿色通道”,及时免费向公众播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要组织编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建立乡、村两级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开展农村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工作,制发乡村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卡和明白卡,在气象灾害易发区设立安全转移路线警示牌,定期开展多种形式的乡村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活动和农村防灾减灾应急演练,加强乡村气象信息员的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培训。

(二)提高现代农业气象科技支撑能力。各地要在农业科技创新和新技术示范推广中,科学运用农业气象监测预警信息、农业气象情报和农业气象适用技术。围绕政策性农业保险和生态农业、设施农业、特色农业发展,加强专项气象服务,减轻农业灾害损失,提高农业生产效益。要创新气象服务载体,建立气象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专业大户、专业合作社等服务的“联系卡”制度。

(三)提高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能力。要认真组织农业气候资源普查评估,做好精细化的动态农业气候区划,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粮食高产示范区建设、优良品种引进提供科技支撑。要建立农村气候灾害风险管理机制,开展新农村建设规划布局、农村重要基础设施建设和实施重大农业工程项目,要统筹考虑气候可行性和气象灾害风险性,保障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五、强化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人民政府要高度重视气象为农服务工作,切实加强领导,要成立县、乡气象防灾减灾领导小组,进一步明确县级气象防灾减灾中心、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以及县、乡分管领导、乡镇气象协理员、农村气象信息员等机构和人员的职责,建立气象灾害防御责任追究制。要把气象为农服务工作作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列入各地政府的年度目标考核。

第3篇:设施农业气象服务范文

一、充分认识加强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的重要性

我市是气象灾害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多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经过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我市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目前农村仍然是气象灾害防御的薄弱地区,农业仍然是易受气象灾害影响的产业,农民仍然是最易受到气象灾害威胁的群体。随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的加剧,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日益增多,气象条件不确定性更为复杂,农业生产、农村发展、农民生活对气象服务的要求更高、需求更迫切。在新的形势下,加强气象为农服务建设,事关我市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提高农村防灾减灾能力,保障广大农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二、进一步明确气象为农服务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农村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统筹各种有效资源,以提升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能力、农业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能力为重点,发挥气象为农服务的职能和作用,为全市新农村建设和农业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气象保障。

(二)基本原则

按照公共气象服务城乡均等化发展的要求,遵循“政府领导、财政保障,部门合作、社会参与,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整合资源、信息共享”的原则,结合各地需求,立足现有基础,科学合理布局,强化薄弱环节,完善体制机制,延长服务链条,积极推进农村气象技术装备和防灾减灾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气象为农服务水平。

(三)工作目标

利用3-5年时间,在全市基本建成“结构科学、布局合理、功能先进”的市、县、乡、村4级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完善适合我市实际的农村气象应急减灾组织体系,建立覆盖面广的农村气象预警信息网络,构建市、县、乡、村、户五级有效联动的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强化和涉农、涉灾部门及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重点服务对象的联动与合作,出台有关政策措施,构建气象为农服务工作长效机制。实现防御规划到县(区),组织机构、自动观测、精细预报、气象信息服务站到乡(镇),应急预案、风险调查、科普宣传、气象信息、预警信息到村。

三、大力加强气象为农服务设施建设

(一)加强农村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设施建设。各县(区)人民政府要努力优化农村气象灾害监测站点布局,加快农村山区、林区、重要流域、地质灾害易发地区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和雷电多发地区农村雷电灾害观测系统建设,进一步完善乡(镇)自动气象站建设。全市各级气象、农业、林业、水利、国土等部门要齐心协力,相互配合,推进气象设施统筹规划、合作共建、资源共用和信息共享,以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的精细化水平。

(二)加强农村气象信息设施建设。加快建设配置合理、功能完善、便捷高效、覆盖城乡的气象预警信息网络体系。各县(区)政府部门要结合涉农部门“信息入村”工程,从2012年起,按照“有固定场所、有信息接收设备、有气象信息员、有定期活动、有管理制度、有长效机制”的标准,在所有乡(镇)和部分村逐步建立农村气象信息服务站。利用1-2年时间至少在每个乡(镇)政府和人口密集区建设一个电子显示屏,在2/3以上的行政村和有条件的自然村建设一个高音喇叭,并将其维持经费列入政府年度预算,确保设备正常运行,及时向农民群众气象预报预警信息。气象部门要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电子显示屏、高音喇叭、网络等各种媒体及信息电话、手机短信等各种传播手段,加强农村气象信息与服务,促进气象信息进村入户,通过至少一种手段将气象信息传送到农户手中,切实解决农村气象信息传输“最后一公里”问题。

(三)加强现代农业气象服务设施建设。在保持现有农业气象观测站网格局基本稳定的前提下,以充分满足地方需求、代表区域农业特色和兼顾平衡分布为原则,结合各地高产创建、现代农业等示范区创建,建设农业气象观测系统,开展农田小气候观测业务,建立我市现代农业专业气象观测网络。各县(区)人民级政府要组织气象、农业等部门建立至少1个具有当地特色的农业气象观测基地或农业气象科技示范园,提高对设施农业、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的气象监测服务能力。

(四)加强粮食安全生产的气象服务。市、县(区)两级农业、气象部门要紧紧围绕粮食增产目标,建立农情、灾情、墒情的联合调查制度和农业气象灾害预报的联合会商制度;建立农村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服务用户库,开展农业气象的“直通式”服务;组织开展农业政策性保险的气象灾害鉴定和预警服务。气象部门要提高农用天气预报和乡(镇)天气预报准确率,加强低温、干旱、连阴雨、渍涝等农业灾害的监测与影响评估;加强粮食作物的苗情、发育期及作物长势监测预报服务。

(五)加强农村防雷避雷设施建设。各县(区)人民政府要组织气象、城建等部门编制符合我市实际的农村住宅防雷装置设计安装指导图集,引导农民按照防雷规范标准建房,推进农村科学防雷。把农村防雷设施建设与新农村建设、农村危旧房改造和农村中小学防雷建设结合起来,切实提高农村建筑物防雷减灾能力。气象部门要充分利用世界气象日、防灾减灾日、科技宣传周和安全生产月等重要节日,在农村开展气象灾害防御和防雷科普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

四、深入推进气象为农服务能力建设

(一)提高农村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各地应充分发挥基层气象台站在农村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中的作用。各级农业、水利、林业、国土、通信等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与同级气象部门的协作,实现部门间信息资料共享,共同做好重大农业气象灾害及其次生、衍生灾害的预报预警和农村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气象应急保障工作。通信部门要建立突发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快速的“绿色通道”,及时免费向公众播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各级人民政府要用1-2年时间,组织编制并出台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组织开展精细化气象灾害区划和普查工作,组织制定乡、村两级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开展农村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工作,制发乡村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卡和明白卡,在气象灾害易发区设立安全转移路线警示牌,定期开展多种形式的乡村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活动和农村防灾减灾应急演练,加强乡村气象信息员的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培训。

(二)提高现代农业气象科技支撑能力。各地要在农业科技创新和新技术示范推广中科学运用农业气象监测预警信息、农业气象情报和农业气象适用技术。要围绕政策性农业保险和生态农业、设施农业、特色农业发展,切实加强专项气象服务,减轻农业灾害损失,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创新气象服务载体,建立气象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专业大户、专业合作社等服务的“联系卡”制度。

(三)提高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能力。市、县(区)两级人民政府要认真组织开展农业气候资源普查评估,开展精细化的动态农业气候区划,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开发、商品粮基地建设、优良品种引进提供科技支撑;建立农村气候灾害风险管理机制,开展新农村建设规划布局、农村重要基础设施建设和实施重大农业工程项目,要统筹考虑气候可行性和气象灾害风险性,保障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四)提高农业抗旱防雹减灾能力。建立统一协调的市、县(区)两级人工影响天气指挥中心,不断提高人工影响天气保障粮食安全的作业指挥水平和业务能力。政府主导,建设一支管理、业务和作业服务能力强的人工影响天气为农服务专业化队伍。建立抗旱、防雹、增蓄相结合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机制,在农业易旱区、农村缺水区、农作物主产区、林区适时开展抗旱、防雹、水库增蓄等作业。

五、切实强化气象为农服务各项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各县(区)人民政府要高度重视气象为农服务工作,将其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政府对农村公共服务建设、运行和维护的财务投入渠道,认真组织实施,强化监督检查,并纳入政府绩效考核,确保取得实效。切实加强领导,要成立县(区)、乡气象防灾减灾领导小组和县级气象防灾减灾指挥中心,进一步明确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以及县、乡分管领导、乡(镇)气象协理员、农村气象信息员等机构和人员的职责。

第4篇:设施农业气象服务范文

[关键词]两个体系 规范化 管理

中图分类号:S1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8-0311-01

前言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正式,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农村气象信息服务和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体系与能力建设,提高农业气象服务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水平两个体系统的建设,对两个体系的建设进行规范化的管理,可以加快基层气象台综合转变,将基层气象部门需求做大、做强,更好的实现气象为农服务的目标。

1.气象为农服务规范化管理基本现状

气象为农服务是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气象部门处于服务“三农”的前沿阵地,基层气象部门积极开展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简称“两个体系”)建设,探索气象为“三农”服务的新途径,在农业气象业务服务、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农业气象科技成果应用、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就目前形势来看,为农服务工作尚存在着诸多不足和薄弱环节,突出表现在基层气象部门应对气象为农服务办法不多,针对性不强,创新意识不够,墨守成规的多;农村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依然偏弱;近年来随着气象部门大力推进防雷减灾技术服务,一些地方对气象为农服务的重视程度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等。由此看来,大力提升气象为农服务保障能力仍将是今后长期艰巨的战略任务。

2.气象部门为农服务的规范化管理

气象为农服务成为公共气象服务的重要部分,公共气象服务对于经济及社会科学发展非常重要。虽然当前科技的应用、设施农业的发展及基建投入的提高,使得农业生产经营条件获得较大提高,但农业依赖天气的状况并没有获得转变。由于气候变化及农业结构协调,对气象较为敏感,抗御灾害的脆弱点逐渐提高,对气象服务需求也逐渐提高。

2.1 进一步增强农村气象灾害的防御能力

(1)整体推进农村气象灾害监测网建设,以实现监测设施自动化和全覆盖作为抓手,气象部门应优化布局,重点在中心镇、农村休闲旅游区、名优特农产品基地、地质灾害多发区等布设中小尺度自动气象监测站,并实现对监测站点的网格化管理。

(2)信息传播手段除广播、电视、报纸等公共媒体外,以“手机短信预警”形式最为普遍,较好地解决了气象信息在农村的传播问题,但仍应加以完善。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农村的“空巢村”现象呈上升趋势,留守在村里的老人和幼童大多没有配备手机。从现实情况看,村村通“大喇叭”气象预警专用传播系统不失为解决当前农村气象预警信息传播最为行之有效的手段。

(3)落实农村防雷安全措施。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有上千人因雷击伤亡, 雷击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数十亿,甚至数百亿元,其中80%以上的雷击死亡事件都发生在农村。种种雷击事故表明,农村防雷薄弱。基层气象部门应加强对农村一些重要设施、中小学校、工厂、村民集中居住区的防雷安全督查工作,特别是要正确引导农村建筑施工队、村民按防雷技术规范标准施工建房,化解雷击风险,从源头上落实农村防雷安全措施。

2.2 加强气象为农服务的组织体系建设

2007年以来,气象部门大力加强气象为新农村建设服务,县级政府多数成立了气象服务“三农”专项工作领导机构,并把气象为农服务纳入政府公共服务体系。作为主要成员单位的发改、财政、农业、国土、林业、水利等部门,发挥各自资源优势,实现了共同支持和参与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的良好局面。为共同打造新型城镇化气象为农服务的强大合力,建议将环保、建设、规划、科技等部门纳入到专项工作领导机构里面,是很有必要的。至于乡镇一级基层政府,各地乡镇均设立了气象工作站和气象联系人员,村一级设立了气象信息宣传员。从总体情况看,基层气象为农服务的组织体系建设正在发展和完善中。

2.3 创建有效的信息共享平台,提升气象为农服务效率

创建气象信息数据库及气象信息共享平台,同农村经济社会管理及服务部门相互协作,展现出信息资源共享及气象服务同其他行业的业务、服务相互结合的特点,使得其他行业的业务和服务更加符合当地实情,使气象信息获得较大程度运用,提升气象服务时效性与针对性。通过共享平台,集中各项媒体与方法的运用,使气象服务高度自动化,实现气象为农服务权威性、科学性及主动性。通过以人为本服务理念,有效拉近农业所需同气象服务之间距离,努力提升气象服务满意程度。

2.4 提升气象为农服务的特色、能力和水平

农业生产需要优质的气象服务作保障。从现阶段看,作为气象部门应充分发挥新型城镇化推进中为农服务的职能,依靠现代气象科技不断提升为农服务的特色、能力和水平。

(1) 优化现代农业气象监测设施

上世纪80年代末,根据当时的国家农业政策和农业气象业务需求,各地气象部门布局了一批农业气象观测站网和观测项目;2010年,在大力推进气象为新农村建设服务中,又陆续建设了一批农业气象观测设施。但总体来说,设施不够先进,自动化程度不高,观测站点布局不够系统合理。基层气象部门应加强在农业气象监测设施方面的建设,可重点在现代农业园区、粮食生产功能区、名优特农产品基地等建设一批具有现代气息的达到国际先进的CAN 总线技术的新型自动气象站、农田小气候观测站、土壤水份和实景监控仪等现代农业气象监测设施,同时,要保障监测设施的自动化水平和监测站点的系统化布局。

(2) 完善现代农业气象业务服务平台

现代农业气象平台主要包括:大型作物生长环境控制模拟平台;精细化作物生长过程农业气象观测平台;现代农业气象业务服务平台。对于基层气象部门,现阶段应着重做好“现代农业气象业务服务平台”的运行和管理,定期、定时向各相关部门、单位、用户及公众农时气象预报、农事天气预报、天气预警预报、农作物情报、产量预报、病虫害预报、农业气象灾害等专业专项服务产品,并不断加以完善。

(3) 创新现代农业气象服务手段

据走访了解,一些基层气象部门目前基本上还是靠传统的常规“农业气象旬月报”作为主打产品开展服务,服务产品较为粗糙,服务手段较为陈旧。基层气象部门应积极探索并建立起服务当地粮食生产、主要农作物和名优特农产品的农业气象服务指标体系, 有针对性的开展服务。

(4) 合理开发利用空中云水资源

2012年国务院办公厅44号文件明确指出,要合理开发空中云水资源,开展常态化的人工增雨作业。人工增雨是开发和利用空中云水资源及农业抗旱减灾的需要, 也是水资源安全保障、生态建设、森林防火的需要。基层气象部门应紧密结合当地实际需求, 适时开展人工增雨作业,同时要营造各方重视支持、社会公众理解关心的人工影响天气的良好氛围。

3.总结

强化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提高气象为农服务水平,使得广大农村民生工程有所提高。强化气象为农服务规范化管理,通过多部门及社会共同努力,推动农业气象服务及当地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深入发展。

参考文献:

第5篇:设施农业气象服务范文

为进一步加强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建设,切实发挥气象防灾减灾对农业农村发展的作用,根据《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的通知》(渝办发〔〕355号)精神,经区政府同意,现就进一步加强我区气象为农服务工作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减轻农村气象灾害和气候变化影响,加强农村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农村气候资源开发能力、农村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和农业气象保障服务能力建设,切实为我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提供气象保障。

(二)基本原则。

按照“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强化薄弱环节,完善网络系统,延伸服务链条,积极推进农村气象基础设施建设。

(三)工作目标。

力争用5年左右的时间,初步建立结构科学、布局合理、功能先进的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政府统一。

二、主要任务

(一)提高农村气象防灾减灾能力。

充分发挥气象在农村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中的作用,区农委、区水务局、区林业局、区国土房管局等部门要切实加强与区气象局的协作,实现部门间信息资料共享,共同开展重大农业气象灾害及其次生、衍生灾害的预报预警工作,做好农村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气象应急保障。区气象局要用1—2年时间,组织编制我区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开展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和风险评估,尤其要做好气象灾害易发区,地质滑坡、泥石流、小流域山洪频发区,对气象灾害敏感的大中型水库及低洼地区的气象灾害精细化区划和评估工作。进一步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切实提高我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科技水平,进一步发挥人工影响天气在防雹抗旱、水库蓄水、森林防火中的作用。建立集自动气象站、通信、指挥、实景观测、视频会商、预警信息于一体的移动应急气象台,升级改造高清预报会商系统,切实提高预报准确率和气象为农服务能力。

(二)建立农村气象工作体系。

各镇街要按照“六有”标准(有固定场所、有信息接收设备、有信息员、有定期活动、有管理制度、有长效机制)建立气象信息服务站并在今年年底前接入区自然灾害应急联动预警平台。镇街设立气象协理员,村社设立气象信息员,建立健全区级、镇街、村社三级农村气象服务组织体系,开展农村防灾减灾和农业气象服务。区气象局要加强对镇街气象防灾减灾和农村气象服务工作的指导。

(三)扩大农村防灾联动网络。

各镇街要按照属地管理原则,清理登记各类灾害敏感单位,引导和督促灾害敏感单位建立健全灾害应急准备、应急响应机制,建立灾害预警接收系统并接入区自然灾害应急联动预警平台,全面提升行政区域防灾预警保障水平。区农委、区教委、区旅游局等部门要加强对农业产业化企业、农村学校、旅游景点的突发公共事件预警系统规划建设管理并接入区级平台,实现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第一时间传送到基层单位。

(四)完善农村灾害监测和农业气象服务设施。

2011年在山洪灾害易发区增设25个村级自动雨量气象站,依托区自然灾害应急联动预警平台,切实增强对突发自然灾害的自动监测、分析研判、预警预报、快速、灾情速报共享等能力,进一步增强防御气象灾害及其次生、衍生灾害能力。

(五)引导农村加强防雷避雷设施建设。

区城乡建委、区规划局、区气象局及各镇街要密切配合,加强对新农村工程、巴渝民居、农村危旧房改造和中小学建设项目防雷装置建设、管理和指导,区气象局要组织编制农村防雷装置安装图集,引导农民按照防雷规范标准建房,采取有效措施推进农村公共设施、农村学校、企业以及统一规划、成片建设的新农村防雷设施建设,从源头上把好防雷设施安全质量关,保护农民生命财产安全。

(六)努力扩大农业气象保障和服务范围。

重点扶持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种养植大户建立农业气象预警服务系统,开通农用天气预报直通服务,3年覆盖全区优质粮油和蔬菜水果基地主要生产单位和种养殖业大户。要充分利用电视、报纸、手机短信、村村响广播等媒介和途径,及时传递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和实用农业气象信息,方便群众合理安排生产和防灾避灾。

三、保障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加强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建设,事关我区粮食安全稳定、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提高农村防灾抗灾减灾能力、保障广大农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大意义。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坚持不懈地抓好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强化气象为农服务基础。区气象局、区发展改革委、区财政局、区城乡建委、区农委、区教委、区水务局、区国土房管局等职能部门及各镇街要各司其职,协调配合,形成推动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建设的整体合力。

(二)创新机制,完善体系。

各镇街要健全有效联动的农村气象灾害防御组织体系,合理配备气象协理员、气象信息员,并按照属地化原则,不断完善管理体制,明确管理主体。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装备以区级管理为主,镇、村级自动气象观测设备维护、信息系统维护、气象信息员队伍以镇级管理为主。

(三)科技支撑,提升水平。

要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加强对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评估及综合防御技术的研究,加强科技合作与交流,推动农业气象及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信息、资源和成果共享。加强农业气象关键技术研发、试验示范和成果转化应用,为建设气象为农服务体系,提升气象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提高气象服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水平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

第6篇:设施农业气象服务范文

为了进一步加强农业气象服务工作,提高农村气象灾害防御能力,按照《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的意见》(陕政办发〔〕97号)要求,经市政府同意,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农业气象服务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重要性

气象与农业生产关系紧密,气象为农业服务历来是气象工作的重中之重。现代农业、设施农业对天气变化的依存度较大,需要根据气象要素的变化对大棚设施采取一些调节措施。特别是一些贫困地区,农业效益比较低、农民生产生活难、农村环境条件差,极易受到气象灾害的影响和危害。

千阳、陇县、麟游、凤翔处于渭北冰雹多发带上,冰雹灾害频多,是气象灾害多发区。每年全市都因干旱、低温、暴雨、冰雹、大风等气象灾害给农业生产造成重大损失。加强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以下称“两个体系”)建设,对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对统筹城乡发展、改善农村民生;对做好农村灾害防御工作、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各县区、各有关部门要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原则,加快推进“两个体系”建设。

二、工作目标

到年,形成比较健全的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提高农民享受气象保障服务水平,基本实现城乡气象服务均等化,农村气象预警服务信息覆盖率达到95%以上,农村气象灾害损失和因灾死亡人数减少10%以上。

三、主要内容

(一)强化粮食安全气象保障。围绕全市粮食增产目标,提高保障粮食安全的气象综合服务能力。在凤翔、岐山、扶风、眉县、陈仓等粮食主产县区建立农业气象试验站,在全市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和气象监测信息,加强农作物病虫害和粮食作物产量预测预报,推进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开展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分析,开发利用空中云水资源,挖掘粮食生产潜力,确保粮食生产灾年少减产、平年能增产、丰年多增产。

(二)加快气象监测站网建设。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搞好农业农村气象服务站网建设。各县、区要逐步建立农田小气候观测、土壤水分自动观测、作物长势实景观测、气象卫星遥感应用等监测站网,提升农业农村气象监测预报能力。进一步完善乡镇自动气象服务站网,在每个乡镇和气象灾害、地质灾害频发的村建立自动气象站。在雷电多发、频发地区,建成农村雷电灾害监测网,加强防雷电设施建设,提升防雷电能力,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三)健全农村公共气象服务。围绕全市实施促进农民增收规划,结合“一乡一品、一县一业”等特色农业,发展农用气象预报、乡镇精细预报业务,加快农村气象信息服务站建设。年前,气象预警服务网络、气象信息服务站实行全市所有行政村覆盖。同时,建立市、县(区)农业气象灾害预报预警服务平台,直接面向大型农产品生产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农村种养大户,开展专项气象服务。编制县乡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研究天气、气候和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时提出应对措施。并适当开展农业气象保险试点工作。

(四)完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各县、区政府要编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建立政府统一领导、相关部门各负其责的气象防灾减灾组织体系和预案到村、责任到人的气象灾害应急处置体系。围绕新农村建设、移民搬迁、灾后重建等工作做好气候论证和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工作。组织开展气象灾害应急演练,提升气象灾害处置能力。抓好乡镇气象协理员和农村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发挥其在气象防灾减灾中的重要作用。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县、区政府要高度重视“两个体系”建设,将农业农村气象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十二五”规划,结合实际制订实施意见和工作方案,及时研究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确保“两个体系”建设任务如期完成。气象部门要发挥职能作用,主动做好规划编制、组织实施工作。发改、财政、工信、农业、林业、水利、国土资源、民政、气象等部门要加强协作配合,共同推进“两个体系”建设。各单位要把贯彻落实本《意见》的工作情况,纳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

(二)加大经费投入。各县、区要切实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强应急指挥、农村气象监测、预警设施、防灾减灾机制建设,提高气象灾害监测能力和预警信息覆盖率,确保农民享受更多的气象服务。并积极探索气象服务企业、社会团体的新模式,努力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加快推进“两个体系”建设。

第7篇:设施农业气象服务范文

关键词:农业气象服务;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措施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由于农业的特殊性,气象的变化给农业生产带来了较大影响。因此,气象管理部门应在保持原有气象体系的基础上,对其完善和优化,进而形成系统性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通过气象服务促进整个农业的发展。

1健全农业气象服务的措施

1.1健全服务体系

气象服务管理人员应完善气象服务体系,使其适合农业农村的发展方向,保障农业生产的稳定。由于农业对气象变化十分敏感,在幅员辽阔的土地上,各地区之间存在较大的气候差异,我国农业发展具有极强的特色性与区域性。为了保障粮食的生产安全,农业部门应加强与气象部门的合作与交流,结合当地的气候特点与农作物习性,制定出健全的气象服务系统,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同时,促进其发展成产量高、质量优及经济效益好的农业产业,保障农业产品的稳定性。

1.2创建地方特色气象服务

农业生产在我国具有重要地位,因而发展方向的选择极为重要。基于此,农业与气象部门应共同创建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气象服务体系。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较大,部分农业活动属于“靠天吃饭”,在与大自然的较量中始终处于被动的位置,因而农业生产的质量与产量很难保证,对国家粮食安全产生不利影响。当前,政府部门大力倡导带有地方特色的气象服务系统,该系统利用科学的气象检测与观测技术,使种植人员及时了解天气情况,由技术性强的专业人员帮助农户进行农业种植,通过灵活技术的使用,使种植人员转变思想观念,由被动变为主动,使农业生产的管理更加科学化。与此同时,政府部门将布局规划与当地农业生产巧妙结合,开发出了特殊产业,增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使农业的发展逐渐实现规模化、产业化[1]。

2健全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的措施

2.1提升气象监测能力

一方面,改善气象灾害防御系统,在保持自身气象服务特色的同时,应不断改进农村气象的监测工作,使灾害监测预警技术更加精细化;依靠创新科技,将气象监测网与科技含量较高的气象预报发展到乡镇内,提高乡村气象灾害预报预警的精准率,从而缩小城乡差距。另一方面,设置气象预警网络系统,搭建农村气象服务系统平台,将所有的气象服务信息录入该平台内,使每户村民的网络都能连接该平台,确保每位网络用户都能获得气象服务,村民们每日都能收到实时气象预警信息。通过预警网络系统,保障了种植人员的切实利益[1]。

2.2设置御灾防灾管理机制

政府部门应设置科学的御灾防灾管理机制,种植人员应提升应对灾害的防范意识。在农产品种植期间,管理人员不但要为村民提供先进的种植技术,还要对其开展思想教育,并通过多种活动普及各类减灾防灾的相关知识,提高村民对自然灾害的认识。此外,各区域的气象管理人员应将当地的自然灾害进行风险评级,若风险级别较高,则需对该区域重点监控,如有必要,可将该地区的农作物适时转移。通过多种手段降低自然灾害带来的影响,避免村民受到生命财产等方面的威胁。例如,山东省某气象局为了应对自然灾害、保障当地村民的利益,设置了御灾防灾管理体系。气象部门将当地区域按气象灾害等级进行划分,针对风险较大的区域,管理人员实时监控,并让当地村民转移,以降低灾害带来的风险,保障当地经济效益[3-4]。

2.3提高气象科技服务水平

各区域管理者应加强设备配置与技术投入,针对气象服务行业发展较为滞后的地区,还要重点带动与扶持。完善设备的同时,气象管理部门也要招收优秀的气象服务人才,并根据人才特点开展相应的业务培训,不仅要增强气象监察能力,还要利用实践活动来提升其服务水平,培养出懂技术、懂农业及懂气象的高级人才。为了提高气象服务的水平,进而改善农业生产的产量与质量,提高气象观测的精准度是革新的关键。气象技术部门应正视当前存在的问题,努力提升气象科技的服务水平,给气象部门中的科技创新提供动力。与此同时,在改进技术的过程中,技术人员要分析出自然灾害产生的机理与诱因,进而采取相应措施来规避该风险,提炼出防御技术,这将极大缓解气象部门的压力,提高防御灾害的能力[2]。

3结语

第8篇:设施农业气象服务范文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福祉安康对气象工作提出的更高要求,紧紧围绕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这一战略目标,坚持公共气象发展方向,按照建设“一流装备、一流技术、一流人才、一流台站”的要求,加快推进我区气象现代化“七个体系”即综合气象观测体系、气象预报预测体系、公共气象服务体系、气象科技创新体系、气象人才体系、气象科学管理体系和气象基层台站基础设施建设,到2015年基本建成结构完善、布局合理、功能先进,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明显增强,应对气候变化保障支撑能力显著提升,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准确率和精细化程度明显提高,满足全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气象事业发展要求的气象现代化体系。

二、实施重点和主要任务

(一)建设功能先进的综合气象监测体系

优化气象观测系统布局。统筹建设农业、城市等专业气象观测网,在26个乡(镇)分别建设一个气象灾害自动监测站;在重点区域建设全要素自动站1个。

提高专业气象观测网自动化水平。按照全省交通气象监测站网建设规划,建设区行政区域内交通气象自动监测站。

强化高效农业气象观测网建设。建设新型农业气象观测网。根据气候资源特点和特色农业、设施农业等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加快建设我区土壤水分自动观测站和农业气象移动观测设备,建成土壤水分自动观测站1个,配备农业气象移动观测设备1套。在航运航道或生态区建设1个5要素自动站。在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省级水产养殖产业园区建设农业小气候自动观测站。

(二)建设城乡全覆盖的气象预报预测体系

建成气象灾害预警服务中心,建立精细化天气预报系统和气象预警服务平台,健全现代预报业务体制,开展定量降水预报、乡镇及重点区域精细化预报、灾害性天气临近预报、中短期天气预报和延伸期天气预报等业务,开展气象信息综合分析处理系统、短时临近预报业务系统等研发,提高预测、预报准确率和精细度。加强监测预警,利用上级预报指导产品,加工制作服务产品,并开展气象服务。

(三)健全多部门配合的公共气象服务体系

建成1个气象科普基地,加大气象科普宣传的力度,完善“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城乡一体”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立多部门协调配合的气象灾害预警和应急响应机制。编制城乡一体化的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和气象灾害风险区划。贯彻实施气象灾害评估、气候可行性认证制度,开展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工作。完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和传播网络,协调区应急办、广播电视、电信、移动、联通等通讯部门,建立健全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快速通道,实现公众气象服务全覆盖。

采取合作式、融入式、共建式方法,推动农村气象防灾减灾机构建设,完善区、乡镇和村级气象灾害防御网络,完善气象信息员队伍。建成乡(镇)级气象防灾减灾机构,各乡(镇)政府要明确1名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分管负责人。在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增挂气象信息服务站牌子,并增设“气象”兼职岗位(气象协理员)1-2个,负责气象防灾减灾和气象服务工作。结合村村通工程、村级“四有一责”建设,建设村级气象信息服务站。加强村干部、大学生村官担任的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气象信息员在行政村覆盖率达到100%。

农业、民政、气象等有关部门要建立农情、灾情、墒情联合调查制度和农业气象灾害预警预报会商制度,积极组建专业气象为农服务专家联盟,开展农业气象“直通车”服务,提高农业气象服务水平。对我区种植大户提供农险气象服务,对各类农合组织(农场主)提供气象防灾减灾服务。提升公共气象为农服务的层次。建设村级气象信息服务站,做到100%的乡(镇)建设气象信息电子显示屏,100%的村建有气象电子屏或数字化气象信息预警大喇叭。

建成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管理中心,成立作业队伍,建立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系统。加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加人工影响天气火箭发射设备和车载雷达,充分发挥人工影响天气在农业抗旱、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保障粮食增产等方面的作用。

(四)建成职能完备的气象科学管理体系

加强气象事业科学管理。加强对气象工作的领导和协调,保障其充分发挥为社会公众、政府决策和经济发展服务的功能。积极完善与气象事业发展相适应的制度体系,推进区级气象机构综合改革,优化机构配置,明晰职能职责,改进工作流程,提高气象科学管理水平。

进一步强化区级气象机构作为同级人民政府气象主管机构的地位,行使气象基础业务、公共气象服务和气象社会管理职能,全面融入政府的基层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设立地方气象灾害防御机构,落实相应的编制和经费,气象列户经费高于苏北平均水平。

做好气象设施和探测环境保护。加强对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将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所需经费纳入地方财政。发改、规划、经信、国土资源、环保等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的有关工作。气象主管机构会同规划、国土资源等部门制定气象设施和城乡自动气象站气象探测环境保护专项规划,报市政府批准后依法纳入城乡建设规划。到2015年,全区城乡气象观测环境依法得到全面有效保护。

发改、住建、规划、法制、安监、公安等部门要支持气象部门对气象防灾减灾社会管理工作,确保人员密集小区、场所建筑物(构筑物)雷电监管措施全覆盖,易燃易爆等重点行业防雷装置安全检测、重点行业防雷设施检测率达到100%;对城乡规划、重大建设项目依法实施气候论证管理,将气候论证程序纳入规划、建设审批流程;依法保障全区雷电等气象灾害评估工作开展。

(五)建设规模配套的新型气象台站体系

根据“功能适用、规模适度、建设集约”原则,按照国务院《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条例》的要求,继续完善和加强与现代气象业务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环境优美、设施先进的新型气象台站基础设施建设。台站基础设施建设达标率100%。加强台站气象文化建设,注重用先进气象文化凝聚气象队伍,激发干事热情,为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提供有力保障,全面改善我区气象业务工作条件,不断提升综合功能。

三、实施步骤

(一)启动部署阶段(2013年8月底之前)

区政府成立全区气象现代化建设领导小组,负责部署全区气象现代化建设工作。区气象部门开展区气象现代化建设工作调研;制定下发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我区气象现代化建设实施意见》以及《区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实施方案》,部署启动实施工作。

(二)全面实施阶段(2013年9月—2015年10月)

各乡镇及区各有关部门要将气象现代化建设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综合运用法律、行政、工程、科技、经济等手段,全面组织实施区气象现代化建设。

根据《关于印发<2013年县(区)农业农村经济工作考评办法>的通知》(办发〔2013〕69号)文件精神,各乡镇及区各有关部门按照关于印发《2013年度区气象现代化“七个体系”建设量化考核指标的通知》(办发〔2013〕48号)文件要求,强化领导,确保完成2013年度气象现代化考核指标。

2014年10月—12月,区气象部门将组织对气象现代化建设任务完成情况进行中期评估。

(三)总结验收阶段(2015年10月—12月)

区气象部门组织做好区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工作总结与评估,并形成工作报告和技术报告,提请省统计和气象部门对我区气象现代化工作进行验收。根据验收结论和气象现代化工作经验,深入推进全区气象现代化建设。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区政府成立由分管副区长为组长的全区气象现代化建设领导小组,建立政府主导下的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工作机制,制订气象现代化建设实施方案和指标体系。各乡镇和区各有关单位也要成立相应组织机构,明确责任分工,落实工作措施,统筹推进全区气象现代化建设。

(二)强化政策和资金支持

区政府继续全力支持气象事业全面发展,在政策和资金方面优先给予支持。区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落实区政府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大力支持气象现代化建设工作,气象部门要加强与上级气象部门沟通协调,争取政策支持。健全稳定增长的资金投入机制,通过向上争取、财政预算列支、气象服务产品市场化运作、部门项目合作等多种渠道,多方筹措建设资金,切实解决现代化建设中的各项资金需求。加强统筹集约,强化监督管理,提高项目建设效益,以项目实施带动气象现代化建设。

(三)加强合作、共建共享

组织、农业、民政、财政、发改、规划、水利、国土、住建、交通、科技、广电、安监、气象、保险等部门要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加强协作,密切配合,共同推进为农服务网络和防灾减灾网络建设,共享信息员队伍和防灾减灾信息,将农村气象信息建设纳入村级“四有一责”建设内容,充分发挥“两个体系”建设的综合效益。

第9篇:设施农业气象服务范文

[关键词]三农;气象;灾害;服务

中图分类号:P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5-0085-02

佛冈作为广东省“三农”气象服务试点县之一,做好气象为农服务工作,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改革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重点是要加强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充分发挥气象预报预警、气象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的职能和作用。

1 佛冈县气候资源状况

佛冈位于粤北山区与珠三角过渡带,光温资源丰富、雨水充沛、空气湿润,交通也非常方便,对于发展农业来说,条件十分优越。但是,地处珠三角向粤北南岭山脉的过渡带,形成了降雨丰富、洪涝多发的特点,是广东三个暴雨中心之一。冬季风造成的低温霜冻天气,也常常给越冬作物带来严重损害,主要有春季低温阴雨、倒春寒、干旱、暴雨、龙舟水、热带气旋、寒露风、霜降风和寒潮、霜冻等。

1.1 农业气候资源丰富

佛冈属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的过渡区,年平均降雨量2186.7毫米,最多年份3519.5毫米,最少年份也有1138.8毫米。光照充足,年日照时长1710.9小时。气候暖和,年平均气温20.9℃;最热月为7月,平均气温28.2℃;最冷月为1月,平均气温11.8℃。无霜期长,达341天。充沛的雨量、温暖的气候,对种植经济作物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1.2 特色农业发展迅速

佛冈县分北部高丘陵区、中部中丘陵区和南部平原区3个农业区,盛产荔枝、龙眼、青梅、柿子、蜜桔、芦笋、草菇等名优特产。大力开发粉葛、芦笋等一乡一品作物,汤塘镇的“竹山”粉葛已成了特色名优农产品。主要经济作物沙糖桔因受黄龙病影响,减产明显,但仍为不少农民带来丰厚收入

1.3 极端天气事件对三农影响严重

受自然地理影响,佛冈强降雨发生频率高。每年4至9月是防汛的重点时期,暴雨引发洪涝、山体滑坡等灾害。每年有90天的雷暴日,雷击容易造成野外劳作农民伤亡。12月到2月多低温霜冻天气,对越冬作物造成严重影响。此外,全县季节性干旱也时有发生。主要降雨集中在4至9月,占了全年的78%,另外半年仅占22%,容易干旱。

如1999年12月,受强冷空气和夜间辐射降温影响,21至27持续出现低温天气,最低气温零下0.3℃,23日起连续4天出现霜冻或冰冻。持续低温霜冻,造成大量经济作物冻死冻伤,主要损失作物是石硖龙眼、荔枝、白榄、香蕉、荷兰豆、马玲薯和塘鱼等。2008年1月25日至2月4日,持续受强冷空气影响,最低气温1.8℃,伴有阴雨天气。天气造成大量沙糖桔无法采收、外销。全县农作物受灾面积2000公顷,农业直接经济损失4千多万元。2013年5月15日出现特大暴雨,水头镇自动站日雨量338.0毫米,超过县气象站1957年以来最大24小时雨量记录(294.9毫米),短时强降雨导致山洪暴发,水头中学半小时内水浸达2.3米,是佛冈有史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洪水。全县受灾9146人,死亡11人,失踪5人,直接经济损失11.65亿元。

2 气象服务“三农”的现状

佛冈县重视为农气象服务工作,2012年在全省率先开展“三农”气象服务专项试点工作,推进农村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2.1 加强气象灾害监测

全县建设了17个自动气象站、1个GPS/MET水汽观测站和1个闪电定位观测系统。建成了卫星云图和雷达回波接收显示、市县视频会商等系统。同时,通过为农服务试点工作,建立城乡统一的气象公共服务体系,有力地推进我县城乡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实现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气象为“三农”服务、气象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提升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和气候资源利用的社会化管理水平,提高农村公共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和应对突发气象灾害的能力。

2.2 做好气象灾害防御规划

把应对自然灾害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结合起来,以提高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2011年8月,佛冈在全省率先实施《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气象服务现代化建设的投入逐步加大,服务系统整体水平有所提高,使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和预报时效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2.3 加强预报预警

2013年县政府批准成立了县预警信息中心,气象部门按照预警信息“报得早、审得快、发得出、传得畅、收得到、用得好”的要求抓好中心建设,并于2015年初投入试运行。预警信息中心同时设置应急指挥中心,整合应急、三防等其他各相关单位信息,做到统一指挥、统一信息,提高全县应急救援能力。

2.4 做好粮食安全保障

重点是好低温阴雨、倒春寒的监测预报,以防造成死秧烂秧,影响早造生产。第二是做好“龙舟水”预报,防御强降雨对水稻灌桨影响。秋旱和寒露风天气是造成晚造减产的主要天气,也是气象预报服务关注的重点。

2.5 开展特色农业气象服务

农业在产前、产中和产后,都对气象服务有十分重大的需求。如沙糖桔种植过程中,施肥、打药与天气情况密切相关,直接影响到生产成本。在采收期,低温霜冻天气会造成桔子冻伤、冻坏,持续的阴雨天气是影响销售价格的主要因素之一,直接决定农民的收入情况。因此,在产前、产中对短期降雨、干旱比较重视;在产后,对低温霜冻、持续性阴雨十分重视,需长期、中期和短期预报相结合,滚动订正预报。

3 气象服务“三农”存在的问题

佛冈县通过大力开展“三农”气象服务试点工作,在气象灾害防御、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农业气象科技成果利用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不能满足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广大农民群众的需求,主要表现在:农村气象灾害监测能力偏弱,网格化气象预警机制尚未形成;农村雷灾隐患较多,防雷技术服务普及率不高;农村公共气象服务较为薄弱,农民科学防灾意识和能力不强等等。

3.1 缺少针对性

面向农村服务的气象信息产品基本上是城市气象信息产品的翻版,产品形式单一,对时间、地域和品种的针对性不强,为农业服务的气象信息产品不分品种,也没有针对种植、养殖业不同要求分门别类,这种宽泛的信息产品使使用者无所适从。

3.2 缺少多样性

农业气象要素包括空气温度、土壤温度、水体温度、雨雪、光照、风、湿度、蒸发、冰(霜)冻等等,这些要素从不同的侧面、非线性地影响植物和动物的生长发育。对作物生长、发育和水产养殖来说,土壤温度、冠层内气温和水体温度要比大气候条件下的空气温度更重要。当前公开的气象预报信息只包含晴雨、空气温度和风等3个要素,这与越来越精细化的农业生产管理要求极不相适应,更不能反映种植业类气象信息产品和养殖业类气象信息产品的不同特点。

3.3 缺乏准确性

随着数值预报模式的不断改进,1至于10天的中、短期天气预报准确率较高,但月、季、年的长期天气预报准确率仍然而不高,而这正是农业种植计划安排、农产品销售计划制定最需要的。定量定点定时天气预报还难有效开展。

4 进一做好服务“三农”工作的对策

进一步做好“三农”气象服务工作,应当建立健全佛冈县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完善农业气候区划和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开展农用天气预报、现场技术指导和现代农业气象服务工作;制订农业气象服务标准和规范,不断推进落实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建立健全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和气象灾害信息渠道,开展农村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全面提升气象为新农村建设服务能力。建设新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和新农村农业气象服务体系。推进气象信息进村入户,实现气象为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防灾减灾服务,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优质的气象保障服务,努力实现农村气象服务满意率达90%以上。

围绕佛冈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任务,气象为“三农”服务应配合以下四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重点为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提供优质的气象服务;二是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提供气象信息保障;三是在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上,重点提高气象灾害的防御能力建设;四是在提高农民基本素质,塑造文明新风尚方面,重点实现气象科技进村入户。为了做好上述四个方面的工作,着力开展“两个体系”的建设,全面提升我县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和气候资源利用能力。

4.1 建立健全农业气象服务体系

4.1.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建立“三农”气象综合观测网,配备气象灾害监测系统。建立农业试验田,安装气象监测系统。选择当地特色产业开展农业气象观测。

4.1.2编制农业气候区划和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

在农情、灾情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多年积累的气象资料,开展农业气候区划和气象灾害区划,编制气候区划图和气象灾害区划图,对未来本地发展其他特色农业提供参考。开展低温阴雨、霜冻等农业气象灾害普查,编制风险区划。

4.1.3建立农业气象指标体系

根据水稻、沙糖桔等作物生长特点,结合本地天气、气候特点,形成农作物气象服务的指标体系,根据实际提出相应的农业气象管理对策。

4.1.4提高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

建立农业、气象部门之间的预警联动机制,加强会商,开展水稻、沙糖桔、粉葛等农业生产过程的农业气象条件动态监测、农业气象灾害的评估,及时预警和对策。在灾害发生后,要深入田间地头调查灾情,及时报告上级和相关部门,并指导农民采取科学补救措施,最大限度减少损失。对严重影响沙糖桔采收的持续性低温阴雨和霜冻天气,要做好中、短期天气预报相结合的预警服务。

4.1.5制订农业气象服务标准和规范

建立农业气象服务标准、规范和农业气象周年服务方案。明确服务产品用语、格式和内容,服务产品发送方式和渠道、服务时间、服务对象、流程等,开展标准化服务。

4.2 建立健全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

4.2.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将行政村气象预警大喇叭扩展到自然村。制作发放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明白卡和气象防灾减灾明白卡,学校开展雷击风险评估、防雷设施检测和整改,创建成防雷示范学校。

4.2.2建立健全农村气象灾害防御组织体系

健全以“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农村气象灾害防御组织体系,将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完善信息员队伍,按照“六有”标准完善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开展农村气象信息员的轮训。推进落实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工作,鼓励各单位积极参与申报认证。组织开展对乡镇干部的气象防灾减灾培训,不断完善《佛冈县突发气象灾害应急预案》。

4.2.3完善佛冈县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及防御规划

建立健全气象灾害隐患信息库,组织开展乡村气象灾害隐患信息的收集和更新。组织落实《佛冈县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结合实际执行情况,积累修订意见。

4.2.4建设多种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手段

在广播、电视、12121电话、手机短信、显示屏、互联网等传统气象信息传播方法的基础上,想方设法扩大气象信息的覆盖面,可开通微博、微信、手机APP等;利用政府办公OA系统信息传递快捷、方便接收的特点,通过政府办公OA系统气象信息。以多种气象信息传播手段,实现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无缝隙。

4.2.5加强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

依托乡镇农村气象信息服务站,通过影视、挂图、网站、图书、讲座等多种形式,加强气象防灾减灾和气候资源利用宣传,加强气象为“三农”服务工作宣传,逐步实现气象科普宣传的经常化、社会化。

4.2.6开展防灾救灾应急演练

根据各地主要气象灾害,有针对性的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气象灾害发生时,农民往往是第一时间在第一现场,科学有效的应对,能够极大的降低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4.3 具体工作任务

4.3.1“三农”服务基础观测网络建设

在各镇、示范村、示范点建立农业气象灾害监测站;建立主要农作物水稻和沙糖桔的局地小气候观测网络;依托省农业气象站的指导,加强农业气象试验。

4.3.2“三农”服务平台建设

建立完善市-县级农业气象业务服务平台;建设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平台;制订佛冈县农业气象服务方案、标准和规范;编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建立气象灾害应急认证制度、建立两卡发放制度;编写农业气象服务手册。

4.3.3信息传播系统建设

落实广东应急气象频道在本地开通,推广气象信息电子显示屏,各镇备好气象协管员,每个行政村配备有1名气象信息员。所有乡镇建立气象信息服务站,建立多种信息传播渠道,如广播、电视、12121电话、手机短信、显示屏、互联网等。依托乡镇农村气象工作站,通过影视、挂图、网站、图书、讲座等多种形式,加强气象为农服务宣传。

4.3.4抓好特色气象服务

向有影响力的大型特色农产品基地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种养大户,提供重大天气过程预测、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信息以及专业指导;围绕特色农业的生产、采收、存储和销售等环节提供针对性的服务产品。

4.3.5农村防灾减灾服务

开展以村为单元的气象灾害风险调查,建立气象灾害风险数据库,编制县级农业气候资源、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图;编制农村重大农业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开展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和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在双季水稻生产关键发育期,如播种期、分蘖期、孕穗期、抽穗扬花期等提供气象灾害监测服务信息,保障粮食生产安全。

5 小结

气象服务好“三农”问题,既是科学问题,也是经济问题,更是政治问题。推动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和农业增产增收,更好地服务“三农”,是当前基层气象工作的立脚点和出发点。要做好这项民生工作,应当做到政府主导,气象部门实施,社会各界配合,同时,加大投入力度,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提供有力保障,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气象服务“三农”的效益,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避免人员伤亡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陈明艳,黄汝红.实践科学发展观农业气象更好服务“三农”的思考[C].中国气象 学会年会公共气象服务论坛,2009,26:64-67

[2]陈红萍,梁丽君,孙建文等.三农气象服务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研究[J]. 山西农业科学,2008,10:63-64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