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全民智能时代范文

全民智能时代精选(九篇)

全民智能时代

第1篇:全民智能时代范文

[关键词]智慧城市;社会管理;创新

城市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梦想和期盼。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现有的发展与管理模式却无法满足人们越来越高的要求与期望。曾经给人们带来无限期望的城市正经历着日趋严重的人口膨胀、资源紧缺、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城市病。于是,改变传统的城市发展与管理模式以适应当代城市发展的需求,推动着人们在实践中探索和建立具有新的时代特征的现代城市的运行方式与社会管理模式。而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智慧城市理念的提出,让身处困境中的人们对未来城市生活看到了新希望,各大城市纷纷把智慧城市理念引入到城市建设的整体规划中,不断更新社会管理理念、产业运作方式及公共服务体系,以期从传统的城市建设的模式中走出来,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一、智慧城市的涵义

智慧(wisdom;intelligence),智指智商,即聪明程度,表现为知识面、敏捷程度及反应速度。慧指情商,即悟性高低,表现为境界与灵性。因此,常说“智者成事、慧者成人”。在《辞海》(1999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里,智慧是对事物能认识、辨析、判断处理和发明创造的能力;在《新华字典》(200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中,智慧是对事物能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和解决的能力。“智慧”一词在我国战国时期就已出现,意为聪明才智。城市是一复杂的综合体。恩格斯认为,“城市本身表明了人口、生产工具、资本、享乐和需求的集中,而在农村里所看到的,却是完全相反的情况:孤立和分散。”吴良墉院士认为,城市从一开始就是为人服务的,城市是人的城市,城市就是人的生存方式以及生活方式。《辞源》一书中,城市被解释为人口密集、工商业发达的地方。在我国,“城市”一词最早见于战国史籍中,“大臣之禄虽大,不得藉威城市”,那时,城市已跟政治经济相关联。在信息技术的今天,当智慧和城市这两个词结合在一起时,“智慧”一词赋予了城市高智商与高情商。“智”侧重于城市的基本设施的信息化、智能化;“慧”侧体现城市的魅力与灵魂,包括管理者的思想、产业特色、人文化等。此时的城市不仅代表这个地区的工业、商业、交通运输业及文化教育、信息、行政的中心,更重要的是,一个在时间与空间上能够自我感知、自我纠错、自我学习、自我完善的生命体。而且这一生命体展现的是一个全方位的、立体的,具有科技含量高、社会管理模式先进、浓缩城市精华、彰显城市魅力等特征的综合体。在智慧理念下的城市,是打破传统的城市发展模式,利用城市自身的文化资源优势,以实现大产业、大市场、大交通为发展目标,以为人们服务、为人们所用,让人们好用为目的的。因此,智慧城市就是要改变城市原来的发展与管理模式,强调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以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方向,以人的需求为导向,以可持续协调发展为目的;结合城市的产业特色,实现城市的智慧管理、智慧产业、智慧服务、智慧文化、智慧生活,达到以人为本、可持续、协调发展。智慧城市具有以下几个特征:首先,依托信息技术。智慧城市建设是以高科技来充分武装城市为特征,这不是简单地以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的城市改造工程,而是一个城市系统重新再造的过程。智慧城市是以信息技术的应用,特别是新一代以自动识别、传感器、无线传输等为主的感知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前提的,这直接推动着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全面感知、互联互通,为智慧城市的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因此,智慧城市建设必须加强信息化项目建设,以数字信息基础设施为平台,从技术上对信息资源深度开发与利用、交换与共享,达到对整个城市的人口、资源、环境、产业、服务及社会管理等运行状况的全面动态掌控及智慧管理,从而实现各系统的互相协调,展现一个全新的智能化城市状态。其次,创新社会管理。马克思关于社会发展规律的基本原理告诉人们,技术创新必定会推动制度创新。用信息技术武装的城市将完全数字化,城市会面临着产业、水电、交通、教育、医疗等领域各种数据的收集、分析和整合及智能的管理与服务。可见,智慧城市建设是技术发展与社会管理创新共同演进的结果,带来的不仅仅是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生产关系的变化,推动着城市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的变革。就如清华大学孟庆国教授提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创新2.0是智慧城市的两大基因,缺一不可。只有把智慧的理念融入到社会管理创新中,改进社会管理服务,达到善治的模式,智慧城市才能真正建立。因此,智慧城市的建设不仅需要技术的驱动,也需要社会管理创新的驱动。再次,强调以人为本。列宁曾指出:“城市是经济、政治和人民的精神生活中心,是前进的主要动力。”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就曾指出:“人们为了安全来到城市,为了好的生活聚到城市”,可见城市在人们生活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2015年两会上,总理指出,“打造智慧城市,改善人居环境,使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安心、更省心、更舒心。”总理还提出:“在如何体现智慧城市的鲜明特色这一点上,智慧城市要围绕惠民这一点上进行思考”。可见,智慧城市本着智慧城市人民建,建好城市为人民的理念,而不是为了标新立异。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为了顺应时代的需求,也为了解除一系列城市病的困扰来满足人们对未来城市生活的诉求,通过信息技术的优势,提高城市的社会管理水平,转变城市的服务理念,达到以人为本的目的。最后,结合城市特色。由于智慧城市的理念不断受到各大城市的青睐,各个城市的智慧建设也都相继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虽然都是通过应用信息技术来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来满足市民工作生活与各个行业的需要,但每个城市的智慧建设都各具特色,体现不同的个性特征。如深圳市以智慧产业发展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南京将历史文化传统与智慧城市建设结合起来;宁波市将物流作为智慧建设的重点。智慧城市建设,是运用共同的理念,体现不同的城市特色。“智”是信息技术的应用,是硬件设施,是共性;“慧”是城市的灵性,是管理者的思想,是城市的特色,是个性。不同的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背景、传统文化、特色产业、资源环境等,智慧城市建设不仅不能抹杀每个城市的特色,而是更加突出城市的个性特征,在共性中显出个性,在智能的社会管理上彰显管理者的思想,这更是智慧的体现。

二、社会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社会管理是政府的一项基本职能,是指对社会事务进行规范、协调和治理。随着城市化、信息化、网络化的飞速发展,社会迎来深刻的变革,公民意识增强,民主诉求增多,城市问题不断,这些都导致对传统的社会管理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与挑战。于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成为解决社会问题、畅通民意诉求的重要途径,也是与时俱进,建立服务型政府,建设智慧城市的重要战略机遇。

(一)建设智慧城市的需要

智慧城市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引发的新概念,是建立在为信息通信、社会管理及市民创造力服务的数字基础设施之上的,是为了让城市具有较高的智慧进行学习与创新的。可以说,智慧城市给社会管理输入了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利用信息技术来强调参与性、透明性,公平与效率,强调对公众需求的回应及共识取向。智慧城市要求建立服务型政府,要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城市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资源环境承载力”作为城市发展的基本依据和刚性约束,把“改革创新驱动”作为城市发展的第一动力。坚持智慧城市人民设建、智慧城市为人民,以改革促进城市转型,以创新激活发展潜力。因此,智慧城市建设要最大限度地开发信息共享平台,杜绝信息资源的垄断,实现政务公开,鼓励市民直接参与社会资源管理及对权利的监督。智慧城市要实现从政府的决策、产业的布局,到整个城市的管理都将实现智能化、智慧化。因此,以智慧城市为导向的社会管理创新遵循了城市发展的指导思想,认识了城市自身特有的运行规律,把握了城市发展的方向。

(二)解决现实问题的需要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本应该享受着城市生活的方便、舒适与美好,然而一些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矛盾与问题接踵而来,道路开始拥堵,资源变得短缺,环境污染严重等,毫无疑问,社会管理是化解这些社会矛盾,及提高人民幸福感的重要手段之一,于是创新社会管理不得不提上日程。可是如何创新变成了管理者面临的一个历史性难题,多次管理变革的经历显示创新必须突破原有的管理模式。在信息技术的今天,社会管理创新不是传统管理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简单结合,而是全面改造传统社会管理的弊端。这就说明,一直面向工业时代的1.0创新时代已无法适应社会的需要。管理者及人们发现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改变我们社会生活、生产、管理和服务方式的重要工具。于是,创新2.0的形态也就是面向信息时代与知识社会的社会管理创新新形态已成为必然要求。

(三)民主文明进步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科技的发展,人们关心自身利益及管理自己以及社会事务的愿望与能力越来越强。当人民的民主意识、自治意识不断提高,人们对社会管理就会提出新的要求。这就使得原来完全的信息封闭、领导拍板、政府决策的管理方式无法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而以应用信息技术为特征的智慧城市建设,要求的是全面透彻的感知、宽带泛在的互联、智能融合的应用以及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创新,需要的是资源整合、政务公开、信息共享、共同管理、强化服务、弱化行政等。其本意就是要了解民意、听取民意,将民意纳入社会管理过程之中,并上升到政策依据的高度。可以说,社会管理的相关政策和措施能否以人为本,体现人们的意愿,是有效地解决社会问题和提高社会管理质量之前提,也是判断社会民主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三、智慧城市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作用

自从2008年底IBM提出智慧地球概念以来,短短几年时间,属于智慧地球重要部分的智慧城市建设在全球炙手可热。当智慧城市这一理念落地中国,由此开启了中国各城市智慧技术、智慧产业、智慧人文、智慧服务、智慧管理、智慧生活等为重要内容的社会管理与产业发展的新模式。由于信息技术应用于各大领域,以信息技术为特征的智慧城市理念,不仅代表先进技术的运用,更代表商业模式的变更及思维方式的大变革,并推动和引领着社会管理的创新。

(一)任务驱动作用

智慧城市实质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城市智慧式管理和运行,进而为城市中的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促进城市的和谐、可持续成长,是信息技术不断演进而催生的能适应市民需要的一种城市形态。因此,以信息化典型应用的智慧城市建设带来的首先是如计算机、数据库、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等基础设施的发展,而基础设施的变化又会带来大量数据的堆积,以及对这些数据的收集、分析与整理。也就是说,智慧城市它不仅需要网络化的思维、大数据的分析,更需要智慧化的社会管理。智慧城市是理想与现实、目标与问题的统一体,无论是解决困扰人们的城市病,还是要实现智慧的产业与公共服务,都离不开社会管理。因此,智慧城市建设驱动着城市社会管理的创新,它引领着城市社会管理的方式与内容,提升城市管理的效能和质量,从而优化城市社会管理模式及运行机制。智慧城市理念为社会管理创新提供了技术支撑条件和信息交流的公共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城市的社会管理创新会更加快速、更加高效和更加智能。

(二)方向导向作用

智慧城市之所以受到各大城市追捧,是因为智慧城市催生一种新的社会管理模式,这是解决当前一系列社会问题的重要途径。虽然说我国的社会管理一直在不断地发展、创新,但是近年来随着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却发现我国的社会管理创新越来越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速度。也就是说,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城市社会管理创新提供了有力的经济基础,可城市社会管理创新发展与经济发展速度相比却显得较为缓慢。尤其是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城市的建设还没有完成,城市管理没有形成系统的观念,一系列的城市病严重影响了人民的生活与工作。于是,创新社会管理不得不被提上日程,可是如何创新、怎么创新一直困扰着人们。正当人们为城市的发展及社会管理创新而头痛时,智慧城市理念让人们看到了希望,就如童云海教授所言,智慧城市要通过数据驱动的社会需求,挖掘使得政府服务更加贴近百姓需求,并强调社会管理创新就是要通过沟通互动、协同创新、市民参与,让从政府自身出发的管理过程变为从服务对象、市民出发的服务设计和提供过程。可见,智慧城市为城市化过程中的社会管理创新提供了机会,指明了方向,可以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把智慧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创新一起考虑进去,一举完成。

(三)价值引领作用

智慧城市的一大特色就是依托信息技术,而当信息技术日益与管理活动相结合时,社会的管理理念、管理方式、管理手段必然会发生相应的改变。社会管理模式越来越朝着一种善治的模式发展,这直接影响我们的价值观念。主要表现在:一是智慧城市的社会管理强调公众的参与,每个人都是社会管理者,由于信息共享与公开,社会管理出现自治现象,人们自己管理自己,不需要政府发号施令来达到自治的目的;二是政府管理从单向向双向互动式发展,由于物联化及全面的互通互联,使得社会管理的信息共享,这样政府部门能够快速掌握服务对象的需求,并及时作出回应,服务对象也能及时掌握政府部门的信息,并及时处理响应;三是智慧城市促进社会管理创新有一个根本性的理念转变,从原来的管制型转变为服务型,社会管理强调以人为本,以人们的满意度为标准,但更多地强调服务,建立服务型政府。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7.

[2]寇晓东.基于WSR方法论的城市发展研究———城市自组织、城市管理与城市和谐[D].西北工业大学,2006.

第2篇:全民智能时代范文

今年以来,“智库”开始成为中国一个新的热门词汇。年初,由中国前副总理曾培炎“出山”组建国际经济合作学会,随后成功主办了规模盛大的全球智库峰会,包括副总理在内的中国政府高层领导人亲自与会,也都向中国知识界和全球传递了一个重要信号――中国政府对智库这种非政府非营利的智囊形式高度重视,并决心推动其发展。而各大媒体对峰会的报道以及同时对智库概念的普及,也引发了中国社会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关注中国的智库机构。我也代表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应邀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全球智库峰会,并与前来的世界著名智库代表(包括美国布鲁金斯学会、外交关系协会、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等智库的代表)有过交流,并有很深的感触。

我的感触和思考,不仅仅涉及这次峰会,也与我数年来创建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所经历的一切有关。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社会在物质层面的进步举世瞩目:中国举办了史上最豪华的奥运会,修建了天堑变通途的三峡工程等,以至于世界主流媒体把G20峰会称为美中主导的G2。然而,这些成就仅仅属于过去三十年,更仅仅属于硬件方面的发展。中国社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和更大进步,还应该包括软实力的发展,即思想观念、文化教育方面的突破,而其中政府决策、政策的科学化、合理化改革更是关键因素。如果中国能有大量真正独立的、高质量的民间智库产生,那么,中国政府的对内对外决策就能集聚各方面贤能达人的合理论证和声音,从而提升决策的科学性、有效性和民主化。

中国有着与西方完全不同的国情,中国有着西方所无法比拟的“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和效率,然而,如果决策不够科学化,“集中力量”所带来的损失也会是巨大的。中国需要敢提出一定的“储备性政策”、并且具备专业能力的政策研究机构――即智库。另外,中国“兼职”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不同于西方全职的议员,社会与公民该委托谁来进行相关的政策研究便显得特别重要,我认为,这意味着中国特别需要有保持一定独立性、民间性与利益中立性的第三方机构――民间智库,并为中国的发展带来实质的推动。

在智库发达的国家,有人将智库称为同立法、行政、司法并立的第四大机构,可见其对社会决策的巨大效用。但是,中国智库到现在为止,所发挥的作用是远远无法相提并论的。中国目前95%的“智库”都非民间智库。我并不是说官方智库不好,但这就像是计划经济时代没有任何私营企业一样,智库之间缺乏竞争就会存在问题。中国需要多元、多类型的智库,然而,目前的社会环境并不乐观。例如,民间智库本是非盈利组织,但中国现阶段的政策要求,却必须让其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形式注册,或找一个政府机构挂靠。另外,社会文化也存在一定问题。我认为,企业和个人为社会做慈善,不一定是捐图书馆、捐体育设施,也可以捐助民间智库,完善中国社会公共政策研究事业也一样是做公益事业。在国外,我们可以看到一些著名企业家、政要捐助成立了许多智库,例如美国的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胡佛研究所、卡特中心、尼克松和平与自由中心等,但在中国,目前还看不到类似的捐赠。

第3篇:全民智能时代范文

而在当下,中国智库的发展现状如何?在主席提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新形势下,中国智库又将如何联动创新和升级?这是一系列值得我们探索的问题。

智库是国家的软实力

当前,世界出现了一些新的态势,中国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这是谈论智库建设的一个好时机。

这些新情况、新问题的应对,不仅需要政府的理性决策,也需要智库专家的前瞻性和战略性的眼光,对政府建言献策。

何为智库?它被称为思想库、外脑或智囊团,是指由多方面专家研究人员组成的公共政策的研究机构,主旨是为决策者提供政策的建议和决策的咨询。

智库是现代决策体系的一个产物,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智库代表了一个国家的软实力。

智库机构通过为政府决策提供多种选择的方案设计,使政府在决策之前可以广泛地吸纳不同的意见。智库专家及其研究成果的广泛,将形成影响决策选择的社会氛围。

有人称智库是继政府、立法、媒体之后的第四个部门。

从世界各个国家智库发展的经验来看,智库研究的触角几乎涉及到政府决策和深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智库越来越呈现出综合性、系统性、专业化、规范化的趋势和特点。

智库已经成为现代国际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一大特征,智库的作用越来越在全世界范围内为人们所认可,为决策层所重视。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这是《决定》的一大亮点。同时,国家首次明确提出了“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

有人指出,全面深化改革,解决中国当前面临的矛盾和挑战,关键要靠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使国家治理体系规范化、科学化、程序化,使国家治理者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制度治理国家,使社会主体能够积极、有效地参与到国家治理的过程中,最终达到国家、社会、市场三者良性互动的“善治”效果。其中,智库所起的作用不可动摇。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伟在“2013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务虚会”上强调,如今,智库作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被国家领导人提高到了国家战略高度。

有媒体预测,从国家表态,到官方智库、高校智库和民间智库的积极建言,预示着中国智库将迎来一个发展的春天。

国家原财政部部长、综合开发研究院理事长项怀诚在2月28日“全球视野与智库建设”学术研讨会上发表了他对智库的认识。

从全球智库的发展趋势来看,半官方、民间的独立智库越来越多,在各个国家政府决策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

这些政府在制度、经费、数据、税收等方面大力支持民间智库的建立和发展,通过制定法规对民间智库的发展定位、性质、管理、经费、运营与监督给予了法律行、制度化的规定。

同时,政府通过专门的基金会或者通过合同订购,用于资助各种智库,使各种民间智库具有稳定经费的支持。此外,还在税收方面提供优惠政策,鼓励公司和个人对智库捐赠;通过建立各种数据库和连接检索系统,及时对外可以公开的信息和数据,以便民间智库可以获得及时充分的信息。

在有些国家,政府还可以通过“旋转门”建立智库人才的储备和培养机制,也就是说智库的研究人员有机会进入到政府机构,政府机构里面的某些重要官员离职后,也可以进入智库做研究人员。这种“旋转门”有利于强化智库咨询研究和知识服务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对智库的发展意义非常重大。

智库作为非营利机构,在欧美及一些发达国家作为一项咨询媒体型的知识服务产业,已经形成比较完善的产业链和服务链。

这些智库与各种发达的基金会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各种媒体、论坛、会议为智库的成果宣传促销提供条件。智库机构与大学、政府机构、企业集团等合作越来越紧密,智库甚至还与文化产业、创意产业、IT产业、教育产业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融合,这些合作和融合促进了智库本身的建设,也进一步完善了智库的产业链和服务链。

新型智库应时而出

中国智库的发展现状如何?

目前,中国大约有400多个大大小小的智库,这些智库的主体力量还是官方智库,官方智库整体发展态势正面临深刻的改变。自主型的独立的民间智库比较缺乏。

“官方智库数量不少,规模也不小,人才数量也相当可观,这些官方的智库主要分布在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经费主要靠财政拨款,实行相对比较行政化的管理,缺乏独立性和市场化的运行机制,不能完全适应科学执政和形势发展的需要。”

随着国家决策议题出现多元性、复杂性和综合性,社会矛盾和利益主体出现了不同和分化,这在客观上需要更加多元化的智库,不仅需要官方智库,也需要民间智库,以便应对复杂多变的经济社会和更加不确定的国际形势,为政府决策提供更加多样化的参考。

有人总结道,中国的智库发展相对滞后,与发达国家的智库存在差距。另一方面,决策对智库的需求很迫切,智库也应该在决策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近两年来,国家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后,各类智库提出的多套改革方案相继对外,引发了全社会的关注和讨论。

可以说,中国智库建设正向纵深展开,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背景下,包括地方智库在内的中国智库体系也进入转型的关键期。

项怀诚认为,中国需要建立独立自主的、面向市场的、半官方或者纯民间的新型智库。

“这种智库实行不同行政体系的新的治理模式,实行研究体制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新型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它的经费来源除了政府的资金补助和资助之外,还可以引进基金会、企业和个人的基金,可以吸纳民间社会力量投入智库的建设。”

他认为,这种中国特色的半官方的、民间的、新型的智库参与公共决策,有利于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有利于政府决策中间的利益协调,还能减少公共政策成本的浪费。

“建立新型智库是国家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也是我们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安徽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处长陈干全博士认为,“新型智库是专业化、职业化的;要能合力发挥作用,各干各的肯定不行;如果体制内和体制外不沟通的话,也不符合治理现代化的要求。”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王继承则从体制机制创新的角度分析说,“新型智库在组织形式、人员管理、经费使用、分类考核、薪酬制度和管理方式上都要创新”。

宾夕法尼亚大学智库研究专家詹姆斯·麦甘认为,“智库的目的是服务于决策需求,如果智库的思想产品不能解决决策中遇到的问题,不能为决策所用,就不是成功的。”

有媒体调查发现,“在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决策平台的开放性越强,吸纳智库意见也越多,如中国经济第一方阵的广东、江苏、上海等省市,对专家咨询的重视程度较高。从事权角度来看,行政级别越高,决策咨询的需求越大,因为省以下的决策权较小,市县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执行大于决策。”

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特点,要求现有政府治理面临一系列角色转型。首先是治理主体从一元走向多元;其次是决策过程的开放性;再次是良好的回应性。

据媒体报道,在武汉,市长唐良智聘请“布衣参事”,就是地方政府主动开放决策,问计智囊、提升治理水平的一次创新。经过连续两年的公开选聘,目前武汉已初步形成专家、民间、企业、官员、媒体“五智汇聚”的智库格局。唐良智表示,他们既“接地气”又“接天线”,复兴大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武汉市政府需要智库多出“好声音”、多聚“正能量”。

一系列难题需要解决

智库应该是一个大众罗盘,通过影响民众,来有效地推进政府决策。

“但在国内,有些智库学者的雷语层出不穷,拍着脑袋想问题,不仅败坏了学者自己的学术生涯,还大大破坏了智库在民众当中的公信力。”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王健强调,“同时,现在来看,我们的智库还有不少结构性的问题,主要是公信力不足,针对性不强,人才结构不合理,影响力有限,国际话语权缺失。”

上海曾经做过一项研究,在这个国际化都市里,真正能够参与国际对话的学者不超过100个。政府要让智库敢于批评;同时,智库和政府之间要保持一个平衡点。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魏建国认为,智库独立要做到资金独立、思想独立。资金独立是一部分,更重要的是思想独立。没有思想独立,所谓的新型智库是创造不出来的。

智库的独立性是民众比较在意的一个问题,这涉及到智库的公信力问题。智库的发展不仅靠自身努力,要需要有外部法律空间和内部制度支撑。

从其性质和社会属性来看,西方国家的大多数智库具有明确的独立法律地位,在言论、出版、结社等方面受到宪法和一系列法律的保护,在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家的智库被法律明确赋予了免税待遇,许多智库从政府、利益集团、商业企业获取资助,并且从其对它们的指令性研究和咨询中获得收益。在完善的法律体系约束下,西方智库运行按照法律精神运行,具有较高的公信度。

韩国对外经济政策研究院副院长金兴钟认为,智库应该成为公民社会和政府之间一个很好的中介,要去平衡好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关系,智库要扮演重要的角色,“因为我们是一个独立的第三方,我们发出的声音更容易获得大众的接受和信任。”

令人乐见的是,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智库之间加强合作的必要性日益凸现,建立智库网络、智库联盟渐渐成为共识。

截至目前,广东、武汉等地已先行一步成立智库联盟。2010年9月,“广东智库联盟”正式成立。该联盟由广东省社科院等20多家社科研究机构共同发起,构建起覆盖广东全省的理论研究和咨询研究网络,目的是更好地发挥“思想库”、“智囊团”作用。随后,2012年,武汉智库联盟也宣告成立。

这些地方智库的创新实践表明,地方新型智库的增量空间很大,地方政府的决策咨询需求,将是其发展的最大动力。

第4篇:全民智能时代范文

建设智慧城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13亿人口的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是城乡两元结构尚未根本改革,城镇化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人均国民收入还仅仅是发达国家的1/5到1/9。建设经济繁荣、就业充分、民主法制、公平政治、和谐包容、平安宜居、生态环保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社会需要理论、科技、制度、管理、文化创新的推动;需要科学民主、廉洁高效、依法管理;需要智慧城市建设引领和带动,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协调发展;需要城乡人民积极参与,共创分享,也要为我们的子孙后代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保留和创造发展的空间。

转变城市建设发展理念

必须转变城市建设的发展理念,城市源于市场和商业,兴于科学文化、民主法制,工业社会城市化的动力是工商金融、服务消费以及相应的人口集聚,在提升人口集中度的同时也带来交通拥堵、贫困失业、城乡差距扩大等挑战。

当今社会,信息与大数据,知识和创新已经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关键资源和动力,成为城市创造力、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核心要素。尊重生命,尊重自然,尊重人的平等权利,尊重劳动和创造已经成为核心价值。全球绿色智能之道与服务、无线宽带、改良信息与数据库、云计算、云服务等成为知识城市最重要的基础设施。能源结构的新变革,智能电网的新发展,生态环境友好的新追求,社会诚信、公平、公正、平安和谐的新企盼,多彩文化、多元利益、多需求的新发展,法律秩序、教育培训、健康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的新需求,人口结构、就业创业、经营方式的新变化对公共管理、科学民主、廉洁高效、公正法制的新要求等等,都在促进城镇发展理念变为新的深刻变革。

要充分认识人民的企盼,不要片面追求GDP增长,把改善基础设施,公共管理与服务,提高人民就业和生活的品质与城镇信息化、智能化紧密结合起来。要顺应和支持信息网络和可再生能源引发的分布式、个性化、多样化、网络化的创新创业和服务模式,加快推进宽带网络、大数据、云计算、云服务等现代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普及应用。依靠开放自由、诚信有序、竞争合作、务实高效的知识与技术,管理与服务,文化与制度创新,引导支持城镇化的绿色智能、和谐协调、开放包容、可持续发展。

以人为本,共创分享是根本目标,城市发展的根本目标是为了人,不仅为生活在城镇的新老居民,也应为城乡人民提供更加多样、高质量的就业创业机会,提供更好的人居环境,社会人文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提供安全健康、多样可分享的物质、文化、信息产品和服务,为人们创新创业共创分享美好生活,创造更好的环境,也为子孙后代保护和创造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与环境。坚持以人为本,最重要的是尊重公民的生存权、自、发展权、创造权,依法保障每个人的平等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权利,公平分享公共资源,创新创造,就业创业的权利。民主表达,民主选举,民主参与,民主监督城市公共管理的权利,努力消除可能存在的信息垄断,信息封锁和信息鸿沟,依法保护个人、企业、公共和国家的信息安全。智慧城市将使人人都有机会通过城市的劳动和智慧的创造实现更美好的未来。共创分享美好的“中国梦”。依靠人的梦想与追求,共创分享更美好生活的有效需求是城市发展永无止境,永不枯竭的发展动力。创新驱动建设智慧城市

第5篇:全民智能时代范文

“智慧城管”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知识社会创新2.0环境下的城市管理再创新,它以物联网、云计算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通过全面透彻感知、宽带泛在互联、智能融合应用,形成以市民为中心、城市社会为舞台的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将“以人为本”的价值实现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实现城市管理者、市场、社会多方协同的公共价值塑造和独特价值创造,实现城市管理从生产范式向服务范式的转变。

我爱北京:我的城市 我做主

北京城管物联网平台是北京市第一批物联网应用示范项目。2012年9月建成投入运行以来,在十一国庆环境保障和扫雪铲冰应急指挥以及党的十环境秩序保障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在整合固定点位视频监控、车载GPS、车载视频监控、工地噪音监控、数字集群、执法城管通等感知资源的基础上,实现了基于常量体系的智能分析和三色态势预警;建设完成了北京城管新一代指挥中心,并初步构建了基于云计算的云到端的物联网基础架构,实现了“市民城管通”和“执法城管通”的端到端互动;基于创新2.0的城管地图公共服务平台还获得了亚太地区政府现代化大奖“未来政府奖”授予的“技术领导奖”,成为继新加坡国内税务局、菲律宾马里基纳市、马来西亚行政现代化和管理规划中心、大韩民国行政安全部之后第五个获得该奖项的亚洲地区政府机构。基于安卓和苹果iOS的“我爱北京”市民域管通将城管地图公共服务直接延伸到了市民掌端,成为国内第一款市民城管通移动应用App,市民可通过自己的智能手机下载移动应用,直接参与举报、咨询、建议和挑错,体验“我的城市我做主”的快意感觉。“我爱北京”城管政务维基旨在汇聚群众智慧共同管理城市,则是国内第一个政务维基系统,市民可通过这个政务维基分享城市管理知识、提交相关提案,并直接参与政府文件的发起、起草、修改过程。

依托感知、分析、服务、指挥、监察“五位一体”的城管物联网平台建设,北京市城管执法局正在推进基于创新2.0的公共服务模式、感知数据驱动的高峰勤务模式和“巡查即监察、巡查即录入”的工作模式,强化服务能力建设,强化与市民的互动、与社会的协同,提升快速回应群众诉求的能力和应急管理的能力,提升城市管理的精细化、智能化、社会化水平,实现从“数字城管”向“智慧城管”的跨越。

感知、分析、服务、指挥、监察五大功能的“五位一体”的物联网平台是北京城管对于构建“智慧城管”的基本要求。

其中,感知即通过各类智能感知设备、舆情分析、部门联动、专业执法巡查等及时了解城市管理问题、舆论社情和百姓需求;分析是对各类感知数据和业务信息进行实时智能的分析和处理,建立基于常量体系、预案体系的三色态势分析和预警,提供决策研判;服务是通过搭建基于创新2.0的城管地图公共服务平台,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社会参与的作用,为市民提供人性化、便利化的服务,同时推进社区自治、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形成“人民城市人民管”的多方参与社会管理服务体系;指挥则是基于对感知数据的智能分析,通过执法部门协同联动和执法力量勤务调度指挥体系建设,实行科学的高峰勤务调度和部署,实现科学部署、智能指挥、敏捷调度,提升快速回应单众诉求能力,强化对违法行为及城市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监察,即通过与社会管理服务网格对接,基于执法巡查强化问题反馈与监察,协调相关部门共同解决城市管理中产生的各类痼疾顽症,形成城市综合管理合力。基于五位一体,将有利于推动城管执法的公共服务、指挥决策、巡查监察三大职能,最终实现城市管理精细化、智能化、社会化的总体目标。

智慧城市:“集大成、成智慧”

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城管”总体架构自底向上分为“感、传、知、用”四个层,即感知层、传输层、支撑层、应用层,同时建设安全保障体系、标准规范体系作为支撑。

感知层通过无线射频、卫星定位、视频监控、噪音监测、状态监测、执法城管通、市民城管通等多元传感设备,实现身份识别、位置感知、图像感知、状态感知等多方面感知,全面增强城市管理感知能力。传输层依托全市共建的有线、无线宽带等网络,实现城市管理对研讨厅,形成智能融合的应用,强化科学化决策、智能化指挥和人性化服务能力。

第6篇:全民智能时代范文

历史的钟,正逼近21世纪。

在世界范围内,种种新旧矛盾的合流,以及由此引起的相互撞击、相互强化的矛盾运动,使人类生存的背景呈现着矛盾日益复杂、日益深刻的局面,同时,也使处于不同政治制度的国家,具有不同文化建构的民族,和拥有不同素质的个体生存力,面临着远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加严峻的考验。

人类伟大的青春化历程,如同人类个体所经历的青春发育期伴随着独立性和创造欲的觉醒那样,似乎是在警喻着:无论是国家、民族或个人,欲要在当今世界体面、顽强地生存,必要焕发青春的风貌,必得有独立自主地创造自身生存智慧的觉醒!

作为中华民族的后裔,我们面对人类全新的生存背景,不能不摒弃长期满足于老态龙钟的步履,看准历史的流向;清醒地审度和调节自身的生存姿态,以谋求强大而又稳定的生存力。

在当代,由于信息科学的崛起,人类生存智慧的品格和内涵正在悄悄地发生革命性的变化,以往那种以物质和能量二者为中心的传统自然科学观念,正在由信息、能量和物质三者为中心的现代智慧和力量相结合的科学;以解放体力和智力观点所取代;力量的科学,正让位于智力为目标的现代科学,正转变为以解放体力和智力劳动为目标的现代科学。要想在由信息科学导演的人类舞台上扮演出众的角色,比以往任何历史时期都更需要创造性智慧的聚发,开拓勇气的高扬,合作精神的凝聚和冒险品格的普及!任何置智慧于内耗,弃独创于昏噩,拒进击于嫉风,灭勇士于险逾的人或事,无一例外地可以冠之以时代的“愚昧冠军”,由它导演的愚行,亦无一例外地属于“出类拔萃”的阻碍时展的罪恶,悖逆历史前进的反动!无论是有意无意地绞杀智慧湮灭独创。对于一个国家或民族来说,无异于摒弃进化的契机;对于个体的人来说,则无异于生存价值的沦丧。

当今,人类在宇宙行走中一步千米的跨度,既是对地球作为唯一乳母的童年时代的告别,又是敦促全球打破封闭、实行开放的行动宣言。故任何国家、民族或个人,欲把握体面、潇洒的生存智慧,就不能不从全球智慧生存的眼光,就不能不以宇宙船长式的风度,驱逐猥琐不识大体的狭隘的民族意识和个体意识,就不能不思人类之共忧,共创人类之新途。

这就使得我们不能不把有益于我们赖以生存的智慧星球保持“健美”的伦理智慧和创新智慧,提高到优化人类生存智慧的高度,并采用一切可资采用的方法和手段,来制止对人类保持智慧生存方式所必须的生态环境的破坏。

国家的、民族的、以至个体的生存智慧,均离不开哲学智慧的导引。

作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者的哲学智慧,是一种富于动态、视野宏阔、思维敏锐、格调独特的哲学智慧。面对当代世界高速度发展的生存智慧的大局,而对人类社会规模巨大、单元众多、演化迅猛的智慧生存动态系统,惟有不失哲学智慧的高明导引者,能明察秋毫,应付裕如。

创造中华独特的生存智慧一一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是当代杰出的哲学智慧的赋形。它的极端优美之处,在于是“中国式的”,“独创性的”。它,不循他国的陈辙,不拾他人的牙慧。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将以它独特的哲学魅力和营造技巧,撞击新的智慧之门。

在西方,有克洛德・西蒙的“尝试”式的生存观。这位本世纪50年代出现的“新小说派”的代表人物,曾庄严声明:他“只是一个尝试生存的人。为了这个困难的生存”,他将“不惜竭尽全力”地“脚踏实地……”。

有海明威的令人感喟的“拳击”式的生存观。这位以《老人与海》荣膺诺贝尔文学奖的大师,本身就被人们称之为“一个杰作”,并被赞誉代表着一种生存方式,在他“看来,整个世界就象拳击场,每一个人都在场内,你只有还击才能生存”,所以,他“时时刻刻准备拿起拳击手套戴上就打”,并且一直“要打到生命的最后一天”。

还有马斯洛的“恬然自发、天然情真”的生存观。这位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他所主张的生存观代表着一种“更成熟、更为完满的人”,是一种“自我实现的人”,这是由于,“在他们的基本需要已得到适当满足以后,又受到更高级的动机的驱动”。他们是“是能主动积极地运用自己能力的人”,而且是能为了奋斗,为了求索,为“奉献忠诚的价值所激励的人”。

这形形色色的生存观,虽则其表现方式和所含的精神力度各有特色,差异鲜明,但终究都出自以“自我完善”为生存基石的思想体系,因之,难免肇致过多的由个人意识触发的苦痛,并在某种程度上有损生存的完美效价。

第7篇:全民智能时代范文

回顾历史,智库是现代化的产物,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过程中,应公共决策迫切需求而生及专业分工日益精细化的结果。实际上,自古至今,广开言路、集思广益,均是决策的常识。决策者身边从来不乏出谋划策之士,无论是谋士、智囊,还是军师、参谋均属此列,由他们集结而成的智囊团,即可视为现代智库的雏形。

而现代意义上的智库,则源自一个世纪前的美国,是指一种相对独立的公共政策研究机构,由多学科的学者、专家构成,为决策者处理社会、经济、科技、军事、外交等问题出谋划策,提供理论、策略、方法、思想方面的参考意见。智库与学术机构不同,其虽然依托学术理论和学术研究的成果,但主要从事决策实务和应用方面的探索;智库与商业咨询机构相异,则在其是以对公共政策的影响力而非营利为目的。

智库在公共政策中的举足轻重的作用,自1920年代起已经在美国显现,而在1970年代后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重视而兴盛。美国最有影响力的智库布鲁金斯学会,目前成员约300人,其中200多人为遍及世界各地的一流专家,年度经费高达6000万美元。该智库创建于1916年,1920年代即有帮助哈定政府拟定预算草案的举措。二战期间,布鲁金斯学会协助罗斯福政府建立和管理了各种战时机构,同时也是二战后著名的马歇尔计划的主要拟定者。1960年代起,该会为每届新政府提供一份执政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和综合概述的报告。

全球数千家智库,其中2/3是在1970年后建立的。根据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发表的《2008全球智库报告》统计,全球169个国家共有5465家智库,其中近1777家在美国;其中亚洲智库652家,占12%;而以印度数量最多,日本次之。而涉及中国智库的现状,因统计口径和标准不一而数据出入显著,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在一次有关大学智库建设的演讲中称,“有人统计,中国目前的智库就超过了2000家。”而布鲁塞尔当代中国研究所副研究员托马斯•邦迪盖尔等人称,截至2010年中国已拥有428个智库,数量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

在国际上,独立性和非营利性是智库的普遍恪守的准则。历史最为悠久的智库布鲁金斯学会的座右铭即是:“高质量、独立性和影响力(quality,independenceandimpact)”但独立性并不意味着不接受社会和政府资金资助,非营利性也并非谢绝用研究成果换取运营经费。故而从国际视野看,智库通常并无严格的官方与民间之分。由此可见,民间智库这一称谓,只是在具体的中国语境中有其现实意义,用以区别官办智库。仅就广东省而言,开放民间智库注册仅仅是开放公众民间非营利组织注册中的一个子项。

毋庸讳言,民间智库这一特色称谓,也呈现了国内智库发展的隐忧。

第8篇:全民智能时代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民意民智;开启;理性

所谓民智,即人民的智慧,开启民智,就是让广大人民群众都能够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在《关于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中指出:群众路线是我党的立党之本,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回顾过去,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的成就,都是通过团结带领人民共同奋斗取得的。面向未来,我们党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同样必须紧紧依靠人民。

一、政府在创造条件,让人民群众有知情权和参与权

1.我国已经全面进入互联网时代,目前我国网民人数已达近5亿,这是世界上最大的网络群体,我国已经全面进入互联网普及的时代,相比报刊、杂志、电视等传统媒介的时代,广大群众能够更加及时、快捷、便捷的了解国家的大针方针和政策。2.政府推行“政务公开”工程,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行政权力公开透明,使政府的工作内容公开化,任何公民都可以通过特定途径,进行查询和监督。同时,政务公开坚持满足和顺应人民群众的要求,将公众最想知道、需要知道、应当知道的内容及时、全面、有效的,既尊重了民意、也汇聚了民智,是一项实实在在的民心工程。

二、互联网成为了汇集民意、反映民智的平台

在互联网产生之前,报纸、广播、电视是舆论传播的主要方式,和这些传统媒介相比,互联网具有天然的优势,比如传播迅速、表达方便、成本低廉等特点,所以一经推出后马上得到人民的喜爱,迅速取代传统媒介的地位。

1.目前“网络化生存”已经成为社会生活的主要方式,互联网已经和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几乎一刻也不能分离,很多人离开了互联网感觉有些无法生存的茫然。网民通过互联网了解国际和国内发生的事情,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意志。目前中国的各大网站都开设有BBS论坛,数量达130万个之多,网友可以在上面随意的表达自己感兴趣的话题的看法,发表自己的观点进行跟帖。2.网络舆情成为领导决策的重要依据。2008年6月,总书记通过人民网强国论坛问候网友并同网友在线交流,他指出互联网是“做事情、做决策,了解民情、汇聚民智的一个重要渠道,非常关注网友们提出的一些建议、意见”。互联网承载了老百姓的心声,也得到了决策层的重视,无论是从中央到地方,中国官员越来越重视网络反映的民意和民智,不仅很多重要的事情事先在网上征求老百姓的意见和建议,大部分机关建有自己的网站,很多领导个人还有自己的博客或者微博,定期的和网民进行交流。

三、互联网是开启民智的催化剂

我国历史上是个中央集权的国家,封建社会的时间比较长,老百姓习惯了政府的统治和包办代替,习惯了受管。这样的结果就是政府的权力很少受到约束和监督,民众很少的意愿参与社会的管理,形成政府的“一言堂”,这是历史的弊端,经过改革开放30余年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时代,这种局面已经有了根本的改观。

1.思想言论自由得到了充分的保障。互联网时代,老百姓不仅拥有了知情权的条件,更拥有了参与的权利。总理在做客中国政府网坦言:“我一直认为群众有权利知道政府在想什么、做什么、并且对政府的政策提出批评意见,政府也需要问政于民、问计于民”。所以我们现在都有这样的体会,在网络上,正面的事情善于宣传;负面事情敢于曝光,不怕媒体报,不怕公开,更敢于争论。互联网时代,民意得到了更充分的体现,既有制度的保障,如我们所熟知的制度出台前的听证会,还有征求人民的意见方式等,又充分的彰显了民主。2.互联网时代,我国已经进入一个敢于争论,善于争论,更能够独立思考的年代,这是民智开启到成熟的重要表现。经过改革开放30余年的磨砺和实践,我们很欣喜的看到,中国不仅在物质生活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思想领域也进入一个成熟和开放期,这是比物质文明的进步更可喜的成绩,具体表现在,老百姓的法律意识增强了,知道拿起法律武器去争取和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过去怕官、自觉低人一头的现象有了明显的改观,民告官的事例屡见不鲜;更可贵的是老百姓都变得比较理性和自信了,能够客观独立的思考问题,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和产物。

四、争论、接纳、理性是民智成熟的重要表现

俗话说,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一个观点正确与否,能够多倾听不同的声音,有一个讨论的环境和氛围,坚持社会的多元化和“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价值观,我们才能够接近真理和发现真理,探索社会和经济生活的规律。

1.我国人民的民智开启经历了一个从争论到接纳再到理性的过程。从互联网的引入到现在的普及,我们可以清晰的发现民智开启走过的脉络,民智的成熟是和互联网的发展合拍的,老百姓的民智开启首先始于争论,争论之后是越辩越明,然后是接纳了不同的声音,最后是用自己的脑瓜学着自己去思考问题。最近炒的火热的“方韩大战”是这一观点的有力佐证,一是方舟子有质疑韩寒这样的名人的权利;二是韩寒既有回答方舟子的权利,也有不回答的权利,更有到法院方舟子的权利;三是民众的参与热情很高,很多人的观点都很有见地,没有一边倒的褒谁贬谁,都有自己的思考,而且是很理性的参与,支持打假,但不允许假打,对于二人的孰是孰非都有自己经过思考后的判断。2.民智的开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古人云: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意思是一个个体,思想成熟需要到四十岁的时候,由此可想而知,整个民智老百姓心智的成熟又该是一个多么漫长而又艰难的过程。一个个体的成熟需要教育、阅历还有自悟的过程,一个群体的成熟又和一个个个体的成熟密不可分,群体成熟的标志是理性,民智的成熟离不开民主,离不开全民素质的提高,离不开一定的物质和文化基础,所有这一切条件,还需要伴随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不断深入而逐步完善。

五、要加强互联网对民智开启的引导

随着网络的不断普及,中国的民智已开,压制民意再也不管用了,社会的一些丑陋的、不公平的、腐败的事情,只要轻轻的按一个键盘,就能轻松的在网络予以,多少“高价烟”、“天价表”的腐败事例都是在网络上首先表露出来的,这是网络监督社会腐败的良性结果,但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我国目前对互联网的管理还相对宽松,难免泥沙俱下,鱼目混杂,对网络开启民智的负面影响也不能忽视。

1.互联网普及的时代,也是我国面临社会转型,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矛盾突显的时代,一方面,是我们已经取得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足进步;一方面是发展所引起的一系列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引发老百姓的忧虑和不满,如贫富差距的拉大;环境污染的加剧,包括一些基本的民生都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社会的腐败现象愈演愈烈等,让人民群众深深的感到自己的幸福指数下降,引发民众新的焦虑,是社会潜在隐患和矛盾的根源。2.要加强对互联网规范化的管理,我国虽然拥有世界上最广大的网民群体,互联网发展的速度也非常迅速,但我们搞互联网的时间毕竟还不算长,经验也不够丰富,在发展的过程中重视了数量,忽视了质量,如我们国家互联网域名的申请是开放的甚至是随意的,网络也还没有实行实名制,一些没有经过验证的网络谣言满天飞,网络上虚假、欺诈甚至人生攻击的不实内容也很难追究责任等。因此面对互联网舆情呈现周期短、互动强的特点,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要及时反应、敏锐应对,能够及时发现敏感源,及时准确信息,回应质疑,不给小道消息和谣言生存和传播的时间和空间。3.要加强对网络舆论的监测和监管,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互联网时代,从某种意义上说,每个人都可以是信息的制造者、提供者、传播者,信息来源的多样化,大大增加了监管的难度,面对这一现状,采取封、堵、盖的措施是愚蠢的,自由放任更是不可取的,正确的方法是予以监测和疏导。一是健全管理制度,提高监管水平;相对互联网产业的快速发展,有关互联网的法律法规是严重滞后的,需要加强制度方面的建设。二是加强对网络舆情的引导,积极营造网上的主流舆论;三是加强对热点舆情的快速反映和应对机制,制定网络应急预案,实行网络分级制管理,建立网上舆情的跟踪机制、快速处理机制;四是可以考虑逐步实行网络实名制。

总之,通过互联网的应用和普及,人民的民智已开,这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石,一个不断发展的社会离不开人民的发展和成熟,一个成熟和发展的人民也会为国家的发展产生强大的动力,二者相得益彰,密不可分,是和谐社会建设和新时期小康社会目标实现的保障。

参考文献:

[1]陈相雨.如何有效发挥网络舆论的监督作用[J].新疆社会科学,2011(1).

[2]谢耕耘,徐颖.微博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J].现代传播,2011(4).

第9篇:全民智能时代范文

怍为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中国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其智库数量不到美国的1/4,这说明中国的智库建设须加强。

智库也被称为思想库(Think Tank),它是争为党政军的重大决策出谋划策的,是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依托和保证。有人称其为政府的“第四部门”和“第五种权利”。按照世界上最著名的智库美国兰德公司创始人弗兰克・科尔博莫的定义:智库就是一个“思想工厂”,一个没有学生的人学,一个有着明确目标和坚定追求却同时无拘无束、异想天开的“头脑风暴”中心,也是一个敢于超越一切现有智慧、敢于挑战和蔑视现有权威的“战略思想中心”。

智库是科学决策的依托和保证

中国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从古至今,各朝各代的统治者都是十分重视智库建设的。不同的是,古代的智库多表现为某个人或某几个人的智囊形态,而今随着社会的高度发展和信息量的大量增加,智库常表现为一个机构存在。中国古代对智库的称谓,有养士、谋上、门客、幕僚、谏议人大等。汉高祖刘邦就是靠“初汉三杰”即张良、萧何与韩信这三位智囊人物的协助而取得江山的。到了东汉末年出现了魏蜀吴三国集团,他们各自为了统一中国,打败另外两方,都十分重视延揽人才,建设智库。其中曹操的智囊团最为庞大,包括贾诩、程昱、司马懿等有18位之多。后来唐人宗李世民也十分重视智库建设,他对下属的建议可谓是从善如流,在这一点上,李世民比很多皇做得要好,唐朝盛世的形成,不能说与此无关。

中华人民共和同刚一成立,毛泽尔主席就指示上海市市长在上海建立了参事室,在总理的努力下,国务院参事室也很快成立。把很多名流、贤士聚集于参事室内,谋善举、进良策,为国家的发展和决策作出了宝贵贡献。此后,在党政军乃至人大、政协成市的政策研究室,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也都是重要的智库机构,在国家的发展、改牛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是,中国近代的智库建设同一些西方国家相比还是落伍了。2012年全球智库6603家,其中美国占1823家,英国288家,中国429家。在按规模、能量与贡献的排名中进入全球智库前100名的中国智库仅有6家。作为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中国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笫二,其智库数量不到美国的1/4,这说明中国的智库建设亟须加强,尤其是建设像美国兰德公司那样的对政府有巨大影响力的智库机构更是势在必行。

对我国智库建设状况的探析与思考

必须强化智席意识,大力发展智库机构和网罗智库人才,此外,需要强调的是智库的研究和建言,还必须力排利益博弈的干扰,避免为既得利益者代言。

中国智库建设虽说成绩很大,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问题有以下三点:

一是智库工作的独立性相对缺乏。一般来说,衡量一个智库的水平高低,首先要看独立性,包括资费的独立性、政治的独立性和思想的独立性。没有资金的独立性,就很难有政治和思想的独立性。中国大多数智库机构,是用皇粮养活的,是依附于政府的,正是由于独市性的缺失,而使其影响力大打折扣。

二是智库的数量严重不足。止如中共十要求的那样,中国今后十年将要建成全而小康社会,2049年将建成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面对如此宏伟的新使命和新发展,我们不仅需要强大的“头脑风暴”来推进,而且需要铸就大战略、大思维、大突破的智库机构。例如:在钱伟长等领导的关心下,于2002年创办的中国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和改革研究院【简称“发改院”【(CRDRI)】,汇集了研究、咨询、会议和培训丁一体,成为一个综合性帮席研究机构,其在智库与智库产业、决策咨询、区域规划等方面研究颇有建树。

发改院( CRDRI)先后承担并主持了多项中国第十和第十一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的国家重点研究项目,进行了300多个独立或子课题的研究以及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合作项日,特别是在探索性研究课题方面,提出、发表了上百份科研专题报告,获得中国从高层到基层各级政府的重视与肯定。

另外,“发改院”始终坚持“小机构、大网络”的运作机制和“智库机构、政府背景、企业化化管理”的体制特性,并一直在探索“中国特色”智库发展模式。

于2002年就创办了研究成果的网站:公学网; 2004年创办“科学发展百人奖励基金”(现在改为百仁基金),主持评审“中国发展百人奖”、“中国发展百人奖学金”;2007年,成立智库与智库产业课题组,提出并构建中国特色智库和智库群以及智库产业业态;2010年,首创中国智库研究刊物《国家智库》、《中国智库>(均为季刊),成为展现中国智库研究与发展的重要窗U与平台;2011年,首发《中国智库发展报告(2011)》,首次对中国智库的发展轨迹做出全方位探悉与研究;2012年,首发国家重点项目阶段科研成果《中国智库产业报告》,并在内蒙古建立“二连浩特(中蒙俄)智库产业示范区”。2013年,首发智库蓝皮书《中国智库发展报告2012年:智库产业的体系构建》。在中国智库建设与研究领域,发改院( CRDRI)依靠自身的力量走在全国智库群体的前列。

三是智库成果的水平和影响力不够。由于独市性差和智库数量不足,再加上利益博弈的干扰,导致了不少智库机构人才缺乏、成果不多,即使形成一些成果,其思想、观点也难免缺失公正,这就造成影响力不强和公信力不足。很多成果似是而非可有可无,甚至有一些成果对决策起了副作用。某些决策的失误也是因此而造成。

为了适应科学决策的需要,让智库机构生产出有强人影响力的新思维、新观点、新理论、新知识,以满足经济社会人发展的新需求,一是各级政府必须强化智库意识,为确保政府决策的科学性,一定要在决策前请智库机构拿出决策的依据、思路和框架,必要时,应同时由不同智库机构提出一种以上的具体方案供决策遴选。二是要大力发展智库机构,甚至有必要把智库作为一个新产业进行推动和发展。为了确保“头脑风暴”的公正性和影响力,除了对国有序列的智库机构

松绑、放权外,还应该大力发展民办公助的智库机构。为了激励民间资本捐助和支撑智库发展,应对智库捐助智库经费视同捐助公益事业给予免税待遇。三是要大力网罗智库人才。智库发展既需要领导人才、研究人才,更需要综合性人才。智库研究不同于专业学术研究,智库发展需要有丰富阅力的人、有政府经验的人,更需要有对历史、人文、哲学、经济涉猎广泛的人。

除了围绕这些要求进行智库人才的培养外,对社会上的人才,应该发扬刘备三顾茅庐和萧何追韩信的精神请其出山。

除此之外,需要强调的是智库的研究和建言,还必须排除利益博弈的干扰,避免为既得利益者代言。当今在中国的快速发展中,一部分人取得利益的同时,也出现了另一部分人利益受损的现象,在部分人为所得利益欢呼庆贺的时候,也有部分人而临着痛苦和激愤。关注这些人的痛苦,化解这些矛盾,既是执政为民的使命,也是构建和谐社会之本,应是政府天经地义的责任。但是,在为解决这些矛盾改变

发展方式、推进统筹发展之时,总会遇到既得利益者的阻力,给改革造成困难。例如,住房建设、异地高考及农民工入城等方面,都出现了严重的利益博弈。作为智席,只有站在执政为民的市场上,坚持公平正义,坚持和谐发展,才能够为政府出良策、献良言。因此,中国智库的建设和研究,不管什么时候,都需要增强服务人民人众的责任感、使命感。下决心排除利益博弈的干扰,做到敢于直言、公正建

言,只有这样,才能增强智库成果的影响力,才能为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大贡献。

搞好中国特色智库建言的体会与建议

根据观察,有不少智库建言是脱离了中国实际的,是不能切中时弊的。由于种种原因,一些研究往往是东拼西凑,观点不明,日的不清。更有一些智库建言,尽管花了国家不少钱,仍然是明显缺乏调查研究,缺乏对国情的真正了解,常常是以人云亦云、老生常谈的方式或动辄照搬国外的做法去对待我们面临的新问题。

根据当前的情况,我国的智库建言,要注重向一下四个方面转变:一是要强化全局意识和统筹观念,以改变就事论事的传统习惯;二是要防止一种倾向引发另一种倾向,注意对变革目标的度量;三是要立足减少腐败多发,重视制约公权;四是要坚持为广大人民服务,防止利益博弈的干扰。为使这四个方面的转变落到实处,建议智库研究多从以下“六个三”上下些真功大。

(一)要搞好“三个学习”

一是学习党的指导思想;二是学习中国的优良传统;二是学习外国的好经验。智库研究工作者应是知识渊博、专业功底深厚的专家和学者,充分发挥自身专长十分重要。但是,智库建言有很多是涉及全局和社会发展的人问题,因此要想做好智库建言,仅凭某方面的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是需要不断学习的。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尤其要重视的是对党的指导思想的学习,要了解党的指导思想的一贯性和不同发展阶段的特殊性。只有吃透中央的精神,我们的工作才会方向明确,才会有真正的依据和准绳。另外,中国的很多古籍和外国的很多经验中,都步乏有益的东西可以被我们借鉴。在做智库建言中,既要善于学习中国的优良传统,又要更多了解国外的情况和学好的经验,以丰富思维、开阔眼界,放眼全球、放眼未来。只有这样才能使智库建言植根于深厚的基础之中,才能增强说服力以及更具科学性和建设性。

(二)要做到“三个正确对待”

一是正确对待自己;二是正确对待广大民众;二是正确对待政府官员。智库建言基本是对政府的共作而言的,有的是政府尚未关注的,有的是政府已经做了些努力的。因此,我们在做智库建言时,一方而不能无视政府官员已经作出的努力,需要全面了解已出台的政策和法规;另一方面一定要想信群众,认真听取群众的反映和呼声。作为智库研究者针对某一问题进行建言时,一定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伞面了解情况,做到正确对待白己。对人、对己、对任何一个方面,都不能一概肯定,也不能一概否定。只有通晓全面,切中时弊,抓住关键,才能使智库建言寻找到好的切入点,并能对问题的曲直、大小作山恰如其分的分析和判断。

(三)要坚持“三不”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能谋一域。”

一是不人云亦云;二是不老生常谈;三是不说套话空话。人云亦云,老生常谈,以及说套话窄话的情况在很多智库研究报告中是经常出现的,出现这种情况有一定的个人原因,也有一定的历史背景。有些人因为平时不深入学习,又缺少调查研究,为了提升晋级、发表论

文,就不得不人云亦云,不得不老生常淡,不得不说套话空话。另外,也有一些智库工作者,总怕白己的意见与领导的思想和认识相悖,会导致个人进步受影响或是被“穿小鞋”,于是,也形成了人云亦云、老生常谈、说套话空话的习惯。因此,要想做出真正有益的智库建言,一定要摆脱人云亦云、老生常淡的影响,要跳山说套话、空话的

氛围,多深入一些实际,多作一些调查研究,多一些胆量和勇气,这样才能使你的智库建言更有新意,更有内容,更有建设性。

(四)要强调“三真”

一是强调建言的真情实意;二是强调建言的真实可靠;二是强调建言的真知灼见。这“二个真”,各具内涵,但又有其一致的特点。做智库建言必须要有真情实意,这个“真”一方而来白对党的事业的忠诚,一方而来自对广大百姓的热爱。党的事业是为人民大众的,反映民众的心声,就是对党的事业的忠诚。只有真诚倾听群众的呼声,真实反映群众的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的疾苦,才能保证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宗旨落到宴处,才能使党的事业更加发达兴旺。因此,真情实意和真实可靠在智库建言中是十分需要的。真知灼见是与真情实意和真实可靠联结在一起的,有了真情实意的态度和真实可靠的依据,就一定能够提出高水平的建议。如能进一步重视从中国实际出发,结合优良传统,吸收外国经验,智库建言就一定能成为真知灼见。

(五)要提倡“三性”

一是提倡智库建言的前瞻性;二是提倡智库建言的战略性;三是提倡智库建言的全局性。正如《孙子兵法》所讲“不谋万肚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能谋一域”,因此,了解全局兼顾方方面面是搞好智库建言的重要条件。鉴于智库建言大多涉及国家大事,是影响全局、影响长远的,所以智库建言绝不能只顾今天,不顾明天;只顾眼前,不顾长远;更不能只顾少数人的利益而忽略或损害大多数人的利益。特别是今天的改革常常遇到话语权较大的既得利益者的阻力时,我们更应该防止只重富,不重穷;只重大,不重小;只重锦上添花,不重雪中送炭。为此,智库建言一定要有前瞻性、战略性、全局性,防止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六)要抓住“三个关注”

一是关注实际;二是关注群众;三是关注民牛。“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做智库研究一定要了解同情,要深入实际,关注实际,深入群众,关注群众。“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与核心”。智库研究一定不要辜负党和国家的希望,要更好推进中国的民主进程,更多倾听群众的心声。特别要关注草根阶层,关注普通民众。普通民众是社会的人多数,“普通人”的问题应是社会的基小问题。实际生活中,不公平、不正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