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全民健身概论范文

全民健身概论精选(九篇)

全民健身概论

第1篇:全民健身概论范文

关键词:全民健身 公共服务 体系 构建

2011年,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作为一个正式的、官方的概念提出,随着相关政策法规的颁布实施,我国全民健身活动将会取得有目共睹的成就,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已成为学术界的共识,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既是构建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主要组成部分。但如何有效地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解决广大人们群众体育健身需求的问题,是当前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也是体育学术界研究的重点、难点。要有效的构建全民公共健身体系,优先要明确其概念,特点和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概念

1.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含义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建立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公众对健身的需要。其常见形式有体育医疗、康复、培训、表演等服务和场地设施、政策法规、信息和科研服务等。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是指一个能够有效地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并确保其得到充分实现的以“政府领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投资兴办的以公共体育场地设施

为支撑的、覆盖全社会的公益性体育组织网络、群众性体育活动、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体育健身指导以及体育信息服务的保障系统。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是在构建新兴服务型政府的大背景下所提出的,相对之前的一些概念,其更明确的指出了我国在开展全民健身事业中的职能与发展方向。

2.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特点

全民公共体系具有全民性、服务性、公益性、多样性和民本性等特点。所谓全民性指的是:全体民众是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服务对象,其建立是为了保障每个民众都能享有的基本体育权利,为了满足民众的基本的本健身需求。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要保证公民健身参与的均等化,促进社会公正。服务性是指: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存在意义是为了满足公众健身的需求,相关要使他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其构建是由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所构成,创造一切有利条件,最大限度的民众对健身的需求。公益性质的是:全民公共健身体系是为全社会提供服务、非营利的公益事业。因此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与运行要遵循公益的原则,隶属于我国新型服务型政府体系的范畴,要创造一切有利条件保证其社会效益的最大化,满足公众的需求。多样性指的是: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针对人民群众对健身的不同需求,为民众提供的服务是多种多样的,既包括物质需求也包括精神需要。民本性说的是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要进行科学、合理的布局,立足于社区,尽最大可能的满足人民群众不同种类的健身需要。

二、我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构建实践中存在问题

1.概念不明确,重视程度不够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的理论研究、实践研究及服务创新体系研究滞后,对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发展战略的认识模糊不清,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的运行机制在人们的头脑中还没有形成正确的概念。尽管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在实践上是客观存在的,但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不完善,政府对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支持的公共财政投入不足,特别是在公共财政投入制度建设观念上并没有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2.缺乏必要的保障体系和统领机制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效果不佳,缺乏必要的政策支持体系、理论支持体系、技术支持体系、环境支持体系及体制保障体系、机制保障体系、法律法规保障体系的支持,没有按照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构建应有程序和系统化的发展路径运行。受传统体育体制的制约,企业、个人和体育社会团体等对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的介入非常有限,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参与和市场运作”的多元化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主体尚未形成,并且各运行主导之间缺少一个协调配合的统领机制。

3.缺乏实践探索,没有发展经验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建设还没有纳入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视野和范围,缺少实证经验研究的发展路径,尚无力指导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的能力。因此,基于我国广大人民群众对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的广泛需求以及对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的实践探索,使得对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的研究迫在眉睫,亟待构建一个前瞻性、创新性和系统性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三、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结构构建与发展

1.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结构构建的前提与核心

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基本前提是全民健身公共服务

体系的本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本质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健身需要而存在的,这些相关的要素之间互相影响和制约,共同构架了整个体系,也维系着整个体系的整体功能的发挥。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结构的核心是人民群众健身的需求,满足群众需要的服务要素分为两类:支持类和保障类服务要素。支持类服务要素是满足人民健身直接需求的,保障类要素,包括政策的法规、监督额反馈和绩效的评价等。

2.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指导思想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指导下,建立起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科学合理、运行有序及系统化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以满足人民群众对健身活动的需要。

3.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发展的理论支持

必须改变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理论研究为实践服务滞后的局面,加强理论研究对实践研究服务的政府政策扶持,发挥政府政策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构建中的重要作用。首先是政府政策扶持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的科技发展战略与规划,如何实现公平、公正、共享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构建中的体育科技资源的合理配置。其次是如何完善政府财政对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科技投入绩效评价制度,拓展与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的科技成果转化的运行机制。要研究如何建立和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的科技成果转化制度,实现国家公共财政支持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的科技成果转化的运行模式,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制度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构建中的作用,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服务。

4.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研究取得的创新与突破

4.1.在健全平衡城乡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方面

1995年国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第一条明确规定了“国家推行全民健身计划”的战略任务。1995年国务院颁布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确定“全民健身计划以全国人民为实施对象,以青少年和儿童为重点”。200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中提出“大力推进全民健身计划,构建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并明确确定“青少年体育以学校为重点,农村体育以乡镇为重点,城市体育以社区为重点,军队体育以连队为重点”的战略任务。2011年国务院颁布实施的《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中明确提出了“到2015年,城乡居民体育健身意识进一步增强,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显著增加,身体素质明显提高,形成覆盖城乡比较健全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4.2.在构建完善的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方面

国务院在2011年2月颁布的《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中鲜明地指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将城市社区体育工作作为社区建设的基本内容,统筹规划,加大投入,以城市街道和居住社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为重点,不断改善社区居民体育健身环境和条件,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要完成新一轮《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提出的这些目标任务,必须加强对构建完善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研究,为带动城乡结合部和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提供理论支撑。(作者单位:绵阳师范学院体育与健康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郑旗,常乃军,李俊明.中西部地区城镇居民健身服务体系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7,22(1)

[2]陈新生,楚继军,王宝珠.我国城市社区休闲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结构与运行机制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35(10)

[3]王波,李慧明.论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概念与结构[J].体育科学,2011,31(2)

[4]汤际澜,徐坚,郭权.全民健身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的模式选择和路径探索[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4(5)

第2篇:全民健身概论范文

1、关于“社区体育”与“社会体育”术语的选择

九十年代以来,“社会体育”这一术语在我国体育界始为流传,而此前只有“群众体育”或“大众体育”的说法;与此同时,“社区体育”也作为一个专门用语陆续在有关报刊杂志上出现。但观其基本含义又彼此雷同。论文百事通显得当前术语混乱,似有秘要加以澄清与正名。

根据术语与概念的关系,以及确定术语必须科学、准确、符合逻辑并力求与国际用语相一致的基本要求,“社会体育”的提法,显然不妥。其一,“社会体育”概念太大,从字面上看,它应包括所有的“体育”,而其本意则是指“体育”中的一个局部或一个分支。这里关键在于“社会”一词的冠用。一般说来,“社会”是指“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总体”按照马克思的论述“生产关系总合起来就构成为所谓社会关系,就构成为所谓社会。”显然,用“社会”冠于“体育”,即“社会体育”作为标志“体育”中某个局部的专门用语,是不确切的,极易使人们在局部和整体上概念不清、思想模糊。事实上表现在对“社会体育”的界定与解释,也不能自然其说。例如在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教材》(1995年3月第一版)中就这样写道:“社会体育是公民自愿参加的,以增进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的群众性体育活动”。“社会体育的对象是全体国民,社会体育的范围涉及整个社会,是学校体育、部队体育和竞技体育以外的那样一个广阔的领域。”从中不难看出,“对象”不清,“范围”不定。就所指“对象”而言,又是“公民”,又是“国民”,殊不如“公民”与“国民”并非同一概念。若以“公民”为对象,自然不包括年满18岁以下的儿童少年和婴幼儿在?龋喝粢?“国民”为对象当然又该包括在内。且以“国民”为对象,又怎能除去学校的师生、部队的官兵和竞技运动中的运动员、教练员。就其“范围”而言,既是“涉及整个社会”,又怎能丢掉学校、部队不管。显然是多处漏洞、自相矛盾;不符合逻辑、不准确、更不科学。其二,从分类与划分角度看,在关于“社会体育”的论述中,所例举的“学校体育”、“部队体育”、“竞技体育”以及“社会体育”等四个术语,如果将其视为我国体育(总)的各个分支(或局部)的标志,其确定依据并不同一,既以“范围”,又以“目的”,严格说来很不科学严谨,同时反映对体育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并不清晰。体育是人类针对自身,以其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以谋求健美乐为目标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理当作用于全社会每一个人的一生,而在人生的一生中,就其主要活动场所而言,则是家庭、学校和社区。因此按体育实施的范围划分,即是家庭体育、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这是合符逻辑的,也是顺理成章的。诚然,人们会在家庭或学校或社区当中活动;家庭、学校、社区当中的体育信息也会彼此交流与沟通,但家庭体育、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则有其各自的特点和主要对象,这正是它们三者之间既有联系又彼此区别的具体体现。至于部队官兵,为了健、美、乐,同样可以借用体育与所在社区发生联系,与民同炼同乐,只是体育在部队则更多的表现为它是提高部队官兵军事素质的重要手段。由此不难作结,“社区体育”这一术语的确定,较之“社会体育”的说法,更显得科学合理,符合逻辑,反映了体育实践的客观规律。

2、社区体育的意义及特点

2.1社区体育的意义

社区体育主要是指成年人针对自身,以其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以获得健美乐为目标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是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体格健美与快乐幸福的生活。成年人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中流砥柱,其身心健美、快乐幸福的生活与健康长寿,又直接关系到国家或民族的社会稳定与繁荣昌盛,因而也必然成为一个国家社会制度是否优越和民族文明程度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深入持久地开展社区体育实践,必然对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产生积极的现实作用和深远影响。概括说来,社区体育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直接作用。

1、能有效地帮助人们健身,促使体格健壮,体态优美,形成并保持各种良好的身体技能,增强体力;保持头脑清醒,思维敏捷,利于提高人们的学习、工作、生产效率和生活质里。

2、能有效地促进人们健心,调节与消除各种不良情绪,促进人际交往。增进彼此了解与友谊,使人们精神更美好,生活更快乐。

3、丰富社区文化生活,提高人们体育文化素质,利于移风易俗,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2.2社区体育的特点

1、健美性与娱乐性

社区体育的主要对象是成年人,而成年人参与体育锻炼的目的,既不是为了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当运动员,也不是为了促进自身的生长发育。成年人进行体育的目的,则是在其生长发育基本完成,已经定型成年的基础上,为了健身健康;为了形体美、姿态美、动作美;为了图快活,概括地说,就是为了“健、美、乐”。事实上,考察成年人参加体育活动时的动机亦不难发现,或为了强身健体;或为了美形、美姿、美态、美化动作;或为了玩一玩,图个心情舒畅、精神愉悦。有时动机单一,有时多位一体,相得益彰,完全由具体的人,具体的内容与形式,具体的特定环境来决定。换言之,离开了上述动机与目的,成年人一般是不会过问体育的。这就决定了社区体育必须具有健美性与娱乐性特点,并以此区别于其它社区文化现象,决定其独特的社会地位。

2、自控性与个人针对性

社区体育的实践活动,是成年人在其业余时间,自愿自觉、主动坚持经常的基础上展开的。由于社区所辖成年人中,种族、性别、年龄、职业、生活习惯、兴趣爱好,体质健康、个人需求、业余时间以及所处的地位、社会环境等均存着异,给杜区体育实践中集体性活动的组织与实践带来极大困难。因此社区成年人以其身体运动实现“健、美、乐”目标,则主要表现为针对个人体质、健康、需求、心情、兴趣爱好及特长等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内容与形式,在允许的时间与环境条件下的自我调控。换言之,虽然成年人所处的社区也不时组织开展一些集体性体育活动,激发人们的兴趣与热情,交流体育信息,推动社区体育工作开展,显得很有必要。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对于绝大多数的成年人,“健、美、乐”目标的实现,则主要不是依靠他人控制(即他控性),而是靠自己针对自己的自我调节与控制来实现。

第3篇:全民健身概论范文

>> 高校公共体育设施资源在全民健身中价值研究 浅谈民间体育的研究现状 民间体育游戏引入运动课程的研究 民间体育游戏的开发与实践研究 从全民健身角度探讨体育舞蹈的价值 河东民间体育传承现状研究 民间体育游戏在幼儿园体育活动中的教育价值 羽毛球在全民健身运动开展过程中价值分析 民间传统体育项目融入社区全民健身研究 绽放民间体育游戏的魅力 生命价值视角的全民健身项目决策模型研究 全民健身战略背景下的体育文化传播研究 传统民间体育游戏在幼儿园中的作用与价值 民间体育走进中学体育课堂的路径研究 民间体育在农村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浅析传统民间体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民间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课中的运用与研究 以丰富的民间体育活动促进幼儿身心发展的研究 全民健身视角下老年人体育健身保障的调查研究 民间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陈小春.论全民健身与学校体育改革[J].山西体育科技,2001,21(1).

[3]民间体育概念.[EB/OL]. /view/186157.htm

[4]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科学词典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5]张文涛,饶永辉.从全民健身视角审视新农村民俗体育 [J].内蒙古体育科技, 2010,23(3).

[6]黄文明,吴剑.后奥运时代民间体育发展趋势的研究[J].百花园地,2011,2.

第4篇:全民健身概论范文

【论文摘要】中国文化是中国人的思想、言论、行为的一种物化形态。《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作为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必修课,在激发他们报效祖国的主体精神、培养他们自强不息的优秀品格、引导学生克己奉公的价值取向方面,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化,并且形成了伟大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的理性升华,是推动民族延续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和精神支柱。高等院校开设的《中国文化概论》是一门研究中国文化现象、体系及其规律的综合性课程,有助于大学生奠定深厚而坚实的文化基础,对他们进行民族精神教育。

一、 有助于激发大学生报效祖国的主体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最为鲜明的特征是对国家、民众的深厚情感,以及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报效祖国的精神。它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核心内容。

1.激发大学生的忧患意识。国学大师徐复观先生对 “忧患意识”在整个中国文化中的地位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他认为,中国的学术思想起源于“忧患意识”,中国社会 的发展立足于“忧患意识”,中国文化精神的核心也是 “忧患意识”,中国与西方文化之不同、文化精神之差异都可以由此找到答案。“忧患”一词较早见于《孟子》一书:“是故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 陇患意识的实质,是对现实的忧思和对人生的关注。当代大学生成长的环境优越,物质条件非前人可比,他们对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思考得不够充分。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恰恰可以利用传统文比中“忧患意识”的积淀对他们进行精神上的补足。纵观中国文化历程中的伟人,无一不在关注着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与未来。从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到 “杖汉节牧羊”的苏武,从“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顾宪成到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他们 的灵魂深处都打上了忧患意识的烙印,成为一种支配其行为的清醒的自觉理念。通过《中国文化概论》 课程逐步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不仅可以使他们很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精神,更可以引发他们对自身肩负的历史责任的深度思考,激发他们忧国忧民的意识。

2.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爱民族、爱祖国历来被视为 “大节”,是爱亲人、爱家族的情感的升华,捍卫民族尊严、维护国家利益是一种崇高的品德。“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杀身成仁” “舍生取义”以及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贯穿于中华传统文化道德的始终。虽然在封建社会“精忠报国”往往与忠君联系在一起,具有时代的局限性,但实质上它是将 “君”作为国家的代表,“精忠”的背后有一种深层的国家意识。南宋末代宰相文天祥被敌俘获长达四年之久,其间受尽折磨,吃尽苦头,但仍坚定信念,保持民族气节,最后挥毫写下 《过零丁洋》,留下 “人生 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爱国诗句,表达了崇高 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操和民族气节。《中国文化概论》课教学不仅要充分利用辉煌的文化成果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民族自信力和民族 自豪感,更要使学生懂得对国家的忠诚与热爱。大学生要保持民族气节,维护中华民族尊严,以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祖国利益、尊严为最大耻辱,树立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自觉将个人的荣辱得失与民族盛衰紧密结合在一起。

二、有助于培养大学生 自强不息的优秀品格

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优秀品格是维系中华民族生存,推动中华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中华民族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优秀品格是通过历史沉淀和文化传承得以强化、巩固和发扬光大的。

1.提升正义感,培养刚健有为的优秀品格。

刚健有为是中国文化中人们积极的人生态度的最集中的理论概括和价值提炼。《周易 ·乾》说:“刚健中正,纯粹精也。”把刚健当作一种最重要的品质。这种品质首先是担当道义、不屈不挠的社会责任。孔子十分重视 “刚”的品德。他说:“刚毅木讷近仁”, 刚毅指坚定性。在孔子心目中,刚毅和有为是不可分割的。有志有德之人,既要刚毅,又要有历史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孔子的弟子曾参提倡知识分子要 “弘毅”。他说: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无穷,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强调了知识分子要有担当道义、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 。刚健有为还是一种正直充盈的独立人格。孟子说:“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他把 “养浩然之气”作为培养人生追求的一种方法,并把 “大丈夫精神”即刚健有为、正直充盈的独立人格确立为人的行为准则。苟子提出 “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伟大思想,充分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是对刚健有为思想的一大拓展。王夫之说:“圣人尽道而合天得。合天得者,健以存生之理;尽人道者,动以顺生之几。”他又说: “惟君子积刚以固其德,而不懈于动。”他的创新在于赋予刚健有为思想以主动性、能动性,把 “刚健”与能动有机统一起来。因此,立志持志,自我磨炼,这是奋发刚健的应有之义。《中国文化概论》课的教学要激励学生有自我磨炼的砥砺意志及吃劳耐苦精神。刚健有为的品格使人奋发向上,充实着生命本真的力量,这种品格正是中华民族的一种特色性格和气派,应当在大学生的身上得以传承和发扬。

2.树立积极态度,培养自强不息的优秀品格

“自强不息”出自 《易经 ·乾》,原文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意思是: 君子应当以 “天为法,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努力进取,决不懈怠。这一思想两千多年来激励着正直的中华儿女拼搏向上,努力前进,不屈服于内部的恶势力,坚持与外来的压迫作斗争。历史上,坚持反对不法权贵的忠贞之士,尽力抵抗外来侵略的民族英雄,孜孜不倦探索真理的思想家、科学家,致力于移风易俗的文学家、艺术家都体现了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代表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儒家哲学思想,极力主张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生活态度,主张人活着就要勤奋学习。孔子提倡并努力实践为崇高理想而下懈奋斗,鄙视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人生态度,他“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从而实现“立德、立功、立言”,主张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当代的大学生正处于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伟大的事业需要用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来引导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大潮中去,培养他们刚健有为的优秀品格,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奉献自己的青春和智慧。《中国文化概论》课的教学应该充分利用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的精神熏陶和影响当代大学生积极向上的奋斗精神。

三、有助于引导大学生克 己奉公的价值取向

在全球化和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青年学生的价值取向严重倾斜于物欲和私利,存在重个人轻社会、重功利轻道义、重索取轻奉献的现象,这对于民族和国家的共同价值目标构成了挑战。因此,引导青年学生树立见利思义、克己奉公的价值取向已成为 《中国文化概论》课教学的重要内容。

1.明确义利关系,引导见利思义的价值取向

对义利关系的处理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其中先利后义、以义制利是传统义利观的基本内容和合理内核。孔子说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并没有拒斥利,也没有把义与利对立起来。他在义利关系上的基本主张是义利统一, “见利思义”、反对见利忘义。孟子要求 “先义而后利”,培养 “配义与道”的浩然正气。可以说,整个传统价值观的基调和主流是先利后义,但同时以义为人的根本特点和价值取向也是中华传统文化道德精神的精髓。苟子认为:“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虽尧舜不能去民之欲利,……亦不能去民之好义。”_9 孟子要求人们 “去利怀义”,主张谋求个人利益应合乎道义,“非其义也,非其道也,禄之以天下,弗顾也;系马千骊,弗视也。” “弗顾”、“弗视”只是因其不合道义,不难推论,若合道义,顾视便是合理的。传统文化的义利之辩是立足于当时社会现实生活基础上的,是直接从社会生活中提出的一个实际问题。尤其是以儒家为代表所提出的处理利义关系的见利思义原则,始终为世人所信奉、恪守和弘扬。即使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其所倡导的 “见利思义”原则在处理道德与利益、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关系中仍具有借鉴意义。《中国文化概论》课的教学所要做的,是对具有复杂内容的传统文化义利观进行清晰人理的讲解,带领学生弄清它所应用的范围和层次,并在具体的范围和层次上去分析评判并决定其扬弃取舍,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见利思义的基本价值取向。

2.明辨公私关系,引导克 己奉公的价值取向。

中华民族在家族本位的社会结构和礼教文化的传统中逐步形成了克己奉公的美德,要求把维护整体利益作为首要的价值取向。中国伦理道德历来强调公私之辨,把 “公义胜私欲”作为道德的根本要求。克己奉公的精神,本质上是先公后私,个人私利服从社会公利的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的长期影响下,中国人历来以 “廓然大公”,“天下为公”作为价值理想。中国文化中的大同境界,其基本精神就是一个 “公”字。可以说克己奉公作为处理公私关系上的要求具有普遍的适用本性。它与集体义原则有一定的共振点,但这种以公为重、个人利益服从社会公利与集体主义原则又有着本质区别封建私有制社会里,公与私从本质上说是根本对立的。它的重公轻私正是建立在这种对立基础上的故它往往需要无条件地牺牲个人利益。而集体主义是建立在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上的,从本质上说,个人利益与社会公利是统一的。因此,它虽然也要求重公利,但并不轻私利,更不排斥个人利益;相反,由于社会公利是所有的人的普遍而长远的根本利益,它总是以关心、服务和发展个人利益为其最终目标的。《中国文化概论》课的教学既要使学生了解传统文化中克己奉公的美德,又要使学生真正理解现实条件下 “奉公”精神的培养,从而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克己奉公的价值取向。

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强调:“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项充满艰辛、充满创造的壮丽事业需要崇高精神的支撑和推动,培育新世纪中华民族精神需要认真研究和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站在这个基点上,充分发掘《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内容,找准课程与民族精神教育的结合点,必将使 《中国文化概论》课的教学在民族精神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徐复观.中国人文精神之阐扬[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6.

[2][6][10]万丽华.孟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6.

[3]郭或.周易[M].北京:中华书局,2006.

[4][5][8]张燕婴.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20o6.

第5篇:全民健身概论范文

关键词:

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在全国范围内贯彻实施,以及房地产业的蓬勃发展,社区体育及其工作更提到了重要议事日程。社区体育在我国兴起较晚,人们对其内涵的认识还较模糊,无疑将直接影响到社区体育的全面实施及其成效。这里仅就社区体育及其特点,谈谈个人粗浅认识,与同行们展开讨论。

1、关于“社区体育”与“社会体育”术语的选择

九十年代以来,“社会体育”这一术语在我国体育界始为流传,而此前只有“群众体育”或“大众体育”的说法;与此同时,“社区体育”也作为一个专门用语陆续在有关报刊杂志上出现。但观其基本含义又彼此雷同。显得当前术语混乱,似有秘要加以澄清与正名。

根据术语与概念的关系,以及确定术语必须科学、准确、符合逻辑并力求与国际用语相一致的基本要求,“社会体育”的提法,显然不妥。其一,“社会体育”概念太大,从字面上看,它应包括所有的“体育”,而其本意则是指“体育”中的一个局部或一个分支。这里关键在于“社会”一词的冠用。一般说来,“社会”是指“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总体”,按照马克思的论述“生产关系总合起来就构成为所谓社会关系,就构成为所谓社会。”显然,用“社会”冠于“体育”,即“社会体育”作为标志“体育”中某个局部的专门用语,是不确切的,极易使人们在局部和整体上概念不清、思想模糊。事实上表现在对“社会体育”的界定与解释,也不能自然其说。例如在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教材》(1995年3月第一版)中就这样写道:“社会体育是公民自愿参加的,以增进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的群众性体育活动”。“社会体育的对象是全体国民,社会体育的范围涉及整个社会,是学校体育、部队体育和竞技体育以外的那样一个广阔的领域。”从中不难看出,“对象”不清,“范围”不定。就所指“对象”而言,又是“公民”,又是“国民”,殊不如“公民”与“国民”并非同一概念。就其“范围”而言,既是“涉及整个社会”,又怎能丢掉学校、部队不管。显然是多处漏洞、自相矛盾;不符合逻辑、不准确、更不科学。

其二,从分类与划分角度看,在关于“社会体育”的论述中,所例举的“学校体育”、“部队体育”、“竞技体育”以及“社会体育”等四个术语,如果将其视为我国体育(总)的各个分支(或局部)的标志,其确定依据并不同一,既以“范围”,又以“目的”,严格说来很不科学严谨,同时反映对体育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并不清晰。体育是人类针对自身,以其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以谋求健美乐为目标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理当作用于全社会每一个人的一生,而在人生的一生中,就其主要活动场所而言,则是家庭、学校和社区。因此按体育实施的范围划分,即是家庭体育、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这是合符逻辑的,也是顺理成章的。至于部队官兵,为了健、美、乐,同样可以借用体育与所在社区发生联系,与民同炼同乐,只是体育在部队则更多的表现为它是提高部队官兵军事素质的重要手段。由此不难作结,“社区体育”这一术语的确定,较之“社会体育”的说法,更显得科学合理,符合逻辑,反映了体育实践的客观规律。

2、社区体育的意义及特点

2.1社区体育的意义

社区体育主要是指成年人针对自身,以其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以获得健美乐为目标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是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体格健美与快乐幸福的生活。成年人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中流砥柱,其身心健美、快乐幸福的生活与健康长寿,又直接关系到国家或民族的社会稳定与繁荣昌盛,因而也必然成为一个国家社会制度是否优越和民族文明程度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深入持久地开展社区体育实践,必然对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产生积极的现实作用和深远影响。

2.2社区体育的特点

1、健美性与娱乐性

社区体育的主要对象是成年人,而成年人参与体育锻炼的目的,既不是为了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当运动员,也不是为了促进自身的生长发育。成年人进行体育的目的,则是在其生长发育基本完成,已经定型成年的基础上,为了健身健康;为了形体美、姿态美、动作美;为了图快活,概括地说,就是为了“健、美、乐”。事实上,考察成年人参加体育活动时的动机亦不难发现,或为了强身健体;具体的特定环境来决定。换言之,离开了上述动机与目的,成年人一般是不会过问体育的。这就决定了社区体育必须具有健美性与娱乐性特点,并以此区别于其它社区文化现象,决定其独特的社会地位。

2、自控性与个人针对性

社区体育的实践活动,是成年人在其业余时间,自愿自觉、主动坚持经常的基础上展开的。由于社区所辖成年人中,种族、性别、年龄、职业、生活习惯、兴趣爱好,体质健康、个人需求、业余时间以及所处的地位、社会环境等均存着异,给杜区体育实践中集体性活动的组织与实践带来极大困难。因此社区成年人以其身体运动实现“健、美、乐”目标,则主要表现为针对个人体质、健康、需求、心情、兴趣爱好及特长等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内容与形式,在允许的时间与环境条件下的自我调控。换言之,虽然成年人所处的社区也不时组织开展一些集体性体育活动,激发人们的兴趣与热情,交流体育信息,推动社区体育工作开展,显得很有必要。

第6篇:全民健身概论范文

【关键词】开封市;健身俱乐部;跆拳道运动;可行性

0前言

跆拳道是东亚地区,特别是朝鲜半岛古老的民间技击术,是一项运用手脚技术进行搏击格斗的韩国民族传统的体育项目。它通过竞赛、品势和功力检测等运动形式,使练习者增强体质,掌握技术,并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本文通过对跆拳道运动的健身价值、社会价值的探讨和对开封市健身俱乐部的经营状况进行调查研究,通过调查分析跆拳道运动在开封市健身俱乐部开展的可行性。以大量的实事材料来说明开封市健身俱乐部目前将开展跆拳道运动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或对策以促进开封市跆拳道运动的发展。

1研究方法与对象

以开封市40余所正常运营的跆拳道健身俱乐部为研究对象。查阅近几年来国内有关健身俱乐部开展跆拳道运动场所的现状,体育健身市场等方面的体育期刊和杂志,跆拳道运动自身的健身价值与社会价值方面的有关资料,为本文研究提供理论依据。走访了各个的区县的经营性健身俱乐部的负责人和指导员、体育市场科有关老师及有关体育社会学方面的专家学者。将所有相关的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和统计。

2分析与讨论

2.1健身俱乐部基本情况与消费者情况分析

以资金投入规模和室内活动场地面积为调查对象,发现中小型的跆拳道健身俱乐部居多,在40余家健身俱乐部中资金投入在5万元以下的有15家室内活动在80平方米以下,5~8万元以下的有25家室内活动在120平方米以下,在10万元以上的有1家室内活动在500平方米以上。多数健身俱乐部中的健身设施质量较差,档次低,并缺乏与跆拳道运动相关的健身设施。文化的发展,价值观的改变,商品信息的传递,流行时尚的掀起,市场需求的起伏,消费观念、消费行为的更新等等常常在青年中最先显现出来。青年人朝气蓬勃,追求时尚,敢于创新。就消费而言,需要表现为消费对获取各种精神物质或精神生活消费的要求和欲望。到俱乐部场所锻炼者的消费动机大多数是以减肥为目的占20%多数为女性;休闲娱乐28%;强身健体的占22%;意志品质、自信心的培养的占12%;素质修养培养10%;其他占8%;事实说明他们更需要通过运动锻炼来满足各自不同的需要。现在人群的运动特点是兴趣广泛,求知欲强。本文就大众人群对学习跆拳道运动兴趣及其受欢迎的程度进行了调查研究。开封市居民每人在健身锻炼方面的月均投入在元100—150之间消费者居多的占被调查人数60%,在当地群众的概念中,近些年随着我市经济的不断提高,市民收入的增多,人们的体育健身意识不断提高,对体育消费的支出意识,也不断提高和增加。

2.2跆拳道运动的健身价值与社会价值

跆拳道运动是各种运动项目的综合,不仅能发展身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发展全面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而且还能培养钢铁般的意志、品质和英雄气概;不但能强身健体,而且能自卫防身。跆拳道非常注重礼仪道德,有句名言说:“行于礼,止于礼”的尚武精神,练习中要以“礼义廉耻,百折不屈”为宗旨。练习跆拳道运动需要活动全身的肌肉和关节,因此,它是一项较全面的运动。参加跆拳道运动锻炼,能改善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预防大脑衰老。随着现代人工作学习生活节奏的加快,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由于繁重的学习任务和工作压力,更应该及时调节精神状态,松弛身心是非常必要的。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增长迅速居民收入不断上升,从开封市各个俱乐部的经营情况看,近两年开封市体育消费水平有所提高,这对开封市的跆拳道运动的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虽然目前全市有40余家跆拳道道馆,但是具有专业资质的教练和电子护具等专业器材的俱乐部较少,俱乐部场地也参差不齐。

3.2建议

加强俱乐部体育项目的宣传、营销工作;提高俱乐部教练的专业执教水平以及定期的省内外交流和培训;完善俱乐部专业器材和用具的配备,使之能够达到一定规模和基本水平所需;积极在中小学中建立特色跆拳道课堂,加强单项运动基地进校园,打好生源基础。

【参考文献】

[1]贺璐敏,等.浅谈跆拳道的美学特征[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2(9).

[2]王瑞元,等.运动生理学[M].北京:人体体育出版社,2002.

[3]耿晓伟.郑州市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市场营运现状及營销策略[J].商场现代化,2007(27).

[4]刁在箴,等.中国体育健身俱乐部发展概况之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6).

第7篇:全民健身概论范文

摘 要 健身气功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我国传统体育养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结合高职院体育教学的特点,提出了开展的可行性策略和发展模式,即系统与阶段统筹兼顾、加大宣传、完善机构、人才培养策略和教学、课外模式。

关键词 健身气功 高职院校 可行性

一、前言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一线技术型、技能型和实用型专门人才的摇篮,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高职高专学生身心和谐发展,造就具有高技能高素质的应用型社会主义建设人才。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增强学生意志品质和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培养学生体育观念、体育锻炼意识的重要时期,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他们未来的体育锻炼习惯。

二、健身气功的概述

(一)健身气功的概念

国家体育总局颁布的《健身气功管理办法》对健身气功的概念进行初步界定:“健身气功是以自身形体活动、呼吸吐纳、心理调节结合为主要运动形式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这个概念提出之后,首先是在实践技术上进行了广泛的推广应用,继而才在概念本身的界定上进行了一些探讨性的研究。

(二)健身气功的特点及其价值

1.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健身气功是一种民族文化,它根植于中国传统哲学文化中,受到气学、美学、玄学、中医学、丹术、道家、佛教、儒学、武术等传统文化的熏陶,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的文化瑰宝之一。健身气功是在中华民族文化中孕育的,注重俱德、修身、养心的民族传统体育形式,它不仅仅是一种身体活动,更是一种体现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情感活动,这种身体情感活动,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人文精神。

2.增强终身体育观念,丰富全民健身运动。体育不但成为人们锻炼身体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成为了一种时尚的代名词。人们也越来越接受和认可“少吃药,多流汗”“花钱买健康”的观念,越来越多的人主动参与到了体育锻炼中来。而健身气功自身所具备的:健身效果明显;形式多样;不同功法风格各异;并且不受场地、性别、年龄、体质、器械、和季节限制等特点,在增强习练者体质的同时,也满足了人们多元化的健身需求,充分显示出了健身气功的体育价值。

(三)健身气功的开展现状

为了适应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人民群众健身的迫切需要,2001年6月成立了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2003年10月,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主持召开了“全国试行推广四种健身气功工作会议”。

三、健身气功在高职院校开展的可行性研究

(一)健身气功在高职院校开展的可行性

“健身气功根植于中国的文化土壤,其文化理论渊源是多元的,它既吸收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文化理念,又蕴含了医学、美学等传统科学的内核,渗透着民族的风格、习惯、心理、感情等因素。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在高校中应得到重视。健身气功不仅可以强身健体、增强体质,更可以陶冶情操、修心养性,在不断的练习中感受和领悟中国的传统文化。健身气功结合人体生理、心理等规律,其动作缓慢、简单易学,同时不受场地、器材等因素的限制,习练形式多样化,让大学生根据自身体条件和喜爱进行选择,既可以集体练习,亦可以单独练习,从而丰富大学生的业余生活。

(二)健身气功在高职院校开展的策略

1.系统与阶段统筹兼顾策略。健身气功在高校的推广乃至在全社会的发展都是一个系统的、循序渐进过程。因此,健身气功的开展应分为不同的阶段制定各个阶段相应的计划和目标,而且每一阶段要提出切实可行的手段与措施,这对于促进健身气功开展工作的顺利进行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2.加强宣传力度策略。加大宣传的力度与频度是健身气功开展的重要环节之一。健身气功的开展应以培养学生终生体育意识、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为中心,以健康为主、文化为辅的信息传播策略,并提出了较为具体的宣传手段。

3.完善机构和人才培养策略。机构的健全和人才的培养是健身气功发展的关键,因此健身气功的开展需要从以下方面予以加强:健全和完善健身气功的管理机构,积极加强体育行政部门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作;改善教练员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提高教学效果;完善健身气功的功法内容、教学方法、教材体系和教师队伍建设;加大健身气功科学研究力度。

(三)健身气功在高职院校开展的可行性模式

1.教学开展模式。教学是主要的活动方式,也是开展健身气功的主要途径之一。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在教学模式中一方面可以通过对教师进行健身气功的培训,增强教师的专业能力;一方面通过课堂教学环节,将健身气功纳入体育课程设置中,使学生了解健身气功的渊源、文化和基本功法。

2.课外开展模式。为提高学生练习健身气功的热情,满足部分学生进一步学习健身气功的需求,课余通过举行比赛、表演、培训、社团等方式,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练习,通过相互的沟通和交流,能够让学生学习和掌握更多的健身气功内容,促进健身气功在高职院校的发展,同时还能使形成一定的运动专长,为从事体育事业提供一个崭新的平台。

四、结语

健身气功蕴涵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养生思想博大精深,以整体观、天人相应观为基础指导身体练习,其动作简单易行,是中华养生文化中的瑰宝,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适合于普通高职院校的开展,也是我们继承传统文化的一种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第8篇:全民健身概论范文

摘 要 全民健身的实施,对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建立健康、和谐的生活方式,对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健康水平和整体素质都具有重大意义。运用专家咨询、文献资料、数理统计法等对包头市全民健身服务体系进行了总体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包头市的全民健身工程促进了全民健身发展,缓解了部分群众的健身需求,经费来源主要还是依靠于政府投入,社会指导员数量逐年增加但仍不足,且指导效率不高。

关键词 全民健身 服务体系 现状调查

我国全民健身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强化体育公共服务职能,构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提高体育公共服务水平的战略目标”。构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是促进城市及整个国家向前发展的有效载体。

包头是内蒙古自治区下辖市、地处环渤海经济圈和沿黄经济带的腹地,是连接华北和西北的重要枢纽,是内蒙古的工业中心及最大城市,属欠发达省市,具有后发优势。包头市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建设对于西北部城市具有一定的带动和借鉴意义。包头市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调查与研究,对地区全民健身起到重要作用,对推动包头市全民健身事业更好更快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通过CNKI期刊网、图书馆、包头市体育局群众体育处资料室进行大量文献资料的查阅。

(二)专家访谈法

采用提纲访谈的方式对3位研究全民健身方面的专家进行访谈,并对包头市体育局群体处4位管理干部以及5个市区级群体管理者进行了访谈与咨询。

(三)逻辑分析法

通过上述两种研究方法所搜集到的资料进行了整理、归纳,并对核心概念进行了界定,进而运用演绎和推理的方法,分析了包头市全民健身的相关问题。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场地设施与建设资金的现状分析

1.场地设施现状与分析。包头市的全民健身基本模式由全民健身路径工程、全民健身活动中心、雪炭工程、全民健身活动基地,全国优秀体育公园组成。按照内蒙古自治区体育局的要求,包头市体育局从2005年到2014年年底利用公益金共投资建设的全民健身工程数量如下:全民健身路径工程616个,雪炭工程3个,全民健身活动中心9个,全民健身活动基地3个,全国优秀体育公园1个(注:数据由包头市体育局群体处相关资料整理,以上数据截止2015年8月底)。场地设施的建设是推动全民健身的物质基础。包头市全民健身工程的实施推动了健身场地设施的建设,人民群众的健身需求得到了一定缓解,但与真正的需求仍存在很大差距,各级部门应继续加大投入力度。

2.全民健身投入经费现状与分析。全民健身投入的经费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全民健身工程的实施。全民健身作为一项公益性的事业,资金来源主要是体育公益金。据调查走访了解,包头市全民健身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投入,市场和第三方投入近乎空白。截止到2014年底,据统计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对包头市全民健身工程总投入830万元,包头市政府对全民健身工程总投入900万元,分别占总投入的47.9%和52%,共计1730万元。部分缓解了群众对健身场地的需求,有效促进了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

(二)全民健身组织体系的现状与建设

截止2003年,包头市建有部级传统项目学校1个;青少年体育俱乐部12个;各类体育协会33个;全民健身指导站共计建成256个。据调查,锻炼地点多为民众自发组织形成,体育行政部门和体育协会帮助形成的占少数。

(三)社会体育指导员

建设良好的社会指导员队伍,是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和建设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基础,据有效数据显示,截止到2015年,包头市已拥有5604名社会体育指导员,其中部级65人,一级86人,二级1527人,三级3526人。总体上看,包头市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不足,而且多为管理型社会体育指导员,技能型指导员严重不足。应从人员数量、结构、服务领域方面进行合理有效配置。

三、结论

(一)包头市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建设促进了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同时部分缓解了包头市群众对健身场地及设施的需求。但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健身需求仍有很大差距。

(二)包头市全民健身的经费来源过于单一,仍主要依靠于政府的投入,来源于体育公益金,市场和第三方投入近乎空白。截止到2014年,内蒙古自治区体育局和包头市体育局利用体育公益金共计投入7千万元建设全民健身工程,部分缓解了包头市健身场地器材严重不足的情况,促进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建设。

(三)近年来,随着包头市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提高,人们对健康的意识和消费水平也不断提高,健身需求日益强烈,与落后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形成的矛盾日益激烈。政府应加快建设全民健身体系,提高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水平。

(四)总体上看,包头市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不足,队伍结构不尽合理,多管理型社会体育指导员,技能型社会体育指导员严重匮乏,指导率不高。应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结构和数量上进行合理有效的配置,提高服务的整体功效。

参考文献:

[1] 陈宁.全民健身概论[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4.6.

[2] 董新光.全民健身大视野[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8.

[3] 肖林鹏,李宗浩,杨晓晨.公共体育服务概念及其理论分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7.22(2):97-101.

[4] 侯令忠.陕西省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构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33:35-38.

第9篇:全民健身概论范文

关键词:大数据;健身课程资源;云计算

中图分类号:G807.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076(2016)04010906

Abstract:By adopting literature data, statistical method and information theory method, the research clarifies the concept of fitness course resources, and analyzes the historical outline, theoretical location and status of fitness course resources platform informatization. In view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ig data industry technology, the study focuses relevant theoretical factors, connotation and layers on fitness course resources platform informatization in big data age, discusses the strategic role that cloud computing plays in distribution of fitness resources on the platform. At last, the research shows expectation on the technical development of the platform, and relevant suggestions are given according to the conclusion.

Key words:big data; fitness course resources; cloud computing

进入21世纪以来,以大数据和云计算为主要特征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逐步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变革性力量。上述新兴技术力量超越、突破甚至颠覆了传统信息资源在组织架构与传播环节上的旧有范式,为社会领域带来了广阔的发展机遇与深刻的变革。作为基础性质的信息化资源,如何在大数据时代加快体育健身资源的信息化建设是打造现代化健康产业必须直面的论域,也是将体育产业与信息化产业对接,将自身打造为经济增长极的必由之路。在现代健康产业的语境下,体育健身已逐步具备了与医学保健同等重要的理论高度与理论权重,然而作为信息化平台建设的水平来看,前者显然还缺乏结构化的整合。作为体育健身资源平台建设的核心命题,我国在体育健身课程建设的理论要素领域探索起步较晚,在健身课程资源平台建设项目从论证到落地过程中,往往会在理论层与操作层上遭遇各种障碍。因此,势必要从整合理论要素的方向上做出突破,结合当代兴起的云计算与大数据分析技术背景展开理论考量,为推进并优化体育健身课程资源平台建设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本研究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对当代健身课程资源的概念与技术内涵进行理论上的探讨,从大数据技术的理论视野和发展逻辑出发,将其构成的云平台与传统的课程资源平台进行概念、结构和功能上的区分,对于在大数据时代利用云平台整合健身课程资源的必要性和必然性,以及如何利用云平台整合健身课程资源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进行理论要素的整合。

1 我国健身课程资源平台的理论研究现状与理论定位研究

1.1 当前我国健身课程资源平台研究的发展现状

向社会大众提供健身课程资源是当代体育文明话语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环节,以资源平台作为投送健身课程的渠道与契机,则是计算机应用实现广泛普及,并且互联网时代到来之后,健身课程资源结合自身的特殊文化结构进行信息化衍进的历史必然。我国对课程资源平台的理论关注,始于20世纪的最后几年,这与互联网兴起的时间大致上是相当的,例如,通过对知网文献数据进行全文关键词的查询整理,此类研究首见于《电化教育研究》之类的教育技术类杂志期刊,能够查阅到的代表性文献,是计算机技术对教育技术发展多元化影响的理论向度上提出了课程资源平台建设的命题。于今天来看,早期的理论洞见仍然具有高度的前瞻性,如研究中提出:“现代科学技术应用于教育 ……为课程设计和教材编制与开发带来许多新观念、新技术和新方法 ,如网络化教学环境、虚拟化课程资源、平台化教学工具、超文本、超媒体软件设计、仓储式、积件化教材类型等。”[4]

进入21世纪,课程资源平台概念逐步形成并被学界所接纳。课程资源平台作为一项具有建制性的理论课题,首先源于我国在21世纪初远程教育的发展,在上述教育形式的发展过程中,社会对高质量远程课程平台潜在需求日渐增长与既有教育体系在供给数量、质量和投送效率呈现出的阶段性的供需矛盾,这迫使人们不得不从理论上谋求突破,对当时以及未来中国社会所迫切需要建构何种信息化课程资源平台展开反思和探索。这一理论探索,首先是从课程资源数据库建设的研究起步,发展到对多种课程资源数据库的集成化、系统化研究,再过渡到上述系统在计算机网络中的上线、远程访问、后台维护与信息安全方面的技术性研究,最后演化到具有高度流媒体整合能力、多样性的信息传递路径、复合型的用户体验推送、强大的交流互动功能和快速智能响应特征的课程资源平台方面的研究,这些研究兴起和发展的技术背景是互联网技术的广泛普及,该时期我国课程资源平台的主流建构模式是体育类精品课程资源网站或者健身课程类的视频点播系统。

21世纪的第二个10年,人类社会的信息化水平从“互联网1.0”(普及阶段)陆续过渡到 “互联网+”阶段,这一阶段产生了若干具有标志性和符号意义的技术与实体产品,囊括了从云计算技术到新能源、智能化响应终端、智能手机和智能可穿戴装备等当下主流的科技成果,当然也包括了这些成果在社会各个阶层得到广泛普及的过程。在以往的历史阶段中,国人在学校教育的范畴之外修习健身课程,不得不依赖俱乐部、健身会、私人健身教练的健身指导,或者通过收看、观摩电视节目或健身网站上相应健身课程。对于健身课程资源平台来说,历史的契机在最近几年的信息化技术发展进程中逐步浮现出来。对于普遍具有健身诉求的社会公众而言,智能化终端和便携式移动可视化设备的出现使得上述变革的力量向着“互联网+体育健身”模式以更为迅猛的速度推进,这种体育健身模式无意也影响到了学校的体育教学与课程模式的发展,并逐渐勾勒出了在新世纪时期呼之欲出的“云体育课程”轮廓。有研究对南京市24所中小学体育教师进行了关于假期学生锻炼情况的调研后,提出了用智能体育平台协助在校学生进行自我健身的方案[5]。

1.2 健身课程资源研究的理论发展与早期的理论定位

从严格意义上讲,作为专属概念,以往的讨论更多地侧重从体育课程资源――而非从健身课程资源的概念出发来讨论有关课程资源平台的建设问题。通过分别将上述两个关键词在CNKI体育类科研文献数据库搜索,并将搜索结果从数量和时间分布上进行绘图,可以形成具有明显差异性的两种成果增长曲线(图1)。

从统计曲线所反映出的趋势可以看出,两类科研成果大致上均起步于21世纪初,并经历了一个由逐步增长之后走向回落的走势。其中侧重体育课程资源领域的研究成果从数量上经历10年的急剧增长后于2012年迎来拐点,并出现了快速回落的态势,相比之下,聚焦健身课程资源领域的研究成果则呈现出相对平缓的走势,但是其活跃程度自2013年以来亦开始呈现出下降态势。此外,利用CNKI全文搜索模式,对相关文献进行摘要阅读后发现,新世纪之初围绕体育课程资源与聚焦健身课程资源的理论研究在理论定位上具有极高的重合性,主要是以国民教育序列中各阶段的体育课程资源的建设命题作为理论研究的着眼点和逻辑起点,具有浓重的教育学理论色彩,这些成果可视为具有广义学校体育理论定位的课程资源建设理论,上述两个概念,仅有表述上的差异,而无理论定位的分野。

在有关课程资源建设的理论范畴中,传统理论语境中体育课程资源的概念及其下位概念偏重学校体育,因此并不具广义体育的理论特质;健身课程资源的概念从提出到实现初步的理论发展,也没有体现出在理论属性上的独立特征。作为形式与研究内容高度相近的学术用语,上述两个概念在各自早期的研究领域所呈现出的理论定位重合的现象,在很长的时间里并没有被给予足够的理论关注。

1.3 健身课程资源概念的认识论分析及其传播学视野中的理论定位

从概念生成的指向性来进行分析,由于体育课程资源理论体系坚持以学校体育学为理论定位,很难涵盖健身课程资源这个概念所指向的“应然”区域,因此难对后者展开理论统摄和理论约束。客观上,健身的概念尤为广泛,其概念的核心内涵并没有跳脱出宏观意义上体育范畴,但是却投射到了更为广阔的社会体育方向――大众健身的理论区域,从而使健身课程资源具备了学校体育科学以外学科谱系的意义指向。作为预设,社会体育的发展逻辑亦需要遵循运动教学与训练的基本规律,大众健身与课程资源的概念实有潜在的理论契合。再者,尽管从学科属性上人类的健身行为并不属于教育学的概念,但是由于在实践范畴上运动技能传授与习得无法绕过教育元素,社会体育不可能也不应排斥课程资源的概念。

事实上,要客观而准确地从认识论层面澄清健身课程资源概念在当代社会中的内涵,也同样无法绕过在体育社会科学领域对“课程”与“课程资源”这两个够成性语义单元的理论解析,这也是从更为宽广的理论角度对拓宽课程概念――尤其是将课程的概念从学校教育的经验主义式的理论范畴中解放出来的必由之路。根据相关研究对20 世纪的课程定义进行理论梳理的结果,课程曾被定义为系统的学科知识、学生的经验、教学计划、工艺系统等[1]。也曾被认为是发生在教与学主体间的经验概括,如Caswell和Campbell提出“课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形成的所有经验的综合”[2]。作为传统理论影响的衍生后果,以往的课程资源的概念也具有明显的学校教育理论色彩。体育理论界的相关研究(2006)曾对我国当前对课程资源概念的多方表述进行了综合研究并指出,课程资源是有利于课程实施与生成的各种因素与条件, 既包括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 又包括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3]。审视上述材料,不难发现如下事实:传统定义中的课程概念不仅没有跳脱出学校教育理论前提下二元对立式的哲学陷阱,人们也没有将课程的概念纳入到更为广阔的社会科学视野之中,这也凸显出了从教育学本位出发的认识论角度来理解健身课程之时所折射出的局限性。

同时也要认识到,课程本身并不等同于教学活动本身,也不应当被简单类比为符号化的知识、经验或者技能的抽象概括,而应当理解为一种可以通过教授和学习而习得的特殊信息资源。在现代社会中,各门各类的课程在有机整合后的平台上进行信息的传播和运动,是人类文明在进化到当前社会阶段时期所呈现的一种信息与技术流动的“共象”――在现代社会中,健身课程的概念及其扮演的角色俨然超越了学校以及教育理论的边界,而是作为社会各行业实现发展与进化的普遍信息化现象,具有更为广义的信息论色彩。因此,当代社会中所谓的健身课程资源,并不局限于学校体育之内的课程体系,也并非特指那些承载学校体育课程体系的载体模型,而是广义的体育社会学范围内,具有承载和传播有价值的理念、知识、技艺等各种与现代体育文明高度相关的健身信息资源。

2 大数据视角下体育健身课程资源平台的理论内涵研究

2.1 信息架构理论对于体育健身课程资源在理论建设层面的内在规定性

从历史的发展理路来讲,信息架构(information architecture)是从数据库设计的领域中诞生的,由理查德・所罗・乌曼创造,并由路易斯・罗森菲尔德与彼得・默非将其发展成了信息论领域的独特理论。从信息架构的角度来看待体育健身课程资源及其信息化平台并进行归纳式的梳理,是从理论层面完成资源平台的数据分类、逻辑层次的排列与算法的前提,最终完成对资源平台的模型推演与对应数据库搭载所无法绕过的一项论证工作。作为程序化的方案设计过程,大致需要经过下列几个步骤:即从具体问题的抽象过程,对抽象结论的数学建模过程,设计求解数学模型的算法(Algorithm),最后才能编程、测试、调整并投入运行。由于体育健身课程资源的自身特征,对此类课程资源的抽象过程不应当按照传统哲学归纳法从个体到一般的抽象,也不能仅仅从演绎的角度对广义概念下的体育健身课程资源展开推导――上述两种传统的哲学手段恰恰面临着源于“多样性”带来的理论门槛,而多样性恰恰是影响并最终决定体育健身课程资源平台在用户体验环节上的战略性要素,所以对于上述资源在信息架构环节的论证势必从更符合现实的角度上展开理论的抽象――这也决定了能否在后续的工作中以合理的组织信息的搭载逻辑,来实现有效的体育课程资源平台的信息展现形式。

2.2 大数据时代体育健身资源平台的数据资源采集特征

维克托・迈尔曾经指出,作为与大数据时代相对应的“小数据时代”,大规模收集和分析数据对于私人企业和个人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信息资源建设命题,因为这在当时“是只有教会和政府才能做到的”,其中以人口普查的信息资源建设模式最具有代表性,在上述历史时期,人们采取了采样分析的方法来简化信息采集与信息资源分析的方法,然而统计学家却很快证明了“采样分析的精确性随着采样随机性的增加而大幅提高,但与样本数量的增大关系不大”[6]。最终,传统信息资源在采集和分析过程中,由于始终面临无法实现“全数据模式”或者“全样本”的信息障碍,从而其分析结果以及由此得出的结论,始终面临着非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从而影响了分析结果的效度与信度。

大数据时代的进步之处在于,通过海量的全数据模式,不仅可以近乎于“穷举”的方式对体育健身课程资源所覆盖的用户实现“样本=总体”规模的数据采集,也可以给予上述采集到的信息进行更为广泛和精确地个体分析与聚类分析。因此,大数据时代的体育健身课程资源平台的信息资源特征应提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平台的资源构成即总体资源。这意味着平台本身可以容纳最为广泛和全面的体育健身课程,作为信息化资源,其容纳的能力与极限在理论上可以达到“可穷举”的程度。事实上,这意味着对平台搭建提出了更高的软硬件要求,并集中体现在信息化资源的数据容量、响应速度与客户端信息采集效率三大环节。

第二,平台覆盖的客户即总体客户。从理论上看,伴随互联网逐步从IPV4向着IPV6技术的过度,IP地址稀缺的情况有望得到根本的环节和扭转,这意味着在信息资源平台上可以实现对客户资源节点的可精确化推送与信息采集。用具体的方案假设来说,如果建设部级的健身课程资源平台,在理论上它可以覆盖全中国的所有人口,即总体客户。

第三,用户体验与互动数据可以得到最准确、全面、广泛的采集。这意味着除了可以通过智能化终端采集到用户的脉搏,血压等常规量化信息,还可以采集到体验、情绪等非理性因素的信息反馈。

2.3 健身课程资源平台信息流动的特质与平台结构分析

健身课程资源是具有高度流动性和互动性的资源,按照奥卡姆剃刀原则予以归纳,其信息流动特质可以归纳为:关于运动健身和运动竞技相关技术范式的传播、终端用户体验与反馈,以及作为平台段所作出的动态智能化响应。按照云平台服务的种类(1.软件即服务2.附着服务3.云平台),健身课程资源平台的分类的合理性和资源配置的科学性与信息流动的有效性,取决于软件即服务(SaaS)与附着服务(Attached services)对于健身课程资源的整合效应方面。SaaS要求云平台须兼容各种健身课程类的户内客户端(onpremises client),即目前主流的体育健身类APP云终端软件,并尽可能实现多个版本的兼容和有效互动;Attached services要求云平台在投送渠道上须要基于现代物联网的各种智能硬件终端能够有效响应,源于户内应用(onpremises application)的其他或者附加式的服务需求。同时,平台结构在常规逻辑上,仍然需要对存储管理、集成管理、身份管理、户内应用服务管理、套装软件管理、定制应用管理,以及市场化运营可能产生计价管理与网银端口对接管理等方面展开对应设计与结构整合。

3 云计算在体育健身课程资源配置中的地位与功能研究

3.1 云计算在体育健身课程资源配置中的地位

目前,学界对云计算的权威解读,多参考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作出的定义,即“云计算是一种按使用量付费的模式,这种模式提供可用的、便捷的、按需的网络访问,进入可配置的计算资源共享池(资源包括网络、服务器、存储、应用软件、服务),这些资源能够被快速提供,只需投入很少的管理工作,或与服务供应商进行很少的交互。也有的资料从技术够成的角度指出,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是分布式处理(Distributed Computing)、并行处理(Parallel Computing)和网格计算(Grid Computing)的发展,或者说是这些计算机科学概念的商业实现,云计算的海量数据能力,代表了最为先进的运算体系尽管未来对于量子计算机的呼声很高,但是相关研究也指出“近几年来,我国在量子密码技术、多光子纠缠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鉴于基础较弱,研究积累较薄,我国在国际主流方向上做出原创性的成果还很少”[7],这意味着量子计算体系还没有走向成熟,在此之前,云计算始终是进行大数据计算所必须依赖的技术基础。

结合前文的论证,云计算在大数据时代的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进程中必然扮演关键角色,在体育产业向着信息化方向不断靠拢并趋于产业融合的历史进程中,由于体育健身课程资源在数据结构上的多样性与数据总量将不断快速增长的客观必然性,传统互动与分析技术逐步退出舞台已经成为大势所趋,“云――客户端”的资源平台推送与交互模式将逐步成为主流化的体育健身信息流动路径。

在“十三五”规划所提出的智慧城市建设命题当中,如何在最广泛的程度上覆盖、监测并对全民健身的社会诉求作出灵敏而准确的智能化响应,是未来考察城市智慧化程度的基础指标。由于要对“样本总体”(客户端)作出“可穷举”式的资源相应与调度要求,甚至未来还要在互联网+的模式下进行智慧化的机器学习与健身体验(如环境体验)的可虚拟化,这对当前和未来的体育健身信息化平台中服务系统的计算能力提出了极高的技术层面要求,上述命题都暗示着云计算技术在体育健身课程资源配置中的技术层面的基础性作用与战略地位。

3.2 云计算在体育健身课程平台资源配置中的核心功能研究

在体育健身课程资源平台上,信息化资源尽管可以按照模型化和分类原则进行组织体系的建构,但是这只是信息资源的初级配置,或者说是没有经历“总体样本”检验的初级配置结构,如果这种静态结构缺乏弹性,而缺乏弹性的系统资源配置效率往往并不占优,恰如做了一桌盛宴而应者了了,根本的原因就在于静态结构即使是符合分类学原则的,却未必是适应市场偏好的,当然,一味迎合市场偏好的资源配置方式是不是到了后期会出现结构性的风险,这是另外一个问题,在此不再赘述。简言之,要面向社会成员提供体育健身类的信息资源,必须有一个“聪明的”平台,可以对多样性的或者说体育健身需求做到“全数据”式的,近乎“穷举式”的即时覆盖、智能分析、立体投送,并对终端的反馈作出快速响应,在传统的体育健身资源平台上,这些功能是很难实现的,原因在于传统平台的资源配置功能缺乏有效的数据采集与分析的强大技术基础,单纯依赖管理员制度的数据监测和人工客服代表式的响应模式不足以完成上述的配置任务。

以传统健身资源平台的主要形态――体育网站为例,相关研究指出,我国“211工程”高校体育网站建设水平不高、内容单一、信息储备不足、交互功能薄弱、数据更新不及时,远远滞后于学校的网络发展[8],这无疑是对传统体育健身平台在数据处理环节客观存在技术短板的生动评价,但是作为现象背后的核心因素,是数据处理效率的低下与数据链条整合度过低的问题。

在大数据分析技术崛起的时代,跨越上述传统的技术门槛成为现实可能,这主要依赖于云计算在资源配置的技术体系中所起到的核心支撑效应。通过云计算,体育健身资源平台能够有效地对自身拥有的信息资源进行日常管理和维护,并最终要对终端客户实现有效的智能响应。所谓智能响应,通俗来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平台的计算能力可以准确的检测到所有活动客户端,并且能够迅速分析出客户端的个体特征、需求层次等等因素进行存档、并通过历史比对等技术手段展开进一步的数据挖掘。其次是通过云计算,平台可以及时将分析获得的结果和根据分析结果所作出的解决方案――例如健身计划或者营养方案,能够及时地推送到客户端,在后续的互动中获得反馈并进行妥善的数据存储。有学者提出,要对来自网络包括物联网和机构信息系统的数据附上时空标志,去伪存真,尽可能收集异源甚至是异构的数据,必要时还可与历史数据对照,多角度验证数据的全面性和可信性[9]。通过讨论云计算在体育健身的信息化平台建设中发挥资源配置的核心功能,实则向健身课程资源平台的资源配置在原理的层面上提出了四个向度的理论命题,这些理论命题无一不需要学界明确的学术立场:第一,健身课程资源平台的信息化建设是以终身体育为目标的资源整合过程,还是应当局限于学校内;第二,健身课程资源的平台建设应当着眼于平台、渠道和客户端立体整合的一体化发展战略为主,还是应当以地区或者区域经营主体各自为战为宜;第三,是否应当积极引入大数据分析技术和云计算技术装备来优化,改进乃至重构当前的体育健身课程资源平台,还是应当坚持体育健技术平台的行业技术传统;第四,在互联网+时代,全新的智慧化概念和人工智能即将崛起,准确回答体育健身行业在信息化发展道路上朝哪个方向走,怎么走的问题,必须将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的行业技术范式提升到方法论的层面来展开讨论。

3.3 体育健身课程资源平台的终端形态与技术发展展望

在理解云计算对于信息资源配置所扮演的关键角色的同时,理论界必须将视野拓展到更为遥远的视域。由于任何通过云计算所获得的体育健身方案必须有效地投送到对应的需求方的手中,而且作为需求一方的信息反馈必须通常迅捷地被平台的大数据监测体系所接受和掌握,并可以基于这种反馈订制后续方案或者作出及时调整,才能被视为具有了相对完整的信息流与数据链条。因此作为需求方的信息终端建设,也将成为下一步体育健身资源平台在理论观察和理论建设的重点。在当前较为流行和普遍的运作模式,是采用各种移动终端APP来实现的,如手机浏览器、微信、体育健身软件的客户端、体育物联网,体育健身自媒体等等,采取上述模式的体育健身课程资源平台,具有共同的“互联网+”式的信息架构形态,已经超越了传统平台的运行效率,是较为高效的运行方式

但是也要看到,技术发展总会不可避免地带来旧有技术边际运行效率的递减,这在摩尔定律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即当价格不变时,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元器件的数目,约每隔18~24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10]。参考上述技术范式,伴随硬件技术的进步必然带来智能化产品的制造业市场准入门槛的降低和资费价格的下降,由此也相应的会导致可穿戴运动装备的普及。在此技术背景下,由于虚拟现实概念,人工智能概念,智慧城市概念快速崛起,更为先进体育健身资源平台的发展雏形已经在大数据分析和云计算技术的母体中加速孕育。在其他行业,人工智能机器人以见习主播身份正式登陆直播新闻节目,可以预见的是,在新一代的体育健身资源平台上,智能健身服务机器人和能够提供虚拟现实训练环境的运动装备将成为提升现行体育健身课程资源平台的战略性技术。

4 结论与建议

我国是体育大国,健身课程资源极为丰富,同时体育文化在地域分布、民族构成、风俗传统等方面的差异使得各地健身课程资源在具有共性特征的大背景下,又具有各自的特点,体现出明显的多样性特征。长期以来,体育界对新出现的具有变革性的技术力量发展考量不够,没有通过理论反思+技术创新的形式来推动传统体育健身课程资源平台的技术升级,因此在产业结构升级上也显得步履蹒跚,只能在其他高新技术行业的后面亦步亦趋。同时教育界对健身课程资源的信息化建设重视不足,在发展思路与技术升级的层面上缺乏整合观念,健身课程资源投放渠道非常狭窄,流动性很差。在大数据技术兴起的时代背景下,加强理论反思,加快将崭新的技术形态作为理论元素融入体育产业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新时期中国体育行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学界应当将健身行为代入到更为辽阔的社会体育的语境中加以讨论,而不应当仅仅聚焦或单纯视为学校教育行为。同时,应当树立大数据分析技术在体育健身课程资源平台中的核心技术地位,着重采用先进的云计算工具参与新一代体育信息化平台的研发和运行,应当被提升到体育科学技术方法论的高度予以对待,来指导健身课程资源平与未来的信息化建设。

参考文献:

[1]杨中枢,郑学燕.课程概念:演变与冲突[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1(3):9195.

[2]D. Tanner & L. N. Tanner. Curriculum Development [M].Macmillan publishing Co. Inc. New York,1980:15.

[3]吴健,常生.关于体育课程资源建设的理性思考[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6,22(1):121128.

[4]黎加厚,刘成新.走向多元化: 我国计算机辅助教育和教育技术发展的新特点[J].电化教育研究,1998(5):311.

[5]王国兴.“互联网+”在学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5(19):6466.

[6]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斯・库克.大数据时代[M].盛杨燕,周涛,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2830.

[7]郭光灿,周正威,等. 量子计算机的发展现状与趋势[J].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0(5):517523.

[8]张新萍,马兰军. 我国“211工程”高校体育网站建设现状与对策[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1):1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