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河流污染的影响范文

河流污染的影响精选(九篇)

河流污染的影响

第1篇:河流污染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 滇池;入湖河流;水质分析

中图分类号:TE 685.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8513(2011)03-0225-04

Analysis of the Water Quality of the Main Rivers Flowing into Dianchi Lake in Chenggong New City of Kunming

GAO Lu1, PAN Min2

(1. Academic Research Afairs office,Yunnan University of Nationalities, Kunming 650031,China;2. Dianchi Lake Ecology Institute, Kunming 650228,China)

Abstract: The analysis of the TN, TP, CODcr and other chemicals of the Laoyu River and the Luolong River in Chenggong New City in 2007 and 2010 shows that the Laoyu River and the Luolong River have been polluted, and their water quality on the whole is worse than the national surface water criterion V. The Luolong River is somewhat less polluted than the Laoyu River, and nitrogen is the major pollutant. The analysis also reveals that the pollution control, especially the control of phosphorus in this area, has helped reduced the TP.

Key words: Dianchi Lake;rivers running into Dianchi Lake

滇池是昆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水源地,素有“高原明珠”的美誉.随着昆明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人口增加以及上世纪70年代大规模围湖造田因素的影响,滇池水质迅速恶化,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在昆明人口大量增加、用水量不断加大的同时,由于城市排水管网建设严重滞后,流经城区的河道大多沦为纳污河道,将污染物注入位于昆明城市的下游、盆地的最低凹地带的滇池,成为污染物进入滇池的主要通道.

新昆明建设于2003年5月启动,地理位置上是围绕滇池进行建设的.作为新昆明东城的呈贡新城是现代新昆明建设的重点区域,位于滇池东岸,滇池流域内,约占滇池总流域面积的5%.该区域目前是滇池沿岸中度污染的区域,与滇池流域其它区域类似,污染物主要由河道带入.随着新城区的建设,人口的迁入,对于滇池势必将带来正面或负面的影响.

近年来关于滇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滇池湖泊生态学领域,对于污染现状调查、控制等方面的研究较少[1-6],未见针对昆明呈贡新城建设对滇池流域水质影响的研究.本文对昆明呈贡新区入滇池的2条主要河流2007年与2010年不同季节的主要污染指标进行监测,分析呈贡新区建设对入滇池河流水质污染的影响,为滇池保护与治理提供基础数据与决策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水样采集

选择昆明呈贡新城入滇池河道的洛龙河与捞鱼河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洛龙河流经呈贡新城行政中心,捞鱼河流经大学城.采用地表水水样采集方法,分别对呈贡新城投入使用前的2007年,投入使用后第3年即2010年的水质进行监测.每年2,4,6,8,10,12月采集河道水样,采样地点设置在进入滇池的入湖口,现场观察若有滇池回灌水,将采样地点上移至无回灌现象的河段.水样采集后,4℃保存,24h内测定.

1.2 分析测定

滇池流域污染特征主要为富营养化,故选择总氮、总磷、CODcr作为主要测定指标.总氮采用过硫酸钾氧化-紫外分光光度法;总磷采用过硫酸钾氧化-钼锑抗分光光度法;CODcr采用酸性重铬酸钾法[7-8].

2 结果与分析

2.1 总氮(TN)

从图1可以看出,洛龙河总氮含量随季节变化明显,滇池流域气候干、湿季分明,雨季常年集中在5~8月份,大量的降雨将上游农田与城镇的污染物冲刷进入河道,使得雨季氮质量浓度明显升高.因此2007年6~8月总氮质量浓度较其它月份明显增高.2010年昆明遭遇大旱,直到8~11月份才有较大规模的降雨,所以2010年洛龙河总氮的峰值也出现在降雨量较大的8~10月份.2007年与2010年各月份总氮质量浓度除了2007年2月略低于地表水环境质量V类标准以外,其余监测时段水质均劣于V类水标准,受氮污染较为严重,且2010年较之2007年总氮有明显上升的趋势.

从图2可看出,捞渔河2007年和2010年各月份总氮质量浓度均劣于地表水V类标准,氮污染严重.捞鱼河两年的总氮质量浓度峰值均出现在降雨集中的8月.但2007年的总氮质量浓度最低值出现在雨季的6月,旱季总氮质量浓度也呈现较高的趋势,其受旱、雨季交替影响不大.大学城搬迁入住后,捞鱼河的水质明显下降,在2010年8月份氮浓度甚至达到15.6mg/L的水平.

2.2 总磷(TP)

洛龙河2007年各月份总磷质量浓度均较低,同时其受降雨影响较为明显,春夏季随着雨季来临浓度逐渐升高,秋冬季浓度逐渐降低(见图3).2010年洛龙河总磷出现了下降的趋势,各月总磷质量浓度均优于地表水Ⅱ类标准,季节变化不明显.这种现象可能与建设河道中游的洛龙河公园有关.洛龙河公园于2006年12月开工,2008年竣工,它利用位于洛龙河旁的低洼区域,引洛龙河水进入形成了约13hm2的水域,这个水域对上游泥沙和污染物有明显的沉淀作用,由于沉淀塘对磷的去除效果明显,所以造成了2010年的总磷数据显示较2007年呈现明显下降的趋势.同时总磷浓度的下降也得益于无磷洗衣粉的推广使用和“十一五”期间滇池流域面山采石场的全面封停.

从图4可看出,捞鱼河2007年各月份总磷浓度处于地表水Ⅱ到Ⅳ类标准之间,8月份总磷浓度最高,但2月与12月旱季也呈现总磷较高的现象.与洛龙河相似,捞鱼河2010年总磷并未受到大学城建设的影响,较之2007年反而明显下降,最低值出现在2010年2月,总磷质量浓度降到0.073mg/L的水平,峰值出现在10月份应该与2010年降雨集中在10月份有关.

2.3 化学需氧量(CODcr)

洛龙河2007年COD受降雨影响不明显,进入旱季后反而有所升高;2010年降雨对COD变化产生一定影响,峰值出现在8月雨季,最低值出现在2月旱季.COD年度变化显示(见表1),2007年各月份COD均较低,2010年有机物对河道的污染有所加重,COD浓度有一定程度地上升.

从图5可看出,捞渔河COD受降雨影响不大,旱季浓度反而升高.2007年捞鱼河COD月份之间变化幅度很大,最低值出现在,为6月份9.5mg/L,峰值出现在12月份,为45.9 mg/L.2010年月份间变化幅度不大,但总体来看,较之2007年,捞鱼河2010年有机污染有小幅上升的现象.

3 讨论

3.1 洛龙河

洛龙河全长13.7km,平均河宽5m,堤高2.5m,最大过流量8m3/s,径流面积115.52km2[9].上游分别有3个水库汇入洛龙河.洛龙河水质明显地表现为的雨季变差、旱季改善,人工调控对洛龙河水质的影响不明显.

洛龙河流经人口较为集中的区域为洛阳镇和龙城镇.洛阳镇是呈贡新城区建设的主要区域,其至今仍处于建设阶段,人口迁入较少,城市生活污水影响对环境的污染很小.龙城镇是呈贡县城所在地,人口较为集中,每天约有0.22万t的城市污水流入洛龙河.市政府新政中心及家属区的建成使用,将加剧城市点源污染对洛龙河水体的影响.

农田灌溉是洛龙河的主要功能,2007年前共灌溉农田284.4hm2,其主要污染源即来自流经区域的农业面源.洛龙河主要污染物为氮,有机物污染量相对较小,其原因可能是农田氮化肥施用过多,氮肥流失造成的影响;另外,呈贡新区建设规模大,水土流失使大量泥沙散流进入对洛龙河,也对水体带来较为严重的氮污染.

从目前情况来看,洛龙河水质仍然有继续变差的可能性,所以对上游新城建设的良好规划与中下游老城下水管网的完善是对洛龙河保护和治理的重要措施.

3.2 捞渔河

捞渔河全长30.8km,平均河宽5m,堤高2m,最大过流量30m3/s,径流面积126.73km2[6].捞渔河全流域共有中型水库1件,小(一)型水库1件,小(二)型水库8件,小坝塘58件,在胜利河太平关以下段有葫吊二孔平板钢闸3座.水库、塘和闸使得捞渔河具有一定的调蓄功能,雨季、旱季来水受到人为控制、干预较大.雨季大量降雨将污染物汇入河流,但由于塘库开闸放水,污染物很快流入滇池,同时流动性增强,也使得溶解氧增高,水体的自净功能增强,捞鱼河水质受降雨影响主要集中在初期暴雨期间,对整个雨季的水质影响并不大.而旱季关闸蓄水,河流基本不流动,溶解氧降低,水质容易变差,甚至在某些河段出现断流的现象,所以捞鱼河是一条人工控制的河流,并且对其水质影响明显.

捞渔河流经人口较集中的区域为呈贡新城的大学城.大学城建设前,捞渔河是一条灌溉河流,流经的区域主要为农田,其控灌面积915.3hm2.水体主要污染物为氮,COD污染相对较轻,提示主要污染源可能来自于过量施用的氮肥的流失.氮通过农田溢流水、雨季径流及地渗水进入河道,对河道造成污染. 2007年河道调查时,大学城建设才开始,生活污水量较少.随着2008年大学城陆续投入使用,使得水质恶化的趋势明显,氮浓度的升高尤其明显,2010年均值几乎为2007年的2倍.随着大学城建设和投入使用,原本的农田大部分均改变为校舍和城区,农业污染对捞鱼河的影响也应如洛龙河一般在未来几年中逐步减少.

捞鱼河在氮和有机物污染加剧的同时,磷浓度与洛龙河表现出相似的降低趋势,这与滇池外海自2000年后水体磷浓度就一直表现出持续降低的特征相符[10],应该是滇池流域磷污染治理措施起到积极作用的结果.

3.3 呈贡新城入滇河流污染特征

位于滇池东岸的呈贡新区是滇池流域中度污染的区域,河流主要污染源是农业面源污染.捞渔河与洛龙河水质虽均已受到污染,但较之滇池流域其它入滇河流,仍属于污染最轻的2条河流.但2条河流综合水质劣于地表水V类标准.2条河流均受氮污染较严重,磷污染较轻,有机物污染不重.氮污染可能主要来源于泥沙与农田所残留的氮肥,生活污染中的有机氮影响相对较小.受到滇池面山的采石场、采矿场全面关停与无磷洗衣粉使用的积极效用,入滇池河流磷污染有减轻的趋势.

随着呈贡新城人口的增加,城市面积的扩大,农田面积的减小,将快速改变区域环境,改变区域河流污染特征,进而加重对滇池的污染.因此加强呈贡新城建设中污水处理厂和排污管网的规划与建设,严格按照雨污分流的方式进行城市排水系统建设,使污水得到有效的收集和处理,对入湖河道开展综合整治,已迫在眉睫,是保护洛龙河和捞渔河、改善区域入湖河道生态状况、从根本上控制区域入湖污染总量的重中之重,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陈建军.滇池主要入湖河流水质分析[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5, 20(4):569-572.

[2]尹家元,杨继红,杨光宇,等.昆明滇池及盘龙江磷形态分布研究[J].盐矿测试,1999,18(1):7-10.

[3]李益敏,彭永岸,王玉朝,等. 滇池污染特征及治理对策[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3,15(4):32-38.[4]徐晓梅, 张琨玲. 影响滇池入湖污染物总量变化的主要因素分析[J]. 云南环境科学, 2004,23(4):42-44.

[5]孙鸿雁, 周红斌 .滇池流域生态环境现状及保护对策探讨[J].林业建设,2010,(2):45-47.

[6]赖红兵,陈宇.滇池边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实践[J].人民长江,2009,(1):57-58.

[7]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编委会.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M].4版.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2.

[8]奚旦立,孙裕生,刘秀英,等.环境监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9]昆明市水利局水利志编写小组.滇池水利志[M].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6.

[10]潘珉,高路.滇池流域社会经济发展对滇池水质变化的影响[J].中国工程科学,2010(6):118-122.

收稿日期:2011-01-13.

第2篇:河流污染的影响范文

关键字:平原洼地;环境影响;评价;菏泽

中图分类号:Q151.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菏泽市系黄泛冲积平原,属华北平原新沉降盆地的一部分,由于黄泛多股分流,且不均匀沉积和境内河道冲积的原因,形成了许多小片洼地,多沿骨干河道和黄河故道两侧,呈带状分布。目前河道上缺少必要的排水设施或现有排水设施老化失修、效率低下,不能满足及时排除涝水的要求,再加上现状排涝河道普遍存在河道淤积严重,排水不畅,排涝能力低等问题,因此内涝已成为该地区影响最深、影响面最广的自然灾害。

1 施工期环境影响预测评价

工程对环境的不利影响主要发生在施工期,包括水质、大气、噪声、底泥及固体废弃物、人群健康、生态环境等。

1.1水环境影响评价

1.1.1施工生产废水

生产废水主要为混凝土拌和浇筑,施工废水直接排入河道后会使局部水域悬浮物超标。

1.1.2含油废水

在工程施工中,施工机械主要以柴油和汽油为动力,机械车辆冲洗维修排放的污水中悬浮物和石油类浓度较高,含油废水直接排入水体,在水体表面形成油膜,造成水中溶解氧不易恢复,影响水质。

1.1.3施工生活污水

生活污水中主要污染物为COD、BOD5、NH3-N,污水中人均日排放的COD约0.06~0.12kg,BOD5约0.05~0.1kg,山东省高峰期为7933人。

1.1.4基坑排水

工程施工过程中将外排部分基坑水,其水质较地表水好,基本不存在污染问题。

1.1.5施工导流对环境影响

洼地治理工程施工区均位于农村,河水严重污染时,导流进入农田,造成农作物减产;随意导流不加严格管理时,导入周边鱼塘,会造成渔业生产损失;导流进入无污染区会扩大污染范围;导流会加重周边地区的地下水污染。为减少导流污水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本工程施工导流时段要安排在枯水期进行,并尽量采用本河道滩地导流,避免污染其他河道。

1.2噪声

工程噪声源主要来自施工机械、车辆运输等主体工程施工产生的噪声。噪声较大的机械有挖掘机、装载机、自卸汽车、混凝土拌和机械等。

在推土机、挖掘机、装卸汽车等高噪声机械施工点周围20m内,噪声值超过70dB,施工人员在长期高噪声环境中工作,影响身体健康,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1.3底泥及固体废弃物

包括施工中产生的弃土(渣)、建筑物拆除弃渣、移民区房屋拆迁弃渣、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垃圾以及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垃圾。

固体废弃物若不妥善处理,将会对堆放场地周边环境产生污染,如扬尘污染大气环境、水淋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环境、有害生物大量繁殖危害周边人群环境、导致水土流失和破坏景观环境等。

1.4人群健康

工程施工期大量施工人员进入施工场地,人员集中,场区卫生和生活条件相对较差,若卫生防疫措施不力,易造成施工人员中传染性疾病特别是肠道传染疾病和病毒性肝炎的爆发流行。但根据近年来水利工程的实践经验,只要落实好各项卫生防疫措施,施工人员中各种疾病发病率可得到有效控制。

1.5生态环境

施工期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河道疏浚开挖对水域生态环境影响、工程占地和弃土弃渣对陆域生态环境影响。工程河段基本没有珍稀水生生物,施工结束后,水域生态环境可以得到恢复。工程区陆生植物主要为沿线树木。施工期机械噪音和人员生活对栖息在施工范围内的鸟类等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因施工区仅是部分区域,而鸟类可回避施工影响,在工程结束后,影响逐步消失。

2 工程运行期环境影响预测评价

2.1对地下水影响

工程运行期,地表水不会对地下水造成污染,非汛期由于河道流量较小,一般是地下水补充河道,不会对地下水水质造成影响;汛期河道流量大,水位高,但相对水质也较好,也不会对地下水水质造成影响。

2.2对水文情势影响

河道开挖疏浚后,河道断面和过流能力有较大的提高,可以提高河道的排涝能力。灌排结合的河道,可改变河道沿线旱时缺水、涝时积水的情势,提高这些地区的抗旱防洪能力。

总体上看,河道疏浚后对河流水文情势影响不大。对下游水源地基本没有影响。

2.3对水环境影响

工程运行期,相关水体水质均有改善趋势,总体有利。但要达到功能分区的要求,要对区域环境进行长期持续治理,不断改善,还不是本工程一个项目可以做到的。

2.4社会环境影响

通过对淮河流域重点洼地的治理,可使治理区洼地排涝标准提高到5年一遇,防洪标准达到10~20年一遇;工程的实施提高了项目区的防洪除涝标准,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为区内群众提供了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为项目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2.5生态环境影响

工程完工后,随着施工人员及机械的撤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逐渐降低。工程进入运行期后,逐步与周边环境相适应,减少了洪涝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巨大破坏,自然保护区内鸟类等动植物的栖息、生长环境得以改善。

洪涝灾害不仅威胁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还会对自然环境造成巨大破坏,包括损坏树木、绿地等,长期积水对群众生活尤其是人体健康不利。工程的实施提高了工程所在区抵御旱、涝、洪、渍等自然灾害的能力,将有助于工程该地区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因此工程实施后环境效益也很显著。

3对水文情势的影响分析

3.1河道疏浚对河势的影响

河势即河道各水情要素的分布与变化,包括河道断面、水位、流速、流量、含沙量和冲刷淤积等要素的现状及变化动态。底泥是河床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河道长期冲淤平衡的结果。现状防洪除涝标准低,部分河道两岸堤防断缺,部分河段河床浅窄狭小、淤积和阻水严重。

3.2对水环境的影响

3.2.1河道疏浚后对地表水环境的影响

本次工程疏浚的河道由于多年淤积,底泥逐年累积增加并不断释放污染物从而增加水体污染,河道清淤后不但疏浚了河道,使排水顺畅,而且可减少底泥中污染物的释放量,使河道的水环境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3.2.2泵站运行对地表水环境的影响

本次工程涉及新建、重建、技改排涝站。泵站运行期间会产生一些机械维修的含油废水,废水中主要污染物成分为石油类。

3.2.3涵闸运行对地表水环境的影响

本次工程涉及新建、重建、加固涵闸。大部分涵闸为堤防穿堤建筑物,设计流量较小。流量较大的涵闸主要为淮北支流河道节制闸,兼有防洪、除涝、蓄水等综合任务,多为重建或加固工程,工程建设基本不改变河道水文情势。

第3篇:河流污染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高速公路;环境影响;评价

引言

北黑高速公路起自北安市,止于黑河市爱辉区,该公路的建设为黑河市乃至整个黑龙江省带来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但是公路的建设与运营,对沿线区域的声环境、空气环境、水环境等必然也要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文章依据现场调查和国家有关规定、标准对北黑高速公路对沿线环境影响进行的预测、分析做简要论述,以期对同类项目建设起到参考作用。

1 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1 水环境评价标准

本工程穿越的河流有温奈尔河、讷谟尔河、引龙河、龙门河、辰清河、逊别拉河、卧牛河、公别拉河和石金河。

1.1.1 评价标准

根据《黑龙江省地面水环境质量功能区划分和水环境质量补充标准》及黑龙江省环保厅的执行标准确认函,评价区内逊别拉河全河段(包括辰清河、卧牛河)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的II类水质标准,讷谟尔河全河段(包括温奈尔河、引龙河)、龙门河、公别拉河和石金河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的Ⅲ类水质标准。鉴于标准中对悬浮物(SS)无规定限值,评价标准参照执行水利部《地表水资源质量标准》(SL63-94)中Ⅱ级、Ⅲ级标准。

1.1.2 排放标准

本工程污水排放执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中的一级标准。

1.2 水环境影响分析

1.2.1 施工期间水环境影响分析

在公路施工期不可避免的会对水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其污染主要来自于桥梁施工、施工营地生活污水以及施工期施工机械跑、冒、漏的污油等对水环境质量造成的影响。

工程所跨河流的水量相对不大,在桥墩施工时采用围堰法,避免将泥沙直接排入河流中。沿线的桥梁上部结构基本都采用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钢筋混凝土空心板,一般为预制厂预制,运至施工现场进行组装,在严格的施工管理下,不会对河流水质造成明显影响。

1.2.2 营运期间水环境影响分析

工程建成运营后,随着交通量的逐年增加,沉落在路面上的机动车尾气排放物、车辆油类以及散落在路面上的其它有害物质也会逐年增加。上述污染随降水产生的地表径流流进桥梁下游水域,对水体的水质将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其主要成分是悬浮物、油和有机物。由于污染物浓度受限于多种因素,如车流量、车辆类型、降雨强度、灰尘沉降量、空气湿度、风速等多种因素有关。高速公路的许多研究表明,在桥面污染符合比较一致的情况下,降雨初期,桥面径流污染一般随着降雨量的增加而增大,降雨一段时期后,污染会逐渐降低。但为了减少路面径流污染物对沿线水体水质的污染,工程应设置完善的排水设施,以减少路面径流对水体造成的污染。

营运期对地表水环境的污染主要来自服务区和收费站等公路服务设施废水。本工程建服务区4处,收费站7处。服务区的污染主要来自生活污水和洗车废水,收费站主要为生活污水。因此,应建有配套的污水处理设施,使排放的水达到污水排放标准。

2 声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2.1 声环境评价标准

2.1.1 评价标准

根据原国家环保总局[环发(2003)94号文]及《城市区域环境噪声适用区划分技术规范》(GB/T15190-94),评价范围内居民区在道路及连接线红线外35m范围以内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4a类标准,道路及连接线红线35m以外的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类标准,辅道敏感点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类标准;学校等敏感建筑点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类标准。

2.1.2 排放标准

施工期噪声执行《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GB12523-90)。

2.2 声环境影响分析

公路施工噪声因不同的施工机械影响的范围相差很大,昼夜施工场界噪声限值标准不同,夜间施工噪声的影响范围比昼间大得多。施工噪声将对沿线声环境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昼间主要出现在距施工场地130m的范围内,夜间将出现在距施工场地300m的范围内。公路沿线居民点均离路较近,虽然昼间受到影响相对不会太大,但夜间对居民影响较大,在相应路段施工应考虑到当地住户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尽量避免夜间施工。施工影响程度大的敏感点路段夜间应禁止施工,尽可能将固定施工机械布置在远离居民集中的地区,条件允许情况下搭建声屏蔽设施,遮挡住固定的强噪声施工机械。

3 空气影响预测与评价

3.1 空气环境影响评价标准

3.1.1 评价标准

评价区内环境空气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的二级标准。

3.1.2 排放标准

根据黑龙江省环保厅的确认函,大气污染物排放执行《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6297-1996),施工期沥青烟执行《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二级标准;营运期服务区、收费站等服务设施的锅炉废气执行《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71-2001)中二类区Ⅱ时段标准。

3.2 TSP的影响分析

TSP污染的主要来源是开放或封闭不严的灰土拌和、储料场、材料运输过程中的漏撒,临时道路及未铺装道路路面起尘等。路基填筑作业可能会对路线两侧50m内的村庄和拌合站周围150m范围内的村庄造成粉尘污染。

根据有关测试成果,在水泥混凝土拌和站下风向50m处大气中TSP浓度8.849mg/m3,100m处为1.703mg/m3,150m处为0.483mg/m3,在200m外基本上能达到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的要求。按上述监测数据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进行衡量,应将上述拌和站设在村庄敏感点的下风向200m之外或避开下风向200m范围内的村庄、学校。

对于石灰在风力下发生的扬尘,可以通过洒水、蓬布遮挡等措施防治。石灰和粉煤灰等散体物质运输极易引起粉尘污染,其影响范围可达下风向150m处,TSP浓度仍可能超过GB3095-1996二级标准的4倍之多。因此,对运输运输散体物质车辆必须严加管理,采取用篷布盖严或加水防护措施。

3.3 营运期间汽车尾气的影响

营运期主要是汽车尾气排放对沿线大气环境的影响。根据沿线地区近几年的风场特征和公路环境空气污染物排放源强的预测可知:(1)沿线主导风向有利于汽车尾气的扩散,且当地风速较大,对污染物也具有很好的扩散作用,对路线两侧的影响较小;(2)根据对源强的预测可知公路的营运期各期污染物排放较少,汽车尾气对环境的影响范围和程度十分有限,其中TSP扬尘主要源于环境本底,路面起尘贡献值极小;NO2也不存在超标现象。公路对沿线空气质量带来的影响轻微。

4 结束语

第4篇:河流污染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农村河流; 污染; 影响;措施

1 引言

随着我国现代化脚步的日益加快,在城市环境日益改善的同时,农村的污染尤其是农村河流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农村河流的污染与城市河流的污染相比有一定的特点,在控制措施方面也有不相同之处,必须根据农村的特点采取控制措施。

2 农村河流污染的主要特点

2.1 外来水生植物影响大,有沼泽化的趋势

水葫芦、水花生是一种水草,原产于南美洲巴西等地。20世纪50年代后作为猪饲料在我国推广种植,20世纪80年代以后农民就基本不用它作为猪饲料了,现在已成为一种害草,分布于我国大江南北。由于农业生产使用大量的化肥以及生活排泄物流失到水体,使农村河流水质普遍富营养化,造成水葫芦、水花生迅速蔓延,泛滥成灾。农村承包到户后,农民对公共河流的状况也没有以前那样关心了,加上使用化肥后农民不再揽河泥作肥料,使得河床逐年提高。根据笔者对里下河地区100多条不受城镇和工业影响的农村自然河流调查情况反映,农村河流都不同程度地发现了水葫芦、水花生疯长的情况,由于每年水葫芦、水花生自然的生长、腐烂、沉积,已经造成河底明显抬高,水面缩小,水质反复受到污染。多年的积累使得河流面临沼泽化,水体变绿等。而且水葫芦、水花生的疯长还影响了当地水生生物多样性。这种由水葫芦、水花生的长期疯长得不到控制而引起的河流淤塞和沼泽化的趋势是农村河流比较普遍的情况。

2.2 农业面源污染严重影响水质

化肥、农药过量和不合理施用形成农田的化肥、农药流失,形成农业面源污染,而传统灌溉方式加重了面源污染; 集约化畜禽养殖产生的污染相当部分都随农田排水或雨水而进入到河流,造成对地表水环境的污染。我国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很大,粗略估算,目前水体污染物中来自农业面源污染的大约占1/3。10几年来我国采取措施逐渐限制了工业污染的排放,城市生活污水也逐步进入污水处理厂处理,而对农业面源污染目前还没有很好的办法。在未来几年里,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由作物种植和畜禽养殖业导致的面源污染,对水质污染的“贡献率”将日益凸显,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已成为制约农村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以某农业大县的某地为例: 该地耕地面积24万hm2,2001~2006年5年期间的化肥施用量58万t。按最低随水流失量25%进行测算,5年期间该地的化肥流失量至少为14.5万t。除了化肥、农药和集约化畜禽养殖产生的污染,农村的作物秸秆目前也没有好的去处,除了焚烧外,还有一部分秸秆和废弃植物根茎进入河流,腐烂后也影响到农村河流水质。农村主要河流的总氮、氨氮等指标超标严重,超标率达到60%~70%,使得水域生态系统富营养化,水体变绿、发黑发臭,导致水葫芦、水花生和水藻生长过盛、水体缺氧、水生生物死亡、河流淤塞等。还有大量的群众饮用超标的河水,群众反映现在生重病、大病的人上增多。所以,农业面源对农村水环境的污染是农村河流污染的重要特点。

2.3 总氮、氨氮是农村河流污染的主要污染物

由于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一般都放在城市,特别是一些经济发达的城市对建设项目的环保把关比较严格,导致一些经济不发达的农村地区接受了城市转移的重污染项目。生产工艺落后、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十五小”的项目,甚至有些重污染项目不经过环保审批,在偏僻的农村得以生存。这些重污染项目没有有效的污染防治措施,加上农村环境监管的不力,使得一些农村地区河流工业污染十分严重。

通过对某市2001~2006年农村河流的监测调查显示,25个监测断面的22个水质指标中,对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V 类进行评价,总氮、氨氮超标率100%,具体统计情况见表1。可见总氮、氨氮为主要污染因子,阴离子表面活性剂、COD、CODMn、BOD5、总磷、粪大肠菌群等有机污染也占比较大的比重,由此可见农田的化肥流失是主要原因,农村生活污水直排入河也是劣V类的重要原因,在人口密度愈大的区域,河流污染愈严重。

2.4 聚居点缺乏规划,环境管理滞后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分布城镇化,农民的居住方式城市化,使得乡镇乃至自然村建设呈现城市的特征。农民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根本变化,越来越多的农民用上了自来水、水冲式厕所、洗衣机,用水量比以前传统的农村生活方式成倍增加,加上很多乡镇没有环境基础设施,缺乏环境规划,环境管理滞后形成了农村乡镇地区和村聚居点附近的河流受到生活废水的影响十分严重。主要反映河流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总磷、总氮、粪大肠菌群等超标严重。农村聚居点附近的河道两边垃圾长期乱堆乱放,也对河流的水质产生严重影响。

3 农村河流污染控制措施探讨

3.1 做好小城镇环境规划,突出农村水环境综合整治

小城镇环境规划是农村水环境保护的一项首要工作,应把小城镇环境规划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之中。可以通过规划,设立控制区域,引导乡镇工业相对集中,便于工业废水的集中治理和管理; 科学划定乡镇居民集中区,便于生活废水的集中治理和管理; 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措施,对农民进行环境宣传教育和技术培训。在规划中突出农村水环境的综合整治,充分体现政府调控和引导作用,充分发挥农民在农村水环境的综合整治中决定作用。有些好的传统对农村水环境的影响非常大,如多施用粪肥、绿肥等有机肥料、揽河泥改良土壤、节水灌溉等都是控制农业面源污染进而改善农村水环境的良好措施,如果变成农民的自觉行动,农村河流污染控制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2 加强水环境治理

政府要高度关注农村水环境污染问题,充分发挥农技推广等公益单位的作用。 政府要加大农业基础的投入,大力倡导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政府的关注要落实到实处就必须要重视基本制度和体系建设,在事业单位改革中,应充分考虑农业技术推广等有关单位的公益性,不能延续“政府卸包袱”思路。例如,目前一些公共服务机构( 事业单位) 在改革中不当市场化,造成其公益职能丧失,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几乎失效,导致农业技术的选择缺乏环境政策制约机制。20 世纪80 年代中期开始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改革是以减少农技推广财政经费和鼓励自我创收为目标的,县乡层次的有关机构大多由以往的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转变为差额拨款事业单位。由于得不到足够的财政拨款,农技推广系统不得不从事与主体业务无关的经营活动以维持基本运转和确保员工收入。很多地方的农技推广机构甚至蜕变为以卖化肥、农药为主的营利性机构。财政资金要为有关乡镇机构发挥应有的公益性提供保障,避免其过度市场化,使得先进的农业技术、农副产品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知识不能推广到广大农民中去,造成农业污染源扩大而加重农村的水环境污染。

3.3 发动群众,综合整治

农村水环境综合整治必须发动农民、依靠农民,增强广大农民自觉爱护河流、自觉建设家园的主观能动性。应广泛开展“环保知识下乡”活动,大力宣传水环境保护知识,加强环保法制教育,引导农民养成保护水环境的良好习惯。开展以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为重点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积极推广以清理垃圾、粪便、秸秆、河道、工业污染源、乱搭乱建和建立相应管理制度为重点的农村“六清六建”工作,在“六清六建”中,突出清理河道和垃圾处理这两个重点,制订有关考核验收标准,力争使农村环境脏、村貌乱、设施差、布局散的现象有根本改观,使得农村的河流污染从根本上得到改观。

3.4 循环利用、推广低耗高效的农业生产技术

要从发展低耗高效的农业着手,在农业生产的技术方面要推广先进国家的灌溉技术,减少化肥农药的流失。对环境影响较大的大中型集约化畜禽养殖场畜禽粪便处理可采用先沼气池然后再做肥料的路线。对农村分散养殖污染的控制,必须指导农民树立循环和综合利用的理念,发展家庭庭院式的循环经济。要研究和推广先进的秸秆再利用技术,充分利用水葫芦、水花生和废弃植物根茎生产有机肥料,鼓励农民多使用有机肥料,从根本上解决化肥、农药、畜禽粪便等污染河流的现象。

3.5 结合地区特点,区别对待

在农村水污染治理中,应根据不同地区的水环境状况,结合农村地区人口分布和污染排放的特点,采用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结合的办法来解决。经济欠发达的地区,自然村落较多,不可能大规模地建设环境基础设施,以非工程措施为主,加强低耗高效的农业生产技术推广,立足资源综合利用,解决化肥、农药、人畜粪便、水葫芦、水花生及作物秸秆对水环境的污染问题,不能不顾环境而片面追求发展工业。有条件的地区要加快推进乡镇工业污水、生活污水和垃圾集中处理,积极探索污水实用处理方法,鼓励跨行政区域联合建设规模化、集约型污水处理厂。着重推广“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置”的生活垃圾处置模式,提高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率,积极探索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有偿处理的办法。政府可以在秸秆气化、还田以及沼气化等方面进行政策推进和资金引导。在河道的整治方面当地政府可以适当投资,建设有当地特色水环境亮点工程。在水环境整治工作中,应充分考虑各地的自然生态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强求统一模式,不搞一刀切。可以在平原、水网、丘陵、山区、城郊结合部、风景名胜区等不同的自然生态条件下,发达和不发达的地区分别搞一些试点村,便于总结不同层次、不同区域的典型经验。应当结合地区特点发展经济,以提高水环境质量为目的,多考虑长远的水环境保护问题。

3.6 建立制度,长效管理

目前,我国的农村环境管理体系呈现以下特点,即农村环境立法缺位和农村环境管理机构匮乏。而农村的水环境污染呈现3个方面的特点:排放主体的分散性和隐蔽性,随机性和不确定性,不易监管性。所以,这样的体系在解决农村水环境问题上不仅力量薄弱而且适用性不强。在目前的情况下,必须重在制度建设,通过建立符合农村实际的长效管理制度,来巩固清理整治的成果十分必要。而要达到长效管理的目的,重要的是广大农民能够意识到农村河流保护要依靠大家,每个人都不做污染河流的事情,而农民掌握和使用低耗高效的农业生产技术和循环综合利用技术也十分重要。必须建立制度,多个部门,齐抓共管,合力推进,建立和完善乡镇公共服务机构,发挥他们应有的公益性,才能达到长效管理的目的。

参考文献:

第5篇:河流污染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农村河流;污染;现状;控制

【中图分类号】TE9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08—0240-02

在农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由于人口增加迅速、环境保护意识缺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致使农村河流污染严重,迫切针对目前河流污染现状采取有效性的控制策略,以促进农村河流良性发展。

1.农村河流污染现状分析

1.1 农业面源严重污染农村河流水质

化肥、农药过量和不合理施用形成农田的化肥、农药流失,形成农业面源污染,而传统灌溉方式加重了面源污染;集约化畜禽养殖产生的污染相当部分都随农田排水或雨水而进入到河流,造成对地表水环境的污染。我国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很大,粗略估算,目前水体污染物中来自农业面源污染的大约占1/3。十几年来我国采取措施逐渐限制了工业污染的排放,城市生活污水也逐步进入污水处理厂处理,而对农业面源污染目前还没有很好的办法。在未来几年里,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由作物种植和畜禽养殖业导致的面源污染,对水质污染的“贡献率”将日益凸显,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已成为制约农村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以某农业大县的某地为例:该地耕地面积24万hm2,2001年~2006年5年期间的化肥施用量58万t。按最低随水流失量25%进行测算,5年期间该地的化肥流失量至少为14.5万t。除了化肥、农药和集约化畜禽养殖产生的污染,农村的作物秸秆目前也没有好的去处,除了焚烧外,还有一部分秸秆和废弃植物根茎进入河流,腐烂后也影响到农村河流水质。农村主要河流的总氮、氨氮等指标超标严重,超标率达到60%-70%,使得水域生态系统富营养化,水体变绿、发黑发臭,导致水葫芦、水花生和水藻生长过盛、水体缺氧、水生生物死亡、河流淤塞等。还有大量的群众饮用超标的河水,群众反映现在生重病大病的人比以前多了。所以,农业面源对农村水环境的污染是农村河流污染的重要特点

1.2 外来水生植物引发农村河流沼泽化

水葫芦、水花生是一种水草,原产于南美洲巴西等地。20世纪50年代后作为猪饲料在我国推广种植,20世纪80年代以后农民就基本不用它作为猪饲料了,现在已成为一种害草,分布于我国大江南北。由于农业生产使用大量的化肥以及生活排泄物流失到水体,使农村河流水质普遍富营养化,造成水葫芦、水花生迅速蔓延,泛滥成灾。农村承包到户后,农民对公共河流的状况也没有以前那样关心了,加上使用化肥后农民不再揽河泥作肥料,使得河床逐年提高。根据笔者对里下河地区一百多条不受城镇和工业影响的农村自然河流调查情况反映,农村河流都不同程度发现了水葫芦、水花生疯长的情况,由于每年水葫芦、水花生自然的生长、腐烂、沉积,已经造成河底的明显抬高,水面缩小,反复污染水质。多年的积累使得河流面临沼泽化,水体变绿等。而且,水葫芦、水花生的疯长还影响了当地水生生物多样性。这种由水葫芦、水花生的长期疯长得不到控制而引起的河流淤塞和沼泽化的趋势是农村河流比较普遍情况。

1.3 总氮、氨氮成为主要农村河流污染物

由于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一般都放在城市,特别是一些经济发达的城市对建设项目的环保把关比较严格,导致一些经济不发达的农村地区接受了城市转移的重污染项目。生产工艺落后、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十五小”的项目,甚至有些重污染项目不经过环保审批,在偏僻的农村得以生存。这些重污染项目没有有效的污染防治措施,加上农村环境监管的不力,使得一些农村地区河流工业污染十分严重。

通过对某市2001年~2006年农村河流的监测调查显示,25个监测断面的22个水质指标中,对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V类进行评价,总氮、氨氮超标率100%,具体统计情况见表1。可见总氮、氨氮为主要污染因子,阴离子表面活性剂、COD、CODMn、BOD5、总磷、粪大肠菌群等有机污染也占比较大的比重,由此可见农田的化肥流失是主要原因,农村生活污水直排入河也是劣V类的重要原因,在人口密度愈大的区域,河流污染愈严重。

1.4 聚居点规划及环境管理滞后严重污染农村河流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分布城镇化,农民的居住方式城市化,使得乡镇乃至自然村建设呈现城市的特征。农民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根本变化,越来越多的农民用上了自来水、水冲式厕所、洗衣机,用水量比以前传统的农村生活方式成倍增加,加上很多乡镇没有环境基础设施,缺乏环境规划,环境管理滞后形成了农村乡镇地区和村聚居点附近的河流受到生活废水的影响十分严重。主要反映河流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总磷、总氮、粪大肠菌群等超标严重。农村聚居点附近的河道两边垃圾长期乱堆乱放,也对河流的水质产生严重影响。

2.农村河流污染控制策略

2.1 建立制度,长效管理

目前,我国的农村环境管理体系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农村环境立法缺位,二是农村环境管理机构匮乏。而农村的水环境污染呈现3个方面的特点:一是排放主体的分散性和隐蔽性,二是随机性和不确定性,三是不易监管性。所以,这样的体系在解决农村水环境问题上不仅力量薄弱而且适用性不强。所以,在目前的情况下,必须重在制度建设,通过建立符合农村实际的长效管理制度,来巩固清理整治的成果十分必要。而要达到长效管理的目的,重要的是广大农民能够意识到农村河流保护要依靠大家,每个人都不做污染河流的事情,而农民掌握和使用低耗高效的农业生产技术和循环综合利用技术也十分重要。必须建立制度,多个部门,齐抓共管,合力推进,建立和完善乡镇公共服务机构,发挥他们应有的公益性,才能达到长效管理的目的。

2.2 做好规划,突出整治

小城镇环境规划是农村水环境保护的一项首要工作,应把小城镇环境规划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之中。可以通过规划,设立控制区域,引导乡镇工业相对集中,便于工业废水的集中治理和管理;科学划定乡镇居民集中区,便于生活废水的集中治理和管理;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措施,对农民进行环境宣传教育和技术培训。在规划中突出农村水环境的综合整治,充分体现政府调控和引导作用,充分发挥农民在农村水环境的综合整治中决定作用。有些好的传统对农村水环境的影响非常大,如多施用粪肥、绿肥等有机肥料、揽河泥改良土壤、节水灌溉等都是控制农业面源污染进而改善农村水环境的良好措施,如果变成农民的自觉行动,农村河流污染控制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3 政府重视,联合作用

政府要加大农业基础的投入,大力倡导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政府的关注要落实到实处就必须要重视基本制度和体系建设,在事业单位改革中,要发动相关总站的联合作用,应充分考虑农业技术推广等有关单位的公益性,不能延续“政府卸包袱”思路。例如,目前一些公共服务机构(事业单位)在改革中不当市场化,造成其公益职能丧失,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几乎失效,导致农业技术的选择缺乏环境政策制约机制。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改革是以减少农技推广财政经费和鼓励自我创收为目标的,县乡层次的有关机构大多由以往的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转变为差额拨款事业单位。由于得不到足够的财政拨款,农技推广系统不得不从事与主体业务无关的经营活动以维持基本运转和确保员工收入。很多地方的农技推广机构甚至蜕变为以卖化肥、农药为主的营利性机构。财政资金要为有关乡镇机构发挥应有的公益性提供保障,避免其过度市场化,使得先进的农业技术、农副产品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知识不能推广到广大农民中去,造成农业污染源扩大而加重农村的水环境污染。

2.4 发动群众,综合整治

农村水环境综合整治必须发动农民、依靠农民,增强广大农民自觉爱护河流、自觉建设家园的主观能动性。应广泛开展“环保知识下乡”活动,大力宣传水环境保护知识,加强环保法制教育,引导农民养成保护水环境的良好习惯。开展以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为重点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积极推广以清理垃圾、粪便、秸秆、河道、工业污染源、乱搭乱建和建立相应管理制度为重点的农村“六清六建”工作,在“六清六建”中,突出清理河道和垃圾处理这两个重点,制订有关考核验收标准,力争使农村环境脏、村貌乱、设施差、布局散的现象有根本改观,使得农村的河流污染从根本上得到改观。

2.5 循环利用,推广技术

要从发展低耗高效的农业着手,在农业生产的技术方面要推广先进国家的灌溉技术,减少化肥农药的流失。对环境影响较大的大中型集约化畜禽养殖场畜禽粪便处理可采用先沼气池然后再做肥料的路线。对农村分散养殖污染的控制,必须指导农民树立循环和综合利用的理念,发展家庭庭院式的循环经济。要研究和推广先进的秸秆再利用技术,充分利用水葫芦、水花生和废弃植物根茎生产有机肥料,鼓励农民多使用有机肥料,从根本上解决化肥、农药、畜禽粪便等污染河流的现象。

2.6 结合特点,区别对待

在农村水污染治理中,应根据不同地区的水环境状况,结合农村地区人口分布和污染排放的特点,采用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结合的办法来解决。经济欠发达的地区,自然村落较多,不可能大规模地建设环境基础设施,以非工程措施为主,加强低耗高效的农业生产技术推广,立足资源综合利用,解决化肥、农药、人畜粪便、水葫芦、水花生及作物秸秆对水环境的污染问题,不能不顾环境而片面追求发展工业。有条件的地区要加快推进乡镇工业污水、生活污水和垃圾集中处理,积极探索污水实用处理方法,鼓励跨行政区域联合建设规模化、集约型污水处理厂。着重推广“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置”的生活垃圾处置模式,提高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率,积极探索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有偿处理的办法。政府可以在秸秆气化、还田以及沼气化等方面进行政策推进和资金引导。在河道的整治方面当地政府可以适当投资,建设有当地特色水环境亮点工程。在水环境整治工作中,应充分考虑各地的自然生态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强求统一模式,不搞一刀切。可以在平原、水网、丘陵、山区、城郊结合部、风景名胜区等不同的自然生态条件下,发达和不发达的地区分别搞一些试点村,便于总结不同层次、不同区域的典型经验。应当结合地区特点发展经济,以提高水环境质量为目的,多考虑长远的水环境保护问题。

3.结语

农村河流污染控制是—个系统性的工作,涉及诸多方面的因素,因此,还需要联合群众,从制度、思想、方法、技术等方面进行综合性的控制,以保证农村河流的健康状态。

参考文献

第6篇:河流污染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水污染防治;水质评价;釜溪河

0.前言

釜溪河是自贡市境内地表水系的主干河流,自西向东贯穿自贡市区,是沱江流域的一级支流,其水环境质量的控制直接影响到自贡市的社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1]。上世纪70年代以前,良好的水质,为流域人民提供着优质的水产资源和赖以生存的水资源。随着流域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到70年代未,釜溪河流域已出现了明显的水质污染征兆;到80年代中期,釜溪河流域水质污染已比较严重。自贡市是四川省严重缺水城市之一,掌握流域的水质现状,及时采取合理有效的治理措施有着积极的作用,本文采用单一指数法对釜溪河水环境质量现状进行评价,得出釜溪河流域的水质污染情况,并针对问题提出一系列整理措施。

1.水质分析

1.1水质评价断面

选择釜溪河各水环境功能区已监测的控制断面,作为本次水质评价为断面。

1.2水质评价项目

评价因子从所调查的水质参数中选取,根据釜溪河2010年的监测数据,此次研究选用的评价因子为溶解氧、高锰酸钾指数、生化需氧量、氨氮、石油类、化学需氧量。

1.3水质评价方法

评价采用水质指标单因子达标率评价法[2]。单因子指数评价法是将每个污染因子单独进行评价,利用概率统计得出各自的达标率、超标率、超标倍数、平均值等结果。单因子指数评价能客观地反映水体的污染程度,可清晰地判断出主要污染因子、主要污染时段和水体的主要污染区域,能较完整地提供监测水域的时空污染变化,反映污染历时。

1.4釜溪河水质现状与评价结果

评价标准执行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111类水域标准[3]。首先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进行评价,

即:Pi=Ci/Si

式中:Pi—单因子污染指数;

Ci—i因子实测浓度(mg/L);

Si—i因子评价标准(mg/L)。

评价中污染监测项目数据采用的是多次监测平均值[4]。评价结果见表1。

表1 釜溪河地表水现状监测结果分析

旭水河荣县城区上游双溪水库以上水质较好,能达到III类水质要求;荣县城区以下的复兴堰由于接纳了城市生活污水及工业废水,水质较差,为劣V类;经过约30公里自净后的玉章码头断面水质有所好转,水质达到IV类标准,仅NH3-N超标;一直到长土艾叶堰水质基本稳定在III类和IV类之间;进入贡井城区由于受城市生活污水及工业废水的影响,接纳金鱼河的污水后,水质污染更为严重,水质又为劣V 类。威远河进入自贡市境内的廖家堰断面属省控断面,水域功能为III类,威远河水质较差,常年为劣V类水质,超标项主要是溶解氧、高锰酸钾指数、生化需氧量、NH3-N、石油类、氟化物、COD。釜溪河双河口断面、碳研所断面水质未达到水环境功能区标准要求,多年来均为劣Ⅴ类;入沱把口处2010年按照污染物浓度平均值评价达到了IV类水质(按浓度平均值计算),达标率91%,水质逐年有所好转。

综上所述,根据对监测结果中超标因子的分析,旭水河流域荣县起水站至长土段主要受到沿河城镇生活废水的影响,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COD超标严重,长土至雷公滩河段,由于贡井区城镇生活及工业的影响,开始出现石油类超标;威远河受到上游威远县城镇生活废水和工业废水的影响,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氨氮、石油类、氟化物、化学需氧量严重超标;釜溪河城区段因旭水河流域和威远河流域的影响,以及城区生活及工业污水的汇入,超标因子主要为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氨氮、氟化物、化学需氧量;经自然削减,到入沱把口处2010年能达到水环境功能区要求。

2.污染防治对策

针对釜溪河流域主要污染现状,特提出以下防治建议。

2.1优化产业结构和工业布局

根据各区县的环境容量情况设置相应的准入门槛,禁止引入“三高一低”项目;依据自贡市各区县的环境容量及总量控制情况,科学合理的进行工业企业的重新布局,不断优化釜溪河流域工业企业结构和布局,解决有污染的工业——民居混杂的不利局面,减轻釜溪河流域及其支流的污染程度,整合工业资源,创建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协调区域发展。

2.2工业污染源综合整治

坚持“总量控制、浓度控制、源头控制”原则,扎实开展自贡市工业污染源综合整治工作。一是加大工业废水的末端治理,对超标企业进行限期整改;二是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和节能减排,源头控制,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三是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工业废弃物资源化。

2.3生活污染源综合整治

加大城镇及城市生活污水治理力度,提高城区和城乡管网覆盖率;加快城区、沿滩区、贡井区、荣县、富顺县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工程建设;加快沿河乡镇生活污水处理工程的建设步伐,从根本上解决生活污水对釜溪河的影响。

2.4农村面源污染综合整治

大力推进农村能源建设,优化农村生活用能结构,积极推广沼气、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控制散煤和劣质煤的使用,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逐步实现清洁能源在农村的普及;推广秸秆还田技术,改善土壤物理形状、保护土壤生态、提高土壤质量和稻田综合生产能力;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在釜溪河流域沿岸乡镇推行合理使用农药、化肥的治污方式,防治农业面源污染。

【参考文献】

[1]自贡市环境保护局.自贡市重点小流域(釜溪河、越溪河)水污染防治规划.2004,11.

第7篇:河流污染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河;调查分析;趋势分析;污染防治;治理措施

随着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市政管网建设的缺失,河承纳了大量来自工业、农业及旅游业所带来的工业废水及生活污水,致使目前该河流水质迅速恶化。作为蓟县境内重要的地表水载体,保护和治理河已迫在眉睫。

一、河概况

河是蓟运河上游西支,发源于河北省兴隆县大青山南侧的青灰岭,流经兴隆、蓟县、平谷、三河、宝坻五县,至九王庄与州河汇流进入蓟运河,全长180公里,流域面积2687平方公里,是蓟县境内一级行洪河道。河流经蓟县有两段:上游段自黄崖关长城北侧起,入境点位于东经117′52″北纬40′11″,至东经117′20″北纬40′43″进入平谷县境内,长30公里,主要支流有源于九山顶的澜水河,从下营桥南侧汇入河;下游段从位于东经117′47″北纬39′39″的桑梓镇红旗庄始,到九王庄止,长55公里,主要支流有引秃入和黑豆河。两段汇水面积为491.32平方公里,河自平谷以上为山区,平谷以下为平原。近年来,由于环秀湖的建成,以及干旱少雨的原因,环秀湖下游的河道成为季节性河流。

二、河污染源调查分析

(一)河上游段污染源调查分析

河上游段流域主要分布于下营镇和罗庄子镇境内,该区域主要污染源为境外面源污染、境内农家院、宾馆饭店以及下营镇居民产生的生活污水,同时工业所产生的工业废以及水地面径流中所含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对于水质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以下为各污染源及污染物统计,见表1。

表1 河上游段主要污染物排放统计表

从表1可以得知,农家院和城镇生活污水是影响河上游段水质安全的关键因素,其污水排放量约为污水排放量约15.8万吨/年,占总量的93.7%,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分别占总量的95.2%和93.6%;上游段所建的工业企业数量不多,因此废水排放量相对来说不大,仅占总排放量的6.3%;此外,河上游段处在山区,生态环境相对脆弱,坡度大,容易形成水土流失,产生的污染物也极易随地表径流进入水体,影响河水质。因此,在防治和治理河水质方面,应在合理开发旅游资源和控制农家院的数量和规模两方面进行考虑。

(二)河下游段污染源调查分析

河下游段处于桑梓镇、侯家营镇、下窝头镇境内,走向由北向南折向东南,是蓟县和三河市、宝坻区的界河,境内流域包括了蓟县西部的所有乡镇,是漳河、幺河以及青甸洼区水体的最终受纳河流。

河下游段流域主要分布的工业企业为桑梓电镀厂、刘家顶屠宰厂、宝利屠宰厂等,不过这些企业经过排污治理,保证处理设施运转,实现了达标排放,因此,在本县境内没有直接入河的排放口。河下游段接纳的污水主要来自于北京平谷区、河北省三河市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在侯家营附近,另有一条来自河北大厂县鲍邱河的一股污水汇入,但水量不大。

1、河下游段污染现状

河下游段水体水质全年为劣五类水,春季污染较为严重,桑梓、尤古庄、侯家营等镇的农田和农村饮用水污染,致使群众反映强烈。随着近年来上游区域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有效治理,河水质呈逐年变好的趋势,见图1,表2。

图1河2007-2010年度主要污染因子浓度变化趋势图

总体来看,河水质有逐年好转的态势,但对于上游境内、境外各污染源所造成的水质危害还需进一步治理。

三、污染防治和治理措施

(一)在河河道每隔1公里的村庄下游宽阔地带,实行分级截流,建立氧化塘,使污水中的污染物质在氧化塘中充分降解,保持河流水质在相应标准以内。在平缓河段,适当栽种适合的水草,用生物降解的方式改善水质,同时采取适当措施,充分利用水资源。

(二)在境内堤坝规划区内建生态涵养区域,植树造林种草,清除规划河堤用地范围内的一切违章建筑和侵占土地的行为。

第8篇:河流污染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水源点;污染物;原因分析;治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R1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引言

黔西县大龙潭地下河出水口为城关镇双星村28000余人口生活饮用水供水源地,位于县城北东直距4km, 2010年3月12日,该水源出现不明原因水质短暂变黑,2010年3月14日经黔西县环境保护局取水样分析显示:水质中锰、阴离子合成洗涤剂、亚硝酸盐、氨氮、大肠菌群不同程度超标,由于该水源地污染,当地居民生活用水处于十分困难的局面。

2 基本水文地质概况

大龙潭地下河出水口位于杨子准地台黔北台隆遵义断拱毕节北东向构造变型区内的黔西向斜北西翼。黔西向斜南西段轴向北东东,北段轴向渐转北东,呈弧形向南东突起,轴部地层三叠系中统狮子山组(T2sh),两翼岩层产状较平缓,倾角10度左右。

水源地主要补给区大至南北以三叠系中统狮子山组与松子坎组(T2sh-s)地层界线南西的车家寨以远区域,在这区域地下水补给以大气降水垂向渗入补给为主。大气降水至地面,通过岩石缓慢渗入地下,或通过洼地、落水洞、竖井等岩溶洞穴快速注入地下,并以溶隙管道、溶隙、构造裂隙等为迳流通道和储存空间。受岩性组合地形及构造裂隙控制,地下水的流向由西向东,受F2、F3断层控制转向北东迳流,并以大龙潭、岩溶伏流出口溢出地表成为明流。

3 不利地质概况

水源地从补、迳、排均处于极易污染地层中,水文地质环境脆弱,在补给区存在以下不利环境地质条件:

(1)不利的岩性组合条件

从环境地质角度看,水源地主要含水岩组为三叠系中统松子坎组(T2sh)的白云岩、白云质灰岩,顶部强风化呈砂状,结构松散,渗透条件好,但自净及吸附能力差。

(2)不利的下渗条件

水源地主要补给、迳流区上覆第四系土层薄且厚薄不均,部分地段基岩,基岩上部无相对隔水层,地表及岩体中岩溶发育。在县城北油街、沈家寨、火烧寨、新田湾一线洼地,落水洞星落棋布,同时构造溶蚀裂隙发育良好。这些都为地表水(污水)下渗地下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3)不利的构造条件

从构造条件上看,本区走向北东向的断层北西盘富水。水源地地下水迳流区主要受控于F2、F3两断层,地球物理探测显示在两断层间岩体较破碎,特别在大水塘至公园一线构造裂隙极发育;水文地质调查两断层沿断层北西盘岩层破碎,构造裂隙及溶蚀裂隙极其发育,具有良好的导水性。

4 水源地污染现状及分析

(一)水源地污染现状

2010年3月14日经黔西县环境保护局取水样分析显示:水质中锰、阴离子合成洗涤剂、亚硝酸盐、氨氮、大肠菌群不同程度超标(表1-1)。

表1-1 大龙潭水质监测超标项目结果

(二)环境地质条件评价

大龙潭水源点为一地下暗河出口,其迳流通道发育于可溶岩地层中,地下水的迳流以岩溶管道、构造裂隙、溶蚀裂隙为主,由于补给、迳流区可溶岩大面积,在其迳流主通道上分布有落水洞和消水坑,洼地,这些条件为地下岩溶水与地表水联系产生了直接便利条件。同时由于F2、F3两断层的存在,在两断层间,贯城河左岸的大水塘至公园一带构造裂隙极为发育,也是地表水下渗地下水的便利场所。在上述区域排污及堆放垃圾极易对大龙潭地下水产生污染,污染的途径主要是通过岩溶发育管道迳流。

(二)地下水背景值

水点S14,属地表地下水交替较强烈的地下水露头,从该点水文地质条件看,相似大龙潭(S1),为此选择该点作水质背景值,并与大龙潭水质对比,经取水质检测结果见表6-1:

表1-2S1与S14检测结果对比表

(三)主要污染项目检测结果对比与分析

取样监测期的4月8日S1号点断流,所取水样检测结果,仅供参考

1.锰

表1-3各监测点水中锰检测结果对比表mg/l

依据对比,S1地下水锰含量低于贯城河污水,锰污染源主要为贯城河污水;从时间上看,两点含量在时间上存在明显不一致性,当污水中锰为高值时,同时间段S1水中锰含量不太高,而是过一两天后呈现偏高,分析原因,主要是受污染的地下水有一迳流流速时间段的时差所致;从总的趋势上看,两点锰含量趋于减少态势。同时也可看出,河道清理扰动河床淤泥对地下水中锰污染明显,随着清淤工程的完成,一定时间段,S1号点地下水中锰含量可以恢复到背景值。但需提出的是,由于河床隔水层的破坏,为河水下渗地下水提供了便利条件,在丰水期河水上涨,对河床产生水力冲击后,也可自然产生锰离子悬浮富集,对水源地也会产生地下水锰污染。

3.亚硝酸盐

表1-4各监测点水中亚硝酸盐检测结果对比表mg/L

从上对比可见,S1号点明显亚硝酸盐检测结果高于贯城河污水,说明贯城河不是唯一对S1地下水产生污染的污染源,在流经贯城河北东侧的地下水下游区也存在污染源。

4.氨氮

表1-5各监测点水中氨氮检测结果对比表mg/l

本项目从监测检测结果而言,无可比性。

5.总大肠菌群

表1-6各监测点水中总大肠菌群检测结果对比表MPN/100mL

总体上看,水源点及相邻泉点地下水大肠菌群均严重超标,说明水源地地下水受到生活排污及垃圾堆积污染严重。

6.大雨后水质监测

2010年5月6日大雨后,取S1、S10两水点水质样,检测结果详见表1-7。

表1-72010年5月S1、S10监测点水质检测结果表

从结果看,大雨后除贯城河对供水点产生影响外,W3号点渗滤液对其所在下游区域地下水产生严重影响。

(四)污染程度分区

依据水质背景和监测点水质的检测资料结合本次调查成果综合分析,调查区可分为三个地下水不同程度污染区:

1.严重污染区:该区生活排污量大,无统一的排污管理措施,对地下水影响大,地下水水质明显受污染。

2.较严重污染区:污染点少,无密集居住地,地下水水质受严重污染区及污染点气象因素影响明显。

3.污染较轻区:居住地零散,生活排污量小,地下水纳污量小。

(五)污染成因分析

本区污染源主要有贯城河清淤,黔西县老城区散排的生活污水,半边街养殖场排污水以及置于地下水补、迳流带上的黔西县城垃圾堆积场。

1、河道清淤,

贯城河是黔西县主要排污口,河床清淤未将屯集于河床中的污水清除,当挖除污泥及粘土层以及河床改道爆破,致使基岩含水层,失去隔水作用的河床位于F2、 F3两断层间及影响带内,特别在大水塘至公园一线沿现贯城河河旁构造裂隙极发育带,污水通过溶蚀及构造裂隙直接渗入水源地上游迳流通道导致地下水产生污染。

取河床中污水样检测显示,锰达1.62~2.440mg/l;阴离子合成洗涤济0.344~0.431mg/l;亚硝酸盐0.076~0.094mg/l;氨氮<0.05mg/l。污水中的锰、亚硝酸盐来源初步分析如下:

(1)沿贯城河调查上游区堆积于河中的垃圾堆比比皆是。多年堆积于河中的生活垃圾锰富集,并存积于淤泥中。

(2)自上游区沿河可见未经处理的污水、私厕直接排污于贯城河中,除此之外还可见于弃河中的动物尸体,神仙洞一带有一小型水产养殖场。总体贯城河从上至下水质由清渐变浑浊直至恶嗅。这些都是河水含亚硝酸盐的主要原因。

2、老城区生活排污

老城区污染源以生活排污为主,沿地下管道生活污水排放,方式以散排为主,这些污染点通过落水洞及裂隙下渗于地下,直接对水源地地下水产生污染。

3、黔西县垃圾场

为大龙潭地下水迳流、补给下渗区,处于F2、F3两断层间,构造裂隙发育。该点为黔西县城生活垃圾堆集地,无防渗处理措施。调查期间久旱无雨,对水源地无明显影响,但在丰水期该点受渗滤液影响,垃圾场周边土壤有机物含量增加。随着土壤有机物含量的增加,土壤中有效态铁锰含量增大。周边土壤中渗滤液有机物和金属铁锰共存时,大量的有机物质能活化土壤中的铁锰,增加其有效性,增强其在土壤中的迁移能力,从而造成垃圾场地下水较严重的铁、锰污染,而也对下游的井、泉造成污染。由于垃圾造成的污染与降雨对垃圾(固形废物)淋滤相关,故污染类型属间歇渗入型。

4、养殖场

近邻F2断层,为良好的下渗区,含水层,场中动物排泄物堆、排于周边,通过裂隙下渗于地下,对水源地地下水可产生直接污染。

5 水源地污染治理措施

1、因清淤对河床隔水层破坏,工程结束,河床需进行防渗处理,从工作投入及难度而言,对堆放于贯城河的垃圾进行清理,所有排污口通过管道及沟渠收集集中除污处理为宜。

2、加快清淤进度,对残积于河道中的塘、坑内的污水抽排清理。

3、对老城区散排进行整治改造,清除各污染点的排污现状,建立集中排污管网,严禁直接散排及乱倾倒垃圾。

4、垃圾场在丰水期特别是大雨后存在极其严重影响,该点应进行清理或采取对垃圾辗压、粘土掩埋压密、封盖薄膜、挖排水沟渠、设置防渗滤坑收集渗滤液并抽入垃圾场上部散排蒸发等治理措施处理。

5、关闭或迁移养殖场。

6、建立专门的河道及排污管理机构。

7、建立地下水监测网站,进行地下水动态的长期监测(特别是水质)及时进行地下水污染的调查研究,以便发现问题和采取措施。

6 结语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类活动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日趋强烈,地下水正遭受着越来越严重的污染。地表以下地层复杂,地下水流动极其缓慢,因此,地下水污染具有过程缓慢、不易发现和难以治理的特点。地下水一旦受到污染,即使彻底消除其污染源,也得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能使水质复原。我们应以预防为主,必须进行必要的监测,一旦发现地下水遭受污染,就应及时采取措施,防微杜渐。最好是尽量减少污染物进入地下含水层的机会和数量,诸如污水聚积地段的防渗,选择具有最优的地质、水文地质条件的地点排放废物等。

参考文献:

第9篇:河流污染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生态疏浚;深度;优化;调水;温瑞塘河

中图分类号:X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7)10-0007-02

底泥是陆源性水体污染物的主要蓄积场所,是河流湖泊等水体的内源污染,是影响河流水质的重要二次污染源[1]。随着外源污染逐步得到有效控制,内源污染已成为影响上覆水体水质的重要因素[1-2]。有效控制底泥内源污染将是未来河流湖泊污染治理的主要战场之一[3-4]。目前,国内外河流湖泊内源污染治理手段主要包括工程疏浚、生态疏浚、原位固化等[5-7]。

生态疏浚,又被称为“环保疏浚”,已被公认为是控制河流湖泊内源污染的有效手段[8-12]。与传统的工程疏浚不同,生态疏浚主要通过绞吸等低影响方式将污染程度和风险较高的表层沉积物移除,要求在控制河流湖泊内源污染的同时,尽可能减少对河流湖泊生态系统的破坏。因此,疏浚深度的确定是生态疏浚的关键参数[13]。疏浚深度过浅,则不能充分去除污染物含量大和生态风险高的表层沉积物,不能有效控制内源污染;疏浚深度过深,则增加工程造价和淤泥处置压力,对水生态系统造成更大的破坏,影响后期的生态恢复。普遍认为,应该通过分析疏浚所要控制的目标污染物随底泥深度的剖面变化特征和环境风险,结合不同疏浚层的污染物可能释放强度来确定环保疏浚深度[14]。

浙江是我国典型平原河网地区,河流流速缓慢、容易淤积,由于工业发达和高城市化率,内源污染极其严重。为此,浙江省2016年“五水共治”的工作重点之一,就是全面打响清淤治污歼灭战,以杭嘉湖、宁绍、温黄、温瑞平原河网清淤为重点,清淤计划达10100万立方米。但是,现有清淤模式注重于清淤的“量”,对疏浚产生的大量淤泥仍无有效的无害化处置和资源化利用途径,对疏浚导致的生态风险考虑不足。此外,现有模拟疏浚研究主要针对湖泊,关于河流生态疏浚深度的研究仍然比较少,对生态调水背景下疏浚后水土界面污染物释放过程的了解仍然很少。为此,本研究以温瑞塘河为研究区域开展生态调水背景下生态疏浚深度优化研究,为“五水共治”提供科技支撑。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采集和处理

研究区域位于温瑞塘河流域舜岙河。该河段位于南柳美食街附近,除了受农村生活污水影响,还受餐饮废水影响。由于近年来尚未疏浚,淤积程度较高,是一个理想的研究区域。于2016年9月13日,采用自制的底泥柱状样采集器(内径5cm)采集柱状样。由于淤积程度较高,无法分为污染层、污染过渡上层、污染过渡下层和正常泥层。因此,用等距离方法,以5cm为距离,从表层到底痈钊0-5cm、5-10cm、10-15cm和15-20cm共4个泥层。

1.2 原水培养实验设计

分别将各泥层转入量筒(内径5cm、容积为500mL),制成实验装置,每个装置设置2个平行。沿量筒壁缓慢注入河道原水达到500mL刻度。中途不换水,实验周期与实验组相同,实验周期结束后测定对照组最终的相关水质参数。

1.3 模拟换水培养实验设计

分别将各泥层转入量筒(内径5cm、容积为500mL),制成实验装置,每个装置设置2个平行。沿量筒壁缓慢注入自来水达到500mL刻度。因温瑞塘河流域生态调水水源来自珊溪水源地(为自来水),本研究以自来水模拟生态调水水源。每隔3天换水一次,总共换水5次。每次移出的旧水用于测定相关水质参数,观测每次换水时每个土层上覆水污染物浓度。

1.4 水质测定

在采集底泥柱状样时进行地表水水质监测。水样用聚乙烯瓶收集,滴加固定液后放入便携式冷藏箱保存,带回实验室后分析。水样总氮(TN)和总磷(TP)的分析方法分别为碱性过硫酸钾消解紫外分光光度法和钼酸铵分光光度法。

2 结果

2.1 原水培养实验结果

在采集柱状样时,采样点上覆水TN和TP浓度分别是6.69mg L-1和0.46mg L-1。按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BG 3838-2002)》,该河段原水TP浓度为劣V类水质。由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BG 3838-2002)》并未给河流TN浓度分级分类,因而无法评价。经过16天的室内原水培养后,各泥层上覆水TN和TP浓度详见表1。由表1可见,不同泥层TN和TP浓度范围分别为4.46-6.50mg L-1和0.13-0.15mg L-1,平均值±标准差分别为5.13±0.96mg L-1和0.15±0.01mg L-1,变异系数分别为18.7%和6.9%。由于变异系数都很小,说明原水培养后各泥层上覆水TN和TP的浓度的差异非常小。以平均值跟原水相比,TN和TP浓度下降率分别为23.3%和67.4%,各泥层TP浓度符合III类水质。

2.2 换水培养实验结果

通过换水培养实验,模拟生态调水对水质的改善作用。经检测,自来水水TN和TP浓度分别是1.09mg L-1和0.10 mg L-1。按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BG 3838-2002)》,自来水TP浓度均符合II类水质。在模拟换水培养实验中,先后经历了5次换水。不同泥层上覆水模拟换水培养上覆水TN和TP浓度的动态变化见图1。由图1可见,不同泥层上覆水TN的浓度都具有随着换水次数的增加降低的趋势,在第3次换水以后TN浓度都稳定在2.00mg L-1以下,在第5次换水以后TN浓度都稳定在1.50mg L-1以下。不同泥层上覆水TP的浓度也都具有随着换水次数的增加降低的趋势,在第5次换水以后,除了0-5cm泥层,其余泥层TP浓度都在0.10 mg L-1以下,符合II类水质(图1)。

3 讨论

3.1 环境本底值及其意义

在天然河道中,水体污染物的浓度受内源和外源污染的影响,也受土水界面污染物吸附/解吸附的影响[3]。在室内原水培养实验中,因切断了外源污染,水体污染物的浓度则主要取决于内源污染和土水界面污染物的吸附/解吸附。从这个角度考虑,室内原水培养后的最终污染程度,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该河段水体的背景污染水平。受此启发,我们发现TN和TP的最终浓度可以代表该河段“环境本底值”。以各泥层上覆水TN和TP浓度平均值为准,该河段TN和TP的环境本底值分别为5.13±0.96mg L-1和0.15±0.01mg L-1,TP的环境本底值符合III类水质(表1)。

明确河段水体污染物环境本底值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当前,随着“五水共治”的不断推进,温瑞塘河流域加大了环境污染整治力度,但是由于城中村和农村截污纳管工作的推进困难重重,导致外源污染难以彻底控制,加之环境本底值本身并不低,导致水环境质量仍然难以实现根本性改善。这也是温瑞塘河流域大部分水质监测断面仍然属于劣V类水质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此,我们建议,对于流域水质的改善程度,在短期内不应该以“消除劣V类”为考核指标,而更应该在明确环境本底值的基础上,以“接近环境本底值的程度”为考核指标。

3.2 生态疏浚深度的优化

室内原水培养实验结果表明,在切断外援污染的前提下,如果不进行生态调水,各泥层TN和TP的最终浓度仍然处于较高水平。实际上,外源污染的彻底截断是不现实的,因而时至今日温瑞塘河流域大部分水质监测断面仍未劣V类水质,而超标的水质参数恰恰就是TP为主。可见,许多流域,特别是平原河网,不仅需要生态调水,还需要生态疏浚。

在换水培养实验中,我们用自来水模拟生态调水水源,观测各个泥层上覆水水质的动态变化。因切断了外源污染,水体污染物的浓度则主要取决于换水次数和土水界面污染物的吸附/解吸附。对于不同泥层,虽然上覆水TN浓度的动态变化曲线比较接近,但是也比较清晰地显示出泥层深度越深上覆水TN浓度越低(图1)。TP浓度的动态变化清晰地显示,0-5cm泥层的上覆水TP浓度明显高于其余泥层。以往很多类似研究也表明,表层泥层是生态疏浚的首要目标(图1)。一旦将表层泥层疏浚,结合生态调水和外援污染控制,才能真正实现水质的根本性改善[15]。综上所述,对于温瑞塘河流域的研究河段,最佳的生态疏浚深度约为5cm。

4 结语

以温瑞塘河舜岙河段为研究区域,通过室内原水培养实验和模拟换水实验,首次开展生态调水背景下生态疏浚深度优化研究。通过原水培养实验,发现该河段TN和TP的环境本底值分别为5.13±0.96mg L-1和0.15±0.01mg L-1。流域水质的改善程度,应该在明确环境本底值的基础上,以“接近环境本底值的程度”为考核指标。对于温瑞塘河流域的该研究河段,最佳的生态疏浚深度约为5cm。要真正实现水质的根本性改善,不仅要进行生态疏浚,还要结合生态调水和外援污染控制,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丁涛,田英杰,刘进宝,等.杭州市河道底泥重金属污染评价与环保疏浚深度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15, 35(3):911-917.

[2]王雯雯,姜霞,王书航,等.太湖竺山湾污染底泥环保疏浚深度的推算[J].中国环境科学,2011,31(6):1013-1018.

[3]Sndergaard M, Jensen JP,Jeppesen E. Role of sediment and internal loading of phosphorus in shallow lakes[J]. Hydrobiologia,2003,506-509(1):135-145.

[4]何伟,商景阁,周麒麟,等.淀山湖底泥生态疏浚适宜深度判定分析[J].湖泊科学,2013,25(4)471-477.

[5]Gulati RD, van Donk E. Lakes in the Netherlands, their origin, eutrophication and restoration: state-of-the-art review[J]. Hydrobiologia,2002,478(1/2/3):73-106.

[6]Perelo LW. Review: In situ and bioremediation of organic pollutants in aquatic sediments[J].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2010,177(1/2/3):81-89.

[7]Ozkundakci D, Duggan IC, Hamilton DP. Does sediment capping have post-application effects on zooplankton and phytoplankton? [J].Hydrobiologia,2011,661(1):55-64.

[8]周小宁,姜霞,金相灿,等.太湖梅梁湾沉积物磷的垂直分布及环保疏浚深度的推算[J].中国环境科学,2007,27(4):445-449.

[9]Gustavson KE, Burton GA, Francingues NR et al. Evaluat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contaminated-sediment dredging[J].Environmental Science&Technology, 2008,42(14):5042-5047.

[10]雷晓玲,丁娟,雷雨,等.疏浚过程中的环境影响分析及其对策研究[J].环境工程,2015,34(2):140-143.

[11]严军,张亚鹏,郭雷宁,等.中国环保疏浚主要问题对策及案例分析[J].水利天地,2015,32(5):16-19.

[12]曹承进,陈振楼,王军,等.城市黑臭河道底泥生态疏浚技术进展[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 2011(1):32-42.

[13]金相灿,荆一凤,刘文生,等.湖泊污染底泥疏浚工程技术-滇池草海底泥疏挖及处置[J].环境科学研究,1999,12(5):9-12.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