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实验动物科学研究范文

实验动物科学研究精选(九篇)

实验动物科学研究

第1篇:实验动物科学研究范文

论文摘要:研究性教学是高校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具备较高专业知识素养和创新精神的人才.推动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教学模式。在全面把握研究性教学科学内涵与特征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际,从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实验研究性教学设计和实验研究性教学的评价等方面阐述了《植物生物学》实验研究性教学的策略,初步总结了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成效并对今后的发展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当前,人才培养与教育向着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方向发展.高等教育面临新的严峻挑战,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势在必行。江泽民曾强调指出:“我们培养的专业人才,必须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能够敏锐地发现问题、正确地分析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国家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2005il号)中指出:“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增加综合性与创新性实验”,“要切实加强实验、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保障各环节的时间和效果,要不断改革实践教学内容,改进实践教学方法,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引导大学生了解多种学术观点并开展讨论、追踪本学科领域最新进展,提高自主学习和独立研究的能力”。如何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具备较高专业知识素养和创新精神的人才,是目前高校改革的主要目标。2l世纪是以生物科学为带头学科的世纪。植物生物学作为大学生物学课程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它既是高等院校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又是进一步学好其它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必要条件和基础。植物生物学实验教学是整个教学环节中的一个重要的子系统,它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尤其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独特的作用。研究性教学是教师通过指导学生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与学科相关的专题进行研究,使学生在独立的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的研究过程中,吸收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获取新颖的经验和表现具有个性特征的行为,从而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一种实践活动。2006年4月18日,周济部长还强调:“推进研究性和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本文就植物生物学实验实施研究性教学的策略作一些思考与探讨,以适应植物学科发展和2l世纪对高素质人才——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的要求。

1全面把握研究性教学的科学内涵与特征

研究性教学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它是在引进和解读约翰·杜威、布鲁纳的建构主义的理论基础之上,结合我国教育教学实际,吸收其他教育理论的合理成分.综合形成了“主客观统一”认识论和“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教育思想而构建的现代教学模式。研究性教学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在独立的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的研究过程中,吸收知识、应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一种教学方式。研究性教学的科学内涵和本质特征主要表现在:一是研究性教学关注学生创新性品质和思维能力的训练与养成,在研究与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二是研究性教学是以学生个性化的思维、认知逻辑为基础,教师以研究的形式组织教学活动,打破原有的凝固、完整的学科逻辑和机械的顺序,设置“问题与课题”或“研究项目”.把教学时空从课堂延伸到图书馆、生活、实践、虚拟网络系统等领域,真正实现学习与生活、学习与研究相结合,科学与生活相联系。三是研究性教学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创新的过程。要求教师的教是创新性的,科研与教学是相通的.教师要把研究的思想、方法和取得的新进展引入教学并贯穿全过程。四是研究性教学注重发挥、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主张学生积极参与研究之中,通过知、情、意的深沉投入与参与,在研究中学习、在研究中成长,养成独立思考的气质和批判精神,成为自我反思、自我动员、自我发展的主体。五是研究性教学强调师生情感交流、思想沟通,在研究中建立民主、和谐、文明的师生关系。六是研究性教学过程体现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研究性教学通过优化课程结构,建立一种基于研究、探索的学习模式,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直接步入科学研究的前沿平台,激发其创新欲望。师生在“科学共同体”下,不仅共享科学研究的思想、思维、方法,而且各取所需,真正达到教学相长。

2植物生物学实验研究性教学策略

2.1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策略

2.1.1革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教学改革以转变教育观念为先导,树立与研究性教学相匹配的教育观念。(1)全面发展的学生观:植物生物学实验研究性教学可以通过调查、实验、数据与资料分析等环节,以合作学习为主,个人研究和集体探讨相结合的形式来完成。这就要求教育中让学生全过程参与。通过分工协作,依靠集体智慧开展研究性学习.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科学态度、创新意识、探索精神、思维品质、合作态度等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塑造学生的创造个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2)民主与平等的师生观:植物生物学实验研究性教学是一个探索与思考的过程,是一个不断面临新问题的过程,是一个知识扩展的过程。是一个与学生共同研究与学习的过程。教师应努力营造积极民主的教学氛围,以完全平等的姿态与学生一起查阅资料、开展实验、寻求答案,鼓励学生的质疑精神和求异思维。从而真正做到师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切磋、相互启发、相互激励,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国。(3)理性的教师权威观:植物生物学实验研究性教学是以科学研究方式进行的.许多问题可能超出教师的专业领域。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具有远大的理想、积极进取的态度、批判与创新的科学精神、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创造性人格魅力和热情洋溢、情绪饱满、富于激励、想象丰富的情感来树立自己形象、鞭策和激励学生的成长。

2.1.2完善教师的知识与能力结构植物生物学实验研究性教学是一种发展探索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现代教学方法。对教师的知识与能力具有较高的要求,具备多元化的知识结构。特别是在知识经济、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教师不仅要掌握系统的生物科学知识,及时了解生命科学及生物技术新进展,如分子生物学、遗传工程、生命起源与发生的新学说、生物进化论的研究进展、生物多样性与保护、生物DNA芯片技术、人类基因组计划等等:同时重视学科交叉和知识更新,如“边缘科学”、“综合性科学”等,形成广阔的文化视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构建多元化的知识结构。授课是一门科学,需要去钻研,去研究啕。.植物生物学实验研究性教学具有综合性、社会性、实践性等特点.要求教师不断提高教学、科研能力。植物生物学实验研究性教学中不能忽视教学研究,要把握好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环节.如“课前”教师要从观点与方法上弄清已取得的科学成果、尚未解决的问题以及未能解决的问题的障碍存在(组织材料、准备问题),从而制定研究性教学的对策和措施;“课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研究性学习过程的组织、管理和指导,让学生具有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学到生物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精神,提高生物科学素养;“课后”教师要自觉进行自我反思。通过反思问题的设置、实验研究方法、教学指导等行为与过程,促进教师更加主动参与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是“源”,教学则是“流”,科学研究总是走在教学的前头。如果没有科学研究.把握不住学科热点、难点和最新进展,对新技术、新成果无知或知之甚少,不能用新的见解来研究问题,更不能给学生在科学研究方法上以恰当的指导,就更谈不上启发学生。因此,教师只有努力提高科学研究能力,把教学与科研密切结合.才能满足植物生物学实验研究性教学的需要。

2.2实验研究性教学设计策略

2.2.1实验研究性教学的综合技能训练策略实验研究性教学就是要改革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的保姆式传统实验教学模式。在传统的植物生物学实验中有许多实验项目属于验证实验,如植物细胞、组织与器官的观察,植物类群与分类(重要科属)的特征解剖,植物体内特定成分提取、分离与鉴定等。这些实验不仅在实验教学中所占课时比重高.而且重复性大。把这些实验项目改为显微镜的操作规范与技能,徒手切片与临时装片(含压片)的技术与技能,植物成分提取、分离与鉴定的技术与技能等方面的基本技能综合训练,既可以节约大量的实验课时,又可以为设计性、综合性与研究性实验奠定良好的基础。

2.2.2实验研究性教学的问题与课题设置策略针对学习植物生物学实验的学生专业知识相对薄弱的实际情况,可采取以下策略设置实验研究性教学的问题与课题:(1)按教材的知识体系中的条块设置问题或课题,如植物体结构与功能方面可设置C,与C植物在根、茎、叶的结构差异比较研究.植物的生长发育与环境方面设置水生植物中沉水植物、浮水植物与挺水植物根、茎、叶的结构与环境的适应性等.这样的研究课题既可以检验实验的基本技能和验证营养器官的基本结构,又可以打破教材章节的限制,把不同章节的知识有机地联结起来,探究植物在生长发育和结构分别与功能和环境的相互关系,使学生学习的知识“活”起来。(2)按学生学习与生活实际设置问题或课题,如校园植物多样性的调查、东湖和镜湖与鹤池淡水藻类多样性的调查以及食堂大米和蔬菜的营养成分的分析等,这些问题与课题不但可以让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也可以切I练学生调查、实验与数据分析的基本技能和技巧。(3)按学科与社会的前沿与热点设置问题或课题,如模拟全球气候变暖与C02浓度升高对植物生长发育、生理功能的影响,养殖产业对水生植物影响的调查,模拟矿区煤矸石与石灰石堆积区植被恢复实验研究等。这些问题或课题对社会影响强烈,学生情感体验比较深刻,不仅可强化科学研究基本方法的训练,提高科研能力,而且增进对社会发展状况的了解.增强学生对社会进步与发展的责任感。

2.2.3促进学生研究兴趣自我发展的策略创新始于问题,源于实践。学生研究兴趣自我发展既要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也要为学生的自我发展搭建平台。(1)学生要根据研究性实验教学内容和要求,查阅文献资料,自主拟定实验方案,选择实验仪器设备和确定能有效测定数据的方法,先假设后实验,得到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撰写实验报告,注意各环节发挥学生自主性和能动性。在研究性实验教学中,教师不能够越俎代庖,注重实验方向提示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的审查和完善,实验过程的观察调控、释疑解难,对实验结果与报告的分析与评价,找出研究性实验教学不足并提出改进意见,不断提高学生的科学实验能力。(2)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和承办高校所在地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全国竞赛活动,被誉为中国大学生学术科技的“奥林匹克”盛会:也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协作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自我发展、展示真我风采的良好平台。在植物生物学实验研究性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指导学生要遵循价值性、创新性、可行性、有利性、具体性等五项原则选题,严格按照科研课题的立项论证、项目研究、结项与验收的规范化程序管理项目。

2.3实验研究性教学的学生学业评价策略

实验研究性教学的学业评价要改革传统的学生学业评价中“教师一支笔、一考定全局”终结性评价模式.建立以形成性评价为主体的综合评价模式。如植物生物学实验研究性教学中学生实验研究课题的评价,按表1中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

3植物生物学实验研究性教学的成效

几年来的研究性实验教学表明:(1)激发了学生对实验研究与学习的兴趣、转变了学习态度。亚里斯多德曾经说过,古往今来人们开始探索,都应起源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植物生物学实验研究性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选题大大地提高了探索、求知的兴趣,使学生对植物生物学实验的学习态度从“要你学”变为“我要学”。(2)强化了学生实验基本技能与技巧的训练。通过教师设置的基本技能与技巧的项目训练和学生的实验研究课题的研究实践,学生较好地掌握了开展植物生物学研究的制片技术、野外调查的方法、植物成分的提取和分离与鉴定方法和植物生理生化指标测定技术以及实验数据统计分析的方法等。(3)问题源于思考,植物生物学研究性实验教学中通过鼓励学生对实验现象、生活现象和社会现象的思考,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凝练成研究的课题,再通过实验(试验)与实践的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使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方面的科研素质与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4)植物生物学研究性实验教学中,教师设置的实验研究课题集体参与项目占多数,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查阅文献、设计实验、开展实验和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讨论以及研究报告的撰写等环节的相互配合、团结协作,很好地完成研究的任务,较为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创新意识。

4植物生物学实验研究性教学的思考

第2篇:实验动物科学研究范文

〔论文摘要〕科学道德情感是生物医学科学研究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在生物医学科学研究中强调科学道德情感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人文价值和伦理意义。文章认为,科学道德情感应包括对于实验动物的关爱、对于人类受试者的人权的尊重、对科研同行工作的尊敬等基本内容。

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客观规律的理论化的知识体系;科学的目的在于研究自然、社会和思维现象,探究其中的规律,提升人类的理性水平,改善人类的生存状态,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身与心的平衡与协调;科学研究是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而进行的一系列的理性与感性活动;科研论文则是科学研究形成的科研成果的载体和主要表达形式,也是开展学术交流和从事科学普及工作的主要工具。

在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生物医学研究领域,由于学科自身的特殊性,导致了科学研究和科技论文写作要求必须具备客观真实性,并且尽可能地避免人为因素的影响。论文尽可能使用精确的数字,而不得使用模糊词语来描述事实;尽可能使用抽象的概括,而不得使用形象的比喻;尽可能使用生硬的客观陈述语句,而不得使用情感性的感叹语句。总之,科研论文似乎越远离道德情感因素,越远离情感语言,就越能表现其客观真理性。

既然科学是人的事业,是为人类服务的,科研论文是科学家科研劳动的成果,是人类思想交流的载体,那么,科研论文应该具有人的属性而不仅仅是理性。同时,无论是普通民众,还是专业精英,他们对于知识的需求,都应该不仅表现在理性层面,而且表现在感情层面,是两者的统一。科学家对于知识的追求首先表现出对于科学的崇高的敬仰和纯洁的热爱。因此。我们认为在科技论文的写作和编辑中,不应该回避道德情感因素,恰恰相反,应该提倡科学研究中的道德情感。这种道德情感在生物医学研究领域的表现形式主要如下:

1对实验动物的关爱

在生物医学研究中,为了探求人体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研究人员不得不首先在动物身上进行实验。因为只有在动物模型研究的基础上,才允许科学家在人体上做进一步的研究二这种做法似乎合乎生物医学伦理原则的要求。但是,动物作为人类的朋友,与人类之间具有相互依存的关系。因此动物也需要人类的关爱和同情。显然在这一方面存在着利益的冲突法国著名的科学家彭加勒指出:“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着一种责任冲突,现实生活每时每刻都向我们提示出这一冲突。人的伟大之处在于有知识,人要是不学无术,便会变得渺小卑微,这就是为什么对科学感兴趣是神圣的。这也是因为科学能够治愈或预防不计其数的疾病。另一方面,造成痛苦不是善良之举(我没有说死亡,我说的是痛苦)。虽然比较低等的动物无疑没有人的感觉灵敏,可是它们也值得怜悯。只有通过大致的折衷方案,我们才能够使我们自己从责任冲突中解脱出来。即使对低等动物,生物学家必须仅仅从事那些实际上有用的实验;同时在实验中心必须用那些尽量减轻疼痛的方法。但是,在这方面,我们必须凭我们的良心,任何法律上的干预都是不合适的,都多少有点可笑。”

彭加勒的论述阐明,在开展生物医学研究时,应注意以下三点:除非必要的实验,即使对于低等动物,也不能滥杀无辜;如果非用动物做实验不可,也要尽量减轻其痛苦;无论如何,科学家要将仁慈、虔诚、对邻人的爱施于动物。

医学伦理审查委员会(IRB)在对医学科研论文进行审查时,应要求作者详细介绍实验动物的品种、数量、选取原则,以及对实验动物的麻醉方法,介绍尽量减轻动物的恐惧和疼痛的操作方法。以便于科学家之间更好地交流如何使实验动物得到应有的尊严。

1959年,英国出版了《人道实验技术的原则》一书,其中提出了有关动物实验的3Rs原则,即替代(Replace)、减少(Reduction)、优化(Refinement)原则。该原则的制订为动物实验研究规定了以下三个目标:以试管试验法代替动物实验;借助统计学方法减少实验动物的使用量;优化实验室的设施,减少动物的痛苦。

所谓替代,就是在不使用活的脊椎动物进行实验和其他科学研究的条件下,采用替代的方法,达到某一确定的研究目的。常用的替代方法分为相对替代和绝对替代。相对替代是使用比较低等的动物或者动物的细胞、组织、器官替代动物;绝对替代就是不使用动物,而是使用数理化方法模拟动物进行研究和实验。其中最常见的是计算机模型。

所谓减少,就是尽量减少动物的使用量。具体的方法包括:一体多用,用低等动物,以减少高等动物的使用量;尽量使用高质量的动物,使用质量换取数量;使用正确的实验设计和统计学方法,减少动物的使用量。

所谓优化,就是通过改善动物的生存环境,精心地选择设计路线和实验手段,优化实验操作技术,尽量减少实验过程对动物机体和情感造成伤害,减轻动物遭受的痛苦和应激反应。

3Rs原则提出得到了全世界的普遍遵守。近年来,随着生命伦理学的发展,使人们对于上述原则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因此在此基础上,有人提出了动物实验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研究目的明确、人道地使用实验动物、符合3Rs原则、饲养管理标准化、掌握比较多的实验知识和动物心理学知识。上述基本原则的制订对于规范动物实验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每年有好几百万只因医学实验而受害的动物,怎样避免发生不必要的和没有意义的动物实验行为,减轻对于动物的折磨,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课题。哲学家们早就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对动物的残酷行为会使人变得残暴,而对动物的关爱也会使人变得崇高而更富有人性。因此对于动物的态度所折射出的实际上是人性问题。

2对人类受试者的知情同意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分子借着科学的名义进行了许多惨无人道的人体试验。他们在奥斯威辛集中营等地方还进行了人体冷冻试验,以寻找解决德军在苏联所遇到的寒冷气候问题的途径。这些试验所得到的结论无论对于临床医学或是实战的需要都是直接、真实、普适、而又非常重要的,同时也是非常残忍和非人道的。冰冻试验在纳粹医生拉施尔(SigmundRancher)领导下进行,是最为残忍的人体试验项目之一,其试验结果由拉施尔直接向希特勒报告。试验要求确定把人的体温降低到死亡所需要的时间,并寻找使冻僵者重新苏醒的最好方法。纳粹医生将活人放到大水桶里进行这种冰冻试验,或者在零度以下把人捆绑在担架上放到室外进行冷冻。试验对象多是年轻健康的犹太人和俄国人。纳粹医生先把一个用来测量人体温度降低情况的绝缘管插人受试者的直肠,然后把受试者扔进装满冷水的大桶,开始降温直到冰冻。当体温降低到摄氏250C时,大多数受试者都失去了知觉。苏醒试验则是把冻僵了的受试者再放到温水中慢慢地加热。这个方法被证明是非常有效的。缓慢加热是关键,因为许多被冻僵的人由于快速加热而发生颤动。更可恶的是,希特勒向拉施尔建议,用妇女的体温来复苏被冰冻的男人。

他们还使用黄疽病毒在集中营中进行流行病学试验;将集中营中的人们的衣服剥光,然后进行芥子气试验;利用集中营中的囚犯进行海水溺水试验;在集中营中进行感染蜂窝织炎的试验;在集中营中故意将囚犯的骨头折断以进行骨头移植试验;还将囚犯带到德国空军基地,进行高原反应试验,以测定人类耐受力极限数据,有70一80人被当做试验对象,测得了人类耐受力的极限数据;完成了犹太人骨架的收集,并在斯特拉斯堡的Reich大学进行组装。为此,有112位犹太人在奥斯威辛集中营被杀,以制作骨架展品;实施了希特勒的安乐死计划,在奥斯威辛和Birkenau集中营中,他们使用X射线、毒气等方法,将犹太人(无论男女)、波兰和俄国战俘灭掉……这时,德国科研人员已经失去了人性。

1947年,审判纳粹医生的纽伦堡军事法庭宣布了一项关于人体试验的十点声明,后来被称为“纽伦堡法典”,它首次明确提出人类受试者知情同意的原则,其中第一条明确规定:“人类受试者的自愿同意是绝对必要的”“这是指受试者具有合法的同意能力;应处于能行使自由选择权利的情况下,而没有任何暴力、欺诈、欺骗、威胁、哄骗以及其他隐蔽形式的拘禁或胁迫等因素的干预;应该对研究所涉及的诸多问题有充分知晓和领悟,使其能够做出理解和明智的决定”。

知情同意是对受试者个人尊严和自主性的尊重,是对受试者个人自由选择权的保护。在科研领域中,自主地开展对于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的探索,这是科学家的自由。但是在生物医学领域所开展的人体试验应以受试者的人权作为不可逾越的终极界限:科学中的人文关怀是科学的最终目的。在生物医学研究中,只有实现了对人类受试者的尊重,才能取得大众对生物医学科学的支持和拥护,医学也才能实现其人道主义救助和人文关怀的理想。因此,正如邱仁宗教授在2005年西安生物医学研究与生物医学科研伦理培训班上的讲话所指出的那样,在对人类受试者进行知情同意告知中必须做到以下八要素:说明研究的目的时间和程序;说明受试者可能有的风险和不适;说明研究给受试者或别人可能带来的好处;说明是否有其他更好的研究方法;说明如何保护受试者的隐私;说明如何补偿可能给受试者带来的伤害;说明该研究负责人的背景及联系方式;说明参加和退出都是自愿的。

3对科研人员的尊敬

人具有人的价值。作为科学认识活动的组织者、领导者或者参与者,都应尊重学术的民主与思想的自由,不得巧取豪夺他人的科学研究成果,不得将他人看作实现自己目标的工具,不得民意,不得以合法的名义从事非法的勾当。关于对于科研人员的尊重,美国柏克利大学的理论物理学家曾指出:实验科学的巨大成就是由各种不同类型的人才共同完成的。他们兢兢业业,坚持不渝。有些科研人员富有直观洞察力,有些科研人员善于创造,有些科研人员精力充沛,有些科研人员则老成持重,有的机智灵活,有的周密细致,有的具有灵巧的双手,仅仅依靠极其简单的设备就可以发现非常复杂的自然现象,有的则发明或自己创造了极其复杂的精密设备。他们中绝大多数人仅有的共同特点是他们都很诚实,真正做了他们记录上记载的那些观察,他们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使得其他人有可能不重复这些实验,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前进。

第3篇:实验动物科学研究范文

细胞生物学是生命科学相关专业学生的基础课程,包含了细胞生物学理论与细胞生物学实验课程。作为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动手与思考能力。为了更加有效地促进本科生学习细胞生物学的热情与效果,很多高校进行了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体制改革,达到了不错的效果[1-4]。而笔者也一直尝试细胞生物学实验课程的教学改革,从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方面积极探索,本着开拓创新的精神去激发学生开放式思维,鼓励学生探索性地开展科学研究实验,笔者将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探索设计性实验依次进行,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在实验中的积极主动性和科研创新的能力。 

研究生教育是本科教育之后的继续深造学习阶段,本科教育强调的是掌握基本的基础知识与从事科研的能力,而研究生教育强调的是具有坚实的基础理论与深入的专业知识,具备创新能力和独立从事科研的能力[5]。越来越多的生命科学领域的学生选择在本科学业完成之后进入研究生教育阶段,继续学习生命科学领域最前沿的知识和技术以及开展相应的科学研究工作。怎样才能有效地将差异化培养目标的本科生与研究生教育进行顺利对接,以减少本科生向研究生过渡的时间段,提高研究生学习的质量,是每一位从事教育事业的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江苏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细胞生物学教研组结合细胞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实践,探讨课程改革,以期有助于本科生综合发展与快速成长,加快本科生与研究生教育的培养对接。 

1教育培养改革措施与建议 

1.1加强细胞生物学实验前沿性与交叉性实验建设 

生命科学特别是细胞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质很强,研究成果日新月异,实验技术突飞猛进的学科,细胞生物学是本科生与研究生的基础性学科,要进行本科生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的有效对接,则应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将当下较为前沿的实验与技术融入细胞生物学实验课程,及时展示最新的研究成果与技术,合理有效地促进细胞生物学理论与实验的同步化发展,增进学生对于最前沿知识与技术的了解和对于细胞生物学的兴趣,增强其好奇心,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目前生命科学前沿学科发展迅猛,各个分支学科也存在交叉融合,出现很多交叉领域,比如分子细胞生物学、神经细胞生物学等,因此单一的实验内容与技术往往不能够有效地满足科学研究的要求。比如,细胞生物学实验课程中一般都是采用显微镜观察的手段去观察细胞、组织的形态结构,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与生物化学实验课程又分别从基因、蛋白等角度去学习相关的技术,该部分内容在本科生培养阶段是孤立学习的,没有让学生形成实验内容与手段是科学研究的有机整体的思维,只有通过各个层面的实验分析才可以得出较为完美的实验结果,而在研究生的科学研究当中又需要使用这一系列的实验手段去进行实验,因此是脱节的,需要加强这方面的改革。在学习完细胞生物学实验课程、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与生物化学实验课程之后,笔者在大四上学期设计了综合性生物技术大实验,将细胞生物学等相关学科主要实验技术综合运用,训练学生系统性的科学研究思路,使其深入了解生物学研究的综合性与复杂性,提前接触科学研究者要具备的综合基础知识。

1.2加强细胞生物学实验灵活性与学生科学素质培养 

生命科学是一门实验性较强的学科,要加强实验课程的内容,要为以后进入研究生阶段培养或进入企事业单位研发部门的学生之后的科学研究做好充分的准备。在安排实验课程的时候,应充分考虑到生命科学实验课程的特殊性。 

1.2.1合理安排实验过程,灵活运用教学时间。因为有时实验等待的反应时间较长,一方面可以安排穿插细胞生物学理论课程的讲授,另一方面可以安排其他细胞生物学实验操作,这种科学统筹的安排会给学生起到示范作用,教会学生合理安排时间,尤其是到了研究生阶段,同时操作几个实验是经常发生的。要使得研究生具备统筹规划、合理安排时间的能力,那么就必须在本科阶段就开始培养。另外,除了上实验课进行操作的时间之外,为鼓励学生灵活性地自主学习实验相关技术,笔者开辟了网络信息化实验教学手段:江苏师范大学生物学教学实验中心(http://biolab.jsnu.edu.cn),改变传统实验课堂的单一性,全方位立体覆盖课外与课内空间,实现课堂外实验技术的学习。“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熟练掌握相关实验技术是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关键,是获得基本、可靠、真实的科学事实的重要先决条件,因此需要加强本科生进入研究生之前的技能培训。 

1.2.2加强实验室规章制度与仪器设备管理规范建设。在本科生实验课程过程中,要求学生遵守实验室实验纪律,在实验过程中严格遵循实验室仪器操作规范,养成实验室重要的仪器使用预约与登记习惯,以及向他人咨询未使用过的实验室仪器操作步骤的习惯;养成做实验的良好习惯,例如实验室中试剂使用完毕后要归置原位,废液废物要分门别类贴标签处理,使用后的瓶子试管要清洗烘干等。良好的实验习惯是个人品质的延伸,是确保实验成功的保障,是研究生科学研究的基本素养。 

1.2.3调动学生实验分析的积极性,使学生参与到实验课程的学习中来。细胞生物学实验课程很多的课程内容是属于可以预知实验结果的验证性实验,但有时也会出现结果不理想的状态,一般情况下教师会告知哪些因素影响了正确结果的出现,但是为了更加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好奇心,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动手查阅相关资料与文献,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馆与网络数据库资源,进一步分析问题形成原因,并且通过实验来验证是否改变这些因素就能够使实验结果达到预期,以此加深学生对于实验的理解,满足实验成功的成就感,促进其主动性与科学思维能力。另外,实验课上的各个实验小组可以模仿研究生组会的形式,将各实验小组的实验结果展示出来,汇报各个小组的实验结果,共同分析非预期结果的根源,找出问题所在,通过该途径可以培养学生的学术交流能力,有助于学生进一步适应将来工作或者学习上与其他科研工作者的科学问题讨论氛围。 

1.3加强学生科学的逻辑思维、分析能力与科学实验严谨性精神的培养 

生命科学是一门具有逻辑性和严谨性的科学,真理的发现是由辛勤工作的科学家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细胞生物学实验课对于培养学生实践探索能力和科学创新能力具有理论课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是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有效途径[6-7]。教师在实验课程教学时,要本着实验的科学性、严谨性、逻辑性去教育学生,从本科阶段就应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精神和分析思维能力。 

1.3.1撰写实验报告。向学生强调应如实描述在实验过程中所得到的实验结果,要真实的去反映基本科学事实。实验报告中所张贴的实验结果图片要进行必要的标注与说明,比如,在细胞生物学实验课程中,很多学生在写实验报告时,实验结果展示部分仅仅把得到的实验图片贴上去,不进行标注,这是不科学的,教师应教育学生将实验图片的比例尺、标注与说明做好。如果所得到的实验结果不是预期的,那么可以科学分析产生的原因,以及提出改进的措施,并将这些内容写到实验结果分析中。 

1.3.2要向学生讲述怎么进行科学的设计实验,讲述实验过程中要设立对照组实验的意义,灌输实验设计的逻辑性,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在进行细胞生物学实验时,实验内容都是教师在上课时讲述的,包括实验内容、实验步骤与注意事项,最后让学生按照既定的实验路线去做,但是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效果不甚理想。在探索教学改革的过程中,笔者采用阶梯式、渐进式的实验内容安排方案,将基础性实验与综合性设计实验相结合,以此激发学生主动性与创新性[8-9]。如,在细胞生物学实验课程之后安排了大四的细胞工程大实验,通过进阶式学习,逐步实现自主性实验操作与教师合理指导的模式。进一步应该在各个分支学科基础性实验的基础上,将生物学的各实验进行有效融合,形成行之有效的综合设计性实验,才更能体现出生物学各分支学科的交叉性与前沿性,为以后的研究生教育奠定基础。设计实验实施过程应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在教师的悉心指导下,学生进行实验相关的操作,到实验的后期,分析实验数据,整理实验数据并撰写实验报告。并且,有部分的设计实验与教师的科研题目挂钩,由科研项目教师结合自身科研课题设计题目,让学生去查阅文献、设计方案、讨论实施,并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在实践实验过程中可以促进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自身的同时也促进教师科研项目的开展。当由基础性实验至综合交叉性设计实验逐步过渡,学生就会逐步融入到科学的海洋。 

第4篇:实验动物科学研究范文

关键词 生物科学探究基地 学科教学 形态变革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近几年来,依托“生物科学探究基地”,笔者积极探索促进学科教学变革的实践,实现了课程基地、课题研究、学科教学的联动统整,生物学科教学形态、课堂样态发生了实质性的改变。

1 系统梳理了学科教学突出问题,以实验教学的转型为“突破口”

1.1 实验教学的不给力,制约了生物学学科教学功能的整体提升

生物学核心教学内容往往与实验特别是探究性实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长期以来,大多数学校往往只开设高考明确要求的、为数不多的几个基础性学生实验,对于探究性实验活动(包括各种调查、参观、实习活动),往往因为设施不完善、活动周期长、场地不充裕、过程掌控难等原因,开设不足或探究性缺失,使得实验教学的有效性、趣味性大打折扣。

1.2 课程资源的不充分,减弱了生物学核心概念学习的体验性和直观性

由于生物学核心教学内容分布在各个模块和不同章节中,有的教师安排了相应的学生实验,有的只是介绍科学家的探究过程,有的直接呈现科学结论,使得许多高中生物学核心教学内容,特别是一些抽象的难点知识没有相应的探究性活动与之相配套,缺少相应的硬件资源和课程资源作支撑,因此未能实现核心教学内容的实验教学全覆盖。

1.3 基地定位的不恰当,影响了课程基地建设与学科教学的有机统整

目前课程基地层面鲜有具体和系统的研究,课程基地建设和有序推进缺少可借鉴的实践经验,特别是对于如何把课程基地建设与学校课程改革、教学变革进行有机整合并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与实践总结,这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自我创新,找到适合的发展路径。

2 初步形成了核心教学内容的模型建构与整体推进策略,成为撬动学科教学变革的“新支点”

2.1 课程基地建设以“架构新型探究平台,促进学习方式转型”为核心理念,突出了以实验探究为载体的新型教学环境的创设

立足学校实际,整合优势资源,支撑特色发展。建构“5―4―3”模型,即创建了由4个科学探究活动为中心和1个资源与学习拓展中心组成的综合体,开发4个核心课程模块――满足所有学生学习,3个校本选修课程模块――满足少数特长学生的发展,以课程基地的实践性、开放性、创新性融通科研、生产和生活的联系。以此模型将学生的眼光引向“生活”这本富藏无与伦比财富的教科书。

聚焦课堂教学,推进教学变革,引领教学转型。我校课程基地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体验式教学,强调体验对学习的作用,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引导学生做中学、学中做,在参与中体验,在实操中理解,在探究中创造,使教师了解“学”在何处,方能确定“教”往何方。

为建设体验化、实验化、生活化的课程基地,从设施环境、科研环境、实践环境三个方面着手,构建了新型的学科教学环境。① 设施环境:建有细胞学、遗传学、生态学、生物工程技术等4个科学探究活动中心和1个资源与学习拓展中心。② 科研环境:与江南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高校及科研院所建立了紧密的联系,特别是与中国水科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徐跑主任和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周哲敏教授等,不仅以合作单位负责人给予辅导人员和设施环境的全力支持,而且将各自的最新科研成果转化成中学生可开展的研究课题与学生分享。③ 实践环境:为满足学生种植实践需要,在校园沿河走廊开辟了作物栽培实践园,学生得以亲手种植豌豆、小麦、玉米等植物,_展经典杂交实验,体验孟德尔等科学家的科学探究历程。

同时,为满足学生调查、实习需要,在近在咫尺的金城湾公园和长广溪湿地设有“生物多样性实践基地”,学生可以实地体验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特征,考察区域内常见的生态工程项目。为密切科研、生产、生活的联系,学校还在无锡市农业委员会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定期组织师生参观现代农业示范园、特种动物养殖基地等,直面生物科技的日新月异,真切感受生命科学的无限魅力。

2.2 以生物学科为依托,完成了以实验为载体的高中生物学核心概念学习的模块重构,积极创新知识呈现形式,全力聚焦教学方式变革,着力解决学科教学尤其是实验教学中的瓶颈问题

把国家课程中的核心教学内容提炼出来,结合校情,构建了“细胞生理与培养”“育种机理与栽培”“生态构建与修复”“微生物培养与发酵”4个富有特色的校本核心课程模块,强化了核心概念的学习;将核心教学内容作适当拓展,开发了3个满足学生个性特长发展的校本选修课程模块,实现了整体与部分、必修与选修的统一;再结合高校与科研院所的研究项目、无锡太湖水综合治理等项目,开发了适合中学生参与的、有一定科研含量的综合性探究项目,让部分特长学生参与,以培养高品质的生物创新人才。

3 以课程建构为统领,以科学探究为载体,凸显了学科教学形态尤其是实验教学样态的“创新点”

3.1 基地资源支撑,实验教学凸显创新

突出科学本质的生物学教学,决定了实验教学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重要性。我校生物学科教师基于课程基地这个平台,在实验材料的优选、实验原理的拓展、实验方案的优化、实验教学方法的革新、实验教学功能的回归、实验教学评价的突破等方面进行了多层次深入的开发研究,对教材实验进行了50多处实践创新,形成了较为鲜明的实验教学的特色。

3.2 特色课程引领,学科教学转型革新

基于国家课程的实施,构建了如上所述的4个富有特色的核心课程模块,强化了核心概念的学习;开发了满足学生个性特长发展的3个校本选修课程模块,分别设有各自相应的系列活动。活动设计中分别针对必修班学生、选修班学生、科技创新班学生、学生会生物社团、研究性学习小组、生物科技夏令营学生等,设计不同实验和探究活动,设定分类教学目标,把国家课程、校本选修课程、综合性科学探究项目放在不同学生群体中予以实施,实现了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多样化,形成了我校以国家课程为核心的多样化校本课程教学体系,实现了高中生物核心概念教学全覆盖。丰富的教学实践活动,创新了知识呈现方式,改变了教与学的方式,实现了重点、难点知识的实验化、直观化教学,化解了教学难点,培养了学生学科情感、学科精神、学科志向,促进了学生科学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快速提升,实现了育人模式的转型。

3.3 丰富活动开发,师生发展成果日新

科学探究活动具有鲜明的学科特色,为学生创设了真实、优质、先进、生动的学习环境和科研氛围。学校开发实施了细胞生理与培养、作物栽培与实践、微生物培养与发酵、生物技术与实践、专题辩论与课题汇报、分子生物学实验、植物组织培养以及综合性科学探究创新项目系列活动。除了按照国家课程计划安排的实验课和研究性学习外,每学期都开设了“生物科学博览与实践”活动课程,每年在高一、高二年级组建生物学课题研究小组、每年暑假都举办“生物科技夏令营活动”,还和学生会合作组建学生会生物科研类学生社团,推动科学探究活动的有效实施。

开展的每一项活动均以实践为特色,以创新为目标,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严谨细致、求真务实的科研素养,集思广益、攻克难题的创新意识,分工有序、群策群力的团队合作意识。这些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很难培养的优秀品质和科研素养,将使学生终身受益。

丰富的活动使教师的教学科研与课堂教学、课程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生物教师在实验教学中积极改革,勇于创新,如在教学形式上除了多媒体、互联网等现代技术手段外,教师们大力开发适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手段,比如把翻转课堂模式成功引入实验教学,对提高实验教学的效率效果特别明显。教学微视频被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解决了课堂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实验细节指导等环节,大力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型,形成了以实验为特色的生物学科教学体系。

3.4 深层教研推进,辐射示范引领出新

啄昀矗依托课程基地,学校开展了多主题、多层次教研活动。并接待了40多个国(境)内外参观团体,全国31个省市(含港澳台地区)都有代表团前来基地参观交流。

依托“生物科学探究基地”,优化课堂教学的呈现载体,提高学生生物学习的效能,尤其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勤于动手动脑,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搭建自主探究的学习平台,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通过运用新理念、新技术,开发教学辅助实验仪器、设备,建设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网站等互动平台,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实验的主角。推动校本课程开发系列化,满足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结合国标教材继续开发适合不同潜质、不同学段学生的校本选修系列课程,通过不断挖掘课程资源,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丰富和创新了课程文化。探索教师培训新模式,加速教师专业化成长,把课程基地建设视为促进教师发展的重要契机,将基地建设成教师专业发展的成长家园,并将基地建设与“特级教师工作室”活动相融合,积极发挥其骨干教师孵化器的作用。丰富科学教育内涵,提升学生科学素养,通过近距离地接触“科学家的研究”,学生将体验科学研究一整套活动必需的过程,进而在更高的层面上实现科学教育的效果。强化核心概念教学,促进学生深度学习,一系列生物观察、探究等实验活动,能够引导学生对教材的“三次开发”,提升学生活动的参与度、思考的深刻度、学习的紧张度和有效度,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拓展和升华。密切科研、生产、生活三者的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真正植根于身边的生活和社会,在多姿多彩的社会实践中发掘学习资源,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核心概念,生物学的学习才是生动、完整、智慧的。

参考文献:

[1] 陈廷华.架构新型探究平台 促进学习方式转型.江苏教育(教育管理),2016(7-8):117-118.

[2] 龚雷雨.“生物科学探究基地”模型建构的思路综述.中学生物教学,2013(12):9-11.

第5篇:实验动物科学研究范文

当今和未来高科技竞争加剧,现代医学及生物高科技已经成为时代竞争的焦点和制高点。因此,实验动物科学倍受世界各国的重视,发达国家都投入大量资金,促进实验动物的发展。我国的实验动物整体上处于初级阶段,发展水平较低,远不能适应现代科技高速发展的需要。考虑到知识产权保护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因素,如果不提高实验动物科学水平和实验动物质量,我国有关的科研成果和开发的药品将无法得到国际认可,使国内许多领域尤其是医药和生命科学的研究及实验动物事业的发展受到干扰和阻碍,面临严峻的挑战。

“*”期间,认真贯彻《科研条件发展“*”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加强管理,全面提高我国实验动物的整体水平,健全法制,促进实验动物的标准化、社会化、国际化,对加速我国的科学技术进步,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为此,特提出《关于“*”期间实验动物发展的若干意见》。

一、国际实验动物发展趋势

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和西方动物保护主义运动的影响,实验动物科学已从过去注重于动物的饲养管理和实验操作,愈来愈集中于动物的福利和实验结果的质量。表现出以下基本特点:

1.实验动物使用总量下降,高质量实验动物使用量增加。

早在七十年代,发达国家的实验动物总使用量已经趋于平衡,近20年来减少了约50%。但是,高质量实验动物的使用数量呈上升趋势,普通级、清洁级动物逐渐被SPF级取代。目前发达国家使用的大、小鼠等小型实验动物大多为SPF级。日本1991年普通级、清洁给、SPF级小鼠使用的比例约为1:2:5,大鼠约为1:6:25。

2.实验动物品种、品系增加。

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一些水生动物、野生动物,如土拔鼠、雪貂、昆虫等,逐步被实验动物化。实验动物种子库的建立及其繁殖、生产,特别是突变系的培育,也增加了品种、品系的数量。由于动物保护运动的兴起及有关组织的干预,非人灵长类及犬、猫等高等动物的使用受到限制,逐渐被猪、羊等食用动物所代替。目前,国外实验动物种系已达3000多种。

3.实验动物模型走向商品化。

发达国家已从实验动物生产供应的专业化、产业化,动物实验技术服务的社会化,以展到了实验动物模型的商品化。一批特殊疾病动物模型的市场供应,为肿瘤、心脑肺血管病、肝炎、艾滋病、老年病等重点学科的研究,提供了好材料。特别是转基因动物模型,由于体积小,价位高,具有较强的专一性和较好的经济效益,吸引着各国的生产企业纷纷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研究、开发和生产。发达国家的实验动物生产厂,有的已可出售转基因动物模型。

4.实验动物替代材料的应用和替代方法的研究发展加快。

实验动物的福利和动物保护运动呈现全球化趋势,发达国家普遍开展了以替代(Replacement)、减少(Reduction)和优化(Refinement)为核心的“3R”运动。替代,即以单细胞生物、微生物或细胞、组织、器官甚至电子计算机模拟替代整体动物的试验;减少,即选用恰当的实验动物进行规范化动物试验;提高实验动物的利用率,从而减少使用动物的数量;优化,是通过使用麻醉等适当的实验方法减少动物精神紧张和痛苦。3R运动的推进,最终将使实验动物的使用量逐步减少,动物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不断提高。

二、国内实验动物发展现状及优势

(一)发展现状

1988年,国家科委颁布了我国第一部实验动物行政法规,即国务院批准的《实验动物管理条例》。有关部门和地方,也相应制定了本部门、本地区实验动物管理的规章制度,使我国实验动物管理工作开始走上法制化轨道。到目前为止,已制定了7类实验动物国家标准。有关部门和地方相继成立了实验动物管理机构,进一步推动了实验动物的管理和监督工作。

据最近不完全统计,全国实验动物生产使用单位有2100多家,工作人员近9000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占39.2%。目前,已形成了地区性生产基地。全国年产大鼠、小鼠、地鼠、豚鼠、兔、犬、猴、猪等实验动物约1300万只,并已开始向生产规模化、供应社会化方向发展。大、小鼠的生产供应,在数量上基本满足科研需要。

但是,从整体看,我国实验动物发展水平较低,还不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在:

1.品系少,质量差。

据初步调查,我国现有实验动物种系很少。1992年统计我国的实验动物品种、品系约100多个,只满足需求的50%。大量使用的是普通级动物,清洁级动物尚未普及,SPF级动物更少。据1994年统计,我国使用的实验动物,小鼠清洁级以上的约占6.5%,大鼠清洁级以上的约占2.2%,而且,各级别的动物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质量问题。质量检测不完善,检测标准不统一,检测技术水平参差不齐。

2.效益低,市场乱。

实验动物繁育低水平重复,没有形成规模生产和社会化、商品化供应。据测算,我国实验动物生产利用率低,远未达到国外利用率80%以上的水平。不合格实验动物和不标准笼器具不断流入市场,严重影响实验动物质量和科研水平。

3.技术队伍不稳定。

实验动物科研队伍普遍是:工作条件差,待遇低,人才流失严重,缺乏必要的技术培训。

4.国际交流少,信息不灵。

缺乏必要的国际交流,一方面难以把握国外实验动物发展动态,另一方面国外同行不了解我国实验动物的发展水平。

(二)发展优势

1.资源优势。我国有着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仅小型猪我国就有贵州香猪、广西巴马小型猪、版纳微型猪、五指山小型猪等。国际上已建成的地鼠I型糖尿病动物模型,长爪沙鼠封闭群及近交系都是利用我国实验动物资源培育而成的。据悉,日本正在开展中国白化仓鼠的实验动物化及建立模型的研究。

2.科研优势。多年来,我国科学家在实验动物科学的基础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很多成果。例如:我国自行培育出的近交新品系津白1、津白2和615已在国际上注册;多个我国特有的实验动物品系,如东方田鼠、长爪沙鼠、中国白化仓鼠、树鼩、小型猪等已在各地应用;开展实验动物保种工作,各有关单位保存着大鼠、小鼠及免疫缺陷动物70多个品系;建立了水生实验动物模型;建立用于乙肝疫苗效力检定用的NIH-q小鼠种群;应用转基因技术初步培育成功转基因鼠、猪、兔等;建立了数百种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和数十种人癌裸鼠模型;开展冷冻胚胎保存、人工授精的研究;完成小鼠、大鼠、豚鼠、兔等九种动物的无菌化、悉生化、SPF化;配制出20多种实验动物微生物及遗传检测用试剂盒;批量生产SPF鸡群和鸡胚。所有这些成就为我国进一步发展实验动物事业奠定了一定基础。

三、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我国实验动物发展的指导思想围绕市场,瞄准目标,集中优势,加大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的研究开发和质量监控力度,进一步完善国家标准,努力培育我国动物产业,走出一条有我国特色的实验动物发展道路。

(二)“*”实验动物发展目标

1.*年在全国基本普及使用清洁级实验大鼠、小鼠。某些重点科研项目用实验动物,达到SPF级水平。

2.开发和培育我国特有的实验动物新品种。

3.建立适应我国急需的特殊疾病动物模型。

四、发展重点和关键技术

(一)实验动物质量监控发展重点:

1.与国际接轨的实验动物遗传、微生物检测方法,快速准确检测试剂盒及检测技术与方法的标准化。

2.实验动物饲料生产、供应及其质量监控技术标准化。

3.实验动物环境设施设计及其监控技术标准化。

关键技术:与国际实验动物质量监控标准接轨的检测技术。如:灵敏、特异、稳定的检测技术等。

(二)转基因实验动物的开发与研究重点开发具有我国独特优势、无法通过商品化渠道从国外得到的转基因实验动物。

关键技术:独特基因构件的制作、基因导入及基因表达检测技术。

(三)家畜、野生动物、水生动物的实验动物化发展重点:

1.对我国野生动物资源中具有独特意义和开发价值的品种的调查。

2.择优选出若干种家畜(禽)、水生及野生动物开展实验动物化研究。

3.加快小型猪的培育与应用开发。

关键技术:家畜(禽)、水生及野生动物实验动物化的系统技术。如:人工繁殖、驯养技术,基因概貌调查技术及遗传品质稳定性监控技术等。

(四)人类疾病动物模型的建立发展重点:

1.开发建立我国若干重要人类疾病的实验动物模型,要求其发病症状典型,表现均一,遗传稳定。

2.人类疾病实验动物模型发病机理和比较医学研究。

3.转基因动物、克隆技术在人类疾病实验动物模型建立中的应用。

关键技术:用实验动物表现人类疾病症状的技术。如:转基因技术、致病机理的模拟技术等。

五、全程部署

(一)实验动物基础性研究加强对实验动物基础性研究的支持,特别是支持创新性的研究。根据我国的优势,“*”期间,重点对以下研究予以资助:

1.人类遗传性疾病的动物模型及其相关基因的研究。

2.野生动物比较医学、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3.实验动物替代研究。

4.转基因实验动物的研究。

(二)实验动物的研究与开发

“*”期间重点加强下述方面的实验动物的研究与开发:

1.野生、水生动物实验动物化。

2.小型动物的培育和实验动物化。

3.人类特殊疾病动物模型和适合中医药特点的动物模型的研究建立。

4.实验动物、环境设施及相关条件的标准化和质量监控技术的研究。

5.实验动物疾病的快速诊断及检测试剂研究。

(三)实验动物产业化

根据实验动物现状和国外实验动物的发展趋势,要发展我国的实验动物事业,就必须走商品化和社会化的道路。“*”期间,要大力发展实验动物产业,培育我国实验动物市场,推动我国实验动物的商品化和社会化。为此,重点加强以下工作:

1.有计划有重点地扶持若干常用标准化实验动物生产基地和动物实验标准化、社会化服务基地。

2.加强和规范笼器具、饲料、垫料等实验动物支撑条件产业的发展。

六、主要措施

(一)加强法制化管理

建立健全实验动物法律法规,加强宣传,加大执法力度。把实验动物质量和动物实验纳入法制化管理的轨道。根据国家《实验动物管理条例》的精神,应用不合格实验动物取得的检定或者安全评价无效,在生命科学领域的科研立题、成果鉴定、新药评审、药品检验中,逐步实行实验动物质量一票否决制,建立全国统一的实验动物生产、使用许可证制度。

(二)增加经费投入

开辟资金渠道,加大实验动物的投入强度。要争取国家财政经费,支持国家实验动物保种中心、国家实验动物质量检测机构、实验动物基础性研究、实验动物的研究与开发。国家或地方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研究和“863”等计划,要加强对实验动物科学研究项目的支持。实验动物产业化,要争取金融机构支持和吸收社会资金。要充分发挥部门和地方的积极性,坚持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的结合,合理部署,要鼓励地方、部门共建,通过地方、部门匹配投资的方式,加大投资力度。实验动物的发展,各部门和地方应纳入科技攻关、产业发展等相关计划,有条件的应建立专项支持资金渠道。

(三)建立国家实验动物保种中心

“*”期间,选择有保种优势的单位承担实验动物保种任务,逐步形成全国实验动物保种中心网络,科学地维持和管理我国实验动物资源,加强与世界各国实验动物保种机构的交流合作。对实验动物的引种、保种,全国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

(四)建立和健全全国实验动物质量监测体系

实验动物质量监测是实验动物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期间,要进一步健全实验动物国家标准;在全国实行统一的实验动物质量认证和通报制度,选择有条件的单位,作为国家认可的实验动物质量检测机构,承担实验动物质量检测任务。全国实验动物质量监测体系实行国家和省(市)两级管理。

(五)加强实验动物技术队伍建设

要采取切实措施,稳定现有的实验动物技术队伍。有条件的部门和地方可建立实验动物人才培养基金,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和规范实验动物技术人员的培训和考核,提高实验动物技术队伍的整体水平。要为从事实验动物管理人员提供学习、进修机会,促进科学管理。要特别重视和加强年轻人的培养,造就一批跨世纪人才。有条件的大学要设置实验动物专业课程,建立硕士、博士培养点,鼓励大学、研究院所开办培训班、进修班,加强技术交流和学术讲座。

(六)大力开展国际交流和合作

坚持改革,扩大开放,加强与世界各国和国家实验动物学术组织的交流和合作。引进吸收国外先进技术、标准化体系和管理经验,努力寻求同国外在实验动物科学领域的合作研究或合资经营。同时,积极宣传我国实验动物的发展,注意我国知识产权和动物资源的保护问题。

第6篇:实验动物科学研究范文

近几年来,依托“生物科学探究基地”,笔者积极探索促进学科教学变革的实践,实现了课程基地、课题研究、学科教学的联动统整,生物学科教学形态、课堂样态发生了实质性的改变。

1 系统梳理了学科教学突出问题,以实验教学的转型为“突破口”

1.1 实验教学的不给力,制约了生物学学科教学功能的整体提升

生物学核心教学内容往往与实验特别是探究性实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长期以来,大多数学校往往只开设高考明确要求的、为数不多的几个基础性学生实验,对于探究性实验活动(包括各种调查、参观、实习活动),往往因为设施不完善、活动周期长、场地不充裕、过程掌控难等原因,开设不足或探究性缺失,使得实验教学的有效性、趣味性大打折扣。

1.2 课程资源的不充分,减弱了生物学核心概念学习的体验性和直观性

由于生物学核心教学内容分布在各个模块和不同章节中,有的教师安排了相应的学生实验,有的只是介绍科学家的探究过程,有的直接呈现科学结论,使得许多高中生物学核心教学内容,特别是一些抽象的难点知识没有相应的探究性活动与之相配套,缺少相应的硬件资源和课程资源作支撑,因此未能实现核心教学内容的实验教学全覆盖。

1.3 基地定位的不恰当,影响了课程基地建设与学科教学的有机统整

目前课程基地层面鲜有具体和系统的研究,课程基地建设和有序推进缺少可借鉴的实践经验,特别是对于如何把课程基地建设与学校课程改革、教学变革进行有机整合并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与实践总结,这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自我创新,找到适合的发展路径。

2 初步形成了核心教学内容的模型建构与整体推进策略,成为撬动学科教学变革的“新支点”

2.1 课程基地建设以“架构新型探究平台,促进学习方式转型”为核心理念,突出了以实验探究为载体的新型教学环境的创设

立足学校实际,整合优势资源,支撑特色发展。建构“5―4―3”模型,即创建了由4个科学探究活动为中心和1个资源与学习拓展中心组成的综合体,开发4个核心课程模块――满足所有学生学习,3个校本选修课程模块――满足少数特长学生的发展,以课程基地的实践性、开放性、创新性融通科研、生产和生活的联系。以此模型将学生的眼光引向“生活”这本富藏无与伦比财富的教科书。

聚焦课堂教学,推进教学变革,引领教学转型。我校课程基地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体验式教学,强调体验对学习的作用,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引导学生做中学、学中做,在参与中体验,在实操中理解,在探究中创造,使教师了解“学”在何处,方能确定“教”往何方。

为建设体验化、实验化、生活化的课程基地,从设施环境、科研环境、实践环境三个方面着手,构建了新型的学科教学环境。① 设施环境:建有细胞学、遗传学、生态学、生物工程技术等4个科学探究活动中心和1个资源与学习拓展中心。② 科研环境:与江南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高校及科研院所建立了紧密的联系,特别是与中国水科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徐跑主任和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周哲敏教授等,不仅以合作单位负责人给予辅导人员和设施环境的全力支持,而且将各自的最新科研成果转化成中学生可开展的研究课题与学生分享。③ 实践环境:为满足学生种植实践需要,在校园沿河走廊开辟了作物栽培实践园,学生得以亲手种植豌豆、小麦、玉米等植物,?_展经典杂交实验,体验孟德尔等科学家的科学探究历程。

同时,为满足学生调查、实习需要,在近在咫尺的金城湾公园和长广溪湿地设有“生物多样性实践基地”,学生可以实地体验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特征,考察区域内常见的生态工程项目。为密切科研、生产、生活的联系,学校还在无锡市农业委员会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定期组织师生参观现代农业示范园、特种动物养殖基地等,直面生物科技的日新月异,真切感受生命科学的无限魅力。

2.2 以生物学科为依托,完成了以实验为载体的高中生物学核心概念学习的模块重构,积极创新知识呈现形式,全力聚焦教学方式变革,着力解决学科教学尤其是实验教学中的瓶颈问题

把国家课程中的核心教学内容提炼出来,结合校情,构建了“细胞生理与培养”“育种机理与栽培”“生态构建与修复”“微生物培养与发酵”4个富有特色的校本核心课程模块,强化了核心概念的学习;将核心教学内容作适当拓展,开发了3个满足学生个性特长发展的校本选修课程模块,实现了整体与部分、必修与选修的统一;再结合高校与科研院所的研究项目、无锡太湖水综合治理等项目,开发了适合中学生参与的、有一定科研含量的综合性探究项目,让部分特长学生参与,以培养高品质的生物创新人才。

3 以课程建构为统领,以科学探究为载体,凸显了学科教学形态尤其是实验教学样态的“创新点”

3.1 基地资源支撑,实验教学凸显创新

突出科学本质的生物学教学,决定了实验教学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重要性。我校生物学科教师基于课程基地这个平台,在实验材料的优选、实验原理的拓展、实验方案的优化、实验教学方法的革新、实验教学功能的回归、实验教学评价的突破等方面进行了多层次深入的开发研究,对教材实验进行了50多处实践创新,形成了较为鲜明的实验教学的特色。

3.2 特色课程引领,学科教学转型革新

基于国家课程的实施,构建了如上所述的4个富有特色的核心课程模块,强化了核心概念的学习;开发了满足学生个性特长发展的3个校本选修课程模块,分别设有各自相应的系列活动。活动设计中分别针对必修班学生、选修班学生、科技创新班学生、学生会生物社团、研究性学习小组、生物科技夏令营学生等,设计不同实验和探究活动,设定分类教学目标,把国家课程、校本选修课程、综合性科学探究项目放在不同学生群体中予以实施,实现了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多样化,形成了我校以国家课程为核心的多样化校本课程教学体系,实现了高中生物核心概念教学全覆盖。丰富的教学实践活动,创新了知识呈现方式,改变了教与学的方式,实现了重点、难点知识的实验化、直观化教学,化解了教学难点,培养了学生学科情感、学科精神、学科志向,促进了学生科学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快速提升,实现了育人模式的转型。

3.3 丰富活动开发,师生发展成果日新

科学探究活动具有鲜明的学科特色,为学生创设了真实、优质、先进、生动的学习环境和科研氛围。学校开发实施了细胞生理与培养、作物栽培与实践、微生物培养与发酵、生物技术与实践、专题辩论与课题汇报、分子生物学实验、植物组织培养以及综合性科学探究创新项目系列活动。除了按照国家课程计划安排的实验课和研究性学习外,每学期都开设了“生物科学博览与实践”活动课程,每年在高一、高二年级组建生物学课题研究小组、每年暑假都举办“生物科技夏令营活动”,还和学生会合作组建学生会生物科研类学生社团,推动科学探究活动的有效实施。

开展的每一项活动均以实践为特色,以创新为目标,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严谨细致、求真务实的科研素养,集思广益、攻克难题的创新意识,分工有序、群策群力的团队合作意识。这些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很难培养的优秀品质和科研素养,将使学生终身受益。

丰富的活动使教师的教学科研与课堂教学、课程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生物教师在实验教学中积极改革,勇于创新,如在教学形式上除了多媒体、互联网等现代技术手段外,教师们大力开发适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手段,比如把翻转课堂模式成功引入实验教学,对提高实验教学的效率效果特别明显。教学微视频被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解决了课堂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实验细节指导等环节,大力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型,形成了以实验为特色的生物学科教学体系。

3.4 深层教研推进,辐射示范引领出新

第7篇:实验动物科学研究范文

一、适应新形势,确立“建设服务全校,辐射省内外,教学、科研和开发三位一体的比较医学中心”的发展目标和定位。

2007年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期间,学校总体目标定位为“国内一流、国际上有影响的多科性研究教学型医科大学”,服务面向定位为“立足广东,面向全国,为地区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学校具有地处珠三角、毗邻港澳的区位优势,具有渊源于第一军医大学的深厚历史和学术沉淀。针对学校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研究所配合学校发展需要,调整工作内容和形式,服务学校发展大局,根据自身情况,定位为“服务全校,辐射省内外,教学、科研和开发三位一体的比较医学中心”。

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促进比较医学教学建设。

人才队伍建设是关键,近几年来中心先后引进2名博士和1名硕士,逐渐形成了高中初职称、老中青年龄配合较为合理的人才梯队。更为重要的是当前人才队伍的教育学术背景是和比较医学交叉学科的自身特点紧密契合的。比较医学是在实验动物学基础上新崛起的一门独立的综合性边缘学科,主要研究动物与人类的生命现象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对人类和动物各种疾病进行类比研究的一门新兴基础科学。作为医学生命科学的重要前沿交叉学科,它需要具有医学、生物学、动物学及兽医学等学科背景的人才的协同攻关。我所当前专业干部中大多具有上述学科背景,为比较医学教学科研的开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作为医学科学研究进步和发展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比较医学是医学教育科研水平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医学生掌握必要的比较医学知识和思维方法已成为必需。为发展比较医学思维,培养医学生运用比较医学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习惯,中心已为医学实验技术、生物技术本科班、八年制医学教育(医学博士学位)、硕士研究生班等多个班开展了实验动物学暨比较医学教育,取得了较好效果。下一步的目标是逐渐扩大教学范围,最终在医学本科生中普及比较医学教育,让掌握和发展比较医学的研究方法、手段和思路成为医学生综合素质中的重要一环。

三、渗透科研思维,加强科研建设,融入全校科研网络

随着实验动物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程度的提高,采用不同手段制作各种人类疾病动物模型、进行比较医学教育和研究将是医学院校实验动物中心今后工作的重点。近年来,在国家、军队和区域的多种场合,我们大声疾呼发展我国实验动物和比较医学科学,大力发展比较医学教育和科研的观点已被普遍认同。

建设一流的医科大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工作就是支撑学科的建设水平必须上去,必须和国际接轨。面对这种形势,研究所时刻教导业务干部必须绷紧科研弦,不能仅满足于服务保障工作,要树立科研意识,培养科研精神,加强科研工作。研究所以转基因动物研发、人类疾病动物模型研制及新型实验动物资源开发为方向展开了比较医学科研工作,获得了国家和省市的多项课题资助,发表了一批高质量的论文。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将放在科研促进教学、科研促进开发、科研促进发展领域。特别是融入学校科研网络,针对医学生命科学发展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进行科研展开,研制肝炎、肿瘤等人类重大疾病的动物模型,开展基因工程动物研发,为医学研究提供诸如实验用小型猪之类的新型标准化实验动物。

四、加强科研开发,促进可持续性发展,逐步走上教学、科研和开发三位一体的良性发展轨道。

针对比较医学的学科特点及医学生命科学对其的内在要求,我所的科研开发工作逐步得到加强。在乙肝病毒转基因小鼠研制、实验用小型猪和FMMU白化豚鼠培育等领域的工作卓有成效。乙肝病毒转基因小鼠为乙肝防治提供了理想的动物模型;FMMU白化豚鼠因显著优于传统花色豚鼠而深为广大科研、药检人员喜爱;“小型猪实验动物化研究”取得较大突破,填补了广东省小型猪生产研究领域的空白,取得了广东省首张“实验用小型猪动物质量合格证”(小型猪是继犬之后用于医药生命科学研究的重要大型实验动物,在实验外科学、器官移植、烧伤等诸多医学研究领域应用意义重大)。

第8篇:实验动物科学研究范文

物理学更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学中,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发现、理论的建立,都有赖于实验,其正确性要不断地受到实验的检验.高中物理教学尤其是实验教学担负着为高校输送具有一定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优质生源的重任.

一、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意义及现状

当前,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令人担忧,物理实验教学难以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教师认为物理实验耗时太多,效果还不一定好,完全可以通过多讲多做几道实验题来替代做实验.如果做实验也只是应付了事.殊不知,这种重理论轻实验的教学方式早已和物理科学的形成和发展背道而驰.学生成为被动的接受者,以至于很少提出问题.大多数学生重结果而轻过程,为了得到期望的结果,甚至修改实验数据.没有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没有学会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学生的主体地位远没有得到重视.教师则忙于应考研究,对真正有价值的研究和探索缺乏动力,严重局限着教师知识结构扩展和各种素质的提高,更让学生在题海中失去了对复杂问题思考的动力和对科学研究的兴趣,严重影响高素质创新型后备力量的培养.

首先,物理实验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同时也是一切有效学习的开始.实验教学作为与单纯的知识传授完全不同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理.其次,在实验的前期准备环节,学生能够从目标定位、实验策划等过程中接受统筹安排、细节设计、搜集资料等能力的培养;在实验实施阶段能够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对于突发问题的应变能力以及将物理学知识在现实中的应用能力;在实验的总结阶段,学生则隐性地接受了总结归纳能力,对所出现问题的反思能力等.在参与物理实验的过程中,学生完全置身于物理的世界中,通过实验细节引发学生对于物理问题的思考,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培养学生各种理性的思维模式.

最后,一个成功的物理实验需要多人协同合作、共同完成,在合作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而在解决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的时候,有助于激发学生克服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

二、通过物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素质

如何通过物理实验教学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素质,是我们非常关注且重视的问题.我们认为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应遵循物理科学的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深刻领会高中物理教材中有关实验编写的宗旨,让学生在科学研究的氛围中接受新知识,让学生经历科学认知过程,体会科学方法,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下面就对教材中实验的处理结合实际教学谈谈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基本素质.

1.课堂演示实验教学,重在让学生了解和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

演示实验,在新课中有较多的出现,以教师实验为主,学生辅助参与.教师的实验过程中也要引领学生经历科学实验过程.科学研究一般程序大致分五个阶段:选择研究课题、研究设计阶段、搜集资料阶段、整理分析阶段、得出结果阶段.

如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的实验,研究课题就是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研究设计过程就是向线圈和电流计组成的闭合回路和不闭合回路中插入或抽出条形磁铁,观察灵敏电流计指针是否发生偏转;模仿法拉第的实验,让小线圈通过滑动变阻器和开关连接到电源上,大线圈的两端连接到电流表上,把小线圈放到大线圈里,观察开关闭合和断开瞬间,开关闭合,滑动变阻器滑片不动或迅速移动时灵敏电流计指针是否发生偏转;如电流计指针偏转,说明有感应电流产生,如电流计指针不偏转,说明无感应电流产生.搜集资料即对实验现象详细记录到所设计的表格中.整理分析就是对记录到的实验现象进行合理地分析,找出不同过程中产生感应电流的共同特性.得出结果就是对整理分析中的得出共性的东西进行猜想归纳演绎,总结出只要通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闭合电路中就有感应电流产生.

2.学生实验教学,重在让学生独立完成科学研究的整个过程,旨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学生实验,是以教师辅导为辅,学生亲自动手参与为主的实验.这种实验学生不仅能亲自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还能在实验过程中提高动手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实验探究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要认真对待,严格要求.特别对如何探究的设计过程,学生动手实验取得实验数据过程,对实验数据的处理过程以及探究结论的得出过程进行及时指导和监督,不能走过场,草率了事.

要提高学生科学研究的能力,教师应在学生实验中对同一个研究课题,既要让学生熟悉教材中经典的探究设计,同时又要鼓励学生根据现有的物理知识,设计不同的探究方案,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做到殊路同归.即不能拘泥于书本提出的方案,要拓展学生的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从不同的角度来探究同一个问题.如探究碰撞前后的不变量问题时,人教版的教材中已经给出了三种参考案例,每个学生应对这三个案例的探究设计进行全面了解和掌握,而且要求每位同学对这三种案例都要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搜集实验数据,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处理来得出实验结论.同时对三种案例实验过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行体会和总结.再如测定电阻的阻值时,除了书本上介绍的用万用表的欧姆挡测电阻和伏安法测电阻外,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出如等效替代法,电桥平衡法,半偏法等方法,然后进行实验,得出实验数据,进行误差分析,得出结论.通过对实验误差的分析,认识电流表和电压表的内阻或设计原理的欠缺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设计出更加合理可行的实验方案,提高实验的精度和效能.

3.课后小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技术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课后小实验的趣味性很强,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刺激学生动手做一做的欲望.教师应尽量创造条件,开放学校实验室,根据实验中所需的器材,去实验室搜集整理,如没有的器材可以和学生一起动手制作.对实验中用到的利用计算机处理实验数据,教师应对学生进行介绍和培训,然后放手让学生去做,让学生在实验中寻找乐趣,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利用计算机处理数据的能力,为今后的科学研究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如人教版必修一中用计算机绘制v-t图象,借助WPS表格软件输入实验数据可以迅速、准确地根据表中的数据作出v-t图象,甚至能够写出图象的函数表达式.在用传感器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时,把传感器和计算机相连,可以把受力大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在计算机屏幕上显示出来.这种实验不仅可以开拓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探究设计的能力,同时在对实验数据处理上,提高了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既能对实验数据处理有形象的描述,又大大提高了效率.

4.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开展课题研究活动,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物理教师对学生一个学期或一个寒暑假提出一个课题研究的要求,让学生在学习之余进行研究,拓宽学生的眼界,让学生置身自然和社会大课堂,使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深入实践中去.学生可以对教材中的课题进行研究,也可以由教师结合学生的知识储备提出一些新的研究课题,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和兴趣爱好进行选择,也可以由学生自己提出一些课题.教师对学生研究的课题的全程要进行跟踪指导和督查,在学期初或学期末对学生研究的课题进行结题,向全体学生展示,让大家分享.对学生中出现的优秀研究课题,进行总结和表扬,让学生具有一定的荣誉感,更好地激发学生科学研究的潜能.

5.在物理实验教学中适当开展科技小发明和小创造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作出假设和猜想,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通过不断地论证、实验和制作,最终制造出解决问题的小作品.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完成作品,并帮助学生参与小发明小创造的等级评比,甚至对有开发利用价值的作品申请专利.

第9篇:实验动物科学研究范文

关键词:实验动物福利 生物医学

实验动物学是医学生物学研究的方法,同时又促进了医学生物学的发展,是能够把医学领域的诸多项目领入新的境地的。实验动物福利工作的好与坏,不但反映了实验动物学科建设的成就,而且还影响着生物医学研究成果的社会性及公众认可程度。重视实验动物福利,既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人文关怀精神的需要。提高实验动物福利水平,也成为了社会公众所关注的一个热点。

一、实验动物对生物医学的贡献

实验动物是生物、医学等研究、开发、应用的重要支撑和保证条件。当前,社会的飞速发展带动了基因工程技术等方面的快速发展,实验动物科学也迎来一个新的时代,这使得在实验动物活体内的集整体水平、分子水平和细胞水平于一体的研究成为了可能,从而促进生物医学的整体研究、发展。

二、动物福利的由来和发展

早在19世纪初期,英国人就开始注意动物的福利的问题。不过,当时并没有提出“动物福利”这个词,而是以“反对虐待动物”或“防止虐待动物”字面出现的。

动物福利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国家发起的运动,到80年代中期,全世界已有263个动物福利或组织机构分布于152个国家和地区。关于动物的权利,就是要确定动物是否遭受虐待的问题,即人们对事件的评价是否属在受虐的范围。

在我国内地,涉及到动物保护或动物福利的法律法规性文件有以下几个:①1988年11月8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②1992年3月1日林业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③1988年11月14日国家科委的《实验动物管理条例》。④2006年9月30日国家科委的《关于善待实验动物的指导性意见》。

实际上,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发展,就是动物福利运动发展的一个过程。在各种的研究、实验中,利用各种实验动物作为研究实验对象,我们已在科学和医学领域取得许多的重大成就,这不仅得利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实验动物也是我们诸多成果的必然条件。尽管现在在生物医学领域,有许多科研人员不断追求着一系列的非动物模型,但模型毕竟不能够完全模拟人体或动物的复杂机制的。在人类的社会发展中,在生物医学研究领域中,动物实验仍是不可缺少的一项,动物福利也必将成为可持续发展的。

三、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动物福利

实验动物是人类在生物医学领域的的“替代者”,在各项科学研究中,它们为了人类的医学事业、人类的身体健康,承受着痛苦。生物科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类的健康,推动社会的进步。从感情上来讲,我们应当尊重和爱护实验动物,因为实验动物所承受的,正是我们人类极有可能正在承受的。现代在生物医学领域,我们所做的每一项科研项目基本是离不了实验动物的,那么动物福利也就成为了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四、认识动物福利意义

学习、探讨实验动物及实验动物福利的问题,是有能够明确学科人员自我社会地位和价值的,是能够认识到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可以长久发展的,从而推动生物医学的发展。重视实验动物福利的工作,不仅对自然科学的进步有所帮助,同时还会推动社会科学的进步。实验动物福利问题是人类美好心灵的体现,同科学研究的有效性也是息息相关的。在我国的医学院校,只有多开设实验动物学的课程,才能够达到为生物医学研究做准备的目的,是培养未来的医务、科研人员的基础。

实验动物学在教育方面涉及到两个内容,即学科本身的知识和自身的职业道德教育。对学生的教育时,要让学生在接受学科知识和技能的训练过程中,要将动物福利放置于重要的位置,要让学生懂得尊重实验动物,让他们意识到要从道德、人文关怀上去管理和使用实验动物,这样在学生到以后的工作中,就会以更加敬业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

五、动物福利发展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