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河流治理工程范文

河流治理工程精选(九篇)

河流治理工程

第1篇:河流治理工程范文

关键词:中小河流;治理;工程项目;建设与管理

我国幅员辽阔,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其地理条件相对复杂,河流纵横交错,数量更是不可计算,其中以中小河流为主。为了支撑治理工作,诸多大型的治理工程项目被相继建成,其在河流治理工作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河流疏浚、河堤加固等工作提供保证,防洪效果大大提升,保证中小河流的稳定运行。如今,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建设与管理工作还处于待成熟阶段,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建设与管理的现状分析

1、规划设计问题

通过对现阶段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建设与管理的现状分析,治理工程在规划设计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从广东省乐昌市的中小河流治理工程来看,由于地处粤北山区,河流坡降大,汇流时间段,容易发生洪涝灾害,辖区内重要河流已基本列入国家及省专项规划范围。在项目规划与设计之中,容易产生工程设计变更问题,在发生设计变更时,前期设计过程中未对治理区域的实际情况予以掌控,照搬照抄现象很是严重,缺乏因地制宜的理念,是规划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土地纠纷问题

如今,为了保证中小河流治理工作的全面展开,开展项目工程建设需要一定空间与土地,在占用这些土地资源的过程中,会与当地的群众或村民产生一定的土地纠纷。通常情况下,治理河道主要设置在集镇或县城区域,该区域的土地资源价值相对较高,其中涉及到很多群众利益[2],会与当地群众产生一系列的牵扯与纠纷,会为拆迁工作带来难度。土地纠纷问题的发生,其会制约工程的正常开展,拆迁征地问题的发生会遗留很多问题,是治理工程建设的重要因素。

3、项目施工问题

除了诸多外部因素的影响,治理工程项目在实施与建设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3]。治理工程项目所涉及的范围相对较广,其所持续的战线也相对较长,是项目实施的重要特点,其在施工过程中会受到外部自然环境、施工工艺、材料和设备等因素的影响,引发工程问题的因素很多,是当前项目建设中面临的重要问题。拆迁征地的工程量相对较大,群众因素的干扰较多,项目施工所处的环境相对复杂,解决施工问题是王道。河道治理中很多工程项目的实施会受到季节因素的影响,恶劣天气的出现,会在一定程度上推迟工期,制约项目的正常进度。

二、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建设及管理的优化策略

1、加强对项目的规划与设计

中小河流治理工程的建设与管理,应做好前期的勘查设计工作,通过合理的招标,从中选择优质的设计单位,勘查与设计单位应具备足够的行业资质与条件,具备专业性、合理的单位编制,是保证项目设计质量的关键。设计工作的开展,必须具备充足的设计依据与材料,设计文件必须与水利工程建设的相关法律法规相统一,具备规范性勘测与设计技术。设计人员要充分将安全因素、效果因素以及质量因素等考虑其中,严格遵循水利部、财政部的相关条文,尽量避免发生工程设计变更的情况,而引起诸多的设计问题。因此,在设计阶段,应加深勘查设计的力度与深度,弥补诸多可能存在的设计缺陷,提高治理工程建设水平。

2、加强对项目质量的有效控制

治理工程项目建设的过程中,项目质量控制一直是一项重要的问题,治理工程的建设质量直接决定着项目的治理效果,关乎着工程进度、工程质量和工程进度,对整个工程项目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在治理工程项目质量控制方面,水利局等部门应与施工单位签订合同,签订合同后施工方必须严格按照协议的要求履行义务,对工程材料、设备以及施工工艺等的使用予以规范。在材料控制方面,钢筋、混凝土、水泥、砂石等材料必须根据治理工程的实际效果而定[4],根据项目工程量的大小来确定材料的型号与规格,可大大提升项目的质量与效果。工程监理人员应及时对材料的质量与规格予以确认,禁止出现施工方肆意抬高价格的情况,一旦发生偷梁换柱、以次充好的情况,应对相关人士予以规范与惩处,以达到警示的效果。此外,为保证施工质量,设计人员应对施工过程中的各项参数予以审核和检查,对治理工程的隐蔽工程、主体工程、关键的工序予以监理,对各部分的数据进行规范化的记录。同时,还应对施工合同予以严格的规范,将工程质量作为合同签订的主要内容,将各项权责均可在工程项目中予以规范,是提高工程质量的关键。

3、做好项目后期的养护与管理

治理工程项目建成后,后期的养护与管理工作也是不容忽视的,若仅仅是建设完毕就万事大吉,若不加强后期的管理与养护,发生严重的破坏现象,治理项目的应用价值会大大降低,会造成严重的损失,且治理效果也相对较差现。针对此项问题,为了发挥项目的应用价值,项目建成后,后期的管理与养护也是必要的。为此,政府的相关部门应在河流治理工程周围设置工程保护中心,专门针对项目进行合理的管护,加大在工程养护与管理上的投资与重视,对河道治理工程的防洪效果、排污能力等予以全面的审核,通过后期的合理养护与管理,能充分发挥工程项目的使用价值。

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中小河流治理工程项目建设与管理的情况来看,其在规划设计、土地使用纠纷问题以及施工问题等相对严重,制约着中小河流治理工作的开展。针对此项问题,应做好工程项目的规划与设计工作,强化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管理,保证工程施工质量,强化对项目环境的管理与规范,工程项目建成后应强化管护工作,加大工程管护的资金投入,能保证治理工程的正常运营。

参考文献:

[1]纪少德,李岷.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建设管理措施探讨———以宁夏同心县为例[J].中国水利,2015,20:54-55.

[2]宋文.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建设管理的措施探讨[J].治淮,2012,05:39-40.

[3]贺翠华.湖南省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建设及建后管护对策研究[J].湖南水利水电,2014,02:41-42+46.

第2篇:河流治理工程范文

河岸是水中生物体系和陆上生物体系的连接部位,是水体与周边土壤间物质和能量交换的通道,有适合各种生物生存繁衍的潜在环境。传统的硬化不透水护坡护岸将陆地与河水隔断,不仅破坏生物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而且也隔断了生物与微生物的整体生物链,破坏了水生态循环的平衡,导致河道天然自净能力遭到破坏。因此,在中小河流治理时要像维护有生命的动物呼吸功能一样,保持河水与两岸陆地的顺畅交流,多采用生态护坡护岸技术,尽量少用硬质化材料护砌。生态护坡护岸包括植被护坡护岸和生态材料护坡护岸,植被护坡护岸是在河道岸坡缓、水流慢处采用草地、乔木和灌木护岸,生态材料护坡护岸则多采用高孔隙率的天然透水材料或透水混凝土空腔预制砌块结构。生态护坡护岸能减轻河道岸坡侵蚀,增强河床边坡稳定性和抗冲刷能力,同时减少对动植物生存环境的影响。植被护坡护岸利用植被群落根系密集、纵横交错的特点,增加河岸土体的坚固性和稳定性,植物根系还能吸收土壤水分,提高土壤颗粒间的粘聚力,提高土体强度,稳定河道岸坡。生态材料护坡护岸则具有透水透气、固土护坡、空间延伸的特点,在保护和稳定河岸的前提下,还有利于发挥河流的自我修复功能,常用的生态材料护坡护岸有格宾石笼、雷诺护垫、三维植被网、生态袋、生态混凝土、联锁式护披砖、木桩加柳枝捆、驳石等。在中小河流治理中,生态护坡护岸的抗冲能力是决定其能否在工程中被采用的关键,表1列举了部分生态护坡护岸的抗冲流速,可供设计参考。

2重视维护河流生境,建设有生命的河道

河流生境一般指包括河床、河岸、滨岸带在内的河流的物理结构[3]。河流生境是河流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河流生物的正常生活、生长、觅食、繁殖等活动提供必需的空间和庇护场所,是河流生物赖以生存的基础。河流生境的破坏,将引起水生态系统的退化,使微生物的生物多样性降低,鱼类的产卵条件发生变化,鸟类、两栖动物和昆虫的栖息地改变或避难所消失,造成河流生物物种数量的减少和某些物种的消亡。在中小河流治理中,必须重视维护河流生境,不因河道治理带来河流生物物种的减少或消亡,努力营造蛙叫虫鸣、鱼虾畅游、水鸟翱翔的景象,建设有生命的河道。在河岸、滨岸带,根据坡面土壤含水量的变化情况,依次栽种水生植物、湿生植物和中生植物(见图1)[4],植物选择要遵循物种多样、高低错落、乔灌草结合、共生适宜的原则;在水中由水岸浅水区到深水区,梯级栽植挺水植物(如:荷花、芦苇、香蒲、茨菇、千屈菜、水葱、菖蒲、泽泻、水生美人蕉等)、浮叶植物(如:睡莲、野菱、王莲、茨实、莼菜、荸荠等)和沉水植物(如:金鱼藻、苦草、水柳、水兰、水榕、凤凰草、伊乐藻、轮叶黑藻等)[5],这些水生植物将为鱼卵的孵化、幼鱼的成长以及鱼类躲避捕食提供良好环境。河道中清除受污染的底泥,提高河床孔隙率,为微生物、水生植物生长创造条件。疏浚与清淤要维护河道原生态河貌,在满足防洪要求的前提下,尽量保留河道天然滩(洲),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河床中可建造河心滩(洲)、生态岛或采取打木桩、抛石的方法建造急流、浅滩和深潭,在部分河滩上开挖凹地,营造出接近自然的流路和有着不同流速的水流,造就水体流动的多样性,满足不同鱼类的需要。护坡尽量使用堆石、干砌石、多孔混凝土构件和自然材质制成的柔性结构,为水生动物提供生息繁衍的空间。此外,在正常水位以下可设置人工鱼巢,提供鱼类等水生动物的生存空间。图2是空腔预制块人工鱼巢断面示意图,图3是鱼巢式空腔预制砌块结构图。

3注重改善河流水质,建设清洁的河道

良好的水质是河流功能发挥的前提和保障,健康的河流应该具备清洁性,水体清澈并拥有良好水质,能满足饮用水源、工农业生产、生物生存以及景观用水等河流功能的要求。中小河流一般位于流域水系的上中游,河流水质不仅影响其自身功能的发挥,也直接影响到整个流域的水质状况。目前,由于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处理力度不够、化肥和农药的不合理使用以及普通群众环境保护意识淡薄、环境执法力度不够等原因,造成河水污染、水质恶化。在一些农村地区,农民将生活垃圾弃置分散在河道岸边,造成水体和土壤的污染,一到汛期,垃圾在洪水的作用下随水流漂移,污染范围进一步扩大,严重危害河流水质。在中小河流治理中,必须注重改善河流水质,努力建设清洁河道。底泥疏浚是解决河流内源污染的重要措施,通过底泥的疏挖,可以清除污染水体的内源,减少底泥污染物向水体释放,对于一些污染严重的中小河流,应该采取河道底泥疏挖置换的措施。对于生活和生产垃圾,在河道范围内的必须予以清除,同时要求垃圾远离河道堆放,并建设垃圾分类收集—无公害处理—资源再利用系统,提高垃圾的处理利用效果;对于污水,应限制直接向河流排放,加强对沿河工业点污染源的监控,建设污水收集—处理—再生水回收利用系统,污水只有经过处理达到水质排放要求后才允许进入河流。此外,要推广测土施肥技术,控制农业等面源污染,在河道两岸建设生态滨岸带,发挥生态滨岸带的缓冲作用,通过植物吸收、吸附、过滤、氧化还原等物理和生物化学作用来分解污染物,使面源污染物尽可能在生态滨岸带中被消化和吸收。水系连通和人工湿地对于恢复河流水体自净能力也有很好的效果,水系连通后将形成水流网络,通过河流上水利工程设施的科学调度和运用,人工调水配水,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让死水变为活水,流动慢的水变成流动快的水,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人工湿地一般由基质、附着在基质上或水里的微生物和生长在基质上的水生植物组成,形成基质—植物—微生物的生态系统,当污水通过该系统时,污染物质和营养成分被系统沉淀、吸收、转化、分解,从而使水体得到净化。此外,人工生物浮岛(生物浮床)、水生动物操控技术(增殖放流)、人工曝气增氧、跌水复氧、微生物修复等技术也能够达到清洁河流的目的,在需要时可以考虑采用。

4充分利用本地植物资源,建设原生态的河道

河道植物除了生态绿化和景观效用以外,往往还要求具有耐湿、耐贫瘠、根系发达、固土和抗冲刷等特点,由于本地植物是当地特定气候及地理环境下的产物,其适应性强,在当地的分布广,易于获取,特别是一些河道两岸的当地植被,在长期自然条件下能够存活,是经过考验的,说明最能适应当地河道的生存环境。在中小河流治理中,由于河道不可能像城市公园或绿地那样来维护管理,因此,除非有特殊景观要求,否则应尽量选择土生土长的本地植物,充分利用本地植物资源,建设原生态的河道。中小河流治理中有意识地选用本地植物(树、草种),不仅容易成活、易于养护,同时还可以降低造价、节约工程投资。建设原生态河道首先在植物选择上应遵循“本地树种、草种为主”、“适地适树”、“适地适草”的原则,即通过对工程区及其周边环境中土壤气候条件、植被现状、当地栽种习惯等的调查和研究,筛选出适合于当地土壤、气候及水文条件并与当地环境相协调的优良乡土树、草种。其次,在栽种时要注意科学合理搭配,乔灌草结合,高低错落、疏漏有致、物种多样,尽量营造出一种原始、天然的原生态地貌。由于外来植物往往不能适应本地的气候环境和条件,成活率低,栽种及管护成本高,在中小河流治理时不宜大量引种。有些植物生态适应性和竞争力特别强,又缺少天敌,如选用不当,还会带来一系列生态问题,如喜旱莲子草(又称空心莲子草、水花生、革命草),由于适应于多种生境,繁殖力强,生长迅速,且难以清除,堵塞河道,影响泄洪,威胁本地生物多样性,已成为公认的恶性外来入侵植物,此类植物绝对不能选用[6]。在植物选择时,要注意常绿植物与落叶植物混种、深根系植物与浅根系植物搭配、阳生植物与阴生植物分层栽种的原则,有固土护坡功能的植物优先选用,充分发挥植物的护坡作用和生态效应,力求栽种方案经济实用,栽种效果自然美观。

5坚持就地取材、治理与保护并重原则,建设低碳的河道

低碳是21世纪以来对工程建设的新要求,中小河流治理要实现低碳的建设目标,在整个设计环节都必须考虑低污染、低排放、低耗能。钢筋、混凝土是人们熟知的传统建筑材料,但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这些材料很难达到低碳环保的要求,因此,在治理中应尽量少用或不用,即使要用也尽量采用生态混凝土,利于碳汇。河道及两岸的花草、树木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都是低碳的,在施工过程中要注意保护,避免破坏,特别是河道两岸的古树和名木,在整治中要做到避让与保护。由于施工场地临近河流,施工过程中要注意减少对河道水体的污染,施工弃渣、废料不能沿河堆放,能利用的尽量利用;施工废水要经处理后才可排放,避免因施工而污染河流;施工结束后要将施工场地破坏的植被恢复,不因治理带来河道生态系统破坏……总之,在中小河流治理过程中,要坚持就地取材、治理与保护并重的原则,努力建设低碳的河道。中小河流治理时疏浚、清淤以及基础开挖出来的土料、砂砾石、鹅卵石等都是理想的绿色建筑材料,低碳环保,堤防填筑中应尽量利用这些河道开挖料,少用浆砌石或混凝土,以利采取生态护坡。对于鹅卵石多的山区河流,可采用石笼结构生态型护岸,网笼选用定型产品(见图4)[7],无需现场制作,笼眼大小还可根据鹅卵石粒径进行调整。按照使用要求,调整网笼尺寸,将鹅卵石装入网笼中,在河岸合适位置堆放,就可形成石笼挡土墙式护岸或石笼贴坡式护岸(见图5)[5]。石笼结构具有易于施工、适应基础不均匀沉降、抗冲能力好、透水、鹅卵石能再利用等特点,石笼结构还可提供植物生长、小鱼小虾生存条件,利于维护自然生态环境,也与周围景观更加协调,是山区中小河流治理建设低碳河道的好方法。此外,对于具有卵石、砂卵石河床的中小河流,当需要在河道中人工修筑坝抬高上游水位时,在水浅流缓处可考虑采用杩槎坝。杩槎坝可采用木、竹、钢筋混凝土杆件等做杩槎支架,选择块石或土、砂、石等作为填筑料,构成透水或不透水的杩槎坝[8],通过杩槎坝束窄河道断面,达到抬高上游水位的目的。

6结语

第3篇:河流治理工程范文

关键词:中小河流;治理工程设计;生态理念;生态环境;水资源

我国河流众多,流域面积在200~3000km2的中小河流超过10000条,与大江大河相比较,我国中小河流发展现状不容乐观,发展模式滞后,并逐渐成为了我国洪涝灾害的主导因素。除此之外,中小河流还存在水资源污染、生态环境恶化的现象,这种情况下会导致中小河流的功能衰退,河体健康受到威胁。现如今,在国家号召与领导下,治理中小河流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那么如何在工程设计中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如何进一步融入生态理念成为了现阶段治理设计工作的重点内容。

1中小河流治理工程设计的理念

伴随着中小河流治理工程的不断开展,如何针对性地对其进行建设与设计,如何保证中小河流河体的健康性,需要积极遵循七种设计理念:(1)伴随着生态文明的不断推进,我国河流治理工作逐渐从工程水利转变为环境生态水利;(2)在中小河流治理工程中需要将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作为根本要求,并且要具备针对性,在结合实际发展情况、因地制宜的基础上保证治理工作能够抵御较强的水流冲刷,进一步维护河流的稳定与安全;(3)在对堤岸线的布置以及设计时需要保留河流的自然形态,并且要进一步保持其生态性、多样性;(4)河流的治理需要将地域文化以及现念进行整合,要以保护河流生态为主,要将当地的自然环境进行有机融合;(5)在放坡条件下河流治理需要以生态缓坡为主,并且要按照流速条件的不同种植不同的植物,拉近人与水之间的距离;(6)在河流两岸要设置生态护案,种植植物,进一步增强岸坡的稳定性和透水透气性,从而更好地发挥出河流的自我修复功能,避免采用硬质化材料;(7)对于植被覆盖比较好的河段,需要保持自然状态,并且要避免采取大规模的工程措施。而对于植被覆盖较差并且岸坡不稳定的河段,则需要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护脚。

2中小河流治理工程设计的整体实践

2.1进一步统筹规划工程所在地

一般情况下,实施治理的河流一般与附近的城镇距离比较远,有的甚至穿城而过,因此河流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近几年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河流治理面临着非常多的困难。其中河流治理工程的设计人员需要在防洪标准下进行工程设计,要给洪水留出出路,合理确定河流的管理范围,此外,在河流治理过程中要遵循相关规划要求,要实现城建、市政、公路工程的有效统一,避免河流治理与城市建设规划发生冲突。

2.2加强对河流天然形态的维持

自然界中的河流都是经过漫长时间的演变,在水流与河床的相互作用下,河流走向以及河床形态得到确定。在中小河流治理的工程之中,需要积极遵循自然规律,加强对天然河流的维持,并且要积极保护河流形态的多样性,积极顺应河岸线的基本走向,避免出现人为改变河道的现象。除此之外,在开展中小河流的两清工作之中,需要对河道上的违章建筑进行清除,从根本上恢复天然河道的形态以及行洪的基本能力。

2.3河岸线的设计需要保持自然形态

正如上文所言,河流的形成经过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在河床以及水流的相互作用下,河床形态发生变化,在河流工程实施中需要遵循自然规律,并且要积极保持河流的自然形态,要恢复河流形态的多样性,积极顺应河岸线的基本走向。其中在对山区以及丘陵区的河岸线进行布置的时候,需要对转弯半径进行控制或者对于比较严重的局部河段地区采取护脚深度以及宽度的方法。另外,在河流治理的设计过程之中,需要对河岸线进行说明以及定位,其中需要布置三条导向,对河流中心以及两侧坡脚进行控制,其中中心控制导线便于对设计进行说明,两侧的坡脚控制导线则方便实施放线定位。与此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河流的治理工程,如果仅仅需要依靠图纸无法将自然生态设计意图进行展现,则需要加强对自然生态理念的应用。

2.4河流横断面的设计

一般情况下,自然形成的河流需要拥有比较平缓的河岸线,这种河岸线是联系陆地以及水生生态系统的纽带,对河流修复作用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净化河流,提高河流的自我恢复能力。在河流设计之中需要采取自然缓坡的方式,这样能够拉近人与水之间的关系,但是由于城镇之中的河流两岸土地比较紧张,会涉及到大范围的拆迁工作。现如今,在城市河流的治理中采取的模式以高档强、栏杆、平台及护坡为主,这种治理效果比较明显。除岸坡之外,自然形态的河流在常年的冲刷之后会导致河底出现高低起伏的现状,但是在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并没有对此加以重视,考虑最多的是满足行洪问题,甚至部分工程为了方便,将河底处理成比较单一的平正面,这种情况不仅难以实现河流的自我修复,并且进一步增加了工程量。

2.5生态护坡材料的使用

在对河流治理工程设计之中需要对河道的边坡土质、水流的速度、护坡的宽度以及人流等因素进行考虑,生态护坡还需要具备固土护坡、透气性与透水性好的特点。其中比较常见的生态护坡材料主要包括三维植被网、生态袋、驳石、木桩加柳枝捆等,这类材料能够起到安全防护的作用,但是在生态理念的应用下,生态护坡成为了现阶段最为主要的内容,由于工作比较繁琐,很多设计师对生态护坡材料不了解。其中笔者结合自己的经验,积极列举了生态护坡材料以及抗冲流速几种类型。除此之外,对于人口居住比较密集的地区还需要增加河坡景观的观赏性,利用种植植物的方式为附近的居民提供优美的生态环境。

3结语

综上所述,中小河流治理工作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难以达到理想的治理效果,因此需要在整个设计中结合现实情况,积极确定治理方案,并且选择有效的治理方案,从而为日后河流生态修复提供理论基础。除此之外,笔者还希望各级决策部门对现阶段中小河流治理工程之中所存在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与解决,比如增加比较丰富的坡面绿化内容、增加必要的亲水设施、种植绿色植物、维护河流自然形态,设计人员还要采取灵活的手段,进一步促进生态水利的建设。

作者:李建平 单位:门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

参考文献:

[1]王明龙,赵建民,侯英龙.中小河流治理工程设计融入生态理念的思考[J].中国水利,2013,(12).

[2]吴芳,汪院生.江苏省中小河流治理工程设计实践与思考[J].水利规划与设计,2013,(7).

[3]周利,顾顶峰,杨春燕.中小河流治理中生态建设理念应用的探索[J].江苏水利,2014,(10).

[4]尹蕾,武亮.生态理念在云南中小河流治理中的应用[J].中国水利,2012,(10).

第4篇:河流治理工程范文

关键词:中小河流治理质量控制与管理

中图分类号:TV147文献标识码: A

1、我县中小河流治理形势

按照省、市关于中小河流治理工作的总体要求,目前我县已开工丰乐河、龙潭河、王桥小河、天河、金大河、派河等多条中小河流的治理工程。

2、工程质量控制措施

2.1对原材料的质量要求

2.1.1钢筋应有出厂证明书,或试验报告单,使用前仍必须做拉力试验和冷弯试验。钢筋的安装位置、间距、保护层及规格尺寸均应附合设计图纸的规定,标识不清的钢筋不准使用,水工结构不得采用冷拉钢筋。

2.1.2运至工地的水泥、石子、黄砂应有厂家的品质试验报告单,还必须进行抽检,必要时还应进行化学分析。砂浆和砼的配合比必须经过试验确定,拌制砼时必须严格按照试验室签发的砼配料单进行配料,严禁擅自更改。

2.1.3运至工地的块石,用于抛石固脚的石头要满足设计要求的重量和体积;浆砌块石工程石料必须质地坚硬、新鲜,不准使用风化石,不得有剥落层或裂纹。

2.2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

2.2.1隐蔽工程验收

重要隐蔽单元工程及关键部位单元工程质量评定程序:实行五方联检制度,经施工单位自评合格、监理单位抽检后,由项目法人、监理、设计、施工、工程运行管理等单位组成联合小组,共同检查核定其质量等级并填写验收表,报市质监站核备。隐蔽工程及隐蔽部位在隐蔽前必须经过各方的联合检查,合格后进行履盖。

2.2.2工程结构安全的试块送检

对涉及工程结构安全的试块、试件及有关材料,应按照《安徽省水利工程见证取样和送检工作实施意见》的要求进行见证取样,见证取样由施工单位制备,监理单位和项目法人参与,见证单位应在相关文件上签字。

2.2.3严格控制施工质量

施工单位要严格按照批准的组织设计、施工图纸和有关规范标准进行施工,确保工程建设质量。施工过程严格执行“三检制”。对每道工序要严格执行班组初检,填写初检记录,班组长复核签字,再由施工项目部专职质检员填写复检意见。终检必须由公司质量科质检员复检签字。本道工序未经终检或终检不合格不得进入下一道工序。初检记录必须齐全、准确,无初检记录或初检记录不全的单元工程不得进行复检。与现场监理人员密切配合,自觉接受监理单位的检查、监督和管理、全过程接受建设单位和质量监督机构的监督与检查,不放过任何一处质量隐患,确保工程质量优良。

2.2.4监理单位应按监理合同和有关规定,结合工程的规模和技术复杂程度,在监理的不同阶段中,编制监理细则,在细则中突出质量控制内容。对工程建设质量的全过程进行抽检。质量不合格的工序及时进行返工。定期对质检仪器、工具进行校核,防止非人为因素出现造成的质量问题。工程结算时要有监理人员的质量合格鉴字,质量不合格的工程部位,不予结算工程款。

2.2.5建设单位应及时对工程质量进行检查,定期组织有施工单位参加的联合检查,不定期采取“四不两直”(即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陪同接待,直奔工地、直插现场)的方式进行检查;发现质量问题,责成有关单位限期整改。

2.2.6质量监督机构代表政府行使质量监督职能,在监督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实施监督,树立监督的权威性,采取巡回监督与重点监督相结合的方式,及时对工程建设质量进行监督和检查,参与工程质量的验收与评定,确保工程建设质量。

2.3工程质量评定和验收

严格按照《水利工程建设项目验收管理规定》(水利部令第30号)、《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检验与评定规程》(SL176-2007)、《水利水电建设工程验收规程》(SL223-2008)及时组织工程质量评定和验收。工程质量评定与验收,是工程质量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搞好单元工程的质量评定,是保证工程施工质量关键环节。单元工程质量评定资料要及时准确,真实反映工程建设的内在质量。施工单位报送单元工程质量评定资料后,监理人员要及时进行现场抽查,核实施工资料的准确性。经监理现场抽查合格后施工。在单元工程质量评定的基础上进行分部工程的质量评定,分部工程质量评定时应由监理、设计、建设单位和质量监督机构参加,根据单元工程质量评定结果,结合现场抽查资料进行评定,阶段验收的重点是工程的施工质量。即时整理和妥善保存质量检查评定资料,保持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合理真实地进行工程质量评定,为工程竣工验收提供依据。

3、结语

中小河流经过治理,提高河道的行洪能力,改善河道的灌排条件。中小河流的治理一项关系着民生的大事,同时也是一项复杂工程。各部门要提高对中小河流治理项目的重视,狠抓工程质量管理,使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就能够达到预期的目标,向社会和人民群众交上一份合格的答卷。

参考文献:

[1] 王勇强.抓好中小河流治理 提高综合防洪能力[J]. 山西水利. 2002(06)

[2] 李明,董丽荣,王念忠,于翔.加强中小河流管理 确保防洪安全[J]. 水利建设与管理. 2000(01)

[3] 郝朝德,对城市水利的认识和思考,中国水利.,2001,No.3

[4] 陈鸿飞.中小型河流综合治理措施探讨[J]. 中国水利. 2009(06)

第5篇:河流治理工程范文

【关键词】水利工程 堤形选择 坡式 坝式 墙式等防护型式

1 工程概况

古浪河是内陆河流域石羊河水系的一条主要支流,流域面积883km2,古浪河上游主要支流有黄羊川河、龙沟河,下游支流有柳条河。其中龙沟河为古浪河的最大支流,由发源于乌鞘岭主峰西毛毛山北麓的小龙沟河和发源于天祝县大泉头的磨河。上游高山发育着原始森林,植被较好,中、下游两岸山坡植被较差,生态环境脆弱。流域为长条形,主沟长35km,宽8km,河道纵坡32‰,地势南高北低,海拔在1900~2900m之间。中部山前平原地带海拔在1733~2568m之间。气温随高程变化而变化,降水随高程增加而增加。本工程共治理河道长度15.8km,包括乡村防护段、县城防护段和物流园区段,按照各河段设计洪水的不同分为5段治理。

2 堤线的布置

堤防设计主要设计内容为两岸堤防的建设,为了确保沿规划控制岸线加固堤防,疏浚河道,堤线力求平顺,避免出现折线或急弯,使水流畅顺,以利行洪;以规划控制岸线为基础,尽量结合现有的道路,减少拆迁,以降低工程造价;在满足防洪的基础上,堤形布置体现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

3 堤防工程设计

3.1 堤距确定

防洪堤合理堤距的确定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需进行多方案的比较,可依据河道稳定宽度、设计洪峰流量、河道天然比降、河道转弯角度等因素确定。合理堤距确定应满足安全、经济、通畅的要求,同时根据河相关系,不改变河道形态,尽量少占耕地或不占地,所选堤距应大于稳定河宽,并且根据具体情况,多方面综合考虑,最后确定堤距。

根据现场踏勘及实测情况,项目区河道宽度在30~100m范围之间,按造床流量计算出最大稳定河宽25.9m,据安全、经济、通畅、合理的原则,合理堤距基本维持现状河堤,为满足整体河势平顺的要求,尽量少占用耕地和荒地。

3.2 新建防洪堤堤型比选

堤岸一般有坡式、坝式、墙式等防护型式,三种防洪堤均能有效防护岸坡淘刷、坍塌,以达到保护河岸农田及沿岸居民的安全。根据已建工程的经验,结合古浪河各段河道实际地形条件,对三种防洪堤进行比选。

墙式(重力式)护岸多适用于河道狭窄,堤外无滩易受水流冲刷的坎岸地段,其护岸结构多采用浆砌块石砌筑,稳定性好,但墙身断面较大,圬工量大,对基础条件要求高。以磨河段堤高2.5m,基础埋深1.5m的典型断面进行计算,墙式(重力式)护岸每公里工程造价约125万元。

坡式护岸适应于滩地河床填方堤坝,具有结构简单,施工工艺不复杂,维修养护较容易,圬工量小等特点。能较好地适应地基条件,整体稳定性较好;能有效的吸收波能,对强风浪区有较强的适应性;当地有较丰富的砂砾石料,部分淤积河段疏浚河槽时开挖的砂砾石可用来填筑河堤,筑堤材料能就地取材。同样以堤高2.5m,基础埋深1.5m的典型断面进行计算,堤防工程每公里造价约为100万元,护岸工程每公里造价约为77万元。

从稳定、经济角度考虑,坡式护岸优于墙式(重力式)护岸。浙江省《河道生态建设技术规范》DB33/1038-2007中提出,河道护岸横断面首选斜坡式护岸,其次为墙式(重力式)。可见斜坡式护岸适应性较广。从实际运行分析,古浪河治理段大多属于滩地河床,地形较开阔,修建砂砾石填筑的梯形断面斜坡式防洪堤能较好地达到工程建设目的,因此设计阶段将坡式护岸作为主要的工程措施,但因部分河段河道狭窄,河岸紧靠两岸房屋,受地形限制无法修建坡式护岸,故这部分河道防护采用墙式(重力式)护岸。

3.3 堤岸护坡材料的比选

防洪堤护岸形式综合考虑安全、耐久、生态、经济、景观等因素确定。常用的有植物护坡、堆石(含铁丝网、钢丝网、纤维网)护坡、干砌石护坡、浆砌石护坡、砼护坡。工程区干旱少雨蒸发量大,多年平均降水量361.8mm,蒸发量1783.8mm,不宜采用植物护坡;堆石护坡体积较大,当地块石较缺,粒径较大的卵石或漂石需从河道中人工拣集(含量约占15%),不宜采用;干砌石护坡断面较浆砌石或砼大,整体性差,在河岸线较长的情况下管理难度较大,当管理不善时护坡干砌石有可能被他人作为料源窃走利用,因此本工程未考虑干砌石护坡。

坡式护岸材料采用浆砌石和砼两种方案比选,浆砌石护岸具有结构简单,抗冻胀、抗泥石流冲击性能好,但墙身断面大,圬工量较大,对基础条件要求高,经分析,每公里造价约为110万元。砼护岸具有墙身断面较小,具有一定抗冻胀、抗渗能力,结构轻巧,整体性好,且圬工量小等优点,每公里造价约为77万元。

墙式(重力式)护岸材料仍选用浆砌石和砼两种方案比选,经分析,浆砌石护岸每公里造价约为125万元,砼护岸每公里造价约为154万元。

对以上几种防洪堤护坡材料从技术、经济比较后,坡式护岸推荐砼护岸型式,墙式(重力式)护岸推荐浆砌石护岸型式。

3.4 堤顶高程确定

依据《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98)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条文・水利工程部分》规定,防洪堤安全超高为防洪堤安全加高值加上设计波浪爬高和设计风雍增水高度,利用古浪河的多年平均最大风速和修堤后河道各控制断面的水力特性,根据《堤防工程设计规范》进行堤顶超高和波浪计算。

依据《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98)第2.2.1条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条文・水利工程部分》规定,4级不允许越浪的堤防安全超高取0.6m,5级不允许越浪的堤防安全超高取0.5m。

第6篇:河流治理工程范文

1、龙井河小流域概况

龙井河小流域位于霍山县城东北部下符桥镇三尖铺、桃园及但家庙镇观音岩三个行政村境内,属淮河支流淠河水系,流域面积69.71Km2,目前水土流水面积41.13 Km2 ,占土地总面积的59%。该流域地处北亚热带北缘,属东亚季风较湿润气候区,雨量充沛,多年平均降水量1391.1mm,其中汛期898.65mm占64.6%。地貌类型为低山丘陵区,地势南高北低,地面坡度在5-25度之间。土壤主要类型有黄棕壤、紫色土和水稻土。受地形地貌、气候及人为因素影响,水土流失严重。

流域内辖98个村民组,总人口11174人,其中农业人口11092人,农业劳动力6270人,农业人口密度为361人/km2,农民人均年纯收入4095元。

2、建设任务目标与规模

到治理结束,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6.20km2,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程度达到80%

宜林宜草荒山荒坡全面绿化,基本形成乔、灌、草结合的林草立体防护体系,林草面积达宜林宜草面积的 75%以上,林草覆盖率达到62.83%以上,基本达到“小雨不下山,中雨不冲刷,大雨不成灾”,全面提高流域蓄水保土能力,生态环境向良性方向发展,土地种植结构得到合理调整,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生态农业进入稳步发展阶段,农村经济有较大发展,流域总产值、总收入年增长30%以上。建设规模为:水平梯田216hm2,封禁治理3279hm2;水蚀坡林地改造125hm2,山塘维修加固5口,D30U型渠26600m,沉沙池938个,蓄水池12个,等高埂17750m,砌筑树盘12140个,生产道路5.9km,坡面台阶2000m。

3、治理措施

3.1.工程措施

水平梯田改造措施对周家庄等4处面积为216 hm2,坡耕地河荒坡地改为为水平梯田,营造经济林,梯面栽植经济作物,梯面栽植经济作物油茶,梯埂植物保护栽植黄花菜,并完善沉沙池、蓄水池、排水沟等坡面径流 调控体系。

水蚀坡林地改造措施主要是对朱家洼、陈家行2处面积为125 hm2茶叶、板栗林混栽水蚀坡林地进行改造,布设等高埂、树盘及截(排)水沟、沉沙池等措施。通过坡面工程防治措施治理,做到坡面径流被层层拦蓄在梯面和截(排)水沟、沉砂池,逐渐下渗,有序排泄,削弱产生坡面水土流失的外营力,增加土壤含水量,增强保土、保肥和抗旱能力,成为控制坡面水土流失的第二道防线。

山塘维修加固措施对流域内大包墩、沈家庄、小周冲、万家洼、小龙井等5处淤积严重,堤坝单薄渗漏,无放水设施的山塘进行清淤加固,坝体加固培厚、并完善混凝土防渗护坡,梯级放水、等配套设施。

3.2.生物措施

封禁治理措施主要2479 hm2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疏林、幼林、残林、灌丛地块等进行封禁治理,设置防护栏杆,树立标牌。其中重点对俞家院、沈家冲、黄大塘、大山尖4片疏林、残林、幼林进行疏林补密800 hm2,因为这部分林地郁闭度和盖度较低,易产生水土流失,紧靠封禁短时间难以有效恢复,因此必须进行补植。

4、治理成效

4.1.生态效益

项目实施后,3279公顷林地实施封禁,水蚀坡林地改造125公顷,水平梯田216公顷。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6.20 km2,综合治理程度为80%以上,植被覆盖度提高到62%以上,郁闭度得到提高,各项措施年新增涵蓄水量245.14万m3,蓄水效益为70%,减少土壤侵蚀量13.15万t,保土效益为72%。水土流失得到控制,项目区水土保持防护体系初步形成,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景观得到全面改善,生态环境形成良性循环。

4.2.社会效益

龙井河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的实施,其社会效益非常显著:一是龙井河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坚持高起点、高质量、高效益,其示范作用将十分突出,必将影响和促进全县水保工作向更高层次发展;二是项目建成后,流域内初步建立了的水土保持综合防护体系,将大大减轻河道、塘、库泥沙淤积,延长水利工程使用寿命的同时,增强了流域抗灾能力,减轻了水土流失对下游的危害,为项目区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奠定了基础;三是通过实施龙井河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项目区土地利用,农村产业结构更趋合理,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群众生活水平有很大的改善。

4.3.经济效益

水土保持直接经济效益是指水土保持产生实数后增加的农、林各类产品的直接经济收入。

4.3.1. 增产定额

根据对本县内已有同类治理措施的产出定额进行调查核算,综合确定各项水土保持措施增产定额,结果如下:经济林200 kg/hm2,封育治理1.2 m3/hm2 ,果 品100 kg/hm2,枝 条100 kg/hm2。

4.3.2 价格

对梯地产出的粮食,经济林中的干果类,水保林及封禁治理、薪柴分别依据当地2012年综合价格进行综合分析确定。农林产品价格如下:油茶60元/kg, 木材480元/m3,果品3.0元/kg, 枝条1.0元/kg。

第7篇:河流治理工程范文

1.1河道纵向形态对河流生境多样性的影响河道蜿蜒是一般冲积性河流的基本属性,蜿蜒曲折的河流为河流中的生物生存、非生命物质的时空转换提供了基本条件。在自然条件下,河流的平面形态按“趋弯取直趋弯”进行周期性演变。河流的蜿蜒使得河道内产生急流、缓流、环流等多种水流现象,不同流态的交汇又形成旋涡、跌水等复杂流态,这些复杂流态促进了紊动水体中各种物质在平面与垂向上的传递、交换。落入水面的落叶、鸟类和鱼类的排泄物等有机物从上层水体进入下层水体并被微生物分解;床面经微生物分解之后的营养物质则由下层被带入上层水体,被浮游生物等利用,为整个生态系统的物质流通提供“养分”。

1.2河道横断面形态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天然弯曲河道一般表现为浅滩与深槽交替分布。浅滩洪冲枯淤,是河道调整纵比降的节点,深槽则能消耗水能,维护水道,保护河床。浅滩水体光照充分、含氧量高,适合水生动植物的生存,是鸟类、两栖类等动物的栖息地。深槽则是有机物的储存区与分解区,大量腐殖质中的微生物,对有机物进行分解,为整个生态系统提供基本营养物质。深水不但为鱼类提供广阔自由的空间,同时因沿水深方向上温度、光照等环境条件的明显差异,使得其间的动植物群落多样化。

2河流整治工程对河流生态环境的影响

2.1护岸护滩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为稳定河道边界修建的护岸工程以及为保护滩地修建的护滩工程,通常采用抗冲的刚性材料连续固化河道边岸,一方面改变了原有边界的物理性状,破坏了原有的生境条件,另一方面部分阻断了原有河流水体与河床土体的联系,阻隔了河流与陆地。为了保护滩地修建的生产堤(民垸),则会妨碍洪水的自然漫滩,阻隔漫滩洪水主要的物质交换通道,大大削弱生态系统的能量流通作用。天然河床一般由砾石、卵石、沙土和黏土等构成,其不仅具有透水性与周边水系联通,而且粗细不同的泥沙组成为微生物、小型水生生物提供了栖息地,为鱼类产卵提供场所。河道整治工程对河床的硬化处理,减弱了河床的过水性与多孔性,阻断了河流对地下水的纵向补充及对周边湿地、沼泽和土壤的横向扩展。因此,河床硬化处理对整个河流生态系统会造成不利影响,导致周边动植物生存环境破坏,甚至因丧失生存条件而使物种消失。河床、河岸及边坡的硬化处理改变了微生物的交换生存环境,破坏了鱼类食物来源及产卵场所。

2.2河道形态整治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

2.2.1河道整治对河流纵向和横断面形态的影响河道整治工程一般从以下几方面影响河道形态:一是固化边岸、渠化河流,影响河流自然“趋弯取直趋弯”的演变趋势;二是通过整治工程控导水流,影响工程上下游的河势变化;三是治理工程简约的几何化断面设计,约束了冲积河流的河道横断面的自然调整。一般护岸、护滩工程采用铺设块石、混凝土块等抗冲耐蚀的材料,破坏了河流趋弯取直的自然演变趋势;有时从航运安全考虑,通过河(航)道整治使河流渠化,有些裁弯取直整治工程则让河段趋直,大大改变河流纵向形态与坡度,限制了河流蜿蜒的这一基本特性。同时河流流态单一,急流、回流和涌浪等复杂流态不复存在,大大减弱了水体与空气的交换,削弱了水体内各种物质的时空交换。在航道整治工程中,为了改善通航条件,往往将河床断面改造成规则几何形式(如梯形)。为了改善流态,对有些深潭进行抛石处理,对碍航的浅滩进行开挖疏浚。经硬化处理后河床形态单一,虽然满足了通航要求,而河流生境多样性则遭到破坏;同时河床、河岸及边坡的硬化处理改变了微生物的交换生存环境,也破坏了鱼类食物来源及产卵场所以及迁徙鸟类的亲水环境。

2.2.2河流生境异质性降低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河(航)道治理工程中,河流纵坡趋缓,复杂回流、涡旋与急缓流交汇大大减弱,部分河岸硬化,护滩工程使洪水漫滩效应降低,滩槽水沙交换受到阻碍。实测资料表明,河流治理工程使得河流生境多样性降低,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例如护滩工程使水生植物生长区域减小,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种类大大减少,边坡硬化使鱼类产卵条件恶化,鸟类、鱼类以及两栖类动物栖息地被破坏甚至消失。经治理后河流中的物质交流与能量转换只在水域小范围内进行,而较难与周边的生态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使得河流生态环境的异质性大大降低,生物链变得比较脆弱,一旦其中某一环节断裂,则可能对整个生态系统带来灾难性的影响。

3维护河流生态环境的整治理念与方法

3.1适度的河道整治与合理的工程规划流域承接雨雪,孕育了河流;河流则为流域带来滋润万物的水体,输送水流、泥沙与各种养分,河流与流域互为依存,密不可分。各地的自然地理因子、气候条件和人类活动等各不相同,河流也各具特色。但所有的河流系统都有其内在规律性(河性),了解河性才能与河流系统和谐相处;了解河床演变规律及河流环境特点,才能合理规划、设计河道整治工程。河流系统具有5个基本特性,即集合性、相关性、目的性、层次性和环境适应性。河道治理应该考虑基本河性,对河道的整治是对河道自然演变的一种干扰,这种干扰应该是适度的。河道的过度整治特别是完全的渠化,从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看是不可取的。因此,河道整治的基本原则,除考虑一般性的河床演变规律、人类需求外,还要兼顾河流生态系统的基本需求与正常运转。应该给河流一定的自由度,满足河流适宜的发展空间;在河道整治工程规划时,整治工程的布局要考虑河流的自然形态与演变规律,顺应河势布设工程,特别是注意对河流的宏观控制。在局部河段既要考虑整治需求,又要避免对河道平面形态和断面特性的过大改变,合理调整河道局部边界,通过点、线、面的呼应,形成对河流干涉度最小的有效治理工程体系;在河流生境敏感区,特别注意在维护河流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考虑整治工程的位置、规模与整治工程材料的使用。

3.2建设环境友好型河道整治工程基于生态和谐新理念进行河道整治,可以兼顾河道治理与维护生态环境。例如某北方河流毗邻城市河段原有河道整治工程为单纯防洪堤,控导工程体系不完善、标准低,河槽淤积萎缩,河滩成了到处是污水、垃圾的沙荒地,生态环境恶劣。调查数据表明,该区域生态系统再恢复能力比较差,生态弹性度指数仅为39.06。近年来,采用防洪整治与生态环境治理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堤防治理工程建设,修建防御50a一遇洪水的高标准堤防,按设计洪水治导线进行堤防布置、建设与整治,险工段采用丁坝、块石护坡及铅丝石笼护根,一般堤段采用透水生态型护坡,迎水坡种草为主,背水坡种植灌木为主,美化了城市滨河环境,为改造滩区沙荒地,建立了大型湿地保护区,分区种植林草,改善滩区环境,还沿主槽修建不妨碍行洪的绿道,为河流综合整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3.3采用生态型河道整治工程材料在河流治理中,传统工程材料往往是破坏河流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所使用的混凝土、浆砌块石等材料硬质渠化河道,阻断了水土交换,以至丧失河流的自净功能,破坏生态平衡;同时所采用的刚性与半刚性整治工程结构因不能适应地基的不均匀沉降和整体性不足而造成结构破坏,甚至工程失事。采用生态型河道整治工程材料,例如生态护坡,对于河流以及周边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保护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3.1加筋麦克垫目前常用的加筋麦克垫是新一代的整治工程护坡材料,由以聚丙烯为原料、孔隙率达到90%的护垫和高强度钢丝网格构成。这种护坡材料具有较好的柔韧性,能适应地基的不均匀沉降,具有与自然河岸类似的糙率,可以不改变河流原有阻力条件与流态。在铺设具有抗侵蚀性的护垫后,可以保护土地表面免遭雨水侵蚀,利于土壤落淤,同时保护草粒免受冲刷流失,吸收热能,增加地湿,促进植物生长。护坡植物生长起来后,有植物根系和护垫、钢丝网格的复合保护层,可以进一步提高岸坡防冲能力。这种生态护坡可以获得与混凝土护坡、浆砌块石挡墙相同甚至更优的护岸作用,同时维持了河岸自然面貌。材料的多孔隙结构依然使水土间物质交换、能量转换顺畅,河水与地下水的交换通道畅通,同时为工程竣工后植被的恢复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有利于水土保持,维持了水的自我净化能力,为水生、陆生动物提供了栖息地、庇护所和食物来源。加筋麦克垫在洪峰期8h内,其抗冲流速能够达到6.0m/s;洪水持续时间较长(约60h)时,则抗冲流速降低为3.6m/s。这种生态护坡材料在洪峰期的抗冲能力还是比较强的,常年正常运用情况下,边岸流速一般应控制在1.5m/s以下。该材料在一些河道治理工程如护岸工程、边坡防护工程中使用,都取得了较好的生态效益。

3.3.2植生护垫及格宾网笼防护材料植生护垫是一种面积大而厚度小的结构,由六边形双绞合金属网构成,又称雷诺护垫,由间隔1m的隔板分成若干单元格,并由一定尺寸的石料填充,见图1。格宾网则是由六边形双绞合金属网制成的矩形网笼,并用石料填充;面板边缘采用更粗的钢丝,并用间隔1m的隔板分成若干单元格,见图2(a);还有由双绞合钢丝网编制的网袋结构,见图2(b)。雷诺护垫结合格宾网的生态护坡一方面具有强生态恢复能力,一方面有较好的抗冲稳定性,其容许流速范围为3~6m/s。这种新型材料的主要技术指标与水力特性见表1。它们主要用于河道整治工程中的边岸保护,防止河岸冲刷,适当控制河势,稳定航道;其填充、安装简单,易于水下施工。

3.3.3生态整治工程材料的特点(1)柔韧性与整体性。材料的网状柔性结构能适应地基的不均匀沉降,尤其在需要抗冻胀、抗地震的地区更具优势。采用双绞合、多缠绕结合的钢筋网状结构强度高,相邻单元又绞合形成一个整体,即便出现个别钢丝断裂情况,也不会影响工程整体结构的稳定性。(2)环境亲和性。具有多孔结构的新型生态材料具有良好的透水性,有利于河流与周边环境的物质交换,材料的多孔隙结构有利于促进亲水性灌木及树木的生长,植被的恢复能更好地改善周边环境。边界阻力作用类似天然河流,有利于维护原有动植物群落的生存。(3)施工便捷且经济。材料结构独立,便于机械化操作,网状结构又利于水下施工;除钢材外,其他材料如石料等可以就地取材,成本低廉,在某河道水环境治理工程中使用这种新型材料,节约费用10%,而且基本不需要后期维护费用。

4结语

第8篇:河流治理工程范文

【关键词】中小河流;治理;问题

引言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受全球气候的影响,小型河流防洪安全形势愈加严峻。一是汛期提前,来的早,汛情来的猛,未到主汛期就出现较大的汛情,造成下游严重的洪涝灾害;二是致灾因素复杂,成灾损失大,因暴雨、洪水诱发上游山体滑坡及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鉴于此,为了人们能够安居乐业的生活,就必须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对河流进行治理,从而才能够避免洪涝灾害的出现。而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建筑行业的发展速度也随之加快,在现代的建筑领域中,各种施工技术和施工材料以及施工设备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且还涌现出了大批先进的施工技术和施工材料以及施工设备,从而为现代的建筑工程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中小河流治理创造了有利条件。然而就目前中小河流治理的实际情况而言,其中还存在着防洪工程治理差和等级低,并且现有的一些小型水库没有一套完善的管理措施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降低了中小河流治理的效率和质量,而且还给社会的稳定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因此为了提高中小河流治理的水平,还必须要加大对中小河流治理问题的分析研究力度。本文从中小型河流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出发,对中小河流治理进行了深入研究,然后对中小河流治理的问题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并且对中小型河流防洪及治理的几项措施进行了详细阐述。但愿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使同行相互探讨共同提高,进而为我国中小河流治理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1、小型河流防洪及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中小河流的源头大多是在山区,并且因为近几十年人们为了经济的发展,加大了对森林资源的开采力度,从而导致了水土流失问题异常严峻。在加上山区降水丰富和暴雨集中,从而导致了河流不堪重负,进而引发一系列的洪涝灾害。然而在当前的河流治理中,通常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治理效果并不理想。作者认为小型河流防洪及治理方面存在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

(1)防洪设施工程等级低,质量差。小河流的防洪设施除了少量解放前现存外,绝大多数是上个世纪60-70年代依靠号召,地方组织,群众会战的形式新修、恢复、改造和加固建成的小型水库,工程等级低,质量差,防洪标准低,工程安全性差,自工程自竣工之日起,就成了病险水库。

(2)现有各小型水库均由所在乡镇管理,乡镇又将水库承包给私人业主,承包者对水库调度运用及管理并不熟悉,也不热心,水库养殖用水与防汛、灌溉用水明显冲突,致使水行政主管部门对水库的调度失灵,水库管理维护工作废置,严重影响工程安全和防洪、灌溉效益发挥。

(3)投资少,基础设施差。小型河流多地处山区,经济底子薄,多年来,在防洪工程建设上,主要采取地方组织、集体会战、群众投劳投工方式进行,地方财政无能力、无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只是近一、二年国家才对中小河流的防洪设施建设及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有所投入,但范围较小和投资不大。

(4)山洪灾害治理缺乏统一规划,科学设计。由于山区防洪保安工程建设不是国家投资的重点,国家少有投资,由此导致在工程建设中,防洪设施因缺乏流域性统一规划设计,难以做到上下游相互协调、左右岸统筹兼顾,经常出现相互扯皮,相互挚肘的现象。

2、中小型河流防洪及治理的几项措施

(1)统筹规划,为小型河流治理奠定基础。

一是坚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保护为先的原则,规划要突出重点村镇、人口密集区和群众生产、生活设施的保护。

二是按照趋利避害的原则,规划工作要依据《防洪标准》(GB50201-1994)的技术要求,按照设计标准留宽留足河道,对过去侵占河道修建基本农田的,要重新进行规划设计,还田与河,为水让路,保证河道的行洪畅通。

三是坚持以流域为单元,以骨干沟治理为重点,整体推进,综合整治;在治理上,坚持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涵养水土,防治水土流失。

四是工程建设上遵循轻重缓急的原则,按照先重点,后一般;先县城,后农村;先重点村镇、人口密集区,后基本农田设施,分期分批、长期建设。

(2)抢抓机遇,争取上级扶持。小型河流防洪安全及治理工程依靠地方现有的财力难以完成,因此工程建设应以国家投入为主,地方投入为辅,我们要抢抓机遇,加大项目争取力度,力促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及河道治理项目早日开工建设,大力开展小型河流灾害防治工程建设,缓解小型河流防洪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的矛盾。

(3)改革现行的管理体制,增加防洪设施安全管理投入,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将防洪设施安全管理经费纳入地方财政管理中,确保防洪设施安全管理正常运行,并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逐年增加。

3、小型河流治理中应注意的两个问题

(1)在当前农业生产及粮食政策鼓励下,农民生产积极性很高,在工程规划和实施过程中,要科学严谨地处理工程用地问题,避免土地纠纷和新的矛盾产生。

(2)在河流治理时,要慎重采取裁弯取直做法,避免使趋于稳定的河床比降变陡,产生新的冲刷和水土流失。

第9篇:河流治理工程范文

关键词 河流 城市化 生态治理

1.引言

城市的兴起,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城市初兴,多为交通便利,便于货物运输、交流之地,因此大多数的城市坐落于江河湖泽之滨,这即满足了城市生产、生活用水需求,也为城市交通运输、环境美化提供了便利条件[1]。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现代交通在很大程度上代替原来的水上运输,河流与城市的关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填河铺路、明河变暗渠。重新认识河流对城市的意义,处理好城市化进程中河流安全、人河挣地、水体污染、生态环境等一系列问题,不但关系到城市健康发展大事,也是事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发展的长远大计。

2.美日等发达国家与我国河流治理历程的比较

河流的治理过程是一个“认识、治理,再认识、再治理”过程,从鲧堙到禹疏,到疏蓄并举,人类从来没有停止过探索的脚步。了解国内外河流治理的发展历程,有利于正确分析河流现状形成的原因,把握河流治理的正确方向,吸取以往治理经验,改进过去的不足。

2.1美国:水资源管理策略的转变

1899年河川港湾法制定,修建航道、提高河流航运能力是河流整治的主要目的;1928年颁布防洪法,设立专项资金,采用工程措施治理洪水成为主要措施;1948年《水污染控制法》颁布实施,标志水污染控制工作全面展开,但是河流生态功能未得到恢复;20世纪80年代美联邦政府、资源质量监测研究委员会提出,水资源的质量必须与其用途相联系,不仅考虑化学指标,更要考虑生态指标、栖息地质量和生物多样性及完整性等;90年代后开始更广泛的河流生态恢复活动,将城市河流作为公众舒适度的一部分,在河流管理过程中强调公众参与[2]。

2.2日本:河道整治理念的创新

直至20世纪后半叶,日本的城市河道整治目标仍是减少洪涝灾害,从未考虑河流的自然环境特征以及美学景观价值。70年代河流管理政策发生巨变,环境完整性及舒适性逐渐成为河道整治和管理政策的中心目标。80年代开始意识到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对河流水质、生态的损害,强调采用生态工程的方法治理河流环境、恢复水质、维护景观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2]。90年代初开始实施“创造多自然型河川计划”,提倡凡有条件的河段应尽可能利用木桩、竹笼、卵石等天然材料修建河堤,并将其命名为“生态河堤”。

2.3中国:由工程治理向生态治理转变

新中国建立后,党和政府始终将河流治理作为头等大事来抓。我国河流治理的大体可分为:初级开发与治理、水资源短缺与水污染、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三个阶段[2]。以漳卫南运河为例:

1955年至1976年,累计疏浚、维修、加固堤防工程800余公里,裁弯、缩堤67处,险工61处,缩短河道30多公里;建成大型水库4座,中型水库27座,小型水库297座,库容达17亿立方米;各类水利枢纽、闸坝11座。

20世纪80年代后至90年代中期,由于水管单位经费短缺、疲于应付人员开支正,致使许多正常的治理工作无法开展;又由于流域经济的迅速发展导致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的双重矛盾压力,造成“有河皆干,有水皆污”的尴尬局面[4]。

1996年,漳卫南运河流域发生96・8洪水,坚持“以工程管理为主业”的思想重新被大家认识,保护流域生态环境成为大家的共识。2002年GEF海河项目漳卫南运河子流域项目实施,2003年漳卫南运河岔河治理工程开工,2009年海河流域生态湿地示范项目――漳卫南运河减河湿地工程启动, 2011年漳卫南运河管理局主持召开“湿润漳河”研讨会……这一系列的生态治理工程启动,标志着漳卫南运河流域新时期生态综合治理的全面开始。

综上所述,无论是中国,还是美日等发达国家,在河流治理方面都经过了防治洪涝灾害、水资源短缺与水体污染、生态综合治理的过程。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河流生态治理观念和措施相对滞后,尤其是城市段的河流治理仍处于起步和技术探索阶段,多局限于水质改善和景观建设,缺乏生态水利、栖息地修复、景观营造的有机结合。

3.城市化对于河流的影响

新中国建立之初,城市人口不到11%;在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城市人口还不到18%;而2011年中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首次超过50%,成为中国城市化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但是,我国的城市化人口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发达国家的城市人口的比例平均为70.9%,其中,美国为77%,日本为78.3%,澳大利亚为86%。由此可见,我国的城市化历程还要会有很长的一段时间,充分认识城市化对河流的影响,避害兴利、未雨绸缪才能保障城市的健康发展,河流的安全运行。

3.1面积扩大、植被破坏,产流状态改变

伴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城市人口越来越多,城市面积越来越大,原地表植被破坏、地表结构被改变,地表不透水面积增加,因此,地表及下垫面的产流状态发生变化,水文特征被改变[3]。由于城市雨岛效应,城区降雨量增加,丰水期城市段河流洪峰量显著增加,地下水资源减少,枯水期河流基流量减少,甚至出现断流;今年北京的7・21暴雨就是最好的佐证。

3.2区域功能增强,污水汇集排放,污染河流水体

由于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的功能区域划分增强,各类污水通过污水管道输送到十几公里外的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然后排入河流。这种单纯的工厂化工处理方式,一方面,消弱了自然界对污水的净化作用;另一方面,由于污水的集中,产生由“量变到质变”的效应;再者,由于污水处理厂的规划建设落后于城市的发展,造成污水处理能力落后于污水的产生量,从而造成污水处理厂的超标排放。[6]。

3.3土地资源紧缺,河流空间被挤压、功能被消弱

“寸土寸金”是城市土地的真实写照,由于城市土地资源日益紧缺,河流运行管理范围内的土地被不断蚕食、侵占,河流空间日益狭小,致使河流生态环境被改变,自然界物质能量的交换被阻隔,河流生物群体被改变,从而消弱了河流的原有功能[5]。

3.4涉河建筑物增加,运行安全受到影响

由于城市交通、通讯、生产生活等的需要,河流在城区段跨河、穿堤等涉河建筑物大量增加,影响河流安全,影响河势稳定。由于涉河建筑物的增加,可能会造成在灾害发生时的叠加效应与涟漪效应。例如,发生洪水时,因穿堤输油、输气管道的毁坏造成河水污染及影响生产生活……因此说:一座跨河建筑物就是一处险工,一处穿堤工程就是一处隐患。

3.5城市河流治理改变了水体生态环境

由于城市安全和环境美化的需要,城市段河流结构发生变化:(1)纵向蜿蜒性降低,河流渠道化;(2)断面形状多样性降低,呈现单一化断面形态;(3)河床材料由透水性能的材料变为硬质化不透水材料;(4)为了美化城市环境,河流的堤岸边的一些自然植被被人为改造,河水被拦蓄,造成生态流量段流。上述河流的形态结构的固结化、规整化、景区化,造成河流形态的多样性降低,使得河流生态环境发生变化,生物的多样性降低,水体的自净化能力下降,水生生物减少。

4.城市河流生态治理的五点原则

城市段河流既是河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城市生态环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做好城市段河流生态治理不但有利于城市生态环境、城市健康发展的好事,也是有利于整个流域的大事;但是建立一个健康、完善的城市段河流生态系统,并不意味着把城市段河流恢复到完全原始的状态,而是结合城市段河流功能特点,运用现代手段,有计划、有目标,结合当地情况的进行生态综合治理。

4.1因地制宜

城市段河流的生态治理一定要结合城市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生物特征、材料资源等各种具体情况,因地制宜的综合采取治理措施;在设计理念中应以奇、巧、趣取胜,将各类原理知识与河流治理巧妙的结合,使人们在休闲娱乐中体验知识的妙趣与快乐;切莫做些徒有其表的虚假景观,编造一些神仙鬼怪、圣水圣泉等封建迷信的东西,愚弄群众,即便是一时得利,也难长久。要充分利用堤岸原有植被、滨水生物,充分考虑原有涉河建筑物的再利用,以减少投资,减小因工程治理对生物环境的影响;切勿为景观需要盲目引进异地物种,破坏当地原生物链,造成新的生态失衡。

4.2以人为本

河流生态治理不仅要从生态系统的角度为其生存发展创造空间,还要从人类对河流景观的休憩娱乐、审美等需求角度出发,生态治理与景观建设有机融合,从机理上进行河流生态治理,从表象上塑造良好的视觉景观,为人类的生活质量提高创造条件。城市河流是城市的后花园,是市民休闲娱乐的地方,是放松身心、交流情感的场所;因此,河流景观应以人们可以亲近自然、戏水扑蝶为趣,宜恬淡安静,移步换景为妙;切不可因商家圈占割据谋取苍头小利而影响整体景观效果,也不可如广场般大面积硬化滩地地面,更不要大搞亮灯工程。

4.3整体治理

城市段河流的治理,往往只注重局部的治理,忽略了河流的整体性,因此,城市段河流的治理要加强区域治理与流域治理的协调,使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切莫拦河筑坝、独善其“城”、各自为政;“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保持河流的连续性、流动性,才能保证河流的基本特性,保持河流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和生存质量,即保持生态流量,才能让城市河流更有活力,让城市更有魅力,城市的人更健康快乐。

4.4文化融入

江河是一首首流动的诗,江河是一幅幅流动的画。华夏的许多江河都流淌着中华文明的印迹,许多的江河都被称为诗河、史河、文化河[1]。每一条城市段的河流都记录了这一座城市的沧桑变化,在河流治理中要充分考虑历史因素、地域因素、风俗文化因素,让城市段河流成为历史的讲台、成果的展台、科学知识的传播平台,实现文化与河流的有机融合。

4.5公众参与

城市的河流治理远远超出了工程治理的范畴,不但需要水利、绿化、城建、环保等多个部门的共同协作,更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要充分发挥群众力量,群策群力、积极参与管理决策;管理单位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城市公众对河流管理、保护的感知与理解,保障城市化新形势下的河流生态治理的有效实施[6]。

5.结束语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禹派九州平天下,都江一堰立天府。河流治理,是人类自改变穴居野处之后,探索自然、改造自然中最伟大的实践行动之一;在城市化的进程中,积极采用创新型思维方式进行河流生态治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靳怀 .中华文化与水[M]武汉:长江出版社,2005,125-146.

[2]吴阿娜,车越,张宏伟,等.国内外城市河道整治的历史、现状及趋势[J].中国给水排水,2008,24(4):13-18

[3]陈利顶,齐鑫,李芬,等.城市化过程对河道系统的干扰与生态修复原则和方法[J].生态学杂志,2010,29(4):805-811

[4]高建文.关于打造湿润海河的探讨[J]海河水利2009,28(1):7-10

相关热门标签