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河流水污染治理范文

河流水污染治理精选(九篇)

河流水污染治理

第1篇:河流水污染治理范文

关键词:退污还清;污水截流;环境污染治理;

中图分类号:TE08文献标识码: A

沁河发源于太行山东麓,呈东西走向,河道全长35.9km,其中横穿邯郸市区段长度为12km,在市内汇入滏阳河。由于沁河上游河水经齐村大坝拦截后,经溢洪道向北排入输元河,故主城区段的沁河已不再承担防洪任务,只承担城区段雨水的排除任务,属于季节性河流。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不经任何处理直接排入该河道,加上源头断流,使河道污染严重,水质下降、河床淤积、河水发黑发臭,成了一条污水河。为彻底根治因河道污染造成的环境问题,使沁河退污还清,实现人水和谐和生态改善的目标,邯郸市对沁河分段进行了河道护坡、两岸绿化、硬化、亮化及退污还清工程治理。工程主要包括5 方面内容:西污水处理一期工程;污水截流工程;河道清淤工程;景观拦河坝工程;调水补水工程。工程总投资为28233 万元人民币,由世行贷款、国债和地方自筹资金三部分组成。

1退污还清前的沁河水质状况

在治理前,河水发黑发臭,沁河市区段共有排水口70 个,其中17个为市政雨水管道排水口,其它为工业废水和沿岸居民生活污水排水口。日均污水排放量多达13 万m3/d,其中工业废水量占7 万m3/d,生活污水量为6万m3/d。其水样水质监测指标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V 类水质指标比较见表1:

表1沁河还清前水质指标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Ⅴ类)比较(mg/L)

PH CODcr BOD5 NH3-N SS TP DO TN

沁河还清前水质 7.7 90.5 48 17.22 75 0.97 1.96 12.3

GB3838-2002 Ⅴ类 6~9 ≤40 ≤10 ≤2 - ≤0.4 ≥2 ≤ 2

由表1 可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该河道水质溶解氧较低,水体缺氧,无鱼类生存迹象;(2)CODcr、BOD5 值较高,水中还原性物质含量较高;(3)NH3 - N 值较高,气温较高时水体会产生异味;(4)沁河水体水质类别属劣V 类。

2西污水处理工程

西污水处理工程的收水范围为京广铁路以西规划城区,以及京广铁路以东、东北部的部分区域,服务面积约50km2,服务人口约45 万人,2020 年规划收集污水量为20 万m3/d,分两期工程实施。在该工程建成前,该区域内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均直排沁河。西污水处理一期工程是经国家发改委批准立项,河北省利用世行贷款建设的城市基础建设项目之一。采用改良型推流式氧化沟工艺,建设规模为处理能力10 万m3/d,其中生活污水约占65%,工业废水约占35%。该工程建设内容包括两部分:一是在市区西北部建设占地270 亩的工程核心部分――西污水处理厂区;二是铺设长度为37km 的一、二级收水管网。目前,西污水处理厂实际处理污水9.5 万m3/d,其出水一部分自流排入厂区北边的输元河,一部分通过排放泵房和管道送至沁河上游。运行证明,出水水质始终优于《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规定的二级排放标准,达到了设计要求。

3污水截流工程

排入沁河的污水,有的通过专用管道直排,有的通过市政雨水主干管道直排。由于种种原因,一些用户私接、乱排,将污水接入雨水管道的情况很多,彻底进行雨、污水分流改造困难较大,且也没有成功经验可借鉴。本着区别对待的原则,对沁河污水截流工程采取了雨、污水分流改造和污水截流相结合的方案。

3.1 雨污水分流改造

(1)调查摸底

首先组织人员沿着排入沁河的各雨水管道,从下游到上游仔细调查。主要采取打开所有井盖和收水口篦,逐一查看有无用户污水支管接入。将查出的用户支管情况进行登记、分类,看是否具备雨、污水分流改造条件。

(2)分流改造施工

由于雨、污水分流改造施工都在老城区内,影响因素多。进行分流改造施工,需具备三个条件:①用户支管附近具备市政污水管道;②可以进行破路或顶管施工(有的主要路段不允许施工);③分流改造施工管线长度一般不超过50 米(分流管线过长,存在两个问题:一是造价高、不经济;二是施工周期长,影响市容,从城市管理上不允许)。对具备上述条件的用户污水,都按照建设程序进行了图纸设计、规划审批以及分流改造施工,施工完毕将原排入雨水管道的管口封堵。

雨污水分流改造工程共涉及125 户,修建污水管线2683m。

3.2 污水截流

(1)铺设截流管线在人民路至陵西大街之间,由于直接向沁河排放污水的用户排水口较多,在沁河两岸新铺设了管径D400mm 的污水管线3089m,将各用户污水截流收集后,通过截流管线排入市政污水管网。

(2)修建截流井

对由于种种原因调查不清的雨污水混排用户或不具备雨、污水分流改造条件的用户,在雨水系统主管道入河口的上游适当位置修建截流井。截流井位置的选择要考虑两个因素:一是尽量靠近污水管道,减少截流管线的铺设长度;二是要考虑河水倒灌问题。通过截流井,可将旱季雨水管道内的污水以及初期雨水截流至市政污水管网。截流井在邯郸市属首次采用。考虑到初期雨水中污染负荷较多,主要是悬浮物,根据监测其浓度可高达900mg/L,为减少初期雨水对沁河的水体污染,借鉴外地经验,截流井的截流倍数取2。通过近2 年的监测发现,将初期雨水截流至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后,可有效消减悬浮物对河道水体污染70%以上。由于邯郸市的污水管道与雨水管道的埋深相差较大,故截流井均采用槽式。该工程共建截流井12 座,铺设管线762m。

沁河市区段河道纵坡较大,市政雨水管道均为非淹没式出口,不存在修建截流井后的河水倒灌问题。

3.3 工业废水的治理

向沁河直排工业废水的用户主要是邯钢,按照邯郸市政府沁河退污还清责任目标的要求,邯钢在原有1 座处理能力10 万m3/d 的污水处理厂基础上,又新建了1 座7 万m3/d 的污水处理厂,使该厂内的生产废水实现处理后循环利用,达到零排放。对于其它几个少量排污企业,由环保部门责令其先自行处理,达到排放标准后,再排入城市污水管网,进入西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进入西污水厂的达标工业废水约为3.5 万m3/d。

4河道清淤工程

为消除沁河河底长期淤积的污泥不断释放分解的N、P 等营养盐,为河道水体自净创造条件,同时恢复沁河的城市排水防汛功能,增加一定景观水面,需要对沁河彻底进行清淤。沁河上口宽25m,下口宽22m,平均淤积深度为1m。为调动全社会参与建设生态城市的积极性,清淤工程采用动员社会力量进行,调用中央、省、部属企业,市直各单位,市内三区,驻邯各部队近万人,各种机械设备160 台(次),共清淤40 天,清挖、外运淤泥近20 万m3。

5景观拦河坝工程

沁河河道纵坡在2‰― 4‰之间,坡度较大。为使市区段的河道形成景观水面,增加观赏性,根据河道纵坡计算,市区段共修建了8 座景观拦河坝,形成平均深度1m 的水面。拦河坝采用溢流堰式,钢筋混凝土材质,既形成景观、又具有曝气充氧功能。为便于在防汛、清淤时泄水,在拦河坝一侧设有提升闸门,在河岸上还设有观赏亭和亲水平台。

6调水补水工程

雨污水分流、污水截流工程实施完成,工业废水实现向沁河的零排放后,沁河沿岸各污水口被封死,由于源头断流,沁河却成了无源之河。河道景观用水需要通过调水补水来实现,调水补水有3 种方案可选择:

(1)从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引水沁河上游的齐村大坝,已规划为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的调蓄水库,容量560 万m3。该方案可行,但远水解不了近渴,在南水北调工程未建成前,还需要寻找其它水源,实现沁河的水面景观。

(2)从市区南部56km 外的岳城水库引水从岳城水库引水可通过两个渠道,可以从已建成的引岳济邯供水管道上开口引水,也可以修复现有的高级渠(人工河道),从岳城水库向沁河上游引水。但考虑到邯郸市乃至河北省水资源的严重匮乏,加上长距离调水成本高,风险大,故该方案不可取。

(3)调用西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二级排放水由于二级排放水同样具有景观价值,引用西污水厂的二级排放水,既可实现污水资源化,缓解水资源紧张状况,提高城市污水利用率,又能实现沁河还清的目标,也符合当前国家的节水政策,且实施周期短,可尽快实现沁河退污还清目标。经过论证比较,选用该方案。

引用二级排放水向沁河上游调水,工程内容包括两项:在西污水处理厂内建设加压泵站1 座,设计供水能力10 万m3/d;由西污水处理厂至沁河上游,共铺设管径D1200mm 的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管道4.8km。

7沁河还清后的水质安全问题

沁河还清后,河水不再发黑发臭。但是,通过调水补水工程向沁河注入的毕竟是西污水处理厂的二级排放水,由于上游无天然径流对其稀释,水中的污染物含量要比天然水体高许多倍,其水质指标低于《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景观环境用水水质》(GB/T18921-2002),更低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将其做为沁河景观用水存在两个安全问题,一是水中氮、磷含量偏高,可能带来富营养化风险,再者就是水中的污染物和病原体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为此,建议在日常工作中,要做好宣传,在沁河两案设置警示牌,提醒市民不能用人体皮肤直接接触河水;要严格控制工业废水和污水处理厂出水指标达标,优化原工艺运行参数,提高出水水质。在今后的工作中,可采取如下措施,逐步改善河道水质:①增加二级排放水的调水量,增大流速,通过水流流动复氧,利用水体生态系统的自净作用,改善河道水质;②通过种植水生植物、放养鱼类等措施来净化水质;③利用南水北调工程实施后的齐村大坝调蓄库容,对河水污染物进行稀释;④对二级排放水进行深度处理,使其达到景观环境用水标准。

8效益及经济分析

①社会效益。该工程的建成,有效地完善了邯郸市区东北部及西部地区的污水管网系统,杜绝了由于生活和工业废水直接排放而造成的沁河等地表水和地下水源的污染状况,也为河道下游农田灌溉提供良好的水质。沁河退污还清目标的实现,极大改善了城市人居环境,河道两岸成了市民观赏、休闲、娱乐、健身的好去处。其带来的间接效益是难以定量计算的。②环境效益。该工程的建成,大大降低了对城市水环境的污染,每年减少的污染物排放量为:BOD56205 吨、SS8030 吨、CODCR12045 吨、TP73 吨。③经济分析。该工程总投资为28233 万元,其中:西污水厂区部分为13819 万元;污水截流工程为1426 万元;景观拦河坝工程为585 万元;调水补水工程为1530 万元;配套管网、中途提升泵站及东污水处理厂污泥配套工程为10873 万元。污水处理成本为1.08 元/m3。

第2篇:河流水污染治理范文

[关键词]十五里河 巢湖 流域治理 水质改善

[中图分类号] X52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5)-7-336-3

0前言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逐步发展,流域水资源短缺、水资源浪费和水环境污染三种现象已成为影响社会经济与生态发展的主要问题[1]。

我国流域没有进行过系统科学的治理,其存在工程建设标准偏低、防灾能力差、水资源开发利用低、水土流失严重等问题,致使小流域的综合治理的水平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有较大差距[2]。

水污染的流域性是我国水污染主要形式特点,由于流域作为我国水资源自然形成的基本单元,所以水污染分析也应以流域为基本单元[3]。

流域治理应从单纯的点源治理向面源、流域、区域综合整治发展,从侧重污染的末端治理逐步向源头和工业生产全过程控制过度,从分散的点源治理向集中控制与分散治理相结合,通过全流域范围内水陆并进,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同时进行,来科学高效的改善流域水环境问题[4]。

流域水环境治理首先应对湖库等水体的外源污染进行有效控制,之后是去除水体内源污染负荷,最后进行水生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5]。入湖库河流在为湖泊、水库等水体输送径流水源的同时,也输送了其携带的大量污染物,造成湖库汇水区域水环境的恶化。因此,湖库流域水环境改善应重点考虑入湖库的河流控污及水质改善。

十五里河是巢湖主要入湖河流之一,其水质状况显著影响巢湖水体环境[6]。改变巢湖污染现状,必须对入湖河流水质进行改善治理。

本文针对巢湖十五里河流域现状,提出十五里河流域综合治理措施方法,以期解决十五里河水质污染问题。

1十五里河概况

巢湖十五里河原属南淝河右岸支流,河口在马家渡入南淝河,1957年修建兴集排灌站时,改道直下巢湖,成为巢湖的一级支流。十五里河位于合肥市西南郊,发源于大蜀山东南麓,自西北流向东南,流经高新区、政务区、包河区,在义城镇李荣处汇入巢湖,是合肥市区西南部主要行洪通道之一,河道弯曲,源短流急,洪枯水位变化大,汛期长受巢湖水位顶托,下游易受洪涝灾害。十五里河在上游建有人工湖泊天鹅湖,在天鹅湖下游采用溢流坝蓄水,根据设计,天鹅湖水体100年一遇洪水位为31.12m,坝顶高程为30.50m,坝长60m,下泄流量为45.40m3/s。十五里河全长35km,流域面积105.66km2,河宽2-33m,河道平均坡降0.72‰,不能通航。自天鹅湖以下至入巢湖口长度为26km,是城市重要涉水景观,天鹅湖以下由于生产生活污水排放和缺乏水源补给,水体污染严重,河流生态环境较差[7]。

2十五里河流域污染现状

十五里河流域周边发展速度快,人口众多,人为产生的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至水体环境中,增加了十五里河水质负荷。为加强十五里河水环境保护责任,合肥市针对十五里河组织并实行“河长制”,同时在希望桥设有国控监测断面,综合监测结果显示,十五里河不同区段水体TN、NH4+-N、TP含量呈现连续性超标,水体COD呈现间歇性超标现象。

十五里河入湖水源为沿岸支流水源补给和地表径流汇入,十五里河水量比例为:地表径流43%、排污口排放41%、支流入河16%。十五里河以1.2%的入湖水量,贡献了2.3%的入湖COD、6.2%的入湖TP、6.95%的入湖氨氮,分别占全部入湖河流的42.92%、31.17%[8]。

十五里河流域整体呈现截污不彻底、污染来源较多、河道生境差的现象。将十五里河分段进行污染分析,结果具体表现为:

2.1上游

十五里河上游是水利退化、城市面源污染、水质污染以及生态破损等问题最为突出、也最为集中地区域。上游河道缺乏清洁水源补给,截污不彻底,河道补水主要来自于污水排放;河道比降大,通过滚水坝保水,河道淤塞,影响水质和行洪;城市面源污染严重忽视,城市的土地利用、新建道路和小区等设施没有充分考虑城市面源污染控制;硬质化岸坡,生态元素缺失。

2.2中游

十五里河中游水质受支流入河影响明显,究其原因,支流水质污染也是未实施污染截排的结果;无河堤,河道比降趋缓,自然河道形态保留较好;岸坡植被覆盖良好,以灌草为主,多样性差,景观杂乱,沿岸乱建情况普遍,生态空间受到挤压;农业面源尚缺乏有效控制。

2.3下游

十五里河下游水体条件趋好,水质污染相对较轻、河道淤积严重、生态系统适应重污染河道特征明显。十五里河下游由于河势开敞,水利条件进一步趋缓,生物过程展开较为充分,对水质改善有一定好处,但同时受到上中游来水和污水处理厂排水的累加效应明显,底泥淤积更加严重;岸坡植被覆盖良好,以灌草为主,多样性差,景观杂乱,沿城市建设大规模展开,生态空间面临挤压。

3十五里河流域治理措施

巢湖是全国重点防治的“三河三湖”之一,其水污染成因复杂,其中入湖河流水质严重影响巢湖水体状况。

2011年,安徽省宣布取消巢湖低级市,将原巢湖市所辖区域分别规划合肥、芜湖、马鞍山3市管辖,巢湖成为合肥市的内湖。合肥就巢湖水污染问题制定一系列治理措施,最终将巢湖的治理目标制定为,至2015年巢湖环湖主要河道水质趋于好转,南淝河、十五里河、派河等重污染河道水质从现状的劣Ⅴ类达到Ⅴ类及以下,国控考核断面水质基本达标,湖区蓝藻爆发得到初步抑制。至2020年,巢湖环湖主要河道水质明显改善,南淝河、十五里河、派河等重污染河道水质由Ⅴ类达到Ⅳ类及以下,国控考核断面水质全部达标,湖区蓝藻爆发得到有效抑制。

鉴于相关要求及十五里河上、中、下游在水利退化、污染源、水质污染以及生态破损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各不相同,其治理重点也应各有侧重,治理措施应遵循河段差异性的策略。

3.1十五里河入河污染控制措施

河流、湖泊水体水质逐渐变差,造成此类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污染物的不断输入造成[9]。

对十五里河周边考察发现,十五里河入河污染物众多、污染成分复杂,点源、面源污染并重。

针对此情况,结合十五里河周边情况,制定合理的治理措施。

(1)十五里河沿岸排污口并未完全实施截污,排污口污水水量变化大、水质成分复杂,严重影响十五里河水质状况。故对现有排污口进行截断,修建污水管网,将产生的污水引入现有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提标排放,以达到入水水质标准。

(2)十五里河现有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无法达到地表水水质标准,需进一步提升标准以适应入河水质指标。经研究发现,污水处理厂尾水可以通过修建人工湿地等措施进行深度处理,进一步削减污染物含量,以减轻入河水体负荷[10]。

(3)十五里河河道周围面源污染及雨水径流污染对河水水质影响较大,如十五里河上游合肥市面源污染、中下游农业灌溉面源污染、雨污未完成分流等都导致十五里河水质变差。针对这种情况可通过新建城区低影响开发规划建设、修建生态护坡、生态沟渠、生态缓冲带、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等措施,对入河面源污染物及雨水径流污染物进行源头控制及径流削减净化[11-12],改善入湖水质、水量,以降低十五里河水体污染负荷,同时污水的生态环境治理措施(生态护坡、生态沟渠、生态缓冲带等)可以起到一定的景观美化效果[13]。

(4)十五里河中游入水河流较多,可以对入水小流域示范区河岸采用人工湿地净化技术,通过建设人工湿地,恢复生态植被,截留入河水体污染达到降解污染物和改善水质的目的[14]。

(5)畜禽养殖业的发展产生大量水体污染物质,明显的增加水体好氧废弃物,减低河流自净功能,导致河道水质变差[15]。根据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十五里河流域大部分成为城建区,因此将农业源中的规模化畜禽养殖业完全取缔,进一步削减入河农业面源污染含量。

3.2十五里河水体水质治理

大量污染物排入河道后,污染物浓度过高,即使有大量水源进行稀释仍不足以使污水达到可允许的浓度,甚至水中溶解氧降至零而发生厌氧分解,产生甲烷、硫化氢等臭味气体[16],即使停止污水排入,也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恢复水体的正常状态。且河道长期受到污染,底泥中污染物积累量大,仅仅依靠河道的自净能力难以恢复水质,故针对十五里河受污染状况,建议河道实施相应措施,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

根据十五里河流域不同区段水体水质的具体情况(如黑臭、富藻水体等)选择人工曝气增氧技术、微生物强化技术(高效复合微生物菌群技术、固定化细菌技术等)、生物膜技术(人工填料接触氧化法、薄层流法、伏流净化法、砾间接触氧化法、生物活性炭净化法等)[17-18]等河湖水质强化净化技术加强对十五里河水质的净化作用。

同时可以在适应当地自然条件的基础上,选择合适地点,通过建设人工湿地,降低水流速度,增加水体滞留时间,恢复生态植被,通过水生植被对污染污的同化吸收等作用,达到降解污染物、改善水质的目的。利用水生植物净化受污染水体已被证实为一种有效且环保的方法[19]。

水生植物作为主要初级生产者,在水生系统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水生植物丰富时,水体表现为水质清澈、溶解氧高、藻类密度低、生物多样性高等特点,同时水生植物对水体内污染物具有一定的去处效果,可以起到较好的净化水质的目的。

在湿地区域修建生态稳定塘和不同类型的人工湿地,进一步降解河流水体中污染物,改善水质现状,构建河流健康生态系统,增加水体景观效应[20]。

3.3十五里河内源治理

十五里河入河沉积物不断累积,导致河床抬升,不利于行洪,同时水体中部分污染物随河流沉降在河道底部,降低河道容量,并且形成内源污染。河道中底泥持续向水体释放营养元素,导致水体污染负荷增加[21]。

根据十五里河底泥厚度、成分调查分析表明,十五里河部分河段底泥堆积厚度过高,且底泥氮、磷等营养元素含量超标。故需对这些河段采取清淤处理,以降低内源污染负荷,改善水质污染现状。底泥原位修复技术(如微生物底泥消解技术、生态网捕技术等)能够有效消减污染物含量,控制底泥污染物释放,减轻河道水体污染负荷,控制内源污染,改善水质[22]。

4结论

巢湖水环境问题解决迫在眉睫,对主要入湖河流十五里河污染现状及原因分析能科学合理的为巢湖流域水环境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对十五里河污染现状及原因进行详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不同的治理措施(如入河污染的截留、河道缓冲带建立、污水处理厂污水提标改治)对十五里河入湖水源、水体水质、内源污染进行整治,可以有效的解决十五里河污染现状。

通过这一系列生态环境整治措施,不仅削减入河污染物含量提升十五里河水质状况,同时提高了区域生态环境,最终促使巢湖水质改善提升,进一步的改善巢湖水环境,还巢湖水清岸美的生态大湖风光。

致谢:文章部分内容参考中国合肥门户网址(http://)及中国第四届湖泊论坛关于巢湖十五里河的资料,特此感谢!

参考文献

[1]王文斌. 论完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立法对策[D].厦门:厦门大学, 2008.

[2]高雁,李红健.规范建管,加快小流域综合治理[J].农村水电及电气化, 2005, 24(4): 20-22.

[3]王金南,吴文俊,蒋洪强,等.中国流域水污染控制分区方法与应用[J].水科学进展,2013,24(4): 1-10.

[4]吴舜泽,夏青,刘鸿亮.中国流域水污染分析[J].环境科学与技术, 2000, 2: 1-6.

[5]臧小平,吴国平,蛎.长江流域湖泊水库水华防治对策[J].人民长江, 2009, 40(21): 5-8.

[6]王绪伟,王心源,史杜芳.巢湖污染现状与水质恢复措施[J]. 环境保护科学, 2007, 33(4): 13-15.

[7]刘路.巢湖十五里河河口污染物沉积特征[D]. 合肥: 合肥工业大学, 2006.

[8]东方超.合肥十五里河多环芳烃和重金属分布特征及源解析研究[D]. 安徽合肥: 安徽大学, 2013.

[9]顾颖.人为活动与水质的关系研究[J]. 污染防治技术, 2013, 26(3): 2732

[10]张丽,朱晓东,邹家庆.人工湿地深度处理城市污水处理厂尾水[J]. 工业水处理, 2008, 28(1): 85-87.

[11]申丽勤,车伍,李海燕,等.我国城市道路雨水径流污染状况及控制措施[J]. 中国给水排水, 2009, 25(4): 23-28.

[12]叶春,李春华,邓婷婷.湖泊缓冲带功能、建设与管理[J].环境科学研究,2013,26(12): 1283-1289.

[13]杨林章,周小平,王建国,等.用于农田非点源污染控制的生态拦截型沟渠系统及其效果[J]. 生态学杂志, 2005, 24(11): 1371-1374.

[14]宋晨,项学敏,周集体,等.人工湿地对北方城市污水深度处理效果的研究[J].环境污染与防治, 2007, 29(6): 433-442.

[15]吴根义, 廖新d, 贺德春, 等. 我国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现状及对策[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4, 33(7): 1261-1264.

[16]刘亚帆,刘桂芳.城市河道综合治理方案研究[J].河北水利,2006, 6: 1-6.

[17]曾昭朝,周祥.生物修复技术在水体污染治理中的应用[J].环境科学导刊,2010, 29(2): 68-70.

[18]廖静秋,黄艺.流域水环境修复技术综述[J].环境科技, 2013, 26(1): 62-65.

[19]方焰星,何池全,梁霞,等.水生植物对污染水体氮磷的净化效果研究[J].水生态学杂志, 2010, 3(6): 36-40.

[20]曹向东,王宝贞,蓝云兰,等.强化塘-人工湿地复合生态塘系统中氮和磷的去除规律[J].环境科学研究, 2000, 13(2): 15-19.

[21]谢丹东,李开明,江栋,等.底泥修复对城市污染河道水体污染修复的影响研究[J].环境工程学报, 2009, 3(8): 1447-1453.

第3篇:河流水污染治理范文

一、国内跨区域河流水污染防治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流域可持续发展的认识还不够

长期以来,谈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时往往只注重经济增长指标,而很少把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纳入经济核算体系。虽然当前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但是抽象的行政指引在意识领域短时间内难以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在经济利益至上的思维惯性作用下,以污染换经济的现象还普遍存在,人们还没有真正意识到人与自然是个统一体。科学的流域可持续发展观还需要进一步贯彻落实。

(二)滥用水资源,缺乏约束用水法律制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环境为代价换取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到目前为止我国大部分企业基本上还是在走一条粗放型发展的模式,沿江沿河设立的化肥厂、石灰厂等比比皆是,而且这些企业以老企业居多,生产技术及设备相对落后,水重复利用率低、消耗指数大,环保设施不配套。因此,在生产的过程中,就产生了污染。源头防污、治污的效果不好,再加上环保遗留问题和历史欠账较多,水污染更加得不到有效的治理。连续多年我国经济总量急剧增加,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各跨区域河流人口迅速增长,两岸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已远远超过其承载能力,这不仅使得河流流量减少,还大大降低了河流对污染物稀释、自净的能力,加剧了河流水污染。而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起限制用水法律制度,对于节约用水还只是一个公益口号而已,而道德上的约束尚不足以抑制经济利益的诱惑。

(三)缺乏有效的统一管理

首先,我国目前的水污染管理体制是“一龙主管,多龙参与”的制度,它造成了部门之间职能交叉和重叠,导致部门之间协调困难,迟缓了对水污染的有效治理,加速了水污染的形成。一方面,是河流流经的各省内部缺乏有效统一的管理。由于部门性质的不同,各部门水污染治理发展目标也不同,因此,各部门水污染治理机构都侧重于关注与本部门相关的水污染治理发展,从而导致组织资源设置分散,水污染治理的人力、物力资源的分散和水污染治理政策协调不够。另一方面,河流流经的各省之间缺乏有效地沟通与协调。

以松花江为例,2008年12月19日,黑龙江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黑龙江省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其第二条规定“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汇入松花江水系的所有地表水的全部集水区域(以下简称流域)的水体污染防治。”2008年5月29日吉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通过《吉林省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其第二条明确规定“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松花江流域的江河、湖泊、水库、渠道等地表水体和地下水体的污染防治。”

由此可见黑龙江省和吉林省在松花江管理上基本是分片包干,在污染防治上各干各的,虽然在治理污染时两省之间有相应的应急协调机制,但是尚没有一个严格的制度上的约束,一旦问题发生难免会有权责不明,相互推诿的情况发生。在长江、珠江等其他各个跨区域河流水污染防治中都存在同样的情况。

(四)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我国到1989年才颁布《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到1984年才正式施行。我国第一部流域性水污染防治法《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是1995年颁布的,而针对其他跨区域河流水污染防治的法律法规却是空白,基本上都是一省一法,一区一法。例如目前针对松花江的专门立法只有《黑龙江省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和《吉林省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两部地方性法规,尚没有一部统一的立法来统一规范松花江流域的污染防治管理工作。而英国几十年前便颁布了第一部水环境保护法规———《河流污染防治法》。日本于1996年就颁布了以流域为单元的《特定水系水道障碍防止及水源水质保护特别措施法》,建立了流域监测评价系统。

(五)河流水污染防治中执法力度薄弱

再好的法律制定出来执行不了也是枉费,目前国内多数河流污染事故频发跟环境执法部门的执法力度薄弱有直接关系。一方面是因为当地行政官员对水污染防治的意识不够,另一方面主要是地方保护主义作怪,因为大多数沿河而建的污染企业都是多年前在政府扶持下建立起来的,是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一旦该企业被查封整顿那么地方财政收入也会带来重大影响,那么只要不是太影响本地生产生活他们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至于可能对下游其他城市造成的影响也就不管不问了。

二、完善国内跨区域河流水污染防治措施的建议

(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环境保护法律意识一方面加大环保宣传力度,加强对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环境保护法律意识的教育。我国以前由于盲目的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单纯地以GDP衡量干部政绩,对相关干部的政绩观产生了错误的导向作用,经过近几十年的掠夺式发展导致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因此跨区域河流流经各省应通过地方立法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树立和落实以绿色GDP为核心的政绩观。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媒体、网络等便利条件提高普通民众的环境维权意识,对于河流水污染损害积极进行维权,从而达到全民共举,形成无人敢污染、无人纵污染的良好局面。

(二)实行限期节水法律制度

一直以来节约用水都是道德问题,我国对节约用水仅作了原则性的规定,但并无强制性条款。目前我国河流水资源污染日益严重,而道德已不足以遏制巨大的经济利益诱惑。水作为一种资源,虽然其具有自净功能,但是当有毒元素超过其自净能力,水体便会遭受污染。如果在秋冬季节枯水期仍从各河流大量取水使用,水量的总体减少使水体的自净功能减弱,不足以减少污染因子,这样不仅不能净化污染而且导致剩余的河水也遭受到了严重污染。修改后的新《水法》规定实行“开源与节流优先”的原则,但操作性不强,并且没有规定相应的法律责任。所以要防止流域水污染不仅要限制排污量,而且还要限期节约用水量,尤其对大量浪费水资源的单位或个人依法进行严惩,并把限期用水作为一项法律原则。由此可见,限期节水也是保护各河流流域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重要手段,需要我国政府和广大民众的共同努力,实现社会发展向节水型、环保型社会的转变。#p#分页标题#e#

(三)打破区域限制,设立流域性管理机构

根据决策理论,在公共管理中,管理主体越多越分散,管理责任就愈趋于松弛,对资源的保护就愈为无力,资源的状况则愈坏。反之,权力越统一,责任就越大;权力越是集中并趋向单一中心,责任就越明确,权力主体之间的破坏性竞争和摩擦就越小。因此,在构建国内跨区域河流水资源保护体制时,必须加强调控实行统一指挥,推行主要管理功能部门化,确立单一权力结构和单一行政领导系统。

虽然国内各河流流域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以及各行政区域通过的各种地方立法规范公民个人和企、事业单位的行为,建立各种监督管理制度,进行河流水污染防治,但其往往受到地方利益、部门利益的限制,其结果只能是整个流域水资源保护的失范,最终导致流域水资源的污染和破坏。淮河流域严重污染的原因正是由于水资源的“多头”管理造成的。所以跨行政区域河流要求在水污染防治问题上应进行统一治理。比如法国水资源管理的成功经验主要体现在遵循自然流域规律,根据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设置流域水管理机构,即流域管理局。这种管理形式既符合水文特征,又适应社会的发展。

因此我国可以考虑在环境保护总局下设立一个全国河流水污染防治办公室统一管理河流污染防治问题,在地方上针对各个河流的具体情况,设立类似于黄河水利委员会那样的流域性统一管理机构,并对全国河流水污染防治办公室负责,统一行使河流水污染防治管理的权利。这样既便于日常的监督管理工作,一旦有污染事故发生也有利于及时反映,统一协调展开治理工作,避免行政区域上的划分带来的工作上的漏洞,而且一旦救治不力也可以比较明确责任的承担。

(四)完善国内跨区域河流水污染防治立法

目前我国还没有统一的河流水污染防治基本立法,虽然我国现行的《水污染防治法》第十条规定水污染防治应按流域或者按区域进行统一规划,但是我国现行有关河流水污染防治的法规规范基本上都是按地方行政区域制定的地方性立法。仅1995年颁布的《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是一部流域性水污染防治法,而针对其他跨区域河流水污染防治的法律法规却是空白。各省、地区根据本地区的情况制定的具体水污染防治制度、措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使流域的水污染防治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这只起到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效果。一旦发生严重的河流水污染便会产生

跨地区污染和污染纠纷,以致造成地区之间,群众之间的矛盾,严重影响社会的稳定。国际上许多国家都采取以自然流域为单元防治污染,并取得了好的效果。我国国内跨区域河流水污染防治应适应世界发展的潮流,打破原来“各家事各家管”的分散管理模式。在水污染治理上以流域性的统一法规作为保障,只有将污染防治置于法律基础之上,水污染防治的重大举措,才能得到相应的法律支撑。因此应尽快制定我国统一的河流污染防治基本法,并以此为基础结合各个河流的水文地理特征制定流域性水污染防治法,以形成一个系统的完善的河流水污染防治法律体系,以达到各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有法可依、依法治理的目的。从而避免地方保护主义,以及跨行政区域的水污染纠纷处理过程中法律适用所带来的冲突,同时提高全社会对河流水污染的防治意识。

(五)加大水污染防治部门的执法力度

在有法可依的基础上,要把各个河流水资源保护好还要求执法部门必须要严格执法,形成有利于执法的机制。目前我国环境执法过程中执法不严,力度不大的状况普遍存在。特别是某些领导同志的思想认识不到位,重建设、轻管理,依法行政的自觉性不高。另外执法队伍还不够健全,执法人员相关素质欠缺也是一个主要原因。因此,一方面,应大力提高依法治水的法律意识,同时把具有相关法律知识、专业技术等专门人才吸收到执法队伍中去,提高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应通过立法赋予环境执法部门更大的强制执行力,打破原有的环境保护部门面对污染不敢执行、不能执行的尴尬局面;此外,还应强化对河流水污染的刑事法律保护,严厉制裁危险犯,加强对水污染犯罪的打击,对违法者加大处罚力度。

第4篇:河流水污染治理范文

陕西省渭河三年治理行动方案全面实施,为了落实好省政府渭河污染治理的重大方案,我们主要针对4个方面的污染制定具体措施。

一、多措并举─保障渭河水质三年变清

一、多措并举─保障渭河水质三年变清

1.抓好污染源的淘汰关闭和工业污染防治。按照产业政策和区域环境污染物总量控制要求,下决心淘汰关闭流域内不符合产业政策的高污染企业。按照新颁布的《黄河流域(陕西段)污水综合排放标准》,要求区域内所有排污企业在2012年6月前必须完成污水处理设施的提升改造并按新标准达标排放,不能达标的各级政府可以采取停产治理或淘汰关闭措施。

1.抓好污染源的淘汰关闭和工业污染防治。按照产业政策和区域环境污染物总量控制要求,下决心淘汰关闭流域内不符合产业政策的高污染企业。按照新颁布的《黄河流域(陕西段)污水综合排放标准》,要求区域内所有排污企业在2012年6月前必须完成污水处理设施的提升改造并按新标准达标排放,不能达标的各级政府可以采取停产治理或淘汰关闭措施。

2.突出养殖监管,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积极落实工程、生物、蓄水保土耕作等措施,严格限制河滩地和岸坡地耕种,做好渭河流域的水土保持工作。在农业种植区大力推广配方施肥、测土施肥,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加强集约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因地制宜推广集约化程度高、污染排放低、可资源化利用的新技术、新工艺。

2.突出养殖监管,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积极落实工程、生物、蓄水保土耕作等措施,严格限制河滩地和岸坡地耕种,做好渭河流域的水土保持工作。在农业种植区大力推广配方施肥、测土施肥,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加强集约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因地制宜推广集约化程度高、污染排放低、可资源化利用的新技术、新工艺。

3.加快城镇环保设施建设,治理生活污染。继续加快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完善收集网络,提高污水收集率、处理率、达标率。到2014年底,渭河流域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3万以上人口的建制镇60%以上,县城80%以上,设区市达到90%以上,工业园区达到100%。同时,要加快中水处理能力建设,提升中水利用率。完善城乡垃圾收集和无害化处理设施。

3.加快城镇环保设施建设,治理生活污染。继续加快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完善收集网络,提高污水收集率、处理率、达标率。到2014年底,渭河流域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3万以上人口的建制镇60%以上,县城80%以上,设区市达到90%以上,工业园区达到100%。同时,要加快中水处理能力建设,提升中水利用率。完善城乡垃圾收集和无害化处理设施。

4.保障生态基流。加快引汉济渭调水工程及其他重大水利工程和节水工程建设,合理调配水资源,在确保生活、工业、灌溉用水的基础上,尽力保障渭河干流生态基流。要在渭河重点排污口和主要支流入渭口建设人工与自然相结合的湿地系统,利用湿地系统的自然降解能力削减污染物,特别是氨氮。3年内建生态湿地和生态绿化项目14个。

4.保障生态基流。加快引汉济渭调水工程及其他重大水利工程和节水工程建设,合理调配水资源,在确保生活、工业、灌溉用水的基础上,尽力保障渭河干流生态基流。要在渭河重点排污口和主要支流入渭口建设人工与自然相结合的湿地系统,利用湿地系统的自然降解能力削减污染物,特别是氨氮。3年内建生态湿地和生态绿化项目14个。

初步测算,实施3年行动方案的概算投资约80亿元,需要关闭转产项目33个;新建扩建污水处理设施项目55个,日处理能力190万吨;升级改造城市污水处理设施项目52个,日处理能力207万吨;新建垃圾处理项目8个,日处理能力1290吨;工业企业污水处理设施提升改造项目54个,日处理能力27万吨;农业污染治理项目10个;生态湿地和生态治理项目14个;监控能力建设项目31个。

初步测算,实施3年行动方案的概算投资约80亿元,需要关闭转产项目33个;新建扩建污水处理设施项目55个,日处理能力190万吨;升级改造城市污水处理设施项目52个,日处理能力207万吨;新建垃圾处理项目8个,日处理能力1290吨;工业企业污水处理设施提升改造项目54个,日处理能力27万吨;农业污染治理项目10个;生态湿地和生态治理项目14个;监控能力建设项目31个。

二、把好两“口”─打赢治渭攻坚第一仗

二、把好两“口”─打赢治渭攻坚第一仗

在渭河污染治理上,整体思路是全面推动,突出重点,各个击破。一是全面推动。因为现在的渭河治理已经成为和渭河综合治理一样需要全线解决污染的时候了。二是抓重点,在点上突破。今年抓住“一区两河”,一区就是西咸新区,两河是 河和新河,以此为重点,采用关、治、整等措施来予以突破,在带动渭河污染治理上实现首战告捷。三是抓淘汰。突出对造纸企业的关闭。渭河流域现在还有60多家造纸企业,今年我们要再关闭一批,以减轻污染负荷。基础设施建设上,今年将加大渭河流域污水处理厂的提标改造工作。目前关中有50多个污水处理厂,只有六、七家有除磷脱氮设施,我们要求关中所有的污水处理厂到年底前都要建立除磷脱氮设施,因为从目前渭河的污染因子分析,已经从过去主要为化学需氧量演变为氨氮,建立除磷脱氮设施对解决氨氮问题至关重要。第四加强断面考核、上下游污染补偿工作,进一步落实政府区域治理的责任。各级政府都要负起辖区的治污责任。通过责任的落实来把好两个“口子”,一个是企业的排放口,一个是渭河的入河口。通过这四项措施,把好这两个“口子”,渭河三年变清,特别是今年首战告捷的目标一定可以实现。

在渭河污染治理上,整体思路是全面推动,突出重点,各个击破。一是全面推动。因为现在的渭河治理已经成为和渭河综合治理一样需要全线解决污染的时候了。二是抓重点,在点上突破。今年抓住“一区两河”,一区就是西咸新区,两河是 河和新河,以此为重点,采用关、治、整等措施来予以突破,在带动渭河污染治理上实现首战告捷。三是抓淘汰。突出对造纸企业的关闭。渭河流域现在还有60多家造纸企业,今年我们要再关闭一批,以减轻污染负荷。基础设施建设上,今年将加大渭河流域污水处理厂的提标改造工作。目前关中有50多个污水处理厂,只有六、七家有除磷脱氮设施,我们要求关中所有的污水处理厂到年底前都要建立除磷脱氮设施,因为从目前渭河的污染因子分析,已经从过去主要为化学需氧量演变为氨氮,建立除磷脱氮设施对解决氨氮问题至关重要。第四加强断面考核、上下游污染补偿工作,进一步落实政府区域治理的责任。各级政府都要负起辖区的治污责任。通过责任的落实来把好两个“口子”,一个是企业的排放口,一个是渭河的入河口。通过这四项措施,把好这两个“口子”,渭河三年变清,特别是今年首战告捷的目标一定可以实现。

三、量化考核─渭河水质将与政绩挂钩

三、量化考核─渭河水质将与政绩挂钩

为了确保以上各项措施都能够落到实处,实施了三种方式。

为了确保以上各项措施都能够落到实处,实施了三种方式。

1.治污责任书。沿渭河各地市都将签订类似的渭河污染防治《责任书》,以明确各自在《行动方案》中具体污染防治目标和各项分类措施,使渭河环境治理目标层层分解,逐级落实,在制度上最大限度地保障《行动方案》目标的实现。

1.治污责任书。沿渭河各地市都将签订类似的渭河污染防治《责任书》,以明确各自在《行动方案》中具体污染防治目标和各项分类措施,使渭河环境治理目标层层分解,逐级落实,在制度上最大限度地保障《行动方案》目标的实现。

《行动方案》还提出,各部门要认真履行好各自职责,做到部门负责、项目支撑、渠道不乱、分头实施,形成政府主导、环保统筹、部门联动、分工协作、合力推进的机制。

《行动方案》还提出,各部门要认真履行好各自职责,做到部门负责、项目支撑、渠道不乱、分头实施,形成政府主导、环保统筹、部门联动、分工协作、合力推进的机制。

2.实行问责制。为确保渭河3年变清目标的实现,从2012年起,陕西省将把渭河污染防治考核工作纳入省委、省政府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实施定量和定性双向考核,具体由省考核办、省环保厅负责,考核结果向社会公布,并作为考核各级领导班子政绩的重要内容和干部任免奖惩的重要依据。

2.实行问责制。为确保渭河3年变清目标的实现,从2012年起,陕西省将把渭河污染防治考核工作纳入省委、省政府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实施定量和定性双向考核,具体由省考核办、省环保厅负责,考核结果向社会公布,并作为考核各级领导班子政绩的重要内容和干部任免奖惩的重要依据。

3.环境保护城市联盟。为实现《行动方案》提出的渭河3年变清目标,陕西省的四市一区和甘肃省的定西、天水市成立了渭河流域环境保护城市联盟,通过流域水质目标联防联控机制、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区域环境保护联席会商和信息共享机制、污染治理及生态保护项目申报联动机制和跨界环境事故协商处置机制五大机制的建立,共同保护好渭河母亲河。并建立渭河污染防治联席会议制度,每年举办一次。共同研究解决区域性和跨界性环境问题,形成“共保、共防、共治、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

3.环境保护城市联盟。为实现《行动方案》提出的渭河3年变清目标,陕西省的四市一区和甘肃省的定西、天水市成立了渭河流域环境保护城市联盟,通过流域水质目标联防联控机制、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区域环境保护联席会商和信息共享机制、污染治理及生态保护项目申报联动机制和跨界环境事故协商处置机制五大机制的建立,共同保护好渭河母亲河。并建立渭河污染防治联席会议制度,每年举办一次。共同研究解决区域性和跨界性环境问题,形成“共保、共防、共治、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

四、渭河变清─显现北方健康河流本色

四、渭河变清─显现北方健康河流本色

在渭河污染治理的第一阶段,也就是“十一五”,解决了黑和臭,下一阶段省委、省政府提出了渭河3年变清的目标。所谓3年变清,这是一个对北方河流而言的一个特定概念,北方河流特别是黄土高原的河流,本身是一个泥沙含量比较高的河流,渭河的泥沙含量大概在60%左右,如果要解决清的问题,除了解决污染的问题之外还要解决沙子的问题,减少泥沙含量。目标是解决渭河污染,使其恢复生态,达到水功能区标准要求。通俗一点来讲,就是水质指标达标,还渭河北方河流健康本色。

在渭河污染治理的第一阶段,也就是“十一五”,解决了黑和臭,下一阶段省委、省政府提出了渭河3年变清的目标。所谓3年变清,这是一个对北方河流而言的一个特定概念,北方河流特别是黄土高原的河流,本身是一个泥沙含量比较高的河流,渭河的泥沙含量大概在60%左右,如果要解决清的问题,除了解决污染的问题之外还要解决沙子的问题,减少泥沙含量。目标是解决渭河污染,使其恢复生态,达到水功能区标准要求。通俗一点来讲,就是水质指标达标,还渭河北方河流健康本色。

这一次的变清主要是解决渭河水体里的污染物,把影响水体健康的这些因子去除掉,同时也要尽最大的努力在这一个时段能够在汛期减少20%左右的含沙量,做到含沙量下降,水质污染物基本去除,达到健康河流水质的要求,就算变清。

这一次的变清主要是解决渭河水体里的污染物,把影响水体健康的这些因子去除掉,同时也要尽最大的努力在这一个时段能够在汛期减少20%左右的含沙量,做到含沙量下降,水质污染物基本去除,达到健康河流水质的要求,就算变清。

从感官上来讲,在一些城市断面会有一些湖泊或者碧波荡漾的景观;从水质标准来讲,到2014年底,杨凌以上段保持Ⅲ类水质,杨凌以下段要基本达到Ⅳ类水质,渭河入黄的断面稳定达到Ⅳ类水质。因此变清既有感官上的,又有监测指标上的标准。

第5篇:河流水污染治理范文

淮河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山,地跨豫、皖、苏、鲁四省35个地(市)、158个县(市、区),全长1000公里,流域总面积约27万平方公里。

淮河流域水污染始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进入80年代,水污染事故频发,水质恶化加剧,给沿淮人民身体健康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严重危害。“五十年代淘米洗菜,六十年代洗衣灌溉,七十年代水质变坏,八十年代鱼虾绝代,九十年代身心受害”,这首歌谣是淮河流域水质变化过程的真实写照。

1994年5月国务院环委会在安徽省蚌埠市召开了第一次淮河流域环保执法检查现场会,揭开了淮河治污的序幕。随后,相继制定和实施了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及“九五”、“十五”计划。

经过13年治理,尽管淮河流域排污总量有所削减,但由于污染物的长期积累,淮河流域水污染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从排污量来看,淮河流域排污总量居高不下。2005年,淮河流域废水排放量41.7亿吨,cod(化学需氧量)排放量104.2万吨,是“九五”目标的2.8倍,“十五”目标的1.6倍,“十一五”目标的1.2倍;氨氮排放量14.0万吨,是“十五”目标的1.2倍,“十一五”目标的1.3倍。

从水质来看,污染仍然十分严重。今年上半年,淮河干流14个监测断面ii、iii类水质比例仅占14%,ⅳ类水质比例占29%,ⅴ类、劣ⅴ类水质所占的比例高达57%。淮河支流总体上呈中度污染。

从饮用水源来看,饮水安全状况堪忧。2005年,淮河流域63个主要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中有12个未能达到功能要求,100万人的饮水安全受到威胁。需要说明的是,囿于条件限制,饮用水源地有毒有害特定污染指标未监测,否则不达标的情况将更严重。

淮河流域水污染痼疾“久治不愈”的原因

第一,自然、社会与经济的先天不足增加了淮河流域的治污难度。淮河流域治污的先天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是自然条件差。淮河流域水资源并不丰富,多年平均降雨量为883毫米,多年平均河川径流量为621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仅为全国的3.4%;降水时空分布极不均匀,年内6-9月雨量约占全年降雨量70%;年际之间降雨变化剧烈,最大年降雨量是最小年降雨量的3-5倍;坡降小,流速缓,水体自净能力差;闸坝林立,全流域有大小5000多个闸坝,大量水资源拦蓄后,水环境容量大为降低。

二是人口压力大。2006年。淮河流域总人口约1.7亿,平均人口密度为630人/平方公里,居七大流域之首。淮河流域“十五”水污染防治中期评估表明,淮河流域生活污水污染负荷占总负荷的比例已高达63%,治理生活污染的压力已经超过了治理工业污染的压力。

三是经济欠发达。淮河流域大部分地区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2005年全流域gdp约为1.6万亿元,超过全国1/8的人口只创造了不足全国1/11的社会财富。经济欠发达不仅使各地经济发展需求迫切,增加了环境压力,同时使污染治理资金筹措面临重重困难。

四是结构污染突出。造纸、酿造、化工、制药、皮革等重污染行业仍是流域主导产业,也是工业污染物的主要来源。造纸及纸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煤炭开采及洗选业、电(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食品制造业、纺织业、饮料制造业等7个行业的cod排放量占全部重点工业企业的80.5%,其中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食品制造业两行业氨氮排放量占全部重点工业企业的84.6%,结构性污染问题十分突出。

五是面源污染严重。农业是淮河流域主产业之一,全流域约有耕地1333万公顷,占全国可耕地的1/8,化肥农药的粗放使用导致面源污染严重。现在的问题是面源污染底数不清,初步估计淮河流域面源污染占cod总负荷的40%(清华大学估算为70%)。此外,缺乏对面源污染的实质性控制措施,将成为今后淮河流域水污染治理的一个主要难题。

第二,环境保护让位于经济发展。最直接表现就是污染物总量的控制指标远远超过环境容量,并且环境保护计划中污染物总量的控制指标还在不断增加。《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九五”计划》中规定,到2000年,淮河流域cod最大允许排放总量为36.8万吨/年:“十五”计划规定,到2005年,淮河流域cod排放总量控制在64.3万吨/年,氨氮排放总量控制在11.3万吨/年:“十一五”计划规定,到2010年,淮河流域cod排放量控制在88.4万吨/年,氨氮排放量控制在10.7万吨/年。淮河流域的实际环境承载能力如何呢?2005年,水利部提出淮河流域主要污染物cod和氨氮的入河排放总量应该分别控制在38.2万吨/年和2.66万吨/年,国家环保总局也在此前提出cod和氨氮的入河排放总量应该分别控制在40.0万吨/年和3.28万吨/年。如果说“九五”计划中确定的淮河流域cod最大允许排污总量36.8万吨/年是保证水质变清的必要条件的话,那么“十五”和“十一五”计划中确定的cod和氨氮控制指标,早已让位于地方的经济发展,也从根本上放弃了水质变清的目的。按照国家环保总局提出的淮河流域环境容量,“十一五”计划中cod控制排放量是环境容量的2.2倍,氨氮控制排放量是环境容量的3.3倍,根本无从保证淮河流域的水质改善。

第三,治污工程建设严重滞后。《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九五”计划》安排修建城市污水处理厂59座,到2000年底,建成并运行12座,占20.3%;在建32座,占54.2%;未动工的15座,占25.4%。《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五”计划》中,共安排了488个项目,计划投资255.9亿元。到2005年底,已完工项目342个,占70.1%;在建项目88个,占18.0%;未动工项目58个,占11.9%。累计完成治理投资144.6亿元,占56.5%。由于工程措施没有及时跟上,导致污染物治理老账未还,又欠新账,淮河水污染积重难返。

第四,环境污染治理责任长期得不到落实。尽管早在1995年出台的《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第五条就明确规定:“河南、安徽、江苏、山东四省人民政府各对本省淮河流域水环境质量负责,必须采取措施确保本省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目标的实现。四省人民政府应当将淮河流域水污染治理任务分解到有关市(地)、县,签订目标责任书,限期完成,并将该项工作作为考核有关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但是“九五”、“十五”淮河水污染防治目标没有实现,并没有哪一个地方领导因此而受到处罚甚至影响升迁。责任不追究的直接后果就是在各级领导中形成了这样一种认识:年年喊达标,年年不达标,狼来了喊多了,也就没有人信了。这里仅举了一个政府的例子,其实,《条例》中规定的“自1998年1月1日起,禁止一切工业企业向淮河流域水体超标排放水污染物”等针对企业的规定也从未得到严格执行,如果“十一五”依然如此,淮河污染治理也就真的没有希望了。

根治淮河污染的对策建议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淮河污染问题,必须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是要坚持环境容量不动摇。淮河流域水质能否改善并最终实现变清的目标,坚持环境容量不动摇是关键,即主要污染物cod和氨氮的入河排放总量应该分别控制在40.0万吨/年和3.28万吨/年(环保总局数据)或38.2万吨/年和2.66万吨/年(水利部数据)。为此,各地要按照环境容量规划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要实行强制淘汰制度,加大工业结构调整力度,促进工业企业深度治理;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进清洁生产;要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暂停审批超过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地区的新增污染物排放量的建设项目;要严格化肥、农药的使用和畜禽养殖污染的治理,有效控制面源污染;要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和管网配套建设,有效控制城镇生活污染;要加强闸坝调控,增加水体自净能力。

第6篇:河流水污染治理范文

关键词:河流;水污染;防治;探讨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市河流是我国水体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城镇居民的生命之源,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不竭之力。但伴随着人口的增多、工厂的增加、工业建设的加强,其遭到的比较严重的污染,直接危害到了城镇居民的健康生活,影响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 河流水污染产生的原因

近年来,随着我国现代工业经济的发展,河流水污染问题也变得日益严重,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存环境,影响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为了有效地治理河流水质污染,必须找出污染源,客观认识城市河流水质现状,预测并且发展趋势,并有效地进行河流水质污染控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经过科学的调查与分析,河流水污染的污染源主要分为生活污水的排放、工业废水的排放以及农业污水的排放。

1.1 生活污水的排放

近年来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人类产生大量的生活垃圾,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制约,污水城市污水处理和城市污水排放并不能同步,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严重地污染了河流,不但影响了河流的水质,还破坏了河流的生态环境,更为严重地是影响了水体的安全,使人们的健康和生活受到了严重损害。

1.2 工业废水的排放

工业废水的排放是城市河流水质受到污染的重要污染源。仍是城市河流目前的重要污染源。近年来,虽然国家制定了相关法律法规来控制工业废水的排放,但是还有许多企业处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对产生的工业废水没有得到有效治理,偷排、漏排的现象时有发生,一些没有经过处理含有有毒物质的工业废水直排放入河流,河流水质污染进一步加重。

1.3 农业污水的排放

农业污水的排放主要是指在农村农业生产和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具体表现为化肥、农药的流失,畜禽养殖业产生的粪尿和废水基本上未经处理就直接排人河流,成为日益严重的污染源。

2 河流水污染防治的措施

2.1 对生活污水的控制与整治

2.1.1 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全面开展生活污水治理工作

各地应该加大环保宣传力度,结合本地资源、环境和生态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积极稳妥地组织实施,全力开展生活污水处理工作。对于生活污水的治理工作,要明确相关部门责任,实行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同时当地政府要发挥统一协调和政策导向作用,要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确保生活污水治理工作落实到位。

2.1.2 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大对生活污水的治理力度

各地各级财政部门应该加大对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的投入,兴建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厂的兴建能够有效地治理和控制生活污水以及工业废水。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是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建立专门的污水处理系统,对于居民生活过程中产生的污水实行区域综合集中治理。这样可以节约进行分散治理的水处理设施费用,还能够有效减少二次污染。

2.2 加强工业废水的控制与整治

工业废水具有排放量大且污染比较集中的特点,它的排放是当今河流污染的主要来源源,我们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快控制与整治,以防止工业废水排放对河流水体污染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2.2.1建立健全企业生产监控体系和环境管理体系

针对排污比较严重的企业,政府应该强制其建立健全生产监控体系,通过制定各项相关规章制度来规范操作规程,将污染治理设施管理纳入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之中,对企业生产实行全过程控制。及时发现和纠正擅自停运治理设施、超标排污等违法行为,确保污染治理设施发挥应有的效益。另外要鼓励企业参加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使得企业在注重自身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对环境的保护,实现清洁无污染生产。

2.2.2 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利用技术发展

积极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域布局,要加快现有企业生产设施和工艺流程的更新与改造,从源头上减少工业“三废”的排放量,关掉达不到治理标准的企业。更重要的是大力发展技术含量高、无污染的企业,积极开发无毒、无污染产品,降低对水环境的污染。

2.3 加强对农业污水的控制

对于农业污水的控制主要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2.3.1加强农业生产过程中农药、化肥的施用,这是防止农业污水对河流水污染的有效途径。为此,各地要加大环保宣传力度,加强对人们的教育,促使人们提高对农药、化肥环境污染危害性的认识,以便进行有效的防范。第二,要严格规范农药、化肥生产流通的管理,确保农药、化肥品种与质量符合国家的规定和标准,避免违禁和不合格产品用于农业生产中。第三,加强科学技术指导,控制农药、化肥的施用量,做到科学、合理、安全施用。第四,研究开发和施用高效、易降解的无公害和无污染的农药、化肥。

2.3.2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开展生态农业可以实现农业生产,农业经济与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协调发展。各地要树立大环境生态观念,加大农、林、牧、渔环境污染源管理力度,大力推广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引导农民开发和生产有机食品,推动种植结构的改变。推广高效、实用的节水灌溉技术,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控制水土、有机质流失和土壤污染,

3 城市河流化学处理方法

城市河流化学处理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化学除藻、化学絮凝以及重金属的化学固定等,城市河流的化学处理方法在运用方面操作比较简单、效果显著受到了广大工作人员的青睐。但它并不是适用任何受到污染的河流,只有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加以合理的使用,对于那些污染较为严重的城市河流,不但可以有效的控制污染,还可以起到缓解、治理污染的作用,接下来,文章对以下主要化学处理方法进行介绍。

3.1 化学除藻技术

化学除藻技术是针对城市河流澡类的生长繁衍而提出的处理技术,特别是针对于少数城市河流的富营养化,应用的比较广泛。化学除藻技术在操作方面比较简单,效果反应迅速、明显,可以起到快速治理的效果,从而短时间内提高城市河流污染水体的整体透明度。但在此要提出的是这种方法的使用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水体富营养化,因为它不能将氮磷等营养物质从污染水体中彻底的清除,以致澡类生长的根本条件还存在。

3.2化学絮凝处理技术

该技术主要是通过投加絮凝剂而去除河流污染中污染物,可以通过絮凝剂的使用使溶液中的胶体、溶质、悬浮颗粒等污染物质凝聚为体积较大的絮凝体,这样就可以实现固体、液体分离,去除河流中的污染物,可以有效的改善河流水质。随着此技术的推广,在城市河流污水一级处理方面应用得非常广泛,并且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伴随着城市河流污染源的多样化、污染程度的严重化,在城市河流高污染水体处理中应用的比较广泛,比如说对臭黑水的处理,逐渐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并得到一定程度的普及。

4 结束语

河流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本文以上提出的防治措施只是起到一个提纲挈领的作用,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河流水污染的问题。各地具体加强对河流水污染控制盒治理的时候,应该首先根据河流污染的具体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选择应用,从工业生产、居民生活、农业生产等方面加强对河流水污染源头的控制,从而保证控制和治理后能够有效的保持城市河流的水体的长期健康。

参考文献:

[1] 刘影.浅谈城市河流水环境问题的综合治理[J]. 科技创新导报. 2009,(11).

[2] 江红梅,王正中,王东刚,曹满,任鑫.城市河流综合治理与生态建设探讨[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1).

[3] 黄淑玲,张勇,职绚绚.宿州市沱河段水质污染防治对策分析[J]. 宿州学院学报. 2011,(06).

第7篇:河流水污染治理范文

水体污染控制原理

1污染源控制

1)工业污染源。工业污染源是所有污染源中危害最大图1河流污染控制流程的源头,必须要严格控制。根据污水性质不同所造成的污染类型,可分由有机物造成的有机污染,由营养元素氮、磷造成的富营养化污染,由重金属造成的重金属污染,由含毒物质造成的生物毒性污染,还有其他热污染、高盐污染等。工业污染源危害巨大,但也是最好控制的,所以历来环境污染控制中,工业污染源都成为众矢之的。工业污染控制已经有相当长的历史,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思路和体系,主要考虑政策层面的强制执行和技术层面的末端控制。(1)技术层面。迄今,已经出现了许多针对各种工业废水的处理工艺,但由于工业废水的复杂性,工艺应用的可复制性比较差,某些废水所含污染物质极难处理,处理成本极高。主流的生物处理工艺成本低,但需要连续运行,可控制性差,不满足企业间断生产的要求,造成了许多企业的污水处理厂都成了摆设。相比而言,物化处理工艺更有应用前景,如电化学、高级氧化、湿式氧化、芬顿氧化等在处理难降解有机物质方面运用前景巨大,即使在可生化废水处理领域,由于物化法的可控运行优点,其应用也逐渐增多。(2)政策层面。政策层面需要几个基础,首先需要有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其次需要完善的监测、监察、执法体制。政策的武器,一是法律强制性,强制企业进行水处理建设和运行;二是资金和技术支持,提供一定的资金扶持;三是提倡清洁生产,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链,最大化利用资源,从生产环节减少污染源。

2)生活污染源。生活污染源主要针对城市生活污水,其控制难点在于截污管网的建设,污水管网铺设施工困难,工程量大,工期长,对城市安全和交通市秩序影响大,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在许多城市,由于截污管网建设的不健全,生活污水以点源形式偷排、漏排,生活污水对河流的污染甚至大于工业污染源,对于城市纳污河流更是如此。截污管网不健全表现在,老旧城区截污管网空白,以及为了节省费用采用雨污合流的截污形式。末端控制工程是一个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集中表现,其核心问题是基础建设投资。在新城区铺设排污管网,对老旧城区超负荷、陈旧管网进行改造,在此基础上才能发挥末端控制工程建设的效率。

3)面源污染。面源污染主要包括农业面源污染、河流沿岸居民生活污水污染、大气污染物质沉降带来的污染等。面源污染对河流污染贡献最小,但治理难度也最大,非常不易控制,尤其在河流后期治理阶段,将成为重点。对面源污染无法实现污染物质的集中收集和处理,即无法实现末端控制,所以面源污染的治理重在前端控制和过程控制,如从源头控制农用化肥、农药的使用,推广生态农业,探索更科学的农业方法和技术。(1)农业面源污染。农业污染根源在于农业结构和落后的农业技术,农业产业结构、化肥使用、畜禽养殖业发展、农田土壤肥力变化等与农业面源污染密切相关。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面积广大,农民受教育程度低,难以管理,农业技术落后。表现在不科学使用化肥,违禁使用农药,农药化肥能长期存在于环境,并逐渐累积,加剧农村环境污染。农用地膜的使用也造成环境污染,我国农用地膜使用量大,农民又缺乏回收和处理的意识,随处丢弃,使得地膜污染称为我国农村新的污染源。畜禽、渔业养殖是农民重要的经济来源,也是农村水体污染的主要原因。在农村为了发展经济,河流、池塘通常都以合同形式承包给个体经营畜禽、渔业养殖等。由于缺乏科学指导和管理,水体污染严重。尽管多数地方采用了养鱼、养鸭、粪便还田的循环农业模式,增大了经济产出,但也加重了水体污染,过去能洗衣服、游泳的池塘现在都不复存在,这也是存在于农村经济与环境之间的矛盾。(2)村民生活污染。我国农村区域辽阔,村落零星分布,村民生活污染物很难集中处理和控制。农村生活污染集中体现在生活垃圾污染、生活污水污染和燃料问题引起的污染。在河流污染方面,很多河流沿岸成了村民的垃圾堆放点,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流。农村人口膨胀、村落规模增大是农村污染的根源,而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和村民环保意识不足是农村污染的主要原因。

2水体自净能力

水体的自净能力是很有限的,如果污染物质排入量超出了水体自净能力,就会造成水体污染。一定水体所能容纳污染物质的最大负荷被称为水环境容量,即某水域所能承担外加的某种污染物质的最大允许负荷量[5]。水体污染治理就是基于水体自净机理进行治理的,水体污染治理的前提是有效的污水末端治理,只有有效控制了污染源的输入,对水体的污染治理才是经济有效的。水体的自净作用按其净化机理可分为物理净化过程、化学净化过程和生物净化过程。物理净化机理是天然水体的稀释、扩散、沉淀和挥发作用,使污染物质的浓度降低;化学净化机理是天然水体通过氧化、还原、酸碱反应、分解、凝聚、中和等作用,使污染物质的存在形态发生变化,并且浓度降低;生物净化机理是天然水体中的生物活动使污染物质的浓度降低,特别是水中微生物对有机物的氧化分解作用[6]。

3水环境污染原理

水环境污染,就是人为的外界干扰,如污染物质的过量排入,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引起水体中某一环节发生变化,并使水环境短期内无法达到新的平衡。通过水环境生态系统分析,可以直观地了解污染发生的演化过程及掌握各要素间的利害关系,为污染防治提供理论支持。当前的污染问题可以分为传统的生态位污染、水条件污染、难降解有机物污染和毒性污染。

1)生态位污染。生态位污染是指人为向水环境系统中输入某一过多污染物质,该污染物质是生态系统中的某一生态位上组成,造成该生态位的显著性突变,并最终引起生态系统短期内无法恢复的污染。如典型的有机污染、富营养化污染,这类污染是人类生产生活中最常产生的污染,我国集中体现在城市生活污水的污染。当向水体中排放了过量有机物质时,使得微生物(分解者)大量生长,并消耗水体中的氧气,水生生物由于缺氧逐渐死亡,水体中有机物进一步积累,如此循环导致水质最终恶化,形成厌氧环境,造成有机污染。当向水体中排放过量富营养化元素N、P等时,造成藻类大量生长,特别是低等藻类疯长形成水华,生物量急剧增加,破坏了供氧平衡,使水体溶解氧逐渐减少,鱼类等高等生物死亡,水体中有机物积累,又促使微生物大量生长,如此循环导致水体最终呈现厌氧环境,造成富营养化污染。

2)水条件污染。水条件污染是指由于人为向水环境输入某一污染物质,改变了水体水质的某些物理性质及生物的生存环境,导致生物无法适应而大量死亡的污染,如热污染、酸污染、盐碱污染等造成了水体温度、pH、碱度等水质变化,从而使生物无法生存。这里可以是对某一种生物的影响,也可以是所有生物的影响,不同生物对不同环境条件有不同的适应能力。通常微生物环境适应能力大于植物,植物适应能力又大于动物。

3)难降解有机物污染。在工业污水中有很多难降解的有机污染物,其存在不会对生物造成直接危害和瞬时毒性,但由于其难降解性,可以在自然界中长期存在并不断积累,如塑料盒、塑料袋、农用薄膜等,其造成的白色污染已日益受到人们重视。

4)有毒污染。有毒污染是指由于人为向水体中排放了某些生物有毒物质,使水体中生物慢性中毒或快速死亡的污染。该类污染主要体现在工业污染中,如重金属污染、有毒有机烃类化合物、农药污染等。

水体污染治理对策

1河道曝气充氧

从水环境生态结构出发,环境污染的根源在于最终造成水体供氧平衡的破坏,由于水体氧亏值逐渐增大,最终水体中的好氧生物,特别是高等动植物将因为缺氧而死亡。在治理水环境污染时,可以从供氧关系出发,通过人为手段,增加水体复氧能力,从而增加水体环境承载力,减少水生物的死亡,促进水质恢复。河道曝气技术的应用由来已久,国外特别是欧美诸国,早在20世纪就有许多水域污染治理案例。如德国1998年夏天进行的Saar河纯氧曝气治理,利用纯氧曝气船对Saar河进行曝气,以提高水体溶解氧量。德国Fulda河纯氧曝气系统已运行多年,间歇运行,当水体溶解氧浓度低于指定的临界值时则启动,效果良好,有效降低了运行成本。英国泰晤士河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河道曝气整治项目之一,为减轻混合污水导致溶解氧浓度降低所带来的影响,1988年建造了一个机动增氧的纯氧-混流增氧系统。美国1987和1988年在密西西比河明尼苏达码头附近的河道安装了曝气设备,有效地控制了臭味产生和藻类的过量繁殖[7]。

1)河道曝气充氧的理论依据。生态系统稳定的基础是要满足供氧平衡,即水体复氧速率(VDO)不能小于水体生物好氧速率(VNO),否则水体中溶解氧将逐渐减少,最终处于厌氧状态,导致水体生物缺氧死亡。水体生物好氧速率与水体生物量之间满足一定的函数关系,如果用X表示水体中生物量,则可用VNO=f1(X)表示该函数关系。供氧平衡时,VDO≥VNO=f1(X)。由于水体污染,水中有机物增加导致细菌等微生物大量生长,或水体富营养化导致藻类大量生长,最终使水体生物量X增大,所以水体好氧速率也增大。自然状态下的复氧速率是恒定的,必然造成氧亏值的增大,水体生物缺氧死亡。河道曝气复氧的目的是人为地增大河道复氧速率,维持供氧平衡。

2)河道曝气复氧形式。(1)固定式充氧站。在需要曝气充氧的河段上安装固定的曝气充氧装置,可以采用不同的曝气设备。当河水较深,需要长期充氧时,且曝气河段有航运要求或景观功能要求时,可以采用鼓风曝气或纯氧曝气;当河水较浅,没有航运要求或景观功能要求时,可以采用机械曝气形式。(2)移动式充氧站。这种曝气方式主要表现为充氧船曝气。曝气充氧船可以自由移动,机动灵活,便于人为控制和调控运行的时间和空间,不影响河道航运功能。因此,德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在合流治理中都采用过这种方法,我国在苏州河治理中也采用过充氧船曝气方式[8]。3.2

2生物强化技术

单纯的河道曝气复氧是不经济的。长期污染的水体中好养生物长期受到抑制,生物量很少,曝气复氧可以让好氧微生物逐渐恢复,但需要一段时间,复氧速率远大于好氧速率,造成氧的浪费。生物强化技术就是在供氧平衡范围内,人为加大水体中微生物的量,促进有机物的降解。生物强化技术是针对河流有机污染的治理措施,即直接向污染水体中接种外援的污染降解菌,通过微生物的迅速增殖加快水体中污染物的降解进程,从而加快水体自净,迅速恢复正常的平衡状态。生物强化技术通常需要曝气,以保证水体的供氧平衡,否则只会令水体更加恶化。目前,国内外常用的有集中式生物系统、高效复合微生物菌群(EM)及固定化微生物等技术。

1)内置式水处理系统。实质上,内置式水处理系统就是将污水处理厂搬到了河流中,就地处理河水,属于一种原位修复技术,也称为“围河造厂”。将一个巨型容器置于河道中,在容器中添加活性污泥并进行曝气,达到处理河水的目的。巨型容器是用来容纳污泥,防止污泥流失,控制污泥在一定浓度。随河水流走的污泥在河道复氧的保证下,也加大了水体自净能力,不会对河水产生不良影响。

2)外置式生物箱。外置式生物箱相当于一个微型污水处理器,在一个箱式容器中培养一定浓度的活性污泥,并给予曝气,处理河水中的有机物质。与“围河造厂”相比,其规模和功能小了很多。生物箱可以漂浮在河面,不用支撑,灵活方便,适用于不需要长期处理的河水、局部污染水体,如排污口或有航运要求的河道。

3)水域景观生态治理。水域景观治理是基于河水富营养化的治理,由于景观系统的复杂性,生态系统多样,对增强河流的环境容量至关重要。水域景观治理就是在河堤和河道上构建人工景观环境,栽培美人蕉、旱伞草等水生植物。另外,水域景观也是微生物、昆虫、鱼类、鸟类等自然生物栖息地,对于增强河流生态功能有积极作用。(1)构建河岸混合植物带。河岸混合植物带是指在河岸浅水区以挺水植物、浮叶植物、部分沉水植物和陆生植物为主的区域。典型挺水植物有香蒲、芦苇、莲灯,浮叶植物有睡莲、菱,沉水植物有眼子菜、金鱼藻、苦草等。李睿华等对河岸植物带处理污染河水进行了研究[9],结果表明,河岸混合植物水生系统对NH+4-N、TP有良好去除效果,去除率分别达71.1%、69.3%;对有机物也有一定去除效果,COD去除率达43.5%。可见,构建河岸混合植物带,对于增强河流自净能力,特别是促进N、P元素的生态循环有重要作用,同时也达到了景观治理的要求,对于美化环境、提高河流复氧能力、增强河流生态功能非常有效。(2)生物浮岛技术。生物浮岛技术是利用生态工学原理,在受污染河道用木头、泡沫等轻质材料搭建浮岛,以浮岛为载体,在水面上种植植物,构成微生物、昆虫鱼类、鸟类、植物等自然生物栖息地,形成生物链来帮助水体自净[10]。与河岸植物带功能相同,生物浮岛也是以水生植物为中心构建生态链条,促进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从而提高河流的自净能力。生物浮岛技术比较适用于没有航运要求的小河道,对于有航运要求的河道,要慎重选择生物浮岛的位置,一般选在河道较宽的部位,或在人工开凿港湾设置浮岛,也可设计小型浮岛,零星多点分布。

第8篇:河流水污染治理范文

关键词: 江汉平原;水资源;水污染;国外经验

中图分类号:F301.24;X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8-0318-03

0引言

江汉平原水资源的来源由大气降水、地下水以及江河流水3部分构成。处于亚热带季风区的江汉平原,降水量充沛,年降水1100-1300毫米,年均1180毫米,折合平均降水量2193亿立方米。气温较高的4-9月降水量约占年降水总量的65%-75%。汉江是长江中游最大的支流,从陕西省河县进入本省郧西县,流经全省13个县市,在武汉汇入长江。全省每年过境客水资源约6300亿立方米,其中长江干流约为4000亿立方米,洞庭湖水系流入近2000亿立方米,汉水流入300亿立方米,然而,每年平均出境水量则超过7000亿立方米,其中基本都由长江干流出境。具体到平原区,每年平均过境客水资源5500亿立方米,地表径流资源总量1500亿立方米。丰富的水资源为江汉平原区工商业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极大便利,但在社会经济基础发展的同时,江汉平原水质污染也时有发生。本文试图对国外水污染治理的先进经验进行梳理,来找寻江汉平原水污染治理的措施。

1江汉平原水污染概况

随着江汉平原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工业化、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的活动使大量的工业、农业和生活废弃物排入水中,水体污染逐渐加剧。通过调查,江汉平原沿江城市江段部分断面水质超过国家规定标准,岸边污染带严重。长江湖北段沿岸排污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形成多条污染带。其中个别断面的个别项目有超标现象,如天门以下至武汉河口段水质在枯水期多有超标现象。汉江大部分支流受到污染,唐白河、蛮河、小清河等主要支流水质曾一度超过五类标准,连农田灌溉水质标准都达不到。另外,平原区域内70%的湖泊、80%的中小河流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水质日趋富营养化。水污染事故频发,特别是流域性的水污染事故时有发生,污染范围广、危害大,直接影响人民群众的饮水安全。

平原里最常见的水污染是有机污染、富营养污染、重金属污染以及这些污染共存的复合性污染。主要来源于工业污水、农业污水和生活污水。据调查,长江流域每年废污水排放总量达300亿吨,其中生活污水约占l/3,工业废水约占2/3。湖北省长江流域历年来污水排放量如表1所示。

数据来源:2001-2010年湖北省水资源公告.

1.1 工业污水、生活污水的排放江汉平原企业以乡镇作坊居多。其特点是规模小、布点散、行业杂、发展猛,由于我污水处理厂覆盖率较低,处理力度有限,这些作坊基本没有配套的环保设施,带来了“三废”污染――废水、废气、废渣,乡镇工业对农业环境的污染严重。

废水危害主要来自于造纸、印染、电镀、化工和食品加工业。其污水常呈酸性或碱性,直接排入河流和湖泊,使水资源遭到重金属和氰化物等有毒物质的污染。废气污染主要来源于土法炼硫、炼焦、窑业以及小化肥等行业,污染物以二氧化硫和氟最为严重。这些含硫废气排入环境,形成酸雨降落到地面,使地面水体受到污染,造成农业减产,给农业生态环境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废渣污染主要来自于采掘业,由于有的向湖泊、江河、洼地倾倒,对土壤、水体和大气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严重污染。此外,大量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也是直接排入河流,严重污染了水质环境。

1.2 农业污水的排放农业污染不像工业排污、生活污水一样,不能量化的统计。然而,它却是人类健康的隐形杀手。江汉平原以农业为主,而农作物的生产中使用了大量的农药和化肥。在使用中,凡未被植物吸收利用的都在土壤中积累或转入地下水引起水体污染,最终导致对人体的危害,危害的传播途径如图1所示。

江汉平原区农村大量使用化肥及农药,湖泊和城市内湖富营养化加剧,水污染已经使相当多的地区出现水质型缺水,严重影响到当地居民的生存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污染问题亟待解决。另外一方面,随着南水北调工程的启动,过境水量将会减少,减弱了水系的自身调节能力。我们可以预计在不远的将来,拥有丰富水资源的江汉平原将会面临日益突出的问题。

2国外典型流域水污染防治的经验

“先污染后治理”的局面先后在国外两大流域上演。欧美发达国家经过近一个多世纪的努力,其流域水污染防治的内容和形式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同时也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对于我江汉平原水资源污染防治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1 英国泰晤士河流域水污染治理经验泰晤士河位于英国伦敦南部。三个多世纪以前,泰晤士河水产丰富、风景如画,是世界上著名的鲑鱼产地。但是自19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开始,泰晤士河水资源就遭到了严重污染,水质迅速恶化,同时也成为世界上污染最早、后果最严重的城市河流之一。

英国控制水污染主要采用环境质量目标法,即将工业企业排放的污染水水质与承纳水体的环境功能相结合,以控制污水不产生水体污染为目的,来制定水质标准。泰晤士河是英国水质管理模式的缩影,1974年英国政府规定了泰晤士河各河段的水质目标和排放标准。目前泰晤士河两岸排放的污废水都经过三级处理,处理后的污泥经管道用泵抽入船中,运至北海倒入海中。

英国政府成立了治理专门委员会和泰晤士河税务局(公司),对泰晤士河流域进行统一规划和管理,提出水污染控制政策法令、标准,有充分的治理保障。在泰晤士河的治理中,高度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尤其是泰晤士河的第二次治理,是在有关科学研究的指导下进行的。科学研究帮助水务局制定合理的、符合生态原理的治理目标,根据水环境容量分配排放指标,及时跟踪监测水质变化。

泰晤士河属于潮汐河流,面临着两方面的污染。一是人为污染(主要是工业和生活污染,首先从近海口的下游开始);二是自然污染(咸潮入侵)。要解决自然污染,目前常用的有效办法是,增加上游水量,使下游有足够的清水径流下泄,以限制咸潮入侵。上游来水多了,也可提高下游水体对污染物的推移、稀释、扩散能力,从而对控制人为污染也是有好处的。

为此,泰晤士河在上、中游大量修建水库,在丰水季节拦蓄清水(兼有防洪作用),在枯水季节调节增加下游逸流,实行“以丰补枯”。泰晤士河全流域有主要水库三十六座,蓄水量达2.5亿立方米,相当于伦敦市九十天的用水量。据泰晤士水管理局统计,目前日开发地下水186万吨,相当于全流域日用水量的百分之41%。但在丰水季节,及时回灌,尽量做到抽用与回灌平衡。为了严格限制咸潮向清水区入侵,泰晤士水管理局在清水与潮水交界处坦丁顿建立堰闸。同时为了充分利用清水资源,在全河建立了六十八个船闸,以节制迁流,防止清水过快流失。

由此可见,英国政府针对泰晤士河的特点,采用环境质量目标法,对工业污染全过程进行控制;同时征收水污染税以及兴修水库的措施对该流域水污染的防治也起到了积极作用,对江汉平原水污染治理工作的开展起到了借鉴作用。

2.2 美国特拉瓦河流域水污染治理经验特拉瓦河流域,既有著名的纽约、费城工业区的点污染源,又有来自农业、森林落叶腐植质的非点污染。因此,在本世纪四十年代,水质被严重污染。六十年代开始,花了十年时间治理,现在全流域工业污染负荷已去除百分之九十,城市污染负荷也已去除百分之八十九,因而水质良好1979年,美国环境质量委员会(CEQ)对309个历史较长、资料比较完整的河流水质监测站进行了调查,溶解氧指标等于或大于5毫克/升(适宜鱼类生存繁殖)的,占百分之九十五[1]。

美国的环境保护,都从立法开始,治理河流也不例外。美国从四十年代起陆续颁发了保护水质水源的法规,有净水法,安全饮用水法、海洋保护法、农药法、毒物管理法、水资源回收利用法等。联邦政府控制水污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99年的《垃圾管理法》,该法是出于防止企业向航运河道倾倒排放大量废物。明确处理常规水污染的第一个联邦立法是1948年的《水污染控制法》,此法授权联邦政府向州和地方政府提供财政资助以解决水污染问题,贷款给各个地方政府建设污水处理厂,鼓励他们去清洁他们的水源。1956年的《联邦水污染控制法修正案》所具有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制定一项由联邦政府直接向地方政府拨款以分担建设污水处理厂费用的规定,份额是联邦政府承担55%。1965年的《水质法》是联邦政府参与水污染控制行动的一个重要体现。但是自1972年《联邦水污染控制法修正案》开始,联邦政府才真正在制定和指导水污染控制计划中担任关键角色,该法的立法目标是恢复和维护国家水域的化学、物理和生物的完整性,它是美国规制向水域排污的基础性架构。1987年的《水质法》要求在1991年以前逐渐淘汰联邦建设拨款计划,由联邦政府提供州管理的周转型水污染控制基金来取代[2]。这些法规的颁发执行,对推动水环境的保护工作起了重大作用。其在实践中已逐步建立起一套健全的法制:涵盖范围全面,目标任务明确具体,且上下形成一个整体法规体系。

排污许可证制度是各国水污染防治法所普遍采用的一项法律制度,对于水污染的有效控制和水环境质量的改善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从世界范围看,美国的水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制度是极富特色和卓有成效的,在美国水污染防治法律中地位显著,是美国水污染防治法的核心,对美国水环境的保护与改善发挥了显著的作用。

在法律地位上,从排污许可证制度的法律依据看,美国联邦法律《清洁水法》规定了水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制度,第402条规定,任何人从一个点源排放任何污染物进入美国的水域(waters),必须获得“国家污染物排放清除系统”(the National Pollutant Discharge Elimination System,以下简称为NPDES)许可证,否则,即属违法。在规范对象上,NPDES许可证的规范对象包括“污染物”、“点源”和“水域”三个要素,且《清洁水法》对于这三个要素作了明确的界定,清晰明了。且随着时代的发展,NPDES的使用也不断出现新趋势,顺应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美国NPDES许可证的种类分一般许可证和个别许可证两种形式,颁发的根据在于排污设施的排放性质、类型、排放水体的水质要求等因素。一般的许可证主要颁发给具有某种共同性质的特定排污点源设施,而对不具有共性性质的排污者特殊对待,颁发个别许可证,对其使用特殊的条款和要求[3]。

法规制定后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监督执法系统。在美国,联邦环境保护总署,地区分署,流域委员会和州、市等地方政府的有关部门,都在根据法规管理环境。各级环境保护机构还设置了执法处,配备许多律师,监督执行法律,并研究执行法律过程中情况和问题,使法律得以顺利贯彻。

同时,在美国,凡是在人口集中的地方都建有污水处理设施。每一个污水厂都有明确的服务人口和服务面积的指标。美国的污水处理厂处理的都是工业和生活混合污水,但是工业污水都要经过预处理达到一定标准后才允许送入城市污水厂,否则污水厂是不接受的。预处理的要求,主要是去除重金属和生物难以降解的一些有毒有害物质,在美国有专门预处理法,对各行各业都规定了具体要求。在美国建设污水处理厂的投资主要来自四个方面:一是联邦政府拨款,二是地方财政,三是罚款收入,四是污水收费。凡是排向污水厂的污水,不仅对工厂要收费,对排出污水的居民也要收费。所有污水都处理了,再加上其他一些措施,河流水体的质量,自然就能得到保证。

综上可以看出,美国在流域水污染防治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其关于水污染防治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在世界范围内也处于领先地位,值得我国借鉴。美国兴修废水处理厂的办法也深得人心,该方法同样适合处于水污染现象严重的中国。

3江汉平原水污染防治的建议与措施

以上几个流域都经历了“先污染、后治理”的过程。从中可以看出,河流污染后,治理的过程十分漫长,治理费用也十分高昂,这一点并不符合我国国情。国外治理流域水污染的经验对江汉平原目前进行的水污染治理虽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更重要的是要结合江汉平原区的实际情况及其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从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的思路出发,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3.1 江汉平原水污染防治的总体思路――保护与利用并举江汉平原水污染防治应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大江汉平原经济结构调整力度,注重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制约水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问题,遵循保护与利用并举的原则治理水环境,从而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基本思路如下:

3.1.1 对水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要制定和完善水法规和政策,严格实施取水许可制度和水资源费征收、使用制度,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开发、高效利用、优化配置,加强对水资源统一开发和管理。

3.1.2 在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同时,要做好水资源的保护不仅要保护好水源头的生态环境,加大小流域的综合治理力度,控制地下水超采,防止水土流失和水资源枯竭;还要尽快实施水功能区划制度,划定水功能区,按照水功能区划进行纳污总量和污染排放总量的控制,建立入河排污口审批制度,保护好饮用水的质量,减少污染,确保城乡居民饮水安全。

3.2 江汉平原水污染防治的具体措施

3.2.1 采用土地处理污水方法的措施目前美国力求采用土地净化法来净化污水,以改变现行的需要耗费大量经费的污水处理方法。日本、荷兰等国也采用了该法。土地处理污水包括低速灌溉法、高速渗透法和地面漫流法,所需经费很低。美国密执安州一座17万人口的城市,采用低速灌溉法处理生活污水,所需费用还不到净化厂三级处理的20%。在低速灌溉法中,为防止农田受污染,先将污水进行二级处理或经氧化塘氧化后再用于灌溉。由于土地处理和氧化塘投资低、耗能少和技术简单易于维护,因此很适合江汉平原现实情况,应大力推广。具体说,就是把污水有控制地投配到土地上,利用土壤-植物-微生物复合系统的物理、化学、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特征对污水中的水、肥资源加以回收利用,对污水中可降解污染物进行净化的工艺技术。土地处理污水法是污水生态处理技术的基础,是污水土地处理系统的进一步发展。以土壤介质的净化作用为核心,在技术上特别强调在污水污染成分处理过程中植物-微生物共存体系与处理环境或介质的相互关系,特别注意对生态因子的优化与调控,是生态学四大基本原理在水资源领域的具体运用。

3.2.2 实行工业污染全过程控制英国泰晤士河采用的质量目标分析法对其流域水质管理与治理起到很好的积极效果,江汉平原也应结合其自身特点对当地工业污染的全过程进行管理控制。工业污染4个控制途径如源削减、综合利用、净化处理和贮存的综合运用称为全过程控制。它分为3个层次:①低层控制,即从生产组织到储运等生产全过程的污染控制;②中层控制,即从基本建设、技术改造、工业生产以及供销活动的工业再生产过程的全过程控制;③高层控制,即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各领域中的经济再生产全过程控制。

3.2.3 兴建城市废水处理厂,实施废水资源化美国特拉瓦河流域在人口集中区域兴建污水处理厂的措施受到了很好的效果,在江汉平原区水污染治理的过程中也应积极吸取这一经验,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城市废水处理厂的投资力度,城市的排水管网应与废水处理厂同步建设,全面推行征收城市废水处理费,解决城市废水处理厂的运行维护资金问题;对个别水资源短缺的地方,还应将处理后的出水作为稳定的水资源加以利用。

3.2.4 征收水污染税的措施我国在2003年修订并颁布了《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该条例以行政法规的形式确立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排污收费制度,规范了排污费的征收、使用、管理,但从多年的征收实践来看,效果并不理想。

随着水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世界各国,尤其是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纷纷采取措施来保护水环境,改善水质。在诸多的保护措施中,征收水污染税已被证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新举措。在我国,水环境污染已相当严重,加剧了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因此,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开征水污染税,在不断完善防止水污染的法律法规的同时,充分发挥税收杠杆的调节作用,是我国治理和保护水环境的有效途径。有关行业税率的制定可以借用庇古税的想法,根据污染造成的危害程度对排污者进行征税,以弥补排污者的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之间的差距,使两者相等。为使全部的社会成本内在化,适应的环境税率应该能够使得污染削减的边际成本等于社会损害,这里用治理相应污染所需费用来衡量排污造成的货币损失[4]。

3.2.5 水污染防治法规应做相应改进中美两国有关水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制度存在较大差异,借鉴美国的经验,建议对我国的《水污染防治法》做出如下修改:其一,在《水污染防治法》中明确和提高排污许可证制度的法律地位,在水污染防治领域全面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确立其在水污染防治法中的核心地位和重要作用。其二,完善排污许可证的规范对象,《水污染防治法》应对“排污者”、“水体”、“污染物”“点源”、“面源”等概念加以明确的法律界定;使用排污许可证规范暴雨排放及颁发以流域控制。其四,完善许可证的形式,突出科学性与灵活性、强调个性与共性的结合;有关许可证的内容,应增加有关被许可人的监测和报告的义务等内容。

4结语

流域水资源污染的防治工作不仅是河水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流域水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和谐发展的重要条件。相对于一些欧美发达国家而言,我国的水污染防治工作起步较晚,但国外已经成功的水污染防治的经验无疑将对江汉平原水污染的防治工作提供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我们应该结合江汉平原的现状特点以及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特点,不断探寻行之有效的水污染防治对策和措施,并号召全民参与水环境保护的工作中,为人类美好家园的建设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上海市水质污染治理考察团.英美治理河流污染的经验[J].上海环境科学.1982(1):40-45.

[2]刘晓佳.美国水污染治理公共政策及思考[J].唯实.2005(8),119-123.

[3]陈冬.中美水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制度之比较[J].环境保护.2005(1), 20-22.

[4]陈少英,刘翠萍.征收水污染税的设想[J].生态经济.2001(8):41-43.

[5]郭焕庭.国外流域水污染治理经验及对我们的启示[J].环境保护.2001(8):39-40.

[6]郑春宝,马水庆,沈平伟.浅谈国外流域管理的成功经验及发展趋势[J].人民黄河.1999(1):46-47.

[7]刘宝,廖声萍.水资源的现状、利用与保护[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 2007(6):1-11.

[8]姜瑞强.论千岛湖水资源的保护与开发[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5(3):82-85.

[9]陈梅,钱新.公众参与流域水污染控制的机制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0,35(02),5-9.

第9篇:河流水污染治理范文

论文摘要:加强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水污染控制与防治工作,有着重要的现实性和必要性.本文作者根据有关法规及节水型社会的要求,立足现实,着眼长远,结合县情,提出了加强临泽县水污染控制与防治的主要对策.

水是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中极其宝贵的物质资源.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群众物质生活的日益改善,生活和生产用水不断增加.我县是水资源紧缺,水环境形势严峻的县区之一,水资源紧缺和水环境污染的问题将影响未来我县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加强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水污染控制与防治工作,具有现实的紧迫性和历史的必要性.

1水污染控制与防治的背景分析

1. 1自然环境概况

    临择县位于河西走廊中部,地处巴丹吉林沙漠南缘,属黑河流域中段,梨园河(大沙河)纵贯南北,全县总面积2727. 29 km2,地势南北高,中间低,海拔高度在1 360^-2 082 m之间.属典型大陆性干早气候,年平均气温7. 7℃,无霜期152 d,年均降水量117. 1~,集中在7--’9月,年蒸发量2 211. 7 mm,年日照时数为3 052. 9 h,主要灾害气象因素有干早、霜冻、干热风、沙尘暴等.境内自然形成南、北、中三条风沙带,总长103 km,沙化面积4 053 hm3,占土地总面积的12. 900,与绿洲面积之比为6,5,盐化草甸面积2. 42万hm2,占绿洲面积的1/3.

1. 2水资源现状及趋势

    全县地表水总量12. 8亿m3,其中黑河过境水量10. 5亿m3 ,梨园河(大沙河)年径流量2. 3亿m3,计人不重复地下水资源量1. 02亿m3,全县水资源总量为13. 82亿m3,已建成万亩以上灌区6处,中小型水库7座,总库容0. 327亿m3,干、支、渠道91条,长613. 2 km,机井888眼,2002年总用水量5. 68亿m3,其中农业用水4. 6亿m3,生态用水0. 86亿m3,工业用水0. 15亿m3,生活用水0. 07亿耐,农业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81%以上.

    根据有关资料显示,近年来,祁连山雪限上移,流域来水量逐年减少,可见未来10年地表水量亦将不断减少,地下水量也将减少.总之,在生态环境维持现状的情况下,境内水资源呈逐年递减趋势.

1. 3水环境质量及存在的问题

    监泽县属黑河水系,黑河发源于青海省境内祁连山,自张掖由东南向西北流人境内,境内流程56km,年平均流量50.5 m3/s,流域内乡镇企业少,水污染较轻.梨园河(大沙河)源于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祁连山脉的柴诸山,属黑河支流,流经县境流程30.5 km,自南向北流经县城,汇人黑河,为季节性支流,7---9月为汛期,河水量不足黑河的 1/4,其他月份即为断流期.流域内既有工业废水排放,又有城镇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人大沙河,使大沙河水体受到污染.城区水源地,县自来水公司第一、二水厂区的地下水水质均为工、类优良生活用水.据《临泽县城供水水文地质条件》及《新民滩水源地地下水供水可行性论证报告》显示,地下水允许开采量为1792万m3/a,现状开采量740万m3/a,可满足近期及远期生活、生产用水需要.

    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年降雨量稀少、蒸发强烈,地下水开采困难。按水利部《黑河水量分配方案》确定的中游可用水量分摊,我县亩均水量511 m3,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9写,水资源紧缺,制约我县社会经济的发展;二是用水结构不合理,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用水方式粗放、节水意识不强,水量损失大,工业用水定额偏大,大多为自备井用水,循环利用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三是现状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低,工业和生活污水直接排人大沙河,造成地表潜层水污染;年化肥施用量约3万,对水环境构成潜在威胁;四是随着城镇人口不断聚集和增加,餐饮、理发、洗浴等服务业的膨胀发展,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剧增,对大沙河的污染负荷将不断加重.

2水污染控制与防治的目标及期限

    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出发,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和黑河流域综合治理的历史机遇,创新思维,创新机制,坚持“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投人力度,对重点污染源严格控制排放总量,重点流域进行重点整治;加大环境宣传力度,提高流域沿岸企业和群众的环保意识.通过“一控双达标”,排污口规范化整治;关停“15小”和“新5小”、遏制污染反弹、强化清洁生产、加大排污收费力度等措施,如期实现控制目标,在全社会形成珍惜保护水资源的共识,最终实现流域环境的良性循环和经济发展的双康目标.

    控制范围:梨园河(大沙河)自梨园到野沟湾黑河人口段止,全长30. 5 km;黑河临泽段自高崖子水文站到萝泉下庄村止,全长56 km.

    控制期限:近期2003 ^-2005年,远期2006 -2010年;

    水环境质量目标:大沙河流域水环境质量近期保持v级标准,远期达到n级标准;黑河流域临泽段水环境质量近期保持n级标准,远期达到班级标准.

    水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我县工业水污染源近期和远期达到的排放标准为111级标准.

    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近期2005年林木覆盖率达到12%,远期201。年达到1500;城镇建成区绿化搜盖率近期达到30.1,远期达到3500;农业生态示范区面积近期达667 hmz,远期达到9 333 hmz.

3水污染控制与防治的重点

3. 1污染源治理

    要控制和清除水体污染,必须从控制废水排放人手,实行“防、治、管”三结合.首先,搞好全县水污染调查工作,确定污染源分布状况,时间变化及污染数量、浓度等,然后将市政府下达我县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加以细化分解,由排污单位向环境保护部门如实申报排污量,经核定后,编制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管理责任书,并由排污单位与政府签订控制目标责任书,实行目标监督管理,严格考核奖励.经考核、超标排污的,由县政府责令限期治理,并依法处罚.流域排污单位必须在排污申报的前提下,取得合法排污资格;重点污染企业还应在排污口安装流量计,做到规范、科学.自2003年起,禁止一切排污单位向流域水体超标排放污染物.其次,加强废水无害化处理.工业废水、城镇生活污水排放,必须经过净化处理.雪晶淀粉、天森蕃茄等水污染企业的清洁生产污染防治设施,应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再次,要加大流域水体的监测管理力度,通过监测,及时了解水体污染状况及污染来源,以便果断采取治理措施.

3. 2水源保护

    对城区、乡镇饮用水源地,要划定保护区,严格加强保护.近期,(2005年前),应将城区一、二水厂水源地和小屯乡矿泉水水源地列为一级保护区,严加保护;其他乡镇水源地也要加强管护,在水源保护区内,严禁单位或个人利用渗井、渗坑排放或倾倒有毒废水、含病原体的污水及其他废物,所有排污单位(个人)都要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水体环境质量标准,保证水源地水质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标准.(gb5746-1985 ).

3. 3水处理项目建设

    从2003年开始,逐步完善城区排水管网基础设施建设,使城区生活污水做到应排尽排,坚决清除渗井、渗坑.拟在铁路北侧洼地,建设生物氧化塘一座,利用藻菌共生系统净化污水.工业企业污水由工厂无害处理后,争取达标排放.力争在2006年建设处理能力10 000 m3/d的污水处理厂一座,使城区生产和生活污水实现管道化排放、工厂化处理.

3. 4农村污染防治

    控制水土、有机质流失和农田污染,大力推广有机肥,科学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使之减量化、无害化;积极推广高效实用的节水灌溉技术,创造条件开展喷灌、滴溉种植业生产活动;大力推行降解地膜使用,提高畜禽养殖场粪便处理率,加强对农药生产、储运、销售、使用等环节的环境安全管理,掌握乡村农药污染状况,确定农药污染控制重点,采取切实措施积极防治;加强乡镇企业污染防治监管工作,促进产业合理布局和结构优化调整;引导乡镇企业健康发展,会同有关部门开展对关停“15小”企业的监督检查,防止死灰复燃.

3. 5生态环境保护

    进一步加强对水务、矿产、土地、林木、动植物、风景名胜等自然资源开发建设项目的生态环境管理,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加强林区、绿洲保护,严格控制生态开发活动,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的方针,积极探索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实行生态破坏限期治理制度;随着黑河流域综合治理进程的推进,应加强干、支、斗渠两侧树木的保护工作,禁砍禁伐;加大退耕还林、下大决心、花大气力,增加全县林木总量,提高覆盖率;在城区搞好防护林带绿化造林工程,提高城镇绿化覆盖率,切实改善生态环境.

4水污染控制与防治的主要对策

    为促使我县走生产发展、生态富民、生活富裕的文明道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改善流域水环境质量,应采取以下主要对策.

4. 1加强宣传教育,增强环保意识

    要教育广大干部群众,牢固树立环保意识,切实增强环保基本国策重要性的认识,强化责任感和紧迫感.保护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因此,各级党政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要把环保工作当作重要的日常工作,抓紧抓好,人人保护环境,城乡联动,共同保护好流域水环境,切实改善水体质量,实现控制水污染达标排放和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目标.

4. 2努力创新机制,实施清洁生产

    乡镇要采取有效措施,控制面源污染,加快污水截流工程建设步伐,结合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推进生态示范项目建设进程,加大退耕还林、还草力度,提高林木覆盖率;倡导节约用水,全力推行节水灌溉先进技术,积极推行循环用水制度,提高水循环利用效率;改进水污染企业生产工艺,引进新技术,降低单产排污量,开展对废水的综合利用,使其资源化;认真贯彻《环境影响评价法》,严格建设项目环境审批,严禁在黑河、大沙河流域新建污染严重的化学制浆造纸、制革、印染、电镀、酿造等生产项目,对已建设的化工、食品加工企业,严格水污染防治工作,加大污水处理和治理资金投人,切实做到达标排放.创新乡镇企业机制,要实施清洁生产,同时开展清洁生产自愿承诺活动,努力实现水污染排放减量化、无害化.

4. 3强化目标管理,遏制污染反弹

    严格遵循“谁造成污染,谁承担责任”和“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多渠道筹措治理资金,保证水污染防治设施建设,同时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要将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和排污总量控制计划列人年度目标管理责任书,强化重点水污染企业的管理,按要求制定水污染防治计划,确定每年削减废水排放量.强化目标,落实责任,努力保证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如期完成,采取果断措施,关闭“15小”企业,遏制污染反弹.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