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ict通讯技术范文

ict通讯技术精选(九篇)

ict通讯技术

第1篇:ict通讯技术范文

关键词 程序设计课程;IT课程;ICT课程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12-0155-04

Comparative Study of Implementation of Programming Course in IT and ICT Curriculum//Liu Jia, Li Yong

Abstract By analyzing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Curriculum and Assessment Guide in Hong Kong as well as the Chinese Mainland High Schoo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urriculum Standards and the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this article contrasts the target setting, curriculum status, content and assessment of Programming course in the Chinese Mainland High School IT Curriculum and the Hong Kong High School ICT Curriculum, consulting and investigating the inadequacies in the implementation by the Chinese Mainland High school Programming courses, and putting forward some relevant proposals

Key words programming cours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urriculum;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curriculum

Author’s address Guangdong Country Garden (IB) International School, Foshan, Guangdong, China 528312

1 香港高中ICT课程概述

为接轨世界主流教育制度,香港于2009年开始实施新高中课程改革,将过去源于英国的三二二三学制改为美国及加拿大等国所采用的三三四学制,即3年初中、3年高中及4年大学本科课程。新课程将学科按学习领域分为中文、英文、数学、科学、科技、人文学科、体育及艺术,学生除修读中国语文、英国语文、数学以及通识教育4个核心科目外,还要修读2~3个选修科目以促进全面发展。资讯及通信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简称ICT)是科技学科领域下的5个选修科目之一。

2 中国内地高中IT课程与香港高中

ICT课程模块结构

中国内地高中IT课程(以下简称IT课程)作为必修课在普通高中开设,包括必修与选修2个部分,共6个模块,每模块2学分。必修模块是“信息技术基础”,选修部分包括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和人工智能初步5个模块,学生至少选修其中的一门。由于“算法与程序设计”模块与数学课程中的部分内容相衔接,建议在高中二年级第一学期或以后开设。

如图1所示,香港高中ICT课程(以下简称ICT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必修部分由信息处理、计算机系统基础、互联网及其应用、基本编程概念和社会影响5个模块组成,学习期为一年半。选修部分有4个选项,包括数据库、数据通讯及建网、多媒体制作及网站建构和软件开发,学习期为一年。其中必修部分第四个模块“基本编程概念”和第四个选修项“软件开发”属于程序设计的范畴。

IT课程与ICT课程各选修模块是必修模块内容在广度和深度上的延伸,各模块即自成体系,又紧密联系构成统一整体。

3 课程目标设置的对比

3.1 课程总目标

IT课程与ICT课程都将总目标划分为3个维度:IT课程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ICT课程三维目标是知识和理解、技能、态度与价值观。二者虽表述相近,但仔细分析可以看出,IT课程的目标除涵盖ICT课程的目标之外,还有对学习过程、方法和情感的关注。笔者认为IT课程的三维目标是目前为止最科学、最适合中国高中课程的。

3.2 程序设计课程目标

如表1所示,相比之下,《ICT课程与评估指引》对于程序设计课程目标的描述比《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更加详尽。而且ICT课程将整体目标划分为两个层次:必修部分重点放在设计解决方案即算法上,目的是借此帮助学生理性分析,使用系统的逻辑思维去制定解决方案,而不仅是编写程序而已。至于如何用语言实现则是后续选修部分需要考虑的问题。另外,选修部分还重视对于一个问题多种算法的分析和评价,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可以看出,虽然IT总目标设置合理,但当细化到程序设计课程时,则没有充分注意到过程和情感等目标的设置。

4 课程地位的对比

4.1 IT与ICT课程的地位

IT课程以广东碧桂园学校中国部高中课程为例,详细课时安排如表2所示。

IT课程在高中一年级第二期开设,学习内容为必修模块“信息技术基础”,开设15周,每周2课时,总计30课时;高中二年级在“算法与程序设计”和“多媒体技术及应用”中择其一选修,开设15周,每周2课时,总计30课时。其中程序设计课程总计32课时,包括必修部分第四章第一节2课时和选修部分“算法与程序设计”模块30课时。

ICT课程按照香港课程发展议会与香港考试及评核局共同编订的《ICT课程及评估指引》规定,课时安排如表3所示。如表3所示,课程为期3年,加上校本评核30小时,总时间为270小时。其中程序设计课程时间为95小时,再分配校本评核按照课时比例计算出的12小时,总计107小时,按每课时40分钟换算,则ICT课程总课时为160.5。

IT课程“信息技术基础”模块作为必修开设,而ICT课程仅作为选修开设,可以看出内地比香港高中更注重信息技术课程。但若从课时长度看,换算为每课时40分钟,IT课程总时数为60课时,远远小于ICT课程的405课时。可见中国内地虽然强制开设IT课程,但也存在课时不足、深度不够等弊端。

4.2 程序设计课程的地位

尽管IT课程中程序设计内容总课时为32,占总课时的53.3%,而ICT课程为160.5,仅占总课时的39.6%,但是由于IT课程选修和必修部分课时比例为1:1,而香港ICT课程选修和必修部分课时比率为11:5,这样的对比显然不够科学。然而IT课程中程序设计内容集中在选修部分,使得程序设计课程在二者中都处于同等地位,相对于IT课程与ICT课程的整体比较,程序设计课程的比较更具有说服力。笔者从IT与ICT课程的必修部分中程序设计课程的比重入手分析,发现前者与后者的比例分别为6.67%与12.1%,可以看出程序设计课程在ICT课程中的地位更高,如表4所示。

5 程序设计课程内容对比

5.1 IT程序设计课程内容框架

IT课程“算法与程序设计”模块由计算机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程序设计语言初步、算法与问题解决举例3个主题组成。由于《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对本模块实施提出的建议不够详细和充分,笔者以粤教版《算法与程序设计》教材为例,配合广东碧桂园学校中国部高中IT课程的实施情况,分析课程内容及比重,如表5所示。

5.2 ICT程序设计课程内容框架

《ICT课程与评价指引》建议的课时安排如表6所示(BPC是Basic Programming Concepts的缩写,SD是Software Development的缩写)。

5.3 IT与ICT程序设计课程内容的对比(表7)

1)IT和ICT程序设计课程内容结构大致相同。从内容上看,除了各部分比例有差异之外,IT和ICT程序设计课程内容大致都涵盖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算法设计与实现、编程语言、综合实践和评价等部分。不同的是,ICT课程加入了系统开发的内容,提供学生开发软件的基本概念及程式编写更深层的概念,这部分内容可以提升学生的逻辑和批判思维的能力,教会学生如何思考,独立地设计和解决问题。

2)IT程序设计课程内容设置较薄弱。由于IT课程总课时较少,相应的,程序设计课程的课时便无法与ICT课程相提并论。例如,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只有1个课时,相比之下ICT有6个课时;综合实践也是IT课程较为薄弱的环节,只用1个课时大体介绍完整的系统是如何实现的,不够深入。然而,IT程序设计课程最大的问题还在于算法的设计与实现部分,只有7个课时。学生只是简单从狭义上学习了穷举、递归等算法,无法接触到算法的精髓。ICT课程则利用必修部分30个课时重点对广义上的算法,即生活中问题解决的过程进行讲解,选修部分才学习具体算法的实现,粗中有细,更为合理。

程序设计是计算机科学的精华,不仅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还改变了原来低效的学习与思考方式,这才是程序设计“一劳永逸”的功用。在中国内地,程序设计课程的重要性还没有被普遍认可。建议IT课程加强算法设计与实现的教学,帮助他们更加深刻地认识问题对象,通过跟踪逻辑流、探究和评价同一个问题的不同方法,让学生学会思考问题、系统地批判性地解决问题,而不仅仅是暂时教会一门编程语言,教会几个程序而已。

3)二者程序语言内容占比重最大。从表7观察到,程序设计语言的课时比重在IT课程中为60%,在ICT课程中为51.3%,都占总课时的一半以上。由此可见,无论IT课程还是ICT课程,都把程序语言的教学看做重中之重,这是合理也是科学的。很多学者强调程序设计的教学应该将重点放在算法的设计上,但这绝不能因为总体课时受限而以牺牲程序设计语言教学的方式加以权衡。因为学习算法最终依托于具体程序的编写,如果只有大体的结构框架而不编写程序来实现的话,一切都是纸上谈兵。

4)编程语言的选择。IT和ICT课程指导文件中对程序设计语言的选择都没有明确规定。但中国内地目前现有的5套高中信息技术教材中算法与程序设计部分使用的都是VB语言,而香港至2009年只有朗文出版社的《新高中资讯与通信科技》一套高中ICT课程教材,使用的语言是Pascal。语言的选择虽不能严格规定但要选最优,笔者认为Pascal是最好的选择。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普遍使用的编程语言就是Pascal,它的语法简洁、明快,结构化和模块化鲜明,无可视化界面,减少对算法设计的干扰。

5)IT与ICT课程的评价方式有很大差异。《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强调评价对教学的激励、诊断和促进作用,弱化评价的选拔与甄别功能;《ICT课程与评估指引》中也指出评估最重要的功能是致力于促进学校效能及有效监察学生的学习进度。可以看出,二者都充分认识到评价除了要评估学习成果外,还要提供反馈、调节教与学的过程、保证教学目标的达成和教学的有效性,因此在评价方法中都建议将形成性和总结性评价结合使用。

但是,IT课程在实施时并没有贯彻这个原则,而是仅仅用1个课时在学期末以笔试的方式进行考核。课程实施中,很少有教师使用过程性评价,部分教师要求学生填写教材每章结尾的本章学习评价,意义不大。

相比之下,ICT课程的评价体制更系统,分为两个部分:校内评核和公开评核。校内评核采用课业、笔试、专题研习和口头提问等方式进行。公开考核分为公开考试和校本评核,公开考试占80%,试卷多采用结构式试题;校本评核占20%,包括一份专题项目习作、中五公布题目及评核安排,由任课教师根据习作完成全过程学生的实际表现,包括目的与分析、构思与实施、使用资讯及通讯科技技能、测试与评估、结论与讨论、文件编制、创意以及计划管理,进行评分。可以看出,ICT课程的评价方式更加立体化和多元化,有机结合形成性和总结性评价方式,减少评价对公开考试的过分依赖,可以更加真实可靠地反映考生的实际能力和表现。IT课程应当借鉴ICT课程,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评价体系。

6 小结

程序设计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在高中开设好程序设计课程可以很好地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有助于学生学会学习,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绝不应该把程序设计课程的学习简单地等同为用语言编写程序的枯燥训练。本文希望通过对内地、香港IT与ICT课程中程序设计课程实施的对比分析,可以引起内地教育界对程序设计课程建设的关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Curriculum Development Council and the Hong Kong Examinations and Assessment Authority.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Curriculum and Assessment Guide (Secondary 4-6)[M].2007.

第2篇:ict通讯技术范文

ICT的应用到底能够给中国企业带来多大的商机?论坛嘉宾讨论了ICT的五个领域。

中国政府在2009年哥本哈根大会前夕订立了中国到2020年单位GDP的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要下降40%-45%的目标。在未来五年,中国政府则订立了单位GDP能耗降低16%、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的目标。换个方式解释,中国经济要实现绿色转型。而根据在本届年会上的《ICT促进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报告估算,如果能够恰当地使用ICT,也就是信息通讯技术,把它应用到经济的各个行业当中来,可能会对减排目标的达成贡献1/5到1/6左右。那么,ICT对低碳经济发展的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如何利用ICT推动各行业的节能减排?ICT的应用到底能够给中国企业带来多大的商机?"ICT新浪潮:助力中国绿色经济转型"论坛的嘉宾们围绕着这些问题展开了精彩的对话。根据讨论的热点,可以归纳为以下五个领域:智能电网、智能物流、智能医疗、"云计算"和政府协调机制。

智能电网

论坛主讲嘉宾东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刘积仁首先指出:"ICT将会极大地改变,推动其他行业在减排方面做出很大的贡献。第一个贡献,就是传统的行业。" 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商业与政府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谢孟哲则根据他的研究提出:"ICT促进碳减排和能源利用方面作用最大的就是'智能电网'。如何更好地利用智能电网对电力进行分配,就能够极大地减少碳的排放。"

与会的另外一位嘉宾ICT处理器设计厂商ARM中国区总裁吴雄昂也指出:"通过各种各样的控制,能够对用电高峰和低峰进行调节是非常重要的??智能电网通过各种各样的计量方式,使数据互相传输,使结构优化,让机器与机器之间通过软件来沟通,这样逐步构建出一个通用的全球化平台。ARM作为处理器的供应商,提供国内几乎所有智能电网或者智能电表的平台,利用现在的技术可以降低三分之一的能耗。"的确,智能电网作为信息通讯技术的重要应用,极大提高了传统电网的使用效率。从更大的范围说,智能电网的应用提升了GDP产生的效率。

智能物流

海丰国际航运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杨绍鹏提出了ICT应用潜力比较大的领域:物流。他指出:"在中国,根据交通运输协会的评比,前50名的物流企业,第50名的营业额是120亿,到了第100名营业额却达不到1亿。全国正式注册的物流企业有80万家,如果加上挂靠的超过100万家。这么一个庞大规模的行业,既散又乱,而且成本很高,对整个行业效率也好,对空气污染也好,对燃料的消耗也好,都带来很大的问题。而在美国则出现了值得我们借鉴的一类物流公司:信息技术整合公司。

他们通过建立信息服务平台,极大地降低了车队的空驶率,同时降低了排放,减少了油耗,甚至避免了塞车发生,等于把车队的整体运营效率提升了。而目前中国的物流企业不缺少资源,缺少的就是把这些信息和资源整合起来的平台。在物流产业链整合方面,中国有巨大的市场。"

金蝶国际软件集团总裁冯国华也赞同杨绍鹏的观点,他说:"物流行业中急需进行企业内外信息的整合。如果有一天,真正做成这样一个平台,所有的需求,所有的供应、计划、原则都能整合在一起,对经济的推动力量是非常大的。"

主持人中泽嘉盟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吴鹰就此总结说:"物流产业需要第四方物流公司,它们不是买方的,也不是卖方的,也不是运方的,而是信息协调方的。"

智能医疗

论坛主讲人刘积仁介绍了东软最近利用ICT技术开发的智能医疗项目,他说:"东软在过去一年做了一个特别让我们兴奋的例子,就是在健康和医疗方面。中国人民在富裕起来之后,把很多钱都用来治疗慢性病。糖尿病中国超标的有9000万,血脂有问题的有2000万,而这些都是由于生活幸福造成的。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不仅仅在城市,而且在农村也有这样的情况。现在利用信息通讯技术,我们在农村对农民的健康进行实时监控,监控他的血糖、血脂、血压,把他们个人的信息传到后台的服务器,再在远程给每个人以健康指导,让每个人知道他今天的身体状况,让他们不用到乡镇医院就可以解决体检问题。基于ICT这种新的模式将会使得未来整个社会的医疗行业更加合理化,让更多的人不得病、晚得病,中国话叫无疾而终。"

云计算

"云计算"是谷歌最早提出的概念,IBM、微软,都在大力跟进。因为随着互联网和信息通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如果每个信息利用单位都建立自己的数据库,自己买软件,买机器,加设自己的机房,世界将会有几千万的服务器。而这些服务器是非常耗能的,增加了ICT行业自身的碳排放,对环境也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和影响。而对于企业来说,尤其是中小企业,不仅增加了他们购置基础设施的成本,而且也增加了人力维护的成本。因此如何构建一个能够提供统一服务的信息计算平台就成为ICT行业发展的重大问题。

金蝶软件总裁冯国华对"云计算"进行了通俗的解释,他说:"'云'其实是一个平台,这个平台当用户需要什么的时候,就到云上去取,不能确定什么时候要,也不能确定要什么样的量。作为供应商来说,以前习惯于服务一个或者单个客户,但现在是把我的资源放在一个平台上,我也不知道我的客户什么时候来要。这个'云'很好地解决了需求和供应两侧,大家想用就来拿,想要供应就往上放。"

而金蝶软件也把"云计算"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战略。他们的做法是,将中小企业的机房整合起来,把他们需要的软件资源也整合起来。由金蝶来提供这些软件,甚至组织成为一个社会共享的信息服务平台。只要用户想来用,就可以随时取用,从而让中小企业低成本地享受到软件给企业发展效率方面带来的提升。

刘积仁则提到了"云计算"可能带来的另外一个巨大影响:基于"云平台"创业。因为在这个平台上,创业者的创业成本降低了很多。过去在没有"云"的时代,每个创业者都需要更大的资本,而且企业只有做得大,才可能变得更强。而今天我们看"云"的时候,许多一个人、两个人所创立的公司,可能在这个平台上会有一个很大的发展。"大家可能不知道,最近在iPad、iPhone上,有几个很小的应用软件,一年创造了上千万的产值,这种事情现在变得越来越多了。过去做一个软件能卖到几千万,现在做一个软件可能卖一块钱,但是有一千万个人来买,有十万个人来买,所以我认为这是中小企业在互联网时代一个特别好的发展机遇。"

政府协调机制

尽管ICT在其他产业有这么多的应用,创造这么大的价值,但一些嘉宾也提出了他们对ICT应用的一些担忧。

谢孟哲就提出:"信息通讯技术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因为技术不能够直接带来解决方案,我们要引导技术来做一些正确的事情。我们要知道智能的技术,它们不会自己产生,它们也不会自己去应用,所以最后要以人为本。"

第3篇:ict通讯技术范文

中兴总裁史立荣既是一位低调的创业者,也是中国最早一批“走出去”拓展海外市场的通信人,他从早年独自一人扛着设备勇闯欧洲各大展会,到今天成为中兴总裁,其足迹背后折射的是中兴从深圳走向世界、从无到有的创新创业历程。

在M-ICT战略落地一年之后,中兴通讯总裁史立荣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M-ICT对中兴通讯而言是一个极具前瞻眼光的决定。而在这一年过程中,中兴通讯在智能终端、智慧城市、Pre5G上的快速推进,也从侧面证明了当初决定的正确性。史立荣说,在M-ICT战略之下,运营商、终端和政企网,都能找到突破和爆发的机会。任何的创新要有需求,如果没有需求,仅靠外力推动,不可能持久。去年以来,政府和企业全面的“互联网+”转型需求,为中兴通讯带来千载难逢的发展良机,智慧城市成为中兴通讯在政企领域布局的一大重要举措。

创新变革

今年是中兴通讯创立的第30个年头,作为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的探索者及亲历者,中兴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发展之路。2014年,中兴通讯实现营业收入814.7亿元人民币,净利润26.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94%。史立荣说,“创新”已成为了中兴的灵魂与符号。

2010年3月,史立荣担任中兴通讯总裁,就在当年,中兴的合同销售额首次突破千亿元人民币大关,跻身中国企业“千亿俱乐部”行列。今年4月,中兴市值史上首次突破千亿元。竞争白热化的全球通信市场上,中兴多年保持稳步前进的良好势头,不断超越欧美同行。对此,史立荣有着更冷静深入的思考:“当我们站在行业大变革的潮头,三十而立的中兴需要静下来重新思考一下未来,洞察我们所面临的新时代特征,制定面向未来的战略――M-ICT。”史立荣说,中兴正在重塑自身成为一家“酷公司”。

目前,中兴正开展的全球化创新M-ICT战略。其中,M,意指多连接、超宽带、大数据,过去的连接点主要以人和人的连接为主,未来加上人和机器、机器和机器,包括全移动化。ICT,则是IT和CT的融合。M-ICT,是万物互联下的信息通信,也是新形势下中兴通讯的全新探索。M-ICT时代公司将聚焦四大核心领域,即解决方案要聚焦“运营商市场、政企市场、消费者市场”的客户核心痛点,并围绕“新兴领域”进行蓝海布局。

以舰船、汽车等产品为例,它们现在的内涵价值中,机械部分约为70%至80%,而智能部分才20%至30%。史立荣预计,10年之内,这一价值比例会调转过来,从这些角度来看,中兴所处的ICT行业,未来的发展空间和机会非常大。

史立荣表示,按照既定的M-ICT战略方向,每年实现高质量增长,相信通过五六年努力,中兴将再次实现跨越发展,跻身全球前二。

创新无疑是企业发展的最强驱动力,中兴将自主创新视为不可动摇的企业基因。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专利合作条约》(简称:PCT)专利申请量近5年均居全球前三,2011、2012年PCT蝉联全球榜首。截至目前,全球4G标准必要专利中,中兴拥有量占比超过1/8。中兴在美国、法国、瑞典、印度、中国等地共设有18个全球研发机构,近3万名国内外研发人员专注于行业技术创新。这背后,中兴连续十多年把公司年营收10%以上的资金投入研发。

造势谋变

“去年我们在制定M-ICT战略的时候,花了很大的精力和时间,投入的工作量超过想象,我们希望将过去的30年好好总结,分析一下经验教训,同时展望一下未来”,史立荣认为,中兴通讯在一年前就提出M-ICT战略非常有前瞻眼光。

史立荣认为,未来通信行业将会有很大的增长发展空间。同时,伴随着智慧家庭、4K超高清、光纤入户等新需求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将推动固定宽带接入网络的持续发展。IT和CT的融合,可能未来会改变很多的传统行业,比如说城市运作的方式,人们生活、工作的方式,连传统产品的价值内涵,也会发生变化。

史立荣认为,智慧语音是手机未来的发展趋势。“2G时代是欧洲人创造的按键式功能机时代,3G时代是美国人创造的触摸式智能机的时代,以苹果为代表。到4G、5G时代,应该由中国人创造历史,进入语音操控时代,要把语音操控嵌入到操作系统里面去,一切的指挥、运作,全部靠语音系统来实现。”

他说,消费者随时都在变,因此不是说你有好东西就行,厂商要学会“造势”,“势”一旦起来,产业链也会跟着发生变化。正如当年诺基亚的失败不是没有需求,而是当产业链转向触摸机以后,支持按键式手机的产业链没有了。也就是说,如果智能语音的产业链支撑之“势”能够建立,手机产业就能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全球智能手机业界一直视进占欧美市场为品牌全球化的标志。在综合门槛较高的美国市场,国内能够进入的手机厂商屈指可数。对全球手机厂商来说,美国是除中国之外最重要的市场。经过多年打拼,中兴通讯已在美国智能终端市场取得综合排名第四的成绩,同时是美国预付费市场第二的手机,正在积极追赶三星和苹果。

事实上,中兴手机的海外版图远不止美国。在亚太、拉美、欧洲市场,中兴智能手机今年上半年出货量同比增长分别达到190%、80%、300%。2015年上半年,中兴终端全球出货量接近4600万部,智能手机出货量为2600万部,今年全年智能手机出货量预计将达到6000万部。

中兴手机蜚声海外,是深圳乃至中国手机大步走向全球的一个缩影。他透露,中兴牵头成立了全球智慧语音联盟,专攻语音识别,把语音操控嵌入操作系统,驾驶、导航、音乐等人们衣食住行的运作服务,全部通过手机端的语音操控来实现。

在运营商这个领域,中兴通讯需要做的事情更多。“运营商处于转型的过程中,我们转型是不是能够和他们的转型步伐一致,能否为他们带来巨大的价值?”他问道,中兴通讯将5G技术应用到现有的4G产品中,Pre5G仍然使用4G空口,让4G用户无需更换手机就可体验30+Mbps的网速,目前4G标准峰值速率是100Mbps至150Mbps,Pre5G是普通4G网络速度的4倍。据悉,中兴通讯的Pre5G或将在2015年底正式实现商用,比业界普遍公认的2020年正式商用时间提前5年。“人们可以提前享受5G技术,又不用特别大的代价和成本,这块做好可能也会爆发大商机。”

创新布局

“互联网+”热潮涌动,给各行各业带来创新活力。史立荣认为,“互联网+”让传统行业、日常生活更加智能,从而驶入移动互联“快车道”。这其中,智慧城市是一个集纳体,也是充分整合、展示“互联网+”魅力的平台。以中兴通讯与银川市共建的“智慧城市”为例,这个被各方誉为“中国最具影响力和领先的智慧城市样板”,获得了国际电信论坛颁发“总裁大奖”、IDG授予的“全球智慧城市创新奖”等。

“智慧银川”结合城市特点,共建设10大系统13个子模块,一期建设中涉及民生的包括市民一卡通、智慧社区、智慧旅游、智慧医疗等多项服务,围绕城市管理开通智慧环保、平安城市、智慧政务、智慧网络、智慧交通等多个子模块,产业衍生方面开通了全景三维地理信息图、大数据中心、大数据云平台、企业云等。国务院总理视察“智慧银川”后指出,这是通过信息化促进政府简政放权的成功案例。

“在中国乃至多数国家,政府服务水平跟不上市民不断增长的需求,各个部门各自为政、缺少整合,非常需要信息化来提升效率和体验。在过去,政府和企业虽然有意愿改变,但是办法不多。现在随着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我们有机会通过信息技术为政府整合建立一站式的信息平台。”史立荣撰文指出,“比如银川,我们尝试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打通各个政府部门的信息壁垒,让市民可以通过PC和手机解决一系列的公共服务需求,‘政府大数据’带来的社会效益是不可估量的。如果政府的运营效率像优质跨国企业一样高效,这将是多大的一个进步。

史立荣透露,除中国外,在“一带一路”沿线的意大利、法国、俄罗斯等国家,中兴已展开部分智慧城市的建设。截至目前,中兴通讯已在中国部署超过110个智慧城市,并在全球40多个国家得到应用。在深圳这样的大城市,中兴通讯通过与南山区的合作,将智慧城市的“局部模块”进行部署。他更希望,将智慧城市打造成为深圳在“一带一路”战略上的“名片”。“‘一带一路’更多体现在基础建设上,比如高铁、航线、桥梁、公路,在这些方面,深圳其实难说有非常大的优势,或者参与度很高。然而在智慧城市方面,深圳在一带一路上却可以有所建树。”

第4篇:ict通讯技术范文

作为国内IoT产业的主要力量,中兴通讯长期以来致力于以ICT技术使能IoT产业发展,物联网的相关产品已广泛应用于多个行业领域。中兴通讯战略规划部总经理王翔在接受《通信产业报》(网)记者采访时从两个维度解读中兴通讯的IoT战略:“水平驱动,在管道、平台、安全等多方面提供技术支持与产品服务;垂直整合,在智慧城市、智能家居、车联网、工业互联网等多个领域与合作伙伴深度合作,一起向客户提供整体解决方案。”

在蓝海中聚焦四大领域

如今,物联网的热度不言而喻。相关咨询公司的分析报告显示,预计到2020年,物联网连接数将达到500亿―1000亿,将远远超过目前智能终端的连接数。物联网的市场潜力巨大,万亿级的市场也是被人们所公认的,但是怎么去挖掘这个市场才是最重要的。不管是不是像多家研究机构所说的那样,2016年有望成为颇具有跨时代意义物联网之年,但是由于近期3GPP的NB-IoT标准冻结,产业界的确是对物联网未来的发展前景更加充满期待。因此,几乎所有知名的ICT厂商都了IoT相关产品和服务。

但是从整个产业链的角度来看,物联网是一个涵盖智能终端、连接管道、应用平台、数据分析、垂直领域专业服务以及安全的复杂产业价值链。“物联网的成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依赖于整个产业的共同努力,而且物联网又涉及各行各业,可以说没有哪一家厂商能够提供全部的解决方案。这也是物联网给产业界带来的最大的挑战。”王翔表示。

在这样的蓝海中,不同的厂商都在寻求适合自己的不同的市场定位,以求在IoT市场扎根。从2014年就提出M-ICT战略,中兴通讯在IoT领域的技术积累和战略布局很早就已经开展。发展至今,中兴通讯选择聚焦智慧城市、智能家居、工业互联网与车联网四大领域,并在其中每个领域都已颇有建树。

据了解,在智慧家居领域,从去年7月智能家居控制设备ZTE SmartHome至今,基于智能家居解决方案的“小兴看看”智能家居安全品牌目前已经有广泛应用;在智慧城市领域,可以提供智能路边停车、智能垃圾桶、智慧路灯、智能井盖等解决方案,帮助政府实现对城市的智能化管理;在车联网领域,中兴通讯与AT&T以及国内外一流TSP服务提供商一道向客户提供车载OBD、车载MiFi等产品;在工业互联网领域,中兴通讯开发的智能抄表(水、电、气三表集抄)、智慧轨道交通解决方案、智能油气管道监测解决方案等在国内外也获得了广泛部署。

打通IoT连接与保障

在万物互联体系中,在硬件的平台之上,通信是连接纽带。基于这一理念,中兴通讯以连接为核心,基于在ICT领域的战略、业务、技术等的全面积累,为物联网的实现打通连接、平台、安全的全面保障。

在网络这一物联网整体价值链中的重要环节,中兴通讯在当前热门的NB-IoT技术领域,从2015年启动工作立项到2016年6月冻结标准,进程之快足以反映出需求的迫切。产业界的技术协力加快了NB-IoT的商用进程,中兴通讯从技术标准化到与运营商的联合测试等环节都是主要的技术贡献者。

2015年9月,NB-IoT正式立项进行评估。在NB-IoT SI阶段(2015年9月-2015年12月),中兴通讯共输出几十篇提案,内容涵盖同步信道设计、上下行物理信道设计,链路仿真结果、系统仿真结果、终端能耗、核心网设计等,通过链路仿真、系统仿真以及技术分析,全面而系统地阐述了基于LTE的NB-IoT方案。此后,在NB-IoT WI阶段(2016年1月-2016年6月),中兴通讯共输出近两百篇提案、负责牵头多个重要议题的讨论,大力推进NB-IoT标准化。

2016年6月,中兴通讯与中国移动在3GPP NB-IoT标准冻结待公开前率先完成技术验证演示,在中国移动5G联合创新中心实验室率先完成严格遵循NB-IoT标准协议的技术验证演示,进一步标志着NB-IoT技术的成熟。

除了在网络领域技术之外,中兴通讯还在嵌入式操作系统、行业终端以及M2M平台上也有长时间的技术储备。这些都为中兴通讯IoT解决方案的垂直整合提供了重要的保证,为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奠定基础。

跨界融合展开“万物互联”愿景

万物互联的时代才刚刚开始,在物理世界中,仍有超过95%的物体未实现连接,物联网和ICT跨界融合的未来更值得期待。“跨界和融合是IoT在各行业应用之后带来的最显著的特征。”王翔表示,“IoT对于行业来说,更多的意义就在于驱动转型,商业模式的转型、产品的转型、客户关系的转型都被包含在内。这种转型对于任何企业来说都是一个高风险的动作,这也是各行业推进物联网实践的最大忧虑。”

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在智能家居、智慧城市、车联网以及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已经有不少成功的案例,也已经有一批先锋企业在积极拥抱转型,这些也正是中兴通讯聚焦的领域。特别是在推进工业互联网进程方面,中兴通讯一方面积极加入国内外关于工业互联网的组织和论坛,积极推进相关技术标准;另一方面,不断加强与工业领域客户的合作。据透露,目前中兴通讯在涉及工业数传等方面的产品已经投入了实际的应用。

第5篇:ict通讯技术范文

按照传统,第八次中国-东盟电信部长会议同期举行,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出席会议并作主旨发言。发言中,苗圩介绍了我国信息通信发展政策,以及2014年中国与东盟在信息通信发展政策、宽带网络、物联网技术、网络安全、互联互通等领域的合作计划;并正式提出,2014年至2018年五年间,工业和信息化部将为东盟国家培训500人次信息通信管理和技术人才的倡议。会后苗圩代表中国政府与东盟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东南亚国家联盟信息通信合作谅解备忘录》,并会见新加坡通信信息部部长雅国,就加强中新ICT领域尤其是智慧城市建设方面的合作交换了意见。

交流

新加坡是东南亚国家中最早和我国开展经济合作的国家。新加坡企业1981年便开始到中国投资,80年代后,两国政府相继签订了《关于促进和投资保护协定》、《关于旅游、民航及展览合作的协定》和《关于避免双重征税和防止偷漏税协定》等一些文件后,中新经贸合作进入高速发展期。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浪潮的兴起,ICT成为双方合作的重点领域。

早在1981年,新加坡政府已经认识到ICT产业的巨大潜力,并希望通过建设、建立全球领先的ICT产业而支撑起金融、制造、物流、医疗、教育、旅游以及数字媒体等经济产业的持续发展。随后,新加坡政府在ICT产业的建设和完善上实施了一系列为人称道的战略举措,其中比较著名的有1986年提出的为期5年的“国家IT战略计划”、1992年提出的“IT 2000”计划、2000提出的“信息通信21蓝图”以及2006年提出的为期10年智慧国2015计划。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新加坡ICT行业的发展如今已经在国际上获得广泛认可,也成为新加坡社会和经济的新增长引擎。

2002年11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首次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指导思想。此后10年间,两化融合理念逐步完善、成熟,各行各业也开始了全面实践。在此基础上,十又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信息化成为“四化”协同的基础和工具,是重中之重。

由此,信息消费、两化融合和智慧城市等都成为国家战略,是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但是整体而言,在信息化这盘棋上,我国还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既需要自己的不断积累,也需要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和模式,而新加坡是最好的老师。新加坡以及新加坡的ICT企业通过长期实践,在交通、医疗、教育、环境、物流以及电子政府等领域累积了丰富的经验,能够提供高水平的解决方案。这也是为什么,ICT领域会成为中新经贸合作的亮点之一。

正如新加坡资讯通信发展管理局执行副主席雷纳德所说:“新加坡与中国在发展智慧城市方面具有共同的愿景,那便是建设一个适宜工作生活的良好环境。信息技术是任何智慧城市得以发展的支柱。每天我们都接触新的数据不断被创造出来,所以,如何以创新方式抓取、转移并诠释这些数据以帮助提升公民的生活素质变得至关重要。”最近几年,我国的地方政府在ICT领域同新加坡展开了不同层次的合作,尤其在智慧城市建设上,都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就在中国和新加坡双边合作联合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新加坡资讯通信发展管理局(iDA)、新加坡国际企业发展局和苏州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共同签署关于智慧城市发展战略合作的备忘录,在之前合作的基础上,开启新一轮的智慧城市“双区互动”举措。

典范

通过此次中新智慧城市“双区互动”,新加坡资讯通信发展管理局、新加坡国际企业发展局和苏州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将在新加坡和苏州工业园区内各选择一片区域进行智慧城市试点。该合作将通过公开创新的采购模式如新加坡的“征求合作计划”构建企业与政府合作的桥梁, ,为中新企业提供一个展现其智慧城市发展技术能力的平台。

得益于新加坡与中国两国政府的支持,苏州工业园区的智慧城市已经取得了卓有成效的发展,并已经成为了新中两国互惠互利合作模式的又一个成功案例。建区19年以来,苏州工业园区注重新加坡经验借鉴,坚持顶层设计,夯实信息基础、加强信息化应用体系建设,信息化建设成绩显著。工业园拥有覆盖广泛、高速便捷的基础网络环境,将城市宽带、移动网络、无线Wi-Fi囊入其中;以“四维、三库、三通、九枢纽”为智慧城市应用架构,打造智能公交系统、数字城管系统、智慧环保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等,并致力于围绕智慧城市需求,大力发展融合通信、电子商务、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新兴信息产业,形成产业集群,推动产业创新,以将该区域建成全国领先的信息化高科技园区和国际一流的智慧型城区。2013年初,苏州工业园区高分入选首批全国智慧城市试点。此次战略合作备忘录的签订将进一步通过信息技术加深两国在智慧城市方面的长期紧密合作关系。

第6篇:ict通讯技术范文

ICT类专业均是宽口径的专业,具有应用面广、知识更新快和发展速度快的特征.近年来,ICT类专业人才已成为国家经济建设中急需的人才.但是随着ICT业的高度精细化、专业化,ICT人才需求也变得多样化.这也导致传统的ICT类人才培养模式与用人单位模式陷入两难的境地.如何结合闽北地方经济文化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建立“立足闽北,适合闽北,服务闽北”的ICT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出“会做人,会学习,会应用,会创新”的专业基础扎实、实践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ICT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如何能让ICT类专业的学生能在校期间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增强ICT行业适应能力,提高ICT就业综合竞争力等.这些,都是制定ICT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武夷学院主动围绕闽北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调整,正确处理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的关系,积极加强学校与行业、地方和政府的沟通与合作,积极寻求合作途径,闯出了一条“太阳班”等校企合作办学之路,探索出了一条适合ICT类专业人才培养的“产、学、研、用”新模式.

2从市场需求中定位ICT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层次

信息通信业的快速发展及3G通讯行业的兴起,需要一大批懂得最新通讯理论,扎实通信技能的人才.工信部已将信息通信人才作为紧缺人才,列入了“十二五”信息产业人才规划.鉴于以上市场需求,武夷学院适时制定了面向移动通信新兴产业,利用深度“校企合作”,培养ICT类综合性、应用型高级人才的总体目标.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类型及社会经济发展要依靠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3种人才[6].武夷学院作为应用型、地方性本科院校,自然要把ICT类专业人才培养层次定位为工程应用型人才.从这个定位出发,ICT类专业教育要从工程技术性的角度来制订相应人才培养方案.教学体系中应具有较宽厚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注重学生工程技术能力的培养,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此,制定的课程体系结构,见图1.图1ICT类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实践创新教育平台占整个专业课程体系的近1/3,突出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企业订单、校企联合的ICT类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3.1“太阳班”订单式培养模式

2011年11月8日,福建南平太阳电缆股份有限公司与武夷学院举行合作办学签字仪式.福建南平太阳电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云孝,武夷学院党委书记何三保、校长杨江帆等出席仪式.随后,武夷学院工程实训中心(太阳楼)开工仪式在施工现场举行.该中心建筑面积9502.8m2,计划投资1900万元,2013年9月完工.2012年2月19日,太阳电缆武夷学院电缆专班开班仪式在福建南平太阳电缆股份有限公司举行.太阳电缆武夷学院电缆专班首批20名同学,将按照订单培养的模式进行教育培养.由校企双方主管、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有针对性地邀请企业介入学生培养全过程.从培养目标的设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到课程教学内容安排、理论与实践环节衔接,再到毕业设计与论文指导、生产实践教学等方面全程介入,实现产学深度合作,使教学工作紧紧围绕企业岗位技能要求,最大限度地提高人才培养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太阳班”的成功经验,使我们逐步建立了“校企一体、产学结合、订单培养”的ICT类人才培养模式.

3.2校企联合办学,突出“产、学、研、用”

武夷学院地处闽北山区,区域经济相对落后,政府投入有限.资源缺乏严重制约着学校发展与提升.ICT类专业属于高新技术,又要紧跟时展.因此,必须重视外延发展和引进社会资源,积极探索产学研用一体化培养途径.

3.2.1校企共建实验室改善校内实验条件武夷学院实验室建设资金不足,直接导致ICT类专业学生没有合适的实验设备.2010年学校率先通过校企共建的形式建设了“智能网络与信息安全实验室”,引入了企业先进的设备,初步改善了实验条件.通过实验室进一步加强了ICT类学生对知识能力的训练,强化了对ICT类专业课程体系的支持.通过与三大移动运营商合作,建设与现网运行环境一致的高水平实验室.借助行业主流设备,搭建信息与通信技术综合实训平台.使之成为以现代通信技术、计算机网路和创新实验区为主体架构,服务于ICT类专业的综合实验教学平台.

3.2.2与企业“零距离”的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与合作企业建设“ICT类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建立实际工作实训环境,让学生进入实训室,零距离体验,亲手操作,针对学生的实践项目和实际动手能力进行企业化训练,实现从原理验证性实验过渡到以掌握实际工程技术为目标的技能训练.在企业围中,学生可以学习企业员工之间团结协作、积极进取的优秀文化价值理念.毕业后,学生已具有较强的操作、应用能力和企业文化、职业道德等综合素质,进入企业后即可独立工作.

3.2.3“产学研结合,以用为先”在产学研结合上,强调科研服务的应用性.在教学中,教师科研也为教学服务.同时,教师科研吸收优秀本科生参与,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由于学生在校期间有了科研活动,就业时自然会受到企业和社会欢迎.校企联合办学,实施“基地建设合作、课程建设合作、师资培养合作、培训认证合作、实践就业合作”五位一体的校企合作新模式.培养“闽北用得上、留得住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ICT人才”.

3.3“项目实战,课证融合”双体制的校企合作模式

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构建了“项目实战”+“课证融合”的能力递进式ICT类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教学成效,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

3.3.1项目实战模式“项目实战”的突出特点是将教学过程与项目工程充分融为一体,围绕项目工程的需要构建课程内容,组织实施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项目工程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重点选择不同的职业岗位、扮演不同的角色,学习目的更明确、针对性更强,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培养,也为学生未来的择业奠定良好基础.以具体工程项目或生产项目带动教学,使整个教学过程能始终贴近生产第一线,学生可以及时了解行业的发展趋势,掌握最新的设计理念、管理理念和工程施工技术,将专业教育融入行业背景,有利于学校专业教育与市场行业运作的衔接,有利于实现学生与行业、与社会的“零距离接触”,真正实现以需求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教育理念.

3.3.2课证融合模式“课证融合”的突出特点是将国家职业标准融入到课程标准中,紧扣职业标准中职业功能、工作内容、技能要求及相关知识,作为制订教学计划与构建课程体系的基本策略,在制订教学计划与构建课程体系时,深入细致地考虑职业资格证书的内涵要求,在理论教学的相应课程中强调应知内容,在实践教学的环节中落实相应的内容,确保学生在完成学历教育的同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

3.4与企业深度合作,打造“双师型”教学队伍

在ICT类专业本科教学中,把企业面向市场运作的前沿技术“请进来”,植入课堂,完成大学阶段的专业教育与企业就业的无缝嫁接.对于“双师型”教师的内涵,不应简单解释成一种资格,而应理解为一种教师的知识能力结构.这种能力结构应涵盖四个要素:专业理论、专业理论的实践能力、教育理论以及教育理论的实践能力.从国家提出双师型师资团队建设要求以来,高校在实际操作中面临极大困难.在招聘环节、培养环节,以及企业工程能力保持环节,都存在难以克服的困难.可以通过高校、企业混编师资队伍,把企业人员和高校教师融合,教学活动和企业培训活动融合,从而组建和保持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师资团队.授课教师队伍由专业教师及部分来自中国联通南平分公司的一线技术人员组成.这些来自企业的一线技术人员及专业讲师具有丰富的专业技术知识和工程维护经验,能够结合信息通信行业在技术领域培养的规律,以及行业从业人员需掌握的技术方向传授学生理论知识,同时可以手把手地指导学生实践操作.在达到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理论素质,完善学生个性,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素质.这样,通过以上措施可以在学生、学校、企业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实现学生、学校、企业三赢的局面.

3.5教师教科研与地方产业对接,联合培养ICT人才

学校全面推行与行业、企业对接办学,2011年ICT类专业有两项与地方产业对接培养人才项目立项:面向移动通信的产学研用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与南平市产业发展对接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这些教学改革将使学校和企业的联系更加紧密,ICT类专业教师还可借此加强横向课题的申报与立项,寻找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以使教师的科研成果能借助企业完成转化.ICT类专业教师还大力开展科学研究和本科教学质量改革,自2010年至今,ICT类专业已有省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省教育厅科技项目25项,南平市科技发展项目5项,省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实验区1个,省级精品课程3个,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1个,省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15个,部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8个,校级质量工程建设项目若干项.大量教学改革项目的实施,极大的调动了ICT类专业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一系列改革成果正逐步应用到ICT类专业学生的培养上.ICT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大大增强.自2010年以来,连续三年获全国、省级数学建模竞赛一、二、三等奖若干项,电子设计大赛省级二等奖两项,软件设计大赛省级三等奖一项等.

4结语

第7篇:ict通讯技术范文

ICT业务是在通信与信息技术、信息服务、信息产业相融合背景下产生的新业务,促使通信业务从单一的语音传递向复杂信息交换方面升级,不断拓展通信业务范围和服务质量。文中从ICT业务的概念及分类入手,分析通信行业ICT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ICT业务发展路径,以期为我国ICT业务的发展提供重要借鉴。

【关键词】通信行业 ICT业务 发展路径

信息通信技术简称为ICT,其产生背景是IT和CT行业之间相互融合及用户对综合服务的需求,ICT能够真实反应支撑信息社会发展的通信方式,也能展示通信行业在信息时代肩负的使命。随着通信市场的发展,我国移动、电信面临的压力日益增加,其主营业务收入增速放缓。通信企业如何获取市场竞争优势,保持持续健康发展状态,成为每个运营商管理者重点关注的问题。经过价格站、语音市场处于饱和发展的状况下,各大通信企业认识到只有实施战略转型才能保障企业长久的发展,这类企业均把目光放在ICT业务市场。本文以ICT业务的分类及发展中的问题展开研究,提出新时期ICT业务的发展路径。

1 ICT业务的概念及分类

ICT是集合信息和通信技术形成的新技术领域,是指以计算机为核心,为用户提供多媒体、IT专业、互联网等综合信息服务的业务。近些年,ICT迎来快速的发展期,并逐渐渗透至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中。企业ICT服务是企业借助ICT技术改革业务和流程的过程,是企业实现信息化发展得重要手段。家庭ICT服务是指利用多种传输和连接技术,实现家庭各数字设备间的互联共享和智能控制,旨在为用户提供一个包括通信、安防监控、办公为一体的居住环境。企业与家庭ICT具有强大的发展潜力,这无疑为开拓宽度网络家庭化市场带下坚实的肌醇,成为运营商抢占市场发展先机关键站场。

2 通信行业ICT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网络支撑系统及手段落后

国内部分ICT产品,宽带型产品发展比较缓慢,网络覆盖率低,宽带资源供不应求成为制约其发展的关键因素。一方面,我国WLAN覆盖面小,其网络实测速度较低,部分热点地区与其他运营商WLAN互相干扰,接入的认证功能效果不佳。另一方面,骨干传输资源严重不足,跨省专线项目推进极其困难。网络支撑系统不达标、手段滞后,上述因素均制约ICT业务的发展。

2.2 ICT业务产品的层次低

目前,国内ICT业务中各类产品的收入严重不均,其中外包服务和知识服务所占比例为六比一。而IT产品在国内市场所占比例更低,基本难以见到IT产品的身影。国内网络运营商多将ICT业务的主要目标锁定在移动信息化应用中,针对中小型企业的产品相对缺乏,政府信息化系统集成、视频监控、呼叫中心等业务范围也很少涉猎,相较于国外产品在这些系统中的广泛应用,国内产品一直处于劣势。宽带型产品是软肋,仅有基于手机的电子政务、权利阳光、校讯通等业务发展尚可,行业应用有待全面提升。

2.3 运维支撑尚待改进

IT与CT的交叉主要体现在IT企业对运营商的支撑系统的建设,中国移动BOSS(BusinessOperating Support System)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界面不统一、数据统计不规范、欠费管控不均衡、组织协同工作需强化等等,影响了客户的信任度。

3 通信行业开展ICT业务的路径

3.1 多网合一,有效整合网络资源

网络覆盖不完善,宽带资源的不足,目前4G的发展处在一个初始时期,中国移动要切实提升4G用户的效益,需要从基础的网络着手,多网合一是最好的切入点,能够有效的分流因智能手机迅速增长带来的数据流量压力。但WiFi只是对4G网络的补充,还面临着平滑升级至TD-LTE挑战。这个阶段,要做好三项工作,一是推动3G网络向4G网络的升级,二是进一步加快中国移动宽带和移动互联网的建设,三是大幅度提高光纤通信骨干传输网的容量和传输数量。

3.2 提升员工服务能力技术水平

ICT属于智能密集型技术,人作为企业主要的生产要素,想要发展ICT业务,必须公司上下一心,让全体人员了解、熟悉ICT业务,提升员工的思想认识,充分发挥人才优势,为潜在客户提供业务指导和资源,促进ICT业务的发展。同时,通信公司通过组织本地网政企客户经理交流会、案例推广等方法,提升客户经理技能。对后端技术职称人员,通过培训这类人员的方案制定能力、应变能力。售后服务能力等方面提高IT支撑能力。

3.3 建立优质的网络平台

网络是开展ICT业务的基础,优质的网络平台不单能提高ICT业务质量,也能解决宽带短板问题,因此,我国通信公司可通过技术创新,不断提升光纤通信传输网络的容量和数量,传统通信网络进行升级,促使通信网向宽带化、智能化融合信息网络过渡,快速建立一个覆盖率高的网络平台。同时,推动2G网络向3G、4G升级,加快联合检测、智能天线等技术的研发步伐,促使TG/GSM网络进一步融合。深入研究蜂窝网与WLAN融合组网方案的研究,推进无线接入IP网络,推动各种ID室内覆盖解决方法及HSPA等新技术的应用,充分满足大集团客户对信息化业务的需求。

4 结论

总之,ICT业务是通信领域一项新兴的业务类型,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因此,通信产业必须抓住这个发展机遇,理清自己在整个通信市场中扮演的角色,分析影响ICT业务发展的主要原因,并制定相对应的改善措施,以此提升自身的服务和创新能力,为我国ICT业务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罗金子.通信行业ICT业务发展略谈[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14:94.

[2]郭麟.信息通信行业的ICT项目管理模式探讨[J].中国新通信,2014,01:35-36.

[3]马迎红.ICT业务的市场分析和营销策划[D].北京邮电大学,2008.

作者简介

李鑫(1981-),男,湖北省武汉市人。硕士学位。现为武汉虹信技术服务有限责任公司工程师,研究方向为通信,ICT,智能化。

第8篇:ict通讯技术范文

中兴通讯重新定位:为和不为 谢丽容/文

中兴通讯近日公布了最新的“M-ICT”(即mobile-ICT)战略。这个战略阐述了中兴通讯很本质的问题:中兴通讯要成为一家怎样的公司?

中兴通讯是中国两大全球化设备商之一,曾在2012年出现了历史上首次大规模亏损,去年开始重新恢复。今年上半年,中兴通讯净利润同比增长128%。

不过,中兴通讯此前做得更多的是战术层面的调整,即放弃了不挣钱的产品和市场。这一战术直接保证了中兴从止损走向盈利,但设备市场已成红海,要在新的移动互联网浪潮中立而不倒,中兴通讯需要讲更具市场说服力的故事。“M-ICT”战略的提出,正是此意。

中兴通讯将把战略条线收缩至三大条线:传统的电信设备市场、移动终端市场和政企IT市场,并明确了下一阶段的“为”和“不为”。

为:继续以基础设施和服务为焦点;政府企业提供解决方案;加强移动终端之间的跨界互联;部署平台的新兴领域的大数据。

不为:不做互联网搜索引擎服务、社交网络和B2C电子商务;不做没有网络互联的个人消费电子产品,继续剥离市场收缩、非核心产品线。

结合战略,中兴通讯还面临以下机会和挑战:

其一,传统2G设备大大减少,4G设备提升,中兴通讯恰恰在4G技术和市场上有明显优势。挑战在于,设备市场同质化竞争激烈,运营商主导权大,市场竞争价格因素多于技术差异因素,要在设备市场做出市场份额易,做出高利润难。

其二,中兴希望把终端产品线做成未来利润驱动战车,但这并不容易。按照其内部目标,中兴终端未来目标是将占营收一半,但终端贡献的营收,现在还只是三分之一不到。中兴通讯手机事业部总经理曾学忠坦言,最头痛的问题,仍然是品牌。“坐飞机,周围的人都不认识努比亚,这个问题很中要害。”

其三,个人用户市场已成红海,在个人用户市场,流量增加10倍,但带来的收入增长不到5%,政企市场是新的出路。中兴通讯希望未来在政企网市场可以做到三分天下有其一。但这是一个巨大挑战,它需要说服企业、政府公用事业机关采用端到端、完整的解决方案,而且这里盘亘着IBM、EMP等外资公司。

中兴通讯站在新的十字路口。 他说 马斯克:思考飞行汽车和潜水汽车

伊隆・马斯克(Elon Musk)近期对英国《独立报》说:“我考虑了很长时间。我们当然能够研制飞行汽车。”“我们将会制造潜水汽车。它也能变为陆地汽车,在沙滩上奔驰。可能只生产两三辆,不准备售卖,因为我认为潜水汽车的市场太小众。” 阿里COO张勇:O2O是一个伪命题

近日,阿里COO张勇对外表示,O2O是一个伪命题。他说,“不同的行业线上和线下的连接,把不同的产品升级为互联网思想和行为来支持新商业,这是一个必然的过程。但在不同行业里选择的方式和商业模式会不一样。” 快报 发改委:鼓励分布式光伏发电

发改委9日召开2014年全国电力迎峰度夏电视电话会议,指出要鼓励尝试分布式光伏发电就近售电,改进并网服务,加强屋顶资源协调,创新运行机制,推动光伏发电又好又快发展。 航空业净利润率仅2.4%

国际航协日前的《航空业经济效益》报告称,预计2014年航空公司有望实现净利润180亿美元,但行业净利润率仅2.4%。 谷歌5亿美元收购卫星公司

第9篇:ict通讯技术范文

技术和信息的生产、扩散和应用是保持经济活力和可持续增长的关键因素。这不是什么新鲜事物,然而知识相对于自然资源、实物资本和低技能的劳动力已经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虽然oecd各国的步调有所不同,但各国都在发展知识经济。知识增加了设备、工人、公司和公共团体的价值。

公司和个人正在花费越来越多的资源生产知识。在知识方面的投资从狭义角度(包括r&d、软件及对教育的公共支出)看,目前占oecd各国gdp的8%,并仍在增长,与在设备方面的投资相近。如果将私人在教育和培训方面的支出包括在内,则超过10%。

劳动力技能正在不断提高。oecd各国超过14%的劳动力受过大学教育。

r&d支出经过50多年稳定之后,在大多数国家又开始增长。这部分原因是90年代中期以来经济的较快增长。r&d的约1/5投向了基础研究,整个90年代没有太大的变化。在大多数国家,商业部门提供的基金在r&d中呈增加之势,这在20多年前就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并在90年代有过之无不及。服务业,特别是那些生产或使用信息及通讯技术的部门, 商业研究所占的份额正在增加,在一些国家已占到1/4。

在技术创新方面的支出,包括在新设备、新设计和市场开发方面的支出已经超过了r&d。在有这方面统计数据的国家,这项支出相当于r&d支出的两倍左右。此外,服务部门有关销售的创新支出与加工部门的该项支出几乎相等。

大多数r&d发生在大公司,但工业结构的变化(如软件、生物技术等新兴工业)也使一些新兴工业和快速增长的工业非常重视r&d。风险资本是向新型的、高风险的商业,特别是高技术产业提供基金的一种重要方式。它在几乎所有oecd国家迅速扩大,到1998年已经超过150亿美元。新技术的涌现,以及商品市场和金融市场改革后形成的市场开放对此给予了有力的支持。

欧盟教育投资(教育方面的公共支出占gdp的5%)虽占较大比例,但r&d和软件开发滞后。美国在这两个领域的投资分别占gdp的2.6%和1.5%。日本r&d虽然占gdp的2.8%,但软件开发仅占gdp的0.9%。

二、日益重要的信息和通讯技术

信息和通讯技术(ict)被公认为是知识经济的主要基础。它巨大的、持续的进步使不断增加的大量数据迅速而廉价地贮存、处理和传递成为可能。技术进步是生产率提高的关键因素,而ict在其中占很大的比重。应用和掌握ict已经成为一些国家经济运行的关键。

公司、居民和政府正在向ict大量地增加投资(1997年oecd国家此项投资占gdp的7%)。一些国家在这一进程中处于领先水平,其他国家则迅速追赶。在oecd各国,ict中的2/5支出投入到了通讯、2/5投入到软件,另有1/5是投入到硬件中。

在oecd各国,使用计算机的人口正不断增加。其中使用计算机的白领工人超过了50%,使用计算机的居民超过了25%。互联网是ict中增长最快的部分,越来越多的居民和企业正在上网。过去几年,由于技术进步和通讯业内的竞争使互联网的通讯费用大幅度地下降。然而,在一些国家,高价格仍是其普及的一个障碍。这些技术也导致了电子商务的发展,虽然目前迅速增长的业务量仍主要限于美国。

技术创新是ict扩大的基础。r&d支出在信息与通讯技术及服务业上升得最快。在90年代后期,几乎有1/5的专利是与ict有关的,而在90年代前期这个比例是1/10。在这方面,美国和日本占尽了竞争优势,大多数欧洲国家落在了后面。此外,在过去几年这方面的差距正在拉大。

三、科技政策

在所有oecd国家,政府在发展科技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如果它们要想从科技方面获得最大的利益,将不得不为知识经济的增长创造新的条件。限制公共支出、改变技术创新的驱动者,以及对什么样的政策应该和不应该做出更好的理解,已经引导政府更加面向市场。此外,政府应该成为工商界和消费者达到他们目标,保证他们适应知识经济带来的新需求的推动者。由于大多数公司觉得投资基础研究很难产生足够的收益,然而其对社会的长期回报是相当高的,所以政府需要直接投资于基础科学。为满足公共需求的需要,政府仍要继续投资于国防、卫生和环境。

在大多数国家,政府r&d基金90年代以来已经下降。国防支出的减少(由于冷战结束)和对预算的约束已经对科技经费支出形成压力。英国和美国的经费削减得特别多,法国和德国也进行了较大的削减。在oecd大多数国家中唯一例外的只有日本,虽然其全部r&d费用所占份额仍相对较低,但政府r&d基金90年代以来仍在增加。

对产业的公共支持包括金融支持(转移支付、税收减免),公共品采购(主要是国防和航空),及设立科技基础设施(如公共实验室)等几部分。90年代国防合同的减少由航空费用的大量增长所替代。在这一阶段,虽然各国有明显的不同,但大多数国家的金融支持已经减少。大体上,对大公司直接的公共支持的比重远远超过它们从事商业r&d的比重,这表明如果政府要鼓励新兴产业加入者的技术创新,现有政策必须进行调整。

在一些国家,由于r&d支出会给小公司带来很高的成本和负担,常对此类企业这方面的活动起着抑制作用,因此这方面的税额抵免(tax credit)对小公司来说是一种优惠待遇。目前oecd中有11个国家已经实行了税额抵免或相似的政策。

90年代由公共实体(主要是政府实验室和大学)承担的研究支出份额已经下降,但相对于公共研究基金来说下降的幅度仍不算大,工商界承担的r&d公共基金下降的幅度更大。

技术创新不再单独依赖于公司、大学、研究机构和管理者如何如何,更多地是依赖它们如何共同协作。它正在转变为公司增加对大学研究基金投入(虽然目前仍较低),以及公司认识到学术研究对自身技术创新的作用。

四、技术的全球化

科学技术是经济全球化的一个主要方面。信息和通讯技术已经使金融市场全球化成为可能,并大大促进了国际商品和服务贸易的扩大。科技活动的国际作用也大大增加了。

在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国际合作研究正在增加(有25%的出版物和9%的专利是多国合作的结晶)。

跨国公司在全球化中发挥着主要作用。虽然r&d比其他方面,如生产,国际化的成份仍很少,但它已经呈现出全球性的趋势了。结果,越来越多的创新为许多国家的公司,而不是为发明者个人所有。公司间的跨国技术合作协议比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高出两倍以上。

高技术商品贸易作为国际技术支付的一种(如专利许可证,技术决窍),比其他商品贸易更快速地增长。

然而,经济国际化仍是不平衡的。爱尔兰是一个国家受惠于科技全球化的典型例子,它的高增长在一定程度上依赖进口技术和资本的流入。另一个极端是日本,它的技术似乎受岛国思想的影响过重。欧盟由于是多个成员国组成的国家联盟,其国际化程度与美国大体相同。

五、科技产出及对各国经济的贡献

随着花费在知识生产方面的资源增加,有更多数量的知识产生(科学发现、发明)。由于创新增加了市场,提高了生产率,扩大了高技术的出口和技术贸易,由此导致经济发生变化,改善了经济的运行。然而,各国经济运行情况的不同表明,科技活动的产出不仅依靠投入的数量,也依靠整个创新体制的效率,而后者主要有赖于创新体制的框架条件和政府政策。

就科技活动而言,计算产出比投入更困难。投入可以以货币的方式或劳动力的方式来计算出,但产出更多样化,经常是间接的,没有相应的人和物来对应。

科学发现和新的技术装置是研究的直接结果。它们可分别通过科学出版物和专利来测算,虽然这种方法不够充分和不完美的。这两种方式自90年代以来都呈现上升的势头。

自从1985年以来,oecd国家劳动生产率年均增加约1.5%。技术变化和劳动力技能提高是这一趋势变动的主要因素。目前的经济增长率约是60年代和70年代的一半,当时多数oecd国家正处于经济追赶阶段。在90年代,一些国家经济增长率仍很高,那些在80年代技术水平较低的国家,如爱尔兰和韩国,90年代已经经历了很高的经济增长速度,科技产出也相当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